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40年典藏:课程与教学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教育研究》40年典藏:课程与教学论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正版现货,速发 可开发票
内容简介:
总结反思是非常好的纪念,传承创新是非常好的庆祝。我们在已发表的论文基础上,遴选一批原创性强、贡献度大、影响力广的论文,结集出版《40年典藏》,涵盖教育学原理、德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教育心理、教师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国际与比较教育等11个学科和领域。其意义不仅在于分享发展成就,还在于保存文化档案,更在于打开未来可能。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总结反思是非常好的纪念,传承创新是非常好的庆祝。我们在已发表的论文基础上,遴选一批原创性强、贡献度大、影响力广的论文,结集出版《40年典藏》,涵盖教育学原理、德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教育心理、教师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国际与比较教育等11个学科和领域。其意义不仅在于分享发展成就,还在于保存文化档案,更在于打开未来可能。
精彩短评:
作者:夏天是橘子味儿 发布时间:2023-07-04 22:52:05
跟学生一起读的,如果有每一种鱼的配图在旁边就好了,以后逛海洋馆就会更有意思。PS:果然人鲨大战什么的他们更爱看啊。
作者:自娱者小五 发布时间:2010-09-17 09:42:48
服饰浅说,it's fit for a layman。
作者:bird 发布时间:2016-09-01 14:48:24
前阵子还因这本书的出版翻了翻马克老头的经典摄影作品,没想到看到这本书时老头已驾鹤西去。翻这本书读到的更多是马克对后辈平易近人(肖全自然也是师爷辈的了)耐心的鼓励,那种两个职业人通过摄影建立起来的情谊总令我感动不已。他们内心肯定存在着一种试图留下更多永恒美妙瞬间的摄影魂魄吧。
作者:青狐蛮妖 发布时间:2022-08-09 14:43:12
不同的动物亲近幼崽的方式,大猩猩是藏在妈妈怀里,袋鼠是钻进妈妈袋里,企鹅是挤到妈妈腿中间。很简单,却耐看。
作者:赫克托尔 发布时间:2023-11-24 10:26:03
小泉八云只有怪谈比较好读,这一本简直就是凑数。
作者:庭院深深 发布时间:2018-07-31 15:16:38
没什么问题,就是觉得没看头
深度书评:
执行死刑中的真实故事
作者:鹅不食草 发布时间:2012-02-29 15:31:56
看完这本书,想起了这篇文章
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从未饶过谁。
从部队回到地方以后,被安排到一个执法机关工作。由于职责所在,与各种各样的案件和罪犯打交道就是每天的工作。当然,“死 刑监督”也是各种执法工作中的一件“日常工作”。
在许多人看来,对罪犯执行死 刑是一件很“希奇”很刺激很恐怖的事情。而在我们眼中,却不过是“小事”一件:执行死 刑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了案件侦查中那种斗智斗勇、紧张刺激、花明柳暗和生死较量,执行死 刑只不过是标志着一件重特大案件完成了它的全部诉讼程序,以一声枪响宣告案件的终结。
但是,在我亲身经历刑场监督的数百件死 刑执行案件的前后,却有着许多一般人不可能知道的小故事,从这些小小的故事片段里,我体会到了许多一般人不可能体会到的心灵震撼。
一、 死刑前的一个烟头
一个因抢劫杀人被判死 刑的罪犯,23岁,高中文化,独生子。他纠集其他人多次抢劫,在作案中杀害了两名被害人,罪不可赦,被判死 刑。执行死 刑那天,刑车急速驶往刑场。途中,他向法警要了一支香烟,大口大口地抽着。我坐在前边的副驾坐上侧身观察着他。令人惊异的是,从来不抽烟的他却没发出一声 咳呛,像一个老烟鬼一样平静的吸着。“呋――噗……”,终于吸完了,他小臂一扬,将烟头向车窗外扔去,可就在那瞬间,他浑身一震,两只手指以不可思议的敏 捷和力度死死夹住了那差点脱手而出的烟头。他收回手来,把烟头拿到眼前,翻转着手腕,像欣赏珍宝一样打量着烟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把烟头再次递到嘴边, 深吸了一大口,直到烟头燃进了滤嘴,这才依依不舍的捏熄了烟烬,把滤嘴揣进了衣兜。这时,车停了,刑场到了――――
不知道在即将扔出烟头那一瞬间,他想到了什么!他的生命中曾经有过那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都被他无情的忽略了,可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却对自己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点点享受感到了珍惜――――-他把烟头都带去了另一个世界!
