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PLAGUES AND PEOPLES(ISBN=97803851212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09

PLAGUES AND PEOPLES(ISBN=9780385121224)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PLAGUES AND PEOPLES(ISBN=9780385121224)精美图片
》PLAGUES AND PEOPLES(ISBN=9780385121224)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PLAGUES AND PEOPLES(ISBN=9780385121224)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038512122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77-10
  • 页数:340
  • 价格:73.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09

内容简介:

  Upon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Plagues and Peoples was

an immediate critical and popular success, offering a radically new

interpretation of world history as seen through the extraordinary

impact--political, demographic, ec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of

disease on cultures. From the conquest of Mexico by smallpox as

much as by the Spanish, to the bubonic plague in China, to the

typhoid epidemic in Europe, the history of disease is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IDS in the early 1980s,

another chapter has been added to this chronicle of events, which

William McNeill explores in his new introduction to this updated

editon.

Thought-provoking, well-researched, and compulsively readable,

Plagues and Peoples is that rare book that is as fascinating

as it is scholarly, as intriguing as it is enlightening. "A

brilliantly conceptualized and challenging achievement" (Kirkus

Reviews), it is essential reading, 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human history.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儒教通过完善限制上层阶级滥用权力的礼仪,试图控制和规范他们的寄生行为;印度的士人却远离政治和社会,甚至在某种意乂义上还鄙视他们,劝诚他们的追随者去过一种简朴的社会生活为了更有效地催生超升的神秘幻象,把他们对外在的需求降到最低点。那些系统地追求对生理和心理欲望的压抑以达到超越的极乐境界的绝食的圣人,在文化上构成精英阶层,他们的精神旨趣与下层农民在供养寄生阶层上的极其艰难的状况相适应。


在继续探讨疾病史之前,我想还是有必要先来看看采用传染病方式的微寄生和采用军事行动的巨寄生之间的相似性。只有当文明社会的财富和技能积累到一定水平,战争和掠夺才能成为经济上可行的事业。如果武力掠夺收成导致农业劳动力很快被饿死,这还不是稳定的巨寄生模式。但这种情形经常发生,甚至可以跟1891年的非洲牛瘟感染相比,后者也是大量杀死宿主,以致未能建立起稳定持续的传染方式。


早在穆罕默德时代,疫病已为阿拉伯半岛所熟悉,在被伊斯兰博学之士视为生活指南的传统中,先知关于如何应对瘟疫的亲口训诫备受重视。关键句子可以翻译如下: “当你知道某地有疫病,就不要去那;但如果它就发生于你所在的地区,也不要离开。”


由血吸虫病和类似感染所造成的惓怠和慢性不适,会有助于为人类所惧怕的唯一大型天敌的成功进犯,他们就是自己的同类,为了战争和征服而武装和组织起来的掠食者。尽管历史学家不习惯于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国家、征税和掠夺的问题,但微寄生和巨寄生之间的相互支持,肯定是正常的生态现象。


相较于拥有寒冬以遏止传染病肆虐的地区,在一个微寄生远为猖獗的社会,较少的物质剩余、脆弱的国家结构和来世主义的禁欲理念是必然的伴生现象。


顺便说一下,把人类在与其他生命关系中的生态角色视为某种疾病,这并不荒谬。自从语言的发展使人类的文化进化冲击由来已久的生物进化以来,人类已经能够颠覆此前的自然平衡,一如疾病颠覆宿主体内的自然平衡。当人类一次又一次蹂躏别的生命形态到达自然极限时,往往就会出现一种暂时稳定的新关系。然而,或早或晚——而且以生物进化的尺度衡量还总是在极短的时间以后——人类又掌握了新的手段,把此前无法利用的资源纳入可利用的范畴,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对其他生命形态的摧残。所以从别的生物体的角度看来,人类颇像一种急性传染病,即使偶尔表现出较少具有“毒性”的行为方式,也不足以建立真正稳定的慢性病关系。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No small themes for historian William McNeill: he is a writer

of big, sweeping books, from The Rise of the West to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Plagues and Peoples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McNeill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Black Death of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ies, which killed millions across Europe and Asia. (At

one point, writes McNeill, 10,000 people in Constantinople alone

were dying each day from the plague.) With the new crop of plagues

and epidemics in our own time, McNeill's quiet assertion that "in

any effort to understand what lies ahead the role of infectious

disease cannot properly be left out of consideration" takes on new

significance.


