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在台湾发现历史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01

在台湾发现历史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在台湾发现历史精美图片
》在台湾发现历史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在台湾发现历史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806055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4.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01

寄语:

(继荣膺“华文十大好书”的畅销书《一百年漂泊》之后,杨渡再度推出“台湾故事”系列之二,你未曾睹过的台湾“侧颜”。)


内容简介:

从消失的凯达格兰人,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一九四五年、“二二八”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这一段段温暖悲哀的岁月,鲜活而又荒谬。《一百年漂泊》之后,杨渡再度以文学的笔触,以穿透史料的思考,以因关注深切而生的勇气,为读者继续讲述台湾故事。书中十篇文章,脉络一贯,表里如一,或可去胸中“寒气”,使人有“温度感”。


书籍目录:

推荐序  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张作锦

自序  有温度感的台湾史

 

壹/1624-1895

后的凯达格兰人

 

贰/1895-1945

风中之叶: 简娥和汤德章的故事

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的故事

台湾农民组合大事记

一个台湾人的抗日之路:李友邦的故事

 

叁/1945

一九四五,巨变下的台湾容颜

 

肆/1947-

寻找“二二八”的沉默母亲:林江迈的故事

“二二八”的六个基本问题

以大历史的悲悯看“二二八”

 

伍/2000-

海洋之心:新台湾人的故事 


作者介绍:

    杨渡,1958年生于台湾台中市,诗人、作家、媒体人。曾任《中时晚报》总主笔、辅仁大学讲师、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曾出版过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及传记作品《南方》《飘流万里》《民间的力量》《红云:严秀峰传》等十数种。2016年推出简体版作品《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被评为年度十大“华文好书”之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核心卖点 

1、侯孝贤、陈丹青、蒋勋、陈冠中鼎力推荐

2、继荣膺“华文十大好书”的《一百年漂泊》之后,杨渡“台湾故事”系列之二,你未曾睹过的台湾“侧颜”

3、一支温热的笔,穿透一段悲欣交集的岁月,十篇有温度感的历史。历史不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讲述。

4、人口众多的凯达格兰人的消失,革命者的爱恨情仇,还有改变台湾人命运的“二二八”事件……

   杨渡以一支温热的笔,带读者在台湾寻找被遗落的历史,其中,既有消失的先住民,又有农民组合的抗争;既有处于“边缘”却未曾消失的台湾共产党员的传奇和往事,亦有1945年国民党去接收台湾时的样貌与民情;更有绕不过去的“二二八”,其中的纠结与悲悯……

    须有钱穆所说的“温情”,才能探知杨渡的“温度感”。


书摘插图

日本殖民台湾之初的孩子

p>

 


媒体评论

在台湾这些年来的政治氛围里,杨渡写这些文章,出这本书,是要有些道德勇气的。在有些人的眼里,他是“本土人”,应有“本土意识”,他的言论,或可目为离经叛道的政治不正确。杨渡写的是“台湾历史”,这叫我想起一则“历史”故事:林则徐奉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关山万里,国脉民命,前途多艰。当时中国*有头脑的知识分子之一龚自珍,给林则徐建言,指出困难所在,并一一试为解答。林则徐途中复谢,誉之为“非谋识宏远者所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谋识宏远属知识层面,关注深切则是道德层面。后者尤为难得,此杨渡之书所以使人有“温度感”也。

——张作锦

 

杨渡既有学者的一面,又有诗人的一面、文学的一面,他写出的效果就不一样——真的,蛮难找到这样的作者,好像是文学家,又好像是历史学家;而且杨渡还参与现实政治,一直很落地。不像有些人,一当上“艺术家”,就不在地上了。*好的情况是,他们只谈艺术;*坏的情况,只谈钱,谈当官,谈房地产……内地很少有艺术家、文学家具有大视野。

——陈丹青

 

 

读杨渡的书,感受*强的,就是他带着整个情绪,带着我们走进来。所以这样的书非常让人感动,它能让“外面的人”看得懂,也满足了“本地人”对它的批评、接受和认同。以我在台湾很多年的阅读经验,也没有看过这样的书。和大陆的知识分子朋友聊天,也缺乏这样的书。

——陈冠中

 

