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39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精美图片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21437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6
  • 页数:253
  • 价格:3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39

内容简介:

《全国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精讲: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2012年版)》是2012年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应考复习必备参考书。《全国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精讲: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2012年版)》是以最新考试大纲和辅导教材为基础编写的,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每章均分为重要考点、典型答疑、例题分析和练习题,并附有练习题答案。最后提供了3套模拟试题以便考生检测复习效果。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全国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精讲: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2012年版)》是2012年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应考复习必备参考书。《全国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精讲: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考前突破(2012年版)》是以最新考试大纲和辅导教材为基础编写的,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每章均分为重要考点、典型答疑、例题分析和练习题,并附有练习题答案。最后提供了3套模拟试题以便考生检测复习效果。


精彩短评:

  • 作者:豆友195112928 发布时间:2019-04-17 20:03:46

    看朋友读,想买一本,可是太贵了,就想找找读

  • 作者:幻影领主 发布时间:2023-06-18 10:35:43

    我就说我忘记标了!有波兰的内容可太珍贵了。

  • 作者:北榆 发布时间:2022-08-03 16:15:22

    首先,赞美插图,手绘更有质感。文字也比较节制。

  • 作者:escape 发布时间:2015-12-16 22:27:29

    坐在Bill Bryson图书馆看完了肯尼亚日记,what a life lol。想回纳库鲁去吗,想的。但是,人啊。。。PS,校长啊,这书真的薄过头了吧!

  • 作者:海上明月共潮生 发布时间:2023-04-17 14:06:55

    还是这本集财务,金融,投资词汇之大成

  • 作者:Zhuoran 发布时间:2024-01-26 16:19:13

    这哥们挺可爱


深度书评:

  • 【转】张丰乾:试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兼为《淮南子》正名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4-03-19 07:44:32

      【内容提要】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以及它们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涉及先秦和两汉两个时代的哲学格局,不得不察。本文认为,竹简《文子》的出土证明今本《文子》确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不可混为一谈。对比二者的同异,不难发现今本必晚出于竹简本。今本的出现不会早于东汉前期,《淮南子》不可能抄袭今本《文子》,它和竹简《文子》也没有多少直接联系。古本《文子》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严重,是后人大量抄袭《淮南子》以做补充,而非《淮南子》抄袭《文子》。《文子》原书当出于战国后期,或者更晚。搞清这些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文子》的基础。我们固不能疑古过勇,但也不要轻言某书是“先秦古籍”或“西汉已有”,“走出疑古时代”的脚步应坚实一些。

    【作者简介】 张丰乾,男,汉族, 1973年生于甘肃古浪,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哲学研究,已出版专著《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诗经与先秦哲学》、《敦博本坛经导读》、《

    训诂哲学 : 古典思想的“辞理互证”

    》,编有《哲学觉解》和《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两部。

    【文章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京)1998年02期

    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

    评价人数不足

    张丰乾 / 2007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问题尚未澄清

      1973年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中出土了竹简《文子》,这一发现使长期被判为伪书的《文子》地位凸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把《淮南子》抄袭《文子》当成了不争的结论。同时,大家都认为在今本《文子》中后人窜入者颇多,但多到何种程度却是一个被忽略了的问题。其实,今本《文子》与竹简本在思想上虽有呼应之处,但仍有相当距离,而在思想的表述方面,包括文体、句式、语法用词等方面更有巨大差异。论者多半只见其同,不见其异,造成了一些误会。笔者认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从内容到形式的区别不能不予以澄清,以下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

      1.竹简《文子》与今本是同时流传的不同版本,还是有前后因革的关系?

      2.如果是同时流传的不同版本,二者是同大于异还是异大于同?如果有前后因革的关系,后者对前者是略加损益还是全面改造?

      3.能否根据竹简《文子》断定今本《文子》不是伪书,而是“西汉已有的(先秦)古籍”?

      4.怎样判定《淮南子》与两本《文子》的关系?

      5.怎样推断《文子》原书的写作年代?

      本文拟在时贤的研究基础上,归纳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同异,进而探讨以上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二、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同异

      竹简本与今本在某些思想上的一致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二者也有相当的距离。

      1.竹简本中的一些思想在今本中得到了训释〔1 〕(简文编号附于文后,引用今本未注明者均出于《道德》篇,下同),说明今本晚出于竹简本。

      简文:卑退敛(俭)损,所以法天也。平王曰[0912]

      今文:卑者所以自下也,退者所以自后也,俭者所以自小也,损者所以自少也。卑则尊,退则先,俭则广,损则大。此天道所成也。

      今本中没有竹简的原文,但对“卑退俭损”逐个训释,而且用“自下”、“自后”、“自小”、“自少”来解释它们,说明“卑退俭损”是出于自觉,有助于理解道家思想的真义。

      2.竹简本中的一些思想在今本中得到了发挥和引申,说明今本必晚出于竹简本。

      简文:修德非一听,故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2482]学在肌月(肉);以□听者[0576]

