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改编钢琴独奏曲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李斯特改编钢琴独奏曲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All 14 songs in the series, including such masterpieces as "Das Fischerma dchen," "Am Meer," "Abschied," "Sta ndchen," "Fru hlings-Sehnsucht," "Der Doppelga nger," and other famed lieder. All meticulously reproduced from rare early editions overseen by Liszt himself.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All 14 songs in the series, including such masterpieces as "Das Fischerma dchen," "Am Meer," "Abschied," "Sta ndchen," "Fru hlings-Sehnsucht," "Der Doppelga nger," and other famed lieder. All meticulously reproduced from rare early editions overseen by Liszt himself.
精彩短评:
作者:Uncle Wang 发布时间:2020-02-24 14:31:06
欧二标准法公式来龙去脉很清晰
作者:楚汐思读绘 发布时间:2022-04-01 20:00:32
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星下凡,照亮我们原本黯淡无光的生命❗️
这句话尤其适合这本书!小弗兰琪的到来,影响并改变了身边的每一个人!酗酒成性的父亲因此而振作,蕞终勇敢承担责任;被爱情蒙住双眼的丽莎也因此而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和人生目标;更有努力不被社会淘汰的晚年失业老人
作者:蕴琳 发布时间:2021-05-03 22:45:45
抄: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平地起高楼,手无裕资,辛苦艰难,实不足为无知者道也。何必赌城始论赌,人生都是赌输来。
作者:没事多吃西红柿 发布时间:2022-12-24 06:42:36
小时候真的好喜欢TT
作者:Wenqian Li 发布时间:2009-10-22 11:12:02
写得一般
跟杨老师学做人系列 只是写写方法论也很厉害了 不过杨老师咋这么搞笑 莫名很有做传销的气质……
深度书评:
摘抄
作者:雪小豹说 发布时间:2009-01-18 23:14:14
这就是为什么有名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真诚的关系是不会被小我的形象制造和自我追寻而操控的。在真诚的关系中,应该有开放、警觉的注意力(alert attention)自然地流向对方,而在其中没有任何形式的需索。那种警觉的注意力就是临在。它是任何真诚关系的必要条件。小我要不就是一直在索求什么,要不就是如果它认为从对方身上已经得不到什么了,就会处在一个很明显的冷漠状态:它根本不在乎你。因此,在小我关系中最主要的三个状态就是:需索,受挫的需索(愤怒、怨恨、责怪、抱怨)以及漠不关心。
一个害羞而害怕他人关注的人并不是没有小我,而是有一个矛盾的小我:既需要又害怕他人的注意。他害怕的是:关注会以不认同或是批判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不但不能增强小我,反而还会贬低它。所以这个害羞的人对于关注的恐惧,就超过他对关注的需求。害羞通常伴随着非常负面的自我认知,那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任何自我的认知感——为自己贴上的各种标签——都是小我,无论主要是以正面的(我最棒了!)还是负面的(我一无是处!)方式展现。在每个正面的自我认知之后,都暗藏了深怕自己不够好的恐惧。在每个负面的自我认知之后,都暗藏了想要一枝独秀或是凌驾他人之上的欲望。看起来非常自信,而且不断追求优越感的小我,后面却是无意识地对自卑的恐惧。相反的,在害羞、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我自卑情结之后,却有着对优越感的强烈渴望。很多人因他们接触到的情况和人物的不同,而在自卑感和优越感之间摆荡。对于内在,你所需要知道并且去观察的就是:当感到比某人优越或在某人面前自惭形秽的时候,那就是你内在的小我!