(杨渡台湾故事*本《一百年漂泊》中)在指出了台湾发展经验的沉重代价后,杨渡说了一个宝贵的“然而”——“然而,一如台湾民间所信持的,无论多么扭曲、多么变形,至少有些不变的人性,还是值得人去活、去坚持的。”

——赵刚


前言

有温度感的台湾史

 

                                                  

杨  渡/自序

 

一九八三年秋天,阳明山上阳光灿烂,下午的山风开始有微微的凉意。

我在图书馆里,把古老的《台湾民报》找出来,一大本一大本地抱着,到窗户边的桌子上,就着斜斜的光,一张一张地翻阅,一页一页地寻找,所有与文化活动、戏剧表演有关的报导,都不放过。

报纸是如此的老旧,蒙着浓浓的一层灰尘。在窗户边的桌子上,老报纸翻开的瞬间,那些夹在内页里,沉埋了几十年的灰尘都飘了起来,一粒一粒,晶晶莹莹,像许多记忆的精灵,在空气中飞舞。

古老的印刷字体,虽然被时间沉积得有些苍黄,微微模糊,依旧可以辨认。

 

……且时间迫切,又降雨连绵,不得已演剧终止,而变易为文化讲演,以免辜负民众之热诚,是夜虽大雨,而听众不下千人,其热心可嘉也。

翌夜七时起在妈祖宫内开该地有志者大恳亲会,定刻,会员不论何种职业,冒雨纷纷而来会者不下千人,着席后,先由陈煌氏叙礼,次会员五分间演说,来宾演说,余兴有奏乐文化剧(彰化留学生文化剧团一行)出演《社会阶级》,第二出演《良心的恋爱》,至十二时,剧毕,由周天启氏代表一行述谢,连太空氏吟诗以为告别,后郭戊已氏述文化剧之精神为闭会辞。当演剧中有柳川巡查部长正式临监,而无持详细之脚本,对照取缔,亦能得平稳通过,可见当道之刁难证据充分也。

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一日

《台湾民报》

 

即使隔了六十年的时空,那时代的反抗热情仍动人心弦:至十二时还未曾休息的演讲会,在纷纷雨中观看文化剧而不愿离去的上千双眼睛,如晶莹之光,在阳明山秋日的空中飞舞。

一九八三年的台湾,台湾史研究依然是禁忌,我想做的“日据时期台湾戏剧运动”,只能靠着有限的资料,甚至从旧报纸中,拼拼凑凑,把无政府主义运动、黑色青年联盟、张维贤、张深切等人的作品与行迹,依照时间,慢慢联结,构成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台湾社会与文化运动的形貌。

从秋天到冬天,整个过程虽然很艰辛,资料也难寻又敏感,但重新看见历史而展开的视野,寻找到台湾文化人心灵的知心感,以及了解自己的父祖之辈曾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曾参与如此深沉而壮烈的反抗运动,曾和日本的、世界的社会运动合流,一起脉动,那种看见而且触摸到父祖心灵的感觉,让我常常独自徘徊在阳明山的冬雨中,感到一种既温暖又孤独的欢喜。

然而,麻烦也来了。我找不到指导教授。研究历史的学者是有的,但他们不知道戏剧运动要如何着手;研究戏剧的学者是有的,但以传统戏曲为主,与社会运动结合的戏剧研究,实未曾有过。几度碰壁后,终于有一位老师指点我说,有此开创气魄的学者,可能只有

曾永义

老师。所幸,在

曾永义

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通过论文和口试。

一九八六年之后,环保运动卷起台湾社会运动的浪潮,随后的解除“戒严”、“本土化”,让台湾史与台湾研究成为显学。然而,一如历史所见证的,所有过度的压制一旦放开,就会反弹到对立的一面,直到力气耗尽,才会再平衡回来。由于“戒严”时代对台湾研究的压制,它果然走向反面,在“过度喧嚣的呐喊”中,台湾、台湾史、台湾文化、“台湾意识”逐渐变成一种反抗的政治符号,它不再是我初在阳明山上所感受到的那种来自古老的情感与温暖,而是一种缺乏温度的、尖锐如剑的口号。

我知道有些什么温暖的情感正在失落,永远也回不来了。

 

任何历史,一旦变成政治符号,就失去了真实性;任何研究,一旦变成媚俗,千篇一律走到相同的结论,就失去了探究的乐趣;任何理念,一旦变成政治的召唤,就失去思想的独立,而只是动员的工具。台湾史的悲哀在于此。在“统独”言论霸权的争夺中,它不再是父祖的血脉故事,而是交锋的利剑。

一旦成为利剑,即再无真实的考究,更遑论人性的理解,世情的悲悯,历史的宽容。可失去了宽容与理解,历史还有什么感动人的力量?

