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上第17期总329期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观亚运 读杭州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2023年9月上第17期总329期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观亚运 读杭州精美图片
》2023年9月上第17期总329期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观亚运 读杭州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2023年9月上第17期总329期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观亚运 读杭州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114617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9
  • 页数:128
  • 价格:18.0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28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段迷茫的时期。

如果你曾经历,还记得是怎样度过的吗?

如果你正在经历,那么欢迎你来到 “为什么咖啡馆”。

·

这里没有关于人生的万能解答

但却有金钱绝对买不到的东西,

·

这里不卖答案

有心人却总能找到它。

·

【编辑推荐】

◆长销畅销16年,历久弥新的心理自助经典。

◆连续4年盘踞德国亚马逊年度畅销总榜。

◆被翻译成39种语言,40多国热卖,57所美国高校指定研讨读物,平均每49秒卖出一本。

◆简单的语言和故事,带你面对人生大问题。

◆别光整理 屋子了,来重新整理人生吧!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约翰·史崔勒基

John Strelecky

(1969- )

他和书里那个“约翰”一样,曾经非常迷茫。

他本来拥有 MBA 学位,在企业工作多年。32岁那年,他突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环球之旅,花了9个月时间走过7万里路程。

返回美国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本来是自费出版,没想到一年之内就变成畅销书,被翻译成了 39种语言。

他是旁人眼中的“疯子”,不顾一切走上旅行和写作这条路,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成为更多读者人生旅途中的伙伴。

万洁

隐居家中,远离尘嚣。据说开始翻译这本书以后,卸载了“吃鸡”游戏。译有《纳尼亚传奇》《镜中的爱丽丝》《性本自然》等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除了我自己,没人关心我在哪儿击球;同理,在生活中,只有你真正去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永远不要因为其他人或事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要积极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动接受安排。要学会移走你人生中的高尔夫球。


绿海龟的动作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当海浪推向岸边,与海龟行进方向相反,海龟会浮起来划水,但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向海洋的方向涌起时,它会加快划水速度,这样就可以乘着海浪前进了。

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之所以无法追上海龟,就是因为我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划水。一开始,我还能与海龟并驾齐驱,有时候还得放慢速度等它。但是在反方向的海浪中,我越是用力向前游,就越是感到疲惫。等到海浪前进方向再次与我游泳方向相同时,我却没有足够力量顺势向前了。

随着海浪一来一去,我越来越疲惫无力。海龟却始终借助海水的力量,优化自己的效率,这就是它游的比我快的原因。


我丢下工作,给自己放了一周的假,想要逃离与工作相关的一切


现在,我开始质疑那些引导我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人,怀疑他们只是把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指导跟我重复了一遍。


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


对它一瞥而过是一回事;认认真真去看,然后扪心自问又是另一回事——你的世界会发生改变。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段迷茫的时期。

如果你曾经历,还记得是怎样度过的吗?

如果你正在经历,那么欢迎你来到 “为什么咖啡馆”。

·

这里没有关于人生的万能解答

但却有金钱绝对买不到的东西,

·

这里不卖答案

有心人却总能找到它。

·

【编辑推荐】

◆长销畅销16年,历久弥新的心理自助经典。

◆连续4年盘踞德国亚马逊年度畅销总榜。

◆被翻译成39种语言,40多国热卖,57所美国高校指定研讨读物,平均每49秒卖出一本。

◆简单的语言和故事,带你面对人生大问题。

◆别光整理 屋子了,来重新整理人生吧!


精彩短评:

  • 作者:OO究极进化 发布时间:2019-06-21 01:27:41

    1,包装成哲学的鸡汤,可看可不看。

    2,大概是因为我是宿命论者,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这三个人生大问题我并不建议大家老是挂在脑子里烦自己。特别是第一个问题,问不出啥子结果,全看缘分。

    3,我20岁的时候就找到了所谓的PFE,但做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也会失败。有挫折觉得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管你如何热爱,做起来都很困难的事。承认这一点,并且接受吧。

