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语言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新媒体的语言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21世纪数字媒体革命的理论奠基之作
麦克卢汉后最重要的媒体思想家
刷新《理解媒介》对媒体技术与人类未来的预言
解码数字时代的文化形态和视觉美学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认知突围名著
问世20周年,15种语言译本影响全世界
跨越人文与科技鸿沟,连接学界与业界
全球数百高校学术项目推荐阅读书目
——————————————————————
在“新媒体”还炙手可热的时候,马诺维奇就看到了变革的创造性可能,但他从未落入“新媒体没有历史”“新媒体单枪匹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窠臼。他的眼光是独到的、冒险的、有说服力的。
——汤姆•冈宁,当代电影理论家
——————————————————————
书籍目录:
中文版自序
推荐序
前言:维尔托夫的数据集
致谢
- - - - - -
导论
第一章新媒体是什么
第二章交互界面
第三章操作
第四章幻觉
第五章形式
第六章电影是什么
- - - - - -
索引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列夫•马诺维奇是引领全球数字文化研究的理论家之一,也是应用数据科学分析当代文化的先驱,现任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文化分析实验室主管。他的研究涵盖文化分析、人工智能与文化、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视觉文化、媒体理论等领域,被媒体列入“25位塑造设计界未来的人”“50位蕞有趣的未来建设者”名单。
他的著作还包括《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tics)、《人工智能美学》(AI Aesthetics)、《软件文化理论》(Theories of Software Culture)、《Instagram与当代图像》(Instagram and Contemporary Image)、《软件掌管一切》(Software Takes Command)、《软电影:数据库导航》(Soft Cinema: Navigating the Database)等。《新媒体的语言》是他蕞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自马歇尔•麦克卢汉之后,蕞具启发性、覆盖面蕞广的媒体史”。
◎ 译者简介
车琳,电影研究者,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新媒体及拓展现实(XR)领域研究、电影节研究和策展实践。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多变性法则佐证了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历史关联。如果说就媒体的逻辑对应的是工业化大众社会的逻辑,新媒体的逻辑则适应了后工业社会——将个性看的比共性更重要。工业化大众社会中,每个人拥有的都是同样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信仰。这也是媒体技术的逻辑特征。媒体作品在媒体工厂中组装起来,而后大量相同的副本被分发到所有人手中。广播、电影和印刷媒体所遵从的就是这个逻辑。
而在后工业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从大量的(虽然并不是无限的)选项中“选择”自己的意识形态。市场不再像以往那样,将同样的产品或信息推送给大众群体,而是试图找到每一个人的个性化定位。新媒体技术的逻辑就反映了这种新的社会逻辑。网站的每一位访客都会自动获得网站从数据库快速生成的个性化页面。文字语言、内容和广告等都可以为客户进行个性化定制。
