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马可波罗行纪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9:33

马可波罗行纪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马可波罗行纪精美图片
》马可波罗行纪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马可波罗行纪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04136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1
  • 页数:882
  • 价格:50.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9:33

内容简介:

《马可波罗行纪》讲述了一位13世纪的威尼斯人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而游历中国的奇书,决承钧先生的译本至今仍是学界公认的最佳译本。《马可波罗行纪》以中华书局1954年繁体竖排大字本为底本,影印精装出版,并新编新华译名业对照表,附于书末,以便于读者查阅。


书籍目录:

叙言

马可波罗赠谢波哇藩主迪博钞本原序

第一卷 马可波罗自地中海岸赴大汗忽必烈驻夏之上都沿途所经之地及傅闻之地

引言

第一章 波罗弟兄二人自孔士坦宁堡往游世界

第二章 波罗弟兄二人之离速运克

第三章 波罗弟兄二人经过沙漠而抵不花刺城

第四章 波罗弟兄二个从使臣言往朝大汗

第五章 波罗弟兄二人抵大汗所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马可波罗行纪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马可波罗行纪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马可波罗行纪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其焚尸也,必须请星者选择吉日。未至其日,停尸于家,有时停至六月之久。……其尤怪者,卜人有时谓不宜从门出丧,必须破墙而出。此地之一切偶像教徒焚尸之法皆如是也。


有丝甚饶,以织极美金锦及种种绸绢。是为一富足之州,由是一切谷粮皆贱。境内有野味甚多,且有虎。有富裕之大商贾包办其买卖商货之税额,君主获有收入甚巨。


(成吉思汗)进围一名哈剌图(calatuy)要塞时,膝上中流矢死。


某日有一妇人嘱彼缝制一靴。此妇腿足皆丽,出其足以量靴之尺寸。靴工心动,已而大悔。其人数闻福音书中之言,外眼有过,累及良心,应于犯过之前,立时将眼抉出头外。于是待此妇去后,取缝靴之锥刺其一眼。由是仅存一眼。


骑行二日,抵于大洋,海边有一城,名日忽鲁模思(Ormus)。城有港,商人以海舶运载香料、宝石、皮毛、丝绸、金锦与夫象牙暨其他货物数种,自印度来此,售于他商,转贩世界各地。此城商业极其繁盛,盖为国之都城。所属城村不少。国王名称鲁墨耽阿合马( Ruomedam Ahomet)。阳光甚烈,天时酷热。2)城在陆上,外国商人殁于此者,国王尽取其资财。

此地用香料酿海枣酒,甚佳。初饮此酒者,必暴泄,然再饮之,则颇有益,使人体胖。其地之人性于有病时食肉与面包,无病食之则致疾。其习食之物,乃为海枣、成鱼、枸櫞、玉葱。其人欲保健康,所以用玉葱代肉。其船舶极劣,常见沉没,盖国无铁钉,用线缝系船舶所致。取“印度胡桃(椰子)树皮捣之成线,如同马,即以此线缝船,海水浸之不烂,然不能御风暴。船上有一桅、一帆、一舵,无甲板。装货时,则以皮革覆之,复以贩售印度之马置于革上。既无铁作钉,乃以木钉钉其船。用上述之线缝系船板,所以乘此船者危险堪虞,沉没之数甚多。盖在此印度海中,有时风暴极大也。

其人色黑,崇拜摩诃末。其地天时酷热,居民不居城中,而居城外园林。园林之间,水泉不少。虽然如是,若无下述之法,仍不能抵御此热:

夏季数有热风,自沙漠来至平原。其热度之大,不知防御者遭之必死。所以居民一觉热风之至,即入水中,仅露其首,俟风过再出。

每年11月播种小麦、大麦及其他诸麦,次年3月收获。除海枣延存至5月外,别无青色植物,盖因热大,植物俱干也。

船虽不坚,然有时不致破损者,盖有鱼油涂之。居民有死者,则持大服,盖悲泣亘四年也。在此期内,亲友邻人会聚,举行丧礼,大号大哭,至少每日一次。


此种船舶,太古之时已见有之。幹朵里克云:“此国所用之船,纯以绳线缝合,我曾登此种船舶,未见有铁一片。

涂船之油,乃鲸油。9世纪时之阿刺壁旅行家曾言波

斯湾之渔人取鲸脂熬油,合他物以涂船,填其空隙。

其船舶以椰子树制造,闻全以树材为之,以树干作船身,以树皮树叶作帆作绳,以椰子作载货。其最可注意者,船板皆用此种绳子缝合,涂以石灰,缘其地无松脂,亦无铁,所以其船不能抵抗海险。(沙儿丹说)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马可波罗行纪》讲述了一位13世纪的威尼斯人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而游历中国的奇书,决承钧先生的译本至今仍是学界公认的最佳译本。《马可波罗行纪》以中华书局1954年繁体竖排大字本为底本,影印精装出版,并新编新华译名业对照表,附于书末,以便于读者查阅。


精彩短评:

  • 作者:卡诺 发布时间:2009-11-12 15:07:54

    郑州。长篇攻略。

  • 作者:凝琰 发布时间:2009-01-16 11:37:42

    沙海昂注释有诸多错误,为伯希和等人在书评中诟病,宜左书右评,比证核对。

  • 作者:PtEros 发布时间:2018-06-30 18:08:34

    想想13世纪,没有飞机,没有火车坐的人能体验(了解)到如此丰富的文化,并且记录下来,让后世人能够了解各国动人的历史,真真不枉他的一生。

  • 作者:后浪生活教室 发布时间:2023-11-27 15:37:44

    斯蒂芬斯是世界瑜伽教学的开拓者,被誉为瑜伽老师的导师。这本是继《瑜伽教学》之后又一力作!

  • 作者:[已注销] 发布时间:2006-07-02 15:44:18

    今天找了三本老外在中国的游记,准备拿回家一起读,一元二明,一个商人马可波罗一个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和一个穆斯林国家撒马儿汉的大臣,其游记对比读来,想来别有风味.

  • 作者:Tariel 发布时间:2007-11-16 21:06:08

    很强大的游记,嗯


深度书评:

  • 荣新江:《马可·波罗注》影印本序

    作者:文在兹 发布时间:2017-08-12 15:58:11

    《马可·波罗注》影印本序

          荣新江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对《马可·波罗寰宇记》中出现的专有名词所做的注释和研究,作为伯希和的遗著之一,由其弟子韩百诗(Louis Hambis)整理出版,第1—2卷为注释,第3卷为索引,分别在1959、1963、1973年陆续出版。

          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原本是他与英国汉学家慕阿德(A. C. Moule,1873—1957)合著的《马可·波罗寰宇记》(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的第3卷,这在《寰宇记》第2卷的后面有明确的记录,其中部分稿子在1939—1940年间已经交到伦敦。但伯希和多才多艺,顾及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直到1945年去世为止,也未能完成。但伯希和显然对此做了详细的规划,首先就是把书中所有的专有名词提取出来,通过各种写本、印本的拼法,找出《寰宇记》笔录者鲁斯蒂谦(Rustichello)所使用的正确形式,以便于在他们的校译本中使用统一的正确拼法。然后按照字母顺序,对这些专有名词做详细的解说,包括对这些专名的语源考释,找出专名在各种语言中的转译以及异写的原因,根据东西方史料对人名、地名、国名、部族名等按年代或专题加以阐述。由于工作量太大,即使有天大本事如伯希和,也壮志未酬身先死,生前只写了从A字头的Abacan到C字头的Çulficar,尚未完成C字头的所有条目,其中有些条目也比较简单。伯希和去世后,对蒙古史也有很高造诣的弟子韩百诗将他留下的笔记整理成两卷本《马可·波罗注》,对包括D字头到Z字头的残稿,又编制详细的索引,作为本书第3卷。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第1卷所收的A至C字头专有名词的注释编作1—203号,计1—611页;第2卷所收D至Z字头专名的注释编作204—386号,计613—885页;前者三个字母有六百多页,后者24个字母只有272页,可见是一部没有完成的《马可·波罗注》。作为伯希和与慕阿德合著的《马可·波罗寰宇记》的续编,这部在巴黎出版的著作用宽体大16开的开本、咖啡色的封面,都和前者保持一致。