例如,凯达格兰大道。当政者为了表示对威权的反抗,用

“凯达格兰大道”取代“介寿路”。但凯达格兰人在北台湾的生命史,有人去关心吗?那个曾经和我们生活在这一片相同的土地上,只是和我们隔了百年时空的人群呐,为什么我们如此陌生?

是以本书中,我特地选了《后的凯达格兰人》为开篇,试着用文学的笔触,描述这个消失族群的历史。他们曾是北台湾活跃的族群,像南岛语系的民族一样,几千年前,他们流浪而来,定居台湾,有着自己的传说和语言。直到大航海时代,来了许多汉族移民和欧洲人之后,他们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至清朝,终至于在山地住民与平地开垦汉族的夹缝中,艰难抉择。他们无由自主,打不过山上的住民,只能生存于平地,后是“我族归顺清廷”,完全同化于汉族社会中。

许多“台湾民族论”者喜欢用血统论来证明台湾是一个“新兴民族”,有别于汉族,以取得台湾“独立”的正当性。而其依据,即是移民来台的汉族,不分闽南人、客家人,以男性居多,必然与平埔人或先住民通婚,所以“有唐山公无唐山嬷”,以此显示通婚之后,台湾绝大多数人都有先住民血统。如此就不是纯种汉族。

表面上看来它尊重了甚至认同了当地先住民的母系血统。但从凯达格兰人的立场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汉族不仅娶了他们的女性,同化了凯达格兰人,连同他们的血统代表性都要据为己有,这样,就可以号称代表了台湾,拥有台湾。明明是一个后来移民者,却号称代表这个土地的原来主人;不仅霸占了土地,还要霸占他者的血统代表性,这未免太过分、太不厚道了吧!

即使是美国人,那些欧洲来的移民后裔,也不敢声称他们是新兴民族,他们有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统,所以他们是美洲原来的主人,可以代表美洲的先住民族吧。

写作这一篇故事,是为了向这片土地上,台湾原来的主人致意。虽然他们已经永远消失了,但生活在这土地上的我们,还是要存着深深的感念之心。

 

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化运动时,我曾看见了台湾的反抗运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全世界左翼运动风潮同步,包括文化启蒙、无政府主义运动、农民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等;但当时我感到好奇的是,会员高达两万多人的“台湾农民组合”甚至和日本的劳动农民党、农民组合串联,互相支援,共同反抗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压迫。但这些活生生的反抗,却很少在台湾史研究范畴之内。某些人更热衷于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现代化的贡献”,或者“日本如何在台湾办了场博览会”“建了嘉南大圳”之类的。

是直到二○○四年认识日据时代农民运动领袖简吉的公子──

简明仁

先生,通过简吉的经历,我才了解农民运动的完整历史。

简吉,日据时期的农民组合创建者,组织起全台湾两万四千农民,齐力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在日本军国主义兴起而镇压社会运动后,他组织“赤色救援会”,协助坐牢的政治犯家属,继续抵抗,直到他也被捕入狱。光复之后,他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维持政权轮替之时的台湾社会秩序,后来参与“二二八事件”,在嘉义组织“台湾自治联军”;“二二八”之后“潜行”于北台湾建立地下组织,反抗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在恐怖时期被枪决。这整个贯穿台湾反抗史的过程,他全程参与。这大约是台湾人之中的一个。

然而,历史总是冷酷中有温暖,杀伐中有人情,毁灭中有希望。即使是反抗者,也充满传奇的故事。

日据时代农民运动的三大美人之一──简娥,她的父亲是西来庵事件的受害者,但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却拯救了当时被杀的日本派出所所长的儿子,那个儿子,就是后来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杀害于台南、示众数日而不得收尸的汤德章。汤德章的妈妈是台湾少数民族,所以姓汤。简娥与汤德章的命运交响曲,仿佛是台湾与日本命运交织的写照。那情感的纠葛,国仇家恨的交织,个人认同的彷徨,为理想牺牲之壮烈,其复杂的程度,是任何编剧本的人都难以想象的吧。

每每念及于此,很难不掩卷叹息。

 

当然,复杂的是“二二八”。有关“二二八”的讨论,已被简化为外来政权的压迫、族群的冲突、军队的镇压、清乡的残杀……相关的真相已经很难冷静讨论,更麻烦的是它被去除了历史的脉络。

例如:台湾光复当时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当中华民国政府还未来临前,谁在维持社会秩序?在政权轮替之际的无政府状态下,台湾人从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如何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被殖民五十年的台湾人懂得自主自治吗?那时的台湾人有没有对未来的梦想?

