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S五级听力月月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PETS五级听力月月通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精彩短评:
作者:kivo 发布时间:2015-11-03 20:45:08
“断舍离”系列读到这一本,我也要与其告别了。过度是不好的,山下英子老师一直在阐述这个理念,却用一本又一本书来证实这个理论,有些背离初衷了。以后还是只要读第一本就好。
作者:水茸茸 发布时间:2022-01-15 11:06:44
想起之前被困轿厢跳下自救男孩的新闻,这种科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吧
作者:麦三 发布时间:2009-12-07 09:25:40
很久没考试,大意失荆州,竟然只考了54分,靠!
作者:一切顺利! 发布时间:2017-08-02 22:04:20
翻室友学姐的学姐留下来的学习书。好佩服她们!特别是这位学姐的学姐似乎在交换的时间里语言掌握很棒!而且英语貌似也很棒!现在似乎在全世界飞的公司工作呀~而且她们!是!理科!生!崇拜!!
作者:FD-南柯梦 发布时间:2010-12-14 18:20:17
看看成吉思汗叱咤风云的一生。
作者:iv.o 发布时间:2011-02-19 23:46:32
~~
深度书评:
【转】刘增光:朱熹《孝经》学探微三题———从元明学者的理解看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3-03-11 20:53:43
摘要:
关于《孝经》,朱熹作有《孝经刊误》与《孝经考异》,二书皆存,后者即存于朱申《孝经句解》中。二书针对不同主题而作,正好互补,故将其视为朱熹两次考订《古文孝经》的依据,是不正确的。朱熹本不打算为《孝经》作注,非如四库馆臣所谓“未及为之训释”。但随着朱熹理学思想影响之扩大,这又吊诡式地促使着后来学者以理学来注解和诠释《孝经》。
关键词:朱熹; 《孝经》; 理学化
原文载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延伸阅读:
陈壁生:朱子《孝经》学评议
朱熹的《孝经刊误》一书流传广泛,但在《孝经刊误》题识中提及的《孝经考异》一书则不但未见有流传,而且亦未见有后人言及。其实,后者就存于宋末元初朱申所作《孝经句解》中,其所本《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便是《孝经考异》。但是,关于朱熹《孝经》学的研究仍然存有需要澄清的重要问题: 朱熹《孝经考异》与《孝经刊误》之关系如何,这二者是否代表了朱熹关于《古文孝经》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看法? 朱熹在《孝经刊误》中为何未对《孝经》作注解,是来不及作注还是他本就不打算作注? 本文即对朱熹的《孝经》学著作及其版本源流进行考述,并对这几个重要问题予以分析,加以澄清。
1、朱熹《孝经》学著述考
如所周知,朱熹作《孝经刊误》,是以含有《闺门章》的 22 章本《古文孝经》为底本。《朱子全书》第23 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 66 即收录朱熹《孝经刊误》,此《文集》的祖本是宋刊本《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编者为朱熹之子朱在。此本在《孝经刊误》标题之下的题识中说: “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见《考异》。”既然此书为朱熹之子所编印,其文当可信。《孝经刊误》作于淳熙十三年丙午( 1186) ,据此,则朱熹在此之前,或已有对《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进行比较的《考异》一书,书名当为《孝经考异》或《古今文孝经考异》。由此,则朱熹关于《孝经》之著作当有二书,一为《孝经刊误》,一为《孝经考异》。
就今传《孝经刊误》的版本来看,元末人熊大年《养蒙大训》中所收录的《孝经刊误》( 以下简称熊本《孝经刊误》) 内容与宋刊本全同;而收入《四库全书》的《孝经刊误》却与这两个版本有微小差别,如: 宋刊本与熊本均作“自天子已下至于庶人”,而四库本作“以下”,当以前者为是。在宋刊本、四库本之外,《孝经刊误》至少还有另外三个版本: 一是源自熊本《孝经刊误》的明人余本 ( 1482 - 1529) 所作《孝经更定章次大义》中的《孝经刊误》( 以下简称余本《孝经刊误》) ,收录于余时英②的《孝经集义》中;一是董鼎所作《孝经大义》中的《孝经刊误》( 以下简称董本《孝经刊误》) ;一是清代《通志堂经解》中所收录的宋末元初朱申所作《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句解》中的《孝经刊误》( 以下简称通志堂朱申本《孝经刊误》) 。
