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卡通版四大名著(上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时尚卡通版四大名著(上下)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影响孩子一生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彩色插图注音•儿童版)》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影响孩子一生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彩色插图注音•儿童版)》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精彩短评:
作者:万千心理 发布时间:2012-06-28 10:37:33
万千心理《认知行为疗法——新手治疗师实操必读》这是一本广受欢迎的认知行为疗法入门书,专为新手治疗师和初次接触认知行为疗法的其他取向治疗师而著。作者以一个贯穿全书的案例,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认知行为治疗究竟该如何开展的生动画卷,并就核心的临床技巧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指导。
作者:逛吃读的梦梦 发布时间:2019-06-15 11:38:42
公文系列都还是不错的。很多写数字,数数字的练习。
作者:zhangyl 发布时间:2018-12-02 05:52:36
看看图就行了 文字太弱
作者:豆友198640469 发布时间:2020-04-21 13:58:36
我相信还有其他很多的好书,不一定需要首先读这一本。
作者:----青年 发布时间:2017-05-18 15:12:37
非常不错,读起来很有趣,生动趣味的语言介绍了逻辑学相关知识及常见的应用。
作者:Hhhang 发布时间:2013-12-10 10:10:09
优势理论的推广者。这一系列的书都非常棒、非常值得推荐。
深度书评:
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剧作家
作者:spencer 发布时间:2006-11-17 20:21:20
读完这本书花了我几乎两周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花了太多时间用红铅笔在书上划下史蒂芬·茨威格的那些或美妙或雄壮的词句,它们有的是绝妙的比喻,有的是经典的论述,光是这些生花妙笔下的语言,就可以让此书名垂千古了。
从此书中可以看出来,茨威格是一个世界公民,他作为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自己的民族和国籍并未在他的书中烙下太多的印记,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显然反对沙文主义。书中倒是能看出他对于整个欧洲的自豪和热爱,恐怕这也是他最后自杀的原因——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毁灭的痛心。
茨威格相信历史是多数人在多数时刻写下的是编年史,平淡无奇,但是少数人在少数时刻“群星闪耀”,却是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他认为“虽然历史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演员,它也不可能持续不但地进行新的创造。”而且,“在一个民族内,为了产生一位天才,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意见,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但是,这些时刻一旦出现,就“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书中的这些时刻:
1、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
这篇所写的是欧洲人发现太平洋的经过,巴尔沃亚在发现太平洋的时候几乎是一名逃犯的身份,他把探险也当成一次出逃,而这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
2、拜占庭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这篇所述的事件,在茨威格眼中恐怕是一次悲剧,基督教世界的一次惨败,而这惨败却恰恰是由于他们的互相猜忌而导致。茨威格毫无顾忌地赞美这位土耳其苏丹征服者的智慧和勇气,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他也痛斥了他的凶残。此篇尤其精彩的是,茨威格使用了文学的手法,记述了那座被忘却的城门“凯尔卡门”的失陷,从而让君士坦丁堡的悲剧,更显出十足的戏剧性,让人为英雄们的大意扼腕。而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此篇的一个中心,感人的战前弥撒和战后所遭到的劫掠以及被改成清真寺,则现出了历史的残酷与顽皮。
3、韩德尔的复活: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韩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我想说的是:茨威格在这一篇中的描写可一点都不像一个出身于无宗教信仰家庭的人,而像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我认为这是他真情的表露而并非什么写作技巧。
4、一夜之间的天才:1792年4月25日,年轻上尉鲁热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为莱因军创作一首战歌,4月26日凌晨,《马赛曲》诞生了。
