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dura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Verdura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Verdura's beguiling jewelry, from ruby hearts wrapped with braided gold rope to scallop shells studded with precious stones.
The exquisite creations of Fulco di Verdura (1898-1978) are noted for their glorious exuberance and refined glamour. Verdura left his ancestral home in Palermo in the mid-1920s and moved to Paris where he hoped to be a painter; his true vocation was revealed once he began designing striking jewelry for the discriminating customers of Coco Chanel.
Patricia Corbett documents Verdura's fascinating career, which took him from Paris to Los Angeles and New York. He was patronized by the rich and famous, who found that his sophisticated and flamboyant neo-Baroque style perfectly complemented their tastes. Marlene Dietrich and Greta Garbo, among others, were devoted admirers, along with many of society's prominent figures, including the Duchess of Windsor and legendary fashion editor Diana Vreeland.
Corbett was given access to all of Verdura's archives and interviewed many of his surviving patrons. Wonderful color photography of the jewelry, as well as the archival images of Verdura and the people who wore his pieces, bring the irresistible beauty and genius of Verdura's designs to life. 238 illustrations, 182 in color.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Verdura's beguiling jewelry, from ruby hearts wrapped with braided gold rope to scallop shells studded with precious stones.
The exquisite creations of Fulco di Verdura (1898-1978) are noted for their glorious exuberance and refined glamour. Verdura left his ancestral home in Palermo in the mid-1920s and moved to Paris where he hoped to be a painter; his true vocation was revealed once he began designing striking jewelry for the discriminating customers of Coco Chanel.
Patricia Corbett documents Verdura's fascinating career, which took him from Paris to Los Angeles and New York. He was patronized by the rich and famous, who found that his sophisticated and flamboyant neo-Baroque style perfectly complemented their tastes. Marlene Dietrich and Greta Garbo, among others, were devoted admirers, along with many of society's prominent figures, including the Duchess of Windsor and legendary fashion editor Diana Vreeland.
Corbett was given access to all of Verdura's archives and interviewed many of his surviving patrons. Wonderful color photography of the jewelry, as well as the archival images of Verdura and the people who wore his pieces, bring the irresistible beauty and genius of Verdura's designs to life. 238 illustrations, 182 in color.
精彩短评:
作者:MY 发布时间:2023-06-17 23:17:31
2.5
-_-俗话说得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无论是说人话还是说鬼话,其实都不难。难只难在于你该如何判断对方是人是鬼,是哪一类的人,哪一类的鬼。因为你的上司对权力的理解和使用都不一样,所以,当你有机会接触你的上司的时候,请花点心思去了解你的上司。
作者:Deus 发布时间:2020-12-05 19:06:55
职场头三年是职业发展的黄金三年。有人升职加薪进步看得见,有人却是始终原地踏步,原因何在?就在于基本功有没有练好。这本书介绍了如何培养基本功。
作者:徐小跳~ >▽< 发布时间:2013-02-27 13:55:19
很可爱的笔记本哇。。囤货
作者:LV 发布时间:2019-12-26 20:16:54
翻阅《艺术哲学》系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看到艺术家们对特征的放大,对社会的体察,对视效的迷恋,对氛围的营造,再对比自己的一知半解,顿觉还有很多课要补,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作者:Seven 发布时间:2012-12-26 11:48:06
到手! 里面的自传才是精华 开始着手翻译 是个大工程啊!