二、给我换个位置
有一次,被执行死 刑的罪犯有十六个,其中还有一个女杀人犯。这个女犯长得又矮又丑,四十多岁,就这么个女人,还因为奸情败露而用绳子勒死了自己的丈夫,分尸灭迹。
执行死 刑那天,所有工作都很顺利,可是到了刑场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意外:
刑场选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山脚下,有利安全,也好对无关人员和车辆交通加以控制。到了刑场后,罪犯们被武警押下车,按照预先安排的执行位置开始对罪犯就位 排队。平时这些家伙们都还比较“听话”――――生命的最后时刻到了,多数死 刑罪犯都处于恍惚状态之中。可是这天在“就位排队”时却有一点“骚乱”,一个应该挨着那个女犯下跪执行的青年男犯挣扎着不服从武警的押解,死蹭着不肯往执 行位置上走,武警把他架到了执行位置他还挣扎着要站起来。作为执行刑场监督任务的我,当然要上前问个究竟――-万一他有什么重大隐情需要报告,或者还有什 么重要情况要说呢?总不能出现错杀啊!我对刑场指挥长示意“暂停”,和审判人员上前问个究竟。谁知道这个男犯什么也不说,只是反复嘟囔着一句话:“给我换 个位置,给我换个位置~~``!”我们一时有点糊涂了,“换位置”?什么意思?问了好几分钟,这个年轻男犯才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要求“不挨着那个女的 跪,换一个离她远一点的位置”――――-理由是:我还没有结婚,只有等下辈子才能找老婆。而那个女的那么丑,又杀了自己的丈夫,和她挨着一起“上路”,恐 怕下一辈子都找不到老婆了!
要命啊,死到临头了他居然还在想这个,真是少见!当初没有犯法的时候想什么去了?不过为了尽快完成执行任务,我们还是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他换了一个略微离那个女犯远一点的位置,谁知道那个女犯居然对男犯骂了一句:“老子不会沾到你,老子下一辈子不想变人了”!
人啊!千奇百怪,可象这俩家伙这样的,我还是第一次见着!
三、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个罪大恶极的抢劫、强奸、流氓团伙首犯被判死 刑。此人仅28岁,高大英俊,如果不是知道他的累累罪行,一般人都可能因为他那一副屏幕上正面人物形象的样子而把他当成好人。
执行死 刑的地点是在一个远离城镇的郊区。在执行死 刑之前,我们就已经得知这个罪犯的父母在打听刑场位置,这让我们高度警惕,做好了防止意外的准备并且通知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注意掌握罪犯父母的动态。死 刑执行那天,派出所又报告:罪犯父母高价租了一辆车,准备跟去刑场。于是,我们又安排了专门力量注意掌控。
可是,直到死 刑执行完毕,也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情况。在死 刑执行完毕准备撤离现场的时候,我看见这个罪犯的父母在警戒线外的路边急切的和值勤民警说着什么。我上前询问情况,两个老人求我告诉他们:“我的儿子是在 哪个位置走了的”?我说:“就在前面路边”。他们再三要求我带他们到实地去,我告诉他们:尸体已经抬上殡葬车了。可他们还是执意要我带他们到实地去,我只 好返回,将他们带到了他们儿子被执行死 刑的具体位置上――――-一走到那里,两位老人就一下跪在了地上遗留的血迹跟前,呜咽着从身背的挎包里掏出了小铁铲和塑料袋,一点一点的把渗透了自己孩子 血迹的泥土挖进塑料袋里。两位老人一边挖一边哭着告诉我:儿子犯法被枪毙了,可还是自己的儿子啊。他身上都是父母给的血肉,好歹也得让他完完全全的走啊!
听了这些话,我的心都要碎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他们打听刑场位置,高价租车,准备了半天,仅仅是不愿意让儿子身上的血渗在这荒郊野外而落个尸身不全!
此后,我经常把这段小故事告诉那些不顾人伦的逆子们,问他们:你们在犯罪的时候想过养育你们的父母吗?可是,那些痴心的父母们,又可曾为自己教育子女的失败而反省过自己呢?
四、“玩”输了的人生
这是一个在我的面前从无知少年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罪犯。
第一次接触他的案子,他才15岁,初中生,是一个盗窃团伙中的从犯。从案卷材料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仅仅是处于“好奇”而参与了多次盗窃,用他的供诉来说 ――――――“偷东西时那种诡秘的感觉让人觉得好玩,很刺激”。鉴于他还是未成年的在校生,法网轻张――――他被免于起诉。
一年 以后,再次受理了他的刑事案件:入室盗窃,在行窃中强奸了一个单独在家的14岁的女孩,然后把这家人的现金和价值2万多元的首饰洗劫一空。公安人员在审讯 中追查赃物去向,他一会说是藏在某山上的石洞里了,一会说是藏在河边的下水道出口边了,最后还说是藏在火葬场的墙头砖缝里了,害得侦查人员费了很大精力去 寻找。实际上,这些物品早就被他挥霍了。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他很轻松的回答:“逗着玩呗,让jing cha在我的指挥下瞎忙活,很刺激!”这一次,他被数罪并罚,判刑8年。
又过了两年多,他的案卷再次摆在了我面前――――――在服刑中越狱潜逃;在潜逃后的抢劫作案中杀死一人,杀伤3人!这一次,他“玩”到了尽头,被依法判处死 刑。在执行死 刑的那天早上,我在看守所和他谈了一会。我问他:“你这么年轻就走到头了,想什么呢”?