          在已写就的A至C词头的条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伯希和才华横溢的篇章。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注释”词义来理解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注》,在那个注释越长越显得有学问的时代,有些条目早已超出一般的注释,而成为一篇系统论述该主题的文章,甚至是一本书!我们不妨看看一些条目的页数,比如Alains“阿兰”,也就是古代的奄蔡,是16—25页;Caragian“哈剌章”,云南,169—181页;Caraunas“哈剌兀纳思”,183—196页;Cascar“喀什噶尔”,汉唐的疏勒,196—214页;Catai“契丹”,216—229页;Cin“秦”,中国,264—278页;Ciorcia“主儿扯”,即女真,上溯到蠕蠕、柔然,366—390页;Cotan“忽炭”,于阗,408—425页;Cowries“贝币”,531—563页;Cublai“忽必烈”,565—569页;Curmos“忽鲁谟斯”,576—582页;Caiton“刺桐”、泉州,583-597页;都是一篇文章的篇幅。最长的两条,一条是Cinghis“成吉思”,281—383页,越百页;另一条是Cotton“棉花”,425—531页,也超过百页。两者都有若干小标题,如前者讨论了成吉思汗的出生、血统、“铁木真”之名、登基、“成吉思汗”称号、去世时地、陵墓,等等问题;后者讨论的更为广泛,涉及印度、中亚各种棉花的记录,以及如何进入中国的问题,两者都是一本书的规模。这就是伯希和的风格!他生前完稿的正式著作并不多,大多数是论文、札记、书评。马可·波罗的书本来是最能让伯希和展现才华的场域,可惜他铺的摊子过大,有些条目外延过多,最终让这部宏伟的《马可·波罗注》成为一座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

          伯希和1878年5月28日出生在巴黎,毕业于巴黎自由政治和东方语言学院,师从沙畹(E. Chavannes)、考狄(H. Cordier)和列维(S. Lévi),在汉学、佛学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1900年,伯希和在北京遇上义和团运动,为保卫法国使馆,曾与拳民和清军浴血奋战。随后几年在西贡的法国远东学院任教,主要研究印度支那。1906—1908年,他率领法国中亚考察队,发掘巴楚、库车古代佛教遗址,并深入敦煌,攫取大量敦煌写本和绢画。敦煌的巨大收获虽然引起争议,但最终让不满33岁的伯希和在1911年登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的席位。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伯希和应征入伍,以武官身份于1912—1919年期间再次来到北京,政务之余,兼做研究。1919年回到巴黎后,伯希和进入学术研究的最佳境界,在《通报》、《亚洲学报》、《法国远东学院院刊》等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发表论文、书评。1921年,伯希和入选为法国金石与美文学院院士。1932年,他代表法国教育部,到印度支那巡视法国远东学院工作。然后前往中国和日本访问,均受到热烈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然影响了这位学术巨人的正常发挥,而此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正是《马可·波罗注》的撰写。1945年10月26日,刚刚迎来德国投降的法兰西和国际汉学界,却失去了年仅67岁的伯希和教授。