深度书评:
从《忏悔录》看卢梭的歇斯底里人格
作者:zevan 发布时间:2010-02-25 19:11:51
《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为了回击“敌人”们的攻击而写下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与伦比的真实。在书中完整的暴露了自己的一生。正是由于这种真实,它可以作 为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分析的材料,正如卢梭所说“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
本文是基于这个假设:《忏悔录》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想法以及真实的事件,如卢梭宣称的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中对人格进行了分类,分别是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按照卢梭的行为来看,他属于严重的歇斯底里人格的人。歇斯底里人格特征有 这些: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不愿 意承担责任,用自己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强烈的追求爱情,但是喜欢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自恋,不断的寻求别人的肯定;敏 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攻击就奋力反抗;喜欢和同样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喜欢幻想,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喜欢冒险,做事冲动莽撞不顾后果; 喜欢暴露自己。
下面,我将逐条进行说明和分析。
1.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
卢梭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爱弥儿》中也鼓吹对孩童的教育中要放任自由。
为了不受到约束,卢梭选择了离开城市,去退隐庐居住;在自己的歌剧《乡村卜师》大获成功,要觐见国王的时候,卢梭不想被年金的枷锁束缚,就逃跑了。
2.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
结识了巴克勒以后,短短的六周时间内,卢梭就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对卢梭来说,“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快乐对我比天堂的永久幸福的诱惑力还要大”。
卢梭自己声称“对娼妓具有一种永难磨灭的痛恨”,但是在威尼斯的时候还是有一次嫖妓的经历。
3.不愿意承担责任,用自己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
在照料麦特尔先生的路途上,卢梭遇到了麦特尔先生发病,就抛下他一个人跑了。
在作学徒的时候,卢梭偷了师傅的东西,因此挨打。卢梭给自己的解释是:挨打是“抵消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挨打以后“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既然按小偷 来给卢梭治罪,那就等于认可他做小偷。卢梭说,“偷东西与挨揍是相辅而行的事情,因而构成了一种交易,作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所承担的义务就行 了”。
诬陷了无辜的女仆玛丽恩以后,卢梭给自己的解释是:“为如果罗克先生把我单独叫到一边,对我说:‘不要陷害这个可怜的姑娘,如果是你做错了的话,就老老实 实告诉我吧。’我一定会立刻跪到他的脚下。但是,正当我需要鼓励的时候,人们却一味地恫吓我。再说,年龄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我的童年刚刚结束,甚至可以 说我还是个孩子。”总之,卢梭犯下的这个错误是“有情可原的”。
卢梭认为自己无力抚养孩子,就把自己的五个孩子全部送到了育婴堂,逃避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同时却认为这种做法“太好、太合理、太合法了”,卢梭说: “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们托付给这样一个没有教育的家庭,结果会教得更坏,心里便发抖。育婴堂的教育,危险性要小得多”。卢梭这样为自己辩解难免高估了法国当 时的福利制度。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后来被朋友泄露出去了,这个时候卢梭却说“出卖朋友的信任,违背最神圣的许诺,把我们胸中的秘密公开出去,恣意败坏一个 受过我们欺骗而在离开我们的时候依然尊重我们的朋友的名誉,这一切就不是过失,而是灵魂的卑污和丑恶了”。在卢梭的心中,把5个孩子送进育婴堂不过是小 错,而朋友泄露他的秘密确实不可饶恕的罪过。
