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之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贵族之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在《贵族之家》中,作家通过拉夫列茨基与丽莎的爱情波折,探索了人生和个人幸福问题。小说叙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由于年轻迷恋上了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美丽的瓦尔瓦拉,并轻率地与她结了婚。后来夫妇定居巴黎,瓦尔瓦拉成为社交场上的"名人"。拉夫列茨基发现妻子不贞后愤然离家。回国后与丽莎邂逅,互生爱慕之心。这时报刊登了他妻子的死讯,这燃起了他对幸福追求的希望。就在他与丽莎互托终身后不久,瓦尔瓦拉突然出现。那则死讯竟是讹传。幸福的希望化为泡影,丽莎进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虽然在妻子的恳求下没有离婚,从此一个人孤寂地度过余生。八年后当他故地重游再访丽莎家的宅邸时,已经物是人非,故人相继作古,丽莎还在修道院;年轻的一代长大成人,入住故宅。他在花园里昔日与丽莎互表衷情的长椅上静静地回忆过去,然后悄然离去。
书籍目录:
译者小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尾声
作者介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屠格涅夫是第一个现实主义精神充分、现实主义手法纯熟的俄国小说家。从整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史看,他以自己反映了“生动活泼的真实”的小说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时期。他的出现,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新的成熟的阶段。
丽尼,原名郭安仁,1909年生于湖北孝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散文家,有巴金为其编选的《白夜》和《鹰之歌》两本散文集存世。曾任《泉州日报》副刊编辑,晋江黎明高中、武汉美专教师。1930年到上海参加左联,与巴金等人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抗战后在福建、四川从事写作和教学,任重庆相辉学院外文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南人民出版社、中央电影局艺术编译室、中国影协等编辑,《译文》编委,广州暨南大学教授。“”中受到迫害,1968年殁于广州。1978年9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散文集《白夜》、《鹰之歌》、《黄昏之献》,译有长篇小说《田园交响乐》、《贵族之家》、《前夜》、《天蓝的生活》,专著《俄国文学史》,文学剧本《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苏瓦洛夫元帅》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译者小引一八五八年夏日,屠格涅夫从国外归来,在他的田庄斯帕斯科伊过了勤劳的四个月,到了冬天,当他回到彼得堡他的朋友们面前的时候,他随着带来了一部小说的原稿:这就是“使得全个俄罗斯为之流泪”的那部小说——《贵族之家》。小说发表于次年一月号的当代杂志,立刻为它的作者确立了第一流小说家的名誉。杂志的批评栏给它奉献了巨大的篇幅,女主人公丽莎的名字成了流行的用语,青年作者们把他们的作品羞愧地捧呈于这位作家之前,即一向只把屠格涅夫认为随笔作家的冈查罗夫,这时也不能不把他当作小说家而对他侧目了。总之,如果屠格涅夫的其他大部作品从读者所唤起的毁誉往往难得一致,至少对于这部作品,则无论他的友人和敌人,无不异口同声地称赞。