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预算会计/高等院校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列教材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05

预算会计/高等院校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列教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预算会计/高等院校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列教材精美图片
》预算会计/高等院校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列教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预算会计/高等院校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列教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421854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0.9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05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王一 发布时间:2015-10-31 20:26:58

    读到后记才理会作者的用意。

  • 作者:Gromit 发布时间:2023-12-07 17:02:07

    阅读顺序

    两个朋友

    索瓦热老婆婆

    羊脂球

    圣安东尼

    菲菲小姐

    米隆老爹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一次政变

    最爱

    两个朋友

    米隆老爹

  • 作者:海歌 发布时间:2022-07-23 15:36:44

    比较过瘾

  • 作者:竹取Pro 发布时间:2018-11-08 14:20:50

    可以拿到舞台上表演的叫戏剧文学,我认为麦克尤恩的短篇,可以叫“文学戏剧”,类似于电影中的“作者型电影”,戏剧文学是戏剧的准备,而文学戏剧,则是以文学形态呈现的戏剧,毕竟人物、情节设置过于超现实主义,你可以说,现实比文学更荒诞,声称文学植根于现实之类的客体主体化文论,我认为长篇可以这么说,每一个长篇都构建了一个服务于自身的世界观,一个角色场,而短篇也采用这种方式,往好了说,叫“离间效果”,不好听地说,叫“突兀”。所以我更喜欢麦克尤恩的长篇,你可以不顾后果地往后看,不用去承受结局合不合乎预期,而尽情徜徉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语义的转捩。当然,有些构思是有想象力的,比如《立体几何》中的空间折叠把人给折没了,小孩子的性游戏(他太爱写这个了),《蝴蝶》里的性犯罪。但他应该像门罗一样不要制造这些噱头。

  • 作者:庄蝶庵 发布时间:2019-05-02 22:08:36

    身为知名的歌者兼诗人,这部自传体小说天然地有一种魔力。叙事证明了这种魔力:它的情感激烈跳跃,它的文字肆意涌动着诗意。整部小说努力展示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对抗世俗人生、追求情爱自由的含辛带泪的旅程。叙事者对艺术与世俗之间隔的尺寸,刻意含糊,从而使主人公巧妙地在精神炼狱的周边跌跌撞撞地打转。疯狂与天分的差别,于是微妙地保持了一种含糊的平衡,一个现实性存在的诗人于是成为了可能。

  • 作者:阿布 发布时间:2020-11-22 21:00:46

    文末的文学评论家说本书是20世纪“鸡仔文学”再现——女作者写给二三十岁单身职场女的消费文学——还不如说是速溶咖啡文学,而且这评论除了甩出几个性别、阶级等大词外,只会大段大段复述各小说内容。作者本身文学功力不够,哪怕其中最长的那篇《我的福冈导游》写到第三天戛然而止——其实是力有不逮、写不下去了。


深度书评:

  • 我寂寞的时候菩萨也寂寞

    作者:藤堂非 发布时间:2009-04-02 15:20:19

    文/孙小宁

      一个人孤单的时候读什么?金子美铃的童谣,这是我的答案。一直想为这位日本诗人写点什么,总是写不出完整的一篇。虽然她的童谣集《向着明亮那方》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是去年出版的一部薄册子,所有出版的努力都来自她的粉丝。当然,是中日之间遥相呼应的粉丝。里面分“春”、“夏”、“秋”、“冬”、“心”五部分,收录了几十首童谣诗,每次都是看几首就停下来,想想事,反正不能一气呵成。

      一直在想,这个80年前的日本童谣女诗人,究竟有什么东西让我放不下,仅仅因为她来到人世,只活了27岁?或者是因为像她那样纯净如天籁的诗作,在当今越来越少?都是,又都不是。天见犹怜,这只能代表最初的阅读印象,看到后来,越来越觉得她的童谣诗不那么简单。不是单纯而美好这样的字眼就能一概而过的,而是每一首都暗藏一个小小宇宙的秘密。“不思议”,是金子美铃对这些秘密的惊叹,而她的更大的不思议,是“不论问谁,都笑那是理所当然的”。