4.强烈的追求爱情,但是喜欢 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
陪伴卢梭最久的戴莱丝是卢梭最忠诚的伴侣,给卢梭生下了五个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婴堂),在和卢梭相伴25年之后终于和卢梭结婚了,但事实上卢梭一生都没有 爱过她。
卢梭和戴莱丝在一起是因为他“需要恋爱”,“我最初的用意还只是想给自己找一种消遣。后来我发现我找到的超过了愿望,我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伴侣。……说到底 吧,我需要有人来接替妈妈:既然我不能再跟她一同生活了,我就需要有个人来跟她的学生一同生活,并且我能在这人身上发现她曾在我身上发现的那种心灵的质朴 与柔顺。……当我单身独处的时候,我的心灵是空虚的,需要有另外一颗心来充实它。……我在戴莱丝身上找到了我所需要的替代者;由于她,我得到了情况所许的 最大的幸福”。
用直白的话说,卢梭原本只是想游戏人间,玩玩而已,没想到后来发现这个女人还不错,可以作为一个伴侣。注意,这里戴莱丝只是一个“伴侣”,而不是妻子。戴 莱丝在卢梭心中的位置并不高,因为卢梭需要的是“贵族小姐”,而戴莱丝只是一个女工,和她在一起卢梭甚至会感到羞耻!卢梭“从来没有对她产生过一点爱情的 火星”,在戴莱丝身上“得到的肉体的满足纯粹是性的需要,而并不是整个身心的交融”。
卢梭说“我的第一个需要,最大、最强、最不能扑灭的需要,完全是在我的心里;这个需要就是一种亲密的结合,被亲密之可能的结合;特别是由于这一点,所以我 才需要一个女人而不是需要一个男人,需要一个女友而不是需要一个男友。这种离奇的需要是这样的:肉体上最紧密的结合还不够,我恨不得把两个灵魂放在同一个 身子里,否则我就老是感到空虚”。
从戴莱丝身上卢梭无法得到爱情,于是去想象之中寻找,直到他遇到乌德托夫人,他才有了第一次的爱情。
5.自恋,不断的寻求别人的肯定。
卢梭选择戴莱丝作为伴侣,不是因为爱情,是因为一种被肯定、被依赖的满足感。“我看到她一心一意地爱着我,这就更增加了我对她的温情。对我来说,这种甜蜜 的亲密生活就是一切:我不再关心前途,只希望它是现状的延续,我别无他愿,但愿现状能持续下去。”卢梭看到的,是一种依赖,感到自己被需要。
卢梭希望有一个对自己全身心的信任的女人,一个需要自己的保护的女人,戴莱丝以一个弱女子的形象出现在卢梭的面前,恰好满足了卢梭的这种心理。
6.敏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攻击就奋力反抗。
卢梭发明了简谱以后,带着发财梦来到了巴黎,学院的学者们认为卢梭的发明“没有新意”而且“没有用处”。学者们的评价是中肯的,事实也证明了简谱确实没有 在欧洲流行。卢梭无法接受这种批评,认为学者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是不懂音乐的外行人。
在《忏悔录》的后面几章里,记载了几封书信,这些书信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卢梭对他人批评的敏感,对他人的攻击猛烈回应。
7.喜欢和同样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
巴克勒,华伦夫人都是歇斯底里类型的人。这里,有必要对华伦夫人单独进行讨论。
华伦夫人很多地方和卢梭很相像: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受的教育非常杂乱,有什么学什么,长相出众,做事轻率,脑海中总是有无数的计划和幻想,有着不同于常 人的道德观点和逻辑。华伦夫人也是一个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代表。
华伦夫人对卢梭的喜爱很有可能只是出于情欲的,而不是出自爱。卢梭在年轻的时候长得很不错,放在现在就是一个美型男。卢梭自己说:“我虽然不能说是一个美 少年,但是我那小小的身材却很匀称,腿脚纤小玲珑,神态洒脱,容貌清秀,嘴小而可爱,乌黑的眉毛和头发,一双小而微陷的眼睛有力地放射出热血中烧的光 芒。”因为卢梭的美貌,不仅仅惹得女人们喜欢,甚至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也喜欢他。在《忏悔录》中,有三处记载了卢梭遇到疑似同性恋的人。歇斯底里的华伦夫人 喜欢同样歇斯底里的美少男卢梭毫不奇怪。
歇斯底里的人喜欢用性来作为手段控制自己喜欢的人,这一点在华伦夫人身上表现的非常突出。卢梭也说华伦夫人“始终相信,没有任何力量比“占有”更能使一个 男人依恋一个女人的了……她用她所掌握的一切手段。使他们更紧紧地依恋她”。20岁的卢梭开始受到了各种妇女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使华伦夫人感到自己受到了 威胁,就献身自荐,利用了性来作为手段使卢梭对自己更加的依恋。
和卢梭类似,华伦夫人对卢梭的爱也是只享受爱的过程而并不爱这个人。卢梭离开以后不久,华伦夫人就另有新欢,让一个理发师投入了自己的怀抱。对歇斯底里的 人来说,忠诚这种东西是不重要的,关键的是要使自己快乐。
8.喜欢幻想,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
