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沉思冥想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15

沉思冥想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沉思冥想精美图片
》沉思冥想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沉思冥想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008093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
  • 页数:84
  • 价格:2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15

内容简介:

本书是萨提亚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萨提亚生命能量之书”系列之一,更是家庭关系调适与建立完满人格的典范指南。冥想时,萨提亚通过教导人们反思自己的内在进程、感受自己的生命能量来让自己获得内在的平静,并聚焦于新的、积极的可能性。《沉思冥想》中这些简短的言语冥想和激励可以帮助读者进行自我觉察,主导自己的内在世界。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自己、迎接未来,可以作为晨起的习惯帮助我们清理思绪、迎接工作。书中所见的绝大部分冥想方法,都是萨提亚在培训的开始和结束时会用到的。本书适合反复阅读,从头细细品味,每天早晨从中选出一到两种冥想方法,花几分钟时间去思味其中所传递的正能量信息。本书系共包括:《沉思冥想》《心的面貌》《尊重自己》《与人联结》


书籍目录:

选择/01

你是完全的/03

学习前的准备/05

欣赏的讯息/10

成就/12

真我/14

择善固之/16

呼吸/20

生活在美梦里/22

新的一天/24

生活的你/28

脚踏实地/31

在你面前的门/36

刚才/41

新的可能性/46

你感觉到了什么/48

结合/51

你是宝藏/56

活用你的身体/58

你的指挥塔/60

活力与自由/64

共处/65

共享/67

新的现在/69

自由的河/72

再会/78


作者介绍: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家庭治疗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称她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五位治疗师之一”,是西方世界十位评价最高的治疗师中唯一的女性。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沉思冥想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沉思冥想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沉思冥想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萨提使冥想帮助个人提高自我价值和沟通模式。

她的冥想内容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引导冥想者联结自己的能力和内在资源,从而体会到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各种困难并做出抉择;二是引导冥想者察觉自己每一刻的状态,即与外界环境互动所产生的反应,包括情绪和思想而这正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一说到“沟通”,我们往往指的是个人与他人的接触,却忘记了与自己的接触也是沟通的部分。冥想便是学习自我沟通的方法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周围的人是我们主要的导师,我们继续学习之后,或会发觉以前学过的东西,如今有的已不再适直。

我们可以感谢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曾教导了我们,但我们仍需继续向前,放下不再适宜的,学习所需要的

我们拥有无限的希望,但要是我们封闭了新事物的进入通道,或是忘记了曾经走过的征途,我们拥有的希望就会受到限制


新的一天开始了。

它可能会带给你许多

你预料不到的东西,

这些东西尚不能说是好是坏,因为这一天还没有过完。

请容许你自己

充分吸收

这一天带所来的一切。

允许你自己

只选取那些

适合你的。

为你那拣选的本领感到骄,

为了丢弃那些不适合你的而觉得损失。你可以发觉到

这种智慧,

是我们爱自己的方式之ー。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是萨提亚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萨提亚生命能量之书”系列之一,更是家庭关系调适与建立完满人格的典范指南。冥想时,萨提亚通过教导人们反思自己的内在进程、感受自己的生命能量来让自己获得内在的平静,并聚焦于新的、积极的可能性。《沉思冥想》中这些简短的言语冥想和激励可以帮助读者进行自我觉察,主导自己的内在世界。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自己、迎接未来,可以作为晨起的习惯帮助我们清理思绪、迎接工作。书中所见的绝大部分冥想方法,都是萨提亚在培训的开始和结束时会用到的。本书适合反复阅读,从头细细品味,每天早晨从中选出一到两种冥想方法,花几分钟时间去思味其中所传递的正能量信息。本书系共包括:《沉思冥想》《心的面貌》《尊重自己》《与人联结》


精彩短评:

  • 作者:我是卢俊 发布时间:2014-04-14 18:05:33

    执掌最为危难中的美联储8年的犹太大佬——伯南克——《时代》杂志的风云人物——退役之时说出了金融的本质和使命,四堂超级精彩的讲座,绝不负名家之称。巴曙松翻译并强烈推荐。

  • 作者:j_haven 发布时间:2016-06-01 15:07:16

    心灵

  • 作者:邓若虚 发布时间:2018-11-27 11:54:34

    很薄,但很有帮助。值得多次翻阅。冥想的概念在目前越来越需要更多人认识了,书中的冥想内容语句也很准确,击人心,可以用来练习。很高兴遇见。

  • 作者:芝麻为谁开门 发布时间:2022-01-30 04:05:45

    2022-012。是冥想引导的书,有录音的话,可以试试。

  • 作者:买包纸的小行家 发布时间:2021-11-26 22:51:55

    想找录音

  • 作者:BlueJophy 发布时间:2018-06-28 21:26:02

    一整本冥想引导语,挺好的,比网上搜到的好。可以做一些结合。这本书是不是应该背诵全文?或者读熟?目的是引导别人冥想


深度书评:

  • 所有的情绪都是我们对外界干扰的反应

    作者:麦兜萌萌哒 发布时间:2019-09-24 08:58:43

    萨提亚:帮助人们更幸福,更快乐,更成功。

    一、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家庭是我们成长和治愈伤痛的主要系统,亦是我们情绪问题的主要来源。

    二、宗教领域的冥想往往是一种通往宇宙至高无上的境界,已达到超凡脱俗的途径。

    三、萨提亚提倡的冥想是一种帮助个人提升自我价值的沟通模式,包括

    1.引导冥想者连结自己的能力和内在资源,从而体会到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各种困难并做出抉择。比如当你不愿意做一件事时,思考为什么不愿意做这件事?这件事有什么困难从而最终决定如何去完成这件事。

    2.引导冥想者观察自己每一刻的状态,与外界环境互动所产生的反应,包括情绪和思想。而这正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所有的情绪都是我们对外界干扰的反应。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对一切事情保持平静之心。真正达到吴志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的境界。

  • 关于 社会分层十讲

    作者:ben_gx 发布时间:2023-02-09 22:58:38

    读清华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的《社会分层十讲》。私货在最后。

    综述:

    熊彼得认为,既有的社会结构……就像一个旅馆,旅馆总要住人的,但是,居住在旅馆客房里的人总是流动的,不同的人都可能住在一个高档的客房或者一个低档的客房里。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公平观,一种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要实现公平就是要取消层级机构(可称为“消除差异公平”),另一种认为分层结构本身的差异难以消除,公平是指人或人群进入这些结构的过程是公平的(可称为“准入公平”)

    社会分层可以有许多标准,其实也就是对于可以占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分类,有十种最为重要的资源: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以上为三种经济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人力资源。

    研究社会分层的目的有很多,从大的宏观政策来看,其意义在于可以发现具有真实社会活动和社会互动意义的社会共同体。

    阶级究竟是职业地位不同的群体,还是社会关系不同的群体。

    传统三流派:

    马克思认为,阶级形成有两个阶段,初级是自在class in itself,高级是自为class for itself,自为阶级会维护阶级的利益。

    韦伯认为,阶级不能像马克思那样单从经济角度分,应该从三个维度: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这三种情况并不分立,而是交织在一起。同时,韦伯频繁使用“共同体”这个概念,也就是“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而形成的的一个社会关系”,并且需要产生互动。共同体成员内部有互为取向的行为,外在表现为互相认同。共同体需要通常会维护自己的圈子,包括门当户对的婚姻、垄断特权的获得方式(设置禁忌)以及发展出特殊的文化方式。韦伯认为,仅仅因为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受雇佣就把人们分为一个阶级(例如律师、矿工、医生、清洁工、经理和卡车司机都视为无产阶级),这样是滑稽可笑的。

