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黄冈密卷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人民版16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34

黄冈密卷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人民版16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黄冈密卷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人民版16精美图片
》黄冈密卷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人民版16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黄冈密卷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人民版16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158988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3.5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34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lxghost 发布时间:2015-07-16 13:41:23

    还算科学

  • 作者:面包馆馆长 发布时间:2023-12-16 11:08:18

    看完拖延心理学并没有解决自己的拖延问题……十年了,还是这样

  • 作者:南枝 发布时间:2022-06-18 14:09:49

    小年龄段的孩子会感兴趣吧

  • 作者:紧张的散步 发布时间:2020-10-11 20:46:11

    没有那么重口味啦,不过也有蛮多启发的点

  • 作者:滋养丰富风味绝 发布时间:2022-03-03 17:13:40

    这本书大部分知识可以从中学地理课获得,关于温度降水地域的记录可以从百度获知,配图倒是可以但是不够全面。比较靠谱的是书名,真的可以一个小时看完。

  • 作者:白骨蔓草 发布时间:2009-06-03 14:28:12

    算得上我的第一本正式天文启蒙书


深度书评:

  • 《生命是什么》读书笔记

    作者:南舟 发布时间:2012-12-29 01:31:52

    本文并非对全书的总结,只为记录一些对于我来说新的知识并对从文中得到的启发进行梳理。

    本书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命是什么”,第二部分为“意识和物质”(最后还附有薛定谔73岁写的自传)。前者偏科学,后者偏哲学。从行文可以看出薛定谔的思维十分严密,用自然语言讲解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家气质。而从书中他对哲学家观点的引用以及自己的哲学思考来看,薛定谔对哲学也是很有研究的。在一段时间里他确实把哲学作为自己物理学工作外的主要兴趣。

    第一部分 生命是什么

    1.基因突变

    从生物学上看,基因突变是自然选择万千性状的来源。而从化学-物理学角度来考虑,突变是什么呢?

    从化学上看,从一个基因突变为另一个基因的过程,可以还原为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转化(这里薛定谔只讨论基因自发突变而不与内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情况)。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物质基础相同但结构不同,因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也不尽相同。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它们的“能级“不同,所以同分异构体的转化过程之间需要打破”能垒“。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能垒并非同分异构体的能级之差,而是要高于这个差值的。因为两者的转化并非直接的,而是需要从一同分异构体先转化为”中间产物“再最后形成另一同分异构体。中间产物的能级要比两者都高。所以过程用曲线表示是a先升高到b再降低到c的过程。abc分别是反应物-同分异构体、中间产物、产物-同分异构体。所以需要外界至少提供(b-a)的热能才能使反应进行。

    这就涉及到了物理问题,热是什么?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热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外界环境-人体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有五感,为什么有这五感可以通过演化论解释,大概理路是这五种信息是相对来说最普遍最利于生存的,所以作为生存的人演化出了这五种从外界信息接收的方式以确保生存。)那么通过人体触觉-热觉才感受到出现了的”热“在感觉到之前到底对应外界环境中什么样的物质活动呢?

    物理学上用温度量度冷热程度,它标志着”粒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粒子运动的越剧烈,温度越高。一杯热水比一杯凉水的水分子运动要剧烈,触碰后通过一系列生理过程在意识上最终表征为了”热感“,碰到太烫或太冷的东西我们会下意识地避开,否则会对自身造成伤害,没有这种热感机制的生物体在这类环境下会难以生存,这也是演化论解释的依据。

    那么回到基因突变-同分异构体转化那里,提供(b-a)的热能从而让反应进行,在物理上微观上是什么样的活动呢?基因所处的内环境局部粒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使得在表征为温度达到了(b-a),这种程度的粒子运动撞击同分异构体的作用位点使得其发生了结构变化,从而转化成另一种结构,这就是基因突变的物理学实质。

    而只要不是绝对零度,粒子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做无规则运动的。而不同局部会有运动剧烈程度的差异,这种剧烈程度是几率性的,在任何温度下都有这种特点,其正相关于温度。并不是在同一温度下,任何单一粒子的运动剧烈程度都是相同的,而是一个统计力学的结果。所以温度越高,越可能”泵浦“(即结构转变的发生),而任一温度都可能泵浦只是几率问题。这也就解释了基因突变的频率(单个看是很低的)与内环境的温度的相关性。

    薛定谔在文中用”量子跃迁“、”泵浦“表示这一同分异构体转化的过程的发生。为什么这个叫”量子跃迁“?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物理世界的不连续性,最开始是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而提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个观点。在这里,同分异构体的能级也不是连续的。同一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数量与其复杂程度正相关,但总是”量子化“的而不是”连续的“。因而从一个同分异构体转化到另一个同分异构体是谓”量子跃迁“。

