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法治国思想的展开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5:03

法治国思想的展开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法治国思想的展开精美图片
》法治国思想的展开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法治国思想的展开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16524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
  • 页数:223
  • 价格:56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5:03

内容简介:

《法治国思想的展开》是牧野英一先生在刑法哲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刑法中法治国思想的展开,第二部分刑法改正的基本问题,第三部分教育方法的刑罚与法律关系的刑罚。

全书在资料引证方面,列举了诸多法学家的观点与牧野先生的观点相比较、相辩白。其中有日本法学家、意大利法学家、德国法学家,以及世界刑法大会的一些当时写作时代比较新颖的内容。主要涉猎的法学家人物有:穗积陈重、冈田朝太郎、安平政吉、久礼田益喜、沈川幸辰、贝卡利亚、龙勃罗梭、耶林、李斯特、菲利、斯托斯、兰扎、里普曼、索尔达娜、弗罗伊登塔尔等20多位。因此,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全书从一个侧面梳理了近代刑法思想史。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牧野英一,日本著名法学家,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其学术思想深邃,著述范围宽广,涵括刑法、民法、法理学(法哲学)。他曾留学德国,在刑法领域贡献卓著。著有《刑法学的新思潮和新刑法》、《罪刑法定主义与犯罪表征说》、《法律的意识性与无意识性》、《刑法重点的变迁》、《法律中具体的妥当性》等。《法治国思想的展开》是其刑法哲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写作于昭和六年(1931年)。

柴裕红,甘肃庆阳人,留日法学博士。兰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师从日本国际私法领域专家斋藤彰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私法与争议解决领域的研究。

现任兰州大学法学院“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甘肃省普法讲师团成员,兰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等,日本国际商取引学会会员。曾荣获日本末延财团留学生奖学金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法治国思想的展开》是牧野英一先生在刑法哲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刑法中法治国思想的展开,第二部分刑法改正的基本问题,第三部分教育方法的刑罚与法律关系的刑罚。

全书在资料引证方面,列举了诸多法学家的观点与牧野先生的观点相比较、相辩白。其中有日本法学家、意大利法学家、德国法学家,以及世界刑法大会的一些当时写作时代比较新颖的内容。主要涉猎的法学家人物有:穗积陈重、冈田朝太郎、安平政吉、久礼田益喜、沈川幸辰、贝卡利亚、龙勃罗梭、耶林、李斯特、菲利、斯托斯、兰扎、里普曼、索尔达娜、弗罗伊登塔尔等20多位。因此,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全书从一个侧面梳理了近代刑法思想史。


精彩短评:

  • 作者:norve 发布时间:2022-11-02 22:17:44

    教育刑。很多名词非常陌生,但依托它们所探讨的问题却并不。

  • 作者:Yanni 发布时间:2020-05-27 22:57:16

    李斯特说过:刑罚的作用在于将犯罪人再次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里普曼也痛心的说过,监狱内所保持的秩序和规律,在事实上,对于那些刑满释放的犯人未来的生活生活起不到任何保障。

    否认死刑,承认对于矫正不能者的无期监禁。

    中国监狱的理论研究相比之下滞后性很强,值得学习的很多。虽说有的思想比较理想主义,值得深入思考

  • 作者:聪明的傻子 发布时间:2020-08-11 21:27:20

    好书!值得一读!

  • 作者:安第斯山脉 发布时间:2022-05-27 20:51:10

    头一回把党章看完了。

  • 作者:Le Salomon 发布时间:2014-07-30 13:32:32

    读客这一整个科幻系列都把小说名称翻译的特傻逼。基地系列硬是叫银河帝国,垂暮之战翻译成来自十二个星球的敌人,你大爷你数数这里出现了十二个?

  • 作者:Juno221 发布时间:2013-11-15 19:14:10

    我爱你哦 明天让我过六十吧:P


深度书评:

  •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风满楼 发布时间:2015-02-06 15:58:55

    将近一个月读完的,每读完一章都会及时做笔记。下面是全本书个人认为比较精华的部分,有些地方对我特别有启发(本来想在这些地方加粗的,发现豆瓣的评论不能对文字进行编辑)。由于豆瓣的文字不能编辑,因此这里该加粗的没加粗。。。。我的evernote上看着还好。

    总结下来,强烈推荐读一下这本书。看完之后,对很多社会现象都可以解释,从而避免自己陷入这种心理陷阱,同时对促进自己的很多方面都有帮助。

    比如自己最喜欢的“行为与态度”那一章,行为和态度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有时即使强迫自己微笑,也可以缓和自己内心的苦闷。这很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再比如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怕坐飞机,这是一种易得性直觉的心理现象。人们会过度重视生动鲜明的例证,因此对错误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高估其概率。因此一次飞机失事,这种生动的例证会让人们高估其发生的概率。

    再比如,书上说,解释的过程也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知觉。因此当我们说某人好话或者坏话时,人们会试图将这些特质和我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多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哈哈。

