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经济追赶与技术跨越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32

经济追赶与技术跨越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经济追赶与技术跨越精美图片
》经济追赶与技术跨越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经济追赶与技术跨越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32643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1
  • 页数:288
  • 价格:6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32

内容简介:

本书从追赶理论的视角详细阐述了韩国企业与整个经济的动态变迁,通过对国家经济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实现追赶与跨越的分析和论证,系统总结了韩国作为后发经济体成功追赶先发经济体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宏观经济层面的追赶与跨越,并对经济追赶的历史渊源与初始条件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聚焦六大行业,讲述了行业层面实现追赶与跨越的实例;第三部分分析了韩国大型和中小型企业成功实现追赶与国际化的案例。


书籍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层面的追赶与跨越

第2章 经济追赶的历史渊源与初始条件

第3章 韩国的追赶式发展模式:“能力观”

第4章 韩国知识产权及技术追赶

第5章 从奇迹到危机及危机后改革的幻象

第6章 维持韩国宏观经济稳定,实现危机后的弹性增长

第7章 在朝鲜进行跨越式改革可行吗?

第二部分 行业层面的追赶与跨越

第8章 20世纪80—90年代六大领域的经济追赶与跨越

第9章 数字技术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机会窗口:显示器产业

第10章 资本品行业的技术追赶

第三部分 大型和中小型企业的追赶与国际化

第11章 三星——从韩国起家,在海外扩张

第12章 将工厂转移到海外及其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以三星为例

第13章 中小型企业的追赶与路径创造:从OEM到OBM

第14章 在华韩国中小型企业的循序国际化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李根(Keun Lee),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追赶中心主任,韩国总统(议长)直属国民经济咨询委员会副议长, 全球公认的经济追赶研究和亚洲经济体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李根教授也是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成员、学术期刊Research Policy的编辑,同时是全球创新网络(Globelics)和亚太创新网络的管理委员会成员。他的著作Schumpeterian Analysis of Economic Catch-up——Knowledge, Path-Creation,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获得2014年熊彼特世界创新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本书以“跨越”这一概念为焦点,认为后发国家并不是简单地追随先发国家的道路,而是可以跳过某些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与先发国家不同的新路。该书进而提出韩国企业的三种不同追赶模式:路径跟随式追赶、阶段跳跃式追赶和路径创造式追赶。韩国先采取路径跟随式追赶的安全模式,经历了能力建设的过程然后才转向快速的阶段跳跃式或路径创造式追赶。也就是说,韩国在能力(尤是技术能力)建设和升级的基础上,通过跨越式发展,成功实现了(在收人水方面)的经济追赶。


在韩国,政府通过对信贷的管控,对私营部门实施近乎直接的管控。2因此,如果说政府对大型企业的干预是有效的,那么政府也能间接地影响私营部门的投资决策。对有效的政府积极主义来说,政府的金融管控能力至关重要。人们往往注意不到政府通过信贷分配实行金融管控与其他管控手段(如关税、进口配额、税收激励、准人或贸易许可证)之间的重大差别。首先,金融管控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度。通过信贷分配,政府不仅能控制企业的融资能力,还能让企业在其他方面服从政府。其次,一个质的区别是政府的金融管控是建立在经济实力(以对银行或资金的所有权为支撑)而不是政治权力(以立法或规章制度为支撑)的基础上,而其他管控手段则建立在政治权力的基础上。最后,除授权许可外,其他多数管控手段是针对特定行业或部门的,所以只对企业有间接影响,而金融管控是直接针对各个企业的。基于上述三个原因,韩国的金融管控在本质上类似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管控机制,这种管控是基于所有权的直接管控。


这种观点使韩国政府直接对一些大型私营企业进行干预,使中国台湾地?局对由许多公营企业构成的大型公共部门进行干预。在中国台湾地区,当局能接控制生产活动和投资类型。在韩国,公私部门之间的界限并不像西方资本主国家那样严格。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长期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政府几乎像商伙伴一样参与企业决策。C。Lee(I992)用“准内部组织”(quasi-internal orgaization)的概念来描述韩国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与Williams(1975)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一脉相承。在日本,政府和大型企业之间也有类侧关系网。所谓的行政指导是指政府部门以书面形式为主、间或以口头形式进行无法律约束力的指导,是建立在多层面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之上的(EadsYamamura,1987)。

可以说,韩国的政府直接干预是成功的,因为它对某些经济战略性产业的资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让私营企业有所作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情况就同了),甚至还催生了积极主动的新参与者(Amsden,1989;Wade,199Johnson,1982)。这些情况说明,作为实施机制,政府与市场相比具有相对势。C。Lee(1992)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为依据,认为在实现必需的发展目标准内部组织的“内部实施”可能比“市场实施”更有效。非市场的等级分配有于解决不完全市场和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种关系网结构能使决策化,节省沟通成本,并通过协调相互依存的部门之间的决策来应对不可预测发事件,减少不确定性。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韩国的电话服务行业遭遇了发展瓶颈。在70代末之前,韩国既没有自己的电信设备制造业,也没有相关的研发计划,大部队设备和相关技术都是进口的,韩国的技术人员只需要把国外的交换系统安装到内的电话网络上。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

