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The Torah For Dummies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50:23

The Torah For Dummies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The Torah For Dummies精美图片
》The Torah For Dummies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The Torah For Dummies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047017345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1
  • 页数:384
  • 价格:186.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50:23

内容简介:

The Torah is both the most sacred object and the most sacred text in Judaism. It consists of the first five books of the Bible: Genesis, Exodus,Leviticus,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The word “Torah” comes from the same root as the Hebrew word hora’ah (hoe-rah-ah), which means “instruction” or“teaching.” The Torah’s purpose, simply stated, is to provide people with instructions for finding and following the path of God and the path to God.Although the words in the Torah,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consists of exactly 304,805 letters, the great sages of Jewish tradition teach that all the wisdom in the universe is hidden within these letters. Jewish tradition looks carefully at these letters and at the words they form, and great sages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provided — and continue to provide — the proper instruction for analyzing the Torah text and revealing its divine messages.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The Torah is both the most sacred object and the most sacred text in Judaism. It consists of the first five books of the Bible: Genesis, Exodus,Leviticus,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The word “Torah” comes from the same root as the Hebrew word hora’ah (hoe-rah-ah), which means “instruction” or“teaching.” The Torah’s purpose, simply stated, is to provide people with instructions for finding and following the path of God and the path to God.Although the words in the Torah,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consists of exactly 304,805 letters, the great sages of Jewish tradition teach that all the wisdom in the universe is hidden within these letters. Jewish tradition looks carefully at these letters and at the words they form, and great sages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provided — and continue to provide — the proper instruction for analyzing the Torah text and revealing its divine messages.


精彩短评:

  • 作者:景界0213 发布时间:2011-06-22 13:48:31

    自己看普通学生很难看懂,需要有比较好的线性规划基础,不然很容易看不下去。但是这门课如果只要求掌握如何计算,而对原理只做简单要求,那么跟着老师学也不会很难,有疑问要勤问。上课要专心,一不留神就容易跟不上思路。

  • 作者:豆腐仔 发布时间:2020-09-01 22:47:29

    图文并茂,就是太薄

  • 作者:将行未引 发布时间:2016-09-03 16:19:05

    母亲隔屋喊我,为何还不起床?我大声气愤地说:妹妹不给我穿裤子呀!

  • 作者:sherrylee 发布时间:2009-05-19 19:11:08

    译林的版本…

  • 作者:FortyTwo 发布时间:2020-01-10 13:51:16

    很一般。语言上,不知道是翻译了别人的资料还是本身就组织不好,总之看起来有点不流畅。

  • 作者:饮者 发布时间:2022-12-27 20:52:20

    这部小说代表了作者心灵絮语风格,抒发作者对世界、人生、大自然的看法和态度。小说亲切优美,娓娓道来,深刻隽永,发人深思。


深度书评:

  • 从波兰到美国,他检修的意第绪语精神“纸桥”(上)。

    作者:nolix 发布时间:2020-11-07 19:05:24

    一。

    被誉为“短篇魔术师"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美国犹太裔作家,1904年出生,1991年去世,在美国犹太文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辛格生在波兰,1935年前往美国,到去世之前一直居住在那儿。在美初期,辛格就出于艺术生存的考虑决定为英语为母语的大众读者写作,但一个很与众不同的基调在于,从他移居直到其作品屡屡在美利坚风靡与获奖,竟从未用英语写过一个故事,而仅通过英译本广为人知。

    至今,他还是唯一一位入选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意第绪语作家。此情形,终归与一大批转而用英语写作的犹太裔作家情况极为不同。他有一个身为《意第绪文学杂志》的编辑哥哥约书亚.辛格( Joshua Singer), 和他一样,始终也以意第绪语撰写着文学评论。

    关于这门特殊的语言,笔者曾在旧文《 黑夜里的悲伤歌者——《克拉科夫犹太区笔记本》》中简略提到过它。 意第绪语这门语言,在二战之前就为犹太人普遍所使用, 数世纪以前,在各方的排斥下他们出于自卫与相互帮助的心理聚居到一起,形成了一些自发的“隔都”(如出名的”布拉格隔都”)。在荷兰、德国、奥地利等地,至今都还留有犹太街。尤其是在东欧地区,犹太在交流时开始习惯在德语中混入斯拉夫语和希伯来语以帮助表达(许多单词更是直接沿用了德语),以上大抵就是意第绪语的肇始。

