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正义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孝经正义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孝经正义》是对《孝经》郑注的疏解,旨在以传统的方式,提供一部对郑玄《孝经注》的详尽的疏解本。 在《孝经》学目前,最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蒐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拥有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最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特点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提供一个更为古老的今文《孝经》文本。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今天可见*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力求提供一个能够代替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的注本。
书籍目录:
序言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諍章第十五
感應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作者介绍:
陈壁生,男,1979年生,广东潮阳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中国哲学。著有学术专著《经学、制度与生活——“父子相隐”章疏证》、《经学的瓦解》、《孝经学史》等,主编连续出版刊物《经学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主讲“中国经学史”、“《孝经》研读”、“《论语》研读”、“经学专题研究”等课程。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孝经正义》是对《孝经》郑注的疏解,旨在以传统的方式,提供一部对郑玄《孝经注》的详尽的疏解本。 在《孝经》学目前,最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蒐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拥有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最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特点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提供一个更为古老的今文《孝经》文本。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今天可见*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力求提供一个能够代替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的注本。
精彩短评:
作者:知度濟。 发布时间:2022-09-14 20:57:29
作新疏看来是很难的。
作者:非不能齋 发布时间:2022-10-13 19:03:22
很难想象,这本书的作者竟是《激变时代的精神探寻》的作者。好想知道从关心活人痛楚到关心圣人笔法的转变,作者这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好像死了一个奔走呐喊的鲁迅,活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邹澍。
作者:杨幽 发布时间:2023-09-30 16:22:17
百年后世或无人更知皮鹿门孝经郑注疏
作者:下岗女工再就业 发布时间:2023-03-02 18:08:32
倒不如叫《孝经郑氏学》
作者:正字员外置 发布时间:2022-10-17 11:04:59
壁生老师治孝经多年,学力深厚,但此书模仿清人义疏,全用文言之体,书首仅有略叙学术史的序言,没有介绍全书凡例。文中郑注之下,时有“经典诗文”“群书治要”之标注,当为辑佚之源,倘无孝经学史根底,读起来难免一头雾水。读今人书,若还须如读古人书一般研究体例,多少有些不便。
作者:自在生长李小曼 发布时间:2017-12-27 17:30:06
额...翻译得真的不太好,太晦涩了...然后感觉针对要创业的读者
深度书评:
【转】陈壁生:六艺根源之总会——郑玄的《孝经》观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9-14 13:09:53
【摘要】本文以郑玄《六艺论》与《孝经注》为中心,考察了郑玄眼中《孝经》的性质。首先,郑玄认为《孝经》是孔子所作,这确立了《孝经》教化的主体。其次,郑玄认为,《孝经》中“孝”思想的性质,乃是政教的根本,这种根本之意义,对于为政者而言,不但在于爱敬其亲,以教天下,而且在于实行礼法,以化天下。再次,郑玄认为,这部孔子言说的经书,相对六艺而言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是通向六艺的渠道。