当有人告诉我:“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谁了。”我通常都会恭喜他们。他们会很不解地问:“难道你觉得困惑是好事吗?”我让他们去审查,困惑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不是困惑。困惑是:“我不知道,但我应该知道。”或是“我不知道,但我需要知道。”你是否可以放下“你应该知道,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谁”的信念呢?换句话说,你是否能放弃寻找一个概念上的定义以获得自我感呢?你是否能够停止用思考来取得身份认同呢?当你能够放下你应该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谁的信念时,那份困惑会如何呢?顷刻间它消失了。当你全然地接受你不知道的这个事实,你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平安和清明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比思考更为接近你真正是谁。经由思想来定义你自己,其实是限制了你自己。
如果你够觉醒也够觉知,而能观察到你是如何与其他人互动的,你也许会觉察到,对于不同的人,你说话的方式、态度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在别人身上观察比较容易;然后,你逐渐地可以在自己身上观察到。你对一位公司老总说话的方式,也许和你对清洁工说话的方式有细微的不同。你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也和对成人不同。为什么呢?你都是在扮演角色。无论是与公司老总、清洁工或是孩子说话时,你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当你到一家商店去买东西,或是当你进入一家餐馆、银行、邮局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既定的社会角色。你成为顾客,而说话和行动也就像个顾客。同时,那些扮演销售人员或餐馆服务生角色的人,也会把你当顾客来对待。既定范围内被制约的行为模式就在两个人之间进行,也因此决定了双方互动的本质。在互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心理概念上的形象在互动。人们愈是认同于他们个别的角色,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愈加地不真诚。
如果你觉得不快乐的话,你首先必须要认可它的存在。但不要说:“我不快乐。”(I am unhappy,直译为:我是不快乐的)。不快乐和你是什么没有任何关系。你要说:“我内在有不快乐的情绪。”然后去审查它。你的不快乐可能跟你所在的某种情境有关。也许你需要采取行动改变这个情境或是抽身而出。如果形势比人强,那就面对现实,然后说:“嗯,现在,就是这样了。我不去接纳它,就会让自己很惨。”不快乐的主要肇因从来都不是情境,而是你对它的想法。去觉察你所思考的内容。把你的想法和情境分开,情境就是情境,它永远是不偏颇的。情境或事实在那里,而你对它的想法在这里。谨守事实,不要编造故事。比方说:“我完蛋了!”就是故事。它限制了你,使你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我银行存款只剩五毛钱了!”就是事实。面对事实总会带给你力量。注意去觉察:你所思所想的,在很大的程度上会产生你所感觉到的情绪。看到你的思想和情绪之间的连带关系,不要让自己变成你的思想和情绪,而是要成为它们背后的那个觉知。
放弃角色扮演
我们每个人在此要学习的生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门课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做好你需要做的事,但是不要让它成为你所认同的一个角色。如果你的行动都是为了行动本身,而不是用来保护、加强或是顺从你角色的身份认同的话,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你的力量都会非常地强大。每一个角色都是虚构的自我感,经由它,所有的事都变成是针对个人的,而且还会被心智制造的“渺小我”(little me)和它当时扮演的角色给腐化和扭曲了。在这个世界上,有权力地位的人,像政客,电视人物,商业和宗教的领袖,除了少数几个特立独行的例外,他们大部分都完全地认同自己的角色。他们也许被视为是VIP(重要人物),但是他们不过都是小我游戏中无意识的参与者,这个小我的游戏看起来是如此地重要,但最终还是缺乏真正的目的。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它不过是“一个白痴诉说的故事,充满了噪音和愤怒,无足轻重”。令人惊讶的是,莎士比亚没有看过电视就能够获致这样的结论。如果这个地球的小我戏码有任何目的的话,这个目的也是间接的:在这个地球上创造更多的痛苦。虽然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是小我创造的,但它最终却是会毁灭小我的。痛苦就是用来烧尽小我的火焰。
在不同角色扮演的人格世界中,有少数人不会投射心智制造的形象到外界,他们是从较深入的核心本体之中来运作的,他们只是简单地做自己,不会妄自尊大(这些人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在电视、媒体和商业界)。他们如此地出类拔萃,是真的唯一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改变的人。他们会带来新的意识。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获得力量,因为他们的作为是和整体的目的一致的。然而他们的影响却远超过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远超过他们的功能。他们单纯的临在——简单、自然、不做作,无论谁和他们接触都会感受到他们转化的力量。
