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珍藏版第5辑欧洲风情什么是什么儿童科普百科少儿科普绘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珍藏版第5辑欧洲风情什么是什么儿童科普百科少儿科普绘本精美图片
》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珍藏版第5辑欧洲风情什么是什么儿童科普百科少儿科普绘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珍藏版第5辑欧洲风情什么是什么儿童科普百科少儿科普绘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7210483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3.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21

寄语:

享誉全球的百科知识全书,60年经典科普品牌,10余位科学家参与创作;让孩子放眼看世界、放手去探索!(海豚传媒出品)


内容简介:

截至2015年,德国共有70余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60余人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分析其中的原因,肯定有很多种,比如科研实力雄厚、科学家人数众多、科研条件优越等。其中有一条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

让每一个孩子阅读好的科普读物是德国社会的共识。德国的科普图书种类繁多、学科齐全、知识严谨、印制精良。

在德国科普图书中,权威、销量特别好的是泰斯洛芙(Tessloff)出版社的一套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什么是什么》(WAS IST WAS)。在每一个书店里,这套百科全书都摆在非常显眼的位置。从出版社提供的销售数字来看,该套百科全书出版60年以来长盛不衰,在德国本土的销量累计超过6000万册。在世界范围类,该套百科全书已被翻译为39种语言,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超过8000万册,是受世界各地青少年欢迎的科普图书之一。

2016年,海豚传媒震撼推出《什么是什么·珍藏版》,多元的科学主题、全新的知识编排、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实用的手绘插图、精彩的一手照片、活泼的排版设计……带孩子感受科学的魅力,了解前沿科技,全面激发想象力,开创不一样的视界。文中细节之处,配有图解式的说明,深入浅出,让孩子轻松理解深奥知识。每册图书都会让孩子欢笑、惊奇,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源自德国,经典60年。

《什么是什么》系列是德国知名的少儿科普品牌,该系列百科全书出版60年以来长盛不衰,在德国本土的销量累计超过6000万册。在世界范围内,该套百科全书已被翻译为39种语言,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超过8000万册,是受世界各地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图书之一。

(2)主题丰富 ,一网打尽 。

作为一套少儿百科全书 ,《什么是什么·珍藏版》涵盖了动物、植物、地理、科技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后续分册还将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等人文知识领域。主题丰富多元,具有极强的系统性。

(3)知识的严谨性:权威科普专家撰写、审订。

每本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他们都有为孩子写出*好科普读物的愿望,往往将自己一生的研究浓缩进一本薄薄的科普书里。例如:《神秘机器人》的作者是德国未来学家班恩德?佛勒斯纳博士( Dr.Bernd Flessner);《未来能源》的作者是德国物理学家劳拉?赫纳曼博士(Dr.Laura Hennemann);《百变天气》的作者是德国气象学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卡斯登?许旺克( Karsten Schwanke)等等。

(4)出众的新颖性:超级震撼的一手照片,内容紧跟科学发展步伐。

书中照片全部为泰斯洛芙出版社出资购买的一手高清图片,来自世界各大权威研究机构,所有照片都非常精美、清晰,书后均附有详细的图片来源说明。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其他少儿百科全书中很难看到,这种做事严谨负责的态度,只怕只有德国人才有。此外,本书很好地解决了百科知识的更新问题,整个系列分主题、分阶段出版。如果在某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下一次印刷时就会及时更新。而且泰斯洛芙出版社每年都会邀请德国国内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就是否出版新的分册征求意见。

(5)更强的可读性:详实有趣的案例 深入浅出的语言 条分缕析的知识分解 。

书中引入大量实例,用启发式的趣味语言解释深奥的科学知识,目录章节层次分明;采用小图解、透视图等形式解释说明,细致入微、生动直观。采用形式多样的知识专栏,答疑解惑。

(6)炫酷的科技感 :大气、时尚的排版设计。

突破传统设计风格,大量使用时间轴设计、采用跨页图和竖式图,大气炫目的色彩搭配、充满科技感的时尚排版风格,紧跟时代潮流,令人眼前一亮!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什么是什么·珍藏版(第5辑):欧洲风情