  • 作者:凌Ethereal 发布时间:2019-06-04 17:13:16

    看完想辞职的一本书。人活着还不如一只海龟。

  •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10 02:49:25

    “高中的时候,我为了考大学而努力;上了大学,我为了找工作而努力;再之后,我来到公司上班,把时间花在努力升职上;现在,我开始质疑那些引导我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人,怀疑他们只是把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指导跟我重复了一遍。”

    每天,至少留出一个小时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吧。

  • 作者:玛丽 发布时间:2019-05-24 18:59:52

    我觉得书里提出的那些问题,考虑过和没考虑过的人,生活会出现很大区别。把这书安利给几位同事看过。一位看过之后第二天带着迷之微笑来上班。还有两位,读完一个月后就离职了。真事。后面两个都是工作上跟我合作的同事,真的没想到。

  • 作者:琦仔 发布时间:2019-06-09 07:11:56

    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有的人被海量的信息所误导,以为要通过物质才能实现想要的生活,却被操纵成为安分的工作机器;有的人寻求到了内心向往的生活,却不敢推开舒适的门去追逐它;而有的人,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开始逐步去实现PFE,成功的摆脱掉物质的桎梏,追寻最本质,最能带来最大价值感动事情,这种热忱,可以让周围的人去帮助他成就PFE,也能让他不再惧怕死亡的降临。因为想要的人生一直在实践中,而不是一场海市蜃楼。

  • 作者:Meteora 发布时间:2009-08-27 08:27:22

    通用规范


深度书评:

  • 如果你和我一样,就换本书读吧

    作者:123 发布时间:2019-09-17 23:50:20

    这本书是同事推荐的,内容不多,她看哭了。我于是找来看,既没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悟,也没有特别地感同身受,为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我对这本书没什么反应?

    答案也很简单:不仅仅是有些段落似曾相识,还因为我并不是“那 样”的人。

    我是什么样的呢?在此总结一下,这些特征很可能就是这本书无法打动我的根本原因。

    1.辞职对我并不陌生。

    2.忍耐度很低。

    如果不满意、觉得不舒服,我就不想坚持。

    大学时候的游泳课考试,规定是游完50米,中间只能休息三次。快到终点的时候我已经用完了三次机会,但我还是休息了。

    室友说我:“就那么一点距离了,为什么不坚持呢?”

    我有足够的理由坚持,因为体育挂科牵扯到补考、评不了奖学金,总之很麻烦。

    但“坚持”这个字眼,很少出现在我的字典里。我重视当下的感受,也害怕拼尽全力,所以健身的时候,教练要求我推12次器材,到第8次的时候我就会不停地说“不行了“,”做不动了”,然而教练还是会要求我做到15个……做是能做到,但我绝对不会做到他说的“接近极限”。

    这样锻炼,肌体强度很难提上去,代谢也是,不能坚持上力量,恐怕就是我增肌失败的最大原因。

    同理,工作如果不顺利,我也会明确地辞职。这当然也是我辞职两次的原因。(还有两次离职,一次是被炒,一次是劝退……)

    我不会去找超过忍耐限度的工作,比如通勤距离太长、通勤路况太堵的工作,我基本上很少考虑。当然如果真的合适,我会考虑搬家。

    像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同事说,她曾经在60层高的写字楼上班,有时要顶着太阳打着伞排队半个小时才能坐上电梯,因为队伍太长都排到外面了。这种状况我恐怕忍受不了。

    3.很重视对人生的主导权。

    在有些问题上,我不太随大流,父母家人的意见也不会特别容易动摇我。

    所以没有按照身边人的意见去当老师,考公务员之类,尽管在这方面还有一丢丢优势,之前也做过相关的积累。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想做就是不想做。

    某种程度上任性到幼稚,不够成熟,不会妥协。

    3.不轻意被种草。

    一方面是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我不喜欢买无用的、不需要的东西。常看的公众号,只要出现广告部分就自动跳过。

    书中的安妮说为了犒赏自己的努力而买买买,在我,不存在的。

    为了宣告世界我拥有什么而发生的购买行为,或者直言说炫耀性消费,在我身上还未发生过。(可能穷也是主要原因)

    这是一个鼓励消费广告无处不在选择多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社会,但我常常想起苏格拉底说的“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琳琅满目又无用的东西啊。”(大意是这样吧)