当你不扮演角色时,你的所作所为就没有自我和小我掺杂在其中,也就没有隐含的目的(secondary agenda):保护或是强化你的自我。因此,你的行动会有更大的力量。你会全神贯注在当前的情况上。你与它合一。你不会想借由它而成为什么特定的人。当你完全是你自己的时候,你是最有力量、最有效率的。但是,不要试着去做你自己。那又会成为另外一个角色了。那个角色是:“本然的、自发性(spontaneous)的我。”一旦你试着想要成为特定的人物,你又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了。“做你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忠告,但是它也很可能误导你。心智会插进来说:“我来看看,我如何才能做我自己呢?”然后,你的心智就会制定出“我如何才能做我自己”的某种策略。这又是另一个角色了。“我如何才能做我自己呢?”这个问题事实上是错的。它意味着你必须要“做”一些事情才能成为自己。然而这个“如何”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因为你已经是你自己了。不要在“你已经是”的那个基础上,再加上不必要的负累。“但是我还不知道我是谁呢!我不知道做我自己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可以完全接受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件事情的话,那么剩下来的就是你是谁的真貌了——那个在人性之后的本体,纯粹潜能的领域(field of pure potentiality),而不是一些已经被定义了的东西。
放弃定义你自己——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来说。你不但不会灭亡,反而还会重生。同时,不要在意别人怎么定义你。当他们定义你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为自己设限,所以这是他们的问题。当你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不要只是扮演一个角色或提供一个功能,而要成为一个有意识临在的领域。
为什么小我要扮演角色呢?这是因为一个未受验证过的假设、一个基本的谬误、一个无意识的思想。那个思想就是:我是不够的(I am not enough)。接下来就是其他无意识的思想:我需要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我可以得到让我能全然成为自己的东西;我需要得到更多,所以我才能成为更多。但是你无法成为比你之所是更多,因为在你身体和心理的形相之下,你是与生命本身合一的,与本体合一的。在外在的形相上,你会而且始终都会次于某些人,或是优于某些人。但在本质上,你不会次于或是优于任何人。真正的自尊和谦卑都是从这份了悟中升起的。在小我的眼中,自尊和谦卑是矛盾的。在真理中,它们是并无二致的。
偏科严重的谜语人
作者:海如意 发布时间:2022-09-16 13:24:43
在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创作了最知名、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后,掀起巨大的侦探小说热潮,并形成了二十世纪二十年的到四十年代的侦探小说黄金时代。
如果说柯南·道尔是西方侦探小说的第一代作家,肇始了短篇侦探小说热,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和本书作者范·达因(Van Dine)等则是第二代,创立了长篇侦探小说的诸多模式,至于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则是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根基稳固,集于大成。
本书是范·达因的第一部侦探小说,为了求变,书中侦探与福尔摩斯式的侦探有很大区别,所以本书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故事中的作案手法干脆利落,深夜某富商在家中坐着阅读时,凶手正面对着他的脑袋开了一枪。主角菲洛‧凡斯(Philo Vance)与他的检察官朋友参与侦查,可在检察官和警官的调查下,发现涉案人员几乎都有可能作案。而菲洛‧凡斯凭借敏锐的观察早已锁定真凶,不动声色地引导着朋友,终于成功抓获凶手。
个人感觉,本书有些英国式,可能是早期侦探小说创作中心在英国的缘故。但书中人物的绅士风度过于做作,且作者很辛辣地对所谓上流人士的虚伪和繁文缛节进行了讽刺。
书中的破案小组主要有四人,检察官、警官、菲洛‧凡斯和范·达因——是的,作者将自己的笔名作为书中人物出场。但不得不说,范·达因这一人物在书中全无用处,仅仅作为“我”来旁观和描述情节发展。他甚至不是华生,虽然全程参与,但没有半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完全是一个透明人,仅满足了小说第一人称的需要。
作为官方人士的检察官和警官,在作者笔下业务素质极为低下,他们身后的刑侦系统也显得十分落后和无能,他们没有系统的办案方法,只会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让人觉得他们只是要随便找个有点嫌疑的人指为真凶,然后就草草结案,皆大欢喜。或许作者是为了突显主角的英明神武,但这种强行降低配角智商的行为并不高明。
而书中最重要的角色,侦探菲洛‧凡斯,恐怕并不讨喜。他在设定中是一个俊朗的年轻人,擅长运动、精通时尚、热衷艺术、洞察心理,“我” 范·达因则是他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读书时仅有的好友,在他继承大笔财产后成为他的专职律师。
在故事中,凡斯显得傲慢自大,总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戏谑态度对待因案情而苦恼的朋友,每当朋友提出自己的观点,他就摆出“我早已知道真相,你错了”的嘴脸,一直在强调自己知道真凶,但就是不说,并故弄玄虚地做出毫无用处的引导姿态。虽然侦探总是隐瞒自己的发现和想法、直到最后才道出真相是侦探小说的固有模式,但凡斯的这种行为实在太多,且态度含鄙,就令人生厌了。而他的朋友则在作者的设定下,对他保持最大限度的宽容,并因为不知何来的深厚友谊和信心,坚持认为“如果他不说,一定有不说的理由”。但作为读者的我则是一肚子郁结,只想高呼一句:“谜语人滚出哥谭!”
