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35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精美图片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960782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10
  • 页数:306
  • 价格:3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35

内容简介: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一书就是从真正实战、绝对实战的角度出发,利用科学系统的概率统计方法,通俗易懂地阐述了独特的排序定位技术、断区转换技术以及后区选号技术。其中顶级珍贵的是作者首次公开了历经多年研究、不断淬炼而集成的最前沿的、最核心的、最科学的终极选号技术——断区转换法,它能帮助彩民采用3D的模式并且低于3D的难度来轻松地玩转超级大乐透,真正地匪夷所思、堪称典范。也一定会成为技术型彩民的最爱。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秉承“统计是生命,概率是科学,永远靠数据说话”的理念,详尽地告诉了广大彩民“千万大奖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只有“技术博彩”才是成就“千万富翁”的必然成功之路!

中奖才是硬道理,终极战法是决胜超级大乐透的不二法宝!

超级大乐透玩法自从上市发行以来,以“2元也中1000万”的巨额奖金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在实战中,使用什么技术、如何选号才能高概率地中得大奖也自然成了所有彩民朋友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一书就是从真正实战、绝对实战的角度出发,利用科学系统的概率统计方法,通俗易懂地阐述了独特的排序定位技术、断区转换技术以及后区选号技术。其中顶级珍贵的是作者首次公开了历经多年研究、不断淬炼而集成的最前沿的、最核心的、最科学的终极选号技术——断区转换法,它能帮助彩民采用3D的模式并且低于3D的难度来轻松地玩转超级大乐透,真正地匪夷所思、堪称典范。也一定会成为技术型彩民的最爱。

《超级大乐透终极战法》秉承“统计是生命,概率是科学,永远靠数据说话”的理念,详尽地告诉了广大彩民“千万大奖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只有“技术博彩”才是成就“千万富翁”的必然成功之路!

中奖才是硬道理,终极战法是决胜超级大乐透的不二法宝!

超级大乐透玩法自从上市发行以来,以“2元也中1000万”的巨额奖金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在实战中,使用什么技术、如何选号才能高概率地中得大奖也自然成了所有彩民朋友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


精彩短评:

  • 作者:何足 发布时间:2014-09-17 08:29:56

    国内第一本内藤广的书,怎么也要支持一下。

  • 作者:Edifice 发布时间:2014-07-20 14:12:48

    读霍妮的书,开始学精分。学到疲乏无味时,读到她的传记,震撼,原来每一位精神分析师都有着独特的个人成长史。王浩威老师曾说,每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提出的理论都是跟TA生命中的重要议题联系最紧密的。果然如此。

  • 作者:xiaolajiao 发布时间:2019-08-18 20:37:28

    参加樊登读书会线下活动,听已婚女人们的各种秀晒炫和哭诉,求单身未婚女青年的心理阴影面积!

  • 作者:木爻木爻木 发布时间:2024-04-16 17:30:43

    套印和线条是帕朗热的魔法,他的作品总是简单而有创意,翻看的时候心里一朗,一热。男孩上路叙事干脆利落,奇幻却又自然。室内室外一字排开,蛇身蜿蜒,闹市郊野,场景连缀直如风琴折《清明上河图》;又像火车人生,一节又一节。大蛇寂寞温柔,垂怜情人、淋雨人、倦客、小草、鸟蛋、小兽,似无意也是天意。儿童与鸟鼠可会在《狮子的房间》里重逢?这本最厉害的互动是:至少在翻看的时间里,读者即大蛇。以后每次念及,也许会在记忆里画一个叉。

  • 作者:草木有本心 发布时间:2021-06-05 11:01:39

    梦是原始人写给自己的信,这个比喻真贴切。读完之后,居然连着几天记得自己的梦,还能一知半解,有意思。

  • 作者:福星纸巴巴--彭 发布时间:2022-04-21 07:59:27

    翻译太差,图片太差。知识点太少。


深度书评:

  • (转)乐蘅军——世纪的漂泊者——论《儒林外史》群像

    作者:林雁飞 发布时间:2014-03-03 12:37:40

    前记:有时间,我想写一篇《开卷细读儒林传》,至今为止,读到的最好的评论就是这一篇乐蘅军先生的小文。

    时间越长,我越觉得,《儒林外史》才是我真正喜欢的小说。竟然超过了《红楼梦》。

    -------------------------------------

    作者:乐蘅军

    儒林百态 栩栩如生

      金圣叹说梁山泊石碣受天文是《水浒》全书一大结束,一百零八个好汉 到此都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儒林外史》同样是写许多人的故事, 却显然缺少如此雄健而完整的布局,甚至在情节上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统一发 展的趋势,于是它被指为是后来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一类不成全书 的体裁之始作俑者。作如是观的,显然只把《儒林外史》当作一套汇集了许 多讽刺场面的画册看:所有的画面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一幅画却 各自经营独存。这种看法对一部完整谋篇的艺术作品来讲,未免粗疏。《儒 林外史》的人物事件,毕竟不是一网偶然打上来的鱼。它虽然缺少梁山泊的 归宿,或者大观园盛衰一类的进程,可是吴敬梓的内在是在寻求着一个统一 的过程的。因为生存的意义既然必须在一连串相关过程里完成,那么要表现 一个社会生存的普遍共相,吴敬梓不可能只描写一些各不相干的孤立情状。 他需要一个能笼罩全局的大结构。因此他的兴趣就不是只供献几幅嘲讽的漫 画或素描;漫画和素描是小情节的经营,重点在塑造人物,反映某一片断的 生活真相,但是对整体命运的表露,却是不足为用的。那么我们就试着把《儒 林外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假使我们顺着每一个角色的故事脉络去追踪寻迹,于是,在原只是一片杂杳的声影中,就逐渐呈现了一个涡漩式的结构,涡漩式结构固然不具有建 筑结构的严密,可是每一个情节仍然在朝向同一的终点运动(犹如每一水纹 都漩向中心一般);从故事说,这个终点的象征就是“南京”。每一个角色 从原来散居的地方,纷纷流向南京这个中心地,就是《儒林外史》潜伏着的 主脉动作,也就是吴敬梓所寻求和缔造的一个统一的过程。虽然文字叙述上 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个过程的形式结构,可是读者仍然能从里面隐隐感觉到, 那些人物在各自不同的情况下漂流到南京来,是被同一命运所推移的。于是, 至少在这一个大结构里,作者暂时抛开了一贯的讽刺,或者说在最后的主题 里他超越了这部作品表层的讽刺,而让读者窥视到一个群体生存的大悲剧——一批知识分子的永无休止的褴褛的流浪。

