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现货L1】创造进化论 (法)柏格森 著 姜志辉 译 商务印书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商务现货L1】创造进化论 (法)柏格森 著 姜志辉 译 商务印书馆精美图片
》商务现货L1】创造进化论 (法)柏格森 著 姜志辉 译 商务印书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商务现货L1】创造进化论 (法)柏格森 著 姜志辉 译 商务印书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710003773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10
  • 页数:369
  • 价格:26.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3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11

内容简介:

《创造进化论》包括:论生命的进化、机械论和目的论、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迟钝,智慧和本能、论生命的意义、自然秩序和智慧形式、思想的电影放映机制和机械论的错觉、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回顾、实际的变化和伪进化论等等。


书籍目录:

引论

第一章 论生命的进化

机械论和目的论

第二章 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

迟钝,智慧和本能

第三章 论生命的意义

自然秩序和智慧形式

第四章 思想的电影放映机制和机械论的错觉

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回顾

实际的变化和伪进化论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自动性正在窥视着我们的自由。最活跃的思想也会在表达的形式中僵化。词语反叛观念。文字扼杀精神。当我们的最炽烈的热情在行为中外化时,就会在利益与虚荣的沉静考虑中冷却下来。


如果我们可以除去我们的一切骄傲,如果为了给我们人类下定义,我们完全局限于历史和史前史告诉我们的人类和智慧的稳定特征,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称为智人(homo sapiens),而应该称为工人(homo faber)。总之,从最初活动来看,智慧是制造人造工具,尤其是制造用于制造的工具以及不断改进制造的能力。


生命的利益在哪里受到威胁,直觉之灯就在哪里发光。直觉把它那微弱而摇晃的光投射在我们的人格上,投射在我们的自由上,投射在我们在整个自然界中的位置上,投射在我们的起源上,也投射在我们的命运上,但是,它仍能穿透智慧留住我们的黑夜。


重复只有在抽象中才是可能的:重复的东西是我们的感官,尤其是我们的智慧从现实事务中离析出来的某个方面,这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智慧的全部努力都指向我们的行动而我们的行动只能在重复中进行。因此,智慧集中于重复的东西,仅关注把同样的东西联系于同样的东西,离开时间的意向。智慧厌恶流动的东西,把它接触到的一切凝固化。我们不思考实际的时间。但是我们经历实际的时间,因为生命超越智慧。我们队我们的进化和所有事物在纯粹绵延中进化的感觉就在那里。


如果我们不再自高自大,

如果我们坚持人类自史前阶段以来

所表现出的关于任何智力的一贯特点,

就不会把人类定义为智慧的种类,

而是制做的种类。

简言之,

就智力的固有特征而言,

智力乃是制造产品,

尤其是制造工具的工具的一种能力,

是永远不断地发展这种制造的一种能力。

柏格森:《创造性的进化》2


知识和行动........只是同一种能力的两个方面......

如果本能主要是一种使用天然工具的能力,

它必定就包含了关于那个工具和工具的作用对象的先天知识

(确实是潜在的或无意识的)。

因此本能即是关于一个事物的先天知识。

而智力则是营造非天然工具,

亦即人造工具的一种能力。

如果自然出于自己的考虑没有向人类提供有用的工具,

那是为了让人类能够根据情况发展自己的创造。

智力的根本作用便在于解决任何情形下的困难,

找到最合适的东西和最佳答案。

这样看来,智力在本质上

涉及到特定情形与利用这一情形的手段之间的关系。

智力中先天的东西就是那种确立关系的倾向,

这种倾向暗示着相关于某些非常一般的关系的自然知识,

每一特殊智力的活动则是把这些一般关系分解成更具体的关系。

只要活动的目的是制造,知识必然就涉及到关系。

但智力的这种完全是形式的知识却远远胜过本能的质料的知识。

正因为形式是内空的,

所以可以在它之中任意地轮流装进无数东西,

甚至可以装进无用的东西。

可见,虽然形式的知识要考虑到它的结果的实际效用,

它却并不局限于实际有用的东西。

具有智力的人本身便有超越自己本性的能力。

然而,他却不能超越自己的愿望,

也不能超越自己的想象。

智力的这种纯形式特征使它丧失了必要的稳定因素,

因而不能停泊在对思辨最富有吸引力的对象之上。

相反,本能具有这种必要的物质性,

但却不能远行以便寻找它的对象;

本能不能思辨。

在这里我们已进入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本文将进一步指出本能与智力之间的区别,

这正是我们的全部分析力图阐明的问题。

这一区别可归纳如下:

有些事物,只有智力才会去寻找,

但智力光靠自己却永远找不到;

有些事物,只有本能可以找到,

但它永远不会去寻找。

柏格森:《创造性的进化》2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创造进化论》包括:论生命的进化、机械论和目的论、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迟钝,智慧和本能、论生命的意义、自然秩序和智慧形式、思想的电影放映机制和机械论的错觉、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回顾、实际的变化和伪进化论等等。


精彩短评:

  • 作者:小马过河 发布时间:2014-12-11 12:11:07

    【流动变化而不是死守观念】智慧,永不停息的生命、行动和自由。 1 文笔,可能是翻译本的关系,并没觉得很高流畅感。 2 其实里面那部分奇特的部分很像是关于心流的概念,只有在心流中所有的一切才是不间断连续的。科学的手段类似借助外部的手段去理解这种连续性,但是也只是我们可见的连续性、变化的一个象征。目前科学只能解释一部分外在事物连续性变化的规律,但是对人类心灵内部的连续性变化知之甚少,个人经验导致科学也很难染指这个部分。3 如果理解心灵的连续性,最好的形式是音乐,因为音乐既是心灵的凝结物,同时伴随个人一起经过流动变化的时间,伴随时间流动感受心流的变化。(理解叔本华)【总结:这很像和加加的讨论,当处于心流中的时候,自我意识发展到最高点,发展的是自我的时间感觉。其实就是与外在时间同在,与神同在。

  • 作者:曳尾.avi 发布时间:2018-04-08 09:19:33

    丢在柏林一年没看的书,上班两个礼拜就(在地铁上)看完了…总体而言可以看作《时间与自由意志》中的时间/空间概念在更广维度上的延续,对生命的“神秘流”的信仰,某种程度上也给人以奇妙的慰藉。

  • 作者:Adiósardour 发布时间:2013-03-29 21:30:49

    在柏格森看来,自然界中的确存在着秩序,但这是一种“意愿的秩序”、一种“生命的秩序”,而不是一种“自动的秩序”,“秩序乃是有待于说明的神秘”。自然界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切都处在生成变化中,换言之,不存在着物,只存在着活动。这意味着普遍的生命冲动。按照他的意思,生命冲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对创造的要求”。它否定了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二分。生命冲动于是体现在整个宇宙中,意味着对机械秩序的突破:“物质是必然性,意识是自由,将它们彼此对立是徒劳的,生命找到了把它们调和起来的手段。因为生命恰恰就是嵌入到必然性中的自由,就是有利于自由的拐点。生命突破物质的惰性而体现出自由,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从有机到无机,从植物到动物以至人类,宇宙万物无不体现出创造性。

  •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04 11:46:25

    看完这书我轻了3斤。。。

  • 作者:蔚荟 发布时间:2019-07-07 13:59:33

    文科生的救星(来自it公司商务的悲鸣)

  • 作者:庄草草 发布时间:2012-03-07 16:40:17

    理性只给予我们相对的知识,而我们通过直觉获得的知识却是绝对的。


深度书评:

  • 【译】动画和疏离:柏格森对电影放映术和机械运动悖论的批评

    作者:dull bull 发布时间:2021-01-12 10:04:28

    作者:汤姆·甘宁(Tom Gunning),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电影和媒介研究系杰出教授。

    电影动画可以被定义为活动图像的技术性生产。因此所有电影都在某种意义上是动画。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最初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机械运动的新颖性,衰落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动画已成为电影的一种仅指运动具有明显的不生动感的特定类型(无论画面是绘制的还是有实物的)。如今新媒介以其新颖性又一次位于技术性运动的前景,正如活动图像坚称它对于电影这一更具限制性的事物的优先地位。但是电影理论是否能够给出对电影运动的一个解释,这一解释能够与诸如蒙太奇或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些经典理论同样有效。运动的技术性生产可能会形成电影理论中的弗洛伊德式的被压抑物。

    吉尔·德勒兹的“运动—影像”概念似乎承诺了一个电影运动的理论。然而仔细考察后,会发现他的概念有意地贬低了我称之为动画的运动的机械生产。将德勒兹的运动—影像与活动图像等量齐观是个严重的错误。活动图像首先是个技术概念,它依赖于帧或画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放映机和幻灯机的运动。这完全不是德勒兹运动—影像的意思,那不能被看作技术的或感知的过程加以解释,而是关联于更广阔的电影画面。

    德勒兹将运动—影像与镜头而非运动的表象相联系,前者是电影理论和实践中传统上的最小单元。镜头经由运动—影像调和了它作为景框内元素的封闭集合的身份与它关联于整体的变化,整体是一个流变的过程,德勒兹从柏格森将时间理解为绵延中获取了这一点。运动-影像所指的,并不是那种可以用几何的方式,将几个轨迹点连成轨迹线来描绘的空间内的抽象运动过程,而是一种根本的转变(柏格森对此的经典例子是糖溶化在水里),一种新事物的创造,德勒兹称之为开敞。运动—影像不只是电影的运动生产,而是也包括了一系列镜头即蒙太奇序列,或是一个移动镜头即摄影机运动。因此,无论德勒兹的概念对于理解电影之为整体来说多么有用,他实际上根本区别了运动—影像和我称之为动画的运动生产。事实上,德勒兹基于他继承自柏格森的对机械运动的批评,将动画逐出了他的电影哲学。

