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乐器的历史流变及音响特性:以达玛沟三弦琵琶为例 张寅 天津大学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龟兹乐器的历史流变及音响特性:以达玛沟三弦琵琶为例 张寅 天津大学出版社【正版】精美图片
》龟兹乐器的历史流变及音响特性:以达玛沟三弦琵琶为例 张寅 天津大学出版社【正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龟兹乐器的历史流变及音响特性:以达玛沟三弦琵琶为例 张寅 天津大学出版社【正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184795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0
  • 页数:187
  • 价格:21.74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45

内容简介:

从国际范围来看,古乐器复制工作做得最多、的是中国,因为华夏民族是注重礼乐之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以复制、也值得复制的乐器。近年来,中国古乐器复制工作中一件事,当属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从投人的资金、人力和最后效果来看,这项工作是相当成功的。曾钟到目前为止已复制了6套。尽管各套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看,每套外观与原件皆无异,且都能实际演奏,足以说明中国古乐器复制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但对一些具有历史感的音乐家来说,仅仅复制古乐器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乐器不是用来摆设的饰品,而是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他们更希望凭借对乐器的复制来获得古人曾经发出过的音响。对曾钟的复制,由于原钟保存相对完好,又有原声的参照(包括一钟双音),因而在钟体复原之后,复制者能较为顺利地复原编钟音响。但对一些残破古乐器而言,能够复原其外形已属不易,而要想复原出它们的音响则更为困难。张寅在本书中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作者数度驱车横穿百里大漠实地考察,埋头浩瀚文献查阅线索,精心实验反复计算,与当地工匠精诚合作,终于让失传的三弦琵琶声响重见天日。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琵琶发展历程中三弦琵琶的空白,同时让我们重新听到了唐代以前琵琶的音响,并触及当时琵琶的音律和演奏方式,其研究成果对古谱翻译、乐律学、西域音乐交流史、乐器工艺发展史和乐器声学史等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下在科技界流行“创新”一词,在文化研究领域也有蔓延之势,但在看过一些冠以“创新”的论文之后,我总感觉有些研究不过是词汇的翻新而已,其概念、方法、角度、深度于前人并无实质。张寅的研究似乎与创新无缘:研究的对象是古已有之的琵琶,采用的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文献梳理、测量计算、逻辑推演、材料复制、模拟演奏等,也都为前人所常用。然而他的研究成果在我看来却充满新意:古人没有记录音响的设备,他却通过缜密研究,令人信服地把已消失千余年的三弦琵琶音响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一种创新。


书籍目录:

绪论

章 前期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三弦琵琶史料考略

第三章 达玛沟三弦琵琶复原研究

第四章 达玛沟三弦琵琶弦质及定弦复原研究

第五章 达玛沟三弦琵琶演奏方法复原研究

第六章 达玛沟三弦琵琶音响测量与分析

第七章 现代琵琶与三弦琵琶的音响比较研究

第八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在线试读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书摘插图

书摘与插画


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前言

前言



精彩短评:

  • 作者:千里之猫 发布时间:2010-03-25 09:24:23

    专注于企业应用层面的作业成本管理著作,其创新之处在于探讨了ABCM的全流程管理,提出了作业成本管理

  • 作者:好奇的边边 发布时间:2020-03-30 23:53:42

    朋友知道我喜欢非洲,特意将这本书从香港带到北京送给我。

  • 作者:老欧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7:47

    已经非常有帮助,要是有我国大拿写一个汉化版就更好了……

  •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12 19:02:49

    邱母親很靚;用她嫺熟的交際手腕,為邱掃平不必要的障礙;世間誰有這般母亲乃大幸!邱為自己的人生很用力爭取;年輕時就看清自己要走的路;奮力疾馳。

  • 作者:月下黑 发布时间:2024-01-25 19:56:18

    无论是文字功力还是对历史细节的研判,都让人感觉非常用心,关于湘军的事迹大家知道的多一些,李鸿章的淮军其实更加不容忽视,淮出于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作者:Helix 发布时间:2015-10-29 21:25:25

    何时会拍成影视剧呢?很期待


深度书评:

  • 《女人财务自由之路》看书笔记

    作者:自由且广阔 发布时间:2020-11-01 22:02:56

    整体还行,可以快速浏览看看。有些点自己在行动中,如投资、减少不必要消费。有些给了自己启发,如成功日记、自信。继续加强优势点,强化积极记忆,扬长避短。

    什么觉得,顶峰没有太多空间。我要告诉你的是,上面空间辽阔。--玛格丽特撒切尔

    法律规定原本为了保护女性权益,但实际中却剥夺了女性的行为能力。这就导致大多数女性对财务状况漠不关心。

    让人后来感到后悔的事情,并非我们犯下的错误,而且我们没有做出的尝试。

    每次你向他要钱的时候,你的地位就会削弱一点,对他的依赖也就更深。

    个人因果链条:个人以往经历——信念——内心对话——关注点(从某一角度出发)——决定——行为方式——结果。

    你自己是决定自己相信什么的那个人。

    你是一位态度积极的女性,还是态度消极、悲观的女性呢?但是,请永远不要忘记,你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态度。问问你自己,什么样的态度对你有益,什么样的想法可以使你更加轻松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只关注负面的东西,然后得出负面的结论,那又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你对迈出的下一步不心存恐惧,那就说明这一步对你来说太小了。

