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0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 职业标准·试题库 水轮发电机机械检修(第二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11-040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 职业标准·试题库 水轮发电机机械检修(第二版)精美图片
》11-040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 职业标准·试题库 水轮发电机机械检修(第二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11-040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 职业标准·试题库 水轮发电机机械检修(第二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233734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0.6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8:2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家奇 发布时间:2008-05-11 18:39:13

    三毛 真情 辛唐米娜

  • 作者:Kelly 发布时间:2022-03-05 10:12:22

    音标错误挺多的,发音和音标只是英音。排版和设计合理,分门别类容易记忆

  • 作者:丁薇青 发布时间:2023-08-02 23:25:49

    虽然是微信公众号文章合集,但写得很棒,很有参考性。

  • 作者:硅胶鱼 发布时间:2009-01-26 22:34:26

    我看的是译林出版社的

  • 作者:不读书蠢死牛 发布时间:2022-08-04 22:26:03

    “一个理想的建筑师,应该是一个熟悉建筑历史,富于想象力,善于分析事物,掌握绘图技巧,了解工程技术,具有广泛常识的综合协调工作者,既是一位应用科学家,也是一位应用美术家。”

  • 作者:Falling_Slowly 发布时间:2017-01-31 02:09:06

    不过作者并没有太多的介绍阅读方法,也许是因为他已经翻译过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吧。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对自己五十多年的阅读生涯的经验总结,书中多次提及到他的人生故事以及阅读体会。有些读者认为台湾作者在说教,其实这本书的口吻比《把时间当作朋友》,教师的语气并不多。然而你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长者心情,那种心情是希望读书的你可以体会到他的由衷,希望读者能够共鸣。


深度书评:

  • 读《留德十年》随记

    作者:汤圆圆 发布时间:2007-12-08 17:05:02

    直接把自己发在数典的文搬过来……

    《留德十年》是季老的回忆录,可能学生时代牵涉政治甚少,此书情感更为真挚,季老在德经历了二战,经历本已丰富,读来也能见到当时纳粹德国生活中的一面,可爱的一面,就这一点便值一读。季老的文字,我觉得只能视为平易,还欠文采。但是此书也颇有趣味之处。

    边读边摘选部分: 

    “总之,宋校长率领着北大派浩荡大军,同师大派两军对垒。他需要支持,需要一支客军。于是一眼就看上了我这个超然于两派之外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兼高中第一级的毕业生。他就请我当了国文教员,授意我组织高中毕业同学会,以壮他的声势。我虽涉世未深,但他这一点苦心,我还是能够体会的。可惜我天生不是干这种事的料,我不会吹牛拍马,不愿陪什么人的太太打麻将。结果同学会没有组成,我感到抱歉,但是无能为力。宋校长对别人说:"羡林很安静!"宋校长不愧是北大国文系毕业生,深通国故,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他使用了"安静"二字,借用王国维的说法,一着此二字,则境界全出,胜似别人的千言万语。不幸的是,我也并非白痴,多少还懂点世故,聆听之下,心领神会;然而握在手中的那一只饭碗,则摇摇欲飞矣。”

    这“安静”二字及其后季老的评论,有自嘲有讽刺,然而含蓄而有趣。

    “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在城区中心,房子都是中世纪的建筑,至少四五层。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去。古代的城墙仍然保留着,上面长满了参天的橡树。我在清华念书时,喜欢谈德国短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他似乎非常喜欢橡树,诗中经常提到它。可是我始终不知道,橡树是什么样子。今天于无意中遇之,喜不自胜。此后,我常常到古城墙上来散步,在橡树的浓阴里,四面寂无人声,我一个人静坐沉思,成为哥廷根十年生活中最有诗意的一件事,至今忆念难忘。”

    短短一段,哥廷根跃然纸上,俨然童话王国,让人悠然神往。

    “最难过的一关是我的女房东。此时男房东已经故去,儿子结了婚,住在另外一个城市里。我是她身边惟一的一个亲人,她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回忆起来她丈夫逝世的那一个深夜,是我跑到大街上去叩门找医生,回家后又伴她守尸的。如今我一旦离开,五间房子里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她如何能忍受得了!她一听到我要走的消息,立刻放声痛哭。我一想到相处七年,风雨同舟,一旦诀别,何日再见?也不禁热泪盈眶了。”