《贵族之家》的时代快过去了,新的人渐渐在俄国生长起来,而屠格涅夫的作品却对于那夕阳似的时代给予了无限诗意的描画,这,当然是会感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的。在一八五五年所写的罗亭里(在那时,屠格涅夫还不曾给他的无行动力的英雄安排一个光荣的死)作者已经对他的青年时代,理想主义的四十年代,作了同情的,然而同时是谴责的告别,而在这一部里,作者更以一个踏入了人生中年的人的温情,回顾了已经过去的青年时代的危机,那调子,也就更其亲切,而尤其更为惆怅了。然而,这小说,也并不仅仅给那将要过去的时代给了最后的凝视和伤悼。在这里,正如在作者的另外的长篇里一样,也表现着一个特定时代的思潮和其特殊的气息。拉夫列茨基不再是罗亭式的人物了,却是一个更有根基的人。拉夫列茨基,在不幸的打击之后,却还有坚强的气力回到俄国来,“耕种土地”。这不是一个纯然的徒托空言者,不是一个罗亭式的没有根的,无家的俄国漂流者;他不仅耕种了土地,而且也该有自满的权利,因为,“他也尽可能地为着他的农民们图谋了并且保证了生活的利益”。屠格涅夫自己,原是一个“顽固的西欧派”所拥护的,不是信仰,却是理性,不是民族主义,却是人类主义,不是东方的正教,却是西方的文明,然而,为了使他的小说更忠实于时代的思想,他不惜借着拉夫列茨基的口宣说着自己所不能同意的斯拉夫主义,而使他所憎恶的潘辛将自己所拥护的西欧主义的思潮变成歪曲。①西欧主义者的罗亭,在这里堕落为潘辛一流的俗吏,而斯拉夫主义者的拉夫列茨基,却出现在胜利的光影里,成为改革农民生活的实行者了。当然,罗亭是不能变成潘辛的:罗亭所有的崇高的理想,在潘辛,一个俗吏,却决不能有;而同时,斯拉夫主义者的拉夫列茨基,也决不能成为“到民间去”的运动的先锋。可是,忠实艺术家而兼深锐思想家的屠格涅夫对于这一历史的矛盾,却给与了一种极其光辉的解决:唯有对于人民生活有着真实的了解,才能说到西欧主义,不然,上焉者,会变成徒托空言而当与现实接触之际就只能逃避的罗亭式的英雄,下焉者,则简直变成潘辛式的俗吏;而在另一方面,对于斯拉夫主义者,也唯有在牺牲自己而图谋万人的福利之下,这才能够发现俄罗斯的独特的命运和使命。在这种意义上,屠格涅夫对于那永远怀着热情的米哈莱维奇,也许是寄托着深大的希望的。在拉夫列茨基身上,屠格涅夫写出了一个过渡时代的英雄的命运,而在丽莎身上,他则创造了在那时代由俄罗斯的土地上所生长出来的最完美的女性的典型:诚实、虔敬、纯洁、崇高,有着善良的、温厚的心田和坚强的、不可屈的意志。不十分美,然而却自然地可爱,不秉有特大的天赋,然而,却有着自己的思想。她不是一个爱国者,然而,她却爱着俄国的人民。丽莎在小说里的自我牺牲,就保证着未来的俄罗斯女性的一切更积极的美。朵思托也夫斯基,在论及普式庚的《爱瑾?奥涅琴》里的女英雄泰狄亚娜之时,曾经说道:“像这样美的、积极的俄罗斯女性的典型,在我们的文学中,是一直不曾被创造过的。”①然而,将屠格涅夫的丽莎当作了专享的例外。在泰狄亚娜,是以自我牺牲、以义务感而完成了她的美和积极性;在丽莎,也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艺术家已经预言了新的女性的到来。而这种女性,在他的次一部小说《前夜》里,就果真到来了。不幸的婚姻,和幻灭的恋爱,诗和哀愁的调子,当然是使这小说得到最普遍的申诉的原因,然而,全体看来,以这作品本身的完美和谐,也就可以博得极大的称赞。不像在《罗亭》里作者对于主角的同情和谴责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调协,也不像在《前夜》里作者对于行动的英雄缺少着表现,亦不像在《父与子》里虚无主义者有时变成了可笑的人物,更不像在《处女地》里作者的艺术的直觉弥补不了他对于现实情形的隔阂:以一贯的同情,家族史似的精细,平静的流水似的场景和动作,和多一半是自传式的实感和亲切,《贵族之家》成功了一件非常的艺术杰作,在这里,我们难得找出一个虽然极其细微的错误的音符,也更难发现一个极小的不必要的场面。①每一个人物,从被称为“俄罗斯的格丽卿”的女主人公丽莎起,以至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牝狮型的拉夫列茨基夫人,坚强而爽直的姑姑,懒惰而且自私的母亲,俗物潘辛,和年老的、不幸的音乐家伦蒙,莫不出现于神奇的、艺术的光影里。