(达到将近3600万),韩国的电信服务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经过慎重考虑,韩国快定打造先进的数字电话交换系统所需的制造能力和研发基础设施。

1981一1983年,韩国财阀和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与国内的交换系统制造商和经销商通力协作,开发了一个专用数字交换系统,即TDX系列。就这样,韩国的交换系统经历了人工交换、步进制交换,跳过了纵横制交换,跨越到模拟电子交换和数字电子交换。该本土产品占领了此前由进口商品和跨国公司主导的市场。韩国数十年来积累和强化的经验提升了20世纪90年代无线电行业的本土能力。在2000年左右,韩国本土企业三星和LG又抢占了摩托罗拉的手机市场(Lee和Lim,2001)。

这些案例表明了韩国企业如何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抢占了此前由跨国公或合资企业占据的市场而成为出口方。对新产业的筹备和培育需要大量机构在府引导下提供各种支持,如为指定产业内的企业收购土地、获取技术、提供包信贷配给在内的资金保障、采取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等培育策略、在初期控制度竞争以使企业有充足的时间开发产品和市场,以及阶段性的对外开放直至全参与国际竞争。不过,到了后期阶段,这种政府积极主义应逐步淡出,因为大生产所带来的动态学习效应将会降低本地的生产成本和进入新市场的风险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从追赶理论的视角详细阐述了韩国企业与整个经济的动态变迁,通过对国家经济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实现追赶与跨越的分析和论证,系统总结了韩国作为后发经济体成功追赶先发经济体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宏观经济层面的追赶与跨越,并对经济追赶的历史渊源与初始条件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聚焦六大行业,讲述了行业层面实现追赶与跨越的实例;第三部分分析了韩国大型和中小型企业成功实现追赶与国际化的案例。


精彩短评:

  • 作者:玄智 发布时间:2024-04-03 10:37:00

    了解研究韩国产业升级,此书要看。

  • 作者:爱丽儿 发布时间:2022-11-26 00:21:26

    楼上的可能不知道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用英文写的,包括参考文献在内,并不是从韩文转译成英文的。作者的中英文水平很高,他的论文和专著基本上都是用英文撰写的。

  • 作者:polymercat 发布时间:2015-01-04 22:41:59

    仙侠YY必备~~(插图版的果然看起来更有意思~)

  • 作者:放逐科比 发布时间:2019-04-27 13:07:21

    应该是研究扬州学派的必读书。作者对扬州学派的著作读的很多,除了已有整理本,刻本之外,还找到了不少手稿本。像朱士端就是用手稿本找到的学术史上的“失踪者”。焦循,仪征刘氏,宝应刘氏那几章写得好,考证出了不少东西。比如《论语正义》初刻时间。与赵航那本侧重小学不同,这本重点是经学。不过也有瑕疵,比如辑出《论语正义补》的刘文兴,不是刘恭冕的儿子,而是侄孙。

  • 作者:阿布 发布时间:2022-08-29 09:25:07

    之前在书店匆匆翻过,昨晚读完从图书馆借的书。专有名词如大韩劳总、民主劳总、全经联、经企院、商工部、金监院都译错了,参考文献也没有把韩文书名译成中文或给出原文而是用英文,这样对引用很不好。书以专业的技术分析为主,提出三种经济追赶方式,也就是中国人老挂在嘴上的“弯道超车”,但韩国经验中国未必能做到,比如他提出只要科研投入率和大学入学率上去了,即使不扩大开放,经济也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正如他看好朝鲜经济改革,认为它也能像福建那样后来居上,但十几年过去依然是破罐子破摔。最有价值的,是对跨国企业产业转移对本国工作岗位和产业空心化影响的研究,他以三星手机十年变迁为例,证明工厂外迁但韩国国内的工作岗位,除了装配部门基本不变外,其他所有部门都增加了好几倍(15000多人)的高薪岗位,而且三星也没有产业空心化

  • 作者:懒残僧 发布时间:2023-11-11 17:24:04

    讲解了韩国为何能够“弯道超车”。首先提到的,历史渊源就是东亚传统中儒家积极式进取式文化;然后提到了朴正熙治下对经济系统指挥的贯彻,韩国那边还是挺怀念朴正熙独裁统治的时期;鼓励国民追赶“知识产权”差距,从积累到爆发;以及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护佑。总之,第一部分强调大政府。第二部分,是分析韩国现代六大产业的经济追赶,主要是手机、内存、汽车、电子产品、PC和机床,由组装、低技术零部件开发、高科技零部件开发、产品设计到产品概念创造。一开始是技术模仿的过程,等到积累了足够多的产业技术工人,就可以向下一阶段承接业务。而政府在这时主要起到吸引外资的作用,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来吸引外资的产业转移,从而直接接触到最新技术后弯道超车,不过类似机床、PC等产业,仍然只能做技术跟随。第三部分讲的是三星,没什么感觉。