      今文:文子问道,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凡听之理,虚心清净,损气无盛,无思无虑。”

      竹简文为“修德”,今本中却成了“听道”。今本还论及“听”的目的,“听”的程度,“听”的方法,显然是对竹简本思想的发挥。

      以上可视为今本对竹简本的“益”,下面我们将看到今本对竹简本的“损”。

      3.竹简本中的一些内容为今本所割裂。

      简文:□□以贤则民自足,毋加以力则民自[2324]可以治国。不御以道,则民离散不养[0876]则民倍(背)反;视之贤,则民疾诤;加之以[0826]则民苛兆(逃);民离散则国执(势)衰;民倍(背)[0898]

      今文:御之以道,则民附;养之以德,则民服。无视以贤,则民足;无加以力,则民朴。无视以贤者,俭也;无加以力,不敢也。下以聚之,赂以取之。俭以自全,不敢以自安。不下则离散,弗养则背叛。视以贤则民争,加以力则民怨。离散则国势衰,背叛则上无威。

      今文和简文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但简文中“可以治国”及“不御以道”为今本所无。简文的“则民离散不养”在今本中被割裂为“不下则离散,弗养则背叛”。另外《老子》中常有“民自化”“民自正”“民自朴”等说法,“自”在这里是“自然而然”之意。竹简本中有“自足”一词,肯定还有“自福”“自朴”之类的词。今本删去“自”,而只言“民足”“民朴”。显然是竹简本更接近于《老子》本义。

      4.竹简本中的一些思想为今本所误解。

      简文:[平王]曰:“吾闻古圣立天下,以道立天下[2262]何?”文子曰:“执一无为”。平王曰[0564]文子曰[2360]:“(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为者贩(败),执者失。[0870]是以圣王执一者,见小也。无为者[0593]下正。”平王曰:“见小守静奈何?”文子曰[0775]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静□[0908]

      今文:文子问曰:“古之王者以道莅天下,为之奈何?”老子曰:“执一无为,因天地之变化。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者,见小也,见小故不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今本中的“天下大器也”,在竹简文中是“天地大器也”。此处是不是竹简文抄录有误呢?恐怕不是。“地”与“下”在字形上相去甚远,抄错的可能性不大。帛书《老子》中的“可以为天地母”,在通行本中都改成了“可以为天下母”,意义大变。《老子》中说“天大,地大”,但同时强调“道先天地”,将天地称作仅次于道的“大器”未尝不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竹简《文子》认为天地是“不可执,不可为。执者失,为者败”的大器是有根据的,而且正好与今本中的“因天地之变化”语义相连贯,很可能“因天地之变化”为原书中的内容。今本却把“天地大器也”改成了“天下大器也”,不仅和上下文相脱节,也使语义含混不明。什么才能称得上“天下大器”呢?今本并没有交待。

      这个假设或许不是臆断。《管子·心术下》云:“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可见“执一”与“天地”有密切关系。《荀子·尧问》也说:“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更明确地把“执一”和“天地”联在一起。在《荀子》中,这是舜回答尧的问题时所说。竹简《文子》却认为:“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执者败,为者失。”反映了道家“因天地,顺自然”的一贯思想,我们甚至可以把《文子》中的这句话看做是《荀子·尧问》中“执一如天地”的反命题。今本《文子》显然没有理解“天地大器也”的含义,而改成了“天下大器也”。另外,今本《文子》中言:“见小,故不能成其大功”,在竹简文中却是:“见小故能成其大功”,意思正好相反。《老子》云“正言若反”,通行本《老子》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王弼注:“为治之不在大。见大不明,见小曰明。”足见《老子》的本义是由“见小”而“成其大功”。竹简文中以“见小”解释“执一”,以“守静”解释“无为”,更可证竹简文“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不误。今本《文子》却认为:“见小,故不能成其大功。”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的:“这说明改窜者不曾看懂《文子》原文。”〔2〕

      5.今本中有有意添加的衍文。

      简文:[平王]曰:“人主唯(虽)贤,而曹(遭)淫暴之世,以一[0880]

      今文: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乱之世。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

      今本中把“人主唯(虽)贤”改为:“人主虽有道”。虽然保留了“平王问文子”,但加入了“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以特意突出老聃。

      6.竹简文中有少量内容与今本《道原》、《精诚》、《微明》、《自然》等篇的部分内容相似而不同,另有相当内容不见于今本。

      简文:毋刑(形)、无声、万物□[2481]

      今文: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有形则有声,无形则无声,有形产于无形。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道原》)

      简文:下,先始于后,大始于小,多始于少。[0899]

      今文: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精诚》)

      简文:令远者来,令□□□□□[0818]

      今文: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即和。(《微明》)

      简文:江海以道为百谷王,故能长久功。[0916]

