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1:02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美图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071106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1:02

内容简介: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正如作者所说我撰写这本书是为了对我们时代的神经症病人进行精准地刻画,也是为了对他们内心的矛盾、焦虑、痛苦和他们在人际交往及个人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阻碍进行精准地刻画。我无意于在这本书中对任何一种类型的神经症进行探讨,而只是想对存在于我们时代中的每一个神经症病人以不同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性格方面的共性进行探讨。  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态人格,每个人为了自我保护都活在虚伪的面具和无穷无尽的焦虑中,我们身上的所有病态人格特质都是当今文化的副产物。读完本书你要不要做自我修正?还是变得更加纠结焦虑?还是活回你认为*舒服的假我状态中?本书中所提的焦虑、痛苦状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所谓的精神症人格,就是活得不“真”,每个人都在生活或者虚拟的网络中演绎着一个不真实的“假我”。而所谓的冲突,正是“真我”与“假我”的冲突。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正如作者所说我撰写这本书是为了对我们时代的神经症病人进行精准地刻画,也是为了对他们内心的矛盾、焦虑、痛苦和他们在人际交往及个人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阻碍进行精准地刻画。我无意于在这本书中对任何一种类型的神经症进行探讨,而只是想对存在于我们时代中的每一个神经症病人以不同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性格方面的共性进行探讨。  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态人格,每个人为了自我保护都活在虚伪的面具和无穷无尽的焦虑中,我们身上的所有病态人格特质都是当今文化的副产物。读完本书你要不要做自我修正?还是变得更加纠结焦虑?还是活回你认为*舒服的假我状态中?本书中所提的焦虑、痛苦状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所谓的精神症人格,就是活得不“真”,每个人都在生活或者虚拟的网络中演绎着一个不真实的“假我”。而所谓的冲突,正是“真我”与“假我”的冲突。


精彩短评:

  • 作者:sensor 发布时间:2019-03-09 10:54:26

    钱,属于狂热追求金钱的人。他必须对金钱着迷,就像被魔法师催眠的蛇,但又必须和钱保持一定距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很容易解释,就像一块切得不平均的大蛋糕,和一块切得大小均等的小蛋糕。结果是,大小均等的小蛋糕块,比大蛋糕上最小块的蛋糕,还要小得多。

    有一些人,虽然可以买到很多漂亮贵重的东西,但却不这么做,因为单单能够这么做的想法,就已经让他们满足了。

    金钱意味着医疗照顾、健康和长寿。随着年事渐高,我越来越懂得金钱的价值。最重要的是,金钱让人独立,对我而言,这是健康之外最大的特权了。

    叔本华说过:“金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渴。”

    对许多人来说,真正的刺激不是拥有金钱,而是赚钱。每当自己投机成功时,我先感到高兴的,不是投机赚了钱,而是我和其他人有不同的见解,并且被证明是正确的。

  • 作者:庄梦蝶 发布时间:2022-07-10 10:38:57

    作为入门读物还行,视角很新颖哇

  • 作者:寂静流年 发布时间:2013-12-19 20:35:47

    亦如安妮宝贝的风格。不知所云。不太适合我╮(╯▽╰)╭

  • 作者:一个小标点 发布时间:2019-06-20 09:51:42

    在楼下取了书,没上去,就着刚买了切好的西瓜就看完了。书里反复一句“小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会飞”,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华盖集》里那句“我幼时虽曾梦想飞空,但至今还在地上”。其实本来也可以过得很好,但爱上一个人让他发现自己的不同,吻不到想吻的人(确实像剪刀手爱德华),也无法高飞,最后只好蜷缩成一个蛋的样子。“一只没有发现自己价值的蛤蜊,到死也向往着别人的生活”。

  • 作者:知鱼君 发布时间:2020-06-27 17:08:09

    前面几个打5分的都是托儿吧,这本书说是从源码角度,其实也就一个小节稍微沾了点边,它的定位依然是给小白准备的,完全没有亮眼的地方,还不如直接看官方文档

  • 作者:草禾刀 发布时间:2022-02-24 07:03:14

    感觉就很一般啦,流水账似的。没有理论也没有金句。收获:孟母三迁的意识。


深度书评:

  • 把热爱融入工作,用创新推动进步

    作者:燃月 发布时间:2023-02-14 10:29:03

    作为曾经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与如今的编辑从业者,我对于聂震宁老师的敬仰早已根植于心。近来细细读完聂老师的新作《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字里行间的真诚话语,时时令我联想到个人日常的编辑工作,质朴感人,受益匪浅。

    《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一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写给虚构的对象“书同”(寓意“书业同仁”)的十二封信,二是读者们在阅读完上述书信后的热烈反馈,三是聂震宁近二十余年来的编辑岀版工作随笔。

    编辑是文化内容的选择者、加工者和制作者,是文化生产内容的把关人,承担着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是实现建成“文化强国”重要目标的主力军之一。这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是立意高远又结合实际,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编辑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生产力,就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但编辑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勤学苦练、久久为功的漫长过程。

    通读全书,作者从出版情怀、作者交流、选题方法、社会效益、编辑的阅读、出版艺术等方面展开讨论,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首先需要一种“精诚”的出版情怀与为文化做贡献、为出好书精益求精、为读者竭诚服务的职业精神;并且夯实和不断巩固编辑校对的基本功,其中阅读当为基本功中最根基的部分,做书兼具爱书,将对书籍与阅读的热爱融入编辑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中自然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联想至我踏入职场、成为新编辑的半年经历,诚然在做书的专业水准上还大有提升空间,但具体的编校实践令我深刻体会到了精诚务实、细心耐心的重要性。同时,工作以后我越发重视培养、保持个人的“书感”,业余时间常常逛书店,阅读各类题材、载体的书报刊,始终抱着对书的热爱与情怀,去做手头的每一份工作,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放眼当下,“媒体融合”成为近年来的各行各业的鲜明趋势,在图书出版业也不例外。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并启动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出版融合”是传统图书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方向,旨在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生产和传播体系以及管理机制。

    图书出版业作为绵延千年的传统行业,如今正经历着媒介变革的激荡,呼唤着新技术的变革。一本书从选题、组稿、编校,到印刷、发行、销售,最后送至读者手中的过程,凝聚着作者与编辑的点滴心血,其周期是漫长的,收获的盈利却很可能是微薄和不对等的。具体而言,图书定价低、折扣大、折旧快;出版社缺乏资金、营销手段落后;出版从业者平均年龄偏高、薪资低,自身对于新技术、新媒体的了解、掌握与应用程度不够,而掌握各类新技术、熟悉新媒体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青年才俊,则大多迫于收入,无奈放弃自己热爱的出版行业;书店租金、人力、水电等各项成本高;当前大部分读者的阅读意识仍旧淡薄,购买纸质书籍的意愿远远低于其他文娱产品……出版业的困境显而易见,但我们绝非无能为力。主动拥抱新媒体,开发多元化的出版产品,尝试播客、广播剧、数字藏品、元宇宙出版等新形式;同时永葆“内容为王”的初心,不忘图书沉淀文化结晶、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保持内容品质与独特性,定能焕发新生。

    出版业是一个历久弥新、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行业。三年新冠疫情的余波仍在荡漾,出版受到的冲击还未完全复原,但春天总会来临。在努力夯实基本业务的同时,出版业更应以自我革新的决心和魄力,尝试新技术、新工具,为时代和人民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 理解麦克卢汉

    作者:AIMIKKKK 发布时间:2015-03-23 18:28:14

    在大众传播研究史中,麦克卢汉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奇思妙想般的学术理论和晦涩难懂的文字风格使得学术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2011年,恰逢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全世界又掀起了一波麦克卢汉热,《理解媒介》的中译本也再次出版。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一。早年求学于加拿大曼尼托马大学,之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和加拿大任教,教授英语、文学及传播理论。著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集中而详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学术观点。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用7章的内容讲述了“媒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等理论;第二板块是应用篇,不惜笔墨地详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麦克卢汉把目光投向媒介本身对文化的影响,并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采用一种类比的修辞进行探索。这些篇章各自独立,篇章之间的顺序并无逻辑联系,但是主题相互参照、相互勾连,犹如一幅“马赛克拼图”,这体现了麦克卢汉写作的一贯特点。读者可以从任何一篇开始读起,丝毫不会影响对麦克卢汉观点的理解,当然如果你无法理解其中一篇的内容,也不必奢望从其他篇章中获得答案。 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只是探索。”简单地说,就是摒弃实证主义的和讲求逻辑分析的表达方式,采用文学的联想的表达,把在常识上缺乏直接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中归纳出被人忽视的模式和规律。

