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国际跳棋助攻练习(64格基础篇)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6:27

国际跳棋助攻练习(64格基础篇)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国际跳棋助攻练习(64格基础篇)精美图片
》国际跳棋助攻练习(64格基础篇)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国际跳棋助攻练习(64格基础篇)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775916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6:27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盛夏光年 发布时间:2015-01-03 10:47:22

    就我一个人觉得写得很烂?字里行间透露着酸腐装逼傲娇理想主义卖弄情怀没有情节没有逻辑幻想乌托邦自以为是 好好盖房子就好了还非要原一个小说梦简直是zuo【果然我不具备你们这些学建筑的装逼的气息

  •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15 19:52:22

    收錄《说园》五篇。陳從周有句话记得深,“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而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他推崇《园冶》“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亦惋惜照明祛除古时张灯夜游之雅趣。他提出静动仰俯观赏园景层次,啓發甚多。

    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欲臻其美,需细致而费推敲,小至一树修剪,片石移动,都会影响风景构图。花木重姿态,山石贵丘壑,须概括、提炼,叠山理水,以静为主,源出中國静以悟动哲学观。

    盆栽之妙在小中见大,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要谛。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童寯曾谓拙政园“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真小颓风范,丘壑独存,此言园林苍古之境,有胜藻饰。©方所閱畢

  • 作者:诸镇凝 发布时间:2014-06-17 22:39:28

    现在骗钱的东西真是越来越多,而且,我真的不是很喜欢幾米。

  • 作者:小明 发布时间:2022-09-24 18:02:42

    因为疫情终于有大块时间把这本书拿下了,对我来说读着有难度,但是有收获就够了

  • 作者:赵小趙 发布时间:2022-10-24 11:02:54

    喜欢

  • 作者:不文 发布时间:2013-01-18 22:47:09

    不真诚的姑娘的话,你可不要相信,她还没和你分手,心里又想着另外一个人。


深度书评:

  • 依恋、信任、自由、相知、认同、接纳、无条件的爱

    作者:自由之月 发布时间:2021-03-06 23:58:46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可以说每页都有值得学习的观点。所以,这本书应该经常拿出来仔细研读,提醒自己如何维护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从而达到教养的目的!下面摘抄书中的一些观点:

    1、不管父母多么爱孩子,多有教养技巧,如果亲子关系不够牢固,教养很容易出问题。想让孩子愿意接受自己的抚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孩子能感受到跟父母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己认可的。

    2、人类发展心理学家把教养的根基称为“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孩子的原生关系。孩子的依恋表现在:相信抚育者,相信他有能力照顾自己,可以与他亲近,建立某种联结。

    3、教养的秘诀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在孩子心中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为人父母者需要时刻谨记的。想让这个角色获得孩子的肯定,父母先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当孩子想跟父母亲近时,父母能看见孩子想亲近的欲望,及时出现,充当安抚者、引导者、榜样、老师和教练。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家。有了家,他们才有底气去闯荡世界;有了家,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才能有所依靠;有了家,他们才会获得灵感的源泉。世界上任何的教养技巧,都弥补不了依恋关系的缺失。

    4、有利的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也就不会再产生了。什么是有利的关系?有利的关系必须具备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一方对另一方有着养育的欲望,有为对方拼尽全力的能力,有为对方的成长牺牲一切的意愿。

    5、看似行为问题,其实是关系问题。

    6、人与人的依恋,是指一个人在身体、行为、情感和心理方面,想与某个特定的人保持长久的亲近和联系。

    7、建立原生依恋关系的6种形式:一、感官上的亲近。二、追求共性。孩子想变成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样子。认同也能建立共性。三、占有和保持忠诚。四、寻求重要性。努力让自己在对方心中变得重要。五、付出情感。父母的爱是孩子依恋的终极法宝,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最强的力量和安慰。因此,和父母亲近的孩子,在依赖的同时,也能忍受跟父母分离,而且分离不会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六、渴望被理解。世界上最亲密的情感就是相知,这是一种了解之后依然喜欢、接纳、张开双臂拥抱彼此的感觉!理解、认同、无条件是我和儿子之间关系最需要改进之处。

    8、父母真正缺乏的,是教养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爱、教养知识、专注力或者教养技能,而是教养的权利。父母行使教养权利不在于孩子自身的需求,而在于孩子是否渴望父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养发挥作用,需要三个要素:有需求的依赖者、愿意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

    9、一个孩子如果不指望父母照顾,或者只是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依靠父母,那么父母就称不上是在教养孩子。心理上不依赖父母的孩子,父母是无法给予他们任何情感上的支持的。指导不愿接受指导的孩子,父母会非常沮丧;帮助不愿让自己帮助的孩子,父母的内心会充满挫败感。

    10、当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就会忽视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然而,教养首先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技能。依恋不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行为,而是一种需要建立的关系。忽视关系,就看不见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当然也会变得迷茫与焦虑。很多父母,一边忽视和孩子的关系,一边又开始给孩子身上贴标签。归因错误常常是孩子的内心需求没被看见的开始。当一方具备依恋意识时,就自动服从另一方的管理。

