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领导力 由教训型到教练型的经理人【售后无忧】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新领导力 由教训型到教练型的经理人【售后无忧】精美图片
》新领导力 由教训型到教练型的经理人【售后无忧】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新领导力 由教训型到教练型的经理人【售后无忧】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129139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1
  • 页数:269
  • 价格:19.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5:58

寄语:

[正版书籍,现货速发,满减优惠,可开电子发票]


内容简介:

社会的发展,对经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教训型经理人转向教练型经理人。作为中国的企业教练,作者对此有着深刻地体会。结合自己作为企业教练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作者对经理人的成功转型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相信会有助于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


书籍目录:

序(曾宪章)

前言

部分 领导人面对的大挑战

 章 经理人的新角色:教师导师到教练

  医生的误诊与企业的决策

  为什么需要教练技能

  掌握教练技术难吗

  组织经理人为什么要有教练技能

  如何在组织内培养教练能力

  为什么需要教练

  面对80后,你准备好了吗

  如何与教练合作

 第2章 领导人的迷思与挑战:新领导力黄金法则

  领导力的迷思:八种领导方式的反思

  领导力2.0:要培育追随者,还是

  成长路径图:我够成熟吗

  目标领导:不只要目标管理,更要有责任感和积极性

  领导人的教练:成功的秘密

  领导力的:我的员工如何说

第二部分 企业教练在中国

 第3章 教练型企业文化的建设蓝图

  文化是那看不见的水

  什么是教练型文化

  建立教练型企业文化的六大步骤

  如何让教练型企业文化在企业内生根

  可能面对的困难及挑战

  企业教练型文化小体检

  思科的案例

 第4章 教练型经理人的养成计划

  成功企业的两个重要指标

  如何成为的领导人

  奥巴马上任90天的领导力检验表

  我该怎么办

  领导力发展计划

  成为团队的教练:教练型经理人40天转型计划

  领导人的两个教练模式

  企业教练的十项基本能力

  教练行业的伦理规范

  ICF国际教练认证简介

  如何有效发挥教练的能量

  如何评估教练项目的效果

  总结

第三部分 我是教练型经理人

 第5章 教练模型介绍(一)

  成为好“教练”的四个基本步法

  PCA潜能启动模型

  8P,生命的规律

  8C,人格特质

  8A,动机和态度

  8Q,能力商数

  A.C.E.R.教练模型介绍

  A.C.E.R.的应用

  GROWS 2.0教练模型介绍

  6D肯定式探寻教练法

  肯定式探寻教练法研讨会的蓝图

  如何释放每个人的潜能

  教练教导流程

 第6章 教练模型介绍(二)

  人生的十字路口

  约哈瑞窗口: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

  转危为机:迈向成功

  人际关系价值网络:谁与我最亲近?谁对我最重要?

  价值观:什么对我最重要

  生命体验成长模型:定期清库存,再往前行

  二八法则

  前馈及反馈

  顺势而为的领导力

  六个奇妙的数字

 第7章 教练的工具箱

  要能静下来:但热情不变

  正向积极的心态:我很不错

  要能全神贯注:我选择现在专注

  要能专心倾听:我听懂了

  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是什么?为什么?凭什么?

  开口问自己问题:我要什么?我在做什么?为什么?

  教练型高效会议:你们认为该怎么办呢?