    还有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学现象玩一些“心机”,比如登门槛现象。你想让别人帮你忙时,别人可能不愿意,此时你可以先让他帮一个大忙,别人如果不愿,“好吧,既然这个不行,那你能不能帮我这个小忙。。。”。

    一. 社会中的自我

    1. 自我的概念

         1.1 社会自我

         自我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别人会如何评价我们。

         1.2 自我与文化(文化影响对自我的认识)

         1.3 自我认识

         在解释、预测我们的行为时,经常犯错;在预测自己的感觉时,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感觉。

         1.4 知觉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自我效能越高,则可能会更健康和有成就。自我效能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

         控制点:命运是由自己控制的,还是取决于外部机会和力量。越倾向于内控,则可能更优秀,并延长满足感。成功者更可能把挫折看成意外。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促进个人在事情中的控制度,可以增强个人的健康、幸福。

         1.5 自尊

         自尊主要建立在外部因素(外貌、别人的称赞等)基础上的人自我价值感脆弱,更多面临压力、愤怒、人际关系等问题。因此,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会最终带来更大的益处。

         1.6 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

         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其他因素。在担责上,多数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单了更多的责任。

         盲目乐观上,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更不容易遭受灾难、更容易幸免于难,于是常常不系安全带、闯红灯等等。

         1.7 虚假普遍性:我们常常认为别人跟我们想的一样、高估跟我们有同样行为人的数目;

         1.8 虚假独特性:在获得成功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能力或品德超乎寻常;

         1.9 自我展示:虚假的谦逊;自我妨碍(因延误而失败好过全力以赴而失败)

    二、社会信念与判断

    1.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1.1 归因理论:一般有性格归因(内部归因)和情境性归因(外部归因)。

         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低估环境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那个人脾气暴躁);而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则多归因于情景(事情全部都很糟,这让我很生气)

         1.2 基本归因错误原因

         作为行为者和旁观者的角度不同;聚焦观点偏见(camera perspective bias);观点随时变化(时间越长,回忆过去的事情时更容易归因为情景);自我知觉(将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更可能将原因归因于自我)。我们总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因为能看到自身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所以更容易将自身归因于情景;文化差异(西方人归因于个人,东方人归因于情景)

    2.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并不是如实地对现实做出反应,而是戈恩局我们对现实的解释做出反应。

         2.1 知觉和解释事件

         先入为主对我们知觉和解释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旦形成了某种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相关事务的知觉。

         解释的过程也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知觉。当我们说某人好话或者坏话时,人们会试图将这些特质和我们联系在一起。因此多在背后说某人好话。

         2.2 信念固着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的理论基础,就很难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尤其是,我们越是想极力证明自己理论和解释的正确性,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所以一旦确信某个人犯了罪、股市会长,即使遇到相反的证据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

         信念和期待很大程度塑造了我们的心理构造,从而引导对食物的解释、认识的不同。一方面,这是有益的,另一方面却会成为思维方式的囚徒。

         纠正信念固着的办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

         2.3 构建记忆

        现在的态度可以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当我们为某些细小事件感觉愉快,则在回忆时,会回想得比实际更加美好,而忽略其中发生的不愉快。每一代父母都在哀叹下一代的价值观,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年轻时的价值观和现在一样。

         现在的态度可以重构我们过去的行为。当现在认为刷牙很有必要时,很多人回忆自己过去的刷牙次数比实际要多。 我们都有一个极端的自我,她改变我们的过去使其符合我们现在的观点。

         误导信息效应:人们往往将误导信息整合在记忆中。原因:记忆存储在相互连接的网络中,为了提取其中一部分记忆,需要激活某个引导线索,这个过程成为启动。因此,如果实现看到的是“勇敢”这类积极的词,则会对登山者有积极的印象;如果是“鲁莽”,则是消极的印象。

    3. 怎样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3.1 直觉:无意识控制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但是直觉有其局限性。

         3.2过度自信

         尽管我们知道自己出过错,但对未来的预期仍然乐观(会在截止日前完成,低估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等)。原因:①人们倾向于在自己完全正确的时刻回忆自己的错误判断。

         ②验证性偏见:与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人们往往倾向于证实它们。因此,人们往往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信念的人做朋友、配偶。

         纠正过度自信: 及时反馈;去设想自己判断肯能出错的原因。

         基于现实的自信是有积极意义的。

        3.3 直觉:心理捷径

         代表性直觉:对某人某事属于某个类别的快速判断,可能导致忽视其他信息;

         易得性直觉: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快速判断。过度重视生动鲜明的例证,因此对错误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一次飞机失事可能导致高估对飞机失事的判断。

         反事实思维:容易想想(具有认知易得性)的事件会影响我们对负罪、遗憾、挫败和宽慰的体验。假如我们一分之差输掉了比赛,则很容易想想如果我们胜了的结果,从而加重懊悔。因此铜牌获得者比银牌更开心。另一个例子是,如果差点被车撞,则会想想如果被撞的情形,从而归结为自己运气好。