此篇最戏剧化之处,就是鲁热在那一晚的不朽和之后的平庸,他“仅仅作了一夜的诗人”。可是《马赛曲》却成为法国国歌而被永远传送,让人感到这历史确实让人捉摸不定,它赐予一个平庸的人伟大的天赋,仅仅几个小时,也许只是为了让这激扬的旋律,带给法国人民胜利,带给自由胜利。“《马赛曲》就像长着双翅的胜利女神奈基,在法国的所有战场山翱翔,给无数的人带来热情和死亡。”
5、滑铁卢的一分钟: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这一篇恐怕是全书中最为不“群星闪耀”的一篇,因为在这一篇中,没有什么人性发光,主角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生生葬送了自己皇帝的伟业。对此,茨威格说: “有时候——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时刻——命运之线在瞬息时间内是掌握在一个窝囊废手中。英雄们的世界游戏像一阵风暴似的也把那些平庸之辈卷了进来。但是当重任突然降临到他们身上时,与其说他们感到庆幸,毋宁说他们更感到骇怕。他们几乎都是把跑过来的命运又哆哆嗦嗦地从自己手里失落。”
茨威格把历史的这一秒钟充分的戏剧化:就是这一秒钟,格鲁希虽然听到了滑铁卢开战的炮声,但依然决定不去支援;就是这一秒钟,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一秒钟,决定了整个19世纪。按照这一战的历史意义以及法国在大革命后独特的世界地位,这一秒钟确实至关重要。
一个平庸的人葬送了一位天才的事业,茨威格评论道:“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是,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是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6、玛丽恩巴德悲歌:1823年9月5日,歌德在离开疗养院回家的路上,抑制不住心中对于那里一位少女的思念,悲不自胜,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
74岁的老翁不但爱上了19岁的少女,而且还请人代向她求婚,以现在人的观点看来,幸亏这求婚遭到敷衍,否则那婚姻才是真的悲歌……此歌写完后,“歌德从此永远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痛苦的时代,而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的暮年。”
7、黄金国的发现:1848年1月,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在自己的领地,今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混合在泥沙之中,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
茨威格其实在此篇着重笔墨在于苏特尔对于加利福尼亚的开发,他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淘金热之后,四处涌来的人民霸占了他的田产、房产和牛羊,而这广袤的土地本是他的私产。苏特尔状告1722万名在他的种植区安家落户的农民,要求他们从私自强占的土地上撤走,并向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各索赔 2500万美元。汤普森法官判定他对于土地的拥有权合法,苏特尔几乎又一次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这个判决却没有被执行,愤怒的人民害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而他剩下的残生就一直在华盛顿的法院大厦附近晃悠,乞讨,为了食物,也为了公正。
他死的时候口袋里藏着一份申辩书,他要求按照世间的一切法律保证给他和他的继承人一笔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财产。
开发加利福尼亚的人就得到了如此的下场,历史确实是无情的,人民的怒火很多时候,也并非那么正义。
8、英雄的瞬间:1849年12月22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在枪响前一霎那,传令官送来了沙皇的赦免令,把刑罚从改枪决为苦役,在生死界限上走了一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从此转折。
这是全书中唯一一篇诗歌形式的历史特写。充满了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描写和暗示,很难相信茨威格没有宗教信仰。经历此转折,“陀思妥耶夫斯基摒弃了社会主义信念,用宗教的精神来解释人民的理想,提倡弃绝个人欲望、逆来顺受,宣扬人人都有罪孽,罪犯就是“不幸的人”等观点,并试图用道德感化来替代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幻想求得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和解。”
有趣的是,译者对此种转变唏嘘哀叹,而茨威格却保持着肯定的态度,仔细一想,还是与茨威格是人道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有关,不用说,他一定反对暴力革命。
9、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1858年7月28日,在美国实业家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的推动下,人类越过大西洋的第一次通话,实现了。
