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综合科及解题指导(第2分册)(最新版) (平装)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历史地理综合科及解题指导(第2分册)(最新版) (平装)精美图片
》历史地理综合科及解题指导(第2分册)(最新版) (平装)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历史地理综合科及解题指导(第2分册)(最新版) (平装)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718144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 页数:292 页
  • 价格:20.5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03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精彩短评:

  • 作者:咚咚~ 发布时间:2020-04-30 21:43:44

    20200429做完了前8个单元,因为后面7个的听力网上貌似没找着,cd机也不用了,所以书后面附的碟子也没法听。先这样吧~

  • 作者:paperairplanes 发布时间:2019-12-04 17:29:17

    依然是gist只在前三章,后面十二单元都可尽数归入练习范畴。通本练下来,要总结sight interpreting的精髓其实真的只需“顺句驱动”这四字,剩余锦上添花的skills都脱不离词汇量、预判力、background knowledge这几样老生常谈。关键还是一个“练”吧,对一万小时定律保持敬畏。

  • 作者:无趣的神经病 发布时间:2021-10-27 13:29:03

    什么东西

  • 作者:都督梁州诸军事 发布时间:2020-08-09 15:48:01

    有些内容还是没提到。

  • 作者:shy要专注 发布时间:2019-11-17 00:25:45

    新人职场工具百宝箱,很全面但流于表面。每一小节的职场案例缺乏代表性。如同日常工作的2/3都是非关键性事务,本书所列举的48种方法,真正能用到的也只有1/3。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通几种“方法论”已然足够。当然,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多了解一些也是件好事。

  • 作者:Julia 发布时间:2020-06-03 16:47:36

    全册主要分为两部分,概况部分包括德国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交通图、人口密度图、风景名胜图以及对德国国家整体情况的图文介绍(国名国旗国徽、历史宗教、经济交通……);分州图部分首先展示某州地图,再大致概括该州的简史(包括州徽、州旗)、自然地理、重要产业等方面,然后重点介绍该州的几个重要城市,配以城市地图和风景照片。全册全彩页,文字简洁明了,能帮助读者快速形成大体印象,但更偏重知识了解,做旅游攻略的话需要搜集更详细的信息。

    ps:第6页,德国的三色旗


深度书评:

  • 后记:我和《论语讲析》

    作者:活字文化 发布时间:2019-09-26 12:20:49

    作者:周志文

    《论语讲析》这本书的正式写作,大约花了我半年的时间,但从酝酿、构思到准备,时想时停,断断续续,算算竟花了三四十年的光景,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

    《论语》大约是中国最重要的书,其重要可与西方的《圣经》相较,这是公认的事实。然而我读《论语》很晚,我上小学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语文课本上全是“的了吗呢”的白话文,一篇文言文都没有。大约到初一,我才接触到一点有关《论语》的讯息,好像在国文课第一册的第四课吧,选了篇《孔子与弟子言志》,便是《论语·公冶长》里“盍各言尔志”那章。教我们课的老师口才一般,没说出什么令我们折服的道理来,而我们乡下小孩储备的知识不够,其实也没“折服”的本领,也就含糊而过,未作深思。我中学之前的语文教育,不论中外,那些惊人的文化、文学的精华,我们几乎一项都没有碰到过,现在回想,那真是个荒凉的时代!

    我们读高中时,国文课除了课本之外,还有一种书名叫《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必须上的,六个学期六本,内容全是从《四书》选出,其中《论语》的部分最重,篇幅占了全部六册的三册,也就是教材的一半,这是我真正接触到《论语》的起始。但那时青春的烈火始炽,有许多“外骛”要竞驰,我的外骛是阅读令我目眩神迷的西方文学巨作,由英、法的小说开始,终于苏俄的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一本一本的,阅读不尽,眼前不断翻转着异国迷人的风景,我生活艰困,有时三餐不继,弄得骨瘦如柴,身上的一点维持生存的养分,被阅读带来的那些昊天的幻想燃烧殆尽,我日复一日捧着那些书本,几乎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