    正是因为麦克卢汉新颖而又晦涩的学术观点和与实证主义背道而驰的研究方法,使得《理解媒介》在1964年出版后,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世人对于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地球村”和其他麦克卢汉的学术观点,60年代晦涩难懂,现在却一目了然,全世界又掀起了一波“麦克卢汉热”。时隔多年,麦克卢汉的学术观点仍然令我们惊叹。

    在传播研究中,关于“媒介”这个概念,有四种差异较大的用法,其一是指某种技术的形态,如电报、电视机、互联网等设备,尤其侧重技术层面上意义;其二是指媒介中传递的信息,这是由于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使得我们常常用媒介来代替媒介中传递的信息,比如我们常说“电视的影响”,其实是说电视节目内容的影响,而不是电视机这个设备的影响;其三是指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组织,如广播台、电视台等媒介组织和工作人员。

    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所讨论的媒介,则是指“信息在某种载体上呈现出的特殊格式”。 它既不是载体所承载的信息,也不是承载信息的硬件载体,而是载体承载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媒介技术的形态。

    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以及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一)媒介即讯息

    一般人认为媒介只是信息的载体,是静态的、消极的、空洞的。但麦克卢汉则反驳道:大众媒介对信息、内容和知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媒介不仅不是消极、静态的,反而有着积极、能动的成分,它们对信息有重大影响,决定着信息的简明度及组成方式。 甚至有的时候,媒介技术本身就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来源于媒介所承载的任何信息,恰恰来源于这种媒介技术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媒介充当了讯息,对人产生了影响。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主要依赖的媒介形态经历了由非语言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到目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互动媒介的变化。而每一种媒介形态,都对当时的人类社会产生了影响。

    麦克卢汉与以文字媒介为例,谈论了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如何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用拼音文字书写的词汇牺牲了意义和知觉,而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会意汉字之类的文字却能将意义和知觉固定下来。这一事实与拼音文字书写的词的内容无关,它是人的听觉经验和视觉经验突然分裂的结果。”

    西方的拼音文字重视连续性,因为字母的排列顺序代表了单词的意思。它的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高度分离,并且强化了其中的视觉形式。使用者开始用眼睛代替耳朵,书写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个人从部落化的集体生活中解脱出来。于是独立的、线性的思维习惯由此诞生,成为逻辑和理性的源头。

    而中国的会意文字是不连续的,需要视觉和听觉的同时记忆,并且不便于书写和学习。在学习和教育方面,部落化的生活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种面对面的传授,才能将储存在文字中的经验提取出来。所以许多世纪以来对会意文字的使用,使得中国天衣无缝的家族网络和微妙细腻的部落结构没有受到威胁。

    西方崇尚独立、理性,中国崇尚家族、道德。在麦克卢汉看来,这两种不同的文字形式,是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的原因之一。而这种影响并不是文字的内容造成的,而是文字的形式造成,媒介塑造了历史,媒介即讯息。

    从部落时代一步步走来,人类的政治、文化、历史乃至思维方式,都一直被媒介所影响和塑造。当今处处谈论的“互联网思维”,其实也是互联网这种媒介给人带来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互动”、“联接”、“网络”,而互联网思维则是符合互联网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现代人的行为习惯,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种时代特征。

    我个人感受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媒介的力量。有任何问题,第一反应是“百度一下”;出门在外,离不开手机地图和GPS……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是一般人难以觉察和注意到的。麦克卢汉认为:人们怀疑媒介对社会的影响重大本身,正是媒介的影响之一,即媒介导致的麻木令人们看不见媒介对社会的冲击。

    (二)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局限于与大众传播相关的媒介比如广播、电视等,媒介是人体任何部位的延伸。 麦克卢汉将一切人与自然环境产生作用的工具、符号和互动形式都纳入媒介的范畴,比如轮子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脑是神经中枢的延伸。