这篇历史特写歌颂了勇敢的冒险精神以及菲尔德不屈不挠的努力。在第一次电缆的铺设中,失败了两次,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但是在菲尔德带领下,人们又进行了第三次尝试,终于,在7月28日开始的这次铺设为人类在大西洋海底建立了一条电的通途。而不幸的是,这条通途很快就出现了故障,原先狂喜的人们把愤怒发泄到了菲尔德身上,说他是骗,菲尔德沉默了。六年后,他用成熟的电缆技术,又一次铺设了大西洋海底电缆,这次不但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而且还找到了上次的故障原因,使美洲和欧洲之间,有了两道桥梁,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此篇中茨威格毫不留情地讽刺了那些在成功时欢呼,失败后怀疑的墙头草、以及他们的闲言碎语和无理重伤,与他们相比,菲尔德无疑是时代的英雄。在此篇的最后,茨威格写道:“由于战胜了空间和时间,但愿人类永远友好团结,而不被那种想不断去破坏这种伟大统一和用战胜自然的同样手段来消灭人类自己的灾难性的狂想所一再迷惑。”
当然,这只是一个梦而已,茨威格自己的自杀就是这个梦破碎的时刻。
10、逃向苍天:1910年10月末,列夫·托尔斯泰终于摆脱了束缚自己近30年的精神枷锁,离家出走,把自己的信仰和言论用行动来证明,最后,11月7日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与世长辞。
要承认茨威格的想象力,用续写《光在黑暗中发亮》这一托尔斯泰遗作的方式来描述这段历史,实在是让人惊叹。这篇三幕戏剧用最恰当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记述了托尔斯泰在人生的尽头,被大学生们震动,终于下定决心出走的过程。其中有很多经典对话:
“隐秘的事愈多,灵魂也就愈不高尚。”
“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种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在产生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起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
“即便是罪人,也还是我的兄弟。”
“-如果他们把托尔斯泰也抓了起来……
-不,他们不敢。这是一个只要讲讲话也要比他们所有的人有力量的人。不,他们不敢,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会用自己的拳头把他救出来。”
“(指托尔斯泰)因为象他过的那种生活是违背他自己的言论的,这当然是一种耻辱。他们逼着他扮演着伯爵的角色,时间够长的了,他们用阿谀奉承扼杀了他的声音。”
“(警长)-要是能知道最高主宰对列夫·托尔斯泰(指沙皇)的态度就好了。
(站长)-(十分平静地)我相信真正的最高主宰对列夫·托尔斯泰始终充满善意……”
“经常是这样,妨碍一个伟人和他使命的人恰恰是那些爱他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之中的生活都与其的思想矛盾,正如大学生们所说,他用着银质的餐具,写着人间的苦难,因此,他出逃了,也因此:“走得也正及时,因为只有这样死去,才算完成了他的一生,使他的一生更加高尚。”
对于托尔斯泰的仁慈、人道主义以及对上帝的崇拜,茨威格明显抱持赞赏的态度。
11、争取南极的斗争:1912年1月16日,英国上校斯科特到达南极点。
本篇是此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而茨威格在记述人来到达南极点这一历史时刻的时候,并没有去写那位第一个达到此目标的挪威人阿蒙森,却挑选了比阿蒙森晚了近 1个月才到达的英国人斯科特。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斯科特在整个探险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更因为他和他的四名队员一起,牺牲在了回程的路上,因为“看来徒劳的事情会在此结出果实,一件耽误了的事情会变成对人类的大声疾呼,要求人类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尚未达到的目标;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更因为,“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起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至一千倍。”
此篇中最感人的部分是斯科特上校一行人被暴风雪困在帐篷中,心知生还无望,开始在日记上写下一封封的信,给妻子,给朋友,给祖国,茨威格盛赞这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然而是说给全人类听的;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本篇中把斯科特队长以及他的队友们的勇敢、爱国表现得淋漓尽致,斯科特在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一篇日记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写下:“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妻子手中!”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字眼:“我的遗寡”。
这确实是人类精神最伟大的时刻之一,这确实是将永远照耀我们世界的时刻之一。
12、封闭的列车:1917年4月9日,列宁登上了从瑞士过境德国回到俄国的列车,这列封闭的列车就像一枚炮弹,把革命的导师送回了祖国,打垮了一个帝国。
很明显此篇中茨威格赞赏列宁的国际主义和反沙文主义立场,对于暴力革命倒是没有多提。客观地说,列宁回到俄国确实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回到祖国后的列宁,很快发表了《四月提纲》,之后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开始了。
以上就是本书中的12个段落,写完这些摘抄和感想,我不禁由衷感叹茨威格说得非常对,最戏剧化和最激动人心的段落发生在历史之中而不是剧作家的笔下。最后,表达一下对于翻译者舒昌善的敬意,这本书翻译得非常出色,让人体会到了茨威格的语言之美,完美的表现出了一个个史诗般的场景,满含深情,让人叹服!好的作品需要好的翻译阿!