    “我一回到家,女房东仿佛凭空拣了一只金凤凰,喜出望外。我也仿佛有游子还家的感觉。回国既已无望,我只好随遇而安,丢掉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同德国共存亡,同女房东共休戚了。”

    书中长篇描绘的感情给人印象不深,倒是随手记的与房东的感情,非常动人。

    “有一次,我在山上林中,看到她母女二人散步,使我顿悟了一层道理。"散步"这两个字似乎只适用于中国人,对德国人则完全不适用。只见她们母女二人并肩站定,母右女左,挽起胳膊,然后同出左脚,好像是在演兵场上,有无形的人喊着口令,步伐整齐,不容紊乱,目光直视,刷刷刷地走上前去,速度是竞走的速度,只听得脚下鞋声击地,转瞬就消逝在密林深处了。这同中国人的悠闲自在,慢慢腾腾,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其中乐趣我百思不解。只能怪我自己缘分太浅了。”

    实在是形象,情景仿佛在眼前,隐隐勾勒出德国人的性情,由小窥大,然行文极之幽默,令人击掌。

    “美国兵个个年轻,有的长身玉立,十分英俊。但是总给人以吊儿郎当的印象。他们向军官敬礼,也不像德国兵那样认真严肃,总让人感到嬉皮笑脸,嘻嘻哈哈。据说,他们敬礼也并不十分严格,尉官只给校官以上的敬礼,同级不敬;兵对兵也不敬礼,不管是哪一等。这些都同德国不同。此外,美国兵的大少爷作风和浪费习气,也十分令人吃惊。他们吃饭,罐头食品居多。一罐鸡鱼鸭肉,往往吃了不到一半,就任意往旁边一丢,成了垃圾。给汽车加油,一桶油往往灌不到一半,便不耐烦起来,大皮靴一踢,滚到旁边,桶里的油还汩汩地向外流着,闪出了一丝丝白色的光。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剪断通讯电缆的豪举。美军进城以后,为了通讯方便,需要架设电缆。又为了省事起见,自己不竖立电线杆,而是就把电缆挂在或搭在大街两旁的树枝上。最初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后来大概是由于机关增多,需要量随之大增,电缆的数目也日益增多,有的树枝上竟搭上了十几条几十条,压在一起,黑黑的一大堆。过了不久,美军有的撤走,不再需要电缆通讯。按照我的想法,他们似乎应该把厚厚的一大摞电缆,从树枝上一一取下,卷起,运走,到别的地方再用。然而,确实让我大吃一惊,美国大兵不愿意费这个事,又不肯留给德国人使用。他们干脆把电缆在每一棵树上就地剪断。结果是街旁绿树又添奇景:每一棵树的枝头都累累垂垂悬挂着剪断的电缆。”

    这一段又为美国人画小象。然而“长身玉立”一词,用的颇奇怪。

    “据说地窖里的老鼠,由于饱餐人肉,营养过分丰富,长到一尺多长。”

    “我后来听说,在柏林,一座大楼上面几层被炸倒以后,塌了下来,把地下室严严实实地埋了起来。地下室中有人在黑暗中赤手扒碎砖石,走运扒通了墙壁,爬到邻居的尚没有被炸的地下室中,钻了出来,重见天日。然而十个指头的上半截都已磨掉,血肉模糊了。没有这样走运的,则是扒而无成,只有呼叫。外面的人明明听到叫声,然而堆积如山的砖瓦碎石,一时无法清除。只能忍心听下去,最初叫声还高,后来则逐渐微弱,几天之后,一片寂静,结果可知。”

    并没有写血肉横飞的场面,情感虽然丰沛,笔触却平静到了冷漠,然而战争的残酷,读之仍然心有测测。

    略节录几段,是最动我心之处,然而还有描绘德国人的政治上的天真,留学生涯中的琐事……都甚动人,推荐一读。

  • (转载)】《书城》:“透视出鲁迅死后的命运”——读《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

    作者:慕鸥 发布时间:2012-08-14 16:21:23

    “透视出鲁迅死后的命运”