    我讨厌被煽动,我希望买的都是我需要我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不知道想买什么,那也轮不到别人来告诉我。(也有例外,看牙医时被推荐的牙刷我用了好多年。)

    事实是我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我想买什么,清单列出来大概能绕地球一周吧,我经常沉迷云购物,而且觉得自己物欲爆棚。但总是习惯性地推迟购买决策(这就是网购的好处&还是因为穷),最后不了了之。像很多年前听马未都讲文物:过我眼,即我有。

    4.很少为过去困扰。

    “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来了之后才思考的,而是在来之前。

    我也很清晰地记得原因是什么。那时做了不喜欢但工资还可以工作,后来因为降薪辞掉了。(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所以我想换个地方,我以为有更多机会,可以找到喜欢的工作的地方。那时还天真得以为不喜欢就再找,一家一家换,城市那么大,我就不相信还找不到了。

    还真就找不到。

    我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价。三番两次地求职失败很挫伤我的积极性。当然不是城市的原因,是我能力不够,又太挑剔。

    我也没有特别地后悔。因为我知道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我经过了思考,我是凭着自由意志(如果存在)做出的选择,尽管有不成熟不周到的地方,但毕竟没有人强迫,也怪不到谁头上。我充分尊重当时的我做出的决定。

    其实在来这个城市之前,我可以拿到家乡小城市十八线事业单位的工作。但这个选择都放不到天平的另一边上。

    我从没想过回家工作,何况父母搬了家,那里也不再算是我的家乡。

    只要离开,就不留恋,只要放手,就不回头。

    我总是擅长和过去告别,有时候甚至有种想快点把过去甩开的感觉。很少怀念过去的日子。也会因为得不到而痛苦,但想清楚了为什么得不到,以及发现我本来就不应该追求的时候,就能恢复过来。这个过程短的要几个小时,长的要一两年。

    5.我很重视现在、即刻的体验。

    如果把“我为什么来这里?”解读为对存在意义的发问,我也觉得我对此并不迷茫,尽管我的回答并不高明。

    我的第一反应会是:不来这里还能去哪儿呢?

    我并不想回到过去,遗憾的话找找还是有的,但我不觉得有必要弥补。至于未来,早晚会来的。

    这一刻的感受和体会,或者再加上思考,大概就是我在这里的原因。

    这会是我目前给出的答案。

    既然说到存在的意义,那就不能回避死亡。

    ”我害怕死亡吗?“

    怕,我觉得那不会是很好的体验。我是个耐受度比较低的人,疼痛对我来说会很糟糕。从生理角度来说,我怕死和怕分娩是一样的。

    而且”死“是我从未经历过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怕死和怕婚姻是一样的。

    好在据心脏骤停有过濒死体验的人说,那一瞬间会感到欣慰和愉悦,会有明亮的光,有音乐,会感受到人生片断同时闪现,会见到活着时见不到的人。科学也解释说这种积极调性和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有关。所以我觉得”死亡的阴影暗淡了 一点“。(

    这篇书评里有提到

    另外,人们总会错误地估计自己对未做之事的体验。也许我经历了婚姻也会觉得不过如此,没什么好怕的,那么死亡也是一样。尽管我还是会因此焦虑,但我可以试着安慰自己了。

    如果要从人生的意义来说,像书中给出的答案——

    “如果有人弄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最后都做到了,这种人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

    我觉得满足了上述条件,才更应该害怕。

    清楚为什么活着,知道了想做什么,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那是多么高质量的生活呀,可是死亡却要结束这一切,不可怕吗?就和有了深爱的人却被迫要分开一样,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这比起谁都没爱过要强一点。

    所以”怕不怕死“,这应该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不能用”人生意义“去衡量。

    6.我没有清晰的爱好。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全情投入的事,那种感受不到时间或者说感受时间过得飞快的专注体验被称为”心流“,我觉得去做这样的事才有价值。这样的体验才称得上是幸福。

    如果要问”我满足吗?“那我也会用上面的话去回答。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找到所爱事物并一直坚持下去的人。我也在寻找这样的事物,希望我能够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但我还没有找到。不是因为我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而是兴趣没有强烈到能一直做下去。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感兴趣了就看一点,那个有意思了就关注一下,会花些时间去思考、记录、查阅,但这不是常态。这就是我没有去做学问的原因。