想象力丰富是作家需要拥有的品质,但滥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则使作家陷入自己的幻想之中。在卢梭强烈的渴望爱情的时候,在脑海中想象出了《朱丽》中的男女主 角,然后就日复一日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难以自拔。
卢梭说,“我不能求得实在的人物,便把自己投进了虚幻之乡;我既看不出一点现存的东西值得作我的狂热的对象,我就跑进一个理想世界里去培养我的狂热,而我 那富于创造力的想象不久就把这理想世界配上了恰如我意的人物”。
9.喜欢冒险,做事冲动莽撞不顾后果。
作学徒的时候沉迷于读书,被师傅打;认识了巴克勒以后,激情澎湃,“毫不惋惜地抛弃了我的保护人、我的教师、我的学业、我的前途”。
认为自己有作音乐的天赋,就沉迷于音乐中,为此辞掉了土地管理员的工作。
10. 喜欢暴露自己。
卢梭写下本书就是他喜欢暴露自己的最真实体现。在卢梭少年时期,有过对陌生的女子暴露臀部的癖好,这也是暴露自己的一种表现。
除此以外,由于卢梭家庭的特殊性,他还有一些特别的性格特征:
1.恋母。
出生就丧母,卢梭的生命中最缺少的就是母爱,这种爱是乳母或者姑姑等人所无法给予的。其他人再爱他,也没有那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的流露,而孩子是可以分 辨出这种细微的爱的。任何一种伪装的爱都能够被孩子发现。缺少母爱的人,希望在未来得到“过度补偿”,所以就不停的寻找可以扮演自己母亲角色的女性。
卢梭所依恋的女性,都是那种有强烈的母性特征的女人。这些特征包括:年龄比卢梭大,或者行为方式比较成熟,乳房丰满。最后一点不是开玩笑,卢梭说,“我的 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就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作一个女人的”。在卢梭的潜意识中,应该是这样想的:没有乳峰的女人怎样去喂养她的孩子呢?
卢梭11岁的时候,做了22岁德·菲尔松小姐的情人,同时跟戈登小姐幽会。前者年龄是卢梭的两倍,后者是怎样一个人呢?卢梭这样描述:“她的身段,她的姿 态,特别是她那双眼睛都与她的年龄不相称。她那副小神气又威严又骄傲,倒很合乎她扮的那种脚色,也就是她那副小神气使我们想起演这种角色来。但是,她最奇 怪的一点是,她那种大胆与端庄混合在一起的样子,是令人难以了解的。”喜欢大龄的成熟女性是卢梭的一个特点。
比卢梭大12岁的华伦夫人是卢梭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性。她同时扮演了妈妈、姐姐以及情人的角色。
2.性虐待以及露阴癖。
8岁的时候受到了朗拜尔西埃小姐的“打屁股”的刑罚,卢梭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快感,他说“我发现在受处罚的痛楚乃至耻辱之中还搀杂着另外一种快感,使得 我不但不怎么害怕,反倒希望再尝几回她那纤手的责打”,“甚至在我到了结婚年龄以后,这种奇异的癖好,这种一贯顽强、并且快发展到堕落乃至疯狂地步的癖 好”,“跪在一个泼辣情妇面前,服从她的命令,乞求她的原宥,对我说来就是极甜美的享受”。
随后的时间中,卢梭一直对性虐待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情有独钟, 以至于自己对正常的在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直,高尚”。他说,“我的情欲,配合上我那腼腆的性格和浪漫的心情,就这样保持了我的感情纯洁和习尚端正”。好比 一个英俊帅气的男性,在面对美女的色诱时好不动摇,如同唐僧或者柳下惠一样“坐怀不乱”;不知情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很正直,很有道德,知情的人会告诉你 这个男子其是同性恋。
大概是卢梭16岁的时候,正是欲望非常亢进却无法发泄的时候,卢梭采取了向异性露阴的方式来发泄。根据卢梭的描述,他选择的方式是对着女孩们露出自己的臀 部。很快卢梭被抓住了,后来卢梭就不再这样做了。
3.陷入三角恋爱关系。
卢梭的爱情经常是三角恋的形式,他所喜欢的人都是有丈夫的已婚妇女,或者是有丈夫、有情人的已婚妇女。卢梭对这种三角的恋爱非常的适应。
卢梭、阿奈和华伦夫人是一个三角,卢梭和乌德托夫人、圣朗拜尔是另外一个三角。按照卢梭的说法,他们之间相处的非常和谐,谁都不能缺少。
是什么造成了卢梭的“歇斯底里”的人格?这需要从卢梭的童年开始说起。简单的讲,卢梭的童年就是:单亲、独子。
卢梭的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是一个牧师的女儿。卢梭的哥哥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堕落放荡,最后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如果他的教育也是在父母之下,那么可以 假定,卢梭的父母至少在教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是有问题的,卢梭本人受到的教育也可能是有问题的。
