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正版】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典藏精装版)豆瓣5星 [英]齐格蒙特·鲍曼 著 郭楠译 赠“与袁长庚、刘昕亭共读”笔记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正版正版】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典藏精装版)豆瓣5星 [英]齐格蒙特·鲍曼 著 郭楠译 赠“与袁长庚、刘昕亭共读”笔记本精美图片

【正版正版】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典藏精装版)豆瓣5星 [英]齐格蒙特·鲍曼 著 郭楠译 赠“与袁长庚、刘昕亭共读”笔记本电子书下载地址

》【正版正版】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典藏精装版)豆瓣5星 [英]齐格蒙特·鲍曼 著 郭楠译 赠“与袁长庚、刘昕亭共读”笔记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正版正版】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典藏精装版)豆瓣5星 [英]齐格蒙特·鲍曼 著 郭楠译 赠“与袁长庚、刘昕亭共读”笔记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204213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10
  • 页数:236
  • 价格:52.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28

内容简介:

◎ 典藏精装版。小32开,掌中可握。通俗化译文措辞,增补社会学术语注释。

◎ 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制造出新穷人?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警世之作,解读消费主义下的贫穷迷思。

◎ 在当代,人们能够作的,恐怕只有接受这就是一个消费社会,但始终警觉,才有反抗的可能。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知乎年度书单榜首、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图书、FT中文网年 度商业书单榜首、多抓鱼年度鲜鱼榜、全国独立书店联合荐书

◎媒体推荐:《经济观察报》《财经》《新周刊》《新京报》《上海证券报》《深圳晚报》《出版商务周报》《出版人》看理想 界面新闻 虎嗅 GQ报道 微信读书 腾讯研究院 LinkedIn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 吴晓波频道 上海书评 燕京书评 冰川读书 《财经国家周刊》《第一财经日报》《南方人物周刊》社会学理论大缸 十点读书 《三联生活周刊》

◎知名人物推荐:刘擎、袁长庚、严飞、刘昕亭、孙宇凡、苗炜、维舟

◎短视频、小红书推荐:阿Pe 丧心病狂周公子 心河摆渡 西山在何许 金兽读书 阅读药丸 魏小何 宋翔宇和江户川雨 老衲法号JAZZ 苏摩岛 LUNA璐娜 霸天硬核读书 万能大饼 康乐同学 Sarah_莎莎 肤浅的香香 in深圳x千剑 Yoloidea 焦尾Tyler 罗大雄 一乔桑哇 香山夜读 王逅逅 乡村土郎中 韩先生的书房 胡总在巴黎

——————

【内容简介】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 ,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贫穷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 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马克思读后也会哀泣。

—— 《经济观察报 ·书评增刊》

阅读鲍曼的感受总是强烈的。他固然不像已故的让·鲍德里亚或年轻的娜奥米·克莱恩那样,对消费社会充满了无情的批判,但他明晰而深刻的阐释,始终在加重我们的不安。

—— 《财经国家周刊》

人们普遍陷于房子、车子、子女抚养的困境中,这既有政府公共福利缺失的原因,更有现代社会更深层的消费模式的作用。鲍曼认识到问题,艰难地试图解答。

—— 《第一财经日报》

深层次探讨变化的本质,论述我们现在从一个“生产者的社会”到一个“消费者的社会”转型的书。

—— 网易读书频道

你我都可能是他定义的当代“新穷人”。

—— 虎嗅

在众人眼中,鲍曼是全球化潮流下为穷人和被剥削者发声的道德强音。不管是关于大屠杀还是全球化的著作,他的焦点一直都是人类如何能够通过伦理决策创造有尊严的一生。

——界面新闻

人们总是将鲍曼誉为预报后现代社会的先知型人物,事实上,他的理论建构,完全是基于个人处境产生的敏感:他本来就缺少归属感,而一个流动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崩毁的消费主义世界正在降临,让他的焦虑与日俱增。

——《南方人物周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工作的意义:创造工作伦理

驱使人们去工作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制造生产者

从“更好”到“更多”

第二章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制造消费者

由美学评判的工作

使命是一种特权

消费者社会的穷人

第三章 福利国家的兴衰

服务大众,还是服务特定人群

福利国家的衰败

心满意足的大多数?