    而且我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再做就会觉得很痛苦的人,我不会逼自己,不会制定计划,不会给自己施压,不是结果导向型,又很擅长放弃、掉链子和打退堂鼓,是非常”中途半端“的人。

    书中讲,那些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人,最终都会有所收获,钱和生活都不是问题。豆瓣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和爱好相关的话题下面就能看到一大堆。

    但我想,世界上更多的是像我这样爱好不明,难以坚持的人吧。

    或者还有很多人,他们不是没有展露自己的天赋,不是没有和自己的爱好相遇,而是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引导,没有鼓励,没有条件,就硬生生被埋没了。

    像我有个同学从小喜欢组装各种东西,自己造四驱车的马达,但后来听家里的安排当了兵。曾经让小伙伴羡慕的技能也很难拾起来了。

    还有个同学的同学,高中时期就喜欢做皮具,自己的皮带都是自己做的,现在在家里当公务员,兼职卖自己做的包包。这就算是在一直坚持爱好了,能够从做皮具这件事上获得单一而纯粹的快乐,是我羡慕的那类人。

    我难以坚持一个爱好,恐怕也是因为我无法长久地获得这种快乐。不快乐了,我就不做了。不能对每个环节甘之如饴,不好的那部分也接受,导致我很快就放弃。我的抗挫性就是这么的差。

    7.不信鸡汤,不打鸡血。

    我从来没有突然开悟,获得人生真谛的时候。

    书中讲到的绿海龟的故事,非常有启迪意义。很遗憾,我并不这么想。

    可能类比起来不是很恰当,但我觉得这和打折时多买点东西,涨价时少买点的基本生活原理差不多。是深谙淘宝618、双11打折规律的我非常津津乐道的。

    在另一些人眼里,也许也会把海龟脚下的海浪比作时代潮流,机会来了,就大搞p2p,搞人工智能,搞VR游戏,机会走了,就该跑路跑路,该撤资撤资。

    总之就是告诉你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要是我一直知道什么是对的我咋不去买彩票呢?

    我讨厌鸡汤倒还不是因为它对现实于事无补,而是因为它们大多不新鲜。无非就是一样的意思,换个句式,换个修辞,换个热点,或者换个人生,换个人来说,其实都没啥差别。

    所以我很少觉得哪句话说得特别对,我倾向于怀疑论、不确定论,而且越来越讨厌那些觉得自己无比正确的人,同时也越来越觉得”如果你觉得自己特别正确,那么你就危险了“。

    我对那些突然找到人生意义,改变生活方式的人总是很好奇。

    为什么突然有了勇气?为什么以前没有想过?为什么确定必须要改变呢?

    这本书当然就是最好的回答。

    可是我的问题在于我不觉得有什么无比正确,有什么必需要做,人生充满不确定,各自有各自的活法,各自有各自的快乐。实现梦想的人不一定比没有梦想的人更幸福,有钱人不一定比穷人更快乐,只是彼此的幸福不是同一种,快乐也不是。同理,我当然也不会觉得功成名就的人就比普通人更有价值。

    这就是最适合安于现状当闲鱼的心态,很难进步,很难稳扎稳打地向前,每遇到一个问题就要停下来想一想,不想清楚就固执地停留在原地,就像不拾起掉落的一粒米就没法煮一锅饭。

    我该相信什么,才能有强大的行动力呢?