深度书评:

  • 越过视界以后

    作者:wood cat 发布时间:2014-11-08 17:44:41

    《行为主义》一书由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布鲁德斯•华生所著,他从“本能”,“情绪”,“言语”,”思维“与“人格”等方面,阐释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抛弃一切主观术语,摒弃内省的研究方法,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去研究心理学,以刺激-反应(S-R)为研究对象,预测、控制人的行为。

    此书中,华生强调研究机体行为的强硬态度,虽在之后受到了各方的批评——例如无大脑的心理学,不关注个体差异等等——但它却使我开始思考心理学的未来,以及华生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特别是在脑科学兴起并开始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深入大脑神经元的过程中,以及在注重普通心理学也关注个体差异的态度下,心理学是否会从纷繁负责大脑神经电中,或甚至从基因组成中,预测与控制人的行为?是否用简单的公式,便可从S-O-R的角度解释意识?若一切成真,则现在我们所研究的“认知”,“记忆”等等,又该何去何从呢?

    我认为,或许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测量手段的提升,大脑的活动被细化的理解,心理便可以从大脑甚至基因的生理异同中被探测与表达出来,但同时,现在与“意识“相关的各种概念,却仍有其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谈论起心理学的时候,我们会谈论什么?

    在行为主义诞生之前,心理学基调围绕着意识,又以意识展开,涉及到语言、本能、思维、人格等方面。例如佛洛依德对潜意识的挖掘,对人本能的强调,产生出了自我、本我、超我等一系列理论。且这之前的研究方法很大一部分采用了内省的方法。心理学的开创者冯特,在支持部分心理感受可以用物理量来简介测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记忆等的无可奈何,于是采用大量与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方法研究意识,将意识解构为不同成分。 但即使在艾宾浩斯以记忆曲线证明了高级心理过程的可量化性,心理物理学等方法也仅是少部分人走的路,内省法才是主旋律。机能主义代表人之一的安吉尔也曾说,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与客观观察法,但内省法才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此时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1913年,华生发表文章《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在其中,他说当我们谈论起心理学,它应该是这样的——强调行为,把行为分解为刺激与反应两部分。同时摒弃意识,应用自然科学方法,以可观测到的条件反射现象解释各种心理学现象,即以人类存在的行为与活动为心理学的主要论题。那不可观测到的意识,在形而上学中,与“灵魂“在本质意义上是相同的。

    华生对条件反射有着特殊的喜爱,他以条件反射解释习惯的形成,又以习惯取代各种“那些所谓心理过程“。这种喜欢或许来自条件反射的可观察性。以“S-R”的“刺激-行为”为公式,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他解释了大部分心理学理念。他将刺激定义为”一般环境中的任何客体,或者由于动物的生理状况而在组织内发生的任何变化“(P7),刺激作为因变量的研究,是可以“改变刺激呈现的组合方式,而且也可以改变刺激发挥作用的强度和时间“(p21)。而反应则是”动物作出的任何一种活动“,它会动用动物或人的动作组织,腺体组织甚至产生言语的语言组织。而这种基本的生理反应——条件反射——组成了我们各色的习惯。

    在华生的视角中,各种环境,带来各异的刺激,也引起了各色的反应,建立了各色的习惯:大约翰从小对小约翰的苛刻培养成就了小约翰在经济学上的新高度;情绪也是可以习得的,那些对神的敬意不过是文明或宗教在非情绪的中性物体上建立了情绪的条件反射;甚至思维,只不过是语言组织一种无声的运动,它在喉部进行反应。

    所以没有什么本能,没有什么意识。这些都是建立在简单可观测的生理反应上的。华生那句震撼世界的名言也随之而来: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择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盗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在华生畅谈他眼中的心理学后,当今的心理学家们,又在谈论着怎样的心理学呢?虽然当今的心理学再无特定门派(心理咨询方面除外),但行为主义的思想却扎根在每一个研究者的心中。S-R或者S-O-R的模式基本是每一次实验的基础。以情绪启动实验为例,实验者可以选择不同情绪效价的图片作为“刺激”,图片的情绪效价可以通过量表来进行测量而量化,而在呈现了图片后,在呈现其他的情绪词,被试判断情绪词的相关性质,而被试的反应时便成为了间接测量“反应”的物理量。

    在我眼中,我欣赏他所言的“意识,在形而上学中,与“灵魂“在本质意义上是相同的“。的确,意识没有被直接测量过的。不管是内省法还是很多现代的试验方法,内省的过程本身存在了言语加工,言语产生的偏差以及言语的限制,基于此,测得“意识”是不可靠的,而后者,我们在正确率、反应时中所建构意识,也只是在间接的表达中寻找的一种结构、过程。所以,意识仍然在未知中。但同时,我认为华生所言的心理学,对“生理”与“行为”的强调太过,就像是康德提出了理性,打到了神,却又把理性塑造成为了一个新的神。那些生理反应便是对心理的直接测量吗?