将虚拟控制(虚拟摄影机)引入游戏操控硬件,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举措。操作虚拟摄影机变得与控制游戏人物的行动一样重要,这一事实已经被游戏产业所认可。《地下城守护者》的游戏光盘包装上,强调了游戏的四大特征:“转换你的视角”“旋转你的视野”“和你的朋友来一局”“揭开隐藏的关卡”,其中,前两个都与摄影机控制相关。这类游戏中,电影式的感知体验本身就是一个主题。这也意味着20世纪20年代以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亚历山大·罗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维尔托夫等人为代表的“新视觉”(The New Vision)电影运动的某种回归。“新视觉”运动预示着相机和电影摄影机的新机动性,并且使非传统视角成为其诗学的关键部分。
剪辑,或蒙太奇,是20世纪仿造现实的重要手段。历史上的电影理论家已经将蒙太奇分为不同种类,在这里,为了概述从模拟技术到数字合成的历史,我将蒙太奇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时间蒙太奇——将不同的现实连接,形成时间上连续的片段。第二种是单一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这种蒙太奇与前一种相反,将不同的现实连接,形成同一影像的多个不确定方面。……这种蒙太奇的例子还包括……20世纪20年代先锋电影工作者的图像叠加与分割画面(例如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中的叠加影像,以及1927年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拿破仑》[Napoléon]中的一分为三的画面)。
维尔托夫的理论认为,通过使用蒙太奇,电影可以突破其索引性的本质,在观众面前呈现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影像。
数字合成可以营造无缝的虚拟空间,但它的前景远非如此。不同世界之间的界线,不必被刻意抹除;对于不同空间的呈现,不必在视角、比例和亮度上相匹配;不同的图层可以保留其各自的特征,不必完全被合并到同一空间;不同的世界可以在语义上相互冲突,不必构成一个统一体。
正如新媒体中存在不同层级一样(交互界面—内容,操作系统—应用,网页—HTML代码,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维尔托夫的电影至少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是摄影师拍摄电影素材的经历,第二层是观众在剧场中观看电影的镜头,第三层是电影本身,包括记录着莫斯科、基辅、里加风貌的镜头,并按照一天的进程(起床—工作—休闲活动)将这些镜头组织起来。如果第三层是一个文本,前两层可以视为其元文本。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21世纪数字媒体革命的理论奠基之作
麦克卢汉后最重要的媒体思想家
刷新《理解媒介》对媒体技术与人类未来的预言
解码数字时代的文化形态和视觉美学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认知突围名著
问世20周年,15种语言译本影响全世界
跨越人文与科技鸿沟,连接学界与业界
全球数百高校学术项目推荐阅读书目
——————————————————————
在“新媒体”还炙手可热的时候,马诺维奇就看到了变革的创造性可能,但他从未落入“新媒体没有历史”“新媒体单枪匹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窠臼。他的眼光是独到的、冒险的、有说服力的。
——汤姆•冈宁,当代电影理论家
——————————————————————
精彩短评:
作者:olivia 发布时间:2020-07-18 10:48:42
靠谱的译者,靠谱的出版社,靠谱的译介。
作者:浅斟低唱 发布时间:2020-08-11 11:18:14
啃英文版啃得失去耐心的时候居然就等到了如此高质量的中译。预售期就下单,到手后两天读完,爽得飞起
作者:杰小卡爱摸鱼 发布时间:2020-08-09 17:22:18
十多年前的图书,终于有了中文版,现在看一点都不过时,去年写论文的时候反复读,当时一直在想如果有中文版就好了。应该算是数字媒体领域的圣经
作者:后浪 发布时间:2020-07-24 18:40:20
麦克卢汉后最重要的媒体思想家马诺维奇所著、21世纪数字媒体革命的理论奠基之作:媒体是人的延伸,当媒体与计算机相遇,更新换代,将如何影响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新媒体”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世界?——这本书所预言的未来正在实现……
作者:Annie 发布时间:2015-01-02 10:44:23
A terrific book! Love it.
