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考试(西医)·病理学精要(配增值)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考试(西医)·病理学精要(配增值)精美图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考试(西医)·病理学精要(配增值)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考试(西医)·病理学精要(配增值)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728135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46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咕咚来了 发布时间:2021-10-08 19:02:25

    作为一部民俗学专著,本书并不是关于广东醒狮的“类书”,醒狮仅仅是一个符号,本书也并不直接对传承者进行考察,而是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剥开符号背后的群体与个人。其敏锐地观察到近世三四百年存在于广府地区的一个群体——不安定阶层。这是一群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被析出、流入工商业城市的非精英群体。他们建立一个以业缘为基础的广域互助网络。随着不安定环境的消失,原本作为醒狮技艺主要传承集团的不安定阶层也消失了,醒狮成为一项普通的民间艺术。本书认为,城市工会组织和农村村落精英对醒狮在不同路径上的发展和传承,是广东社会都鄙一体的体现。这实际上贯穿了近世三四百年的广东社会——频繁且自由的人口流动带来了极为模糊的都市与村落边界并产生了不安定阶层;不安定阶层的弹性正是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广东社会能够适应变化的基础。

  • 作者:莫莉 发布时间:2012-05-21 22:14:08

    我们有时候要看好书,有时候要看推荐好书的书

  • 作者:宋叶舟 发布时间:2023-09-26 17:13:32

    物种介绍里不要只有翻译的中文名,学名也在括号里标一下就好了

  • 作者:鱼的七秒记忆 发布时间:2015-11-22 10:27:51

    心灵鸡汤没有用…翻译更是不敢恭维…只能落在一边等废旧报纸回收了…

  • 作者:geermen 发布时间:2024-02-05 17:58:33

    大家都不会,你会你才能脱颖而出

    考的是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学会不正经的巧招

    结合题干找到正确答案,学一个类型≈考驾照

    出版社的书不让交技巧

    卷子是不按专题出的

    都是用技巧考上的,没有用笨方法的

    没办法,列方程直接找套路秒了,为了排除掉坑里的人,走常规思维钻牛角尖轴的都上不了

    越听话,勤劳越好上

    稳定慢行也能走远

    要登高的人开头时必须慢慢地走

    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

    德不孤,必有邻

    安全感是生活质量的刻度,是人们心理需要中的第一,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

    不应有始料未及之事,我们的思想应先行一步,我们所要考虑的不仅是什么事常会发生,而应是什么事有可能发生

    天变不足畏

    一旦提防决口,就是灭顶之灾

  • 作者:小米=qdmimi 发布时间:2024-01-18 19:17:33

    意义是没什么意义,但开本是真友好,确实揣兜里看应该不错


深度书评:

  • 迷狂的激情和冷静的艺术:杜拉斯代表作《琴声如诉》

    作者:吉祥如意 发布时间:2012-12-18 18:16:29

    《琴声如诉》(1958),是奠定杜拉斯小说家地位的代表作,在她的小说整体中却似乎是个异类。因为它既没有将现实背景模糊淡化,也没有制造反常的人际关系,叙述严格遵守时间逻辑,人物对话符合现实生活情境,整个故事在一个常识所能认同的世界里展开,并且还明确强调了社会的不同阶层。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除了第七章外,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室内,人物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只是在对话和喝酒,他们试图弄清一桩情杀案的内幕和意义,在此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一段近乎迷狂的恋情,而到最后,这种犯禁的恋情在外界压力和内心困虑的双重作用下以理智放弃而告终。

    故事共分八章,进一步可分为两个部分,每部分四章,都是以钢琴课开头。时间则都在黄昏,只有第七章在夜晚。其中第二、三、四、六、八章的形式是相同的,结构上摹仿着日历的单调重复。如果考虑到杜拉斯对福克纳的喜爱,我觉得这里头不能排除《喧哗与骚动》的影响。