      如果把这个过程的意义再加以分解的话,还可以做两个层次来说,第一 是,从人物开始登场到各处漂荡,以及来到南京的种种,都是不折不扣的无 数重复而又重复的流浪生涯。第二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在经历若干挫败之后, 不约而同地以南京做了漂流或投诉的暂时性终点,于是南京成为某种意义的 象征。而和南京这个象征城市对比的是北京,当时京师所在。《儒林外史》 除了南京以外,因为描写各类角色的出身,曾经将场景推移到遍及南北许多 大小乡村城镇,但是却绝不实地描写北京。“京师”一词只间接提到;而当 说到“进京”,“往京师去”,或“从京师来”的时候,“京师”象征发达 和成功,同时也是一种作者避而不谈的权力象征,一个已经固结了或者说已 腐蚀了的生活样式。《儒林外史》前五分之一中大部分人物是不去南京的; 除非当他们从破陋平凡的环境里科举考中以后,他们便往北京去,像周进、 范进、荀玫、匡超人等。到最后甚至马纯上也以优行保举进京:杜慎卿则在 南京等待到少年名士的声誉酝酿成熟以后,也就奔赴北京加贡选官去了。而 相对的,慎卿堂弟少卿在家产挥尽以后,却迁居到南京来。他到南京的第一天,就结识了马纯上、蘧駪夫、景兰江,接着第二天又是季苇萧这班更典型 的浪荡江湖的名士。因此少卿人格是一回事,少卿的命运却也逃不出一个泾 渭同流。南京便是少卿在如此情况下聊以寄居的地方。对别的人讲,也都是 如此,例如萧云仙,这个少年英发的名将,半生的功业毁于谗妒,被贬到南 京来投间置散;沈琼枝以士人之女,受骗于盐商后,从扬州流落到秦淮卖艺; 王玉辉丧女亡友之余,也从徽州徬徨到秦淮河畔来了;即使原要选做翰林的 虞博士,天子说:“这虞育德年纪老了,着他去做一个闲官罢。”于是他便 从北京来到了南京。总之,南京和北京是一个对比的意义,北京是一意亢进 者的目的地。(当马纯上优贡进京以后,有人说“马纯上知进而不知退,直 是一条小小亢龙”——第四十九回)。在南京,却结集着一群曾经历过各种 失败的人,一批失去了目的的人,以及一批不知其所以而盲然追逐的人。于 是南京又不仅仅是一个北京式人生的对比象征,南京表征着比较更复杂的一 般人生上的问题。北京式的人生,吴敬梓曾经藉周进、范进和匡超人等痛快 的嘲谑过了;也曾藉荀玫、王惠(两人不是沉浮不定,就是造祸及身)彻底 的否定过了;于是他切断这一景,把北京干脆远推到不再关心的后台去。当 他转到南京这边来的时候,一方面他采用了一个普遍的眼光,广泛地取材; 一方面便经此而展示出多种生存的样式,包括他不厌其辞去讽刺的,和他自 己还在徬徨疑惑的;一些流行在一般人中间的俗世生活,和一些明哲者在追 寻着的理想生活。但无论是此抑或彼,吴敬梓都把它们系在同一根桅柱上, 让它随着传统和现实所形成的风向去漂浮。

      于是随着人物的递相赓续,开始了一种轮唱式的流浪故事。我们不妨先把前面几个属于北京的人物和一些枝节的伴奏性的角色放开不论,姑且作一 个按序的出场,那么娄玉亭和瑟亭两兄弟可以说是最先揭开了这一连串流浪 的序幕。虽然娄氏兄弟本身并没有向南京方向去,但寄身在他家门下的,如 蘧公孙、牛布衣、陈和甫、张铁臂等人,后来都浪迹到南京或芜湖沿江一带。 而且人头会以后张铁臂、权勿用贪得无厌的丑剧,使得娄氏兄弟高门贵族的 豪侠梦破碎,庇护流浪食客的那一种自尊自负受到狼狈的讽刺,从此后娄府 门虽设而常关,这一批人再也找不到如此托庇之所了。受豪门豢养的时代后 来成为一种回忆而已(蘧駪夫道:“我家娄表叔那番豪举,而今再不可得了。” 第三十四回)。虽然杜少卿的慷慨又胜于二娄,但是当季苇萧说这话的时候(同上节),少卿其实早已成了无恒产的平人,在秦淮岸边过着有出无进的生活,所以二娄“结交宾客”的时代过去以后,从蘧公孙引出的马纯上开始, 读者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士子文人孤单单地踽踽在漂泊的旅途上。即使像季苇 萧这样乖巧善谋的人,能够在穷极无聊时,入赘商家打打秋风,但是仍然不 能因此而获得生根的乡土之念;实际上他根本就脱不掉中国文人本质上的那 一种流浪命运。

