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关键的规划理念(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出版集团正版书籍】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全新正版书籍 正规电子发票 多仓就近发货
内容简介:
在过去百年来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关键主题形塑了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即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本书主要讨论了城市密度、土地使用及建成环境与自然系统的关系;考察了不同层次的地域组织,梳理了区域主义、都市主义和区域竞争的文献;描述了不同政治环境下规划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关联方式;反思了规划者该如何思考他们的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本书着重强调了规划领域对话的重要性,尤其是如何 有效地推动公众参与城市和区域规划的过程,以便 好地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实现均衡的区域发展,完善共同的治理责任,并让政府的决策 加民主化,而这些对于当下中国的规划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书籍目录:
致 谢
章 四组规划对话
第二章 塑造城市形态
第三章 新城市主义
第四章 规划中的可持续性:一场运动的弧度和轨迹与21世纪城市的新方向
第五章 区域发展规划
第六章 都市主义:区域规划协会的规划方案对都市规划的塑造及反映
第七章 区域竞争力:谱系、实践和意识形态
第八章 城市发展
第九章 公私合作参与:承诺与实践
第十章 善治:理念的膨胀
第十一章 美洲的自助建房理念与实践
第十二章 反思性实践
第十三章 沟通式规划:应用实践、原发理念和修辞
第十四章 作为负责任实践的社会正义:种族、民族及公民权利时代的影响
索 引
作者介绍:
[美国]比希瓦普利亚·桑亚尔(Bishwapriya Sanyal),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发展与规划学福特讲席 教授。
[美国]劳伦斯·J. 韦尔(Lawrence J. Val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设计与规划学福特讲席教授。
[美国]克里斯蒂娜·D. 罗珊(Christina D. Rosan),美国坦普尔大学地理与城市研究助理教授。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章 四组规划对话比希瓦普利亚?桑亚尔 劳伦斯?J.韦尔 克里斯蒂娜?D.罗珊本书致力于理解加强都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的核心情感和感觉,并引发对该领域过去一百年间的进化的讨论。我们将这些讨论概念化为“规划对话”,以都市历史学家罗伯特?菲什曼在其关于“都市对话”的文章中 早提出的一种学术调查类型为基础(Fishman,2000)。本书中的对话是一种专业对话形式,由参与塑造都市及区域规划领域进化过程的四个关键问题讨论的学者进行:为什么说有些地方 适合居住?哪种区域管辖结构既有助于经济增长又有助于促进社会平等?哪种治理方式对创造 、市场及公民社会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必要的?提高城市及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诚然,这些并不是过去一百年间许多影响了都市和区域规划领域轨迹的人士所关注的全部问题,本书也并非要在世界各地规划事业详尽历史性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以上问题的确切答案。本书所包含的对话专注于作者(学术观察者,有时候也是实践者)自身关注的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这些人士的思想可以引发 深入的探讨,进而丰富都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知识。
感谢相关人士对这一领域历史演变的记录(Ward,2002;Hall,1998),这些研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关于规划对话地理经度的考量。这些跨越千山万水而进行的对话,通常包含对规划理念不同形式的引用,有时是原汁原味的,但 多时候是经过筛选和综合的。正如斯蒂芬?沃德(2002)所观察的,有时规划理念从一种背景转移至另一种背景,并由独裁方式强加(殖民主义和战后重建事业的背景下),有时候以 具商谈性和竞争性的方式展开(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有时候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展开(如欧盟或 环境峰会)。但通常而言,专业对话很少是参与者的平等对话。各种偏见、倾向及先入为主的观念都影响了观点的传达。本书作者们考虑了规划对话中的不平等因素。他们往往 关注对话受支配性 、机构和个人的影响程度。
在描述规划理念进化的时候,我们并未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正如彼得?霍尔编著的《明日之城》(1988),我们也不局限于西方 的物理式规划。我们的探究方式具有解释意义:我们探寻对话的精髓,无论其来自哪里,通向何处。许多对话源自西方,但后来跨越地理界线,从高度都市化 流向新型都市化 。我们对于 范围内这种对话的理解并未涵盖所有。我们让对话参与者讲述自己对于为什么集体谈话的一些元素保持下来,而另一些则渐渐消亡的理解。
由于大部分对话参与者是在美国或加拿大规划项目任教的学者,其理解受到“本国”对话的影响。 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规划对话的重建中产生的是,美国机构(如大学)在塑造规划理念方面的 作用,尤其是过去五十年间。这一点确实不 于城市或区域规划领域。《时代》周刊的出版人亨利?卢斯在1941年杜撰了短语“美国世纪”,来描述并预测美国机构在科学、技术、商业甚至政治等方面的 作用,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Evans,Buckland & Baker,1998)。虽然本书的作者们承认(有时是暗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 性规划理念出现在美国并得到广泛传播,但是他们对于规划对话是否影响规划结果以及影响机制的理解有所不同。
然而,这一过程备受争议,同时无法预测。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 和世界各地的规划对话基本不是均质的或支配的。关于实质性规划问题和程序上规划问题的争论有很多,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争论的清晰解决方案却很少,甚至没有。这是规划对话而并非规划学说 好地掌握了进化过程本质的原因之一。这也肯定了,规划领域中存在诸多争论,一些支配性的关注点已经阻止了对话的简化。我们指出了丰富对话又塑造进化过程的四个主题。这些主题是有影响力的规划理念:它们集中于地点的宜居性,各空间尺度上区域性的治理, 、市场及公民社会等关键领域之间的职责分配,专业 的效力及适当运用。
本书的文章探讨了这些对话的本质及作用。这些想法从何而来?由谁提出或引入?如何在规划师中流传?是否有人对这些观点有所质疑,如果有,为什么?外界的质疑是否改变了这些观点,或引起概念感染力的复兴?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阐明观点、制度,以及世界各地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是怎样塑造了规划对话的。这些分析还将揭示论证的核心观点和 模式,标示出这一相对于法律和医药领域 为年轻的规划领域。规划师的这些关注、担心、希望和愿望影响着其专业行为的意向性,故而有助于划定其专业使命的界限。规划对话并非简单的谈话。我们试图探索自工业化和城市化早期以来,规划师的意图是如何进化成现今的专业程度的。
