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烟尘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些古道。它们夹在古代荒蛮的山水之间,充满未知的危险和诗意。沿着它们,张骞曾经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远嫁他乡、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大陆……这些道路逶迤过崇山峻岭、大漠黄沙、苍茫草原。这些道路承载的,不只是马背上的货物而已,还有路的这端与那端的文明。
我们的先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不断地开拓,由近及远,从内到外,跨越崇山峻岭,横渡江河湖海,在辽阔的疆域内建造了沟通四方的驿路栈道,连接起水陆通衢,创造出精美奇巧的阁道廊路,构筑成雄伟坚固的城门关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代驿道、栈道
第一节 悠悠古道今何在——古代驿道和栈道概说
第二节 车尘马迹寻古道——著名古道遗迹
第二章 丝绸之路
第一节 明驼健马西风路
第二节 汉贾胡商遗旧踪——从丝路出土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三节 丝路沿途访旧风
第三章 消逝中的古关隘
第一节 古关概览
第二节 雄关锁古道——古关与古道
第三节 丝绸之路上的关隘
第四节 长城万里关隘多
第五节 军防的标志,国防的象征——边境线上的关隘
作者介绍:
何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在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文物出版社编审。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二节 车尘马迹寻古道--著名古道遗迹
中国古代的许多道路如今已经难觅遗迹了,在此我们只能选择一些遗迹尚存的著名古道加以介绍。
一、尧舜时代都邑通往“四裔”的道路遗迹
尧舜时代都邑通往“四裔”的具体道路,大都渺茫难稽了,只有通往河南西部的一条道路,尚有线索可寻。由晋南盆地南行,在平陆县北的张店乡东南,有个名为古城的小城。这里是翻越中条山(也叫虞山)的一个垭口。传说,古城就是当年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帝舜的虞城。古城的北面有一段10公里长、纵坡很大的山路叫做“虞坡”,古城的南面地势较平,叫做“虞原”。由虞原南行,渡过黄河,便可到达另一个古代文化中心豫西了。帝舜时,开辟这条道路,与运输运城池盐有密切关系。帝舜时代,人们已经能利用季风特点,靠阳光晒盐,捞取天然结晶;除自用外,还运到外地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有名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方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就是帝舜为运城池盐而作。说明上古之世,道路交通也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二、春秋时的道路
春秋时期的道路交通主要分布在以成周(今洛阳市)为中心,东通宋、鲁、齐,西至秦、陇,南连楚、吴,北达晋、燕。
1. 无终道
自成周渡过黄河后,沿太行山东麓东北行,经邢丘(今河南温县)、宁、鄘(今河南新乡市)、朝歌、安阳、邺(今河北邢台市)、鲜虞(今河北正定县新城铺)、武遂(今河北徐水县)、武阳(今河北易县)抵燕都蓟(今北京市西南)。由此东行,经吴终(今天津市蓟县)、令支(今河北迁安县)、孤竹(今河北卢龙县),达辽西(今辽宁义县一带)、辽东(今辽宁辽阳市一带),远通肃慎(今长白山以北地区)。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其所经路线,即自临淄北上,经贝丘(今山东博兴县)、饶安(今河北盐山县)、浮阳(今河北沧州市)、青(今河北青县)至吴终。从燕都蓟经吴终入辽西的道路,史称“无终道”。齐军与山戎作战,有大量战车随行,“无终道”当为辽宁通中原的一条车行大道。
2. 武关道
武关道由关中经过秦岭通往南阳。这条被称为“武关道”的大路,是在春秋时期秦、楚相互攻伐又友好结盟的关系中开辟出来的。自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东南行,经蓝邑(今陕西蓝田县)、商邑(今陕西商州市东南)、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境)达宛。武关道行经的丹江川道曾为秦、楚两国反复争夺。武关道作为秦、楚通道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伐楚,攻破楚都,楚大夫申包胥由武关道奔秦告急,立于庭墙哭泣七天七夜,秦国才出兵“五百乘”以救楚,败吴师(《左传?定公五年》)。秦军驰援楚国经由的道路,即武关道。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予楚粟五万石”(《史记?秦本纪》),大约两千辆以上的运粮车队,也经武关道赴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由武关道出巡。刘邦先项羽入关中,摧毁秦王朝的最后统治基地,也是由于经过武关道一路战事顺利。经调查,陕西蓝田蓝桥河和商县黑龙口等地都有栈道遗迹分布。
三、战国时开辟的秦蜀栈道
最初大规模开通的栈道在秦与巴蜀间跨越秦岭和巴山的地段。川陕间的驿道,因被高山深谷隔绝,人们只能在悬岩绝壁上,凿岩成道或凿孔架木,作栈而行。这种狭窄驿道,古人称为栈道或阁道。战国时开辟利用的秦蜀栈道包括褒斜道、故道和金牛道。
1. 褒斜道
褒斜道在秦岭栈道中最负盛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因沿渭水南侧支流斜水(今石头河)和汉水北侧支流褒水两道河谷行进而得名。褒斜道南口叫褒,在今汉中褒河北5公里;北口叫斜,在今眉县西南15公里。其大致走向是:从今西安市向西南入山,溯斜水经鹦哥咀、下寺湾,翻老爷岭进入桃川河谷。再经灵丹庙,上五里坡,进入虢川盆地,过塘口镇、咀头镇,至两河口进入红岩河峪谷,经关山、上下白云、寇家关、王家楞、拓梨园至西江口。西江口以下,即褒水干流峡谷,顺次历抑川、下南河、武关河、马道镇、青桥驿,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山,抵褒城和汉中,全长400公里。1936年修建从宝鸡经褒城、宁强到四川广元的川峡公路,在宝鸡到褒城这一段,有许多地段是沿着褒斜栈道旧线修建的。
褒斜道的通行时间非常久远。三国(魏)应璩根据《蜀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的记载和秦密对这句话的解释,认为褒斜道早在传说的三皇时代就有人通行了。清代顾祖禹说:“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读史方舆纪要》)。一般公认禹起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则这条道路的开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籍记载,蜀道在周代已成为军事征伐、家族迁徙的道路。到战国时,秦、蜀之间的交往史不绝书。如《史记?秦本纪》中“历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人来赂”,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等记载,说明秦并蜀国前的战国时代,褒斜道更成为秦、蜀两国统治者征战、朝会、联盟的道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蔡泽列举范雎之功时,提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指出范雎相秦时,巴蜀、汉中之间已有栈道相通。范雎相秦始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至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说明褒斜道在这10年内曾进行过整治。
在楚汉战争的后期,刘邦兵归汉中,张良曾经献策烧掉了褒、斜峡谷中的一些栈道。这一方面为了断绝其他诸侯的兵马;另一方面也为了向项羽显示汉兵没有再入关中的意向,实为缓兵之计。汉武帝即位后,非常重视对汉中和巴蜀的开发。有人上书讨论重新恢复褒斜道及褒水、斜水和沔水的漕运事项。御使大夫张汤的意见得到了采纳,汉武帝委派张汤的儿子张卬为汉中太守,负责修筑褒斜道及各水漕运。按照张汤的设计,陈仓道经过的山岭太多,上段起伏很大,路程又远,而穿筑褒斜道,所经山岭较少,路程要近200公里。而且,几条河流经过沟通可以使汉水连接渭水,南阳的物资可以从陆路、水路齐头并进,而在水路受阻时又能转而与陆路联运,直达咸阳、长安。而且,褒斜道的沿途有丰富的木材竹箭,不亚于巴蜀。经过数万人的努力,250公里长的褒斜道终于筑成,比陈仓道近便得多。不过,褒水和斜水流势湍急,不可行船,原计划的水陆联运只好作罢。但是,从长安到汉中之间毕竟节省了200公里山路,这条道路此后成为秦岭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自汉末到五代,褒斜道多次堙塞,几经修复,南北兵争,这条道路始终是双方行军作战的主要通道。汉明帝、汉安帝和汉桓帝时,对褒斜道进行过局部改建和维修。三国时期,这条道路又称做“斜谷道”,在魏蜀两国的战争中多次被作为行军路线。据《水经注?沔水》记载,三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赵云、邓芝出兵褒斜道,当赵云作战不利退兵时,曾焚烧赤崖以北百余里栈道,以阻止曹魏的追兵。这段栈道以后修复,因水大而急,没有办法再在水中立柱,成为“千梁无柱”,以致人马车辆从栈道上经过时“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为了使栈道牢固安全,有的地方把木制的横梁改为石梁,今陕西太白县王家楞红石崖的石崖上,至今还斜插着当年栈道的许多大石梁。经考古工作者调查,沿线发现多处当时栈道的遗存。著名的石门遗迹,就是这条古栈道最重要的遗迹之一。五代以后,斜谷道基本废弃,自褒谷北上者,皆转经陈仓道出散关而行。
褒斜道南口的石门,始凿于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采用“火焚水激”法,历时三年竣工,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石门位于汉中市褒河谷口西岸。门呈洞状,南北向,长16.5米,宽4.1~4.4米,高3.45~3.75米。隧道内外,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百余方。其中记颂开通褒斜道的东汉“鄐君开道碑”、“杨君石门颂”、“李君表”、“杨淮、杨弼表记”、北魏“石门铭”等,是研究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稀资料。“鄐君开道碑”刻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幅宽2.7米,高1.3米,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摩崖之一。褒斜道石门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石门已被水库淹没,汉至宋代的17方摩崖已迁至汉中市博物馆。
2. 故道
