中国横向税收竞争的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人民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国横向税收竞争的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人民出版社精美图片
》中国横向税收竞争的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人民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横向税收竞争的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人民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1023232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
  • 页数:218
  • 价格:28.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5:19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结合中国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与污染排放现状,对中国横向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税收竞争代表性变量,结合外部性理论和税收竞争理论,构建税收竞争与污染排放直接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实证检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资本流动和环保支出的视角,理论分析税收竞争分别通过资本流动以及环保支出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统计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基于资本流动和环保支出双重视角,理论分析税收竞争同时通过资本流动和环保支出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统计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基于税收竞争对污染排放的直接效应、税收竞争通过资本流动和环保支出对污染排放的间接效应,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视角出发,为完善中国税收制度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书籍目录:

序言

绪论

章 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

节 税收竞争研究综述

第二节 税收竞争影响环境污染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理论渊源

第五节 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二章 省级政府税收竞争指标的测度

节 税收竞争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税收征管效率的研究方法选择和数据来源

第四节 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效率测度

第五节 增值税税收征管效率测度

第三章 税收竞争对资本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节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实证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税收竞争、资本流动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

节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我国外溢性污染物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五章 税收竞争、环保支出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

节 税收竞争对环保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影响机制检验

第六章 税收竞争、资本流动、环保支出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

节 变量选择

第二节 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七章 税收竞争与雾霾污染的实证研究

节 税收竞争对环保支出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二节 税收竞争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八章 规范地区间税收竞争的政策建议

节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规范地区间税收竞争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结合中国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与污染排放现状,对中国横向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税收竞争代表性变量,结合外部性理论和税收竞争理论,构建税收竞争与污染排放直接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实证检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资本流动和环保支出的视角,理论分析税收竞争分别通过资本流动以及环保支出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统计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基于资本流动和环保支出双重视角,理论分析税收竞争同时通过资本流动和环保支出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统计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基于税收竞争对污染排放的直接效应、税收竞争通过资本流动和环保支出对污染排放的间接效应,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视角出发,为完善中国税收制度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精彩短评:

  • 作者:豆糕冰沙 发布时间:2021-01-04 15:31:04

    非常浅显易懂的社会学

  • 作者:b.m 发布时间:2021-07-20 16:05:45

    温馨

  • 作者:心碎小菠萝 发布时间:2023-06-18 20:50:44

    很温暖

  • 作者:番茄猫 发布时间:2012-07-17 14:11:41

    涉猎过广导致无一项专精的典型例子。

  • 作者:美嘉.rar 发布时间:2016-01-27 08:39:54

    全书无新颖之处,内容也乏善可陈,很多观点都是作者靠臆测而得,没有引据,深度不够,有点失望。

  • 作者:来一串冰糖葫芦 发布时间:2022-11-08 11:43:08

    微信阅读看完的,主要是为了做成方便查阅的表格,费老劲了,吭哧吭哧


深度书评:

  • 《初学记》安刻本失校一条

    作者:唐三 发布时间:2023-12-20 01:18:33

    珍稀善本考察《论语》中「其为人之本与」抑或是「其为仁之本与」?——兼评中华书局点校本《初学记》失校

    《日知錄集釋》卷七,「孝悌為仁之本」條,黃汝成注曰:

    錢氏曰:按《初學記·友悌部》、《太平御覽·人事部》引《論語》,俱云「其為人之本與」。有子先言「其為人也孝弟」,后言「其為人之本」,首尾相應,亦當以為「人」長也。

    按,今本《論語》此條作:

    1·2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錢氏為錢大昕,有清一代考據學大家、音韻學家。稍微了解古漢語的人,應聽過此公大名。「上古無舌上音、輕純音」即是此公重要貢獻——他還計算過圓周率,這比現代的文科生那是強多了。此條註應當是其讀《日知錄》時所加,後被黃汝成收入《日知錄集釋》。

    陳垣先生開創的史源學,就是查找引用史料的出處、原文、語境,以此來校對引文是否準確。援庵先生自己校對過《日知錄》原文,在其身後出版為《日知錄校註》,我們今天就以「史源學」的方法,來校對《日知錄集釋》中錢大昕這條「註文」,看看會有什麼收穫。

    查中華書局1962年句讀點校本《初學記》「友悌部」,此條云: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咦,似乎哪裡不對哦。錢大昕不是說《初學記》此條作「其為人之本與」嗎?莫不是大昕同志搞錯了?我們再查查《太平御覽》吧。

    查中華書局縮印商務印書館影宋本《太平御覽》四百一十六卷·人事部五七,此條云:

    論語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咦,這裡也是「仁之本」,並沒有錢大昕所說的「人之本」,是不是錢大昕真的搞錯了?