    除了翻译小说之外,我也一度沉迷胡适,那段时间正是自己的叛逆期,我读完他四大部的《胡适文存》,深深被他反传统的理由所吸引。台湾在中国的边陲,当时我住的地方,更是台湾偏僻的一角,而我脑中萦回的,却是包括广大的领域与绵长的历史的中国。但我脑中的那个中国,是个被吸鸦片的男人、裹小脚的女人所充满,又是个被吃人的礼教所严控的扭曲社会,中国没人身的自由,更缺乏人性的尊严,中国的道德虚假、历史充满了迷信,而我四周的现实世界虽然狭小,却也历历在目的证实了其中的一部分……

    那时候我读《论语》的条件还没形成。我对中国抱着轻视的态度,不论当代或古代,在这情况下,是不可能展开我传统文化的壮阔旅程的。

    我很早就对上古历史有兴趣,我青年时读到中国古史,里面说最早的帝王都不是正常出生的,《史记》记殷以契为始祖,其母简狄行浴之间,见玄鸟堕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周的始祖后稷,其母为姜原,姜原一次在野外,见到一巨人足迹,也许为了好玩,将自己的脚践在足迹上,《史记》写道:“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其后秦的先祖母亲又重复殷契的后尘,吞了玄鸟所生之卵,这些记录充满明显错误与迷信,都为我心中负面的情绪做了精准的注脚。

    幸好碰到一个机会,让我有反省的可能,正遇上举世欢腾的圣诞节,连贫穷的台湾也跟着疯。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教主耶稣基督生日的重大节日,所有基督徒都坚信他们的主是上帝之子,耶稣基督的母亲是未经一般人受孕的方式生下耶稣的,据《圣经》记载,是上帝借“圣灵”(Holy Spirit)让耶稣的母亲怀孕。我突然想到,我们如“尊重”西方人说他们的教主非人所生,为什么不能“容忍”中国人说我们帝王的母亲是践巨人之迹或吞玄鸟之卵而生的呢?古史往往是跟神话杂糅在一起的,这是一个由神权过渡到君权的时代必然产物呀。西方人用“三位一体”(Trinitas)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神人同栖的方式,为何中国人用了同样方式就不可以?

    书逐渐读多了,怀疑还是不变,但怀疑的主轴有点不同了。后来我渐渐知道,谈起吃人的礼教,五四人憧憬的西方,也是有“礼教”存在的,西方的礼教不像中国,是由缙绅之士为主导,而是由更具权柄的教会来带头,不要说你不信教得受惩罚,解释教义与权威有冲突,就得火刑侍候,以至死人无算,而且极其残忍,就是科学家的主张有点与《圣经》所载不同,也得备受制裁,天文家哥白尼与数学家伽利略都是有名的受害者,证明西方礼教“吃人”的程度,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西方也有极不公平的司法,也有极愚昧的历史诠释。这些事都很不光彩,要说也绝对是说不完的。历史有偶尔蹦出的智慧火花,也有许多愚昧与不幸,不论东西世界都一样。

    我读高中的时候,对《论语·阳货》篇的一章十分反感,便是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那章,当时平权的想法甚盛,心中以为,孔子怎能把女子与小人同视,男女不该天生是平等的吗?后来读了《圣经》,也读了一些通俗的佛教读物,原来在伟大的宗教中,男跟女是完全不平等的,西方的民主观念,也是到了二十世纪之后才比较“落实”到女性同胞身上,譬如美国,到一九二零年之后,女子才有政治上的投票权。总之,男女是“该”平等的,但这平等不是“天生”就在那儿,是靠人类凭理性与努力,不断争取得来的,正如萨义德在《东方主义》(Edward W. Said,1935-2003:Orientalism)一书中所说:“现代化、启蒙与民主之类的,绝不会像在客厅找复活节彩蛋一样,是那么简单明了、普遍接纳的观念。”圣人是人,也受制于时代,不是凡事都能超越的,譬如孔孟时代人不知道有现代的民主政治,也不知道现代人有手机可用、有飞机可乘一样。体悟到这些,才能用比较宽容的态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历史。

    五四时代的人还喜欢作不当的切割,譬如说文言是落伍的,白话是进步的,更因为文言难懂,白话易懂,便说文言是“死文学”,白话是“活文学”,又说中国的一切落伍、外国的一切进步,东方的一切有罪、西方的一切可原谅。其实这样“一刀切”是错误的。就先以文言白话之争来看吧,我们拿《论语》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与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某些句子作比较,哪个更易懂、哪个更难懂呢?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有许多古诗古文,恐怕一直“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灵之中,到现在依旧灵动又生活化,并不如他们说是“死文学”的吧。

