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周雪玉 著 新世界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周雪玉 著 新世界出版社【正版】精美图片
》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周雪玉 著 新世界出版社【正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周雪玉 著 新世界出版社【正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228948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10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9:47

寄语:

全国三仓发货,物流便捷,下单秒杀,欢迎选购!


内容简介:

不少人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只算自己创造的价值,不算自己产生的消耗,更看不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员工必须依靠企业这个平台,而搭建这个平台所耗费的庞大费用,是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来分担的,经营企业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在回答后面的问题时,需要我们跳出个人思维的局限,从一个更深的层面去看待薪水,找到自己“低薪”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首先,你要问自己,究竟是谁在为我们付薪水?

本书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全新的薪酬理念——薪水其实是你自己付的,你才是自己薪水的设计师,决定你薪水高低的关键是你的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而不是你的老板。

当你看到自己的薪水和别人有差距时,你要问自己:我在公司的什么岗位上?我在这个岗位上做了些什么?我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业绩?带来了多少利益?正如卢梭所说:“要想得到上帝的报偿,你必须先支付你的价值。”

任何老板都不怕员工拿高薪,老板最怕的是没有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才!

华人富翁王嘉廉说:“一个用心工作的员工,我们应该发给他双倍的薪水。”这告诉我们用心工作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也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他将失去工作中很多宝贵的东西。

关注薪水没有错,想拿高薪也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你能拿多少薪水不是老板和上司的意志决定的,而取决于你为公司奉献了多少。这是员工对薪水的理解,也正是本书要告诉你的核心理念:获得高薪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业绩,自己为自己加薪。


书籍目录:

章 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你的薪水从公司的利润中来

 你的薪水来自于你的工作业绩

 你的薪水与你的工作态度密切相关

 你的薪水来自于的工作方法

 你的薪水来自于对客户的优质服务

第二章 为公司赢利就是替自己加薪

 唐骏感悟:为公司创造价值是提升薪水的关键

 多做一点工作,就是为自己加薪

 先让自己的付出超过报酬,然后报酬会超过你的付出

 关照公司,薪水自然会“关照”你

 公司不断成长,薪水自然水涨船高

 节约一分钱,收获一分利

第三章 薪水是老板给的,工作却是为自己干的

 公司是老板的,收获是自己的

 薪水并非,你是在为自己工作

 双赢时代——老板和员工都是在实现自我价值

 “岗位股份制”理论——你和老板都是“大股东”

 薪水是现金回报,知识、技能和经验是你的“分红”

第四章 感恩多一点,薪水多一点

 工作是老板给你的赚钱机会

 老板VS员工:从对立走向合作

 把每一次任务当成个人成长的机会

 向挫折和磨难道声“谢谢”

 用更优质的服务回应客户的抱怨

 感恩让你成为职场的赢家

第五章 让业绩为你的薪水说话

 创造业绩是员工的生存之本

 业绩是决定工资水平的标准

 不论工作做多少,关键要拿业绩说话

 “薪”动不如行动:与其抱怨,不如创造业绩

 把问题留给自己,把业绩交给老板

 主动刷新业绩,不断进取

 成为最能为公司赚钱的员工

第六章 播种职业精神,收获美丽“薪情”

 忠诚铸就职场生命之源

 让敬业成为自己的习惯

 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承担多大的责任,就有多大的成功

 追求“零缺陷”,创造高效益

 脚踏实地,将“知本”转化为“资本”

 自动自发,别做“职场机器人”

第七章 薪水与你的贡献等值

 薪水有高低,贡献有大小

 抱怨工资低,不如自我增值:给老板一个加薪的理由

 不断提高你的工作标准

 让敬业精神成为加薪的“催化剂”