卢梭母亲在卢梭出生后就逝世了,但是死去的人仍然通过爱她的人在影响活着的人。卢梭的父亲对卢梭的爱中含有着“一种辛酸的遗恨”,更对卢梭说过这样的话: “若不是因为你是你那死去的妈妈生的孩子,我能这样疼你吗?”在小卢梭的心中,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是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为我的出生,造成了妈 妈的死和爸爸的痛苦,所以我是有罪的,需要被惩罚的。卢梭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自我 惩罚的愿望”,仿佛在说:打我吧,这样我可以赎罪,这样我就可以变得高尚。在朗拜尔西埃小姐打他屁股的时候,他的这种自我惩罚的愿望和情欲 结合在了一起,成了一种受虐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在他和女人在一起的时候得以实现,即卢梭向往在和女性的性爱中受到虐待。
卢梭的父母“两人秉性温柔和善感”。这几个美好的词汇背后的隐藏的就是软弱、不够坚强。卢梭的父亲不是一个很有权威的父亲,有时候简直比卢梭“还孩子 气”,他不是一个能够坚强自律、承担责任的男人。童年的卢梭所受到的教育是一种非常自由散漫没有约束的教育,卢梭说:“我的舅父和我父亲一样,也是个喜欢 玩乐的人,他也象我父亲一样不善于用义务约束自己,很少关心我们”。
卢梭的教育过程中缺少关于道德、自律、自制、坚强、勇气、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卢梭缺少“力量”。卢梭自己也说,“大多数人都是在运用力量已经太晚的时 候,才埋怨缺乏力量……我的失败也就在这里”卢梭的性格是“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疑与坚定之间,最后使我自 身充满了矛盾,我连节制与享受、欢乐与慎重哪一样都没有得到”。终其一生,卢梭都没有突破他的童年教育给他带来的局限,心智远远没有成熟,正如卢梭所说 “我生来象个大人,但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始终还是个孩子;就是现在,我在很多方面还象个孩子”。
一个软弱温柔没有男性气概的父亲,一个活在卢梭的想象之中、并且使他有负罪感的母亲,这两个形象都是不完整的。在童年缺少同性和异性的榜样,导致了卢梭对 男性、女性的角色定位都是有严重的问题。对男性角色定位的错误,使卢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白面小男生的形象,无法负起男性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女性角 色的定位错误,使卢梭对女性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他无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女性伴侣。
卢梭对男性、女性的评价和贾宝玉异曲同工。(男性)“他们大部分都是头也不梳、澡也不洗的脏家伙”,和他们在一起时“由于紧张、臭气、烦闷和厌倦,我真觉 得头昏眼花”。和女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我所见的只有动人的事物,我所闻的只有玫瑰和桔花的芳香。唱歌,聊天,嬉笑,欢乐;我从这家出来到那家 去,遇到的还是这样。”
“相形之下,女人在我心目中却博得了极大的价值。我觉得应该对她们表示温柔的感情与崇高的敬意,以补偿男性对她们的侮辱”。这也是卢梭喜欢被女性进行性虐 待的原因之一:他从潜意识里希望能对女性进行补偿,而补偿的形式就是让她们惩罚他。
卢梭的小时候看过很多的书,这些书并不都是适合小孩子的书。它们虽然开阔了卢梭的视野,培养了卢梭“热爱共和”的性格,但是也给卢梭带来了远远超过他的年 龄的情欲的知识,使卢梭过分的早熟。可以说,卢梭在不恰当的时候看了不恰当的书,做了不符合他的年龄的事情。卢梭说,“我接二连三感受到的这些混乱的激 情,……给我造成了一种特型的理智,使我对于人生产生了荒诞而奇特的看法,以后不管是生活体验或反省,都没能把我彻底纠正过来”。如果一个小孩在他应该形 成道德观的时候,所看的书籍都是《金瓶梅》《古惑仔》等宣扬色情和暴力的书籍,那么他所形成的世界观可能就是充满了肉欲和暴力的。 卢梭离开亲人以后,开始做学徒工。在这个阶段,师傅“暴虐专横”,卢梭受到了严厉的管制,这种管制压抑了卢梭的本性。但是这种过分的压抑只会激起更多的反 抗,没有培养出卢梭的自制力,助长了卢梭歇斯底里的人格进一步发展。
这些就是卢梭歇斯底里的人格的根源。
卢梭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但是绝对不是“圣人”。把他放进先贤祠是因为他的思想指导了法国大革命,而不是因为他道德高贵。他的歇斯底里的人格让他一生都没有 真正的爱情,没有交到真正的朋友,最后在精神疾病中死去。
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作者:发条大橙子 发布时间:2016-12-08 22:35:02
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我本人是一个恐怖科幻迷,对人格分裂这种类型的小说和电影尤其感兴趣。原来也听说过《化身博士》这部小说,但一直不知道具体内容是什么,当我发现本书是双重人格设定时颇有几分欣喜。