[德] 安德里亚·韦勒-埃塞斯/著

屈晓萌/译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这支考察队于 2010 年 7 月 28 日从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向遥远而寒冷的巴伦支海进发。他们的帆船“北方航道号”是一艘由三个船体组成的三体船,这种船能在水上十分平稳地航行。很快,他们的船就碰到了冰障,但是跟100多年前极地探险家们所遇到的冰山相比,现在这些只能算是薄薄的浮冰。但是,在这片辽阔的大海上航行依然危险重重,因为海面上雾气很重,在这种情况下,船员很难看清海上的浮冰。西伯利亚的北海岸似乎无边无际,海面上时而狂风骤雨,时而风平浪静。他们沿途见到了海豹、海鸟、北极熊和鲸。对动物来说,冰障既是它们的交通工具,又是它们的栖息之所,而且它们主要的食物—褐虾—就在这里生长繁衍。这些探险者亲眼见证了冰山融化如何威胁北极动物的生存。

——节选自《伟大的探险家》

《从地球到月球》(1865)及其续集《环游月球》(1870)是凡尔纳两部颇具代表意义的长篇小说。然而当时并不只有这两部月球探险小说,仅1865 年就有其他六位作家出版了同类型的小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主题也成了热门,不过凡尔纳对月球探险的描述和刻画仍然是其中出彩的,而且小说内容与 1969 年登月的实际情况有诸多吻合之处。在凡尔纳的小说中,飞船上也有三名宇航员,飞船发射点在佛罗里达州,与后来“土星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实际发射地相距不远。和现实的宇航员一样,凡尔纳创作的宇航员历经重重困难回到地球在水上降落后,也被一艘船从水上救起。凡尔纳创作时,不只是简单地构思出故事大纲,他还阅读科学杂志,向工程师咨询,并在小说中尝试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

——节选自《未来世界》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探索者,一往无前

作为童书编辑,我常常感慨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所处的时代有那么多优秀的科普读物可以选择——要知道,这一点之于满怀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少年儿童弥足珍贵。假如我们小时候也有机会接触到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今的生活极有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深深的羡慕过后,更多的是为孩子们感到欣喜,因为他们从小就能与世界科普读物中的佼佼者为伴。2008年,德国知名科普品牌“什么是什么”(WAS IST WAS)经海豚传媒成功引入中国,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什么是什么》系列是德国泰斯洛芙(Tessloff)出版社的经典之作。根据慕尼黑市场调查机构Iconkids&Youth的一项综合调查结果,每个德国家庭至少有一本《什么是什么》系列的图书。《什么是什么》陪伴了德国几代人的成长。从出版社提供的数据来看,该系列百科全书出版60年以来长盛不衰,在德国本土的销量累计超过6000万册。在全球范围内已被翻译为39种语言,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超过8000万册,成为世界各地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图书之一。

截至2015年,德国共有70余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60余人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分析其中的原因,肯定有很多种,其中有一条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每一个孩子阅读好的科普读物是德国社会的共识。

《什么是什么·珍藏版》是《什么是什么》系列的全新作品,每本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他们都有为孩子写出优秀科普读物的愿望,往往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浓缩进一本薄薄的科普书里。书中的照片是由泰斯洛芙出版社出资购买的一手高清图片,来自国际各大研究机构,所有照片都非常精美、清晰,书后均附有详细的图片来源说明——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其他少儿百科全书中很难看到,这种做事严谨负责的态度,只怕只有德国人才有。此外,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享受阅读过程、感受科学的魅力,每本书都采用了大量详实有趣的案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知识进行诠释和分解,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从作者的专业性到素材选择的高标准,从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到语言表达的反复打磨,凡此种种,无不凝聚着做书的匠人之心。

希望这套来自德国的科普经典——《什么是什么·珍藏版》能够指引我们的孩子,放眼看世界、放手去探索。让我们期待,一套优秀科普书带给孩子的无限可能。

 


书摘插图



精彩短评:

  • 作者:低配玛丽苏魔王 发布时间:2017-07-25 09:38:23

    刚入手,第一个读的人哈哈!内容新DSM5非常好!Susan过世了R.I.P强烈吐槽纸质,不仅发黄而且透都能看到背面的字,封面也有些脏旧磕巴,跟我旁边2013年出版现在还白新的行为科学统计概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本书2017年7月才出的今天25号应该很新才是啊,当当应该不会卖盗版才对

  • 作者:孟星魂 发布时间:2022-01-07 20:23:50

    就想看看打匈奴的那段,顺便就看完了。

  • 作者:Marco 发布时间:2005-09-01 23:25:42

    希望不用读下一个版本

  • 作者:ichbinluz 发布时间:2016-06-08 01:09:39

    前大使写的。按基本信息浏览一遍很有用。

  • 作者:NANA 发布时间:2022-03-27 21:32:17

    略一般,转折很生硬

  • 作者:卡里加里博士 发布时间:2009-06-24 16:37:50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的补充读物


深度书评:

  • 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谐,与爸爸的关联!