      从人生履历上看,金子美铃只学到高中毕业。她生活在大正末期昭和初年,那时他们家族所开的文英堂,是日本下关唯一的书店。毕业之后她就在书店帮忙。如此看来,她生命后来所有的知识滋养,可能就来自这小小的书店。但这样说也不算太准确,我更认为她的生命是被神眷顾的,它看起来是如此孤单,没有层层蜜糖的包裹,但却因此有了一种澄澈的透明,可以用自身映现神迹。所以她会说:“我寂寞的时候,菩萨也寂寞。”所以她会坚信:“有些虽然东西看不到,但真的有的。”(《星星和蒲公英》)

      2002年日本拍过金子美铃一部传记影片,朋友买了碟送给我,我一连看了两遍,到第二遍时竟然还流泪不止。它既符合我想象中的金子美铃,又多少出乎我意料。和想象中吻合的部分是她的不幸——写出那样诗歌的人不可能事事顺遂,她必然有许多孤单的时光是独对大海、独对大自然,也独对自己的。不吻合的地方是她竟然有过婚姻,而且有了一个孩子。她之所以自己结束短暂生命,一是婚姻的不幸让她染病,另一原因是,她要以自己的命换回孩子的幸福,使其不被粗暴的父亲带走。虽然有爱她的奶奶与妈妈,但她一直在很辛苦地应对生活。看这部片子,更能理解她灵魂的寂寞,不是丈夫生意不如意带来的生活困顿,也并非丈夫一点儿不爱她,而是在她将唯一的精神寄托转向写诗投稿时,她的丈夫狠呆呆地甩出来的一句话:你真的是不知世间苦啊。

      银幕上的金子美铃由日本演员松隆子扮演,这是位古典气质的美女,椭圆形的脸,举手投足有秋天湖水般的恬静。笑起来尤其可爱,让人难忘的还有那双美目。有一场戏是赏识她的伯乐西条八十与她相约在下关车站见面,她背着孩子羞涩地从柱子后面转出来,就这样匆匆见面又匆匆离别,西条八十最后说:你有这么美的眼睛,一定能想出好诗的。这也许是金子美铃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一刻。

        西条八十赞美这双眼睛,当然不是男人对女人式的夸赞,他肯定是以艺术家的直觉,感应到了金子美铃心灵的独特。而我现在努力尝试说出的,就是这份独特。描摹与感应大自然最微细一面,当然是金子美铃童谣诗歌的一部分,但仅以微细来概括,又把她说小了。因为这原本就是日本人的特长——一个枕草子,就可以一口气数出一串有趣的事、无趣的事,也全都是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东西,多一个金子美铃,又有什么不同?但的确是有所不同。金子美铃令人惊叹,是她能从细部构建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丰盈而完整的世界,它既细微又柔韧,充满张力而又收放自如,像她那首《蜜蜂与神灵》:“蜜蜂在花朵里,花朵在庭院里,庭院在围墙里,围墙在小镇里,小镇在日本里,日本在世界里,世界在神灵里。 就这样,就这样,神灵,在小小的蜜蜂里。”小小的蜜蜂就是一个世界,但在诗里,它并不是精神上的井底之蛙,而是已经神游八极了。

        至今我不知道,当她写出“我寂寞的时候,菩萨也寂寞”,到底是一种哀矜还是一种欣慰?但我非常同意碟中花絮部分那位金子美铃专家讲出来的一点,他说不同的人读金子美铃,都可能读出两种完全相反的感觉。这位金子美铃专家还讲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当他寻访金子美铃家乡,和一群人谈论起她时,40分钟竟然打了28次雷。“我以为金子美铃生气了,她不喜欢我们去谈她。但是谈话结束,雷停雨也停,庭院中的雨滴非常漂亮。大家说,你看,金子美铃天上的灵魂还是喜欢的。”