    在文学领域,它也曾光芒四射过。 1602年出版的《意第绪故事集》,是该语种现存最早的小说集。18世纪以后,在犹太启蒙运动与解放运动的影响下,意第绪语文学多揭示 反犹主义压力下犹太人的精神状态 ,故而也是一类珍贵得见证文献。它在战后已基本被现代希伯莱语所压制,有人批评说那只是犹太人用母语字母新包装的德语而已,岂可以比拟希伯来语的深厚底蕴?

    当年在诺贝尔的受奖致辞中辛格就曾提到这么一句:

    瑞典学院给我的崇高荣誉也是对意第绪语的一种认可——一种流放的语言,没有土地,没有国界,没有任何政府的支持,这种语言不包含任何武器,弹药,军事演习用语,战争策略;一种被外邦人和解放的犹太人鄙视的语言。

    这番话诚然道出心声。在犹太民族群体内,它都时而会被看不起,更罔论去那些完全不熟悉它的国度推广它了。但正如有些语言学者所支持的那样,虽说意第绪语里日耳曼元素的构成比例很大," 但是它的灵魂仍然来自于巴勒斯坦 ”。

    这册沉甸甸的《辛格自选集》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两年前所推出的短篇小说合集译本,韩颖 / 杨向荣 / 冯亦代 / 戴侃 / 方平 / 李文俊 / 屠珍 / 文美惠多位合译,其分量和意义在近年来西方小说引介过程中均属罕见。也正因太厚、太杂,之于编者完整统筹下来也好,对于众多译者找到切合原作语言的统一翻译基调也好,皆是不简单的大工程。

    --

    二。

    接着上文。一种语言,譬如拉丁语或者意第绪语,可以说是”活”的语言吗?参看近代的热力学经典,它所认为的,”一块物质”何时是活的呢?回答是,当它继续可以做某些事情,如运动或者新陈代谢的时候, 说有”活”的迹象就姑且是对的。

    那么,当我们说一种语言是活的时候,又意味着什么呢?之于德奥文学爱好者,在辛格的《写信者》里,我们是不是依稀能读出一点卡夫卡的意味:

    “赫尔曼.高比内睁开一只眼,每天早晨他都是这样醒来,慢慢的先睁开一只眼,再睁开一只眼……”

    故事的环境被放置在了纽约的冬天。主人公高比内经常会回想起过去,在当时的宗教小学偷偷自学现代希伯来语、波兰语和德语的表述,多少就像一个(贝娄式)的知识分子在怀念过往呢。

    作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的辛格,势必也观察到了,传统生活方式的瓦解,几乎已经将世界近乎翻了个个儿。

    在波兰时,辛格的小说都是以意第绪语中连载的。 老家华沙的克罗奇马纳街(Krochmalna St.,如图)成为了他许多故事和小说的场所。他期待着某种力量能将家乡长期沉睡的语言唤醒 。但凡是对于自己母语抱有格外深感情的人,此种感触恐怕在家乡时未必会那么深,但远行时,反而倒经常可以。

    我们想问,在这种远游他乡的意第绪文化环境里,作家获得了某种奇异的护佑吗?显然,在一开始并没有。

    就在他来到美国的当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格雷的撒旦》在波兰出版了,让他在波兰有了不小的名气,消息传到了美国后,他却并不惊喜,反而有种无济于事的悲伤——某种意义上,这里充满着全新的生存需求,甚至是全新的衣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他并没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和朋友,再加上外出的不便和申请腼腆,他不愿与人交往(在华沙毕竟可以自食其力),但是在纽约连一个作家俱乐部也找不到。他甚至有点恼恨自己羞涩自闭的秉性,甚至打算尽快回到波兰。