    这种憬悟是逐渐形成,而非成于一日,厘清迷雾,用了我不少时间,但整体而言,是值得的。

    回头来谈《论语》。我读大学后,开始比较能用心平气和的方式看这本书了,不只是《论语》,也包括其他中西的书籍,慢慢地让我看出了一点端倪。我逐渐觉察出《论语》是一本非常亲和的书,里面所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平常话,所记的孔子跟弟子的生活,也是很平常的生活,所以说《论语》是本很亲和的书,但里面含有不少大道理。原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生活是可以寓有大道理的。

    《论语》可以匆匆读,也可慢慢读,不论怎么读,都可以开启智慧,也可开启心胸。清人以义理、考据、辞章来分析文章,细读《论语》,可以得到各方的满足,所以我主张要慢慢读这本书的。读者会发现,我在这本《论语讲析》书上用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全书的题词,这一方面是纪念我与《论语》的初次相遇,一方面是这三句话包括了太多的含义,值得我们反复思考。我就以此章为例,以义理、考据、辞章的方式做一说明吧。

    此章记的是孔子跟两个弟子颜回与仲由聊天,聊到各人志愿的事。首句是“颜渊季路侍”,“侍”是晚辈陪长辈的礼貌用词,颜渊名颜回,字子渊,此处不直接叫他颜回而叫他颜渊,同样仲由字子路,此处不直接叫他仲由,而叫他季路或子路,是为什么呢?是这样的,假如此章为颜回或仲由所记,当然得自称是“回”或“由”了,但此章是由颜回或仲由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依礼,同辈或晚辈不得直呼其名的,所以文中都以字称之了,但孔子如叫他们,就直接叫“回”或“由”了,《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由这样小的地方,都看得出古人有条不紊,丝丝入扣,可见孔门是如何讲究“礼”的。

    当然此章的主旨不在言礼,而是知道讲起礼来,礼可以无处不在的。此章所谈是人生的方向,《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生的方向岂不是最该关怀的吗?子路与颜渊,一个大气慷慨,一个狷介清守,都相当与众不同,等到子路问老师的志向,孔子不急不缓地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平行又平稳的三句话,看起来听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要细看细思,就知道其中的含义多么丰富了。就像听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标题写的是《如歌的慢板》(Adagio molto e cantabile),你千万不能以为只是如字面的注记而将其轻轻带过,没有这如歌般的慢板乐章,最后一乐章的主题《快乐颂》无法展开,其实“善听”的人在这缓缓的乐音中,已经听到不久就要到来的大消息了。贝多芬用了德国大诗人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终极关怀的诗做交响曲的结尾合唱,诗的主题是“世人都将成为兄弟”(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其实席勒的这句诗像极了《论语》里面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跟《礼记·礼运》篇所记的“大同”理想极为近似,不同的是《论语》说得更具体,而《礼记》说得更全面,还有最大的差别是,席勒是十八到十九世纪的人,而《论语》或《礼记》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所写的书了。

    其实孔子的这三句话,平稳无波的跟贝多芬的第三乐章一样,而内容则如惊涛骇浪的包含了第四乐章的所有,我们试着细推演一下:“老者安之”是指要使老年的人过安定的生活,老人曾对我们的社会有所贡献,他理该在老年时过承平的好日子。“朋友信之”指与我平行的人都能以诚信相待,朋友都能诚信相待,世上便无虚假的事。“少者怀之”指少年的人要懂得怀恩,这一方是要少年人要谦逊,要懂得饮水思源,这是少年人的修养,另一方面,是要让少年人有恩可怀,这便是“大人”的责任了。三句话没一句唱高调,都是非常诚恳踏实的话。空间上,孔子关心世上的老、少还扩及一般人,几乎包含了我们社会的所有。老者、朋友与少者,又象征了时间上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时间上看,孔子的关怀更是久远,这三句话与《礼记》说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但却更有力,因为还包括了时间的因素。

    孔子关心所有的“人”,也关心人的所有的各项层面,却从不谈怪力乱神的事,这是中国很早就走入“人文”社会的原因。西方自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史家常以“人文”程度为标准来检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否,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在《论语》写成五六百年之后,《圣经·新约》还有耶稣以五饼二鱼来喂饱五千男众,也有耶稣在水上行走的记录,相形之下,孔子一无神迹可显,他不是神,其实也做不到,但他却做出最高远的人文关怀,我们可以说,人文精神是《论语》最珍贵之处,也是传统中华文化最珍贵之处。