    这本书没有告诉我答案,但是它提示我要继续寻找。

  • 世界尽头的多重隐喻:突然的自我和诗意的生活

    作者:宝木笑 发布时间:2019-06-17 14:11:09

    文/宝木笑

    前几年,“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在网上进行了一场大战,内里的起承转合让人心生叹息。当年高晓松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点燃了网络,“诗和远方”红遍网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续的网络讨论却出现了转向,很多人开始更深地思考现实和理想,很多人开始玩味可行与可能。“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苟且的苟且”之类的“反远方”派获得了很多人赞赏,于是,双方开始激烈地争论。今天,这样的争论依然继续,只是每个人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情绪激动。大家明白,“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都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一份生活都有自己的无奈,都是身不由己,互不相让又何苦呢?所以,约翰•史崔勒基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也许更适合现在的我们:生活已经教会我们安静下来思考,我们需要的已经不是振臂高呼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层的心灵共振。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带着浓郁的自传体反思录的性质,我们已经分不清现实中的约翰•史崔勒基和书中造访65号古路上咖啡馆的约翰。因为,在咖啡馆中的一切就像约翰在解释现实中的自己,那是现实中约翰故事的前传。现实中的约翰很有点儿“突然的自我”的味道,他拥有 MBA 学位,在企业工作多年,32岁那年,却突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环球之旅,花了9个月时间走过7万里路程。而《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就是约翰在结束这7万里路的旅程后写出的,刚开始约翰也许只是一种单纯的表达冲动,就像他当时义无反顾地与妻子踏上说走就走的旅程,所以这本书开始的时候是约翰自费出版。写作这种事情总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这本小书一年之内就成了畅销书,而且畅销了整整16年,被翻译成39种语言,成为57所美国高校指定的研讨读物。

    这是一本从文本意义上讲非常简单的书。约翰要“出门散心”,然后遇到了交通拥堵,路上都是烦躁的人们,约翰鬼使神差地走上了一条别人看来的“岔路”。这条“岔路”其实充满着隐喻色彩,我们正在拥挤着的主干道满是焦虑和急躁,但一旦你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初期的那种感觉反而让人充满着不安全感。“一个小时后,我彻底迷路了,我只路过一个狭窄的路口,那儿竖着好几块标识牌,让人一看就知道情况不妙,开出40英里后,不仅一个人没见着,还开上一条名字带个古字的路,周围一片荒凉”。这个时候,已经接近晚上8点,油表指针已经就要滑到标有E的红线之下。也许,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停下车放弃,他会打电话求助,而不会再冒险前行。约翰应该算是其中很幸运的人,他遇到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遇到凯茜、迈克还有安妮,从这天晚上的晚餐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黎明之前,文本完全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最后约翰离开咖啡馆,开始新生活。

    然而,《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在这种情节的简单之外,充满着一种不露痕迹的隐喻色彩。从约翰当时的情况看,马上车子就要没油而止步,对一个自驾的现代都市人来说,这其实就相当于来到了“世界的尽头”,因而那个荒郊野外的咖啡馆对他来说,自然也就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在这个奇怪的地方,他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事情,先是菜单上赫然写着的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对话在“我”、凯茜、迈克和安妮之间进行,但却不是大家一起的讨论,而是每个人与约翰聊一阵子,探讨一个问题。而他们之间探讨的问题,更像是围绕着“菜单三问”衍生出来的逻辑链,是一个人要回答“菜单三问”的心路历程。

    欧美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定义为“心理自助经典”,正是和这种貌似形式内容简单,但却充满隐喻和神秘色彩的文本风格对应的。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怎么就出来了一个咖啡馆,谁会把咖啡馆开到那样一个没有客流量的地方?这个咖啡馆在午夜时分,竟然还有不少的人,书中先是有个细节说“一个女招待(凯茜)在远处的包厢和两个客人交谈”,后来又有个细节说“迈克说完站起身来,向正在跟其他客人说话的凯茜走去”,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四周又没有居民区,这里距离主干道又很远……所以,约翰自己也说,每当他和别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都会说它神秘,像《迷离时空》。所以,这个咖啡馆从文本创作角度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隐喻体,它连接着现实和虚无,那个虚无就是文本主题的所指,就像卡夫卡笔下的城堡,就像我们熟悉的大观园。

    在似有似无中,约翰的故事充满着多重隐喻的心灵引导色彩。“世界尽头”有着自己更深的内涵,当凯茜、迈克和安妮围绕着“菜单三问”和约翰聊天的时候,我们得以顺着他们聊天的内容反观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完成着“心理自助”的文本功能。为什么我们觉得约翰是进行了人生中的一次“突然的自我”?因为在我们看来约翰就是现实中的你我,约翰每天坐在格子间里,每天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很有点儿“996”的味道。回溯自己的人生,约翰也是镜中的我们,高中的时候,他为了考大学而努力,上了大学,为了找工作而努力,上班后为了升职加薪而努力。虽然约翰知道自己这样牺牲生活,舍弃思索,换来的也许就是自己升了职之后,顶多就是搬进独立办公室,工作时间变成十二小时到十四小时。但这一切都是完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标配行为,就像我们每天开车拥堵在路上,明知道哪里不对劲,但依然不会扔下车轻装前行。