    有传闻说他为了给哥哥和嫂子减少麻烦,常常一个人流浪在街头,甚至有时候回家也不吃不吃,不回家吃饭。这种自闭让亲友们 觉得着急,甚至陪他去主动去咖啡馆和剧院。 最后,哥哥乔舒亚设法让他进入了犹太人主办的《每日前进报》,安排他自由撰稿人后,一切才尘埃落定。1937年,辛格好歹写出了四个短篇。

    当然,他的身边不是没有犹太人和犹太社会活动狂热者,但是他们所从事的社交中,不是谈论着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这些名词等等。奇怪的政治上和文化认同让他觉得十分之虚妄,从而难免也对意第绪语的未来产生了某种沮丧。

    最终,他在1943年获得了美国公民的身份——他认为这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在这一年,他终于可以略带悲怆与激愤的语调将块垒一吐为快:

    "对于来自那里的意第绪语作家而言,他所获得的文学寄托之地已与犹太波兰一道被摧毁。这些老角色已经死了。他们的语言已沉默。他所要依靠的只是回忆。”

    好在,此后他开始逐渐走出自闭的生活方式,并在次年遇到了未来的妻子 ,但两人的经济一直相对拮据。

    退一步说,哪怕晚年功成名就后,辛格又愈加(像是他的雅夏般)变成了一个孤独而异乎寻常节俭的人。有人回忆,他好像只是生活在想象力世界中,他讨厌电影院,从没看过电视,也不听音乐。在生命 的最后三十五年里,他矢志不渝地贯彻着犹太素食主义——一些动物人道组织(如Peta)甚至在他去世多年后,追授了他因素食而保护动物的贡献奖项,“写作界”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

    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把哈西德主义抛在了后面。尽管他曾在阿拉伯神学院尝试过一年,但他始终知道这不适合自己。然而从很小年纪开始他就有了完整创作。其信仰之一:任何人都能从这语言的古老作风中感受到虔诚的快乐,从未改变。在过去的近六百年里,这种一直伴随着犹太民族文化根系的语言正渐行渐远,他在美国有成群的读者,但更多的人冷漠地注视着自己,诺贝尔奖是一个好的认定,即便如此,他心里觉得,未来还是空荡荡的。

    辛格短篇小说集

    9.2

    [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 1980 / 外国文学出版社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8.9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 2018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辛格采访部分的巴黎访谈第二集。

    1991年7月24日,这位有信仰,伟大且存在有一定争议的作家在佛罗里达去世,并葬于新泽西州的帕拉默斯。从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直到1987年痴呆症发作,终其一生,辛格都艰辛地、孜孜不倦地写作和翻译着。

    如今历数,辛格从希伯来语,波兰语,尤其是德语将许多书籍翻译成意第绪语,其中包括托马斯·曼( Thomas Mann)和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作品。

    尤其在整个1980年代,似乎他的故事和小说总是与遥远的波兰有所关联。据一些人评论,晚年的他仍在固执地想要唤起神话中才会存在的旧仪式,他依赖的力量之一就是他的语言。

    如果说拉丁美洲文学类里首先不可略过的是家系与血缘的概念,读者必须受首先重视族群体所认同的事物,如族群神话,方得理解小说与神话的内部元素,换言之是这些东西决定了现实的基调,用《马尔克斯传》里的说法,就好懂多了:

    ”在一个没有令人满意的起源神话的大陆,一切待价而沽……”

    漂泊四海的犹太人对于族谱和朝代从不着迷吗?也不对。他们有着足够多的起源神话,听一听经典文献中活动在耶路撒冷,狭长死海周遭的迦南人的传说,以及摩西的辉煌故事就会知道,其内容的丰盛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民族的过往。但显然,辛格笔下的文本里,对神秘的幻象和超自然力量的表达与拉美文学中所折射出的那类不太相同。

    我们知道, 有许多历史上的作家都曾是底层语言的的“信徒“,然而以 底层语言无限贴近本土的犹太生活,依旧是辛格写作时所铺下的最显著色彩之一,少有人比得上。他们民族著名的智力水平,被辛格转而周游于各种琐碎的现实困扰,特别是人物的对话,而非对世界与时空的剥离与想象。”流速”极快的文本从来不拘束长短,浪漫且充满宽慰的语调,则神似吉卜林叙述阿拉伯社会底层时所用的英语。对读者产生惊讶和冲击力的例子中,有很多都是那些普遍于市井化的场景,辛格讲述起来时,似并不同于普通人对家庭话题的关心 ,而像是一种局外调侃或新闻工作者的记录,这一点让我们隐约觉得,犹太人的梦境世界也未必因只牵系了怀旧之悲痛才得以存在。