    ——读《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

    作者:孙捷

    吴中杰先生的新著《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是作者继所著《鲁迅传》之后,划出的又一道有力的延伸轨迹。在吴先生鲁迅研究的八种著述中,这本最新的《鲁迅后传》(以下简称《抬棺人》)视角颇为独特:它没有局囿于鲁迅本人的身后誉毁来展开叙述,而是选择了鲁迅葬礼的“抬棺人”作为写作对象——依照西方的风尚,抬棺人是接班人、继承人的象征。作者在前言中说,写作此书的意图是“透视出鲁迅死后的命运”,即透过几位抬棺人日后的人生道路,来探讨鲁迅精神和他所开创的文学道路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对诸如“鲁迅今天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的老问题作出的一种回答。由此我想起鲁迅《野草》中的一篇短文《死后》,其中写道: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在我生存时,曾经玩笑地设想:假如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谁知道我的预想竟的中了,我自己就在证实这预想。

    《死后》是鲁迅先生对自己死后命运的“预想”,这一预想发生于1925年的夏天,其时先生正卷入女师大风潮事件,与教育总长章士钊和“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们进行着紧张的论战。十一年之后,1936年10月,事业未竟的鲁迅先生,真的倒在了前行的道路上。先生当然不可能真的在死后还拥有知觉,去关注自己死后的命运,但是他的文艺思想和战斗风骨却有人继承下来了。《抬棺人》便是为这些继承者立传,如果我们把这些继承者视为先生生命的延续,或者说是先生延存的“知觉”的话,便会发现,他们日后的人生道路便证实了《死后》中的“预想”,那些出现在梦中的麻木看客、马蚁、青蝇、巡警、书铺的小伙计……一刻都不曾消失过,一直在先生的身边纷纷扰扰。《死后》中说:“我想:这回是六面碰壁,外加钉子”!这正是几位抬棺人日后的人生遭遇。

    鲁迅葬礼上的抬棺人有十六人之多,由于篇幅、材料的限制和主题需要,《抬棺人》并没有一一去写,当然也不必一一都写。作者在前言中交待说:“我只选与鲁迅接触较多,在较大程度上继承了鲁迅的文学事业,并深度地卷入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想斗争和政治运动的五位抬棺人:萧军、胡风、巴金、黄源和聂绀弩,再加上因做秘密工作的关系,未能公开出面抬棺,却是鲁迅丧事的幕后总策划的冯雪峰,共六人。他们的遭遇,也可以作为鲁迅后传来看。”

    《抬棺人》的写法,是在六位抬棺人身上各体现一面、或几面鲁迅的精神,进而构建起一个精神的群像。因为伟人不可复制,没有谁能完全地代表鲁迅,鲁迅精神是分流到他们中去的,我们在每一位抬棺人的身上都能见出鲁迅的影子。六篇传记像六根辐辏,支撑着“鲁迅后传”这个主题,鲁迅是它的背景、光源和轴心。下文以书中萧军、胡风和巴金的传记为例,来说明《抬棺人》的这个结构。

    战斗性是鲁迅精神的一个核心,六位抬棺人中,直观上最符合鲁迅战斗精神形象的人是萧军,《抬棺人》称他为“一个独立不羁的作家”。萧军敢爱敢恨、爱憎分明,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豪侠精神,这与鲁迅很是契合。鲁迅很喜欢萧军的爽直性格,但也担心他会因此而吃亏。《抬棺人》中写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萧军听到有人(似乎就是黄源)批评他有“野气”,就写信向鲁迅求教是否需要改正。鲁迅给他回信说:“这‘野气’要不要故意改它呢?我看不要故意改……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鲁迅出于保护萧军的目的,曾经指派叶紫做他的向导(萧军对此还略有微词)。鲁迅去世以后,萧军辗转来到延安,由于独立不羁的个性,他很快便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成了整齐划一的延安的一道不和谐音符。《抬棺人》中多处引用了萧军的日记和通信来展现他在延安的思想历程:他去马列学院参观联共党史参考资料,看到把列宁、史塔林(斯大林)的照片特别放大,便产生反感,认为这是“奴性的表现”;他与毛泽东之间一直秉持平等的交往观念,“以兄长的地位看待他”;《解放日报》拒登他反对周扬的文章,他便产生了要离开延安的想法;他觉得延安文艺界的情况很混乱,就向毛泽东建议共产党应当制定一个文艺政策,无意中竟然成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促成者(最后的结果与他的初衷相背离);他在王实味事件中坚持己见、“舌战群儒”……延安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很多慕名投奔的文人,但是萧军却始终像一块顽石,坚持着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和众嚣,独具我见”。后来,萧军把这种独立思想带到东北,带到解放之后,遇到了更大的风浪冲击,但是他从来没有屈服过。《抬棺人》在挖掘萧军的这些经历时,是紧紧扣住他不屈不挠的战斗性格来铺开的。