    作者:甜蜜老爸 发布时间:2020-05-28 15:20:48

    你还记得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玩的游戏吗?如果你是一个爸爸,请一定要让孩子存储一份这样的记忆。

    多年以后,这些储存在意识里的内容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力量。这或者是父爱如山的另一种含义。

    可是现在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多爸爸们整天干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应酬,回来家里已经筋疲力尽。唉,怎么办呢?。

    这是个段子。听那些已婚人士说,有时候在外忙碌一天很累,但回家听到孩子喊一声爸爸,就觉得一身疲惫都是值得的。我今天累了,你们能喊我一声爸爸吗?

    这虽然是个段子,却道出了一个真理,被大众在心理认可的道理,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孩子们天生的活力会带动你,他们的精力好像没有释放完的时候,那种劲头,好像可以通过空间传输到我们身上一样。

    很多爸爸苦恼的是创造力不足,没有那么多好玩的方式。《 和爸爸一起玩:亲子游戏百科全书》这本书可以解决,里面包含了育儿专家开发的100种亲子游戏。作者之一赵晙烋,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曾被孩子们嚷嚷着“爸爸走开”而备受打击。这场景熟悉吗,可能也会有爸爸觉得孩子们不爱和我一起玩,实际这是一种感情的疏远,因为他们想找爸爸玩的时候,爸爸总是在忙,总是不在,总是说去找妈妈吧。

    简单的道具

    《 和爸爸一起玩:亲子游戏百科全书》这本书有多实用,前面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每种游戏有详细的玩法步骤。需要的道具都是家中随处可见的,也有不用道具的。让我们来看一看,爸爸们参与的亲子游戏会有哪些好处。

    孩子们的收获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认知世界进程就是在游戏中开始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锻炼到各项能力。书中提及的身体,认知,情绪,社会发育都是最直接的。

    身体上来说,运动发育是直接的,各种感官上的刺激作用在大脑上,也带动大脑细胞的成长扩散。在游戏的过程通过观察,控制,自己和感受,看到的别人的反应,慢慢掌握在人际交往中的界限感。比如打闹的这种,别人打疼自己的时候喊停,打疼别人的时候,观察别人的反应,这种分寸感,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慢慢掌握。

    以后他们上学,进入社会,这些关系都是从亲子关系延伸出去的,以后适应能力会更强。

    爸爸们的收获

    阿德勒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有一个关于父亲的论述,其中有一条:

    他须证明是孩子们的好同伴

    而孩子们判断好同伴的标准是他和你一起玩的开心不开心。不光让她们开心,甚至还要考虑他们各项技能的发展和锻炼,应用和创造。玩中有学,学中有玩,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当然,仅仅是玩,已经够她们开心的了,她们才不关心学不学这回事,哈哈。

    我有两个女儿,大的四岁,小的两岁多。每天回到家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和他们一起撒欢,像是又回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不管上班有多累,立马就满血复活,血还是鸡血。和孩子们玩一玩游戏,劳逸结合,身心放松,才是真正的休息方式。和孩子一起玩一会,听听孩子们无邪的笑声,看一看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最有利于身心的放松。

    随书搭配的24张卡片,玩法更丰富!

    在放松的状态下,最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当然有时候也挺累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放松呢,从工作的紧张中走出来,换一个模式,舒缓一下情绪,晚上睡的更香,也休息的更充分,缓解相当大一部分焦虑情绪。

    特别是看到她们愿意和我一起分享快乐,能倾听我的建议,无论在哪儿我都特别骄傲,相当有成就感!