    這個問題需要好好想一想,清理一下思路。

    《初學記》和《太平御覽》,都是古代著名的類書。前者是唐太宗召集臣屬給兒子編的,為的是讓兒子有點基本倫理道德觀念,更重要的事學學對偶啊、作詩啊,這才是唐朝的正事兒。書中保留了很多唐以前的文獻記載,價值不菲。後者是宋太宗下令編纂的,規模十分巨大,十幾個學者參與其中,曆時八年,編了一千卷。差不多就是當時的百科全書了,其中征引書目,據現代學者研究,有兩千五六百種之多,這些征引書絕大多數到現在都已經失傳了。因此這部大雜燴就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宋太宗編這部書主要是給他自己看的,否則不會定名《御覽》。宋朝的皇帝真是好學,要麼讀書、編書,要麼寫字、畫畫,不像今人,只會報菜名和翻大餅。

    但是這兩部說也有不少問題。《初學記》和《太平御覽》,這裡抄一點,那裡撈一點,體例不夠統一、引用書的稱謂也不一致。再加上這兩部書,卷帙浩繁、規模龐大,傳抄過程中的出錯率就很高。因此,引用類書,要特別注意核對原文。披沙揀金,往往見寶;但若馬虎大意,也很容易變寶為石。

    看來需要查查這兩部書的底本,以及其他版本,才能接近真相。

    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初學記》「點校說明」中說到:

    《初學記》現存最早的本子是明嘉靖十年(一五一三)安國的桂坡館刻本。據說安氏曾得到一個殘宋本,缺卷七、十、二十一至二十五及卷三十的下半,共缺七卷半。先用銅活字排印,缺卷一仍其舊。後來又請人把缺卷補齊,另行鏤板。後人找不到更早的本子,又震於安刻的大名,多據此本翻刻。於是活字殘本就不大被人注意,因而流傳也很少。安氏所據的殘宋本是否眞宋刻,還是個疑問,因爲後來各藏書家從沒見過宋本。缺卷是依照什麼本子補的,也不得而知。王昶另藏有一部舊刻,孫星衍曾借來給嚴可均看,嚴氏認爲是宋本,他用這個本子與徐守銘寧壽堂刻本(覆刻安本)通校一遍,以朱筆把異文注在徐本的行間。嚴校的原本下落不明,而臨本却有好幾部,我們所見的有胡景潮、傳增湘和周由廑的三種。王昶藏本後歸陸心源,陸氏又與安刻系統的本子重校一遍,寫成校勘記八卷,刻入《羣書校補》。陸云該本實爲元刻,可是他在校勘記裏仍用「宋本」舊稱。比較通行的是清朝古香齋袖珍本,這個本子何所根據,並未説明。《天禄琳琅續編》有宋本《初學記》,後來在故宫藏書中發現了這部書,經鑑别仍是安刻,並非宋槧。可能此即古香齋本的底本。但古香齋本與安刻字句不盡相同,或在刻板之前作過一些校改。

    據我們的比較,古香齋本的錯誤要少些,因此就採用它作底本。安本值得參考之處及嚴、陸校録的異文,合列爲校勘表,附印毎卷之末。嚴、陸所據本,姑仍「宋本」的舊稱。表内「嚴陸校」一欄標明〔嚴〕〔陸〕者,是某一家獨有的,兩家同的不注。底本明顯的錯字徑作改正,不再入表。第二十五卷以後,有幾段嚴、陸所見本與安刻及古香齋本絶異,無法列表,我們另外排印,附在各該卷校勘表之後,首尾注明接某頁某行,以便參讀。

    據上文,至少應該檢查「古香齋本」和「安國桂坡館刻本」,如果能參校其他本則更好。

    感謝「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項目,首先找到了「古香齋本」《初學記》,其此條作: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是與今本《論語》記載相同。