    德勒兹的运动—影像不仅限制了动画的重要性,也导致了他的电影概念的历史性局限。他对使第一代电影人和观众着迷的“纯粹事物”的电影运动的排斥,解释了德勒兹对早期电影的兴致缺缺,他称其为“原始的”——“因此我们可以定义电影的一种原始状态,其图像仅是在运动而并非一种运动—影像”。德勒兹讨论的电影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理论上仅始于这种原始状态之后。运动—影像并非随着世纪之交电影的发明一齐出现,而是在二十年代由于电影与叙事相结合才发展起来。从德纳·波兰的早期评论到大卫·罗德维克以及最近的艾维德·罗萨科,许多评论家都指出过德勒兹对早期电影缺乏关注。虽然我的确认为这对于电影研究者而言是一个严重的缺失,但对于一个兴趣始终集中在叙事和商业电影的哲学维度的思想家来说,这确实是与他本人相一致的(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该把德勒兹当作他明确予以否认的电影史学家甚至一般而言的电影理论家来阅读),因此他对早期电影的排斥并非简单的疏忽或无知,而是可以从德勒兹对动画机械的运动生产这一现象的态度中合逻辑地得到。

    无论德勒兹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多么有原创性,它仍然忠于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电影只是随着剪辑的发展才成为了独特的艺术。我认为在动画这个词的双重意义上,既是指电影运动的生产,也是指使它再现的生活变得不生动的特定类型,对它采取一种新的态度能够为电影理论打开更激进的观点,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新活动图像媒介的时代里。对活动动画的密切关注将通向图像领域,进而为广义上电影的可能性和目标打开一种不同的视野。

    让我进一步说明我所说的动画。德勒兹并不真正处理这种类型的运动,不仅是因为他在我们所说的动画电影(既包括商业卡通片也包括从列恩·雷一直到茱迪·麦克或是珍妮·盖泽的先锋派动画的传统)上的相对沉默,也是因为他括除了定义了活动图像本质的纯粹事物的电影运动。在兼顾了摄影和绘制的电影这一语境中,动画指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对运动知觉的创造。让我强调两个关键术语:技术和知觉。这听起来可能很显然甚至是多余的,但我会指出这里的关键术语“技术”,作为某种在实在论者对活动图像的解释中普遍想当然的东西,事实上被忽视了。电影中技术的方面可以简单得令人迷惑(如它在手翻书中的形式),也可以是极其复杂的技术处理的产物(如在数字合成影像中)。它涉及以特定的速度临界值控制图像的呈现,从而影响其视觉感知形式。我所说的是运动知觉的生产,而非运动幻觉的生产,后者带有一种诋毁和对知觉不信任的语气。在动画中,人类的感觉中枢在遇到机械设备时,通过一个受控的感知过程而发生转变(或者说激活)。动画设备的第一次发展出现在十九世纪,并且它参与到了一个知觉被技术有意塑造的新时代之中。亨利·柏格森在他出版于1907年的作品《创造的进化论》对于电影摄影术的讨论中批评了这种运动的机械生产。同柏格森对电影摄影术的回应同样模棱两可的是他对电影运动所带来的悖论的处理,当一些电影理论家把“运动幻觉”简单地描述为一种现实效应时,这其中的复杂性就被掩盖了。

    对运动的再现可能构成了电影的起源,但对于很多理论家来说(包括我所说的德勒兹),这是个有待被超越和忘却的起源。比如说,鲁道夫·爱因海姆将电影看作艺术的方法声称电影的美学价值全在于摆脱了它最初机械地再现生活的运动的角色。从一个动画理论的观点看,这种认为运动的创造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再现过程的假设真是令人迷惑。除了将电影运动贬低为一种简单的幻觉外,这种观点还把它看作自动或机械的复制过程,从而强调它缺乏美学价值。

    然而亨利·柏格森对利用机械手段的运动生产的批评,所提供的不只是这种还原性的驳斥。对于柏格森来说这种电影术并没有给出新东西,而毋宁是重复了一个古老的理智错误。柏格森的哲学致力于推翻这种思维方式,提出一种基于我们运动经验的新的现代哲学。芝诺的悖论例示了这种古老的偏见。芝诺声称阿基里斯永远不能赶上提前走了一段距离的乌龟,因为无论迅捷的阿基里斯前进了多少,笨重的乌龟都能以前进的一小段距离领先他。芝诺的错误在于一种错的运动观念,它将运动理解为其所穿过的空间。然而空间可以无限分割,运动作为连续的过程则不能。这一错误认为所有的运动都可以分解成静止的部分,就好像运动是由一个简单的相加过程组成的。

    柏格森还举了一个相对晚近的电影技术的例子来阐明这个错误,正是由于这个错误,运动被误解并且它作为变化的本质被忽视了。技术上讲,一个电影设备(摄像机)产生一段静态图像,静止的部分当放置在另一个设备(投影机)中,由外部机械运动推动,产生出明显的运动。柏格森宣称这个运动是假的。

    讽刺的是,这个激发了现代艺术家(尤其是未来主义者和立体主义者)通过一种对运动的新思考来改变图像的,思考运动的哲学家,似乎在谴责这种新的运动艺术。这使得电影理论家和哲学家同样感到尴尬。德勒兹将柏格森的电影观点宣判为“相当草率”,并将其归因于柏格森写作时电影的发展尚处早期阶段。如前引,德勒兹对“原始的”电影的描述立刻补充道,“柏格森的批评所指向的正是这一原始的阶段”。可以推测德勒兹相信一旦得知更晚近的阶段的电影,柏格森就会意识到电影媒介所具有的与运动—影像的亲密性,这一术语正是德勒兹从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中得来的。

    我曾经作过一个稍微不同的尝试来解释柏格森对电影运动的轻视。(指作者的另一篇论文The Arrested Instant: Between Stillness and Motion,收录于

    Between Still and Moving Images这本论文集

    )首先,我推测柏格森可能混淆了计时摄影术和卢米埃尔的电影摄影术,前者是马雷和迈布里奇即时的静止图像的分析的摄影序列,后者则在投射的活动图像中实现了运动的合成。柏格森的文章可能暗示着他并没有完全区分开这些过程。其次,我认为柏格森所指的是电影设备及其组成部分和机械操作:幻灯片,摄影机和放映机;而不是它的最终产品:银幕上的活动图像。

    Between Still and Moving Images

    目前无人评价

    Guido, Laurent; Lugon, Olivier; / 2012 / John Libbey Publishing

    这些观点是有些理据的。柏格森后来对电影事业的参与(虽然并不十分热烈)并没有显示出他对新媒介明显的反感。柏格森还给后来的电影制作者以激励,并对诸如阿尔伯特·卡恩的星球档案之类的电影项目很感兴趣(详述于宝拉·阿玛德精彩的著作,讲述了卡恩如何依赖于柏格森的建议并为他拍摄电影)。柏格森在后来的采访中还显示出他对电影的兴趣,尤其是令法国影迷着迷的延时电影。电影的机制及其静止的运动帧为柏格森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类比,来说明运动如何被误解为沿着一系列静止的点的转变,是静止画面的累积,而非意识的连续流。他谴责的是电影所能代表的那种运动观而非新媒介本身。

    然而,我现在觉得在柏格森和德勒兹对原始电影与运动生产共同的轻视中,除了误解或是缺乏了解之外还有更多东西有待挖掘。柏格森对于由电影设备产生的人工运动的描述清楚地表明了电影影像的确承受了他的批评的冲击。“为了使影像活动起来,一定要找到运动存在过;实际上,运动就在那里,就在放映机的装置里”。这里存在的是柏格森对电影的担忧的核心:一种通过技术实现的,人工的机械运动。并且这并非仅是一种不成熟的印象。虽然《创造的进化论》仍然是德勒兹和其他人就柏格森对电影的解释最常引用的的文本,但在1934年柏格森特地为他的书《思想与运动》(英译《创造的心灵》)的出版所作的导言中,他几乎毫无修改地重复了他的讨论。在那里他继续将真正的运动与构成电影幻觉的连续图像对立起来。

    因此柏格森对电影的批评不仅仅是对静止图像能够产生运动的能力的拒绝,而是对电影原动力中固有的机械性的谴责。在柏格森的批评中处于中心的是他对机器深深的怀疑,这也构成了1911年他在自己的著名论文中对笑的分析的基础。柏格森认为,笑表达了一种对他称之为机械式僵化的社会性嘲笑:“人体的体态、姿势和动作的可笑程度和这个身体使我们联想起一个简单机械装置的程度恰恰相当”。柏格森认为,机械与生命是对立的,与他对运动的理解所依赖的生动的感觉是对立的。如果柏格森看过卓别林和其他默片喜剧演员的电影,可以想象他会在他们肢体模仿的机械本性和他们在其中表演的电影媒介之间发现完美的一致。电影通过暴露一种无弹性的僵化,为柏格森式的喜剧提供了完美的媒介。动画片,尤其是像埃米尔·科尔或奥托·梅斯默那些早期的例子,似乎也证明了柏格森的理解。