故道因为沿着嘉陵江的东源故道水河谷蜿蜒而行,所以又称嘉陵道。方向与今天宝成铁路平行。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经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10公里),过散关,越秦岭,经今凤县,略阳而入汉中以至四川。因为这条道路有很长一段是沿着故道水而行的,并且经过一个故道县,所以被称为故道。又因为这条道路的北端在陈仓县境进入山口,所以又称陈仓故道。陈仓县南的秦岭上有座重要关隘散关,故道因此也称为散关道。从陈仓向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峡的小路到达凤县,这一段称为北故道。自凤县东北的草凉驿入栈道,西南至凤县城再往东南,经过留坝县,南至褒城旧治北鸡头关出栈,这一段称为南故道。北故道就是春秋战国前的古故道,南故道就是古褒谷道。出南故道就到达汉中了。这条道路非常遥远,且迂回曲折,但坡度较平缓,历来都是穿越秦岭的南北主要通道。这条道路的开凿时间远早于褒斜道,至少开辟使用于殷商时代。周平王东迁后,将这条殷商时已经存在的古道称做故道。在《水经注》关于渭水支流扞水的记事中,提到今宝鸡市附近有条“周道谷”,王国维考证说这条“周道”就是“故道”。说明早在西周时,故道已经是通蜀之道。公元前206年,刘邦自汉中由此道出陈仓,兵定三秦,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破张鲁,取汉中,即自故道经散关、河池(今甘肃徽县)、阳平关(今陕西勉县的旧沔阳)至汉中。曹操北返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即北夺汉中,遂有刘、曹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之战。五代以前,自褒谷北上的商旅和军队,或从斜谷出眉县,或西经故道出陈仓。五代后斜谷道废弃,宋以后专用西道,修筑栈阁2000余所,元明以后称为连云栈。为了区别于自汉中南下蜀中的“南栈”,通称“北栈”或者“秦栈”。在秦岭诸栈道中,故道的里程最长,达600公里以上,途中需翻越散关附近的秦岭正脊分水岭外,还要攀登青泥岭、马岭、老爷岭及嘉陵江、汉水两支流间的八九处分水梁,因此故道以“多坂,回远”著称。与褒斜道等其他栈道相比较,从长安到汉中的故道里程要多出150~250公里。但故道具有其他路线无法比拟的优点,这就是,故道行经关中、汉中平原的平坦大道有250多公里,而且谷道部分,除了若干险段外,嘉陵江、汉水及支流的河谷川道一般比较开阔,物产丰富,居民稠密,村落众多。秦汉时沿途已设有故道、河池、沮县3个县级治所,到了唐代增设凤州(今陕西凤县)、兴州(今略阳)两个地区级行政治所,县级治所也由3个增加到6个。因此官员商贾经常经过此道往来,战时大量物资和人员也都利用此道运输。
3. 金牛道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因“石牛粪金”的传说而得名。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记载:战国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惠王欲伐蜀,但苦于山道险阻。蜀王率领万余人传猎褒谷,与秦惠王相见。惠王以金一笥赠送蜀王,蜀王回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都再拜稽首,祝贺说:“泥土就意味着土地,秦王当得到蜀国了!”秦王恐怕以后找不到相见处,就雕刻了5个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到了,以为牛能屙金。蜀王于是派遣士兵千人带领五丁力士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于是得通。后来秦军从石牛道伐蜀,灭之。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记载,反映了古代蜀地人民修凿石牛道的历史。又有另一种传说是:上天为蜀国生了五丁力士,力能搬山,秦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派遣五丁迎接。途中见一条大蛇钻入山穴中,五丁拽住蛇尾一起向外拉,山崩,压死了五丁,秦女都化为石,山化为五岭。李白的《蜀道难》中所唱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就是指的此事。
金牛道的大致走向是:从汉中市向西行,过褒水,经勉县进入山区。西经沮口、青羊镇、大安镇、金牛镇,转南入五丁峡,过五丁关、滴水镇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坎驿、七盘岭进入四川广元的神宣驿。自西上朝天岭,折南沿嘉陵江东岸峭壁,过大小漫天、龙洞阁、千佛崖至广元。再折向西南行,渡嘉陵江的桔柏至昭化,然后经剑门、梓潼、绵阳直达成都。全程六百公里。中间包含许多架设于悬崖峭壁间的栈道,地势十分险要。
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左右,楚将庄蹻率军夺回被秦军攻占的枳(今四川涪陵市)之后,溯延水(该河自上游而下,其分段名称为岔河、鸭池河、乌江、龚滩河、黔江,至涪陵入长江)南下,到达且兰(今贵州福泉县一带)、宛温(今云南砚山县北小维摩附近)和滇池(今云南昆明市一带)。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又派蜀郡守张若再次攻取楚的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沅陵西10公里)、巫郡(郡治在今四川巫山县)。庄蹻因断了归路,留滇为王,改从当地风俗。庄蹻略取巴蜀,入滇称王,揭开了云贵地区交通开发的历史。
元明以后金牛道被称做“南栈”,又名“蜀栈”,是由陕入川的重要交通干线。
4. 剑阁道
剑阁道从汉中通往四川,在今四川剑阁东北的大剑山、小剑山一带,峰峦连绵,峡谷幽深,下有隘路称为剑阁道。蜀汉诸葛亮为加强北方防务,巩固蜀汉统治,便利巴蜀与汉中之间的军事联系,曾于金牛道上开凿了剑山,并架设阁道(即栈道)15公里,后人习惯称为“剑阁道”。《重修剑州志》中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便行旅,并于山之中断处,立剑门关”。剑山位于剑阁县东北面12.5公里,古称梁山,东西长115余公里,群峰高耸入云,峭壁中断,两岸依天,严若剑戟,“如门之辟”,故名剑门。李白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末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军攻蜀,大将军姜维仅以三万人马便把敌人十万大军拒之关外。魏军久攻不下,只好另生一计,偷渡阴平,才取得了胜利。
剑阁道不仅是古代巴蜀和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刘备沿此道夺取西川,从而建立了蜀国;诸葛亮沿此道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姜维屯兵剑门关;邓艾入川灭蜀等等。
剑阁道被誉为蜀中四大奇观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剑门关为中心,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为特点,是全国最长、唯一的带形、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剑阁道不仅风光秀丽绝险,而且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司马光、苏轼、陆游等文人雅士都曾游历或者宦游此地,留下千古名篇。如李白在《蜀道难》中高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而陆游则“细雨骑驴入剑门”,在宦游过程中写下《剑南诗稿》。自然景观有“一区一盘盘入云”的七盘关、“万山磅礴一江通”的清风峡、“下视嘉陵千丈黑”的明月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玉树高耸入太空”的剑门石笋峰。文物古迹有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泽寺武则天寺庙、“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古驿道,还有邓艾墓、姜维城等六十余处三国蜀汉遗迹;昭化古城是四川建制最早的古县城,也是张飞战张郃的著名古战场;嘉陵江明月峡古栈道遗址处,已成为铁路、公路、水路、古栈道、古驿道、纤夫鸟道等六种道路汇集的世界唯一的“交通陈列馆”。
四、秦代的主要交通干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之后,分天下以为36郡,为了巩固统一,急需加强交通。于是立即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立,在战国交通的基础上,“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修整与沟通,将全国道路纳入以全国为规模的交通系统之中。
1. 秦直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蒙恬督师修筑自云阳直抵长城脚下九原郡治的道路,全长1800里,合今约751公里(汉制每里折今417.5米,以下同)。修筑道路时,逢山开山,遇沟填平,大体南北相直,一般道宽20米以上,是京城咸阳至北部边塞九原最接近的道路,故称“直道”。
直道南起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梁武帝村),沿子午岭北行,经今陕西淳化县鬼门口、旬邑县石门关、黄陵县艾蒿店沮源关、古道岭、富县槐树庄、张家湾西侧、甘泉县桥镇乡方家河村、志丹县安条林场、侯氏乡等地进入安塞县境,又沿横山南麓经今子长县北境、子洲、米脂、榆林等县西境,穿过毛乌素沙漠,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过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北,东胜县西侧,在昭君坟东侧渡过黄河,达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这条直道一半修筑在山岭上,一半修筑在平原草地上。其中蜿蜒在子午岭山巅的一段路线,完全沿山脊直行,遇到河川切断山岭处,下了岭坡,旋即上梁,很少在川道中盘桓,敷设别具一格,是名副其实的“山脊线”。
直道为什么以云阳为起点呢?因为云阳距国都咸阳不远,其间有往来方便的交通大道。咸阳至云阳之间修有驰道,道的两旁都筑起了垣墙,又称甬道,车辆驶过如同穿行巷中。云阳县北有座甘泉山,峰峦起伏,云高气爽,风景十分秀丽,是避暑的胜地。山上建有林光宫,秦始皇经常去那里游幸。战国时期,甘泉是子午岭下的一个显要关隘,起着屏蔽咸阳的作用,秦始皇常去林光宫,也包含着一定的军事意义,所以直道也从这里为起点。
直道的修筑主要是从战略上考虑的。匈奴长期以来活动于阴山南北,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就经常向南进攻。秦国以及东部的赵、燕诸国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首当其冲的又是秦国。匈奴控制的地区,南边可到宁夏固原、陕西榆林一线,即战国时的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六盘山、横山北麓,距咸阳最近处仅250公里。匈奴的轻装骑兵疾行一昼夜就可到达。秦始皇以前的秦国,一般都对匈奴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征发民众修筑长城,但长城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保障北方的安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征,把匈奴驱逐到了阴山以北。秦王朝在新统一的地区建立了34座县城,从内地迁徙了大批民众到这些地方定居,并在今包头市以西设置了九原郡进行统筹管理。在驱逐匈奴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下令修筑直道,以便有效地统治这一片国土。据史料记载,秦直道修通以后,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林光宫军事指挥地出发,三天三夜就可以抵达阴山脚下,与长城构成“T”形战略防御体系,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直道是一条军事要道,也是发展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从多年来直道沿途出土的文物来看,有秦汉的货币、铜镜、车马器、戈矛,北魏以至明清各代的石窟、摩崖石刻、寺庙碑文等,说明直道长期为商旅所行。