    写到这里联想到库恩解释科学进程时提出的”范式转换“概念,从一个科学范式到另一个科学范式的转化就像是”量子化“的。身为物理学博士的库恩对量子理论一定是熟悉的。这里多做一点联想,从一个范式转化到另一个范式的”心理能垒“并非两个范式对应的”心理能量“的差值,只有更大些”心理能量“才有足够勇气冲破旧范式。

    2.遗传物质的持久性

    正因为微观粒子总是在做不停息的剧烈运动,但遗传物质(薛定谔撰本书时生物学只发展到推测遗传物质应该是分子,而现在已知晓是生物大分子核酸,薛定谔猜测是蛋白质,亦如当时许多生物学家猜测的一样)事实上是很稳定的,否则无法解释世代交替过程中的生物学稳定性。薛定谔想寻找微观物理学上的解释。虽然凭现在高中的知识已经知晓是某种化学键,但这是化学意义上的。化学键在更微观的物理上为什么具有稳定性?薛定谔在书中告诉我们,正是量子力学(它是”根据第一原理来阐明自然界中实际碰到的、原子的各种集合体的第一个理论“)的一个推论——海特勒-伦敦键理论(起源于量子力学波函数的交换对称性)成功解释了原子如何通过化学键中的共价键键合成了分子。从而当然也说明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源于量子理力学的。虽然我们现在知道量子力学是微观解释的基础并且已经广泛运用到了许多科学领域中并取得了成功,而这件事更具体的说明了量子力学的解释力。特别有意思的是,海特勒-伦敦键理论是通过量子力学自然而然得出的推论,并非为了解释化学键而发明的。科学进程中充满了这种准确的”巧合“。

    3.以”负熵“为生

    看了维基百科才知道负熵概念正是薛定谔在本书中首次提出的。熵表示混乱度(书中说熵”表示的无序,一部分是热运动的无序,另一部分是来自不同原子或分子杂乱不可分的随机混合“),负熵即表示有序程度。一种粗糙的理解:我们的观念、行为无论是什么,它只要”是什么“了,它就是有序的。而所谓人的无序就是死亡。无序是混乱,是平衡状态,而人正是要从外界汲取负熵来维持自身远离最终的平衡状态,生物学上叫”新陈代谢“。

    这里和前面提到的温度表示粒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也是一致的。热量越多,粒子运动越剧烈,粒子行为越无序,熵越大。”当你熔化了一种晶体时,你是在破坏原子或分子的整齐而持久不变的排列,并且把晶格变成了一种连续变化的随机分布“。

    4.产生序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有序来自无序,一种是有序来自有序。

    后者直观上更好理解,我们日常行为与许多科学研究的宏观现象都是来自有序的有序。前者的一个范例就是前面提到的统计力学。单个粒子的运动是无序的,而从大量粒子的行为可以统计出某种序来。所以科学家对单个粒子的行为总是无法预言的,而对大量粒子却是可以发现它的规律进行准确的预测。也正因这个理由,薛定谔认为这个物理世界即使不是严格决定论的,也至少是统计决定论的。

    5.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我把薛定谔的推理摘录如下:

    (1)我身体的功能,像一台纯粹的机器一样,遵循着自然界的定律。

    (2)然而,根据毋庸置疑的直接经验,我总是在指导着身体的运动,并且能预见其结果,这些结果可能是决定一切的和十分重要的,并且我感到要对结果负起全部责任。

    我认为,从这两个事实得出的唯一可能的推论是,我——最广义的我,凡是说过“我”或者感觉到“我”的每一个有知觉的头脑——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控制着原子运动的这个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

    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薛定谔认同”基督教术语:因此我是万能的上帝“,即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

    他对”我“也有破执的分析:”如果认真地分析一下,你将会发现它比个人资料的集合(经验和记忆)多不了多少,就是说,它是一块油画画布,在它上面聚集了这些资料。而且经过仔细的内省,你会发现所谓的'我'者,实际上只是那些资料聚集在它上面的那种像画布一样的基质而已。“

    ”在你过着新的生的同时,你还记得过去的生活,但是这个事实将会变得愈来愈不重要。你可以用第三人称来谈论‘青年时代的我’;而你正在阅读的那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更贴近你的心,也许更亲切,更为熟悉。“

    第二部分 意识和物质

    1.习惯

    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而我们思考总是在用显意识思考,但我们的个人生活习惯却总是”不走脑子“的通过”潜意识“的神经来调整的。薛定谔举得例子是走熟悉的路,我们总是不仔细思考怎么走,但如果来到陌生的地方,就要全神贯注地考虑如何走。因而很多需要坚持的”该怎么做“,即使我们想明白了,也得先通过各种”诱导“自制着做,直到成为习惯,那就轻松了,这件事就到了显意识的阈值一下,被潜意识自然控制。”我们自己既是斧头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自我征服’。“