      吴敬梓在许多故事里告诉我们,自从养士的古风显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而科举渗入农村社会以后,士人已经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或被诱,离开了 他们曾一度生根于斯土的乡国,来到一个不再有权势护佑而实际是彼此利用 和依赖的社会上漂泊流浪(这时文人已从宾客降到被雇用的地位,例如周进、 牛玉圃、余大先生的遭遇就是例证)。当知识增进以后,就和素朴简单的古 老传统生活生出龃龉来(匡超人、牛浦郎是最好的例证),而来到社会上却 又成了无用之才。再回乡村故土既不可能,于是他们便无休止的流浪漂泊, 一世纪又一世纪的。追求虚饰无用的知识的结果,是整个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这就是吴敬梓对这个科举文化提出来的最大的问题。 同时,吴敬梓不仅指出科举制度下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紊乱,他更把这流离漂泊扩大到整个生存形态上去。从季恬逸的三餐无着,到庄绍光的玄 武湖隐居等等,作者简单地概括了两个类型,一个是基本物质的严重匮乏, 一个是精神上的不得要领。先就前一种看,吴敬梓在这方面的描写兴趣是相 当浓厚的。事实上,文人挨饿是个永远的苦难。我们在开篇不久已经看到周 进吃斋的苦戏,和范进草标卖鸡的闹剧了,接着杨执中这个三人小组的骗吃 骗喝等等,我们都撇过不谈,马纯上开始被饥饿所追赶而东飘西荡;牛布衣 从范进的幕客,而娄府的幕客,娄府席散门关以后,牛布衣似乎依靠无着, 就毫无目的地流浪到芜湖一个荒庵里;病死的时候,残骸之外,只有六两买 棺木的银子,和一本徒具空名的唱和诗集,而离家一千余里之外。这幕景象 自然是流落文人最凄凉的挽歌了。再说陈和甫打卦算命,永远如影逐形一样 的,承意观色在各式各类权贵的客厅里,情况的困顿狼狈也是可知的。接着 牛浦郎又冒着牛布衣的名字,离乡背井,寄食四方,双重的托身于人,到后 来不但真的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完全失去了本来的自己,居然也就借用 着牛布衣的意识在那里生活。当然,这种景况就比牛布衣的客死,悲惨之外, 还加上讽刺。然而牛浦郎的故事并不是仅属于他个人的一个荒唐笑话而已。 牛浦郎以后,由季苇萧为首的一班浪子文人,一伙一伙地登场,包括辛东之、 金寓刘、季恬逸、萧金铉、诸葛佑、郭铁笔、金东崖等等。这一班人的共同 形象是:秀才方巾、衫履不整,以游荡为生活,没有一定的居处,而且根本 就没有行业;甚至,我们既不清楚他们来历,也不知道他们除了骗取以外究 竟怎样生活。他们像浮萍样的,忽然风向相同就聚在一起,忽然一阵乱风又 被吹散了。作者并不费文字去一一分辨他们,因此虽各有姓名,但面目是模 糊的,他们只有,也只认一顶方巾做共同的标志,只要见了方巾,就可以称 兄称友。在方巾意识下,他们结为一个大群体,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说着同 样的言语,做着同样的动作,于是在集体同化作用下,他们或结伴而行(如 牛玉圃、牛浦郎一对假祖孙,以及季苇萧一群),或孤形只影(如马纯上、 牛布衣、余大先生),艰难地,像漂鸟采食一样,流浪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大 城市之间;也像漂鸟的命运一样,没有一个地方可供长久的饱足,永远在食 尽则行的循环里生活。他们所凭藉的,既不是才智的供应,也不是真正的生 存勇气,简直只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应而已。他们既被北京的成功所拒(秀 才之伦,在科举上只能算是最不幸的和最小的成功。做不成秀才还可以去种 田,做生意,做了秀才,运气最好的是坐馆,但永远不在朝廷考虑的人才之 列),又被他们自己离弃的乡土所遗,过着逐世如转蓬的生活。魏晋时代狂 狷之士曾经自我放逐于现实世界之外,而《儒林外史》中这一群褴褛的漂泊 者,却被放逐到最赤裸无情的生存环境里来。但是我们何必只把这命运限制 在科举时代的秀才身上呢?在一个被制度所僵化的社会,和一个空谈文教、 却观念狭隘因循不进的环境,这种中层以下的知识分子永远是被牺牲的。吴 敬梓至少已经无意中(或根本就是有心的)指出:举人进士固然是糟蹋自己 人格换来,但身家性命总算保住了,唯有这些遍地流落的秀才,才是最彻底 的沉沦:既无从以道德自守,又甚至丧失了根本的吃饱肚子的能力。不幸这 种秀才又不胜其多,检视《儒林外史》全书,除了寥寥几个举人进士外,描 写秀才生涯,或与秀才差不多类层的如童生、贡生、监生、廪生之类占了八 九成,假如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秀才史是更切实的。换句话说,这些不能登上儒林传的秀才,便是一个社会中知识阶层的最大组成分子,也就是社会 的中等阶层(虽然在经济层面上,他们绝大多数降入了无产的贫陋),因此, 吴敬梓的全书构图已经一目了然,他早在柴霍甫前一世纪,已在关怀着这个 最苦闷无奈的人群,他认为生存的荒谬在这些人中间显出了最赤裸的面目。 因此他虽然不能不仍站在道德的立场,对他们德性上的自弃有所谴责,但是 他泄露了这一群人艰难破陋的处境,不能说不怀有某种怜悯之情的。

      当这一群纯粹如觅食之鸟的流浪文人,还在踯躅来去的时候,吴敬梓开 始写杜慎卿,以杜慎卿逐渐引出另一层次的精神上漂泊无主的景况来。慎卿 本人原是不能归类到任何一个漂泊群里的,他在主题上是一个过渡人物。作 者写他似乎是在转换一种趣味。把季苇萧和萧金铉等那一群太荒唐鄙吝不堪 的场景结束,而过渡到杜少卿的磊落境界上来;因为一部《儒林外史》的整 个意念并不只在浮世绘而已。而同时慎卿本人也有若干潜意识是值得讨论 的。譬如作者一直把慎卿浸染在“自我爱恋”的情绪中(慎卿举手投足莫不 属此,而最嘲谑不过的,是雨花台夕阳中顾影徘徊的一景),照说像他这样 矜贵自怜,应该及早丢开季苇萧那一班糟烂的朋友,超然高立的;但他在南 京却终日和他们盘桓,甚至与季苇萧气味相投起来,结果便正落在他讥刺萧 金铉的那句“雅的这样俗”的讽言里。以他轻世傲俗的才情,却也投顺着当 朝的权威,例如他说方孝孺朝服斩于市不为冤枉这种含混是非的话,不免叫 人疑惑慎卿骨子里面究竟是不是真有一个生存的原则?慎卿算得上是绝顶聪 明的人了,可是他终于自误于歧途;神乐观会来霞士的一幕,就是慎卿后来 也会去优贡选官的预言,而做官在作者的价值系统里是没有可信地位的。吴 敬梓认为一个人刻意做官,不仅是放弃一己的操守,向现成的利益投降,并 且是放弃生存意义的追求,而自堕于已经论定的模式中(因此角色一旦做了 官,作者就停止对他的传述)。但慎卿终于进京做官,那么他忍受来道人的 恶丑,也就成了一个妙喻,而不足为怪的了。杜慎卿这种徘徊于两者之中的 居间性质,对他自己来说,倒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他永远在自我修饰的 优越心理中生活,以致于总不去逼近地揭开这一层外幕,让他自己去正视内 里的矛盾虚假。于是,就是像罗亭那样太晚来的悔痛也是绝不可能的了。