    涂尔干(欧洲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不同团体的统一体,每一个团体都要做好自己良好的运转。其主要观点在于社会分工是必须的,人的才能知识技术水平也不一致,因此有能者为之,而且要保持社会角色的配置比例合理,关注的基本点是社会整合。涂尔干也特别注意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新社会结构(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机械团结)

    新马克思:

    新马克思主义在分析企业家时注意到,企业家阶级也可以分为三类:资本家、财产继承者和专业管理官僚。其中第三种有两种准入方式:通过管理工作的职业生涯逐步升迁,或者文凭准入。同样的,劳工也开始分化,至少有三个群体:高技术工人(并开始与工程师和白领融合),半技术工人(技术水平跨度大),无技术工人(日益减少)。因此,想要让工人团结起来十分困难。同时他们也认识到,阶级冲突开始制度化,也就是形成了处理阶级冲突的制度,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紧张关系被制度缓和化了,阶级斗争的方法、武器和技术被置于制度的有效控制下,阶级斗争变成了劳资双方对工资水平、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的谈判或协商。另外阶级斗争还会叠加到其它维度的冲突(例如种族冲突、宗教冲突、城乡矛盾冲突等),当叠加在一起时冲突强度提高,当分散时强度会降低。

    应当注意到,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有很大的目标、取向上的差异:马克思研究的是如何利用上述条件,组织无产阶级的斗争;而新马克思主义(例如达伦多夫)则研究的是探索控制和管理冲突的方法,他们(例如马尔库塞)还认为,马克思当年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失去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基础。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白领和非生产工人比例大增,工人阶级革命性的环境条件已不复存在,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人阶级已经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不再具有领导阶级历史使命的能力。相反,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上升以及对核战争的恐惧合在一起,化解了社会矛盾,冲淡了阶级斗争。

    新马克思主义还对阶级的定义发生了疑问,列宁强调阶级是生产体系中的不同集团(阶级是纯经济范畴),而新马克思主义(例如普兰查斯)则认为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阶级是意义广泛的社会范畴)

    传统的理论认为,富裕的中心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土地价格暴涨、劳动力供大于求,这样资本在发达地区的增长就受到限制,于是资本和劳动力就会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但是新马克思主义发现,发达区域越是聚集了高水平的人才,经济发展能力就会越强,极高素质劳动力的价格不但不会下降而会继续上升,于是发达地区把人才从不发达地区吸走(马太效应)。

    新韦伯:

    新韦伯主义从市场角度分析,有三种重要的市场能力,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教育或技术资格的占有,对体力劳动力的占有。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固有特征就是,并没有为阶级之间的流动设置正式的、合法的障碍。例如社会流动机制分开放型和封闭性,无论是代际流动(父子)还是一个人一生的的职业变迁,流动的封闭性越强,则阶级内部成员的一致性就越强,因为封闭性有助于群体形成共同生活经验。同时他们还强调消费模式是影响阶级结构化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生产一侧)。

    新韦伯主义(例如吉登斯)认为,只有当人们受到一个具体计划的激励,只有当人们有了一种可以带到现实中来的可以选择的秩序,不满的情绪才会变成一种革命意识。而相对剥夺不可能促进革命意识,只能促进冲突意识,只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才能促进革命意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使得工人阶级无法认识到这一明确的政治目标。

    新韦伯主义(例如帕金)扩展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认为除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任何一种社会排他都可以定义为剥削,这种排他被称为社会屏蔽,即阻碍他人进入某种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圈子。历史上等级制、血统论、贵族制等都属于社会屏蔽。现代资本主义避免了这些,在表面看起来是开放的,但是采取了两种屏蔽:财产制度(屏蔽他人获得财产,维护财产所有者的权利),专业资格、技术证书制度(决定职位的进入权)。帕金研究了苏联和西方,发现两者都宣称不论出身选拔人才,实际上统治集团都更有利,其子女都更容易实现地位继承。