这些问题引起了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DUSP)的兴趣,因此我们邀请了十几位 规划学者帮我们确定关键的规划理念。这些个人观点又揭露了规划领域 多 长的对话, 终形成了本书文章中的模样。我们将此次讨论作为2008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以纪念这一世界 早 规划项目之一的七十五周年(该机构长期以来致力于 的规划事业,而不仅是美国的)。我们推测,许多DUSP成员,如凯文?林奇、劳埃德?罗德温、约翰?特纳、丽莎?皮蒂、伯纳德?弗里登、劳伦斯?萨斯金德及唐纳德?舍恩,在过去的七十五年里对规划对话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想要 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这些个人能成功塑造规划对话,DUSP如何继续在推动这些反映了我们的信念、感情和智力同情的规划对话中发挥作用。我们还想 广泛地去探索城市规划核心长期存在的主题,以阐释这些主题在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是如何继续影响城市区域的。文章根据在规划领域产生持久对话的四个主题进行组织:宜居性、区域性、治理、反思性实践。这些主题并不能包罗万象,但希望可以引发关于其他规划对话的类似讨论,帮助我们 好地了解其进化过程。
宜居性一直都是规划师要考虑的一个核心要素:建造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地方。区域性这一概念由约翰?弗里德曼和克莱德?韦弗(1979)在有关区域及欧洲和北美区域性特征的书中提出的。人们对一个地方有怎样的感受、记忆和保护措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对城市内及城市之间的区域意识。本书专注于地方区域,承认20世纪20年代城市之间的规划对话出现了重要的转变。本书第三个部分专注于治理。我们所谈的治理含义 广,从美国进步时代出现的城市规划和治理问题,到近来将好的治理视为新型工业国发展前提的观点。本节的文章解答了规划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治理在创建地方、管辖地域,以及支持新工业化城市化 发展方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第四部分讲的是关于规划实践类型的观点,尤其是专业性反思的必要性(这一观点由我们后来的同事唐纳德?舍恩引入规划对话中)。这四组规划对话(分别关于宜居性、区域性、治理及专业性反思)共同描绘了一个世纪中所经历的城市化、市郊化、工业化及去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和区域规划师所关心和争论的问题。
宜居性的理念对于一个致力于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居住地的专业来说,宜居性长期以来的主要关注点包括城市密度,不同土地使用安排之间的界线划定,以及建筑环境和自然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到了都市区域划分的概念,这一概念自城市化早期以来就推动了规划对话。然而,都市区域划分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是源于规制实施的反应性实践,作为一种实践,它还反映了空间谱系和社会分隔 深的价值。 重要的是要探索那些既引发了区域划分等工具的出现,又促进了前沿性规划措施的兴起的观点和理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前几章对规划师如何解决宜居性问题,近来重塑城市和郊区关系的努力,以及可持续性运动的历史给出了历史性描述。
加里?哈克在“塑造城市形态”中再次谈到了关于城市为何要发展的功能理论,以及城市应如何进行规划的规范理论。他考察了控制城市发展工作的悠久历史,并表示规划师关注城市形态是因为这会影响人们关于生活方式、社会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供给和维护,以及公民认知和价值的个人选择。通过追溯从7世纪麦地那到19世纪欧洲再到现今人类在控制城市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哈克发现,绿化带这一概念尤其容易传播,成功的适用案例便是遥远的首尔和圣保罗等地。在美国,绿化带被重新定义为城市发展的界线或边界。 的美国案例是俄勒冈州的波特兰。1973年,俄勒冈州立法机关要求所有城市制定城市发展边界。但这种边界的设定遭到了严峻的政治抗议,即使在波特兰也是如此。哈克表示,有能力治理这些边界的机构没有进行合理的治理,同时又受到开发商强烈的政治施压,美国在控制城市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有限。
哈克之后探讨了加拿大(美国主要的城市区都有一个市级政府)在控制城市发展方面是否比美国 为成功。他发现许多关于绿化带的相同规划对话。比如,在渥太华,绿化带出现得就比较早,在1950年,但之后却逐渐被忽略。相反,温哥华过去三十五年间在控制农业与城市土地发展平衡方面就很成功。多伦多也力排众议,建立了长85英里的区域绿化带。哈克认为,绿化带的力量在于其适应性。绿化带保护了乡村和农业土地、食物来源及农耕生活方式,也是城市的安全屏障。绿化带的概念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有着不同地方和 政治制度、地形、资源可用性及当地利益群体构成的城市。对各种区位和政治条件需求的适应力是其成功的关键。
关于如何控制城市形态的理念,也根据地点和所面临挑战的变化而变化。哈克预期,气候变化使得城市要减少碳排放,故而将继续影响城市形态相关的规划对话。规划师明白,城市将会变得 加密集,他们将想办法减少交通运输公里数。实际上,许多城市目前正在实行以交通为本的发展政策,将高密度发展集中于交通枢纽区。他表示,纽约的规划和伦敦的规划是重要的正确措施。他赞颂了温哥华在201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筹备工作中对公共交通的重点投资。哈克预测,这样的措施将会影响城市形态,并增加规划师和市民对规划作用的信心。换句话说,虽然控制城市密度一直以来都是商谈的主题之一,但气候变化可能为对话引入一种新的基本原理。
接着,在第三章,罗伯特?菲什曼探索了新城市主义的理念,这一术语在20世纪后期被提出,源于花园城市和花园郊区的早期观点,并与简?雅各布斯关于混合用途城市活力的观点相连。菲什曼认为,一群局外人(主要指的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复兴了花园城市运动中许多被遗忘的观点,并将这些旧观点重新引入了同时期的规划对话中。
雷蒙德?昂温在1991年的“花园郊区”观点, 初构想是为了通过战略性分散来解决城市拥挤问题,现在用来解决相反的问题—城市扩张。为了控制人口扩散地区的扩张,花园郊区以双胞胎的形式再度重现:源于以交通为本发展模式的西海岸形式和以新传统城镇为特点的东海岸形式。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规划理念,其力量是复兴了规划传统中被忽略的主题,如电车郊区,并将这些主题作为解决当代问题的办法。在此情况下,西海岸新城市主义杜撰了新术语,以 新过去关于围绕交通便利性组织步行社区的对话。
在第四章,蒂莫西?比特利追溯了可持续性理念的历史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这一理念的出现是为了衡量如何 地开发世界资源。比特利指出,吉福?潘绍等早期可持续性倡导者将其定义为合理使用并治理自然资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它根本不属于城市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活动家、组织及创新举措改变了这一概念并推动了其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士包括蕾切尔?卡森、卡尔顿和杰瑞?雷、格罗?布伦特兰、达纳?梅多斯、威廉?里斯。结果,人们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逐渐提高, 清楚在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中城市需要做出的改变。