    其次,要特別感謝國家圖書館。諸多善本、珍本藏書,都已經電子化,普通人只要能上网,都可以检索、查阅这些稀世珍宝。我們不僅找到了嘉靖十年(1510年)安國桂坡館刊刻的「安本」,還找到了楊鑨嘉靖十年「九州書院本」、徐守銘萬曆十五年(1587年)「寧壽堂本」,以及沈宗培「萬曆三十四年本」(1606年)。這幾個本子,此條皆作: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安本」

    楊鑨「九州書院本」

    徐守銘「寧壽堂本」

    沈宗培「萬曆三十四年本」

    可見,錢大昕說《初學記》引《論語》此條作「其為人之本與」,是有所本的,「史源學」檢查無誤。中華書局點校本《初學記》,應該是依從「古香齋本」,定此句為「其為仁之本與」,司義祖在「點校說明」中說,相關「安本」異文會以「校勘表」的形式附在每卷之末,我們查看十七卷後的「校勘表」發現,此處異文並未校出,屬於「失校」。即便考慮到1962年點校者可能接觸不到如此豐富的珍本,但是只要有一種「安本」在,都可查出。當年點校者是有「安刻本」作為校本的,此處異文明顯且重要,失校實屬不該。

    再來看看《太平御覽》的情況。中華書局縮印商務印書館影宋本,此本即當年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本」,張元濟在商務影宋本跋文中寫到:

    今所行者,有明代活字本,有錫邑刻本。其所從出,周堂序謂其祖曾得故本,黃正色序則謂據薛登甲所校善本繕寫付刻。然胡應麟譏其姓名顚倒、世代魯魚,學者病焉。明文淵閣書目存一部一百三十冊,一部一百冊,均殘缺。其后散出,遞入于蘇人朱文游、周錫瓚、黃丕烈、汪士鐘家,最后為湖州陸心源所得,僅存三百六十馀卷。今已流入東瀛,為巖崎氏靜嘉堂中物矣。先是阮文達、何元錫各就黃氏假所藏文淵閣殘本,謄校藏諸篋衍。嘉慶間,常熟張若云據何氏本,歙鮑崇城據阮氏本次第梓行,張氏刊成未幾,板毀,存書稀如星鳳,傳者唯鮑氏刻本。歲戊辰,余赴日本訪書。先至靜嘉堂文庫,觀所得陸氏本,其文淵閣印,燦然溢目,琳瑯滿架,且于己國增得如干卷,為之欣羨者不置。嗣復于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獲見宋蜀刻本,雖各有殘佚,然視陸氏所得為贏。因乞假影印,主者慨然允諾。凡得目錄十五卷,正書九百四十五卷。又于靜嘉堂文庫,補卷第四十二至六十一、第一百十七至一百二十五,此二十九卷者,均半葉十三行,同于蜀刻。

    是張氏所謂,當時流行的《太平御覽》,乃是明活字本、明刻本。明文淵閣藏本已輾轉流入日本,不過張元濟並未言明文淵閣藏本是明刻還是宋刻。商務印書館的影宋本(即「四部叢刊三編本」),是張元濟訪日尋書,從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看到了「宋蜀刻本」,以之為底本,並從「靜嘉堂文庫」補其所闕,才構成完璧。而「靜嘉堂文庫本」,「均半葉十三行,同於蜀刻」,從這裡推斷,很可能當年輾轉流入靜嘉堂的明文淵閣藏本即是宋刻本。同一宋刻已難見全書,因之以不同宋刻補足全書。

    那麼我們去核對史源,第一是找明刻本、活字本,第二是碰碰運氣,看能否找到宋本,或者以宋本為基礎的校本。

    首先,我們很容易找到了「四部叢刊三編本」和「欽定四庫全書本」:

    「四部叢刊三編本」此句作:

    論語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欽定四庫全書本」,此句作: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與「四部叢刊三編本」只是「弟」、「悌」的字形之異,歷史上假借之故。在關鍵的「人之本」還是「仁之本」上,均作「仁」,是與今本相同。

    然後依然是查國圖,我們找到這麼幾個善本:

    1. 倪炳萬曆元年刻本(甲種本,1573年);