          作为一位欧洲的汉学家或东方学家,伯希和继承其老师考狄的衣钵,很早就关注马可·波罗的《寰宇记》。1904年撰写《交广印度两道考》(Deux itinéraires de Chine en Inde à la fin du VIIIe siècle, BEFEO, 4, 1904)时,就引用了马可·波罗对中国南方的描述。韩百诗回忆说他在1918—1930年和1936—1939年两度在法兰西学院授课期间,曾多次讲述马可·波罗之书。除了与慕阿德合作出版《马可·波罗寰宇记》外,伯希和生前发表的有关《寰宇记》的专题文章不多,但他几乎对每一种新出的《马可·波罗行记》的整理本或译本,都撰写了书评:1904年发表玉尔(Henry Yule)译注、考狄补注的《马可·波罗之书》(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第三版的书评(BEFEO,4,768—772页);1928年发表沙海昂(A. J. H. Charignon)现代法文译本(Le Livre de Marco Polo citoyen de Venise)的书评(T’oung Pao,25,156—169页);1932年发表里奇(Aldo Ricci)英译本《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的书评(T’oung Pao,29,233—235页)。因此,伯希和虽然没有发表专题论文,但一直在跟踪马可·波罗书的最新研究成果。伯希和的学术范围和对《马可·波罗寰宇记》的长期关注,使他成为解释这部书中专有名词的最佳人选,但一个人的学术生命是有限的,他没有计算好自己学术生命的时限,最终没有完成他的《马可·波罗注》的大业。他的这部遗著也是在他去世十多年后,在戴密微(P. Demiéville)院士的推动下,经过弟子韩百诗的努力,加上突厥学家哈密屯(J. Hamilton)、藏学家麦克唐纳(A. W. Macdonald)的帮助,才得以出版。至于从学术角度看伯希和对马可·波罗研究的贡献,则可以参考法国当今马可·波罗研究的泰斗菲利普·梅纳尔(Philippe Ménard)的专文(Paul Pelliot et les études sur Marco Polo, Paul Pelliot (1878-1945), De l'histoire à la légende, Actes du colloque, Paris,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2013, pp. 493—525)。

          伯希和大概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汉学家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敦煌盗宝的故事,还缘于冯承钧先生翻译了他的大量西域南海史地论著,耿昇先生则翻译了他的许多西域敦煌考察探险记录。但他用英文撰写的《马可·波罗注》,一直没有中文译本。之前曾听说龚方震先生曾组织人员翻译,但书稿“文革”中遗失而未能重新再译。在中华书局成立汉学编辑室座谈会上,一位资深专业翻译家说想翻译这部著作,但苦于手边无书。我随后复印一套寄上,迄今未见出版。这部书的原本现在同样已经很难寻觅,中西书局打算将其影印出版,对于学界无疑是个喜讯。我近年来关注马可·波罗及其《寰宇记》的研究,应邀撰序,因略述伯希和研究马可·波罗之原委,以便读者使用其详略不一的注释时参考。

            (2017年4月30日完稿于东京旅次)

  • 《马可波罗行纪》讨论材料

    作者:希望 发布时间:2015-06-30 11:43:39

    杨志玖:《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回答》,《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二、否认确据

    (一) 马可书中说, 波罗一家得以离开中国的机遇, 是由于伴随三位波斯使臣Oulatay、Apusca、Coja护送一位蒙古姑娘(原文为lady ) Cocachin (阔阔真) 从海道航往波斯。这三位使臣的汉文译名在《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八“勘” 字韵所引元代的《经世大典 站赤》中有记载, 他们叫: 兀鲁、阿必失呵、火者, 他们是奉旨“取道马八儿(马可书中的Maabar) 往阿鲁浑(马可书中的Argon) 大王位下” 的。伍德傅士却不以为然, 认为这一故事可能是从其它资料借来的, 因为在汉文里或拉施特( Rashid) 的《史集》里都没有提到有欧洲人或意大利人伴随那位姑娘(第32页)。伍德博士反驳说, 即令承认确有蒙古姑娘之行, 也只能说明这又是马可波罗重述的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 像他重述的远征日本和王著叛乱事件一样(第137页)。