    另外,向上流动的政治意义在于,将底层阶级中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人提供了逃离下层阶级的通道后,他们升入了中产阶级,意味着他通过个人努力解决了社会地位低下的问题,就削弱了试图通过集体活动解决整体社会下层阶级命运的努力,即将潜在的政治领导人吸收,使他们从左翼变为右翼(保守派)。而相对的,向下流动的政治意义在于,向下流动后的家庭主观上更多的还认为他们在原来的阶层里,现在的情况只是暂时的,这样中产阶层的政治认同不会被抛弃,他们会求助于个体的调整,而不是集体共同的行动。同时,这种家庭上下波动(可能需要下一代人完成)形成了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缓冲,避免了上下阶层之间的冲突。

    中产阶级的价值、社会态度观往往表现为:尽力保持小的家庭规模、重视教育、强调声望、表现出个人主义文化而不是集体主义文化(属于工人阶级),通过个人行动而不是集体行动球的个人地位的上升。

    新涂尔干与功能主义:

    新涂尔干主义(例如格伦斯基与索伦森)的调查发现,人们在放弃阶级认同的同时,更多认同于具体的职业群体。这主要是因为在工业化早期,人失去了完整的技术,劳动变得同质化,从而造成了劳工的团结。而后工业社会出现了相反的倾向,不仅对技术劳动者,而且对体力劳动者的技术要求都提高了,削弱了聚合体式的阶级的团结。

    在民间,兴趣群体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群体,比如粉丝、早锻炼、广场舞等。他们也会发挥整合功能,但是功能有限,组织松散,聚得快也散得快,因此只能作为职业群体的补充。

    美国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即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完成,同时地位、报酬也相应不同。

    美国功能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分为六类:谋生手段、建立家庭、教育子女、闲暇活动、宗教活动与社区活动。

    林德夫妇研究了192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某小镇,当时生产阶级占71%,经营阶级占29%。

    沃纳研究了新英格兰州的一个小镇,上上层(名门望族,如大商人、金融家、高级职业者,有很高声望)占1.4%,下上层(新生富裕家庭,如新兴产业的业主,渴望与上上层联姻,社会声望不高)占1.6%,上中层(中等企业所有者、商业所有者,财产所有者、专业技术人员,有郊区独立住房,有一定社会声望)占10%,高阶层一共占13%。下中层(是大众阶层的上层,如职员、白领、小商人、技术工人、神职人员,还包括少数族裔的成功者,财产不多,拥有住房)约占28%,上下层(体力劳动,如半技术工人、无技术工人,租房,能吃饱,没钱娱乐消费)占34%,下下层(无固定收入,失业)占25%。功能主义认为下下层道德败坏。

    帕森斯提出六种导向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分层地位要素,包括家庭亲属成员,个人品质(含素质)的差异,个人成绩成就,所有权与占有,权威,权力。其中前二者是先赋,其余是后天。

    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解释分层差异的合理性。辛普森指出,如果无法用功能的必要性、重要性角度来阐述(因为有些无法解释或测量的情况发生,比如不重要的位置得到了高额的报酬),那么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的模式解释,因为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可以测量。人才需要具有文化价值观、技术和权力,对应的人才的供应则受到训练和天赋、权力限制、特殊才能垄断、职业倾向与职业流动障碍五方面的限制。

    阶级结构测量:两种模型

    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分类(雇员属于工人阶级)认为美国约有90%的工人阶级,8%的小资产阶级和2%的资本家阶级。而新小资产阶级则认为专业技术、管理的雇员属于小资产阶级,但是为了与小商人、小手工业主等传统小资产阶级区分,命名为新小资产阶级,分为技术证书小资产阶级(智力财产产生收入)和非生产小资产阶级两种划分倾向(白领工作不创造剩余价值)。新阶级观点认为这些新的岗位属于一种新的阶级。三种标准阶级地位观点从所有权、剥夺权和职能因素出发,认为中间阶层的上部完成总体资本的职能,下部完成整体工人的职能。赖特认为小资产阶级对金钱资本和物质资本有控制权,但是没有对劳动的控制权,阶级地位很清楚,没有矛盾。赖特还进一步把控制程度分成了四个等级。另外,他还区分了占有和支配,发现在某些条件下,不占有也可以支配。

