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万千心理-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瑞士)让米歇尔奎罗多情绪调节手册恐惧症缓解人格自救患者自愈术认知观点治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正版书籍 万千心理-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瑞士)让米歇尔奎罗多情绪调节手册恐惧症缓解人格自救患者自愈术认知观点治疗精美图片

正版书籍 万千心理-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瑞士)让米歇尔奎罗多情绪调节手册恐惧症缓解人格自救患者自愈术认知观点治疗电子书下载地址

》正版书籍 万千心理-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瑞士)让米歇尔奎罗多情绪调节手册恐惧症缓解人格自救患者自愈术认知观点治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正版书籍 万千心理-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瑞士)让米歇尔奎罗多情绪调节手册恐惧症缓解人格自救患者自愈术认知观点治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841896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5.9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4:13

寄语:

品质好书 正版保障 优质服务 发货及时 售后无忧


内容简介:

《万千心理·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是著#名精神分析师让?米歇尔-奎罗多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有助于精神分析师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与分离焦虑有关的精神分析思想和观点,提供了弗洛伊德、费尔贝恩和克莱因等大家对分离焦虑的探讨。作者从多个精神分析核心理论出发,展示了精神分析中分离,并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生动且有温度地加以诠释。对于心理动力学实践者、精神分析师来说,想要在精神分析中和来访者一起对分离焦虑进行工作,这本书必不可少。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实践中的分离焦虑

第一章 移情幻想中的分离焦虑

第二章 临床案例:奥莉维亚的分离焦虑

第三章 诠释分离焦虑的取向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中分离焦虑的位置

第四章  弗洛伊德、分离焦虑与客体丧失

第五章  梅兰妮·克莱茵以及克莱茵学派的观点

第六章  其他主要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分离焦虑和客体丧失

第三部分 相关技术

第七章  分离焦虑的移情诠释

第八章  心理痛苦及负性移情

第九章  见诸行动与分离焦虑

第十章  精神分析的设置与容器功能

第十一章 分析的结束和分离焦虑

第十二章 独处的能力、承载力与整合的内心世界


作者介绍:

让-米歇尔·奎诺多(Jean-Michel Quinodoz)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及瑞士精神分析协会(SPS)训练分析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杰出会员,西格尼奖获得者。曾任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主编,瑞士日内瓦大学精神病学系顾问。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前言/序言

我于1978年认识了米歇尔·奎诺多,当时我在日内瓦建立了临床工作继续教育小组(一直延续到1984年),他是该小组的一员。自此之后,我与他曾在不同的场合讨论过各种临床与理论的议题。我很敬重他对精神分析的责任心、工作的严谨性与创新的能力,这本书正展现了我所注意到的他身上的这些品质。

他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临床实践中的分离焦虑这一主题上。虽然从弗洛伊德起,就有着数量繁多的关于分离焦虑的文献,但提到分离焦虑(及其防御)在精神分析历程中的重要角色的文章却很少。弗洛伊德谈到“周一的硬壳(Monday crust)”时,指的是分析师,而不是病人。奎诺多借助细致的临床材料,有力地展现了分离焦虑的各种形式与内容,以及如何对防御进行工作,让分离焦点显现,使病人能够由此修通这种焦虑。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他回顾了现有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论对分离焦虑的论述,从弗洛伊德谈起,随后涉及克莱茵、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巴林特、安娜·弗洛伊德、斯皮茨与马勒等的观点。在整本书中,他也大量引用了其他作者的观点。

本书的#后部分谈到了精神分析的终结,在这里他提出了“承载力(portance)”这一原创概念,他引用了字典中关于这一词语定义的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材料的强度,用于支撑某种结构,如房子的地基。第二层是物理学上的用法,指提供上升速度的垂直力,如飞机起飞时的升力。奎多诺认为,能否处理好分离焦虑,取决于病人是否获得了承载力,即内在世界中的坚实基础结合提升的能力。在他看来,内在客体关系的结构为个体提供了承载力——不仅提供了忍受分离与独处的能力,也是生活热情(un élan de vivre)的来源。

我认为本书是一本重要的著作。作为一种临床取向,它结合了娴熟、精深的理论,并引进了新的观点来阐明理论与临床实践。

汉娜·西格尔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移情幻想中的分离焦虑

“如果你需要一个朋友,那就驯服我吧!”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孤独的两面

孤独有两副面孔:它可能是一位毫无生气的咨询员,而一旦被驯服,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位价值无限的朋友。孤独能够被驯服吗?它有可能转变为一种与自己及他人真诚沟通的手段么?