    当我们读第一章时,感觉很特别,除了最基本的事实外,所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我们不知道安娜的身份,不知道她的长相和性格,对她的生活一无所知,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表现凶杀案的现场,甚至都不知道作者先描写一堂钢琴课再引入一件凶杀案的目的是什么。这与十九世纪中后期及二十世纪初期的小说区别很大。我们拿到的是一个清晰的片段,但无头无尾,缺少说明,整个背景和内涵被隐藏了起来。作者不想马上告诉我们她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也不想对这些内容做出必要的介绍以便读者去理解,她坚持要我们在既浅显又含蓄的文本中读下去,要我们记住所有的细节,然后到下面章节中寻找解释。

    这正是《琴声如诉》的叙述特点,同时也是杜拉斯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即只提供片段和线索,让读者自己去建构整体。也有人将之比作“拼图游戏”。

    在一个看似什么都不加说明的片段里,隐藏着某些值得注意的细节,这些细节在后面会被重复,而每次重复时都会添加一点新内容,从而引起整个已经完成部分的改观,使之呈现出新的意义,令人有恍然大悟或大吃一惊之感。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揭示,一种考验读者敏感程度的游戏,一种制造阅读快感的伎俩。

    通过给同一事物不断增添意味深长的细节,再由读者慢慢将这些细节拼凑起来,一些始料未及的事实便闯入进来,从而使我们获得远比理解暗示更多的东西。这种曲折的表现方式,使杜拉斯的叙述风格显得冷峻、平淡、充满内涵。

    因此,阅读杜拉斯的作品,需要另一种方式。在这里,与人物共鸣不是第一位的,所谓的代入感也不是最主要的,我们的注意力首先要对准的,是场景里的各种细节和暗示,包括人物那些闪烁其辞的话语。作者把所有的解释说明都放在了片段展示的内容和支离破碎的话语中,我们得开动脑筋自己去寻找线索和事实。另外,我们还得有很强的“回溯”能力,每发现一个补充性的细节,便能立即回溯到前面呼应的部分,从而获得更多的潜藏内容。这也就决定了杜拉斯的作品总要读很多遍才能弄懂。

    事实上,这种创作方法在杜拉斯几乎是发乎本能。其处女作《厚颜无耻的人》里已见端倪。那部小说写得乏味笨拙,但有一点非常突出,那就是它不像十九世纪中后期及二十世纪初的小说那样,是从一个完整的可理解的现实开始的,恰恰相反,在那里,一切都是零碎的、片段的、注重情感体验的,与后来的作品有着相贯通之处(只是偏于传统的叙述结构和过于现实的表述方法,压抑了那些素材应有的魅力,所以《厚颜无耻的人》显得相当别扭,如同一幅被胡乱着色的绘画作品。)

    由于这种方法具有高度倚重人为设计、叙述脉络偏于复杂的特点,所以,即便是杜拉斯也不是每次都运用得很好,甚至可以说,她只有那么几次设计得不错,更多的时候还是让人觉得玩得过于花哨,用故弄玄虚来掩饰情节和内容的贫乏。譬如《黑夜号轮船》,在渐次展开的破碎情节下,其实是个庸俗的情爱故事,而《毁灭吧,她说》则一直拖到第六章,也就是全篇近半的部分,情节才有粗略的眉目,并且,即便我们知道了伊丽莎白的故事以及她与爱丽莎的关系,也依然无法理解为何要把叙述弄得这么凌乱复杂。

    所以,有时候,杜拉斯小说给人一种难以为继的感觉,创作经常会在实质上搁浅,完全进行不下去,那些重复的话,那些似乎另有所指的内容,那种多线索的、极其复杂的叙述方式,只是在表面上铺展着内容,始终不能给出一个圆融自洽的呼应结构,而且到了最后,它们会消失在残缺和空乏里,根本不在乎读者的期待和困惑(譬如《副领事》)。这就好像有人在黑夜里给我们带路,走着走着,他自己也走不下去了,于是干脆宣称已经到达。这是无法对质的事情,我们只能相信杜拉斯,但在心底里,我们还是觉得她没有把我们带给她原本想要让大家到达的地方。

    蕴含丰富的对话,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体,在第二、三、四、六、八章里重复运用,推进着情节的发展。