    妻子们收获。

    妈妈们的角色一向温柔,照顾饮食起居,无微不至,孩子们和爸爸们玩起来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一些需要力量也更刺激的游戏,可以带给孩子们不同的感受。主要是能增进家庭关系的融洽,对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都有莫大的好处。

    传统上来说,妈妈们相夫教子,现在也需要工作,有爸爸们分担一些带娃的责任,她们也同样获得足够的休息,听着一家的欢声笑语,幸福感围绕左右。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温馨了吗。上班体现价值,回家感受甜蜜。

    我和孩子们关系很好,好到有时候她们的妈妈都会吃醋,只要一回到家,她们依次扑上来,大喊爸爸爸爸,听着那奶奶的童声,心都酥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还要争着和我睡,哈哈。但她们的妈妈收拾打扫的时候都是笑咪的,

    这才是一个家的氛围

    家庭的贡献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万千的家庭组成了庞大的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定,都是有价值的。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合作,他们也会看在眼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安全依恋。

    环境造就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她们自然也会用这样的方式传递下去,抚育下一代。这就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龙应台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孩子们的童年其实很短,TA们最需要家长陪伴的可能也就是上学之前这几年。上学之后,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小圈子。自己有了一些适应能力,对父母的那种依恋感逐渐变得没有那么强烈。我们给他们打好基础就好了。

    有很多爸爸想多赚些钱,他们也深爱着孩子们,给家人和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多买点玩具啥的,实际上真不需要,他们不需要那些冷冰冰的玩具,甚至多么智能多么高级的机器人,哪怕爸爸只是静静的看着她们玩,都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小时候情绪上的满足感,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我们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适当的把时间调整到往孩子们偏移一些吧。是有必要的!

  • 一个熟悉的鲍曼,一个陌生的鲍曼

    作者:malingcat 发布时间:2023-10-20 21:57:27

    鲍曼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2017年1月逝世,91岁,仅英文著作就有58种,被誉为

    “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

    。在他名字旁边,谷歌算法推荐的有安东尼·吉登斯、汉娜·阿伦特和皮埃尔·布尔迪厄,学术地位一目了然。

    网络世界流传着不少他的影像,瘦削、不修边幅、秃顶两侧的银发不服贴地蓬起,加上警觉的目光和频繁的手势,像某种灰鹤,又像狄更斯笔下走出的人物。只需稍微耐心一点,就能在网页上看到他在利兹大学劳斯伍德花园1号的住宅图片。借他老友的描述:“朴实无华、与世隔绝、藏书如山、从不缺乏美酒和好客之情”,而他的外孙补充说:“室内长年烟雾缭绕”,的确鲍曼的烟斗几乎成为他的符号。会客厅里有一把赭红色的老式皮沙发、还有一把织锦缎面的老虎椅,沙发前简朴的实木茶几上满堆着水果和点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深记者彼得·哈夫纳与鲍曼长谈了四次,有涉及生平与观点的重要议题,也不乏人情味的小插叙——“您总是准备这么多食物,我都不知道从何吃起了。”四次访谈中的三次集中在2016年4月,鲍曼逝世前十个月。与霍布斯鲍姆等左翼教授不同,鲍曼没有留下长篇自传,如果说他一生最大的理论贡献乃提出“流动的现代性”,那么有关他的大量影像、报道和访谈也是“流动”的,在此意义上,哈夫纳整理出版的《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无疑是一次“浓缩”和“凝固”的努力,让鲍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阐释自己。

    鲍曼的书房

    像一切伟大人物,鲍曼身上贴满了标签。“反全球化运动的头目”、“占领运动的领袖”、“后现代主义的先知”,这是一个西方世界所熟悉的鲍曼;“波兰犹太人”、“二战老兵”、“前情报部官员”、“前共产党人”、“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则是一个有些陌生的鲍曼。

    鲍曼对家族和早期经历素来吐露不多,按照哈夫纳的说法“一直以矜持著称”,这也导致步入晚年后,民粹主义者和极右翼分子频繁对他发起攻击。正是因此,哈夫纳引导鲍曼比较系统地讲述了自己的前半生,“一个陌生的鲍曼”能被世人所理解,是这部小书的贡献之一。

    一、犹太人与大屠杀

    鲍曼的父亲毛里茨·鲍曼1890年出生于普鲁士小店主家庭,自学成才,对阅读充满热情,颇有语言天分,自己会写点东西,“终生远离一切实际的事务”,簿记员是他的职业,犹太复国主义是他的宗教。好在他对于子女的人生选择持一种不加干涉的自由主义态度。鲍曼的母亲出生于波兰,受过高等教育,热爱波兰文化,最后却不得不在家庭厨房和公共食堂中度过一生,1954年去世。1957年在解冻浪潮中,父亲移民前往以色列,1960年逝世于以色列的一个集体农场,“他在那里发现,现实辜负了他毕生的犹太复国主义梦想。”