范·达因是笔名,作者的原名是威拉得·亨廷顿·莱特(Willard Huntington Wright)。在侦探小说领域,他提出的“范·达因二十准则”远比他的侦探小说作品知名度广、意义重大。
关于作者的介绍中,称他在1923年病倒并进行两年多的疗养期间,通读了2000本以上的侦探小说,萌生自己写作的念头,于1926年创作了本书。我猜,这2000本小说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是水准低劣之作,但也为他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视野,才会让他总结出旨在规范侦探小说写作的“二十准则”。
这套准则不是教人怎么写侦探小说,而是告诉人不要怎么写。如果严格按照准则来创作,大概能创作出小圈子喜爱的纯粹侦探小说作品,但无法出现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埃勒里·奎因这样的大家。总的来说,这些准则可以是参考,但不该成为教条。
由于福尔摩斯过于经典,后世想要翻越高山,只能另辟蹊径。范·达因和克里斯蒂一样,都将探案的侧重点由外在的线索转变为内在的心理,不过克里斯蒂更重视人性描写,写作手法高超,作品可读性很强,范·达因则是纯粹的心理研究。凡斯不重视动机,完全蔑视物证和人证,只通过凶手的行为来分析其心理,进而在涉案人员中锁定真凶,所以他才会宣称“到达命案现场五分钟就知道凶手是谁了”。
有的侦探是知道凶手后,通过反推找到证据,但凡斯很鄙视证据,认为证据只能造成误导。确实,在本书中,几位涉案人员都被调查出能将他们置于嫌疑之地的证据,但这只能说是证据不足。他的做法是不断否定警察得到的证据,最后剩下真相。
凡斯的这种自由心证主义显然不符合法律规程,而他也在一直抨击刑侦和司法流程。我一直认为,很多侦探在证据和线索并不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指定凶手的行为,可能有不必为此负责的因素,官方确定凶手需要证据充分,侦探只需要逻辑严密。所以,作者创作有官方背景的侦探和私人侦探,在写作上必定截然不同。
我得承认对本书有些苛刻,实在是因为被人泄密的缘故。在阅读本书前,我在网上查找其他读者对本书的评价,结果有人贴了一张某个版本的封面,上面仅用一句话就泄漏了案件的真凶,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总之,本书在推理上是够格的,在模式上是创新的,但主角实在过于欠揍。而本书完全摈弃外在证据,独尊内在心理的做法,也是创新过程中的过犹不及。
(《班森命案&班森杀人事件》(The Benson Muder Case),美国作家S. S.范·达因(S. S. Van Dine)著,陈曾纬译,朝华出版社 2005年5月出版。)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中午
附:范达因二十则
一、必须让读者拥有和侦探平等的机会解谜,所有线索都必须交代清楚。
二、除凶手对侦探所玩弄的必要犯罪技巧之外,不该刻意欺骗或以不正当的诡计愚弄读者。
三、不可在故事中添加爱情成分,以免非理性的情绪干扰纯粹理性的推演。我们要的是将凶手送上正义的法庭,而不是将一对苦恋的情侣送上婚姻的圣坛。
四、侦探本人或警方搜查人员不可摇身变为凶手。如此等于拿一分钱铜板,说它是五元金币一样,这是不实的陈述。
五、控告凶手,必须通过逻辑推理,不可假借意外、巧合或没有合理动机的嫌疑犯自白。以后者的方式破案,无疑是故意驱使读者到一个不可能找到答案之处搜寻,等读者失败回来之后,才告诉他们答案从头到尾在你口袋之中。这样的作者,不会比一个笑匠好到哪儿去。
六、推理小说必须有侦探,侦探不侦查案情就不能称之为侦探。侦探的任务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线索,再根据这些线索找出那个故事一开始时就犯下恶行的人。如果侦探不能经由线索的分析推演出最终结论,那就如同偷看算术课书后才解答的小学生一样,不算真正解决了谜题。
七、推理小说中通常会出现尸体,尸体所显露的疑点愈多愈妙。缺乏凶杀的犯罪太单薄,分量太不足了,为一桩如此平凡的犯罪写上三百页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毕竟,读者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必须获得回馈。美国人本质上比较富于人性,因此,一桩凶狠的谋杀案会激起他们的报复之念和恐惧心理,他们希望杀人者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当一个“恶毒” 的谋杀案发生时,再温厚的读者都会怀抱满腔正义热忱地来追捕凶手。
八、破案只能通过合乎自然的方法。就推理小说而言,魔术、求神问卜、读心术、降灵符咒或水晶球等等一概列为禁忌。一个根据理性创作的推理故事,读者才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斗智,但若和神异的世界竞争,甚至跻身四次元的形而上世界缉凶,读者等于在起跑点就注定输了。
九、侦探只能有一名,也就是说,负责真正推理缉凶的主角,就像古希腊战争剧中的解围之神deus ex machina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为解决一个谜题而搬来三四名侦探,只会分散阅读的乐趣,打乱逻辑推理的脉络,更会不当地剥夺读者和侦探公平斗智的权益。侦探人数超过一名,读者会弄不清谁才是他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像让一名读者单挑一支接力赛跑队伍一样。
十、凶手必须是小说中多少有点分量的角色才行。也就是说,凶手必须是读者有兴趣,而且多少有所了解的人物。如果小说进行到最后一章,才将罪名加在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身上,那等于是作者自认无能,不配和读者斗智。