  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个好机会

  角色的转换:我是领导人,我也是教练

  有效沟通:我不关心,所以我不知道

  面对转型时的阻力:发生了什么事

  自我管理:昨天,,明天

  差异性:黑色的气球会不会飞

  时时更新的能力和机制:这怎么可能

  一位80岁智者给你的一封信

  你要为我的快乐负责

  做别人的镜子和回音板

  情商:我了解你的心情

  学习力:由教训、教导到教练的成长与转变

  抱歉,我搞砸了:做错事要道歉,做个有担当的人

 第8章 教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范例

  教练是企业内学习活动的一环

  生涯规划教练

  人生的转型教练

  创业教练

  创新教练

  绩效改善教练

  领导力教练

  团队教练

  一对一的教练

  企业变革教练

  接班人教练

  家族企业或创业者接班人教练

  跨文化教练

  人生下半场转型教练

第四部分 结论:人人可以成为好教练

 第9章 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学习

  教练的使命和价值

  如何找到适合你的教练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潜能

  做自己的教练

  做你团队的教练

  做个实时的教练

  做个不断的学习者

  创造紧迫感

致谢

附录A 国外企业教练运作访谈录

附录B 成功企业教练运作的经验总结

附录C 四条线连九个点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陈朝益(David Dan)前英特尔区,香港区及中国区总经理,为英特尔中国区首任营销总经理及首席代表,参与了中港台三地早期计算机行业的建设,曾荣获英特尔前总裁格鲁夫博士颁发的特殊贡献奖。他在2006年成立 D Square Transformation Consulting Inc.致力于以教练为核心的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您最近有没有教训过部属?

您最近有没有和下属沟通过他们的成长机会?

您的下属有没有充分认知到您对他的帮助?

您在面对80后的员工时,您的领导力还有效吗?

你愿意由教训型转变成教练型的领导人吗?

……

前英特尔(Intel) 中国区总经理集二十年高管经验倾心力作,经由国际教练协会(ICF) 认证,为您奉献贯通中西的新领导智慧,助您提升领导力效率和魅力!

我们由镜子还是看不到自己,除非有光;教练就是那道光!

社会的发展,对经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教训型经理人转向教练型经理人。作为中国资深的企业教练,作者对此有着深刻地体会。结合自己作为资深企业教练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作者对经理人的成功转型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相信会有助于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


精彩短评:

  • 作者:深蓝 发布时间:2012-11-28 10:45:15

    教练技术分享,学习组织的一本借鉴书籍

  • 作者:自由的心 发布时间:2011-11-24 18:04:01

    一本拥有很多言过其实的评价的书,蜻蜓点水般讲了很多教练式领导力的重要性和要点,感觉作者是经过这样的培训的,但是实例乏善可陈,很多概念缺乏操作性的内容,思路也不是很清晰,翻翻就行了。

  • 作者:练爱熊猫 发布时间:2012-01-28 21:05:19

    这本就不得不推荐了,哈哈!

  • 作者:澳梨很给 发布时间:2024-02-01 19:09:24

    思维模式

  • 作者:H 发布时间:2017-03-26 15:29:45

    文创的东西有点少。吃的东西很多。介绍主要集中在台北。另外,是有多爱茶。。

  •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6 15:20:44

    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自己发明了一堆字母堆砌出来的概念,却不知其用意。不推荐,浪费时间。


深度书评:

  • 阿尔贝•加缪作品即个人介绍

    作者:嘎嘣嘎嘣脆 发布时间:2012-05-08 10:29:27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晨 曦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卡利古拉》,中篇小说《局外人》,长篇小说《鼠疫》,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神话》等。其曾获法国批评奖、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加缪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翻开加缪的《局外人》,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可是陡然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包含了无限意味。“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可是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默而索不用成年人说的“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可是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尤其令我们感到愤慨的是: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默尔索么?可是不止于此,当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毫无热情。对于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他说:“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他表示无论什么都行。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大概觉得这还不够,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无疑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荒诞,这个存在主义作家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关键词。《局外人》正是荒诞人生的一幕。莫尔索也是西西弗的兄弟。而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这也许是不错的,莫尔索就是加缪心目中那种“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的人,他声称自己过去和现在都是幸福的。这正符合加缪的想法:“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幸福可以“产生于荒诞的发现”。默而索是在监狱里获得荒诞感的,一声枪响惊醒了他。于是,默而索成了荒诞的人,也就是加缪所以为的幸福的人。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局外人》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而索在荒缪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缪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而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着,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主要因为这部小说加缪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个公司的法国职员,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说通过自述形式来表现出莫尔索对一切都似乎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具体的细节不加赘述。小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莫尔索回到乡下参加母亲的葬礼,以及到他莫名其妙地在海滩上杀人。这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像记流水帐,显得有些啰嗦。我们看到的莫尔索是那么冷漠,简直只是个纯感官的动物,没有思考。莫尔索杀人仅仅是因为太阳,这看起来真的显得荒谬,可事实就是如此。

      第二部分是莫尔索被审讯的过程。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莫尔索在监狱里的生活,他逐渐习惯了失去自由,靠回忆打发日子。他想的东西很多,但是他对死并不感到恐惧和悲哀,他认为30岁死或70岁死关系并不大。他拒绝神甫为他祈祷,他因为不耐烦而终于爆发。“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死亡的前夜,莫尔索第一次向这个世界敞开了心扉,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感受到了自己生之世界的荒谬,他至死幸福。