招致毁灭的成功

第四章 工作伦理和新穷人

定居者与游牧者

从“失业”到“过剩”

“底层阶级”的浮现

用于底层阶级的工作伦理

贫穷即犯罪

逐出道德义务的世界

第五章 全球化之下的工作与过剩

殖民主义,还是剩余劳动力输出

解决本土问题的全球化策略之兴衰

工作和贫穷问题的全球化新维度

社会问题转为法律和秩序问题

从社会国家到“安全国家”

第六章 新穷人的前景

失去位置的穷人

没有位置,没有道德义务

工作伦理,还是生活道德


作者介绍: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11月19日-2017年1月9日),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出生于波兰,曾任华沙大学社会系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社会学家”、“后现代性预言家”。凯斯·泰斯特说鲍曼“把世界译写成文字。通过他,现今的一切变得有连贯感”。一生出版 50多本著作。代表性中译本有《现代性与大 屠杀》《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社会学之思》《立法与阐释者》《流动的现代性 》《现代性与矛盾性》《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全球化:人类的后果》等。社会学家凯斯·泰斯特评价道,鲍曼“把世界译写成文字。通过他,现今的一切变得有连贯感……鲍曼格言式长句的写作偏好,使他的著作风格独树一帜”。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工作伦理主张任何由劳动收入所支持的生活,不论多么悲惨都具有道德的优越性


既然穷人对很少的东西就容易满足并且不会努力争取更多东西,穷人的工资应该保持在仅仅维持生计的水平,这样,虽然有工作,穷人只能勉强糊口,为了生计不停地劳作。


消费市场通过诱惑性的消费文化而非强制性的国家权力来实现社会整合。


当代的教育理念和体制都强调对人的驯化,并宣称,劳动力市场的不景气只是由于个人没有掌握先进的技能和文化知识,而不是结构性的经济因素和制度安排的矛盾所造成的。这样新穷人就无法看到,他们的个人困境是与更广泛的公共议题紧密结合的;消费主义的尝试使他们无法相互团结和组织起来,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更有能力获得资源的机会,而不是力图把个人困境转化成公共议题并通过公共手段解决


雇用临时工制度深刻影响了饱受这一制度之苦的人们:未来变得非常不确定,它阻止了所有理性的预测,尤其是人们对未来的基本信念和希望,而这正是人们团结一致反抗最不能容忍的现状所必须的。


解决方案是机械地训练工人,让他们习惯于不假思索的盲从,并且剥夺他们完善工作的自豪感。如同维尔纳・桑巴特( Werner Sombart)所言,新的工厂系统需要的只是人的一部分:身处复杂机器之中,如同没有灵魂的小齿轮一样工作的那部分。这场战斗是为了对抗人身上那些无用的“部分”兴趣和雄心,它们不仅与生产力无关,还会干扰生产需要的那些有用的“部分”。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 典藏精装版。小32开,掌中可握。通俗化译文措辞,增补社会学术语注释。

◎ 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制造出新穷人?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警世之作,解读消费主义下的贫穷迷思。

◎ 在当代,人们能够作的,恐怕只有接受这就是一个消费社会,但始终警觉,才有反抗的可能。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知乎年度书单榜首、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图书、FT中文网年 度商业书单榜首、多抓鱼年度鲜鱼榜、全国独立书店联合荐书

◎媒体推荐:《经济观察报》《财经》《新周刊》《新京报》《上海证券报》《深圳晚报》《出版商务周报》《出版人》看理想 界面新闻 虎嗅 GQ报道 微信读书 腾讯研究院 LinkedIn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 吴晓波频道 上海书评 燕京书评 冰川读书 《财经国家周刊》《第一财经日报》《南方人物周刊》社会学理论大缸 十点读书 《三联生活周刊》