不仅这些主要的和次要的人物,就是每一个仆婢,甚至每一个动物,也都以美妙的形象在读者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迹印。短短的家族史的插曲,给我们复活了农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地主俄罗斯的历史,在那对于“好的往昔”的回忆里,我们看见了亚历山大和尼古拉斯制下的地主世界,那些只会说空话的老新党们是怎样脆弱,怎样在现实生活之中露出了原形,而这么相形之下,四十年代的英雄们就到底显现着无限的优越性了。小说中的每一段对话,每一处背景,也无不精美绝伦,奇妙地增加着一般地效果,并且适宜地遂行着特定的任务。俄罗斯的风景,荒废的地主的邸宅和庄园,沉静的湖水,平和的夏夜,温柔的私语和神奇的音乐,所有这些,只要和屠格涅夫的笔一经结合起来,就不知怎样产生出来了不可思议的魅力。至于那有名的“尾声”,则是除了应用音乐的术语以外,在文字中是找不出恰当的赞美的。在罗亭里,正如黑尔惨所说,“屠格涅夫是以上帝造人为榜样,依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罗亭”。《贵族之家》也可以算得屠格涅夫底自传成分极浓的小说之一例。拉夫列茨基,多一半就是作者自己底写照。那平静的庄园生活,与屠格涅夫自己在斯帕斯科伊的羁囚之日是颇相类似的;西欧的倦游,使他想念着故国,有如拉夫列茨基底回到俄国来耕种土地;对于费雅度夫人的无望的恋情,使他在他底小说里不自主地露出了凄恻;而女主公丽莎底模型,则据说正是他底一门远亲,而且日后也正如丽莎一样进了修道院的一个少女。当拉夫列茨基在小说底“尾声”里向着他底后辈们告别的时候,他曾经说道:“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我虽然有着悲哀,却并无嫉妒,”这,也正象征着屠格涅夫自己底心情:在当时,新的人已经上前来了,如杜布洛柳波夫,巧尔尼雪夫斯基等,这些青年人们才是真正的历史推动者,屠格涅夫在心情上虽然不能同他们调协,然而,在思想上却是不能不和他们谐鸣的。他已经到了中年,他惆怅于自己底青春已经失去,然而,他也正和拉夫列茨基一样可以自满,因为他不独不曾失去“善良底信仰,意志底坚强,和活动底欲望,”并且也不曾停止他自己底进展:在他底紧接着贵族之家而出现的前夜和父与子里,他所写的就不再是他自己底回忆,却是当前的青年底典型了。屠格涅夫底文章承继着普式庚底诗和明洁,果戈理底讽刺和丰富,加上他自己底抒情主义和忧郁;他将两位伟大的创业者所遗留下来的文学语言变成更纯熟,更洗练,而且更“诗”的,因此,这里的译文(尤其因为不是从原文直接译出之故,)如果逃走了屠格涅夫,而只是用另外的语言讲了一个屠格涅夫所曾讲过的故事,那在译者自己,是不会觉得十分意外的。可是,译文虽然粗劣,译者却尽了他底优选的慎重和努力,这是敢于向读者担保的。如能因为这点慎重和努力,和对于原作的热爱,或在某些方面的共鸣,使这译本还能勉强可读,使读者在读过之后还能略略窥见原作底面目,那就是译者优选的幸福。译文所根据的是英译,一共有四种不同的本子:(一)拉耳斯顿译(W.R.S Ralsoont Liza)万人丛书本;(二)伊莎伯尔?哈勃葛德译(Isabel F. Hapgood:A Nobleman’s Nest)全集本;(三)康斯坦士?迦奈特译(Constance Garnett:A House of Gentle folks)全集本;(四)达维斯译(F.D Davis:A Nest of Herediary Legislators)。除了最后一种间有脱落外,其他三种都是早有定评的好译本,就中,拉耳斯顿所译,既忠实且多神采,因为是作者底友人,所以根据的原文也是经过作者亲手订定过的,和他本间有出入,同时,长句和长段也多改成了短的。哈勃葛德底译本是以忠实著称的;迦奈特也是有名的忠实译者。在译这书的时候,我底主要根据是拉耳斯顿译本,标点和段落,多依哈勃葛德,最后的校对,则对照迦奈特;如有三本各不相同的地方,那就参看第四种译本,采取较近似的一种。有时,也参照熊泽复六底日译。我不能忘记许多年来我每一次阅读这书的时候所得到的喜悦和感动。九年以前,我曾以幼稚的热情将这书译过一次,但是,幸而那帅率的译稿不曾得到出版底机会,而且终于也不见了踪影。近年来,忠实而负责的译者渐渐增多了,把名著还它一个名著,不独是读者底企望,并且,也成了多数翻译者所努力的目标。