    柏格森和德勒兹共有的那种对电影的运动生产的深深怀疑依赖于柏格森的变化概念,德勒兹将其理解为一种与被构想为开敞的整体的关系。柏格森所理解的机械性不能实现绵延和运动的基本效果,他将其描述为“永不停息的创造,不可抑止的新颖性之高潮”。因此对柏格森来说,电影幻觉的局限在于它固定和僵硬的本性。这一问题并非仅仅来源于它是静止图像的连续,而是来自于它的运动轨道是确定的,前定的,因而是未开放的这一事实。电影图像可能会运动,但这是虚假的运动,因为它并不提供真正的变化之可能。让我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一点:有个人去看一部葛丽泰·嘉宝的电影看了一百多次。当被问及他为什么对这部电影如此痴迷时,他解释说,他一次次回到电影院是因为在一个场景中,嘉宝在窗前脱掉衣服,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列火车冲了过去,遮住了银幕上的美妙身体。“我想,”那人解释说,“那趟火车总有一次得晚点吧。”

    就像所有好的寓言故事一样,这个故事能够反复阅读。一方面,它揭露了电影无力于真正取得新颖性,这是一个柏格森阐明过的错误,不仅以电影摄影术,也以展开的全景图所表达的那种信念,“未来就在那里,已经卷着画在画布上”。这个可怜的家伙强迫性的重复是显示了一种有害的幻觉,还是说他充满希望的回归揭示了柏格森所忽略的东西,关于电影具有的真正的吸引力,动画的承诺,以及运动本身的开放性。欲望的图像和列车时刻表的机械合理性以及电影的序列能实现同步吗(或是不能)?德勒兹认为如果我们超出动画原始的机械方面并且跟随朝向整体的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柏格森式的电影将是可能的。

    无论我发现柏格森对电影运动的怀疑是多么意义深远,它最终表达的是一种对机器的恐惧,这种机器为电影理论给予了被限制的遗产,我不认为德勒兹以其对原始的电影的轻蔑真正克服了这一点。就像柏格森错过了这样一种笑所带来的喜悦,它矛盾地将其社会性嘲笑转化为对世界及其荒谬的天神般欢乐的拥抱,我相信他也理解错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不断演化的可能性。就像默片喜剧,就像动画片的可塑性而非僵硬性(如谢尔盖·爱森斯坦以他的术语“原生质的”歌颂过的),电影运动纯粹的机械过程,以及动画的根源,传达着使机械获得生机——事实上是生命——的可能性,传达着摆脱有生命和无生命二分法的可能性,传达着承认人类对机器所应负责任的可能性,反过来,机器对人类也是一样。

    尽管柏格森和德勒兹富于洞察力,但我发现他们都摒除了来自动画制作过程的资源,它利用机器设备对生命冲动(柏格森对生命精神的称法)的开放性的模仿。柏格森正确地指出了电影影像是被事先刻下的。然而动画却以其图像的生动性给出了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承诺。电影的效果不仅存在于对运动的知觉中,也存在于对运动的感觉中,在朝向尚未得见的未来移动的当下展开。尽管拍摄的影像有着不可否认的历史性,我们却是以现在时体验其画面的生机——在电影的各种类型中有多少更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就动画的动作被置于前景,就绘图、物体甚至静止照片都被给予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生机复苏?

    动画不仅依赖于静止图像向运动的转变——柏格森宣称这是不可能的(事物不能从静止中获得运动)——而是依赖于知觉的转化,依赖于人类感觉中枢与机器的一种融合。这种知觉是我们所固有的。认知心理学家仍然努力想要解释我们的知觉。在我看来这种努力构成了柏格森式的“全新而可预见的”高潮,使用机器来解放我们的知觉。

    相较于把机器看作相同事物无尽重复的过程,动画的制作过程邀请我们跟随如吉尔伯特·西蒙登这些思想家的带领,把技术看作是改变我们环境的手段,它并非工具性的,而是如柏格森所说创造性的。柏格森表达了人与机器的疏离,恰恰相反,西蒙登则声称,正如穆里埃尔·库姆斯所说的,“减少这种疏离意味着,表明技术物并非人类的他者,而是本身就包含了人类的某些部分”。带着唐纳德·克拉夫顿恰当地描述为“有感染力的笑”,我们可能会高兴地接纳电影的运动借助人类感知和技术的参与创造的动画,而非嘲笑结在真正的生命之上的机械硬壳。

  • 【整体与偏见】(1)

    作者:米牛牛 发布时间:2010-07-12 12:36:23

    【整体与偏见】(1)

    本原不可知(否定式、自有、无限):I am Who I am

    归向本原的方法:

    多元多视角(法)互补共存(不可同构-通约-简约-取代-合并、互补-盲人摸象、保持原汁原味:):)、消除元视角)、因为本原-世界可能具有这样一种深奥性质:即对于不同的视角、世界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现象】(因此视角持有者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经验】):

    神学(人和本原的超验联系)、佛学、其他(道、唐望老师等)、科学、哲学、怀疑-实用。。。

    领域:

    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方法论等)

    任务:

    用理性尽可能描述其他(非理性)视角、直至不可表述为止(缄默)

    在理性内部分析理性的局限性(知识、确证等):(理性)元视角的消解:【从消解逻各斯中心 到 消解理性中心】

    【神学视角】

    世界的本原(上帝、空-没有偏见)、与我们(通常)看到的世界不同(罪、妄见) :【减法的智慧】和【加法的知识】

    智慧的来源:启示、悟道、研究

    觉悟:启示(来到)、自性(显现)

    觉悟:离开(理性)偏见、(在非理性中)寻找道路(继续演化)

    向未知而行:在看不见的地方才存在继续演化的方向:上帝

    主耶稣的门徒因信主耶稣而称义:神学中的人本和非理性

    圣灵就在宇宙中:祷告

    人的灵魂来自上帝创造人时吹入的灵气、人的肉体是短暂的、在肉体死亡后、人的灵魂归向上帝、这一切源自信主耶稣

    【修行的必然性:继续演化、从偏见归向本原】

    修行:继续演化的内在动力

    修行包括大脑-身体等的共相变化(物理层面)

    【觉悟】

    通过【内】来认识【外】:天人合一、整体演化

    【内】 - 【空】(整体)

    【科学视角】

    人(的肉体)来自宇宙整体演化、复杂系统自发协同演化

    世界(本原)不可知、但是世界从人的角度看来是存在【先在智慧】的(因为人是有智慧的:人择)

    (对人而言、在人看来)宇宙呈现【意识形式】的智慧

    我们所描述的上帝、是从人的角度看见的上帝、是人脑中的上帝、一般不是本原

    神学:通过超验方法接近上帝

    神学内部的不断发展

    无限暗示上帝存在、怀疑意味人的有限(间接暗示上帝存在)

    从【我不思故自性在】到【自性不在故整体在】:):) 个体是整体的产物

      

    【佛学视角】

    【空】-没有偏见、【有】-主客观整体:当偏见消失后整体显现

    【无】包含【整体】、故【无】不空:我-有-执空的对立消失

    从【心】出发可以接近整体

    我们看到客体 - 我们得到啦信息(整体内部的信息):天人合一

    【空】:偏见消失、自性也消失(非执空)

    【妄见消失自性显现】:【神本】>【人本】?

    【空】可以没有视觉形象:卷缠的"一个点"

    佛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融合

    【空】不是【色】:【无-空】:世界(本原)、【有-色】:缘起-妄见-现象-认识

    【空】是【色】:【色】是关于世界的认识、而【空】是世界、所以色来自于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空:既要内在与(通过)有-色、又要外在于(超越)有-色

    【空】无法通过将大量细节【互补】而成:【空是本质、色是细节??这个说法好像不对:):)】

    (对别派赞叹有加:):)):佛陀老师是大智慧者、他自己就可以觉悟:基督徒因信主耶稣而称义:主耶稣的门徒

    神本:上帝-整体赋予我们的、自性

    人自己创造的东东要和上帝的创造相融合

      

    【境由心生-心生万法-心外无物】

    【境-万法-万物】等不是本原、只是偏见(知识):他们是由认知过程(心)引起的:当【心】停止则他们消失

    消除【心】中的偏见是通向整体的道路:因此【心】是通向整体的道路、但【心】不是整体本身

    自性-良知:世界虽大、但已在心中(因为【心】本身就是演化的产物)

    只强调【心】和只强调【物】是一样的:割裂、分别

    【理性和道】

    只从理性分析无法接近道:道类似于某种规则、但不是理性意义下的规则:【空、道】的核心部分是非理性的

    只依靠理性是无法觉悟的:理性-偏见-罪性(智慧树)

    人的思维的核心部分不可论述、可论述的部分不完全:被创造的

    【悟】是状态而不是分析

    【道】的主要-内在部分是功夫-内力:):)、只有次要-表面部分才表现为理论:):)

    悟道:超越理性-语言-思想-表达(不可道):是一种【状态】

    东方哲学的主要部分不是概念和表述等语言层面的东东、而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内力等:玄慈方丈对于宇宙的认识主要在手少阳经脉、西藏喇嘛对于宇宙的认识主要在头上:):)

    西方哲学:概念、判断、论证推理等

    【道】 = 生命力 = 【浩然正气】:):)

    视角内的:共识量、不变量

    科学规律

    【各派功夫】

    神学(我派):祷告(两手相握置于前额)-灵魂归向上帝、启示、意识能量

    【祷告:我们在天上的主耶稣、愿你的大能充满我们的心、愿我们的灵魂归向你】

    佛学: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其他各派:不清楚:):)