作者:讨厌电影的番茄 发布时间:2020-06-17 21:45:19
后浪竟然把这本书翻译了,各个电影学系的必读物,Database Cinema~~~
深度书评:
《新媒体的语言》
作者:sunny 发布时间:2021-04-12 20:27:27
《新媒体的语言》读书笔记
媒体与计算机的相遇改变了二者原本的定义。从此,计算机成为媒体的合成者和操控者,“新媒体”就此诞生。本书预言了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未来,也记录下了一些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那些前人展望,但后人无法想象的视界。
我个人对新媒体的兴趣在于互联网本身,以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和一个艺术创作空间的发展潜质。艺术与技术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个人理解:我很赞同作者说的这句话,其实“新媒体”某种层面上也是互联网时代所造就出来的。艺术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艺术,谈何技术,但在当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没有技术,又谈何艺术呢?技术和艺术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艺术具体到一种形式,也就是一门技术,比如绘画、音乐、电影等等,最终成为一种手段。谈及两者的区别,在我看来,艺术更具有思维性,也就是说艺术是艺术家思维的流露,艺术作品表面看来是技术手法的展现,其实是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将他的思想展现给观者,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但其实归根结底,艺术需要对事物充满感性的认知,技术的完善需要严谨的理性思考,两者本质并不相同,可以互相融合,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兼具艺术与技术的影片才能更打动观众。
新媒体技术可以看作由独特个体组成的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新媒体对象向每一个用户保证,他们的选择都是独特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潜在的思想和欲望也都是独特的),而不是预先编排好的、与其他用户共享的。
个人理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我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同时也伴随着技术的变革,新媒介不断涌现,进而以新媒介为基础的文化的创造、修改、复制和传播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拿我国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型社交媒介来说,从最初的MSN、QQ、博客,再到后来的微博、微信等等,没有新媒体技术的推动,就不可能有这些新的社交媒介出现,也不可能产生新的媒介文化形态。也正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一个更加多元,更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每个人也自然而然的组成了整个理想社会的乌托邦。
与动画相反,电影努力清除生产过程中的痕迹——我们看到的影像都不是被简单地记录下来的,而可能是被制作出来的,电影要确保的就是人们看不出一丝制作的痕迹。
个人理解:正如最好的演技就是让人看不出一丝表演痕迹,那么同样,最优质的电影就是让人看不出一丝制作痕迹,而是深入影片中体会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比如2021春节档大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它更深入挖掘故事,探索主人公的内心,而非采取很多特效去增强故事效果,也从而使这部影片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观影时进入主人公的世界,想起自己和主人公的相似经历时会不自觉的潸然泪下。
摘自《新媒体的语言》
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下,本书引出了一个问题——“新媒体”从何而来,又如何为我们打开前所未见的世界?
1 “新媒体”这个术语在1990年左右出现,指基于计算机的文化作品(我于1984年开始从事计算机图形和动画的专业工作)。
2 虽然艺术家们还在坚持传统的技法和工具,但在文化产业领域,油画、素描、照片编辑、三维物体和三维环境的创建、图形设计、媒体设计和声音编辑等工作,现在都是通过软件工具,如奥多比(Adobe)公司的Photoshop、After Effects,苹果(Apple)公司的Final Cut,欧特克(Autodesk)公司的Maya,微软(Microsoft)公司的Office和Avid公司的Pro Tools等实现的。这些工具如何塑造了当代媒体和设计的美学?当曾经在不同媒体中使用的专业工具,被模拟并被引用到软件中时,“媒介”的观念会发生什么变化?探讨不同的媒介是否还有意义?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创造了一系列构成当代媒体软件基础的概念和实用技术,他们的想法和动机是什么?
这些问题引出了“文化软件的符号学”(semiotics of cultural software)概念,
3 现在的数据分析不再依赖人工手动进行,而是由计算机使用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的技术完成的。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的一大优势是,计算机可以使用我们自然语言中不存在的任意精度,来量化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从图像的颜色到自拍中的微笑程度。