可持续性问题不断进化,比特利认为:“它是关于城市和建筑环境的,关于社会和经济问题及生态问题;现在以 的方式渗透并贯穿到了文化意识中。”他指出,可持续性的大部分问题是从底部向上运行的,不仅 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专家的对话。即使是可持续性的相关词汇和语言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概念已渗入规划师思考世界的多个方面。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建造形态对可持续性的巨大影响。同时,人们对建筑种类是如何影响城市主义的也有越来越大的兴趣,思想者和实践者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包括威廉?麦克唐纳、理查德?雷吉斯特、亚尼内?班娜斯、托马斯?本德及加里?劳伦斯。主要城市中越来越多的草根机构参与到可持续性举措中,这也影响了当代的规划对话。如马霍拉?卡特、洛杉矶市长安东尼奥?维拉莱戈萨及纽约规划的所有证据显示,现在可持续性在关于城市和区域设计治理的对话中普遍存在。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仅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的。现在,比特利指出, 可持续性对话已经“转向城市”,“广义的可持续性目标和愿望转换成了有形的物理和社会成果”。关于城市可持续性的对话涉及经济城市的空想观点、生态城市模型、绿色规划及城市花园化。2005年 的美国市长的“气候保护协议”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这些城市纷纷制定了由政府支持的可持续性规划,标志着对城市发展新方案的有力举措。可持续性城市运动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伙伴形成了重要联盟,融合了绿色和社会正义两方面议程,因而建立了社会可持续性的新联盟。这也影响了城市设计的新方法,很明显,可持续性的理念现在已成了大部分规划对话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区域性的理念解决人类居住问题应以怎样的适度规模进行?这一问题在近一个世纪的规划对话中一直比较活跃,形成了关于区域主义和都市主义的大量文献,引起了近来关于区域竞争的争论。本部分的各章是关于区域发展规划、都市主义及区域竞争,突出参与对话的规划师的共识和分歧。一并考虑,这几章内容追溯了区域性理念的进化历史。然而, 重要的是,还描述了在恰当治理机制缺乏和 投资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规划师在实施创新举措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在第五章,迈克尔?泰茨认为,区域发展规划的概念吸收了根深蒂固的思潮。他追溯了18世纪欧洲及北美启蒙运动以来这一理念的历史。泰茨认为,理性的利己主义和社区归属感的需求之间的冲突,是规划职业得到证实认可之前规划对话的一个特点。区域的概念涵盖了这种二元性。泰茨将区域主义理念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1)乌托邦时期,19世纪中期到1930年;(2)英雄时期,1930年到1945年;(3)发展时期,1945年到1985年;(4) 时期,1985年至今。泰茨提出,纵观这四个时期,这一理念的历史是一种连续的历史变化,尽管不时会有特殊的思想家和事件出现成为其标志。他总结说,虽然区域规划现在似乎是处于低潮,但它“已经显示出一种反弹趋势,不应该被视为遗弃的部分”。
在第六章,罗伯特?亚罗考察了美国都市主义和区域规划的起源和发展。亚罗将都市主义定义为大城市经济体 政治辖区进入周边区域,成为 大区域地带的一种意识。亚罗采用了美国 老的独立区域规划机构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的案例,探索了这一规划理念在反城市主义、联邦主义、地方主义及城郊划分等反对意见中幸存下来的原因。他描述了各种规划举措如何 终克服有力的思想传统和政治倾向的反对,其中一些规划举措现在正流行在美国的多个方面。他认为,都市主义的概念是由RPA及其前身(纽约及其郊区规划委员会)启发并形塑的。亚罗写道:“纽约一直都是城市和大都市发展和规划的先锋,因为纽约的城市问题出现得比较早,规模比较大,需要在都市层面进行解决。”在许多情况下,RPA规划和行动中出现的创新举措启发了世界各地相似的思想和行动。
亚罗描述了RPA完成于1929年、1968年及1996年的区域规划,来说明都市主义的理念是如何影响规划师的。这三项规划均涉及广泛的问题,包括交通运输和移动性、城市形态、经济机构、环境及开放空间保护、住房、社会公平,以及劳动力技能发展。亚罗考察了这些规划是如何塑造规划实践和理论的,之后探究了都市规划目前的发展方向。他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RPA既影响又反映了纽约、美国和全世界城市规划师和理论家的观点。”这是对地方在城市层面上的规划实践的乐观评估。有些人可能会争论说,也可以从规划师的角度来考虑(Harvey,2006),且这种思考是在快速的经济 化和缺少恰当规划机制(将削弱 化对 和地方带来的利益)的背景下出现的(Soja,2000)。关于规划的有效性和解决当代政治经济问题的能力的争论,为考察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角度。从这些争论可以看出,规划理念并不总是共享的,且可能是相互冲突的。然而,通过对话,规划研究和实践在不断进化,以 好地应对城市和区域问题。
在第七章,尼尔?布伦纳及戴维?瓦克斯穆特一致认为,规划是有局限性的;他们表示,到目前为止,规划尚不能将私人投资转化为区域收益。布伦纳和瓦克斯穆特将这一不良后果归因于区域竞争概念的盛行,这一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时期以来一直流行于规划领域中。二人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域竞争就逐渐变成了地方经济发展主流措施的 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是基于一种假设:区域,无论国民经济、地区,还是城市,都要通过竞争来吸引流动的资本投资。同时,各种机构改革和政策调整也要建立可以吸引私人资本的、定位清晰的社会经济资产。布伦纳和瓦克斯穆特研究了这种假设的概念血统,评估了其有效性,并探索了其对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的影响。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下区域规划的历史性分析,作者探讨了为什么之前的“平衡城市化”和“内生增长”政策 终被遗弃,规划师转而重视区域竞争。
接下来,布伦纳和瓦克斯穆特总结了同时期的规划举措并评估了区域竞争理念激发的政策,尤其在工业化 。二人认为,新自由主义对竞争力的重视与凯恩斯主义“福利 ”向后凯恩斯主义“竞争 ”的转变,以及世界经济地区间关系新自由化的加深是密切相关的。他们断言,强调区域竞争力的观点基于有严重瑕疵的思想假设,且 初是为了制造意识形态神秘性的。这没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而使正在进行的资本重组进程变得混乱,并导致了不连贯性、浪费或自相矛盾政策的形成。在区域竞争力影响下,这种政策被广泛采用,这影响了那些想要采用其他政策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城市和区域。由于城市间系统的大部分聚居地采用了区域竞争力倾向的政策,决定不采用类似政策的聚居地则遇到了很大了阻力。本章探索了逃离这种“竞争力陷阱”的可能路线,以作结尾。
治理的理念 、市场机构和公民社会在支持城市和区域发展方面应发挥怎样的适当作用?这是工业化 和发展中 较为活跃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理论上可以视为一种治理。这一问题早在17世纪就已经随着民族 的形成而出现(Blockmans & Tilly,1994)。19世纪初这一问题进入了欧洲规划对话中,19世纪70年代进入了美国规划对话,到20世纪50年代初进入了新兴独立的发展中 (Friedmann,1987)。三个范畴内的规划对话分别有各自的变化和进展,但到21世纪初的时候,变得基本相同(Wade,1990;Walzer,1995),像所有规划对话一样,关于治理的探讨受到其他学科概念,以及战争、市场萧条、去殖民化和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抗议等历史性事件的影响(Unger & West,1998)。一点也不奇怪,这些事件在不同的规划环境中对规划实践有着不同的具体影响(Berger & Dore,1996),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当代事件集聚了关于 、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方面应有作用的观点(Stiglitz,2006)。用治理来指代这种三方关系标志着规划对话的集聚作用(Danson,Halkier & Cameron,2000)。连同其他一些概念,如公私合作、分散化发展和城市治理,治理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自1989年 瓦解之后开始增加(Grindle,2007)。本篇用四章分别讲述了城市发展、公私参与、善治和自住住房,旨在了解关于 、市场及公民社会在城市、区域和 层面作用的规划对话的变化本质。
