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原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系统工程原理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イモ 发布时间:2013-06-27 13:27:10
观点基本同意 论证实在太长。。。
作者:Luna 发布时间:2023-11-18 10:01:48
很好的入门书
作者:愤怒的猫猫 发布时间:2018-12-07 14:33:34
读完这本书,觉得大麻国没啥好玩的,不准备去了(⊙﹏⊙)
作者:坚定躺平的锡兵 发布时间:2013-02-03 20:52:19
博斯的主要三联画都收录了,还有很多放大的局部图,可以观察细节。全书4/5都在扯闲篇,只有1/5的篇幅分析了“圣安东尼的诱惑”。作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博斯既非神经病也不是在画里暗藏邪经的异端分子,其所画者自有传承和依据,即魔鬼学、巫术、塔罗、炼金术,等等。不过他没解释为什么画地狱的那么多,只有博斯的地狱最变态。
作者:Yeah明珠 发布时间:2022-05-14 17:47:08
看完Part I, 幽默只是点缀,个人奋斗和回忆为主。
作者:Leon 发布时间:2008-01-01 07:39:39
了解基本词汇
深度书评:
读《无影灯》
作者:null 发布时间:2014-02-13 23:32:28
读《无影灯》
直江庸介医师在支笏湖投了水,他与他身上所有的猜疑与非议,人们的不解和他的特立独行,统统永远的埋葬到湖底的泥沼中去,再不见天日了。
仍未解开疑问的人们,唯有从他的两封遗书和姐姐的叙述中,才能了解到这个离群、孤僻的男人,身罹绝症、大限将至的命运了。也许正是他的这些特质,给他却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观察、思考在生与死、人性与兽性、欲望与不满之间徘徊游荡的“人”。他并非佛教徒,却像佛陀一样洞穿每一个“活着”的人的狂妄与卑微,欲求与恐惧,最终回到起点,看穿自己。正像当文尾志村伦子来到熟悉的医院抢救室里来的时候,她想到“站在灯光下,无论直江、伦子、患者都没有黑影。他们都是本来就没有影子的人。”
小桥是小说中直江的一面镜子,与直江截然相反,小桥是一个医疗经验优先,正义感十足的医生。他对医院按照经济水平划分病房的逐利行为颇有微词,对直江为石仓老人做假手术一事提出异议,又十分抵触女歌星为了转场在手术第二天就溜出医院的行为和直江医师明知危险却依然默许的态度。其实说来,这些行为不过是一个稍有道德感的医师的正常反应,当然,也只有在这些正常反应的产脱下,直江的特立独行才能被更好地凸显出来。在电视剧版的故事中,大概是顾虑到电视机前观众不能接受一个如此“冷漠”的医师的政治正确需要,小桥阻止女星出院一事被安在了直江头上,配合直江主动追求伦子(原著中是伦子主动追的直江,直江也只是淡淡的表示接受而已),和慰问石仓老人等原创“温情”戏,这些移花接木的情节使得这个在原著中冷冰冰的外科医生多了几分人文色彩。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小改变使得直江医师更接近我们生活中的凡人,更真实,更栩栩如生,与此同时,却也大大弱化了一个伟大的角色矛盾尖锐鲜明的戏剧需要,从而根本破坏了小说极力塑造的那个冷眼人世的直江医师的形象。这个更“人”、更“温情”的直江医师反倒使小桥成了个十足的道德保守主义者,使人心生厌倦——难怪导演都自觉惭愧,把名字由原著的《无影灯》改为了《白影》。
但直江——无论出于疾病的折磨,抑或临死的绝望与悲哀——是否真的如剧中人和诸位所评价的那样冷淡无情?这一论点的支持者们轻而易举地从故事开头找到了一个力证:面对以来救济度日,醉酒与人斗殴伤及脸部的聊到青年胡天次郎,直江不仅不发扬救死扶伤的医生天职,把流血未止且醉醺醺的户田锁进女厕所的隔间里,还在他昏睡过去后逼迫他的穷兄弟凑出五万日元住院押金,否则就不予救治,并最终搜刮走了他兄弟们身上全部的三万元……的确,面对这一情节,电视剧版的导演都忍无可忍的将其改变为直江因对新来的护士志村伦子产生好感,遂破例免去作为志村朋友的户田的住院押金。与这个情节相呼应的是在户田病未痊愈、伤口化脓的情况下,直江就准备将这个付不起住院费的年轻人赶回家,“幸亏”小乔医生仗义执言,垫付了户田拖欠的住院费,直江还批评小桥不该跨越医生的职责范围,做社会救济部门的事……他们会说,这么鲜明的例子,足以证明直江是一个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无血无肉、利欲熏心,悍然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反动医生典型了吧?且慢,还有一个作者有意设计的雷同情节不应被我们忽略。这段对话是没有固定收入,吃救助的拾荒老人入住医院后,其妻子拿着医院的差额付款单(即医保外自付部分的账单)与直江医生的一段对话。
…………
“请原谅,你们是不是拿不起这笔钱?”