至于我自己,虽然极愿在优异的译者们底后面作一个拙劣的追随者,但这目前的成绩却是不足道的,然而,我希望着我以后能有进步。这一次的译文,动手于去年夏季,及至校印完毕,已到今年底初春了,全稿译成之后,得友人陆蠡先生对照法译,陆少懿先生对照日译,柳野青先生对照英译,逐字校读,荒煤先生校读最后的排印稿样,或提出各种译文间的参差,或对我自己底译文给与修辞上的指正,花费了他们底许多宝贵的时间,是当特别感谢的;书中间杂的法语,在翻译之际,多就正于吴金堤先生;音乐术语,则多由贺绿汀,吕骥,和张汀石三位先生给以鉴定,一并志谢。最后,对于俄国底人名组织和称呼习惯,为了便利初读俄国作品的读者,在这里也略加解说。俄国人名,普通由三部人民,如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拉夫列茨基;第一部分,费多尔,是自己底名,即教名;第二部分,是父名,伊凡诺维奇即指父亲名叫伊凡,而后面的语尾则意云“其子”;第三部分是姓。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拉夫列茨基就是说这人姓拉夫列茨基,名费多尔,为伊凡底儿子。女性底名字也同样有这样的三个部分,不过父名底语尾则意云“其女”,如丽莎维大?米哈伊洛夫娜?加里丁,即是这姑娘自己名叫丽莎维大,姓加里丁,是米哈伊尔底女儿。除这之外,也还有昵称,如费多尔被称成费狄亚或费狄乌其嘉,丽莎维大被称成丽莎,丽赛大,或者丽索其嘉。在称呼上,一般地,上对下,仅称其教名,或昵称;教名连父名,则表示客气,行于下对上,平辈间有交情者或仅仅相识者。所以,当拉夫列茨基称丽莎为“丽莎维大?米哈伊洛夫娜”的时候,玛尔法?提摩费埃夫娜就说道:“她怎么米哈伊洛夫娜到你底头上来的?”以拉夫列茨基对丽莎的身分,仅称“丽莎”就行,原可不必这么客气的。一九三七年二月 译者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他(罗亭)的这种迫不及待的即兴之谈并不是那种训练有素的空谈家的沾沾自喜的矫揉造作,而是一种灵感的嘘息。他并没有搜索词句;词句是左右逢源地、自由自在地流到他唇边的,每一个字都好像径直从他的灵魂深处迸涌出来,燃烧着全部信仰的火焰。
她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一种并非故意做作,而且有点儿羞怯的优美姿态;……她心中满怀着一种义务感,怕让任何人受到委屈,她有一颗善良、温柔的心。
有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两个人互相认识但不亲密,会在短短几分钟内亲近起来,而这种亲近之感立即表现出来,流露在眼神中,在亲切的低低笑声中,在他们的举止行动中。在拉夫列茨基和丽莎之间恰恰出现了这种情况,“他原来是这么个人”,她想到,亲切地望着他,“你原来是这么个人”,他也想到,因此当她当时稍带迟疑地对他表示,她心里早就有话想对他说,只是怕他会生气时,他并没感到很吃惊。
受苦人和受苦人本该同病相怜,但在晚年却难以彼此投合,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和他之间没有相同的东西,甚至连希望也不一样
一路上拉夫列茨基和列姆很少交谈,各想各的心事,各自为互不干扰而满意,他们分手时也相当冷淡,不过在俄国朋友之间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4.“这件事您怎么说?”拉夫列茨基终于说道。
“我怎么说?”列姆阴沉地反问,”我什么都不说。一切死去了,我们也死去了。您是向右拐吧?”
“向右”
“我是向左。再见吧。”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结构严谨、完美的作品之一”。它虽没有进行说教,却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屠格涅夫“描写了现代生活,突出它各个好的和坏的方面,阐明了他所描写的现象的根源,促使读者进行严肃认真的深思”。 贵族之家的没落已无可挽回,农奴制的崩溃也不可避免,然而由谁来给饿国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俄国又该往何处去呢?无论是王人公,还是作者本人,都无法作出明确回答但是前连是光明的,希望总在年轻人身上!