    最初,譬如第二章里的对话,安娜和那个男人边喝酒边聊着昨日发生的情杀案,我们读着不免似懂非懂。虽然能理解他们在谈什么,也能理解人物的某些反应,但却无法完全领会,特别是那男人的话,听起来毫无意义,只是强调着安娜是什么身份,住在哪儿,平时在城里散步等等,它丝毫不具备传统小说的情节性,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问题在于,杜拉斯此刻尚未向我们揭示理解文本所必需的某些信息。所有这些话语,只有在了解了两人的身份和关系之后,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而这两人的身份和关系,又只在对话中慢慢地显示出来。所以,阅读在此是一种双重建构,它既要建立起此时此刻人物的行为,又要建立起理解人物此时此刻行为和反应的整个背景。

    像这样闪烁游移、断断续续的对话,遵循这样几条理解规则:

    首先,凡是谈论情杀案女主人公欲望和态度的,其实都是安娜在隐晦地谈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凡是对凶手态度的揣测,则都是在暗示肖万的整个行为意向;其次,凡是谈论安娜家里环境和气候状况的,譬如木兰花、山毛榉树、玻璃窗、过道、卧室里的灯、海风、阴晴天等等,都是在揭示安娜潜藏的欲念和孤独绝望的处境;第三,凡是谈论孩子的,都是在暗示既定生活秩序的必要性。至于无法包括在上述三条里的那些话语,一般是在提供人物的背景信息和心理状态。

    另外,这些对话从来就不是单调地在进行,可以说,叙述的“织体”相当复杂微妙,充满层次感:安娜的孩子不时跑进来和母亲说句话,或是安娜自己看着外面的孩子;咖啡馆的老板娘不停地活动着,对发展中的事态有着自己的反应;工厂汽笛准时鸣响,工人们纷纷来咖啡馆喝上一杯再走,他们构成了一种压抑的工业化背景;还有,黄昏时分的夕照,经常射到咖啡馆里,将事物或脸庞映得格外迷人,充满奇异的魅力。

    所有这些内容,被精细地编织在一股叙述之流里,它们不时打断对话,制造停顿和回味的效果,从不同的侧面加深着对话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在杜拉斯后来的作品中,她经常直接在对话后面写上“沉默”两字,单独作为一段,就好像戏剧剧本的提示那样(如《毁灭吧,她说》)。这种手法其实就是《琴声如诉》里这种“织体”的变化发展,但却比较呆板乏味,效果远不及穿插其他内容来得精巧和丰富。

    将一个对话或行动的过程切成连续的片段,一次只展示一点,并与其他内容穿插起来,让读者不能一览无余,而需要保持耐心和敏感,在迷宫般的细节之网里寻找故事原本的秩序,这是杜拉斯最喜欢做的游戏。不过,正如前面说过的,有时候她玩得不好,就连她自己都无法把那些细节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对此,她倒是坦率承认。

    安娜是个有着大资产阶级背景的女人,生活单调。她不由自主地去找那个男人,一次次不顾名誉地去那个咖啡馆,引来许多喝一杯酒就走的工人的侧目。她已经有身败名裂的危险。肖万是个年轻工人,但不好好工作,他游手好闲,被工厂开除。他在城里到处逛荡,夜深了还在滨海大道上走动。他正是安娜有时在夜里看见过的那种“胆大”的人。

    两个不同阶层的孤独者,他们互相找寻,为爱情这道难题而兴奋和苦恼,被自己身上的激情折磨得筋疲力尽。

    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爱情,虽然有着情欲的色彩,但更像是在寻求某种绝对的事物,两个人互相接近,却依然孤独,甚至比原先更加孤独,因为他们不会与对方分享生活的乐趣,而只是隐晦地倾诉着自己的欲望和孤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们都不像是可以正常去爱的男女。杜拉斯设想的“爱情”,永远处于不可能的幻想之中,就像末日救赎那样。