    蒙古姑娘出嫁是否尽人皆知? 《元史》、元人文集及其它元代文献都无记载。须知,这个姑娘并不是什么皇室之女, 只是蒙古伯岳(牙) 吾部一贵族之女, 不值得大书特书。

    (二) 王著叛乱事件, 《元史》、元人文集、拉施特《史集》以及马可波罗书中都有记载, 是一桩轰动朝野、尽人皆知的大事。马可波罗说, 事件发生时, 他正在当地。这应当是真的, 因此事发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三月十七日丁丑夜间( 1282年4月16日) ,正是波罗一家在中国之时。他虽未参与此事, 但当时在大都, 会听人(西域人或蒙古人) 向他转说。伍德博士认为马可记此事有误, 系取自阿拉伯或波斯资料, 而非其本人所见(第146— 147页)。我们承认马可未在出事现场, 但事后听人转说则不可否认。

    马可说,发动此次叛乱的主角名Cenchu,是个管领一千人的军官,其母、女、妻并为阿合马所污,愤而欲杀之,遂与另一名Vanchu者同谋,其人是一管领万人的军官,二人设计,纠合同党,于夜间杀死阿合马。英国学者穆尔( A. C. Moule) 即指出, Cenchu 是千户译音, 即指王著, Vanchu 是万户译音, 指其同谋者高和尚。这就和《元史》记载基本一致。

    三、版本问题

    一位学者就语汇的极端分歧, 认为可能有另一位代笔人(指如鲁思蒂谦诺) (第47页) ; 另一位学者则认为有一串人根据其惯用的语词参与工作(第50页)。伍德博士说, 由于马可书原稿早已遗失, 这些被分析的版本都非原著, 其分析结论还难以绝对证实,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们对中世纪东方认识的迅速扩展, 我们只能得出这一结论, 即现在残存的版本中, 有许多人在原版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窜改的东西(第48页)。

    四、漏载释疑

    (二) 印刷 伍德认为马可波罗提到纸币, 但未提印刷术(第68页)。当时欧洲还没有印刷术和印刷品, 怎能要求他说出印刷术这一名称呢?

    (三) 汉字 马可书中却未提及汉字。据《元史 崔斌传》, 至元十五年( 1278年) 时, 江淮行省的官僚(当指蒙古及西域人) 竟“无一人通文墨者”。不通汉语或汉文并不妨碍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从事各种活动。马可波罗是商人,以他的文化水平, 很难顾及文字尤其是难识的汉字。

    (四) 茶叶 马可书中没提到茶叶。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到中国的茶, 可能是因他保持着本国的习惯,不喝茶。当时蒙古人和其他西域人也不大喝茶,马可波罗多半和这些人来往,很少接触汉人, 因而不提中国人的饮茶习惯。

    (五) 缠足 马可书中却无此记载。

    张星烺生说, 辽、金、元的统治者, “鄙弃汉人风俗。淮以北, 南宋时, 人即多改胡姓, 衣胡服, 操胡语。缠足一端, 吾人亦可推想当时北方未必为习尚也。马可波罗居中国十七年, 大半皆在北方。其所有记载, 亦以北方为最详。当其官南方时, 富贵人家之妇, 或甚少见, 或因记载简略, 而有缺也。

    (六) 长城 伍书专辟一章, 名曰《他漏掉了长城》(第96— 101页)。她说, 这一遗漏乍看起来很糟糕, 但值得争论的问题是, 长城在13世纪是什么样子以及当时它是否存在。她指出, 现在所见的长城是明朝开始用砖石建造的, 而以前的长城则是用黄土筑成的, 不过, 经过捣碎夯实的加工仍很坚固, 至今仍有遗迹。她引用了伴随英国使臣马戛尔尼( G. Macartney) 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抵华的副使斯汤顿( G. Staunton) 的《记事》: 他又从威尼斯道奇( Dog e) 图书馆中引用了一段有关马可波罗到中国的路线: 抵达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 后, 他折向东南, 过印度的恒河至孟加拉, 沿西藏山区至中国的陕西、山西最后到达大都, 而无需穿越长城。

    看的人要有一定历史知识。马可波罗, 一个商人的儿子, 学识不高, 对中国历史毫无所知, 他能对断壁残垣或突起的碉楼感兴趣并告诉旁人吗?