【作者简介】陈壁生,1979年出生于广东潮阳,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陈少明教授。2007年8月—2019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著有:《经学、制度与生活——<论语>“父子相隐”章疏证》、《经学的瓦解》、《孝经学史》、《孝经正义》等。
【延伸阅读】
【轉】陳壁生:皮錫瑞《孝經鄭注疏》的學術與政治(孝经郑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书评 (douban.com)
【转】吴仰湘:清儒对郑玄注《孝经》的辩护(孝经郑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书评 (douban.com)
【转】顾永新:《孝经郑注》回传中国考(孝经郑注疏)书评 (douban.com)
【轉】陳鴻森 | 唐玄宗〈孝經序〉「舉六家之異同」釋疑 ――唐宋官修注疏之一側面(孝经注疏)书评 (douban.com)
【转】陈壁生:从“政治”到“伦理”——明皇注经与《孝经》学的转折(孝经注疏)书评 (douban.com)
【轉】陳壁生:邢昺《孝經注疏》考實(孝经注疏)书评 (douban.com)
【转】陈壁生:《孝经》出于“孔—曾”考(孝经译注)书评 (douban.com)
【转】陈壁生:从家国结构论孝的公共性(孝经译注)书评 (douban.com)
【转】陈壁生:追寻六经之本——曹元弼的《孝经》学(曹元弼孝经学著作四种)书评 (douban.com)
【轉】宫志翀:以《孝經》會通六藝——曹元弼重建經學的方式(孝经郑氏注笺释)书评 (douban.com)
【轉】喬秀岩丨鄭注孝經經學解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3-11-09 10:03:20
【摘要】鄭注《孝經》南宋以後失傳,清代中期才有日本刊本傳入,清末皮錫瑞撰《孝經鄭注疏》,梳理了諸多問題。但皮錫瑞能看到的鄭注《孝經》以《群書治要》爲主要來源,而《群書治要》以簡明爲宗旨,越是有鄭注特色的部分越容易被删除,所以皮錫瑞没能全面掌握鄭注的内容。敦煌本發現之後,鄭注《孝經》大部分都可以看到了,但幾十年過去,相關研究還很少。最近出現陳壁生先生兩部著作,對鄭注《孝經》的儒學思想有深入討論,而陳先生主要關心道德思想的層面,未及探討鄭玄的解經方法。本文作者十多年來關心鄭玄注經的思路,兩年前嘗試解讀《禮記》注,儘管只做到《曲禮》《檀弓》,結果發現以往學者對鄭注留下大量忽略、誤解之處。用同樣的視角閲讀《孝經》注,本文對魏晉以來一直被忽視或誤解的《孝經》注“善未有”“人之行”等説法提出新的理解。又,隋代重出的古文《孝經》經文與今文之間的差異,宋代以來以“大同小異”爲定評。本文首次指出兩者之間分章、章次的差異正好對應鄭注與偽孔傳對《孝經》内容理解的差異,其實是關係到如何理解《孝經》核心思想的大問題。宋代以來學者没有看到鄭注,所以才未能悟出其重大意義。
【作者简介】喬秀岩,1966年生,日本福島人,本名橋本秀美。東京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畢業,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博士。曾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任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文章来源】《文史》2023年第3輯(總第144輯),此次推送為作者原稿,引用請以該刊為準。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SO0tXRGD8-8T2tQdqwTPrQ
一九三五年林秀一先生發表《補訂敦煌出土孝經鄭注》,一九六四年又發表《孝經鄭注復原研究》,後者又經修訂,收錄於一九七六年出版《孝經學論集》,於是復原《孝經鄭注》之大業,基本完成。約十年之後,有陳鐵凡先生《孝經鄭注校證》出版,評注稍多,不能說沒有參考價值,但校定水準並不在林先生之上,頗有疊床架屋之感。近二十年來,尤其在日本,出現較多研究孔傳的成果,而鄭注幾乎沒有被討論。唯一例外是陳壁生先生,二〇一五年出版《孝經學史》對孔傳著墨極少,而評論鄭注相當詳細,至二〇二二年出版《孝經正義》,則是逐段逐句詳述鄭說。縱觀兩書,筆者認爲,陳壁生先生宣揚鄭注儒學思想之特點及其重要性,貢獻甚大,但是我們同時也確定鄭注仍然有很多未被理解之處。
孝經學史
9.2
陳壁生 / 2015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六點分社
孝经正义
8.6
陈壁生 / 2022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筆者曾讀《三禮》注並《論語》注,於鄭玄解經之法有所體會。(有《論鄭何注論語異趣》《鄭學第一原理》二文見拙著臺版《北京讀經說記》及三聯版《學術史讀書記》,《鄭注禮記補疏(曲禮、檀弓)》見京都大學《中國思想史研究》第四十三號,經修改作爲suzusawa書店出版拙著《朱門禮學考》附錄。另有英文演講稿
Should it be Regarded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Scripture Study?