直道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基本建成,总共用了两年半时间。其工程之浩大,工期之短促,凿山之艰巨,填沟之困难,实属中国古代筑路史上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无情的历史似乎作了一个有意的安排:秦始皇三十七年,他最后一次出游东方,在山东德州患病,七月死于河北巨鹿的赵国故苑沙丘宫。根据中东府令赵高的安排秘不发丧,载尸的辒辌车经井陉而抵达九原,即是从刚刚修好的直道急速返回咸阳。
直道从林光宫(又名甘泉宫)北行900公里直抵边防重镇九原。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司马迁行经直道全程,曾经发感慨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蒙恬列传》)
清代嘉庆年间文献记载:“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车马络绎,冠盖驰驱……”这表明秦直道的荒废仅是近几百年的事。从子午岭上现存的直道遗迹看,直道是一直循着子午岭主脉修筑的。因为鄂尔多斯草原也散布着许多丘陵台地,所以直道经过草原时免不了一番“堑山堙谷”的工程。在现存的遗迹上,路面最宽处约50米,一般也有20米。历尽两千多年风雨沧桑,在山区间,有部分路基保存完好,垭口遗迹明显,古道清晰可辨,驿站石基依然存在。在今内蒙古东胜县城西南的漫赖乡,曾发现一段直道遗迹,路面残宽约22米,路基的断面暴露极为明显,用当地的红色砂岩填筑。由此向北和西南,均可以见到山冈上有当时开凿的四个宽约50米的豁口。这四个豁口连成一线,向人们诉说着2000年来的风风雨雨。
2. 秦驰道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驰道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筑的。它以国都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是专供秦始皇出巡时行驶车马的道路,即御道。驰道的修筑,是秦汉交通建设事业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通过秦始皇和秦二世出行的路线,可以知道驰道当时已经结成全国陆路交通网的基本要络。
秦修驰道规模宏大,标准较高。据《汉书?贾山传》所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贾山为西汉政论家,他是反对秦王朝政策的,对于驰道侈丽的描述,不免有所夸张。考古工作者曾在陕西咸阳市东北窑店镇南侧渭河北岸的东龙村以东150米处,发现一条南北向古道路遗迹,路宽50米,筑于生土之上,两侧为汉代文化层。这条道路,北为秦都咸阳的宫殿区,向南正与汉长安城的横门相对。以秦宫布局“象天极”的规划意图分析,这条道路应当是南北沟通咸阳宫与阿房宫的交通干道,当时自然当归入驰道交通系统之中。据调查,陕西潼关以东的秦汉驰道遗迹,路面宽达45米以上。
驰道选线尽量追求平直,减缓坡度,扩大曲线半径,以便于提高通行速度。驰道是区别于普通道路的高速道路。当时驰道是路面分划为三的具有分隔带的多车道道路。“中央三丈”是所谓“天子道”。经过特许的贵族官僚可行旁道。驰道就连皇太子也不得擅自通行,直到汉代仍是一条御用道路。《汉书?成帝纪》说汉武帝做太子时“不敢绝驰道”。他当上皇帝之后,特别优待他的大乳母,“有诏得令乳母乘车行驰道中”。不过,汉代的驰道已经不仅仅为皇帝所专用了。只要有皇帝或者太后、皇后的诏令,其他王室成员也可以行于驰道之上。这种交通道路规则固然充满浓重的专制色彩,体现出等级尊卑关系,然而在当时针对社会各阶层所拥有交通工具质量、数量差别悬殊的现实,其存在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最早的具有分隔带的道路,驰道在交通道路史上也具有值得重视的地位。
虽然驰道是御用道路,在战争年代驰道御用的规定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刘邦的部下周勃攻伐反叛的燕王臧荼,就利用了驰道的交通便利而迅速出兵,在易下消灭了敌军。
驰道由咸阳向东作扇形展开,东北通至今河北省北部一带,东至今山东省一带,东南通至今江苏、浙江及湖北、湖南、安徽省一带。
秦始皇完成统一事业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在首次巡游咸阳以西之后,下令开辟天子巡行天下的驰道。《史记?秦本纪?集解》引应劭注:“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太始三年条胡三省注引孔颖达说:“驰道,正道御路也,是天子驰走车马之处,故曰驰道。”中道(御道)供皇帝使用,两侧旁道供臣民通行。“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记述了驰道的修筑规则。中道宽三丈,种上青松,作为界标。“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是记述驰道的修筑技术,意思是说,驰道加铺路面,并用铁椎夯实,使之隆高,以分流水。驰道标志着两千多年前中国道路工程修筑技术的进步。驰道建成后,秦始皇曾多次经驰道巡行郡县。驰道的修成,对后来的交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汉朝继承秦制,驰道仍然是皇帝的专用御道。10里设亭,每30里置驿,每驿设置官员掌管。
在秦始皇时代,大致由这样一些主要交通干线纵横交错,结成了全国陆路交通网的大纲:
(1)三川东海道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条道路即从关中向东直达海滨,其与黄河并行的区段,曾被称做“崤道”、“成皋道”。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的军队曾经在三川东海道反复争夺。由于该道所联系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也比较密集,因此成为秦汉时期承载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干线。
(2)南阳南郡道
这条道路出武关向东南延伸,经过南阳到达南郡,使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沟通起来。还可以通过水陆交通的形式“南极吴楚”(《汉书?贾山传》),与长江中下游的衡山、会稽地区相联系。秦始皇东巡,曾三次经过此道。秦末,刘邦由这条道路先项羽入关。这条大道汉时又称做“武关道”。
(3)邯郸广阳道
这条道路经过河东、上党,或从河内北上至邯郸、广阳、右北平,通达燕赵。这条大道战国时已经很重要。史念海先生曾经指出:“太行山东边有一条主要道路,与太行山平行,纵贯南北,赵国都城邯郸和燕国都城蓟都是在这条交通线上。”
(4)陇西北地道
由关中通向西北,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东段。秦统一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第一次出巡即由此道西行,后来汉武帝出巡,也曾经经由这条道路。
(5)汉中巴蜀道
秦据有巴蜀,当以跨越秦岭的畅通道路作为基本条件之一。秦岭山路险恶,工程极其艰恶。开通之后又历经拓修完善,形成故道、褒斜道、傥洛道、子午道数条南逾秦岭的路线。蜀道南段诸线路中,较为艰险者又有著名的阴平道。
(6)北边道
秦统一后,在战国长城基础上营建新的长城防线。因施工与布防的需要,沿长城出现了横贯东西的交通大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巡北边,从上郡入”。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出巡途中病故,李斯、赵高秘不发丧,棺载辒辌车中,“从井陉抵九原”而后归,特意绕行北边,说明此次出行的既定路线是巡行北边后回归咸阳。后来,汉武帝亦曾巡行北边。显然,北边道自有可适应浩荡的帝王乘舆车骑队列通过的规模。
(7)并海道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共出巡5次,其中4次行至海滨,往往并海而行。《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曾经从泰山“并海上,北至碣石”。显然,沿渤海、黄海海滨,当时有一条交通大道。这条大道与三川东海道、邯郸广阳道相交,将富庶的齐楚之地与其他地区沟通,用以调集各种物资,具有直接支撑中央专制政权的重要作用。并海道北段在东汉时又被称为“傍海道”(《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8)井陉古驿道
河北省井陉县城向东10里,有一条长约100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晋冀两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的主干线上的重要一段。
沿着山沟中陡峭的石路上行,可以看到路边有一些石马、石兽,它们或立或卧,大多残缺不全。另外还有许多明清时期文官武将的石像。绕过一个山口,一座雄关赫然出现在眼前,门额上是“西通秦晋”四个蓝底金字,这就是扼守井陉驿道的关城东天门。关城分为东阁、西阁,踞守在南北两峰之间,两阁之间相距不足50米,如同两把铁锁,牢牢地锁住关隘。
关城的门洞下面有两道又长又深的车辙痕,深达50厘米,深陷在光滑的基岩路面里。淡青色的铺路方石光滑如镜,路面上每隔20米左右就砌有一道高凸而起、近30厘米厚的石槛,这些石槛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缓慢下滑而设的。可见当年的辎重车通过这段路时有多么艰难和危险。
由于清末修筑正太路线,这条险恶、难行的地段从此少有车马经过,渐渐被人遗忘。正因为如此,这条千年古驿道才幸免破坏,至今还保留着旧貌。
秦代形成的陆路交通网在汉时又历经拓修完善,并随疆土的扩展进一步延伸。由汉中巴蜀道向南,秦代有不能通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为加强西南地区的道路建设,“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作者数万人”(《史记?平准书》)。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南夷始置邮亭”(《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陇西北地道再向西北,一支入青海羌人活动地区,一支经河西向西域,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丝绸之路。北边道也向东西拓展,秦时北边“起临洮,至辽东”(《史记?蒙恬列传》),西汉时“北边自敦煌至辽东”已达“万一千五百余里”(《汉书?赵充国传》),辽东以东,又有玄菟、乐浪二郡。东汉时江南道路的建设又有发展,比较著名的有零陵、桂阳交通干线的开通。