    首先与华生不同的是,我认为,心理是存在的。那些我们能够感到的思维、情绪,切身处于的人格等,是不可以被简单否定的。而生理对心理的测量,随着”视界“的推进,或许会在某天成为可能。

    视界——科学技术水平所带来的局限

    在漫长或是不久后的将来中,心理学将会变成怎样呢?华生所强调的以“可以测量”的生理来反应心理,是否可行呢?

    在宇宙物理学中,存在着“视界“一说。在当今的科技设备的局限下,我们仅仅可以观望到420亿光年远的宇宙。于是,420亿光年成为了视线的边界。420亿光年以后的宇宙变存在于未解的假设与计算公式中,在模拟的奇点与各色物质中,量子起起落落。

    在华生的时代,生物研究也同样存在着视界。这个视界割裂了腺体与神经的通路。将华生的视线被迫局限在了“腺体”、“肌肉“的运作中。

    例如在华生对于人体的讲解中,由于生物技术的限制,也仅仅提到了脑垂体,松果体,大脑不得不被忽视不见。对神经系统的的描绘,他将他简单的归结为“传导器官“——”它的作用就是将神经冲动由感觉器官传导到反应器官“。(p72)他对腺体,肌肉的偏爱,也可以在后文他对情绪思维等的论述中看出:比如他结合条件反射将腺体的反应与肌肉的反应概括某种情绪。(p118)但这种生理反应一定是代表了一种情绪吗?或者,这些生理刺激,一定会引起某种特定的情绪么?华生没有没有看到,也没有做出预测,视界将他限定于420亿光年内——远离中枢神经,远离大脑内部交错的神经元集合。

    但倘若他突破了视界后,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现在的科技发展,使我们的目光从反射弧的末端,看向了大脑。基因探测,FRMI,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等或者基因的探测,都让我们初步的偏离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发现DNA结构的佛朗西斯•克里克曾在自己著作《惊人的假说》中曾坦言自己大胆、难以反驳的想法:人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的组合。

    确实,大脑皮层的运动在各种实验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患有恐惧症的患者面对恐惧对象会激活特殊的脑区;躯体运动感觉区让我们知道了也证实了最小阈值:越精细的感觉所占的皮层面积越大,比如手指比如舌尖;视皮层的比例之大、分布之广也让我知道了,视觉的感知觉过程的复杂性;眼动让我们了解到,自闭症患者与我们面对同一情绪面孔时,他们的处理方式与我们是多么的不一样……

    新技术的引进使我们看清某些真相,让我们得以从理论推测中寻找实验结果。

    但它却进步得不够多,我们仍然面对着“视界”。大脑太多的未知是推进我们前进的步伐,也同时是束缚我们奔跑的脚链。太多的心理现象无法得到生理解释,从而也没有办法进行精确的测量。

    所以我们应用各种智力量表测量我们都不曾确切知晓含义的智力,用情绪量表测量嬉戏怒骂,或者用态度量表评定个人的喜爱与厌恶。这些间接测量存在着理论依据,但并不是一定准确的,比如被试的不同理解或者对社会赞许的偏爱,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且他所书写的主观事实真的可以成为发生于他生活中的客观事件么?

    因此基于这些种种的间接测量,我认为我们所建构的机制、理论也是值得质疑的。

    同样在情绪启动效应的相关研究中,我们通过反应时与正确率探测到了这一效应,但这一效应背后的机制是没有被探明的,各种理论纷繁复杂。有如与认知过程结合的情绪和记忆的联想网络模型,或提出情绪物产生了一种弥撒性状态的无意识情绪启动模型等等。

    这些理论的正确性都有待确定,但我相信这些真实的作用机制总会被探明,就如视觉加工初期的理论,随着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的发现而得到了确实一样。生物技术的前进同样会使“情绪”的产生与影响被探明:比如某几个神经质核团的兴奋造成了特定的某种情绪、他们的电流穿越某些皮层又使得在下一个加工中被试的行为发生了改变。于是,情绪便真正的从机体的生物反应中测量了。

    而这些生理反应,也许也可以成为对智力、态度、潜意识的直接而准确测量。因为,不可否定的是,心理的基础为生理,或许某天梦的解析不再停留在各种“显梦”、“检察官”与隐义中,而是畅游在看似无规律的神经电发放中。记忆被大脑神经元的联结所解释,智力测量也可以依据具体的脑容量、白质灰质比例等因素,态度可以用某一刻的某些神经元的电活动探测到,我们曾经探索过的那些神秘的、不可视的意识,被归为生物公式的解中,甚至,一段有序配对的碱基也可以预测出人的一生。

    视界被打破,我们将走进宇宙深处,探索物质起源。而心理学的视界被打破,或许我们将会走进大脑深处,在一次又一次的兴奋抑制中探索意识的形式。而当所有的心理过程都安放到了他的生理基础上,那些关于“意识”的概念,又将何去何从?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意识”研究的重要地位

