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叔本华暮年之思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50:06

叔本华暮年之思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叔本华暮年之思精美图片
》叔本华暮年之思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叔本华暮年之思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815280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0
  • 页数:192
  • 价格:45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50:06

内容简介:

《叔本华暮年之思》收录了叔本华生前未公开的两部作品,《老之境》与《自我拷问—沉思录》。这两部作品都是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到去世前的“秘密”手稿,《老之境》耗费了叔本华8年心血,从1852年4月动笔直到去世为止,全部记录在札记中。《老之境》中大部分篇目的内容短小精悍,密布着插入语、改动段落与替换语句,是他晚年的收成。他把这份收成播撒在了他更新出版的各本著作里。《老之境》是一本老来充满智慧箴言的著作,但叔本华与世界的对峙并没在这部书里终结,其中有对犹太人的贬低和蔑称,愤怒地挞伐泛滥成灾的乐观主义,还讲了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如敲桌子占卜、美洲唤魂术、通灵神谕等。

《自我拷问—沉思录》以希腊文为标题,短短的篇幅里有叔本华对自己的懦弱、胆怯、神经质的坦诚与讽刺,乃至无奈,是一本回溯自我与挖苦自我的传记,类似于深剖内心的“忏悔录”。他分析了自己无法与任何人相处,无论是在集体中还是与人独处,平等的人际关系着实令他难受,所以不结婚。成名后,他的身旁聚集着仰慕与崇拜他的年轻人,但这并没有驱散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相反,他对人类的厌恶日甚一日,对自己恪尽职守即将完成自然所赋予的使命——教导人类何谓幸福,感到欢欣鼓舞,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书籍目录:

老之境

1~134

自我拷问—沉思录

135~168

箴言与座右铭

169~189

后记

190~192


作者介绍: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少年之美之于少女之美 犹如油画遇见水彩


聪明人不求享乐 但求无忧 --- 亚里士多德


愤世嫉俗与孤芳自赏互为表里


佛教中的同类思想,丝毫不受那些神话学的影响,没有枯萎败坏,反而表达得干脆且清晰,佛教的清晰程度已经达到了宗教所能企及的高度。而我教授给你们的,全部一目了然。


集体就是黏着剂,它把人类聚拢在一起。谁身上的黏着剂脱落了,谁便离开集体。当我年少时第一次经历此事,却不曾明白,到底我身上哪块黏着剂脱落了。


与人无深交

欢乐稀少,痛苦也稀有

——马提雅尔[《语录》xi,34,10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叔本华暮年之思》收录了叔本华生前未公开的两部作品,《老之境》与《自我拷问—沉思录》。这两部作品都是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到去世前的“秘密”手稿,《老之境》耗费了叔本华8年心血,从1852年4月动笔直到去世为止,全部记录在札记中。《老之境》中大部分篇目的内容短小精悍,密布着插入语、改动段落与替换语句,是他晚年的收成。他把这份收成播撒在了他更新出版的各本著作里。《老之境》是一本老来充满智慧箴言的著作,但叔本华与世界的对峙并没在这部书里终结,其中有对犹太人的贬低和蔑称,愤怒地挞伐泛滥成灾的乐观主义,还讲了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如敲桌子占卜、美洲唤魂术、通灵神谕等。

《自我拷问—沉思录》以希腊文为标题,短短的篇幅里有叔本华对自己的懦弱、胆怯、神经质的坦诚与讽刺,乃至无奈,是一本回溯自我与挖苦自我的传记,类似于深剖内心的“忏悔录”。他分析了自己无法与任何人相处,无论是在集体中还是与人独处,平等的人际关系着实令他难受,所以不结婚。成名后,他的身旁聚集着仰慕与崇拜他的年轻人,但这并没有驱散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相反,他对人类的厌恶日甚一日,对自己恪尽职守即将完成自然所赋予的使命——教导人类何谓幸福,感到欢欣鼓舞,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精彩短评:

  • 作者:随遇而安 发布时间:2018-10-23 13:42:08

    近日在琐事压心之中读完此书中的《老之境》,胸中一口闷气豁然荡去,精神为之一震,意志因之一新。叔本华这些格言体文字,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真实地展现出一个战士在思想的疆场上不老雄风和坚卓气象,甚至在月旦对手人物上直抒胸臆,不乏可爱和令人耳目一新之意。里面所涉还有许多令人深思处,比如他比较在乎词的伦理,对某些人拥有的某种“示播列”现象或”黑话切口“予以无情揭示,还有对非西方的宗教和思想(如佛教,印度教)的重视,对康德哲学的在意,对讲台和祭坛的区分……我读是书,真的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老头。这老头被一种自信的意志所充满,并把需要怀疑表象说给我们听,作为晚学,我已经觉得难能可贵。特此推荐之。

  • 作者:smile 发布时间:2019-04-09 18:31:20

    所有人都想活着,但是却没人知晓,他何以要这样活着。

    世界是舞台,世上的男男女女都是舞台上的演员。——皆大欢喜

  • 作者:方方土君 发布时间:2013-08-14 14:53:14

    20130814读完。自从这本书出了就在各种场合各种人的嘴里听到“大数据”这三个字,我真的很怀疑究竟有几个人真的研究过,更别提那种把大数据当做金科玉律奉为神明的人。还是作者很实在,写了厚厚一本书,最终在246页之后,交底:大数据只是一种资源与工具,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它指导人们去理解,也会引起误解。它只不过是过去的现实投影——洞穴里的古老壁画,而且还只是对过去残缺不全的信息统计,用这些信息推出的预测跟猜在概率上区别不大。大数据绝对不是答案,只是参考,在国内估计更多的用来事前忽悠、事后吹嘘、搞砸后推卸责任。数据不会说谎,但人性复杂。

