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辞海版新英汉词典(彩色本)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02

辞海版新英汉词典(彩色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辞海版新英汉词典(彩色本)精美图片
》辞海版新英汉词典(彩色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辞海版新英汉词典(彩色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65575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3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2.45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02

内容简介:

《辞海版新英汉词典》具有以下特色:收词丰富。分级标注:收词1200O余条,涵盖英语课标词汇、教材词汇、常用短语、拓展词汇,并把英语课标词汇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分级标注,以满足各个学段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真题再现。直击考点:重点词汇下精选近几年中考与高考经典真题,还原题型,配以解析,帮助学生 透彻地理解知识要点。对接教材,贴合实际:重点释义下设有教材例句和常用例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日常使用需要。创新索引,方便查阅:设置“英语课标词汇索引”,让查阅变得 简单。


书籍目录:

英语课标词汇索引

凡例

正文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0

P

Q

R

S

T

U

V

W

X

Y

Z

附录

不规则动词

中学英语常见应用文写作

语法项目表解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Ash 发布时间:2018-06-07 08:24:55

    很美的传记,一往而深。

  • 作者:听影客 发布时间:2012-09-30 22:44:46

    课上看完,还行

  • 作者:等糖 发布时间:2017-08-01 10:45:04

    用现代语言解释的话,整整一本反鸡汤吧?挖掘心中的丑陋之处:虚伪、掩饰、奉承等等。如果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掉的话,那么强大就是看见那些美好背后的东西,尔后淬炼出澄澈的自我。

  • 作者:哒哒 发布时间:2024-04-04 22:43:57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 作者:小明 发布时间:2023-11-18 12:03:52

    太厚了! 不过期待下墨尔本和悉尼!

  • 作者:sutog 发布时间:2010-12-13 17:54:11

    看了一段,堪称文学和科学的完美结合。


深度书评:

  • 贴下《前言》

    作者:makzhou 发布时间:2022-06-08 15:03:29

    注:目前的出版计划里,《发现的方法》、《攸关时间》和《学科的混沌》都已分别完成了中文翻译,敬请期待。

    这本书汇集了过去十几年中不同时期的九篇理论论文。其中有些以前出版过,有些被翻译成其它语言或在小地方出版,还有些从未发表。虽然表面上它们涉及多样的议题,但这些论文共享一个共同的主题:用过程论方法取径(processual approach)阐述社会世界。

    我所谓的过程论取径,指的是一种假定社会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从一个瞬间到下一个瞬间都处于不断地形成、重制和消解自身(及其它事物)的过程中的方法。社会世界并不像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由原子般的单位组成,它们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各种规则。社会世界不由塑造和决定个体小生命的宏大社会实体组成,如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及其后人的社会学所遵循的那般。社会世界也不由给定单位之间的冲突组成,如马克思(Karl Marx)和他的许多模仿者的作品所述。社会世界同样不由决定和塑造我们感知的象征性结构组成,就像格尔茨和施耐德(Clifford Geertz and David Schneider)的传统所认为的那样。这些都是杰出的传统,每一项在分析人类事务方面都有其成功之处。但本书的取径不同。

    一种过程论的取径始于将个人,社会实体,文化结构,冲突模式——所有这些事物的形成和消解加以理论化:它们如何在一个瞬间又一个瞬间随社会过程在时间中展开。过程论取径的世界是一个事件的世界。个人和社会实体不是社会生活的元素,而是定义在接续事件的世系(lineage)上的模式和规律。它们是一支世系中的时刻;随着时刻隐入过去,它们同时塑造事件的下一次迭代。简而言之,过程论取径从根本上讲是历史的。其它方法取径起始所使用的全部微观元素本身都是过程论中的宏观结构。结构的稳定性需要被解释,而不是被假设。

    过程主义的直接渊源来自实用主义和与之对话而成长起来的芝加哥社会学学派。不幸的是,芝加哥学派里从未有人费心撰写一套系统的社会理论。实用主义者更关注心理学而不是社会理论。此外,当实用主义者开始严谨地对待过程主义时却被意外打断: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死中断了他刚刚开始阐述的对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回应。

    作为这些不同传统的继承者之一,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系统阐述一种过程性的社会理论。但如此巨大的企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子问题和中间影响。事实上我发现,正是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仔细研究,我才获得了更普遍的清晰性;而当我以演绎的方式处理我的任务时,常常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例如过程论方法需要一种明确理论化的时间观念,为此我在十多年前将我关于社会时间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论子问题的工作汇集到《攸关时间》(