    对于杜拉斯来说,爱永远是在空缺中,它不会被拥有和享受,无论是情感还是肉体上的满足,都是丢脸的事情,是资产阶级庸俗生活的反映,只有对那种弥赛亚式的爱情的渴求所激起的全部情感,才是人性的真实体现,才是生命的自然活力。杜拉斯通过摒弃社会性或反社会性来强调自己的激烈态度,这大概与她所处的那个激进时代有关。

    最能反映这种绝望而又热烈的、交织着欲望和幻想的爱情的篇章,就是那非常优美的第七章。

    诗意的叙述,跳跃穿插的视角,微妙的暗示,鲜明的对比,还有无情的讽刺,杜拉斯在这儿达到了她创作的一个奇迹。宾客们大吃精美丰盛的食物,肉体感到非常满足舒适,安娜和肖万则在忍受着精神和欲望的饥饿,仿佛被摒弃在社会秩序之外的罪人。白描的技法在此显示出惊人的魅力,一切无需解释,前面所有的铺垫在此全都爆发出来,冷静中充满了无法言传却可意会的力量。

    木兰花的香气,不停吹拂的回风,紧紧锁闭的花园,一支在咖啡馆听到的歌,睡觉的孩子,所有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整个作品无声的高潮。

    至于故事一开始就出现的钢琴课,则是条支线,也是个副部主题,在一个细小问题上强调了天性被驯服就是人性被压抑的可悲过程。

    小孩子厌恶老师的生硬教学和枯燥练习,倔强地拒绝练琴。安娜情感上偏袒孩子,理智上支持老师。她这种在内在天性与社会教养之间摇摆的态度,决定了后面那段恋情的发生和终结。孩子与教师的冲突,就是安娜与自身所处阶层的冲突的写照。

    不过,重要的是发生冲突的那个过程,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东西。杜拉斯致力于挖掘内心的复杂变化,每一个小小的犹豫和抵触,每一次微妙的颤栗和渴望,都被她用对外在现象的描写给标示出来。她捕捉人物的细小动作,捕捉室内光色和氛围的变化,捕捉人物之间话题的刻意转换,而所有这些描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灵魂里起伏不定的思绪和欲望。

    在小说中,音乐课进行了两次。上第二次时(第五章),安娜被劝告道,以后最好不要再陪孩子来了,孩子不能靠惯宠,而应该接受老师的训戒,这是个“教养问题”。于是在最后一章里,我们读到,筋疲力尽的安娜告诉那个危险的年轻工人肖万,她已同意这个决定。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天真活泼的孩子将因此被剥夺许多快乐,而这恰恰呼应了安娜丧失自身的激情和渴望、安于平庸生活这一事实。

    次要角色的写实处理和细腻特征,使这个作品显示出别样的丰富性。这与杜拉斯的其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杜拉斯大部分小说作品都刻意淡化社会背景。外部世界只是最低限度的布景,有时甚至可以撤销,人物在近乎抽象的空间里互相寻觅,各说各话,忍受着自身趋于极限的激情。

    而在《琴声如诉》里,我们看到,安娜的孩子,那个快乐无邪的儿童,他在故事里跑来跑去,稚气的话语格外惹人喜爱。杜拉斯再怎么试图制造激情,也无法把孩子带到她那种疯狂的游戏里,恰恰相反,她对孩子流露出罕见的淳朴个性,这种淳朴就像故事中的天气和景色那样,虽然平淡却令人倾心。

    至于那个咖啡馆老板娘,她洞晓世故,安娜所走的每一步,她都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这个只说过几句话的角色,是杜拉斯作品中罕见的明智之人,她就像一面清晰完整的镜子,照出了安娜那种激情的荒唐无稽。不过,杜拉斯后来把这个代表经验和理性的角色彻底放逐了。这是个不小的损失,因为经验和理性越是强大,就越能反衬出激情和绝望的动人。

    所有这些人物,生活在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现实世界里,这里有拖船在运黄沙,有许多起重机在交错移动,有挖土机的巨铲从窗口闪过,有工厂喷出的赭色烟云和准时鸣响的汽笛声,工业化的背景更清晰不过。杜拉斯后来把故事背景放在印度,放在西班牙,放在越南,都刻意强调异国情调,尤如某种舞台布景般,远不如《琴声如诉》里的背景那样令人印象深刻。这里有现实生活的微妙气息,那海风甚至能吹拂到我们脸上,而在其他作品里,我们感到一切都只是故事布景。