        想想她的诗,再想想这情景,真的非常金子美铃啊。她的童谣诗,不就是这样欢乐与悲伤叠加吗?所以我更加相信,她这么简短地走过一生,是神收走了她。

  • 马凌评《记忆记忆》:在历史背阴面枯坐的幸存者,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

    作者:燕京书评 发布时间:2020-11-12 14:28:18

    多灾多难的20世纪,让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的后代,而他们全靠奇迹和偶然活了过来。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看来,我们像是隐在历史的背阴面,聆听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为素昧平生者哭泣,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

    趋于宏大与归于微末,涉及时代又潜入生活,苦难与诗意难解难分,叙事与哲思纵横交错。这是一部无法界定文体、难以概括内容、不可能找到师承的个性之书。斯捷潘诺娃写尽记忆对于幸存者的意义与伤痛、记忆对于历史的抗争与补充、记忆对于记忆的执念与无能。就像本书的核心喻体瓷娃娃,它们在承载历史时受伤,也正是伤痕使得每个个体独一无二。而珍视记忆,就是为残缺的瓷娃娃树碑立传,使得它们不至沦为历史车轮下一粒看不到的微尘。

    「作为“阿莱夫”的“冰人夏绿蒂”」

    在希伯来文中,“阿莱夫”是第一个字母。作家博尔赫斯在同名小说中赋予“阿莱夫”以神秘力量,它包含着世间的一切,独成一个宇宙,当你凝视“阿莱夫”,也就明瞭了隐藏的秩序。当诗人玛利亚·斯捷潘诺娃于莫斯科的古玩市场上邂逅并买下一个小骨董,她意识到:“这次讲述的真正的‘阿莱夫’,已经被装进了我的口袋。”多么幸运,作家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一个中心喻体!

    “阿莱夫”出现在《记忆记忆》的封面上,这是一个残破的白瓷小男孩,三厘米长,光着身子,一头卷发,有点像丘比特,终归是瓷体凡胎。在市场上,它们没有一个是完好无损的,多多少少都带些残疾,缺胳膊断腿的,带豁口的,有疤痕的。吸引斯捷潘诺娃的是女摊贩的介绍:这些造价低廉的瓷娃娃最主要的一个用途,是作为货物运输中的减震垫,以免贵重物品在运输途中相互磨损。换言之,这些瓷娃娃生来就是为了牺牲的。

    作者这样写:“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找到了这本书的结尾。这个瓷娃娃有多重寓意:首先,没有任何一段历史可以完好无损地流传下来,不是脚会受伤,就是脸会刮花;其次,空白和缺陷是生存的必然伴侣、隐秘发动机和加速装置;再次,只有伤痕将我们从批量产品变成独一无二的单品;最后,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瓷娃娃,20世纪集体灾难的批量产品,同时也是其survivor和被动受益人,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

    在后来收集家族史资料的过程中,更多瓷娃娃的信息得以浮现。它们出产于德国图林根地方的霍伊巴赫小城,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批量生产,大约生产了半个多世纪。为了节省成本,只在正面上釉,一两个铜板的价格,使得它们在欧洲随处可见。既可以放在玩具屋当摆设,也可以裹进馅饼里看看谁有运气,似乎还可以放在茶杯里代替冰块——所以在英语世界现在有一个统一的称谓:frozen Charlottes,冰人夏绿蒂。至于充当减震垫的说法,既没能证实,也没能推翻。一个落雨的傍晚,作家的瓷娃娃摔碎了,她哀叹说:“原本他还好歹诠释了家族和自我历史的完整性,突然间却变成了一个讽喻:历史无法言说,任何东西都无法保存,而我,完全无法从他者过去的碎片中拼凑出自我,甚至不能将其据为己有。”

    瓷娃娃有三重比喻。

    第一重: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既像瓷娃娃一样脆弱,也像瓷娃娃一样坚强。他们承载着时代的重量,并因此而伤痕累累。牺牲是它们的宿命,残缺使它们各个不同。