    2

      一个人面临死亡,会回顾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如果他是作家一类的人物,还会把他的思考落在纸上。加缪死于非命,而且非常年轻,在他对死亡还没有准备的时候,阴阳的界限瞬间跨过。我们不可能知道他对他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幸亏他在1954年为他的第一本书《反与正》写了一篇序。《反与正》,薄薄的,只有5篇随笔,1937年在阿尔及尔出版,加缪当年24岁,刚刚迈入文坛,而且是在辽远的阿尔及利亚。一棵稚嫩的小苗,在远离巴黎的地方破土了。这篇序随1958年再版的《反与正》发表。《〈反与正〉序》说明为什么这本随笔集在加缪思想发展的轨迹上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其意义在于,如他1953年10月30日给勒内•夏尔的信中所说:“是的,忘记童年时代是不可能的。然而,有时候应该离开它,至少表面上。做一个男子汉,被迫做一个男子汉,有时候容忍许多人,这有多难!巧的是,我最近也在考虑在阿尔及尔的时光,考虑我的童年。我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在肮脏的海滩上长大。我们游泳,稍远一些,就是纯净的大海了。对我来说,生活是艰难的,但我大部分时间里深深地感到幸福。”近海是肮脏的,然而远处是干净的,那里有纯洁的水。近海到远海,是一种超越;贫穷然而幸福,这是加缪毕生坚守的信念。“因为在一个艺术家的一生中总有需要作总结的时候,他接近他自己的中心,然后力图坚持。”在加缪的一生中,这个“需要作总结”的时间来得未免早了些,然而,他毕竟总结了,他接近了自己的中心;他毕竟坚持了,谁知道这是不是冥冥中注定了的事呢?《反与正》初版印量极少,读者求之若渴,甚至有人认为,这本小书包含了他“写过的最好的东西”。但是加缪始终拒绝再版,理由是文章写得“笨拙”。可是,20年后,《反与正》竟然再版了,他不得不写了这篇长序。这篇序明确地指出了加缪思想的源头,这个源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美与历史的博弈。

      加缪在这篇序中说,每一个艺术家都“在他的内心深处保留着一眼唯一的泉水,在其一生中滋润着他之所是和他之所说”,“对于我,我知道我的泉水在《反与正》之中,在这个交织着贫穷和光明的世界之中,我曾长期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其回忆仍然对我保持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危险,这危险威胁着每一个艺术家,那就是怨恨和满足”。对于“贫穷”,加缪没有“怨恨”,对于“光明”,加缪从不“满足”,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危险”,乃是加缪毕生避之惟恐不及的陷阱:因为没有怨恨,加缪义无返顾地投入每日的生活;因为从不满足,加缪时时刻刻地捍卫个人的自由;他是一位感到幸福的西绪福斯。这眼滋润着他的一生的泉水是支配他的思想和行动的根本的、原初的动力,这种动力的名称叫做知识分子的“良心”。由于这种良心,他可以在斯德哥尔摩面对一位阿拉伯激进分子说:“我一直谴责恐怖,我也谴责盲目地发生在阿尔及尔街头的恐怖主义,有朝一日它会危及我的母亲或我的家庭。我相信正义,但是我在捍卫正义之前要捍卫我的母亲。”有人指责加缪,说他居然把母亲置于正义之前,但是,试想一个人能够不顾母亲的安危而奢谈正义,他的正义不成了虚伪吗?连母亲都不爱的正义还是正义吗?加缪的话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的话,这是他内心最隐秘处的呼喊,而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非有良心者不办。