    从真空中【看出】可控能量:【可控涨落爆炸】

    我们能平时测量到的真空涨落是不可控制的

    信主耶稣、爱邻如己

    把事情做细做好

    【多重视角之间的不可通约】

    喇嘛不懂量子力学、物理学家不懂内力:):)

    人类学家田野工作的意义和局限:相互垂直的视角之间的不可完全映射

    所有将主客观对立的哲学、都既不可能理解清楚主观、也不可能理解清楚客观

    所有以理性为主的哲学、都不可能接近本原

      

    缸中之脑、波姆鱼缸:我们看到的只是经验

    【本体】是否包含矛盾不可知、但是【知识】一般都包含矛盾

    拉普拉斯妖怪、量子、哥德尔:经验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理性是不完全的

      

    【多元】

    日月、树木、化石:只存在于科学-常识等视角之内(在佛学视角内可能是偏见:幻象+变幻、不是实在)

      

    消除偏见:【无相】不是简单的综合相:是什么(通过悟道)

      

    上帝:暖意、(量子)能量、正气、感动

    缘起:瞬间变幻(可能有视觉形象:一大团:):))

    【空】可能没有视觉形象(不是一个东东)、【空】可以是类似于释然-无虑的感觉

    主耶稣的门徒

    【神学视角内的继续演化】

    【空】、【安息主怀】

      

    【人格化上帝】:神学中的人本主义、人眼中的上帝

    人看上帝、必然有人的痕迹、上帝本体不可知

    神造、人造:是什么样?为什么这样?诗-思

    关于上帝的悖论:理性的悖论、有限-无限的悖论

      

    【理性和非理性】

    人本、分析本、经验、逻辑、直觉。。。

    直觉和先知

      

    上帝:偏于非理性人本视角

    道、斯宾诺莎:偏于理性视角

      

    历史和【延迟实验】

    不但【当下的知识】、而且【历史知识】、也和【当下的测量】有关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缘起-因果:卷缠

    1-2-3、1+2=3:最初的分别心:):)

    知识-偏见、分别-罪

      

    智力=脑的计算、智慧=心的感悟

    人到底在忙什么?飞机-光子、氢蛋-太阳

      

    形式逻辑必然包含悖论:形式系统不完全、世界是复杂的

    形式逻辑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视角:2元划分、简化

      

    科学客观性 =科学视角内的共识性

      

    没有主观、没有客观、只有整体

    心念是分别、也是通向整体的道路

    心念是污染、也是解决污染的方法

    通过心、显现自性-良知、走向道

      

    科学不但是科学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转基因】

      

    语言分析的局限:诗歌的意象

      

    意识=物质:整体(本原)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以自由意志为起点(自由意志也来自于上帝:):))

      

    语言(和)分析

    上帝以言语创世(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上帝要超越语言(视角包涵语言)

    语言-意识-物质:如何构造世界?

      

    胡塞尔括号:【无】

    一般的知识、胡塞尔直观知识、没有知识(无)

      

    逻辑的多样性:模态逻辑。。。

      

    直觉主义:整体赋予个体的自性-良知、

      

    黑箱的不可判定

    2种信念不可判定:只有人才能理解人、机器也可以理解人:人和机器同质-异质

    自由意志不可判定

      

    【看山看水】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偏见

    看山还是山:偏见消除、已经同时了解【偏见】和其背后的【实相】

    前现代 - 现代 - 后现代:):)

      

    实用主义的缺陷:放弃本体追求(超越)

    怀疑主义的缺陷:怀疑是一种【究心】

    怀疑和不可知

      

    上帝、道:不断的觉悟、演化(演化的方向)

    我们对于上帝的所有(理性)描述、都不是上帝本身

    神学:归向上帝的方法

      

    个体自由通过整体来规定

    很多哲学流派过于从个体出发、但是不完备的:单纯从个体出发无法完全把握个体

    合乎天道:庖丁解牛

    【转基因、证实and证伪】

    不能证伪就是正确吗?【不能证伪是不够的、要证实】

    证伪过程中的不可判定:【转基因无害】和【转基因有害】同时不可证伪

    不可证伪标准太弱:实用主义的意味太浓:100年后转基因危害才能暴露怎么办?(3代人连续食用:):))

    科学实在性-科学视角下的共识性

    科学与社会:費耶阿本德

    科学究竟发现啦什么?飞机-光、氢蛋-太阳、DDT、转基因:):)

      

    形式化的局限性、最多只能算作是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而不能看作是人的局限性、因为人的思维形式是很广泛的、非理性的思维过程是大量存在的、而这些过程是都不受形式逻辑分析的限制的

    哥德尔定理:形式逻辑是理性中最有希望消除矛盾的、但是形式逻辑必然蕴含矛盾

    理性必然蕴含矛盾?

      

    我觉的【塌缩】和人的意识可能是有关的:【塌缩】可能是指【可以被人测量出一个确定的值】啦:):)

    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其被记录之后才是一种现象

    不唯心主义不行啦呀、哈:):)

    延迟实验:我们【看到】的宇宙、不是本原、而是观察结果

    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是观察结果

    历史、因果。。。。。都是观察结果:都可以被观察所改变?:):)

    逆因规律、物理目的论。。。。。

    【潜在与实在】、【潜无穷和实无穷】:【本体和知识】、本体是不可知的

    人眼中的上帝、必然会出现【人格化】

      

    【人为什么要变好:):)】

    以前李淼老师曾经在博客里介绍过物理学中的【目的论】、或称【逆因果律】:

    http://limiao.net/1362?cp=1#comments

    因此根据过去的经验(比如物种演化)、过去的世界是演化的、因此我们有一定的理由假设未来也是和现在不一样的(演化)、那么现在的人就【必须一定】会去改变自己、并且这个改变是有【确定方向】的(向着未来那个新的状态变):这个【确定的改变方向】、可能就被我们现在叫做【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打算】等。。。只是1种猜测奥:):)

    心不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心可能可以悟出本质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理性不知道、觉悟后可能可以(部分的)知道

    可能存在【把握终极真理】的状态:比如觉悟的时候

    人看不见看不见的东东:有限性

    人可以【意识到】看不见的东东:继续演化、【心灵-意识】是继续演化的道路和方法

    不可知:本原包涵无限可能性

    【觉悟】

    通过【内】来认识【外】:天人合一、整体演化

    【内】 - 【空】(整体)

    西方哲学:外、(外)证:理性方法+逻辑

    东方哲学:内、悟、内证:非理性方法+身体(如穴位等)

    心灵:不断进化的道路和方法

    心灵和哈伯超深场:心灵离我们更近

    【冰山派】

    理性-知识的基础结构是非理性

    哲学的【内力】基础

    【理解和语言:不可摆脱的混沌状态】

    机器和人、人和人之间的理解

    语义的理解与潜意识

    语义和背景无法分开

    完全廓清语义是不可能的

    人不能完全了解自己、也不能完全了解别人

    【语言分析】的优点和局限:模糊的不可避免、模糊的好处

    【语言分析】的量子性:语言分析的普朗克常数、思维的普朗克常数

    人的思维究竟是怎样的:不可完全形式化、人无法完全理性的表述自身思维的特征

    以前人处于人吃人的蛮荒状态、因此原始的教义和现代的可以有所不同?

    【混沌】

    复杂结构

    不可知、未知

    蒙昧状态(如相对于理性状态)

    。。。。。

    我觉的如果从视角多元化来看、林肯老师是有道理的:在某个时段之内、可能大多数的人都会有相似的视角、而在长时期内、某一部分人依然会坚持同样的视角、但是在所有时间里、所有的人不会永远用同一个视角来看问题、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必然会存在不同视角下的不同观点、这和后现代思想中的【中心解构、元消解】等观点是有共同之处的:):)

    而从量子力学角度来看、奥威尔老师也是有道理的:【延迟实验】的理论探讨和实验验证表明、不但【微观粒子现在的性质】和【现在的测量】有关、而且【微观粒子的历史】也和【现在的测量】有关、这再1次验证啦哥本哈根诠释中关于【任何1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其被记录之后才是1种现象】的观点:因此微观粒子的历史在不同的测量方式下是不同的、这类似于【谁测量啦现在、谁就知道啦过去】、这和奥威尔老师的观点有某种类似之处:从量子力学视角来看、【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即历史不具备绝对的客观性、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历史和现在的测量有关:):)

    同时、在李淼老师介绍的【物理目的论、逆因果律猜想】中、我们现在的宇宙不仅是初始条件决定的、而是整个历史包括未来所决定的、因此这可以和奥威尔老师的观点互补:【谁知道啦未来、谁就知道啦现在】:):)

    http://limiao.net/1362?cp=1#comments

    因此: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看法是多元化的:实际上存在很多和我们日常经验大相径庭的视角、而在这些不同的视角之下、【过去、现在、未来】和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涵义:):)

    【有常无常】

    我觉的如果从理性角度来描述【常】-【无常】、可能会存在多种表述

    比如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常】是万物运动变化过程(缘起)背后的恒定不变的真相、【常】类似于"规律"、但却是无法用理性来描述(不可道)的那种"规律"、也无法通过采用互补的方法将对于世界认识的诸多方面简单的合并而成:【常】而是一种通过某种心灵过程(比如禅定、悟道等)所觉悟到的世界的真相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常】大概是说:我们通常对于世界的很多经验、其实都是掺杂自身主观因素的妄见、这种心念纷飞杂乱的状态就叫做【无常】、而【常】就是当这些妄见全部消失、(从而自性显现)的状态