  • 作者:君子不器 发布时间:2018-12-15 15:21:56

    作为叔本华的粉丝,听说老人家出了新作,赶紧买来一阅。结果有些失望,书中尽是些零散的只言片语,也未见得达到《人生的智慧》的水平。出版社可能为了提升书价,有时一页只印一句话。虽然是哲人说的,也有点浪费纸张呵。

  • 作者:Morgan 发布时间:2018-10-27 01:36:04

    113000字,本来一本小册子就可以,非要做成192页的精装本,还要卖45块钱。读者的钱就这么好赚的吗。

  • 作者:索多玛党组书记 发布时间:2019-01-20 19:28:44

    曾有老师跟我说,德国哲学的经典要想真弄明白,学德语是必须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如果你是叔本华的粉丝,那么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盛宴,这本小册子就是餐后甜点,还是那个执拗傲慢悲观的家伙。译者的序基本说明了全书的主旨,内容很多都是语录,没有先后逻辑关系,叔年纪大了随便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咋滴?自由意志!PS:全书印象最深一句话:现代唯物主义就是拿来为哲学土壤施肥的粪便


深度书评:

  • 《叔本华暮年之思》译者序言

    作者:没名 发布时间:2018-11-03 13:09:00

      《叔本华暮年之思》收录了叔本华生前未公开的两部作品《老之境》与《自我拷问一沉思录》。这两部作品都是他直到去世前仍孜孜不倦地写作的“秘密”手稿,虽然字迹潦草难认,内容略显庞杂,但并不凌乱。之所以将这两部作品合成一本奉献给读者,是因为两者的撰写时间虽然重叠,但是在两种不同的写作意愿下,分别在两条互不干扰的思维主线上的思考和记录,由此可以窥见叔本华晚年依旧精力旺盛。在接待络绎不绝的仰慕者之余,他的脑海中的想法宛如大树生出的枝丫,他在每一根分叉上都辛苦耕耘。《老之境》与《自我拷问一沉思录》就是我们在这棵思想之树上摘下来的果实。

      叔本华给一捆200页的手稿注上了一个拉丁文标题 ‘‘Senilia”,其中密密麻麻写满字的就有150页。Senilia是形容词senilis的中性复数形式,意思是“那些老的、上年 纪的”。这是叔本华哲学思考的随笔和记录,是一点“老的、上了年纪的”想法,即《老之境》。另一本是以希腊文εἰἑαυτόν命名的小册子,意为“面对自我”、“观察自我”。 它的命运很坎坷,直到现在我们也没弄清楚底本究竟有多少页。这是叔本华对自己的告白,一个活生生的、倔强的 老头跃然纸上,即《自我拷问一沉思录》。

      本书是依据胡布舍尔(Arthur Hü bscher,1897一1985)的5卷本手稿以下简称“胡氏手稿”翻译的。《老之境》是叔本华从1852年开始撰写的,其中每段话开头的 左边“「」”内的数字表示在原手稿中的页码:而每段话上面的数字是胡布舍尔所加,表示在该版本中实际的序号,胡氏手稿一共收集了108条。《自我拷问一沉思录》 选择从第22条起翻译,原因是从写作这一条的1831年起,叔本华开始隐居法兰克福。全书收录了1831年以后所写的17条随笔及17条箴言与座右铭。这两部作品被胡布舍尔编辑在第4卷中。后来,弗兰克·沃尔皮(Franco Volpi,1952ㄧ2009)重新整理了一本《老之境》,把原来被叔本华涂抹和划去,甚至不清晰的地方,统统还原了回来。所以实际上还有一个新版的《老之境》,比读者看到的这个译本的内容要多出许多,我希望有机会把沃尔皮的版本也翻译出来,这样读者可以两相比较,不失为一种乐趣。但沃尔皮的《自我拷问一沉思录》与胡氏手稿相同。

      胡布舍尔倒颇具老派学者的风骨,兢兢业业地把一辈子都投入到浩繁的叔本华书稿的整理工作中他死后长眠在了叔本华身旁。下面请允许我把胡氏手稿第4卷的部分前言翻译出来,以帮助读者了解《老之境》手稿整理的来龙去脉。

      那些老的、上年纪的想法

      我们这个版本的《阿图尔·叔本华手稿》第4卷 是收录叔本华手稿笔记的最后一辑,在此把《老之境》编列入内。《老之境》耗费了他8年的心血,从1852年4月动笔直到去世为止,全部记录在这本札记中。《老之境》的篇幅较前作都更短,仅包含了150页纸,内容短小精悍,密布着插入语、改动段落与替换语句一一《老之境》似乎可以说是叔本华8年生命里的一小份收成。数年心血换来的这份收成,却播撒了叔本华修订出版的各本著作里。1854年,《论自然界中的意志》第2版1854年8月写出前言,并修订与扩充出版,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论文《论视觉与颜色》修订与扩充的第2版1854年11月写出前言也问世了。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版出版,叔本华自1858年9月起,就着手修改这本著作,并大幅度地增添内容1859年11月写出了前言。这项工作相对耗时更长,因为叔本华把所有的手稿笔记重新仔细地审阅了一遍,期待找到能加进新版本中的东西。叔本华在编辑整理最后一本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2版时,为了扩充内容与修正错误,认为同样有必要把手中所有的 手稿笔记都拿来梳理一番。1860年,在去世前的一个月,叔本华写出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前言。