    11、在他们能成熟思考前,他们也确实不需要弄清父母付出了多少,可以说,教养的一部分,就是要接受“孩子不把父母的付出当回事”。我们之所以觉得付出是值得的,是因为孩子对我们表现出了喜爱,愿意和我们保持联系,想和我们更亲近,而不是因为期盼他能感恩我们的付出。而这一切,纯粹是因为存在依恋关系。

    12、依恋父母的孩子,总是想和父母在一起,想和父母多说话。依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亲近我们。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孩子和父母身体上的亲近,会逐渐演化成情感上的关联。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依恋父母的话,也经常会问“爸爸在哪儿”和“妈妈什么时候回家”,也会在父母不在的时候流露出焦虑情绪。

    13、让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是不是很崇拜你,总想模仿你的一切?依恋父母的孩子,通常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并有这样的父母为荣。我们的身份,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我们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不足以让孩子模仿我们。孩子之所以想变成另外一个人,想崇拜个人,依靠的是依恋。孩子生命中很多珍贵的自主学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虽然潜在的动力并不是学习,而是为了亲近。有依恋动力时,这种自主学习无须父母特意去教,也不需要孩子拼命去学。但在缺乏依恋动力时,不仅父母教得勉强,孩子也会学得不情愿。

    14、让父母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孩子在学校屡屡被人打,他会第一时间向谁求助?孩子写作业碰到不会的题目,会向你求助吗?教养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孩子提供方向和指导。谁充当孩子的航标,谁就自然能为孩子指明方向,这是孩子的本能在发挥定向作用。孩子会自动地从依恋对象的身上寻求指导,如果孩子的依恋脑是以父母为导向的,那么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表情、反应、价值观、语言和肢体动作中捕捉到各种线索。孩子会认真研究父母的各种行为,从父母身上找到处理事情的依据。依恋能让指导变得容易,有时甚至容易得出人意料。

    15、依恋让孩子愿意看见父母亲切的笑容,愿意为了父母而努力。对父母来说,依恋起到的最大作用是:孩子愿意为了父母而努力。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上进的动力。在教养孩子方面,依恋关系可以激发出孩子的上进心。但其实,孩子的上进心并不是源自他的性格,而是和他的依恋密切相关。即使面对那些“坏”孩子,我们要纠正的也是他的依恋关系,而不是孩子本身的行为。“依恋意识”可谓是孩子天生的警钟,会时刻提醒孩子不要做让父母厌恶的事。具备这种依恋意识的孩子,会很自觉地不去碰触父母的底线。

    16、父母需要注意一点:孩子会因为和亲近的人产生情感分离,而感到伤心焦虑,这原本是个好现象,但父母一定不能故意利用这一点,不能为了让孩子变得听话懂事,而故意让他难过、内疚或者羞愧。父母如果滥用依恋意识,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植人不安全感。虽然父母的初衷似乎是为了孩子,虽然这样做有时能取得一些短期成果,但代价实在太大。

    17、想让孩子保持这种上进心,需要父母的悉心培养和充分信任。如果孩子心中存在这种上进心,而父母却不相信他,亲子关系势必受到影响。有些父母只要不赞成孩子的做法,就会指责孩子做得不好,这类指责很容易触动孩子的内心防线,伤害亲子感情,并引发孩子自卑。

    18、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的上进心。父母的不信任,对孩子而言是极深的伤害,就好像撤掉了孩子航行的风帆,孩子自然没有动力去达到父母的预期。父母需要明白一点:为我们的信任赋予价值的,正是孩子的上进心,而不是孩子的能力。

    19、逆反,很多时候源于不被看见,所以孩子会跟父母对着干。大多数和父母关系亲近的孩子,依然会反复出现逆反心理,但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并且逆反的原因也比较固定。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

    20、什么是逆反心理?它是人在受到强迫时产生出的本能,是一种自发的反抗心理。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控制或者压制时,就会产生逆反理。人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逆反心理,即使成年人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尤其是孩子。

    21、青春期孩子则会使用各种肢体语言表达反抗;各年龄段孩子都会被动、拖延、和父母作对,等等。逆反心理还会表现为懒惰、缺乏动力,或是消极、好斗、激辩。归根结底,不管递反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的潜在动力都很明确--本能地反抗所有控制。

    22、逆反心理给父母、老师及其他抚育者带来了数不清的难题。有时候,我们越是着急,孩子就越磨蹭;我们越是要求孩子吃蔬菜、打扫房间、刷牙、做作业,他们就越不愿意去做;我们越是劝诫孩子不要吃垃圾食品,他们就越偏爱垃圾食品。“你越让我吃青菜,我就越不吃。”一个逆反心理特别强的14岁男孩对父亲喊道。对这类孩子来说,父母的期望越高,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越强。即使孩子不是同伴导向,跟父母的关系很亲密,但只要是感到自己被强迫了,也会出现逆反心理,更何况那些和父母并不亲密的孩子了,他们表现得更为逆反,以反抗成年人利用权威整天“管东管西”。