如果不了解当时台湾社会,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台湾会从光复初期的充满理想希望,迅速转变为幻灭失望的历程。本书中,我试图从一九四五年《台湾新报》的新闻报导,来重建一个真实而贴近庶民生活的面貌。

然而,即使是隔了那么久的“旧闻”,当我看到日本被原子弹大轰炸的新闻时,那报导里对原子弹的全然无知,日本军方那种强自镇定的分析口气,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悲悯。世间战争死亡之惨重,莫过于原子弹,而燃烧灼杀之残忍,亦莫过于原子弹。可死者却大多是日本百姓。那发动战争的日本天皇,可曾有一丝悲悯之心?一九四五年的台湾,有战争,有混乱,有欢欣,有悲伤,在政权转换之际,那人间的容颜真是难得一见的人性真实。那一年的确是值得“深深凝视”的一年。

然而,随之而来的“二二八事件”却是让台湾从欢欣走向沉默悲情的转捩点。有关“二二八”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但我后来发现,真正采访到当事人的报导非常少,反而各种以讹传讹的夸大描述特别多。

因此,我做了纪录片《还原二二八》,以当事人的口述访问为主,重现当年场景。难得的是访问到一个不可能的人:“二二八事件”的主角林江迈的女儿──林明珠。受访时她已七十多岁,回忆起和母亲在重庆北路一带卖香烟的童年往事,以及

二月二十七日

,事件爆发之际,她所见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这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现场“二二八”,那才是当时真实的记忆。

不可思议的是,本该怀着被迫害的痛苦度过余生的林江迈,竟把她的女儿嫁给了陈诚的警卫队长,并且得到家族的祝福。这一对夫妻走过几十年岁月,患难与共,相扶相持,恩爱不渝,这大约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内幕吧。

在这本书中,我试着从报告文学的角度,来刻画林江迈和她女儿的生命故事。这个故事特别的重要,原因在于:如果林江迈都可以抛弃恩怨,选择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后代的人还要怀抱着仇恨走下去呢?

当然,要解除“二二八”的魔咒,重要的仍是除去历史的断层,还原历史真相。

它有三个功课:,要从台湾光复初期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光谱等来分析,了解光复初期两岸社会发展阶段的差距,才能看清“二二八”的结构性根源。第二,要了解日据时代社会运动的脉络,才能明白一九四五年光复后的台湾社会,也才能明白是谁在“二二八”之时起了领导的作用。第三,“二二八”之后,台湾社会如何演变,如此大的全面冲突事件,竟可以因为军队镇压而彻底消失吗?台湾人这么容易臣服而不反抗?

如此一追溯,我们就会看见“二二八”镇压后,伴随着大陆社会主义革命而开展的地下反抗运动,是如何联结到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清乡,并影响后来的土地改革。现在,这个脉络大体被淡化甚至去除了,只剩下“外来政权压迫”这样的政治口号。但简化的口号对我们理解真正的历史是毫无帮助的。

失去真实的历史,只剩下政治口号的对抗,这样的历史,怎么让我们向孩子交代?难道,我们还要孩子带着这种被欺骗的历史,被扭曲的心灵,去走向一个仇恨的未来?