在本书中,我希望展现的是:孤独如何在精神分析的体验中呈现,并经由这种体验发生改变;以及有时怀有敌意并令人感到绝望的寂寞如何逐渐发展成一种被驯服的孤独,形成一种信任自身以及人际沟通的基础。

这样的转变通常发生在被精神分析师称为修通分离焦虑与客体丧失焦虑的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要经历这一过程,同样,随着精神分析关系的进展,这一过程也会出现。过度强烈的分离焦虑,是发现自己被单独抛下的恐惧—正如弗洛伊德(Freud)在1926年所描述的,这是心理痛苦的?泉,是一种哀伤的情感。与寂寞一样,孤独可能会变成致命的深渊:“身边少了一个心爱的人,整个世界感觉都是荒凉的”(A.de Lamartine,L’Isolement)。反之,一旦被驯服,分离焦虑就会变成一种富有生气的力量。驯服孤独不是消除焦虑,而是学会面对它,并让它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于是,感到孤单意味着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与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也立刻呈现出无限的价值。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小王子对玫瑰花所说的话:“你们就像先前的那只狐狸,它只是一只狐狸,同其他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但是我让它成了我的朋友,因此现在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

在本章中,我想要把孤独感与分离焦虑放置在精神分析的背景下来介绍。这类焦虑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会在分析关系中重现,从根本上塑造了移情的发展。分离焦虑确实具备精神分析所关注的移情现象的基本特征,因为它使得婴儿期的体验在当下的分析关系中重现。鉴于它的潜意识特性,分析师与接受分析者之间的分离焦虑可以被识别。重现的分离焦虑被识别后便可以被诠释、修通。

分离焦虑:一个普遍的现象

若在人际关系的背景下考虑有关分离的议题,那么分离焦虑通常指的是在面对自身重要关系受到威胁或中断时,个体感受到的痛苦的恐惧感。中断可能是指失去了情感连接(失去爱),也可能是指失去了重要他人(真实地丧失客体)。我们倾向于用“分离”这个词指代暂时性的中断,而用“丧失”指代永#久性的终止。但是,幻想中的分离倾向于和丧失混淆,于是分离被体验为丧失。

分离焦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的确,它是一种如此亲密与熟悉的情感,以至于我们必须特别努力才能意识到它时刻伴随着日常生活。只需要想一想自己在迎接亲戚朋友的到来以及与他们道别时说的话:“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我以为你消失了,我担心再也听不到你的消息了……别把我一个人留下……”

通过这些话语,我们表达了自己在极为ping凡的情境中对情感关系的基本需要,以及与爱人分别时的思念之情。因此,分离焦虑是对痛苦情感的反思—它或多或少是意识层面的—伴随着对人类关系的无常、对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存在的感知。同时,它还是一种与自我结构有关的情感,因为孤独的痛苦会让我们意识到:首先,我们以单一个体的独特方式存在,与他人不同;其次,他人也与我们有所不同。就这样,分离焦虑构成了认同感的基础以及对他人的认识—精神分析师习惯于称“他人”为“客体”,为了将他/她与“主体”相区分。

分离焦虑如何显现?

分离焦虑通常通过一些情感反应来表达,例如,当我们感受到与某人是分开的,我们会体验到(描述为):感到被遗弃、孤单、难过、愤怒、受挫或绝望。面对分离的情感反应,因为焦虑程度的不同,可能会出现这一系列情绪中的任何形式。这些反应可能是程度较小的,例如担心或悲伤;或者也可能是程度较重的,包括主要的表现形式:精神问题(抑郁、错觉或自#杀),功能性的躯体障碍(身体机能受影响)或心身症状(器官病变)。事实上,分离焦虑是病理性表现#常见的直接原因之一,特别是很多不同形式的精神或躯体疾病以及意外事故。

涵容焦虑—特别是分离焦虑—的能力也因人而异。所谓的“正常状态”,是一个特定的人应对并修通焦虑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也可能会被过度使用。正如我们随后将要看到的,焦虑的出现可能有内在以及外在的原因,两者之间紧密相连。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分离以及客体丧失的反应可能会被认为具有潜意识的来源及意义,属于主体的意识范围之外。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一点。

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现在,让我们从意识或潜意识心理想象的视角来看看分离焦虑—根据弗洛伊德#初的地形说(t0pography)。

一般来说,如果分离焦虑能够比较好地被忍受,焦虑的主体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焦虑与关系有关,关系中的另一方是他们心力贯注的对象,而他们的感觉—例如,难过与被抛弃的感觉—则连接着这位被贯注以心力的他人。无可否认,每一个心理反应都有着意识与潜意识的成分。但是,如果潜意识机制占主导,那么焦虑就会过于强烈:主体为了对抗过于强烈的焦虑,会将焦虑驱逐到潜意识中,通过压抑(repression)、置换(displacement)等防御机制;或者是通过否认情感与分裂自我(splitting ego)—正如我们随后将要看到的。这些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终都会导致以下后果:为分离所苦的主体不再清楚地知道令他痛苦的对象为何,他甚至无法感受到与被贯注的客体分开或失去这个客体的感觉。例如,当分离的痛苦过于强烈时,主体可能会置换难过与被抛弃的感觉,将它们体验为与他人有关的感受,而不是那个被贯注了心力的人,主体也无法觉察到自己的难过已经从真实造成这种感受的对象身上转移了。行为怪癖的根本原因常常就是这种感觉的置换。