        3.4 错觉思维

         错觉相关:当期待发现某种重要联系时,很容易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很少能注意到并记住不寻常时间之间其实并无联系。如说曹操曹操到,如果发生了,就很容易记住,反之则忽略。

         控制错觉:将随机事件认为有联系会产生错觉,即认为随机事件的发生受自己的影响。这是赌徒不断赌博的动力。赌徒一旦赌赢,则归因为自己的技术或者预见力。另一个现象(趋均数回归):即随机事件会像平均靠拢。如果第一次分数就很高,第二次很可能下降。平时都很努力的人,即是每次成绩都非最好,但最后和可能排名第一。

         3.5 情绪和判断

         情绪影响判断。好的和坏的情绪会激起个人对相关经历的回忆,会对当前经历着色,影响我们思考的效率和深度。

    4. 信念导致的自我实现

         对他人的期望,确实会影响他人的表现,使得他人朝这个期望发展。(股市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自我实现会影响人际关系。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是不友好的,自身会变成对这个人不友好。理解他人的善意的人,自身也会乐于助人。

         行为确证:一旦形成某种社会信念,就可能促使他人做出某些行为以支持这种信念。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孤僻,那这个人真的会变得孤僻。当我们认为他人被自己吸引时,他人的行为可能被我们解释为挑逗。

         但是如果个体实现被告知别人对他的期望,则可能引发其相反的动作去克服这种观点。别人认为你冷漠,可能引发你去变得热情。

    三、行为与态度(知与行)

    1. 态度决定行为吗

         态度通常无法决定行为。但是具有自我知觉的人则会受自身态度之影响,因此如果让人面对一面镜子观察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可以加强言行的一致性。

    2.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行为常会影响态度。

         角色扮演:当扮演一个角色时,我们会很快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因此一个狱卒通常是残忍的。

         语言:人们说出违心的话后,自己也会慢慢相信这些歪曲的信息。重复越多会越相信。

         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被人帮你一个大忙,那么就先让他帮一个小忙。如果邀请人们早上7点过来,那么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守约;如果先让他们答应参加,再让他们早上7点过来,那么大部分人会收月。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攻击者回去贬损受害者,以此为其行为进行正当的辩护。比如奴役别人的人,会说被奴役者天生就该被压迫。

         积极行为: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其对他人的好感。例如一个人对你印象恶劣,那么你先恳求他借给你一本书,之后你大大表示感谢并说对方帮你了一个大忙,那么他对你的看法会大大改观。

    3. 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3.1 自我展示:形象管理

         人们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行为一致,尤其是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的行为。

         3.2 不协调理论:自我说服

         当我们自身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自己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将自己行为合理化。

         理由不足: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感到不协调,从而通过相信自己的行为来减少这种不协调。即我们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我们的态度就会调整以符合行为。例如强迫某人学习,那么某人可能随时找机会玩,因为受到父母强迫已经是一个充足的理由。如果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就会内化为自己真的喜欢学习。

         决策后的不协调:在相似事物间作抉择后,会痛苦地感到不协调,会更多看到放弃的事物好的方面和选择事物坏的方面。此时,我们会夸大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减少不协调。例如刚买了某股票的人对该该股票的乐观程度要大于打算购买的人。

         3.3 自我知觉理论

         当我们态度不坚定时,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如果你帮助了他人,那么你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热心的人,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表情和态度:行为能触发情绪。当你强迫地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时,那么你真的会感到快乐。当模仿他人的表情时,也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感受。情绪具有传染性,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面孔、姿势和声音。因此呆在快乐的人群中会让你感到快乐。多听声音浑厚人的声音,会让你的声音浑厚。

         过度合理化和内部动机:给人们报酬会让人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报酬,从而削弱自我知觉,不认为自己是因为兴趣而作。因此将兴趣变为工作,则会失去这份兴趣。注意报酬如果是为了白哦是赞赏,那么会增加个人内部动机,如果是为了控制,则会降低内在动机。

         行为与态度:如果想在某个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或者成就,那么不应该只是冥思苦想、等待灵感或者顿悟,而是去行动(知行合一)。因此只有自己把题做一遍,才会真正掌握;主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时会记得更牢。

    四、基因、文化和性别

    1. 社会角色的影响

         扮演社会角色会内化自己的行为。

         较高的社会角色会更加优秀,较低的社会角色会削弱自我效能感。

         角色互换有助于理解对方。

    2. 同伴之间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价值观、习惯等,其中基因影响在50%,父母只有0~10%,其余40%~50%是受同伴的影响。

         孩子常会受到比他们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同伴的影响。

    3. 个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我们即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创造者

         三种相互影响方式:个人对情景的解释和反映有差异;人们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人们会创造社会环境(如果期待某个人富有敌意,就会引导那个人朝这个方向发展)。

    五、从众

    1. 经典的研究

         1.1 Sherif规范形成研究

         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误估计(该任务是有点模糊的,而Asch的实验,任务则是十分清晰的)。他人的错误估计形成了答案的群体规范,这种规范对你形成了暗示。