秦汉时代,重要的交通干线已通达各主要经济区,由东向西在彭城、荥阳、长安结成交通枢纽,此外,又有疏密交错的交通支线结织成网,形成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其中有的支线在历史演进中又发展为重要的干线。
秦汉陆路交通网的形成,不仅对于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后世交通道路的规划和建设,确定了大致的格局。
五、秦汉时开辟的西南蜀布之路
蜀布是指上古时期蜀地特产的苎麻布。苎麻本来就是中国特产,西方人称苎麻为中国草。苎麻原产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带,但用它纺织成布是从蜀地开始的,以后又推广到江南地区。蜀布颜色洁白,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既不容易被汗渍沾污,又很利于散热,所以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掸国、身毒等国家很受欢迎,大为畅销。从蜀地经过西南夷、掸国、身毒而通往大夏的商路,是蜀布、丝绸制品通往南亚、中亚的主要路线。
汉朝南通大夏的商路比通西域的商路要早。而当通往西域的商路在东汉时期断绝的时候,南方这条商路仍然畅通。这条道路到达今云南保山之后,或者向西经过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阿富汗,或者向南经过缅甸伊洛瓦底江畔到印度洋,所以又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但这条道路常年输出的大宗商品是蜀布与丝绸制品,所以近代学者仿照“丝绸之路”的名称命其为“蜀布之路”。
汉朝的蜀布、邛竹杖早就远销大夏、身毒。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归来,说他在大夏见过蜀地的布和邛地的杖,大夏人告诉他是商人到身毒国买来的。张骞极力建议汉武帝派人寻找通往身毒国的捷径。汉武帝命张骞、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分为四路出发,一路由駹出发,一路由冉出发,一路由徙出发,一路由邛、僰出发,去寻找通往身毒的道路。
“出駹”,是从駹水河谷(今四川理县杂谷脑)西行;“出冉”,是从黑水河谷(今四川黑水县)西行;“出徙”,是从天全河谷(今四川天全县)西行。这三条路都在蜀西,要横渡渽水(今大渡河),进入不服从汉王朝权威的羌族部落,所以寻路人中途受阻。“出邛”,指邛都(今四川西昌);“出僰”,指僰道(今四川宜宾一带)、夜郎(今贵州安顺一带)。这两条道路都在蜀南,必须通过滇国,是前往身毒的捷径。早在滇王垄断西南夷商业时期,通往身毒的商路已经打通。巴蜀的作坊生产的蜀布和铜器、铁器,大量输入邛、滇,永昌(今云南保山)成为巴蜀与身毒的贸易中心,随着官道的延伸,交易的地点也远至今属缅甸的密支那。
蜀布之路的路线大致是从蜀郡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沿着灵关道到叶榆(今云南大理市),或者从僰道通过夜郎道至滇池前往叶榆。到叶榆后,沿着永昌道(或曰博南道)经过永昌、腾越、古永到达密支那,约合今天1253公里。
从远古辗转相通的蜀-身毒道,经过秦汉的经营,开始成为郡县相连、驿路相接的西南蜀布之路。蜀布之路的两条干线--南道和西道,在汉王朝的地域内跨越了蜀、犍为、朱提、牂柯、越嶲、益州、永昌等大郡的数10座州县。众多的邦国部族,分别由南越、瑞丽、腾冲、盈江等口岸出境,经过缅甸和印度,在中亚与西北丝路会合。其间虽有一些支道和复线,但2000年中间的官驿和现代的公路、铁路大都沿两条古道的干线行进。下面对道路所经之地及其历史,作一概略的介绍。
1. 南道
南道又可分为岷江道、五尺道。
岷江道从成都沿着岷江向南到宜宾,传说江边崖上的道路乃李冰火烧而成。因为宜宾为汉僰道县所在,所以此道又称为僰道。
五尺道是秦代经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的道路,也是秦蜀栈道的延长线路。是从宜宾渡江,溯关河至云南盐津县,再到昭通,复至黔西北威宁,转向西进入云南曲靖(汉味县)。此线经过滇中平原至滇(昆明),复西至普淜与西干线会合至下关。由于滇东北一带山势陡险异常,驿道不可能遵秦常制,仅宽5尺(合今3尺),故名五尺道。在西南地区今云南境内,以滇池为中心,分布着氐、羌、百濮和百越等民族。据《永昌府文征》记载,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取笮(今四川盐源、云南宁蒗一带)及其江南地”,打通了蜀西南与滇西北的交通。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蜀守李冰主持修筑“僰道”,经夜郎到味县(今云南曲靖一带)的道路,长两千余里。秦统一中国后,派常頞继续修筑这条道路,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修成后,加强了西南边疆同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秦王朝在这里“置吏”,使这些地区的各族人民都处于秦王朝统治之下。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遣鄱阳令唐蒙出使夜郎,又对这条古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和开凿,以通好“南夷”,开发“西南夷”,因此在汉代又泛称为“西南夷道”。唐代复筑此道时,因途中石门关(今盐津县豆沙关)特险,故又名石门道。这条古道是从四川通向云贵高原的主要道路,沿途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公元223年,蜀汉分兵三路南下,诸葛亮就是通过这条路七擒七纵孟获的。据《史记》载,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负责修筑这条道路时,因为在崇山峻岭中施工,每天都有数万人参加筑路,粮食也要大量从外地运到工地上,实在供给不及,只能到附近山寨中去购买。数年过去而路犹未成,对当地居民的侵扰颇多,因而经常遭到少数民族的攻掠。为此,官府又屡次派兵镇压。在筑路的几年里,消耗的粮食和经费即使倾尽整个巴蜀的租赋也满足不了。由此可见,通西南夷的道路是历尽艰辛才开辟出来的。浩大的工程耗用了大量人力财力,也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不过,这条道路的修治却为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南部的朱提北上入蜀之道,应是循古代杜宇部入蜀之道所筑。昭通为汉朱提郡,因此这一段又被称为朱提道。此道在威宁分道经夜郎腹地至两广,再前往南越。故其前段又名夜郎道,后段为番禺道。
2. 西道
西道又分为灵关道和永昌道。
灵关道因途经西南高原四川省芦山县的灵关峡而得名。西汉司马相如过灵关峡时又刻石永记,灵关道之名便为人们千年袭用。因为此道是司马相如沿古牦牛羌部南下道所辟筑,故又称牦牛道。至唐代重开此道时,重兵屯于清溪峡中的险关,故又称清溪道。其余分段以地名称之,如临邛道、始阳道、严道等等。这条古道由蜀(成都)南下汉代铁都临邛(今邛崃),又南至雅安、荥经(汉严道县),翻越邛崃大山(唐之大相岭,今泥巴山)至汉源(汉牦牛道),出清溪峡至甘洛、越西、喜德诸县,途经汉灵关复临孙水(泸沽峡),进入安宁河流域的串珠状盆地,至西昌(汉越嶲郡)。再沿河南下至拉酢,渡金沙江至云南大姚县,西向至普淜驿合东干道,过云南驿至下关。这条古道穿过彝族聚居的凉山地区,增加了闭塞的山寨居民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机会。
灵关道和五尺道在大理会合后一路往西,由下关南行过巍山、永平,越博南,渡澜沧江至保山。复由保山越高黎贡山至乘象之国(腾冲),再越高黎贡山入缅。或由腾冲复南下,由盈江沿伊洛瓦底江入印度洋,或由保山渡怒江经龙陵芒市至瑞丽,沿瑞丽江入缅甸境内伊洛瓦底。此道经过保山,保山在汉代为永昌郡,是经营西南的最前哨,辖地广阔,曾直接与身毒相接,因此这条道路被称为永昌道。因为从下关西进,途经博南山,此一段又被称为博南道。
以上为西南丝路的两条主要干线,此外有主要支线如下:
(1)步头道。唐代为了使戎州都督府(宜宾)与安南都护府(今越南河内)相通达,以便有效地控制西南,因而开凿此道。
(2)丽江道。此道由滇经藏入于锡金或尼泊尔、印度。
(3)东驿道。元代始筑,由曲靖东出胜景关入黔,转沅、辰至湖南,这条信道替代了自秦汉以来由滇入川的干道,成为元明清中央王朝经营云南的官驿通途。此道是在战国楚将庄蹻入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今天,古道大多已为公路和铁路所代替,但你仍可以沿着古老的线索,寻觅先民们的足迹,踏上嵌有深深马蹄窝的西南蜀布之路。在这些古道之上,你能看到深不可测的山谷拥抱着巍峨的高山,翠绿的坝子在茫茫云海忽隐忽现,古老的森林中各种各样的鸟兽时而在你面前闪过,红色的高原上绚丽的山花与各个少数民族的亮丽服装争奇斗艳。你不仅可以看到险峻多姿的自然景观和色彩斑斓的亚热带风光,还能够体会奇特多样的民俗风情。
六、两汉时期开辟的道路
两汉时期新开辟的道路,主要有通往秦岭以南的夜郎道、灵关道、回中道、子午道,通往北方地区的飞狐道,五岭以南的交趾道以及湘南“峤道”、五原赛道等。
1. 夜郎道
夜郎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古国。汉武帝经略西南时,在夜郎地设牂柯郡,以且兰(今贵州福泉为)郡治,以夜郎县为都尉治。秦至汉初,夜郎与巴蜀、南越就有商贸交通往来,但道路险要,时常梗阻。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为加强控制南越,派唐蒙率兵千余、后勤辎重队三千余人,胁迫夜郎内附,置犍为郡(治僰道,今四川宜宾市西南,辖川南、黔西、滇东一带)。又发巴蜀兵卒千余人,修筑僰道至牂柯郡的道路,长500余里,合今200多公里。
2. 灵关道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郎官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开辟灵关道。西南夷是汉时分布在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及云、贵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南夷地区包括犍为郡和牂柯郡,西夷地区包括越嶲郡和益州郡(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县)。
灵关道又称灵光道、旄牛道,东起犍为,接夜郎道,西行至旄牛(今四川汉源县南),然后南行直抵越嶲郡,长约480里(合今200公里)。灵光道建成后,打通了成都经旄牛、越嶲郡通叶榆(今云南大理)、永昌郡(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市)和益州郡的交通。
3. 子午道
自杜陵(今西安市东南)沿子午河及汉水河谷以达汉中郡(今陕西安康市)的子午道,是秦通巴蜀的重要信道。因这条道的北端由长安正南进入子午谷而得名。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正南正北的谷道遂被称为子午谷,而由子午谷入山南行的道路亦称子午道。《汉书》颜师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在由长安到汉中的几条栈道中,子午道全程千里以上,仅次于故道,但穿行山间的谷长有400余公里,道路崎岖,沿线居民稀少。汉代在子午道沿途没有一个县级治所,到了唐朝也只有一个石泉县。但此道形势很险要,东汉末年关中流民多由子午道南下汉中,三国蜀魏战争及以后东晋、南北朝、宋金对峙时期,子午道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直至后代,此道仍是川陕重要交通路线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对子午道秦岭北段栈道遗迹做过调查,发现在子午谷东边沣水河谷也有多处栈道遗迹,在西边石砭谷中,栈道和桥梁遗迹更是集中。这些情况说明,子午道秦岭北段可能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曾发生过改道。