这些对抗焦虑感知能力的防御机制—正如我刚刚提到的置换与行为怪癖—本质上是一些逃避主体意识的现象。它们发生在被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的层面,与意识层面感知到的现象有所不同。虽然旁观者往往很容易就能发现分离与多数这类焦虑的无意识表现形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对于当事人而言,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无法看到这些现象之间的任何关联,因为这些现象发生在他们的意识层面之外—在潜意识中。回到上述置换的例子,当事人自己无法意识到他正在将难过与愤怒转向一个并不是这些感觉真正指向的客体的人。

对于分离焦虑,我们会看到弗洛伊德观察到的现象:大量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如果他们的症状与这类焦虑有关,并且#终能够意识到症状的无意识心理起源,那么,他们因移情关系中的重现而获得的这一领悟,会有助于消除症状。这是精神分析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现在,我们可以就哀伤与分离焦虑进行比较。在正常的哀伤中,患者可以意识到他们的难过情绪与丧失爱人(或与爱人分开)有关;而在病理性的哀伤中,这种联系是潜意识的:为分离或丧失所苦的当事人不知道他失去了谁,或失去了什么(Freud,1917e)。直到主体能够意识到他与客体之间的潜意识连接,他才有可能开始哀伤这一工作,并由此消除他的症状,#终在意识层面让自己与客体分离。精神分析的探索由于包含此种修通潜意识现象的可能性,所以比起其他流派更适用于分离焦虑。

弗洛伊德、分离与客体丧失

弗洛伊德描述了个体对分离与客体丧失的潜意识反应。纵观他的一生,他都在探究这类心理反应的起源以及它变化多端的原因。他想要了解:是什么造成了单一的痛苦?又是什么倾向于引发焦虑?导致病理性哀伤的原因为何?正常哀伤的性质?他的答案都包含在两篇重要的文章中。

在《哀伤与抑郁》(Mourning and Melancholia,1917e)一文中,弗洛伊德发现,主体面对客体丧失的抑郁反应是因为其部分地认同了丧失的客体,并与之混淆,由此来对抗客体已经丧失的感受。因为《哀伤与抑郁》,弗洛伊德开始重视主体与(内在及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的概念也跟自我(ego)一样,变得更明确了。几年后,在他的第二版地形说中,将心智分为自我、超我(superego)与本我(id),与#初的地形说互为补充—#初他将心智分为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与潜意识(unconscious)。弗洛伊德把焦虑看作是一种自我体验到的情感,并修正他先前关于焦虑起源的观点。从《抑制、症状与焦虑》(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一文开始,他把焦虑归于幻想中对分离与丧失客体的恐惧。他认为焦虑是自我面对危险威胁时呈现出的心理无助状态—这样的危险会激活婴儿在面对自己喜爱且极度渴望的母亲不在场时,体验到的生理及心理的无助状态。因此,弗洛伊德把恐惧分离看作是焦虑#初的原型。

弗洛伊德将分离与客体丧失看作是引发焦虑及防御机制的主要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这样的新观点才被众人接受。事实上,一些精神分析师仍然对此持有怀疑。在我看来,主要的障碍在于确定分离与客体丧失的议题上,幻想与现实的作用各占的比例。这是我们即将讨论的基本点,它位于幻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外在现实与心理现实之间,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取向对这个问题的影响。

内页插图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情结所描述了这一我们都在面临的困境:靠近,恐惧的是完全被吞没;远离,恐惧的是永远被抛下。精神分析的大多理论,以及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分离息息相关。人的一生,可简略概括为不断寻找自我、成为自己的旅程,伴随着不断与人建立关系又不断分离的体验(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本书帮助大家厘清这一过程,包括该过程牵涉的情感、情绪、防御等,以及文化因素对我们如何阅读、理解及实践书中的理论与临床技术的影响,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因为阅读本书而或多或少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在寻找自己的道路上变得更加清晰。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恋爱中,人们容易将分离经验成威胁,混淆分离与丧失,殊不知,没有经验分离的能力,也就无法品尝“在一起”的感觉;工作中,人们常常挣扎着处理职位要求与个人需求的差异,结果是成就创造力与个人发展,还是滋生裙带关系,也仰赖个人应对“分离”的能力。本书阐述的深度心理学,希望能够帮助厘清“分离”这一生命的主题,由此欣赏关于“得失”的悖论之美。

杨方峰



精彩短评:

  • 作者:秦州德里奇 发布时间:2019-07-12 14:22:48

    经学太专业了本菜鸡读不懂,还好找到了几条还可以的史料

  • 作者:杀气 发布时间:2022-04-05 13:50:40

    respect!