    鲍曼1925年诞生在波兰波兹南地区,由于父母不是正统的犹太教徒,并不住在犹太区。他回忆说:“我们是波兹南耶泽策区唯一的犹太家庭,我是该区小学里唯一的犹太学生”。到了中学,学校限额招收犹太学生,只有四人,鲍曼是其中之一,想来天资聪颖。学校的童子军不向犹太人开放,他和伙伴们被孤立在“学校长凳犹太区”,是他首次体味“被排斥的犹太人”滋味。德国入侵波兰两周后,父母担心纳粹迫害,一家人乘坐最后一列火车逃到苏联。鲍曼惊喜地发现,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没有族群之分,“共产主义运动吸引犹太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共产主义组织是唯一一个让他们感觉自己和其他人在价值上平等的地方。”

    18岁,鲍曼加入红军波兰师炮兵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度负伤入院,参加过科尔贝格之战和柏林之战,赢得英勇勋章。当他所在的炮兵团抵达卢布林时,他注意到马伊达内克集中营——纳粹在波兰建立的最大的灭绝营之一——尸体成堆、惨绝人寰的景象。

    1948年,23岁的鲍曼在华沙社会科学学院学习,对犹太女同学雅妮娜·莱温森一见钟情,二人的婚姻持续61年,直到雅妮娜辞世。当雅妮娜还是少女时,她与母亲和妹妹从华沙隔离区逃离,辗转于“雅利安人一侧”,担惊受怕地躲避纳粹士兵的搜捕。她的传记性作品《晨冬》(1986)和《超越高墙》(2009)是幸存者版的“安妮日记”。在遇到鲍曼之前,雅妮娜是半心半意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做好了去以色列的准备,是鲍曼说服她放弃了这个想法,留在华沙,成为一名波兰电影业的记者和作家。

    1967年波兰兴起新一波反犹浪潮,将犹太人赶出公权职位和党政干部队伍。尽管鲍曼深信自己有“波兰性”,他热爱波兰的文化、波兰的语言、波兰的文学,认同“波兰人”,但环境频繁提示他“犹太人”的身份。1968年3月华沙爆发学生起义,6名教授被指控要为之负责,鲍曼是其中之一,他丢了在大学的工作。雅妮娜决定去以色列找她的母亲和妹妹,于是他们放弃波兰国籍、前往以色列。

    鲍曼在特拉维耶夫大学谋得一个教职,但他并不拥戴犹太复国主义,他坚定地认为,犹太复国主义是欧洲民族主义的产物,是欧洲历史上帝国主义时代的最后残余,

    “寻求用另一种民族主义来医治民族主义,这是一个荒谬的、令人担忧的想法。对于民族主义,唯一恰当的应对方式是努力让它消失。”

    不仅这么想,鲍曼还在报纸上勇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可谓圆凿方枘、格格不入。因此,当利兹大学1970年发来教职邀请时,鲍曼欣然接受。

    鲍曼的代表作《现代性与大屠杀》(1989)是一部关于犹太人、又超越了犹太人的杰作,他以超出民族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大屠杀,认为它不是德国的特有问题,而是有着更深厚的根脉与更普遍的动机。

    大屠杀不是对原始野蛮状态的反常倒退,相反,杀戮的工业形式和大规模特征,正是因为现代性才变得可能。“现代不是一个种族灭绝的时代。它只是使实施种族灭绝的现代方式成为可能。它通过像工厂技术和官僚制那样的创新,尤其是通过这样一种现代观念来搞种族灭绝:我们可以改变世界,甚至是颠覆世界。…… 对进步和完美的追求使灭绝无数的人成为必然。” 简而言之,现代性的野心是:掌握一切、无法掌握的就消除。因为此书,鲍曼固然被一些犹太人视为叛徒,却在整个思想界引发了一场地震。

    二、共产党人与乌托邦

    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英国,共产党人的标签无疑是致命的。2007年,德裔波兰历史学家波格丹·穆西亚尔攻击鲍曼是军方内部安全部队(KBW)成员,不过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证明鲍曼参加过谋杀、折磨或间谍活动。此事在学界喧嚣一时,鲍曼必得正面回应。

    1943年,鲍曼进入红军波兰师炮兵团,担任政治教导员。从1945年至1948年,他同时为军方内部安全部队服务,代号“线人塞米昂”。在访谈中鲍曼承认,19岁的他的确为情报部门工作过三年,之所以从未公开这一点,因为他签署过保密文件。而当时的具体工作不过是宣传部的案头工作,包括为新兵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准备材料,以及撰写意识形态宣传手册。根据从上尉拔擢到波兰部队里最年轻的少校这一事实,鲍曼的工作得到了上级肯定。