书籍介绍

Upon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Plagues and Peoples was an immediate critical and popular success, offering a radically new interpretation of world history as seen through the extraordinary impact--political, demographic, ec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of disease on cultures. From the conquest of Mexico by smallpox as much as by the Spanish, to the bubonic plague in China, to the typhoid epidemic in Europe, the history of disease is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IDS in the early 1980s, another chapter has been added to this chronicle of events, which William McNeill explores in his new introduction to this updated editon.

Thought-provoking, well-researched, and compulsively readable, Plagues and Peoples is that rare book that is as fascinating as it is scholarly, as intriguing as it is enlightening. "A brilliantly conceptualized and challenging achievement" (Kirkus Reviews), it is essential reading, 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human history.


精彩短评:

  • 作者:咕咚来了 发布时间:2020-03-27 00:48:56

    配合中文版看

  • 作者:齐物秋水 发布时间:2015-09-11 10:45:06

    研究能到这个程度,观止矣。其深其广,未必有人及得上,多半与舒芜的知识结构有关。至于他为何要做此研究,是另一个问题了。

  • 作者:奥博洛莫夫 发布时间:2020-05-26 10:23:01

    那个时候有这样的角度,难的

  • 作者:sanbilly 发布时间:2011-11-28 05:48:02

    shifting micro- and-macroparasitic balances

    quite Malthusian..

  • 作者:九学士 发布时间:2011-11-11 08:52:02

    读的是1976年版。此书启发了Guns, Germs and Steel

  • 作者:狼PP 发布时间:2021-01-05 09:48:25

    前面还挺带劲的,就是从传染病角度看历史大事件,分析疾病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巨寄生的概念也很棒。但是后面就开始流于记录传染病史和医疗进步,有点脱离主题。


深度书评:

  • 瘟疫,并不仅仅只是病而已

    作者:喵啊呜咪 发布时间:2018-08-24 10:52:05

    《瘟疫与人》的作者麦克尼尔是当今著名的世界史学家,是全球史学派重要代表人物。1963年他以《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一举成名,此书也成为了“全球史奠基之作”。2010年,麦克尼尔在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中心的一封信中写道:“史学家肩负着一种道义和职责,那就是努力发现使人类始终团结在一起的共性,并向世人宣讲历史并非不同文明、族群和宗教如何形成的故事,而更在于人类彼此借鉴、共同创造的整体过程。”在这样道义与责任的驱动下,麦克尼尔终身致力于从全球视角研究环境和技术问题,在确立、分析、理解世界史的宏大模式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瘟疫与人》聚焦“瘟疫”对全球人类发展的影响,麦克尼尔用大量的史料为我们呈现了从远古的人类祖先到现代,疫病是如何像幽灵一般始终伴随、影响着人类的迁徙、繁衍与风俗文化的变化发展。本书中麦克尼尔用了微寄生和巨寄生的概念。微寄生物主要是指微小的生物体(病毒、细菌或多细胞生物),它们能在人体组织中找到可供维生的事物源。巨寄生物即是大型天敌,对于人类来说更主要的是同类中的其他人。麦克尼尔认为:“人类大多数的生命其实处在一种由病菌的微寄生和大型天敌的巨寄生构成的脆弱的平衡体系之中。”这是一大创见,过去多数史学家关注的重点几乎都放在麦克尼尔所说的巨寄生范畴,因而牛津大学教授基思•托马斯说麦克尼尔是“第一位把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地位的史学工作者”。

    “瘟疫”从人类诞生之初就与我们紧密相伴,各个古代文明残存的资料中也不乏关于瘟疫的记载。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瘟疫来临时人们“像羊群一样死亡着”。《圣经》中“瘟疫”一词的出现次数高达六十余次。在我国,两千年多前的《说文解字》里就已收录了“疫”字,意“民皆疾也”;《后汉书•刘玄传》: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过半;《旧唐书•五行志》: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

    先民受科技医疗及认知水平所限,难以看清瘟疫的实质,摸清瘟疫传播的规律,找到准确的阻隔与治疗的方法,但人类的心智是模式化的,我们总是习惯于依靠某种模式或理论来理解世界,而瘟疫却完完全全颠覆了人类的理性,它看不见摸不着,无论贫富不分善恶地收割着人类的生命,这就使得瘟疫在人们心中有了“神力”。这种“神力”不仅树立了瘟疫在民众心中的恐怖地位(我国古代典籍中常将瘟疫比作“疫鬼”),也揭示了它在历史学上缺位的原因,即麦克尼尔所说的:“我们都希望人类的历史合乎理性、有章可循,为了迎合这一普遍的愿望,历史学家也往往会在历史中刻意突出那些可预测、可界定且经常也是可控制的因素。然而,当流行病确实在和平或战争中成为决定性因素时,对它的强调无疑会弱化以往的历史解释力,故而史学家总是低调处理这类重要的事件。”