这本小说故事设定很简单,受人爱戴、德高望重的杰基尔博士,发明了一种特殊药水,喝下后身体可以扭曲变形,变成另一个人,也就是杰基尔博士的另一面,海德。杰基尔博士喝下这个药水变成海德,在海德的肉身下做尽了坏事,却可以把所有罪过赖在海德身上,饮下再一剂药水后他又可以变回那个一本正经、受人爱戴的博士。就像书中写道“你是否想过变成另外一个人?是否正看着你所认识的某个人想:‘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我就不行?’你是否想到变成另外一个人,就算只有一天,你也可以随心所欲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会为此指责你的,因为没人知道那个人就是你——本来么,那已经不是你了。要是变成了另一个人该多么刺激啊!”当杰基尔博士不再被肉体所约束,心里的阴暗面就肆无忌惮的迸发了。
有些人认为是这剂药水使外表风度翩翩的博士变得矮小丑陋,从善良变得邪恶,从杰基尔变成另一个人。但我认为,海德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其实一直隐藏在杰基尔博士的体内,在没有服用药水之前就与他共存。药水的力量可怕在于,它并不是使杰基尔博士恶的一面增强了,而是使他善的一面完全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所有人仅仅是看一眼海德都会从内心里感到厌恶和强烈的反感。因为海德是彻底的恶的化身,没有一丝一毫我们所歌颂的人性中的善良或是美好。
所以早在药水发明之前,杰基尔博士的两个人格就在斗争,他自己也清楚的认识到人性中如此深刻的两面性。他自述对这两个方面都极其真诚:“我抛开有一切约束、一头扎进丑事堆的时候,和我在光天化日之下努力钻研学问或减轻别人痛苦的的时候,同样都是我自己。”
因为看过一些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的小说和电影,我主要想就这部小说中人格分裂这一重要部分谈一谈我的看法。
我不太相信这世界上有彻底的善或是彻底的恶,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两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我们都是一个善恶的矛盾共同体。
而至于为什么杰基尔博士会有比常人更壁垒分明的善与恶,也就是为什么他人性中的双重性会成为一种病(人格分裂症),我认为是这样的:这与杰基尔博士无法被人接受、无法得到实现的愿望有关。杰基尔博士从年少起就有十分远大的抱负,并且确实天赋异禀且勤勉,他对自己的个人定位就很高,想取得很大的成就,想成为受人尊敬、被人仰慕的对象,所以他对自己“闲不住、爱享乐”这方面的欲望就极力压抑、掩盖。书中他自己说:“我为自己树立的远大抱负,使我几乎怀着一种病态的羞愧心理看待并掩盖这种反常的状态。”当他之后取得成就也真的成为德高望重的医生时,他内心的放荡与欲望就更需被小心翼翼地隐蔽于外人。杰基尔的纠结正在于此,他的身份冲突表现的是两个阶层的冲突,彼此不屑,彼此隔离,彼此厌恶,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彼此吸引。而这些欲望随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被忘却,反而一直被下意识地保留在内心深处。它们就像活的火山那样聚集着能量,直到有一天突然爆发。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经引用过一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这句话是:“被掩盖和压抑之物终极会以扭曲和危险的形式重现。”所以杰基尔博士越是比常人克制隐藏内心的阴暗面,他越是想追求放纵的自由。两种人格将他拉扯,形成了人格分裂的状态。正是应了那句话:“人性不可解放,一旦彻底解放人性,人性之恶将无从约束;人性也不可以过分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物极必反。”
曾经略读过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共同组成了人格。这个理论很有意思,对我认识自己、认识他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本我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潜意识的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不理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始终力图获得满足。“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常识的,遵循“现实原则”,满足“本我”冲动的同时,大部分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自我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本我的种种需求。“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理想的部分。超我根据社会和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是自我的典范。超我监督、批判和管束自己的行为,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追求完美,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是人们通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