◎知名人物推荐:刘擎、袁长庚、严飞、刘昕亭、孙宇凡、苗炜、维舟

◎短视频、小红书推荐:阿Pe 丧心病狂周公子 心河摆渡 西山在何许 金兽读书 阅读药丸 魏小何 宋翔宇和江户川雨 老衲法号JAZZ 苏摩岛 LUNA璐娜 霸天硬核读书 万能大饼 康乐同学 Sarah_莎莎 肤浅的香香 in深圳x千剑 Yoloidea 焦尾Tyler 罗大雄 一乔桑哇 香山夜读 王逅逅 乡村土郎中 韩先生的书房 胡总在巴黎

——————

【内容简介】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 ,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贫穷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 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马克思读后也会哀泣。

—— 《经济观察报 ·书评增刊》

阅读鲍曼的感受总是强烈的。他固然不像已故的让·鲍德里亚或年轻的娜奥米·克莱恩那样,对消费社会充满了无情的批判,但他明晰而深刻的阐释,始终在加重我们的不安。

—— 《财经国家周刊》

人们普遍陷于房子、车子、子女抚养的困境中,这既有政府公共福利缺失的原因,更有现代社会更深层的消费模式的作用。鲍曼认识到问题,艰难地试图解答。

—— 《第一财经日报》

深层次探讨变化的本质,论述我们现在从一个“生产者的社会”到一个“消费者的社会”转型的书。

—— 网易读书频道

你我都可能是他定义的当代“新穷人”。

—— 虎嗅

在众人眼中,鲍曼是全球化潮流下为穷人和被剥削者发声的道德强音。不管是关于大屠杀还是全球化的著作,他的焦点一直都是人类如何能够通过伦理决策创造有尊严的一生。

——界面新闻

人们总是将鲍曼誉为预报后现代社会的先知型人物,事实上,他的理论建构,完全是基于个人处境产生的敏感:他本来就缺少归属感,而一个流动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崩毁的消费主义世界正在降临,让他的焦虑与日俱增。

——《南方人物周刊》


精彩短评:

  • 作者:布卤 发布时间:2024-01-03 20:38:03

    在我刚工作的时候,如果某一个非休息日我出现在家里,我的父母就会非常恐慌甚至愤怒,我怎么可以旷工?(他们完全不管我根本不需要坐班的工作性质)一度我非常疑惑他们何以把工作看得如此神圣?这本书给了我答案,我父母那一辈确实是以工作为人生终极目标,努力工作是他们的人生圭臬,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被尊重,才有用,才正常。但,到我们这一代,一切都变了,具有购买力才是正常人,所有没有消费能力的人,不管是因为什么,都是没用的虫子,连被帮助的必要都没有,因为资本的增值不再需要劳动力。而我们这一代的理念确实也和父辈不同,我们不攒钱,我们秉持“钱不花还指不定是谁的”的理念,我们愉快地透支。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被骗了,当我们再也没办法买什么的时候,我们被无情地扫地出门。

  • 作者:2koo 发布时间:2023-12-09 04:45:19

    即便在出版25年之后,书中关于消费者社会的残酷现实依旧如此刺眼。想起鲍曼在另一本对谈书中所说的一句话,大意是:我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好一些,但到头看来,这个世界还是一样糟。

  • 作者:Destiny 发布时间:2011-08-18 00:53:54

    章节划分更具针对性,但勘误和校对的问题仍旧层出不穷

  • 作者:一个喜桃 发布时间:2024-04-06 14:00:28

    社会生产力在提升,社会思潮在转变,但人性却从未发生变化,这导致了螺旋上升的历史发展。

    我所见的,不在于上升,而在于每一个螺旋,卷进去的,深陷其中的,吞噬的都是一个个普通人。

    这也最终将你,我,他变成了一个个“新穷人”。我们困于时代之中,挣扎着活着,或许只有不把“自我的价值”锚定在社会搭建的物质世界之上,才能撕掉“新穷人”的标签,寻找到“我是谁”的真正答案。

  • 作者:不锈钢的猫 发布时间:2024-01-04 21:56:30

    鲍曼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演进,公众观念也发生改变,如:由崇拜生产变为崇拜消费。