在余本《孝经刊误》中,朱熹刊误之辞都用显著的不同于正文的小号字体刻印,且在刊误之辞前先写上“刊误”二字,并用长方框框起来,以将朱熹刊误之辞与正文之间明确划分开来。更为特别的是,《孝经刊误》的标题下还特意标示“朱子原本”的字样。余本言:
朱子取《古文孝经》刊其误者,考正其章次,定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其原本止曰: 此一节当为某章云云,仍留古文旧编也。前所书是已。今传本文右经一章、右传之首章之类,皆后人因朱子所定而移易之,加之此言也。今不敢,但仿熊大年《养蒙大训》本,用其删定章次,以便学者观览。
据此,则余本《孝经刊误》源自熊本,虽刊印格式不同,但内容完全一致。当然,也就与宋刊本在内容上完全一致。故余本《孝经刊误》绝不能算是“朱子原本”,就时间先后来说,宋刊本才是“朱子原本”。
董鼎本《孝经刊误》,显然更非朱熹《孝经刊误》原本。在宋刊本中,朱熹虽有怀疑和删改《孝经》之辞,欲将《孝经》分经列传,但他并没有真正删除这些内容,而只是在每章之后加上自己的删改、怀疑之辞。对于分经传,朱熹也仅仅是说:“当为传之某章”,并没有将《古文孝经》的章次按照他自己所说的顺序改移。而董鼎本则将朱熹的观点付诸实践,删除了朱熹所说的应该删除的内容,同时将章次按照朱熹所说做了调整。就内容来说,董鼎对《古文孝经》进行删除后的内容在字句上与宋刊本完全一致,而朱申本与宋刊本则有较大差别。
通志堂朱申本《孝经刊误》在字句上与宋刊本的差别有五处: 一是宋刊本作“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而通志堂朱申本作“德之本”,无“也”字; 二是宋刊本作: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政令”,通志堂朱申本作: “行其政令”,多“其”字; 三是宋刊本作: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通志堂朱申本作: “自东自西”; 四是宋刊本作:“子曰: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通志堂朱申本作:“子故曰……”; 五是宋刊本中无“言之不通也”五字,通志堂朱申本中却有。抛开字句的差异,二本的最大不同在于朱熹《孝经刊误》后跋的内容。通志堂朱申本为: “熹旧见衡山胡侍郎……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而区区进越之罪,亦庶乎可幸免矣。因悉数所疑而记二公之言以为质云。”此下以小字注明: “一本‘幸免矣’下云: ‘因欲掇取他书之言可发此经之旨者别为外传,如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类,即附始于事亲之传。顾未敢耳。’”“一本”所言正同于宋刊本。而宋刊本“其论固已及此”之下作“又窃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也与朱申本不同,虽然二者文意并无差别,但由后跋内容之不同,可以推测,朱熹《孝经刊误》在朱申所生活的元代,并非仅仅只有宋刊本这一个版本在流传。
既然宋刊本是朱子原本,董鼎本乃是改编本,那么需要讨论的就是朱申本《孝经刊误》了。上文言,朱熹虽作有《孝经考异》一书,今天却不见传本,清人朱彝尊《经义考》中亦未著录,且他在《孝经刊误》之下所收录黄震和陆秀夫等人对于《孝经刊误》之评价,亦从未言及《考异》。黄震为宋代人,尚未见《考异》,则此书很可能并未流传于世,至少不如《孝经刊误》流传之广,以至于后来人都不知道朱熹有《考异》一书。但是,自称以朱熹所定《古文孝经》为底本的朱申《孝经句解》却似乎透露出了朱熹《考异》一书的蛛丝马迹。此本虽然在字句上与宋刊本有差别,但是,除却“言之不通也”五字与后跋内容之外,其他的差别是很微小的。“言之不通也”五字本是司马光《孝经指解》中《谏诤章》注文,杨简刊刻时误注为经,故有无“言之不通也”五字正可作为判断标准。既然朱熹《孝经刊误》无此五字,朱申本中却有,那么二者所据《孝经》底本显然就是两个不同的版本。但是朱申为何又称自己所据为朱熹所定《古文孝经》呢? 