十一、那些做仆人的,比方说管家、脚夫、侍者、管理员、厨师等等,不可被选为凶手。因为这样的凶手太明显了,太容易被找出来,这样的处理实在无法令人满意,读者也会觉得浪费时间。凶手必须是值得花时间花心力去找的人——通常是最不被怀疑的那个。要是凶手果真是某个卑微的奴仆,那作家实在没必要把这种故事写成书,让世人铭记于心。
十二、就算是连续杀人命案,凶手也只能有一名。当然,凶手可以有共犯或共谋,但务必只让一人挑起全部的罪行责任,读者的所有怒火必须集中于单一的反派角色身上。
十三、推理小说中,最好不要有秘密组织、帮会或黑手党之类的犯罪团体,否则作者等于在写冒险小说或间谍小说。一件完美而悬疑的谋杀案,若被这么一大批人马搅和的话,那可就无可挽回地完蛋大吉了。当然,推理小说中的凶手仍应该有他正当的逃命机会,但如果让整个庞大的秘密组织为他撑腰(如无所不有的藏匿地点或大批人马的保护),那显然又太过头了。相信一个有自尊心的一流凶手,在与侦探对决时,不会让自己披上一身无法穿透的盔甲才上场。
十四、杀人手法和破案手法必须合理且科学。也就是说,推理小说不允许采用伪科学、纯幻想或投机的机关装置。举例来说,谋杀案的死者被才发现的新元素如超镭所杀,这就是不合理的;或者,用极其罕见,甚至是作者凭空想像的毒药害死,这也不行。一个推理小说作家必须限制自己在毒药方面的想象力,所用的毒药不得逾越寻常药典的范畴。如果作者天马行空于想象世界,漫无禁忌地翱翔于不存在的时空,那就逸出推理小说的界限了。
十五、谜题真相必须明晰有条理,可让有锐利洞察之眼的读者看穿,我的意思是,在案情大白之后,读者若重读一遍小说,会清楚地发现,破案的关键始终摆在他眼前,所有的线索也无一不指向同一名凶手。如果他跟侦探一样聪明的话,不必等到最后一章就可以自己破案。当然了,这样的读者的确是存在的。我对于推理小说所持的基本理论是:如果一本推理小说的架构写得够公平合理的话,要读者无法自己发现答案是不可能的。可以预期的是,一定有某部分的读者和作者一样机灵。若是作者有足够的运动精神,将犯罪的计划和线索都在书中诚实地描述出来的话,这些敏锐的读者就可以和书中的侦探一样,经由分析、推理和消除法将嫌疑犯指认出来,而这正是这场游戏的趣味所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不屑看通俗文学的读者,对于看推理小说不会感到脸红的原因。
十六、过长的叙述性文字,微妙的人物分析,过度的气氛营造或是在一些旁枝末节上玩弄文字,都不应该出现在推理小说里。这些在犯罪的记录和推理的过程中完全不重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陈述问题,并经由分析将问题作出圆满的推论。而这类文字只会阻碍情节的发展,并将不相干的事情加进主题里面。当然,必要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可以使小说更为逼真。当作者将故事描写得非常引人入胜时,可使读者的情绪完全投入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上,就这一点而言,作者已经将纯文学的技巧和犯罪事件所需具备的真实性相容,并发挥到同等的境界了。写推理小说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读者看它并不是为了华丽的词藻和风格,也不是为了绚丽的叙述和情绪的投射,而是为了刺激脑力所做的心智活动——就像是他们去参加球赛或玩拼字游戏一样。若在一个棒球比赛中,在换场时间对球员讲述球场的自然景色是如何的美丽,这如何能激励球员们想要赢球的心呢?若在猜字游戏的词汇里掺杂着语言学的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艰涩字眼,这样只会使猜谜者在玩游戏的时候变得焦躁不安。
十七、不可让职业性罪犯负担推理小说中的犯罪责任。至于那些钻空门的小偷恶棍所做的坏事则是警察的责任,不是作家和杰出的业余侦探的事,这类犯法的事属于刑事组的例行工作。真正吸引人的犯罪,应该出自教堂中某个受人尊敬的大人物,或是以慈善闻名的老太太之手才是。
十八、在推理小说里,犯罪事件到最后绝不能变成意外或以自杀收场,这种虎头蛇尾的结局,等于是对读者开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大玩笑。要是有人买了这本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全是骗人而要求退钱的话,任何公正的法院都会站在他那边,而将这位欺骗了忠实读者的作家予以严惩。
十九、推理小说里的犯罪动机都是个人的。至于国际阴谋和战略的政治游戏属于另外一种小说,举例来说,像是特务组织之类的故事。谋杀的情节,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平易近人,才可以反映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使他们压抑已久的欲望和情绪有所宣泄。
二十、以下列出几项常用的方法(顺便也把我这些规定凑个整数),这些方法都已经被用烂了。一个懂得自重的推理小说家通常都不会再次使用,因为所有的推理小说迷对于这几种方式都再熟悉不过了。谁要是用了它就等于是承认自己的愚昧和缺乏创意。
(A)把案发现场所留下的烟头,和嫌疑犯所抽的香烟品牌做比较,借此找出凶手。
(B)假装受害者的鬼魂显灵,吓得凶手自己招认。
(C)伪造指纹。
(D)用假人来制造不在场证明。
(E)因为狗不吠,表示闯入者是熟人。
(F)一个无辜的人被认定是凶手,结果原来他是凶手的孪生兄弟(或姊妹),或是长相极为酷似的亲戚。
(G)用针筒注射或是在饮料中放入迷药。
(H)警察破门进入一间上锁的房间之后,谋杀才真正开始。
(I)用相关字来测试是否有罪。
(J)使用密码或密语,最后被侦探识破。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无广告(77+)
- 内容完整(109+)
- 超值(280+)