他回答:“玩呗”。
我问:“就这么个玩法,有意思吗”?
他回答“什么叫有意思啊――――-劳改当工作,枪毙当睡着,早死晚死,反正都要死”。
我再问:“你还这么年轻啊”!
他回答:“就是,我不就是玩输了嘛”!
从他的回答里,我听到了一种对他人和自己轻如鸿毛的无所谓,一种人性的冷漠和缺失。他把和法律的对抗看做是“玩”,但确实,他“玩输了”,输得那么干净彻底。可是,是什么原因使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呢?――――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就这样,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我眼前消失――――――到执行死 刑那天为止,他只在这个世界上活了19岁零21天!
五、枪响了,他喊着恋人的名字
说实话,经历了那么多执行死 刑的案件,我只对他的死感到惋惜――――――他被执行死 刑的时候,只有25岁。
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大学生,从财经学院毕业,毕业后分配到某银行工作,由于小伙子很能干,参加工作才两年多,就被领导任命为保卫科长。他有一个热恋着的 女友,很乖巧漂亮的那种女孩。有一段时间,女友很忧郁,他一直问不出原因,直到女友在一次酒醉后的哭诉中,他才问清了情况:一个月前,女友在一次同学聚会 中喝酒过量,被一个男同学强奸了!
也许他太心疼自己的女友了,也许他那天已经情绪失控,也许他在心灵的伤痛中完全忘记了法律 ――――――总之,他知道了女友被强奸的事实后,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他以保卫科长的身份,从单位领出了银行押钞和看守金库时才能佩带的和子弹,跑到那个 强奸他女友的强奸犯家里,连开四枪,杀害了那强奸犯的父母。然后又在寻杀强奸犯的过程中,连续枪杀了两个与案件完全无关的无辜者!
在死 刑执行命令宣布之后,他要求我陪他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和他说说话,我答应了他。在看守所的押室里,他和我谈了很多,谈到了他的父母、家庭、恋人、谈 到了他曾经想成就一番事业。还谈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那句振耳欲聩的究问:“人死以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我知道他的潜意识中在想什么,我告诉他,那个强 奸犯已经被逮捕入狱(后被判徒刑7年),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在悔之晚也的感叹中,他只惋惜一点:没能亲手杀掉那个害他女友的人本文转自戒邪淫论坛!
第二天,执行对他的死 刑,作为刑场监督人员,我一直没有离开他的左右。枪响了,他一头栽倒在草地上――――――站在旁边的我清楚的听见他喊了一声他女友的名字!倒地之后,他还 在断断续续的嘶喊着,一声比一声轻~~~~我心里一阵发疼,实在忍不下去,大喊了一声:“法警,补枪”!
人生中总会遭遇到那么多邪恶,但美好和光明总是生活的主流。人啊,千万不要在和邪恶抗争的激情中迷失了自己啊!千万不要!
现在的死 刑应该是由法警来执行,似乎是注射毒针。以前的行刑手一般从武警的入伍新兵中挑选,死 刑犯被带到刑场后一排跪开,行刑手都是上刺刀的步枪,站在死 刑犯的背后两步距离,然后由法医将刺刀顶在死 刑犯背后的心脏部位,以保证击中心脏。最后验明正身后由一武警喊口令执行死 刑。
刑场上的气氛是非常恐怖的,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新 兵临时怯场,要不就是扣扳机扣不完,要不就是没发射就跳开(一般开枪后向右边跳开),当时觉得很滑稽。开过第一轮后,由法医上前检查,如果发现还没断气的 (一般第一枪不会死),那么还要补枪,我见到最多的一个是补了五枪。
确定死亡之后在各公安、法院、武警等单位撤离刑场的时候,守候在旁的医生就会马上上去要器官,当然是无人认领的。海南的死 刑还有点人情味,不打脑袋,听说上面是直接站在身后用步枪设计脑袋的,经常头都不会完整,也就是死无全尸。
中国的死刑是如何执行的
普通老百姓进入刑场一览死囚伏法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为死 刑的执行过程涂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于是,有关“被枪毙人”以及“枪毙人的人”的各种传说和猜测就在民间流传着……对此,河南郑州武警部队一名多次给死囚执行死 刑的武警战士纠正了一些说法:
1.执行死刑的都是武警
普通群众一直弄不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有权力或能力合法地处决一个罪恶的生命。
建国以来,负责执行死 刑的都是公安战士。1982年以后改由新组建的武装jing cha来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执行死 刑任务是正常的任务之一,每个武警战士自入伍以后都要在这方面经过严格的训练。这项任务并不是谁都能执行的,除了在.军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素质外,还要有 很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出任射手的人在军营里都是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战士。
“人们传说中的枪毙人要戴口罩、戴墨镜,其实那只是一种 传说。在偏远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可能有。但在城市,没有这种情况。很早以前,曾向武警发过手套、眼镜,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寒、避光,但没有人真正用这些东 西。因为很不方便,戴眼镜影响视线,戴手套影响操作。那种枪毙一个罪犯要立个三等功什么的说法更是不可能的。执行死 刑犯只是武警的一项任务。”