“自从老头子病倒,我陪着他,也没去做工挣钱。”
老太太低下头来。
“住院时,因为我们这里只有收差额的病房空着。”
“那是怎么回事呢?”
“不,这是我们的事。”
直江从白衣兜里掏出烟卷来,正在整理病历的伦子看在眼里,马上递过烟灰缸来。
“是在拿不起,那就不必凑钱了。”
“那怎么能行呢?”
“没关系,您是不是真没钱呢?”
“我真对不起……”
“那就算啦。”
“可是……”
“没钱有什么办法呢?银子钱硬头货。”
老太太猛地一惊,抬头看直江。
“我来问您,老太太您从前在哪儿干活来着?”
“时常到涩谷的饭馆里去洗碗。”
…………
“以前,区政府每月不是给您两三万日元吗?”
“每月领2.5万日元。”
“对啦,这就是国家定下的最低生活标准额。这钱尊给那些身体不好不能劳动又没钱的人。若是想您这样时常去干活,让政府知道了,还得扣掉您挣的那部分钱呢。”
老太太惊讶地看着直降。
“再也别去干活啦,一直守在老爷子身边,那么,您就可以领导生活补助的2.5万日元。医药费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钱。这样,您的身体也轻松,老爷子也高兴。”
“可是,刚才那条子的钱……”
“所以我说,您可以不去管它。”
“那样的话,院长先生要发火的。”
“老爷子身体有病没好,不会让他出院的。不管院长怎样,朝没钱人要钱,要也要不出来呀。”
老太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直江不仅告诫老人不要再担心医药费,还善意的提醒她不要因出去工作而被扣除了应得的救济款。不用说,被大度免除的差额医疗费自然只能由直江个人承担,这与小桥垫付户田住院费的情节何其相似,细思又何其不同。面对同是欠缴费用的患者,一个坚决赶走,一个却帮助解决了困难,直江前后有如此之大的反差,这是为什么?直江在劝阻小桥时说,“我不认为酗酒打架的25岁青年贫困。”原来,这个大半夜与人酗酒斗殴,朋友身上带着痞气,进医院前年纪轻轻吃着救济,刚进医院就借酒闹事的青年,在直江眼中,是个根本不值得的流氓混混——或许这个社会的救济制度对他走向今天潦倒无赖的道路上起到了纵容的作用,也绝不应再让社会对他的窘困负更多的责任。对这一点,直江在那个急救的夜晚就已经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把虚张声势的户田晾在厕所里醒酒,用住院押金摆平了企图借机闹事的朋友——其实应缴五万日元的押金,他们不还是只交了一半多点,直江根本没在这个问题上真正作难。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直江与院长是完全不同的。与电视剧里刻板、宽厚、对直江有所不解却又愿意任用的院长不一样,原著中的院长是一个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人。这个角色衬托出了直江的另一面。听说得了绝症的拾荒老人住进他付不起的差额病房,院长的第一反应是赶走老人,“(大骂收容老人的小桥)从大学医院来的大夫,尽干些无聊的实验,一点都不体谅私人医院的难处。”而直江医师,除了承担了老人的差额费用,还吩咐小桥为老人每天输血来维持所剩无几的生命。倒是小桥不懂世故,在这里扮演了反角,因为如是填写了医疗报告(输血只能消极的维持生命),导致医保不再支付输血的高昂费用。这时直江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成为了他另一个饱受质疑的指责点:他建议小桥为老人输带红色的药水,等待老人自然死亡(因为造血障碍停止输血后老人会迅速衰竭而死)。