在第八章,穆罕默德?卡迪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城市发展是源于西方的观点,而且20世纪60年代对话从城市规划向城市发展的转变也是由西方规划师引发的,这些规划师认为传统的蓝图不能有效地规划西方城市。这一观点之后经双边和多边援助机构传播到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新兴 。在殖民统治早期,西方政治力量被直接用来建造各个殖民城市,与之相比,20世纪60年代源自西方的新思潮乍看之下没那么大的权力性,但极大地改变了发展中 的规划实践。卡迪尔认为,西方 关于如何解决发展中 城市规划问题的建议缺少一致逻辑,因为这一建议随着西方规划师解决自己城市问题观点的转变而定期转变。
依据卡迪尔的分析,规划对话不能随着规划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而优势理念— 早源自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源自美国—是由资助这些理念实施的机构强加于人。卡迪尔对源自西方的优势理念的这种转变给出了诸多例子:在社会科学驱动下,城市规划从以建筑和工程为基础转为以政策支持为基础;社会政策与实际规划的混乱并置,如美国模板城市项目中的;简?雅各布斯“宜居社区”理念的转移;公私合作的理念;世界银行近来极力推广的理念:城市规划要减少市场管制,使私人机构“能够” 提供公共商品和服务。相似地,认为“公民社会”、“自助”及“社会资本”对“大城市”(西方 杜撰的另一个词汇)治理是 的这一理念变得越来越普遍。关于大城市,卡迪尔说,西方 关于城市的建议在这些年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控制城市规模,到改善贫民窟和寮屋,再到现在的通过“好的城市治理”来实现大规模城市群收益。这种政策变化使得卡迪尔对西方 就新兴工业化 城市问题所提建议的 性和相关性很挑剔。他预计,关于如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一轮思潮将很快从西方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
本章的主旨是,西方观点控制了发展方向。卡迪尔所暗含的观点是,呼吁新兴工业化 的本地规划师能有 大的学术独立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立场得到了宏观经济学家而并非城市规划师的一些关注。以劳尔?普雷维什(1984)为开端,包括同时期的丹尼?罗德里克(1999)等经济学家,一些人明确表示,西方关于经济增长的正统理论的侵入减缓了欠发达 的工业化速度。然而,有些发展中 的工业化进程比较平稳,这些 采用了自己独创的非正统政策(Tendler,1997)。从城市层面来看,也有成功的本土规划举措的迹象;尤其具有启发性的是杰米?勒纳在巴西库里蒂巴的规划和城市设计干预(Rabinovitch,1996)。相似地,有迹象显示,印度的一些城市,如艾哈迈达巴德和海德拉巴,能够独立地制定良好的城市规划方案(Misra & Misra,1998)。这些城市并不是抵制外来观点,而是通过修改使其适应本国具体国情,这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形成一些新的方法(Borja et al.,1997)。从这些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型工业化 的规划师可以保证其各种理念的有效性,包括那些外来的理念。
在第九章,琳内?萨加林探究了其中一个观点— 公私合作(PPP),这一观点源于美国,之后传播到诸多 ,既有发达 也有发展中 。萨加林专注于美国规划对话和实践理念的影响,但其批判性论证也与发展中 相关。如她所言,PPP被视为为城市发展(单靠政府力量无法实现)吸引私人资本的有效途径。萨加林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PPP不断增长的利益视为“在直接政府活动既需要政治乐观的庇护,又需要大量资本资金的时代改革城市治理”的渴望。萨加林认为,强调PPP往往就是在极力号召改革盛行的政策领域。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口号的盛行中看出:“合作进步”、“基础设施新框架”、“经济现代化工具”、“促进城市环境危机的缓解”,以及“应对投资困难”。
在萨加林看来,由于公私合作战略内在的特殊政治适应性,PPP在世界各地得以广泛应用。她写道:“开放、形式灵活、风险责任分担的具体商业价格和条件的 化,都使得PPP模式 受欢迎。”此外,公私合作的确切含义仍很模糊,这可用来取得公众支持。PPP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非正式合作、正式组织联盟、合同企业,如果不是‘合作’通常表示的那种风险利益分担。” PPP代表了应对谁应该做什么这一老问题的新方法。通过寻找共同基础并互助加强 和市场之间的联系(而并非传统的 作为市场规制者的对抗角色),PPP提供了规划师解决方法的基础性转变。然而,概念的模糊性也使得其作为解决复杂城市问题工具的不准确性增加。
让萨加林担忧的不仅仅是这一理念的不准确性。她认为,PPP在规划师中的日益普及,模糊了私人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破坏了公共机构并引发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的治理问题”。萨加林怀疑PPP是否是一个适当的治理改革工具,因为它降低了可说明性,增加了政治风险。同样,其有效性几乎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换言之,萨加林因这一不准确的规划理念的日益普及而显得迷惘,希望规划对话能 多地关注这些政治倾向的理念。
沿着同样的路线,梅尔里?格林德尔分析了善治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也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的规划对话,当时新兴的工业化 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债务增加,并出现了财政和金融问题。像萨加林一样,格林德尔对概念模糊的理念及其作为政策手段的有效性表示怀疑。她承认关于治理机制和措施的“公平、明智、透明、可描述、参与式、响应式、妥善治理且有效的”理念无疑是很有感召力的。在进步时代,美国至少有一个历史先例代表了有效运作的相似观点(Sandel,1996)。而格林德尔怀疑发展中 中近来升温的对善治的支持能否切实改善政府绩效。她认为,善治日程太过“ ”,以至于其流行度超过了实际能实现的程度。格林德尔写道:“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善治的理念混乱了关于发展进程的思潮。”诚然,这一理念促进了政府机构的一些机制改革,但总体而言,它未能解决新兴工业化 的经济问题。
为什么善治这一理念越来越流行?格林德尔认为,该理念在整个政治领域备受关注的原因是其广泛的目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使其象征着积极的道德价值,很难让人产生异议。格林德尔将该理念的流行归因于那些运用诸如透明度、问责制、响应性等各种评比标准对各个 进行评级的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进而生成善治的综合指标。这些综合指标被描述成考核政府绩效的客观而严谨的标准(World Bank,1997)。格林德尔认为,对规划者来说这种粗枝大叶式的调查研究不如严谨的案例研究有效。