2.枪决罪犯用的子弹经过特殊加工
“有一次有人问我,听说枪毙人一枪打不死就用刺刀挑,哪有的事啊!这里有一套严格的法定程序,武警接到执行命令任务后至少要训练两天。刑场执行枪决要求 只闻一声枪响。这种程序上的严格规定源于两个原因:法律的威严,还有人道。枪决罪犯的子弹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破坏脑组织的强度,但并不是民 间传说的‘炸子儿’。”
“每一个死 刑犯在押赴刑场时都由至少四名武警押解,射手枪膛里只装一发子弹,要求准确率极高。即使出现偏差也要由副射手补射。所以那种打不死就用刺刀挑的说法根本就是错误的。”
3.执行死 刑的那天,管教干部都要进号转转
处决死囚并不轻松。因为罪犯已经知道时间不多了,他们的情绪会很不稳定。
“所以,一旦终审裁定下达,看守所就在管理上采取措施了。先是调号(房),这一夜管教干部要进号。基本上是轻刑犯负责看死 刑犯,防止他们自残、自杀或者伤害他人。据说,枪毙张金柱的前一天晚上,看守所长也亲自进号了。几乎所有的死囚在临刑前,都要给家人写信,即使是文化水平 不太高的人也会要求别人代写。也有的会整夜一言不发,也有的会哭。死囚临刑前的那一夜是很震撼人心的。出于人道,这时候基本上会满足他们的一些要求,想吃 什么就给他们做什么,想抽烟也会无条件地供给,但酒是不能喝的。可一般情况下,没有人能吃下去,也没有人能睡得着。他们大多都在给家人写信,不停地写,那 些扬着脸望着窗外若有所思的人一般都是外地流窜作案的犯人。几乎所有的死 刑犯都是瞪着眼到天亮,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4.每次行刑前都要到市郊找刑场
有射手告诉笔者,直到上车那会儿仍然不知道刑场在哪儿,但有纪律规定不能问。
“他这种感觉是正常的。确实是这样,但他这种说法不是很规范。其实并不是走哪儿是哪儿,划定刑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固定的刑场,而郑州由于种种条件目前还没有。所以,每一次的刑场都不固定也正是这个原因。”
“白天出去看地方找刑场太惹眼,一般都安排在晚上,还不能开法院的车,得悄悄的。刑场事先不警戒,高度保密,知道'地方'的其实只有极少的几个人。郑州 现在理想的刑场已经越来越不好找了。刑场的要求是很高的,道路交通要好,不要离公路太近,里面的位置要大,不能让太多群众围观,还要便于行刑。同时,前面 最好有障碍物,防止‘飞弹’殃及无辜。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万无一失。”
“很多时候都已经是下午2时了,我还在市郊来回地转。执行死 刑的刑场一般都选两个,一个作为备用,目的是防止意外,也就是特殊情况吧!但这种‘特殊情况’迄今为止郑州还从未出现过。我曾经特别满意一个刑场,但只使 用了两次就被当地群众用砖砌起来了,这等于是被破坏掉了,因为老百姓忌讳。随着郑州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好,找一块理想的刑场更难了。”
5.有的死囚的裤腿用麻绳扎了起来
“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别看许多罪犯在作案时穷凶极恶,视人命如草芥。但真正让他面对死亡时,内心的那种因极度恐惧而导致五官扭曲和精神崩溃也是挺 吓人的。在下达终审裁定时,有不少死 刑犯面如死灰,双腿甚至全身都在不住抖动。法律文书还没有念完,人们常说的'尿了一裤'的现象并不少见。1995年5月7日,执行30名死 刑犯时就有一个当即瘫倒在宣判会上,口吐白沫。法警将他拉起来时,他已经成了一摊泥。但就是这么一个懦弱的人,在绑架、杀害一名儿童时,不管孩子如何撕心 裂肺地呼喊,他都麻木不仁,十分残忍。
很多这样的死囚,在真实地面对死亡时全没了犯罪时的疯狂。这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针对诸如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往往用麻绳把他们的裤腿扎起来。当然,这种细微的处理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
6.“红色终结者”记不清死 刑犯的脸
有人说,死 刑犯临刑前会和武警交谈,其实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
“我是一名射手,在任务分下来时,只知道有几个人,分别是几号,既不知道罪犯的姓名也不知道他们的犯罪事实。我们只认号不认人。死 刑犯交给我们后,我们与死囚的接触只有几分钟。在刑车上,有时候公安为了缓解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武警战士的紧张情绪还和死 刑犯轻松地聊两句,而我们是根本不允许和他们有任何对话的。”有时候,在车上有罪犯会对我们说,到时候'痛快点,让我少受点罪'。其实这时候我们恨不得千 刀万剐这些恶魔,但我们有纪律,我们是在执行任务,我们枪里也只有一发子弹。那时候,作为射手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把这一枪打好。这是人民赋予我们的 权利,很神圣很光荣。枪响那一刻,满目都是红,有时候罪犯的脑浆也会溅到脸上,很恶心。枪声响起后,也许有的人要折腾几下才毙命。这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 的感觉,人的生命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结束了,而且还死得可耻。”
讲出这番感受的武警今年24岁,经他手已经处决了23名死囚。他说他行刑后的最大感受就是“永远不要犯罪,永远不要与人民为敌”!