         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你也会愉快;别人笑,你也会笑;报到某人自杀,社会自杀率大幅上升,这都是暗示。

         1.2 Asch群体压力研究

         先让被实验者听到他人做出的三条线段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相等的判断,然后自己作出判断。当其他人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后,实验者也会出现从众。这就像别人都说水杯里的水变少了,此时你确实会感觉水变少了。

         1.3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让被实验者充当教师,当“学生”(托)无法回答问题时对其进行电击,而无视学生的痛苦尖叫。

    2.影响服从的因素

         2.1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当教师和学生距离越近,则教师越不会对其进行高压电击。

         人们对于个性是富有同情心的,因此你可以从高空向一个村落丢炸弹,却无法面对面杀死一个人。如果选择阻止另一国家1000人免于死亡和救助自己的密友,通常会选择后一个。

         2.2 权威的可接近性和合法性

         权威在场时,会增加服从;

         合法的权威会增加服从,例如让某人替代权威去发布命令,则服从会降低。

         2.3 权威的机构性

         如果权威是一个机构,则会增加服从

         2.4 群体影响

         当你一人不敢职责教师,此时有其他人接二连三去指责该人,你也会加入该行列。

    3. 什么因素会最大程度引起从众

         群体规模:群体不算太大时,引发的从众较高;

         意见一致性:如果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的立场一致,那么你就容易为某件事站出来;

         凝聚力:和你同属于一个团队的人的观点更容易影响你;

         地位:地位低的人更容易服从地位高的人;

         公开场合:人们面对他人做的反应比私下里表现出更多从众;

         事前承诺:如果裁判一开始作出了某项决定,那么其他裁判看到了,很少会改变该决定;

    4. 从众的原因

         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

         获得重要信息:当现实较为模糊时,与群体保持一致,是自己的行为看上去是正确的。如果任务难度较大,个体感到无力胜任,此时也会表现较高从众。

    5. 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逆反:当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自由时感时,会表现逆反。

         坚持独立性:当个体感觉自己是独特的,并且这种独特感是中等程度,则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感觉,此时他们会维护自己的个性来保持独特。

         我们只是追求正确方向上的独特性。我们不是要与众不同,而是要好于众人。

    六、说服

    1. 说服的途径

         中心途径:关注论据,进行思考。更容易产生态度的持久改变,更容易影响行为;

         外周途径:关注那些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不必考虑论据是否有说服力。比如熟悉易懂的表达更有说服力;品牌商常将自己与某一中形象联系起来。

    2. 说服的要素

         2.1 传达者

         可信度:专家性(某一领域的专家;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自信的表达方式); 信赖性(听众认为传达者不是在说服自己时,更容易赞同其观点;听众认为传达者的观点站在了自身利益的对立面时,更容易赞同其观点;说话速度比较快时,也会增加可信度)。

         吸引力和偏好:购买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的产品;漂亮的人的观点更容易让人信服;对于主观偏好,如涉及到自身品味、价值等,与自己相似的人的观点更易让人信服,而对于客观现实,比如美国的国土面积,会更容易相信陌生人;

         2.2 信息内容

         情感:被说服者心情好时,更易被说服;能够唤起听;众恐惧效应时,听众更易被说服;

         双面论证: 在陈述观点的同时说出相反的观点并对其回应,则更有说服力

         首因与近因效应:听众在听到所有观点后,隔一段时间,此时最先出现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如果让听众听完所有观点后立即表态,则最后出现的观点更有影响力。

         2.3 沟通渠道

         能增强流利程度的因素,更有说服力,比如顺口溜,押韵等;

         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相比于影响、文字、演讲,更有说服力;

         难度较大的信息以文字呈现时,更有说服力;而简单的信息以录像呈现时,更有说服力。

         2.4 听众

         大多数证据证明,人们的态度(比如是否保守等)并没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化,只是和当今的年轻人不同而已。但是相比于老人,年轻人态度更容易改变。

         预先警示听众会有人去说服他,则听众态度会更坚定;

         激励听众思考,促使其沿中心途径,则会使信息更有说服力(比如利用反问,举出吸引人的例子)。

    3. 邪教如何说服人

         态度与行为:顺从导致接纳(如参加典礼仪式、公开的游说以及筹款,会增强身份认同感);登门槛(一开始只是帮一个小忙,然后让你参加聚会,之后...)