見《青山國際政經論集》第一〇八輯,漢語譯文《被主流遮蔽的儒家經學特質》載《國際儒學》二〇二三年第三期)最近閱讀林先生校定鄭注《孝經》,有不少地方自認為得以理解。今撰文公布,請教於當世學人。
孝经学论集
目前无人评价
林秀一 / 1976 / 明治书院
一、分章與章次
日傳古文《孝經》孔傳,曾有不少爭議,但今可確定基本保留隋代劉炫所見文本,唐宋人所見所論皆源出於此。為行文方便,本文將日傳古文《孝經》孔傳逕稱古文。其中孔傳固非漢人所作,(筆者曾有推論,見二〇一六年崇文書局《孝經述議復原研究》所附《編後記》,亦見《學術史讀書記》)而其經文或許是南北朝甚至隋代人據今文新編,但也不能排除遠承漢代古文經的可能性。
孝经述议复原研究
9.5
[日]林秀一 / 2016 / 崇文书局
《孝經》今古經文的差異,如林秀一先生云:「今文十八章,古文二十二章,章數不同。至其內容,則古文有《閨門章》,為今文所無;今文《庶人章》古文分為《庶人》《孝平》兩章;今文《聖治章》古文分為《聖治》《父母生績》《孝優劣》三章。此外,內容上並無太大差別。」並將今古文的章名、章次編成一個對照表。(說見一九七九年明德出版社出版《孝經(中國古典新書)》卷首「解說」)這種認識是普遍的。較早則司馬光云「異同不多」,范祖禹云「大同而小異」,直至近代,陳鐵凡先生亦云「兩者之所可爭議者殆幾希矣」,(見《孝經學源流》)異口同聲,蓋無異辭,似成定論,已不容疑。但據我理解,鄭玄解經特別重視上下文之間的關聯,分章、章次的不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有極大影響。以下分別解釋鄭注的理解,順便也說明以往被認爲大同小異而忽視的今古文差異的意義。
孝經學源流
评价人数不足
陳鐵凡 / 1986 / 國立編譯館
(一)《庶人章》
(案:《孝經》章名不知何時確定,今且從今本。)
今文《庶人章》後半段「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古文「故自」上多「子曰」二字,獨立為一章。孔傳云「必有終始然後乃善,其不能終始者,必及患禍矣」,如此理解,平實自然。鄭注則云:「總說五孝,上從天子,下至庶人,皆當行孝無終始,能行孝道,故患難不及其身。未之有者,善未有也。」孔傳云「必及患禍」,鄭注云「患難不及其身」,正好相反。
後人往往不解鄭注「善未有」一句,故曾出現幾種譌字。《經典釋文》云「善,一本作難」,金澤文庫本《群書治要》「善」字旁又寫「言」字(《群書治要》印本作「言」,則以旁注改字為正。其實所有印本皆源出金澤文庫本,則不妨推測《群書治要》原本作「善」)。洪頤煊《補證》盲從《群書治要》印本,反以《經典釋文》作「善」為「謝萬改本」。案:邢疏引謝萬云:「能行如此之善,曾子所以稱難,故鄭註云『善未有』也。」是謝萬所見鄭注作「善」,《經典釋文》亦作「善」,則本來應該懷疑《群書治要》印本的「言」字。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敦煌本《孝經》鄭注(伯三四二八)作「善」,敦煌出土天寶元年抄本《孝經鄭注疏》(伯三二七四)云:「『未之有』者,言『各能行孝道,故患難不及其身,此之為善』之意,故云『未之有』也。」則鄭注作「善」絕不容疑,故林秀一先生校定不誤。豈料陳鐵凡先生《校證》誤認敦煌本「善」字為「蓋」字,(筆者推測,陳鐵凡先生所見敦煌本複印件,圖像不夠清晰,所以將殘卷紙張裂開處誤認爲筆畫。但不思《釋文》、邢疏引謝萬及敦煌《鄭注疏》皆作「善」,在沒有任何資料支持或暗示作「蓋」字的情況下,盲信自己對敦煌本字形的判斷,據此展開各種推論,可謂想入非非。)又創造新的譌字,許建平先生《敦煌經部文獻合集》、陳壁生先生《孝經正義》皆因襲其譌字。今案:「善未有」猶「善無有」,意謂「其善至矣」,是讚美之辭。(筆者曾為札記論此,見《學術史讀書記》。後有所修正,請參《春秋用語集補編訂議》,見《青山國際政經論集》第一〇三號)。案鄭注的說法,這段經文的意思大致是說:自天子至庶人,只要盡其孝行,就能夠免受災禍,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事情。
春秋学用語集
目前无人评价
岩本 憲司 / 2011 / 汲古书院
鄭注如此解經,確實很特別,不能怪後人都沒能理解。然而鄭玄自有不得不如此解釋的理由。此段經文的下文是《三才章》「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鄭注云:「上孔子語曾子孝…(敦煌本殘缺)…上從天子,下至庶人,皆當行孝無終始,曾子乃知孝之為大,故喟然嘆曰:甚哉,孝之為大也。」鄭注的思路是:經文曾子歎美「孝之大」,必當承上文。曾子是聽了孔子說「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才說「甚哉,孝之大也」。既然如此,「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這段經文必須在講孝的偉大。若如孔傳,這段經文是說「行孝不周,必遭災禍」,類似詛咒、恐嚇,很難理解為孔子說明孝的偉大。
再看這段經文與上文的關係。「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也應該上承《天子章》至《庶人章》前半段的內容。五章皆言謙遜謹慎,孝順敬愛之效,天子則「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諸侯則「能保其社稷」,卿大夫則「能守其宗廟」,士則「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庶人則「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而這些應該就是「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的具體內容。總之,《庶人章》後半段,結合其上文《天子章》至《庶人章》前半段,再結合其下文《三才章》來看,則「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只能是免受災禍的意思了。