子午道沿线多栈桥,在秦末楚汉相争时被焚毁。王莽时开辟的子午道,是在旧道基础上拓展的。据《汉书?王莽传》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决定开凿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直绝南山而至汉中。子午道自长安达汉中,长约660里(合今276公里)。
子午道溯洵河支流的驿马月河北侧而上,至月河源头腰竹岭(俗称古磉墩)。由腰竹岭东行,顺直水(池河)而下,直抵汉中。腰竹岭南,岩石陡立,地势险峻。据《水经注?沔水》记载,此处筑有“蓰阁”,即栈道。今腰岭关等处直水西岸石崖上,尚有栈道遗迹。
三国时这条道路是魏蜀交争的要道。《三国志?魏书?曹真传》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魏大举伐蜀,“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由于子午道崎岖难行,又逢秋季大雨,栈道断绝,军需不济,明帝不得不召曹真还军。到了南朝,梁另开新路,略向西移,即今西安市西南至宁陕县。唐代天宝年间,剑南涪州向朝廷进贡生荔枝,即由此道飞马以达长安。
4. 回中道
回中道在秦汉时期是从关中平原通往陇东高原的主要道路。古道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至高平,长约125千米。因途经回中,所以称为回中道。秦始皇曾下令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修建一座宫殿,称为回中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应劭的话说:“回中在安定高平。”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曾路经回中宫。汉武帝曾多次途经回中道巡行西北。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今六盘山),登空同(今甘肃平凉西),西临祖厉河(高平以西的黄河上游支流)而还”;“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均在今河北涞水县北),自代(今河北蔚县)而还。”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名将来歙由这条路攻取隗嚣割据下的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两汉时期,回中道是沟通今陕西、甘肃、宁夏的重要交通大道,在繁荣经济、文化交流和军事征战中,都显示了重要作用。1979年,在回中道附近的陇县边家庄发现了一座春秋早期的秦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器。这座墓葬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了陇县在陕甘古代交通中有重要的地位,回中道可能从远古时代起就已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
长安以西,经咸阳、槐里(今陕西兴平市)、斄县(今陕西武功县)、雍城(今陕西凤翔县)、隃麋(今陕西千阳县)至汧县(今陕西陇县),为汧陇道。自汧县西出陇关,至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为略阳道;出陇关,经清水、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襄武(今甘肃陇西县东南)、狄道(今甘肃临洮县)至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为陇关道。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发兵关中,沿汧陇道进军,平定以韩遂、马超为代表的割据势力,韩、马从回中道败逃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曹操又沿陇关道消灭了盘踞在枹罕的“河首平汉王”宋健,关西地区遂并入曹操势力范围。
5. 飞狐道
在秦汉时期,飞狐道是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道路。这条道路是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诏令王霸负责修筑的。王霸与杜茂指挥刑徒6000人,从代城(今河北蔚县东)南部的飞狐口谷道延伸,经代城而西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沿路堆石布土,筑起亭障,全长150公里。飞狐道修通后,给北边造成安定的环境,王霸因此被封为淮阴侯。自涿郡西行,经迺国(今河北涞水)、故安(今河北易县东西贯村一带)至广昌(今河北涞源)。广昌以北的黑石岭,设有飞狐关,亦名飞狐口。飞狐口两侧悬崖峭立,十分险峻,为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境)进入冀州刺史部(今河北境)的交通咽喉。飞狐道因途经“太行八陉”的飞狐口而得名。北方发生的许多战争,都是通过这条古道调兵遣将的。在和平的日子里,道上行人不绝,商旅过往频繁,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交通孔道。
6. 交趾道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马)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军,至合浦而(段)志病卒,诏(马)援并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后汉书?马援传》)。自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沿海岸至交趾郡治北带(今越南河内东北)的山区道路,合今400余公里,是东汉通往南疆边远地区的重要通道。
7. 湘南峤道
汉武帝时,南粤相吕嘉反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武帝遣军讨伐,次年冬攻下番禺。平粤后,在其地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市)、苍梧(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市)、郁林(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合浦(治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儋耳(治今海南省儋县西北南滩)、珠崖(治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交趾、九真、日南郡(后三郡在今越南境内)。当时含洭(今广东英德西北)、浈阳(今英德东)、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东南)三县划入桂阳郡(治今湖南彬县)管辖,其地人民或居深山,或傍溪谷,距郡甚远,交通不便,深以为苦。为改善这种状况,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卫飒为桂阳太守时,曾遣民“凿山信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使自桂阳南下与曲江、浈阳等地相通。但由于五岭横贯岭南地区,大宗物资运输仍取水路。《后汉书?郑弘传》说:“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沉溺相系。”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大司农郑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岭路),以利中原与岭南的交通。峤道开通后,自零陵通往今广西和自桂阳通往今广东的峤道大有改善,使两广的物资运输由经过福建沿海改为通过今湖南、湖北直接运至洛阳。
8. 五原塞道
汉代自长安东北行,跨河水,至河东郡,经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彘县(今山西霍县)、界休(今山西介休)、榆次达太原郡。自此北上雁门郡、云中郡、五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直抵龙城(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在今蒙古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由于此道经过稒阳县城(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古城湾古城),故称稒阳道,也称五原塞道。稒阳道是南连中原腹地、北通匈奴的主要通道之一。
七、魏晋至隋代的道路
1. 傥骆道
傥骆道又名党骆道、骆谷道,此道北出骆谷,南傍傥水河谷,因而命名傥骆道,是穿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汉中最近捷的古道路。骆谷是秦岭山脉中的一条长二百公里的峡谷,北口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部,循着骆谷水、傥水的河谷曲折南行而至汉中地区的洋县,全长378公里。傥骆道开发比较晚,最早的记载是三国魏曹爽出兵经过此道攻蜀。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魏齐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取傥骆道大举伐蜀,蜀军据守兴势(今陕西洋县),魏兵无法前进,被迫撤走,失亡甚众。延熙二十年,姜维曾自傥骆道北上。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钟会率军分别由斜谷、骆谷伐蜀。唐朝初年,傥骆道曾经重新开通,中唐时往来者比较多,唐代德宗、僖宗避兵火,均经由此路至汉中、四川。五代后就逐渐荒废了。
傥骆道虽然比较短,但需要翻越高山峻岭,沿途艰难异常。骆谷附近有著名的十八盘山和老君岭,地势升降起伏大,谷中道旁常有野兽出没,还长着有毒的植物,行人视为畏途。
傥骆道一线的栈道、栈桥、摩崖、碑刻等遗存共发现五十处,主要分布于西骆峪河、黑河、湑水、傥水等河谷。其架木或架石的栈孔多开凿于河流一侧的崖壁上下,个别地点的栈孔多达70余个。栈孔以方形和圆形为主,也有呈马蹄形、三角形的。栈道的修造方式有平梁立柱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及凹槽式路面等,部分路段今仍使用。这些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陆路交通的宝贵实物资料。
2. 米仓道
从汉中往四川,另一条古道就是米仓道。这条道路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因经过米仓山而得名。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汉中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而入巴中,即由此道行进。南宋理宗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军队分三路由北而南攻取四川,亦经此道。
3. 阴平道