      而这种居间性质,却在另外几个人物的精神上留下比较深刻的冲突痕迹。他们大多是被播弄在两个价值世界里,一个是既有的传统价值体系,一 个是个人良知的价值观。因为这几个角色比较带有反省的气质,当两者发生 冲突而必须有所选择的时候,就有了《儒林外史》里难得有的人物的心理过 程。换言之,有了心理过程,于是才展现了人物精神上的失主和失调。像王 惠、马纯上、庄绍光、王玉辉、余大先生等,可以算是其中最显著的例证人 物了。王惠本来是跟荀玫甚至匡超人等同型类的,他接受官场上现成的一切 作法;但是归降宁王的罪祸,使他在现实生活上不得不抛掉旧有的一切,逃 匿江湖(陈和甫替他扶乩已预言:大江烟浪杳无踪)。在这形体的流浪中, 精神当然有无限痛悔,不过这起始的痛悔,只是对降顺的事而言(扶乩辞说 “一盏醇醪心痛”,王惠投降时,宁王曾赐酒一杯。)还不是整个思想和心 理的转变。直等到第三十八回,郭孝子出现,从他的故事,我们看到王惠的 最后面目,那才是一个经过挣扎而彻底痛悔的人;但却是一种可怕的悔恨。 王惠对数十年来万里寻亲的儿子(即郭孝子,这时已“花白胡子”了)说: “我是没有儿子的”,终于到死都闭门不见。他以弃绝伦理做个人的赎罪, 无宁是太偏妄了。庄子说“无入而藏,无出而阳”(达生篇语),如此,则王惠并没有找到真正的精神安居。王玉辉的悔恨却不同于这样。一方面他没 有采取前者那种艰难晦黯的方式,开始的时候,王玉辉执意赞同女儿做那“青 史上留名的事”,让她在丈夫死后活活饿死殉节。王玉辉那一种斯芬克斯(Sphinx)式的冷静,的确令人震惊;可是贞节牌坊竖完了以后,死人荣誉 的荒谬,和活人情感的痛切,终于榨出了他一丝半点的被礼教所枯涸的人性 来。我们看到他流出了眼泪,一个平常人悔恨时应有的眼泪。这眼泪虽然没 有使他的心灵完全复苏,但至少我们总算看到了“痛苦”;这痛苦是几世纪 以来,在错误道德重荷下,所透出的一声哽咽。而另外一方面,王玉辉的悔 恨又比王惠要复杂的多,王惠不过是是非分明的个人取舍的问题,但王玉辉 却负担着对传统道德的信念面临考验的问题。王玉辉一切举动都是从一个概 念里演绎出来的(他毕生致力写三本书,字书、乡约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 礼书),例如要女儿殉节,就是那最戏剧化的道德箴言“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的不折不扣的实验。吴敬梓对传统道德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当它(传统 道德)中间的某些只萎缩成了形式的训条以后,它对我们的生存内容,究竟 会腐蚀到如何程度?但是这种经过几世纪堆砌成的信念,在王玉辉心里,却 不太容易动摇的。女儿牺牲了以后,痛悔未消,他看到苏州妇人公然抛头露 面地游船寻乐,又不自禁地泛起了“道德”的愤懑。事实是,像王玉辉这样 的读书人,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既然不能向实际的生活学习,只有 仍旧把握住那一部自古及今的经典不放手。唯一还存有一线希望的是,他终 于曾逸出旧有的规范徬徨过一阵子(假使一个人物从来无需徬徨,那必定不 会使人满足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就充满了徬徨之苦;唯其如此,我们才 会觉得他跟我们一起生活着)——只要人的心还有一部分在呼吸着,它就是 脆弱的,它不能被一种制度永远撑持在那里,而不想逃脱掉。

      和前两人相比,庄绍光又不同。他在全书中被作者划归在智者一小群中;大致来说,他已经超脱了如王惠、王玉辉对形式的追求。作者竭力强调他那 一种超世遗俗的风格,而他的优雅从容也似乎给了我们某种信心。可是庄绍 光终于还是逃不掉一个知识分子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终久要遭遇上的问 题,就是出与处,为与不为的困扰。庄绍光固然绝不屑像王惠之流夤缘以求, 但是天子弓旌招贤,以礼乐教养垂问,做为一个知识分子就不能像山野之人 一样的掉头不顾而去。对于文化制度的关心,是知识分子不贷之职。于是庄 绍光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选择:究竟是保全素志?还是奋力行道?在这种难题 下,作者吴敬梓忽然做了一个很意外的解决:当庄绍光正要向天子奏对的顷 刻,忽然头顶心一点难忍的疼痛,竟使他当时答不出话来。回来除下头巾, 发现里面一个蝎子,他笑说:“藏仓小人,原来就是此物,看来我道不行了。” 第二天自己又揲了一个蓍,得“天光遯”,于是此后庄绍光主意便定,一心 恳赐还山。这显然是一个避重就轻或者有意晦涩的描写,以西方小说的观点 看,可能是难以接受的。而反过来,这种遁入神话的技巧,却是中国小说里 穷而后通的常法,它把艰苦的人事挣扎化成一个含糊隐约的神谕。在艺术上 的得失,或许是张力的削弱,而也可能是表现了暗示的简洁。总之,庄绍光 在表面上做了一个不选择的选择。但对作者来说,庄绍光的事件并没有就此 平息。不久,在归途上,他由一对老夫妇的暴死和“走尸”(僵尸)的恐怖 景象自悔说:“吉凶悔吝生乎动”,京师应诏还是由于“到底是义理不深”。 作者在这里让他去自讽了一番。然而庄绍光悬崖勒马,问题的症结还不在这 里。天子赐他玄武湖隐居,他们夫妇搬到湖中大洲上住,“门口系了一只船,要往那边,在湖里渡了过去;若把这船收过,那边飞也飞不过来。”从此坐 拥山水,果然是世外高人。但是有一天,这个封闭式的宁静还是被扰乱了。 逮捕倾慕绍光高名而来的虞信侯的官兵,千枚火把,把花园团团围住。世网 是难逃而且不可逃的。即使是优越的心智,也仍旧要被牵回到人类普遍生存 的环境里来。因此吴敬梓不以为庄绍光的高蹈便解决了问题。和庄绍光君子 之悔相对的,是余大先生的暧昧。余大先生和余二先生洁身自爱的行止,在 五河县的势利薰心之中宛如云隙中一片蔚蓝的天光,但是在无为州关说人命 的事,固然是白璧之瑕,在南京向迟衡山、杜少卿请教郭璞风水,也还有几 分犹疑。余大先生有知识分子向善的良知,但是现实问题的驱迫(例如需钱 葬母),向传统权威的惯性服从,诸如此类,尤其是书生性格的缺乏独立特 行的见识,也终将使一个人迷途。只是余大先生是一个暧昧的人物,他内心 里,究竟有过怎样的迷惑和忏悔,作者完全用浮云掩月的方式交待过去。