    23、依恋父母的孩子会把父母的期盼看做亲近父母的机会。这时父母引导孩子,孩子一般乐意接受。相反,没有了依恋关系,事情就会变成另一番模样。当依恋关系消失之后,孩子会把父母的期盼视为压力,把父母的引导当成摆布,还会把自己的服从看作妥协,尤其是那些还不成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更会这么想。其实,即使是一些相对成熟的成年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我们不能苛责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也正因此,父母在没有形成亲密关系的情况下,就对孩子发号施令,基本等于自讨没趣,甚至是自取其辱。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你没在他的关系范围内,你就是陌生人,而陌生人的命令当然可以不听。如果想从根本上看清孩子反抗的实质,就必须看到,反抗和自己不亲近的人,这是人的本能。

    24、如果说世界上有个人能看穿我们的想法,随时道我们想让他做什么,这个人一定是我们的孩子。

    25、那些总是觉得孩子太逆反的父母大概没想到,大多数和父母关系亲近的孩子,依然会反复出现逆反心理,但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并且逆反的原因也比较稳定,一般都是父母施压过大造成的。在教养过程中,这类情形不可避免,睿智敏感的父母会把这类情形出现的次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尽量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26、当逆反心理不再以无意识对抗的形式现。而是能以有意识选择的形式表达时,逆反心理就会给孩子的自我发展带来诸多好处。这时,孩子拒绝别人的帮助,是为了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拒绝别人的指挥,是为了自己找到做一件事的动力;拒绝别人的指导,从而自己探索做事的方法和想法;拒绝父母口中“应该做的事”,是为了发掘自己的喜好。当然,这种有意识逆反和真正独立之间的转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能从和父母的关系中找到足够的安全感。

    27、一个正处于成熟过程中的孩子,会变得异常敏感,忍受不了父母的指手画脚。他的想法、界限、价值观、决定和愿望时刻需要被认可,被看见,被回应,否则他会觉得自己被小看了。

    28、随着孩子实现了真正独立成熟,他们的逆反心理也会慢慢消失。一个真正成熟、拥有自我意志的人,在面对不同想法时,不再是条件反射地大声反对,而是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如果别人的想法有道理,他会去思考;如果别人的想法没有道理,他会坚持自己的看法。

    29、当父母把孩子的反抗当成是“示威”,就会心安理得地采用施压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可以说,父母是在用力量对抗力量。对抗中,父母的举止会变得夸张,音调飙升得很高,利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去对孩子提更多的要求。父母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越大,对方被激发出的逆反心理就越强烈。如果我们的行为引发了孩子的焦虑情绪,他们就会警觉地嗅到自己一段重要的依恋关系正受到威胁,恐慌之下,他们会赶紧维持和父母的亲密联系,跑来跟父母弥补关系,努力赢回父母对他们的青睐。这时,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很可能会很满意地觉得:自己的施压奏效了, 自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但其实,孩子的屈服是有代价的。我们的怒火和威胁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削弱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我们对孩子施加的压力越大,亲子关系遭受伤害和摧残的程度也就越大。而亲子关系越脆弱,我们被别人取代的风险也就越大。

    30、不管是奖赏还是惩罚,本质都是一种控制。控制只能让孩子暂时听话,而无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说谢谢或抱歉、和别人分享、制作礼物或者卡片、打扫房间、感恩、写作业、练钢琴,这些行为越是带有强迫性,以后他们自己主动做的概率就越小。恶性循环在于,孩子越是不主动,父母越会借助外力进行施压,孩子感觉压力大,于是做出更逆反的行为,父母只能借助更多的外力。这是一种螺旋式负面增长,最终损害的,就是教养的根基--亲子依恋关系的力量。实验研究和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出大量的证据表明,抚育者一旦希望通过心理施压或者控制来实现浅层的目标,逆反心理都将破坏目标的达成。

    31、身为父母,我们要尽量克服上面提到的这些表现。如果孩子拒绝或者表示出傲慢,尽量不要用生气、绝望和压力来回应他们。我们必须明白:在孩子受到强迫或者吸引时,他们的任何表现,都只是本能反应。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意识到此时的依恋关系已经弱化了。问题的本质不是孩子对我们的蔑视态度,而是关系疏离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所以他们才会与我们作对。看到表面,见到心里,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孩子。所有的亲子冲突,都源于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都源于内心不被回应。因此,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

    32、依恋父母的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发出的信息和指示,所以在遭遇打击或者伤害后,他们会先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或指导,然后再决定自己要不要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只要是亲密的,那么即使发生再糟糕的事,因为有父母的保护,孩子也不会过于悲伤。总之,对父母的依恋,可以保护孩子的情感不受外部世界的伤害。