先是对胃癌晚期无药可救的石仓老人施以假手术,又给输不起血的绝症老人下伪药(安慰剂),直江似乎的确逾越了小桥所说的医德——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然而满口道德的小桥却没读过《医师法》、《医疗保险法》和伦理学,因而在与直江的辩论中被击中要害。在直江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仅需要精湛的医术,阅读足够多的医学专著,还应通读过《医师法》、《医疗保险法》和一些伦理学书记。其实医学与伦理学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比如,在上世纪初,人们还在以呼吸心跳停止作为判定病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医疗设备的辅助下,失去自主呼吸的病人也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维持数周之久的生命。由此提升了数倍的抢救费用,因而引发伦理学的一次大讨论。最终,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将脑死亡规定为死亡的法定标准——尽管脑死亡的病人在呼吸机作用下还能保持一段短暂的生物学意义的生命。由此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将生命定义为一个社会意义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的作者,正是脑死亡的研究者之一。结合在故事里直江与患者同时将死之人的剧情设置,直江的确比其他医生更明白去救治一个人的生命,不仅是在可能的限度内延长他的生物学寿命,还要给予他社会意义下的希望。为了给予濒死者一点希望,逾越医德对于他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从这点上来看,直江并非是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
初读故事,面对这样一个嗜酒、冷淡、缺失责任感(上班总比别人晚,值夜班会出去喝酒),还有滥用麻醉剂嫌疑(他声称感冒却使用了烈性麻药,还利用职务之便克扣了部分麻药限额)的医生,我想大多数人是给不出多少正面评价的。然而他当真是一个在死亡面前颓废消极的人吗?即便作者在他的遗书中有意强调“由于种种原因我(直江)并没有像你(指志村怀疑直江滥用麻药)所担心的那样盗用或滥用麻药”、“我给医院全体人员平添了麻烦,特别给你(志村)留下了巨大悲哀”,也无济于读者们心中既成的负面印象。是的,也许是这本小说塑造故事的手段过于成功,读者仿佛都走进了故事当中,也带有了剧中人对直江的那种误解和偏见,因而更难以认识到这个人物伟大的精髓:直江,一个身患绝症的男人,孤单的行走着,却拥有一颗异于常人勇敢而坚强的内心。这种误解很自然,我们没有得过绝症,很难设身处地的站在一个绝症患者的角度思考这个故事。
其实,我们可以从同样被宣告死期的石仓老人那里略察端倪。石仓老人转进东方医院(即直江所供职的私人医院,是整个故事的大舞台)的时候,被瞒着晚期胃癌的实情,以为自己得的只是胃溃疡。他苦苦恳求枝江大夫为他做胃切除术,不知道大家觉得奇怪不奇怪:作为一个病人,前寿司店老板,又没学过什么医,为何如此越俎代庖煞费苦心地为自己揽一个剖肚子的大手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就会觉察到,石仓老人这番苦心,不是多信赖自己听闻的医学知识,只是想借手术确认自己得的只是可医治的胃溃疡啊。如果医生坚持拒绝给自己动手术,那自己显然是得了胃切除术都没有用的绝症了(事实不幸如此,直江打开石仓老人的肚皮,发现癌细胞已经完全转移,毫无回生的可能)。这也是为何直江坚持给他动假手术的原因,面对小桥的质疑,他曾说:“他不会紧逼追问的,患者临近死期时,他自己比谁都知道他不行了。即使患者不追问,也会领悟到自己没救了。到时候他也不会发火说:我本来就没有救,明明是癌你们为什么要骗我?他们不愿意这么想,也不愿承认自己完了,所以,他不会来问这种可怕的事,尽管他知道医生在骗他,可他愿意走进医生的谎言中,即使我们不去花言巧语骗他,他也要来上钩……我们和患者互相说谎,他在谎言中死去,这不好吗?”一个人为了得到自己还能生存下去的这一点点希望,竟不惜沉迷于自我欺骗之中,这便是死亡巨大而深沉的绝望面前,再狂妄的人也会显出的卑微吧。而直江纵然可以给石仓老人无限的希望,谁又能给直江以希望呢?