    Time Matters

    )一书中。其中我讨论了诸如时间性的本质(the nature of temporality)、转折点的问题(the problem of turning points)、社会实体形成的机制(the mechanism of social entity formation)等理论问题,以及诸如如何想象因果关系和社会行动、如何处理时间顺序的诸多模糊性、如何操作化事件概念等方法论问题。

    Time Matters

    9.4

    Andrew Abbott 安德鲁·阿伯特 / 2001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中译暂定为《攸关时间》

    本书汇集了另一批此类论文,这些论文研究了过程论方法的不同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我质疑或扩展了先前集子中的论点。第一部分首先直接介绍过程本体论的一些方面。第二部分接着讨论这个本体论在方法论(第四章)和理论(第五章)上的引申含义。

    这前五章构成了一个单元。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位于「现在」,仍然保持着传统社会理论的视角,认为理论是对社会世界的一种抽象看法,一种从外部往内部看的视角。然而,过程论关注社会现实的日常形成,不可避免地挑战关于这种形成的经验事实:社会事件不仅由因果机制产生,而且由道德判断和价值产生。因此,本书后四章面对的一些问题涉及到社会过程的道德和价值特征,以及任何企图研究它的科学计划对应的道德和价值特征。第三部分的章节涉及个人结果和社会秩序的问题,第四部分的章节涉及社会科学中规范性实践的问题。

    在这四个部分中所有的分析都是建议性的。(相比之下,我目前手头关于过程社会本体论正式阐述的书稿——本书第一部分的主题——比这整本书都要长。)但是这些章节抓住了过程主义必须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方面。在一个读者注意力较短的世界里,有针对性的文章很可能比系统的阐述更能有效地传达观点。

    现在让我更详细地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正如我所说,第一部分的三篇论文涉及社会本体论问题。第一章考虑社会事物在过程论世界中的持久性,即它们的「历史性」。大多数研究社会生活的方法视持久性为理所当然,但这是过程论思维的一个中心问题:如果变化是事物的常态,那么为什么有的事物保持不变?第二章从过程论的角度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如果人性总是在变化,我们如何谈论「人性」?第三章扩展了我在《职业系统》(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一书中的生态论点,认为仅仅把某个特定的社会区域想象成一个被强大力量包围的生态并不够,就好像社会过程的一部分在移动,而其周围环境保持固定和持久。不,一切皆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把整个社会世界看作由这样的生态系统构成,这些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看起来都是与之相联的其它生态系统的「强大的外部力量」。

    职业系统

    8.9

    安德鲁·阿伯特 / 2016 / 商务印书馆

    这三章中的每一章都展示了当我们以过程论处理社会世界时,社会世界看起来会是如何不同。个体和社会实体在时间中动态地形成。而且,他们在某一时刻彼此之间的关系(生态)构成了一种相互对话。这种对话与世系的跨越时间对话一样重要,后者试图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捆束在某一特定社会事物上。因此,情境不仅在时间意义上重要,而且在(社会和物理)空间上也很重要。这些章节延续了我在《攸关时间》第三部分中初次探索过的一条分析路线,并在稍早的著作《院系与学科》(

    Department and Discipline

    )中展现了经验分析的雏形。(我所有的书都与现在这本有着完整的联系,因此简单起见,在它们第一次以「作者-年份」的形式出现之后,我将以书名的形式引用它们。)

    Department and Discipline

    评价人数不足

    Andrew Abbott / 1999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关于芝加哥学派和AJS的历史

    第二部分的两章将这一过程论的焦点转移到一个新的领域,即社会学理论化的前提。第四章阐述了前一章所研究的时间二重性。生态的概念最初(至少对我来说)出现在一个经验上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即职业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其它职业的同时代环境,而不是它们自己随时间推移的「叙事」的某种内在逻辑。历史性很重要,但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历史性赋予了行动者当前的属性,这些属性可能对他们在当下的生活有利或不利。尽管生态观点解决了这个难题,但它并没有真正解决一个哲学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开始把「现在」当作一个瞬间来思考,如何把过程清楚地看作时间流逝的一瞬间?第四章从方法论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它敦促我们扩大我们的工具库,超越我们熟悉的通常支持我们方法的叙事框架,无论是量化的还是质性的方法。我们还需要一种抒情社会学,我指的是一种关于时刻和情感认同的社会学。这一章强调了用纯粹的叙事取径分析过程所带来的危险性,找回了一种依「瞬时性」理解时间的取径,这种方法被马克思主义者批评的同时也被曼彻斯特学派通过批判「民族志的现在」所批评。它也隐含地挑战了我自己的《攸关时间》第二部分中的一些论点,并扩展了那本书中第七章的论点。同时本章也提出了「人文社会学」(humanist sociology)的可能性,这将在本书的尾声中再做讨论。