      今文:江海近于道,故能长久与天地相保。(《自然》)

      以上所述足证竹简本与今本在内容上虽然有一致之处,但很多地方相去甚远。而且,二者在形式上更是大异而小同:

      7.竹简文中的单字词在今本中成了复合词。

      简文:产于有,始于弱而成于强,始于柔[0581]于短而成于长,始于寡而成于众[2331]

      今文:夫道原产有始,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于短寡,成于众长。

      8.整个竹简《文子》行文都比较自由,和问答体的格式相一致。今本则讲究对仗、排比,注意用词的雕饰,是纯粹的书面语言。

      9.竹简本为问答体。今本《文子》中《九守》、《符言》、《上德》、《自然》、《下德》、《精诚》诸篇均为语录体,除《精诚》篇有一处作“文子曰……”之外,都以“老子曰”引起下文。以上六篇已占今本的一半篇数。《道原》篇除有一处为“孔子问道……老子曰”之外,其他各章均以“老子曰”开始。以“文子问……老子曰”的格式行文的,《微明》有两处,《上仁》有三处,《上义》有一处,三篇的其他各章还是以“老子曰”开始。《道德》篇中有八处“文子问……老子曰”,另有一处为“平王问……文子曰”,此外的十一章还是以“老子曰”引起下文。可见,今本《文子》的大部分内容是由“老子曰”引起的语录体形式,问答体形式只占很小的部分,且问答者不尽相同。

      10.竹简本部分内容和今本《道德》篇的关系最为密切, 今本《道德》篇中问答体部分简文均存。但竹简文均为“平王问……老子曰”,无一处作“文子问……老子曰”或“老子曰”。而《道德》篇其他以“老子曰”开始的各章,均找不到明显与之相对应的简文,而这些内容中的绝大部分又恰能在《淮南子》中找到原文。

      由以上十点可见,竹简本的部分内容确和今本有密切联系,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差异。

    三、今本《文子》必晚出于竹简《文子》

      有的学者认为竹简本与今本的一些差异说明它们是同时流传的不同版本,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待商榷。

      1.今本《文子》在思想上虽然与竹简本有呼应之处,但对竹简本思想的继承和保存只占次要的地位,更多的是训释、发挥、增删,甚至割裂和背离,说明今本必晚出于竹简本。这种情况和《易传·系辞》、《老子》等古籍的流传情况截然不同。根据现有材料,我们不能轻言今本《文子》是“西汉初年已有的古籍”。

      帛书《系辞》与今本《易传·系辞》被一些学者看做是同时异地的不同传本,也有学者认为帛书本早于今本,但不管怎样,二者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大同而小异。如帛书《系辞》开篇:“天奠地卑,键川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和今本相比,“尊”作“奠”,“乾坤”作“键川”,“位”作“立”,但它们在思想上的一致性自不待言,在句式、语法和大部分用词上都是完全相同的。《老子》在先秦已有不同的传本,或《道经》在前,或《德经》在前。帛书甲乙本《老子》和通行本相比,章节安排有所不同,一些字词也有出入,但它们在文体、句式、语法和大部分用词上都是一致的,在思想上的一致性更不待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是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3〕, 在分章上和今本有所差异,研究者认为该竹简本“不仅是时代最早、保存文字最多的古本《论语》,而且还是和鲁论、齐论、古论三论并存的一个本子”。但根据已公布的竹简《论语》的部分释文及有关介绍,竹简《论语》与今本仍是大同小异。如《为政》篇“攻乎异端”的“攻”在竹简文中作“功”,《述而》篇中的“夭夭如野”在竹简文中作“沃沃如野”等等〔4〕。这些差异不如看做是汉字用法的自然演变, 并不妨碍竹简《论语》作为《论语》传本之一的地位。

      任何一种古籍的不同传本之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是大同小异,它们之间的差异只能是个别的、零散的、局部的,而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今本《文子》与竹简《文子》的差异是大部分的或者说是整体的、系统的。所以它们不可能是同时流传的不同版本,今本《文子》必晚出于竹简本。

      2.《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子》九篇。班固自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这说明班固所见《文子》至少在文体上和竹简本是一致的。竹简《文子》中,“形”仍作“刑”,“政”仍作“正”,不像帛书《系辞》和银雀山汉简那样“谓”皆作“胃”,而是“谓”“胃”并用。加之定县汉墓中有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抄录的竹简。因此,竹简《文子》的抄录年代不会很晚,墓主中山怀王也不可能抄录有残缺的《文子》作陪葬品。班固生活的年代(公元32—92年)和怀王下葬的年代(前55年)相去不远,且班固作《汉志》系本刘歆(?—公元23年)《七略》而来,刘歆及班固所见《文子》为九篇,都为问答体,当和古本《文子》差异不大。班固时古本《文子》即使有残缺也不会很严重。故而今本《文子》的出现不会早于东汉前期。