    即使对马可波罗来华前金朝所修的“长城” , 马可书中也没有记载。马可波罗经常往来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 ,自应经过界壕,但他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这些界壕和边堡已堙塞或荒废,无可观者,不足触发马可的好奇心情。

    亨利 玉尔对马可波罗未提长城的解释。在《导言》中, 他说: “书中未提长城, 但吾人有理由相信, 当马可波罗在他口述某一章时, 他心中所指, 定是长城。”玉尔指的是该书上卷第59章《天德省及长老约翰的后裔》所述该地“即吾人所称之葛格( Gog ) 与马葛格( Mag og ) , 而彼等则称为汪古( Ung ) 与蒙古( Mungul)”。玉尔注释此段时认为, 马可在提及葛格与马葛格时, 其心目中实际上是指西方传说的“葛格与马葛格壁垒( Rampart of Gog and Magog )” , 即传为亚历山大王所筑的壁垒, 此处则指中国北边的长城。

    他可能听到汪古、蒙古与葛格(冯承钧译写为“峨格” , 甚可注意)、马葛格发音有相似之处, 因而生此联想。当然, 这一带是汪古部族的地盘, 而汪古部是为金朝防守边墙的; 还有一说, 在蒙古语中称边墙为汪古。因此, 马可波罗是否因此而联想到“葛格与马葛格壁垒” 也未可知。

    黄时鉴、龚缨晏:《马可• 波罗与万里长城— — 兼评《马可• 波罗到过中国吗?》,《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抵达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 以后, 沿着丝路南道到了罗布泊, 然后经沙州(今甘肃

    敦煌) , 沿河西走廊东行, 过天德军抵达元上都, 再到大都。如果将马可• 波罗的这条入华路线与元代之前的中国长城线路加以对比, 就可以发现, 他至少在两个地方有可能见到长城: 一个是在西部的敦煌地区, 另一个是在从上都到大都的旅途上。

            马可• 波罗入华时, 敦煌地区的长城, 即秦汉长城的西端,早已荒废。

            当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 除了极个别的关隘被人们加以修缮利用外, 长城的绝大部分都已成为荒芜的遗址。长城只是作为古迹, 从而和一些古寺废庙一起出现在元人诗文和地理

    文献之中。

    杨志玖:《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他所记元代节日和刑制谈起》,《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

            马可波罗举出了两个重要的节日。一个是忽必烈的生日:他说,大汗的生日是九月二十八日。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作“大汗生于阳历九月即阴历八月二十八日”是意译,可信。据《元史•世祖纪(一)》,忽必烈生于乙亥年(1215)八月乙卯日,即八月二十八日(西历9月23日),马可所说,与《元史》完全一致。

    另一盛大节日是新年。马可说,他们的新年开始于2月(西历),这一天,全国自皇帝、臣僚及人民一律穿白衣,举行庆贺,称为白节。

    蒙古旧俗,以白为吉,恰如马可所说,他们认为白衣是幸运和吉祥之物,因称元旦为白节。注释家亨利•玉耳说,蒙古人迄今(指19世纪末)仍称正月为“白月”。

    马可讲到蒙古人的法律时说,如有人偷一件不犯死罪的小东西,则被打七棍,偷两件则被打十七下,三件打二十七下,或三十七、四十七最多打到一百零七下以致被打死。如愉十五头牛或一匹马或其它贵重东西,假如他能赔偿,则需赔所偷物品九倍的价值。

    按,以“七”为答刑始数,这是蒙古的刑律。元世祖统一中国后,虽制定新律,仍遵行蒙古旧制。据《元史•刑法志(一)》,《名例》中的“答刑”(用小竹板打)自七至五十七,杖刑(用大竹板或木棍打)自六十七至一百七。