    33、当然,依恋也有另外一方面的作用。对父亲的依恋可以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但也会让他对父亲的含行非常敏感。一旦父亲贬低、羞辱、蔑视他,内心的欲望被蔑视和压制,他就会彻底崩溃。对父母的依恋,一方面会让孩子在亲子关系容易受伤,另一方面,则会保护孩子在其他关系中更有韧性,这种依恋会展示出内外两个方面的作用:关系内脆弱,关系外坚强。依恋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会伤害你的人”和“不会伤害你的人”两类,它既是一道屏障,又是一把利剑,而这也体现了人类生存的两大主题--依恋和脆弱性是齐头并进、息息相关的。依恋是孩子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最强大的动力,然而也是最容易让他们受伤的原因。

    34、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成熟呢?答案是依恋!只有先满足依恋需求、亲密需求以及无条件依赖需求,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一位爸爸曾跟我说:“当爸爸后,我感觉全世界都坚信父母必须承担起塑造孩子性格的责任,但实际上,父母真正要做的,只是费供一个供他们茁壮成长的环境,提供阳光和雨露,给予他们需要的爱,他们就能苗壮成长”。

    35、满足孩子的依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从依恋的痴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开始独立活。想要完成这一转变过程,秘诀就是要让孩子不用费心思也能拥有对父母的依恋。家长先要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孩子才能有精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开始自己的独立意识之旅。孩子才能因此自由、勇敢,得到发展并变得成熟。除非孩子知道自己在对父母的依恋上没有后顾之忧,否则他们是无法正常生活、成熟发展的。

    36、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情感健康成长的必要养分。父母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父母认可并深爱的,内心的欲求始终是被父母看见的,孩子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或者做出任何改变,就能得到父母的爱与理解(事实上,孩子也做不了什么事情,因为父母的爱不是可以赢得或者失去的物品父母必须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它就在那里,和孩子的表现是“好”是“坏”无关。孩子可以发脾气、任性、抱怨、不听话或者举止粗鲁,但父母却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直被爱着的。父母必须掌握一种方法,既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又让孩子依然能感觉到爱,要让孩子敢于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不安和最讨人厌的性格,同时又不会失去父母无条件的爱。足够的安全感和无地条件的爱。孩子一旦有了这些方面的满足,他们的大脑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非常感谢你,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执行任务了,可以让主人变成独立的个体了。我不需要一直寻找燃料,因为我知道我的油箱是满的,现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37、让孩子再次产生动力的是父亲深深的爱,以及爱所带来的高度安全感。有了爱的联系后,人会对“联系人”所期待的事物产生新的兴趣,对独特和个性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会产生新的探索精神。这种改变不是源于别人对自己的逼迫,而是因为最基本的依恋需求得到了高度满足,所以产生了动力。很多孩子之所以无法成熟起来,是因为他们的依恋饥饿迟迟得不到满足,导致他们无法投入自我的实现中。

    38、只有依恋关系安全稳固了,孩子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勇敢探索未知世界。想要调和孩子厌学念头的因素,同样需要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感受深层的情感和脆弱感。依恋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即使没有好奇心或者吸取教训的能力,依恋也能完成任务。

    39、孩子愿意主动学习,其必须具备4种特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统一协调的思维、吸取教训的能力,以及和老师的和谐关系。健康的依恋能让这四种特质得到提升。

    40、好奇心是一种奢侈品。为了保护珍贵的好奇心,依恋所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依恋关系安全稳固了,孩子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勇敢探索未知世界。而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所有的心思都拿来维持不稳定的同伴关系了,哪还有多余的精力来保持好奇心。

    41、想改变孩子厌学的念头,同样需要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感受深层的情感和脆弱感。比如,孩子与成年人(父母或老师)的关系足够亲密时,才会在乎他们的想法,在意他们的期望,注意不惹怒他们。孩子的学习也需要情感投资,而如果这方面的投资匮乏,孩子会感受不到伤害。对一切不在乎,必然对学习变得麻木,甚至丧失兴趣。

    42、与父母关系晚离的孩子,有着很强的防御心,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愿为自己的失败承担责任。这样的孩子,如果考试成绩太差,心理上承受不了,就会把失败归结到其他方面或者其他人身上。或者,他会分散注意力来逃避问题。逃避脆弱的孩子,会自动屏蔽那些让自己变得更脆弱的东西,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43、失去上面三种特质后,学习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希望了:依恋。对好奇心、综合思维和适应能力都缺乏的孩子来说,只能依靠依恋情感来学习。他们的学习欲望,可能不是发自内心喜欢学习,但如果他们强烈渴望亲近成年的教育者-比如老师、父母或者充当导师角色的其他成年人,那么,这种学习渴望也是有效的。依恋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即使没有好奇心或者吸取数训的能力,依恋也能完成任务。

    44、打开学习大门,先赢得孩子的心。依恋,能帮助家长和老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让孩子乐意接受父母的引导,而这些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必经之路。依恋父母的孩子,把父母看成是航标,会向父母寻求方向。他们会忠于老师,而不是同伴,会把老师看成榜样。当孩子依恋老师时,老师也就有了培养孩子的权威,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能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孩子需要喜欢老师,并且觉得老师也喜欢自己,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最好。