      班固之时,汉章帝召集儒生“讲议五经同异”,统一对儒家经典的官方解释,儒学更确立了独尊地位。属于道家书的《文子》本来就没有什么影响,加之谶纬盛行,诸儒“皓首穷经”,它更会受到冷落。古本《文子》很可能在班固之后散佚日益严重。

      3.今本《文子》的绝大部分内容以“老子曰”或“文子问……老子曰”来引起下文,这绝非如时贤所云是“望文生义”所为,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老子的地位。今本《文子·道德》篇最后一章虽然保留了“平王问……文子曰”,但和竹简文相比,有意添加了“吾闻子得道于老聃”,造作者要突出老子的意图更是彰明较著。

      另外,古本《文子》散佚严重,整理者要大量补充缺失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新《文子》,便不能像古本那样处处作“平王问……文子曰”,以“老子曰”来统率全书似乎是最佳的选择。

      以上两种情况在今本《文子》的成书过程中,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兼而有之。今本《文子》把绝大部分的“平王问……文子曰”改成了“文子问……老子曰”或“老子曰”,既保持了《文子》作为道家书的特色,又突出了老子的地位,且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文体,可谓“一石三鸟”,显然是经过了一番考虑,而并非“粗暴”的做法。

      稍早于班固的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并把老子和文子的关系同孔子和颜渊的关系相类比,显然是把老子看做是文子之师。有学者以为王充是受“文子问……老子曰”的启发而作这样的比喻,并进而推断《文子》在汉代有不同传本,王充所见和今本相近,而与今本相近的《文子》又为《淮南子》所抄袭。我们在前面已经排除了今本和竹简本是不同传本的可能性。其实竹简本与今本一样都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读者一望便知,而不一定非要见到“文子问……老子曰”才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现在已证今本晚出于竹简本,我们反倒可以推测今本的整理者是受了班固和王充的启发,故以“文子问……老子曰”或“老子曰”来引起下文。

      《文子》在唐代备受关注。李唐王朝在很长时期内以道教为国教,唐太宗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唐玄宗把《文子》和《老子》、《庄子》、《列子》一同列入科举教育体系,并封《文子》为《通玄真经》,置博士、助教、学生员讲习这些经典。这也说明《文子》经过加工整理,至晚在唐初已成完整的著作。《文子》在此前默默无闻,到唐代却受到了空前的推崇,这肯定和它通篇皆有“老子曰”有极大关系。

      5.柳宗元固然无缘见到竹简《文子》,但他指斥《文子》(今本)为驳杂之书,这或许并非“谬论”而恰是卓越的见识。

    四、《淮南子》与两本《文子》的关系

      1.今本《文子》至少晚出于班固之后,从时间上说,《淮南子》不可能抄袭今本《文子》,倒是今本《文子》完全有条件抄袭《淮南子》。

      2.今本《文子》和竹简文相对应的部分也恰是《淮南子》所无者,证明了今本《文子》确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今本《文子》的其余大部分内容又能在《淮南子》中找到原文。今日论者多举出例文,认为今本不误而《淮南子》误者,以此佐证《淮南子》抄袭了今本《文子》;而我以为这恰恰说明今本《文子》在抄袭《淮南子》的时候作了文字上的润色,改正了明显的错误,但也有对《淮南子》原文的误解与背离,这可能是今本《文子》的造作者水平不高所致。

      3.现存竹简《文子》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无论是见于今本还是不见于今本,在《淮南子》中都找不到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文句。竹简《文子》与今本在部分思想上毕竟有密切联系,而现存的竹简《文子》和《淮南子》虽同为道家书,却风格迥异,这也证明《淮南子》并非抄袭了竹简《文子》。

      4.竹简文“(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为者贩(败),执者失。”[0870]和《淮南子·原道》中的“故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似乎有对应关系。但《淮南子》的这句话是直接来自《老子》,通行本二十九章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帛书甲本作“(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帛书乙本作“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淮南子》引用了这句话,所以加了一个“故”字。今本《文子》没有理解竹简本中“天地大器也”的含义,却根据《老子》或《淮南子》中“天下神器也”的说法,把它改成了“天下大器也”。竹简《文子》和《淮南子》都大量引用了《老子》中的内容,今本《文子》的造作者可能因此而把《淮南子》作为抄袭的对象。

      5.也有可能《淮南子》中称引了古本《文子》的一些内容,但《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先秦至汉初思想资料的汇编,很多内容在《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甚至《论语》中找到源头,有的是直接引用并注明出处或加一“故”字,有的是在引用时作了文字上的加工,如把《老子》中的“窈兮冥兮”改成了“窈窈冥冥”之类。所以,我们不能把“抄袭”之名加于《淮南子》。