格林德尔指出,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将善治这一理念实现了普及化,因为该理念将一种技术品质引入一个 活动,而这个活动实际上是要用一种政治努力对治理系统进行重组。善治扮演的是“描述众多‘好事情’时的遮阳伞”,格林德尔写道:“该理念的广泛普及与其说是一个为 好理解发展过程的推动力,还不如说是一个难题。”该理念似乎是要用一个包罗万象的口号标语通过解释来消除发展过程的错综复杂。支持该理念的大量研究并不能解释真实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会产出善治的蓝图和“ 实践”,但这些通常都是不可靠的。 ,善治成为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实际上,善治应该是一个结果。格林德尔通过提出“足够的善治”来对其分析进行总结,“足够的善治”将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 条件。
彼得?M. 沃德的“自助建房”这一章,分析了规划者处理治理相关事宜(特别是在新兴工业化 中如何安排城市贫民的住房问题)的另一种方式。自助建房的理念比善治的理念提出得要早。自助建房的理念是20世纪40年代由雅各布?克兰在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US Housing and Home Finance Agency)正式提出的,目的是为解决波多黎各(西印度群岛东部的岛屿)的住房短缺问题。后来,在近二十年之后,约翰?特纳重新将该理念引入规划对话中,目的是为应对在拉美及其他地区城市边缘地带不断增多的未经登记建房定居的问题。特纳认为,这种定居不应被看作一个难题,相反,应被看作一个解决方案,与一般意义上的20世纪60年代理念危机和政治危机相符,已有的现代化发展理论失去了它们早期的冲力(Ingham,1993)。特纳认为,大规模的现代住房计划以及对非法居民的驱逐几乎已经失败,致使贫民别无选择,只能越来越多地在一些未经授权的地区建造自己的房屋。特纳的批评主要有两个目的。目的之一是要消除那些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建设房屋来增加住房供应的传统认知。不过, 重要的是,它赞扬了贫民不顾政府反对,为解决问题而想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创造出了一个分散且灵活的增量住房改善过程,从此,贫民便不再需要依赖政府了。
特纳对政府的批评以及与此同时对贫民自助建房理念的赞扬,是20世纪80年代 终影响关于治理规划对话的两大理念的先驱。 个理念是特纳的 论断,政府占用了太多资源,做成的事儿却太少,而贫民占用的资源很少,做成的事儿却很多(Turner,1979),该论断为接下来意识形态领域左右两翼对政府的严厉批评奠定了概念基础(Sanyal,1994)。直到 机构勉强承认自助建房理念的局限性,以及政府在输送物资和服务,包括为城市贫民提供住房时的不足之后,善治的理念才开始从广泛范围内的批评中逐渐出现(世界银行,1997)。
第二个理念(也就是 终被描述为借力社会资本的理念)其实是隐含在特纳对贫民为什么能实现自助的解释中的。尽管后来罗伯特?普特南(Putnam,Leonardi & Nanetti,1993)将“社会资本”这一词语实现了普及,但沃德认为,该理念的片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伦敦社区规划时就开始流传了。沃德将通常与贫穷 的城市相连的自助建房理念的起源,归为富有 的早期规划对话。然后,他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悖论:自助建房的改变诞生于西方世界,但是为什么在一些发达 ,如美国,自助建房理念在考虑住房问题时并没有受到认真对待?思考这一悖论的过程中,沃德突出强调了诸如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 组织机构在促进特纳的理念时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将其与发展中 的住房问题相关联。沃德认为,该概念 终影响了众多发展理念,从现代化理论到结构主义理论、相互依赖、 化,甚至是在去中心化和城市治理方面的 探索。为什么西方规划者不愿承认发达 城市中那些自助建造和非正式建造的房屋呢?根据其在得克萨斯州的广泛调查,沃德认为,虽然自助建造的住房在很多郊区广泛存在,规划者和公共官员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努力,而即使他们注意到了,他们也不愿意将这些在欠发达 中运用的 实践和理念转移到美国。沃德总结道,即使自助建房的理念在全世界盛行,但在美国或其他发达 中,不太可能会认为这一理念有多大用处。
专业性反思的理念规划专业内第四个持久的对话范围一直是面向内部的,充满着有关规划专业本身的执着的反射性问题。为什么规划师抗拒改变他们通常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什么一些规划者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和修改自己的实践,而另一些人即使面临新的问题和变化的规划背景仍然继续用旧方式工作?规划者目前用哪个规划模型来构建问题并作出决定?哪种理念 着这种专业行动? 这样的理念来自哪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当规划者们的传统价值观、信仰和专业实践模式受到认真的审查,这些理念发生变化了吗? 和其他的社会变革运动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要求 广泛地参与规划决策吗?人们应该有权在规划活动中承担 大的作用,无论是作为规划者还是公众参与的一部分?本篇中有关反思性实践、沟通式规划和社会正义的三章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社会和理念上的混乱中,他们分析变化了的对话和规划实践。
拉斐尔?费什勒在第十二章关于反思性实践的理念的写作,描述了在这一理念正式确立之前实践的本质。他认为,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有两种规划者:主顾问,是想要构建城市规划基础上的一般原则的人;技术人员,是被安排在地方层面实施这些原则的人。20世纪60年代的动荡让两种规划者都感到安,因为此前的通用原则在迅速变化的背景下失去了意义。由于缺乏公式化的处方,技术规划者在寻求解决城市问题上茫然不知所措。这不断加深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时刻加剧了尖锐的价值冲突,使传统规划者们对他们认为理所当然有用的知识产生怀疑。他们怀疑他们作出决定的功效,现代专业主义及其技术理性的中心理念也动摇了他们的信心。规划对话的性质在内容和基调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费什勒提出,直接解决这场专业能力危机的关键人物是呼吁反思性实践的唐纳德?舍恩。唐纳德?舍恩的呼吁不是只针对城市规划师。作为一个来自商界的哲学家,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和规划系授课,在不稳定时期,他担心的是一般传统的专业主义。他提出,专业人士需要摒弃传统和总体思想的良好做法,代之以从自己的行动中学习,特别是这些行动的结果很令人惊讶的时候,这真的是很有效的。
直到那时,出人意料的结局被视为异常而被忽视,但唐纳德?舍恩提议,它们应被珍视为窗口,为解决规划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而这正是规划者试图解决的问题。费什勒说,这需要“在行动中”和“对行动”反思,这是一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里可以发现、确定和修改目标。
舍恩建议,如果组织以及个人有所追求的话,反思方法可以创造“学 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个人和组织由于好奇会不断评估自己和别人的行动来作为实验。这样的实验不会显示一般原则,而只是微调的、具体的见解,是说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修改行动。费什勒审视了这个规划者的愿景,将他作为一个反思性实践家,而不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或技术人员,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悖论:为什么反思性实践的理念被规划者广泛尊重,却很少有人真正遵循规划风格呢?也许,相比较说反思性实践的理念是矛盾,不如说是一种讽刺,它排斥“所倡导的理论”(规划者说他们做的)并赞扬“在使用的理论”(实际上他们做的),使其本身成为一个被倡导的理论。反思性实践可能比此前所倡导的理论行动 有趣,但它可能不会有 广泛的实践,至少目前还没有。