    45、但其实孩子感到无聊的时候,也正是父母需要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时候。如果我们真的明白孩子无聊的根源,我们就能意识到,孩子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去接触其他孩子。他们越是容易无聊,就越说明他们需要我们,需要培养自我意识,同时,也越证明孩子没有准备和同伴交流。

    46、自尊的最大特点,不是自我感觉有多好,而是能不受他人影响地进行自我评价。自尊的最大挑战是当别人不重视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重被自己;别人怀疑我们的时候,我们也相信自己;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接纳自己。真正有价值的自尊,是源于成熟的自尊。正的自尊,需要孩子心理上成熟,而这种成熟,只有在孩子和成年人建立起温暖、有爱的关系后,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尊,不是因为我会做某件事,相反,真正的自尊应该是,不管我能不能做某件事,我需是有价值的。

    47、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用我们的影响力,让孩子不再对这种外在的评价产生依赖。只有成年人给予的无条件的爱和接受,才能让孩子得以解放,不再执着于喜欢或者占有的表象。父母的责任之大由此可见。在孩子能够独立做出自主评价前,我们的职责就是给予他们极大的认同,准确看见他们的内心需求,让他们没必要再去别处寻找安慰。这种肯定,比爱和表扬还要有益处,它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能渗透到孩子的内心最深处,让孩子知道不管自己给我们展现“好的”或“坏的"一面,他永远是我们深爱的、欢迎的孩子,我们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庆幸。

    48、戴维是一个14岁女孩的父亲,他说:“的确,仔细留意我和女儿的对话.我发现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让她做什么,教她东西,或者试图纠正她的某些行为。几乎很少真正单纯地和她在一起,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时光。如果把目光一直停留在孩子在行为上的改善,那么我们也就无法改善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只有把注意力转到呵护亲子关系这一长期目标上,我们才能跳出完美的舞步,引来孩子归巢。看见关系在教养过程中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49、当孩子专心看电视的时候,我们让他们做事,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情况下,在叫孩子吃饭之前,我们可以坐在孩身边,把手放在他们的肩膀上,让他们和我们进行互动:"节目不错?看起来挺有意思的。可是,现在该吃饭了。”先亲近,再管教。

    50、我们还不能通过纵容孩子的要求,来和他们培养亲子关系,不管是为了博得关注、喜爱、认可,还是为了在孩子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都不可以。虽然拒绝孩子的需求,可能会伤害到亲子关系,但我们一定不能因此认为满足孩子的要求就能增进彼此间的关系。不能一味纵容,有边界很重要。

    51、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尤为珍贵的就是无条件接受孩子的需求。比他做了什么更重要,我们更在意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他的行为或成绩。在孩子成熟独立之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第一位的。

    52、很多时候,父母会觉得教养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苦口婆心,孩子却常常理解不了我们的一片苦心,能记住的就只是我们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这是孩子的特点,也是身为父母必须看到的。虽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因为语气和动作,却会让很多孩子认为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什么才是教养中最重要的东西。

    53、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尤为珍贵的就是无条件接受孩子的需求。我们不仅要看见孩子的需求,更要接纳孩子的需求。即使孩子让我们失望,违背我们的价值观,或者让我们恨得咬牙切齿,我们依然要通过语言或动作让孩子明白:我们更在意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他的行为或成绩。纠正孩子的行为,就必须先和他建立稳固的关系。越是难管的孩子,我们越要抓紧他,这样,他才会反过来抓紧我们。在焦虑或者满腔怒火的时候教训孩子,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珍惜亲子关系,就不能指望孩子去珍惜。此时,我们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忍住想批评的冲动,放弃其他可能引起不良局果的举动。

    54、有些父母可能觉得,这样维系关系的方式有点不正常。他们怕不及时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孩子会得寸进尺、混清是非,而父母也就无法再坚守自己的原则了。这种担忧虽然可以理解,但却是无谓的担忧,通常来说,孩子都深知父母的期望是什么,知道什么不能做或不该做。孩子做不到,属于成熟方面的问题;而孩子不愿做,则一般是依恋出了问题。父母需要向孩子反复确定的事情,是孩子的价值和孩子对父母的重要性。

    55、除非我们和孩子的关系稳固亲密,否则,当我们说“我不能接受这个”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会理解成“他不喜欢我”或者“他因为……不喜欢我了”或者“只有我…的时候,他才喜欢我”。无论我们是否真的说了这种话,只要孩子接收到了类似的信息,亲子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孩子想为我们变好的动力,也就会减弱。

    56、我们要告诉孩子他很重要,而不是他做了什么,我们这样做不是在妥协,而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获得安全感。教养孩子的原点是关系,关系比行为更重要。问题是,我们通常把依恋关系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加珍惜与呵护,而把注意力投向一些自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道德信条。和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谈到的也总是关系之外的东西。父母只有有意识地去关注依恋关系,我们才会领悟到为人父母最根本的承诺:关注孩子本身。