      6.今本《文子》十二篇二百余章,其中竟有一百三十余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是明显抄袭《淮南子》的。这就使得抄袭的部分喧宾夺主,造作者为了保持思想及风格上的统一性,不得不对流传的残本《文子》作全面的加工改造,加上它对原文的误解和背离而使《文子》原书原貌尽失。

      例如:今本《文子》常把《淮南子》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应答之词剪辑成独立的章节或段落,并皆冠以“老子曰”。今本《道德》篇第二章就是由《淮南子·道应》中惠孟应答宋康王的话连缀而来,只是《文子·道德》开篇将惠孟所说“臣有道于此”改成了“老子曰:夫行道者”,后文又把《淮南子》中惠孟所言“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一句中的孔丘、墨翟两个人名悉数删去。两相对照,今本《文子》抄袭《淮南子》的情形昭然若揭。而《下德》第三章前面几句话:“老子曰:身处江海之上……重伤之人,无寿类矣。”在《淮南子·道应》中是詹何应答中山公子牟的话,这些内容同样载于《庄子·让王》和《吕氏春秋·审为》。但今本《文子·下德》该章末尾是“故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谓玄同。用其光,复归其明。”而《淮南子·道应》有关章节的末尾是“故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故用其光,复归其明也”。《庄子》和《吕氏春秋》都没有《淮南子》中的这些话,更证明今本《文子》抄袭《淮南子》是首尾兼顾,“用心专一”。

      相同的例子还有今本《文子》的《微明》第四章剪辑了《淮南子·道应》中田骈游说齐王的话等等。在通常情况下,将不同人物的应答之词剪辑连缀成独立的文字非常容易,而要将相对独立的文字改成不同人物的应答游说之词(还要加上提问者及其问题)则非常困难,且无必要。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惠孟、詹何、田骈等人也不可能逐字逐句地背诵某书中的内容以作游说应答之词〔5〕。 这些道理本是很明白的,只是因为有了竹简《文子》的出土而使问题复杂起来,才不得不举出它们。

    五、《文子》的断代及其他

      1.竹简本《文子》与今本虽然有前后相因的关系,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更主要的是,今本《文子》的主体部分是抄袭自《淮南子》的,而《淮南子》的很多内容又来源于先秦甚至汉初的不同古籍,以这样驳杂的内容为《文子》原书断代,难免误入歧途,肯定难成定论,甚至会造成南辕北辙、以不是为是的现象。所以《文子》原书的断代应该以竹简本为主。

      虽然竹简本中“文子”其人事迹难考,“平王”是哪个平王,是否是依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竹简《文子》中已频繁出现“道德”、“祸福”等复合词。“执一”在竹简《文子》中是一个重要概念。“执一”之说可能是出于《老子》,帛书《老子》甲乙本中都有“圣人执一为天下牧”(今通行本中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当以帛书本为是);《孟子·尽心上》中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执一”在《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使用比较频繁〔6〕。竹简《文子》中“执一”与“无为”连用, 且以“见小”来解释“执一”。《荀子·尧问》中有“执一无失”的说法,及“执一如天地”的命题,竹简《文子》却认为“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言下之意是反对“执一如天地”。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根据汉语语词中单字词出现在前,复合词出现在后,以及哲学上正命题出现在前,反命题出现在后的规律,笔者认为,《文子》原书的出现不会早于战国后期,很可能写于《管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书之后。王博先生从竹简《文子》分上下经的体例,它的文字、思想受《庄子》、《黄帝四经》等书的影响,它所关注的问题及背景与汉初的社会情景相合等方面,证明古本《文子》的形成应在汉初或高帝时期,是颇有说服力的〔7〕。

      2.陈鼓应先生指出今本《文子·上德》与《淮南子·缪称》解《易》有相同之处,但《上德》全部论卦象的文字都不见于《缪称》,而《缪称》五处引证卦爻辞的文字也都不见于《上德》〔8〕。 这说明今本《文子》与《淮南子》具体章节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梳理,首先要把那些明显不是《文子》原书中的内容清理出来,然后借助于竹简《文子》和其他文献,看看今本《文子》有那些独到的思想——只要不是抄袭来的内容,就可以作为已成的文本来研究。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做好。

      3.今本《文子》确有其较早的渊源,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多有散佚、增删,后人窜入者不在少数,尤其是像《文子》这样不太著名的著作更是如此。我们固然不能像疑古派那样动辄断言某书是“伪书”,但即使是有出土文献为据,我们也要谨慎一些,不要轻言现在流传的一些古籍“西汉已有”或“为先秦人所作”。“走出疑古时代”的脚步应该坚实一些才是。

      总之,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的关系比较复杂,《淮南子》并没有抄袭《文子》,而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厘清这些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文子》的基础。

      注释:

      〔1〕竹简《文子》的释文发表于《文物》1995年第12期; 本文所据今本《文子》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武英殿聚珍本为主。

      〔2〕李学勤:《〈老子〉与八角廊简〈文子〉》, 《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

      〔3〕竹简《论语》的部分释文发表于《文物》1997年第5期。

      〔4〕见《文物》1981年第8期和1997年第5 期竹简整理小组的有关介绍。

      〔5〕张岱年:《试谈〈文子〉的年代与思想》, 《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6〕《管子·心术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 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韩非子·扬权》:“故圣人执一以静。”《吕氏春秋·执一》:“王者执一而为天下正。”

      〔7〕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 1996年第8期。

      〔8〕陈鼓应:《论〈文子·上德〉的易传特色》, 《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四、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9期(《文子》研究专辑上、下)。

      4.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5.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者:ivy 发布时间:2013-05-18 00:34:45

                                               

    1.