  • 作者:魏白寒 发布时间:2021-10-19 23:20:01

    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 作者:海滩阿树仔 发布时间:2022-12-04 00:26:53

    读了一半的时候觉得,比起前三本,这本里的作者“不见了”,是非常专注于被访者的写作。后来听播客,库索本人聊到这是她的有意而为之,大概是因为,写作至今,她开始觉得,表达自己不再那么重要,所以在写作中慢慢地让自我退出,观察的视角便也是自我的传递,这样。而我也顿感,我是如此期待看库索的“自我”,《纵身入山海》里,景色背后的心情,自问自答,甚至是自问而没有答,因同频而落的泪如此真实。

  • 作者:赫恩曼尼 发布时间:2012-07-04 14:55:51

    白先勇的笔像极了郁达夫,骨子里都是阴郁,表现的都近似世俗意义上的堕落,而他们都如此天真。

  • 作者:Vasary. Wong 发布时间:2020-01-05 17:31:41

    我十分怀疑狩野女士不仅是料理家,还是新兴宗教活动人士……


深度书评:

  • 植物插画和园艺爱好者的福音,一本绝美花卉插画集

    作者:TT 发布时间:2021-07-23 17:17:47

    这本《花的姿态》,又名《画笔下的繁花盛宴》。是一本绝美的花卉插画集。

    我是学美术出身的,对于插画有天然的热爱。我自己又是一个园艺爱好者,虽然死在我手中的植物不计其数,但是也不能浇灭我对植物园艺的热爱。所以说这本画集真是我的挚爱。

    本书中分布了200多篇的鲜花插画,分为20多个类目,每一个类目中又搭配了关于此种花卉的科普文章。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能够闻到一股淡淡的玫瑰花香味。

    这本书的作者是澳洲插画家阿德里亚娜·皮克。

    在开篇的前言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从小到大和植物的缘分和绘画的热爱,所以为这些植物们画出它们的千姿百态,就成了作者顺其自然该做的事情。

    这本书的开篇植物,不出我所料是蔷薇科,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月季。欧洲人对月季的热爱是举世闻名的。玫瑰,月季,蔷薇,在欧洲人的手中培育了几百年,几千多种。

    拿破仑·波拿巴的第一任妻子约瑟芬皇后就非常的热爱玫瑰,她曾经也是第一个写玫瑰种植指南的人。所以蔷薇科这一类目,可以说是整本书中种类最复杂,画得最多的一种植物。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常见的野生野蔷薇,比如说欧洲野苹果,这种类似于苹果花一样的单瓣蔷薇在中国好像也分布了很多。

    还有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重瓣月季。在这一章节中还讲到了一个历史上的小知识:在15世纪的时候,英国爆发了著名的玫瑰战争,所谓的玫瑰战争是因为金雀王朝的两大对立家族分别是以红玫瑰为代表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代表的约克家族。两大国内顶级家族都用了玫瑰作为自己的图腾,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欧洲,月季蔷薇类是有多么重要的植物地位。

    在这个蔷薇的最后篇章中,居然还出现了樱花。我才知道原来樱花是属于蔷薇科樱属。

    顺着每一种鲜花的目录看下去,你不仅欣赏到了非常美丽的插画,而且还知道了非常多的植物知识。

    我自己非常喜欢杜鹃花科这一系列。杜鹃花是我国非常丰富的一种鲜花科目,也是无锡的市花。所以我见过非常多种类的杜鹃花,杜鹃花在我的童年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而我曾经从央视关于植物猎人的纪录片中,了解到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们资助各种植物猎人进入中国的云南,采集了几百种的杜鹃花的类目,带回了欧洲。现在在欧洲花园里边,杜鹃种类最丰富的是著名的罗柴尔德家族。在无锡也有非常擅长种植杜鹃的公园和传承人。据说他们之间还曾经有过关于杜鹃花的联系,这也算是一种次元壁的交集吧。

    在杜鹃花的这个类目中,插画也是非常的缤纷多彩。杜鹃花们散发出了和实物花卉完全不一样的魅力。

    百合科也是这本书中非常耀眼的一个科目。百合科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花中皇后——郁金香。郁金香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曾经引发过17世纪席卷欧洲的金融狂潮,导致了一场金融危机,就是著名的郁金香泡沫。这场郁金香泡沫居然盛行了10年之久。这也是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因为毕竟郁金香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居然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面一直被炒作。可见当时环境裹挟人的思想是多么的可怕。

    而实际上,郁金香所属的百合科散布在世界各地,中国和日本都有亚洲百合。个人非常喜欢百合科的植物,是因为百合科的植物非常的好养。百合科大部分都是球根类的植物。只要自己种植的球根保存良好,基本上可以年年复花。现在在我的阳台上,长年累月筛选下来的几个品种,其中就有很大的一个部分是球根类的植物,基本上年年春天都能带给我非常惊喜的视觉感受。