    生产行为在合作中进行,容易形成道德共同体,而消费是独立活动,很难产生人的连接感,个体变得冷漠,贫穷也就从广受同情变得令人鄙夷。

    而且,穷人无法在消费中体验成功,经验上独自承担后果,因此造成贫穷的结构性因素被转换为不能满足欲望的屈辱感;

    失业也从资本“掐尖”和转嫁成本,被转变为没有掌握技能和知识的自责;

    而且,由于穷人不想反抗或消除诱惑,只想加入其中,富人就成为偶像,人格不平等也随之产生。

    马克思说实现共产主义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鲍曼的描述中,无产者已被消费主义瓦解至支离破碎,因此经济观察报评:“马克思读之将哀泣”。

    难评,期待社会和国家进一步有所作为吧。

  • 作者:恶之花 发布时间:2023-12-17 17:05:10

    “工作不需要被热爱,也不需要被认为是道德的象征,人们可以公开反感工作,这不会招致纪律的崩坏,因为他们相信当下的忍耐是为了并不遥远的自由而暂时付出的代价。” 当代互联网工人必读书目。大部分无意义工作的最大作用在于规训,抹去人的个性,服从上级与制度。当你成为合格的“机械工具”时,AI时代来啦,被抛弃是时间问题。除了成为操作AI的人,坚持创造依然是一种积极的反抗。虽然努力改变不了未来,但至少能让自己好过一些吧。


深度书评:

  • 论社畜、韭菜是如何养成的

    作者:朱诺 发布时间:2022-05-24 16:55:37

    你养过仓鼠吗?

    一只小小的仓鼠,每天除了吃和睡,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跑轮上度过。

    而跑轮存在的目的,就是消耗仓鼠过剩的精力,因此它不会因为缺乏运动而出现啃咬笼子、木屑等异常行为。 于是一只从出生便被囚禁在一个笼子里的仓鼠,在跑轮上度过了它短暂的一生。

    我常常有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被困住的仓鼠。

    而工作就是那个永不停歇的跑轮,工作能够消耗我的精力,使我在空下来的时候满是疲惫,免于思考人生意义这样严肃的命题,工作也能够带给我收入,而收入可以让我四处消费纾解欲望。

    努力工作、赚钱、消费,构成了我一天乃至一生的主要活动。

    我一直试图寻找某种答案:

    为什么空心病那么普遍?

    为什么生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如此困顿疲惫?

    直到我看到《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我才开始明白,为什么我常常会有被困住的感觉,困住我的笼子到底是什么,以及笼子是如何塑造了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

    这本书很薄,但内容很厚重,阅读它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相反,

    你必须冒着被叫醒的风险。

    它讲的是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是如何被异化的,还原了一个群体是如何从拥有闲暇、尊严、自主性的自由人被塑造成一颗螺丝钉和一把韭菜的。

    我将分成三个部分——工作、消费主义以及新穷人,尽量把这本书的内容给你讲清楚。

    01. 工作

    在工业化早期,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提高产量,然而当时大多数人不愿意被工厂雇佣,拒绝服从由工头、时钟和机器设定的生活节奏。

    在1806年,一名针织品商人描述了当时人们对工厂体系的抗拒:

    我发现人们对于任何规律性的安排有着极度的厌恶......他们非常不满意,因为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出入,不能随心所欲地享受假期,不能按习惯的方式行事,下班之后,还会遭受其他工人不怀好意的监视。这使得他们痛恨整个系统,我不得不将其打破。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从事着手工业劳动,需求和欲望并没有那么大,体面生活的门槛被设置得很低,一旦到达就失去了继续攀升的动力。

    于是,问题出现了,工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大量劳动力之上的,但当时没有人愿意进工厂做着一份被剥夺了自主性和尊严的工作。