    2. 倪炳萬曆元年刻本(乙種本,何元錫校跋、宋炳經跋本,1573年)

    3.明抄本;

    4.張海鵬嘉慶9年-14年「從善堂本」(1804-1809年);

    5.喜多邨氏安順堂學訓堂日本安政2年本(1855年)

    這五個版本當中,錢大昕沒於1804年,因此4、5兩個版本肯定不是其所見本。只可能在前三種之中,或是另有所本。

    第一種倪炳萬曆元年刻本(甲種),此句作:

    論語曰:孝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與「四部叢刊三編本」大體相同,脫一「弟」字。

    明抄本,此句作: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亦可證倪炳萬曆元年甲種本脫一「弟」字。但「其為仁之本與」,諸本皆同。

    第三種,即是倪炳萬曆元年刊本,不過這一本

    有清代藏書大家何元錫的校語和書前跋文,以及宋炳經書後的一篇跋文

    。打開這部善本之後,真的是讓人喜出望外。

    可以看到夾註以及眉批校語

    可以看到,此本引《論語》此句作:

    論語曰:孝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何元錫在「孝也」兩字中間加入一「悌」字;在「仁」字旁邊錄入一「人」字,並加 o 號;在「友」字旁加o 號。並於此數行眉頭以蠅頭小楷寫下「校語」。我們將「校語」放大數倍之後,展示如下:

    釋文如下:

    【原文】《尚書·君陳》曰: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何元錫校語:「宋抄無友字」】

    按,此是宋抄本之疏漏,當從今本有「友」字。

    【原文】《論語》曰,孝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又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何元錫校語:「舊本《初學記·十七》,引作『為人』,與宋抄本合。按,此數條與《初學記·十七》所引合,疑即轉引彼文。惟《尚書》一條,此多『惟孝』二字,疑後人據今本書妄增。觀《初學記》引從『友于』為句,可證今本《君陳》脫『孝乎』二字也。」】

    按,上引安国桂坡館刊本《初學記》,此段云: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又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書·君陳》曰: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是何元錫看到的舊本《初學記》作「其為人之本」,與其見到的宋抄本一致。此數條,《太平御覽》與《初學記》所引大體相同,何元錫懷疑是前者轉引自後者,而《初學記》《尚書》條作「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沒有「惟孝」二字,而今本《尚書·君陳》作:

    「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何元錫認為《太平御覽》此條的「惟孝」兩字,乃是後人根據今本《尚書》「惟孝友于兄弟」妄自增入的。

    今本《尚書》此句的斷句,「孝友」連讀,何元錫認為,《太平御覽》乃是轉引,此句脫「孝乎」二字。如依《初學記》改,則此句應為:「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兩個版本一對比,便知何說頗有道理。

    何元錫是依據什麼進行校勘的呢?我們翻出他的跋一看便知。

    釋文如下:

    《太平御覽》一千卷今行于世者,惟明黃正色刊本及活字本二種。其中刪節本,文前後錯亂不可枚舉,好古之士,心嘗病焉。吳門周明經錫瓚,家藏前明文淵閣殘宋本三百六十六卷,字體極小,每半頁十三行,行二十二、二十三字不等。卷內有文淵閣印及南州高士東海豪家印,又有惠定宇借觀印。此書向藏朱文游家,惠松崖嘗館朱氏,故得見之。其著述所引宋本《御覽》,即此書也。又黃孝廉丕烈,藏有明季舊鈔本,全部行款皆與宋本同。惟傳寫不精,頗多訛字。顧澗薲曾為校數十卷,今已售與湖州南潯劉氏。宋本所闕,賴此補全。亦海內至寶也。嘉慶庚申仲秋雲臺先生以今本屬為校勘,因得假此二本,延一二友人,分任其事,閱一年始畢。行款字數,皆以朱筆縱橫為記,宋本間有錯字,雖明知其非,亦錄於本字之旁,以俟它日作為考證云。辛酉冬月錢唐何元錫識。

    按,何元錫跋文,首先明確文淵閣藏本即殘宋本,「每半頁十三行」,即是張元濟在日所見「靜嘉堂文庫本」,又與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所藏「宋蜀刻本」行款一致,是宋本應無疑義。並且引證前賢惠棟,認為惠棟當年造訪朱文游家,得以借閱宋本真跡,並在自己著作當中加以引用。