    为什么薛定谔提到这个,是由于他之前是按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那一套来理解的。如果这是对的,那么个人的显意识对无意识的规训就能遗传到下一代。当然,从大的方面考虑,拉马克在这里是错误的,达尔文的”后天改变不可遗传“才是正确的。当然,现代生物学也发展出了表观遗传学,在许多方面”获得性遗传“也是存在的。在基因层面上说,比如基因非编码区对编码区表达的调控,以及启动子剪切酶之类所对应的DNA在经过甲基化等途径后,就会有表观遗传的途径。不过这里考虑大的方面更成熟的理论,这些就不深入讨论了。

    2.外部传承

    而即使不考虑可获得性遗传,而接受达尔文的演化论,物种个体的行为对后代就没有影响了么?薛定谔的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达尔文演化论的模版,基因突变产生新形状,经过自然选择后筛选出适应环境的形状,从而更有利于该物种的生存繁殖。从这个模版理解一个物种的性状是完全来自基因,而行为样态是无法传给下一代的(这里薛定谔似乎有一个错误,一会儿再说),所以行为样态无法遗传。但考虑到物种”行为样状“对环境的选择或改造,这个经过选择或改造的新环境是更好地适应该行为样态的,而后代生活在这个新环境中,也会因此更倾向于产生该行为样态。而如果考虑物种的模仿可能与高等动物的教育可能,对该行为样态的”外部传承“也达到了和内部遗传同样的效果,即传给子代某种特征。

    最明显的例子是语言。未经过人类社会语言教育的人类幼体(比如由狼哺养长大)是无法说话、写字的。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是经过遗传而是通过外部传承,亲代和子代公有了同一特征。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反过来的情况,由人类看护成长的黑猩猩可以像人类一样掌握语言么?显然是不可以的。而人与该黑猩猩确实是共享着一个外部传承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内部遗传上的物质基础比如器官的、脑神经的。人类子代可以通过外部传承掌握亲代的某种特征,也是要求有相同的物质基础。

    所以总体来看,亲代和子代的公有特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部传承——遗传,另一种外部传承——文化。也可说前者是通过基因的,后者是通过迷因的(

    http://www.guokr.com/article/257684/

    )。而考虑到特殊性,我们或者可以再粗略地把外部传承划分为亲子传承和社会传承,社会传承又专门地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考虑到演化心理学相关的亲子博弈和我们实际上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性格习惯,单独提出来是有益的。

    原本是自然选择的演化,由于人类将环境改造的复杂行为,外界环境一定意义上说不再是自然选择而是社会选择。当然,社会选择由于各种经济、医疗保障是没有自然选择那么严峻的。薛定谔也在此意义上谈到演化速度可能减慢。

    而上述提到的物种新性状对环境的选择与改造,再反过来促进物种该性状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的”用进废退“)的过程,也揭示了对初始条件敏感的”混沌理论“,而这一初始条件就是基因突变。而”混沌“的发生也正是因为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内因外因交错的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外因通过选择使特征内化融入遗传物质,内因通过表达使特征外化融入环境。即这种”放大“效果是从基因突变到内外因作用的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中形成的。而也在这个意义上,过分地区分内部传承和外部传承是无意义的,只能相对的区分。

    另外,关于薛定谔所言行为的不可遗传性,他是忽略了行为是受到神经系统调控的这一基础的。即行为不是纯粹的外部事件,它受内部系统的支配。考虑到这点,行为的遗传性、心理特征的遗传性对应的神经系统受到自然选择,在达尔文演化论体系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一点在现代已发展为行为遗传学、演化心理学。

    3.主观与客观

    薛定谔提到从希腊哲学直到今日的科学发展都坚持着两个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指的世界是可理解的,哲学上一直通过抽象化的自然语言进行理解,科学是通过数学语言。客观性原则是指的我们把感知到的世界当成客观世界来进行理解,同时把我们这个意识摆在了世界之外。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言的“存在者”思维,主体与客体正是通过此种摆置形成。而这种摆置确实也由历史证明其价值,如科学的发展。而这种摆置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忽略了意识自身的位置。幸而20世纪量子理论的进展有助于我们从科学上看清这种思维方式的另一面。

    薛定谔曾为凸显量子理论的“难以理解”,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即“薛定谔的猫”。这只猫怎么可能在开盖观测之前处于生死叠加态呢?直观上理解这只猫应该生死处于一者才对。这只猫确实是生死处于一者,但我们在观测结果以前,我们只能获得统计性的概率性的结论。这在宏观物“猫”上看着难以理解,只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宏观物没有涉及到微观物理世界的概率性,而微观物理世界恰恰是概率性的,它的“难以理解”也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凸显。