    这时候,文化担负起了重要的“改造”任务,政治家、哲学家、传教士们纷纷下场,一面诋毁传统主义,另一面创造了工作伦理,将进工厂工作和个人的道德品质进行了高度的捆绑。

    工作伦理其实就是一种工具,目的是使人们丧失独立性,服从于工厂制度。

    于是以前的传统思想在工作伦理的冲击下,沦为了一种懒散、堕落、不求上进的代名词。

    工作成为唯一体面的、道德的、可行的生存方式。

    “勤奋工作被赞颂为令人振奋的体验——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只有通过全心全意为社会福祉提供服务才能实现。如果人们勤奋工作并持之以恒需要忍受痛苦的折磨,那也是为了未来的收益,尤其是道德收益,付出的必要代价。”

    所以劳动光荣、懒惰可耻、996是福报这些宣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驯化和洗脑,目的是引导人们的选择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不管任何时代,主流的意识形态永远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相契合的,比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了提高生育率,主流思想必然是鼓励生育的,而与之相违背的思想,例如“单身主义”、“丁克”、“同性恋”就会遭到抵制和打压。

    于是在一个成熟的生产者社会中,工作就像毛细血管,已经钻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同时是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社会生存能力的枢纽,也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

    当我们被问到“你是谁”时,工作都会尾随其后,成为我们身上一个鲜明的标志和符号。

    工作不仅跟道德绑定了,事实上,工作跟我们的人生已经密不可分了。

    它参与了我们身份的构建,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水准、人际关系、家庭模式、社会生活和业余生活、礼仪和日常规范。

    “在一个擅长分类并且喜欢分类的社会里,工作类型是一种关键的、决定性的分类,它将人们分类,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尊重自己的上级,让下级服从自己。工作类型也定义了人们应该匹配的生活标准,定义了他们应当与谁为伍,应当与谁划清界限。职业生涯标记了人生的旅程,是回溯人生成败的最重要的记录,是自信与彷徨、自满与自责、骄傲与耻辱的主要源头。”

    你会发现一件可怕的事儿,成年以后,我们的生活是以工作为基准展开的。 这也是为什么失业听起来如此可怕,那意味着,

    我们将丧失一种重要的身份,陷入一种无所适从和慌乱中,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推倒了一栋房子的承重墙,所有建立在这上面的一切——身份、认同、自信、关系、生活都将分崩离析,变得支离破碎。 而更令人窒息的是,在这个24小时不断运行的庞大机器中,消灭了其他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所有人都过着同样一种标准化的人生。 于是当我们呼唤自由,想要砸破窗户逃离时,陷入一个巨大的疑问:

    如果我们不工作,我们还能干什么?如果我们不工作,我们会是谁?

    02. 消费主义

    随着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加剧,工厂秩序越来越让人窒息,上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道德上的优越性开始失去效力。 于是在美国和其他地方,发现了一种新的替代品,那就是——

    物质激励

    。 比起宣扬努力工作通向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如告诉大家这是赚取更多金钱的手段。

    “社会生存质量的权力斗争变成了获得更多金钱的斗争,经济收益成为自治自主的唯一体现。”

    于是生产者社会开始向消费者社会转变,而这种转变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经济增长成为衡量现代社会是否正常有序运行的首要标准,而经济增长与其说取决于国家生产力(健康充裕的劳动力、充实的财政收入、勇往直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如说取决于消费者的热情和活力。

    所以

    消费取代了工作,再次把个人动机、社会整合和系统再生产链接在了一起。

    我之前在做消费主义的视频里面做过一个比喻,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头拉磨的驴,而消费品就是这个那口驴永远追逐的草料。

    事实上,

    被奴役、被剥削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只是那个让驴心甘情愿忍受高强度工作的诱惑,从草料变成了胡萝卜罢了。

    以前是道德激励,现在变成了物质激励。

    以前是被工作伦理规训,现在是被消费美学诱惑。

    它会把一些诱人的食物放到你面前,试图说服你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然后告诉你,得到它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弃自由,努力工作。 不得不承认,消费美学的驯化非常成功。 在整个消费者游戏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人被驯化成了一种习惯即时满足、欲望被不断唤起、具有强迫性消费行为的原始人。

    消费成为一种表达方式,我们通过消费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美妙的体验、身份的构建、关系的建立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逐。