    准此,何元錫用以校勘「今本」(即萬曆元年倪炳刻本)的「校本」,即是此文淵閣殘宋本,與南潯劉氏手中的明季舊鈔本。劉氏本「行款皆與宋本同」,當為宋本之抄寫本。文淵閣殘宋本,「字體極小」,每行字數不等,可知亦是抄本。換句話說,何元錫當年是用兩個宋抄本作為「校本」,來校刊萬曆元年倪炳刻本,並在頁眉、頁足、夾縫中,詳細寫下了校勘記錄。這樣的校勘記錄就非常有價值了。

    以何元錫跋文來看,其在「仁」字旁邊錄入一「人」字,就是「舊本《初學記》與宋抄本同」,而與今本不同,才出了這個校記。但是這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如上述一開始截圖,我們看到商務官影宋本(即「四部叢刊三編本」)此句作「其為仁之本與」,而讀了張元濟的跋我們知道,「影宋本」的底本是「宋蜀刻本」,而以「靜嘉堂宋抄本」補齊所缺卷數(即42-61卷,117-125卷,計29卷),上述引文在416卷「人事部五十七」,可知當在「宋蜀刻本」中。以此得見,「宋蜀刻本」與「宋抄本」已有不同,即便是宋槧,也不能無誤。

    此例,當是何元錫以宋抄本發現舊本《初學記》之價值,從而印證宋抄本之價值,進而校勘各種今本。

    書末,尚有宋炳經一篇跋文,錄之以供參考。

    釋文:

    此本之善,余已題識於卷首矣。再按,《御覽》為宋初三大書之一,所修者非一人,所據者非一本。故同引一書而互見者,往往不同。然正籍以改見異本,後有如明陳禹謨其人者,以為參差不齊,援刪補書鈔之例,改而同之,則不但《御覽》之真面盡失,而且古書之異本亦亡。今書此以諗後之得此書者,寧嗤余慮之太過,毋使余言倖中也。是固《御覽》之幸,亦即余之幸也夫。光緒丁酉仲冬月十八日歙宋炳經補庵跋。

    是宋炳經充分肯定何元錫之保存異文的校勘價值,而警告後來者不要奮其私智,作「書同文」之妄自刪改。

    經過上述文獻溯源,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錢大昕《日知錄》此條註文信而有征。如果僅查當下的點校本或是影印本,可能會得出錯誤結論。反倒是中華書局《初學記》失校,這一重要「異文」竟幾乎隱而不彰。而《太平御覽》,國內通行本無論是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標點本,都是以商務印書館影宋本为底本,進行影印或是標點。但是影宋本即便是善本,也並非毫無問題,如上所述,「宋蜀刻本」與「宋抄本」已有不同。使用之時,還得多加留意。

    最後,還是得探討一下這句的義理問題。程樹德《論語集釋》此條引述八家意見,並下按語:

    陳善《捫虱新語》:古人多假借用字。《論語》中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又曰「觀過,斯知仁矣」,又曰「井有仁焉」,竊謂此「仁」字皆當作「人」。

    王恕《石渠意見》:「爲仁」之「仁」當作「人」。蓋承上文「其爲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爲人之本。

    焦氏《筆乘》:何比部語予:「豊南禺道人曾論『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仁』原是『人』字。蓋古『人』作『 』,因改篆爲隸,遂偽傳如此。如『井有仁焉』亦是『人』字也。」予思其說甚有理。孝弟即仁也。謂孝弟爲仁本,終屬未通。若如豐説,則以孝弟爲立人之道,於義爲長。

    朱彬《經傳考證》:「仁」即「人」也。《論語》「觀過,斯知仁矣」,《後漢書·吳祐傳》引作「人」。「無求生以害仁」唐石經「仁」作「人」。

    江聲《論語竢質》:「仁」讀當爲「人」,古字「仁」「人」通。「其爲人之本」,正應章首「其爲人也孝弟」句。不知六書假借之法,徒泥仁爲仁義字,紛紛辨説無當也。

    劉氏《正義》:宋氏翔風鄭《注》輯本,「爲仁」作「爲人」,云:「言人有其本性,則成功立行也。」案「仁」「人」當出齊、古、魯異文。鄭就所見本「人」字解之「為人之本」與上文「其為人也」句相應,義亦可通。