帕齐?希利在第十三章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对话。她介绍说,一些理念不仅影响了关于规划是什么的规范规划对话,而且应该也改变了基本的实际应用。沟通式规划的观点—回应了20世纪60年代的专业合法性危机—就是这样的一个理念。希利提出的沟通式规划理念处于社会理论和哲学的广泛的运动中,帮助转变了对集体行动微观政治学重要性的政治和现实的关注,特别是在正式的政府组织内部及其周围的活跃机构的潜力。在强调微观层次上,沟通式规划与反思性实践具有相似性。同时,双方的观点都反对那种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规划。但沟通式规划和反思性实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沟通式规划的重点不在个人规划和他们的学习轨迹,而是社区的集体行为,规划者是辅助者和达成一致的建设者。第二,沟通式规划明确承认微观政治学的影响和规划决策上的不平衡权力分配。然而,它不是马克思主义,规划者处于利益冲突之中。事实上,希利将沟通式规划描述为,在发达民主 越来越多的实践已经被 普及,正是因为它不在经典阶级对立的硬性条款上抛出所有对话。我们已经知道社区成员间的利益和意见冲突,但希望规划者可以帮助为讨论和对话设置一个流程, 终会引起一些观点和社会学习集中,劳伦斯?萨斯金德和约翰?福里斯特等人发展了这一理念。沟通式规划的理念现在是“一个很流行的理念”。但是希利介绍说,这个理念被搁置了一段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末又重登历史舞台。
规划对话被很多的理念所影响,从新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化都各有其支持者和批评者。然而,从这次的知识混乱中新自由主义的理念得以出现,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是 早的代表人。新自由主义反对规划现在是众所周知的了(Sanyal,2005)。相对未知的是,沟通式规划作为一种理念,不仅是幸免于攻击,而且是繁荣昌盛的,反过来,新自由主义却因为冷战后的“必胜信念”、不明智的金融投机,以及死灰复燃的 和政治 主义(Lechner,1992;Killick,1989)而受到攻击。沟通式规划没有提出任何创新理念来替代新自由主义;它只是仍集中于基础层次,希利称之为“微观实践”,用来增强民主, 终遏制新自由主义。
然而,规划者们还不能宣布胜利。在种族和民族偏见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在美国仍是社会正义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正如托马斯?曼宁在第十四章所谈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当跟踪规划对话关于种族和民族正义的历史时,对话的本质确实已经改变了。规划者的种族和种族不公正的意识已经出现,这改变了规划风格,从20世纪50年代的所谓理性模式到20世纪60年代的倡导规划模式再到现在的沟通式规划模式,这实际上扩大了公民参与规划决策。然而,托马斯认为,这种过程的变化没有显著降低权力失衡,这应被看成实现社会正义必要的前兆。托马斯担心,规划对话从宣传规划到激进的规划,然后再到其他规划风格的进化过程中,实际规划的结果可能会有点黯然失色。她尤其质疑的是,从政治和种族的角度来看,新规划理念是否已经创建了一个 公平的竞争环境。
托马斯的分析是基于美国社会规划官员举行的年度会议,以及美国规划协会发表文章中的一个系统的研究程序。梳理这些论文,她注意到倡导规划出现两个流派的理念,一个是法律,另一个是关注社会不平等。保罗?戴维多夫合并这些法律体系和历史时刻来推动进步的社会改革。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变化的速度开始放缓,为倡导规划提供智力和情感活力的理念已经消散。没错,规划者对社会正义问题的一般认识有所增加,但同时 初由戴维多夫制定的倡导规划的尖锐性已经被消磨了(Peattie,1978)。 终,从 初的想法出现了争论形式的“平等规划”和“激进规划”等新的形式。然而在托马斯的评估中,这是 初的想法和倡导的理想规划,对规划者有 的影响,并去思考如何解决社会不公。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托马斯指出,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去重新平衡权力关系和重新定义竞争关系。这不仅需要美国规划者去反思和参与,也需要批评现状。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为什么说有些地方更适合居住?如何构建既有助于经济增长又有助于促进社会平等的区域管辖结构?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协同关系需要怎样的治理机制?提高城市及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哪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本书并非要给出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只是试图通过对关键规划理念的深入探讨,赋予规划对话以更丰富的内涵,以期改进城市和区域规划实践,创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
在过去百年来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关键主题形塑了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即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本书主要讨论了城市密度、土地使用及建成环境与自然系统的关系;考察了不同层次的地域组织,梳理了区域主义、都市主义和区域竞争的文献;描述了不同政治环境下规划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关联方式;反思了规划者该如何思考他们的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本书着重强调了规划领域对话的重要性,尤其是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公众参与城市和区域规划的过程,以便更好地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实现均衡的区域发展,完善共同的治理责任,并让政府的决策更加民主化,而这些对于当下中国的规划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精彩短评:
作者:Yo 发布时间:2023-09-03 18:19:45
英文原版和翻译的中文版都下载了,补充自己的规划认知空白的地方
作者:lorigh 发布时间:2023-04-26 17:28:02
不感到热情 -12-
作者:豆友159963602 发布时间:2017-04-06 08:28:18
好看
作者:风檐公子 发布时间:2021-02-20 07:13:55
#学习心得#说实话,本来翻到这本书是想补充下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是翻开一看却被里面大量的名词和概念给弄的云山雾罩。不过好歹有两点收获:1.城市规划没有唯一正确的定论。2.知道规划四个关键课题:宜居性、区域性、治理与反思性实践。
作者:Sangpapa 发布时间:2020-03-31 20:50:37
代《南美洲旅行记》王戈情。完整读完的第一本十七年文学,这时候已经有很明显的革命反美叙事了,但还是能看得出那个年代还是有一种朴素的自豪和平和的赞赏,狂热的气氛此时还只是在酝酿。
作者:支神很忙 发布时间:2022-03-01 08:18:09
我读不懂。。。
深度书评:
北上-讲一个一百年的故事
作者:波波 发布时间:2020-08-15 01:59:14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代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1794公里,对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两岸的工农业经济带来了很大发展。
一百多年过去,运河已经失去了当初了漕运的地位,有些支流已经沧海化作桑田,但是水和时间一样是流动的,他们自会开辟出新的道路。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历史里,很多东西沉入了运河支流。水退去,时间和土掩上来,历史学家用他们的小刷子将尘封在岁月中的过往一点点显露出来。