      吴敬梓藉上面这几个人物,在《儒林外史》里构造一个可怀疑的世界, 以对既存的价值观提出种种质疑。然后吴敬梓又撇开这一群人,作了一个完 全不同的假设,就是:在这一班士子的徬徨无主之外,仍旧有某种确定的价 值或信念,可以永恒规范人生是不是可能的?这层意思吴敬梓用祭泰伯祠一 事作最高象征来描述。为了泰伯祠,作者特别引出虞育德这个角色。并且把 虞育德塑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完美典型,他除了具有农村型的朴实敦厚的 天性以外,并且笃学而励行。他的降生也有一个小神话的预言,他父母祷于 文昌求子;文昌君赐了一个字条是“君子以果行育德。”他确实是一个果行 育德之士,他有比一般士人刚强得多的道德意志;因为这个缘故,也就很幸 运地在他个人的世界里建立了一个稳固的信念,就是他不懈地理智地抱持着 古典的理想,永远努力实践古人的完美品德。主持泰伯祠的祭祀,应该就是 虞育德这一种精神事业的最高象征了。吴敬梓要把一个知识分子高尚而庄严 的心灵,投像在古典的仪式上。他似乎要藉恢复古老的礼乐制度,来回忆往 昔的楷模,和对于古典文化的信念(仪式是信仰和崇拜的表征)。据说泰伯 祠的祭祀,当时非常成功;而虞育德也成为一个雕塑型的纪念性人物,他完 善的精神凝结在每一个刻面上。他整个人格的表现,是一个妥妥帖帖的完成 式(请注意他一大半故事都是追述的),无论是庄绍光或王玉辉式的疑虑都 不能来扭曲他的形象。但是,这个事业是否真能永恒呢?祭泰伯这一仪式, 事实上并没有信仰的热情,而只是理智的瞻顾——泰伯避太王传位而逃隐, 断发纹身,永居草野;迟衡山、杜少卿发起建祠的意思,不过是藉此颂扬隐 退的高志以自白罢了。——吴敬梓不厌其详的条述祭祀的每一细节,制造了 堂皇逼真的气氛,但是在这种错觉之后,却是形式的枯燥;不错,整个祭祀 的过程只是形式的追溯,和理智的模拟,而独缺少某种生命的热情。缺少热 情的东西可能也无法长远存在,于是,虞育德本身虽然逃过了吴敬梓正面的 批判,但泰伯祠终于很快地颓坏了。王玉辉来南京的时候,他拂去灰尘才看 到当年的仪注单和执事单,乐器和祭器都锁着;全书收场的时候,最后呈现 出的泰伯祠,更纯粹是废墟的荒凉:远望大殿的屋山头倒了半边,大门倒了 一扇睡在地下,里面空无所有,槅子楼板不剩一片。唯有小孩子在门前踢球, 老妇人在丹墀挑野菜。古代的碑碣是要倾颓的;虞育德并不能藉仅仅激于义 理的善,就把往昔完美的道德世界重新建立起来。

      而这个譬喻还不够,其他方式的落空仍旧还会不断的上演。泰伯祠大祭 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一些非常异样的画面,带着神话和传说的诡秘色彩,闪现在山野和荒边。郭孝子万里寻亲,萧云仙明月岭救难,以及青枫城的功业, 确实和前面那一班闲无所事的文士不同。吴敬梓似乎是想在接近尾声的时 候,努力再藉寓言式的想像有所振作,可是结果他还是不可避免的用了嘲讽 的手法。郭孝子精诚所至,可以克猛虎化恶人,但是却终于不能感动自己的 父亲;萧云仙文治武功,耕作教化,俨然是一个理想国的构图,结果也是海 市蜃楼。所以这两个故事和泰伯祠布景虽异,而本质相同,他们虽然努力以 理想主义自负,暂时逃过了形式的失败,结局还是一样的空洞。