    57、无论父母的素养多高,都注定会有被孩子刺激到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没有父母能做到从来不发脾气,能永远都心平气和。更多短暂的关系破裂是难免的,除非这种状况经常发生,并且程度严重,否则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真正有害的,是孩子回来找我们的时候,我们向他们传递出一种我们不在乎这种关系的信息,

    58、判断一个人是否珍惜某件事,要看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这件事的在乎程度。孩子是这样判断我们是否重视亲子关系的:当我们超越情绪去包容孩子,想方设法回到他们身边时,孩子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们把彼此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头等大事。

    59、深入研究现有的教养研究,我们会发现它们往往倾向于迎合家长对教养技巧或策略的需求。其实,父母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些。像教养这样复杂细致的工作,绝不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就能应对的。策略侮辱了父母的智慧,也会让父母对教养专家产生依赖。教养首先是一种关系,而关系不适合用策略来处理。关系的基础是直觉,管教的七条原则,就旨在唤醒父母的教养直觉。经历了无数次的教养大战,我们会发现,父母需要的不是技巧或者策略,而是关爱、原则和见解,具备了这些,剩下的教养工作就会水到渠成。

    60、当把自己的依恋价值观付诸行动时,大部分人可能都要和自己的冲动与不成熟做斗争,和自己的矛盾心理做斗争。最重要的是,可能还要克服心中的无力感。很少有人在孩子刚一落地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当父母,父母自己也是依恋和适应的产物。

    61、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一、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二、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关系而不是问题。三、鼓励孩子流泪倾诉,而不是急于让他吸取教训。四、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五、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的行为。六、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七、改变不了孩子,就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62、疏远孩子或威胁要疏远他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管控方式,因为它会触发孩子内心最深的恐惧-被父母抛弃。切断与孩子的联系(或当孩子觉得我们可能要这样做的时候),会让孩子的依恋脑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接下来,孩子做出的所有反应,都会出于焦虑心理,而这种焦虑的体现形式,则取决于孩子的依恋方式。那些所谓的有效方法看似能马上解决问题,但却切断了我们了解孩子的通道。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或者真的感到忏悔了,他们这样做,只是出于想重建亲密关系的焦虑心理。父母如果觉得这些方法就能让孩子吸取教训或反思错误,那就太天真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看到所谓技巧的危害,原因在于我们在孩子面前失去了耐心。

    63、不仅如此,无论是身体分离,还是情感上的冷落,都会压垮孩子敏感的心理。分离击中的,往往是孩子心中最脆弱的地方-想要亲近父母的需求。长此以往,孩子早晚会为了免受这类伤害,而被迫选择自我保护。他会在情感上封闭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会封闭自己的依恋脑。急功近利导致我们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也堵塞了亲子沟通的通道。

    64、父母要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当孩子犯错,第一反应就是先保护好孩子的依恋情感。当平息了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气焰,修复好了亲子之间的联系后,父母随时都可以回过头来再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65、孩子激怒父母的时刻,对父母维系亲子关系的能力,是个重要的考验。孩子最典型的两种激怒父母的行为,就是挑衅和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冒犯父母,比如说“我讨厌你”,甚至攻击父母,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不影响亲子关系的情况下,承受孩子的攻击。父母必须维护自己的自尊,不能让自己失控的情绪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如果任凭自己的不良情绪占上风,那也就无法继续担当帮孩子确定方向的重要角色了。

    66、父母重点保护的,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关系。因此先要让自己和孩子平静下来,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再把之前的问题罗列出来,双方一起解决。让孩子归巢是第一任务,随后,才能尝试让孩子从问题中吸取教训。

  • “我们对记忆的责任十分复杂”

    作者:别的猫 发布时间:2021-04-09 00:02:57

    正值清明,也许是受这节日氛围的感化,“记忆”的概念再三自我脑海中浮现,我从拉杆箱里掏出《记忆记忆》,重新翻开来,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已读过三回,感受是有许多,但苦于没法将它们连缀成句、落于纸面,倒是这次返乡的契机,像是点燃了埋藏在我思绪深处的索线。巧合的是,《记忆记忆》的故事也同样始于斯捷潘诺娃本人的寻故之旅,因此,上述似乎可以成为我写下本文的理由。

    在《记忆记忆》一书中,俄国犹太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完成了属于她的一次寻根旅行

    ,藉由家族成员的私人档案、住宅、旧物、以及部分来自官方的文献资料,她将家族四代成员支离破碎的20世纪生活经验,编织组成一部相对完整的生命叙事。回望昨日的同时,她还与曼德尔施塔姆、W. G. 塞巴尔德、拉斐尔·戈德切恩、夏洛特·萨洛蒙等20世纪重要的欧美作家、画家展开历时性对话,拓宽了本书的思辨空间。

    本书作者、当代著名俄语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私人日记与裸女照片:寻找记忆的主人

    《记忆记忆》,中信出版集团(2020)

    曾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德国学者扬·阿斯曼认为,是书写文明令储存文化的工具从注重仪式一致性向文本一致性转移,