    第二重:

    这些瓷娃娃又像普通人的记忆,是幸存的,又是破损的。唯其如此,后代才有强大的心理驱动力要将其修补还原。纵使记忆对客观事实的重构十分有限,记住它们并不完美的样子,总好过让它们化为齑粉。

    第三重:

    保存了瓷娃娃的人并不是瓷娃娃的终极拥有者,这里还有伦理与哲学意义上的更深纠葛。

    俄罗斯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曾说:世间最无聊的莫过于两样东西——他者的梦境和别人的淫乱。而斯捷潘诺娃相信:“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聆听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为素昧平生者哭泣,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冰人夏洛特,幸存者的象征,幸存记忆的象征,微小、不美、背对我们、随时可能湮没在时间深处,纵然作者本身有“反记忆”的想法,而以文字将它挽留在纸上的这一刻,我想,终是有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冰人夏洛特”

    「在“历史背阴面”枯坐的“幸存者”」

    斯捷潘诺夫、金兹堡、弗里德曼、古列维奇,一个俄罗斯家族,三个犹太家族,四个家族、五代人历经百年的血脉,流淌在玛利亚·斯捷潘诺娃身上。她从十岁起就试图写作一部家族史,挖掘其中的波澜壮阔以光耀门楣,只因为她“非常失望于家族成员的庸常职业:工程师啦,图书管理员啦,医生啦,会计啦,无一例外,全部普普通通、平凡无奇,任何快活或者冒险的气息都无从期待。”

    在小女孩的视野里,家族里值得崇拜的第一个英雄是太姥姥萨拉·金兹堡,地方小镇的传奇女子,她坐过沙皇的牢房、在巴黎留过学、拿到医生执照、给苏联儿童看过病。家里有她繁多的照片和明信片。第二个英雄则是姨外公廖吉克,他二十岁在列宁格勒前线牺牲,女作家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装着廖吉克的信件、照片和阵亡通知书的大信封,也继承了对于廖吉克的崇拜。除了这两人,家族里所有的其他人“集体靠边站”,远离时代的风车矩阵。

    就像《追忆逝水年华》里的主题,认识是在时间流逝中的认识,要经过三十五年的不断追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本档案到另一本档案,从一条街巷到另一条街巷”,家族记忆、民族记忆、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方才纽结着、在时间的显影液中缓缓浮出。

    家族记忆可能是大大美化过的,“那是世代相传、添油加醋的结果”。萨拉参加了1905年革命,友人中甚至包括列宁的好友、后来当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斯维尔德洛夫,的确了不起。不过,她在巴黎的学医生涯却没有那么了不起——法国医学院学费便宜、而犹太人获得医师执照可以摆脱定居地束缚,所以俄国女学生在法国学医的全部女生中占比高达80%,甚至成为一个现象。回国后,萨拉远离革命,嫁给一位律师,行医直至1949年。1953年发生著名的“犹太医生案”,一大批苏联著名犹太医生被指控谋害党内高官,而萨拉“幸运地”中风,未被卷入政治漩涡,从此成了一名家庭主妇,“终日守着四面条纹墙纸和一个丑陋发黄的奶油罐。”

    家族记忆中的空白、缺失与抵牾,是在民族记忆、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场域下的被动失语或主动删除。斯捷潘诺娃的母系这一方,祖上都是地方的犹太商人、资本家和企业主,在新政权下纷纷失去财产,或沉寂落寞、或不知所终。这个家族的百年经历与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大清洗、二战、冷战、苏联解体相始终,外加旧俄时代的排犹、战时的敖德萨排犹、苏联时期的犹太医生案。为了自保,祖辈有意隐藏记忆,三缄其口,在文牍表格的出身一栏慢慢“漂红”家世。好在秉承犹太传统,教育被当作头等大事,后代们多是医生、工程师、图书管理员、会计、建筑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孙辈终于可以在锅碗瓢盆、郊外度假小屋、茶炊和书信中过上庸常日子——“隐身在历史的背阴面,就这样在那里枯坐一生。”