    --

    三。

    辛格并没有以南美短篇大师那样的方式去思考空间与时间,也不如欧洲作家那样在其角色的心理状态上挖掘深度。那他又做了些什么?诸如物质、灵魂,生命、死亡、埋葬、腐败乃至变形空间或平行宇宙的之类的题目,远非是辛格所善于讨论的,而你从这册《自选集》描绘的人间百态里,却能尝出比其他小说集更多的,浓浓淡淡的悲欣迭回,这未必不是深度。

    更确切地说,那儿有一种近乎奇妙的叙述方式,无论放在哪一时代去衡量,它都是活泼的,富有激情和富于主动欲望的。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最为人知”的辛格开始谈起? 从《卢布林魔术师》开始,辛格的所有著作也都以英文翻译的形式出现过,据说他甚至有些过分地监督着这些翻译(为他做过翻译的贝娄,据说是因为被担心在因为辛格的成就上揩油而被解雇)。辛格的自传作品《我父亲的法庭》(In My Father's Court,1967年)里或许可以找到对此的一些解释 吧。不管怎说,我们必须谈谈辛格最为重要的长篇创作:《卢布林魔术师》(The Magician of Lublin)。

    卢布林的魔术师

    8.4

    艾·巴·辛格 / 1979年10月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它同时也是在国内流传最早也普及面最广的辛格著作(早期译本封面如图, 1979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鹿金 / 吴劳翻译,九十年代的几乎每家图书馆都可以见到 )。

    《卢布林的魔术师》里, 雅夏进入非犹太上流社会花了一番大大的曲折(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 此类童话式的想象几乎不可能 在十九世纪末真实的波兰上演)。他虽然是著名的魔术师,但为了融入主流社会(“过上非犹太人的优雅生活”), 就必须丢下他的表象,例如脱下长袍,穿上T恤,取下象征犹太人的耳钉,将自己打扮成现代绅士,乃至放弃犹太人的语言,转而使用代表主流社会的波兰语等。

    雅夏先后与三个情妇幽会,体验着非犹太人的风流倜傥,最后失败了。那么,他第三次走进犹太教的“圣殿”,忽然之间所领悟的东西(或者说重新去遵循的精神教导)又是什么呢?,原文是这样写的:“忽然间,变成一个真正去教堂的犹太人。”

    我们知道,之前的 雅夏 经常与三教五流的人混在一起,被人形容为“象在钢丝上翻跟斗那样游走于这种生活。“他自以为是个聪明人,懂一些科学的知识,故而怀疑上帝,放弃信仰,同时却又笃信不疑有个造物主在一切之上,可谓是个‘’内心善良,行为荒唐”的人物典型。 到了悔恨重重的晚年时分,雅夏在闹市区里中筑造起了四堵砖墙,希望闭关般专诚地事奉上帝,但内心总归无法摆脱困扰。直到惊喜交集地收到他以为不在人世的艾米丽亚的来信,雅夏才得到长吁一口气般的解脱。

    《卢布林的魔术师》的优点之一在于,作者在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展开了一种空前的“自我意识觉醒”(这个用词是否太德意志哲学化?),并以为核心发展出了长篇小说 。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Isaac Bash

    评价人数不足

    Isaac Bashevis Singer / 1983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Gimpel the Fool

    8.8

    Isaac Bashevis Singer / 2006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确实,它已经开始探讨那些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与二十世纪初的东欧犹太人,该如何适应新的变革?有意思的是,与许多国内读者一样,笔者并非是从《卢布林魔术师》,而是从传播很广的短篇《傻瓜吉姆佩尔》(此外还有一个超短篇《山羊兹拉特》》) 初步结识辛格代表性的短篇叙述风格。记得刚开始时,还略有不适应,起码遣词造句迥异于其他人。不过,正如公认的佳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册厚集子里,《傻瓜吉姆佩尔》也当之无愧地名列第一篇。《傻瓜吉姆佩尔》于1945年首次出版,1953年被贝娄译成英文在《游击队评论》上发表,从此声名鹊起。