    相比玫瑰和百合科的植物。芍药科的植物就非常的中式了。芍药科最著名的花卉就是花王牡丹。牡丹在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是富贵和吉祥的象征。现在的洛阳——世界牡丹之都就从唐朝开始盛行牡丹,迄今不衰。芍药科的花朵硕大,颜色艳丽,非常富贵。在作者的笔下,芍药科的花朵和其他的花卉也截然不同,具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美感。

    天竺葵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园艺品种,曾经记得,银边苹果碗在中国市场出现的时候,曾经引起过多少花友的疯狂啊。即使在插画中看,苹果碗也是一种非常娇艳和特别的天竺葵品种。

    绣球花则是近年来非常风靡的一个花卉品种。绣球花的风靡应该是从日本中开始的,因为日本文化中绣球占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也常常可以看到由绣球组成的小巷。所以绣球花在中国市场也渐渐的风靡起来,加上近几年园艺培育的绣球品种越来越多,我自己就非常喜欢星空色系的绣球,还有名为万华镜的绣球品种,绣球花是由很多小花组成球形而成,也是一种具有繁复美感的花卉。

    山茶花也是我们国家比较传统的一种植物。虽然很多人觉得山茶花非常的俗气,但是我自己本人是非常喜欢山茶的。山茶花的园艺品种非常的多,在金庸的小说中也提到过各种各样的茶花品种,比如说,抓破美人脸,十八学士等等。在我小时候看金庸作品的时候,这些金庸杜撰出来的茶花品种给过我极大的震撼。我没有想到古人为了培育这些鲜花品种,居然会花费那么大的力气。以至于成年之后,我依然觉得茶花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花卉。

    最后一章节的罕见花卉中,作者还描写了大花蛇鞭柱,大花蛇鞭柱这种花非常像我们平时园艺中的令箭荷花。在这一章中的球兰也是一种很神奇的垂吊类植物,它的花非常像绣球花,但是它的花朵是硬硬的,非常可爱。

    看完了《花的姿态》中这么多品种的花卉之后,感觉心里好幸福啊。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又喜欢插画又喜欢植物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必入的一本啊。

  • 冷冷地读余华(一)

    作者:毛毛虫佳佳 发布时间:2005-12-23 19:12:15

    余华作为当代中国一位先锋作家,从198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其作品的风格、主题思想和叙述方式都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许三观卖血记》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他认为自己首次完全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创作出来的小说,而且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他对掌握人物对话有了更多的信心。

    本文将着重从写作手法去分析这部作品,包括作者对历史背景的处理、人物内心的刻画和体裁结构的选取这三个方面。

    一、对历史背景的处理

    小说开篇就清楚的介绍了主角许三观的身份“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几个字给出的信息包括:其一,许三观是南方某地的城里人;其二,他是一个艰苦的工薪阶层。关于空间的设定,从后文许三观一路往上海去的途中经过的地方可以知道,他生活的地方是江南的一个小城镇,不同于在乡村生活的他的祖辈们。

    空间基本确定了,时间呢?小说从许三观20岁左右开始一直写到他的儿子们差不多30岁亦即许三观本人50多岁快60岁为止,前后大概一共40年。经历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有这样几件:

    1。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炼钢铁。

    2。接下来一两年的天灾人祸导致的全国性饥荒。

    3。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去农村上山下乡。

    如何处理这些在中国现代历史留下深深烙印的事件,差不多是每部涉及到这段时间的作品必然会遇到的共同难题。文革之后与经济上的开放相伴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从七八十年代开始相继出现的文学中“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之后的“先锋文学”对那段重要的历史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多是不动声色冷眼旁观的揭发暴露疯狂年代的痛苦和丑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大多数作品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作者退出凌驾在作品之上的抽象叙述角度,让人物自己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具体事情和见闻,并且是用一种看似荒诞的逻辑将人物的经历与历史相关联,使得洪大的历史潮流微观化,真正变成人物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提炼出来的人物与历史的关系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得文本能够让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的读者产生本质上相通的共鸣。不仅《许三观卖血记》如此,之前的《活着》也用相近的方法处理了作为人物命运一个因素的历史,可以看到,这样的作品能够很好地被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相差悬殊的读者群所接受,从《活着》的多个外文版出版和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可见一斑。回到《许三观卖血记》,文中对历史的处理举例如下:

    1。第十八章整个章节用的都是“许三观对许玉兰说:‘……’”这样的句式,让许三观一股脑儿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考的有关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炼钢的内容都说出来。这样一连串的排比和铺陈,把曾经的伤痛用诙谐和荒诞一一化解正是余华特有的风格。