打破信息茧房,首先要接受让你不舒服的东西
作者:新经典 发布时间:2023-08-31 10:58:59
在一个充满信息焦虑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时常感觉“生活在幻象中”。
但这种感觉其实并非当代人独有。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
《幻象》
,早已预言这种心灵困境。
我们今天阅读《幻象》,丝毫不觉得它过时,处处都能看到当代生活的影子。
8月8日,我们邀请了界面文化记者林子人作为嘉宾主持,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方可成共读《幻象》,谈谈布尔斯廷的这本经典作品和我们的时代。
下文为对谈精彩回顾。
01.
一本新出的“老书”,在当下的回响
林子人: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感受非常奇妙,虽然描写的是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但很多观点不停地让我联想到当下的文化现象,是一本在当下仍有生命力的作品。
刘海龙:
中国人对布尔斯廷应该不陌生,80年代末国内就翻译了他的两个系列作品,“美国人三部曲”和“发现者三部曲”。布尔斯廷做过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长,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可能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在一个没有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年代,他能记住那么多事情,非常让人震撼。
他在《幻象》(The image)中提到的“伪事件”概念也非常重要,我们提起新闻学和传播学时,都会说到这个概念。包括我自己在2008年出版的《大众传播理论》中,也专门讲到这个概念。这本书留下了两个概念的定义,一个是“伪事件”,一个是“名人”,非常不简单。
他说的“伪事件”,首先不是假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个事情是被制造出来的,是为了被报道、被传播的事件,是非自发的。
丹尼尔·布尔斯廷
“伪事件”的第二个特点,是它被制造出来的主要目的是被报道或被复制,是为了流量。事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被传播。所以,事件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被颠倒了。伪事件非常符合我们流量时代做事的逻辑,很多时候,人们在做事情之前,就在想它有没有传播价值,在多大程度上会是爆款,因此它和我们今天的现实有很多勾连。
“伪事件”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暧昧、多义的。一件事情既可以这样解读,也可以换种方式解读。比如说一些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广告活动,既是新闻事件,同时又是对产品或对品牌的宣传。
“伪事件”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很多事情本身就是用来做宣传的,比如说这个产品销量第一,即使它不是第一,但因为这个宣传活动,大家都关注这个商品,它可能就真的变成销量第一。
从今天的理论视角来看,我认为伪事件其实是在讨论媒介化问题,是今天的媒介技术和运转逻辑高度入侵、渗透到社会中时会发生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商品化,或者推销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书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名人”,布尔斯廷认为名人就是因为名气而出名的人。不是因为这个人有怎样的贡献、英雄事迹,而是因为他有名气,所以他出名。这个定义表面上看是同义反复,但是这个同义反复正暴露出这个现象的荒谬。现在的很多名人,包括流量明星,虽然没有什么作品,但他总去上通告,就变得出名。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当然因为年代久远,其中一些观点可能已经要发展,或者再做一些改进。
方可成:
对于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在写今天的事情吗?是在写2016年的事情吗?还是在写2023年的事情呢?
比如说在看关于“名人”的那一部分时,你会想到卡戴珊,也会想到川普。因为川普真的就是一个靠制造自己的名气,让自己成了名人的人,然后他又利用社交媒体,比如Twitter这样的平台,把自己制造得更有名气,后来真的当上了总统。
从这个角度来说,《幻象》是对出版60年后的美国状况的预言,看上去确实让人心里有很强的震动。
我想也是因为这样,2016年之后,美国知识界又多了许多对这本书的讨论,一些媒体又重新挖出这本书,希望从中解释川普为什么崛起。另外,像网红、idol这些现象,也立马能放到书的框架里去解释。
2015年特朗普在进行竞选活动
这本书也有非常强烈的野心,书的后记部分,布尔斯廷写下一些延伸阅读写作的建议,他说,“如果这本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新的美国荒野描绘一个粗略的地图,覆盖太过鲜为人知的领域。”布尔斯廷当时觉得没有书能够解释他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就想写一本来定义这个时代的美国,一个幻象的时代。
沿着刘老师刚说的伪事件,2016年后,大家突然又关注和川普相关的假新闻问题。很多人在想怎么解释假新闻这些年来在社交媒体上的泛滥,《幻象》是不是和假新闻有关系?2016年之前,在中文语境中,特别是在媒体圈,谈到假新闻更多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间的一些职业失误,造成了一些报道偏差。
但2016年以后,川普崛起,我们在谈论假新闻的时候,更多指一批出于具体的政治或者商业目的,制造虚假新闻、虚假信息的人。这在社交媒体年代之前是比较少见,但在今天是个主流的现象,和伪事件一样是刻意为之。这是我觉得今天我们阅读这本书非常有意义的原因。
林子人:
刚才方老师提到布尔斯廷用这本书来去概括60年代美国,抓住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的野心。我们把时间倒回他写《幻象》的年代,伪事件这个概念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被提出来的?