    如果,未来的心理学开始用这些神经电描绘我们的心理,将人用各类公式表达出来,人化为一堆堆数值,那么现在我们所研究的意识——那些有关思维的,记忆的,动机的,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我想,这些意识的研究,大概就像是“完美条件“的引入。物理学曾经一度陷入停滞:空气阻力,特定物体的特定形状,特定重心、浮力等等,使基于现实的测量成为了一种不可能。但“完美条件”的介入,让这些微小的作用力被排除,在一个真空中推导出了运动的可能性,同时也良好的预测了现实中的种种可能。

    在完美条件的引入下,视界之后的世界,是被预测着的。420亿光年之后的时空,存在于力学推论出来的远古宇宙中——暗物质与暗能量,反物质,物质的较量使宇宙飞速膨胀又冷却。

    而对于心理学,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种种意识理论,或许便是对视界后,那些不被我们直接观测到的神经活动的推测与总结,他们基于观测到的经验,又应用于现实。我认为,在将来如果生物测量成为一种可能,但意识的相关理论将仍然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房间——同样拥有重要的地位与理论意义。

    就像心理咨询方面的相关理论,各路疗法虽五花八门,但很少有涉及到具体的神经通路,也较少受他们的影响,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疗效。比如面对恐惧症的相关疗法,不管是系统脱敏还是洪水法等等,或者是应用暗示与想象,我们在当今科学的技术下很难找到合适的生理解释,而且在之后,我相信要用大脑活动细致的勾画出整个治疗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且相比复杂细碎的神经通路知识,当下意识的概念更像一个全面的系统总结,在不断被修改的过程中,解释了基因的配合与神经元的奥秘。并且它更容易理解,更平时近人。在文字中,指导着我们向前探索。上百亿个的神经元链接形成了我们的一句简练的“A型人格”,“高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时间紧迫性”等等的形容将基因序列的预测公式高度的概括。

    象——庞大复杂的心理与心理学

    视界的存在,或许是将各色的心理学研究者,置于了巨大的“象”的某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是毫不知情的探索者,以自己视角谈论着心理学。构造着意识的,或许仅是抱着象腿,描述着一根装饰繁复的立柱;心理治疗的研究者,或许立于象背,演说着立于高地的广袤风景;再如脑科学工作者,或许蜷曲在象鼻中,在神经电中扬言自己发现了蟒蛇。

    视界总会被推进,迷雾总会散开,总有一日我们会见到大象的全体,叹服它的高大的躯体。那时候心理、心理学便完整的呈现在你我面前,每个人都叹服着:“啊,这就是庞大的、绮丽的心理啊。“

    但我相信,不管是什么角度,每个人的记录,都是有意义的存在。就如加尔的颅像学,即使是错误的,却也提出了新的视角。

    也或者,在某一刻,随着科技的发展,现有的生理、心理都不能好好的反应处于我们身体中神秘的那一部分。就像从前我们脱胎于哲学,向化学借鉴、物理借鉴、信息科学借鉴,到现在引入脑科学一般,未来或许我们开始从另外的学科学习,比如从基因序列获得灵感等。或者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真正领域,就像打开一间房间,发现了一头新的大象。

    但不管怎样,我相信我们总会越过视界,看清心理这头大象,到达宇宙始源——科学总是在进步,华生的言论让心理学向前迈了一大步,其他人的研究也使她跌跌撞撞的彳亍,在座的我们也可能会推进那么微小或巨大的一步,我们始终向着始源前进,而越过始源之处,又是一片时时空。

  • 杂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后的历史

    作者:小剑仙 发布时间:2012-02-18 12:52:40

    过年了,我把自己的书柜“整理”了一下,那乱七八糟的书啊,该保留的保留,该卖钱的卖钱。当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说翻出来的时候,一本封面破烂不堪的小说进入我的眼帘。那是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买这部小说时,只是个中学生;那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推出了一个新节目叫《佳片有约》,头一期就播放了前苏联70年代的影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片结尾还有影评人点评。当影片播出时,我立刻就被电影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第二天就到书店去买了这本小说,虽然小说远比电影要冗长,复杂,故事情节也有很多不同,但我还是一口气把他读完。后来,央视版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一套播放,全国掀起起了“保尔热”,我的那本书顿时成为抢手货,在同学之间借来借去,我颇有点洋洋自得的感觉。小说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的奥斯特罗什县的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引病瘫痪,卧病在床,他的双目开始失明,他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这样完成的。

    现如今,几年过去了,翻起这本小说,读起来感受大有不同。

    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大篇幅是描写乌克兰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从乌克兰独立,革命,到加盟苏联这一段历史;其中有很多笔墨描写了苏联红军与乌克兰民主主义者彼特留拉“匪帮”和波苏战争这一历史背景。