    这种延伸强化了人的能力,媒介是人类生理感官的外化,是人类拓展感官认知的途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乍一看这些延伸听起来都是好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更快、更高、更强,因此麦克卢汉显得很像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这或许是麦克卢汉遭受的最大误解。如果深入他的写作,我们会发现他的态度恰好相反,充满焦虑和危机感。

    在麦克卢汉看来,“延伸意味着截除”,即媒介强化了我们某个感官的能力,成为代替性的工具,那我们身体原来那部分的功能就会退化而感到麻痹。我们有了拼音文字,就忽视了口语;我们有了轮子和汽车,就不再喜欢行走和奔跑;我们有了图画、录像、电影,就不再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麦克卢汉把截除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用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用来缓解媒介对人体造成的压力。麦克卢汉用轮子举例:轮子作为腿脚的运转产生了巨大的效应,是腿脚行走时所没有的强度,这种强度造成了人体感官的失衡。于是,唯有借助麻木和堵塞感知的通道,中枢神经系统才能承受这种运动的强度,达到感官的平衡。

    如果用麦克卢汉的观点,看待当今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行为习惯,那么人们对新兴的媒介技术的依赖,也正是这种自我截除的后果。而这种自动截除,也造成了神经中枢的麻痹,让人感觉不到媒介对我们造成的巨大影响。

    “自我截除是中枢神经系统解压的直接手段。很容易用它来说明传播媒介的起源,从言语到电脑的起源都可以用它来说明。”

    这种截除机制,造成了人类部落文明的分割和离散。拼音文字印刷术的出现,造成了沟通交流的非部落化,此前的演讲、讨论、问答被静默的阅读取代。汽车和道路的出现,造成了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分散,让人类进入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分散的、碎片化的时代,麦克卢汉称之为“去部落化时代”,它肇始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三)“地球村”

    而当麦克卢汉讨论电子媒介时,他认为电子媒介是人整个神经中枢的延伸,我们的所有感官都得到了外化,同时也意味着所有感官的截除。

    “这就是电力媒介的特点,它使单一步骤和专门功能的机械时代走到尽头。它有一种直接的解释:过去的一切技术(除言语之外)实际上都是使人的某一部分肢体延伸,而电力媒介却可以说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外化。”

    在印刷时代,媒介的力量使人类社会分割和离散。而在电力时代,媒介的力量使得人类社会又重新聚合起来,这种影响是瞬间发生的,是一种“内爆”的能量,比印刷时代使社会分散的能量更大更强。

    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类的所有感官得到了延伸,作为人类感官外化的电子媒介,使人类的感官重新得到平衡。比如我们所使用的手机,虽然麦克卢汉并没有预测手机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将会产生的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手机媒介对于个人的认知、思维、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手机使人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产生了多向的延伸,电话是言说和听觉的延伸,阅读短信是视觉的延伸,文本的输入是触觉的延伸……手机的出现,使人的各个感官得到均衡的延伸和发展。而且手机整合的电话、短信、视频、音乐、社交媒体等多种功能,几乎囊括了现今所有的媒介形态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的影响是使人恢复到自然感官的平衡,手机将这一点发挥得十分到位。

    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类从印刷时代中的分割离散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归部落化的时代。最明显的,是人们又回到了依赖交谈的口语时代,电话、留声机、广播、电视、照片、互联网、手等媒介使人类重新恢复了口语交流的传统。 由印刷时代兴起的文字媒介正在走向衰落,图像、声音等媒介正在积极地兴起,而图像和声音,不正是部落时代的人类,所用于交流的媒介形态吗?而这样的媒介形态,不仅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还将家族与部落的概念保存其中。

    “广播使人类非部落化的力量——它几乎在转瞬之间使个人主义逆转而为集体主义力量,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电子媒介所引发的“内爆”,使人类恢复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复了部落化时代的特征,人类社会重新走向整体化。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并且在电子媒介的作用下形成一个网状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麦克卢汉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部落化——去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地球村”巧妙的比喻,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不过麦克卢汉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通过媒介分析寓言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不能不让人为之惊讶。

    不过,麦克卢汉终究不是技术乐观主义派,他对于“地球村”的寓言仍然充满着担忧。

    “麻木的原理在电力时代发挥作用,正如它在其他任何社会要发挥作用一样。中枢神经系统延伸和暴露以后,我们必须使其麻木,否则我们必死无疑。因此,这个焦虑和电力媒介时代又是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