在《化身博士》中,若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杰基尔博士的双重人格:
那么海德是杰基尔博士的“本我”,是他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和欲望,遵循“唯乐原则”。海德是杰基尔博士内心的但又被外界压抑的东西,是张扬的自由和为所欲为的欲望。他可以最直接地宣泄心中的欲望,追求肉欲与征服,体会快感,充满躁动与暴力,实现放纵。
杰基尔博士则是“自我”。所以在杰克尔“恢复真身”时,他对海德的所作所为充满负罪感。当杰基尔博士越来越频繁的化身为海德,海德的行为越来越极端,越来越邪恶,他意识到这样发展下去“我的本性的平衡很可能被永远打破,随意变形的能力特许会丧失,海德的性格将无可挽回的变成我的性格。”
杰基尔作为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人,他的道德意识希望他成为一个完美者。当海德的作恶已经达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时,杰基尔努力约束自己,让自己符合完美的规范。他也曾几次克制自己变成海德的欲望,带着真心诚意想要弃邪归正的心情,决心弥补海德的罪恶。这就是“超我”,它的力量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他知道作为整个有秩序的社会的一员,需要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和攻击欲望。
然而,潘朵拉的魔盒已被打开,海德已如洪水猛兽般冲出牢笼,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被遏制的?最终,“超我”的力量无法限制“本我”,杰基尔博士的人格停止了抗争(“我已经无所谓了”、“现在是我真正的死亡时刻,此后的事情已与我无关”、“以此结束那个不幸的亨利•杰基尔的一生。”)海德的人格吞噬了一切,那个受人尊敬、爱戴的杰基尔博士,真正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自我受到压抑,不能得到实现;本我便借肉体得到本能的宣泄;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体现个人的人格和人性在社会中的价值。杰基尔博士的双重人格很好的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同样也是小说)——《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中,男主人公Jack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公司职员,平淡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压抑。他渴望自由,对破坏有强烈欲望,严重的失眠和心里的扭曲使他分裂出另一个人格——Tyler(但Jack开始并没意识到Tyler是自己的另一人格)。Tyler是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爆裂的痞子英雄,他代表了Jack内心的脱离体制乖张不羁的人格。Tyler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徒手搏击,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并发展壮大,培养了许多反社会,大肆破坏的盲目信徒。此时Jack发现Tyler已失去控制,并最终发现Tyler和他是同一人。最终,杰克通过吞弹自杀使泰勒消失了,而自己由于子弹打偏从面颊飞出而活了下来。影片在一整片摩天大楼轰然倒塌中落下帷幕。
《搏击俱乐部》作为一部双重人格小说和电影,我认为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化身博士》这部经典著作的影响。与《化身博士》不同的是,影片中Tyler这一人格并不是绝对的恶,他其实聪慧机敏、与众不同、不可一世,总是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全力进攻。搏击俱乐部的建立也并不只是“破坏”这一单纯目的。是出于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人人都需要“发泄”,搏击俱乐部的存在原因就是人们需要用痛苦来发泄内心的憋闷。只是后来Tyler的做法愈发的偏激。影片最后,Jack的人格战胜了Tyler这一设定也与《化身博士》是相反的。