    一个如果和一个必然

    在阅读《网络共和国》的时候,忍不住在想:如果,桑斯坦教授注册了一个微博、豆瓣或是天涯账号,把这本书以连载的形式一章节一章节地发布在网络上,会有上万或更多的分享、收藏或赞吗?会有几十楼几百楼几千楼的讨论吗?会被链接到推荐榜、别的同意或反对意见的网站或者出版吗?如果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桑斯坦教授还会得出同样的结论,给出同样的建议吗?

    答案是不得而知的;或者说可以有很多种基于不同的立场和理解的猜测,严谨地一步一步得到完全不同的假说,各执一词,然后不了了之。在无法尝试的情况下,假说也就止于假说,无论是现实的、有力的、深刻的、独具慧眼的、踏实中肯的还是全然相反的,它们的意义都将式微。

    但是有一个观点,总是胜于没有。

    2.

    建立在一个鸡蛋上的一座城

    桑斯坦教授以我的日报,一种消费者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个人定制网络报纸服务,三两笔勾画了Web 2.0的一个侧面:被科技技术放大了的个人偏好割断了基于共享经验而具有的社会粘性,网络社会变得碎片化、极端化,民主的思想和共和的体制受到了威胁。

    自然而然地,桑斯坦教授很忧虑。因而他进一步提出了与消费者原则相对的公共论坛原则,即人应有权利接触人、有权利接触并不想听你意见的人以及你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和有权利接触不同观点意见,并指出有必要将这个原则,利用网络广泛连接,迅速传播的特性,应用于网络进来调和过激、促进交流、丰富观点和讨论以避免这块新兴土地上民主的沦陷。

    然而这种原则的推行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民众的配合,因而政府言论管制和公民义务的探讨不可避免。桑斯坦教授通过儿童色情、恐怖主义等通俗易懂的例子证明了不存在也不需要绝对的言论自由,因而合法化了政府的干涉,如果可以基于内容中立的前提的话;同时他引用富兰克林的名言:“一个共和国,如果你们能维持的话”证明了公民身份之于消费者身份之上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证明消费者欲望的形成并不是自由的说明了消费者原则的不可靠性来支持他的观点。

    最后桑斯坦教授在已有的人行道理论上审慎地提出了诸如超链接和强制刊载等建议,终于是暂时放下了他的忧心忡忡,在后记中肯定了网络技术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从出版年份来看,桑斯坦教授能早在2003年,Web2.0刚刚起步时提出这样逻辑严密、独到深刻的见解,忽略可能存在的中美网络发展差异的话,是值得敬佩的。而且这份敬佩,由于桑斯坦教授不同于一般理论研究型学者事后研究的特点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说上,提出预测与结论更添了一份伟大。然而,无论城市本身多么完美、独特、伟岸,如果是建立在一个鸡蛋上的一座城,那么就不得不多了一丝悲剧美。

    鸡蛋能否承受这座城?鸡蛋孵化后呢?

    有人说,的确有诸如。。。等网站实现了桑斯坦教授所说的我的日报,然而不论是成书以后近10年的当下,或是更久远的未来,都可以断言的是我的日报这类基于人工智能和用户过往记录的个人服务并不会占据主导。理由如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呈现逐渐缩短趋势,无法长久维持的兴趣势必促成人们焦点的不断转移以及在转移过程中大量信息的浏览。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微信的公共主页推送信息比较类似桑斯坦教授的我的日报概念,然而身边的同学往往不是关注了大量的公共主页就是时时更换关注的主页,更换的依据也常常不是网络上的人气推荐就是参考朋友的意见。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一般具有与他人寻找共鸣的自发性。不管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文化传统因素,一般人会适当关注时事热点和各种观点以和主流观点保持一致和与时俱进,同时现实生活与各种各样人的偶然相遇和各种各样事件的随机发生也注定了人无法仅仅关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人人网,微博等信息爆炸式呈现的网络社交平台的红火和纸质书籍、百科、报刊等的顽强存活都说明人们,尽管可以享受定制式服务,并没有忘记偶遇和随意阅读带来的经久不衰的乐趣。