群星闪耀的时刻并不经常出现,但毫无疑问,在我们的时代,它即将来临。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闲话小记:
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电影与书籍:
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我们对记忆的责任十分复杂”
作者:别的猫 发布时间:2021-04-09 00:02:57
正值清明,也许是受这节日氛围的感化,“记忆”的概念再三自我脑海中浮现,我从拉杆箱里掏出《记忆记忆》,重新翻开来,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已读过三回,感受是有许多,但苦于没法将它们连缀成句、落于纸面,倒是这次返乡的契机,像是点燃了埋藏在我思绪深处的索线。巧合的是,《记忆记忆》的故事也同样始于斯捷潘诺娃本人的寻故之旅,因此,上述似乎可以成为我写下本文的理由。
在《记忆记忆》一书中,俄国犹太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完成了属于她的一次寻根旅行
,藉由家族成员的私人档案、住宅、旧物、以及部分来自官方的文献资料,她将家族四代成员支离破碎的20世纪生活经验,编织组成一部相对完整的生命叙事。回望昨日的同时,她还与曼德尔施塔姆、W. G. 塞巴尔德、拉斐尔·戈德切恩、夏洛特·萨洛蒙等20世纪重要的欧美作家、画家展开历时性对话,拓宽了本书的思辨空间。
本书作者、当代著名俄语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私人日记与裸女照片:寻找记忆的主人
《记忆记忆》,中信出版集团(2020)
曾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德国学者扬·阿斯曼认为,是书写文明令储存文化的工具从注重仪式一致性向文本一致性转移,
自此人们对于记忆的储存、使用不再局限于仪式的重复,而是有了阐释文本作为调度手段。而在本书中一切恰好反转过来:家族成员或丢失、或毁坏、或无意书写的私人日记、信件等纷纷指向了这个犹太民族最沉默的自我。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在姑妈生前住宿的宅子里,作者好不容易淘到一本主人的日记,翻开一看,日记被大量日程清单所填满,例如“早晨喝了炼乳咖啡,11点左右出门去阿尔泰路”“穿上了冬妮娅的短裙”(p12)等未经处理的记录性信息似乎就足以串联主人的一生,而无涉主人情感与价值观的输出,在历史学者眼里,或许这本清单式日记本难成一份理想的样本,唯有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作者方能敏锐地察觉出姑妈的苦心:在风云诡谲的年代里,唯有尽可能少地留下证据,才能远离权力的制掣,于琐碎生活中获得片刻的喘息。
苏俄旧物(装饰日记本)摄影 来源:Pinterest
普通人的生活世界远比想象中更难抵达
,作者不得不将目光大量转向那些沉淀故人气息的相片、生活用品甚至故居,后者虽留给了观者丰富的信息,却也于无声中规定着观者的言行:作者年少时曾在外祖母提包中发现了一张陌生裸女的照片,图像中,裸女直视镜头,目光热烈而专注,令观者产生窥探者的不适之感,说到底,相片中的故事仅发生于裸女与拍摄者之间,他们的相识、相爱、相处才是生活的主体,而图像仅能捕捉一瞬间的注视,与丰富的生命体验相比,它所截取的不过是私人情感的碎片,
附着于图像之上的记忆将永远属于图像中的人所有。
苏俄旧宅室内摄影,来源:Pinterest
瓷娃娃与老城市:记忆不在乎真假,在乎公正
名为“冰人夏绿蒂”(frozen Charlottes)的白瓷娃娃
存在多少主体,就存在多少种记忆,正是记忆的主观性特质令其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
这一点我们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第一次拜来到太姥爷位于萨拉托夫的故居时,作者就对这座陌生宅子的砖墙、栅栏和家具“一见如故”,将亲情投射在诸种物件之上,仅凭想象便完成了“追忆”的仪式,讽刺的是,不久后作者得知这座房子与太姥爷毫无关系,是指路的友人将“门牌号弄错了”。
苏俄旧宅室内摄影,来源:Pinterest
只需零星物件与点滴想象,人便可以编织出原本并不存在的“记忆”,并将之作为建构身份认同的养料,
作者第一次意识到了记忆与谎言之间的界限是如此暧昧。
人类历史上以记忆来建构身份认同的经典案例莫过于以色列民族,扬·阿斯曼在追溯以色列集体身份的记忆根源时发现,通过将“出埃及记”这一将“身份与疆域脱离干系”的意象视作民族与宗教的起源,一个精神层面的以色列国度得以建立,只要以《申命记》文本规训自我及后代的身心,民族便可永存,由此以色列成为集体记忆的储存器。
从这层意义上说,记忆不在乎真假,却“在乎公正”,是它决定了哪些人与事可以被后人永远铭记。