    在消费者社会里面,人们所向往的生活,都必须和消费绑定才能达成。

    你向往的法式生活,是来源于房间里堆砌的带有法式元素的家具,衣橱里一条条深V碎花连衣裙,以及化妆台上必不可少的那一抹复古红口红。

    你向往四处旅行无拘无束的人生,由一张张通向各国的机票,或者一辆随处流浪的轿车,还有随时随地可以记录自由生活的微单构成。

    520、618、双11、双12,各种消费节日的盛行,不过是商家为了唤醒消费欲望的一种把戏,虽然你暂时想不到需要什么,但是你知道打开APP,总能在商品的海滩里找到最美的那一粒贝壳。

    当今社会依赖于“制造人为的、主观的不安足感”,因为本质上,“人们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威胁”。

    而在消费者社会,所谓的社会阶层本质上就是一种购买力,一个人越富有,社会地位越高,那他可供消费的选择范围也就越广。

    “想要缓解无聊,就需要花钱。如果想要一劳永逸地摆脱这个幽灵的纠缠,达到幸福状态,就需要大量的金钱。欲望是免费的,进而体验实现欲望的愉悦状态,需要资源。”

    大多数时候,人们的心情由一种欲望被满足后的短暂愉悦和欲望未被满足的长期的焦灼和无聊构成。

    产生欲望——努力工作——赚钱——消费——新的欲望——努力工作——赚钱——消费。

    这就是消费者社会为合格消费者打造的专属囚笼。

    再次,我们又被推回这样的困境中:

    如果我们不消费,我们还能干什么?

    如果我们不消费,我们又是谁?

    03. 新穷人

    而穷人是怎么来的?

    在生产者社会,穷人起初指的是一个被排除在生产体系之外的失业人口。

    在消费者社会,穷人指的是没有消费能力的有缺陷的消费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经济周期的波动轮回,一个短暂的失业状态将会变成一个长期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失业和过剩的区别就在于,失业者虽然暂时没有工作,但一旦环境好转,他们就有望回到生产者的行列,一切也将回到正轨。

    过剩的人则不同,他们是多余的、编外的,不被需要。他们要么出生在一个饱和的社会里,要么由于经济和技术进步变得不再必要。

    “去工业化似乎使越来越多的人口永久失业并无法再就业。这并不是因为失业的人自身的缺陷或道德上的瑕疵,纯粹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也不是因为工作伦理无法有效激励,而是因为社会没能按照工作伦理的规则来保障生活。”

    所以穷人是“受害者”,是源自于社会无法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来确保每个人能够就业获取生存所需的必要资源,与此同时社会也无法为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保障。 而

    这个被剥夺的故事在文化的塑造下被改写成了自甘堕落的故事。

    在一个关于穷人、底层的叙事里面,我们绝口不提系统的漏洞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仅仅给穷人粗暴地打上自甘堕落、不知上进、愚蠢懒散的标签。 事实上,不管是哪种社会,生产者社会或者消费者社会,贫穷都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果,它就像一个拼命被掩盖和修饰的BUG。

    而在消费者社会里,沦为底层阶级变成了个人选择问题——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即便有些人错过额摆脱贫困的机遇,或努力以失败告终而沦为底层阶级,这也是因为他们的选择。

    这些过剩的人,就像是被掐掉的那一片枯黄的青菜叶,既无法作为劳动力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又无法作为合格的消费者进行消费。

    他们对于社会来说,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

    “穷人不再是消费者社会的弃儿,他们在全面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彻头彻尾地成为社会的公敌。”

    因此,社会对他们也不具备任何道德义务,他们就像那片枯黄的青菜叶,被毫不犹豫扔进垃圾桶里,驱逐出去。

    “这种无处不在的再造产生的人类废弃物被驱逐到一个无人负责、无人监护的虚空地带。这个新的无人区中,被驱逐的人或过剩的人被遗弃在法律和道德义务的领域之外。”

    所以在这本书最末,作者鲍曼也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

    一切都以有效性优先,但对谁有效?基于什么?目的是什么?经济增长是实现了,但这是什么的增长?为谁而增长?付出了什么代价?达到了什么目的?