 

重编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小时候,祖母形容父亲的一个朋友说:“他做人有情有义,总是静静地来看望,时间久了,才知是‘有深缘’的人。”

“有深缘”是一个微妙的台湾话。我已经很久未曾听到了。它形容一个人珍惜人情义理,交朋友久了,互相了解,才会有较深的缘分,这叫“深缘”。

我所感受的台湾人台湾史,是有温度的,是父祖的生命与记忆。如此贴近,如此温暖,但它需要一点时间去了解,去疼惜。它不是冰冷的剑,是温暖的茶,是“深缘”。

但愿这一本书,可以让我们自我凝视,在凝视的沉静中,带给我们对这一片土地的“深缘”。



精彩短评:

  • 作者:雨露秋禾 发布时间:2020-02-26 01:24:28

    【网易蜗牛读书】印象里读过一半

  • 作者:Elephant 发布时间:2012-06-09 21:40:31

    高中时代,沉睡的白羊

  • 作者:Casey Water 发布时间:2017-06-13 13:22:46

    fu*k

  • 作者:蜗牛格格 发布时间:2023-02-14 22:43:20

    手把手教你做风筝放风筝。

  • 作者:薄荷绿 发布时间:2016-08-05 05:28:19

    基本等于什么都没说的一本书

  • 作者:here 发布时间:2016-10-03 22:35:26

    同学借给我的……写得好像小说啊


深度书评:

  • 一切都将在所有恒星熄灭的时候结束

    作者:岂能无怪哉 发布时间:2019-11-26 21:55:15

    本书本质上来讲是一本建筑史,切入点十分的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前言中写到:

    天文馆作为大多数人童年经历的一部分,通常能够追溯到朦胧记忆中一次学校组织的参观,这份记忆在成年后带自己的孩子重访天文馆时又被唤醒。以下问题始于单纯的好奇,但很快变得复杂起来:天文馆从何而来?它对太阳系和宇宙进行了怎样的模拟?它如何将戏剧和科学结合起来?它怎样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而变化?其建筑的内外结构之间又有着何种联系?

    在本书中,作者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本书大致依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包括:

    天文馆的前身、20世纪20年代天文馆在德国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天文馆在苏联和美国的发展、20世纪后期太空竞赛阶段天文馆的全球性发展、以及最后,现代天文馆随着我们这个时代天文学和宇宙学不断出现的惊人发现而产生的的变化

    令人惊讶但细想之下又十分合理的是作者指出,天文馆实际是一个娱乐性的场合。在20世纪20年代的天文馆最初被称作星空剧院。这里进行的是由解说员导演并评论的现场表演——用作者的话讲“它无疑是一种相当独特的剧院”。

    瓦尔特·鲍尔斯费尔的创造的星空剧院巧妙地将两个不同的任务融合在一起,令观众难以分辨:首先,它模拟出在晴朗夜晚能看到的天空——实质上是对自然的人为模仿;其次,它阐释了有关行星如何围绕太阳运动、太阳系如何与众多恒星乃至更广阔的的宇宙相联系的理论。星空剧院同时呈现着我们眼中夜空的景致以及太阳系、恒星和宇宙如何运转的模型。

    早在公元7世纪,波斯萨桑王霍斯劳二世建造的宫殿中,装饰着月亮、恒星、行星以及黄道十二星座的圆顶,就可以被视为一个早期的星空剧场

    圆顶华盖的旋转与天空的转动方式相同,因此从其运动中可以得知时间。同时华盖的转制造出天地围绕国王运转的错觉。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制造出巨大、几乎额可以让人住进去的球体来掩饰行星运动。1661年魏格尔在德国耶拿的家中制作了一个直径5.4米的铁球——这也许是两个半世纪后在耶拿屋顶上建成的史上第一个天文馆的奇妙前身,这个铁球首次尝试了以开孔制造星光的效果。1784年艾蒂安-路易·部雷为牛顿设计了纪念馆,这一设计显示出了设计师天才的创造性。

    1784年艾蒂安-路易·部雷设计的牛顿纪念馆外观

    在白天,圆球上半部分的小孔能够令阳光透过,给人以漫天星辉的印象……人们可以站在圆球内敬畏地仰视这非凡的空间。

    一个现实的多的天文球体模型出现在20世纪初,这个在1913年建造的球体直径仅有5米,利用表面上钻出的692个小孔来模拟星星。球体内的空间足以装下10位紧紧挤在一起的观众。

    1924年,耶拿蔡司工厂屋顶建造的被称为星空剧院的结构是最早出现的天文馆。

    它工作的原理基于光线的投影工作,是蔡司公司的光学工程师鲍尔斯费尔德为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的创立者奥斯卡·冯·米勒设计。