4 我的研究方法经历了转变,从研究单个视觉作品转到了分析大量作品集合上,而这一转变呼应了我们体验视觉文化方式的转变。对单件作品的研究和“细读”在20世纪是合乎逻辑的,作为文化消费者,我们也往往聚焦于单件作品。我们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去博物馆看某件特定的艺术品,或者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听某一首歌。我们可用的媒体数量有限,我们会把大量时间花在单个作品上。记得少年时代,家中的藏书里有几本关于艺术品的书,我把它们翻了好几百遍。这些书中有一些特别触动我的现代艺术图像,永远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5 现在的情形呢?Google、Yandex、YouTube、Instagram或Pinterest中的视觉搜索及推荐把无穷无尽的图像和视频推送到我们面前,而大型博物馆的网站提供了大量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的数字影像。
6 我个人对新媒体的兴趣在于互联网本身,以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和一个艺术创作空间的发展潜质。艺术与技术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7 在电影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作品就诞生了,完成了对于电影语言的定义。为什么在计算机游戏领域,我们至今还没看到一部相当于格里菲斯(D. W. Griffith)《一个国家的诞生》(Birth of a Nation)那样的作品呢?”当然,答案是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作品,但问题是应该如何认识这些作品。
8 我并不主张新媒体只有一种语言,我把“语言”用作一个泛称,意指新媒体对象的设计师所使用的,用以组织数据、构建用户体验的一系列惯例
9 本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将会探讨一个重要的概念或问题。前文中的概念阐述会为后文中的分析提供基础。
10 第一部分“新媒体是什么?”——数字媒介本身、其物质和逻辑结构。
第二部分“交互界面”——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系统。
第三部分“操作”——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软件、其交互界面及主要的操作手段。
第四部分“幻觉”——软件创造出的数字影像所具有的全新逻辑和外观。
第五部分“形式”——将新媒体对象组织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所常用的惯例。
最后一部分“电影是什么”则与本书的开头部分相呼应。
11 “对象”所指向的是工厂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而非传统的艺术家工作室。“对象”也隐含了艺术家一直想要注入作品之中的理想,比如劳动力的理性组织和工程化的高效率。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删除新媒体对象的部分内容不会使其失去意义。实际上,新媒体的模块化结构使得这种删除和替换更加便利。例如,HTML文档由多个独立的对象组成,每个对象都由一行HTML代码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实现删除、替换、添加新对象等操作。同样,在Photoshop中,不同的图像被放置在不同的图层上,如果想要删除或替换这些元素,用户只需要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13 我们可以将互联网看作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媒体数据库,它体现了新信息社会的基本条件:多样化的、极其丰富的信息。
14 “超媒体”是新媒体的另一种常见结构,也可以看作多变性的一个特例。
15 在旧媒体中,元素被“硬连线”(hardwired)成一个独特的结构,而不再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立特征,而在超媒体中,元素和结构之间是互相离散的。
16 如果说旧媒体的逻辑对应的是工业化大众社会的逻辑,新媒体的逻辑则适应了后工业社会——将个性看得比共性更重要。
17 “与杂志广告或者出版物广告不同的是,网站上的横幅广告可以随每一张页面而变化。大多数在网站上登广告的公司会追踪你的浏览痕迹,‘记住’你看过哪些广告、你看到它们的确切时间、你有没有点击它们、你当时身处何处、你之前访问的网站是都有哪些。”
18 而在后工业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从大量的(虽然并不是无限的)选项中“选择”自己的意识形态。市场不再像以往那样,将同样的产品或信息推送给大众群体,而是试图找到每一个人的个性化定位。新媒体技术的逻辑就反映了这种新的社会逻辑。网站的每一位访客都会自动获得网站从数据库快速生成的个性化页面。
19 新媒体技术可以看作由独特个体组成的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新媒体对象向每一个用户保证,他们的选择都是独特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潜在的思想和欲望也都是独特的),而不是预先编排好的、与其他用户共享的。
20 下面罗列了一些关于新旧媒体区别的常见观点,我将对它们逐一做出分析。
(1)新媒体是被转化成数字化呈现(digital representation)的模拟媒体。模拟媒体具有连续性,而被数字化编码的媒体具有离散性。
(2)所有数字媒体(文本、图像、视觉的或音频的时间数据、图形、三维空间)用的都是数字编码。因此,各种类型的媒体都可以显示在一台机器(计算机)上,计算机在这里充当了多媒体显示设备。
(3)新媒体允许随机获取。电影或录像带按顺序存储数据,而计算机存储设备可以打乱时序,以同样的速度读取到存储在不同位置的数据元素。
(4)数字化难免会导致信息流失。与模拟的呈现方式相比,数字化编码呈现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固定不变的。