    王肇晉《論語經正錄》:孝弟爲行仁之本,義固正大。觀「井有人焉」,「人」借作「仁」,則此章「仁」字似亦「人」之借字。如作「人」字解,與章首「其爲人也」句相應,義甚直截。

    黄汝成《日知錄集釋》引錢氏曰:《初學記·友悌部》、《太平御覽·人事部》引《論語》俱云「其爲人之本與」。有子先言「其爲人也孝弟」,後言「其爲人之本」,首尾相應,亦當以作「人」爲長也。

    按,錢氏之説是也。林春溥《四書拾遺》云:「案『不知其仁』、『無求生以害仁』,唐石經皆作『人』。『古之賢人也』古本作『仁』。『何以守位曰人』,《釋文》引桓玄、明僧紹作『仁』。『柏人』道因碑作『栢仁』,並可互證。」宋儒不通訓詁,遂至沿襲其誤,强事解釋。於是程叔子謂「性中有仁,易嘗有孝弟來」,謝顯道謂「孝弟非仁」,陸子静直斥有子之言爲支離,王伯安謂「仁祇求於心,不必求諸父兄事物」。種種謬說,由此而生。蓋儒家之所謂道,不出倫常日用之間,故《中庸》言「天下之達道五」,又曰「道不遠人」,《孟子》言「道在邇而求諸遠」,即有子本立道生之説也。老莊一派始求道於窈冥恍忽不可名象之中,後儒雖知其非,而終不脱此窠臼。此其所以致疑於有子也。《論語駁異》及《四書辨證》雖主王恕之說,但以為作「仁」亦可通。然《初學記》及《御覽》均作「人」,可見唐及北宋初人所見本,尚有作「人」者。經傳中「仁」「人」二字互用者多,「仁」特為「人」之借字,不止此一事也。《集注》於「井有仁焉」已云「當作人」,獨此條猶沿舊說,蓋偶未深考。

    八家之說,以及程樹德按語,對此問題解釋已經相當清楚了。察其要點,主要有三:一是「仁」、「人」二字古相通,「仁」字常借為「人」,並以「井有仁焉」之內證,唐石經、《經典釋文》、道因碑之外證,證成其說;二是本句如作「其為人之本與」,則與章首「其為人也孝弟」,首尾呼應,文義為勝;三是宋翔鳳《論語鄭氏註》輯本鄭註,及《初學記》、《太平御覽》引文,可見從東漢、隋唐至北宋初年,「人」字本仍有流傳,程樹德謂此乃「齊、古、魯之異文」,大體不錯。只是,宋翔鳳《論語鄭氏註》輯本,一時難覓,而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註及其研究》一書,以殘存較多的九種敦煌殘卷《論語鄭氏註》為底本,輔之以另外22種敦煌殘卷为「校本」、傳世刊本及七種鄭註輯本為「参校本」。敦煌殘卷《論語》並無第一篇《學而》,王書遂從第二篇《為政》始。是當下尚不得見宋翔鳳輯本中鄭註「為人」的具體情況,略感遺憾。

    錢穆曾依《經典釋文》,將《述而》篇「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一反鄭註「從古」,而從《魯論》讀為「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竊謂此處亦當如此,且證據更為豐富。查今人九家《論語》註(楊伯峻、錢穆、潘重規、孫欽善、李零、楊逢彬、高尚舉、蔣紹愚、高小方),只有楊伯峻先生於此條有所辨析(楊逢彬從楊伯峻此條註,可以不論),他說:

    也有人説(宋人陳善的《捫蝨新語》開始如此説,後人贊同者很多),這「仁」字就是「人」字,古書「仁」「人」兩字本有很多寫混了的。這裹是説「孝悌是做人的根本」。這一説雖然也講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應,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説,「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這意。

    我覺得,當「其為人之本與」講,也是可以和「本立而道生」相呼應的。如果從文本分析的角度看: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依《初學記》等改)。