    不过在这里,我们不妨假设桑斯坦教授的担忧是有可能的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3.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目光回到那座城,必须承认它是设计合理的、简洁大方的,每一块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谈到群体内部讨论容易极化,但是极化未必是坏事,也是很多运动的开端的时候,阿拉伯之春便是范例,只是暴乱之后如何重归平静和稳定,没有人知道;说到民主体制与大旱的时候,西南大旱也是典型,为何单单是第180周的时候开始大面积报道而不是170周也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但是抱怨之后的改变在哪里,没有人看到;讲到言论管制的必要性的时候,福岛核电站时的抢盐风潮瞬间浮上心头,但是这次的删帖惩治之后下一个谣言的兴起依旧的时候,这座理想城轰然倒塌。

    事实上就是有一种时候,理论是完完全全正确的、毫无漏洞的、自洽的,但也是完完全全照不进现实的。

    桑斯坦教授的强制刊载、超链接等建议其实早已实施,力度甚至比他建议得还要猛烈得多。打开任何一个软件,不论是图片处理软件如美图秀秀,还是聊天软件如飞信,或是邮箱等附带门户网站的,乃至视频播放器,只要连着网络,就一定会弹出今日焦点之类的新闻列表窗口,这些经用户热度筛选过或是编辑筛选过的信息到底给民主带来了什么呢?事实上,即使配了图,视频或是轰动性的标题,在个人近万次与其的相遇中,没有一次点开过任何一个链接,几乎没有正眼看过到底写了些什么之前就已经关闭了它,也打心底觉得厌烦。而我,尽管没有调查数据支持,但是一定不是少数。

    更进一步说,仔细去审视一下那些热点推荐,一周点击率排行,也许让桑斯坦教授深深汗颜的是,高居首位的往往并不是他所期待的民生问题、国际时事等等,而是一些耸人听闻的小道新闻或是香艳动人的桃色新闻,小报成了主流。至于新闻下的讨论板言论更是不敢恭维,尽管的确不乏有深度有见地的言论,但是简单粗暴情绪发泄类的也不是少数。以日本3.11地震海啸为例,新闻之下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诸如怎么地震不再厉害一点、小日本遭报应了、这是天谴等等的偏激言论。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大多数都丧尽天良,毫无人性可言,必然有对这类言辞非常不齿的人,并且不在少数。但是网络上依然大量涌现素质低下的言论的一个猜测是:网络乍看之下的匿名性使得缺乏必要素养的人戴上了面具,愈发地肆无忌惮、责任心全无;而原本谨言慎行、价值观、道德观健全的人却因为深知网络并不真的匿名而鲜少发表看法,尤其是涉及抨击制度或是政府的。即使要表达观点,比起原创,人们也更喜欢转载。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袁涛事件一度引起了复旦学子的热烈讨论,前有袁涛无责任性质盲目攻击和@全部好友等方式的排挤手段,后有复旦乃至各个高校的崇拜或是不屑,再后来是从教授到学生到报刊、电视围绕教育制度对于袁涛事件的探讨和回应。从表面来看这个事件是积极的,引发了大规模讨论,促进了民主,但事实上,直接转载辱骂袁涛的不在少数,大有直接写袁涛滚出,直言其是狗是复旦败类的;再者多数写文探讨的文章本身所提出的观点并不新颖、沦于泛泛,本身质量并不优于袁涛,只是语气相对客观而已;更多的复旦学子直言不愿回应袁涛,称其只是为了吸引关注,回复他与之探讨毫无意义,对于教育制度的探讨也只是撇撇嘴,认为讨论也不会带来任何改变因而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以小见大地来说,网络上总是有三类人,一类是用脚投票的看心情说话的消费者,一类是事事都要抨击一番的公知,一类是满腹牢骚又放不下身段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不是简单的制度问题四个字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现象,这是骨感的公民素质与丰满的理论研究之间的鸿沟。

    理论研究到底有没有现实意义呢?看一下黄金市场中的高盛与中国大妈便知。

    但是高盛没有倒闭还是金融巨鳄,大妈没有发达还是在为油盐柴米酱醋茶讨价还价的小市民,忽然又知道了什么。

    4.

    情感厌恶的与理性热爱的

    如果公民素质是在教育、讨论、倾听和辩论中提升的,那么一个完善的民主制度能否在保障民主的同时为公民素质的提升铺路?或者说,一个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不是公民权力履行的先决条件?

    如果是的话,在中国这个国情下(一个著作固然有其语境,但是忽略世界上1/4的人口才成立的话也是有瑕疵的),是否具备一个完善可行的民主制度或者具备改革成为一个民主制度的土壤?

    如果不是的话,那么逆命题是否成立?或者退一步说,公民素质更难提升还是政治制度更难改变?