- 中评(224+)
- 一般般(248+)
- 章节完整(234+)
- 体验满分(330+)
- 体验好(472+)
- 好评(454+)
- 图文清晰(270+)
- 目录完整(589+)
- 购买多(676+)
下载评价
- 网友 居***南: ( 2024-12-18 15:11:4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马***偲: ( 2024-12-15 12:51:21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曹***雯: ( 2025-01-08 10:23:06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权***颜: ( 2024-12-11 09:41:5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2-22 20:52:5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师***怡: ( 2025-01-07 09:48:21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后***之: ( 2025-01-05 16:46:4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宫***凡: ( 2024-12-29 14:09:09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沈***松: ( 2024-12-27 12:53:37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陈***秋: ( 2024-12-17 00:38:22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宫***玉: ( 2025-01-02 20:41:29 )
我说完了。
- 网友 龚***湄: ( 2024-12-27 11:38:07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林***艳: ( 2024-12-22 23:10:50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相***儿: ( 2024-12-18 20:09:07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喜欢"李斯特改编钢琴独奏曲"的人也看了
The New Conceptual Selling (Revised)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Troubled 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state, 1888-1910现代国家不平静的开端 1888-1910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你不可不知的史前动物百科【知否·探索】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蔡志忠漫画 国学系列 世说新语 蔡志忠 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Claude Monet, 1840-1926 (Basic Art)莫奈作品集 9783822859728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全20册】获奖名家绘本系列+ 一年级阅读课外书老师全套适合小学二年级看的课外书小学注音版儿童绘本故事书带拼音读物6岁以上图书名家获奖注音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童永全雕刻艺术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从无到有拥有自己的餐饮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手风琴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笙考级教程 第5-6级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战国终结者:秦始皇 他山之石 工人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王后雄热搜题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一册1人教版2025新版高二上册选修一政治热搜题配新教材新高考地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冬日的房间 英文原版 The Winter Room 纽伯瑞银奖小说 青少年英语课外阅读 手斧男孩同作者 Gary Paulsen 英文版进口原版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全新正版图书 唱儿歌 弹伴奏:实用钢琴即兴伴奏曲集顾红苏州大学出版社9787567237469大国映画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5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小题狂练语文高三新教材练习册一轮总复习新高考全国版语文一轮总复习重点高二高三辅导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