    除了人文关怀之外,《论语》还记录了孔子的宽容与博大,还有优美。我常觉得,孔子的道德是一种美学,道德在孔子而言不只是规范,而是优美的生活。子曰:“逝去如斯乎,不舍昼夜。”语气有点无奈,有点哀伤,但临流感叹,不是也带着美的意含吗?孔子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指不义的富贵与我无干,算起来也很平常,区别是一般人说这话时往往陈义过高,又严词逼人,而孔子说这话时,却把情绪放缓了,以天空的浮云相况,是多么高明又优美的境界?

    这优美其实还包含着宽容,意思是我虽绝对不要这不义的富贵,但世上有些人竟要了,也许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在的,假如是生存所寄,我也无须对之指责鄙薄过甚,这是孔子谦和宽大之处。还有,儒家十分注意“礼”这个字,孔子答颜渊问虽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在孔子的说法里,礼并不是那样的硬邦邦的,礼是一种秩序,人虽向往自由,但人对秩序的要求,也是天生自成的,所以礼不见得与人性冲突,人既生活于社会,自须有些秩序的节制,儒家强调的礼是与人的至高感情结合的,是自觉而非他律的,不合至高感情的礼,才可能“吃人”,有情有礼的结果,人才可以在世上“立身”,故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记的是孔子与弟子的言行,不是孔子所自记,应该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但整体上言,可信的居多,不可信的很少,不可尽信的如《季氏》篇的“邦君之妻”与《微子》篇的“周有八士”章,应是与《论语》无关的杂记,由于都在两篇的最后,也许是后人在抄写时无意抄入的。

    但如置于一篇的中间,那些表面无关的章节,可能是有意放进的,而非误入。譬如《微子》篇中有“大师摰适齐”一章,写的是几个宫廷乐师散落各方的情形,朱注引张载言:“周衰乐废,夫子自卫反鲁,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及鲁益衰,三桓僭妄,自大师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乱。”张载认为是写孔子在时的鲁国衰败,其实此章与孔子或孔门弟子一无关系,因为文中的“亚饭”、“三饭”、“四饭”都不是周朝更不是鲁国的制度,所以从考据学上言,此章有很多问题的。《论语》为何存有此章呢?我以为《论语》的编者有更高的目的,或是想要让《论语》这本书具有文学或美学的性格,此章主要要显示《论语》编者对孔子所处的时代有强烈的沦丧感或寥落感。孔子本人也有意志消沉的时候,当然他终于克服了,但他毕竟对他的时代是有沦丧感的,《子罕》篇记孔子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见伤心的程度。我总觉得最高贵的人与最高贵的文学,都有这种情愫在其中的,杜甫的《秋兴》、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的《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都有强烈的沦丧感,这种沦丧感的目的不在让我们堕落,而是让我们体会人生在世最深沉的一面,让我们知道,就算是圣人也会有遭时不顺、意志萧条的时候,王阳明说过:“圣人居此,更有何为?”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的前言上写道:“战士啊,当你知道世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苦,而你的希望也会在绝望中再生吧!”我想,要的就是这种体会。

    《论语》值得作更多的美学探索,例子是举不完的,我在书中试图点出,读者可细看全书。我后来读《论语》,觉得比读其他的书,内心更感到踏实又饱满,而又洋溢着美感,这是我无论旅行或居家,身边总会带着的一本书。我常读的是《论语》的白文,不太看别人的注解,当然反复的阅读,也必会接触到历来的各种注本,有时涌出一些自己的意见,与他人的说法有所不同,心想何不记下来呢,有这念头,是自己刚开始在中学执教鞭的时候,真想写,大约有三四十年之久了。

    因为积累久了,真要写时,心中有太多言语,下笔往往不能自休,也偶尔因过于强大的感怀或联想而停下笔来,便这样断断续续的花了半年的工夫,每天伏案几乎十个小时,写时累人,不写时更伤神,终于完成了这本《论语讲析》。两千年来留下的资料实在太多了,但因为目的在为普通读者讲析,必须要言不烦,我还是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因为这本最为通行,解说也较为允当,其间也参酌了古人时贤的一些有关著作。我读《论语》时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太属于个人的意见,或者有些动了情绪的,我想放在之后要写的《读论语札记》中吧,也就不放在此书中了。