    让我们在理论思维中变得更具过程性这一点,除了迫使人们有意识地思考跨时间与跨空间的关系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如果序列(时间上的位置)很重要,那么「A在B之后」和「B在A之后」就不同。如果生态(空间上的位置)很重要,那么「A在B和C附近」和「A在D和E附近」不同。由此,过程论思维使人对殊相(particularity)更加敏感。更重要的是,过程论不仅从自我的角度定义了殊相,而且从自我周围角色的角度定义了它。位置的复杂性组合起来增加了我们分析社会生活的难度。第五章探讨了这一过剩现实的含义,过剩在过程论的思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当然,这一章的原始动机更为抽象:一方面它简单地从社会过剩现实出发,另一方面考虑了我们显然缺乏任何理论手段来思考过剩。但是,在过程论思维中涉及的组合性复杂提供了一个研究过剩现实的动机;而过程论理论则提供了对过剩起源的描述(通过习性化、群体瓦解等)和我们处理过剩的策略(例如通过序列化——在一个充斥过剩商品的世界里,按顺序享受各种不同的好处。)

    如前所述,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向规范性转变。这一转变由过程论方法促成,也许甚至是过程论必须的。过程论观点提醒我们,只有现在才真正存在。过去的所有因果效应都必须通过影响现在的形态而起作用(我在第一章中称之为「将自身编码进社会结构」)。但是,所有「因果」效应转变到一个瞬间里为道德活动创造了空间。因果效应只决定当前事物的一个方面。「现在」也由我们的行动决定,我们都是在道德的标志下,在「应然」的标志下,进行实践和判断。在这两个部分中,我开始分析这个应然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其它一些社会理论将道德行为视为经验事实:一些需要因果解释的事物。涂尔干对道德的分析即是如此。尽管他自己是一位执着于道德义务的人,他根本不把道德义务看作外在、由社会引起的,而是内在的义务。(我将在第九章中分析这一矛盾——称之为「知识异化」)。事实上,在大规模的涂尔干式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中,很难看出道德,甚至自由意志的位置,这在涂尔干的概率性社会因果观中成为「误差项」。但通过坚持所有的「致因」都流经现在,过程论不可避免地为作为现象的自由行动创造了一种真正的开放性。因此,对道德活动的分析就成为一项特殊的义务。

    第六章和第七章从一个经典问题开始:我们对良好社会生活标准的探讨。至少在个人层面上,这些问题通常被视为简单的经验问题。好的生活是富有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性满足的生活、或其它什么。同样在社会层面,我们有帕森斯式的「社会秩序问题」概念。第六章和第七章质疑了这些来自经验领域的个人结果和社会秩序概念的朴素自大。第六章讨论了个人生活的各种可能标准,即所谓结果的问题。它认为,我们通常的常识概念,「事情的结局」,实际上非常规范性,特别是它们对时间和过程的思考尤其如此。因此,本章考虑了一系列更广泛的可能的结果概念,并指出了它们不可避免的道德特质。第七章在社会层面进行了同样的分析,考虑了帕森斯提出的社会秩序的经典问题。但我将这种分析扩展到他考虑的简单秩序以外的许多其它秩序形式。同样,中心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想象将「价值」定位于时间中,这个问题困扰着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家们。这两章由此分别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善」的过程论叙述。两者基本上都是推测,就像前两章一样,它们为过程论立场增添了一种理论承诺,即扩大社会学本领的范围。

    第八章和第九章讨论了社会学本身的道德实践问题。因此,它们捕捉到社会科学不可避免的道德性质更为特殊的后果。就像之前对个人结果和社会秩序的分析一样,它们成长于过程论立场与事件道德轮廓的直接接触。第八章讨论了不平等问题,因为传统社会学已经通过非时间性、非空间性的方法对不平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首先表明,看似是测量的决定,其实是规范性的决定,我继续了第六章发起的对「常规的经验实践」的批判。然后,我的批判转向过程论框架,考虑了我们思考不平等时所固有的本体论问题。第八章不仅认为对不平等的大多数分析无意中假定了他们实际上可能并不提倡的道德立场;而且还表明,大多数不平等概念在时间上如何的不连贯。我们只有通过对可取的生活过程进行公开的规范性分析才能纠正这种不连贯。