    《抬棺人》写胡风,称他为“九死而未悔的艺术殉道者”,指出了胡风为了艺术真理不惜自我受难、自我牺牲的精神特质。胡风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编辑刊物《七月》和《希望》。作者强调了胡风办刊物的特点继承于鲁迅:刊物应有个性、多吸收新作家、多用插图以增加阅读兴趣……,《七月》和《希望》培养了很多文学新人,后来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七月派”;二是写文艺评论。胡风是一个文艺评论家,他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强调作家应该面对现实,这些从鲁迅那里继承而来的文艺见解,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却成为他在日后受到批判的原因。《抬棺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这些观点,虽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规则,但却与某种政治要求不相符合。”从《论民族形式问题》,到《论现实主义的路》,再到引起“胡风事件”的《三十万言书》,胡风到处碰得头破血流,却从来无怨无悔,这种屡败屡战、反抗绝望的精神,是鲁迅精神的另一个侧面。

    自我忏悔、自我反省,是鲁迅精神的另一个方面。《抬棺人》在巴金身上强调了这种敢于逼视自己灵魂深处的自省精神。在六位传主中,巴金最晚受到批判,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这与他温和的个性有关。也因为这个原因,巴金给人的感觉似乎与鲁迅很远,“有很多人不了解巴金,觉得巴金和鲁迅距离很远,其实并不远,因为巴金太了解这个社会,鲁迅也了解,鲁迅既了解这个社会,又敢斗争;巴金了解这个社会却不敢斗争,但并不代表他内心没有是非,所以就非常痛苦。但巴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坚韧的精神,能够忍受各种痛苦,也有鲁迅精神的内涵。”(陈思和:《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及传承》)巴金的这种坚韧独立的精神,在文革之后重新爆发出来,其成果便是提倡“讲真话”的《随想录》。《随想录》是一本自我忏悔之书,是巴金敢于逼视自我灵魂的产物。《抬棺人》这样评价《随想录》道:“巴金的历史作用,就是通过《随想录》的写作,重新举起了‘讲真话’的旗帜,使中国文学回到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来……。”

    在《抬棺人》中,我们还能看到在冯雪峰身上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实干家的结合,在聂绀弩身上看到的自由独立的人格追求,能看到黄源在政治势压下的不屈不挠。《抬棺人》对每一位传主的描写都有不同的侧重,这些不同之处既体现了传主的个性,也搭建了一尊鲁迅精神的雕像,从不同的角度透视出了鲁迅“死后的命运”。

    延续了吴先生一贯的治学风格,逻辑严谨、史料充实、事脉清晰是《抬棺人》的基本特点。在对一些关键历史问题的叙述中,比如写鲁迅与狄克(张春桥)的论战,写胡风事件等等,作者大量地引用当事人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和官方文件来推动叙述、证实论断,显示了审慎客观的写作态度,同时保证了史料容量上的丰瞻,信实地勾勒出传主精彩而又复杂的生平和性格,此类生平和性格之于他们的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于鲁迅人格、精神、思想和文学之间的传承。

    尽管如此,《抬棺人》读起来却并不沉闷。作者在叙述史事与品藻人物之间能够做到切换自如,游刃有余,往往通过几件小事便能准确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风貌。比如写萧军、萧红第一次去赴鲁迅的宴请:

    为了赴这次宴会,萧军特地去买了一张上海市街地图,按照鲁迅信中所示梁园豫菜馆的地址,找到了二马路和三马路之间的横街广西路,测量了路程距离,查出了电车和公共汽车的路线,估算了所需的时间。他全神贯注地在地图上看来看去,又用手指量来量去,萧红嘲笑他“简直象一个要出兵打仗的将军了!”萧红则觉得要赴这样重要的宴会,萧军那件灰不灰蓝不蓝的破罩衫太不像样了,她赶快跑出去,在一家‘大拍卖’商店里买了一块黑白纵横的方格绒布料,在一天不到的时间内,为萧军赶制了一件外套,作为‘礼服’。