         团体效应:教众被割断与外界的联系,只与组织内成员发声联系,从而压力会导致更易接受观点。

    4. 如何使他人不容易被说服

         预先使他人公布自己的立场。如轻微攻击(不足以完全驳倒)别人观点,激起其反驳;

         攻击他人观点,他人会愤怒从而进行反驳。因此,一味反驳B观点,可能反而引起人们对A观点的反驳,而坚定其对B观点的坚持,此时应该讲解B观点(如邪教,抽烟等),让人们了解它。同样,效果不佳的说服可能会起反作用,还不如没有。

    七、群体影响

    群体之间存在互动。群体影响包括三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性化。

    1. 社会助长作用:我们怎样受他人在场的影响

         他人在场会引发唤起,唤起能够促进人的优势反应,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即如果自己本来擅长,那么他人在场会使自己发挥更出色;如果本来不擅长,那么会使自己更笨拙。

         被唤起的原因:①评价顾及,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受到在场人的评价。这种受评引发的自我意识也会干扰自己本来就是优势的事情。②分心:自己由于分心考虑观众会怎样反应。

    2. 群体懈怠

         如果人们集体努力去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个人的努力却无法单独被评价,那么群体内成员在完成这样的任务时,会不那么努力,导致群体懈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危害。

         而一旦个人努力能得到评价,比如让人们单独操作,有他人在场,都会消除这种现象。

    3. 去个体化

         个人处在群体之中,或者穿戴隐秘作用的服装时(如戴面具、化妆,在夜里),会被唤起,体验到一种匿名性。这种匿名性导致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从而导致自我觉察和自我约束的减弱,进而对积极或者消极的情境因素反应增强,从而使个人做出一些单独时不会做的事情。例如集体大声喊叫、暴乱等。

    4. 群体极化:(相似观点的)群体强化个人观点

         群体讨论同样也会强化原有观点,即冒险的观点更加冒险,谨慎的观点更加谨慎。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会扩大,如果X学生原本比Y更加善于思考,那么他们各自选择各自的群体,导致这种差距会扩大。

         原因为:①信息影响:在观点相似的群体中,讨论中得到的信息大多有利于最初的选择,因此观点得到强化;②规范影响:当我们发现其他人观点和自己保持相同时,为了是他人更喜欢我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地更强烈。

    5. 群体思维

         群体对和睦一致的要求可能会压倒相反观点。特别在群体成员强烈渴望统一性、或者群体与相反观点想隔绝,或者领导者暗示了他本人的意愿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因此,这种群体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预防群体思维:从各方面搜索信息,客观评价各种可能观点。

         头脑风暴的群体思维:大型的、面对面的头脑风暴,效果要差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再通过电脑交流。因为大型头脑风暴可能会导致群体懈怠,或者人们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嘲笑。因此,更好的方法是先群体头脑风暴,再个人单独思考,小组成员通过书写、电脑进行互动。

    6. 少数派:个人影响群体

         当少数派内部观点一致、他们自信的坚持自身观点、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到少数派,此时少数派时最有影响力的。即使这不能导致多数派采纳少数派观点,也会导致其考虑其他方案的可能性,产生更优秀的方案。

         有效的领导都表现出了能令少数派具有说服力的行为:靠不懈坚持自己的目标来赢得信任,常会流露出自信的领导气质来赢得下属忠诚。

    八、偏见:不喜欢他人

         当己方受到挫折,会导致对异方产生敌意,并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有时候会针对更有竞争性的群体表现这种敌意;

         人们常会认为自己的群体比他人的群体优越。即使群体的构成可能是毫无逻辑的,如同一天生日、通过投硬币分的组,这些同样都会导致群体内的上述偏见。

         内群体偏见:人们常常偏袒自己的群体。因此,一个朋友的成就可能是我们感到骄傲,除非该朋友在某些与我们的认同有关的事情上超过我们。(嫉妒)

    1.群体的认知根源

         刻板影响是我们简化世界的方式,它会导致偏见,在认知表现上:

         ①人们往往会夸大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群体间的差异性。如保守派以微弱优势赢得大选,会导致推断“人们已经偏向保守”;我们总以为其他种族的人基本是一样的。

         ②一些独特的人,如孤零零的少数派人士,会让我们注意到在其他情形下不去关注的差异。我们对与众不同者的关注,使得这些人更加与众不同,如人们认为你天生具有天才般的智商,那么就会在你身上注意到很多在其他人身上忽略不计的事情。具有独特性的人,也会认为他人针对其的反应是因为其独特性,如某人今天头发没有打理,那他会觉得人们时刻在注意他的头发。

        少数派人士犯了一些独特的事情,会让人们建立该人与其行为的错误相关。同性恋杀了人,会使人们认为同性恋者都是危险分子。

         ③归因错误:他人行为归因于内在品质,同样导致错误相关。而且人们总是假设世界是公正的,人们会得到其应得的东西。因此,人们会责怪穷人的贫穷是其懒惰所应有的报应,责怪妇女被强奸是因为其行为轻佻。

    2. 刻板印象的后果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自行永久存在,并且拒绝改变。如果某个人表现于这种刻板印象不符,我们会将其归位特例。

         刻板印象会通过自我实现来创造相应的事实。如果别人都认为你学习差,不友好,那么你可能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

         人们在评价个体(个性化)时,比评价群体更为积极。因此尽管认为某个群体的人懒惰,但是当看到其中友好的个体时,人们会将这种刻板印象束之高阁。

    九、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攻击行为有两种:敌意性攻击,有愤怒等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以达到其他目的攻击,如恐怖袭击。这里只讨论敌意性攻击。