    第九章转向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即职业道德的问题。但我不是把它当作经验问题,而是作为一个道德问题:与其说我们如何从经验角度理解职业道德,不如说我们如何生活在定义了职业学术人员事业的道德实践中。本章从知识异化问题入手,即用一种方式理论化社会生活的同时以另一种方式过生活。接着我分析了涂尔干对道德的立场,最后发现自己被迫从理论上解释如何最好地结合对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规范分析。我相信这一结合是过程论下的社会本体论的要求。这种分析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既是经验的又是道德的社会过程概念;走向一种社会科学,这种社会科学不仅包括经验性和理论性工作,而且还包括目前社会科学中仅存在于政治学理论中的明确规范性工作。

    这本书描绘了一幅人文社会学的图景作为结尾,在我看来这幅草图源于过程论的视野。虽然人文主义在某些方法论框架内最为明显,但我相信它体现了一种在所有方法论中都可行的立场。尽管这幅草图最初是作为对「批判社会学」和类似政治计划主张的评论,但在这里它依赖于构成本书基础的社会过程的概念。它直接源于理论。

    由此,这本书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和一个基本的共同主题。但这些章节仍然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可以单独阅读。在编辑方面,我的目标是在强调共同主题的同时,在每一章中都留下了最初激发论点的独立动机。这造成了偶尔的重复以及偶尔章节之间的突然过渡。但表面上的不当是保证这本书可以分章独立阅读的代价,本书的内在是统一的,并确实具有一种我在前面的总结中强调的方向感。

    本书的文本还有一个方面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不协调。这些章节并非都用相同的修辞结构写成,也并非都采用相同的理论模式。也许最突出的是有些章节采用非常详细的正式说明,而另一些则采取对话般的口头形式。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之间以及第六章和第七章之间的过渡尤其明显。

    这背后的解释很简单。所有这些章节都是以正式讲座的形式开始,但有些章节比其它章节的起源更为久远。当然,本书经过编辑已经大大改变了原有内容,但先前出版的迫切要求仍留下了大量印记。第三章到第六章出版于需要大量学术工具的环境下。第一、第二章和第七章、第八、第九章要么未出版,要么出版于学术工具不重要的环境下。因此,第三至六章有许多脚注,采用固定、通常是程式化的修辞结构,它们所包含的论据与理论论点一样甚至多。它们还有更多的内部标识。相比之下,之前与之后的章节包含的论据较少,使它们的论点呈现出松散的话语式形式。

    所有这些章节涉及相当广泛的学科和方法。它们从量化转到质性,然后又转回来,鼓励读者跟着我进入他们不熟悉、而我也不是专家的文献。然而我相信,理论化的主线和焦点成功地将所有这些交叉学科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些章节真正体现了「跨学科」这个词的恰当意义。

    至于实际的写作顺序,第三章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第一章和第六章从本世纪初开始。尽管它们最初的出版日期不同,但这三章或多或少一起产生。第四章和第七章出现在2000年中期,也是或多或少一起写成的。第二章和第九章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1年。第五章最早写于2009年,经过五年的发展变成现在的版本。第八章写于2014年,直接进入本书。

    我把这本书献给已故的哥哥。他和我在许多肤浅的方面不同,但在一些深入的方面却奇怪地相似。我写学术书。他挥汗建了一个小牧场。但我们都为生活和他人所迷惑。我们年轻时像动物一样打闹,成年后很少见面。但他的死清楚地表明了一种被掩盖的纽带中那未觉察的力量。愿他安息在活着的时候少有的平静中。

  • 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们都爱这个故事

    作者:林生 发布时间:2018-06-29 14:37:34

    我多么思念

    思念那些飞翔的日子

    思念那些亲爱的野鹅

    我宁愿自己

    永远是那个

    比拇指还小的

    小小的精灵尼尔斯

    ······

    01

    全世界的孩子们都爱这个故事

    你读过的最长的儿童文学名著是哪本?