    星空剧院这个名字比天文馆一词更接近这一结构的实际功能:圆顶内的设备主要表现星空,并以行星作为补充;他也具备剧院的特征——这里有为观众奉上的演出。

    鲍尔斯菲尔德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了解各种不同的投影系统、复杂的三维几何学,乃至创新的建筑建造,所有这些技能都成了第一座真正的天文馆诞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屋顶上的天文馆很快被称为耶拿奇观,在它开放的最初几周就吸引了5万名来自德国各地的参观者……如果说日常生活是不确定的,那么闪闪发光的太阳系演示则提供了科学形式上的寄托和消遣。夜空渐渐从漆黑的圆顶中浮现,每颗星星遵循他们既定的轨迹运行,谁能不被此番景象鼓舞呢。

    耶拿的屋顶天文馆只是一个临时建筑,它在几个月后被拆除。投影仪被安装在德意志博物馆一个带有直径10米的圆顶的房间中。这一星空剧院在德国上下激起了巨大的兴趣,耶拿市政府提议在耶拿的公主花园里建造一座天文馆,配备一个直径25米的更大圆顶和第一台蔡司马克二号投影仪。

    1926年的耶拿天文馆

    讲解员是天文馆节目中的重要一环,他的角色既是牧师又是教师,他还是演员,因为他在一场其余部分全都是机械出演的节目中加入了人类的存在。……天文馆内部显然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空间,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当中也上演着极为个性化的演出。

    天文馆热席卷了德国。在1926—1930年的短短几年间,德国新建了11座天文馆。

    这些早期的德国天文馆没有一个是枯燥无味的,它们几乎全都在对如何将圆顶融合进城市的思考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意。

    令人难过的是,这些天文馆地处脆弱的市中心位置,几乎全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摧毁或严重破坏。但即便没有几座天文馆在炮火中幸存下来,它们也唤起了对一个全新的建筑类型的热情。这一建筑类型已经在其他国家被接纳,也将在战后的几十年中传遍世界。1929年,莫斯科、斯德哥尔摩、米兰和芝加哥纷纷建立了天文馆。

    莫斯科天文馆的理想主义与20世纪30年代出于各种各样目的建成的一系列美国天文馆形成了鲜明对比。

    莫斯科天文馆处于政治、工程、时尚、戏剧、天文学、太空探索和宗教产生的影响的交汇之处,而这些因素也彼此影响着。它是构成主义风格的建筑中最晚建成的之一,因而既回溯着苏联社会形成之初的热情,同时又预示着之后几十年的艰难岁月。而20世纪30年代建于美国的形形色色的天文馆反映出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资本主义、宗教信仰与扩张主义相结合,而且常常自相矛盾。科学普及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并且和大众娱乐、冒险、探索以及个体与未知的相遇联系在一起。美国的天文馆有时很古怪,它结合了对最新科学发现的追求、对古代宗教的迷恋、娱乐表演和对道德进步的关注,以及个人主义和流行文化。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天文馆建设是在东西方太空竞赛的背景,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天文学和一切超出现有太空边界的新事物的热情下进行的。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东西方都建造了大量的天文馆,向民众宣扬国家在太空中的成功,并维持大众对这些太空计划的热情。其中很多建筑质量都不高,主要是在已有的博物馆或学校中设立的小规模圆顶。最初的那个富豪和革命者建造献给天空的美妙建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与欧洲多数国家不同的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民众似乎对天文馆仍无兴趣。伦敦天文馆一定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与蜡像联系在一起的天文馆。事实上,两者皆身处模仿的行当,都在创造自然界的复制品。伦敦天文馆作为一虚构的宇宙灾难发生地的潜质很早就被J.G.巴拉德发现,并呈现在小说《被淹没的世界》中。

    书中核心部分的天文馆场景混合了巴拉德一直以来关心的许多主题——城市衰败、潜意识、洪水、通过宇宙极端体验得到的狂喜状态。天文馆并非只是一个科学仪器,它是人们在恒星系统的奇迹面前经历一种狂想状态的去处,这一状态会将人推回出生前的记忆之中。在巴拉德的描述中,这栋建筑既是充斥着死去物体的坟墓,又是孕育着人类存在的下一个阶段的子宫。

    星空剧院的演示模拟了观察者在晴朗夜空中所能看到的景象,但没有阐明当时天文学的复杂性。天文馆圆顶的结构适用于具有明确边界的太阳系的概念,复制了从地球看到的真实夜空景象。在一段短暂的时期中,天文馆建筑的外部和内部可以属于同一个系统。

    但时至今日,我们需要考虑不计其数的宇宙现象,他们难以与任何有限的建筑空间相对应。

    天文学的精确性正逼近神秘诗论的模糊性。一座阐释虚无原理的天文馆会是个有趣的提案。

    现代的天文学和宇宙学上的进展是如何影响天文馆的呢?