    自此人们对于记忆的储存、使用不再局限于仪式的重复,而是有了阐释文本作为调度手段。而在本书中一切恰好反转过来:家族成员或丢失、或毁坏、或无意书写的私人日记、信件等纷纷指向了这个犹太民族最沉默的自我。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在姑妈生前住宿的宅子里,作者好不容易淘到一本主人的日记,翻开一看,日记被大量日程清单所填满,例如“早晨喝了炼乳咖啡,11点左右出门去阿尔泰路”“穿上了冬妮娅的短裙”(p12)等未经处理的记录性信息似乎就足以串联主人的一生,而无涉主人情感与价值观的输出,在历史学者眼里,或许这本清单式日记本难成一份理想的样本,唯有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作者方能敏锐地察觉出姑妈的苦心:在风云诡谲的年代里,唯有尽可能少地留下证据,才能远离权力的制掣,于琐碎生活中获得片刻的喘息。

    苏俄旧物(装饰日记本)摄影 来源:Pinterest

    普通人的生活世界远比想象中更难抵达

    ,作者不得不将目光大量转向那些沉淀故人气息的相片、生活用品甚至故居,后者虽留给了观者丰富的信息,却也于无声中规定着观者的言行:作者年少时曾在外祖母提包中发现了一张陌生裸女的照片,图像中,裸女直视镜头,目光热烈而专注,令观者产生窥探者的不适之感,说到底,相片中的故事仅发生于裸女与拍摄者之间,他们的相识、相爱、相处才是生活的主体,而图像仅能捕捉一瞬间的注视,与丰富的生命体验相比,它所截取的不过是私人情感的碎片,

    附着于图像之上的记忆将永远属于图像中的人所有。

    苏俄旧宅室内摄影,来源:Pinterest

    瓷娃娃与老城市:记忆不在乎真假,在乎公正

    名为“冰人夏绿蒂”(frozen Charlottes)的白瓷娃娃

    存在多少主体,就存在多少种记忆,正是记忆的主观性特质令其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

    这一点我们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第一次拜来到太姥爷位于萨拉托夫的故居时,作者就对这座陌生宅子的砖墙、栅栏和家具“一见如故”,将亲情投射在诸种物件之上,仅凭想象便完成了“追忆”的仪式,讽刺的是,不久后作者得知这座房子与太姥爷毫无关系,是指路的友人将“门牌号弄错了”。

    苏俄旧宅室内摄影,来源:Pinterest

    只需零星物件与点滴想象,人便可以编织出原本并不存在的“记忆”,并将之作为建构身份认同的养料,

    作者第一次意识到了记忆与谎言之间的界限是如此暧昧。

    人类历史上以记忆来建构身份认同的经典案例莫过于以色列民族,扬·阿斯曼在追溯以色列集体身份的记忆根源时发现,通过将“出埃及记”这一将“身份与疆域脱离干系”的意象视作民族与宗教的起源,一个精神层面的以色列国度得以建立,只要以《申命记》文本规训自我及后代的身心,民族便可永存,由此以色列成为集体记忆的储存器。

    从这层意义上说,记忆不在乎真假,却“在乎公正”,是它决定了哪些人与事可以被后人永远铭记。

    作者在翻阅故纸堆时发觉,那些被观者获准进入个体或集体记忆甬道的材料,多少具备着实用的功能——不是在文本内容上“完整”“有趣”“吸引人”,就是出于观者的某种动机,被选择性地纳入到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中去,文本与权力相当于联手完成了对记忆的书写,并且这种“不公”甚至是难以杜绝的,且不说学者会对容易获得的样本倾注更多关心,我们就连“三个月大的婴儿也会选则美的、健康的、对称的”,至于未被选中的“边角料”则会落入到历史的阴影中去,于沉默中消逝,对此,作者以一种名为“冰人夏绿蒂”的瓷娃娃作喻,具象展示了记忆中筛选机制的运作。

    名为“冰人夏绿蒂”(frozen Charlottes)的白瓷娃娃

    “冰人夏绿蒂”(frozen Charlottes)其实是德国工厂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的一种白瓷娃娃,

    他们造价低廉、模样可爱,因为关节无法动弹而得名。作者见古玩铺上的娃娃外形不一、身型残缺,才得知娃娃的用途不是玩具,而是“作为货物运输时的减震垫,以免贵重物品在运输途中相互磨损”。在书中,斯捷潘诺娃将它视作自己的“阿莱夫”,作为希伯来文字母中首个登场的字母,阿莱夫意味着一切的开始,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阿莱夫更是幻化形

    ,借主人公之口宣告自己的存在:“一个闪色的小圆球......直径大约为两三公分,但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博尔赫斯透过阿莱夫掌握了对陌生事物“一见如故”的能力,因为记载着人类群体的共同原型,阿莱夫掌囊括了世界的源头与终结。此刻,作为牺牲之物而诞生的瓷娃娃,与历史上曾经历王国覆灭、圣殿被毁和集体屠杀等浩劫的犹太人的命运处在了同一地平线上,他们注定要携带着伤痕生存,为后世讲述关于残缺的故事。