    下面简单叙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反映的乌克兰内战和波苏战争背景: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乌克兰民族爱国团体于1917年3月7日成立“乌克兰社会团体联合拉达”(“拉达”为乌克兰语,“会议”、“议会”、“代表大会”之意,俄语则为“苏维埃”)。中央拉达推举著名历史学家格鲁舍夫斯基为主席。格鲁舍夫斯基曾因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而被沙俄政府强制留居莫斯科。起初,乌克兰中央拉达与俄临时政府于7月16日双方并相互承认,但是8月17日,改组后的俄临时政府推翻了7月间达成的协议,不承认乌克兰总书记处的合法性。中央拉达起初拥护布尔什维克,但不久又宣布乌克兰自治,十月革命之后,11月20日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乌克兰独立,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2月17日,俄国人民委员会向乌克兰中央拉达发出“最后通牒”:一方面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另一方面却要求它服从苏俄政权管辖。这样荒唐的通牒,乌克兰中央拉达当然不会响应。由于乌克兰中央拉达成员多半是民族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乌克兰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把基辅政权交给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的决议。12月24日,在苏俄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科夫召开了第一次全乌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宣布乌克兰为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央拉达抗衡,至此,乌克兰分裂,内战爆发;在苏共的帮助下乌克兰各地不断起义,中央拉达无法镇压住起义,就只好同德国媾和,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宛协议》,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帮助镇压,抵抗苏俄武装。这一招纯粹是引狼入室,没想到德国人和苏俄都无力把战争支持下去,在1918年3月,苏德双方妥协,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苏俄放弃波兰,芬兰,乌克兰,爱沙尼亚,土耳其一大片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1918年4月,德国占领军解散了中央拉达,并建立由哥萨克人斯科罗帕茨基为首领的政权。斯科罗帕茨基主张乌克兰文化复兴,原达拉中央成员西蒙·彼得留拉(就是小说中那白匪头子)也参与其中。1918年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1月13日,俄国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开始收回失去的领土。11月28日,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的支持者组成了临时工农政府,1919年1月29日,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被改组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另一方面,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党在1918年11月14日,成立了民族主义的执政内阁,12月14日执政内阁部队在彼得留拉率领下进驻基辅,推翻斯科罗帕茨基政权。次年2月彼得留拉就任执政内阁首脑。

    与此同时,原奥属波兰城市利沃夫发生乌克兰人起义。起义军领袖维克多夫斯基宣布成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定都利沃夫,并声称对整个东加里西亚地区拥有主权。而由波兰共和国支持的反对乌克兰人起义也由此爆发,起义的波兰人宣布脱离“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西蒙·彼得留拉将军率领乌克兰军进入西乌克兰,与波兰军队战斗,由此引发了波乌战争;这也是波苏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自波兰共和国成立以来,约瑟夫·毕苏斯基一直想收复被俄罗斯1772年掠夺的土地,此次战争正好提供了机会,把整个乌克兰和立陶宛重归版图,但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和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混战的同时,苏俄红军也来了。由于面临苏俄红军的进攻,彼得留拉与波兰人签订了停火协议,在毕苏斯基看来,布尔什维克只是个纸老虎,不堪一击,而彼得留拉,这个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却能顽强抵抗,虽然彼此是敌人,但同是反共反俄人士,却加深了“亲近”。1919年11月21日,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确认波兰对东加里西亚拥有25年的行使主权,1920年4月21日,毕苏斯基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西蒙·彼得留拉签署波乌联盟条约。毕苏斯基答应帮助彼得留拉“保卫”基辅,赶走俄国人,以此换取彼得留拉承认兹布鲁奇河为乌波边界。4月25日,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波苏战争。1920年8月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以苏俄兵败而告终,在此战争中,波军损失5万人,苏俄红军损失15万人,但双方已无法把战争持续下去,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领土,而苏俄则在1922年获取到了乌克兰苏维埃的加盟。

    现在,从当今乌克兰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苏俄也罢,还是波兰也罢,其实都是乌克兰的瓜分者,而彼得留拉才是乌克兰的英雄,只不过他太相信波兰人了,后来兵败,遭到了波兰人扣留,以至于他流亡海外。历史中的彼得留拉并非小说中说得那么坏,至少他是个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彼得留拉一生追求的是乌克兰的独立,十月革命后,他成为乌克兰中央拉达总书记处下属“保卫乌克兰特别委员会”三位领导人之一。他反对德国和波兰的侵略,又反对苏俄对乌克兰的野心。其实苏联人最擅长的把戏就是“革命输出”,支持别国,特别是在邻国搞苏维埃政权,然后堂儿皇之把别的国家以“加盟”的形式,纳入自己的版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暗暗透露出这种思想:

    “同波兰白军的战争结束了。红军几乎已经打到华沙城下,只是因为远离后方基地,得不到人力和物力的补充,没能攻破波军的最后防线,就撤了回来。波兰人把红军的这次撤退叫做“维斯瓦河上的奇迹”。这样一来,地主老爷的白色波兰又存在下来了,建立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理想暂时没有能够实现。到处是血迹的国家需要休息一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北京燕山出版社 196页]