    而这一个个复杂又庞大的问号,落在每个人的肩上,化成了一声声具体的叹息:

    我努力考上好的大学,为什么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我天天996被骂奋斗逼,为什么依然付不起首付?

    我将青春和理想奉献给公司,为什么会在中年失业?

    我响应号召只生一个,为什么老无所依?

    ......

    -End-

    抄袭搬运必究

    公众号@孤岛 | 小红书@朱诺

    视频号@是朱诺呀 | B站@是朱诺呀

  • 这本书,马克思读后也会哀泣

    作者:無负今日 发布时间:2010-12-08 10:57:04

                            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11月号

    笔者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确切地说老人家信奉的是毛泽东思想,但在中国语境下毛泽东思想便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他同情穷人,对于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了真诚的热情。此次暑假回家与老人家交流,他再一次重复了这几年我每次回家都会听到的困惑:“社会真是变了啊,以前穷人和穷人之间是很团结、很亲近的,一家有困难,周围的穷人都来帮助,哪像现在这么冷漠;而且很有骨气,宁可乞讨也不偷东西。你看现在的穷人,抢劫、盗窃,也和富人一样,眼里只有钱!”不像以前那样偷笑人老了牢骚就是多,这次听到祖父的感叹,我感到十分震惊。因为我刚刚读完后现代政治学大师鲍曼的著作《工作、消费与新穷人》,祖父的感叹正好与此书的两大议题暗合,即社会发生了变化(鲍曼认为是发生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与穷人发生了变化(鲍曼称为新穷人的诞生)。此书或许可以很好的解答祖父的困惑,但我并没有推荐给祖父阅读。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对于社会变化以及新穷人状况的描述,即使马克思读后,也会哀叹,更何况祖父这样普通的马克思主义者呢?不过却很急切地想把这本书作为常识类读物推荐给广大读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学与社会学类的读者,因为这本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所身处的当今社会——消费社会——有着细致的剖析,阅读此书对于我们了解自身与这个社会必大有助益。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鲍曼就意识到我们的社会已经由所谓的“生产型社会”过渡到“消费型社会”,而1998年出版的这本《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则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断不可简单地从字面上来理解“生产型社会”与“消费型社会”,因为无论生产行为还是消费行为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史的。之所以把以往旧型的现代社会为“生产型社会”,理由在于该社会的成员主要是担任生产者;而社会要求其成员所遵守的规范,则是扮演该角色的能力和意愿。而在当今时代,社会主要是需要其成员具有扮演消费者的能力。当今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方式,最主要乃是由扮演消费者角色的需求所主宰,而我们社会所标举的规范,乃是成员必须有能力及意愿来扮演消费者。鲍曼认为,从“生产型社会”过渡到“消费型社会”的标志性后果之一就是“消费文化”成为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消费因成为了当代社会运转的核心而获得了一种至尊性。

    在鲍曼看来这种至尊性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比如消费市场的诱惑使人们丧失了自主判断能力,丧失了把自我焦虑转换为公共议题的表达空间。对市场的依赖破坏了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个人与社会的亲密而互动交织关系是维持社会关系团结和谐的前提。参与者由于缺乏社交技能和稳定空间,人们只能避免建立一种稳定的相互关系,使所有人之间的结合都只是暂时和易变的。由此,人们只能求助于市场的货物、服务和专家的意见,市场成为其确定性和信任的基础。其结果必然就是对市场的从属,把时尚作为一种维持市场秩序的创性机制。他甚至宣称消费者的上升就是公民的下降,消费者也有能力,公民就越无能。

    当然,如果此时比对现实,鲍曼似乎摆脱不了危言耸听的嫌疑,至少我们不会太相信消费社会会象他说的这么坏。我们甚至可以反驳,且不说传统的专制社会,就算与生产型社会相比,消费社会也是进步的。因为在以工厂车间为中心的生产型社会里,人们的行动甚至思想都没有自由,完全束缚于繁忙的工作效率中。而在消费社会中,我们的自由指数与以往相比是飙升的。但鲍曼确认为消费自由有着很强的欺骗性。消费自由的欺骗性表现在,消费欲望主导的自由、快乐和幸福都是虚假的,而且永远难以满足。因此,理想的消费自由就是欲望至上,使一切激情和理性都以满足和提升欲望为目标才体现意义。消费市场为了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需要大量的时尚和广告来诱惑他们时刻处于亢奋和永远不满足的状态。鲍曼认为,在当前的个体化社会中,消费自由的欺骗性会逐渐导致无法寻求“系统矛盾的个人解决方案”。