    我们可以根据自我的现状制定目标,但是,这样我们就会原地踏步;或者,我们根据自己的目标来调整自我,这样我们就必须成长。

    要么得到你自己所爱的东西,要么就必须“爱”你自己拥有的东西。

    我们并非根据自身价值获得收入,而是根据我们认为自己值得多少。我们的收入随着自信的增加而增加。

    成功日志,每天记录5件做得成功的事。选择性记录,专注于自己的优势,进而进行积极的记忆管理。

    你为什么要加薪:公司感兴趣的并不是你需要什么,而且你应当获得什么、你对公司的价值。有一说一,不要谦虚。通常情况,决策者甚至不知道你的成就和你对公司的贡献。记住,要求加薪时,谦虚并不是什么美德。

    你希望三个月后,你的收入增加多少?30%。并且每年以多少的比例增加?20%

    悲观的人从机遇中见到困难,乐观的人从困难中见到机遇。——温斯顿丘吉尔

    家庭共同支出,按照双方收入比例各自承担,这样更加公平。如果你为了照顾家庭成为家庭主妇,应该让丈夫在家庭开支外,再支付你大约10%的费用,用这笔钱,你可以为自己建立财务后盾。在婚姻中保持财务独立。

    做好财务规划,以备突发事件,甚至离婚、离世。

  • 终于听到林达讲述自己的故事

    作者:贝果在唱歌 发布时间:2015-01-08 22:56:34

        

        作为读书人,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哪一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在我见过的答案里,罗永浩的回答是比较嚣张的,他说怎么可能有哪个作家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呢。不过我觉得,不管你成不承认,总有一些作者和书籍,曾经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比如说启蒙。对我来说,林达就是这样的作家,而且时至今日,她的视野和观点仍然对我有着巨大的启迪。

        

        一

        

        我看到林达的作品其实挺晚的。大学毕业以后,准备考研的我在图书馆办了一张卡,感觉那里有学习的气氛。然而最后,时间都给了课外书。在图书馆,我邂逅了旅美作家林达的一套“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第一本叫做《历史深处的忧虑》,书的内容彻底把我给震撼了,是那种彻底摧毁你的三观的震撼。

        最初的震撼来自这本书讲述的一个案子,被美国人称作“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这案子我不陌生,高中的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对这起案件的详细报道,然后还在一次班会上照葫芦画瓢地给同学们讲过。当时的题目我还记得,“从辛普森审判看美国”。我的观点就是美国的法律就是有钱人的法律,因为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有钱雇佣梦幻律师团,所以尽管证据确凿,他却能够逍遥法外,这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其实当时有件事我还挺纳闷,这么个简单明了的案件怎么就成了世纪审判了呢?在林达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辛普森审判。

        辛普森案件里,最有力的证人是一个现场取证的白人警察。在法庭上,在辩护律师问他是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说没有。然而神通广大的律师找到了一盘磁带,里面是这位警察的谈话录音,录音里他大肆辱骂黑人。因为这位警察当庭撒谎,所以他的所有证言都是伪证,起诉辛普森自然也就证据不足了。我们当然可以说,律师大大地狡猾,给白人警察设了个陷阱,但录音是真实的,白人警察撒谎也是真实的,所以陪审团以此判决是没有问题的。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认定辛普森就是凶手,但基于合法程序得到的结果,必须被尊重和执行。

        就在前些年,辛普森曾经计划出版一本书《假如我真的干了》,有人认为这是对美国司法制度的挑衅。如果辛普森承认当年杀妻,就意味着当年判错了,而如今美国司法也拿他无可奈何。因为在美国,保护被告的一个原则就是,被告不能因为同一个案件被起诉两次,这是被写进宪法修正案的。但让人惊讶的是,辛普森的举动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林达认为,美国人深知任何制度设计都不会是完美的,一定会有犯人逍遥法外,这是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这种设计的理由是,宁可错放了坏人,也不冤枉无辜者。在这个案子里,我头一次理解了一个词——程序正义。

        

        二

        