    很容易有这样的问题:那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单一粒子进行观测不就行了吗?在观测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困境导致我们无法获得准确的结果呢?就像打开箱子检测猫的死活一样。很可惜的是,我们没法“干净”“彻底”“原初”地对粒子的运动状态进行观测,我们这一观测必然会影响到粒子的运动状态。就仿佛我们打开箱子这只猫从生死叠加的波函数坍缩为粒子态生死之一一样。正是这一发现让科学家重新思考了我们意识的观测行为本身。

    有一种常见的误解,这种误解也总是伴随着对某种神秘性体验的证明。既然我们的观测影响了粒子的结果,那岂不是证明了我们心灵实实在在地具有某种力量?这确实是一种误会。只要我们更坚定地认识到“世界上一切都是物质的”就能对量子理论做出准确的理解,尤其是意识“到我们的意识的观测是一件发生在物理世界上的事件”。

    “我们观测”,简单地说是“我们看”。这个“看”到底是什么?常识上理解就是看,我们视线到了哪里我们就看到了什么。而在这里需要还原到物理世界进行追问。看见一个物体,其实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通过反射进到了我们的眼睛中,这里是光子打到了视网膜上。所以实际上并非从眼睛发出某种视线,而是眼睛作为一种接收信号的仪器,接收到了光信号。打个比方,就仿佛下大雨的时候一个人拿着盆到处跑接雨水。雨就是光,盆就是眼睛,到处跑就是视线移动。

    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明白,观测是一件物理世界,当然在这个角度上说,心灵也是视脑神经系统的运行过程也是物理世界,这里没有什么神秘的。那么现在就可以想想,我们观测一只猫——作为宏观物体——光子打到猫身上反射到我们眼睛中让我们看到这个过程,光子对猫的运动状态影响实在是太微弱了,因为量级差的太大。但是当我们在微观物理世界中探索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恰恰光子就是一种微观粒子,那么我们在通过这种光的手段探测,光子撞击到一个微观粒子上后光子反射到我们眼睛中,过程中这个微观粒子怎么会不被同一量级的光子撞击影响到运动状态呢?所以观测行为会影响到微观粒子的状态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那么是不是能不通过光子,通过某种其他手段进行观测而不影响到待测粒子的状态呢?很遗憾,这里是微观物理世界,已经是现代科学所能延伸到的尽头了,实在是找不到某种比待测粒子还是微小的力量作用。观测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的观测,正是这个某种方式在微观上必然地会影响到待测粒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什么“干净”“彻底”“原初”的观测,只不过对宏观物体的观测影响太小可以忽略罢了。而这个误解最早也是来自日常上我们对“看”的理解太过朴素和习以为常了,忽略了规定着我们方式,作为一种边界。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单个粒子我们无法测量它的全部性质(测不准原理),这就把强决定论的路给断了,起码是在我们认识上的路给断了,实际如何我们无法知晓。而从统计上概率上看我们还是知道的,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底层随机到高层的统计的有序(也有科学家认为底层的随机其实有着隐变量,而如果发现了它底层也就不是随机了,不过这不是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所以我们还不能走太远,说无什么物理学大厦的基地被摧毁了,起码到大量的粒子的运动状态一层,还是能发现明显的规律的(统计决定论)。

    物理学正是如此通过自身的发展,通过意识到“意识是物理世界的一种现象”打破了主观客观的隔膜(这种隔膜的产生通过对“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是很自然的),呈现出一种“客观”“真理”的姿态。而这种“正确”的认识方式却有点忽略了我们的生活世界,或者说对生活世界彻底改造了。显然,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追求真理是毕生的志愿。但对许多其他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真理。而且,“真理”只有科学这一种姿态么?这要看我们对真理的理解了。

    关系。量子力学勾连起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以“客观”为基底。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也试图打破主客观二元论的隔膜,以“主观”为基底。不同于物理学视角的把事物还原到粒子作用关系,海德格尔追求的是一种人化的,缘在的理解。在后者的理解中,事物首先是作为与活生生的人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理解的。比如我们通过看电脑看到本篇文章,我们首先关注的不是这个过程中的粒子作用和物理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的是我与电脑这种技术的关系,我与本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恰恰在生活世界中勾连起了主观与客观。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物理学无疑解决了一些问题,解释了一些物理现象。而存在论哲学无疑也对我们理解生活产生了另一种视角。而问题恰恰是,我们作为有性格的人,常常不同的人重视的问题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往往重视前者,艺术家往往对后者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大概算是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不负众望地没有达成一致。粗略地说,英美哲学界倾向前者,欧陆哲学界倾向后者)。薛定谔也有相关体会:“物理世界的画面也缺少构成认知主体的所有感官特征,它是无色、无声、触摸不到的。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原因,科学世界缺少或被剥夺了任何只有与有意识思索、感知的主体相联系才会有意义的一切。我首先指出是那些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观,任何在此范畴、内容与此有关的价值观。科学世界中不仅缺少这些,而且从纯粹科学的观点来看,它无法被有机地插入”。这样问题还是回到了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是有不同的解答。而正因为他们试图解释的问题不是一个层面的,我们也难以以某种超越层面的标准来衡量两者。这个标准位于哪个层面大概会倾向这个层面,没有超越层面的标准,正如没有超越方式的观测。