    表面上,这个故事似乎将是犹太人的民间传说作为了蓝本,比《卢布林魔术师》的基础材料还要“落伍”一些。实际上,它涉及到的问题并不落伍。那是一个普通人受到欺辱之后如何对待,周围人又会如何旁观之(假如旁观是通常人们的选择) 的普世话题,它们深层而敏感。故事里,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一生中不断遭人欺辱,哄骗,戴尽”绿帽子“的金佩尔竟然从来不认为自己过着悲凉的一生,而只是不停地坦承自我过失,检讨疏忽大意,意下是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例如,他会这样替几乎耽搁了他全部幸福的妻子开脱:

    “我的不幸就在这里——我从来不会真正地发怒。首先——我就是这样想的——谁也免不了有时会犯点小错误。谁又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误呢?......"

    在妻子多次欺骗他之后,他好不容易有了官司的权利,却在一夜思忖之后说:

    ’’我越想越多,不禁哭了起来,眼泪把身下的面粉袋都流湿了。早晨我去找拉比,告诉他是我弄错了。拉比用羽毛笔记下了,并说,如果事情真是这样,他得重新审理整个案子…“

    他一退再退,简直让人看不到他的底线,即便是不断欺骗他的妻子死去后 ,还是在想象中自我宽慰:

    ‘’她虽然死了,仿佛还在说:“我欺骗了吉姆佩尔。这就是我短暂一生的全部意义。”

    然后吉姆佩尔回到家里,取出他隐藏的积蓄,把它们分给了孩子们。

    “我今天晚上看见你们的妈妈了。她变黑了。真可怜。”

    孩子们惊讶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好好过日子吧。”我对孩子们说,“忘记曾经有一个叫吉姆佩尔的人存在过。”

    移居外地后,吉姆佩尔还是在这么说:

    过了许多年,我也老了,头发也白了。我听到了许许多多的谎言和虚假之事。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明白世界上其实并没有什么谎言....今天遇不到的事,明天就会遇到;明年遇不到的事情,再过一百年就会遇到。时间一到,我会高高兴兴地动身。那里的一切都将会是真的;那里没有纠纷,没有嘲弄,没有欺骗。赞美上帝:在那里,连吉姆佩尔也不会受到欺骗。”

    这样的结尾不得不说,十分之动人。读者随着他受欺负又不断宽恕他人的一生一路走来,从最初无比哀怜和愤恨(吉姆佩尔为何不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是任凭他人摆布? ),而随着一页页翻过,我们逐渐见识了烟火世间太多的酸苦兴味,即便是有信仰、有智慧的犹太人可能都无可奈何,更不用说近代波兰受到的冲击与变革后,坚持质朴生活作风的吉姆佩尔们又该怎么办?直到文末的自白,品读出辛格苦心积虑为吉姆佩尔所安设的、厚重而沧桑的形象配置才是可能的。

    由此读者就更理解,为何只有真正到了民间,才能找出这些力透纸背,或悲或喜的人物形象来。故而难怪最有发言权的译者兼作序者陆建德谈到了吉姆佩尔和阿Q两个人物之间的深层区别时会说,吉姆佩尔这样的人物甚至从不感受到自己的美德...... 虽然,他们都是那样卑微到尘土中的角色。

    --

    辛格的语言艺术,似乎在把我们导到一种不只是专属于某个特定民族的思想,而是具有普遍推定意义的东西——而它们只是恰好在犹太民族的环境下显得格外奏效罢了。无论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里对犹太市场的精彩描述, 还是《卢布林的魔术师》中关于魔术师雅夏的精彩表演,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觉得,那是高纯度的宗教意味在世俗文字中的一种堪称愉悦且神奇的逗留,它们的沥下,如一层一层蜂蜜般地沉淀到杯底,而不是将崇高之物从一个大筛子直接筛落 。即便放在今天的现代文学环境中,那可能依旧才是中短篇小说间的最希求的好滋味。