        这几本书看下来,书里所描述的各种“人类群星闪耀时”,时常激动得我拿着书满地乱走,又或者坐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流泪。如今想来,其实林达没有告诉我什么高深的道理,就是一些常识。但这动摇了我曾经的一些固有观念,这动摇的过程才是我震撼的原因。所以,尽管钱钟书一再告诫读者,鸡蛋吃美了,不必一定要认识下蛋的鸡,但我其实还是想知道,这林达到底是个什么人。林达很低调,尤其在两千年前后,网络信息还不像如今这么丰富。我最初只知道林达是一对夫妇的笔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而主要的执笔者,是李晓琳。

        更多的信息,来自学者朱学勤的一篇文章。说起来,朱学勤是林达的伯乐,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林达的作品才得以出版。据朱学勤讲,林达夫妇是九十年代初出国的,而且他们选择了一条和其他华人完全不同的道路,远离美国的华人社区,扎根于美国南方农村,那是真正的美国腹地。他们住在美国佐治亚州乡下,靠做手工艺品为生,半年劳作,半年写作。真是让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啊,我想这就是小清新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吧。他们把自己对美国的认识和思考,以书信的方式跟国内的友人交流,积攒起来,就成了最初的那几本书。我猜想,当从写作中获得收入之后,他们估计就可以摆脱劳作了,起码,他们的足迹开始走得更远,在写了几本关于美国的书籍之后,林达出版了《带一本书去巴黎》,然后是厚厚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前一本书反思了一直被我们所讴歌的法国大革命,而后一本书,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独裁者弗朗哥。

        以写作为生,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媒体人彭远文曾说他很羡慕美国作家何伟,就是《寻路中国》的作者,羡慕他有大把的时间自由写作。彭远文把原因归结到钱上,他认为,美国媒体的稿酬能够支撑作家做这样的深入写作。彭远文是我的偶像,但他这个观点我不大赞同。因为媒体并不会一开始就支付作者足够的稿酬。和林达的半耕半读一样,何伟一开始也扎根于四川涪陵,做教师,做志愿者。这也让他深入中国腹地,了解到了大多数美国人所不了解的中国,于是就有了那本《江城》。林达夫妇和何伟很像,他们有才华,又耐得住寂寞,或者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专注于此,然后把所见所想表达出来,对他们而言,金钱和名望更像是生活的副产品。成就他们生活方式的,是他们的初心。

        

        三

        

        林达的第一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出版过程很曲折。1996年的时候,林达把书稿带回国寻求出版。这书稿最初在一群学者手里转了几圈,比如郑也夫、周孝正、梁平、史铁生夫妇……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说是一个总编辑刚开始看,就立刻否定了出版的可能,但却不肯马上归还书稿,说是自己喜欢,一定要看完了再还。就这样辗转了很多家出版社,都不敢出这本书,因为关于美国政治制度的话题,在那时候还是挺敏感的。

        然后这本书就到了朱学勤的手里,朱学勤最初接手只是受郑也夫所托的客气,但是等他看完书稿之后客气就变成了热情。可能所有林达的读者都应该感激朱学勤,他不仅帮助这本书顺利出版,而且这书还成为了他课堂上的推荐阅读书目。最终,这本书被推荐给了三联书店。出版的过程中,三联书店换了领导,但书还是顺利出版了,唯一的要求是,这本书不要宣传。同时,书名也改成了更为含蓄的《历史深处的忧虑》。1997年5月,书顺利出版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本书的诞生记,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中国出版人的担当,一个是社会的进步。用林达的话说:“出版界在这一言论层次上的困扰也在无形中消失。大家又往前走了一步。走在前面的是三联书店。”

        这套没有宣传的书就像是清泉静静流入江河,涟漪在读者中荡漾了出去。缓慢,但毫不停歇。也许可以这样说,只要你是个读书人,早早晚晚,你终究会邂逅林达。你很难讲林达作品的走红是一个现象,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过。但他们也绝不像很多现象级作者那样如流星般一闪而逝,他们的作品坚强而有力地再版着,影响着一代代读者。这书,也成了三联书店的招牌,只要你去三联的专柜,一定会看到林达的作品整齐地码在那里,很少缺席。

        

        四

        

        林达有一阵子没出新书了,所以最新出的那本《历史在你我身边》让我如获至宝。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里面尤其精彩的篇章,是关于圣雄甘地和希特勒的讲述。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林达终于开始在书里讲述自己的故事了。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书籍出版过程,就是林达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告诉我们的。而这之前,林达一直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探访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政治。而现在,他们开始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我们的历史了。其实我们可以想到这种转变的缘由,在过去,林达是有所顾虑的,就像当年出版社所顾虑的一样:这样的话题是不是敏感,可不可以说。那么现在,林达相信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任何问题了。