    這一章是在講一件事。第一句說「孝弟」會產生良好的政治秩序。第二句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解釋說明這一良好政治秩序是如何產生的,即是「君子務本」帶來的。第三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則是解釋「君子務本」,這個「本」是什麼含義。這三層意思,是層層遞進、相互闡發的關係。末尾「其為人之本與」與開頭「其為人也孝弟」首尾呼應,文義更為完足、通順。這也就是錢大昕、焦竑、王肇晉所說的「於義為長」、「義甚直截」。

    在「仁」、「人」兩字都有傳本,「人」字意思更為完足的情況下,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如非必要,勿增實體,這裡似乎沒有必要增加「仁」字來進行解釋,似是另一個可供思考的角度。

    此外,楊伯峻先生引證《管子·戒篇》「孝弟者,仁之祖也」,竊以為略有不妥。《管子》一書大約成於戰國,與有子不僅有時間之差,更有學派之異。《管子》的說法,未必符合有子之意。但是《管子》中的這個記載,適足證明「仁」、「人」二字傳本之差異,從戰國時代開始便已存在,其淵源甚遠;而南宋後,逐漸定於今本,而「人」字本遂不可見矣。

    (2023年3月6日)

    2023年12月20日又及,台湾郑静若有《论语郑氏注辑述》一书,对传世及敦煌写本郑注搜罗堪称详备,查宋翔凤辑《论语郑氏注》,却如上文所说。

  • 不认真读后感23 七海游侠:盐海传奇

    作者:lyfy 发布时间:2023-12-12 17:47:12

    黑白的封面太有冲击力了,简洁有力的画面勾勒了一个船长在南太平洋的冒险。

    我们的主角科多船长,在这个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失去了船员和船,如果不是海盗路过就葬身鱼腹了。之后故事各方面的人物渐渐登场,犯罪大师,海盗,军人,航海家,豪门子弟和土著人进入画面。

    故事推进的很稳健,科多船长面对不同人的态度很值得思考,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似乎是所有人的朋友,又似乎又不是。作为船长被船员背叛夺走了船,似乎也不以为意,却会在不利的情况下,对于肆意杀人的海盗直言顶撞。但面对别人的求助,也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安排。

    在主角之外,其他的方面也很丰富。海盗里有杀人不眨眼的犯罪疯子、也有委曲求全寻找机会的土著人、无处可去追随犯罪的手下、而反复无常的幕后黑手更是令人惊颤。土著人那种异域风情,大海的传说,在大海上的回荡的歌声令人惊叹,而他们默默地积蓄力量试图独立。后续和海盗合作的军人,展现普陀军人在战争中的思考,还有军官们的算计。富豪子女在事件中的变化,对于世间的了解从天真走向成熟。在战争末期的人生百态令人沉默。

    画面里的黑白色调和节奏控制令人惊叹。画面的效果令人惊叹,简洁有力,无论是黑白搭配的人物塑造,还是环境氛围的塑造恰到好处。大块黑白塑造的反派大魔头隐士,还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美丽的潘多拉,更别说神秘的科多船长,而德国潜艇船长从故事到最终的造型变化,和角色的变化也很匹配。而在大洋上的独舟,黑白的映衬中无比的浪漫,而风暴中的小舟令人吸气。而打斗中屋子的变化也令人好笑。

    不过这本看起来却不太舒适,书页太重不好翻页;印刷的也不太好,染料在书页间相互污染了画面;字体也和画面不配。算是不小的遗憾。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收费(356+)
  • mobi(388+)
  • 好评(673+)
  • 速度快(463+)
  • 体验差(230+)
  • azw3(460+)
  • 速度慢(424+)
  • 书籍多(329+)
  • 中评多(114+)
  • 经典(590+)
  • 格式多(212+)
  • 全格式(148+)
  • 微信读书(248+)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4-12-20 21:16:4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汪***豪: ( 2025-01-07 19:12:0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沈***松: ( 2024-12-16 09:57:47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訾***雰: ( 2024-12-10 19:56:34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晏***媛: ( 2025-01-04 04:21:58 )

    够人性化!

  • 网友 薛***玉: ( 2025-01-01 16:09:58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权***波: ( 2024-12-29 20:47:4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濮***彤: ( 2024-12-26 18:37:2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国***舒: ( 2025-01-03 21:53:39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堵***格: ( 2024-12-30 13:34:34 )

    OK,还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