    赖特还认为,马克思和亚当密斯都认为技术分工是一种生产力的源泉,生产过程得以组织起来的方式就是一种生产资源,组织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性资源,而且在不仅在企业层面,还可以延伸到国家的中央计划机构。运用组织资产的行动就是对劳动技术分工本身的控制。组织资源如何被分配,也就是带来了社会关系呈现权力等级。

    拥有证书的技术专家用他们的技术统治在生产中无偿占有部分剩余价值。

    社会分层理论的新流派

    新自由主义的桑德斯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平等:法律法规程序的平等(判断人是根据其行为,而非其出身等),机会平等(可以平等地获得竞争机会,按照素质、功绩获得资源)和结果平等(绝对平均主义)。他们倾向于一和二,并且承认不平等的作用(即否认三)。但是批判者认为,市场力量奖优罚劣并非那么平等,成功可能是运气、努力或者企业家的某种特殊因素,市场无法分辨。批判者提出,一种不平等的存在,只有对弱势群体也有利时,这种不平等才具有合理性,也就是机会平等需要使得资源配置有利于弱势方才合理。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层秩序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经济——阶级社会,19世纪殖民主义时代,社会主要冲突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

    组织——阶级社会,20世纪前四分之三时期的帝国主义时代,国家被高度统一的官僚政治精英集团统治,经济管理中盛行福特主义(资本密集、大规模工厂、标准化生产、分解和简单化劳动技术环节、科层式管理结构);

    身份——习俗社会,全球化当今社会,社会分层主要产生于文化领域,主要是生活方式或价值观为基础的身份结构(由此推出阶级衰落,阶级分析失去意义)

    主张后工业时代阶级仍有效的流派认为,发达国家的阶级结构确实发生了变化,两元阶级模式变为多元阶级模式,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以阶级为基础的不平等继续存在。

    后现代文化分层流派指出,经济资本之外还有文化资本,学术成就表现了一个人的出身社会阶级,以批评经济学家那种只考虑金钱等物质资本的倾向。文化资本有三个存在形态:身体化形态(个人素质),客体化形态(文化物品或商品),制度化形态(文凭、证书、资格认证等)。文化作品在不同阶层间的受喜爱程度也不一样(可以称为艺术欣赏的阶层性?)。

    其它:

    传统的帝国是核心国家将边缘国家纳入宗主权范围,原封不动保留原有的生产体系,而资本主义扩张改变了边缘国家的生产体系,将其纳入了世界分工体系,并伴随着商品化,将自然经济中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市场化、商品化,将一切生产要素纳入可以获取利润的机制之中。边缘国家低廉工资的劳动者过多,造成了比例过高的底层社会,必然造成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剩余价值的大量转移,既是从国内底层传向国内高层,更是从边缘国家传向核心国家)。

    中国相关:

    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因素,前者是“农本商末”的意识形态,后者是内部扩张余地较大,缺少刺激出新科技和新经济模式的动力。

    中国改开前将阶级的意义大大高估,试图从阶级上解释所有问题,造成了荒诞事件乃至社会动荡,事实上阶级对很多问题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比例超过了上层向上的比例,90年代末期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就大大下降。阶层之间的流动率发生变化是阶层界限形成的重要特征。由于利益碎片化,中国阶级阶层的主观阶级意识并未形成,因此也造成了社会稳定。(阻止阶级意识形成可以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对于知识分子,毛泽东提出了他们阶级归属的三因素观点:家庭出身,生活条件,政治立场。家庭出身如果考虑1939年时的情况是有道理的,但是57年之后甚至60-70年代还以此为标准而不是以经济地位为标准,就没有道理了。生活条件是片面的,应该加上工作条件或工作地位,这样才能综合反映出经济方面的条件。第三个则本末倒置,应该是阶级地位决定政治立场而不是相反。