从甘肃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东南,穿越岷山山脉,至四川平武县东、江油等地的栈道,叫阴平道。这条路自剑阁西侧,绕开剑山,经绵阳、绵竹等地,直趋成都,是为捷径。三国时,魏将邓艾伐蜀,在原有的山间小道上,束马悬车,作栈阁,开凿成栈道。平武县在蜀汉时为江油戍地,置有江油关。这条古道因山径异常狭窄,行路人自北而南,担在左肩上的担子无法移至右肩,故而又名左担道。很多商旅均视之为畏途。
4. 卢龙道
曹操北征乌桓时,军至吴终(今天津市蓟县),本拟走傍海道(即秦代驰道的吴终至碣石道段),逆六股河而上,经建昌药王庙、喀左六家子而达柳城。因值雨季,不能通行,乃从徐无山隐士田畴建议,改走卢龙道,即经今河北遵化至卢龙塞(今喜峰口)。出塞沿瀑河西岸北行,越白檀之险(即沿瀑河谷北上,经今河北宽城、平泉,越五虎玛梁岭),进入老哈河谷的旧平冈城(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子),向东入大凌河西源,再经凌源至白狼(今辽宁喀左黄道营子),东达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卢龙道即魏武北征乌桓堑山堙谷250公里的崎岖险路,始建于战国时期,曹魏时经过整修,使这几乎断绝的古道重新畅通。曹操回师,取傍海道至碣石。当时曹操满怀北征乌桓胜利的喜悦,在这里写下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著名诗篇。卢龙道和傍海道是曹魏以至后来东北地区通中原的交通要道。
5. 白道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有一条从河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交通要道,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作出了贡献。这条道路因呼和浩特市西北的路口有千余步土色灰白,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白道”。北魏时,在南谷口设有白道城,城北有白道岭和白道川。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北边六镇各族兵乱,破六韩拔陵曾扼守此道,屡破魏军。
6. 灵丘道
太和六年(公元482年),北魏孝文帝曾“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北魏早在拓跋珪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时,就修筑了这条道路,自望都(今河北唐县东北)至代(指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又通莎泉道(今山西灵丘西)。孝文帝即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修治的,因为道出灵丘,故称灵丘道。这条古道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此道为当时从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八、唐代新开的道路
1. 参天可汗道
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及铁勒各部族、回鹘、契丹等。隋唐王朝无论是同北方各族进行贸易、聘问、和亲,还是进行战争,都曾与北方各族有过密切的来往。来往频繁,自然交通道路是不可少的。由于北方自然条件较差,加以地广人稀,道路所经地区的变动很大。史籍记载,隋唐时期北方各族来往较为重要的道路有参天可汗道、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唐太宗在发兵破灭漠北薛延陀后,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在漠北设立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六个都督府和皋兰、高阙、鸡田、榆溪、鸡鹿、蹛林、寘颜等七个羁縻州,由漠北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后又设立燕然都护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以总管六府七州,辖整个大漠南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回纥等部首领入朝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唐太宗诏准,自碛口沿阴山山脉西端向北直通漠北,正式辟为驿道。
参天可汗道,即回鹘道,在《新唐书?地理志》中称为中受降城路。回鹘道是中受降城经今包头市北昆都仑谷口、明安川、太佘太乌不浪口、乌拉特中后旗到蒙古共和国的一条大道。这条路早在汉代已是著名的稒阳道。回鹘与唐朝长期友好相处中,几乎全赖此道互通往来。如回鹘兵出呼延谷(今昆都仑沟)援唐,平定安史之乱;阻击阿史那从礼叛军;配合郭子仪收复长安和东京等军事行动,特别是唐朝三个公主嫁到回鹘,聘问礼赐,开办马市交易,以及旅居长安的回鹘使者、商贾等多取此道。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
1、这不是耸人听闻!也许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孙不一定能看到!
这是比故宫更难保护的文明记录,惊心的数字还在变大:中国有129种语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发,而且还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几乎每天都有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锐减两千个......古城、古村落、古桥、古道、古关隘、古河渠、古民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正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
2、在风物中驻足的省思之旅,我们不能用含泪的目光与它们在凋谢之路上同行!
这是一次伤感的文明巡阅,历史的标本就在我们身边,展现了我国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现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镇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河道遭淤积、城墙被风蚀、祖屋遭强拆、古桥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书案的同时,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和担当!
3、在画页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实拍美图,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现,让历史不再黑白!
全书1000多幅彩图,全景展现古老中国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古关、古民俗等风物人情。用一本书,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而灵动。
4、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免费带您领略英雄凯歌的悲壮、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活的智慧!
不足两百元,搬回华夏根。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了华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给中小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资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靓女免费导游,同时也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决策高参。
书摘插图
精彩短评:
作者:路边小石杜辉 发布时间:2011-02-19 18:14:20
资料有可读性,不过文笔一般。
作者:伍块钱 发布时间:2018-03-16 09:04:32
为了读更多的英文小说。。拿这本先练了练手。
作者:Serendipity 发布时间:2020-08-15 10:37:00
花了不少时间在上面 可以说是读完了~
作者:abing 发布时间:2008-02-04 16:53:51
学习perl用小骆驼书最好
作者:alex 发布时间:2023-02-24 12:12:28
入门挺好的,跟着走,基本上能解决大部分项目开发中会遇到的问题。
不过深度不够。
作者:sophie 发布时间:2018-07-30 09:02:45
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章,短小精悍。
深度书评:
“没文化”的优势。
作者:Southern-Chan 发布时间:2020-05-01 00:20:26
对刘邦感兴趣始于B站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一个小混混竟然继承了中国首位皇帝的帝国。
随后听王立群教授讲述他眼中的刘邦,然后再拜读王惠敏的《刘邦全传》。在两位高人的介绍之下,我对刘邦也有了自己的解读。
我认为刘邦是一个现实、实用主义者,这一点让我想到恺撒。恺撒也是个现实主义者,一直把他说的“ 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铭记在心,但直到看了刘邦才对“现实主义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从刘邦和项羽的行为上的对比,就可以了解现实主义者和理论主义者之间的区别。
刘邦的行为:
1.刘邦不喜欢读书人,这个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他讨厌的是口若悬河不得要领的书生,那些人一开口就从三皇五帝开始。这于日本的坂本龙马也有“殊途同归”的感觉,坂本龙马说不上不喜欢读书人,但他认为口若悬河地传播“尊王攘夷”理论,不如研究一下如何把日本豆腐卖到上海(因为有钱才能有实力攘夷)。刘邦注重的是实用和效率。
2.刘邦顺利进入秦朝时最丰沛的领地关中的时候,很想去秦始皇宫殿住上一会,但在樊哙冒死进谏,张良劝说下,最终还是选择还军霸上,继续艰苦的生活,全都因为获得人心。
项羽的行为:
1.在知道刘邦退出秦宫还军霸上的时候,范增就谏言刘邦将会成为大患,但项羽心底里也看不起混混出身的刘邦,认为他终究敌不过天下无敌,出身楚国贵族的自己。因此才让刘邦逃出了鸿门宴。
2.项羽打败秦末势力之后,韩生向他谏言,说关中地区是建都的理想之地,但项羽对此建议不予理睬,理由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棉夜行,谁知之者!
由此可见,现实主义者和理论主义者的差异。
刘邦最广为人知的一番话,也同样让我醍醐灌顶: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临终前所说的一句话,但我的理解是将这句话断章取义,仅喜欢当中一部分,即“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得天下”。
同样是第一次做人,他的经历给我无比勇气,若让我为他配上一首歌,那将会是MAN WITH A MISSION的《Dark Crow》!