他自己曾是研究这种绝症的学者,却又恰恰患上了这个病!当他眼看着病情按照他所预言的不停地、一步步地恶化下去的时候,他的绝望又要比无知的石仓老人深刻多少倍呢?加上多发性骨髓瘤四处扩散引发的剧痛,直江医师有充足的理由比石仓老人更绝望,更卑微的向上苍祈求不断的生的痛苦中的一小会歇憩,或者自甘堕落下去,地狱有多深,就跌到多深的地方……可直江决定做的是:辞去大学讲师的职务,“让位于后起之秀”;在东方医院继续发挥他精湛医术的余温救治病患,给予那些生命行将终结的人最后一丝“希望”,为他们最后一段路的体面安静护航;他的确变通了麻药使用规则,也借酒解痛,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滥用麻药”(对于这样一个忍着剧痛的临死之人,多用些麻药又算是多大的事呢);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恰是“命尚有三个月”而且“从下月起势必不能走路”的临界时候,若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可一点不过吧;在遗书中,他诚挚的向“医院全体人员”为自己的任性致歉,“被死神追赶”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真诚的忏悔呢……有人说,直江拈花惹草,故事前前后后与4个人发生了关系,是放荡的表现。这么说也没错,毕竟直江自己都在遗书中自白:“几个月来,我肆无忌惮的侵犯了女性……忘我的沉湎于女色……老实说,我只有同女人在一起和麻药奏效时,我才能忘掉死……那时才是我的真实面目……希望尽可能多的我的子女留在这个世上……”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兽性的心理,直江在临死的时候,逐渐正视和接纳了自己兽性的一面,不断借发泄原始欲望来淡化肉体的痛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恰恰是直江更深刻的认识了自己的表现。不过,即使是与他发生关系的这四位女性,也都是自愿的,直江不过是利用了他们的爱慕之情,而他们自己也完全明白不可能要求直江为他们负任何责任。唯一让直江觉得对不住的就是自己长期的地下情人,最终唯一怀了他子嗣的志村伦子。他在两封遗书中都表达了拖欠已久的温情(可以看出他是爱着伦子的,只是由于很少表露真情和得病后缺少机会而难以表白),特别告诫家人善待伦子,无论伦子愿不愿意生下孩子都给他留下了几百万日元的钱,也算是多少补偿一些他未尽的责任。
正如直江姐姐所说,他是一个自小离群的孩子,因而时常给人以冷峻的印象也不奇怪,加上疾病的困扰,不难理解那么多人误解他,说他冷漠无情的缘故了。但若设身处地的考虑考虑直江的视角,我们就会发现:他独自承受着病痛与非议,还有那样深刻的绝望,他选择的却不是萎靡消沉,而是勇敢地燃尽他生命最后一点社会意义,在行将尽头的末路上,他忽然顿悟了,“对于任何人们所做的一切事,都像剥去外膜一样看的一清二楚。从前那种不甘落后、奇妙的正义感、形而上学的观点等等,都觉得无聊极了。在这种假面具下,人所表现出的善恶都是难堪的,令人留恋的”。
在小说的结局里,作者设计了与标题相呼应的无影灯的意象。这个选择十分有趣,因为无影灯既是作为医院这个故事的大舞台所不可或缺的医疗设备,又暗指着无影灯下是一个没有影子之地的隐喻。志村伦子既在现实中想到“手术时,伦子总是在着无影灯下等待着直江。站在灯光下,不论直江、伦子、患者都没有黑影。他们都是本来就没有影子的人”,又化作了意境中的一部分隐喻:“她便在那盏圆圆的无影灯照射下像华师一样静静地伫立着,等待着直江。”无影灯仍让手术台上与旁的人们暴露无遗,曾经那个一针见血的发现人内脏或内心病灶的医生已经伴随着他的影子永久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即使旁人再等下去,又有何意义呢?原来,那个看的最清楚的人,也难逃离去的命运,就像他所说的:
“我只不过是没有杂物的放在掌上的一把灰,一口气就可让它无影无踪,仅此而已。”
寻爱的残酷青春——浅析牛虻中的恋父情结
作者:渣渣 发布时间:2008-04-07 12:59:29
我从来没觉得《牛虻》是一部革命小说。