笔者以为,因为宋代流传有其他的包含有“言之不通也”五字的《古文孝经》,故而很有可能这两个版本的《古文孝经》朱申都有接触,由于两本的差别本就非常微小,朱申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本子的差别,所以自认为自己作《孝经句解》所据底本为朱熹所定《古文孝经》。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通朱申《孝经句解》的分章为何正与朱熹《孝经刊误》的分章一致。四库馆臣评价朱申《孝经句解》说: “卷首题《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句解》,而书中以今文章次标列其间,其字句又不从朱子《刊误》本,亦殊糅杂无绪。”其中所论“字句不从朱子《刊误》本”正准确指出了朱申所据《古文孝经》与朱熹《孝经刊误》本的差别。但四库馆臣“糅杂无绪”的评价并不正确,其谓“书中以今文章次标列其间”,是看到了朱申《孝经句解》本应是以朱熹所定《古文孝经》为底本进行句解,但是在《孝经句解》中每一章之后都有“右今文以为某章”的字样,其中有一处为: “右古文为二章,今文为庶人章”,另有一处涉及《今文孝经》所无的《闺门章》,写为“右今文无此一节”,于是误以为朱申是按照《今文孝经》的章次来分章的,其实不然。不论是朱鸿《孝经总类》还是《通志堂经解》中收录的《孝经句解》,其中分章都是与朱熹《孝经刊误》一致的。《孝经刊误》分章的最大特点: 一是在经的部分中,将《古文孝经》的前七章( 即《今文孝经》的前六章) 合为一章; 一是在传的部分中,将《古文孝经》的《父母生绩章第十一》《孝优劣章第十二》并为一章,作为传之六章。除此之外,其他皆与《古文孝经》分章同。今观朱申《孝经句解》,其分章也正如此。由于朱申《孝经句解》每一章之后都写有“右今文以为某章”的字样,故而《孝经句解》的内容虽然是以《古文孝经》为底本,但其分章却必须是按照《今文孝经》的分章来排列,否则就无法与章后的“右今文以为某章”的说法相对应。所以,在《孝经句解》中,《孝经刊误》中作为经的部分的前七章是按照《今文孝经》分为六章的。而涉及《父母生绩章》和《孝优劣章》时,在《孝经句解》中,《父母生绩章》的开首“子曰: 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义”是另起一行,《孝优劣章》的开首则没有另起一行,二者并为一段,这正是依循了朱熹《孝经刊误》中的分章。在《今文孝经》中,《父母生绩章》《孝优劣章》二章都属于《圣治章》的一部分。这正表明朱申是按照朱熹所定《古文孝经》为依据来分章的。所以,四库馆臣看到《孝经句解》“以今文章次标列其间”便谓其“亦殊糅杂无绪”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何况其中的“右今文以为某章”的字样很可能就出自朱熹之手,而非朱申。
其中关键就在于,《孝经句解》为何要在文本内容上依循《古文孝经》,且是朱熹所定《古文孝经》,但在分章上又按照《今文孝经》呢? 显然,《孝经句解》是对朱熹所定《古文孝经》与《今文孝经》进行了比较。但这似乎又不正确,因为朱申此书标题明明说是“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而他做的工作仅仅是进行“句解”,而非“比较”《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所以,《孝经句解》中的“右今文以为某章”的字样很可能正是出自朱熹之手,而非朱申。也就是说,对《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做了“比较”异同工作的是朱熹,而非朱申。由此即可以推测,《孝经句解》所本《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很可能指的正是朱熹的《孝经考异》一书。我们可以对朱熹《孝经考异》的样貌进行推测: 一种可能是,将 22 章本《古文孝经》和 18章本《今文孝经》的内容逐字逐段作对比,指出二者的差别,尤其是分章差别; 另一种是,将他自己所定经 1 章传 14 章的《古文孝经》和 18 章本的《今文孝经》作对比,指出二者的差异。显然,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因为在朱熹看来,经他编订后的《古文孝经》才是“经文之旧”。所以,他定然不会拿 22 章本的《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来比较。而《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的差别主要在分章起讫,除了有无《闺门章》外,在具体文句上的差别本就很微小,故而在比较二者之时,就主要在指出分章的不同。而朱熹崇信《古文孝经》,故而其在比较二者时,肯定是先列自己所编订的《古文孝经》的内容,然后在文后指出“右今文以为某章”。涉及《闺门章》时,自然就是“右今文无此一节”了。这又是朱申《孝经句解》所据为朱熹《孝经考异》一书的有力证明。