书籍介绍
《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结构最严谨、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它虽没有进行说教,却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屠格涅夫“描写了现代生活,突出它各个好的和坏的方面,阐明了他所描写的现象的根源,促使读者进行严肃认真的深思”。 贵族之家的没落已无可挽回,农奴制的崩溃也不可避免,然而由谁来给饿国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俄国又该往何处去呢?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作者本人,都无法作出明确回答。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希望总在年轻人身上。
精彩短评:
作者:( '▿ ' ) 发布时间:2017-11-10 17:18:54
勉强及格,讲的有点平淡了,故事还不错,就是不是很严谨。怪物这个标题和封面很帅了,但是内容就没那么帅。给及格分,最后脸被作者打肿。
作者:飞飞华 发布时间:2022-10-30 11:01:48
春潮的plus加长版
作者:maple 发布时间:2021-12-11 10:01:05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男主被一群圣母BTCH绑架误了自己 自己渡过绿油油的一生也算了 耽误了丽莎简直不可原谅
作者:佾珋 发布时间:2021-09-29 22:51:48
50
作者:akanesmile 发布时间:2022-05-26 11:23:44
他说 毁掉吧 无用的生命 他又说 虽有惆怅 却并无一丝阴暗的情感 于是读者问 这就完了吗 完了呀 写到这里就是全部 余下不可说 不曾知 不能查
作者:塞维利亚的胡德 发布时间:2022-04-09 22:59:10
好喜欢贵族之家,喜欢拉夫列茨基与丽莎接吻那天的场景和莱姆如音乐帝王般弹奏的曲,但最后的结局对于二人实在是太过残酷,主旨与《罪与罚》殊途而同归,最后均落脚于宗教救赎。潘申、瓦尔瓦拉·帕夫洛芙娜等西欧派象征着现世的欢愉;丽莎、拉夫列茨基等斯拉夫主义者代表着善和宗教的救赎。如果一切停留在接吻那天就好了。
深度书评:
一个勇于去实践自己的梦想的人,就是值得我尊重的人
作者:遇澍临风 发布时间:2012-01-18 00:05:41
无巢的拉夫列茨基
作者:艾扣扣 发布时间:2014-05-31 20:28:57
格拉菲拉离开拉夫里基前留给侄儿拉夫列茨基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无论在哪里也筑不成一个巢。你将漂泊一辈子。这就是我给你的临别赠言。”彼时,拉夫列茨基和瓦尔瓦拉在拉夫里基度蜜月没多久,格拉菲亚已经被瓦尔瓦拉“巧妙的进攻”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只好离开。这份临别之言虽免不了是格拉菲亚带了诅咒的气话,事实上却一语成谶。
拉夫列茨基很快就发现了瓦尔瓦拉的不忠,他选择离开她。一大笔赡养费付后,拉夫列茨基亲手破碎了爱巢。当他终于和丽莎互表心迹,眼看着新的爱巢就要筑起时,本被传去世的瓦尔瓦拉却再一次出现。这一次,丽莎选择了离开,拉夫列茨基的爱巢还没筑起就又破碎了,并且再无重筑的可能。拉夫列茨基无论在哪里,最终都没有筑成一个巢,他漂泊了一辈子。
但如果仅把拉夫列茨基的巢理解为爱情的巢,就不准确了。因为这样的话,屠格涅夫花在潘申、莱姆、米哈列维奇等人身上的精彩笔墨,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巢是家,是归宿。人生在世,不仅需要家庭的归宿,感情的巢,精神也需要有归宿,即信仰的巢(广义的信仰,不单指宗教信仰)。对于一些人(挣扎在生理需要满足线上的人)来说,家庭的归宿就能使他们全然满足了,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精神的归宿才能真正的满足他们。但通常他们又无法自觉到自己的根本问题是精神没有归宿,他们只能自发地感受到自己因为信仰的缺失而带来的感情和生活上的问题,他们没有行为的准则,无所适从,他们会用各种替代品来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以逃避失落和空虚感,哪怕是饮鸩止渴也在所不惜。
拉夫列茨基就是后者。他一生漂泊,追求感情的道路上磕磕碰碰,家庭的巢最终破碎,这样的结果当然是由很多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童年缺失关爱,大学只有米哈列维奇把他当好朋友,瓦尔瓦拉的外表的美好吸引了他,米哈列维奇也对她赞不绝口,于是拉夫列茨基便深深地爱上了瓦尔瓦拉)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原因是“当时,我年幼无知;我上了当,我被美丽的外貌迷住了心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没有信仰的巢,他的精神在流浪,正如米哈列维奇所指出来的“你没有信仰——所以得不到启示。”