    等会儿,我们可不是在谈《笑猫日记》《查理九世》《小淘气尼古拉》那样的系列作品,而是长篇名著。我想《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一定排的上座次。

    如果再找一本你小时候被迫看过的小说,《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也一定排得上座次,原因还是它太长并且太有名了。

    原书40万字,800多页。这是一个成年读者看了都会望而却步的体量。以至于大部分中译版本都要做大量删减和缩写。

    缩写版和全译本对比

    它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它的作者,瑞典人塞尔玛·拉格洛夫也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可以说,特别适合有巨著收藏癖和大奖情结的读者了

    而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它还是一本中小学教科书。

    很多人说这本书被高估。想想看,写给孩子的教材怎么可以拿诺奖?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不是至今还有人把十几个瑞典评委老头的标准和文学划等号吗?如果说高估,那么诺贝尔奖本身就是被严重高估的奖项。

    真的没关系。因为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读者持续地阅读和喜爱已经说明了一切,孩子们爱这个故事:

    小男孩尼尔斯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一天,他捉弄小精灵不成,反而被小精灵施了魔法,变成拇指般大的小人。此时,正好有一群大雁飞过,家里的雄鹅莫顿想要跟大雁一起飞走,尼尔斯为了阻止它,紧紧抱住雄鹅的脖子,不料却被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历时一年才返回家乡。

    在这次奇异的旅行中,尼尔斯看到了自己祖国的旖旎风光,增长了许多见识,结识了许多朋友,听到了许多故事和传说,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从中也受到了锻炼,并逐步改正了淘气调皮的缺点。回到家中,尼尔斯恢复了原形,变成了一个勇敢、机智、善良、乐于助人的大男孩。

    为什么孩子们会爱这个故事?

    整本书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惊险刺激的历险,许多温情感动的瞬间······所有的这些都合情合理对吧?唯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

    这件事情从未发生。

    从来没有一个小孩子叫尼尔斯·豪格尔森,没有一只大雁叫阿卡,更没有一只坏蛋狐狸叫斯密尔,没有变小,没有历险,没有死亡。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

    抄袭借鉴

    致敬。

    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阅读的过程仍然会不由自主的忘掉这一点,如同大诗人柯勒律治所言:“自愿放弃怀疑。”

    拿起一本你喜欢的儿童小说,不一定要是经典,但最好是。想想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与作者达成共识,相信那些明知不存在于我们世界的人事物真实不虚,甚至对他们有所反应?

    我觉得关键的地方在于,“所有的这些都合情合理。”也就是,作者能够自圆其说。

    小说让我们进入一个幻想世界。因为是幻想世界,所以有小精灵。因为尼尔斯淘气,才有了必须要接受的惩罚。尼尔斯身子变小,观察的视角因此改变。忘记自己变小,就会发生意外,尼尔斯才飞得起来。

    身子变小,就要想办法复原,这是整个故事发展下去的动力。

    尼尔斯有了勇敢和正义当做通行证,才能跟一群高贵的大雁旅行。

    而和坏蛋狐狸斯密尔斗智斗勇,尼尔斯的勇敢和正义才得以充分发挥。

    逻辑严谨可信,故事得以成立。

    而要让故事精彩,必须保持故事张力。此时,坏蛋就出现了。

    02

    当坏蛋出现在好小说里

    像歌曲《故事里的故事》唱的,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故事是关于好人的,坏人只是被放进故事。因为有些事情需要发生在主角身上,而他们又没办法自己把事情揽过来。

    汤姆·索亚,典型的“坏孩子”,但心地很善良;奥利弗·退斯特,被恶势力控制,但从来没学坏;葫芦娃,天生暴力,但特别爱爷爷。他们都只是孩子啊,能干出什么坏事?

    世界上没有坏孩子

    可是,他们都有对头。印第安·乔、费金、青蛇精!