行文至此,即可以此为理据辨明朱申《孝经句解》两个版本的流变问题。朱鸿为明代中后期人,其所见《孝经句解》显然应当比《通志堂经解》本《孝经句解》更为原始,更近于《孝经句解》原貌。《通志堂经解》本《孝经句解》在每一章之后的“右今文以为某章”之后又添加上了朱熹刊误《孝经》之辞,这其实是将《孝经刊误》与《考异》合二为一了。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朱申对《孝经》的每一段话都逐句作了句解,如果其《孝经句解》本中即有朱熹《孝经刊误》中刊误《孝经》之辞的话,那么他必然也应对这些内容作句解。但是,在《通志堂经解》本中,恰恰没有对朱熹刊误之辞作句解。这正表明这些内容是后来人在刊印《孝经句解》时加上去的。由此即可判定朱鸿《孝经总类》中所收录的《孝经句解》才是朱申原本。
综上所述,朱熹作有《孝经刊误》和《孝经考异》二书,从朱熹“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见考异”的说法来看,《孝经刊误》的作成时间当晚于《孝经考异》。《孝经考异》就保存在宋末元初人朱申所作《孝经句解》中。而《通志堂经解》本朱申《孝经句解》中所含《孝经刊误》在后跋内容上与宋刊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明朱熹《孝经刊误》至少有两个在内容上具有差异的版本。相对来说,宋刊本《孝经刊误》在宋元明清流传更为广泛。那么,《通志堂经解》中的《孝经刊误》本到底是源自何处? 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考索的问题。
2、朱熹考定《古文孝经》二阶段说的考察
此说为明代后期的儒者朱鸿( 约 1510 - 1591年) 所创发。他认为: 朱熹关于《古文孝经》的考订经历了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由此形成了关于《古文孝经》的两种不同处理,前一阶段的成果便是朱申《孝经句解》中所载朱熹所定《古文孝经》,后一阶段的成果便是《孝经刊误》。由此,朱鸿认为《孝经刊误》并非朱熹之定笔,朱熹很有可能再次对《孝经》进行更订或者作注。就朱鸿所见,他亲眼看到了关于朱熹所定《古文孝经》的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 一是宋末元初朱申所作《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句解》中的《古文孝经》本,二是元人董鼎《孝经大义》中的《孝经刊误》本( 以下简称董本《孝经刊误》) ,三是董鼎之前的元人熊大年《养蒙大训》中收录的《孝经刊误》本。据朱鸿之说,明代时流行的是董鼎所刊刻的《孝经大义》,也就是说当时流传广泛的《孝经刊误》本是已经对《孝经》章次进行改易过的本子,此本是明宪宗成化年间所刊刻,朱鸿所编《孝经总类》收录了这一本子,刊刻者为成化二十二年( 1486) 淳安人徐贯。但是朱鸿后来得到了更早的元人熊大年本的《孝经刊误》,他认为这是朱熹《刊误》之原本,说: “今幸得朱子原本,始知朱子之意原非记者笔也。”由朱鸿此言可以推测,他所见到的本子并非熊大年原本,而是经过余本加工的《孝经刊误》,也只有此《孝经刊误》版本中才在标题之下标有“朱子原本”四字。这样,从宋版的《朱文公定古文孝经》到元版《养蒙大训》本《孝经刊误》,再到《孝经大义》本《孝经刊误》,这一版本的流变,在朱鸿看来: 一方面正表明朱熹对于《孝经》之看法前后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则表明后人对朱熹关于《孝经》的看法有误解。在他看来,董本《孝经刊误》并不符合朱熹原意,不能算是朱熹对《古文孝经》的刊误本,这正与本文上文的讨论一致。由此,朱鸿认为朱熹对《古文孝经》的刊误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想法反映在《孝经句解》本中,第二阶段的想法则反映在熊大年本中。
朱鸿认为,朱熹起初仅仅是考定了《古文孝经》:
文公定《古文孝经》……原本止有“右今文以为某章”,章下并无疑语。
“右今文以为某章”的说法并不见于《孝经刊误》中。按朱鸿的这种说法,这意味着朱熹起初关于《孝经》的看法仅仅是通过比较古今文《孝经》,而更定了《古文孝经》。而熊本《孝经刊误》中所有朱熹怀疑《孝经》之语、分经列传之语、删《孝经》引《诗》《书》之语,等等,皆不是朱熹最初的想法。这是朱鸿根据朱申《孝经句解》而得出的结论。那么,朱熹后来之作《孝经刊误》,是因为什么呢? 朱鸿说:
后信胡衡山引《诗》之疑,程可久述汪端明附会之说,遂专重事亲一事,不重事君立身等旨,始更定《刊误》,乃悉数所疑,凡不切事亲旨、载《左传》、语治道者,共删去二百一十二字,然章下亦止有“此一节释至德以顺天下意,当为传之首章”; “此一节释要道意,当为传之二章”,亦未敢遽分经传,此文公未定笔也。
朱鸿此说本自余本所作《孝经更定章次大义》,他所说的“未敢遽分经传”即是余本所说的“仍留古文旧编”。依朱鸿之说,朱熹以事亲而非孝治为《孝经》大旨的说法,以及删除“语治道者”、“不切事亲旨者”的做法,都是因为受了胡衡山、汪端明的影响。不仅如此,朱鸿还为朱熹对《孝经》分经传的做法进行辩解,他在另一处对朱子《孝经刊误》原本有更为具体的叙述:
朱子取《古文孝经》,刊其误者,考正其章次,定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其原本止曰: “此一节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子门人之所记也。疑所谓《孝经》者其本文止如此,其下则或者杂引传记以释经文,乃《孝经》之传也”,“此以下皆传文”,“原本此一节释要道之意,当为传之首章”,“此一节释至德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首章”,“此一节释要道之意,当为传之二章”,“此一节盖释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三章”,下仿此。而今失其次,仍留古文旧编示训。今传本云: “右经一章”,“右传之首章”之类,皆后人因朱子所定而移易之,加以此言也。
根据朱鸿的这一说法,则朱熹在这时一改原先的看法,开始对《古文孝经》分经传了,但朱熹虽有分经传的想法,却仅仅是在《古文孝经》的相应段落下标示出“此一节释 ……,当为传之某章”,并没有真地移改《孝经》。熊本《孝经刊误》( 或四库本) 正是如此,而董鼎本《孝经刊误》中所含的“右经一章”、“右传之首章……”之类,皆是董鼎所加。在朱鸿看来,后人误认朱熹之《刊误》为“至精至当之书”,“反疑孔壁所藏为未真”,故在注释和刊行《孝经刊误》时,直接按照朱熹未定之说改移了孔壁本《古文孝经》的章次,并标示为“右经一章”等字样,故而已非朱熹原本。他说:朱熹之“《论语注》尚更数四,岂《刊误》本一遍遽定耶? 若使公再订详明,必自加注释……是知朱申《句解》、董鼎《注释》未必尽合文公本意。”也即是说,董鼎《孝经大义》中的《孝经刊误》并不是朱熹《孝经刊误》原本,并未移改章次、删改经文的熊大年本才是《孝经刊误》原本。而朱申《孝经句解》中的《朱文公定古文孝经》则代表了朱熹在《孝经刊误》之前的看法。
由此看,朱鸿是根据自己对《孝经句解》《孝经刊误》等文本的判断,将朱熹关于《古文孝经》的认识视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推断《孝经刊误》非朱熹之定笔。对于他的这一观点需要具体分析:
第一,朱鸿将朱熹的《孝经刊误》原本跟董鼎等人的《孝经刊误》本区分开,这是正确的,他准确地指出了什么是朱熹说过的和未说过的。从《孝经总类》来看,朱鸿并未见到宋刊本《朱文公文集》中的《孝经刊误》本,他所见到的是熊大年本《孝经刊误》,故他以熊本为朱熹原本。但是他对董鼎本与原本的区分,并不能改变朱熹《孝经刊误》对《古文孝经》分经传的事实。朱熹在《刊误》中明明已指出哪一部分属于经,哪一部分“当为传之某章”,其论甚明,而董鼎及后来者仅仅是遵循和实践了朱熹的这种说法,对《孝经》文本加以移改,而朱鸿不归罪于朱熹,反将罪责全部推到董鼎 等 人 误 解 朱 熹 之 意,这 就 显 得 无 理 而可笑。
第二,朱鸿认为朱熹是深受胡衡山、汪端明影响才作《孝经刊误》。此说本于朱熹《孝经刊误》后跋中的自我陈述。朱熹说,在他之前,胡衡山就已认为《孝经》引《诗》非其本文,程可久、汪端明二人则认为《孝经》“多出后人附会”,故而他自己删改《孝经》并非“凿空妄言”。胡衡山等三人关于《孝经》的态度是否真如朱熹所说? 事实未必如此,舒大刚以文献为依据,指出: “( 胡衡山) 还是承认《孝经》思想源自孔子,而笔录于曾子之弟子的”,“现存的程、汪二人著作,也不见有怀疑《孝经》‘多出后人附会’之语。……( 汪端明) 推崇《孝经》之教,从中看不出半点否定《孝经》的意思。”所以,舒大刚同意四库馆臣之说,朱熹“特不欲自居于改经,故托之胡宏( 当作胡寅) 、汪应辰耳”。