      《〈反与正〉序》开宗明义,首先说的是“贫穷”,他说:“贫穷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一种不幸:光明在其中播撒着它的财富,甚至我的反抗也被照亮了。”的确,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加缪一直是贫穷的。幼年的加缪,家里甚至没有一张写字的桌子。然而,贫穷使他懂得了“自由”,他说过:“我不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学到自由的,我是在贫穷中学到的。”加缪并不赞美甚至炫耀贫穷,他只是不怨天尤人,也不仇恨财富,不嫉妒别人的富有,不把贫穷当做享受生活追求幸福的障碍……如此而已。“在非洲,大海和阳光不费分文;障碍反倒在于偏见或愚蠢”;加缪免于偏见和愚蠢的折磨,一是在于他的亲人,他的家庭几乎什么都缺,却什么也不羡慕;二是他“忙于感觉,无暇梦及其它”,一句话,“贫穷并不一定意味着羡慕”,他没有时间浪费在观察、觊觎、甚至掠夺他人的财富上,所以,当他在巴黎看见“很豪华的生活”时,他产生的是“疏远”中的一丝“怜悯”。在他看来,窘迫和快乐并不总是对立的,他说:“我从来也不能沉醉于人们所说的室内生活(它常常与内心生活相反);所谓的资产者的幸福使我厌倦,使我害怕。”加缪在17岁的时候,患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疾病使他“恐惧和失望”,却没有使他“悲伤”,最后竟帮助他形成了一种“心灵的自由”,避免了“怨恨之心”,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灵与肉的狂欢之中。他的苦难,他的快乐,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世界,所以他说:“我生活在窘迫之中,生活在某种快乐之中。”改变生活,是的,但不要改变他生活的“世界”,这就是说,生活是人可以决定的,但是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苦难使他不能认为“阳光下和历史中一切都是好的”,阳光告诉他“历史不就是一切”。历史的具体表现是政治、政府、政党以及他们从事的活动,例如战争,因此,历史常常但是没有权力干预个人的生活。我们常说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但是人的生活可以自外于历史的限制,就是说,试图以历史的名义限制人的自由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希腊人是个幸福的民族,他们没有历史”(《笔记Ⅰ》)。他在《普罗米修斯在地狱》中说:“历史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连欧石南也不长。然而今天的人还是选择了历史,他不能也不该离开它;但是,他不是让历史为自己服务,反而日益成为它的奴隶。”人类创造历史,人类赋予历史以某种意义,人类也在历史的演进中实现或摧毁某种价值,但是,人类往往不能驾驭历史,反而成为他的奴隶或成为某些人假历史之名成一己之私的工具。加缪并非一概地否定或反对历史,他否定或反对的是崇拜甚至神化历史的历史决定论,即人不能违背历史的所谓目的。他问道:“我们会有力量让欧石南再生吗?”他用欧石南这种野花象征人的鲜活的生命。他呼唤“正义之子”,“他们恰恰知道没有盲目的正义,知道历史没有眼睛,因此必须抛弃它的正义,尽可能地代之以精神孕育的正义”。加缪认为,未来的日子“可能摧毁”他的一切,恰恰没有摧毁他对生活的“无节制的欲望”。“未来的日子”可能就是历史的种种表现,如暴政、战争等,而“无节制的欲望”却“在《反与正》的最阴郁的篇章中爆发出来”。

      《反与正》的五篇随笔,几乎都是阴郁的,然而在阴郁的背景上,有几抹亮色,悲伤和快乐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在《是与否之间》中,一个人回到了故乡,在一间摩尔人的咖啡馆里,他看到,“在一片大榕树间,有天空”。我们发现,这个人就是加缪。他感到,“在贫穷中有孤独,一种给每一件事物以价值的孤独”。虽然贫穷,但是“在财富的某种程度上,天空本身和布满星星的夜似乎是一种自然的财富。在等级的底部,天空重获它的全部含义:一种无价的恩惠”。“在匮乏的某种程度上,希望和失望似乎都没有根据,全部的生活归结为一个形象”,什么形象?童年的形象,从这种形象中,人们“汲取关于爱和贫穷的教诲”。在《反与正》中,作者说:“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只能投入这枝叶和阳光的游戏之中。化作一片光,我的香烟在其中燃烧;化作一股温柔和激情,它们在空气中呼吸。倘若我想认识我自己,那就是在这光的深处;倘若我想理解和享受这种交出了世界的奥秘的滋味,那就是我在宇宙的深处所发现的我自己,也就是说,我自己就是使我从环境中解脱出来的这种极度的感动。”阳光似乎可以“捏碎”,雨把大海“打湿了”,空气终于“能喝了”,太阳在天上“爬了一步”,白昼重新“上路了”(《重返蒂巴萨》),等等,如果他不是处于物我两忘的境地,如果他不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自然的感受中,他怎么可以有如此具体的、细微的、富有质感的经验?此时此刻,他的“全部王国在这世界上”。他说,阴影,炎热,寒冷,在世界的这些正与反之间,他“不愿选择”,他“不喜欢人们选择”。在《西绪福斯神话》的篇首,加缪引了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两句诗:“我的灵魂啊,勿求永生,穷尽一切可能的领域吧!”这两句诗是《西绪福斯神话》的核心,也是加缪思想的核心,“说到底,问题在于如何指明这种对生活的酷爱和这种隐秘的绝望之间的联系”。