    “突然的自我”就像约翰32岁时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周围看来就是“疯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要实现的,既是故事自身的隐喻魅力,更是这种用强代入感将读者拉入“心理自助”力场的体验效果。“世界尽头”如果换成我们熟悉的说法,也许就是那句“一眼就能望到头”。而约翰告诉我们,在那里有个咖啡馆,就像在我们人生迷茫的时候,邂逅的一处古庙。凯茜、迈克和安妮是不是真实存在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菜单三问”中被当头棒喝的你我。约翰的迷路同样也是一种隐喻,因为约翰不仅仅是在野外迷了路,他的人生其实也早已迷茫,这样疲惫地工作和生活下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而这也是凯茜“开示”约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书中说的“PFE”(purpose for existing)——存在的意义。从这里开始,约翰和书中人物已经完全弱化,读者的视角逐渐代替书中人物视角,人物对话全方位引导读者思维路径,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作为畅销16年的“心理自助经典”是很值得一读的。

    从凯茜提出“PFE”开始,全书的逻辑变得更加清晰,内里的叙事节奏更加紧密,迈克和安妮的加入,只不过是文本创作避免人物使用疲劳的必然。我们可以将他们和凯茜合为一体,同时抹去约翰,于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就变成了这样一组我们自问自答的镜中对话。这些对话将直接连接着我们内心埋葬很久的“突然的自我”以及我们脑海中那永不磨灭的“诗意的生活”。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不好回答,但你一定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那些是别人期待你做的,还是你自己非常喜欢做的?如果是你真正想做事情,你会发现这些事情背后暗含着你自己认可的“存在的意义”。也许,你喜欢做帮助别人的事情,或许你喜欢做创作类的事情,或者你喜欢做旅行一类的事情……但不管是哪一种,你会发现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极为愉悦和满足的,因为你的本我在潜意识中正在享受着那个“存在意义”短暂实现的巅峰时刻。

    可也正是在此处,我们遇到了让我们最为纠结的核心问题——现实的生存。平心而论,谁都想去过那种幸福而满足的生活,但人得活着,活着就需要吃饭,就需要穿衣,就需要柴米油盐,就需要成本,而这一切都需要钱。所以,我们明知道诗和远方,却只能选择眼前的苟且,那些蠢蠢欲动的“突然的自我”,只能和“诗意的生活”一同舍弃。而在这里,书中借安妮之口道出了其中的逻辑错误:并不是生存还是毁灭绊住了我们通往诗意生活的双脚,而是我们脑中的思维定式困住了一个个本应幸福自由的灵魂。安妮说自己之前也是如此,觉得生活需要钱,为了挣钱,只能找一份工作,这份工作也许并不符合我们的理想,我们花在这个工作上的时间也并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时间安排。我们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开始做其他事情,那些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事实是这样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远离那个“存在意义”的核心问题越久,或者说有意无意地忽视那个终极问题越久,人就越会陷入一个恶性的死循环。安妮的讲述就是在描述现代人的这种死循环:因为做了一份没有满足感的工作,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人在心理上就会越来越不满足。我们会怎么办?看看我们周围就会明白,我们周围是不是有很多人在整天盼着退休?觉得等到退休的时候就可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了,就可以旅行了,就可以实现一直以来的夙愿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之前的漫长时光我们如何自处?后工业时代被网络化加持之后,铺天盖地的消费主义借此成功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那些无孔不入的广告,持续暧昧地向我们传达这样一条妖冶挑逗的信息:只要你拥有这款产品,你就在实现着自我。