    疫病塑造人类生活样态

    《瘟疫与人》一书告诉我们,人类跨地区迁徙、灌溉农业的出现、城市的兴起以及商队与商船的活动、战争、朝圣等行为都伴随着瘟疫从一个疾病圈向另一个疾病圈的传播,而瘟疫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人口发展与新定居地的开拓。

    为什么我国古代南方常常被称作蛮夷烟瘴之地?贬谪官员流放犯人的好选择?麦克尼尔给了我们一种解释:拓荒的中国人在往南方更肥沃的农业地区迁移的同时,也在攀爬异常陡峻的疫病阶梯,越往南,疟疾、血吸虫、登革热等瘟疫就越盛行,繁衍发展的难度就越大。麦克尼尔还对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一番解释:一是微寄生层次上,人们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神态环境达到相互适应,二是巨寄生关系得到规范(宋朝较为有效的官僚制度),可以为农民留下足够的产品。

    你可曾想过,鼓励农村高生育率的道德准则这也是受瘟疫的影响。麦克尼尔认为城市的兴起导致人群的过度聚集,大量的污水污物,四处滋生的蚊虫老鼠等导致城市的健康风险过大,瘟疫在城市中极易爆发,这就需要农村不仅要为城市提供粮食物产,还需要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补充人口。因此,“所有成功的文明机制都能借助宗教、法律和习惯等力量,来确保人流与物流从农村流向城市” ,要确保有足够的人流物流,那就必须鼓励生育,以此获得人口与劳动力。

    一些民族的文化习俗也有不少是在对抗疫病的过程中形成的,比如在土拨鼠出没的大草原上,游牧部落自有一套习俗以应对感染鼠疫的危险,像是土拨鼠只能射杀,设陷阱则是禁忌;如果看出哪个土拨鼠群落显出生病的迹象,人们就要拆掉帐篷远走他乡以躲避厄运。虽然这类习俗带有神秘色彩,但从流行病学上看却又十分合理。一些宗教禁食猪肉也有可能是因为食用未经彻底烹煮的猪肉很容易把寄生虫吞进肚里。

    当然这些都是麦克尼尔根据他已经收集到的史料所做的推论猜测,但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瘟疫的背后自有一套价值体系

    瘟疫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同样还能极大地影响人的心理,瘟疫的背后自有一套价值体系。传染病的流行往往独立于人的意图之外,面对大规模爆发的瘟疫、快速发病死亡的人群,人们很可能瞬间丢失了生存的意义,要填补这一空白,不同文化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选择。

    许多人选择寻求宗教的救赎,譬如基督教曾将意义赋予在瘟疫中突然死亡的教徒们,认为他们是受到了上帝的拯救,从尘世中解脱。对于死者的亲友,死者是去往天国的这种想法给他们带来的慰藉是巨大的。对于那些不信教的人或异教徒,瘟疫带来的灾祸就可以说是上帝的惩罚,可以说瘟疫彰显了上帝的力量。

    在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的例子中,疾病背后隐含的价值体系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病毒席卷了阿兹特克人的城市与军队,然而这场恐怖的瘟疫却对西班牙人毫无影响,这摆在面前的现实彻底击垮了阿兹特克人的信仰,他们的神在瘟疫肆虐中摔下神坛,西班牙人以及他们的神——上帝,获得了统治权。

    在中国,瘟疫背后的价值观与统治者的德行紧密相连,比如王充的《论衡》中就写到:“行尧、舜之德,天下太平,百灾消灭,虽不逐疫,疫鬼不往。行桀、纣之行,海内扰乱,百祸并起,虽日逐疫,疫鬼犹来。”意思就是统治者若能推行尧舜的德政,就算不祛除疫鬼,疫鬼也不来,若统治者实行桀纣的暴行,就算天天驱鬼,疫鬼也要来。

    在遥远的过去,就算瘟疫再怎样难以捉摸,我们还是需要给它一个位置,还是需要给死亡与灾祸一种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在大灾大祸面前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才能维护人心中那一点安稳。

    科学快速发展、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再加上全球的通力合作,人类与微寄生之间的关系发生极大的变化。1978年天花病毒的灭绝是全世界第一次通过人工干预消灭了对人类威胁如此之的疾病,现在,人类向脊髓灰质炎发起了战争。然而,无论是2002年我国爆发的SARS,还是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还是鼠疫、霍乱、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肺结核、狂犬病这些还继续游荡在全球各地的“疫鬼”,它们都在提醒着我们,地球的主宰者从来不是人类。麦克尼尔说:“技术和知识,尽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大部分疫病经历,但就本质上看,仍然没有也从来不会,把人类从它自始至终所处的生态龛中解脱出来。”无需怀疑,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是难以改变的,瘟疫与人的故事还将继续。