      假如把《老之境》里为各本著作草拟的前言都拿掉,那么这个遗稿新版本留给我们的材料便所剩无几了。叔本华此番又和从前一样,把许多拟就的前言都挪到了札记本里,方便每次提取搬用,统统塞到了《老之境》里。这些草拟好的东西,包括《论自然界中的意志》第2版前言第14、17、9、28、35、36一40、41一46、46页、《论视觉与颜色》第2版的简短前言第48页。第57页中的一些想法则放 到了《最终导论》这一标题下。然后就是第78和第 83页里构思了一个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 版所写的前言,第147页中对《伦理学》的前言做了大幅调整。第138和第149页里,还夹杂着为预想中的“全集”的前言所拟的一些句子。

      但是,《老之境》依然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手稿笔记的特点,其他的手稿内容依靠叔本华作品中现存各种引用所形成的网络,互相联结在了一起,而且 和其他手稿本里的内容能够环环相扣。但是,与叔本华先前写就的《摘录》(“Spicilegia”)一样,这类引用也鲜见于《老之境》中。叔本华曾想把这两本书中多出的内容,都放到《附录和补遗》第2版中,只不过他生前没来得及实现。他一定是交代给了弗劳恩施塔特和后来的编纂者,让他们在他去世后问世的新版本(1862年)中,在一个更庞大的框架之下,善用这些材料。在我们这个版本的第5卷与第6卷的附录里,有一些段落已经被证明就是从《老之境》和《摘录》里提取出来的。在上述那些卷的附录里,这些段落一目了然地排列在一起,紧接在一些相对而言短小精悍的段落之后,而这些小段落已经被摘录迸了新版的《论自然界中的意志》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关于“论糟蹋语言”

      《老之境》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尽管《老之境》中也掺杂了别的笔记内容,但从第89页开始直 到结尾,却包含了许多段落,这些段落是为“论糟蹋语言”而写的:除去一些零星的残存笔录与简短的阐发,还有些更大篇幅的段落,其内容也是连贯相容的一一但从手稿的整体协调性上说,这些段落之间不仅杂乱无章,更因为充斥着数不清的补充和修改,某些地方几乎让人眼睛疲劳得无法阅读。

      叔本华很早便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在1820 年的旅行笔记里,有一段谈及如何精炼地表达语言: “蹩脚和学生气的缩字会被人们斥责:用Hirn替代Gehirn,用Nachwis替代Nachweisung,《附录和补遗》第2卷第23章“论写作与文风”,就各种光怪陆离的语言错讹现象,有过翔实的综述。在手稿本里同样的内容进一步得到了补充。《老之境》里第一批完成的相关段落,可以确定被收入在了第23章,后来的《附录和补遗》也在叔本华去世之后将之添加迸去。叔本华在《老之境》第100页写过一个续篇,明显是想要插入到第23章:“总而言之,就是为《论现代德语中的邪恶(可耻)胡诌》专门写的一章。”第116页中,叔本华构思完一个引导读者的段落之后,贴上了“本章起开始谈论无耻”的标题,第118页强调成“专论《普遍与无所不在的以竞赛为手段的针对德语的摧残》”,到了第124页最终修改成《章首》,大标题则是《论多年来对德语有遭手段的摧残》。但是叔本华没能来得及加工锤炼这一新的章节。

      因此,所有在《老之境》里出现的就都只是些“建筑材料”了,但是其中隐含的诸多线索,都指向了有目的的布局与有规划的构筑活动,并且假如我们说《老之境》所包含的内容,本身就可以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纯粹还原成内容之间的相互叠加,那么,这本册子几乎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然而,任何尝试重现《老之境》体系的做法都会冒风险,要让一个被叔本华规划中的整体框架在一个更大的轮廓中显现出来。弗劳恩施塔特在叔本华的提示下,在1864年出版的《阿图尔·叔本华手稿》莱比锡版中,就尝试以这样的方式来重现叔本华的文风。他给《老之境》取了一个标题是《为“现代德语中的邪恶胡诌”一文预备的材料》。后一位编者爱德华·格里泽巴赫,循着弗劳恩施塔特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格里泽巴赫依据《老之境》第124页的内容,把标题定为《论多年来对德语有手段的摧残》《阿图尔·叔本华手稿》,莱比锡1892年版,第118页,该版本仅在比较无关痛痒的细节上与弗劳恩施塔特的意见相左。格里泽巴赫在弗劳恩施塔特确立的分隔字母符号后面,加上了标注数码的段落,更改了段落标题,以更合理的方式调整了各段落之间的顺序。重要的是,他再次准确地核对了手稿,并据此修正与扩充了内容。格里泽巴赫的工作为后来的编纂者们奠定了一个有用的基础。他对材料加以分类,以及把无数小段落和残篇规整迸更大的群组,弗朗茨·默克豪尔的版本忠实地保留了这一 点杜尔森,1926年,全集版第6卷,正如我在编纂这个版本时一样。不过这个版本在细节上仍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格里泽巴赫的理解在很多地方都需 要被纠正和完善,而调整某些分段之间的顺序也被证 明是有必要的。默克豪尔开始给《老之境》的散落段落添加了页码,此举最终使人们只需要看一眼,就不会再有《老之境》是自成体系的错误念头了。因为仅凭《老之境》的‘‘马赛克”特性,也就是叔本华思考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无法消融的不对称现象,以及许多重复和更改,都没有办法一劳永逸地把人们重建体系的念头打消。