    我由此想到了在二战后,斯大林对苏维埃大家庭的模式更是情有独衷,斯大林希望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合并,罗马利亚和匈牙利合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合并,然后这合并了的三个国家再“自愿”加入苏维埃大家庭;但这回并没重蹈波罗的海三国的覆辙,铁托与斯大林的率先决裂,打乱了这个进程,使斯大林的“巴尔干联邦”计划胎死腹中。从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伊朗北部,中国的新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遭遇上看,苏联的那套大家庭的模式比沙俄更具有“侵略性”。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中,还大量描写了彼得留拉匪帮屠杀犹太人的情况,其中那戈卢勃上校和帕夫柳克的罪行令人可憎,但实际情况是除了彼得留拉匪帮,波兰白军外,苏俄红军哥萨克骑兵也有屠犹的情况,而且不是红军哥萨克的个别情况,在另一本苏联文学,伊萨克·巴别克的《骑兵军》中,作者把哥萨克对犹太人的仇恨描写得淋漓尽致,也把红军哥萨克的嗜血的野性真实地反映出来。无论是苏俄哥萨克的红色骑兵,还是争取独立的“乌克兰人民军”,都从没有停止对犹太人的暴行和杀戮。

    “我被分派在一个艳闻四播的红发寡妇家住。我一安顿好,便梳洗一下上街了。路灯柱子上挂着告示,说是师政治委员维诺格拉多夫今晚将做报告,传达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在我窗前,有几名哥萨克正以间谍罪处死一名白发苍苍的犹太老人。那老人突然尖叫一声,挣脱了开来。说时迟,那时快,机枪队的一名鬈发的小伙子揪过老头的脑袋,夹到胳肢窝里。犹太老头不再吱声,两条腿劈了开来。鬈毛用右手抽出匕首,轻手轻脚地杀死了老头,不让血溅出来。事毕,他敲了敲一扇紧闭着的窗。

    “要是谁有兴趣,”他说,“就出来收尸吧。这个自由是有的……”

    [《骑兵军》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城别列斯捷奇科]

    巴别克这样的描写,惹恼了第一骑兵军的军长布琼尼,布琼尼指责巴别尔诬蔑纪律严明的红军,把他们描写成一群彻头彻尾的“马赫诺匪帮”。在高尔基的保护下,巴别克安稳地过了几年,但高尔基死后,巴别克失去了保护人,于1939年5月15日被捕,以间谍和颠覆国家的罪名,在1940年1月被秘密处决,就像《骑兵军》中描述的哥萨克以间谍罪处死那个犹太老人一样,被干掉了。(巴别克也是个犹太人,当初他隐瞒了犹太人的身份以随军记者的名义去体验苏波战争,写下了这部《骑兵军》)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中,红军战士安德罗修克说过一个故事:苏联红军的三个侦察兵强奸了波兰妇女,结果全被连长枪毙了。保尔也曾说过虐待波兰白军俘虏,是要被枪毙的。

    但实际上在波苏战争中,苏俄红军,特别是红军哥萨克骑兵杀人如麻,嗜血如命在当时是最臭名昭著的。在1920年6月在波兰小城Berdyczow,红军哥萨克骑兵把600多名波兰伤兵和修女关在一起,活活烧死。在波兰人眼里,苏俄红军并不是俄国人所宣传那样,把波兰贫苦人民从罪恶的资产阶级手中解放出来的“解放者”,而是地地道道的侵略者,在苏俄红军从波兰撤退途中,如果有某一战士或伤病员落了单,往往会招到波兰人棍棒的“招呼”,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做出这种事的大部分人不是什么地主白匪,资产阶级残余,而是苏俄红军所要“解放”的波兰农民。苏军将领托多尔斯基曾在日记中气愤的写道:“波兰农民的觉悟是如此之低,他们的脑筋竟然被狭隘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所填满,向阶级兄弟舞枪弄棒。”在《钢铁》一书中作者描述苏俄红军兵败是由于“因为远离后方基地,得不到人力和物力的补充。”从另一个侧面上讲也反映了苏俄红军无法从波兰农民那里弄到多少粮食。

    波苏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作战”,几乎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找不到影子的战争,却被西方历史学家赋予了“欧洲保卫战”的头衔,有重大的历史政治意义,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看来,如果波兰被苏俄占领,那么中欧的德国,匈牙利,捷克将会不保,整个欧洲将会陷入多米诺骨牌效应,整个欧洲将会淹没在红色的革命浪潮之中,而毕苏斯基则是保住了欧洲文明免遭赤色浪潮吞没的英雄。