第三,朱鸿将朱申《孝经句解》中的朱熹所定《古文孝经》视为代表了朱熹在《孝经刊误》之前的看法,将这一看法与朱熹在《孝经刊误》中对《孝经》的看法视为截然分离的,这是有问题的。正如上文所说,《孝经句解》所依据者为朱熹的《孝经考异》,故换句话说就是,朱鸿将《孝经考异》与《孝经刊误》视为历时性的两部著作,这是不对的。从《孝经刊误》标题下的题识来看,朱熹的《孝经刊误》与《孝经考异》虽然有着写作时间的先后问题,《孝经考异》在先,《孝经刊误》在后,但是二者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朱熹说: “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见《考异》。”故而二书正好是互补的。《孝经刊误》是专门对《古文孝经》进行刊误,以恢复《古文孝经》之原貌。《孝经考异》则是对《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进行比较。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不能将二者分离开来,当作分别代表了朱熹考订《古文孝经》前后二阶段的代表作,并进而认为朱熹还有再次作注的意愿。
既然朱鸿用以论证其二阶段说的主要证据在于将《孝经考异》《孝经刊误》视为朱熹所定《古文孝经》前后两阶段的成果,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他的二阶段说也就无法成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朱鸿论证朱熹的《孝经》观前后有着不同,甚至认为朱熹所作《孝经刊误》亦非定笔,其目的并非单纯为朱熹之疑改《孝经》作辩护,而在于通过论证《孝经刊误》非朱熹定笔之后,为自己重新改编《孝经》找到了正当的理由———接续朱熹之遗志,重新改订《孝经》。朱鸿所作《家塾孝经》正是对《孝经》进行了改编,其序言谓: “鸿历考古今《孝经》诸本,序次不一,条理未融,未尽协圣人之旨,故复冒昧僭述。”所谓“古今《孝经》诸本”,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朱熹《孝经刊误》了。故而朱鸿凭己意推测朱熹之《孝经刊误》非定笔,这只能是一种猜测,不能成立。他认为朱熹有多个关于《孝经》的刊误本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3、从“不理会《孝经》”到“理会《孝经》”:理学化《孝经》阐释的发生
朱熹作《孝经刊误》,但未对经文进行注释。后来学者多谓朱熹无暇为《孝经》作注,如四库馆臣谓: “朱子作《孝经刊误》,但为厘定经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之训释。”明人朱鸿亦言: “若使公再订详明,必自加注释。”这种观点基本是不成立的。首先,朱熹于淳熙十三年( 1186) 八月作《孝经刊误》成,庆元六年( 1200)三月方卒,其间有 14 年时间。故谓朱子无暇对《孝经》作注,有些牵强。其次,朱熹未对《孝经》作注,这很可能与其对《孝经》的看法有关。他将《孝经》看作为事亲之书、小学训蒙之书,故而本不打算为其作注。这一点可以从朱熹与弟子的谈话中显露出来。《朱子语类》记载: “问: ‘《孝经》一书,文字不多,先生何故不为理会过?’曰: ‘此亦难说。据此书,只是前面一段是当时曾子闻于孔子者,后面皆是后人缀缉而成。’”据此可见,朱熹“理会”《孝经》的意图并不是很强烈。
但是,朱熹不为《孝经》作注,并不能阻挡其身后之人为《孝经》作注的不懈努力。宋末元初的朱申,元儒董鼎、吴澄都分别为《孝经》作注,且都不同程度地参考了朱熹的意见。其中,尤以董鼎之注为得朱子理学之精髓。他揣摩朱熹的文本意图,对《孝经》作了理学化的注释:
(一)董鼎使用程朱理学的天理思想来解释《孝经》首章中的“至德要道”,由此将孝解释为天理分殊之体现。他说: “德者,人心所得于天之理,仁义礼智信是也。此五者皆谓之德,而此独举其德之至。道者,事物当然之理皆是,而其大目则父子也、君臣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此五者即仁义礼智之性率而行之,以为天下之达道者也,皆谓之道,而此独举其道之要也。道也、德也,一理也。见于通行者谓之道,本于自得者谓之德,德之至即所以为道之要。”天理为得之于天而具之于心。在心为德,施行之则为五伦或《中庸》中所说的“五达道”,而五伦也是天理分殊之表现。因此,不论是道,还是德,都是天理之体现。故而他解释“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便说“顺”是“因人心天理所固有而非有所强拂为之也”。顺,便是依循天理而行。与此相对的便是,董鼎解释《谏诤章》“从父之令焉得为孝”,认为“见非而从”,这是陷父于不义,“有害于孝,理所不可”。那么此至德要道究竟是什么呢,便是孝。为何? 董鼎言: “仁义礼智虽谓之德,而仁为本心之全德。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孝为德之至。”同样的道理,父子之亲最先,故孝又为道之要。在这一解释中,道与德是内外关系,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天理与道德的关系则是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以天理为至德要道之本,便将理学的“天理”二字加入了对《孝经》的解释中。