    4.直接感觉的局限

    “颜色本身并不能告诉你任何关于波长的特性”。

    “它是一种白色粉末。有些人觉得它无味,而另一些觉得它很苦。……从那以后人们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品尝这种特殊物质的‘试味员’的味觉有某种天生的特性,于其他条件没有关系。而且这种特性的遗传遵循了孟德尔法则,与血型特征的遗传类似。”

    直接感觉直接经验的局限,也正局限着自省途径,局限着哲学。

    “我在这里详细描述的情况经常被说成是‘随着测量技术的完善,观测者逐渐地被越来越静谧的仪器所代替’。但事实并非如此;观测者不是逐渐被替代,而是从一开始就被取代。我在前面已试图解释了观察者对色彩的感觉不能为判断光的物理性质提供丝毫线索……测量仪器的使用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虽然这种装置在今后还会逐渐得到完善,但无论多大的改进,这在认识论上并不太重要。对于认识论来说,它们的作用本质上是相同的。”

    “其次,仪器永远无法完全替代观察者;倘若可以完全替代,观察者显然无法获得任何知识。”

    在这个意义上说,仪器是感官的延伸,但在认识论上都是“方式”。而不同的方式能察觉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人类通过科学仪器察觉到了直接感觉不能发现的现象。但最终必须回归到直接感觉。随着理论和仪器的越加复杂,我们总是容易忘记最后一步我们是通过感觉来获取信息的。

    5.感觉的奥秘

    自己一直困惑的问题被历史上的思想家提到是十分喜悦的,而薛定谔也认为科学难以向我们展示这个问题——“感觉的奥秘”——的谜底。以视觉为例,即使物理学、生理学、认知科学再发展完善,把“看到黄色”这一整个的物理过程都发现了形如:a-b-c-d-……-z-黄色。假如这里的z是某一种黄色神经感受细胞(或者甚至是更底层的粒子),那么还是有这个问题“为什么z会引发意识中的黄色?”。这似乎是一个科学边界上的问题,薛定谔也认为是看不到解释的可能的。他把这个问题的根源归结到这个原因:“一方面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依赖于我们的直接感知,无论这些知识是来自日常生活,还是来自精心安排的困难实验;另一方面,这类知识无法揭示感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从z到黄色这一步跨出了科学范畴。更令人迷惑与绝望的是,这并非是科学自己的问题——好像哲学能解决似的——这是一个在现在看来什么手段都无法解释的问题。不只是视觉,对任何感觉的解释都有此困境。

    在此基础上这个问题还可以再比较与追问。试问“z为什么引发了黄色”和“a为什么引发了b”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使得后者似乎得到了解释而前者没有。似乎因为后者符合某种物理规律而得到了解释,前者中“黄色”已经是科学之外的事情了。但不要忘记的是,根本上说,科学解释的是how而非why。我们如果认同某种经验得到规律a-b,又有什么理由不认同经验得到的规律z-黄色呢?虽然后者比较特殊,因为我们对a-b都是在感觉下认识到的,而z-黄色这个过程中z是在感觉下认识到的,而黄色却是感觉本身。而如果不把这一层“客观”到“主观”的跨度要求一种超越how的分解,在我看来其实于追问“a-b”是没什么不同的了。但似乎也有这样的区别:比如我们从z本身是发现不了什么“黄色”特质的,所以我们会疑问z为什么引发了黄色而不是蓝色或其他什么颜色。而从a-b这个过程,是服从某种可以解释how的抽象规律的。但是,我们可以对粒子的行为在物理学上提炼出抽象的数学规律,而生理过程却一直是作为直接描述性的。所以位于接收光的生理阶段的y-z本就是与光本身的粒子过程的解释要求上有差异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科学边界上物理实在到感觉这一跨,另一个是本身对相继关系、规律为何如此存在的追问。薛定谔似乎是认为“从z到黄色”这一步跨的太大了,而生理上的y-z全然在我们视觉下发生,它的相继关系我们是可以接受的。

    书中最后引述了德谟克利特的一个论断(由盖伦保存下来),摘录如下:

    智慧说:‘表面上有色彩,表面上有甜味,表面上有苦味,但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感觉反驳说:‘可怜的智慧,你希望借用我们的论据击败我们吗?你的胜利就是你的失败。’