    穿制服的鲍曼

    相较于年轻的宣传官员,鲍曼的共产党员身份更加重要。战后的波兰贫穷落后,曾经的战线一片焦土,800万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社会的不公骇人听闻。他在访谈时这样解释:

    “我不是通过哲学或政治经济学的门进入马克思主义的。相反,关键是一种对现状的理解,这种理解结合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反叛的看法,一种对于历史及我们年轻人必须扮演的角色的看法。”

    1946年,鲍曼加入波兰的共产主义党派波兰工人党(PPR),“1944/5年波兰共产党人的计划,是唯一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可以摆脱战前的落后和战争的动乱的东西;它是唯一能够解决民族的道德堕落、文盲、贫困和社会不义问题的计划。共产党人想给赤贫的农民土地,改善工厂里的工人的生活条件,把工业国有化。他们想提供全民教育——实际上他们也信守了这个承诺。他们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并且,虽然当时经济上有裙带关系的问题,但文化是繁荣的:波兰电影、波兰戏剧和波兰文学都是一流的。” 此外,共产主义吸引鲍曼的地方在于:“只有共产主义运动始终如一地反纳粹”。在20-30年代的红色氛围里,鲍曼还是个孩子,周围很多人认为唯一真实的选择,是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选择。正是西方对纳粹的纵容和偏袒,养虎贻患,最终铸成二战的大错。投身共产主义,是很顺理成章的举动。值得一提的是,鲍曼夫人雅妮娜也在1951年入党,在另外的访谈里,她这样夸赞鲍曼:“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诚实的党员。……他是第一个我真正尊重的党员。”

    不幸1953年波兰发生反犹太人大清洗,鲍曼的父亲前往以色列驻华沙使馆咨询移民问题,这使得鲍曼被判定在政治上不可靠,不仅被突然撤销职务和驱逐出军队,更是受到安全局的监视长达15年之久。鲍曼选择在华沙大学继续攻读社会学研究生,于1954年起在哲学系与社会科学系任教。195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拿到一笔美国的资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一年,1959年出版第一部学术著作,主题是英国的劳工运动。尽管他在社会学领域成就斐然,却从未获得教授头衔。1967年在波兰又一波犹太大清洗中,鲍曼发现自己成了自己国家的外人,愤而退党。

    离开波兰后,西方知识界不乏“苏联问题专家”希望鲍曼扛起反共大旗,而鲍曼相当审慎,与他们保持距离。在本次访谈中他这样表达:“我不认为我自己的决定特别重要。它们是在时代的逻辑里做出的决定。我生命中发生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和我无关,也不是我牵头的。我不得不逃出波兹南,不得不在纳粹抵达时离开波兰,(这些事情)既不取决于我的欲望,也不是我的意志可以决定的。我自己决定的事情,是在战后加入共产党。考虑到当时的环境,也考虑到我自己的经验,那是我当时能够想到、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

    即便没有像霍布斯鲍姆那样宣称自己是“死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鲍曼在生命最后时刻还是坚定地表示:“我仍是一名社会主义者”,“我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我依然坚持这一社会主义理念:

    评判一个社会的标准,在于它是否让最弱势的成员过上体面的生活。

    ”在他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怀旧的乌托邦》(2017)里,他为乌托邦辩护,在他看来,乌托邦不是某幅未来空中城堡的蓝图,而是改良我们此时此地的生活境况的动力。“社会主义最伟大的历史成就在于,揭露现状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弊病并激发补救行动。没有这样的未来信念,这些弊病就会不受控制地发展、增殖。” 尽管许多人已经失去了思考何为良好社会的能力,他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心怀希望之人’”。

    三、知识分子与阐释者

    从盎格鲁·萨克逊的角度来说,鲍曼知道得太多了,不大像专业的社会学家,更像人文学者。

    他退休以后,不再以“同行评审”的学术模版写作,也不再把自己埋在复杂的引文和注释堆中,围绕社会症候命笔,写爱、忠诚、身份认同、难民、陌生人、新穷人、不平等、全球化、共同体、个体化、监控、消费、旅行、休闲、死亡、社交媒体,主题如此多样,文风如此晓畅,得到的民间好评与同行鄙视都是超群的。