作者在翻阅故纸堆时发觉,那些被观者获准进入个体或集体记忆甬道的材料,多少具备着实用的功能——不是在文本内容上“完整”“有趣”“吸引人”,就是出于观者的某种动机,被选择性地纳入到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中去,文本与权力相当于联手完成了对记忆的书写,并且这种“不公”甚至是难以杜绝的,且不说学者会对容易获得的样本倾注更多关心,我们就连“三个月大的婴儿也会选则美的、健康的、对称的”,至于未被选中的“边角料”则会落入到历史的阴影中去,于沉默中消逝,对此,作者以一种名为“冰人夏绿蒂”的瓷娃娃作喻,具象展示了记忆中筛选机制的运作。
名为“冰人夏绿蒂”(frozen Charlottes)的白瓷娃娃
“冰人夏绿蒂”(frozen Charlottes)其实是德国工厂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的一种白瓷娃娃,
他们造价低廉、模样可爱,因为关节无法动弹而得名。作者见古玩铺上的娃娃外形不一、身型残缺,才得知娃娃的用途不是玩具,而是“作为货物运输时的减震垫,以免贵重物品在运输途中相互磨损”。在书中,斯捷潘诺娃将它视作自己的“阿莱夫”,作为希伯来文字母中首个登场的字母,阿莱夫意味着一切的开始,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阿莱夫更是幻化形
,借主人公之口宣告自己的存在:“一个闪色的小圆球......直径大约为两三公分,但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博尔赫斯透过阿莱夫掌握了对陌生事物“一见如故”的能力,因为记载着人类群体的共同原型,阿莱夫掌囊括了世界的源头与终结。此刻,作为牺牲之物而诞生的瓷娃娃,与历史上曾经历王国覆灭、圣殿被毁和集体屠杀等浩劫的犹太人的命运处在了同一地平线上,他们注定要携带着伤痕生存,为后世讲述关于残缺的故事。
《阿莱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记忆是个狡猾的孩子,它在自我延续的过程中“进化”出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作者旅行所经过的城市里,残破的建筑、旅游遗迹无不在利用人类频繁粉刷、装饰旧建筑的机会,掩饰自己的模样,并在我们与它之间挖出沟壑。在作者笔下,旧物、旧建筑、旧城市因其残缺性而成为了记忆的同构之物,缺乏查证与想象品质的观者将无法抵达记忆的背面。
俄罗斯建筑摄影,来源:Pinterest
面向记忆的殖民:作为目的的媒介,与沦为工具的记忆
旧物(书籍)摄影,来源:Pinterest
媒介手段简陋的年代里,记忆的生杀大权主要掌握在观者手里,
技术的创新迭代虽能在某种程度上赋权大众,却也宣告了对记忆的新一轮殖民
:内容与技术的边界被迅速打破,甚至朝着本末倒置的方向前行,一言以蔽之,技术加速了记忆的形变。
旧物(装饰日记本)摄影 来源:Pinterest
技术首先打破了记忆延续多年的线性生存模式,
伴随即时通讯的普及,现在与过去的距离不断缩短,曾经我们以墓志铭回溯逝者的一生,在墓地里完成吊唁仪式的全套流程,而现在,逝者生前的影像、语音就存在我们的手机、电脑或是别的地方,等待着被观者调取或阐释,记忆之场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模糊不清。与工具进步的速度相比,内容与意义的恒久性是那样的“顽固”,使用媒介所复现的“记忆”不再是我们曾经历、甚至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在复刻的过程中,记忆沦为了先进技术的原材料
,作为记忆主体的的人则被关闭在意义的房门之外——媒介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过去。
20世纪俄国著名抒情女高音维多利亚·伊万诺娃 Викто́рия Никола́евна Ивано́ва坟冢
本书首先为斯捷潘诺娃这样的普通人在革命叙事占主导的20世纪苏俄历史中争夺了话语权,在作者小心翼翼地编织中,一个饱受肉身与精神双重折磨的犹太民族形象建立起来
。如评论界所言,《记忆记忆》是一部“哲学纪实散文”,作者本人更是将此书视作“романс”,相当于英文中的"
romance
",意为“富于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事实上,通过斯捷潘诺娃思辨深刻的笔力,家族中那些未能名垂正史的“透明人”从庸常的家庭日记中纷纷出走,在丰饶的历史长河里分得一席之地。在斯捷潘诺娃眼中,那些为宏大叙事所忽视的边缘人与事,其价值本无需证明,但因机缘匮乏,它们在尚未被人铭记前就已匆匆褪色,仅仅成为厚涂大事件、大历史色彩的画布罢了。
俄罗斯境内苏联式建筑摄影,来源:Pinterest
本书诞生的契机亦是浪漫的