刘海龙:
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重要的语境,就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化社会、消费社会的来临。简单的广告,可信度越来越低,大家都知道你在吹嘘自己的商品。有人发现新闻的可信度还是挺高的,于是就想办法把广告变成中立的新闻,让记者、中立的媒体去报道,报道出来的内容对自身有利。想办法用公关的方式去推销商品,就是布尔斯廷在书里提到的制造伪事件,从营销到政治,各个行业都开始慢慢地效仿。
布尔斯廷也谈到第二个很重要的语境,就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恰逢大众媒体最黄金的时期。这段时间,政治、经济、商业,都取决于媒体怎样反映和再现。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幻象》也反映了大众媒体在黄金时代拥有强大的权力。大家要想办法迎合大众媒体的逻辑、新闻的逻辑,去琢磨媒体最想报道什么,对什么事情感兴趣。
今天就不一样了,大众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整个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人们琢磨的是如何迎合平台和算法的逻辑。
02. 社交媒体时代,幻象更疯狂也更为隐蔽
林子人:
布尔斯廷在书里对新闻业进行无情的批判,他批判了很多新闻生产的方式。他在书里批判伪事件的制造者和煽动者,也强调受众本身也是某种共谋。想请两位老师谈一谈,幻象的需求和成因在当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刘海龙:
我们今天看到的伪事件或者幻象,和布尔斯廷的时代相比,已经升了不知道多少级了。他批判的一些现象,我们现在甚至都觉得不太值得去批判。
但他说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伪事件是为了传播被制造出来的,所以传播和流量是最重要的。同时他认为伪事件会催生出更多的伪事件。我们今天也同样存在,出现所谓“自我制造的新闻”,就是先造一个谣,然后再辟谣,用这种方式可以赢两次,可以有两次被关注。
还有经常发生的就是阴谋论,先让大家觉得这是个事儿,搞得云山雾罩,再来辟谣。今天的伪事件还有一些新的特征,包括情绪的煽动,经常截取一个片段、一个画面的一小部分,然后无限地放大,这经常涉及到民族主义、阶层对立,还包括亚文化现象。
《幻象》一书中认为伪事件与宣传不同。但是现在的宣传也不只是欺骗,还有诱惑。大家现在有时候明知道这件事不对,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也不愿意放弃原来的看法。
现在伪事件的变化非常大,变得更高级、更隐蔽了,要去简单区分一件事是不是伪事件,已经非常困难。
方可成:
我非常同意。为什么伪事件这么多,布尔斯廷怪大家的期待过高,这种心理学的解释也有道理,但像刘老师说的,它只是拼图中的一块,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特别是有权力关系在作用。
是我们的需求太高,老希望看到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儿,所以导致我们这么爱刷短视频吗?也不一定的。短视频出现,显然不只是因为我们渴望,它就自己蹦出来了,背后一定有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的支持,有人在给它投钱,有很多聪明的人在开发、在拍摄,在写脚本,这是他们共同制造出来的。
tiktok
如今是一个以社交媒体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和当初布尔斯廷所在的大众媒体主导的时代完全不同,大众媒体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权力,权力都在社交平台手中,它们实际上让伪事件变得更加颠覆,登峰造极。
仅仅批判我们自己的心理机制肯定不够。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媒体充满这种内容?因为它是最能赚钱的,做这种内容你就能有收入,就能雇更多的人再做更多这样的内容。这背后的一整套模式、体系,这个工业是怎么出现的?我们可以去分析这背后的技术逻辑、产品逻辑,去分析这种商业模式的构建,分析行业领袖所扮演的角色。
我觉得布尔斯廷这本书所提出来的“伪事件”概念,或者它诊断的这种方向,实际上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始。但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远比他分析的要疯狂得多,精彩得多,也让人无奈得多,但可以从中分析的东西也多得多。
03. 重返“黄色新闻”时代?结构和个体该如何做?
林子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伪事件已经达到布尔斯廷无法想象的地步。在我看来,假新闻和伪事件有一个很突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比真实的事件,或者说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更加新奇,也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更容易被传播。两位老师怎样看待伪事件和假新闻?
刘海龙:
我们一直在谈技术的变化,为什么过去伪事件多,现在假新闻多?