同许多在特殊年代引入中国的特殊背景的小说一样,它顺理成章地被扣上政治大帽子。牛虻被塑造为一个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成长的,最终还为革命自我牺牲的,英勇不屈的战斗英雄。然而,这只是长在地面上的花和叶,如果挖开黑沉的地下,在那里,真正的情感内核正如庞大的根系一样盘根错节。在我眼里没有作为英雄的牛虻,只有强烈依恋着父亲的,一生都在宽恕与仇恨之间挣扎的,外表强悍内心细腻的亚瑟。在我眼里蒙太尼里也不是虚伪冷酷的教会走狗,而是一生都缠绕在因为信仰而痛失爱子的梦魇中,最为哀伤的父亲。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所说,“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的,男孩会对母亲产生很深的依恋,进而形成一种“弑父娶母”的倾向,女孩则正好相反,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那么在亚瑟的身上,则刚好产生了一种性别倒错的情形,他对于父亲的感情,更像“埃勒克特拉情结”。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在整篇小说中,“母亲”这一形象是缺失的,开篇便是亚瑟和蒙太尼里共同出现,在他们的谈话中,交待了亚瑟的家庭背景:母亲已经去世,他同父亲和继母一家住在一起。而这里的“父亲”,虽然同他一起生活过十几年,却似乎是个消隐的人物,文中对他没有什么描写,也并未看出他对亚瑟产生过任何的影响。因为他并不是亚瑟真正的父亲,而亚瑟一开始更加认可和崇拜的父亲形象,是蒙太尼里神父。对他来说,神父“是一部百科全书”,连他暗恋的少女琼玛也说“他们彼此竭诚相爱,就如同一对情人,绝不止是师生的情感。亚瑟对于蒙太尼里是差不多连他脚踏过的地面也要崇拜的。”
一旦发现神父原来一直欺骗自己,正直纯洁的外表其实也是披着虚伪的外衣时,原本在他眼中无比高大神圣的形象便轰然倒塌。但神父居然真的是自己的生父这个事实,却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神父的爱。这种爱甚至比以前更为深刻了,如果说以前他对神父的爱是近乎于崇拜的。那么现在的这种爱,则是在父亲的形象得到确认之后更为深沉也更为纯粹的爱。这是一个信仰坍塌的过程,也是每个人在成长期都会经历的对父亲形象重新认知的过程。在儿童的眼里,父亲是无所不能、顶天立地的,男孩会很自然地把父亲作为自己的楷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父亲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许多孩子会因此产生失望心理,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爱也会日趋成熟。
传统的阶级论批评认为这一过程说明亚瑟在被蒙太尼里欺骗之后,经过长期的斗争仍未认清蒙太尼里反动的阶级本质,是一种“毫无变化与发展的性格”,也即是人物的弱点。但若是仔细分析亚瑟的一系列行为,这表面的“毫无变化与发展”之后,却正是隐藏着最激烈的内心交战。
最初,在他被伪善的教士卡尔狄出卖,进而被信任自己的同志和爱人误解之后,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本已让他无比绝望,甚至产生自杀的愿望。紧接着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他得知了自己居然是母亲和蒙太尼里偷情的产物,他的神父原来一直都欺骗了他。这时他的反应却反常得可怕:“他就只是笑,笑,无止境的笑。”这样支离破碎的笑容,反映出比之前被出卖、被战友误解更大的打击。但在这内心几近崩溃的时刻,他却反而没有自杀,而是最终选择了逃遁,并费心营造自杀的假象。他临走时的举动也耐人寻味:
“他拿过一张纸,把他心里首先想到的几句话写在上面‘我相信你跟相信上帝一样。上帝是一个泥塑木雕的东西,我只要一锤就把它敲得粉碎;你呢,却一直拿谎话欺骗我。’”
这几句话,是他留给蒙太尼里的,与其说是揭露宗教的虚伪,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孩子对父亲表达被欺骗的失望感和怨恨。而他又补上一张“向达森纳船港去找我的尸体”,很显然更是一种在愤怒之下的报复手段,想让对方沉入负疚感,以死亡让自己像拓片一样,永远地烙在父亲心上。接下来亚瑟开始了逃亡生活,家境富裕娇生惯养的他,在地狱中度过了一段最残酷的青春:他曾在利马被喝醉酒的拉斯加打得几乎送命,并从此留下残疾;他曾在南美流浪时做过搬工、补过锅、打扫过猪圈,他甚至做过马戏团的畸形小丑,被像动物一样的对待,被无数的人唾弃,所有的尊严都被踩在脚下。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击溃一个人的意志力,造成永久的心灵创伤。然而,他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兜兜转转回到曾经的伤心地,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他宁愿去面对比死还要更痛苦的生?是什么让他不甘心以死亡结束一切?