,作者最早构思本书时不过十岁,第二次动笔则是在有了恋爱体验的十六岁,激情的转瞬即逝令作者意识到“很有必要记住一切重要的精彩片段”,作为诗人、墓志铭的撰写者,作者视“艺术的任务在于展现不可见之物”为使命,另一方面,缺席主流民族叙事的平凡出身虽让她于年少时“自惭形秽”,但家族中流传着关于祖辈的传说、生活的片段却给予她另一种天真的期待:既然家族默默无闻,何不由自己出面,将这些与官方史料平行甚至悖逆的个体声音记录、传播开来?
本书作者、当代著名俄语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但“生者对于死者的责任十分复杂”,为先人树碑必须先回归到他们的生活情境中去。
在触碰家族成员所遗留的文本时,斯捷潘诺娃首先面临的是厘清真假的考验:那些诞生于政治状况恶劣时代的私人日记、往来信件与照片,不是信息庞杂、真假掺半,就是昏黄发旧,需要发挥观者想象力才能辨析人像的地步。
对族人真实境遇的追问,成为串联书本的一条细线
,并随之牵起记忆主体、记忆的组织形式、记忆的真实性与公正性等种种话题浮出水面,因此,本书无法等同于记忆本身,而是更接近记忆的过程。
本书作者家族成员旧照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品质不错(201+)
- 好评多(559+)
- 章节完整(70+)
- 内涵好书(227+)
- 无广告(336+)
- 体验满分(676+)
- 超值(571+)
- mobi(136+)
下载评价
- 网友 敖***菡: ( 2024-12-13 21:32:16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利***巧: ( 2024-12-15 13:03:3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师***怡: ( 2024-12-13 05:44:51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康***溪: ( 2025-01-04 13:36:34 )
强烈推荐!!!
- 网友 居***南: ( 2025-01-06 08:07:2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后***之: ( 2025-01-01 18:53:02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曹***雯: ( 2024-12-20 13:35:3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汪***豪: ( 2024-12-15 21:46:3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寇***音: ( 2024-12-15 01:18:30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沈***松: ( 2024-12-31 18:51:4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常***翠: ( 2024-12-14 09:32:47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林***艳: ( 2024-12-10 18:13:16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习***蓉: ( 2024-12-26 07:58:30 )
品相完美
喜欢"时尚卡通版四大名著(上下)"的人也看了
- 汽车底盘实训指导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儿童歌曲伴奏教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系列教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荤菜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温庭筠 韦庄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钢琴上的歌剧与交响曲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男孩为什么要穷着养 女孩为什么要富着养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加入WTO后的中国工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穷孩子 富孩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旅游英语应急说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了凡四训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