    于是,某种意义上的“丧尸世代”开始形成,在职场上我们貌似都有着坚强的外壳,但目光却日益空虚呆滞,消费是唯一能吸引我们的血肉。我们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为了弥补心中因此产生的空虚,我们会买更多的东西。我们希望那些广告中说的是真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是真的也好,希望那些商品能够代替“存在意义”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这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死循环:我们会买更多的商品,要付的账单越来越多,工资在增长,但我们却觉得手头越来越紧,我们更加需要眼前这份工作,为此我们变得越来越能够忍受,内心却变得越来越脆弱和焦躁。由此延伸出更多的链式反应:白天的工作不是我们想要的,晚上的加班不是我们情愿的,虚荣是唯一能平衡我们内心的砝码,狂欢成了我们所剩无几的出口,熬夜、酗酒、交际、应酬……我们在拼命消费着自己用舍弃“生存意义”换来的薪水,我们在肆意浪费着本应更加充实而快乐的青春。我们都憧憬着退休之后的周游世界,但时光已逝,在最好的年龄放弃了自我,青春有悔之后的晚年,又怎能撑起“丧尸世代”的最美夕阳?

    梭罗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必须教给我而我却没能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生活过毫无觉察。”幸福绝不是单纯的感官享受,幸福涉及到人类的灵魂。灵魂的愉悦可以通过物质,但一定远高于物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那些真正思索过“存在意义”的人是可敬的,那些真正找到“存在意义”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人是一种非常玄妙的生灵,“存在的意义”就像画龙点睛,一旦点睛,人可以为了实现“存在的意义”做十件、二十件、甚至成百上千件事情,他可以做任何事,他不会疲惫,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极高,内心充满着幸福感。而这正是约翰在“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在凯茜等人的引导下,面对着人生终极问题所作出的领悟,也是他“突然的自我”的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并未完全止步于这种形而上的哲学讨论,约翰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是这本书令人尊重的地方。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实现“突然自我”的经济基础,当我们注定不能义无反顾地奔向“诗意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坐以待毙了么?不是的,虽然人类已经集体让自己的社会碎片化,并碎片化了自己的生活,但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这种碎片。用书中的话就是:

    “我的生活从一些小事开始慢慢改变,我开始每周为自己多留出一点时间。我再也不用物质奖励拼命工作的自己,而是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我都花至少一个小时做我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有时候,我会读一本让我热血沸腾的小说,有时候,我会出门远足或者做做运动。后来,一个小时变成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又发展到三个小时,等我回过神来,我已经把精力全都放在我想做的事上了”。

    现实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更符合世人最实际的生存状态。幸福之所以需要智慧,就在于生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突然的自我”并不是让我们变成不可理喻的怪物,“眼前的苟且”也不一定就要我们放弃内心所有的尊严。谁说“诗意的生活”就一定要离群索居?思想的高度不在于我们居所的位置,而在于我们人生格局的广阔。真实的人间烟火,既不是“诗和远方”,也不是“眼前的苟且”,两者都不足以涵盖你独一无二的人生。我们人生的关键在于,在世事的消磨之下,我们是否连每天那一个小时的“突然自我”也要让位于消费和狂欢?是否已经将人生的思索鄙夷为一种可笑的幼稚?然而,恰恰是这种被消费和狂欢敌视的、貌似无用的思索,决定着你我能否即使身处此岸,依然可以审视自己的灵魂,以每日短暂的“突然自我”,抵达彼岸永恒的“诗意生活”。

    —END—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四星好评(602+)
  • 字体合适(188+)
  • mobi(56+)
  • 值得购买(164+)
  • 愉快的找书体验(487+)
  • 购买多(131+)
  • 无水印(73+)
  • pdf(647+)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芳: ( 2024-12-27 01:44:35 )

    五星好评

  • 网友 孔***旋: ( 2024-12-12 19:47:08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汪***豪: ( 2025-01-08 15:38:3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扈***洁: ( 2024-12-24 07:51:38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方***旋: ( 2025-01-04 06:03:0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龚***湄: ( 2025-01-07 02:27:36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孙***美: ( 2025-01-06 02:14:46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潘***丽: ( 2024-12-16 01:50:35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瞿***香: ( 2024-12-16 14:31:37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相***儿: ( 2025-01-03 16:44:26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隗***杉: ( 2024-12-30 15:00:1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曾***玉: ( 2025-01-06 08:57:13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仰***兰: ( 2025-01-03 01:00:1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薛***玉: ( 2025-01-01 11:24:00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宫***凡: ( 2025-01-02 17:53:3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