    3

      对生活的酷爱和隐秘的绝望,这是两种共生共存的品质,这在《婚礼集》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婚礼集》是一本包括四篇随笔的书,出版于1939年,其中的《蒂巴萨的婚礼》最为著名。蒂巴萨是距阿尔及尔69公里的一处古罗马遗址,濒临大海,安详宁静,然而在阳光的照射下,天空,大海,废墟,原野,神殿的遗迹,芳香的植物,绚烂的鲜花,炽热的石头,都沐浴在滚烫的热浪里,这是一次在古罗马的遗迹举行的婚礼,是一次灵与肉的狂欢,是一次由狂欢复归平静的经验。加缪和他的朋友们来到这里,且看他如何描写:“走了几步,苦艾的气味就呛得我们喉咙难受。它那灰色的绒毛盖满了无际的废墟。它的精华在热气中蒸腾,从地上到天上弥漫着一片慷慨的酒气,天都为之摇晃了。我们向爱情和欲望走去。”晋人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不是说没有喜悦,也不是说没有恐惧,而是说喜到了极致,惧到了极致,喜和惧都消融在自然的大和谐之中。这些“回头浪子”早把“苦涩的哲学”抛到九霄云外,因为“这是自然的大放纵,这是大海的大放纵,我整个儿地被抓住了”。“什么也不能使他们与这种深厚的力量分开,这力量把它们引向事物的中心”,“中心”就是每日的生活。“一切都是简单的,是人把事情弄复杂了。”(《是与否之间》)摈弃了一切抽象的思辨,一头扎进有血有肉的感受,果然如加缪所说:“对我来说,用我全部的身体生活,用我全部的心作证,这就足够了。首先是体验蒂巴萨,然后自然会有作证和艺术品。这里有一种自由。”但是,宇宙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蒂巴萨是什么?原来它们什么也不是,重要的是它们和我之间“产生爱情的那种和谐与寂静”:“大海,原野,寂静,土地的芬芳,我周身充满着香气四溢的生命,我咬住了世界这枚金色的果子,心潮澎湃,感到它那甜而浓的汁液顺着嘴唇流淌。”他在《重返蒂巴萨》一文中,写下了极其动人的“回忆和感受”:“狂暴的童年,卡车轰鸣中少年的梦幻,清晨,鲜丽的姑娘,海滩,总是处于颠峰状态的年轻的肌肉,晚上一颗十六岁的心的淡淡的焦虑,生之欲望,光荣;还有那岁岁年年总是一样的天空,充满了汲不尽的力量和光明,永不满足;一连数月,一个一个地吞噬着在正午那阴郁的时刻摆在海滩上的呈十字状的祭品。”这是人类在进入历史之前的状态,加缪称之为“无邪”。无邪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他不再能享受“节制和秩序”所带来的狂喜。由狂热趋于平静,终于,“我们又感到了孤独,然而是在满足之中”。《杰米拉的风》中说:“世界终究要战胜历史。杰米拉投向群山的巨大的石头的呼喊,天空和寂静,我牢牢地抓住了它们的诗意:清醒,冷漠,乃是绝望或美的真正的象征。”的确,历史不就是一切,换句话说,政治不就是一切,政党不就是一切,政府不就是一切,在“一切”之外,还有生活,还有自由,还有美,还有美所意味着的东西。