    不管神秘的叙述语调,还是暗示着维持着整个宇宙平衡的某类存在, 不免让人们将他的一些故事和卡夫卡相联系。在有趣的《甲壳虫弟兄》(p.519,他为什么会想到甲壳虫,是因为《变形记》吗?)一文里,主人公早就听说过卡夫卡的名字,而许多年后才读到他的书。后面的文字则 介绍了一个新人物雅克,他会遵循老式剧院传统,时常冒出德语味意第绪语地表演着“卡夫卡”。继而,雅克向主人公卖弄起自己和卡夫卡的“友谊”,虽然主人公也并不知道这些叙述是否真实。到了结尾处, 又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你太害羞了,说实话卡夫卡也是,也是这样的害羞。真是的,我从来不害羞,也许这就是我一事无成的原因。

    ....朋友,我需要借钱给你..... 生命就是一盘很大的棋,我以前一直怕死,现在已经站到了坟墓边上,反而不怕了,我的对手,显然想慢慢下,他还会继续把我的每一个子儿一个个吃掉.....

    首先,,它去除了我对做演员的兴趣,变成了让我变成了作家,一旦成功还会让我患上书写痉挛.....”

    这些慨叹中所蕴藏的,惊人的深刻与无奈,不可否认也只有对卡夫卡的文学意义彻底体察后,才能流淌出的高超嗟叹。关于这种体察能力, 辛格的漂泊身份当然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不过应该不止。

    可以留心,阅读辛格的其他小说时,确实会找到一些与卡夫卡式和塞万提斯相近似的情节建构或叙事表达方法, 然而辛格之所以能被称作是一位“很会写故事”的大家, 还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不夸张地说,其人物塑造能力甚至可以说是历史文坛的最强之一)。

    关于这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本短篇大集子里正收有不少好例子。

    Spinoza of Market Street

    9.0

    Isaac Bashevis Singer / 1986 / Fawcett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p.78)是人们最熟的辛格代表作之一,以将哲学、神学和各种世俗生活糅合得相当自然,不管涉及深刻或世俗的段落皆可谓铺陈得酣畅而著称。 在之前的辛格小说中也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具有斯宾诺莎情节的人物,他们的出现,大多都显示了世俗和崇高宗教的冲突,对立,或者统一。

    记得诺贝尔授予辛格的颁奖辞中所提到的一个重要缘由,就在于辛格“十分愿意探讨人物的创伤症状,回顾,重复体验之前的创伤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体系”,“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主人公 被老姑娘黑多比唤醒了生理本能后,所以也许是在暗示传统犹太文化不但束缚残害人的情感,对身体也会很有伤害。对此,人们也许会引用到斯宾诺莎《伦理学》的第三部分:“肉体不能决定灵魂去思维,灵魂也不能决定肉体去运动,禁止或者从事其他活动。”

    须提一下,前代犹太作者间,恰恰是斯宾诺莎有力的动摇过辛格的正统犹太思想,最主要是在宗教哲学方面 ,其次是关于对生物本性的一些思考——例如对生存的努力,是他们的本性之一,等等,但即便是斯宾诺莎的学问,辛格也没有对此全盘接受,因为在他看来,那个时代的犹太人实际上生活在一种很不确定的“边缘化状态”,那也不是斯宾诺莎可以妥善解释的。

    他的笔下,于是就出现了新的人物,那些“新犹太人” 的每一点点 举止言谈,服装打扮,都被清晰描绘在情节与对话中,所以他们必不是某种书本观念的产物或社会,心理学的推导品 。

    最后辛格希望归结到了几个复杂而基本的命题:现代犹太人应当怎么生活?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 假设一种或几种学说真能够唤醒现代犹太人的意识,遵循上帝的教诲或者法则的时候,又是否能够人们品尝到生活由此可能带来的“实惠”?或者,会是另外一个结果:学说和非学说并行时,反而愈加将现代犹太人驱赶到迷茫,困顿的沼泽里去?