鄭玄認為一段經文的意涵,必需先看上下文才能確定。「患不及己」是免受災禍,這一點不容置疑。(如岩本憲司先生《春秋學用語集三編》匯錄《左傳》言「及」,皆謂患禍及身之例句。玄宗注以「患不及」為「怕自己做不到」,是很牽強的理解。這種解釋似乎出於謝萬,晉人百花齊放,各種奇思異想都有,不足為奇。然而這種說法本來不能作爲大家公認的標準解釋,玄宗採用這種解釋,所以當時就有爭議。邢疏有「鄭曰」「答曰」的問答,以往有些人以「鄭曰」為鄭注,後來阮福說「鄭曰」應該作「主鄭者曰」,皮錫瑞、陳壁生先生皆從其說。今案:「鄭曰」「答曰」問答的內容,在「患不及」是「災害及身」還是「怕自己做不到」,「鄭曰」的立場可以包括孔傳、鄭注兩者,是站在傳統比較正常的理解來質疑玄宗注。將「鄭曰」限定為「主鄭者曰」,毫無依據,殊不足據。)孔傳以「未之有」三個字否定「患不及己」,所以「孝無終始」是行孝不周的意思,「無終始」可以理解為不能有始有終。鄭注既然以「患不及己」為實際情況,「未之有」為讚美之辭,則「孝無終始」只能是孝行周全的意思了。沒有開頭,沒有結束,行孝永不懈怠,是「孝無終始」,也講得通。(嚴可均懷疑鄭注「孝無終始」當作「孝有終始」。據何晉先生介紹,新出海昏侯竹簡中有《孝經》相關內容,見「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有終始」等字,見《從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竹簡看《孝經》今古文問題》載《文物》2022年第6期。然敦煌本鄭注及疏皆作「孝無終始」,則可以確定至少在唐代,鄭注即作「孝無終始」。)
理解鄭注之後,我們也能看出古文將此一段從《庶人章》獨立出來的意義。若此一段在《庶人章》之中,必須承認這段話是孔子承接上文而發的,正如鄭注的理解。如果將此一段獨立出來,等於斷開上下文脈,此一段內容與《天子章》至《庶人章》前半段之內容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按照孔傳的理解,此一段內容是孔子說「行孝不周,必遭災禍」,確實與上文無關。在此我們可以確認,鄭注與孔傳,對這段經文的理解正相反,而今文不分章、古文分章,分別與鄭注、孔傳的理解相對應。
(二)《聖治章》
「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王肅云「父子相對,又有君臣之義」,(見《述議》引)孔傳云「親愛相加則為父子之恩,尊嚴之則有君臣之義焉,是又所以兼事也」,後世皆沿此解,絕無異義。惟獨鄭注云:「君臣非骨肉之親,但義合耳。三諫不從,待放而去。」是將父子與君臣相對,謂父子是天然關係,君臣不過是義合,兩者之間有本質不同。後世儒家莫不強調效忠君主,相比之下,鄭注的特色十分突出,所以陳壁生先生重點說明君臣義合的思想,並稱「父子、君臣,分屬家、國,實五倫之大端,《孝經》之要旨」。正如陳壁生先生也指出,君臣義合,三諫待放,屢見經典,為一種常識,則鄭注本不足奇。然鄭玄如此注解,不僅闡述此二句,同時也關係到貫穿這一章整體的主旨。
案「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的上文,《聖治章》開頭曾子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孔子的回答是:「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宋人往往對這一部分感到不滿,如朱熹曾言「若必如此而後為孝,則是使為人臣子者,皆有今將之心,而反陷於大不孝矣」。其實,周公攝政本身,在宋人之間頗有爭議。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武王沒後,成王尚小,周公攝政,制禮作樂。周公應不應該祭天是一個問題,以文王配天又是一個問題。假設周公替成王制禮,是否要以武王配天?《孝經》明確否定這種可能性,此章下文「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親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親者,謂之悖禮」,正好說明其理由。
孔子回答曾子的提問,講到「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接著從「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談起,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所因者本也」,就是說以「孝」為本。可見「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的上文,始終在強調父子之孝。
「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的下文,「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漢志》已經說到「諸家說不安」,「古文字讀皆異」。不過,若據鄭注,意思很明確:父母與子,骨肉相連,是天然絕對的關係;君主待己甚厚,所以自己也要敬重他,是義合的關係。「莫大」「莫重」乍看並列,其實仍然在強調兩者之間的本質差別。古文經文「續」作「績」,則「績莫大」與「厚莫重」頗相類似,「莫大」「莫重」正是並列,符合王肅、孔傳混合父子與君臣的解釋。