一个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拉夫列茨基母亲很早就去世,十二岁父亲才回来接管他的教育,而这位早年的自由主义者却在生病后露出了利己主义的原型,这样一个虚伪、前后不一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可能给儿子树立起信仰方面的楷模(信仰是坚定不变的),所以拉夫列茨基只好独自寻求信仰。
一个人只要没有寻求到信仰的归宿,他就会不停地在寻找。而在寻找的路上,他也格外地会被具有坚定信仰的人所吸引。拉夫列茨基很快就瓦尔瓦拉吸引了。
当然,很大从程度上是瓦尔瓦拉的美貌一下子吸引拉夫列茨基,但美貌带来的瞬间感官刺激过后,更多的是气质在起作用。瓦尔瓦拉娴雅、聪敏、温柔的气质,才使得拉夫列茨基在相识半年后向她求婚。瓦尔瓦拉的这份气质是他们婚姻的关键,而这份气质正是瓦尔瓦拉坚定信仰的自然产物。
之前已经说过,信仰是广义上的信仰,而这里说的瓦尔瓦拉的信仰其实是指她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舒适的物质生活以及他人的围绕与赞美,而且她也很清楚自己怎样才能得到这些,例如她知道娴雅温柔的气质都是得到这些的“筹码”。
信仰能带来最终的归宿感,但是不容易寻得的,但感情上的归宿感却容易寻到得多。拉夫列茨基和瓦尔瓦拉各取所需地结了婚,瓦尔瓦拉通过这份婚姻可以满足她的信仰,但对拉夫列茨基来说,这根本就是饮鸩止渴。婚后刚开始的日子十分甜蜜,但很快他就知道自己“不太喜欢这种无所事事的生活”,所以他埋入了书房,“又开始读书,甚至学起英文来。”不过他所追求的知识也没有帮助他——“有时他感到生活令他肩头沉重,其所有沉重,是因为空虚。”
饮鸩止渴的婚姻很快就因为一封表明妻子出轨的信而走到尽头。破碎的婚姻将爱情的充盈与满足一下子从他生命中抽离,之前一直被掩盖的信仰缺失问题,不再以偶尔的空虚前来小打小闹,而是伴随着关系的破灭一并爆发,即使感情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得到缓解,但是那份因为没有信仰而没有启示的无所适从依旧力量大得可怖,紧紧抓着拉夫列茨基,他没有指引,也真得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所以他只能随着内心的波动而行,回到了乡下。
拉夫列茨基并没有放弃追寻信仰,尽管他都不知道自己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他只知道自己的空虚与无所事事,但他又遇见了丽莎。丽莎同样是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她的温柔和善良也是她的信仰带给她的,不过和瓦尔瓦拉的信仰完全不一样——瓦尔瓦拉信仰的核心是自己,丽莎信仰的核心则是上帝。
拉夫列茨基对丽莎的爱也是因为莱姆和米哈列维奇而愈来愈清晰的。拉夫列茨基看出了莱姆喜欢丽莎,所以顺意邀请丽莎一家来做客,正是这次做客的机会让他更了解到丽莎的纯洁与宽容,也更被丽莎的美好所吸引,那种美好仿佛有着无穷的力量,可以使生命中的一切都变得有意义起来。接着米哈列维奇的到来,点醒了拉夫列茨基真正的问题“你没有信仰,否则你就会知道该干什么了;你没有信仰——所以得不到启示。”临走之前,米哈列维奇大声喊出“宗教,进步,人道”,仿佛给拉夫列茨基指出了道路。对拉夫列茨基来说,这六个字的建议无形中就和丽莎的倩影重叠在了一起。
拉夫列茨基就这样爱上了丽莎,而丽莎对于爱情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她还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拉夫列茨基。丽莎爱思考很多问题,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都不成熟也不善表达,直到拉夫列茨基和潘申辩论的那晚,她心里的想法仿佛借着拉夫列茨基之口得到了表达她信仰的信念是和拉夫列茨基想通的,那份心心相印的感觉带来的快乐美妙的感觉,让她确认了自己的情感。
美好的爱情是需要合适的时间慢慢生长的。但拉夫列茨基居然在无人的深夜再次出现在花园里,直接表达了情感甚至吻了丽莎。夜晚本来就让爱情多了几分刺激,更何况丽莎刚刚确认了自己的情感就被亲吻,这对于笃信基督教的她来说,是一个犯罪的行为(基督教中的犯罪概念是指偏离神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或没有做该做的事。基督教要求单身男女守圣洁,未结婚之前不能有过多的身体接触,否则是放纵私欲,所以拉夫列茨基和丽莎的亲吻即是犯罪行为了)所以在一般人看来的幸福时刻,对于丽莎来说自然是让人不安的。
瓦尔瓦拉再次出现后,丽莎与拉夫列茨基的爱情遭受到巨大打击,最终丽莎进了修道院。在同样的打击面前,拉夫列茨基的反应仍同于上次,用钱解决问题,满足瓦尔瓦拉的真正目的,自己则再躲避,这样的躲避还是因为没有信仰做行为的准则,所以他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回应。相反,丽莎则相当勇敢,并不是她天性如此,而是信仰教她如此行,并给予她力量。童年的保姆阿加菲亚带她走上了信仰的道路,如今她也效仿阿加菲亚准备进修道院,她的理由是这样的“我全知道,我自己的罪孽,别人的罪孽,还有爸爸是怎么攒下这份家当的,我统统知道。这都得祈求赦罪,祈求赦罪。”赎罪观是贯穿基督教信仰始终的一个观念,丽莎勇敢地以一人之力担负起了全家的赎罪之业。