    它可以仅仅是一种展示陈旧天文学理念并重复着常见的节目的博物馆,有魅力但越来越不切题;它可以成为一种模仿流行太空电影中的特效天文影院;它可以与宗教和精神性这些在传统上专注于可见之物以外的存在的概念相联系;它也可以更加技术化。不过

    几乎所有在天文馆中上演的节目都具有社会性,都是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欣赏点点星光浮现的景象。随着灯光渐暗、群星出现,他们不可避免地发出惊呼和感叹,就连当下认为自己早已熟知这一切的这一代人也不免如此。

    天空中一如既往地灿烂。我们在不同星空剧院的固有矛盾间自在地生活。

  • 世界很大

    作者:蛋糕渣 发布时间:2018-02-22 20:05:46

    知道刘慈欣还是通过他写的那三部著名的三体,里边的内容都不能称之为世界观,是应该称之为宇宙观,场景之宏大,让人赞叹不已。大刘的文章全都是站在现有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推测,也就是说,这一切都具有可行性,在未来的某一天所描述的一切都是能够实现的。这也是看他的作品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很多科幻已经脱离了物理规律,虽然不能说不能实现,但是真实性远比大刘的描述差了很多。

    这本书总共三个故事,看似没有关系,但是跟题目却紧密的扣和起来,我们都生活在宇宙的孤岛上,孤独的进化着,第一个故事描述的是探索地球内部最后被困在了地心当中,很凄美,但也是人类进步的毕竟之路,就像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一样,牺牲了一些人,但是对人类其实又向未来迈进了一步。第二个故事是一个脑洞大开的世界,可以通过打通地心的隧道直接从中国到达南极,让南极称为新的人类的后花园。这有点像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从这边钻进去,从地球的另外一边蹦出来,大刘在这个想法之上又叠加了物理学的知识,到达地心之前人的加速度和速度是同一个方向,会一直加速下去,只要这个管道是真空的,没有空气阻力,就会在地心达到一个最大速度,随后就开始减速,直到到达地球的另外一边,刚好速度降为0,这样就可以很快速的到达地球的另一边。如果不管的话,人就会做往复运动,从地球这边到那边再从那边到这边,不断地加速减速,确实是脑洞大开的一种想法,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可行性,但这又牵扯到了另外的一个东西,使用一个密度非常高的类似中子星密度的物质打洞,把地球打穿,就像石头放在水面上一样会下沉,这种物质放在土地上也会下沉,直到把地球打穿为止。不过情感大刘一向不善于描述,故事中的情感显得有些单薄。第三个故事我认为有些牵强,快死的教师把牛顿三定律教授给学生,从而保护地球不被外太空生命所摧毁。其实牛顿三定律确实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础,不过引出一个拯救世界却是有些硬套,不过对于一个科幻小说,也就无所谓了。世界很大,也感谢大刘让我们看到一个很有可能的更大的世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经典(67+)
  • 品质不错(153+)
  • 字体合适(206+)
  • 推荐购买(625+)
  • 无漏页(390+)
  • 实惠(519+)
  • 种类多(264+)
  • 下载速度快(262+)
  • 五星好评(242+)
  • 书籍多(675+)
  • 中评多(405+)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格: ( 2025-01-09 03:15:38 )

    OK,还可以

  • 网友 敖***菡: ( 2024-12-26 17:05:1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孔***旋: ( 2025-01-07 17:10:13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益***琴: ( 2024-12-20 00:55:3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师***怀: ( 2024-12-16 02:26:2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 2024-12-29 11:27:34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田***珊: ( 2024-12-18 20:04:30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习***蓉: ( 2024-12-27 11:53:22 )

    品相完美

  • 网友 戈***玉: ( 2024-12-21 06:22:12 )

    特别棒

  • 网友 濮***彤: ( 2024-12-20 03:57:07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国***舒: ( 2024-12-13 21:40:2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丁***菱: ( 2025-01-03 09:20:47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宫***玉: ( 2024-12-29 20:26:51 )

    我说完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