再下面則「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親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親者,謂之悖禮」,正好可以解釋上文周公「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如上述。《述議》以「漢靈帝以張讓為翁,漢哀帝以董賢為舜」為「悖德」「悖禮」的顯例,又舉豎貂、易牙「以好利貪寵之故,乃不愛其子,不愛其身」的例子,都很恰當。竊疑在劉炫之前,對鄭注《孝經》的解釋已經有類似的議論,為劉炫所因襲發揮。這一部分與其說是對墨家兼愛的批評,不如說是針對漢靈帝、哀帝敬愛寵臣,豎貂、易牙巴結君主那一類行為,所以下文有「雖得之,君子所不貴」。其次「君子則不然」以下,言君子要以身作則,感化社會,主旨與《卿大夫章》相通,是此章末尾。上文皆強調聖人之治即以父子之孝為本,最後講以此「教化」,實現「聖治」。
這樣看來,上下文都在強調父子關係的絕對重要性,既然如此,「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也應該出於同樣的主旨,不可能將父子與君臣混為一談。
古文將《聖治章》分為三章,等於是將「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至「厚莫重焉」獨立出來。看過鄭注之後,古文分章的意義十分清楚。若不分章,《聖治章》作為一個整體,一貫的主旨應該是強調父子之孝,「君臣之義」只能是君臣義合,不能與「父子之道」同日而語。拆成三章,單獨看「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才可以作王肅、孔傳的解釋。至於玄宗御注用今文,《聖治章》不分章,而其解釋與王肅、孔傳相同,是因為魏晉以後諸學者解釋經文,基本上都是一句一句看經文,確定當句的理解,然後再議論上下文的關係,所以分章的不同對經文的理解並沒有影響。
今古經文之先後以及如何形成等,今皆不得而知。只是我們可以確認,鄭注與王肅、孔傳,對「君臣之義」的理解正相反,而今文連上下文為一章,很適合於鄭注的理解;古文分開作為三章,很適合於王肅、孔傳的理解。今文「續莫大」、古文「績莫大」的經文異同,也完全對應這兩種不同的理解。另外,今文連為一章,則周公祭天配文王是理想行為,絕不容許配武王;古文分為三章,則周公祭天配文王,可以說是特殊情況,不妨主張本來應該配武王。
(三)《事君章》
今古文分章之異同,除了有無《閨門章》,就是上述《庶人章》古文分為二,《聖治章》古文分為三,所以古文較今文多四章。剩下的章次問題,即《感應章》的位置不同。今文《感應章》在《諫諍章》與《事君章》之間,古文《應感章》在《廣至德章》與《廣揚名章》之間。
《感應章》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古文章名作「應感」,經文文字有小異,而不影響大旨)講的是孝的終極效用,很適合作為《孝經》論述的一個終點。古文將《應感章》置於《廣至德章》之後,至此結束主體論述。下面《廣揚名章》「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的道理,具體說孝可移為忠君,悌可移為順長,「居家理」可移為治官。《閨門章》就是「居家理」之事。《諫諍》《事君》兩章是「忠君」之事。這樣看來,《廣揚名》《閨門》《諫諍》《事君》四章自成內容完整的一群,講述將家庭倫理推演到官場倫理的思想,而且作為對《應感章》以前主體論述的補充。最後又有《喪親章》,事關死亡,自然適合放在最後,猶如《禮記》置《喪服四制》於末尾。可見古文多出《閨門章》,將《感應章》放在《廣揚名章》之前,兩相結合形成《孝經》後五章的有機結構。
《諫諍》與《事君》似乎屬於同一類內容,而今文將《感應章》放在中間,割裂兩章,又當如何理解?鄭注果然給我們提供答案。《事君章》「退思補過」,邢疏引韋昭云「退歸私室,則思補其身過」,是玄宗開元注所本;孔傳云「退還所職,思其事宜,獻可替否,以補主過」,天寶改注云「君有過失,則思補益」,近於孔傳。兩說不同,在「身過」與「主過」。至於鄭注云「待放三年,服思其過」,則「退」的意義完全不同。「待放三年」不僅與《聖治章》「君臣之義」的鄭注「三諫不從,待放而去」相通,而與章末引《詩》「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解釋密切相關。鄭注將「遐不謂」理解為「不謂遠」,並云「忠心常藏善道,何能一日而忘君,己雖在遠,心恆左右」。這種理解,與《毛詩》箋、《表記》注皆不同,是專門針對《事君章》所做的解釋。「己雖在遠」,就是待放三年的狀態。此章主旨,見章首「子曰:君子之事上」鄭注:「上陳諫諍之義已畢,未及去就之理。欲見進退之道,故發此言。」《喪親章》首句鄭注云「上陳孝道,生事已了,死事未見,故發此言」,可與此章首句注並觀,是此末尾二章皆言《感應章》以上諸章所未言,是一種補充。而且一為君臣,一為父子,皆論其關係結束的情形。君臣義合,待放三年之間,仍有「舊君」「舊臣」的關係,(見《喪服》)待放後去國,則不再是君臣了。父死,服喪三年,喪期結束之後,要獨立生活,父子關係僅保留在祭祀之中了。無論是君主還是父親,既然是自己最敬重或敬愛的對象,這種關係不可能說斷就斷,而是需要漸漸適應的過程。通過三年思念君父的緩衝時間,等感情恢復平淡,然後再進入沒有君父的現實生活。這樣看來,《事君》《喪親》兩章放在《感應章》之後,作爲全書末尾,是非常恰當的。