    那时的犹太人群,也许部分生活在市场街道的暗角落,但绝对不是阳光照射以外的另一群生命。他们也不如人所想,呈现单一形态的温顺,或者虚伪,或者势利阴暗。他们是和“我们”相似的同一群人。甚至可以说,历来犹太民族的创伤和愈合之所以相对积极,必然需归功于他们对生活的杰出洞察力 ,与较为积极乐观的性格因素( 犹太作家的许多主题,其实都不是悲观化的,譬如马哈默德与辛格)又决定了其经验遭遇里不乏幽默丰富的内涵。

    就文学创作的思想和风格而言,辛格受到果戈里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影响更多一截。譬如,他曾经多次提到陀氏的《罪与罚》,而在1970年所接受的访谈中,作家承认,果戈里的影响十分之巨大。假使人们问,他向果戈里学习了什么?起码是将自己的民族性融入到作品意趣之中。

    这样的创作中必然有对自己传统的吸取,但也不免有外部思想的冲击,乃至于对他的批驳。例如,1978年曾有某处书评指责辛格憎恨女人 ,这也许是基于他作品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也多是 男性,也许基于对作品中对女性人物的性格缺陷与命运多舛 所作的判断 。在犹太社会中,不管女性是何种的岁数,往往会成为文化与宗教的牺牲品。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带着神秘魔力语调去讲述两性不调和的意味,于此再次浮现。

    一般来说,人们将辛格的创作时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27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到1935年移居美国前期。 第二时期:从1935年至1942年(在第二个创作时期间他几乎没有重要的作品发表);第三时期:从1943年连续发表的五篇短篇小说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结束。这一阶段是厚积薄发的(“主场”)时段;至于第四时期,人们总结为他晚年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 总结下来,可以发现第三阶段的收获最丰厚。

    辛格作品中反映的时代背景,既有十七世纪的,也有十九和二十世纪的,可以说较为丰富,而就辛格作品的题材而言,就如同他的经历与回忆一样(我们知道,写作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经由预设于字句的形而上经验与自己生活经验进行某种“二度”创造性重组的一种交流),可以很顺畅地分为两个大类别:一者是波兰题材下的世界,另一者则描写一个“迷失的美国世界”。

    美国犹太批评家费德勒认为,其作品中的美国性几乎为零(而笔者并不认同)——他觉得,

    “ 辛格的很多人物,看上去都像寄居的非美国人”。

    当然,也有其他批评者认为,作家所遇到的这些复杂情况,如同一张复杂的社会晴雨表,恰能与美国的情况相吻合,而此类周密的思考,是辛格经由在对美国犹太文化的继承与变异的观察后有意或无意希望去对为人们解读的 。让我们下文再叙。

  • 超赞~~~

    作者:Bonnie 发布时间:2008-06-09 19:19:51

    我是法语专业的~~大一的时候老师推荐给我了这本法语语法书,很不错的哦。。。。主要是它讲的很详细,但是对初学的人可能不太适合。因为没有练习可以做。而且书里的分类是按法国人的思路分的,可能会不适应。。。但是对于要学好法语的人来讲,这绝对是一本很不缩的参考书。。。。o(∩_∩)o...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内涵好书(151+)
  • 无颠倒(171+)
  • 一星好评(242+)
  • 字体合适(563+)
  • 差评(371+)
  • 下载快(651+)

下载评价

  • 网友 康***溪: ( 2025-01-07 18:21:28 )

    强烈推荐!!!

  • 网友 芮***枫: ( 2025-01-05 14:13:55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菱***兰: ( 2024-12-14 21:33:2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孔***旋: ( 2024-12-18 11:59:3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谢***灵: ( 2024-12-13 22:07:12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孙***夏: ( 2024-12-22 01:53:03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丁***菱: ( 2025-01-07 03:19:1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堵***洁: ( 2025-01-01 17:06:08 )

    好用,支持

  • 网友 隗***杉: ( 2025-01-05 13:03:07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石***烟: ( 2024-12-16 06:43:26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步***青: ( 2024-12-21 02:31:09 )

    。。。。。好

  • 网友 田***珊: ( 2024-12-29 11:39:3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