         如何产生攻击行为的三种理论:①本能观点,攻击的能力会不断累积,直到像泄洪一样爆发;②挫折产生敌意和愤怒,如果存在线索(如旁边有枪支),则可能引发攻击;③习得理论,通过亲身经理或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而习得。

         观看暴力节目会①攻击行为出现增长,尤其是被激怒的人更容易出现攻击;②降低观众对攻击的敏感度,改变对世界认知,如看惯暴力节目的人,会对真实的暴力无所谓。

         同样,观看色情节目,也会扭曲男人对于女性对性威胁的态度的知觉,会使他们认为女性实际上也会享受这种强奸,从而增加性骚扰。

         如何减少攻击:宣泄并不能减少供给,反而发泄攻击会导致更多的攻击(态度与行为)。因此应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如体罚)、奖励非攻击行为、控制攻击工具(如枪)来减少攻击。

    十、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1. 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有助于最初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

         接近性:

         ①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朋友;②相互交往的预期:如果有进一步交往、喜欢对方的语气,也会促进喜欢;③曝光效应:见到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喜欢(除非这种重复是没完没了的)。例如广告的通过简单的重复,就能增加销量。

         外表吸引力:

         匹配现象:人们在择友或者选择伴侣时,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在外表吸引力方面能与自己匹配的人(如果外表不匹配,吸引力较差的一方通常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可以补偿这个缺陷)。

         存在外表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因此我们会猜测漂亮的人更快乐、更热情、更开朗、聪明和成功。有时这种刻板印象会有自我实现的特性,漂亮的人确实会更加外向、不那么拘谨、社交技能更好。

         什么对你最具有吸引力?真正的吸引力是完美的平均。此外,①进化心理学认为,男女相互吸引可能是一种繁殖策略,即男生更喜欢具有旺盛性生育能力,如胸大、屁股大的女生,女生更喜欢具有旺盛男性特征的男生;②对比效应:取决于比较标准,对于更看过更漂亮女生图片的男生,妻子对其吸引力减小;对比效应也会影响自我知觉,当看到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同性,我们会觉得自己缺乏吸引力;③所爱的人的吸引力:一个人小时候的外表吸引力不足,却在四五十岁时变得很有魅力。一个相貌平平的少年,但是拥有热情、迷人个性的人,成年后会变得非常有魅力;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

         相似性与互补性

         物以类聚:某人态度价值观与你越相似,则你会越喜欢她。

         互补性(对立)很少产生喜欢。快乐的人更乐意和快乐的人为伴,而忧郁的人更多是和同样悲观的人在一起。

         当被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仰慕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由此可能造成互相喜欢。

         总的解释:我们喜欢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回报、或与回报事件相联系的人。当我们与某人交往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则更倾向于维持这种关系。例如:我们喜欢和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人交往;或者与回报相关的事物,比如我们正在愉悦的享受音乐,此时对周围事物评价更积极,可能会认为一个相貌平平的女生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双方观点相似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支持,也是一种得到了回报。

    2. 什么是爱情

         爱情三分理论:

         

         激情之爱:

         包含着情绪的急转突变,忽而心花怒放,忽而伤心绝望。

         情绪的两因素理论:任何生理唤醒都可以归因为某种情绪。如果我们把生理唤醒(心跳加剧、双手发抖)归因为外部原因,则不会产生这种爱的感受;如果归因为产生了爱情,则会增加这种感受。例如著名的过桥实验。再如喝咖啡后,如果将心跳加速解释为咖啡因,则不会对对方产生感觉;如果解释为自己被对方吸引,则会产生爱的感受。总之,在一个浪漫的情形中,任何刺激(包括疼痛)造成的唤醒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

         伴侣之爱:

         关系维持的时间越久,产生的波动就越少,最终产生稳固而温馨的爱情。

         激情随着时间冷却,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在增强,如共有的价值观。

    3. 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

         依恋。有三种类型:婴儿被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①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场,舒适玩耍了;母亲离开,会变得紧张;母亲再回来,会跑向母亲并用抱一会,再快乐玩耍。这种成人很容易和别人亲近,并不会因为对别人太多一拉或被抛弃而感到苦恼;②回避性依恋:母亲离开时,虽有内部唤醒,但少表现悲伤。这种成年人回避亲密的关系,往往对这种关系表现较少的兴趣,更倾向于摆脱这种关系,更有可能涉足没有爱情、只有性的一夜情。③不安全型依恋:在陌生环境中,会焦虑的黏在母亲傍边,母亲离开他会哭泣,母亲回来后会对其表现出冷漠或者敌意。成年人会表现出对他人不够信任,有较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和同一个人的关系可能会反复出现破裂的情况,在冲突中更容易情绪激动。

         公平。真正的友谊:人们在几乎得不到回报时也去帮助朋友;真正的朋友:在你根本料想不到他会和你分享时,他却做出了这种分享的行为。亲密关系的两人中会有长期的公平原则,例如他们在一起是因为两者的实力相当;做家务要平均等。