    我们的男主角尼尔斯,他的死对头就是狡猾的狐狸斯密尔。

    它不是从《疯狂动物城》、《大坏狐狸的故事》或《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穿越而来,自带逗比属性和好人品。也不是毫无脑子的只搞破坏,不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情感或智力回应。

    好狐狸系列

    这个是能真真切切一口咬掉你脑袋的家伙,它已经杀死过不少大雁。

    它是善于把握机会屡屡得手的金牌猎手,它巧舌如簧,轻易说动水獭和紫貂当它的马前卒,同时睚眦必报,仇恨可以鞭策它千里追踪·····

    毋庸置疑,狐狸斯密尔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但是它也展现了他的聪明、洞察、语言天赋和魅力。

    它的暴力行为是聪明、理性的,所以才更可怕。

    转念一想,如果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坏蛋,不管识别的成本有多高,我们也一定要教会小孩子预防,乃至识别出来,让孩子认识危险性。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真相:这个世界上,有阳光的照射不到的地方,有善就有恶,有爱便有恨。坏蛋不是像动画片里的那么蠢,听妈妈讲安全防范绘本,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整本书全靠这根搅屎棍在里面起作用。作为一个危险的元素,它使故事保持着张力。

    而我们知道,每本小说的首要任务都是讲故事,如果讲不好,它就不大有可能去讲更为广阔的主题。

    03

    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1909年,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作者演讲的题目是《心灵的债务如何偿还?》,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她欠的债务并非金钱,而是优秀的文学传统和历史文化传统。

    欠文学的传统是因为她受惠于诸多伟大小说,以及比小说更古老的源头——讲故事的传统。正是这些优良传统激发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很明显的能看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和安徒生的《拇指姑娘》的影子。

    格列佛游记

    7.8

    斯威夫特 / 200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尤其是前者,尼尔斯看待动物,如同在小人国的格列佛,采取俯视的视角,可以一个人打败一支小人军队。而身子变小之后,视角倒转。就像在大人国的格列佛,一只毫不起眼的老鼠和小鸟都会威胁他的生命。

    而作者直接承认的来源是吉卜林:

    “我当然有吉卜林作为我的模范,但是你们在读这部书的时候,不要去考虑吉卜林,因为我不会像他那样创作出那么出色的动物。”

    小朋友都看过迪士尼的电影《奇幻森林》了吗?就是根据吉卜林的小说《丛林之书》改编的。

    奇幻森林

    (2016)

    7.8

    2016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奇幻 冒险 / 乔恩·费儒 / 尼尔·塞西 比尔·默瑞

    丛林之书

    8.7

    [英] 鲁德亚德·吉卜林 / 2018 / 浙江文艺出版社

    里面的小男孩英格利(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青蛙”)和本书主角尼尔斯多么相像。尼尔斯身子变小之后也被很多动物称作“小青蛙”。而真正的主角——动物们拟人化的处理也被借鉴。

    文学的传统滋养了作者写出《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如同一代代的读者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获得滋养一样。

    我们具体举一个例子,比如视角的转换会发生情况?

    经典绘本《两只坏蚂蚁》可以帮助小孩更加直观地理解这种视角转换带来的影响。

    两只坏蚂蚁

    8.0

    (美)克里斯·范奥尔伯格 文/图 [美国] 克里斯·范·奥斯伯格 / 2011 /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两只小蚂蚁因为贪吃掉队,在人类的厨房经历了很多危险。

    换个视角,设身处地,能让人更加理性思考。就《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而言,我们被要求去理性地认识那个非理性的存在:

    等尼尔斯身子一变小,家畜纷纷造反。

    从前可以抓鸡冠玩的家鸡,现在尼尔斯根本不是对手;而他一直揪着尾巴玩的猫,如今可以轻易要了他的命;平常被他欺负的三只奶牛,更是先后表示要让他尝尝蹄子、犄角和木头鞋的滋味。

    连性情通常比较温和的家畜都如此,更不要说危机四伏的外面的世界了。

    变小还意味着人与动物力量悬殊,身份对调。如果强大的一方诉诸暴力,真正的危险发生了。

    变小之后,外号“小青蛙”的尼尔斯经常成为被猎食的对象。或者是小熊的玩物,玩累了会毫不犹豫地吃掉他!

    而最危险的敌人,它们杀戮不止是为了填饱肚子,还为了娱乐。

    “可是狐狸也要求生存呀。”男孩子说道。

    “不错,”大公羊正色道,“那些除了能够使自己活下去之外不再滥杀滥捕的动物,当然可以活下去。然而这些坏蛋却不是,他们是伤天害理的罪犯。”

    我们再举一个成年人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这组曾经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漫画,是否有震撼到你?