    慧能老师在【慧能第3原理】(又名【风动幡动心动原理】)中曾经深刻指出:我们平时观察到的【风动和幡动】等现象、其实都是因为【心动】造成的、也即是由于人的认知活动本身产生的、在此慧能老师不但指出啦欧陆武林中的【经验、概念、知识、判断】等诸范畴不是客观的、同时明确指出啦即使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本身、也是和人的认知有关、也不是客观的:因此在我派看来、欧陆武林康德老师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观点、是【慧能第3原理】的一种不完全的推论、因此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康德老师缺乏我派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理论背景的指导、【哥白尼式的革命】虽然认识到啦观察者对于被观察对象的作用、但是康德老师的理论依然是建立在【主客观分立】基础之上的、因此康德老师无法完善的解释【先验、先天】等的来源、使得康德老师理论中的唯理部分成啦无源之水、主观臆断的成分较大、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同时、在【慧能第1原理】(又名【本来无一物原理】)中、慧能老师指出啦消除无常-妄见的方法:明镜-明镜台、菩提-菩提树等现象-经验-概念等都不是本原、必须消除这些分别之识、进入【无一物】的状态时、妄见才会彻底消失、在此慧能老师深刻指出啦:对于真相的认识、不是由一组理性知识组成的、而是由非理性的觉悟构成的、知识和理性都不是通向真相的道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欧陆武林的很多功夫、包括康德老师的先天、先验、经验、分析、综合、感性、知性、理性等诸多概念、基本上都是局限在对人类思维中的【妄见】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类、因此在我派看来、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最多只能使【妄见】更加有条理而已、但是这条道路是不太可能接近真相的、因为理性思维本身可能是有局限性的

    最后、在【慧能第2原理】(又名【慧能何期自性X5原理】)中、慧能老师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在此慧能老师深刻的解释啦康德老师所提到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之间的内在关系:佛性与自性、世界的真相与心中的良知、外与内、物与人、客观和主观本来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之所以可能获得对于世界的真正认识、正是因为我们和世界本来就是是一体的、自性为整体所规定、并在整体中自洽的生发出来、圆通妙澈、沆瀣融会、无分彼此:):)、因此、欧陆武林中很多将世界外部化、将人的思维整体分割断裂还原为几条简单规则、将主客观分别化对立化的哲学理论都是一种不正确的徒增烦恼的认知方法、正如慧能老师所言:当妄见消失、自性显现的时候、我们将会进入【常】的状态、并获得对于世界的真正认识:):)

    我觉的【禅定】是佛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不同的视角之间、比如【科学】和【佛学】之间、常常不能进行直接的沟通和类比:因此如果要讨论【禅定】的话、可能必须深入学习-修行佛学、进入佛学视角之内才行、因为外人可能是无法完全真正理解【禅定】的涵义的:):)

    【图灵测试、塞尔测试】

    我觉的不管黑箱里面坐着的是【机器】、还是【更强的:是机器+机器背后的人工智能专家小组、如深蓝小组】还是【一个真的人+参考资料】、【是否可判定】都和测试问题本身有关(即和测试问题序列的【难度】和【长度】有关)、即【是否可判定】是相对的、测试结果会因黑箱外的测试员和黑箱内的机器或人的不同而不同、换句话说:

    对于图灵测试:A测试员可能会觉的黑箱里面是机器、但是B测试员可能会觉的黑箱里面是人

    对于塞尔测试:A测试员可能会觉的黑箱里面的人懂中文、但是B测试员可能会觉的黑箱里面的人不懂中文

    也就是说、测试员与黑箱内的人或机器之间、更象是一种博弈的关系:与之类似的、实际上即使是人和人之间、能否沟通也是相对的:比如类似于前面帖子提到的、假如一个人实际上是在说谎、那么可能东郭先生去问、就认为他根本没有说谎;黑猫警长去问、7问8问还是不能判定他是否说谎;但是福尔摩斯去问、3下2下就可以发现他在说谎:):)

    图灵测试-塞尔测试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会面临【何时停机】的问题:):):就是究竟问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判定的问题:比如对于图灵测试、是在10000个问题之内不能发现破绽就认为是人呢?还是5分钟之内不能发现破绽就认为是人呢?假如在10001个问题、或在第6分钟发现破绽怎么办?假如某个机器背后的人工智能小组非常强大、资金雄厚的连前退役测试人员都可以雇佣进入团队:):)、可以将足够的信息编入机器、这样这部机器就【有可能】能够回答出【A测试员】连续5分钟的提问而不露出任何破绽、因此【A测试员】就有理由认为这部机器是人、但是碰巧【B测试员】具有和【A测试员】完全不同的语言特征、提问方式和问题序列、而这个序列恰巧是该机器所无法应付的、那么【B测试员】可能3言2语就发现这是一部机器

    图灵测试和塞尔测试背后的问题、都是在问机器是否可以和人具有【等效】的智能、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比如:

    【不同构不等效观点】:因为至少目前的人工智能机器基本都和人脑差异较大(比如深蓝思考棋局的方法和卡斯帕罗夫老师不同)、既然不同构、因此不可能等效、就是前面帖子提到的:【外边的人肯定可以做出判断】

    【渐进同构可等效观点】: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不够高、但是将来机器可以逐步具有和人【同样、或类似】的思维结构、如可能会构造出非图灵机器、因此机器将来会【等效】与人脑

    【不同构可等效观点】(强AI):不管内部结构是否相同、机器都有可能等效于人脑、或全面超过人脑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强的】【不同构不等效观点】、也就是说我猜测:人脑【至少】是【强于】图灵模型的、但和人脑其他模型相比不清楚结果、换句话说:

    人脑中确实有图灵模型、但是人脑中还有非图灵模型

    并且人脑中的非图灵模型部分、可能是图灵模型所无法【等效】的、换句话说:人不能【自己把自己】完全形式化(也就是说、比如、人可能可以被【外星人】形式化、但是人不能【自己把自己】形式化:))

    上述猜测和哥德尔老师的理论有关、王浩老师曾经说哥德尔老师曾经对另外一位老师说过:

    【要么数学不是人造的、要么人脑高于机器、要么2者都对】:):)

    下边回到图灵-塞尔测试:如果假设上述的【人脑高于图灵模型】、但是【人脑模型】比【图灵模型】究竟要【强多少】、这个程度的度量、是在【图灵模型】内所无法计算的、也就是说:对于图灵测试中的一部指定机器、究竟问题序列要【多难】和【【多长】、才能发现机器的破绽、这是在【图灵模型】下不可计算的、也就是说:

    测试员是一定能够问倒机器的、但是具体要问多长时间才能问倒、这可能是在【图灵不可计算的】:):)

    最后、在【假设】上述猜想正确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推理:无论图灵测试还是塞尔测试、都是【不完全的】、换句话说:【一台机器否有智能】是相对的:从某个标准来看着该机器是有智能的、但是在那个标准下来看就没有智能啦、因为这个【标准】是图灵不可计算的:上述只是猜测奥:):)

    【无常=有常】

    【有常】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一种偏见(【执空】)

    到啦【有常】之后、才能真正理解【无常】

    我觉的【犬儒主义】中对于美德和良知的追求、对于社会(不合理成分)的批判态度等、和儒学中的某些成分有些相似

    但是不管是【犬儒主义】内部存在的【愤世嫉俗】、还是【玩世不恭】的倾向、都属于某种【极端】的倾向、和【中庸】有一定区别:):)

    【儒】在汉语中并不一定只是指【儒家】、有时也可以泛指(比如从事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思想家、学者、带有理想主义特点的书卷气等: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将】等、当我们说一个人【儒雅】的时候、这个人并不一定是【儒家】、而主要是指具有某种书卷气、因此翻译成【犬儒主义】是比较贴切的:):)

    【修行的必须性:整体的持续演化】

    自性的显现和呼唤(减法的智慧):祷告、打坐-显现:):)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分野不准确: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

    【先验与后天:知识论】

    本能、直觉:已有的、自性-良知、

    【心】本身就是整体(先于人类)演化的结果(唯心和唯物的融合):唯心就是唯物

    先天(具有)和后天(学习):先验-后天

    实数的实在性:柏拉图理念、康德先验综合、自性-良知

    【慧能-康德-王阳明-海德格尔-伯格森】

    【启示、觉悟、自性】

    启示:"先天的"、"动态的"

    【自性-良知-(康德)先验】

    信念、概念与判断

    先验的【动态性】:先验是可以变化的、以前的经验可以类似于先验的作用

    【先天、后天、分析、综合】

    先天和后天的比例是多少?【创造演化】和【随机进化】的关系

    【自性】和【白板说】

    【认知过程:先验、通过认知(行为)、产生经验-知识等】

    静态先验论的缺陷:先验和认知动作交互(皮亚杰发生认知)、先验和经验混合(先验可以来自前辈的经验(如可遗传性获得等)、或以前的某种经验)

    先验意味被创造的:先验和经验的比例是多少?