《古董局中局》的时间bug及其他(转自天涯,作者:马前卒)
作者:ryan 发布时间:2013-12-09 23:55:58
《古董局中局》的时间bug及其他
作者:马前卒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183190-1.shtml
笔者是亲王的粉丝,追随亲王已近十年,亲王的大作多数均已拜读,钦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风起陇西》、《三国配角演义》和《古董局中局》的正版笔者各购买了一套,《三国机密(上)龙难日》已在图书馆读完(该书后附人物生平时间对照表,足见亲王考据之严谨),另收藏亲王著作电子书若干。
日前看罢《古董局中局》,有些许感悟,块垒于胸,不吐不快,冒死陈奏于亲王,死罪啊死罪。曾记得有好事者研究金庸大侠《射雕英雄传》郭靖和黄蓉之年龄bug,旁征博引,言之凿凿,并非真的和金大侠过不去,这是喜欢金大侠的作品已经到了极致,本文亦然。
入正题,首先谈谈《古董局中局》的时间bug。
一、首先确定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以此为原点,才能推断其他时间点。
《古董局中局》自始至终没有言明故事发生在何时,但诸多提示、蛛丝马迹,可以大致推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
证据如下:
1、在第一章节中说:“古董行当在建国以后沉寂了三十多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文物和收藏市场升温。”三十多年,取其中,为35年,建国35年为1984年,斯时已进入改革开放年间,则故事当在1984年之后。
2、还是这一章节:“我把店门锁好,跟着郑教授和药不然上了一辆桑塔纳小轿车。” 在第八章节中:“我眯起眼睛,降低速度,从它的轮廓判断这是一辆帕萨特B2。”这两处都提到了桑塔纳轿车,按:桑塔纳轿车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1987年引进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产品,则故事应当在1987年之后。
3、在第二章节中:“在他手里攥着的是个大哥大。摩托罗拉3200,方头方脑黑漆漆的一大块,往桌子上一搁,整个桌面都微微一颤。这在市面上还是个新鲜玩意,两万多块钱一个,还买不到,寻常老百姓见都没见过。药老爷还真慷慨,随手就给了我一台。” 按:大哥大手机,中国最早于1987年引入手机。同样,故事应当在1987年之后。
4、同样在第二章节:“简历里还附了一张照片,跟《血疑》里的山口百惠挺像的,不过印刷质量不高,看不清细节。”《血疑》是1984年以后在大陆播出的。此后还提到的电视剧和艺人有小鹿纯子和费翔。按:1985年,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在中国内地上映;1987年,台湾年轻歌手费翔在“春晚”上演唱了《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同理,故事应当在1987年之后。
5、第六章节中:“我有点惊讶,这离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都过去十多年了。”按:《哥德巴赫猜想》是中国当代作家徐迟作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发表于1978年。故事显然在此之后。
6、第七章节中:“木户加奈见状,从她的钱包里拿出一张一百元,递给老道。”按:1987年4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的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陆续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主币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6种,辅币有1角、2角和5角3种,主辅币共9种。显然,出现百元大钞,再次证明故事应当在1987年之后。
以上证据指向的时间都是模糊的,那究竟是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确切的时间证据?有!
其实在第一章节就给了相对明确的答案:“药不然弄了一辆北京吉普,带着我上了新修不久的二环路,一路没红绿灯,一会儿工夫就到了鼓楼大街,直奔着后海而去。” 按:北京二环路是北京市第一条环城快速公路,二环路于1992年9月建成通车,是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新修不久”,而故事又发生在一个夏天,(第一章节中有:“院子正中是一棵大石榴树,石榴树下搁着两个宽口大水缸,树上还挂着几个竹鸟笼子,一副老北京消夏的派头。”)所以故事很可能发生在1992年9月,或1993年夏天。
在第二章节中也得到佐证:“定论?定论在六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定论在小说中是指1931年或1932年,加上六十几年,应该是1991年以后。
此外,关于潘家园的描述,也能佐证。许多资料说1992年潘家园古玩市场正式出现,其实,潘家园古玩市场时间比较长久,早在清朝时期就被称为“潘家园小市”。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一度停顿,改革开放后又渐渐活跃,经过六七年的发展,1992年开始形成规模。故事中的潘家园颇为兴盛,应该是1992年以后。(书中还提到了潘家园的照壁,笔者查到的资料只有一条:潘家园大照壁上镏金镶嵌着“潘家园旧货市场”几个大字,题名的是安训生,时间是1997年9月。如果潘家园照壁的建造时间在1997年,则故事时间还要向后推。)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92年,至迟不超过1993年。我们姑且以1992年为故事发生时间。
确定了这个原点,我们就可以逐个推断其他时间点的bug。
二、付贵的年龄bug
关于付贵的年龄,书中有以下几处:
1、在第三章节:“不过我担心的是,这个付贵既然是探长,在1931年拘捕许一城时年纪怎么也得在三十到四十之间,活到现在的概率可不太高——毕竟后来经历了这么多战乱纷争,他就算逃得过抗战,逃得过解放战争,建国以后各种运动也足以整死他。看来想找这个人,还真是不太容易。”按照许愿的推断,付贵1931年应该在30、40之间,取其中,35岁,则1992年时,付贵年纪应该在96岁左右。
2、在第四章节中再次提到付贵的年龄:“我跟他认识,那还是在溥仪才逊位不久。那时节,我在琉璃厂附近做个小巡警,每天别着警棍在管片儿溜达。”溥仪才逊位不久,估计应该在1912年-1915年之间,付贵已经当上了小巡警,年龄起码18岁;至1931年付贵应该在34岁-37岁之间;到1992年时,付贵应该在95岁-98岁之间。
上述两条,我们取最低年龄,则1992年时,付贵至少也该95岁了。这么一个近百岁高龄的人,在书中好勇斗狠,还能劫囚车、搞监听,只有佘太君百岁挂帅能与之相比,付贵探长95岁还能这么蹦跶,厉害!
这是付贵年龄的bug。
或者有人说,付贵练过功夫,就这么厉害,得,咱再说另一个。
(写完本文后,在网上略一搜索,对付贵年龄持疑者已然有之。)
三、许愿的年龄bug。
许愿的年龄不是迷,书中一开始就明说了,在第一章节中就明言“事情发生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三十岁生日”。且不论许愿是按照周岁还是虚岁,反正在1992年,许愿30岁,然则许愿是1962年或1963年出生,根据这个年龄时间,推断以下几个bug。
1、许愿早年跟随父母去西安的时间。
书中第五章节:“西安我曾经去过一次,那还是在小时候,我父母带我一起去的,那时候连兵马俑都还没发现呢。当时父母是带学生去考察,我在家里没人带,所以索性把我也一齐带去了。我从一个博物馆跑到另外一个博物馆,看过什么东西早就忘了,只记得母亲给我掰了一整碗碎碎的羊肉泡馍,吃得无比香甜。我还拉着母亲的手去了乾陵、大雁塔、华清池,还在父亲那群学生的帮助下爬了一小半华山。那是我为数不多的快乐记忆之一。”
第六章节:“听到他这一句话,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荒谬的念头。这念头起初荒诞到不值一提,可却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迫使我身体前倾,眼睛死死盯着姬云浮问道:二十多年以前,您曾经接待过一个叫许和平的人吗?”
这两处结合起来,许愿应该是在20多年前跟随父母一起去的西安,并且许和平还是带着学生去考察的。
1992年的20多年前,必定是1972年前,领着学生考察,应该是在文革前,至少是在1968年前(为什么说至少是在1968年前,下面有详细解释。)如果是在1966年前,姑且算作是1965年,距离1992年是27年,还在20多年范围之内,按照许愿出生于1962或1963年,则许愿当时只有2、3岁,最多4岁。2-4岁之间的记忆能如此清晰吗?