    至于偷一赔九刑罚,也与《刑法志》相同:“诸盗驼马牛驴骡,一陪九。

    周良霄:《元代旅华的西方人——兼答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马可波罗行纪》有关中国的部分,确有伪冒吹嘘的地方,第145章“襄阳府大城及其被城下炮机夺取之事”就是不争的例子。元军攻城,利用了回回炮,造炮者阿老瓦丁、亦思马因,载在《元史》卷203,无可置疑。而《行纪》则掠以为己功,言之娓娓,谎言欺人,这是有目共睹的。在我看来,《行纪》中一些说他是如何受重任、如何受尊宠的记载,大多应该归入这一类,在尚无的证之前,是不值得相信的。从《行纪》来看,他的主要语言是突厥语和波斯语,而单靠这两种语言,在元朝中想受重任、掌实权是不太可能的。

            一涉及行政组织,则无论是中央或地方,都近于完全无知。一个混迹元朝官场17年的人,对官制如此缺乏了解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马可波罗,他是来自意大利的罗马天主教徒。他只身东来,必须有所投靠;而在宗教上和他最亲近的恐怕只能是主要由阿速人、钦察人等基督教徒所组成的小群体。这就决定了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哪怕长达17年之久,然而他的人事活动范围却只能很小,因此对汉文化完全隔绝是必然的。

            对汉文化的隔膜与叙述的空泛、一般化是当时西方来华旅游者所做报导的通病。造成这一病症的原因则是元代东来的西方人士居处的特殊形势所造成的。

            马可波罗书中记述的空泛与一般化并不是没有例外的。当事件的发生牵涉与基督教徒有关的问题时,他的记述是惊人的准确。

            例一是关于那颜叛乱。那颜是一个受洗的基督教徒,旗帜之上以十字架为徽记。《行纪》记两军大战之前列阵,“种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缘鞑靼人作战以前,各人习为歌唱,弹两弦乐器,其声颇可悦耳。弹唱久之,迄于鸣鼓之时,两军战争乃起”。比照一下虞集《道园类稿》卷37《淮南宪武王庙堂碑》,其中写元军在崖山之战前,张弘范令全军说:“闻吾乐作乃战,违令者斩。”“乐作,宋人以为且宴,少懈”。可知阵前奏乐,是蒙古军的惯例。《行纪》则详言乃颜被擒,“命立处死,勿使人见”。“遂将其密裹于一毡中,往来拖拽以至于死,盖大汗不欲天空土地太阳见帝族之血,故处死之法如此。”乃颜被立命处死的记载是可信的。用毡裹着犯人震死或沉水死,也正是蒙古处死宗王的特别方式。此次出征,忽必烈乘的是象舆,读虞集所撰《上都留守贺公墓志铭》可见。《行纪》则记临战“大汗既至阜上,坐大木楼,四象承之,楼上树立旗帜,其高各处皆见。”不是身历其境的人,大概是很难做出这种细腻描写的。

            例二是《行纪》第149章“镇巢军”,说的是在伯颜亡宋战争中遣一队阿兰军人往取此城。“诸阿兰皆是基督教徒”,他们入城后纵酒酣睡,如同猪豚,尽被居民杀死。正因为这件事情是发生在阿兰族的罗马天主教徒军队身上,所以《行纪》的描述也能如身历其境。

            按照蔡美彪先生的推测,马可波罗很可能是一个斡脱商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当时的斡脱商借助于牌符圣旨,驰驿往来,为官府、权要牟取重利,其经营内容与经营方式,都是超出于正常商业活动之外的。因此,他们不需要、也不能深入到普通的汉人社会中去。

    崔岫:《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访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党宝海》,《科学世界》,2003年第8期。

    首先,《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畏吾几人(今维吾尔族)的祖先不古可汗是从树瘦里诞生的。13一14世纪的波斯文和汉文文献也记载了类似的传说。尽管马可•波罗的记载比较粗略,但基本故事情节相同。这个树生传说应是马可•波罗在中国听到的,因为他在欧洲或近东不可能看到有关的文献。