    杜拉斯在此成功地使“写实”和“表现”达到了平衡。她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专门介绍环境背景,她只用细节来概括和喻指,简洁的几笔就能达到甚至超越长篇累牍描写的效果。

    正因为写实的效果非常强烈,所以《琴声如诉》是杜位斯作品中较易读的,即便我们不能深入理解安娜和肖万的激情,也照样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如果我们能深入领会,那么这个文学世界还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生动细节。(譬如第五章里那片像一个“巨大的半岛”的火烧云,它在小孩弹奏奏鸣曲时,突然矗立在水平线上,散发着脆弱的、易逝的光芒,便人们思绪不定。这里我们一下超越了呆板的现实,接触到心灵颤动的奇异境界,这是艺术和爱情发挥作用的时刻,犹如整个作品里那种“爱的幻想”的一个具体象征。又譬如在第六章,咖啡馆里除了安娜和肖万,还有一对男女留着没动,他们“坐在那儿相对无言”,而且“那女人在打呵欠”。这暗示了没有激情的生活多么可怕,也喻指了安娜与肖万恋情发展的一种可能。)

    总的来说,《琴声如诉》在她的作品中占着一个特殊的地位,首先是因为它既足够写实又足够激进,同时区别于早期那些笨拙的传统式小说和后期那些试验性作品,其次是因为它已经具备了杜拉斯嗜好的主题、人物和叙述方法,所以,称它为代表作是恰当的。

    就杜拉斯的小说创作而言,她不喜欢叙事,而喜欢表白,并且是非常私人化的表白,好像言语只从内心分泌出来,不曾在空气中振动过,它带着寂静的声音,一点点地传入读者心底。这些语句刚开始头绪杂乱,慢慢地,出现了一些重复和提示,然后呈现出一定的条理,我们多少明白了角色的身份、关系、渴望以及遇到的阻碍。

    杜拉斯把情绪放在事件的前面,把内心体验放在人物命运的上面,归根结底,她希望读者在尚未明白发生什么事之前,就已感觉到那种不寻常的情绪,那种理性濒于崩溃的情绪,那种思虑走到尽头却仍不回转还在执拗撞壁的情绪。

    因此,我们打开她的小说作品,常会迎面碰上情感内敛的简短叙述,没有说明,没有提示,每次只叙述一点,犹如一帧帧特写照片,某种情感氛围弥漫开来,虽然什么事情都没出现,但那世界已因饱受煎熬而显得绝望、疲乏和空虚。在那里,一个个句子带着很大的空白横亘在书页上,如同从诗歌上拆下来的诗行,当叙述展开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些空白处聚集着浓重的情感,既黑暗又酷烈,有时像叹息,有时像呼喊,有时像哭累后的喃喃低语,有时像绝望中的胡言乱语。她试图用明晰的非理性表达来刺激我们。在太多的停顿和漏洞处,我们窥见人物灵魂的受损部分,这些损害已经无法医治,但却没有被切割或被掩饰,恰恰相反,它们产生剧烈的疼痛和同样剧烈的激情,促使人物叫喊,呻吟,并突然说出自己的恐惧和欲望。

    在某些作品里,主人公或叙述者在写信,写给虚幻的对象,或写给读者,语调矜持冷漠,景色或事物透着阴郁的诗意,好像语言失去了直接表达的功能,只能通过破碎的语句和精致的意象来间接表露情感与思绪,而这些情感与思绪除了用“边缘化”来形容外,再无合适的称呼。

    在另一些故事性稍强的作品里,则是几个人物疲乏地存在着,他们漫不经心又意味深长地交谈,除了爱情,混乱的爱情、过度的爱情以及容易走向厌憎的爱情之外,什么也没有,就好像是服装店里的衣架模特们突然有了生命,为弥补自己那过于贫乏的灵魂,他们开始在玻璃橱窗这个狭小世界里寻找最强烈的激情。