在《牛虻》的第二卷,十三年后,亚瑟以化名“范里斯•列瓦雷士”重新回到了意大利,历经非人磨难的他已不是当初那个纤细秀美的单纯少年,而是一个面上带有狰狞伤疤,心灵上也伤痕累累的斗士。表面上,他是回来重新参加革命的,他参加秘密激进组织的沙龙,写措辞犀利,对教士们极尽嘲讽抨击之能事的政论文章。这其中,又以攻击蒙太尼里神父的为最,他曾经的同事对此表示不解,因为他们并未把教会当作最大的敌人,而且在他们看来,蒙太尼里本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神父,品德高尚,私生活也无可非议。但亚瑟在言辞中对他极尽攻击:
“无论如何,他说,‘这位蒙太尼里先生即使本身不是一个流氓,也是在流氓掌握中的一个工具。流氓也罢,工具也罢,对我是一样的,对于边境那一面我那些朋友也都是一样的。比如一块拦路的石头,也许它存心极好,可是仍旧非把它一脚踢开不可。’”他还专门一人分饰两角在报纸上发表对蒙太尼里的吹捧和驳斥的文章。看起来蒙太尼里对他的欺骗带给他的磨难使他内心充满了仇恨,而这一系列举动,似乎都是明显的复仇。但在他扮成香客,终于和蒙太尼里初次碰面时,他的心情却是这样的:
“啊,这太难受了,所有这一些外人——这些香客和山民——都能够走上去跟他说话,而他也愿意拿手抚摩他们孩子的头。也许,他会把那个农民的孩子叫做“亲爱的”,像以前他常常那么叫的一样……”
这分明是一种强烈的嫉妒心,以及父亲近在眼前却不能相认的痛苦。于是我们看到,在那个强硬冷漠的“牛虻”心中,流动着的却始终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对蒙太尼里爱的渴望,只不过,这种感情在他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时候,就被理智压制下去了。作为超我的“牛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不可以宽恕,提醒他教士们的虚伪,若要坚持革命就必须舍弃个人感情,而每当他见到神父,他就会回归到那个曾经的少年亚瑟,也就是“本我”,这个“本我”直接指向他内心最深层的欲望,也即是引导他回到意大利的真正原因所在。苦难中形成的过度自我保护使他无法再轻易相信他人,使他把真正的自己深深的埋藏起来。沉陷在自身的迷局里,旁观者倒是更能看到真谛。敏锐的吉普赛女郎绮达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另外一个你更爱的人!”她恶狠狠地嚷着说。“啊,我恨不得杀死你呢!你关心的并不是你的同志,而是……我知道那个人是谁!”在被指出那个人就是主教之后,牛虻立即“大吃一惊,好象被枪弹打中了似的”,绮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自己都不敢承认的真相,起初他还下意识地否认:“你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些什么,”他缓慢而又温和地说。“我……我是恨这个主教的。他是我最最恨的敌人。”然而绮达毫不客气地继续戳破了他的伪装:“不管是不是敌人,你是爱他的,爱他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利害。”牛虻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也被击溃,他终于承认道“这是确实的。”通过旁人,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内心。
在被捕之后,也许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牛虻请求见一面蒙太尼里神父。然而神父却让他自己选择生死,在愤怒和绝望之下,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向蒙太尼里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他们终于又能面对面站在一起,尽管是站在深渊的两边。在这个短暂的瞬间,他们“忘记了时间和空间,忘记了生和死;甚至忘记了他们是敌人。”这一时刻,完全超越了革命抑或宗教,而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全面宣泄。面对最爱的人,牛虻长久以来的沉重伪装终于彻底卸下,他“把头枕在蒙太尼里的臂膀上躺着,好象一个病孩子躺在妈妈怀里一样”,那个一直被他囚禁在心灵牢笼里的亚瑟终于从厚厚的茧中爬出来,冲破理性,发出了一番最为情真意切的剖白:
“神父,你的这个上帝是一个骗子,他那些创伤是假装的。他的痛苦完全是做戏!只有我才有权利可以占据你的心!神父,由于你的赐予,还有什么痛楚是我不曾尝过的呢,想一想我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吧!我可还一直不肯去死!我把这一切都忍受下来了,我拼命忍耐着,等待着,因为我一定要回来跟你那个上帝作战。我抱定了这个目的,拿它作为捍卫我的心灵的盾牌,这样我才不曾发疯,不曾第二次去死。现在我回来了,我发现这个上帝仍旧占据着我所应占的地位——这个虚伪的牺牲者,他只在十字架上订了六个终点,真的,就从死里复活了!神父,我可在十字架上订了整整五年,而现在我也从死里复活了。你准备拿我怎样办?你到底打算拿我怎样办?”