(5)一次次复制会导致模拟媒体的质量下降,与此相反的是,被数字化编码的媒体可以无限复制,文件的质量却不会下降。
(6)新媒体具有交互性。旧媒体有固定的呈现顺序,用户无法与其进行交互。但现在的用户可以与媒体对象进行交互。在交互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显示哪些元素或者用怎样的路径读取文件,从而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品。从这种意义来看,用户成了新媒体作品的作者之一。
21 在数字文化中,“一个图像文件可以无限复制,而副本跟原作不会因为时间差异而有任何的不同,因为复制过程中没有任何质量损失”。35一般而言,这是事实。但实际上,在复制过程中数字图像比传统照片损失的信息更多,质量下降也更大。一张数字图像包含几百万像素,这需要计算机提供相当大的存储空间,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文本文件相比)来完成网络传输。因此,用于获取、存储、操作和传输数字图像的硬件与软件全都离不开有损压缩——即通过删除某些信息而将图像文件变小。
22 古典艺术甚至很多现代艺术中,都蕴含着多种“交互性”:文学叙述中的省略、视觉艺术中细节的缺失等,这些呈现的“简化”都需要欣赏者来填补缺失的信息。
23 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如何创建一幅影像,而是如何找到已经存在的那幅影像。
24 虚构电影都是真人实拍电影。也就是说,虚构电影很大程度上由未经修改的摄影片段组成,这些片段记录了现实空间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25 与动画相反,电影努力清除生产过程中的痕迹——我们看到的影像都不是被简单地记录下来的,而可能是被制作出来的,电影要确保的就是人们看不出一丝制作的痕迹。
26 数字电影=实拍素材+绘画+图像处理+合成+二维计算机动画+三维计算机动画
27 运动影像的历史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电影自动画中诞生,将动画推向电影的边缘,最终电影又成为动画中的一个特例。
28 如果说人机交互界面是通往计算机数据的交互界面,一本书是通往文本的交互界面,那么电影可谓通往发生在三维空间事件的交互界面。
乔治•梅里埃,计算机图形学之父
作者:浪影 发布时间:2021-01-21 19:14:28
即使胶片摄影机被计算机软件取代,电影放映机被数字投影仪取代,电影胶片被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数据所取代,幻觉的历史仍在向前发展 。从概念上讲……乔治·梅里埃才是照相现实主义三维计算机图形学的发明者。
正如我们所见,实现照相现实主义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研究的主要目标。这一领域将照相现实主义定义为高水平的模拟能力,力图让计算机 图像达到与照片难以区分的真实水平。我会论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种合成照片已经比传统照片更“真实”了。事实上,它们过于真实了。
我们可以把关于照相现实主义的思考放置到一个更大的历史框架中。 如果不仅考虑当下和近来(分别对应着计算机成像和模拟胶片)的情况, 而且联系到视觉幻觉主义更遥远的过去和未来,那么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论述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因为, 虽然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一心想要复制出 20 世纪电影技术拍摄出的某些类型的画面,但这些画面仅能代表视觉文化悠久历史中的一小段。我们不能由此认为,随着 35 毫米的胶片投射到银幕上,幻觉的历史也告一段落。即使胶片摄影机被计算机软件取代,电影放映机被数字投影仪取代,电影胶片被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数据所取代,
幻觉的历史仍在向前发展
。
将来的历史学家写到 20 世纪 90 年代电影的计算机化时,《终结者 2》 和《侏罗纪公园》这类电影将被重点介绍。与其他类似作品一道,詹姆斯·卡梅隆和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这些电影标志着好莱坞的转向: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对计算机动画的极端怀疑,到 90 年代中期的全面接受。 这两部电影及随后大批追随者戏剧性地突显出:完全的合成现实主义似乎指日可待。然而,这些影片也证明:伪造视觉现实起初看似即将成为一项杰出的技术成就,但最后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
仿造出来的不是现实,而是摄影的现实,是通过摄影机镜头看到的现实。
换句话说,
计算机图形学 已经(几乎)实现的不是现实主义
,
只是照相现实主义
。它没有仿造出我们感知中的现实和身体所经验的现实,而只是关于现实的摄影影像。这种影像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屏幕上—一个大小有限的窗口,它呈现出关于外在现实的一个静止印迹,现实经一个景深有限的镜头过滤,然后又 经过胶片的颗粒和有限的色调范围过滤,最后被呈现出来。计算机图形技术所模拟的就是这种基于胶片的影像。
我们之所以认为计算机图形学已经成功仿造现实,是因为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我们逐渐接受了将摄影和电影画面作为现实的做法
。
因此,我们仿造的只是胶片上的影像。一旦人们逐渐接受了将摄影影像作为现实,未来的模拟就按照这种方式开始发展。剩下的就是具体的发展细节: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开发(20 世纪 40 年代初),紧接着是透视生成算法(20 世纪 60 年代初),然后研究如何制作带有阴影、反射和纹理的模拟物体实体(20 世纪 70 年代),到最后模拟镜头的失真效果,例如运动模糊和景深(20 世纪 80 年代初)。所以,虽然从 1960 年左右的第一批计算机图形影像到 90 年代《侏罗纪公园》中的合成恐龙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但我们却不必太过震惊。