    这段文字轻松活泼,把年轻人在面对偶像时的紧张兴奋刻画得惟妙惟肖。

    再如第四篇写到聂绀弩早年与汪慰如一起去南洋闯世界的情景:

    他到厦门时,却被接客的茶房引入一家高级旅馆,住入高级房间,他想说明无钱支付这些房费,但茶房听不懂普通话,他又不懂闽南语,根本无法交流,于是只好住下,而且被引入餐厅,与别人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次晨又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聂绀弩正愁付不出钱时,店家却不要他的钱,让他走了——他们大概以为他是某大官或某大老板的同行者。船到新加坡上岸时,聂绀弩被一个红衣洋女郎吸引住,看得迷了眼,只顾跟着她走,而与汪慰如失散了……

    这里仅凭两个小小的细节,就让聂绀弩率性而为、萧散冲淡的处世为人作派,一下子跃然在了纸上。此情此景,以及用笔如此简淡,气韵却又是这样的完足,都是可以直接接续到《世说新语》那本大书的源头那里的。

    对于萧军、聂绀弩这样浓墨重彩的人物,《抬棺人》侧重于用事例来说话,无须多加评论;但是对于胡风、冯雪峰这样的文艺理论家,《抬棺人》加强了理论论述,条分缕析地评断传主的功过得失。相比之下,对黄源与巴金的描述,则显得不甚恰意,或许无论从生平还是性格来说,黄源和巴金确乎要平淡得多,以致很难成为这部传记动人心魄的主角。

    顺便提一下,《抬棺人》在胡风的专章中还提到了一位艺术家曹白,他也是鲁迅的抬棺人之一。曹白因为创作木刻《鲁迅像》、《鲁迅遇见祥林嫂》而结识鲁迅,后来在鲁迅和胡风的引导下也逐渐走上了文学道路,写有许多报告文学。1939年参加新四军以后,他改名冯二郎。依靠“冯二郎”一名为掩护,曹白得以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得以顺利过关,但是代价却是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创作,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这会是多么大的一种痛苦!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瞰历史,《抬棺人》中的六位传主,无疑都已经成为新文学史上有了定评的前辈巨擘,但是作者在写作中却并没有丝毫为尊者讳的意思,有些地方甚至批评得十分直白,这种笔法,本身也是对鲁迅的彻底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比如1948年东北局对萧军发动批判时,聂绀弩曾撰文《由萧军想起的》作为响应,书中引述这篇文章时,不客气地批评聂绀弩此举“离开了他非常尊奉的真实性原则,丢弃了他一贯坚持的独立精神,而犯了批判运动中的流行病:不去查证事实,不进行独立思考,而只是根据上级所制定的罪案,跟着大批一通。”写巴金,多处提到巴金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整个创作思想被弄迷糊了,创作路线也就偏离得更远了”。至于对各种政治运动中的各色人物,比如周扬、夏衍等人,作者的叙述更是毫不遮掩,爱憎分明。也正是这种爱憎分明的写作态度,让《抬棺人》更加获得了可读的趣味。

    本文刊登于《书城》杂志2011年2月刊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好评多(252+)
  • 内容完整(588+)
  • 速度慢(610+)
  • 藏书馆(533+)
  • 体验差(422+)
  • azw3(658+)
  • 引人入胜(304+)
  • txt(274+)
  • 强烈推荐(110+)
  • 无颠倒(405+)

下载评价

  • 网友 利***巧: ( 2025-01-01 03:34:1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马***偲: ( 2025-01-09 00:51:43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权***波: ( 2024-12-29 10:40:5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印***文: ( 2024-12-19 01:26:50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晏***媛: ( 2024-12-11 16:59:28 )

    够人性化!

  • 网友 薛***玉: ( 2024-12-28 17:07:41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郗***兰: ( 2024-12-28 08:39:20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曾***玉: ( 2024-12-27 21:01:5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索***宸: ( 2024-12-15 00:54:49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