  • 通过案例了解同父母一起工作的青少年精神分析

    作者:杰克之路 发布时间:2024-01-28 11:32:44

    《父母工作案例集:精神分析的视角》收集了13篇同父母一起工作的儿童暨青少年的精神分析案例,应该都是发生在美国的案例。

    很多儿童精神分析不鼓励治疗师在对儿童工作的同时,也对父母进行工作,认为这会对儿童心理治疗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然而在这部作品中,编者认为,从循证角度来看,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出治疗师不能同时对儿童与父母分别或同时进行工作。相反,在一些案例中发现,当青少年觉察到他们才是治疗的中心(或者说他们的治疗需求优先被满足),他们对治疗师也同父母一起工作这件事情感到某种信任和解脱。

    在既同青少年工作也同父母工作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最有挑战的部分是如何构建多方联盟。治疗师需要更多的觉察和警惕自己的立场与价值倾向。同时可以看到,该类治疗的一个成功基础是能够和父母构建比较稳固的治疗联盟。另外,如果父母本身有一些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障碍,该类治疗的挑战同样很大。

    书中的案例基本以长程精神分析为主。然而青少年在数年内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即使没有心理治疗,通常来说,青少年大脑发育也会促使一些心理障碍自行克服,所以,我个人认为,从循证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这类长程治疗到底有多少足够有效的成分,比较难以界定。但是,在青少年发育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安全稳定和积极的依恋模式(无论咨询室内外),理论上都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虽然循证较难,但是逻辑上说的通。

    推荐这部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在这十三个案例中,除了成功的案例,还有三个不算那么成功的案例(

    第三、第八和第十二章

    ),两个和外部力量介入关系更大一点,一个和治疗师的框架有关。而这三个案例都有详细的说明。很多呈现精神分析案例的作品中,比较少见到对于“相对失败”的案例的详细自我陈述。而现实心理咨询中,失败或者无效的精神分析比比皆是。因此本书的这一部分价值显得尤为突出。

    第二,在每个案列陈述完毕后,都有同行的点评。而这些点评至少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但有价值的视角。阅读这些点评能够帮助读者提高对精神分析案例的综合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两项思维能力,在绝大多数精神分析实践中都有重要作用。

    第三,案例选择比较有代表性,既跨越了儿童的成长阶段,有涉及到比较丰富的问题,比如自杀、精神病、性别认同障碍、创伤、分离、冲突的家庭等),同时,在家庭结构上也多种多样,包括双亲、单亲、离异、和同性家庭等。

    最后,我个人认为,同父母一起工作,在中国,可能会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但当前主要挑战还是对大多数作为父母的成年人对心理疾病、心理咨询的各种刻板印象和负面社会感知;同时,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这类情况更加普遍。另外一点,家长愿意为孩子心理问题投入时间金钱,但是换到要自己去做心理咨询,可能沟通难度就比较大了。

    当然,随着心理健康和心理学的普及,这种治疗模式的接受程度一定会肉眼可见的增加。所以,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也有必要了解。并且,在具体案例的处理上,多了一种新的视角与选择的可能。

    推荐阅读!

    【1】

    对于精神分析师来说,面对孩子和家长的痛苦,不马上开始孩子的治疗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没有与父母初步的治疗联盟作为基础,许多治疗就会失败。

    任何当前行为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都可能在亲子关系中被找到,可以回溯到婴儿时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产前发育中,特别是在快乐/痛苦的无意识盘算中,以及在伴随着这种关系的幻想中。

    行为的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当前的心理和生理运作水平会影响之前的阶段,并且也会被之前的阶段所影响,也就是沿着时间维度产生向前和向后的影响。被儿童、父母、兄弟姐妹、教师、同龄人以积极许多其它人所幻想和期望的未来发展,会对发展过程以及对过去的理解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父母都有建立治疗性联盟的任务,因此保持关系非常重要,以便在出现新的焦虑和担忧时可以得到及时处理。有规律的定期会面创建了牢固和安全的关系,能够更好的抵御不可避免地危机和压力。

    当孩子经历某个发展阶段时,大多数父母会受到他们自己在相同阶段时的发展状况的影响。如果在一个特定时期,创伤是持续的或发生的冲突没有得到解决,父母的相关情绪可能会从压抑中突破,并且表现在他们的态度和防御中。

    【2】

    在分析师的帮助下,父母能够发现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何提供线索,揭示那些看似神秘的事物的心理意义。虽然眼前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不合逻辑,但是他们正在从心理上理解它,并发现了他们以前从未想象过的联系。

    作为父母感到无助的另一个后果是内疚感,这种感受经常调用主动的自体斥责去努力的减少痛苦、被动的无助感。

    【3】(值得重点阅读的一章)

    包括儿童分析师在内的许多儿童工作者可能会受到拯救幻想的驱使,这种幻想将现象的动力置于一种心智功能的系统中给,而这种心智功能使用敌对的无所不能的幻想作为对抗无助感的防御。