    4

      二十年之后,故地重游,加缪回到了蒂巴萨。他写下了《重返蒂巴萨》,收在1954年出版的随笔集《夏天》之中,这个集子里还有《巴旦杏树》、《普罗米修斯在地狱》、《海伦的放逐》,等等。今天我们读《夏天》,最突出的感受是:这本集子呈现了加缪思想源头的另一面,即拒绝屈服于历史的同时,在贫穷中张扬对美的追求,可以说,在加缪思想的源头上进行着美与历史的大博弈。他在《普罗米修斯在地狱》中指出了现代世界中人的根本特点:“今天,人类却只需要、只关心技术。他在机器中反抗,他把艺术和艺术意味着的东西视为障碍和奴役的标志。相反,普罗米修斯的特点在于他不能把技术和艺术分开。他认为可以同时解放肉体和精神。”因此,“在历史的最阴暗的中心,普罗米修斯的人一面继续他们艰难的工作,一面继续望着大地,望着不疲倦的草。被缚的英雄在神的霹雳闪电中坚持着他对人的沉静的信念;因此,他比岩石还要坚硬,比秃鹫还要耐心”。《海伦的放逐》发表于1948年,是一篇美的颂歌,加缪认为,希腊人的美是一种包含着“太阳的悲剧性”的“界限”:“希腊的思想总是固守着界限这一概念。它什么都不推向极端,无论是神圣,还是理性,因为它什么都不否定,无论是神圣,还是理性。它考虑到整体,用光明平衡黑暗。相反,我们的欧洲投入了总体的征服,它是过度的女儿。它否定美,正如它否定一切它不赞扬的东西;尽管它以不同的方式仅仅赞扬一个东西,即理性的未来王国。”总之,“我们放逐了美,而希腊人为她拿起了武器”,欧洲的黑暗与希腊的光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和美以及美所意味的自由,是加缪义无返顾地生活的根本原因。“上帝死了,只剩下历史和权力。很久以来,我们的哲学家的所有努力只想着如何用形势来取代人性的概念,用偶然性的混乱的冲动和理性的无情的运动来取代古老的和谐。”文学艺术的活动也不例外:“人们在自陀斯妥耶夫斯基以来的欧洲文学中找不到风景。故事解释不了先于它的自然界,也解释不了高于它的美,于是就选择了无视自然界和美。柏拉图包容一切:荒谬、理性和神话;而我们的哲学家只有荒谬和理性,因为他们对剩下的一切闭上了眼睛。”历史精神和艺术家都想重新创造世界,然而后者知道界限,前者却否定界限,一个以自由充当激励的动力,另一个却走向暴政,所以,“今天所有那些为自由而战的人们最终都是为了美而战”。

      蒂巴萨是古罗马遗址,但是,加缪愿意把它看成希腊遗址,他在那里找到了美,那美是界限,是节制,是平衡,是希腊人的核心价值,加缪将此作为他的思想的源头。《重返蒂巴萨》是加缪故地重游的记录和思考。他“逃离了欧洲的黑夜,逃离了人间的寒冬”,来到了阿尔及尔,来到了蒂巴萨,重温他“生活过”的日子。然而,今非昔比,“废墟已被围上了铁丝网,人们只能从被特许的入口进去”,他“发现了那阻隔在炽热的废墟和铁丝网之间的距离和岁月”。炽热的废墟意味着“美的景色”,铁丝网代表着“暴政,战争,警察,反抗的时代”。泥泞的蒂巴萨依然遮不住往日的“美、丰富、青春”,可是,“在大火熊熊的照射下,世界顿时现出了它的皱纹和创伤,旧的和新的”。世界和他,“一下子老了”,我们听到加缪这样低声倾诉,仿佛看见他的眼眶内有泪水在打转。加缪说:“当人们一旦有机会强烈地爱过,就将毕生去追寻那种热情和那种光明。放弃美,放弃与美相连的官能幸福,专一地为不幸效劳,这要求一种我所缺乏的崇高。”这种“崇高”正是历史强迫人们做出的样子。美离不开人的渴望,正义也离不开人的自由,“孤立的美最后要变成丑,孤独的正义最后要变成压迫。谁想为一方效劳而排斥另一方,就将不为任何人效劳,也不为自己效劳,最终将为双倍的不义效劳。有朝一日,由于过分的僵硬,将不再有什么东西引起人们的赞叹,一切都不足为奇,生活就要重新开始。那将是流放的时代,生命干枯的时代,灵魂死灭的时代”。但是,他终于“重新发现了过去的美和一片年轻的天空”,明白了在“疯狂肆虐的那些年里”,他从未放弃过这段使他从不绝望的“回忆”,清楚“蒂巴萨的废墟比我们的工地和瓦砾都年轻”。他进入了蒂巴萨这座“庇护所和避风港”,他又“认出了寂静造成的难于察觉的声音”:“鸟儿的持续的低音,悬崖下大海清而短促的呻吟,树的颤动,圆助的盲目的歌唱,苦艾的摩擦,倏忽即逝的蜥蜴。我听见了这一切,我也在倾听我身上涌起的幸福的波涛。”但是,这个世界同时存在着“令人振奋的东西”和“令人沮丧的东西”,他学会了“用白线和黑线打同一根绷得要断的绳子”,因为要“放弃存在的一部分,他就必须放弃存在,也就必须放弃生活或者直接的爱”:“我不能否定我生于其中的光明,但是我也不愿拒绝这个时代的奴役。”“是的,有美,也有屈辱。无论做起来多么难,我愿永不背叛任何一方。”于是,“在隆冬,我终于知道了,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美与历史,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这个统一体就是人。