    【现象】是由人的认知活动构造出来的、而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独立的世界】

    如物理意义的宇宙:是人在【可共识意向】下用观察经验构建的世界

    不光经验和主观有关、现象也和主观有关:经验和现象都不是唯一的

    【客观性】和【唯一性】

    本原是不可知的、即使可知也不一定唯一;认识基本可以肯定不是唯一的(有限和无限)

    即使是唯物主义也无法推出客观性是唯一的、但是唯物主义经常【假设】客观性=唯一性、这是没有根据的

    理性是有限的

    理性无法区别: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客观的、还是被【模拟】的

    理性无法达到物自体、理性只能看见现象

    悟性(可能)可以悟空

    【理性的表述能力、理论容量】

    自由和自由意志:个体由整体规定

    【0难度存在猜想】

    对任何一个理性问题:):)、必然存在至少一个视角、可以将该问题的【难度】降解为0:):)

    处理问题的观点有失不是主要的、而论述才是主要的:态度要温和有说服力:):)

    【命名、综合、归纳、演绎。。。】

    一种不正确的观点:【现象】即使不是本原、但是也是、或可以、逐渐接近本原

    这是不对的:因为【本原】可能具有这样的性质:就是可以【被人看出】无数种类的【现象】

    所以单凭【现象】、或【现象】的互补累计、是无法认知【本原-真相】的

    【唯名、唯实、唯识】

    【(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东东、也存在于某个【特定之处】:):)

    音乐结构、美术结构、诗歌结构、感觉结构、理论结构。。。。。

    【内视】、LSD看见-遇见的【内结构】

    柏拉图理念世界:有道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人看来【道】应该是【先于】现象的、现象是不完备的

    我觉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相当于【规律、道】、在哲学上有很多不同看法:比如关于其是否确实存在、是否"先于现象世界"而存在、是否唯一是否恒定、是不可知的还是可以被认识的、是否可以被人所完全认识、是否可以被人所渐进认识等、各大哲学流派都有相互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没有比较统一的标准

    在认识论意义下的【真理】、一般是指人类对于世界的【可共识的】认识、因此我觉的认识论意义下的【真理】是和认识者的视角密切相关的、因此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唯一的: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视角的认识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不同的结论在各个视角之内可能都是自洽的、但是在视角之间可能存在【互补、盲人摸象】的关系、即【多视角共存】的关系:):)

    【为什么可以问为什么】

    我觉的【为什么可以问为什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背后、可能确实是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原因、【道】、(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科学)规律】、因此我们才可以不断的追问为什么并不断得到某种答案

    从科学视角来看:人的智慧是宇宙整体演化的产物、因此当从人的智慧出发反过来观察宇宙的时候、人也会观察出宇宙具有看出某种和人的智慧相似的痕迹、也就是说人观察到的现象会和人脑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出发点、人就可以不断的对现象进行分析、并在这些现象中梳理出和和人脑思维结构具有内在联系的某种因果关系、这个过程可能就是我们在不断的问为什么、并不断得到某种答案:):)

    从神学视角出发:人被设计成如此即是如此、人被设计成能看见什么就能看见什么

    【本原】不可知

    我觉的哲学可能可以探索出【证明、逻辑】这一类思维形式的内涵、理论容量、和能力极限

    即哲学或许不能完全研究出【语言的边界在哪里】、但是哲学可能可以通过在理性内部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研究出【理性的边界在哪里】:):)

    内-外整体:对内追求的越深、对外认识的越好

    自有永有:不可论证

    轴心时代

    先在智慧不能过度还原为一组不完全的知识、人的有限和对世界知识的不完全:我们认识的规律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科学看不见科学看不见的东东:):)

    自然是合理的:设计的

    心-身体参与的认识论:心是通向整体的道路、从认识论看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的[空]

    不但是获取知识、而更是心-身体的锻炼(喇嘛对于宇宙的认识在大脑:):))

    内-外整体:当偏见消失自性显现的时候、良知和整体融合、同时也获得拉对于整体(自身和宇宙)的认识

    心-身体"大于"脑:当从脑看心时、无法完全还原:智能设计、整体不可知

    心-身体是演化的直接结果、而理性不一定是:关闭脑+打开心-身体、是继续进化的道路

    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不能硬表述、否则就意义不大啦

    密宗[翻转]:色-空

    中脉、内部蕴含的生命力:密、丹田、檀中等

    不可知 = 上帝存在:通过有限认识无限、通过认知认识本原、通过局部(全息)认识整体

    人的有限性:上帝不可知、上帝不可证明

    神学与佛学:【启示】与【自性】

    [空]的多种涵义(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意义)

    (认识论意义)

    本来无一物;没有偏见的心灵状态-整体状态-合一状态

    妄见消失后自性显现:见性-见道-见慧(通过戒-定等)、中脉-生命力-第3只眼-第5种场(打开连接5th场的天线:):))

    认知-现象是虚妄的:现象-妄见、本原-空

    有-空-有:离开现象(认识到现象无常)、通过心灵回到本原(空)、再回到现象(从本原出发来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无常现象):无常-有常-无常(慧能包括神秀、慧能是后神秀^_^):感知-意念和空见(或)不同(并且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要通过关闭感知-意念来发现空见-勤拂拭)、但是感知-意念和空见可以并存、认知-现象也是存在于世界的(本来的自然的)一部分;第2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我和山水的整体

    [空]的多视角:空见、妄见(如自我感知、音乐结构等):都是[空]:感知-意念和空见都应在各自应在的位置上(2边、中)、从心出发到整体(包容一切)

    [空]不可分别把握、只能整体融合:天人合一、梵我合一:自我-他人-世界是一个整体、无念一切存在

    心印:世界本来就是那样的、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需要改变的:):)

    心-身-脑:整体

    (本体论意义)

    本来的样子:饥时吃饭、疲时睡觉;斯宾诺莎、科学的宇宙(科学也认为世界[本来就在那里]、但是科学对于世界的研究方法是分别、而不是融合-我和世界内在的通道)

    世界本来就在那里、和认知-现象等无关

    [空]不单是让自心呈现、也是让万物呈现:整体

    本原不可知:上帝I am who I am、真如-空性-自性

    (科学视角):自性-良知:演化的产物、整体在内心的投影

    数十亿年和数十年:自性和知识:在整个人类思维中、和理性-知识-语言相关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语言的有限性

    不一定需要用科学方式来理解宇宙、知道该知道的就可以啦

    本原:空=如=心

    天人合一 - 梵我合一

    慧能:无念、无相、无住

    [3种空]

    空虚的无意义的[空1]

    空见(认识论的)

    整体本来的样子、让整体本来的样子呈现(本体论的)[空3]

    色就是[空1]、所以[空3]:):)

    本体论和认识论合一的[空]:本来的样子

    [本来的样子 = 无我-无分别 = 融合(天人合一、梵我合一) = 设计ed]

    无我:跟着音乐结构转、饿啦吃饭困啦睡觉:):)

    融合:已经全部浸在水中却找水喝、已经在道中却寻找道

    理性可以做什么:理性可以界定理性的边界:):)

    【空】:完全融入整体、完全符合【本来的样子-上帝的设计】、宿命

    上帝、整体-设计ed、爱和公义、设计-创造:心、热、力量、支撑、葡萄树和葡萄枝、凡事祷告-依靠、内部-心灵通道

    空:整体(我和万物)本来的样子(找到我和宇宙万物各自正确的位置[设计ed])、用心念去定+无我无念、心身脑、金刚-坚定-信心、整体观下的实事求是、细节(平常的生活)、感知(和理性)也是设计ed的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寻找-契合整体、融入整体设计(心与整体的契合、找到在整体设计中的位置)、本来的样子-实事求是

    【中脉】:(神学)爱的上升、(密)生命力的上升;emshou:):)

    爱邻如己-度人度己-推己及人

    上帝一直在这里

    以前的先知在野外可以看见、现在人有啦知识所以看不见

    【演化】

    进化论

    被动适应环境、主动适应环境(目的)

    为什么能够适应环境?(不是靠随机)设计ed

    设计论:创造-设计出可以演化的能力、无机-有机统一演化:维护和演化复杂结构

    唯心=唯物(因为心也是物)、唯物=唯心(因为唯物中的物都要通过心来认识)

    jazz-禅:即兴-自动写作、设计ed(本来就在那里)、寻找已有的结构(诗歌和音乐等)

    punk:自性:):)

    20100818:觉悟:):)

    音乐:气息、结构、感情-感觉(心、设计ed)。。。

    人:信息结构、心身脑、人是内(小)宇宙

    宇宙 = 信息结构 = 上帝的话语:整体

    理性、感性、灵性

    人即使可以完全理解世界、也不证否设计ed

    人无法完全理解世界

    不能从人(的有限性)出发来定义【设计】

    人不能完全描述世界(科学)

    也不能完全描述上帝(神学)

    设计ed:人不能完全了解自身-宇宙、灵魂的存在(不能完全了解自己、自性-良知)

    禅:看见[原先看见的、原先看不见的、原先看错的]

    本来无一物:没有偏执(不是没有东东)

    为什么蚊子咬人:上帝不但爱我、也爱别人、也爱万物

    在人之先的、不能被人所完全理解-解释的:设计ed

    人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的东东

    多视角:如中脉冲击上升、3rd眼+5th场

    各视角各派可以自证、一般较难否认别派

    [本来无一物]无常、无我(无偏见-分别-粘滞的融入本来的样子)

    自性、启示(下行)

    中医:发挥人体已有的潜力-减法(不必另搞一套-加法)

    高维辩证法与互补原理

    约伯记-不可(完全)知:凡可见者、都不是神

    律法与【因信称义】:内与外的方法

    实证:人的(有限)能力

    科学:人的(有限)能力

    (一个病人):相信奇迹的人能看见她的病好转啦、不相信的人看不见?(不同视角)

    演化的根本动力

    演化的艰辛(交换大鱼)

    原罪:与标靶的偏离:标靶的存在:设计ed

    自性、良知、良心(罗马书)、本份

    恩赐:设计ed

    但人不一定不知道:祷告

    逻辑是正确的、但是逻辑是有限的

    人只能知道人能知道的:):)

    上帝只给人应该知道的那一部分启示:比如人知道上帝创造宇宙、但是人不知道如何自己创造宇宙

    在我们所在的宇宙-时空之前-之外、可能就已经有宇宙、道-规律、上帝:可能有母宇宙存在、或上帝管理的其他宇宙存在

    上帝是"母宇宙"中的(一个)负责创造"子宇宙"的"生物"吗?每一个"子宇宙"都有创造者吗?