      于是,在庄绍光的犹疑和虞、郭、萧等人的果行之间,又有了杜少卿的 率意而为。吴敬梓显然把少卿放在最了悟的一个层次上,如余大先生的含混, 王玉辉的迂执,对少卿是绝不可能的;他也无需像庄绍光一样在犹疑中选择。 他虽被人当糊涂少爷去欺骗,被人当败类去嘲骂,可是他了然无碍于心。千 金散去,认为是快意豪举,河房蜗居,也不悔典当度日,而这一切并不仅仅 说明少卿具有倜傥不群的个性而已。少卿在豪杰的慷慨之外又复别具内涵。 他对古典文化深具敬爱(例如捐助泰伯祠最慷慨),但谈起古人却另有见解(如说诗经);他既然能够痛斥风水的愚妄,当然也能明白王胡子黄大这流 人的狡诈贪婪,可是他终于还是以赤子之心去包容施舍;对于求助于己的(像 鲍廷玺、郭孝子等),他怀着古代的道义精神;对先祖的怀念,流露着高尚 的家族情感。总之,杜少卿具有一个古典而同时又浪漫的精神人格。另一方 面,他和庄绍光一样,以辞官为高,然而却从来没有兴起过做岩穴之士、高 蹈深隐的念头——假如他真羡慕过像庄绍光那样的玄武湖生活,他大可以早 早买山而居的。娄敬亭临终劝他趁家业未尽之前,到南京去做些事业,但是 在南京却是高兴起来就夫妇去游游山,或者交结自虞育德、迟衡山、以至季 苇萧这些不等的人。“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少卿似乎在追求着这一种 境界。他不关心世俗的利害,但对生存的利害,应该是极透彻的,所以他虽 然对虞育德极为钦敬,却从来不加以模仿;他似乎不打算建立任何固定的成 败利钝的价值观。他只抱着“以无厚入有间”的态度,在艰苦的生存中争取 一分从容;因此家产挥尽,对他不是丧失什么,而是让他充分自由地,以不 分町畦的身分投到广大的生活场中来。而,尤其超乎这一切意义之上的,是 少卿具有《儒林外史》里其他人物所从来没有表现过的一种品质,就是一种 纯洁而诚挚的情感的品质。像季苇萧、萧金铉那种没心肠不去提它,匡超人、 牛浦郎是极端私己的自爱;杜慎卿、庄绍光也不免自好自爱;郭孝子对父亲 的苦孝,余二先生对余大先生的手足卫护,可以说是天伦之音,但总让人感 到基于天职的成分甚于感情。唯有少卿不然,他对祖父、父亲怀念的敬爱, 常常被人利用为骗取好处的进口,他对忠仆故旧的诚挚之爱,使他超越了贵 贱尊卑的形式;他对妻子的知己情爱,使他遗礼弃俗,纯纯然如天真童子。 当他面对恶人恶事时,他毫不犹疑地立刻报以愤激,当他目睹悲苦,他不自 禁地攘臂而起。他的情感永远像溢满的泉水一样的湓涌。在《儒林外史》这 样一本书里,而描绘了少卿这样的人,真正是可惊异的事。像季苇萧以至于 庄绍光等固然不足以窥少卿情感的堂奥,而尤其具有反省意谓的是,以少卿 这样情感品质的人物,和作者有意塑造完美的虞育德比较,就产生了一个相 当重大的意义:假使我们说虞育德归结还是一个失败的角色的话,那么,他 缺少的正是少卿的这份天禀。虞育德的善和少卿的善并不在一个天地中。我 们不妨把虞育德水中救人的善行和少卿种种冲动的豪举比较,前者是理性的 道德理想主义,后者则纯然是浪漫的精神。无疑的,理性的善行是可尊敬的,但不一定能把握存在的本质,我们或许能肯定地说,作者似正企图以少卿这 样角色把人类从虞育德那冷静的纯然知性的宇宙里交换出来,因为由生命来 表现的美德,不是雕刻在坚硬的石碑上的,而是在温暖的蠕蠕而动的心田上 呵养出来的。少卿差不多是作者赋予了最丰富的人性的角色了。他被保有了 完整性,因而没有前后牴触的自讽举动。然而尽管如此,少卿不自讽,而人 生却酸苦地讽刺了少卿,秦淮卖文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后来竟至于追随虞博 士漂流寄生去了——形式上和季苇萧简直没有差别。则不后悔又何如?他对 余大先生说山水朋友和天伦自足的快乐,虽然不会是遁辞,但是和浮士德最 后颂赞生命的那一种衷心的欢悦,相差实在太远了。像他这样本性原是极慷 慨自负的人,虽然始终不违初衷,行其所愿行,可是整个生存过程的空虚, 他应该有某种无从言说的痛苦。而且从社会的生存看,少卿也不免还是个浮 游分子,他仍然反映了一个失去重力的世界,一个只有属于个人的哲学并不 足以维系普遍生存的空虚时代。

      除非比少卿心灵更素朴的人物可以心安理得,生存无憾,像蘧太守和蘧 景玉父子,薄田敝庐、唱曲吟诗可以消遣;像鲍文卿守己行仁,一片朴实的 恻隐,但不久作者就让蘧公孙代替了景玉父子,以鲍廷玺代替了鲍文卿。往 昔纯朴自足的理想已经结束(蘧太守、蘧景玉、鲍文卿的死,在书中特别被 提到,尤其蘧景玉英年早逝,应该不无意义。)至于书末最后四个市井奇人, 也不过聊以寄意而已。

      总结之下,《儒林外史》差不多展现了中国文士社会的传统生活全貌,这里面虽然有许多结构上的层次,但都重叠在一个基点上,就是所有的生命 都被投到“无用”的和“废置”的情境;只是被生活的浪潮无意义地追逐着。 这个“无用”和“废置”的痛感被吴敬梓用闪避的和哑口不说的方法掩饰过——全书实在缺少充分的心理呈现和内在自白——他让他的人物只有客厅式的谈话,而绝不曾出现角色的内在互诉或自诉。但这只能算是吴敬梓一半的 过失。中国传统的生活态度本来就是这样的。而且这外表的闪避和含糊,其 实也某种程度地反映着内在。柴霍甫笔下的“多余的人”会在一番挣扎之后 自裁(例如伊凡诺夫、和海鸥里的特里波夫),可是《儒林外史》人物却无 止境地在忍受丧失信念,被废置、和流浪度日的生涯;既不断然反抗现实, 也不完全弃绝现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物并没有足够的道德意 识,来从事严肃的选择;而另一部分则遁入儒家的容忍,和道家的逍遥这两 条现有的路子上来。但无论如何,这并不表示个人对生存意义的寻求已得到 了真切的答案。事实上,吴敬梓已经做了这样的结论:“风流云散、贤豪才 色总成空”(五十四回收场诗)、“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末 回终场诗)。也许我们可以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最彻底的一部描绘知识 分子虚无思想的作品。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1979 年版)

  • 真正促进成交的,不是诱人的外在条件,而是内在的恰当动机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27 04:57:56