      1945年,加缪在《笔记Ⅱ》中写道:“为什么我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哲学家?因为我是根据词而不是概念来思维的。”词是精神的血肉,概念是现实的骨架,这就是加缪为什么要用“唯一的泉水”来形容他的思想的原点,用宋代朱熹的一句诗来说,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是词,是美,是具体的生活的感受,而不是概念,不是历史,不是抽象的哲学的推演。

      今年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1913-1960)逝世50周年。岁月的流逝并未冲淡这位大作家的痕迹,反而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的怀念。2009年12月,法国总统萨科齐提议将加缪遗骸迁至先贤祠,后来因其后人和左翼的反对未能如愿,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从战争孤儿到诺奖得主

      加缪的祖上在阿尔萨斯,后来被法国政府移民到阿尔及利亚。他的父亲在一战爆发后死于战场,加缪兄弟俩跟着因深受刺激几乎失聪的母亲,在阿尔及尔的贫民区里艰难度日。战后两年,他们被确认为战争孤儿后才得以上学读书。

      加缪学习努力,成绩优秀,靠着奖学金读完中学后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终身都在与病魔进行斗争。1933年,他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 1935年秋天就加入了法国共产党阿尔及尔支部。但由于他与穆斯林作家和伊斯兰宗教领袖来往,对党在阿尔及利亚的政策有不同看法,因而于1937年11月被开除出党。

      加缪从1937年开始创作,发表了多部散文集、剧本和小说,他的代表作是小说《局外人》、《鼠疫》和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

      1957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缪,其理由是他“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当时加缪年仅44岁,是诺贝尔奖颁奖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而且他是战胜了马尔罗、萨特、贝克特等声名显赫的候选人才获此殊荣的。据说他得知这个消息时极为震惊,第一句话就是“得奖的应该是马尔罗!”

      对荒诞的意识和反抗加缪的作品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诞和反抗等基本观念。他认为荒诞是由人与现实世界的不和谐造成的。剧本《误会》的主人公在外面发了财回到家乡,要把母亲和妹妹接到富裕的海边去。为了给她们一个惊喜,他故意不露声色地住进了母女俩开的旅店。不料渴望去海边生活的母女俩为了筹集路费而见财起意,在夜里杀死了他,更为可怕的是她们竟然毫无悔恨之意。这种荒诞的误会表明,人人都希望获得幸福,但事实永远无法与希望一致,理想总是要落空的。

      《西西弗神话》的副标题就是《论荒诞》。不断地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认识到自己命运的荒诞,他用无休止的努力默默地进行反抗,用成功的希望支持着自己,在痛苦之中成为荒诞的英雄。加缪指出现代人的生活单调之极:“起床,有轨电车,4小时办公或工厂打工,吃饭,有轨电车,又是4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个节奏,顺着此道走下去……”现在的工人天天从事同样的劳动,实际上也是同样荒诞。直到有一天人们产生了“为什么”的疑问时,荒诞感也就随之产生了。

      正如萨特笔下的罗冈丹对存在感到恶心,而通常人们对此却毫无感觉一样,工人们当然不可能像加缪那样怀疑自身的生存状态。他的目的正是要通过这个神话,来启示现代人的荒诞意识,使人们接受他的哲理思考。《局外人》使人感觉到荒诞,《西西弗神话》则是从对荒诞的意识发展到了对荒诞的反抗。