    无法餍足的爱情,灵魂无可救药的孤独,破碎的生存意识,放纵的肉体,间接表现的凶杀罪案,还有毁灭、绝望、压抑,以及那种时时想要尖叫、并且是冲着每个人的脸庞尖叫的疯狂念头,这些就是在杜拉斯小说里常见的东西。有时她显得虚张声势,矫揉造作,哪怕手头的素材贫乏得可怜,也非要闹出点什么动静。不过,就写作本身而言,她总是显得足够真诚,她把自己整个儿投入到这种艰苦的耕耘中去,在白纸上挥洒悖乎常理的激情,即便搞垮自己也在所不惜。

  • 她让恐怖消隐了

    作者:于是 发布时间:2012-03-21 23:23:01

    五岁男孩杰克的小世界,一开始,是如童话般的。地毯和墙壁,植物和玩具都仿佛有生命,他等待太阳和月亮在天窗外露出小脸,他和妈妈有很多游戏可以玩耍,哪怕只是在三平方米的地界里来回奔跑。妈妈不允许他长时间地看电视,因为那会把脑子看傻的,在不让人傻的范围内,电视帮助妈妈教会了杰克认得很多字,甚至很多社会和自然的知识。唯一的恐怖,是“老尼克”来的夜晚,九点以后,密码锁响过,他必须躲在衣橱里,好像,他才是普通男孩梦魇里的衣橱怪兽。不过,“老尼克”也会带来周日礼物。

    这是爱尔兰裔加拿大女作家爱玛·多诺霍的《房间》的第一部分。充满了母子情深的一部分,情深之至,虽然掩盖不了主人公生活上的匮乏,却足以营造出一个非现实的、刻意童话化的小世界。

    《房间》是多诺霍的第七本小说,她因此雄踞西方文学排行榜,列入无数文学奖名单,也因此一炮而红,一洗之前的默默无闻。很多人指责她选择如此富有争议性的题材,她也从不否认,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一宗震惊全球的犯罪事件:发生在奥地利的约瑟夫·弗莱茨勒案,罪犯将女儿伊丽莎白囚禁在地下室长达24年。事实上,这类非法囚禁、持续强暴的案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但多诺霍第一次令其进入文学范畴,更是第一次,用犯罪事件中的无辜牵连者的口吻讲述囚禁和自救的过程,更是第一次让天真无邪的男孩担任主角,因而,这既不是一个适合少儿阅读的故事——哪怕语言是那样可爱易懂;也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恐怖小说——哪怕每每跳出小说文本回想事件本身,你多少会觉得毛骨悚然。

    多诺霍没有否认灵感的来源,却坚持强调自己的小说和事件本身没有丝毫干系,她虚构的人物和事件完全是用纯文学的笔调,没有僭越性的道德批判,没有企图补偿司法所不能及的人性关照,在一个极端封闭的环境里,一条简短而残酷的时间线上,她先用漂亮得近乎童话书的画面描定年轻母亲的果敢、坚强和忧郁;以及男孩的聪慧、无知和幸福。

    然后进入紧张的自救,这个过程俨如一场过分执著的过家家游戏,因为实施救援的主角必须、只能是一个男孩,一个从未走出过小房间的男孩。真正的命悬一线,只能用破烂的地毯当道具,让男孩扮演假死复活的英雄。这场戏,多诺霍写得游刃有余,更可贵的是没有过度的夸张,始终把持住这样一个男孩的心智,让他茫然于外界的一切:夜风,街灯,宠物狗⋯⋯因为他始终要过一道坎:原来的世界里只有他和妈妈两个人,电视机里的各色人等物种只是电视里的,并不是真的。从非现实状态里窜出来的男孩,把一切司空见惯的物事都视为非现实。