    再则,家族记忆与社会记忆、国家记忆相投契的部分,也常有难言之隐。这个家族处于时代主流位置的是二十岁就牺牲于前线的廖吉克。廖吉克在一封封家书里写着“一切都好”,实际却是“一切都不好”,列宁格勒的鏖战是浴血奋战,惨烈异常,而所有的前线生活细节在家书中一概不能提起。家族里另一个时代中坚是根正苗红的爷爷科里亚,16岁加入共青团,参与征粮别动队,一直做到部队政委,却险些在大清洗中被波及。在后半生里,不论说到别动队时的经历、还是那场牢狱之灾,爷爷总是讳莫如深。斯捷潘诺娃的父亲参加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建设,但是当斯捷潘诺娃想发表他当年的家书,却遭到父亲的坚决拒绝。

    就这样,一大家人在时代洪流中隐微地存在着。在斯捷潘诺娃看来,家族历史像是一部未偿夙愿的清单,可是在当事人看来,何尝不是一部侥幸逃脱的喜剧,他们不得不靠边站,也很愿意靠边站,作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他们与宏大叙事保持距离,倒是在无聊日记、抽屉诗歌、手抄曲谱、业余绘画中消磨了岁月。到最后,斯捷潘诺娃认识到了关键所在:“确定无疑的是,当下活着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的后代,他们全靠奇迹和偶然才活过了多灾多难的20世纪。”

    「“后记忆”与“无所之地”」

    动荡一经平复,总会奏响安魂曲。在历史学者玛丽安·赫希的著作《后记忆一代》中,“后记忆”的工作,就在于使机体复生,赋予其身体与声音,并按照自我经验和理解为其注入生机。她非常强调后记忆的创伤性,提出后记忆是“创伤性知识以及象征性经验隔代回归的机制”;而“俄罗斯,暴力不知疲倦地循环往复的国度,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创伤连锁反应,这个国家率先变成了记忆位移之所”。“后记忆”的重担,于是落在了幸存者子孙们的肩头。问题是,当大量的创伤性“后记忆”文学作品问世,《记忆记忆》会不会只是其中的一本?

    斯捷潘诺娃意识到,自己一直所做的,无非是弗洛伊德所说的“Family romances”,感伤的往昔浪漫曲。而斯捷潘诺娃比绝大部分作家深刻且高明的地方,在于她有自反性:时时刻刻的自我怀疑、批判与犹豫。整本《记忆记忆》贯穿着作家的这种纠结,就像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白天织造,夜晚拆解。也是基于此,《记忆记忆》一边拆解/编织家族记忆,一边编织/拆解记忆理论,“原本关于家族的书到头来其实并非关于家族,而是关于别的什么。它更像是关于记忆之构造,或曰记忆之欲求。”

    最近几十年来,记忆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记忆,连同其不可避免的主观性、谬误及偏差,摇身一变成了新时代的女神。正如法国评论家托多罗夫所说,“记忆如今已然成为新的偶像崇拜”,这种崇拜大致包括两类,一是“过往崇拜”,一是“童年崇拜”。斯捷潘诺娃敏锐地指出:“对二者最为珍视的社会正是那些过去总是遭到扭曲、童年经常遭到滥用的社会。整个因循守旧的当代社会都仰赖后记忆的空气,它试图重现昨日荣光,恢复子虚乌有的旧秩序。”