    福柯对“具体的知识分子”与“普遍的知识分子”有所区分,鲍曼则犀利指出,知识分子从定义上说就有普遍的意思,“他心系超越自己专业能力和地位的社会的普遍利益,他反思社会的价值、道德和生活水平。……知识分子的存在,是为了观察社会上正在发生什么,这个任务超越了一个人有限的个人或专业兴趣。知识分子要为自己国家的人民服务。”

    哈夫纳认为,鲍曼是一个集“刺猬”与“狐狸”为一身的人,既专精、又通贯。探索鲍曼早期的阅读习惯与写作习惯,了解鲍曼如何成为鲍曼,成了本次访谈的附属任务。

    鲍曼11岁时在日报的青年增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没有什么惊人的观点,也没有什么灿然文采,“我写作的出发点是,我想和别人分享一些事情,而文字只服务于那个目的。”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梳理了四个写作动机:纯粹利己、审美热情、历史冲动、政治目的,鲍曼喜欢后面两条,一是“想如实地看待事物,找出真相,并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供后人使用”,二是“希望把世界推向某个特定的方向,改变别人关于他们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而奋斗的想法。”

    在日记中鲍曼曾经写道:“除写作外,我没学会任何其它的生活形式”。他深居简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早上五点到中午十二点,写作;其它的时间:读书。哈夫纳让鲍曼回忆少年时期的文学书单,起始是男孩们喜欢的经典,凡尔纳、安徒生、拉格洛夫、库珀、伦敦、凡尔纳、史蒂文森、大仲马;后续是一大长列波兰作家,密茨凯维奇、普鲁斯、显克微支、热罗姆斯基、奥若申科娃、斯沃瓦茨基等;然后是一批经典欧洲作家,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长大成人后,他保留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服膺于昆德拉的判断:“小说是现代文明最重要的成就”。他阅读和引用的作家包括卡夫卡、穆齐尔、奥威尔、索尔仁尼琴、博尔赫斯、萨拉马戈、卡尔维诺、佩雷克、库切,品位好得惊人。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和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科是他的心头好,他喜欢他们百科全书式的视野。总之,

    从社会学的前辈和同行那里引用观点,那是份内之事,而从文学家那里寻章摘句,那是美好之事。

    熟悉鲍曼的读者不难发现,

    他创造性地将社会学阐释与文学想象相结合,文学性甚至构成鲍曼社会学的典型特征。文学讲求陌生化效果,同样,鲍曼认为,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将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这是社会学的任务。向纵深处看去,不仅需要新的阐释模式,还需要新的呈现风格。鲍曼经常采用隐喻、寓言、理想分型等工具,这也使得这本谈话录既深邃敏锐,又妙趣横生。

    书中最励志的段落,是鲍曼津津有味地讲述1937年他12岁的一次阅读:“我读到了两只掉进同一碗牛奶的青蛙的寓言。一只青蛙大叫:‘完了!我要淹死了。’然后它就淹死了。另一只则什么也不说,用尽一切精力拼命保持漂浮状态。它用四只脚不停地划水。牛奶逐渐凝成奶酪,这只青蛙也得以踩着奶酪逃出生天。我认为,与这个有哲学意义的事件偶然相遇,影响了我的成长,或者更确切地说,影响了我的生活哲学的发展。对,我对斗志旺盛的弱者情有独钟。”

    对,你说的对,鲍曼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已发。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目录完整(445+)
  • 超值(111+)
  • 实惠(507+)
  • 差评少(377+)
  • 不亏(217+)
  • 值得购买(411+)
  • 排版满分(517+)
  • 藏书馆(426+)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玉: ( 2024-12-21 23:40:05 )

    我说完了。

  • 网友 曹***雯: ( 2025-01-06 06:19:34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温***欣: ( 2024-12-31 17:59:3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石***烟: ( 2024-12-26 09:43:55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养***秋: ( 2024-12-24 04:48:2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扈***洁: ( 2025-01-04 17:55:00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仰***兰: ( 2024-12-19 03:12:2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印***文: ( 2025-01-04 03:08:2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通***蕊: ( 2024-12-19 13:12:18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索***宸: ( 2024-12-10 21:55:1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焦***山: ( 2024-12-25 08:44:42 )

    不错。。。。。

  • 网友 师***怡: ( 2024-12-19 23:50:5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潘***丽: ( 2024-12-14 09:16:52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