      加缪的哲理在《鼠疫》这部寓言式的小说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奥兰城象征着占领时期的法国,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缩影。“鼠疫”本身具有暗指法西斯主义的寓意。医生里厄是加缪笔下第一个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物,其命运不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集体的命运,他对病人的抢救也不再是西西弗式的个人的反抗、纯意识的反抗,而是集体的反抗、行动的反抗。

      与萨特的是非恩怨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他的荒诞感源自存在主义哲学。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处在需要做出艰难选择的极限处境之中,他们多是精神病人、同性恋者或叛徒恶棍,相互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而加缪的荒诞感来自他的生活体验,即明媚风光与贫困生活的对比。他生长在阿尔及利亚,作品里充满了地中海明媚的阳光,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乐观的,即使是西西弗的内心深处也是幸福的。

      1943年4月,加缪结识了萨特和波伏瓦,在哲学和戏剧等方面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然而萨特倾向于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而加缪则对苏联社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缪在1951年发表了论著《反抗者》,受到了左翼集团猛烈抨击,导致了他与萨特的论战和决裂。

      匈牙利事件之后,萨特开始转变对苏联的态度,加缪在1960年1月4日遭遇车祸身亡时,他发表感人的悼念文章表示“我与他曾经失和、反目,这不妨碍我想念他”,并赞扬加缪“永远是我们的文化场的主力之一,永远会以他的方式代表法国和这个世纪的历史”。

      遗骸能否进先贤祠?

      2009年12月1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要在加缪逝世50周年之际,将这位大作家的遗骸迁移至先贤祠,并曾就此与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加缪达成初步共识。

      但这件事遭到了加缪的儿子让•加缪和法国左派的强烈反对。让•加缪反对的理由据说是怀疑萨科齐想利用加缪来谋取政治利益。因为加缪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与萨特论战的时候,萨特站在苏联和法共一边,是左翼集团的代表人物,而加缪则被当成右翼分子,陷于十分孤立的地位。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历史证明加缪并没有错,倒是萨特后来改变了亲苏的立场,所以加缪的声望现在似乎高于萨特。

      让•加缪说父亲一生不图虚名,在九泉之下也绝对不会愿意进先贤祠供人膜拜的。他其实也许是不想让萨科齐把加缪拖到右翼阵营去为自己增光吧。最后,他的反对态度使得卡特琳娜也改口变了卦。

      据2009年11月9日《观点》杂志的民调显示,60%的法国人反对这项提议。其实这对于加缪本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凡是涉及派别斗争就不大好办了。(作者系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

  • 千万别读中译版,强调

    作者:readme 发布时间:2013-01-10 23:14:13

    原著是很好的书,但翻译基本是见过的垃圾中的垃圾,很多处让人费解、误解、甚至完全错误地理解。译者基本是找几个学生每人分一章译出来的,连审都没审,而且错误一版再版。 典型的笑话翻译“round-robin”翻译成“周围的知更鸟”。 本来N年前看过就觉得很差,现在还是忍不住告诉读者不要买这本中译版,看原著吧,原著的英文写的很通俗易懂,读起来也很快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可以购买(329+)
  • epub(146+)
  • 字体合适(506+)
  • 赚了(492+)
  • 还行吧(318+)
  • 好评(136+)
  • 体验还行(184+)
  • 推荐购买(594+)
  • txt(408+)
  • 快捷(312+)
  • 无盗版(413+)
  • 无颠倒(646+)

下载评价

  • 网友 谭***然: ( 2024-12-17 04:39:47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车***波: ( 2024-12-23 15:06:07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孔***旋: ( 2025-01-08 16:54:1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家***丝: ( 2024-12-18 01:53:04 )

    好6666666

  • 网友 蓬***之: ( 2024-12-11 08:02:19 )

    好棒good

  • 网友 沈***松: ( 2024-12-10 19:17:4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屠***好: ( 2024-12-30 04:55:22 )

    还行吧。

  • 网友 益***琴: ( 2025-01-03 16:25:1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曾***玉: ( 2024-12-22 13:15:1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辛***玮: ( 2024-12-23 23:30:04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苍***如: ( 2024-12-16 01:39:45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芮***枫: ( 2025-01-09 19:38:34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堵***洁: ( 2024-12-18 21:42:41 )

    好用,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