“难道你还不明白我只是要救你吗?难道你永远不明白我是爱你的吗?”
我们终于看到在牛虻出走后的十几年中一直纠结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回来,他对于宗教的敌对心态又是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神父的爱。是这种爱让他忍受了那无数个地狱般的日日夜夜,因为他的神父还在信仰着那个毫无感情的木头偶像,还在因为他的死在受着最痛苦的煎熬,只要他们还不能光明正大地爱,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就还没有得救。如果说埃勒克特拉情结造成对母亲的嫉妒,因为母亲是占有父亲的人,那么对于母亲早亡的牛虻来说,宗教就是那个和自己抢夺父亲的人。教会的规条是虚伪的,因为父亲身为教士仍然偷情,但如果父亲并不信仰宗教,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就不会是耻辱,他们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生活在一起。父亲信仰宗教,这与他革命者的身份是完全对立的,而父亲的精神空间都被一个虚幻的偶像所占领,更是令他无法忍受。只要有宗教的存在,父亲便只能面临一个二选一的困境,而自己对于父亲的意义还没能强大到让父亲选择自己,这才是牛虻最大的痛苦所在。
最终,神父还是放弃了他。他的最后一次努力也还是失败了。已经不再有什么会让他更伤心,也不再有什么可让他畏惧的。因此,他才会给琼玛留下一封没有忧伤的信,才能在刑场上表现的那么无谓。天知道,那样云淡风轻的外表下,是一颗怎样绝望的心!
亚瑟死时不过三十多岁,他大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而他对爱的渴望却从未被磨灭,他的肉体被压在尘世的泥土里,精神却仍无比纯洁。但是,他所渴望的爱却注定不能实现,因此这段青春才愈发残酷。剥开《牛虻》的革命小说外壳,隐藏其中的其实是一个家庭悲剧。这个悲剧的悲剧性不在于其成员个人,而是因为他们都坐在时代的船上。他们看不见前方,只能随波逐流。他们无法拥抱,只好将自己层层包裹。
2008.4.7. 13:06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推荐购买(558+)
- 五星好评(425+)
- 中评多(631+)
- 小说多(662+)
- 四星好评(295+)
- 品质不错(67+)
- 中评(172+)
- 全格式(58+)
下载评价
- 网友 益***琴: ( 2024-12-30 10:39:05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戈***玉: ( 2025-01-02 17:30:40 )
特别棒
- 网友 国***舒: ( 2024-12-31 12:39:4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焦***山: ( 2024-12-14 23:08:18 )
不错。。。。。
- 网友 国***芳: ( 2024-12-15 11:42:25 )
五星好评
- 网友 敖***菡: ( 2025-01-09 12:09:56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权***颜: ( 2025-01-04 01:29:11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寿***芳: ( 2024-12-22 16:38:11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宫***玉: ( 2025-01-08 06:52:36 )
我说完了。
- 网友 陈***秋: ( 2024-12-12 21:37:13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9787513531603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65413636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餐桌上的毛泽东/杜忠明红色书系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电工技术(第3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公最新版2013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大赢家青年英语口语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法医影像诊断与鉴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13806428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小学教材全解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 2020春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杏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