(二)董鼎将理学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引入对《孝经》的解释,解“天地之性人为贵”之“性”为“性理”之“性”。“性”即“生”也,故董鼎的解释并非此句本意。但一字之改,义理阐发的空间大大增加了。他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是说: “天以阳生万物,地以阴成万物。天地之生成万物者,虽以阴阳之气,然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故夫子言人所禀受于天地之性,则比万物为最贵,以能与天地参为三才也。以天地之性言之,则人为贵。以人之行言之则孝为大,何也? 人禀天地之性不过仁义礼智信五者而已。……仁主于爱,爱莫先于爱亲,故仁之发见,如水之流行……亲亲为第一坎,仁民为第二坎,爱物为第三坎。”此即是依照朱熹之说。朱熹注释《孟子》“生之谓性”时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 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 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 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告子不知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所以然者,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 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理学从张载以来,便区分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朱熹、董鼎便是以此框架来解释“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而“性即理”,仁义礼智信皆是人性所具有。朱熹就说:“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仁义礼智,性之四德也。”在程朱理学的视域中,仁是全德、兼德,可以包具其它德目,即所谓“义礼智信皆仁也”。而不论是亲亲,还是仁民、爱物,都是“爱”,这都是“仁”的体现。仁为性之所有,故而是更为根本的。程颐言: “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董鼎之说便是本此而来。他在解释“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时也是据此而言,谓“行仁必自孝始”,强调仁为性、为体,孝为爱、为用。
概括说来,董鼎《孝经大义》是完全秉承了程朱理学家的核心理论,以理学的体用、本末的思维模式对《孝经》的义理内涵进行了深刻阐发,堪称是以理学注解《孝经》的典范。这一做法也延续至明代,明初重视程朱理学,明太祖时的项霦所作《孝经述注》便是以程朱理学诠释《孝经》的又一作品。项霦注解《孝经》,旨在发明宋代理学道统之说。其言“圣人顺中正以制礼”( 第十八章注),“圣王建中立极,使贤者俯而就之,不肖者跂而及之。”( 第十八章注),“君王……尽人伦之至,可以建皇极”( 第二章注) ,以及批评“后世治家国者不达絜矩之道”,皆在发明“允执厥中”; 其言“本乎人心自有之道德”,“发明道心之至和”( 第十章注) ,以及“圣王道心纯一通明,素与天合”,“道心周流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第十六章注) ,皆在阐明以“道心”胜“人心”。故而,这实际上是在以《孝经》阐发理学家的道统说。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十六字箴言”,在《孝经述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其意; 而其解《孝经》,即在于让人体悟“道心纯一贯通之神妙”!