    当然,这是一种极而言之的情况。

    本书启发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不以成人的眼光,而是小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你才会看见世界的奇妙之处。其次是不以人的眼光,而是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才会更好的意识到人类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重新认识本书一再强调的价值观——什么是忠诚、勇气、良心和正义。

    04

    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小说

    做为一本中小学教材的小说,《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的道德教育目的一目了然。

    10个男孩里有9个是捣蛋鬼。书中尼尔斯的形象,让我想到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人上的都是教会学校。都是十三四岁的叛逆期,满肚子鬼点子,同时渴望冒险,还有他们一翻书就困,都不爱学习。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讽刺了整个教育体制,而后者则努力为其辩护。

    汤姆·索亚历险记

    9.0

    [美]马克·吐温 / 2011 / 译林出版社

    但是仔细看下去,你会发现,两本书说的还是同一个事情。马克·吐温讽刺整个教育体制是因为当前教育方式的刻板和僵化。塞尔玛·拉格洛夫为教育辩护,是因为教育也可以做到不拘一格和充满想象力。

    据说出版方曾表示担心,学生阅读这样一部作品,对故事性的兴趣可能转移他们对知识的重视。

    假设我们的作者妥协,改故事性为知识性,我们会得到怎样一部结果。我想,多半会得到另一部《天路历程》吧!尤其是尼尔斯原本上的就是教会学校,更增添这一可能性:

    天路历程

    9.0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原 著 / 2007 / 中国工人出版社

    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详细地描述了主人公从“基督徒”到“天国”的旅程,途中他得到了名叫“传道者”、“帮助”这些人物相助,也受到“老世故”、“顽固”、“伪善”等人的阻挠。

    一望而知,这是个寓言。对角色个性的干巴巴展示,对重点的笨拙提示。作者对主题思想的公开陈述,没有一丝一毫的戏剧性。这些都是好小说要避免的。

    因为通常而言,寓言只有观点。而小说,尤其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样的幻想小说,如果想要调动我们的注意力和情感,就更需要生气。

    它需要将角色表现得尽可能丰富和复杂——我们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些角色需要和各种问题抗争,这些问题也值得他们——也就是值得我们花力气解决。

    一个特殊的故事,可以提出很多普遍性的问题。藉由这个故事,我们仍然可以领略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比如小说第8章,在尼尔斯先后挫败狐狸斯密尔的阴谋诡计时,尼尔斯已经成为他们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了他的安全,大家甚至可以牺牲性命。

    第44章,描述了一个母亲留宿患肺结核的病人而导致家迫人亡的惨剧。四个孩子先后染病去世,自己也生命垂危,但她仍这样说:

    “当一个人做得对时,死是不可怕的。所有人都会死,谁也免不了。不过,人可以自己决定,是带着好良心去死,还是带着坏良心去死。”

    小说的结尾,当尼尔斯得知变成原来的样子必须以牺牲雄鹅莫顿为代价,他宁愿自己不再变成人,也不会背信弃义出卖朋友。

    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而不是直白的道德说教,凸显人类行为更为普遍的内涵:对正义的渴望,对被爱的需要,或获得真挚的友情。

    人类是爱推理的动物。给我们这些特殊性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得到普遍性。小说总能引发我们情感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几乎所有的小说都能教育我们。

    我非常喜欢著名作家马原的一套“浅入浅出说”,马原认为,最丰富的内涵往往可以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大道至简,此之谓也。

    读完本书,或许你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诺贝尔颁奖词给它的评语是

    “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和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了。

    文章最后,分享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

    前两天听到一个爸爸抱怨小孩子不爱看书,注意力不集中,翻两页就放下了,没有任何法子。后来才知道,这个家长给孩子看的都是一水的孔孟老庄之类的国学,没事就让孩子在邻居前背一段。

    他的孩子才6岁,哪个被压榨的童年是快乐的?

    “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寄望。”

    有没有一种体恤双方的方式呢?不如从读既有教益又有趣的书开始吧。

    比如《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无漏页(101+)
  • 超值(237+)
  • 值得下载(438+)
  • 快捷(155+)
  • 差评少(434+)
  • 格式多(205+)
  • 无颠倒(604+)
  • azw3(489+)
  • 已买(641+)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怀: ( 2024-12-20 19:29:01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曹***雯: ( 2025-01-08 22:42:3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常***翠: ( 2025-01-07 08:39:20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辛***玮: ( 2024-12-25 05:05:2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石***烟: ( 2024-12-14 16:04:4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冷***洁: ( 2024-12-20 14:52:41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芮***枫: ( 2025-01-04 11:12:1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薛***玉: ( 2024-12-25 15:20:18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詹***萍: ( 2024-12-26 01:16:59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