    上帝在时间之前、在空间之外:为什么不可"见":):)

    本原:不可知

    人为什么可以发现规律

    上帝用【道】创立宇宙

    人和上帝相似

    上帝创造【心】、人创造知识

    【心】数10亿年、知识数1000年

    猫和人相似:一神、单一模板(复用模板、演化)

    上帝的爱:上帝创造万物、心与葡萄树相连

    上帝的公义:(绝对)标准的存在(上帝的绝对是超越人的逻辑的)

    【祷告】

    上帝是慈爱的、合于上帝心意的祷告得蒙应允

    上帝是公义的:不合于上帝心意的祷告不蒙应允

    【hox基因的2种解释】

    锦囊

    早期演化阶段的一段基因、被转为后来用作控制柱状肢体:为什么可以转化?设计ed

    (我们的)宇宙中(必然会)演化出(能够从内部)意识到(这个)宇宙结构(的生物)

    心灵和现象:现象依赖心灵(心灵可以"创造"现象)

    我觉的在很多时候、比如音乐即兴、【知】与【行】、【先验】与【经验】、【心念】与【动作】、【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等、是无法分别的一个整体:):)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AemyFOkpn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K9x7Rf-7I/

    我觉的【意识】可能是具有能量的:因为我们一般说的物质和能量等科学概念、都属于【现象】范畴

    既然是【现象】、就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和观察者的意识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观察者的意识可能会【影响】对于能量的测量值:而对于观察者本身而言、上述对于能量测量值的这种【影响】、可能可以被算作(或称外化、等效)是【意识】本身具有的某种能量:):)

    我觉的如果从科学视角来看、【灵魂】可能大致相当于已经存在于我们之内、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尚未被人的理性知识所完全觉察和理解的事物

    从科学视角来看、人是宇宙数10亿年演化的产物、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或许有一些【结构、事物、规律等】已经存在于我们之内、但是我们目前的理性知识大概只有数1000年的历史、因此我们目前的理性知识比较有限、尚未能完全了解我们自身所蕴涵的一切:):)

    【关于正确】

    我觉的比较正确的态度可能是:我们必须承认对于某1类问题、可能并不存在唯一可表述的答案、即来自不同视角的不同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观点【互补】在一起、才可能可以接近【正确】

    具体可以参见古代天竺国【盲人摸象原理】、佛学【诸相非相原理】、【老子老师不可道原理and维特根斯坦老师语言边界和缄默原理】、近代欧陆武林的【玻尔-海深豹老师互补原理】、【休谟老师的怀疑论无法被理性所驳倒大定理】、【后现代元视角-单1结构消解原理】、 【波姆老师缸中之鱼猜想】等1系列上乘武学心法:):)

    【分别和放下】

    我觉的佛法可以使人消除自身的妄见、感悟并呈现【本相】

    另外还可能会出现1个附带的(不重要的)效果、就是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某种"神通":比如"生命能量"沿着"中脉"上升到达相当于【脑】的部位、冲击并打通和【宇宙本来的样子】之间的内部-心灵通道:):)

    我觉的【分别】是指我们的【心念】和【世界本来的样子】之间的区别、而不是指世界万物本身之间的区别

    因此如果世界万物之间确实存在区别、我们的行为就应该符合这个区别:【困啦就睡觉、饿啦就吃饭】、这是正常的、不算是【分别】

    如果是【困啦反而不睡觉、饿啦偏偏不吃饭】、这种(人为偏见造成的)区别、可能就是算是【分别】啦:):)

    我觉的【放下】就是消除我们的【心】和【本来状态】之间的差距:当我们的【心】回复到【本来的状态】时、这时差距就变成啦0(偏见消除)、这可能就是【放下】啦:):)

    我觉的假如佛学中的【空】、如果可以被理解为是【世界的本相、世界本来的样子】的话、那就可以和神学相互协调、下面是偶的小小推理过程:):)

    上帝创造世界、上帝的公义决定啦世界的【本相、标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空】就是要(比如通过禅定)悟出这个【本相】

    也就是说:神学指出上帝的公义就是世界的本原、并指出【通过心灵对于上帝的信仰而接近本相】的道路;佛学一般不谈【创造】、而是更类似于【(世界)本来就是在那里的、世界是永恒的】的观点、但是佛学也说要悟出这个永恒世界的【本相】、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一致的

    但是神学和佛学各自的方法不同:佛学一般更偏重于【通过自己来消除自己心中的妄见】来做到这一点、这是不同的、但是佛学(如净土宗等)也讲通过对于佛的信仰来觉悟的方法

    同时我个人认为:【爱邻如己】和大乘佛学的【渡人渡己】是很相似的、另外佛学的【妄见、苦谛】和神学中的【罪性】概念也是非常相似的:因为2者都是指对于【本相】的偏离和遮蔽、都需要消除、但是消除的方法不同:佛学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去悟出【自性】、而我个人认为、佛学中的【自性】、就是上帝造人时吹入的灵气、这个灵气被遮蔽啦、所以需要再恢复出来:):)

    【宇宙全息、非定域作用】

    我觉的波姆老师关于【全息宇宙、隐缠序】的理论是很有道理的、具体可以看波姆老师的著作: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24825/

    波姆老师的理论是在科学视角之内的理论、或许波姆老师参考啦佛学的思想、但是在他在理论论证中并没有直接引用任何佛学论述:波姆老师的理论的重要实验基础之一、就是关于【非定域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关于【贝尔不等式】的讨论和实验验证、目前已经完成的贝尔不等式相关实验(包括基于原子级联放射产生的关联光子对的实验、基于非线性激光激励原子级联放射产生孪生光子对的实验、采用非线性分离紫外光子的方法来产生EPR关联电子对等)已经有很多、除啦早期的Aspect小组实验之外、还有1998年奥地利Innsbruck大学的实验(实验结果以30个标准偏差和贝尔不等式不符)、还有2001年Rowe的Be+离子捕获实验、2003年Pittman和Franson的实验等、上述实验大都违反贝尔不等式、支持【非定域作用】的存在

    在科学视角之内对于阿坦老师【(强)定域】观念的证明-证否工作、主要并不是由中国、而是由西方科学家正在进行:这个过程大概起源于玻尔老师、玻尔老师在【光子盒】思想实验讨论中、采用阿坦老师自己的理论反驳啦阿坦老师的观点;后来阿坦老师又提出啦ERP论证:而波姆老师的观点在【实在性】等方面实际上和阿坦老师有相同之处、但是波姆老师的理论倾向于【非定域作用】因而和阿坦老师不同:贝尔不等式就是直接和EPR相关、但是目前关于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中、大部分都不符合阿坦老师的观点、而是支持【非定域作用】的存在

    因此波姆老师或许受到啦佛学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他的理论和佛学理论有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的地方、【非定域作用】、【缸中之鱼猜想】等确实和佛学理论有较强的相通之处、但是他的理论完全是科学视角之内的科学理论、是有相关的科学实验证据支持的、并继续在被新的实验所验证:500年前的人可能也无法理解我们现在采用手机进行【高速异地通信】、狭义相对论刚开始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因此我们不能以自己目前有限的知识去论断1门新的理论:科学本身应该可以容纳如【非定域作用】这样新的理论的存在、并支持和该理论相关的实验验证、这样科学才能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正如阿坦老师当年突破牛顿老师理论那样、只要【非定域作用】等理论可以被实验验证、阿坦老师自己的理论也是可以完全可以被突破的奥:):)

    我觉的关于贝尔不等式相关实验用于EPR验证、各国物理学家已经做过多次、以正规论文的形式发表于相关正规国际学术刊物:除啦上面列出的之外、2007年、2008年还有相关实验数据、这些试验-论文-和著作、就是是目前支持【非定域】作用存在的强大的科学证据

    但是即使是这样、根据辩证法、科学理论永远是正确与错误的对立统一:):)、科学理论从来都允许不同的意见:如果王国文老师认为贝尔不等式对于EPR验证有问题、完全可以在相关正规国际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如果认为单凭王国文老师的意见+豆瓣上ZT的帖子、就可以全部否定贝尔不等式相关实验用于EPR验证、这个道理是完全不充分的、不信你可以去问一哈波普尔老师的意见:要想否定别人、就要拿出正规论文来、【光嚷嚷】是不行的、这就叫做科学态度:):)