    “妈妈,我发过誓,只要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还没消灭光,我就不找姑娘谈情说爱。什么,你说要等很久?不,妈妈,资产阶级的日子长不了啦……一个人民大众的共和国就要建立起来,将来你们这些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头老太太,都送到意大利去养老。那个国家可暖和了,就在海边上。那儿根本没有冬天,妈妈。我们把你们安顿在资本家住过的宫殿里,让你们在温暖的阳光底下晒晒老骨头。我们再到美洲去消灭资产阶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北京燕山出版社 273页]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中保尔的这段话透露当时的布尔什维克普遍有种世界革命成功的理论,上至列宁,下至普通党员都有种无比的自信,坚信能在不长的时间“解放全人类”,不但能解放欧洲,大西洋彼岸美洲也不例外。而波苏战争的失败对于苏俄也是冲击巨大的,苏俄的输出革命遭到了惨败使列宁认识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一下子使世界变成社会主义,完全是不可能的事;与其不顾一切地搞输出革命,倒不如先消灭盘据境内的反革命匪帮,回归到本国的建设上来,完成本国的工业化,使国力强盛,与西方国家暂且妥协,改变成天宣传推翻资本主义国家的口号,使国与国之间外交正常化,打破西方封锁再说。这一转变引起了西方金融集团在俄国获得经济利益的希望,于是美国的赈灾粮食与大量的资金投资纷至沓来。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在苏联的领导下得到一定的发展,农业发达的乌克兰一直是苏联的“粮仓”,但在苏联建立初期,由于领导人推行强制征粮政策和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乌克兰出现大饥荒。上世纪30年代,乌克兰又成了“大清洗”的重灾区,大批乌克兰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监禁和枪决,还有大批乌克兰民众被迫迁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这些都让俄乌两族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以至于到了二战的时候,德军入侵,而相当多的乌克兰妇女拿出了自家的农产品欢迎德军的到来,把纳粹德军当成民族的“解放者”,这不能说不让人感到悲哀。

    另外苏联极力干预和阻挠乌克兰人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采取了一种偏激和压迫的手段来消除乌克兰的文化特性,这样大大伤害了乌克兰人的民族感情。中国华东师范大学赵云中教授在他的著作《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中叙述道:“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苏联在文化和科学领域开展了反对“敌对意识形态”的斗争。乌克兰史学被贴上“民族主义”的标签,其代表人物被打成“民族沙文主义者”。这类意识形态的整肃,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反复进行,许多乌克兰史学家受到谴责,罪名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实际上就指民族分裂主义。依靠政治高压建立了官方的乌克兰史学,一些献媚的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不容争辩和非议。这些官方的口径几乎一字不差地从一本书搬到另一本书。于是,在乌克兰历史书籍中只有一种声音,重复着曲意逢迎政治需要的一模一样的词句,一切都以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为评价标准。”

    有恶因就有恶果,在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中,3700多万乌克兰选民,83%的人参加投票,结果90%以上的人赞成乌克兰脱离苏联,成立独立的国家,绝大多数乌克兰人对苏联没有丝毫的眷恋。

    我认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小说还是要把文学和历史一分为二来看。其实抛开历史争议和意识形态,客观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本书的确能使读者热爱生活,是部励志向上,鼓舞人心的作品。但现在乌克兰已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了,苏联也不存在了,中国人对乌克兰的历史了解太少了,许多乌克兰人很恼火中国人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的热情崇拜。

    本人喜好俄罗斯和苏联文学远胜过英美文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骑兵军》都是我喜欢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虽然与我所知的历史有差异,但他在书中表露的那种情感和精神是真实的,他的品格是崇高的,是令人尊敬的。至于伊萨克·巴别克,这个犹太天才作家,他的《骑兵军》在中国的影响虽然比不上《钢铁》,但这本禁而不绝的《骑兵军》以他的新颖独特,震撼人心的真实性更值得让人细细品位。

    如果说尼·奥斯特洛夫的早死是历史的遗憾的话;那么伊萨克·巴别克被冤杀则是历史的悲剧。

    “我是无辜的,我从未做过间谍......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这是巴别克被枪决前,他最后的陈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可以购买(324+)
  • 微信读书(299+)
  • 赚了(180+)
  • 赞(472+)
  • 已买(257+)
  • 体验还行(419+)
  • 内涵好书(80+)
  • 在线转格式(416+)
  • 经典(128+)
  • 不亏(320+)
  • 实惠(250+)
  • 博大精深(587+)
  • 藏书馆(258+)

下载评价

  • 网友 谭***然: ( 2024-12-16 12:58:04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饶***丽: ( 2024-12-15 02:36:54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家***丝: ( 2024-12-15 05:57:49 )

    好6666666

  • 网友 步***青: ( 2024-12-27 03:39:26 )

    。。。。。好

  • 网友 詹***萍: ( 2024-12-25 00:08:07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屠***好: ( 2024-12-25 07:14:23 )

    还行吧。

  • 网友 康***溪: ( 2024-12-24 07:23:32 )

    强烈推荐!!!

  • 网友 宓***莉: ( 2024-12-10 16:28:30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堵***格: ( 2025-01-03 20:15:42 )

    OK,还可以

  • 网友 养***秋: ( 2024-12-21 03:04:4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温***欣: ( 2024-12-25 07:20:3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相***儿: ( 2024-12-18 10:37:05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