    但一些不得不明说,譬如历来解释错了,还是得指出的。像《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一章,朱子认为贤贤易色是指“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把色字当成好色的意思解了,问题是当一人见贤者在座,是“很难”起好色之心的,所以朱子的说法是有问题的,但不幸是后儒多从朱说,当代的钱穆先生也解作:“谓以尊贤心改好色心。”明显是采用了朱说,李泽厚先生虽有修正,注中引《论语正义》“犹言好德如好色也”之说而改成“爱好德行如同爱好容貌”,但还是不很清楚。我认为此处的“贤贤易色”是见到贤人在前,要收起平常轻漫之容色而肃然起敬,这例子在不难找到,《为政》篇有:“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其中的“色难”的色字即指人的容貌颜色而言。

    还有历来的注家都太在意儒家的纯粹性,一涉及书中载有道家或其他派别的思想,就怀疑《论语》记载有误,譬如《先进》篇有名的“浴沂归咏”一章,后世就有人认为孔子不该称许有道家思想的曾晳,而忽略了走儒家“正路”的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便有了像崔述一般的论断说:“此章乃学老庄者之所伪托而后儒误采之者。”其实道家很多思想不见得与儒家冲突,其中所涉的精神层面,也是高度相同的,孔子一生,也有“道不行,乘柫浮于海”的喟叹,在“凤鸟”久盼不至的年代,圣人也偶会兴起萧瑟之感。还有此章写的是孔子与弟子游赏风景,正沐浴在怡然的春风之中,心情自不免随之放松,便暂时放下修身、治国的心事,孔子赞叹曾晳“浴沂归咏”,认为他的说法更优美而自然,就并非不可思议了。在孔子或孔子稍后的时代,儒家与道家思想是可以兼容的,这一方面可从《论语》中找到材料,一方面也可由《庄子》书中找到材料,譬如“庄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心斋”、“坐忘”,都是举孔子与颜渊为例的,这些都看得出来早期儒、道之间彼此兼容的性格。这类的观点,我在书中都试图点明出来了。我想在这一部分,我的《论语讲析》也许有点化解壁垒的作用。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礼与美学的关系,《论语》后半部偶出现孔门弟子冲突的问题,我常有与传统不很相同的意见,这些意见,我在书中都点了出来。《论语》不是放在博物馆的陈列品,它是活着的,《论语》既活着,就应让它流转不息,该让它容许一些新的解释在其中,这是我的想法。但传统的注本也是极重要的,绝不可抛弃,为了求真,解释可以修正,不可以全盘否定,因为是它使经典的生命延续下来,没传统的注本,《论语》早就消失了。

    写这样一本书,有些是我个人的因素,还有外在的原因,我总是想到我们当今中国人的处境。

    有什么当今中国人的处境呢?这就比较复杂了。与其他历史悠久民族相较,当今中国人所面对的问题有点特殊,像犹太与阿拉伯民族,到现在还要面对相当程度的生存压力,百年前的中国是一样的,否则没有梁启超《爱国歌》“每谈黄祸詟且栗,百年噩梦骇西戎”之言了,而目前的中国,可以说已挣脱了那个压力了。另外如埃及与印度,他们都能够生存无虞,但在他们之间,缺乏一种强而有力的文化传统来维系他们的心,大部分的埃及与印度人无法说祖先的语言、用祖先的文字,他们虽然继承着祖先的血液,却大多数已与祖先断了音讯。中国不同,所有认识汉字的中国人,几乎可以透过书籍相当“直接”地与我们的祖先沟通,我们历代祖先建构的文化价值,仍不绝如缕地存在于我们生命之中,比起那些种族,中国人的血管不仅流着祖先的血液,神经也如电网般传递着古老的信息,直接又快速,而且一刻也未曾停止,整体而言,中国是“有根”的民族。这种现象在世界的文化圈中,是很少见的。

    对当今中国的忧虑的不是传统消亡,而是扭曲。扭曲有时是无意,有时是有意。扭曲的祸害,比一点不剩的消亡更甚。完全消亡了传统的人成了另一种人,也可以简单地活着,而扭曲的人就成了不断自毁自残的人,结局可能就更为可惧了。这是我写这本书的最大的动机。我辛勤写作,勉励我的是这本《论语讲析》也许能为有心的中国人找出更多历史的真相,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既有的传统,我相信,当我们不再扭曲我们的祖先与我们自己,我们便能更自信而且毫无愧怍地面对当今的世界。