    更强大的矛盾冲突发生在自救完成之后。这时,我想起日本作家青山七惠的青春期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里的一句话,世界没有外面和里面之分。然而在这个故事里,世界确实有里外之分。从分裂两清的状态突变为杂乱纷呈的现实场景。矛盾的是,男孩难以接受世界如此噪杂、明亮、拥挤、多变、复杂⋯⋯与此同时,19岁就被拐骗、屡次强奸乃至囚禁数年的母亲却终于感到了回归,归于正常的世界。一对最亲密的母子,在获得自由的时候险些分道扬镳,无法再默契。孩子的家,是母亲的囚笼;母亲的家,却是孩子的囚笼。

    极端的矛盾出现在亲密联系的母子身上,出于爱的理想世界,正式对峙自由的世界。故事至此,可阐释的空间像“外面”一样大,能让人头脑爆炸。房间“里面”是基于痛苦和谎言的完美小宇宙,竟然比真假莫辨万物蓬勃逻辑复杂的“外面”更让杰克留恋。走出荒凉的童话,他被强行塞入现实,俨然是另一种意识被强暴的过程。至此,作者有意识刻划了现实世界里的种种猜忌、隔阂、过度阐释乃至误解,譬如,电视上的学者一本正经地探讨这位母亲是否有“斯德哥尔摩情结”,主持人故作聪明的曲解当事人的自我解说;现代媒体如洪水猛兽,比日光或噪音更肆意地侵入这对劫后重生的母子,作者借着人物之口,表达了对媒体所代表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失望和鄙夷。或许,这应该是更重要的解读时的注脚,而非对施暴人“老尼克”或对受害人少女的脸谱化的、徒劳的分析。因为故事虚构的如此真实,你必然认识到他们首先是个体,其次才是某一类犯罪事件的相关者。

    就在我们几乎怀疑过盛的现实感会压垮童话般的童年时,外婆、二外公、以及更多人物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光明。当杰克住在外婆家,睡在妈妈小时候的房间里,花园里有妈妈故事里提到的吊床,阳光充沛得足以晒伤他脆弱苍白的皮肤⋯⋯当这种场景被一一叙说时,人们终将会记起爱的力量,爱在这个世界上一代又一代地绵延不断。杰克向往回到“房间”,因为那是回忆里唯一的家,妈妈竭尽努力不让罪行的痕迹落入他纯净的眼里;因而,只有更饱和的爱,更具体的日常之爱,才能洗刷掉昔日房间里被妈妈掩饰过的凄惨。终于回到“房间”里的杰克发现,一切竟是那么破碎,但这不会让他更伤心了,因为房间外面的世界已足以让他认可为新家。走过这道坎,男孩长大了,故事也圆满了。

    身为母亲的多诺霍在写这本书时,常和当年五岁的儿子做游戏,留意孩子语词上的疏漏、动作上的憨态、想法上的荒诞,是在母爱和童真的引导下,作者让这本书走上了一条别致的正轨,找到了独特的叙述声音。多诺霍没有把笔墨花在恐怖和受虐的情节,而是让那些丑恶尽量消隐。这才是这本书广受接纳的原因,现代读者已饱受虚构的暴力,甚至可能在面对暴力情节时变得麻木,而《房间》让世人发现,比恐怖更恐怖的是人们嗜好恐怖、忘了施给更多的爱和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全格式(282+)
  • 在线转格式(501+)
  • 可以购买(447+)
  • 愉快的找书体验(332+)
  • 实惠(370+)
  • 差评(155+)
  • 下载快(588+)
  • 还行吧(262+)
  • 速度快(60+)

下载评价

  • 网友 寿***芳: ( 2025-01-09 10:27:1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宓***莉: ( 2024-12-09 19:44:41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谭***然: ( 2024-12-30 10:12:51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方***旋: ( 2024-12-15 00:13:0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温***欣: ( 2024-12-23 06:09:1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谢***灵: ( 2024-12-13 20:26:31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孙***夏: ( 2025-01-02 06:56:4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蓬***之: ( 2024-12-24 02:17:17 )

    好棒good

  • 网友 訾***雰: ( 2024-12-10 17:20:00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寇***音: ( 2024-12-23 03:26:0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索***宸: ( 2024-12-23 04:28:1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