反觀孔傳,無論對「退思補過」還是對所引《詩》句,解釋中完全沒有「待放」之類的因素,都沒有考慮君臣關係會有結束的一天。玄宗對引《詩》的注襲用鄭注,但因「退思補過」的解釋與鄭注不同,無論是開元注還是天寶改注,也都沒有考慮君臣關係有結束的可能性,所以「己雖在遠」只不過是不在皇帝身邊被重用的意思。結果,照他們的理解,《事君章》的主旨實際上與《諫諍章》差不多少,這就難怪古文要將《諫諍》《事君》兩章連起來。今文《感應章》夾在《諫諍》《事君》兩章中間,照孔傳、玄宗注的思路,是莫名其妙的。玄宗注仍用今文,是因為當時已經沒有人考慮章次的問題,而今文鄭注是數百年來的標準文本。
敦煌藏經洞出土法藏鄭注《孝經》P.3369(局部)
二、散論
以下,略依經文次序,解析鄭注有特色的地方。
(一)小康世界
敦煌本闕卷首,而《釋文》錄鄭注「禹,三王最先者」,當謂經文「先王」即禹。《王制》疏云「《孝經》夏制」(「天子之田」節),《大行人》疏亦以《孝經》「據夏法」,直接根據的是《孝治章》。然「孝」「禮」起自夏禹,即《禮運》思想,所以鄭玄在《孝經》開頭的「先王」點出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禮運》思想,皮錫瑞、陳壁生都有論述,今不贅述。又,《曲禮》「大上貴德,其次務施報」,鄭注「『大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三王之世,禮始興焉」,《表記》「報者天下之利也」,鄭注「報謂禮也,禮尚往來」,可見鄭玄對禮的基本看法。(請參拙著《鄭注禮記補疏(曲禮、檀弓)》)大同世界,人人博愛,對任何人都要好,是一種超乎現實的理想。現實理想是小康世界,所以對父親盡孝是因為父親生育了我,對君主效忠是因為君主給我各種恩典,(《聖治章》「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就是這個意思。)是建立在「報」的基礎上的人倫秩序,這就是禮。
(二)至德要道
鄭玄以「至德」為孝悌,「要道」為禮樂。鄭玄解經,致力於探索盡可能豐富經文內涵的解釋。從這點而言,若像王肅、孔傳認為「至德要道」四個字都在講一個孝,經文的意義密度很低,很不像經典。另外,下文就有「廣要道」「廣至德」兩章,儘管這些章名當非鄭玄注經時所有,而是後人所加,但兩章經文確實分別出現「要道」「至德」,而且所謂《廣要道章》講的是禮,《廣至德章》講的是孝,從內容上考慮,鄭注的解釋也很自然。只是因爲這是「開宗明義」的開頭,涉及《孝經》的主題,所以王肅、孔傳以及玄宗都要說「至德要道」就是孝。反過來也不妨認為,在鄭玄看來,《孝經》的主題是「孝」與「禮」,並不單單是「孝」而已。《六藝論》云:「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斯道離散,後世莫知其根源所生,故作《孝經》以總會之。」若說孔門倫理之根源,一個「孝」或許可以當之;至謂「總會《六經》」,則應該要「孝」「禮」並舉才適合。
(三)王朝制度
《卿大夫章》引《詩》「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鄭注「一人,天子也」;《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鄭注「『上』謂天子,君中最尊者也」。是鄭玄以為是天子的卿大夫及士,而不是諸侯的卿大夫、士。案先秦文獻出現卿大夫士,以諸侯的卿大夫士居多,《儀禮》也以諸侯的卿大夫士為主,天子的卿大夫士屬於特殊情況。對此問題,因為《士章》注「『上』謂天子」云云不見於《群書治要》等傳世文獻,所以皮錫瑞沒有看到,自然沒有討論。陳壁生先生看到「『上』謂天子」云云,注意到天子、諸侯之別,也未及深論其意義。今謂鄭玄以《孝經》為《六經》總會,首列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章,也就是王朝制度。《周禮》制度,以多數諸侯及其卿大夫士的存在為前提,而天地春夏秋官所述皆王朝官職,所任亦皆天子之卿大夫士。《孝經》好比一個小《周禮》,故其文以王朝卿大夫士為主。
(四)資於事父以事君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案通常的理解,主旨與《廣揚名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大致相同,故「資」訓「取」。不僅定公四年《公羊傳》何注,鄭玄《駁異義》亦云「《孝經》資於事父以事君,言能為人子乃能為人臣」(見《通典》卷八十)。另外,《小雅▪沔水》鄭箋云「臣之道,資於事父以事君」,《檀弓》「方喪三年」注云「方喪,資於事父」,大概都是同樣的理解。然而《孝經》注乃云:「資者,人之行。事父與母愛同,敬不同也。」《士章》同文見於《喪服四制》,鄭注云:「資猶操也。」這兩注的解釋很獨特,以往學者往往都不理解鄭注的意思。
首先要說明《孝經》注與《四制》注是一致的。《孝經》注說「人之行」,是利用《聖治章》經文「人之行,莫大於孝」而已,其實意思與「操」無異。《公羊疏》結合「操」「行」兩者,云「言『人之行』者,謂人操行也」,自然是不錯的。相反,《四制》疏說「操持事父之道以事君」,是訓「操」與訓「取」混為一談,是荒謬的。按照《孝經》、《四制》兩注的意思,經文可以翻譯成:「人的操行,在事父與事君這兩方面來說,敬是一樣的。」《士章》下文有「以孝事君則忠」,鄭注「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則為忠矣」;《廣揚名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鄭注「欲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門,故言『可移於君』」。這兩段固然是說「移事父於君」,但所論「忠」而已,不及「敬」。按照鄭注,《孝經》並沒有「要用你對父親盡孝的心態去效忠君主」這樣的主張。