    有几个朋友看了本书的部分,说写的还不错,认为一些地方恐怕有“超越”古人时贤之处,我说不敢当,我知道是奖掖鼓励我的意思。我虽对一些历来的解释不以为然,有时不得已用了些批判的字眼,但态度是恭谨的,偶有一得之见,是因为我思考得够久,而这本书又是新作,被我批评的古人时贤,不是没有机会,或是来不及答辩,对他们而言,也有不公平处。也许再等些时候,有人认为我写的错了,我曾自以为是的意见也是千疮百孔的,也会用同样方法对我了,我觉得,要是这样很好,不是说学问是天下的公器吗?

    戊戌冬至(2018/12/22)写于台北永昌里旧居

  •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那只豹子

    作者:海明薇 发布时间:2011-01-28 22:28:48

    很多人都在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但我想谈谈那只豹子。

    我发现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除了天工鬼斧的匠气,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某个寓言,或者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也许是划时代的,更可能是跨越时空甚至文化的人类心灵秘符。(这个确实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因为我真的不是修文学的,不过我猜也许文学教授也会这么说)。

    这些寓言或符号极具象征性,既有某种特定含义,又对不同的解读保持开放性,比如“红与黑”,比如“城堡”,比如“堂吉诃德”,比如“欲望号街车”。

    所以当我刚刚读了这篇小说的第一段,我就确信他想讲的,并不是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而是雪地里那头死掉的豹子。

    豹子本该生活在山下的草原,而这一只却不知为何来到了雪线之上,结果死在这里。那个男人,不好好地在纽约或者巴黎享受要啥有啥的舒适生活,非要来到非洲,结果死在这里。当然,他本不该死在那里,如果他不是这么倒霉,如果直升飞机早点到来。在技术的层面,他的死似乎是个意外,但是读完他的心里活动,你就觉得他本来就是来找死的。那他为什么要找死呢,简单的说,就是他活腻了。

    然而如果我们这么说的话,这个寓言就太简单了。也许结果还是这个结果,但是其路径才是我们要去关注的。就好像一把柴烧完了是一束烟和一撮灰,一只烟花也是,但两种燃烧的过程是绝然不同的。

    这个小说的情节性并不强,基本上就是一个受伤的男人在几天之内和死神flirt的心理过程。更多的情节存在在读者的猜想之中:他之前的人生是怎样的,他为什么活腻了?那就要谈到人和动物的区别了。我们从小就听说,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就是因为blablabla,我私下觉得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追求切实的东西,比如食物、水,比如生存和繁殖,而人类却会追求种种不切实际的、虚无飘渺的,难以定义的、甚至是有害和危险的东西,比如尊严、比如爱情、比如理想(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比如极限运动……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所以,如果是一个动物,处于男主角的位置,它一定不会去寻死,但是一个人,就会有许多的理由要寻死。也正因为这样,比起那个男人来说,在我心里,更加徘徊不去的是那头豹子,那一定不是一头普通的豹子,它的追求一定和其它所有的豹子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那个男人在找什么,我也不知道那头豹子在找什么,但是我想我在找的,就是那头豹子。

    http://echoineurope.com/blog/?p=137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排版满分(277+)
  • 好评(65+)
  • 还行吧(393+)
  • 图文清晰(308+)
  • 好评多(447+)
  • 值得下载(324+)
  • 书籍完整(501+)
  • 内容齐全(166+)

下载评价

  • 网友 仰***兰: ( 2024-12-18 15:19:59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沈***松: ( 2025-01-09 12:23:38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蓬***之: ( 2025-01-01 09:17:35 )

    好棒good

  • 网友 陈***秋: ( 2024-12-15 07:38:25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利***巧: ( 2024-12-23 14:59:51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常***翠: ( 2025-01-04 00:21:56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隗***杉: ( 2024-12-25 04:48:16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通***蕊: ( 2025-01-07 03:12:39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师***怀: ( 2024-12-31 03:38:13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后***之: ( 2024-12-17 23:18:02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邱***洋: ( 2025-01-02 09:21:5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车***波: ( 2024-12-20 19:16:3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