      叔本华的秘密“沉思录”

      严格说来,《自我拷问一沉思录》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为叔本华所著。叔本华晚年周围聚集着一群年轻的追随者, 叔本华辞世一个月后,亚当·冯·多斯跟朋友提及叔本华生前写过一本很神秘的书:

      1850年时跟我言之凿凿,他赋予那个笔记本极其神秘的价值。尤其他还说,这本小册子注定只能在他死后公之于世,我根据其他一些对小册子内容的暗示,可以揣测出这本小册子肯定包含了部分涉及他的个性与主观状态的东西,也肯定包含了部分东西,如果生前就示人的话,会在客观上让人觉得过于辛辣与刻薄。

      据说叔本华去世之前,把这本神秘的小册子交给了自己的 追随者格温纳,另一位追随者弗劳恩施塔特(叔本华第1套全集编辑者)曾去信要这份文件,想要加进《附录和补遗》中,但是格温纳这样回复:

      《自我拷问一沉思录》不是什么有科学价值的手稿,只涉及一些私事,涉及一些他和别人的私人关系,掺杂了一些智慧准则和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那本小册子总共就松散的30页纸,他交给我的时候还特别嘱咐,一定要按照他的意愿,在他死后把这些都销毁掉。

      弗劳恩施塔特没有相信他的话,威胁要公开这件事情。 1862年格温纳出版《叔本华其人其事》一书,书中一些段落的文笔像极了叔本华的文笔,弗劳恩施塔特更怀疑格温 纳剽窃了叔本华的手稿。这件事导致了叔本华的好友间的对立,一部分人站在格温纳一边,承认曾听叔本华说过要销毁《自我拷问ㄧ沉思录》。

      《叔本华其人其事》1878年出版第2版时,格温纳又添加引用了一些叔本华的原话,这无疑间接地证明了他并没有如其所承诺的,已经把小册子销毁。再后来有人干脆从那本传记中把可疑的部分都找出来,还原成叔本华的 《自我拷问一沉思录》一书。胡布舍尔在编纂5卷本手稿的时候,根据之前的还原成果,再次逐条核定,最后确定了总共38条“自我沉思”以及17条“箴言”,可信度极高。 即便这样,与原稿相比,信息的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格里泽巴赫曾猜测,《自我拷问一沉思录》根本就不像格温纳说的只有30页,而是80页!

      《自我拷问一沉思录》的原名以希腊文为标题,与奥勒留皇帝的《沉思录》几乎同名。沃尔皮据此在新编的《认识自我的艺术》内容与胡布舍尔版相同 中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哲人自省的传统, 是通向智慧的第一步。但是,我却以为,叔本华的“沉思录”(“εἰἑαυτόν”)的字里行间散发着对自己的懦弱、胆怯、神经质的坦诚与讽刺,乃至无奈,是一本回溯自我与挖苦自我的传记。在这点上倒更像是一本深剖内心的“忏悔录”。但是,如果说他只是在忏悔自己的性格与行为又未免过于牵强,他一生顽固坚持的想法与情绪,并没有在这本“忏悔录”中做出丝毫的妥协,也没有丝毫的悔悟。所以,我干脆将之译为《自我拷问一沉思录》。多数吋候翻译遵循的原则都是精简准确而达意,但有时候冗长的对应,甚至添加,反倒是更合适的做法,因为正如要描述这本神秘的小册子扑朔迷离的身世一样,简单的表达就显得草率与苍白了。

      为了排版和阅读的便利,《箴言与座右铭》单列一篇。

      书中几个概念与观点的解释

      犹太神话学与基督教神话学

      亦称“犹太有神论,在《老之境》中,叔本华对待犹太教的态度与在两卷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显然不同。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基督教与他的哲学已经互相和解,但是《老之境》中充斥着对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批评和嘲讽。即便叔本华老了,也依然不满犹太有神论与基督教神话重合的部分,即《旧约》,而在他看来参见《附录和补遗》中的“论宗教”《新约》极有可能是借鉴东方宗教教义,与之融合而成的,至于基督教的本质,也就是基督教能够与他的哲学相适应的地方,同样也是古老的亚洲宗教婆罗门教、佛教优于希腊罗马哲学的地方,也就是通向解脱的道路。

      古代欧洲,即使最具超越性(transzendent)的哲学家柏拉图(参见“论宗教”,杜尔森全集版,第5卷,第375 页),也远没有发展出解脱世界的学说,基督教弥补了欧洲世界的这一精神缺陷。欧洲并不一定缺乏实践解脱者,但是基督教并不可以因此凌驾于所有亚洲宗教之上。叔本华直到死1860年都坚守这一观点。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亚洲卷人了殖民主义的狂潮中。

      《老之境》里出现了不少针对犹太教(基督教的根源之一)与犹太人的贬低与蔑称,比如,foetor judaicus就是赤裸裸的蔑视。但是,我请读者一定要考虑到彼时欧洲社会的背景。为了不让这样的历史文化差异产生不良影响,译文去掉了其中露骨的含义,读者如果觉得不满意,想要体会叔本华最真实的愤怒,那么,我必须提醒读者,叔本华并没有责怪犹太人,而是借用极端的词语来讽刺与藐视犹太神话学。