    作者对后记忆的非历史性感触颇深,她总结说:“记忆是传说,而历史是描述;记忆在乎公正,而历史要求准确;记忆劝谕训诫,而历史清算纠正;记忆是主观性的,而历史追求客观性;记忆并非基于知识,而是基于体验,比如感同身受,比如同情怜悯。从另一方面来讲,记忆的领域充斥着投射、幻想、扭曲,是将我们今天的幻影投向过去……” “在某种意义上,如何记忆过往,全凭我们自己决定:一千个人回首,便有一千种过往。无怪乎记忆总被拿来与务求精确的历史相对立:二者似乎都只是自我描述的手段,以便认清自我以及自我在时代中的位置,但较之于历史,记忆更加魅惑更加热辣,更加贴近肌肤,其最大的允诺,大概便是穿越过往的幻觉。”

    斯捷潘诺娃区分了三类记忆:关于失去的记忆,忧郁,悲哀,明知失去,却无法挽回;关于得到的记忆,犹如午饭后的小憩,对得到的心满意足;关于非在的记忆,在所见之处看见幻影,幻想的记忆帮助人们逃避赤裸的现实。她的“记忆记忆”,其实是“记忆非在的记忆”。无限绵延的空间、旷野过后仍是旷野、道路尽头仍是道路,英语中对这类空间有个专门的描述——in the middle of nowhere(在无所之地的中央)。在隐喻的意义上,记忆的空间亦是如此,它空旷、辽远、飞鸟不到,可供有心人随意入侵。记忆的叙事者之于过往犹如殖民者之于新大陆,他们对于过往的态度是扣押先人做人质,掘地三尺,涸泽而渔。在对记忆材料的大肆劫掠、任意改造之下,假若无所之地出现奇伟的城池,那一定是源于后人的欲求,而不是祖先的需要。

    《记忆记忆》中的一条隐线是斯捷潘诺娃外祖父母的爱情与婚姻,他们热恋时的书信在书中占了整整七页,但是外祖父钱包中一张陌生女子的裸照、外祖母钱包中一张写有陌生男子姓名的纸片,揭示琴瑟和谐的夫妻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同理,就像在华盛顿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最残酷的影像会有隔板遮挡一下,以保护这些裸体的遇难者的隐私。在有些时候,如果说记忆即正义,那么遗忘则是慈悲。

    「成为“纪念碑”的“康奈尔的盒子”」

    斯捷潘诺娃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写作本书,她说:“这是一部家族纪事,又是一部讲述俄罗斯历史的小说,一部关于记忆及其怪癖的随笔集,一次注解20世纪的尝试,还是某种寻根之旅的见闻录。”还应该补上,这其实还是一部文艺批评、一部媒介哲学、一组纪念碑、一个康奈尔的盒子。

    约瑟夫·康奈尔,狂热的纪念物品收藏者、美国装置艺术家,以“盒子系列”著称于世。康奈尔制作的这些盒子全都镶有玻璃,使盒子里封闭着的一组物品得以被观众看见。褐色天鹅绒、大颗宝石、16个透明立方体、蔚蓝色的玻璃,就可以致敬一位伟大的女芭蕾舞者。刨花、彩砂、软木球,不起眼的边角余料,也可以通过神秘的方式组合,从而获得被凝视的机会。康奈尔盒子是超现实主义的“奇趣柜”,兼有收藏、展示和记忆的功能,又将偶然性、任意性与艺术性合为一体,可以视为物质材料的记忆蒙太奇。

    斯捷潘诺娃对记忆的媒介近乎痴迷,她在书中探讨了私人笔记、官方文件、相册、西洋镜、纪念碑、图纸、书信、回忆录、图片、肖像画、数字摄影等等媒介,尤其对纪念碑情有独钟。她心目中的纪念碑,并非体积巨大的官方勒石,却可以是日用品、碎布头、碗碟、墓志铭、箱子上的图画、两个人私下签署的秘密协定……“纪念碑以其存在本身维持记忆,它虽然无法讲述,却可以直接宣告,……其对人类事务的见证意义胜过任何编年史。” 假如说文件是使记忆官方化,纪念碑则使记忆物质化和情感化,从而个人化。康奈尔的盒子是纪念碑之一种,尽管这种艺术因其狂热与天真而被批评家诟病,但是无可否认,康奈尔盒子也带给人抚慰与温情。朗西埃曾说,“艺术的任务在于展现不可见之物”,而康奈尔盒子的内容物——现成品、或者日常生活用品——它们不自带目光,没有侵略性,却在可见可触中展现了那些不可见不可触的事物——人、爱与记忆。