    其次,《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元朝政府在灭掉南宋后,大量拆毁南方的城墙,而我在《元史》、《元典章》、元人文集中也发现了有关元朝拆毁江淮以南城墙的记载。

    另外,《马可•波罗行记》还写到忽必烈曾下令在国家主要道路的两侧栽植树木,给行人提供荫凉,指示方向。这条记载和同时期元朝法律的规定是一致的。元代的法令汇编《元典章》、《通制条格》等都收录了忽必烈的这项命令。

    他在中国的旅行路线问题。书中提到的主要路线有三条。这三条路线是当时中国国内交通的大动脉,与元代的国家驿道基本吻合。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马可波罗游记是最让西方人想入非非的一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马可-波罗创造了西方集体记忆中的契丹形象。马可-波罗游记有关中国的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物产与商贸、城市与交通、政治与宗教。契丹蛮子,地大物博,城市繁荣,政治安定,商贸发达,交通便利。契丹传奇不仅具有清晰的形象,还有确定的类型化的意义与价值。契丹蛮子,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物质繁荣。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蒙古治下的中国相对于中世纪晚期贫困混乱的欧洲来说,都算得上是人间天堂。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文化也需要一个物质化的异域形象,因为这是他们超越自身基督教文化困境的一种启示。物质化的契丹形象可以激发中世纪晚期西方文化中的世俗欲望,使其变成资本主义文明发生的动力。

    契丹传奇是关于东方世俗乐园的传奇。正如黄金是财富的象征,契丹话语中传奇化的大汗,则成为权力与荣誉的象征。马可•波罗、鄂多立克、马黎诺里的文本中,都有对大汗威仪的描述。在大汗的形象中,隐约透露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的世俗政治理想。马可•波罗的故事主要流传在南欧(意大利半岛与伊比利亚半岛。

    蒋岱:《<利玛窦中国札记>与<马可波罗行纪>的跨文化想象的异同》,《东方丛刊》,2006年第4期。

    他在“哈密州”一章中杜撰说,此地居民“设有一外人寄宿其家,主人甚喜,即命其妻厚为款待,自己避往他所……主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妇女皆美丽,全州之中皆使其作`龟’,其事非伪也”,这个他所向往的虚构空间,是威尼斯贵族社会淫逸之风的折射。无意之中“言说了自我”。

    元蒙北方(契丹全境)采烧黑石(煤),“用石作燃料”,“盖石之火力足,而其价亦贱于木也”。这个异国形象恰恰把威尼斯当时没有煤作燃料的现实转换到语言隐喻层面上来了,传递出其本国资源贫乏的情况。他在言说遥远中国物产时,“目光”却来自威尼斯或热那亚,因此中国形象揭示出了马可•波罗在本土与异国空间之间的关系。即凡意大利没有的东西,他必在《游记》中大谈特谈,威尼斯人正是通过《游记》的文化想象来“反视自我,书写自我,反思和想象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可以购买(356+)
  • 无颠倒(604+)
  • 无盗版(137+)
  • epub(126+)
  • 下载快(99+)
  • 盗版少(424+)
  • 超值(224+)
  • 值得购买(74+)
  • 速度快(274+)
  • 格式多(634+)
  • 排版满分(193+)
  • pdf(651+)
  • 引人入胜(518+)

下载评价

  • 网友 谭***然: ( 2025-01-05 03:02:40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芮***枫: ( 2025-01-03 20:49:1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苍***如: ( 2024-12-27 04:24:15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车***波: ( 2024-12-14 11:47:59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孙***夏: ( 2025-01-05 19:51:00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冯***丽: ( 2025-01-06 16:53:22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曹***雯: ( 2025-01-04 21:36:16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扈***洁: ( 2024-12-17 20:18:26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訾***雰: ( 2025-01-03 09:16:2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冷***洁: ( 2024-12-28 03:33:19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仰***兰: ( 2025-01-09 18:55:06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潘***丽: ( 2025-01-09 08:50:0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