      存在与存在

      关于存在(seyn/sein)与存在(DaSein),叔本华并没有给出极其严格的定义,更不像黑格尔或海德格尔那样,有极其严密或者详尽的本体论(Ontologi)思想,甚至我们很难把叔本华的意志形而上学也看成是某种关于本体(to on)的学说。尽管叔本华认为意志本身就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意志的现象,但我们依然不能在意志的概念上建立起什么完备的理论来,意志的本质性是被我们体悟到的,还会展现为身体的盲目冲动与欲望,这已经与传统的“神性”存在有着天壤之别。如果硬要说意志就是存在(Sein),就是本体,那也是个离经叛道的本体。但是,意志同时也具有神圣性,拥有一切道德的最终解释权。假如我们把康德的物自体也看成本体的话,由于意志本身(Wille an sich)也是物自体,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了。

      多数情况下,Sein在叔本华那里表示本质性的存在:Dasein则多指实际的存在,而且指人的实际存在,《老之境》第5、77、89,93、105、108段与之有关。存在着/存在者(Seiendes)这个词有时候也会出现,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我们必须从西方哲学的流变中,从哲学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变革,否则,我们看到叔本华所讲所写的,貌似都是些很稀松平常的事。另外,提醒读者注意的是, 虽然本体论在这里基本被否定了,但是叔本华并没有放弃形而上学,这是他还没有完全脱古的地方,他的许多核心概念,比如理解为什么道德的根基是同情(Mitleid),就必须放在意志的形而上学中,用意志在自然界中的同一性(Identität)来解释,否则难免流于庸俗。

      为悲观主义辩护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从认识世 界的角度出发,世界就是苦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而乐观主义无论怎样都是一种人为的添加。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全部哲学都是“消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他那里一切都是无关痛痒的颓废败落,“消极”,只是说他的理论更多的是描述性(deskriptiv)的(参见《叔本华手册》,2014年版,第40一41页),如实而客观地描述了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非积极地为世界寻找意义,从而构筑起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大厦来。另一层次是从形而上学与宗教出发,尽管叔本华公开宣称基督教非犹太有神论部分已经与自己的哲学和解,但《老之境》里所透露出来的他依旧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与犹太有神论针锋相对,基督教与他和解的部分不包括犹太神话学。而犹太教中的神选,在叔本华看来也是乐观主义的根基之一,所以,在《老之境》中受到了无情的嘲讽。

      《老之境》第35段既从宗教也从美的角度挞伐了泛滥成灾的乐观主义,尤其是理性主义也与这种乐观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技术文明的昌盛极大地助长了人类的乐观。在他看来,路德改教以后的新教教义到处充斥着这种调调,与基督教的精神一一悲观主义根本上背道而驰。或许在他眼里,启蒙、理性、人本主义就像是一种新的迷信运动,假如“中世纪是人格化的迷信”(《老之境》第91段),那么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就是“迷信化的人格”了。

      无论我们怎样为悲观主义辩护,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虽然悲观主义确实对人类有消极的影响,导致了颓败的情绪。可是请好好擦拭一下我们的双眼,究竟谁在过去的200年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与灾难,乐观主义与理性主义合谋杀戮了亿万生灵,再给悲观主义一万年也难以望其项背。

      怪力乱神

      《老之境》第27,32、68段似乎都讲了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如敲桌子占卜,美洲唤塊术,通灵神谕等。根据沃 尔皮整理的《老之境》(慕尼黑,2011年版,第27页)中还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

      也许有人愤恨不满,当他得知那常萦绕耳畔的悠扬音乐,无非是讨了我们臆想(Wahn)的欢心,这臆想便是生命意志,而我们曾臆想着(wähnen)音乐为我们诉说另一个世界,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世界。

      另外,《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论天才”中天才

      好似两个主人的奴仆……为了追逐自己的目标,他常把意志不合时宜地弃之不理,然后这天才横溢的个体,或多或少在生活中变得没什么用处。他的行为举止时常让人忆起癫狂(Wahnsinn)。

      一一“杜尔森全集版”,第2卷,第443页

      第2卷“论癫狂”中更言明“精神的真正健康有赖于完整的记忆”(同上书,第454页),而癫狂就是线索破碎的记忆,丰满度和清晰度不断下降的记忆。 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阅读《老之境》第27、32,68段,一方面,意志显现自身的现象界并不是一条天衣无缝的彩裙,倒像是处处打着补丁、线扣错置的破衣烂衫,从那些缝隙和漏洞里常常流露出一些神秘而诡谲的东西,事实上,这是意志自己在“泄露天机”:另一方面, 天才,尤其是天才艺术家,就是抡起剪子撕烂现象裙底的人,但是在正常人的眼中,对于完整的记忆来说,天才也就跟神经病没有区别了,所以天才常常狂狷放浪,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老者的固执

      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抹去叔本华的固执与愤懑.他口中所谓的“教授哲学家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污蔑,即使在1848年革命失败,他逐惭地收获社会的认可与名声之后,但该骂他的还是在继续骂。《老之境》乍听上去像是一本老来充满智慧箴言的大作,事实上相反,他与世界的对峙并没有在这部书里终结,直到他把一切都带进了坟墓才算停歇。今天,被教授们实际统治的“德意志教授共和国”仍在继续回报着他们的轻蔑,从柏林到海德堡,没有一间大学为叔本华哲学设立专门的教授席位。但是在山的那一边,到了阳光灼人的意大利,情形就完全不同,就连意大利文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封面都那么光彩照人,以至于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本严肃探讨宇 宙与生命的书籍,倒颇像某位伟大画家的传记小说。