    《记忆记忆》的文体结构别出心裁,恰似一个文字的康奈尔盒子,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类别,在方寸之地组合成了一个世界。这世界如此微观,却又如此弘深。为了填充盒子,斯捷潘诺娃劫掠了几十位作家、诗人、摄影师、画家、艺术家,翻检他们关于记忆、物品、过去与未来的观点,就地没收,写入《记忆记忆》。从本书译者的二百余条注释中,当能领会这个被劫队伍的庞大规模。俄罗斯人引为自豪的白银时代作家群,几乎一网打尽,而还有更多数量的欧美艺术家,奉上自己的精髓。

    苏珊·桑塔格可能是被抢得最惨的一位,也是得到回报最多的一位,关于影像问题,斯捷潘诺娃的段落不输桑塔格的《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痛苦》。她犀利地指出:昔日根据基督教义,另有一个智慧的全能记忆,能将一切人与物——不管死去还是活着——都捏在自己手心。在那时,“救赎”与“保管”同义。步入世俗社会,记忆的保管类似仓库,博物馆、图书馆保证了象征性的、局限性的不死。到19世纪,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记忆变成了民主实践,而存档变成了公众的大事,摄影术、留声机、电影、家庭录像、自拍杆,每个人都有机会保存一切。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视觉和言语垃圾越来越多。新的载体技术改变了接受方式,无论故事、履历、还是文本,都不再被视为链条,即在时间中展开的因果相继的一系列事件。这一方面值得高兴,因为在技术时代任何人都不至于不留痕迹地故去,在广袤无垠的存储器空间所有人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但另一方面,旧的等级世界恰恰立足于选择性,和选择性一同消失的,还有对好坏善恶的认识本身,剩下的只是大杂烩,其中既有事实,也有被错当成事实的各种观点。

    在这部难以言喻的作品的最后,斯捷潘诺娃打开网购的装有冰人夏绿蒂的包裹,发出如是慨叹:“冰人夏绿蒂,幸存者种群的代表,就像我的亲人——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离我便越亲近。” 只有细读她在第375-376页关于“罗曼司”(Romance)的小插话,才能明白,这里的“罗曼司”是作者对“记忆”的爱恋和追求。到了最后,知道适可而止,懂得“忘却意味着开始存在”,这真的很有情商、也真的很哲学。作者用了389页的篇幅才抵达此处,作为读者,我要借用书中的一句话:这本书会让我觉得很长,长得令人幸福。

    马凌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标题为“冰人夏绿蒂在无所之地的中央打开一只康奈尔盒子”。

    <燕京书评>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无水印(70+)
  • 速度慢(601+)
  • azw3(537+)
  • 体验差(369+)
  • 实惠(97+)
  • 盗版少(574+)
  • 书籍完整(580+)
  • 目录完整(70+)
  • 内容齐全(68+)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美: ( 2024-12-23 03:36:59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权***波: ( 2024-12-29 12:19:39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薛***玉: ( 2024-12-26 06:47:46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晏***媛: ( 2025-01-02 07:49:32 )

    够人性化!

  • 网友 温***欣: ( 2024-12-19 00:15:04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冯***丽: ( 2025-01-05 08:42:30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隗***杉: ( 2025-01-03 16:24:35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宫***玉: ( 2024-12-27 18:51:12 )

    我说完了。

  • 网友 通***蕊: ( 2025-01-06 12:04:54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曾***文: ( 2024-12-18 05:46:30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曾***玉: ( 2024-12-14 20:06:43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饶***丽: ( 2024-12-28 19:18:29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益***琴: ( 2024-12-18 19:53:4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孔***旋: ( 2024-12-11 21:26:04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