    杰克相信他的治疗师可能嫁给了一个好男人,这不仅表明,他对父亲的善良有感觉,以及他通过对治疗师的移情体验内化了他对真相的坚持,而且还意味着他真的已经内化了一些关于真相和现实的重要东西,这些东西拯救了他。

    在重大家庭创伤背景下,父母很有可能在移情种最终将分析师体验为造成创伤的人物。

    当父母为治疗而提及他们孩子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有意识、前意识或无意识的水平上,都知道他们自己通常源于为解决的、过去的体验/创伤的情感冲突,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孩子的困难。。。一旦孩子接受治疗,父母和分析师之间的而联盟也得到进一步加强,那么,在该联盟“涵容的框架”内,潜伏着的原始和痛苦的方面可能突显出来。

    【4】

    尽管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经常不这么认为,但实际上孩子会发现对于哪怕极其痛苦的事件的澄清都是很有帮助的,即使这些事件是在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他对这些事件在意识中也已经没有记忆了。

    无论是认知行为治疗、情绪焦点治疗还是心理动力学治疗。必定会发生的过程包括:1)重新激活旧记忆,无论是否通过外显的回忆或提醒,以及激活那些与旧记忆相关的“旧的”,通常是痛苦的情感;2)在治疗中引入新的情感体验,通过重新整合的过程将新的情感体验到那些重新激活的记忆中;3)通过在各种背景下实践新的行为和体验世界的方式,以强化更新的记忆。

    需要识别和处理大多数父母在为儿童寻求帮助的同时所背负的极其痛苦的负罪感。帮助将这些负罪感转化为“可用的关注”也成为推进治疗的基础。

    【5】

    当父母以各种伪装把对完美的坚持投射到孩子身上时,我们知道孩子自己受到失败、不够好以及无助的所有焦虑和抑郁感受的影响,而父母也会失去所能感受到的爱和价值。

    当家庭秘密暴露时,分析师往往处于一个非常危险而且不确定的位置。

    【6】

    在这些早期会谈中,我谨慎的强调他为人父母的建设性方面,不断提醒他对儿子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儿子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与价值。

    当治疗师将父母工作视为次要的、附带的,父母会感到被边缘化,这加剧了他们自恋的脆弱性。

    【7】

    我与罗伯特母亲们的工作,尽管具有挑战性,但已经证明极其重要的是培养用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思考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用这种语言在人际反应中呈现他,而这会挑战他对自己的内在表征,那是一个肮脏、受损的婴儿,需要和所有其它丑陋、受损的婴儿(泰迪熊)一起躲在遮挡物下。

    以发展的观点作为与这个家庭工作的主要框架是最重要的。

    随着开放系统的运作,一个人能够冒着爱的联结和丧失的风险,而不是诉诸封闭系统,使用虚假的力量、愤怒的爆发或退缩来对亲近、感到被理解或被帮助进行回应。

    【8】(值得重点阅读)

    有一些孩子不能进入治疗联盟,无法被治疗。有一些父母不能加入围绕特定儿童的父母联盟,因此不能真正的支持治疗。

    对于遭受着内部破坏性想法和情感的儿童/青少年患者,需要至少父母一方或重要他人在家以足够好的方式陪绑一起。父母咨询师在这些困难时刻帮助父母双方的康庄大道。否则,需要开始寻找更高水平的照顾方式,这样在危机时刻,具有“杀人想法”的人就有可以求助的人。

    【9】

    我提出,虽然她似乎在寻求爱,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她没有意识到,她是在通过性寻求惩罚,她因没有得到父亲的爱而感到内疚和自我批评,并认为因此应受到惩罚。

    父亲的安妮成功的反应很可能是出于害怕安妮成长后会抛弃他。

    患者需要一个能够涵容情绪病将其象征化的心理容器,“思考”这些情绪,而这成为我们工作的主要目的。

    【10】

    在青春期,母亲和女儿的身体都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在持续变化。结合着她们女性身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母女二人在彼此身上反映着她自己。与女孩新的身体形象有关的感受和冲突可以通过一个接纳自己身体改变的、共情的母亲的临在得以缓解。但是,如果母亲挣扎于自己的身份,并挣扎于俄狄浦斯竞争和自体定义的新的迭代更新,丧失和抑郁的感觉可能会加剧。

    【11】

    在青少年的评估和治疗期间,父母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和基本资源。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青少年子女(他们心中孩子的意象)受到父母的需求、期望和恐惧的影响,这可能会让他们很难认清自己现实中的孩子。他们头脑中子女的意象会受到他们过去关系的影响,特别是他们是如何体验和修通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变迁的。

    在评估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工作联盟和扩大青少年的觉察力是自我整合的重要因素。工作应聚焦于青少年在个体化过程中自我意象的发展和浮现着的冲突意图。