    2。许三观用嘴给全家人炒菜这一情节是大饥荒描述的高潮部分。一家人每日喝越来越稀的粥,饿得没力气就长时间躺在床上以减少体力消耗。许三观生日那天,他们喝到放了糖的玉米糊,孩子们却吃不出甜味,许三观说“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们苦得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这样一句感慨举重若轻的道出了极度饥饿年代的人们,物质生活匮乏到忘记了甜的滋味。

    3。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作者又是让许三观自己说出来,“你知道吗?为什么工厂停工了、商店关门了、学校不上课、你也用不着去炸抽条了?为什么有人被吊在了树上、有人被关进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你知道吗?为什么毛主席一说话,就有人把他的话编成了歌,就有人把他的话刷到了墙上、刷到了地上、刷到了汽车上和轮船上、床单上和枕巾上、杯子上和锅上,连厕所的墙上和痰盂上都有。毛主席的名字为什么会这么长予你听着: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共有三十个字,这些都要一口气念下来,中间不能换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文化大革命来了。”这样的一番阐释从许三观口中说出来,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层次,又启发读者自己的思考。许三观的逻辑和认识水平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那是真正身处其中的人物会说出的话,这样的话让读者信服的同时也给读者自己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文化大革命不只是发生在中国的那一场灾难,而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一种变态与暴力的可能,因而许三观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命运,而是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命运。

    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是用极其简练又充满讽刺意味的排比来表达,“后来,毛主席说话了。毛主席每天都在说话,他说:‘要文斗,不要武斗。’于是人们放下了手里的刀,手里的棍子;毛主席接着说:‘要复课闹革命。’于是一乐、二乐、三乐背上去学校了,学校重新开始上课。又过去了一些日子,毛主席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他举起右手向西一挥,对千百万的学生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毛主席轻轻松松的一句话就能让许玉兰们免于皮肉之苦;毛主席的一个小指示,就能让孩子们回到校园;毛主席的再一个突发奇想,全国的城市青年就背井离乡去了农村。这样离奇荒诞的事情都真实地发生过了,历史怎么会、还会不会进入这种状态呢?余华给我们的问题藏在他的轻描淡写之中。

    二、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余华认为经过八十年代多篇短篇小说的写作,他解决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就是心理描写。他意识到真正优秀的心理描写都是不写心理的,这个观点他找到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海明威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用两个人的对话来写内心;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用人物的动作和视线来写内心,都非常成功。那么余华的这个观点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撷取了几个片断来分析:

    1。用人物的视线来写内心

    开头写许三观在四叔家屋顶上见到桂花母女俩,“然后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地走了过去,两个女人的屁股都很大,许三观从上面看下去,觉得她们的屁股和大腿区分起来不清楚。”这里写出来的是许三观眼中所见女人的屁股很大,而没有写出来的是他的心理,妙的是我们通过许三观的所见就能自然而然地知道他在想什么,不外乎是“我是不是该有个老婆了”。

    再举一例,“许玉兰看着他们把自己的家一点一点地搬空了,当她给他们烧开了水,冲了七杯茶,桌子已经没有了,她不知道茶水该往什么地方放了,她看到许三观正帮着他们把吃饭和孩子做作业的桌子搬出去、搬到板车上。然后可能因为刚才过于用力,许三观站在那里呼呼地喘着粗气,伸手擦着脸上的汗。”许玉兰见到的这些细节无一不在写她心中备受煎熬、痛苦辛酸的感受。

    2。用人物的动作来写内心

    写许三观为了给一乐治病在不同的地方卖血,卖血之前需要喝大量的水,在一个叫做林浦的地方,“他从包裹里拿出了一只碗,将河面上的水刮到一旁,舀起一碗下面的河水,他看到林浦的河东在碗里有些发绿,他喝了一口,冰冷刺骨的河水进入胃里时,使他浑身哆嗦。他用袖子抹了抹嘴巴后,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然后他双手抱住自己猛烈地抖动了几下。过了一会儿,觉得胃里的温暖慢慢地回来了,他再舀起一碗河水,再次一口喝了下去,接着他再次抱住自己抖动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非常紧凑,让读者不由自主身临其境般地经历许三观的行动,继而是他的心理。虽未曾写一个字的心理描写,却无一不是心理揭示。

    3。用人物的语言来写内心

    用对话来推动情节,用对话来表现人物,这应该是《许三观卖血记》最突出的特点了。透过一段一段近乎独白的人物语言,作为读者的我们像是透过显微镜在看人物的内心,其直接剖白和纤毫毕现带来的阅读感受是任何直接的心理描写所无法给与的。举例说明之:

    何小勇被车撞伤住院的时候,许三观见人就说““这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做了坏事不肯承认,”以为别就不知道了,老天爷的眼睛可是看得清清楚楚。老天爷要想罚你了,别说是被车撞,就是好端端地走在屋檐下,瓦片都会飞下来砸你的脑袋;就是好端端地走在桥上,桥也会场到河里去。你们再来看看我,身强力壮,脸色红润,虽然日子过得穷过得苦,可我身体好,身体就是本钱,这可是老天爷奖我的,……”“说起来我做了十三年的乌龟,可你们看看一乐,对我有多亲,比二乐、三乐还亲,平日里有什么好吃的,总要间我:爹,你吃不吃。二乐和三乐这两个小崽子有好吃的,从来不问我。一乐对我好,为什么?也是老天爷奖我的……”“所以,做人要多行善事,不行恶事。做了恶事的话,若不马上改正过来,就要像何小勇一样,遭老天爷的罚,老天爷罚起人来可是一点都不留情面。都是把人往死里罚,那个何小勇躺在医院里面,还不知道死活呢。”这一连串的人物独白淋漓尽致地把许三观的心理层层剖析,其一,何小勇遭此横祸他非常高兴;其二,虽非亲生的一乐对他这个后爹非常好;其三,他这些年来因为何小勇与许玉兰的关系自己成了乌龟所受的屈辱和怨气终于得到释放;其四,老天爷惩恶扬善是世间公理。如此种种,一个实实在在的城市小民形象又一次得到加强,读者感觉到,与许三观的心理距离又近了一些。

    三、对体裁结构的选取

    余华是从写短篇小说开始文学道路的,和大多数作家的经历差不多,都是通过多篇短篇小说的锻炼之后尝试中篇与长篇,然后再选择自己最能胜任和得心应手的体裁篇幅进行集中的创作。《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从篇幅上来说是长篇小说,却和传统的长篇小说有显著的差别。传统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之间关系极其复杂,由此而展开的情节更是错综复杂,阅读产生的感觉是立体的,既有横向的铺排,又有纵向的延伸。而《许三观卖血记》却多多少少有些反其道而行,涉及到的人物非常之少,有名字出过场的人物不超过20个,而重点人物可以说只有许三观一个人,整个的场景也集中在江南的一个小城,没有怎样实质性的转移,可以说,余华故意压缩了横向的铺排,而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进行纵向的挖掘,具体的表现手法就是——典型情节的不断重复。为什么选择这样做呢?我认为原因包括这几点:

    1。余华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长于细节描写,于是用不断重复的细节描写一次又一次的加强要表现的内容。小说一共写了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一次用在娶妻,七次为一乐,一次为二乐,一次为全家,一次为私情,最后一次未卖成的是为自己。虽然写了十二次的卖血,却几乎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场景设置、不同的结果。在这样明里是重复,暗中却步步加强的推进中,小说的主题得到空前的强化,人物也越来越立体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还有一些重复的细节包括,得知自己身世的一乐再三拒绝帮助母亲做事,三番两次和李血头套近乎的举动。

    2。他认识到短篇小说暴风雨般的力量可以通过非简单重复得以运用到长篇的写作中,使长篇的纵深感更加强烈。何以见得作者在使用短篇小说的手法?看人物就知道了。在短篇小说中,作者无需顾及太多的人物,因此与主题不相关的人物就一笔带过,甚至略去他们的形貌和身份。《许三观卖血记》里面有大量这样的人物,每当作者需要主要人物知道什么消息的时候,总会重复使用“有人说”“他们说”“人们说”制造出推动情节发展的渠道。短篇小说的优势悉数运用到长篇小说中去,造成了正面的错位效果,这在其他长篇小说作品中并不常见。

    3。重复是喜剧的一个重要元素,在重复的过程中人的机械化得以彰显,从而引发一种近似于自嘲的含着泪的笑。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尝试用类喜剧的方式去解释痛苦、消解痛苦,于是选择用重复来制造这样一种效果,结果证明是很有效的。很经典的例子是许玉兰的哭叫。一种是她三次生产的时候对许三观的破口大骂,第一次骂很久才生出来,第二次骂了一半就产出,第三次已经顺利生产还不知道仍在叫骂。还有一种就是她坐在自家门坎上的嚎哭,“许玉兰摸了一把眼泪,像是甩鼻涕似的甩了出去,她摇着头说:‘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呵?我一没有守寡,二没有改嫁,三没有偷汉,可他们说我三个儿子有两个爹,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啊?我三个儿子明明只有一个爹,他们们说有两个爹……’许三观看到许玉兰坐到门槛上一哭,脑袋里就嗡嗡叫起来,他在许玉兰的背后喊:‘你回来,你别坐在门槛上,你哭什么?你喊什么?你这个女人没心没肺,这事你能哭吗?这事你能喊吗?你回来……’”,刚开始人们听了还跑过来看热闹,后来日子久了,“许玉兰这时候的哭诉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她把同样的话说了几遍,她的声音由于用力过久,正在逐渐地失去水分,没有了清脆的弹性,变得沙哑和干涸。她的手臂在挥动手绢时开始迟缓了,她喘气的声音越来越重。她的邻居四散而去,像是戏院已经散场。她的丈夫也走开了,许三观对许玉兰的哭诉早就习以为常,因此他走开时仿佛许玉兰不是在哭,而是坐在门口织线衣。然后,二乐和三乐也走开了,这两个孩子倒不是对母亲越来越疲惫的哭诉失去了兴趣,而是看到别人都走开了,他们的父亲也走开了,所以他们也走开了。”这样的描写和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在看似不经意的回环往复中勾起读者带着泪的笑。