从概念上讲,照相现实主义的计算机图形学已经出现在 19 世纪 40 年代费利克斯·纳达尔(Félix Nadar)的摄影照片中,以及在 19 世纪 90 年代乔治·梅里埃的早期电影中。实际上,他们才是照相现实主义三维计算机图形学的发明者
。
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今天最终实现的计算机生成特效背后人类所付出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劳动。的确,如果说我们的文明中有任何可以与中世纪大教堂相比的成就,那就是好莱坞电影的特效。无论是从规模上来说, 还是从对细节的关注上来说,二者都是真正的史诗。每一部影片都需经过成千上万个能工巧匠多年组建才能完成,因此每部电影都是当今集体工艺 的终极呈现。中世纪大师留下的是受到宗教的信仰所激发的对石头和玻璃的精雕细琢,今天我们的工匠所留下的是投射到电影院银幕或在计算机显示器上播放的一组组像素的集合,那是由光组成的无形教堂。而且,在 某种程度上,这“无形教堂”仍带有宗教性的所指,这种宗教学既表现在 故事层面上(例如,《幽灵的威胁》中的基督教渊源—主角天行者是在 没有父亲的情况下孕育的,等等),也表现在其视觉场景的宏大感与超越性上。
以上内容摘自《新媒体的语言》,后浪电影学院版权所有。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已买(652+)
- 一般般(547+)
- 引人入胜(273+)
- 愉快的找书体验(516+)
- 三星好评(548+)
- 收费(248+)
- 无盗版(334+)
下载评价
- 网友 詹***萍: ( 2025-01-09 14:57:4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邱***洋: ( 2024-12-18 07:53:32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郗***兰: ( 2025-01-05 18:48:52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方***旋: ( 2025-01-08 16:15:21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冉***兮: ( 2024-12-10 14:41:10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融***华: ( 2024-12-20 17:41:5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苍***如: ( 2025-01-07 11:51:1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车***波: ( 2025-01-08 14:27:48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堵***洁: ( 2025-01-08 01:43:20 )
好用,支持
- 网友 利***巧: ( 2024-12-23 13:06:38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后***之: ( 2024-12-13 20:03:45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沈***松: ( 2024-12-16 11:33:35 )
挺好的,不错
喜欢"新媒体的语言"的人也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 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零基础学直播电商运营与实战一本通 全流程实操,多方位讲解,总运营攻略,轻松搞定直播电商 王舒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加入WTO后服务业的发展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国古代戏曲观的嬗变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儿童简笔画 学画画教材简笔画8000例 宝宝画画本临摹绘画本幼儿早教启蒙益智绘画手绘本幼儿园学画画入门小学生3-4-5-6-9-12岁初学者美术大全涂色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必读本·诗经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日汉汽车技术词典 刘璟慧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系列3 英文原版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3 波特莱尔大冒险 电影原著小说 英文版进口儿童文学英语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张锦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ABC songbook 唱歌学英语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零基础学儿童摄影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01039104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文学大师的语文课——阳光和雨点儿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猴哥GRE类比反义速记——猴哥满分丛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小学英语听力能手(3上PEP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