      人不如狗

      喜欢动物的哲学家不少,但是以此为题大胆写成严肃文章的恐怕到今天亦不是很多,当然了,《老之境》毕竟也不是在叔本华生前发表的。他在《老之境》第25段赤裸裸地表露了自己对人类及其面目的憎恶之情,不过我们还是先把他的感情摆在一边,弄明白为什么“人类的面庞只会引起我无以复加的反感”。

      人类骄傲地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我们拥有理性这种认识能力,叔本华或许承认在知识的获取上理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践的领域,在道德的领域,他早在20岁出头就和康德分道扬镳了。1813年叔本华写道:

      实践理性是德行的条件,但不是根源。实践理性 也是持续恶贯满盈的条件。

      一一胡氏手稿,第1卷,第53页

      理性并不是我们一切德行的源泉,相反理性还是一切为人类独有的恶行的条件。要知道,那些可怖的行为永远不会发生在动物身上。人的自私自利动物也有有了工具理性的加持,无往而不利,于是,人的形象在叔本华眼中也就是最狰狞与最可怖的面庞了。于是乎,看人不如看狗。

      意志不是意欲

      我坚持使用“意志’’这个词来翻译WiⅡe,在我的第一本译著《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中我所阐述的理由,可以说仍然是站在消极避免错误的立场上。随着这些年的持续研究以及与日本学者的交流,我觉得现在可以把这个问题 解释清楚了,这一次是站在积极辩护与消除误读的立场上。

      “意志”之所以比“意欲”更能贴切地说明WⅢe,我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从学理,一是从汉字本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前提是,无论哪种译法都必须优先满足正确理解叔本华哲学这一要求,否则如果纯粹作为一种审美的演绎和诠释,则没有在这里讨论的必要。我们既要面向大众读者,同时也要经受专业人士的挑剔,那 么就必须首先明确,到底哪个词更适合表达叔本华赋予这个概念的全部内涵。其次,“意志”这个译法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意欲”的译法是最近才出现的,我们只要针对其理由逐一加以甄别,这样的做法才是更有效率的。完美 的译名是不存在的,而习惯又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条件,“意志”这个词已经与其他作品中的理解形成了一个丰满的网络,毕竟我们因此知道到底在谈论什么,而不会陷人“白马非马”的困境中去。

      我们先看译为“意欲”的理由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意志”这个词,与人的认知、具体目的、决定和计划有关;第二,“意欲”这个词,与认知无直接关系,是无目的的欲望、意愿、恐惧等。

      仅凭这两点,我们之间已经达成了共识:第一,“意志”用于翻译普遍意义上的Wille是不存在问题的,也就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哲学中的WⅢe可以用 “意志”来翻译,但叔本华的Wille有特殊含义;第二,对叔本华的Wille的理解不存在巨大的差异:第三,“认知” 在这里仅仅指抽象的认识,抽象的知识,也就是认识理由律(Grund vom Erkennen)支配的知识,否则,叔本华的认识/认知(Erkennen)也可以是直观的,直观的知识(intuitive Erkenntnis)就不需要理性,而是被我们直接意识到,直接地存在于我们的自我意识中,比如我们对意志的认识。

      现在我从学理上提出反驳:第一,叔本华也在普遍的意义上使用过Wille这个词,最直接的证据可以参考《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叔本华的博士论文的前后两个版本,1813年版与1847年版,胡氏手稿全集本(1972)收录了两个版本,分别在第7卷和第1卷中。1818年之前,叔本华的思想并没有彻底定型,在1847年版的博士论文的前言里,他已经清楚地说过,修改了1813年版中的某些错误,反过来也就是说,他间接承认了Wille这个概念,曾有一段时间就是普遍意义上Wille,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813年版《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47,其标题就是kausalität des wliiens auf das erkennen,Wille之于认识/认知的因果性,而1847年版的标题却换成了§44 Einfluss des willens auf das Erkennen ,即Wille之于认识的影响。关于这个区别的细节,我已经写成了一篇专业的哲学论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假如我们要得到一个可以统筹全部概念含义的译名,很显然“意欲”是不适合的,它反倒只能反映一段时期的特殊内涵。

      第二,如果说叔本华最终也放弃了Wille的普遍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用特殊的译名来对应特殊的概念内涵,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了,即意志自由。叔本华的自由是Wille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只有作为世界本 源的wille才有真正的自由。同时,叔本华的Wille具有一个二重性,即Wille可以自由地显现为现象,也可以自由地不显现为现象,前者就是Wille的肯定(肯定生命),后者便是Wille的否定(否定生命)。那么问题来了,在Wille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谁才是行为的主体呢?当然不能是个体的人,不然人可以否定Wille,也就是拥有比Wille还要大的自由,而后者不是已经拥有绝对的自由了吗?既然wille与身体是同一的,认识的主体(Subjekt)也在身体之中,那么认识者的主体也具有了一个二重性,亦即欲望主体(subjekt des wollens)与认识主体(subjekt des Erkennens)。简化来说,前者是肯定生命时的主体,后者是否定生命时的主体,但是后者已经不是只认识个体的主体,而是认识到世界与自己是同一主体,Wille便以这种方式否定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马尔特(Malter)在《叔本华:先验哲学与意志的形而上学》中已经提了出来,其实叔本华自己也曾经发出过同样的疑问,

      WⅢe到底可不可以认识(erkennen)?Wille除了欲望(Wollen)以外,还可以是别的什么吗?另一方面,知识(Erkenntnis)可以引导Willen,但是这个Willen同时也是引导者,世界的创造者?