        准确地说,书里林达的故事就是李晓琳的故事。为了读起来方便,我们还是继续用林达这个笔名吧。在书里,林达讲述了她的青少年时光,根据书中的描述算一算,她已经60岁出头了。可想而知,她的青少年时光是在怎样的一个年代度过的。那个年代,由于政策的变幻莫测,人的命运也变得十分离奇,或者说荒诞。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林达是上海人,上初中的时候,作为知青离开家去了黑龙江插队,而她的同学小青,则去了吉林。林达在书中没交代,但看得出她的出身不错,根红苗正,家里没有被各种运动冲击。而小青家就不一样了,妥妥的黑五类,哥哥还被打成反革命判了刑。到了1975年,有了新政策,下乡知青中的“独苗”、“独留”可以回城。所谓“独苗”自然就是独生子女,“独留”的意思是,如果家里的孩子都去了外地,那么现在就可以招一个回来照顾父母。这个政策一出台,林达的母亲就像疯了一样四处奔走,最后费尽力气把林达弄了回来。小青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家的申请被拒绝了,因为理论上她还有个留在上海的哥哥,问题是她哥哥在监狱里啊?那不管,只要是在上海,就算是符合政策。这就是历史开的黑色幽默,置身其中的人,完全无能为力。

        

        五

        

        不仅仅是普通人受到命运的摆布。书中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诗人聂绀弩的遭遇。聂绀弩当年是因为朋友的告密才被送进监狱的,而告密的那些人,也是为了自保才这样做的。其实聂绀弩本人,为了自保也曾揭发过他人。就这样,你揭发我,我揭发他,他再揭发你……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种氛围,置身其中人人自危。社会上为什么会形成告密的风气?人们往往归咎于道德的缺失。的确,告密者自然是被告密者的亲朋,否则如何得知对方的秘密?但这种行为会把对方送入受惩罚的状态,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接受的。据说两德统一的时候,东德档案公布也一度使告密者的身份被公开,涉及面之广到了摧毁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地步。于是德国不得不暂停公众对一些档案的查阅,或是隐去告密者的姓名。

        林达并不认为这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她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法制的缺失:“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有一个概念时常是含混的。这里所说的‘告密’,并不是说某人犯下刑事重罪,被亲近的人正当举报;而是指某人并没有触犯任何刑法,却被告发而带来惩罚。这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告发,而是‘无罪惩罚’。换句话说,换在一个法治社会,哪怕被告发,也根本不会带来惩罚,因为这些言论行为本来就是‘合法的’。”

        回望那个年代和人的选择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那些告密者的挣扎和迫不得已,只是一味地使用道德的大棒去殴打他们,这或许也有些简单粗暴了。德国人最终暂停了档案解密,我想也是为了防止时过境迁之后对人际关系再来一个二次伤害。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林达说:“今天回顾历史,应该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公平善意的社会。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法治社会的建立,对犯罪的明确界限,铲除告密者生长的土壤;同时,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理当不简化看待历史,不草率对待他人。否则,在我们批判着那个时代的同时,却还是不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和那个时代切割清楚。”

        

        六

        

        好了,最后再说几句。推荐这本书,我多少有些惶恐。这就好像一贯伶牙俐齿的人在碰到心仪的姑娘时突然变得笨嘴拙舌了。因为生怕哪一句说错了引起对方的不高兴。我也担心我拙劣的文字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与这样一套好书失之交臂。当然,不会每一个读者都像我一样热爱林达的作品。但我以为,读过了不喜欢要远远好于没有读到。甚至如果读者诸君以为林达所讲述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谈、不过如此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林达所讲述的道理都已经成为了常识。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却始终心存感激。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从小到大一路读来,每个阶段都会有作家和作品让你激动万分,他们替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你也将他们奉为偶像。而当你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回过头来,你会意识到当年的偶像们身上的局限,甚至是错误。但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这为我们打开大门的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快捷(586+)
  • 章节完整(117+)
  • 少量广告(88+)
  • 方便(442+)
  • txt(638+)
  • 三星好评(655+)
  • 内涵好书(388+)
  • 值得下载(658+)
  • 五星好评(110+)

下载评价

  • 网友 辛***玮: ( 2025-01-05 15:24:22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师***怡: ( 2024-12-24 20:13:52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冯***卉: ( 2024-12-26 10:30:09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林***艳: ( 2024-12-23 07:09:52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曾***玉: ( 2024-12-25 07:54:50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冉***兮: ( 2024-12-27 04:43:2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康***溪: ( 2024-12-20 05:13:23 )

    强烈推荐!!!

  • 网友 常***翠: ( 2024-12-12 12:14:25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戈***玉: ( 2024-12-28 15:01:54 )

    特别棒

  • 网友 郗***兰: ( 2024-12-27 02:17:24 )

    网站体验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