    拿破仑·希尔25岁那年,接到一个采访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任务。

    因为他提前做足了功课,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卡内基侃侃而谈。采访结束,卡内基问他,是否愿意接受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用二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世界上的成功人士,但没有报酬。

    他微微愣了一下。不过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

    “我愿意!”他响亮地给出了答案。

    卡内基也怔了一下,不确定地询问,“你真的愿意?“愿意!”卡内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抬手,漏出了紧握在手中的手表:如果你的回答时间在60秒之外,将得不到这次机会。我已经考察近两百个年轻人,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这么快给出答案。

    第二天,卡内基带他采访了当时最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再之后,又通过卡内基的联系与帮助,希尔认识了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乔治·伊斯曼(发明家、柯达公司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等著名人物,他结识了政界、工商界、科学界、金融界等卓有成绩的近500位成功者。这些成功人士的真实见解成为了拿破仑·希尔一生的资本。

    之后,他根据这些研究写了《黄金法则》、《思考致富》等一系列著名的成功学书籍,为年轻人指点迷津,成为激励千百万人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教科书。他不仅成为美国社会享有盛誉的学者、激励演讲家和教育家,畅销书作家,而且还成为两届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顾问。

    同样《成交法则》这本书也是根据卡内基、亨利·福特、爱迪生等我们所熟知的商业、金融和教育等领域里卓越的业界领袖的成功推销经验,以及拿破仑自己的推销原则和谈判技巧整理而成。

    销售技巧不只适用于商品和服务,也适用于自我推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教会我们如何运用专业推销人员所用的营销策略和工具,成功地推销商品和推销自己,从而为成功的人生搭桥铺路。

    01 专业的销售 离不开恰当的动机

    “动机是种子,有了种子,销售才能发芽。”

    有一次,我无意间在知乎上刷到一篇写《天道》的剧评,因为之前看过这部剧,就饶有兴趣地点了进去,作者总结分析得很到位。

    其中说到,这部剧为了通过审核,前前后后删减了很多精彩内容,才得以与观众见面。并且此处还插入了一段删减的视频,确实是我在剧中没有看到过的。

    接来下,就是引导读者要想看全部内容最好是阅读原著,同步插入了原著图书的买购链接,我基本上没有犹豫就果断拍下了那本书。

    这个作者就是巧妙地在读者心中种下了动机(剧中有删减)的种子,很容易就促成了销售。

    知道怎样把动机注入潜在买家思想的人就是专业的推销员。他们之所以专业,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潜在买家自身的想象力,让想象力为他们所用。

    书中举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已故的威廉·哈珀博士曾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在任时,希望在校园里建一幢新楼,估计造价100万美元。但他手头掌握的资金不够,只能从校外筹集这100万美元。

    因为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用寻求捐款的方法,肯定是不容易实现的。哈珀博士巧妙地制订了一套计划,他并没有向富人软磨硬泡寻求捐款,而是搞了一次销售活动来筹集所需的全部款项。

    哈珀博士是怎么做的呢?

    芝加哥有两位百万富翁,且两人互为死对头;哈珀博士明知这一点,却选了他俩作为潜在捐资人。

    哈珀博士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先是“中和”了潜在捐资人的思想,又在适当的时机成功地在其心里播种下了动机的种子。

    我们看下哈珀博士是如何把动机这粒种子巧妙地种进沃土的。哈珀博士选择了其中一位富翁,这位富翁掌握着芝加哥的有轨交通系统。

    “首先,我想对您说,您为芝加哥人民建造的这套有轨交通系统真是好,我打心底佩服您。”(先“中和”潜在捐资人的思想状态。)

    “这大概是全美最宏大的交通系统了吧。只是我想到一个问题:您建造了一座属于自己的丰碑,可是,等您百年之后,人们会忘记是谁建造了它。”(开始在动机上做文章)

    “我真心希望能看到您建造一座永世长存的纪念碑。我曾想过一个计划,按这个计划,您可以建造这样一座纪念性建筑。可是,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拿走诱饵,让想法更加诱人)

    “我想过为您争取一个机会,在本校校园修建一幢壮丽的花岗岩建筑,但是,有几位校董想把机会留给某先生。”(提到富翁死对头的名字)

    “我是力挺您的,于是专门过来问问,您能否想个办法,助我为您争取到这个难得的机会。”……

    最终,捐资的富翁变成了推销员,哈珀博士成了买主,并被捐资人说服接受了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捐资人还要哈珀博士保证一定设法让董事会接受这笔钱。

    董事会接受了这张支票。造价百万美元的大楼至今屹立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这座大楼便是无声且醒目的证明,并且大楼上有捐赠者的名字。

    书中多处提到要先“中和”买家的心态,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先改变买家的心态,再把事情推向高潮,一举成交。

    就像农民在播种前先耕地,把土地整好了,才能播种。如果潜在买家心态消极,推销员怎么可能在他的心里播下欲望的种子呢?

    专业的销售始终离不开恰当的动机。一但恰当的动机被注入潜在买家的心里,销售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促进成交的,不是诱人的外在条件,而是内在的恰当动机。

    类似这样精彩巧妙的推销方法书中还有很多,读者可到书中详细领略……

    02 以诚相待,立身之本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国王挑选王位继承人,对被选中的几个孩子说"谁能让手中花盆里的种子开出最美的花,谁就可以做国王。

    一年之后,所有的孩子都来了,捧着盛开着各种美丽鲜花的花盆,只有一个孩子捧着一个空花盆说;我浇灌了一年,可是没有开出花来。

    最终,老国王却让这个孩子继承了王位。因为种子是煮熟的,根本开不出花来。是孩子诚实的品格打动了国王,国王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安邦治国。

    诚信是人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也是做人之根本。

    真正卓越的商业领袖不是靠阿谀奉承取得业绩,而是以诚相待,以信任为基。

    有些人之所以可以让自己成为他人眼里不可或缺的人,凭的就是为他人提供超值的服务,这样的人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是别人靠挖空心思奉承所得不到的。

    书中讲了一个拿破仑·希尔本人的谈判案例:

    经济大萧条的那段时间,拿破仑·希尔关闭了纽约的办事处,搬到了华盛顿特区,打算等到大萧条过去再恢复业务。但几年过去了,大萧条反而更严重了。

    希尔不能再等下去了,他要在华盛顿起步,需要在报纸上做广告,报纸版面费用2000多美元,但他没有这么多钱。他打算去找《华盛顿星报》的广告总监勒罗伊·赫伦上校谈一谈。

    希尔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奉承赫伦上校,跟他说自己的报纸办得多精彩,曾经写下多么辉煌的历史等诸如此类的话;二是跟赫伦上校诚实地摊开底牌,并告诉他自己的真实需求,以及手头资金紧张等这些令人尴尬的问题。

    几经权衡,拿破仑·希尔选择了坦率直白。

    他是这样跟赫伦上校说的:赫伦先生,我想借《华盛顿星报》搞一次广告宣传,准备做一个系列公开课,讲讲个人成功学。我要的版面大概需要花2500美元。问题是我现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我请求赊账……

    赫伦上校听了希尔的陈述后,马上答应了赊账。后来,待这笔交易完成,广告费也付过后,希尔再次拜访了赫伦上校。他问赫伦上校为什么当初明知道他没钱,也没有本事还账,还决定赊账给他。

    赫伦上校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我赊给您的是信用。”

    并解释说:”您手头拮据,而您没有刻意掩盖它。没有试图欺骗,没有装样子刻意给人留下好印象。

    “试想,拿破仑·希尔要不是以诚相待,而是靠别的与赫伦上校提要求,能办成此事吗?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诚信是立身之本。

    现在的社会环境,大家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热衷于赚热钱、快钱,出现了很多网红直播带货,一开始做得兢兢业业,服务有佳,得到了很多粉丝的支持和认可,也给网红主播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和收入。

    有些直播带货的网红火了之后,经受不住各种利益诱惑,频频爆出网红翻车现象,某某网红卖假燕窝、某某网红偷税逃税等问题。

    归根结底这些都是诚信出了问题,他们忘记了当初带货的初衷,辜负了粉丝的信任和支持。时代再变,赚钱再多,老祖宗的优良品质不能丢。

    佛家讲的,因果轮回,果报真实不虚。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线,守原则。否则,轻则断了财路,重则自毁前程,很难再建立信任。

    莎翁说过:没有比诚信更珍贵的遗产。可见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是先进文化的标志。

    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真诚待人,才能与人建立持久地友好关系;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03 学会自我推销,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生活就是由一系列连绵不断的变化构成的,环境在变,经历也在变。我们日复一日地经历着生活的千变万化,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与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的人。

    人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他人日常接触、交流时不生龃龉、不惹矛盾以及对自身言行的把控和调适。要做好把控和调适,需要对销售技巧有较好地了解。”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职业不同,但其实,大家都是推销员,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专业地售卖东西。

    从政的人必须自我推销,这样才能加官进爵;工薪人员要自我推销,这样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书中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条漫长的、不间断的销售活动链。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把谦虚当做是一种美德,认同“是金子总会发光”,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我们很多人过于谦虚,不会积极地表现自己,为自己争取机会。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为人谦逊。

    他有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每次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他就谦虚地说:“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因此,黄公二女丑恶之名远播,到了婚嫁年龄,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亲。

    卫国有个人死了老婆,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家跟黄老相公求娶他的大女儿。等到婚礼完毕,揭开头巾一看,发现新娘竟然是个绝代佳人。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这才知道黄公过于谦虚,存心把自己的女儿说丑的。于是,二女儿才有了许多名门望族来争相提亲。

    谦虚本来是种美德,但过分了就会变成坏事。

    约翰·肯尼迪夫人住在白宫时,虽然大家知道她是总统夫人,但其实她是靠自己出名的,原因就是她有专业的造势高手为其出面运作。

    可能有人觉得,美国总统夫人这身份都这么显赫了,不需要搞什么造势推销。但是肯尼迪夫人知道,一个人再厉害、再重要,也不可能厉害到或重要到无须精心设计、造势,便能自行提高名声的地步。如果肯尼迪夫人不懂推销自己,她可能根本成为不了总统夫人。

    正如书中所说:“人这辈子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自我推销,铺路搭桥,朝着某个明确的目标努力。

    ”尤其是面对当下竞争如此强烈的生存环境,学会自我推销,可以说是人生的必修功课。

    总结

    我不是专业销售人员,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读完此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它改变了我之前对商品推销和自我推销的理解和认知。

    一直以来都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看过本书后,才明白,人还是应该主动一些去生活,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书中列举的成功人士案例,无一例外都是很会自我推销的高手,或者有自己的集智策划团队,可见学会专业的推销是助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方法,从这一点讲《成交法则》值得每个人学习。

    书中还有很多营销策略和方法:销售大师们在框定潜在买家时,首先会寻找最合理的动机去影响和“中和”买家的思想,书中详细列出了让潜在买家最无拘束的九种基本动机。

    还有,集智策划、专注、自我暗示“三则合一“的使用,框定潜在买家,成交的艺术等,这些内容更加专业,专业推销人员很有必要认真学习一下,定会受益匪浅。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多(520+)
  • 好评多(436+)
  • epub(102+)
  • 快捷(78+)
  • 赞(293+)
  • mobi(632+)
  • 格式多(116+)
  • 盗版少(650+)
  • 目录完整(617+)
  • 字体合适(246+)

下载评价

  • 网友 濮***彤: ( 2024-12-22 06:06:38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利***巧: ( 2024-12-11 20:07:06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车***波: ( 2024-12-20 16:16:3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辛***玮: ( 2025-01-08 09:14:3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步***青: ( 2024-12-11 21:16:07 )

    。。。。。好

  • 网友 汪***豪: ( 2025-01-04 23:15:4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冷***洁: ( 2025-01-03 20:48:17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冯***丽: ( 2024-12-18 07:34:55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宫***玉: ( 2024-12-17 01:38:31 )

    我说完了。

  • 网友 孔***旋: ( 2025-01-03 11:21:5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芮***枫: ( 2024-12-28 23:46:28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訾***雰: ( 2024-12-10 03:29:23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