    《阿莱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记忆是个狡猾的孩子,它在自我延续的过程中“进化”出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作者旅行所经过的城市里,残破的建筑、旅游遗迹无不在利用人类频繁粉刷、装饰旧建筑的机会,掩饰自己的模样,并在我们与它之间挖出沟壑。在作者笔下,旧物、旧建筑、旧城市因其残缺性而成为了记忆的同构之物,缺乏查证与想象品质的观者将无法抵达记忆的背面。

    俄罗斯建筑摄影,来源:Pinterest

    面向记忆的殖民:作为目的的媒介,与沦为工具的记忆

    旧物(书籍)摄影,来源:Pinterest

    媒介手段简陋的年代里,记忆的生杀大权主要掌握在观者手里,

    技术的创新迭代虽能在某种程度上赋权大众,却也宣告了对记忆的新一轮殖民

    :内容与技术的边界被迅速打破,甚至朝着本末倒置的方向前行,一言以蔽之,技术加速了记忆的形变。

    旧物(装饰日记本)摄影 来源:Pinterest

    技术首先打破了记忆延续多年的线性生存模式,

    伴随即时通讯的普及,现在与过去的距离不断缩短,曾经我们以墓志铭回溯逝者的一生,在墓地里完成吊唁仪式的全套流程,而现在,逝者生前的影像、语音就存在我们的手机、电脑或是别的地方,等待着被观者调取或阐释,记忆之场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模糊不清。与工具进步的速度相比,内容与意义的恒久性是那样的“顽固”,使用媒介所复现的“记忆”不再是我们曾经历、甚至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在复刻的过程中,记忆沦为了先进技术的原材料

    ,作为记忆主体的的人则被关闭在意义的房门之外——媒介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过去。

    20世纪俄国著名抒情女高音维多利亚·伊万诺娃 Викто́рия Никола́евна Ивано́ва坟冢

    本书首先为斯捷潘诺娃这样的普通人在革命叙事占主导的20世纪苏俄历史中争夺了话语权,在作者小心翼翼地编织中,一个饱受肉身与精神双重折磨的犹太民族形象建立起来

    。如评论界所言,《记忆记忆》是一部“哲学纪实散文”,作者本人更是将此书视作“романс”,相当于英文中的"

    romance

    ",意为“富于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事实上,通过斯捷潘诺娃思辨深刻的笔力,家族中那些未能名垂正史的“透明人”从庸常的家庭日记中纷纷出走,在丰饶的历史长河里分得一席之地。在斯捷潘诺娃眼中,那些为宏大叙事所忽视的边缘人与事,其价值本无需证明,但因机缘匮乏,它们在尚未被人铭记前就已匆匆褪色,仅仅成为厚涂大事件、大历史色彩的画布罢了。

    俄罗斯境内苏联式建筑摄影,来源:Pinterest

    本书诞生的契机亦是浪漫的

    ,作者最早构思本书时不过十岁,第二次动笔则是在有了恋爱体验的十六岁,激情的转瞬即逝令作者意识到“很有必要记住一切重要的精彩片段”,作为诗人、墓志铭的撰写者,作者视“艺术的任务在于展现不可见之物”为使命,另一方面,缺席主流民族叙事的平凡出身虽让她于年少时“自惭形秽”,但家族中流传着关于祖辈的传说、生活的片段却给予她另一种天真的期待:既然家族默默无闻,何不由自己出面,将这些与官方史料平行甚至悖逆的个体声音记录、传播开来?

    本书作者、当代著名俄语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但“生者对于死者的责任十分复杂”,为先人树碑必须先回归到他们的生活情境中去。

    在触碰家族成员所遗留的文本时,斯捷潘诺娃首先面临的是厘清真假的考验:那些诞生于政治状况恶劣时代的私人日记、往来信件与照片,不是信息庞杂、真假掺半,就是昏黄发旧,需要发挥观者想象力才能辨析人像的地步。

    对族人真实境遇的追问,成为串联书本的一条细线

    ,并随之牵起记忆主体、记忆的组织形式、记忆的真实性与公正性等种种话题浮出水面,因此,本书无法等同于记忆本身,而是更接近记忆的过程。

    本书作者家族成员旧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无水印(90+)
  • 不亏(660+)
  • 还行吧(577+)
  • 无广告(515+)
  • txt(147+)
  • 藏书馆(273+)
  • 博大精深(159+)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美: ( 2025-01-03 02:34:4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养***秋: ( 2024-12-19 22:26:40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蓬***之: ( 2024-12-30 10:42:32 )

    好棒good

  • 网友 居***南: ( 2025-01-06 02:24:33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曾***玉: ( 2024-12-18 08:12:2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印***文: ( 2024-12-26 03:42:05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相***儿: ( 2025-01-04 19:55:47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步***青: ( 2024-12-17 20:32:45 )

    。。。。。好

  • 网友 国***舒: ( 2024-12-24 22:27:32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