过去是大众传播时代,很重要的就是专业的媒体人员把关,使得一些所谓纯粹的“假新闻”,很难有如此大的传播力。因此大家就要想办法去造一些真的、能够成为新闻的事情。
现在为什么假新闻多呢?因为媒体开始变得多元化,普通人或一些机构都可以去发布信息,假新闻可能更有戏剧性,也更吸引人,看上去耸人听闻,就会传播得更快。
而且传统媒体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要顾及公共形象。今天我们的社交媒体,又回到黄色新闻时期,就是我逗你乐,大家也无所谓,对于媒体的公信力,或者媒体的品牌、诚信要求不是很高,你只要让我开心就好,这就造成今天的假新闻更流行。
2018年《科学》杂志曾刊登过一个研究,发现假新闻往往更具有戏剧性,符合我们的一些刻板印象、传统叙事、阴谋论,非常具有传播性。它生产起来也容易。反过来,辟谣却很麻烦,要呈现专业的研究、枯燥的事实,他们发现辟谣就没有什么人会看,这跟受众是有关系的。
这种低级趣味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任何群体,哪怕就是知识精英,也有这种低级趣味。我们要讨论的是整个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媒体机制,是在迎合和激发大家的低级趣味,还是往更理性的方向去引导?
今天媒体的机制,很大程度在激发大家的低级趣味,使得劣币驱逐良币。这就是布尔斯廷所讲的“幻想比现实更真实,形象比原型更高贵”。
大家不应该去谴责个体,而是应该从结构着眼,讨论怎样能够让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不是以一种博流量和短期效益,又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方式运行,这是传播机制的问题。
方可成:
我非常同意。刘老师说现在的这个社交媒体好像又回到黄色新闻时代,我自己也非常有感触。
我上课时也会借此去回顾,美国到底是怎么走出黄色新闻时代。普利策奖大家都知道,但普利策是做黄色新闻起家的,这样一个报业大亨怎么就金盆洗手,不做低级趣味的黄色新闻,转向支持高质量的严肃新闻了呢?
约瑟夫·普利策
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是社会给媒体行业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公众对于一些造成非常恶劣影响的假新闻,有强烈的怒火。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如果说对于大众有什么期待的话,倒不是降低对有趣内容的期待,而是呼吁大家看到虚假的、逗你耍你的东西的时候,能不能愤怒一点?大家一起去形成压力,形成对这种内容的抵制?
另外,当时的这种转向,也不仅仅依靠民众,也要靠知识精英,靠媒体行业的领袖,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来自监管、立法者的压力,其实是一个多管齐下的过程。
我也一直在想,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够走出自媒体的“黄色新闻”年代。目前看来,还是很难形成共同的压力。个人的分辨能力当然可以去提高,但它不是对这个问题的根本性的解法。我觉得其实应该更多地去对这个生产伪事件、假新闻的行业形成压力。
这种压力的形成当然是困难的。黄色新闻时期的报业其实是相对较小、较为集中的一个行业,而今天的自媒体行业其实非常庞大,背后不仅牵涉到自媒体生产者、MCN公司,还牵涉到平台公司、互联网巨头。这种情况下,确实更难形成能够促成有效变化的压力。
我们回过头看布尔斯廷说的,劣币驱逐良币、伪事件比真事件更有传播性,在今天来说,这种现象确实更加明显。真实的、优质的内容确实更难传播。
04.
打破信息茧房,首先要接受让你不舒服的东西
林子人:
我们今天讨论假新闻的现象,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证明社交网络在加强“回声室效应”或信息茧房。想问问两位老师,普通人要怎样去摆脱这种信息茧房,看到事情的不同面。
刘海龙:
我们要打破回音室或信息茧房,首先要意识到怎样否定自己,或者怎样去接受那些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让你觉得很难受,很痛苦。
我觉得这是从受众的角度最难突破的地方,因为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看到别人跟我意见不一致,就回避了,只愿意跟和自己差不多意见的人交流,这就导致我们越来越封闭。
我建议,大家不要仅仅从社交媒体接受内容,还要尽量关注一些不同观点。在这个意义上,去关注有公信力的大众媒体,甚至去看书,看更系统的论述,都会让我们看到不同角度。
方可成:
如果说我们自己的选择会让我们身处回音室当中,保持开放的心态,走出回音室,看一看不一样的东西,就是一种解决方案。但这也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
媒介素养里面有一个概念叫lateral reading,横向阅读。你在电脑上打开一个网页中的一篇报道或文章,不太确定是真是假。此时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从头到尾翻来覆去看几遍。另一种是先暂停,有点怀疑,那再打开一个标签页,我去Google一下,看看发表这篇文章的网站是被认为可靠的、可信的媒体,还是公认的一个带有强烈偏见、经常发表假新闻的媒体,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很难做出判断的媒体?
媒介素养会更多地强调横向的阅读,我们不可能是每行每业的专家,不可能对所有的文章都靠自己对信息质量做出判断,所以,当我们无法对事情的真假做出判断时,可以考虑看看横向阅读法。
05.
后现代社会,梦的破灭与新的幻象
林子人:
布尔斯廷的《幻象》被誉为20世纪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这本书如何启发后来学者的相关研究?