      一一胡氏手稿,1814年版,第1卷,第169页

      Wille这个绝对的自由者,宇宙中没有什么别的自由可与之相提并论,成为盲目的冲动与欲望只是Wille的一个方向,否则,请问“欲望,意愿、恐惧”如何否定了“欲望,意愿、恐惧”呢?欲望可以否定别的欲望,但是欲望不会反对欲望本身,欲望不反对成为欲望,要不然,因我们的世界由欲望构成,是不是哪一天欲望自己不想欲望了,世界因此就不存在了呢?显然,翻译成“意志,’极大地削弱了误读的可能性,因为我们会预设,“意志”中似乎包含了一些不完全是生命欲望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叔本华不直接写成欲望(Wollen),也没有重新生造一个词来解释自己的观点。

      再者,从汉字释义的角度看,我也认为“意志”译很非常好,许慎的《说文解字》说:

      意者,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志者,意也。从心,之声。

      既然我们的分歧集中在后半部‘‘志”上,那么请看,金文(甲骨文暂缺)里的“志”是(见下图),上面是(见下图),表示“之”,去到的意思,下半部则是(见下图),为“心”,隶书把‘‘之”错写成 “士”,才演变成今天的“志”字,意思可以理解为带着心去到某处。至于心者,既可以是欲望之心,也可以是成圣之心,所以一心可以上天堂,一心可以下地狱。意志既可以欲望不止,又可以彼岸解脱,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心,善化为万物的心。

      为什么不结婚

      《自我拷问一沉思录》给出了叔本华自己的人生秘密的另一个线索,比如,他无法与任何人相处,无论是在集体中还是与人独处,平等的人际关系着实令他难受,婚姻即意味着要把自己与另一半分享,是人格与自由精神的割裂,比起忍受女人,他更无法忍受失去了的自我。在现实中,他也感到自己丧失了待人接物的本领,或许他压根就没有过这一能力,思考占据了他全部的时间,对本质的把握带来的悲观情绪填补了一切空隙。结婚便是不幸,直到去世,他都没有改变过这个想法,或者说生存本就是不幸,何必再添烦恼呢。

      永远孤独

      白发蓬乱的叔本华,身旁聚集着仰慕与崇拜他的年轻人。一个围绕着他的知识青年群体不断壮大,然而这并没有驱散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相反,他对人类的厌恶日甚一日,对自己恪尽职守即将完成自然所赋予的使命教导人类何谓幸福,感到了欢欣鼓舞,

      我终将在欢乐的意识里圆满。尔后,魂归我以纯洁无瑕之姿降临于世的地方,并终将善尽我的使命。

      一一《自我拷问一沉思录》第38段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未曾停止履行自己的使命,期待与遐想着身后声名必将远播。可惜时至今日,他的“敌人”黑格尔依旧没有被人从宝座上赶下去,而且无论是他耳提面命的青年追随者还是他精神的仰慕者,如尼采、迈兰德、瓦格纳,都没有锻造起一座在现实世界中属于叔本华的英灵神殿。他的英勇的战士迈兰德与尼采,反都遭受了莫名的身体与精神侵害,陷入恍惚与迷离的癫狂之中。 34岁的迈兰德无征兆地精神虚弱,却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降世。一年后,他被人发现自缢于寓所中。尽管尼采曾奋力跳出他的悲观主义,呼唤生命,强力与重塑价值,可依 然没有逃离与迈兰德一样的命运。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长眠于法兰克福,他孤寂与颤动的血液渗入湿黑的泥土, 淌入滚滚的美因河,裹挟着流入了莱茵河,穿过成片成片 的葡萄园,经过成堆成堆的城邑,注入大海中去了。

      这译本里的每个字,都是猛敲键盘兑来的。

      齐格飞

      2018年5月于莱茵河畔

  • 当哲学家老去时,他在想些什么?

    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9-01-03 12:44:35

    阿图尔·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虽然哲学家在大众的眼中有时和疯子无异,但他公然挑战了延续西方哲学数千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加上偏激阴鸷的性格,即便在怪胎如林的哲学界,也算得上独树一帜的存在。因此,翻开这本《叔本华暮年之思》的读者,如果期待看到一个寻常老人脉脉温情的反思人生之语,希冀能从中淘得一丝半点的心灵鸡汤式的感悟,恐怕要失望了。

      

    叔本华晚年思想断篇

      这本薄薄的两百余页的小册子,行文之间充满了叔本华一贯的冷峭和毒舌。有些比喻之精彩、讽刺之刻薄简直使人拍案叫绝。比如他挖苦婚姻:“结婚即意味着使相互恶心成为了可能。”又比如他的自嘲:“一个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仅仅在于他必须在一个傻瓜遍地的世界里活下去。”