    【非定域】是一个常见的物理名词、并不是我个人杜撰的冷僻概念:):)、在科学视角之内对于阿坦老师【(强)定域】观念的反驳工作、主要并不是由中国、而是由西方科学家在做:这个过程大概起源于玻尔老师、当年所莫非一战、许多武林前辈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玻尔老师在【光子盒】思想实验讨论中、采用啦慕容家传的精湛武功、用阿坦老师自己的理论反驳啦阿坦老师对于量子力学基本观点的批评;后来阿坦老师回家后又仔细想啦1哈、【越想越生闷气+不太服气】:):)、于是就又提出啦EPR理论、这样才有啦贝尔老师提出贝尔不等式来对此进行验证、目前这一类试验已经进行啦多次、其中大部分实验结果都支持【非定域】作用的存在、这就是波姆老师关于【全息宇宙】相关理论的重要试验基础之一

    波姆老师的理论本身是标准的科学理论、自有其相关实验作为基础、至于别人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波姆老师的理论、那和波姆老师本身无关:金正日同学在北韩大量使用【只有。。才。。、凡是。。就打倒。。】等形式逻辑定律、把【形式逻辑3定律】使用的如火如荼and空前绝后、但是难道我们仅仅因为金正日同学就可以说【形式逻辑3定律】是反动的and错误的吗?:):)

    我觉的关于贝尔不等式相关实验用于EPR验证的实验、我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列出啦很多由不同研究机构进行的实验、具体可以参考相应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正规学术论文、其中有每一个实验结果对于贝尔不等式的偏离值的具体精确数值、以及该实验者对于该数据如何支持-否定-不确定[非定域]作用的存在的分析:而在这些实验中、大部分都支持【非定域】作用的存在(我在后面列出啦部分论文)

    如果对于贝尔不等式相关实验用于EPR验证本身存有异议、请给出相应的正规学术论文和实验报告:如果贝尔不等式是【全盘错误】的话、那么给出正规学术论文和实验报告、【应该不是。。。很难吧】?:):)

    在EPR问题上、玻尔老师当然是支持【非定域性】作用存在的:因为【非定域性】和【非(强)实在性】、是哥本哈根诠释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在和阿坦老师的争论中、玻尔老师每次都是使用最为核心的【海深豹不确定性原理】和【玻尔互补原理】、来解释不符合经典物理概念的非(强)实在性和非定域性

    具体来说:在阿坦老师等的EPR论文发表之后、玻尔老师暂时放下啦对于电荷电流分布涨落现象的研究、在几个月之内发表2篇论文进行讨论和反驳、同时在于1949年发表的【就原子物理中的认识论问题和爱因斯坦进行的商榷】一文中、再次做啦总结、玻尔老师指出:EPR描述中的关于"不对系统进行任何干扰"这种说法是含糊的、因为在EPR描述中、需要用到【互斥】的实验装置、而这是直接违背【不确定原理】和【互补原理】的、用罗森菲尔德老师的话来说:EPR描述"包含着本质的模糊不清"、我们必须放弃诸如"实在的概念"这样的错误臆想、转为用量子论的角度来设计和描述这个实验:2个粒子和观察仪器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共同的整体(2个粒子被同一个波函数所联系)、因此对于其中任何一个粒子的作用、也会作用于整个体系、而这种联系和作用、和2个粒子之间的【空间距离究竟有多远】、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因此在这里、【定域性】已经不再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规范(因为无论离多远、2个粒子依然会"纠缠"在一起)、这就是【非定域性】的量子力学解释:因此在哥本哈根诠释中、【定域性】和【(强)实在性】是不存在的、而【非定域性】和【非(强)实在性】、实际上是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之一、即【海深豹不确定性原理】的推论:):)

    【下面是部分和贝尔不等式EPR验证实验相关的论文】

    Aspect, 1981: A. Aspect et al., Experimental Tests of Realistic Local Theories via Bell's Theorem, Phys. Rev. Lett. 47, 460 (1981)

    Aspect, 1982a: A. Aspect et al.,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Einstein-Podolsky-Rosen-Bohm Gedankenexperiment: A New Violation of Bell's Inequalities, Phys. Rev. Lett. 49, 91 (1982),

    Aspect, 1982b: A. Aspect et al., Experimental Test of Bell's Inequalities Using Time-Varying Analyzers, Phys. Rev. Lett. 49, 1804 (1982),

    Barrett, 2002 Quantum Nonlocality, Bell Inequalities and the Memory Loophole: quant-ph/0205016 (2002).

    Bell, 1987: J. S. Bell, 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in Quantum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lauser, 1969: J. F. Clauser, M.A. Horne, A. Shimony and R. A. Holt, Proposed experiment to test local hidden-variable theories, Phys. Rev. Lett. 23, 880-884 (1969),

    Clauser, 1974: J. F. Clauser and M. A. Horne, Experimental consequences of objective local theories, Phys. Rev. D 10, 526-35 (1974)

    Freedman, 1972: S. J. Freedman and J. F. Clauser, Experimental test of local hidden-variable theories, Phys. Rev. Lett. 28, 938 (1972)

    García-Patrón, 2004: R. García-Patrón, J. Fiurácek, N. J. Cerf, J. Wenger, R. Tualle-Brouri, and Ph. Grangier, Proposal for a Loophole-Free Bell Test Using Homodyne Detection, Phys. Rev. Lett. 93, 130409 (2004)

    Gill, 2003: R.D. Gill, Time, Finite Statistics, and Bell's Fifth Position: quant-ph/0301059, Foundations of Probability and Physics - 2, Vaxjo Univ. Press, 2003, 179-206 (2003)

    Kielpinski: D. Kielpinski et al., Recent Results in Trapped-Ion Quantum Computing (2001)

    Kwiat, 1999: P.G. Kwiat, et al., Ultrabright source of polarization-entangled photons, Physical Review A 60 (2), R773-R776 (1999)

    Rowe, 2001: M. Rowe et al., Experimental violation of a Bell’s inequality with efficient detection, Nature 409, 791 (2001)

    Santos, 2005: E. Santos, Bell's theorem and the experiments: Increasing empirical support to local realism: quant-ph/0410193,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 36, 544-565 (2005)

    Tittel, 1998: W. Tittel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quantum-correlations over more than 10 kilometers, Physical Review A 57, 3229 (1998); Violation of Bell inequalities by photons more than 10 km apar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1, 3563 (1998)

    Weihs, 1998: G. Weihs, et al., Violation of Bell’s inequality under strict Einstein locality conditions, Phys. Rev. Lett. 81, 5039 (1998)

    我觉的很多悖论都和使用者对于【排中律】的滥用有关:【哥德尔命题】的存在、说明排中律不是绝对正确的、换句话说:有些命题符合排中律、有些命题不符合排中律

    也就是说:在一个足够复杂(包含皮亚诺算术)的相容形式系统中:有些命题是正确的、有些命题是错误的、有些命题既不是正确的也不是错误的、在此排中律失效:):)

    【】

    上帝、整体-设计ed、爱和公义、设计-创造:心、热、力量、支撑、葡萄树和葡萄枝、凡事祷告-依靠、内部-心灵通道

      空:整体(我和万物)本来的样子(找到我和宇宙万物各自正确的位置[设计ed])、用心念去定+无我无念、心身脑、金刚-坚定-信心、整体观下的实事求是、细节(平常的生活)、感知(和理性)也是设计ed的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寻找-契合整体、融入整体设计(心与整体的契合、找到在整体设计中的位置)、本来的样子-实事求是

    【中脉】:(神学)爱的上升、(密)生命力的上升;emshou:):)

    爱邻如己-度人度己-推己及人

    我觉的在我们现在可以感知的这个【宇宙、时空】的【之前-之外】、可能已经有啦很多【宇宙、时空】、而我们现在的这个宇宙可能是产生于以前的某个宇宙的、但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方法有限、因此从科学视角来看我们目前只能局限于我们现在的这个宇宙、无法观测到【之前、之外】、因此无法实证的给出【其他宇宙】的观测数据:但是【其他宇宙】对于我们的影响可能确实是存在的:这样可能可以部分的解释为什么老子老师会深邃的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我觉的【禅定】的感受、是在胸中(不是脑中)、产生一种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清晰感和稳定感、有1点象是【眼睛不看朝前走但是比较有信心】的感觉:):)

    我觉的东西方哲学在【认识论】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相对来说、西方认识论更多的表现为形成可(语言、理性等)表达的一组知识、而东方认识论更倾向于是一种【身心整体的认识】、是【身体深度参与的认识论】、即东方哲学的主要部分可能不是概念和表述等语言层面的东东、而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比如【内力】之上的:):)

    打个比方来说:我寺玄慈方丈和澄观方丈对于宇宙的认识和感悟、主要是在手少阳经脉之上。。。而一个西藏喇嘛对于宇宙的认识、可能会是集中在头上和手掌之上。。。。。:):)

    我觉的【执着】是指一种心灵状态:就是当心还有回到本来应该的样子(本心)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类似于【焦虑-茫然】的状态:):)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盗版少(639+)
  • 无缺页(185+)
  • 书籍完整(169+)
  • 图书多(679+)
  • 无漏页(515+)
  • 内涵好书(503+)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丽: ( 2025-01-01 02:04:10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石***致: ( 2024-12-11 11:07:01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隗***杉: ( 2025-01-04 04:34:0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寇***音: ( 2024-12-11 09:28:50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师***怀: ( 2024-12-30 16:32:32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康***溪: ( 2024-12-27 13:53:38 )

    强烈推荐!!!

  • 网友 谢***灵: ( 2024-12-25 09:31:25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马***偲: ( 2025-01-08 04:35:56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晏***媛: ( 2024-12-29 19:06:22 )

    够人性化!

  • 网友 印***文: ( 2025-01-08 11:25:19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