南宋 馬和之《孝經圖》(士章第五),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鄭玄為何將「資」解釋為「操」或「人之行」?皮錫瑞曾云:「下文乃言『母取其愛,君取其敬』,此不當先以『取』言也。」這恐怕是一個原因,但筆者認爲更大的原因在「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正如上引《公羊》注、《駁異義》、《詩》箋、《檀弓》注等,通常只引用「資於事父以事君」,不引用「資於事父以事母」。有沒有「資於事父以事母」一句,會影響解釋,因為「資」訓「取」,可以解釋「資於事父以事君」,但不可以解釋「資於事父以事母」。母子關係的天然性,比起父子關係有過之無不及。《駁異義》說「能為人子乃能為人臣」,但豈能說「能為父子乃能為母子」?所以單獨論「資於事父以事君」,可以用「資,取」的訓詁,但經文既然也有「資於事父以事母」,只能理解為事父與事君、事母的比較而已。(以上內容,大致已見拙著《鄭注禮記補疏(曲禮、檀弓)》「方喪三年」條。該條刊登《中國思想史研究》之後有修改,請以《朱門禮學考》附錄為準。修改的重點在指出鄭玄對經文的理解,在單獨引一句時與全經注釋不同,因為全經注釋要多考慮上下文脈。因此可以說,《孝經注》對「資」的理解與《駁異義》、《詩》箋、《檀弓》注不合,恰好說明《孝經注》符合鄭玄的習慣。)
關於《士章》,還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在鄭玄看來,對君主的尊敬可與對父母的孝順並列,都是一般人都十分熟悉、日常履行的德行,並不是說人們將孝順父母的心加以轉化才能有對尊敬君主的心。所以《聖治章》「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鄭注云「敬之若君」。很明顯,這是說要像尊敬君主一樣尊敬父親,先有尊敬君主的概念,對父親的尊敬要與對君主的尊敬看齊。鄭玄以「孝」與「禮」為《孝經》主題,《孝經》以《事君》《喪親》兩章結尾,也是敬事君上與孝順父母並列的結構。只是兩者並列之間,仍有本末之別,所以《聖治章》言父子關係是天然不可改,是君臣的義合關係無法比擬的。
第二,「士」的概念與後世不同。《士章》鄭注云:「別是非,知義理,謂之為士。」這是一種傳統說法,見於《春秋繁露》《說苑》《孝經援神契》等。又云:「士知義理,則知父母己所從生也。」有足夠的認知能力,懂得道理,知道自己是父母所生。另外,「士,事也」也是另一種傳統說法。可見所謂「士」,就是行政執行人員,誰也不指望他們要有崇高的人品,所以《孝經》對卿大夫有品行方面的要求,而對士只要求「忠順不失,以事其上」。因為是處理任務的,不需要做政治或道德判斷,只要忠實於職務,老實聽話就好。後世卿大夫與士的界限不清楚,知識分子都以士自居,而且自我意識膨脹,所以普遍認為士的道德很重要。應該說,至少就鄭注來看,士以及《士章》在《孝經》當中並不佔據重要的地位。士,離庶民比較接近,與卿大夫之間則有鴻溝。
(五)引詩解義
《三才章》引《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鄭注:「民已具矣,汝當視民,民亦視汝。汝善而民善矣,下之化上,猶風之靡草。」此以「具」為動詞,「民具」為一句,「爾瞻」又一句。案《節南山》毛傳「具,俱;瞻,視」,鄭箋「天下之民俱視女之所為」,是謂「民皆視汝」。解釋不同原因是,《孝經》上文云「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每一句都是施政者與民眾的互動關係,所以引《詩》也應該以民眾與施政者雙方作爲主語,不便解釋為民眾單方面地看著施政者。鄭玄解經特別重視上下文的關聯,這裡引《詩》的解釋與《詩箋》不同,正好符合鄭玄的風格。
《事君章》引《詩》的解釋也與《詩》箋、《禮記》注不同,已見上。
(六)聖人與先王、明王
《孝經》有「先王」,有「明王」,有「聖人」。如孔傳謂「先王,先聖王也」,則三者似乎無別。今案鄭注,則此必須分別,而且「聖人」有特殊含義。在鄭玄的觀念裡,「聖人」是制禮作樂的人。《聖人章》開頭曾子問「聖人之德」,孔子回答「周公其人」,是以周公為聖人代表。《廣揚名章》「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鄭注云:「若聖人制法於古,後人奉而行之也。」所謂「法」,包括「法言」「法行」,可見這裡的「聖人」也可以說是制禮者,而且認為這是人類理想。《喪親章》「三日而食,教人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在說聖人制定喪禮。所以《五刑章》「非聖人者無法」的「聖人」也是制禮者,「非聖人」就是否定禮制。「制禮」的「禮」是泛稱,幾乎也相當於社會文化。相比之下,「先王」只有時間早,「明王」只有明智的含義,不能與「聖人」同日而語。可稱聖人者,先有周公,後有孔子。若說鄭玄的心理期許,鄭玄遍注諸經,也可與孔子比。(拙文《論鄭何注論語異趣》曾論此義。)
三、結論