      然而,如果只是将本书作为一个哲学家晚年对这个世界犀利吐槽的逗乐解闷的段子书,则是一种亵渎。虽然本书收录的《老之境》和《自我拷问-沉思录》两部文稿多以箴言和随笔为主,但如果对叔本华的哲学足够了解,就能很清晰地从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缺乏条理的信笔中嗅出叔本华哲学一贯的风格。他思想的光辉就散落在这些断篇中,而非以一种系统化、逻辑化的严谨环环相扣,组织成文。

      这就使得阅读本书的过程充满了一种寻觅的乐趣。对于熟稔叔本华哲学和人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像一个阔别重逢的老友。哲学家对问题的思考在他的整个一生中,通常会保有一贯性。叔本华亦不例外。对人本身的厌恶、对强力意志的尊崇、对婚姻的悲观以及无处不在的孤独气息,是他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在《暮年之思》中被一以贯之地保留了下来。

      “集体就是黏着剂,它把人类聚拢在一起。谁身上的黏着剂脱落了,谁便离开集体。当我年少时第一次经历此事,却不曾明白,到底我身上哪块黏着剂脱落了。”在人生快要走到尽头时,他仍对“合群”十分困惑。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似乎依旧保留着与生俱来的固执和倔强,古怪孤僻的性格伴随了他的一生。

      “假使我们或者说我们的身体,不是那本不该存在的东西,那浸透进躯壳每一部分与每一根神经中的可怖苦楚也便没有了。极少有人会读懂这句话。”典型的叔本华式的悲观与自负,正如他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所反复阐述的一般,生命是自由意志,世界则是意志的显现,表现在人的躯体上,它既是意志的载体,也是痛苦的实现载体。

      诸如此类与他思想一脉相承的段落在书稿中比比皆是。尤其表现在他对康德的回应上:“数学就是人的头脑跟自己的知识形式打转,跟时间和空间打转,就好像一只猫在跟自己的尾巴玩耍。”他一生都十分推崇康德的哲学,这里无疑是在说明时空对人的先验性,而这恰是康德先验感性论的本质。

      但这绝非意味着“暮年之思”只是针对叔本华的研究者和忠实追随者开放,事实上,对其一知半解或仅对其名有所耳闻的人,反而更容易被本书充满哲思的语言,行文中淡淡的戏谑色彩所吸引。

      

    断章式文本之可爱

      作为一个对叔本华了解不深的普通读者,当我翻开《老之境》的第一页,所见到的是这样一段话:“这世界不是被造出来的,就如欧奇诺斯(Okellos)说的,世界从来就在那里,因为有认知行为的生物是时间的条件,也就是说,时间以世界为条件,恰如世界也以时间为条件一样。没有时间的世界是不可能的,没有世界的时间亦然。两者须臾不可分,而且人们可能也很难理解这样一句话,说那从未包含过世界的时间,其实是一个几乎没有流淌过时间的世界。”这段充满诗意的箴言立刻攫住了我。

      如果一个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人看见这段话,他也许会敏锐地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时空观承继康德。但即便对其背景不甚了解,仅就其文段本身而言,它指代的意象,时间与世界的关系,以一种令人着迷的陈述方式展开,反而更勾起了我对这一话题本身的兴趣。除此之外,箴言式的语言风格也为这一话题增添了几分迷思。这也许就是断章式文本所独有的可爱之处:因其无严谨的上下文贯通的逻辑性,反而能最大限度地令读者体味出其中的诗意。所蕴含的客观实在愈少,其留白处愈多,所能咀嚼和品味的意蕴则愈无穷。

      平心而论,如果将这本小书仅仅视为叔本华一生的终止符,并对其分毫析厘地去做那学者式的探究,虽然无可厚非,但却未免令人遗憾。我以为,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正如在这本小册子里,还信手记录了一些粗看似乎捉摸不透作者意图的传闻轶事:被毒舌咬伤死去的侍佣,罗马人纪念圣人的习俗,吹奏长笛的高低音,似乎只是心念所致而随手记录在册。若是用太过郑重的态度去对待这本小书,反倒失去了体味其可爱的闲致了。

      尽管叔本华并不是一个以好性情著称的哲学家,然而我深觉得,他晚年留下的这本小书却是友好的:那些喜爱他的读者见其文字自会欢喜不已,寻章觅句间的会心如老友相逢,倍感亲切;若是其新交,翻开本书也不会有隔阂之感,反会为其凝练而充满哲思的文笔所触动,甚而有可能顺其枝蔓而探其本根。果真如此,则又是一场更深的缘分了。

      文:毛衍沁 原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愉快的找书体验(249+)
  • 不亏(346+)
  • 推荐购买(653+)
  • 好评(475+)
  • 图文清晰(344+)
  • 快捷(163+)

下载评价

  • 网友 方***旋: ( 2024-12-25 01:38:3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养***秋: ( 2025-01-02 07:32:15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益***琴: ( 2024-12-24 20:50:53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沈***松: ( 2024-12-17 22:39:3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陈***秋: ( 2024-12-26 10:29:0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辛***玮: ( 2024-12-15 07:03:21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薛***玉: ( 2024-12-26 07:25:32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曹***雯: ( 2024-12-23 13:46:41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郗***兰: ( 2024-12-26 03:01:05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林***艳: ( 2025-01-07 04:21:22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融***华: ( 2024-12-12 06:08:17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孙***夏: ( 2024-12-19 00:49:05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利***巧: ( 2025-01-05 13:58:18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孙***美: ( 2024-12-21 22:46:39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车***波: ( 2024-12-10 04:41:4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