对《孝经》的理学化注解与诠释,固然与朱熹理学的广泛影响有关。但是,正如上文所论,将《孝经》看作是浅显的事亲之书的朱熹,本就不打算为《孝经》作注。就宋代理学的发展而论,理学最为倚重的经典是《周易》与《四书》,理学理论的建构便主要是以对于这些经典的解释为基础的。而《孝经》显白易懂、文字短小,并不是义理发挥的佳选。且不论是程颐还是朱熹,对《孝经》的内容都多有怀疑,尤其是对于“严父莫大于配天。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一段,二人都对此深表疑虑,认为非圣人之言。故宋代理学家包括朱熹在内,不甚重视《孝经》亦在情理之中。显然,如果程朱将理学之义理体系建立在他们持怀疑态度的经典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这并不能阻挡后来者以理学来阐解《孝经》,相反,随着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将尽可能多的经典纳入到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中,以程朱理学来阐解儒家经典,这是必然的。董鼎等人以理学话语来诠释《孝经》,即是其体现。然而,这种站在尊朱立场上极力将《孝经》纳入理学话语与义理的含括范围之内的做法,虽然丰富了《孝经》的义理,反而大大超出了朱熹“不理会”《孝经》之本意,恰恰是抬升了《孝经》的位置,将理学对《孝经》的态度从“不理会”变成了“理会”,从“不作注释”变成了“作注释”。如项霦以十六字心传来解释《孝经》,这显然已将《孝经》拔高了很多。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已死”,后来者对原文本的理解未必符合原作者的本意,后来者甚至会认为自己对原文本的理解更符合作者的本意,董鼎或许正认为自己的解释就是朱熹原意。这正反映出了由宋代朱熹的《孝经》学向明代《孝经》学演变的吊诡之处。
读后随手记
作者:fenglong88 发布时间:2018-01-13 08:43:27
很好的一本介绍解释学和教育结合的书籍。以前看伽达默尔、德里达、罗蒂等人的理论介绍,总觉的这些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大,而这本书明确指出了解释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在对各家理论的分析中,作者努力从更宏大的视角发掘解释学的各个流派之间的异同之处,指出各流派的疏失和立论者忽略的内容,这就使得作者的立论意图更加明显。当然,读这本书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重大挑战。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作者在分析中涉及了当下主流的立论除了解释学的主流理论之外,还涉及福柯、哈贝马斯、弗莱雷以及一大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理论家,这在阅读范围上形成了一种对读者的高要求;二、作者所使用的引述的方式,令我有些不适应,在行文中有时很难区分作者的意图;三,翻译者虽然进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前两方面的原因,在一些地方的译文让人费解。
虽然上面的困难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一些障碍,但却不能否认这本书中所能给人带来的眼界的开阔。作者在书中结合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四种解释学方法“保守解释学”“中庸解释学”“激进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同时指出了解释学应用过程中的三种关于“再现”“权威和解放”“对话”的僵局。然后作者以“中庸解释学”为基础构建了超越偏见的“教育的中庸理论”厘清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
总体看来,这本书所采取的方法,更像是一种调和的手段,但却是遵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原则。这本书看到最后时,总让我想起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太极图和庄子的思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我想每个人读后的收获都会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种收获都抵得上这番阅读之旅。
2011.11.29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实惠(162+)
- 强烈推荐(464+)
- 体验满分(325+)
- 体验差(599+)
- 微信读书(331+)
- 四星好评(185+)
- 图书多(105+)
- 博大精深(329+)
- 无多页(356+)
- 速度慢(268+)
- 已买(642+)
- 赚了(410+)
下载评价
- 网友 温***欣: ( 2025-01-09 05:33:2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索***宸: ( 2024-12-10 23:46:1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后***之: ( 2024-12-31 17:06:5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晏***媛: ( 2024-12-27 15:23:47 )
够人性化!
- 网友 饶***丽: ( 2024-12-30 03:11:3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国***芳: ( 2024-12-16 07:13:58 )
五星好评
- 网友 寇***音: ( 2024-12-12 07:56:5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相***儿: ( 2024-12-10 23:20:20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游***钰: ( 2024-12-12 04:14:33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喜欢"PETS五级听力月月通"的人也看了
大作家史努比 [美]巴纳比·康拉德 蒙特·舒尔茨 著 钱清 王秋宁 译. [美]巴纳比·康【正版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恐龙小Q 传统美德教养系列(勤、俭、礼、孝、信...)全8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全2册)第二节点 室内设计施工图节点图集+室内设计师知的100条原则 室内设计理念硬装软装设计指南装修设计工具 9787571335199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精编学生英汉能词典9787508288338 正版新书知其然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名人成功心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崑山宋元三志 宣纸线装一函三册 广陵书社宋淳佑《玉峰志》 宋咸淳《玉峰续志》和元至正《昆山郡志》中国的地方志 00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官方直营】外教社经典伴读丛书:都柏林人/《都柏林人》伴读本 正版新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结构设计原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预算会计(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教材新系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建设法规教程(刘黎虹)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旅游英语口语900句:英语带你去旅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河西走廊北151公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范志红:吃出健康好身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学术英语写作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