         自我表露:我们在沮丧时更倾向于自我表露。对于那些我们倾向于与之更多交往的人,也会更多自我表露。有些人很擅长引发他人的自我表露,即使他们本身很少表露自己。这些人是很好的倾听者:交谈时,他们会保持高度注意的面部表情而且总是显得乐意倾听,对方说话时总是时不时插一些支持性的话语。这些人是共情、敏感并善于思考的人。

         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互联网上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互联网上很容易自我表露。

    十一、利他:帮助他人

    1. 利他行为的解释

         社会交换理论(成本——收益)

         由代价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所驱动的。帮助行为对自我价值感有积极作用,而且会将自己看做是乐于助人的人,这种标签使得人们做更多的好事。

         这里的收益也可以是来自于内部的,如试图消除内疚感、感到愉悦、安心等。人们在犯错之后会行善,除了减轻内疚感,也需要恢复动摇了的自我形象和期望,确立积极的公众形象。

         对于成人来说,本身处于消极心境(愤怒的消极心境除外)中,更可能帮助人,以抵消这种不良更感受。而在儿童身上则相反,可能是儿童从读故事中觉得不帮助别人会更快乐。

         快乐的人也更倾向于帮助人以维持这种快乐。因此,帮助别人和内心积极的心境相互促进。

         社会规范理论

         互惠让我们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社会责任也要求我们帮助他人。

         进化心理学理论

         两种形式的帮助行为:奉献于近亲(亲缘选择)或者奉献于有互惠关系的人。从亲缘选择上看,人们会偏袒和自己有共同基因的人(父母愿意为孩子牺牲,而孩子却大多不愿为父母牺牲,因为孩子的基因是传承的必要)。因此,自私的基因存在于社会中。

         真正的利他行为

         基于共情的利他行为。即我们的共情被唤起,此时我们的利他是不求回报的。

    2.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旁观者效应

         有旁观者在场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帮助行为。随着旁观者的增加,会使我们①更少注意到这个事件(例如大街上可能注意不到旁边的晕倒的人);②更少将其解释为紧急事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关心外界,但看到他人很平静,因此自我解释为事情不紧急;同时,众人在场可能会影响彼此对该事件的解释,如认为这只是在作戏,不是真的);③更少感到责任感(群体效应)。

         什么时候最愿意去帮助他人:①观察到其他人的帮助行为之后;②时间不太紧的时候。同时也与个人心境有关。

    3. 怎样增加帮助行为

         首先,减少抑制帮助的因素,如减少突发事件的模糊性(正确清楚的解释事件,而不只是说有人偷东西,应该说有人偷了个手机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产生个体化的吸引(去个体化使个人责任感变低。唤起自我意识,如告诉他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呼叫他们的姓名等),增加旁观者的责任感。还有留面子技巧(先让帮大忙,如果对方不愿意,则请求帮一个小忙,”总可以吧“。这种技巧会激起人们的内疚感,既然不能帮大忙,那就帮一个小忙吧),给对方贴标签(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其次,社会教化。

         在某些大部分人不会提供帮助的情景下,通过暂时性的积极承诺,可以促进其帮助行为。例如“你认为自己不会去献血的话,回复‘是’”,此时大部分人不会回复‘是’,而增加了其去献血的可能。

         注意不能过度奖励帮助行为,因为这会使做好事的人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为外部原因而非自身动机,会产生抑制。

     十二、冲突与和解

    1. 什么引起冲突

        社会困境

         当人们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就会社会困境,如囚徒困境和公共的悲剧。这里公共的悲剧是指,如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这些。当危害分摊到所有人身上时,就会显得微不足道,每个人都想我扔一片垃圾无关紧要。

         解决办法:制定法律;划分较小的社会群体使人们有更多责任感(提醒:你们这15户该节约用水了);通过增进交流减少不信任感(囚徒困境);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行为有更多的回报;社会教育;

         为稀缺资源而竞争

         在①人们感觉到如工作岗位能稀缺资源是有限的和零和的,②一个明显的外团体成为潜在的竞争者,会更容易引发竞争。

         不公正

         人们认为自己付出与回报不匹配(通过比较,即我的付出/我的回报!=你的付出/你的回报),会引发冲突。

         误解

         由于对对方目标和动机的误解,会引发更大的冲突。而在群体中,由于群体思维的极化效应(我们群体是好的,他们是不好的),这种误解可能引发群体冲突(种族、国家冲突)。

         冲突中的双方存在镜像知觉,即都认为我们是好的,是有诚意的,他们是坏的,例如美苏争霸,这造成双方谁都无法首先放弃大规模军备准备。

         另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尽管对方领导人是邪恶的,但是其控制和操纵的民众是支持我们的。打伊拉克时美国曾幻想伊拉克人民会帮他们,事实上民众在战后不断抢劫、攻击美军。

    2. 怎样获得和平

         如促进内群体一致性,如同学校穿一样的校服,会忽略种族差别,把他们看成我们。

         国家间冲突气氛太紧张时,可以用GRIT(逐步、互惠、主动地减少紧张)方法逐步缓和紧张状态。

     