拉夫列茨基一生都在寻求自己的信仰,尽管他身边的人都有信仰——潘申的信仰和瓦尔瓦拉差不多;莱姆的信仰是音乐,音乐上美妙的创造才能真正满足他。也因此,他喜欢丽莎。其实他对丽莎的喜欢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丽莎的美给予他灵感,让他写出好的曲子,获得了深层的满足,他喜爱这样的美继而也喜爱这美的来源者丽莎;米哈列维奇的信仰就是他赠与拉夫列茨基的六个字,他不在意衣着和食物,一直按着六字信仰生活,明确而热情地生活着——但唯独拉夫列茨基自己没有信仰。
拉夫列茨基终究还是没有寻求到信仰。一路的寻求中他总是找错方向,总是会寄希望于他者(瓦尔瓦拉和丽莎),往往还没等得及他仔细思考与反省自身的信仰问题时,意外便接踵而至,痛苦的打击摧毁着他的信心和希望,最终使他心如枯井。
一语成谶。拉夫列茨基真的没有筑成一个巢,他漂泊了一辈子。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藏书馆(539+)
- 小说多(246+)
- 推荐购买(120+)
- 四星好评(250+)
- 无缺页(449+)
- 好评多(83+)
- 体验满分(680+)
- pdf(451+)
- 收费(572+)
- 盗版少(603+)
下载评价
- 网友 印***文: ( 2024-12-26 16:14:3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焦***山: ( 2025-01-06 01:28:38 )
不错。。。。。
- 网友 益***琴: ( 2024-12-25 20:38:13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国***芳: ( 2024-12-10 08:07:21 )
五星好评
- 网友 石***致: ( 2024-12-13 07:53:31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利***巧: ( 2024-12-31 16:49:16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后***之: ( 2024-12-31 22:26:20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潘***丽: ( 2025-01-08 17:40:1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融***华: ( 2024-12-18 14:02:2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冯***丽: ( 2024-12-25 00:18:26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曾***玉: ( 2025-01-08 19:37:4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陈***秋: ( 2024-12-28 17:54:27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詹***萍: ( 2024-12-13 16:43:59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The Devil in Massachusetts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公社区工作者2022广东省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 教材一本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18006342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2新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大字学习版 国家安全法实用版 法律法规法条注释 反间谍法反恐网络安全法保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18极度教学 绘玩 色彩体系 大色稿照片对画临摹黑白稿对应 高艺联考美术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珊瑚选购指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诗经楚辞 仿古线装全套全集4册国学原文译文注释文白对照诗经全集 诗经楚辞鉴赏 古诗词全套仿古线装本竖排字16开全4册中国古诗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公教育2023中国工商银行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及标准预测试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4法律硕士联考章节真题·法理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级会计实务强化训练1000题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