    答案并不明朗,但是应该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现在的制度有一定的缺陷,现在的人也不够火候,但是没办法。

    没办法的原因是丰富的。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即使只是百分之一的人持反对意见,乘以十三亿都是一个不能忽视和随便牺牲其利益的数字,甚至那些还没有条件解除网络乃至电视、报纸的人数都不是一个小数字,都是动之分毫都足以引起国际社会谴责乃至制裁的数字。新的制度或是政策的推行困难重重。也许美国可以选举出一个几乎一半人不认可的总统,然后终日指责他的各种政策,中国的人口则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毕竟电影浪潮中出现的纯良学生发展成极端恐怖分子的情况未必现实中不会发生,在公民素质尚待提高,分裂势力蠢蠢欲动的当下,煽动性的言论、大规模的改革和有明确对象的不满都是会动摇国家根基的不安全因素,是任何领导都会严格控制的领域。换一句话说,中国当下的国情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民主或一般意义上的相对民主。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稳定是首位的,而政治制度的改革太激烈和风险,公民素质的提升太漫长和难以控制,现状也没有那么糟糕。那么是不是可以视而不见?

    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民主?

    那么多年以来我们可以忍受没有Facebook,没有Twitter,没有Youtube,或者要动一番脑筋登陆它们;我们可以接受严格的敏感词审查,接受查不了很多资料,历史或者当下的,接受国家主席在选举前好几年就被决定了他的政策普通民众全然不知;我们笑着说小心查水表,笑着说莫谈政事,笑着说中国特色啦。我们一直生活在民主不健全的地方,平庸一点地说生活安逸,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是兜售民主,公正的完备的美好的流血的民主,估计也鲜少有人问津吧。

    有一种东西叫情感厌恶的而理性热爱的。最近听到是在一部动画之中,讲述的是一个完全基于实时监控的脑电波扫描系统来判断心理健康指数和犯罪指数来决定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不是需要被隔离或者被枪决的世界里,一个刑警发现系统有瑕疵:有人事实犯罪了但是系统没有监测出他的犯罪指数过高,因而去探寻这个系统的真相从而发现这个系统是由人脑的集成体来掌控的,也就是说看似全然科学客观的脑电波扫描系统的最终评判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人。一切只是一个谎言。但是这个刑警最后并没有去动摇这个被全社会所仰仗的系统,因为理性上社会的安稳乃至繁荣需要这个系统,短期来说至少,不论感情上有多么抵触、厌恶和不能容忍。

    现在中国人所面临的也是这样一个事实。

    5.

    科技坐上了快艇 理论还在岸边 所以呢

    因为不太可能,所以就不要研究了显然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是科技的发展和相应各方面的理论研究的差距到底可以脱节多远还有意义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

    想象一个极端一点的场景,如果一本书的语境在出版之前就与它创作时面目全非了,那这本书的价值不能说没有,但是现实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然而严谨的学术研究不能全然建立在虚构的假说上,他们需要观察、研究、实验、猜想、论证。纯粹基于逻辑的自洽理论,如第二点所说明的是没有显著指导意义的。因而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已经成为越来越困扰学术界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有没有可能等一等理论研究呢?

    答案是否定的。

    据说桑斯坦教授前些年出过一本书叫《网络共和国2.0》,其中主要对于博客再做了研究和推断,平衡了原书对于Web2.0我写特质的轻视和我读特质的重视。然而现在看来依然远远不够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论长短,理论书籍的现实意义总是在递减的,这不能抹杀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的价值。因为至少,不论观点本身正误与否,是否有局限性,和现实联系多不多,是不是被批判,这都是一个观点,丰富了愿意去研读它的人的眼界和世界观。

    嘛,就像有民主梦想的总是好的,没有民主思想的国家就是一艘没有舵的船;观点的提出与讨论往往比观点本身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桑斯坦教授自始至终还是非常非常正确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品质不错(437+)
  • 快捷(484+)
  • 字体合适(172+)
  • 一星好评(580+)
  • 速度慢(664+)
  • 超值(387+)
  • 小说多(363+)
  • 体验好(434+)

下载评价

  • 网友 敖***菡: ( 2024-12-31 09:44:28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辛***玮: ( 2024-12-13 19:35:11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孔***旋: ( 2024-12-30 15:33:33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菱***兰: ( 2024-12-22 09:13:1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权***波: ( 2024-12-19 04:26:48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曹***雯: ( 2024-12-27 02:54:53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焦***山: ( 2024-12-16 10:22:56 )

    不错。。。。。

  • 网友 宫***凡: ( 2025-01-09 12:17:50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家***丝: ( 2025-01-02 13:31:32 )

    好6666666

  • 网友 蓬***之: ( 2024-12-18 09:38:21 )

    好棒good

  • 网友 苍***如: ( 2024-12-29 11:58:4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冯***卉: ( 2024-12-31 23:54:03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曾***玉: ( 2025-01-06 12:49:5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屠***好: ( 2024-12-12 18:03:26 )

    还行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