人格分裂必然不是全书唯一的主题,通过杰基尔博士的人格分裂也折射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善与恶的挣扎。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在最后一章——博士的忏悔。杰基尔博士的自述中大量描写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从最初的为释放自己而变身,到最后因过度使用而无法变回的拼死抵抗的描写——最初的释怀、开心、自由到最后的恐惧、绝望、焦虑,这些在阅读的过程都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绝望与冰冷的无力感。
“唉,在我的心中活着两个魂灵,两个魂灵总希望彼此分开。一个魂灵怀着世俗的激情,总想牢牢抓住这个世界,紧紧纠缠在纵横交织的须蔓上;而另一个魂灵则用强有力的渴望提升自己,将自己提升到天堂的最高点……” 浮士德式的诱惑,恶带来了自由,放肆,无拘无束的生活,而一旦你接受了它,就变为了它的奴仆。
我认为宇宙、海底和人心是最神奇的三个存在。“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之一,可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像是隔着重重迷雾。所以我十分敬佩佛洛伊德和史蒂文森对人性双重性做出的如此深刻的剖析。
我们对自身的探索也将永无止尽,而我们究竟该以怎么样的状态去平衡内心的善与恶,去面对自己的欲望,我想这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差评(376+)
- 无盗版(137+)
- 好评(374+)
- mobi(157+)
- 无颠倒(657+)
- 实惠(415+)
- 内涵好书(631+)
下载评价
- 网友 谢***灵: ( 2024-12-10 16:00:0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苍***如: ( 2024-12-14 05:33:1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沈***松: ( 2024-12-29 21:29:36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汪***豪: ( 2024-12-27 07:11:17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芮***枫: ( 2024-12-26 00:20:3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温***欣: ( 2024-12-24 14:33:45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康***溪: ( 2025-01-09 00:53:22 )
强烈推荐!!!
- 网友 融***华: ( 2024-12-20 06:28:45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訾***晴: ( 2024-12-25 04:27:3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互连网时代的零售店营销 MARKETING YOUR RETAIL STORE IN THE INTERNET AGE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文化昆仑钱钟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拼音真好玩+时间真好玩(全两辑,共12册,轻松解决学龄前、幼小衔接时期儿童“时间管理、学习拼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妈妈不用再焦虑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14年高级审计师考试教材审计技术方法(沿用2013年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青少年能读懂的四大名著 青少版全4册 音频+点评+知识拓展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粤菜海鲜大全——世图生活资讯库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屏幕上的童年:数字媒体如何影响脑智发展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金榜图书2017徐之明考研政治系列 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精华背诵(掌中宝)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山海经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公2017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辅导教材15天冲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