    治疗师所提供的体验,是在安全环境中新的、善意的客体,这体验基于安全依恋的品质(接受、共情、尊重、好奇、游戏性、连贯性),并考虑到青少年那些可能被重复的互动模式,同时又要“温和的”与那些模式区分开来。在适当的时候,治疗师也会把自己的反思能力提供给青少年,与他一起理解情感、思想和行为,并努力实现更好的整合。

    【12】(值得重点阅读)

    她在家居装饰上的极端“极简主义”也导致她清理掉了那些属于维克的,甚至是特别特殊的或赋予情感的童年用品。她的清理反映了她需要摆脱难以忍受的情感和记忆,最终甚至是她自己儿子的麻烦。

    维克被激怒了,独自面对那些难以忍受又无法投射到伊万身上的感受。维克需要看到伊万是一个掌控的、操纵的以及失败的人和父亲。很快,维克就用这些词来形容我。

    维克的侮辱既包含了他童年时从伊万那里忍受的一切,也包含了他希望能对伊万说却没能说出的一切。

    由青少年的治疗师同时开展同步父母的工作的潜在危险之一,是盘旋在患者和分析师、父母和分析师,以及患者和父母之间的复杂协同作用上的无意识意义,这将总是以无法预测的方式对治疗的轨迹产生普遍性的影响。

    【13】

    激烈的母子争吵和詹姆斯对创伤的原始描述让我难以抑制。我觉得自己被拉入了詹姆斯的生活,感受到就像是我被侵入了一样,并行于他的创伤故事。我几乎动弹不得;当母子两吵架时我变得沉默。我反思我的麻木和死寂是一种活现。

    治疗的目的是告诉他,他不只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他周围的人是有影响的。

    这个治疗的关键点是治疗师有能力不被自己的焦虑冲昏头脑,不会为了让自己有掌控感而去操控一切。

    住院通常是让儿童自立的最后一次绝望的推动;偶尔它会其作用,儿童会对机构工作人员建立依恋关系。然而,根据我的经验,还在在机构里通常做得不像他们在父母那里做得那么好,他在情感上慢慢的枯萎,虽然至少在身体上是安全的。

    【14】

    通过投射自己无法忍受的攻击性和愤怒,她以牺牲与卡森的关系为代价,抽离了自己。

    我告诉他所有的小宝宝都会生气,但对于有的母亲来说,要知道如何帮助孩子会更困难。

    幼儿的攻击性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应对攻击性是幼儿人格成长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在区分自体和客体上存在适龄的困难,所以任何人的愤怒都可能是他的。

    弗曼请分析师注意,父母的攻击性会加剧孩子的攻击性。他认为,人越长大,他们的愤怒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危险。

    个体化和分离成为心理治疗会谈的中心原则:卡森对母亲的依恋必须得到保护,矛盾的是这可以促进他与母亲的分离;莎伦对卡森的依恋被鼓励,部分是为了促进她与她自己母亲的分离。

    【15】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会因为治疗师优先考虑他们的治疗需求(在和父母、青少年一同工作中)而感到解脱和信任。

    所有儿童分析师在父母工作中呈现的内在阻力之一,是倾向于只关注作为患者的儿童或青少年。

    治疗师的内在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在最初的探索阶段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父母建立稳固的治疗联盟。

    在引入父母工作的模型中,儿童或青少年治疗都有双重目标:1)使儿童回到发展前进的道路上;2)修复亲子关系,使之成为双方的终身资源。

    有时候治疗师表现得好像他们没有权利对父母说任何事情,因为父母不是患者。通常治疗师会有一种有意识的恐惧,担心父母不高兴而结束孩子的治疗。正如一位治疗师所报告的,这可能是把对无性别的全能母亲的移情投放在母亲身上,认为她对包括治疗师在内的所有人拥有决定生死的权力。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内容齐全(158+)
  • 简单(213+)
  • txt(127+)
  • 中评多(288+)
  • 章节完整(118+)
  • 在线转格式(113+)

下载评价

  • 网友 通***蕊: ( 2025-01-07 18:50:5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曾***文: ( 2024-12-29 23:04:1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曾***玉: ( 2024-12-23 17:54:36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国***舒: ( 2024-12-30 01:48:16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师***怡: ( 2024-12-26 12:27:2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宓***莉: ( 2024-12-23 14:41:18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焦***山: ( 2025-01-02 18:44:07 )

    不错。。。。。

  • 网友 康***溪: ( 2024-12-11 16:21:00 )

    强烈推荐!!!

  • 网友 冉***兮: ( 2024-12-12 21:10:16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习***蓉: ( 2025-01-09 16:29:32 )

    品相完美

  • 网友 潘***丽: ( 2024-12-20 22:14:0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常***翠: ( 2025-01-06 23:33:17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方***旋: ( 2025-01-05 05:07:21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