那些年在运河浣洗衣服的少女会离开,流过的尸体会腐烂,运河像一个老人,和世界上万物一样,一言不发,河床底下的沉船和古迹就是他所记下对的世界的变化。几百年来,运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脉搏里,在每一个水分子上刻上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运河和时间一样,永远奔腾不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2020年不是个平静的一年,从澳洲森林火灾,到疫情爆发,到美国暴乱,好像未来在发生什么都不会再惊奇了,我们回顾历史,自己也在见证历史,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想如果未来中国有人写书,写中国疫情,在家躺着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刻已经结束,我成为中国最难毕业生的一份子,在社会中建设自己的一份子。中国一直有个说法,遇到十或者四年就是不吉祥,说老人不能过60,遇到十会遇到坎,害怕自己过不去,所以我们就过59,当做60过,这样60就不过了,这样好像60就一直不会到来,从59岁,一直过到61岁,偷偷摸摸的把60岁蒙混过关,就可保平安。不止老人,年轻人也有24岁一道坎,每个人都会有一道坎需要过,如果遇见什么事情就会说,本命年,都是这样。一边自嘲,一边努力奋斗。李诞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做一条咸鱼,他说,如果你激励一下我,我就马上躺下了。这就是他的梦想,我丝毫不怀疑,这就是他的梦想,但是他也说,一个人想要做一个咸鱼是很难得,因为看过的书,看过的事不同意,所以说,陶渊明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得特别的可贵,能够做一个无所顾忌的人也是要有所顾忌的。这也是我们来到人间的羁绊,我们不能完全抛弃别人的看法,自顾自的在世间行走,我们总是这样,因为有羁绊,我们就走不远。我有个朋友,总想往山上走,可是走得再远也要回来,走得再久也要生活,这就是中国,中国就是要有羁绊,有祖祖代代剪不断的联系,每年过年,都要祭祖,跟爷爷讲两句话,给爷爷带去点消息,有时候是为了让自己安慰,也是要让子孙们知道,这里是你的根,不管走多远,都要回来,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你还是你,你姓什么,你从哪里来,你的故乡在哪里。其实北上也是讲这样一个故事,让当代青年跟着作者走这一条路,一条水利考察之路,也是一条寻根之路。
这本小说是今年到此为止读过最好的一本书,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反复思考,我不敢说能够从小说里提炼出什么特别高深的道理,只是想说这是本好书,应该被很多人知道,可能在书评人的眼中,想要好书被更多人看到,也是一种执念。本文分三个章节,小菠萝之死,马福德和如玉,谢孙邵周家族传承
小菠萝之死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 天津贩卖小孩猖獗,又谣传有人在租界教堂看见小孩的标本,谣传外国人会吃小孩,挖小孩眼睛做药引,用小孩肉体做标本,谣言越传越真,人们将信将疑,随之而来的一场疾病将外国人吃小孩的谣言坐实了,一场疾病在孤儿院盛行开来,修女们只能草草将孩子们掩埋在后院里,时间一长,孩子们的臂膀露出来被人看到,天津人们愤怒了。由此成立义和团,将天津,北京的牧师,修女全部杀光,一个不留,由此才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入中华,以解救同胞为名,抢掠中华。
我时常想,如果不是这场误会,就不会有以解救同胞为名的侵略,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日军侵华战争,如果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被敌人找到我们的军事装备库,凭借聂家军的勇猛,可能中国就会免掉很多的生灵涂炭,也许历史又是一个走向。可是世界没有如果,就像这条运河,不管在那个分叉口分流出去,最后一定会汇聚到最低点去,是改变不了的。历史是由很多个巧合组成的,世界上的大事都是由上天决定的,一个人能否有大名,大利都不是我们决定的,我们只能好好努力,做好自己的每一步, 我们经常说,尽人事,听天命,也是这个道理,中国有很多的古话,听起来,耳熟能详,其实其中藏着很多人生的大道理,不仔细听好像也就这样,经历了事情听到了心里,才会对名利释然。
海明威说,那些杀不死的终将使我强大。可是我想知道,万一杀死了呢,像那些来到中国救人治病的修女,传播爱和善良的牧师,热爱中国待人友善的迪马克先生,还有无数个在一个无比平常的日子里突然死掉的无辜人们,他们来到世界的意义还没有被实现,他们善良,勇敢,勤劳,诚恳,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却在一场无端的灾祸中失去了生命,我们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不知道老天爷是怎样盘算的,就这样飞来横祸将他们带走。在那个多事之秋,战争、瘟疫、饥荒、河匪路霸,遇到哪一个都可能活不成,蹿个稀也没准再站不起来。革命总是要流血牺牲的,可是谁都不知道他们生命的逝去是不是真的有意义。
小波罗死了,他远道而来,来中国找弟弟,沿着运河找,他和他弟弟一样,人不坏,他把弟弟的梦想当做自己的梦想,他是真的爱中国,爱中国的文化,可是他刚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沉郁雄浑的生命力时候,小波罗就要离开了,离开也好,正如小波罗最后说的那样,该来就来,该走就走,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孔子说,未知生者焉知死,我们连生的问题都没有搞明白,死亡就更是无解了,或者说,未知死者焉知生,对于死后的意义不能明白,生也就不清不楚了。生命是有限的,而生命只有对于自己才是有意义的,对于小波罗来说,他自从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来找自己的同胞弟弟,或者来帮弟弟看看这迷人的运河,了却自己的心愿,他也是满足了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已经置之死地而后生了,中国人常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能在他的上帝那里,已经完成了心愿吧。
运河是能说话的。小波罗在临死之前听到了,它用连绵不绝的涛声跟他说:该来就来,该去就去,生命的来去就像这条大河里上上下下的水,顺水,逆水,起起落落,随风流转,因势赋形。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大多数可以安稳的活到八十多岁甚至一百岁,想到这一点,我的心中多了一些宽慰,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家人。如果世界有轮回,我的灵魂可以投胎转世,那想必,我也已经经历过上千百种死法,不必在乎这一世了,头掉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索性可以快快活活的活下去。总是说死有些不吉利,如果家母看到必然要骂我不懂事了。
马福德和如玉
在马福德的眼中,中国人是复杂的,我们勇猛又怯懦、精明又愚昧、真诚坦荡又虚伪投机、吃苦耐劳又溜奸耍滑、正大庄严又猥琐乖张、秉持公心又贪图私利、热情友爱又冷酷阴险、目力长远又狭隘短视,等等。这些优劣完全背反的品质可以无限地罗列下去,我们可以照单全收,却又和谐地熔于一炉,装进同一个身体里。别人都说我们没有信仰,其实不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就是信仰,道德就是我们的信仰,面对家国破坏,面对欺凌邪恶,我们视死如归也要把侵略者赶出去,这是国之大义,不消说的,古有张飞,关云长,岳飞,后有院士,两弹元勋,袁农平,我们的时代不缺乏英雄,当时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可是我们又不喜欢逞英雄,路上遇见乞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选择视而不见,有老奶奶跌倒的时候,我们人性中冷漠的一面会出面阻止我们,当群情激愤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不愿意做领头羊,就是这样一群人,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做不同的事,但是面对民族大义,振臂一呼,一呼百应,那些流淌在新血液中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人性是复杂的,人欲是可以预测的,人性中的善恶也是可以引导的,可以相互感染的。感染对了,就是一片邻里情深,兄弟相亲,感染错了就是剑拔弩张,背后插刀。