    《瘟疫与人》一书虽多为依据资料进行的推论而非结论,并且一些资料(不少和中国有关)的准确性并不高,将瘟疫对人类历史文明的作用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否合理,也有待史学家进一步研究,但正如麦克尼尔在本书的序言中说的那样,重要的是“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在自然平衡中不断变动的地位,理应成为我们诠释历史的组成部分”。

  • 翻译问题

    作者:SWX 发布时间:2020-02-23 11:16:43

    本书有两个版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的。这两个版本文字有些许差别,我们来核对一下区别。

    1. “From the 1830s and especially after 1850, rapid urban growth together with the ravages of a new disease, cholera, disrupted cultural patterns of long standing in the Hapsburg monarchy.”

    2. 自1930年代,尤其是1850年以来,城市的快速成长,加上霍乱这种新疾病的肆掠,瓦解了哈布斯堡王朝长期屹立于欧洲的文化模式。(中国环境科学版,下同)

    3. 自19世纪30年代,甚至可以说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加上霍乱这种新疫病的肆虐,瓦解了哈布斯堡王朝长期屹立于欧洲的文化模式。(中信版)

    4. 自19世纪30年代,尤其是自1850年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加上霍乱这种新疫病的肆虐,打乱了哈布斯堡王朝长久以来的文化模式。(我的修改)

    Long standing理解错了,没改。1850是具体的年份,不是年代,改错了。especially原来是翻译正确的,改错了。

    1. “Civilizations could not have persisted without a flow of migrants as well as a flow of food from countryside to city.”

    2. 若离开了食物和移民的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文明也就无法延续。

    3. 若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离开了食物和移民,文明也就无法延续。

    4. 如果没有食物和移民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文明也就无法延续。

    原来的翻译略微有点拗口,但是稍微思索一下是能明白的,改了之后就不懂了。

    1. “Trade, which was imperfectly distinct from warlike raiding, was another normal way for civilized folk to probe new lands.”

    2. 而战争掠夺也不能截然分开的贸易,则是文明人探索新领地的另一种常见的方式。

    3. 即便是战争掠夺也不能截然分开的贸易,则是文明人探求新领地的另一种常见方式。

    4. 而并不能完美地和武装掠夺区分开的贸易,则是文明人探求新领地的另一种常见方式。

    这句的意思是说贸易和武装劫掠经常类似,其实很难分得清,中信的修改加上了「即便是」就更令人费解了。这句话我自己的翻译也不大好,要再想想。

    1. “In fact, it is fundamentally be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that civilized societies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so persistently tended to expand their geographical size.

    2. 这基本是因为历史上的文明社会总是倾向于扩展它们的地理界域。

    3. 事实上,基本上是因为这一现象,历史上的文明社会总是倾向于扩展它们的地理界域。

    这句中信的没有改。

    总的来说,我觉得,中信修改了大量原来翻译中文字不甚通顺的地方,做了一些基本编辑的工作(奇怪的是,原来的译本编辑没有做这个工作),在可读性方面,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因为这个修改本并没有参考原文,所以准确性上并没有本质的提升,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有所下降。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pdf(134+)
  • 内容完整(196+)
  • 体验满分(323+)
  • 已买(541+)
  • 服务好(238+)
  • 藏书馆(249+)
  • 书籍多(325+)
  • 简单(133+)
  • 体验还行(519+)

下载评价

  • 网友 潘***丽: ( 2024-12-11 14:11:5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马***偲: ( 2024-12-17 16:53:51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后***之: ( 2025-01-01 09:10:5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詹***萍: ( 2025-01-02 20:16:18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堵***洁: ( 2025-01-07 22:05:33 )

    好用,支持

  • 网友 印***文: ( 2024-12-26 13:03:0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濮***彤: ( 2024-12-12 23:16:08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曾***文: ( 2025-01-07 02:11:24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屠***好: ( 2024-12-20 06:53:59 )

    还行吧。

  • 网友 晏***媛: ( 2024-12-22 10:13:28 )

    够人性化!

  • 网友 师***怀: ( 2024-12-23 20:02:0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隗***杉: ( 2025-01-08 19:25:26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利***巧: ( 2024-12-12 11:42:27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国***舒: ( 2025-01-08 04:44:58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