    4。重复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事件的仪式化,一旦仪式化,再平常的事情都被提升到精神层面,从而进入人的心理层面,成为一个寄托,这样的心理经历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文本中卖血之前的喝水,卖血时向血头的行贿,卖血之后吃炒猪肝喝黄酒,不断地在同中有异的场合下反复刻画,把喝水、吃猪肝和喝酒变成了与卖血这件关系到全家身家性命的大事联系在一起,以至于许三观最后一次去卖血,就是因为“想吃一盘炒猪肝,我想喝二两黄酒,我想卖了血以后就去吃炒猪肝,就去喝黄酒……。”至此,作者成功地对卖血这件事做到了仪式化的提炼。

    四、总结

    《许三观卖血记》较为成功的讲述了又一个“活着”的故事,作者有意减轻历史感,用非直接手法刻画真实内心,并且运用深化重复的方法营造有别于一般长篇小说的作品。如作者所言,写作《许三观卖血记》的缘起是在街上看到一个走在人群中独自泪流满面的白发老者,他不知这老者为什么会有那么悲伤的哭泣,一直念念不忘。后来偶然机会忆起曾经听闻的一个血头的故事,余华想出了这样的结尾:老者因为卖血卖不出去,独自走在阳光灿烂的街上泪流满面。于是他动笔了。

    五、《许三观卖血记》及其他

    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说它承上,是相对于《活着》而言,与《活着》相比,《许三观卖血记》更加贴近在现实中能辨出模样的真实地人,他遭遇的灾难是现实中人们都会遭遇到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看到许三观的选择和做法,会不由自主地想,“换作是我该怎样做”,而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因为无法做到许三观那样忍辱负重而心生崇敬之情。说它启下,是相对于新作《兄弟》而言,从《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看到《兄弟》模糊不清的影子。比如许三观和一乐的父子之情,比如一乐、二乐、三乐之间的兄弟之情,都像是没有来得及展开叙述的《兄弟》中的情谊。再比如写作手法,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非常自由的穿梭于不同的叙述角度,显得武断却让读者没有办法对他生气,《兄弟》中,这样的穿梭显得更加频繁与刻意,而读者似乎颇能接受这样的安排,伸长了脖子等着看下面的内容。我对于这样的穿梭其实并不非常喜欢,然而因为想不到比它更好的方法也只能很无奈地权且接受了。

    从一些粗浅的阅读可以发现,余华一直在摸索自己创作的道路。如他自己所言,八十年代的作品中他把人物当成符号来运用,认为人物与其他物品并无不同,于是他像个暴君一样把自己要说的话通过人物强行说出来,并且不断用暴力和血腥来揭发痛苦的存在。到九十年代,余华的三个长篇让人们以为他反叛了先锋文学,余华自己说,他在《呼喊与细雨》中感觉到人物会说自己的话,在写《活着》的时候无法再将自己的意志加诸于人物,并且让人物自己说话的叙述角度让他感到非常舒服,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完全是自己在说话了,并且余华认为他克服了对话的难题。可是我个人觉得《许三观卖血记》中,表面看来,人物的语言的确很符合人物身份,然而深究下去,这些语言却不像是我们所见的现实中的人说得出来的,而是游离于我们所见的现实、栖身于余华认为的“真正的现实”的非常纯真的人才说的出来的。换句话说,余华给我们描绘的并不是评论认为的现实,而是不会实现的“真正的现实”。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实惠(440+)
  • 体验还行(665+)
  • azw3(501+)
  • 购买多(148+)
  • 中评(627+)
  • 经典(225+)
  • 情节曲折(277+)
  • 已买(506+)
  • 书籍多(620+)
  • epub(661+)
  • 速度慢(148+)

下载评价

  • 网友 温***欣: ( 2024-12-14 09:36:52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屠***好: ( 2024-12-20 17:59:29 )

    还行吧。

  • 网友 薛***玉: ( 2024-12-11 20:28:58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龚***湄: ( 2024-12-29 00:44:56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权***颜: ( 2025-01-04 23:19:46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堵***格: ( 2025-01-03 23:43:42 )

    OK,还可以

  • 网友 瞿***香: ( 2024-12-22 23:46:13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詹***萍: ( 2025-01-09 00:01:44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濮***彤: ( 2024-12-12 14:38:1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车***波: ( 2024-12-26 01:09:46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权***波: ( 2024-12-23 16:43:49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通***蕊: ( 2024-12-25 18:11:4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石***烟: ( 2024-12-21 00:41:11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