    十三、社会心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在诊断治疗病人时,他们常会出现相关错觉,如事后聪明等,因此依靠直觉的诊断不可靠,必须用严格的检验来证明。

         抑郁

         抑郁者有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他们更加自责、用更消极的看法去解释和回忆事情,对未来不抱希望。抑郁与负性思维互为因果。抑郁的心境:退缩、阴郁、哀怨等,消极归因(把不好的事情归因于自己内在);

         另外,轻度抑郁的人尽管也有消极看法,但是他们表现出很多超出一般人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孤独

         长期孤独的人处于一种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的社会认知中,他们同样会消极归因,感到自己和别人交往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不好的,因不良的社会关系责备自己,并认为绝大多数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而且他们还会消极的知觉他人,如会觉得对方没有兴趣和自己交往,对方看不起自己等。

         焦虑

         社会焦虑:当我们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但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时,会感到焦虑。

         害羞是一种过分个人化的态度,这类人过度敏感和担心别人的想法,从而产生社会焦虑。他们常常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评价程度。更重要者,害羞的人对自己的敏感也有清晰的认识,他们也希望自己不再担心别人的想法和接下来该说什么。

         社会心理治疗方法:

         ①通过行为引发内在变化(行为影响态度,如在假想情景中扮演自信的人,会逐渐真变得自信);

         ②打破消极态度和行为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上图):对行为技能的训练(锻炼如何社交的技能)、积极体验改变后的自我知觉(让他们做一些成功的事情后,例如约会,告诉他们,他们很棒,让他们相信自己确实是有能力可以做到的的)、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注意到失败的外在因素)。

         ③将人们情况的改善归因为内在(如告诉减肥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是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而是不是外在的参加了减肥班)。

         社会关系与幸福感:有亲密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幸福感和健康

         获得幸福感的十个方法:

         ①认识到持久的幸福并不来自掌握他。人们总是会适应环境,掌握金钱不一定会让你幸福;

         ②控制你的时间(有幸福感的人常感到自己能控制生命,例如设立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制定计划等。我们常常高估自己一天内能完成的事,但是低估自己一年内能完成的事。因此积少成多);

         ③故意表现出幸福(可以暂时假装心情,如微笑,此时自然会感到心情好一些;说话时也感到积极的自尊、乐观和友好,体验这些情绪可以引发这些情绪);

         ④寻找着合适的工作和休闲方法,使得你的技能得以发挥。(幸福的人通常处于一个叫全神贯注的圈里,专心于一个挑战自我而不会压到他们的任务。对于休闲,从事园艺、交际或者手工制作,要比从事奢侈休闲令人体验更好)

         ⑤参加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抑制抑郁和焦虑)。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笨拙、终日懒散、无所事事的人。

         ⑥保证足够的睡眠。幸福的人过着积极、精力旺盛的生活,同时也预留的时间补充睡眠和恢复独处的宁静。

         ⑦优先考虑亲密的人际关系。与那些非常关心自己的人建立亲密友谊,对之倾诉。要决心培育你最为亲密的关系:不要认为他们对你好是理所当然的,要像对他人那样对其显示出友善、肯定,一起玩耍一起分享。

         ⑧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可以促进自我的积极认知。

         ⑨记录感恩日记:每天停下来思考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⑩照顾你的精神自我。对许多人,信念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群体、一个超出自我关注的理由、一种生活目的和希望的意识。可以去有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

  • 《苏东坡传》读后感

    作者:曹华 发布时间:2008-11-30 04:15:31

    《苏东坡传》

    林语堂 著

    张振玉 译

    林语堂先生应该是非常喜爱苏东坡的,在他的《国学拾遗》中就曾提过“换句话说,庄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位可以和他比较的天才,苏东坡。”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如果按照林语堂先生在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公式,他认为苏东坡的性格应当为R3D2H4S3("R" stands for a sense of reality (or realism), "D" for dreams (or idealism), "H" for a sense of humor, and "S" for sensitivity. "4" stands for "abnormally high", "3" for "high", "2" for "fair", and "1" for "low".)。而读过《苏东坡传》后——甚至不必读《苏东坡传》,但只对苏东坡生平、才情多一些了解——便知林语堂先生上述所言非虚。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目录完整(252+)
  • 中评多(276+)
  • 盗版少(125+)
  • 种类多(462+)
  • 无水印(450+)
  • 情节曲折(72+)
  • 无盗版(455+)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玉: ( 2024-12-26 06:14:38 )

    我说完了。

  • 网友 国***舒: ( 2025-01-02 07:50:25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冯***丽: ( 2024-12-30 06:01:15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田***珊: ( 2024-12-16 08:45:2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孙***美: ( 2024-12-24 06:41:15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瞿***香: ( 2024-12-14 03:18:20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苍***如: ( 2024-12-13 01:58:19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印***文: ( 2024-12-19 04:28:4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敖***菡: ( 2024-12-24 02:55:51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