《孝經》是童蒙要學的書,鄭注有些內容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歷來有人懷疑,但一直是唯一通行的注本。隋代古文孔傳的出現,也並沒有動搖鄭注的地位,所以敦煌所出都是鄭注。唐初《群書治要》收錄《孝經》,即以鄭注為本,沒有參用孔傳。可惜《治要》以簡要為原則,所以收錄鄭注經過刪節,尤其是鄭注有特色的解釋,大部分都被刪掉。這是為什麼皮錫瑞沒能全面理解鄭注的原因。玄宗朝議論鄭孔優劣,結果出了玄宗注。經文採用今文,注也有因襲鄭注的部分,但鄭注獨特有趣的解釋大部分都沒被採用,總體來說,更接近於孔傳的理解,儘管也沒有採用孔傳獨特的內容。玄宗注的出現,與《論語集解》的情況非常類似。《論語集解》採用鄭玄的經文,也收錄了很多鄭玄注,但實際上拋棄鄭玄有特色的解釋,在薈萃衆家之善的外表下,形成沒有意義的注解,以朝廷的權威性推行新注,實現廢除鄭注的實際效果。(請參拙作《論鄭何注論語異趣》)玄宗注在經學史上的意義,也在其廢除鄭注。很多宋人都已經看不到鄭注,看到的只有玄宗注以及古文經文而已,這就難怪像朱熹那些學者對《孝經》有不滿。敦煌本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情況。經過林秀一先生的整理,鄭注的全貌已經基本清楚了。如今我們更能直接在網絡上看敦煌本以及金澤文庫本《群書治要》的彩色圖像。筆者嘗試閱讀,發現鄭注的思路與《禮記》注等一致,很多地方值得玩味,非常有趣。是否真正的鄭玄作品,這是無法證明的過去。但至少可以說,目前沒有任何理由要懷疑《孝經注》不是鄭玄的作品。
学术史读书记
8.9
[日]乔秀岩 叶纯芳 / 2019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引人入胜(538+)
- 中评(455+)
- 全格式(399+)
- txt(493+)
- 图书多(203+)
- 收费(332+)
- 好评多(641+)
- 排版满分(163+)
- 在线转格式(469+)
- 下载速度快(452+)
- 五星好评(430+)
- 博大精深(75+)
- 一般般(116+)
下载评价
- 网友 郗***兰: ( 2024-12-24 16:29:59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权***颜: ( 2024-12-26 08:56:52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寿***芳: ( 2024-12-18 01:26:0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曾***玉: ( 2025-01-03 23:11:3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寇***音: ( 2025-01-01 12:37:37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融***华: ( 2024-12-20 02:27:40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利***巧: ( 2025-01-06 11:43:0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仰***兰: ( 2024-12-17 23:53:33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宓***莉: ( 2024-12-25 20:39:46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美术*实践笔记:用一场心灵旅行与自我相遇[韩]任胤善机械工业出版社【现货实拍 可开发票 下单速发 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快递业务员(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组织编写 著作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二级建造师2019教材配套试卷全国二级建造师考试历年真题全解与临考突破: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战国纷争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税收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航空犯罪与预防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金属粉床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中国制造2025重点图书 金属3D打印技术解析书籍 工艺原理与系统组成原材料特性数据处理技术 制造工艺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历史书籍资治通鉴全套原文白话译文 资治通鉴白话 历史经典国学故事 非: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胡三省 中华书局 白话版 故事 续资治通鉴 岳麓书社 资治通鉴 柏杨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考研中医综合研霸笔记中药学龙凤诀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蒙学经典全鉴(典藏诵读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