    鲍曼早年信奉马克思主义,因此他始终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大众及其生存境况持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关怀。在 《工作、消费与新穷人》一书中,鲍曼细致剖析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过度,最终还是为了探究消费社会中新穷人的境况。然而他对于这种境况的分析完全是悲观的,甚至是令人绝望的。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之中,新穷人失去的比以往都多,他们的命运也比以往更令人担忧。首先,在消费社会中,穷人丧失了在精神上对于富人的平等甚至优越感。在消费社会之前,不论是基督教还是马克思都在精神上赋予了穷人相对于富人的优越地位,基督教认为穷人与其他任何人和事物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穷人遭遇的灾难可以从上帝那里得到原罪的宽恕和特赦的补偿,而富人则可能“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都困难,这在精神上为受难者带来福音和安慰;而马克思则在《共产党宣言》的开篇就指出“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指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甚至是更为先进的社会政治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先驱,这显然是对穷人优越更深层的精神肯定。然而在消费社会中,正常的生活是消费者的生活,他们为了快乐的感观和现场的经历而沉迷于选择琳琅满目的商品,而穷人变成了无法正常消费的 “有缺陷的消费者”,在精神上失去了与富人平等的地位。

    更可悲的是,在鲍曼看来,在消费社会中穷人是无力反抗的。在消费社会之前,被压迫者可以把贫穷转变成为一个推动民主革命和政治变迁的诱因。而身处消费社会的被压迫者则无法组建类似于现代无产者凝集成为具有阶级意识和实践政党。鲍曼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人类尊严的影响不同,围绕着生产而组织起来的现代政治导致阶级冲突和憎恨阶级的人格化,而消费社会则不同。被压迫者并不想消除市场的诱惑,毋宁说,他们也希望加入其中。于是在消费社会中“富人不是敌人而是榜样。不是令人讨厌的人物而是崇拜的偶像” 。这是因为新穷人似乎能够在不确定的社会现实中成功地勾画出自我建构的过程。由于被压迫的穷人无法在消费主义中成功,只能把自己体验为有缺陷和不充分的人,因而他们在经验上就独自承担了自己失败的责任。另外,新穷人无力反抗,更重要的原因是消费主义的常识使他们无法相互团结和组织起来。在消费社会中每个人都似乎想证明自己更有能力获得资源的机会,而不是力图把个人的困境转化成公共议题并通过公共手段加以解决。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寄托在“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在鲍曼描述的消费社会中,“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基础显然遭遇消解。所以说,消费社会的出现使得马克思也会哀叹,但笔者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绝非毫无希望,因为消费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消费社会之后的某个阶段,谁也无法否认“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基础将会重新凝聚。不过在目前阶段,接受消费社会的现实,尽可能实现消费社会条件下的公平与正义,或许才是《工作、消费与新穷人》给我们最实在的启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可以购买(141+)
  • 五星好评(83+)
  • 差评少(422+)
  • 无缺页(656+)
  • 种类多(366+)
  • 无颠倒(642+)
  • 藏书馆(69+)
  • 简单(220+)

下载评价

  • 网友 谭***然: ( 2024-12-12 19:33:33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戈***玉: ( 2024-12-14 22:58:22 )

    特别棒

  • 网友 石***烟: ( 2025-01-04 05:06:1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石***致: ( 2025-01-07 18:22:00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田***珊: ( 2024-12-16 16:38:18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芮***枫: ( 2025-01-05 20:53:21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印***文: ( 2025-01-01 15:31:03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曾***文: ( 2025-01-07 03:27:10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汪***豪: ( 2025-01-06 03:16:08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宓***莉: ( 2024-12-10 14:50:1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