刘海龙:
我买的这本《幻象》英文版很有意思,是本二手书,我不知道前一任所有者是谁,但他在这本书的书名下面写了一句话,说这本书也可以被称为“美国梦的破灭”。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一个认为一切事情都井井有条,通过奋斗就能够得成功的时代,在他看来已经结束了。我们已经进入到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
后来的人,可能会讨论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说德波提到的“景观社会”,跟布尔斯廷说的伪事件非常像。当然,德波说得更清楚,景观其实就是表征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分离。
在布尔斯廷生活的年代,他认为名和实应该完全相同,但现在符号或者景观可以完全独立于现实,它构成了一个非常自洽的游戏。实际上你做了什么贡献,或者有什么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名声。德波看到的现实跟布尔斯廷非常像。
海德格尔比布尔斯廷更早提出过对图像问题的一个重要看法,他有一篇文章叫《世界图像的时代》,说我们把世界当作一个客体,我们的理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的主体性产生一种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完全去建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看法,我觉得和布尔斯廷的《幻象》构成了非常好的对话。
方可成:
我们刚才谈到的《幻象》的观点非常锋利,但阅读时也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疏离感。它基本批判了你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东西,你会觉得无所适从为什么我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背后好像都有问题。
其实,我个人觉得伪事件也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比如,倡导社会正义的人,可以去主动制造“伪事件”,影响人们对某个议题的看法。
在传播学领域也有人提到,对伪事件的研究,其实更要关注背后的权力关系问题。伪事件往往更倾向于巩固既有的权力关系,更倾向于去维持现状。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有权力的人当然更有资源去制造伪事件,借此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
你很难说伪事件本身是善还是恶,但背后到底是谁,用什么样的目的去做了这个伪事件?可能我们得增加这样一个维度。
06.
批判何用?思考本身就是抵抗
林子人:
接下来,两位老师能否谈谈阅读《幻象》这类社科作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启示?
刘海龙:
理论到底有什么用?我觉得我们对理论的功能有一些误解,认为理论来了之后马上就能帮我解决任何问题,能让我对某件事看得很清楚,能改变我的命运。
但我觉得这对理论要求过高。
理论本身不在于我学到后马上能立竿见影,能解决什么问题,它改变的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我们如何去思考自己、和其他人、世界的关系,这种思考本身其实就在改变。
刚才可成谈到,当年黄色新闻为什么慢慢消失,就是因为大家不再接受那种戏弄读者的行为。通过进步主义者们不断去批评这些内容,大家慢慢建立起新的看法。批判其实也一样。现在大家常说批判有什么用呢,就跟“铁屋中的呐喊”一样,我改变不了现实,你还让我知道了现实,那不就更惨了?还不如让我像鲁迅讲的,睡死过去算了。
但问题还是会落到每个主体身上,当你知道这样的事之后,你会如何做,会如何想?
包括布尔斯廷的《幻象》这本书,里面也有很多观点,我可能也不太同意,但他也会不断提醒我:我们这么做是对的吗?我们这么做是合理的吗?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我想这本身就是这本书的价值。
方可成:
本书封底的上架建议是社科传播类,但我觉得它更多属于人文类。人文式的写作,我们不可能期待它会提供一个指南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一种反思性。
你去阅读它的观点,并不是说要赞同或反对,而是思考书里说的是不是让我意识到日常思维中的一些盲点。
布尔斯廷非常强调对自己生活的时代的反思,我们通过阅读他的反思,可以重新刺激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麻木了的神经元。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经典(461+)
- 章节完整(467+)
- 体验好(165+)
- 全格式(90+)
- 目录完整(129+)
- 无多页(566+)
- 五星好评(347+)
- 图书多(439+)
- 情节曲折(200+)
- 愉快的找书体验(399+)
- 好评多(286+)
- 在线转格式(275+)
- 体验还行(234+)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格: ( 2024-12-28 23:18:57 )
OK,还可以
- 网友 师***怡: ( 2024-12-19 06:57:28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宫***凡: ( 2024-12-22 05:12:4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寿***芳: ( 2024-12-21 03:14:5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宫***玉: ( 2024-12-22 00:19:17 )
我说完了。
- 网友 游***钰: ( 2025-01-09 05:03:2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戈***玉: ( 2024-12-30 04:30:42 )
特别棒
- 网友 寇***音: ( 2025-01-06 01:30:15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瞿***香: ( 2024-12-23 14:56:32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方***旋: ( 2025-01-02 19:07:2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利***巧: ( 2025-01-08 11:39:5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宓***莉: ( 2024-12-12 09:53:43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屠***好: ( 2024-12-29 18:30:22 )
还行吧。
- 网友 石***烟: ( 2025-01-09 10:27:01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全品大讲堂九年级政治下册人教版初三9年级政治教材课外辅导资料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极简主义(2公式化简谱流行钢琴曲118首)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金牌数独(升级版6)/中国少年儿童智力挑战全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历史的天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3金版新学案历史高二同步导学选修二部编版新教材练习官方直营任选 备注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同花顺炒股实战从入门到精通(财富增值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15~2016公务员录用考试15天快速突破:言语理解与表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彩色详解说文解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19经济法基础/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高分冲刺试卷及历年真题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研究组 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个人外汇交易指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