2、许愿父母死亡的时间。
第九章节中:“魏大军说,他跟沈君是同班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一起上许教授的课,两人意气相投,关系特别好。到了文革,魏大军仗着出身好,成分硬,干到了工农兵坚决战斗队的总队长,沈君则出任军师一职,给他出谋划策。两个人联手,把周围一片学校全都打趴下了,无人敢惹。”
根据上面所说,显然,两人是在文革前入学的,最晚也在1965年入学,因为1966年全国所有大学都停止了招生。另,两人在校时间不会超过1968年,因为1968年12月,数百万“老三届”知识青年已“上山下乡”,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两人到许和平家中抄家时,书中说许和平父母已经投湖了(我一直对此心存怀疑,死人复活太司空见惯了),由此,许和平被斗、自杀最迟也该在1968年12月之前(红卫兵猖狂、大鸣大放大字报、抄家、斗死人、被斗者自杀一般都集中在文革前期即1966-1968年。),这时的许愿,最大不超过6、7岁。
且看书中第八章节:“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从外头打完篮球回来,发现家门口聚着好多人。”6、7岁的小屁孩能打篮球?算不算bug?不算?那下一个——还是在第八章节:“我扑向那个头头,跟他扭打起来。那头头是大学篮球队的主力,身材壮得不得了,可那一天却被我打断了两条肋骨。然后我被七八个人按在地上,拳打脚踢,动弹不得。”6、7岁的小屁孩能把大学篮球队的壮汉打断两条肋骨?这是不是bug?你非要说是小宇宙爆发我也没办法。
书中还说许愿凭借父亲留下的图书序列号到图书馆找到了《素鼎录》,6、7岁的——算了,这个姑且不算。
时间的bug先说这么多,接着说——不算bug,算是不够周详、有点生硬、有点不可思议的情节。
一、李济的委托
李济何许人,在书中已经介绍,不赘述。第三章节中说:“许一城和木户有三并没有跟随大部队行动,他们被李济委托去执行一个秘密任务。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
由此看,找寻佛头既不是许一城的安排,也不是木户有三的主张,竟是李济的委托?难道李济和佛头也有说不清的关联,当然,李济死无对证,书中给的资料又少,无法推断。只是,倘若寻找佛头是李济的委托,后面关于许一城的设局、木户有三的苦寻,似乎都有些牵强。
二、1931年的纠结。
书中把许一城和木户有三寻找佛头的时间放在1931年7-8月(许一城被枪毙的时间语焉不详,从付贵和老朝奉的回忆看,应该是木户有三发表文章后不久,估计应该在1931年,至晚不超过1932年。),笔者愚昧,实在看不出有何深意,反而觉得为此后的情节发展造成了诸多不便。如果是为了坐死许一城因汉奸而被枪毙的罪责,笔者觉得也不是很合适。
中国人近代仇日的情绪,发轫于“甲午战争”,激愤于“九一八事变”,高涨于“七七卢沟桥事变”,至“南京大屠杀”之后,仇日情绪达到历史最高点。
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间,中日虽有零星战事,总体仍然维持着和平。其间,蒋委员长先后发表过《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的讲话,明确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其间,中日之间先后还签署过《淞沪停战协定》(1932年)、《塘沽停战协定》(1933年)、《何梅协定》(1935年),对日外交政策以妥协为主。
如“九一八事变”后,学生三次到南京请愿,国民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镇压学生运动,并声称学生之举令“友邦惊诧”,以至于鲁迅先生愤而创作《友邦惊诧论》。更有甚者,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化名“易水”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日本驻沪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引起中日外交纠纷,国民政府当局下令封闭刊社,惩办杂志发行人,几名新闻检察官也被革职。
“九一八事变”之后惩治汉奸也不为甚重,即便张学良丢失东三省,蒋委员长也没枪毙他。当时汉奸卖国罪行之严重,莫过于伪满洲国的成立,国民政府虽不承认伪满洲国,也只是向国联哭诉而已,此后还在1935年与伪满洲国达成《通邮办法的谅解事项》等,与之通邮通商通航。
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始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蒋介石宣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此后才开始厉行惩治汉奸、追究战败责任,如1937年12月初,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机要秘书黄浚及其儿子黄晟以卖国罪被判处死刑,公开枪决;1938年1月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渠被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处决。
此外,民国时期,古董商岳彬猖獗盗卖文物,他盗卖北魏佛头给日本人、盗卖北魏石雕《帝后礼佛图》给美国人都没被追究,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才被绳之以法、死于狱中。至于东陵大盗孙殿英,更是逍遥法外20多年,直至被解放军俘虏,死于战犯收留所。
上面说了一大堆,就是为了一件事,1931年因为配合日本人盗卖国宝玉佛头而枪毙许一城,过于勉强——张学良丢了东北、孙殿英盗东陵、岳彬盗《帝后礼佛图》都没被枪毙,许一城盗卖玉佛头算什么,何况该案还是个孤证,仅凭一份木户有三发表的文章就杀掉一个人,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三、诡谲妖异的“包玉术”。
毫无疑问,《古董局中局》最大的局莫过于包玉术,使得真佛头即是假佛头,假佛头又是真佛头,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确出人意料。
然而仔细思忖,却有诸多疑点。
疑点一:许一城既然是为了保护真佛头,何不在与郑虎第一次去海螺山时,就把真佛头取走,安置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要说此前许家为了保护佛头,把玉佛头埋藏在无人知晓的海螺山,尚属安全可靠,但当时木户有三已经抽丝剥茧、按图索骥即将查找到佛头埋藏之处,佛头被木户盗走已然不可避免——许一城何不在第一次上山时就把真佛头取走,哪怕留下一个伪造的假佛头,以许一城的技术,包玉尚且能瞒天过海,做一个假佛头有何难哉。
疑点二:许一城用“包玉术”将真佛头包装成假佛头,却又让木户有三带回日本,用意何在?倘若世人无法解开“假即是真”的迷局,真佛头岂不是永远下落不明?还有,若非木户有三的孙女木户加奈有心将佛头归还中国,真佛头岂不是永远流落异邦?难道当年许一城能掐会算,知道六十年后木户有三的子孙会将佛头回归中国?
疑点三:书中说,仅凭木户有三在日本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许一城就甘心任由国民政府当局枪毙自己、不置一词为自己申辩,其用意是为了确证那个“假佛头”是“真佛头”,从此断了日本人的念想——如此一来,日本人岂不是视“佛头”为至宝,将来要取回真佛头难上加难。
上述三个疑点,其结果就是:日本人确实把真佛头盗走了、也把佛头当真的收藏着、许一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而真佛头能否回归中国,只有天知道!
高山上打鼓,不通啊不通。
上面所说的时间bug、情节疑点,使得《古董局中局》百密多疏,无法令人信服,有损亲王考据严谨、缜密细致、假设大胆、求证可信的王者之风。
抛开以上这些不论,全书还是跌宕起伏、情节紧凑,叙事引人入胜,编排布局草灰蛇线、伏笔千里,为近来不可多得的推理类型佳作——倘若能略作修改整理,以许愿为男主角,木户加奈、黄烟烟为女主角,许一城、木户有三、许和平、付贵、姬云浮等为配角,药不然、老朝奉等为大反派,便是一个上好的剧本。
为此启奏亲王,笔者不揣冒昧,愿作美芹之献,条陈如下:
一、改1931年为1941年。
书中最大的纠结便是1931年,倘若将1931年的故事背景该为1941年,很多问题都能引刃而解。
理由如下:
1、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白日化阶段,以枪毙方式惩治汉奸在情理之中。
2、改为1941年,则最大的时间bug人物付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化解,倘若再明确付贵当年(1941年)为25岁岁左右,则1992年时,付贵为76岁,廉颇虽老,尚能一战。
其实关于付贵的安排,笔者还有一个建议,干脆让其死去,安排付贵的儿子取代其在本书中的地位。以1941年付贵20多岁论,其子在1992年约40多岁,正当盛年,随便他怎么舞枪弄棒都没问题。
3、改在1941年,那时许一城在北平,全家在沦陷区内,因妻子儿子都在日寇掌握之中,由此被逼寻找玉佛,且只能任由木户有三将已经被“包玉术”包裹的真玉佛盗走。而许一城因被老朝奉告密陷害,以致在未沦陷区以汉奸罪被捕。被捕之后,许一城只得以沉默骗取日本人误以为取得真佛头,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在沦陷区妻子儿子的安全。这样修改,似乎更通情达理。
二、修正使用“包玉术”的动机。
“包玉术”是最大的迷局,不可轻易更改,但可以修正许一城使用“包玉术”的动机。
许一城为何宁可用“包玉术”,而不愿以假乱真直接将真佛头调换到另一安全的地方——可以用其祖先的誓言来做设定:即许衡(或许信)曾立下誓言,许氏子孙,只可以在原址守护玉佛,不得将其擅自取出,更不能据为已有。
用这样的设定,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许一城为了恪守祖先遗训,只能在原址守护玉佛,虽明知有日本人觊觎,也不敢背离祖训将佛头取走。为了保险起见,所以许一城采取了两个措施,其一是将海螺山佛龛中的卢舍那石佛换成关羽铜像,既是以关羽守护佛头,也是让寻佛头者误以为这是一座关帝庙;其二是将真佛头以“包玉术”作假,如此即便真有高手勘破经幢后的局,寻找到佛头,也不辨真假,真佛头相对安全,将来寻回真佛头还能有所作为。
三、修改文革中许愿打断魏大军肋骨的情节,或者让许愿手持某件器物打伤了魏大军——总比黄口孺子赤手空拳大战大学篮球队主力要合理些。或者干脆修改许和平夫妇死亡时间,后延至1974、75年,当时许愿13、14岁。
四、修改黄烟烟和付贵(或付贵之子)劫囚车的情节——这个情节太不政治了——出书还勉强,如果要变成剧本,必改无疑。
五、修改付贵监听的情节。
好了,想说的都说完了,还望亲王明鉴、从谏如流,臣下逆鳞之言,拳拳忠君之心,天地可表,可昭日月;倘若亲王责臣以莠言乱政、将臣推出午门——这个、这个、雷霆雨露莫非天恩,臣望阙谢恩!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快捷(260+)
- 图书多(148+)
- 目录完整(236+)
- 无多页(531+)
- 不亏(391+)
- 速度慢(179+)
- 速度快(409+)
- 少量广告(316+)
- 无漏页(654+)
下载评价
- 网友 辛***玮: ( 2024-12-29 06:27:4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寇***音: ( 2024-12-28 23:30:58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宫***玉: ( 2025-01-01 02:15:04 )
我说完了。
- 网友 游***钰: ( 2025-01-08 06:07:02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养***秋: ( 2024-12-10 03:48:3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权***波: ( 2024-12-10 09:44:3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訾***雰: ( 2024-12-25 20:57:21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冯***卉: ( 2024-12-22 20:50:12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师***怀: ( 2024-12-30 18:39:41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喜欢"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的人也看了
正版包邮 除寒祛湿一身轻 祛湿气去湿气排毒祛湿书籍驱寒除湿健康书籍 足贴排毒祛湿减脂 祛湿减肥燃脂瘦身 健脾祛湿调理脾胃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海外直订A Joey Named Katie, Who Lived in the Zoo 一个叫凯蒂的乔伊住在动物园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王大伟自救手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2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真题详解与考点速记 全国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丛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公版·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11422675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战争事典:034:0349787516815083 正版新书知其然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机工版 注册消防工程师 2016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2016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配套复习题集 第2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全12册) 精装 作家出版社出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05年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上册):高级会计实务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文坛登龙术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黄酒功能因子与营养保健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双色球中奖揭秘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