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马福德成为了一个摆渡人,渡人渡己,他让真实的行动让这个城市的人开始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让这个城市的男人开始疼爱妻子,把妻子当做宝贝来看,如玉,如玉,光是听她的名字就足够读者想像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他们在一起坚忍地活过一个又一个乱世,多少凄风苦雨都扛过去了,一个新的乱世如今才刚露出眉目,她都没来得及挺一挺、熬一熬,就死了。如何活着才算有意义?什么样的死才算值得?谁说了都不算。赶上了你逃不掉;赶不上,操那份闲心也没用。甩开步,照命数走
谢孙邵周家族传承
西方人说,每个人都是折翼的天使,来到人间感悟别人,来到中国救世扶贫的修女是,牧师是,小波罗是,马福德是,小波罗因为孙过程被杀,孙过程开始因为小波罗是外国人所以讨厌小波罗,后来孙过程救了小波罗,失去了哥哥,小菠萝就救了孙过程,最后孙过程因为祭奠哥哥害小波罗丢了命,缘起缘灭,命运里的纠葛无法解释的清楚,在我看来,那个时代的人们缺乏一种觉悟,迷茫是每个时代的主题,从他们出生,死亡,饥饿,生活就忙碌的展示在他们的眼前,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重要的呢,生命在一开始就已经准备好了一场盛大的宴席,里面有苦有甜,想吃什么,先吃什么,选择什么,都是早已注定的,最重要的对于生命,什么是最重要的,但我们行此一生,什么使我们最想留给世界的答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孙过程记着这个下午的冰雹和接下来的大雨,是因为他从小波罗那里终于弄明白,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他讲不清这其中的弯弯绕道理,但他的确由此开始逐渐放松下来,不再凡事顶真。这个下午,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个问题解决了,那就是,晃晃荡荡的一辈子也可能是值得过的。这个下午的记忆里还牢牢地镶嵌着一部相机。若干年后,这部相机将在他的后人中流传。这也是中国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即使是一介武夫搞艺术我们也不会觉得违和反倒是觉得合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鲁智深也是胆大心细的人。
谢平遥是很有趣的知识分子,带着热血的中国知识分子,该拐弯抹角的时候毫不客气,该遮掩的时候也很有趣,家国情怀,心中的热血是刻在基因里的,即使在这样的动荡年华里,也要坚持做点实事,不随大流,心里也坦荡,没啥见不得人的,几代人走下来,没有一个是孬种。导演谢总也是,虽然前妻百般折辱,但是他都承接着,领导不给资金,他也咬牙坚持,硬着头皮也要说,资金不要怕,加油干,追女朋友的嘴皮子跟他的先祖谢平遥很有一拼。
邵常来,一个在门前饿的要倒地的人,后来也成了跑船的练家子,小说中有个细节,邵常来每次结完账以后,都会把钱放在公用的袋子里,不会多拿一分,挑担子也是不怕苦不怕累,再重的大箱子应声而起,鸬鹚邵秉义有一段话,水饭吃了一百多年,饭碗到我邵秉义手里,砸了。我答应过我爹,要把这个碗端好的。跑了一辈子的水,从木船换到铁船,从铁船换到200吨的大船,最后还是要在水上生活。水饭吃了一百多年,饭碗到邵秉义手里,砸了。他觉得对不住父亲,但是,他也知道,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想法,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活法,这个世界在变,年轻人就应该按年轻人的想法去活,去干。他尊重儿子的决定,就像当年他爹尊重他的想法一样。后来儿子把传承了几年的意大利罗盘卖了,父亲知道了很生气,却又体谅儿子,偷偷去博物馆想买回来,会议室里,从一百到五十到二十到十块到五块到一块一直到五毛堆了一桌子,邵秉义和它的祖父一样,踏实,肯干,天大的事情,他也能扛着给处理好了。
周义彦,义彦公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在临走之前带走了小波罗一本记事本的人,最后把学习意大利语变成了家训。这一支也是繁盛的很。
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航行,都是无本之木,如果是遇上了贵人,可以指点一二,说不定这一生的意义也就出来了。
话说,现在的运河还在吗,我也想去看看,从桥下划船走过,看看当年的繁华盛景——
与码头上的灯光映在水里和湿漉漉的青石路面上,有种祥和的欢庆气氛。而码头本身却一片喧嚣,买卖的,拉客的,坐在船头喝酒吃饭划拳吵架的,孩子哭、女人闹,还有街巷里的烟花女子来船上卖春,热热闹闹一派繁华的烟火气。
深入浅出
作者:Jarod 发布时间:2006-09-13 08:47:35
这本书没有辜负这个名字。作者说他们把原本属于设计模式的来源还给设计模式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他们确实这样做到了。让读者能够从生活中的例子随着论述的展开,逐步深入设计模式的核心,这个确实是在目前的设计模式教程里面比较少见的,这个也是这本书能够不负其初衷的重要原因。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藏书馆(97+)
- 可以购买(377+)
- 四星好评(488+)
- 少量广告(615+)
- 简单(344+)
- 服务好(325+)
- 体验差(348+)
- 值得下载(496+)
- 引人入胜(321+)
- 无水印(498+)
- 超值(511+)
下载评价
- 网友 印***文: ( 2024-12-16 16:49:10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谭***然: ( 2024-12-27 04:37:18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国***芳: ( 2024-12-23 11:48:46 )
五星好评
- 网友 冯***卉: ( 2024-12-25 12:11:43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曾***文: ( 2024-12-26 08:02:2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堵***洁: ( 2025-01-03 18:56:06 )
好用,支持
- 网友 晏***媛: ( 2024-12-14 13:36:09 )
够人性化!
- 网友 常***翠: ( 2024-12-16 15:14:03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郗***兰: ( 2024-12-10 01:58:22 )
网站体验不错
- 军事运筹学教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全球视野下的共产党 郭亚丁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正版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草根皇帝刘邦 墨香满楼 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国中学生成长百科:给中学生的极简化学课(第二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理想国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考)2011年个人贷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洛神赋/历代名家碑帖精粹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抖音运营一册通 视频创作+营销攻略+引流变现 郭春光,杨岚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财富的革命【售后无忧】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1内蒙古社区工作者考试专用教材 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