    这与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克尔凯郭尔在写于1848年的《文学评论》中警告道,现代的特点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反思,和想荡平一切地位和价值观差异的行为。一切都是同等的,没有什么重要到可以令人愿意为之付出生命。尼采给这种无意识和麻木的现代的状况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虚无主义”。

    而麦克卢汉的寓言,使得这种由印刷媒介推动的麻木,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到达顶峰。

    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的序言中写道的一样:

    “凭借分解分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爆。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的空间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以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本书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其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考察的是每一种媒介给人和社会造成的麻木,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这种麻木作过解释。”

    评论界对麦克卢汉的批评主要集在两点。一是他无所不包的媒介定义,二是他反实证、反经验的研究方法。 其中对他的研究方法的批评尤其为重。

    麦克卢汉全书没有采用实证主义的论证方法,仅仅采用类比、隐喻等不被实证主义认可的方式进行论述。而且他的写作思路跳跃、文字晦涩难懂,让读者难以抓住重点。施拉姆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评论:

    “他的论述方式使得他的观点难以捉摸,这一事实就令人更加难理解他何以能永恒的重要性,尤其是他何以能名噪一时。毫无疑问是因为他不信任印刷媒介那种直线的、逻辑的表述方式的缘故(他认为这种表述方式应该对过去五个世纪中许多不良趋势负责),麦克卢汉有意采用一种不连贯的方式写作,有人把这种方式比作向四面八方散射的罗马式蜡烛一般。他很少把他的观点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看不起通过经验研究取得的证据,因为他认为经验研究偏向于印刷媒介,无力应付全新的电子媒介。”

    他的表述缺乏必要的严谨和清晰,有事甚至故意玩弄文字游戏,让他的著作与经验主义学院派格格不入。而让读者们最不习惯的,是他滥用警语、格言、典故、隐喻,还有莫名其妙的“麦克卢汉式”的语言。于是英语里增加了一个词:“麦克卢汉式”。这个戏说之词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很快不胫而走,在西方学界流行开来。

    对于评论界对麦克卢汉的批评,我有着自己的思考。第一点,麦克卢汉对媒介有着自己的定义,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研究中的媒介并不是同一概念,因此我认为这并不能成为批评麦克卢汉的理由。

    关于第二点,麦克卢汉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确与经验主义的实证研究相违背,但麦克卢汉也并没有说自己所采用的是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他只是采用了一种新的探索世界的方法,他也没有否认实证主义的正确性,只是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项工作,两者并不矛盾。

    麦克卢汉给我的启示,并不在于他得出的结论,而在于他看待问题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他并不是技术决定论,也并不是技术乐观主义,他在谨慎地审视古往今来媒介的发展,并探索其中的规律,并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媒介可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我从2014年9月开始读《理解媒介》,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艰难读完后,仍然是云里雾里。也是得益于麦克卢汉跳跃性的思维和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我虽然对整本书的框架结构以及连续性的观点论证没有什么概念,但书中的一些奇思妙想般的观点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能够感受到,媒介力量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注意、思考或者警惕一下,作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类,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在一个由媒介所塑造的社会里。

    与传统实证主义的理论相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确有很多精妙之处,这种精妙之处,又让人很难用本质化的结论去归纳、总结和描述。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述、“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比喻、“地球村”的寓言、“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判断,究其根本,都是终极目标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隐喻,我们一旦把它们本质化为结论,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购买多(74+)
  • 方便(635+)
  • 快捷(603+)
  • 还行吧(144+)
  • 体验差(119+)
  • 格式多(57+)

下载评价

  • 网友 龚***湄: ( 2024-12-13 15:47:43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林***艳: ( 2025-01-08 03:50:0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辛***玮: ( 2025-01-09 00:15:0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蓬***之: ( 2024-12-12 15:56:33 )

    好棒good

  • 网友 晏***媛: ( 2024-12-15 00:34:17 )

    够人性化!

  • 网友 冷***洁: ( 2024-12-20 12:59:12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芮***枫: ( 2024-12-23 23:49:0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屠***好: ( 2024-12-23 02:01:52 )

    还行吧。

  • 网友 訾***雰: ( 2025-01-03 13:05:42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汪***豪: ( 2024-12-19 04:43:16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