    目前中国社会从规范上来看,社会管理规则随着改革前的一系列运动,形成了人们对规范规则否定态度。可以相比较于美国的司法判决后,司法本身和法律规则即很少受到争执。

    改开后,原有的社会组织瓦解了,农村的人民公社解体,农民变成了自由人,虽然自由度大了,但是社会整合的组织体系也瓦解了。同时城市里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多数人失去了传统上依靠的单位体制。新的公司与传统的单位区别在于其仅仅是赚钱的地方,不再承担社会整合的功能。

    职业荣誉感在当代中国缺乏。传统中国每个职业都要敬神(祖师爷),但是目前状态是各行业都觉得其它行业好。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官本位的趋势有增无减,官员以外的各种职业、专业都受到忽视,甚至专业技术也需要依附官员的位置(例如大学的行政级别,院士的副部级等),加上社会转型,工作变换太快缺乏稳定性,伤害了相对稳定的职业体系的形成。因此应当创立一些制度,促进全社会尊敬职业位置比较低的群体的工作。

    中国大陆的阶级分化机制有四个: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资料占有与否,制度分割。制度分割是中国大陆特色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为国有单位与非国有单位、体制内和体制外,甚至体制内核心还是体制内边缘等情况,单位级别会对其职工的地位产生重大分化。并且有三大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技术资源。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将当代中国分为十大社会阶层(括号内为他们拥有的三种资源情况):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组织资源)

    经理人员(文化或组织资源)

    私营企业主(经济资源)

    专业技术人员(文)

    办事人员(少量文或组)

    个体工商户(少量经)

    商业服务业员工(很少量三种)

    产业工人(很少量三种)

    农业劳动者(很少量三种)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基本无)

    目前中国结构是倒丁字形结构,非常脆弱,各种阶层之前缺乏缓冲。其实改开前也是,但是当时主导社会的是政治分层,经济和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暂时掩盖了社会结构的问题。

    社会保险制度重要性在于,他们使得劳动者能够长期稳定在生产工人的队伍里,避免雇主一方获得廉价劳动力的好处后,将他们一脚踢开、推向社会和农村。

    改开后,新的文化模式是潮流式的,某种潮流文化会在各种阶层中进行普及。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这段时间,中国的文化开始分层,反映了阶级结构定型化的情况,具有阶级阶层特征的文化模式开始形成,阶级阶层内部的认同开始强化。其过程是先产生经济分化,然后消费、生活方式、品味、习惯等分化随后涌现,“档次”、“情调”等开始出现。社会开始走向差异化。

    中国的身份社会已经开始弱化(如农民可以进城了),但是仍旧还有(如特定场合的座次),另外改开之后新产生的身份在原有体系中缺乏对应位次,产生了矛盾。

    中国精英层作用历来十分巨大,那么谁成为精英、如何选拔精英、精英的构成、精英群体是否团结、精英的来源就变得异常重要,需要解决精英配置(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技术精英的比例)、精英循环(精英群体的继承、新精英的吸纳)、精英互换(不同精英间的角色互换)和精英团结(精英的相互了解、结盟,以及小心忽视底层的问题)四类问题。

    社会基层群体的稳定,不能忽视社会下层和基层的利益,不然会造成社会动荡

    家庭纽带对社会的弥合作用,这里作者似乎变为强调了宗族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太合理,有点想当然之嫌。

    新中国尝试建立身份制分层体系时是基于干部级别分层进行的。1956年在颁布干部级别和工资分层标准后,国务院以这个标准为模本对其它机构、团体和社会体系也做了等级分层,造成了事实上的官本位强化。

    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主导型社会,即中央政权机构及各级地方政权机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按照常规运作、制度稳定的国家,政策变量对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影响力相当有限,稳定的制度、稳定的结构是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而我们一直以来制度并不稳定,导致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表现为不断用政策变量修正制度或体制。

    最后照例是私货时间:

    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行为来看,他们可以说是完全失去了马克思当年的战斗性,沦落为一种“庸俗社会学”的地步。而无论是韦伯、涂尔干以及各种流派,都倾向于用越来越多的维度来进行划分。在马克思眼里,多半就会被认为是用来花言巧语挑拨同一阶级之间的感情的伎俩。一个维度(经济)切分,大家也还会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性吵来吵去,每增加一个维度,那人群分群的数量是呈指数(起码是2的指数,更可能是3的指数)增加的。人群越分裂,力量越分散。所以新马克思主义只能把社会分一下,然后让执政者注意一下搞一搞平衡,避免社会矛盾太激烈罢了。

    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学是为了他的理想(阶级斗争)服务的,那么同样的,新马克思也好,新韦伯也好,新涂尔干也好,主要是用来分析社会现状并(希望能)指导社会的,但是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们把路走窄了,社会分层研究过于注重切分细化,而缺失了综合能力。如果忽略经济飞速发展可以掩盖的社会矛盾这个因素,稳定的社会是需要确立社会主体或者说社会中坚力量的,当社会中坚力量被削弱,社会就会引起动荡。所以追求多元性的前提是要保持中坚稳定的,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是确很合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本书编辑的时候,李强还赞扬美国对于司法、法律的尊重,但是前提是大家都尊重,而最近10年来发生的各种美国社会实践,司法再也不是那么稳定的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于追求多元性,导致了美国原本200多年以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也就是WASP,可以参看亨廷顿的《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遭到削弱。

    有个问题没能想明白。就是按照多维度来进行社会分层,究竟是某个维度的高层人群,在其它维度也保持高层(大体上而言)有利呢,还是高低相错有利。前者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社会,社会贤达占据了各种维度(经济、声望、政治)的高层,社会底层占据了各种维度的底层,中产阶级占据了各种维度的中层;而后者其实有点像我国的某些阶段,例如君主时期的商人占据了经济的高层但是社会地位不高,又或者前三十年里中下贫农占据了各种底层但是政治地位又很高。应该说两种分法都有成功的例子,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尤其是社会本身出于不停的变动中,今天的稳定因素也许就是明天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还是要时时调整。

    如果看到一个人,其各种维度的地位基本一致,我多半就会觉得很合理,比如身份又高贵,道德又高尚,钱又多,文化又优秀之类。相反,如果各种维度地位不一致,我多半就会觉得不舒服,典型的就是产生德不配位、怀才不遇之类的想法。

    90年代之后出现的文化分层现象,暴发户审美固然值得嘲笑,生造出的许多“新传统”也是非常有意思,理论总是能编圆的(有时也不太圆),但是也得看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才行。不过想到这一点之后我就想到文化人(按书里所说叫做拥有文化资源)职能就是去依附权贵,不禁悲从中来,啥时候文化资源也能称为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呢?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收费(604+)
  • 博大精深(324+)
  • 好评(387+)
  • 中评多(138+)
  • azw3(505+)
  • 无颠倒(171+)
  • 还行吧(177+)
  • 体验还行(127+)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5-01-07 10:10:5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相***儿: ( 2024-12-16 08:42:01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沈***松: ( 2024-12-15 18:47:10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国***舒: ( 2024-12-26 09:38:23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薛***玉: ( 2025-01-09 02:40:31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芮***枫: ( 2025-01-02 21:23:38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蓬***之: ( 2025-01-07 23:07:35 )

    好棒good

  • 网友 屠***好: ( 2024-12-19 15:47:18 )

    还行吧。

  • 网友 堵***洁: ( 2024-12-20 18:40:35 )

    好用,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