 多提合理化建议

 凭真本事拿高薪

第八章 带着思想去工作,用智慧赢取高新

 头脑是你最有用的资产

 主动思考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

 不想加班?那就把时间用在提高工作效率上

 主动思考,做问题的“终结者”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养成“打破习惯”的习惯

第九章 薪水不是目标,成长才是工作之本

 薪水不是你的目标

 追求成长:只满足于“高薪”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巨富比尔·盖茨为什么还在工作

 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和公司一起成长

第十章 升值才能加薪——让自己升值的十个关键

 升值从转变观念开始——付给你薪水的是你自己

 成为“专家员工”——掌握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技能

 干一行爱一行——把本职工作做到出色

 将激隋注人——用100%的激情做1%的事情

 主动学习——告别本领恐慌

 为公司节约——花公司的钱像花自己的钱

 提高效率创造佳绩——向效率要业绩

 勇于创新——一个好创意,胜过千万份订单

 每天进步一点点,自我升值“核聚变”

 打造个人品牌——你有多大品牌,就有多少身价


作者介绍:

周雪玉,高级企业咨询师,中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聚成资讯集团佛山分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团队执行力和领导力研究,其个人的奋斗历程诠释了其营销理论的内涵,并以在提升员工业绩能力、激发全员竞争力等方面的培训实战效果受到企业一致好评。被誉为魅力的女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成熟度的竞争,谁开窍早,谁就会占得先机。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的机遇都到哪里去了?是谁获得了更多升迁的机会?是谁拥有更平和的心态?是谁更加左右逢源?答案是比你更成熟的人。因为他们比你成长得更迅速,比你更会吸取资源、编织人脉、处理工作和生活,从而比你更早地做好了迎接机遇的准备,而机遇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成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确定的价值观、顺畅的时间管理,以及属于自己的处世哲学。

什么时间管理?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大卫·艾伦提出的“六个高度”。我们的工作和人生是可以划分成六个高度去进行检视和规划的,即:

1. 原则(五万米)。即自己的价值观、原则和目标,是我们工作的灵魂所在。

2. 愿景(四万米)。包含了3-5年的工作目标,可以是职位的、能力的等。

3. 目标(三万米)。目标是比愿景更细化的东西,通常在一年内就可以有一阶段性的成果。

4. 责任范围(两万米)。工作上的角色,如销售、管理、产品开发等,以及生活中的角色。要把每一个角色演好,就需要执行一些任务,以拉进现实和期望的距离。

5. 任务(一万米)。所有需要一步以上完成的事情都是一个任务。

6. 下一步行动(跑道)。最细枝末节的事情。谁更关注细节,谁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自上而下”的规划自己的事业,“自下而上”的搞定自己的工作。


关于日程表需要注意的几点:

1、日程表是一块“圣地”。要么不要写到日程表里,弱写进去就要执行。

2、日程表排得太满是“误区”。


  记录时间日志的好处

  ◎ 每小时提醒你珍惜自己的时间。

  ◎ 充分地掌握自己的时间,避免轻易原谅自己。

  ◎ 分析自己时间的投入与产出。

  ◎ 找到你的最高效时间段。

老付工作四步法

  第一步:将所有的任务放入工作篮,不论是谁在什么时候交给我的任务,统统放进工作篮里。

  第二步:将可以置之不理的任务清除掉;将必须在某天处理或者必须转交别人处理的任务拿出来;将那些可以在两分钟之内完成的任务立即完成。

  第三步:将需要在特定日期处理的事情写进日程表;将需要别人处理的事情立即转交并且设置到期提醒;将需要现在处理的事情摆在办公桌上。

  第四步:在自己最高效的时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也做合理安排。


工作其实就是赚钱的方式而已。我们赚钱还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何必因为工作搞得人焦虑、亚健康呢?我们应该在工作时尽量追求一种“心如止水”的境界。将一粒石子投入沉寂的池塘中,池塘中的水会依照所投入物体的质量和力度做出相应的反应,然后又归于平静。池水既不会反应过度,也不会听之任之。我们在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会发觉时间过得很快,感觉自己能控制一切,完全没有紧张的感觉,要达到这种“心如止水”的境界,必须记住,收集的关键是将“一切引起我们注意的东西”放在“收集篮”里,在清空大脑的同时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焦虑是由于缺乏控制力,以及组织管理、准备和行动不足所造成的。

将来某时清单/项目清单/待办事项清单

工作是谋求更好生活的途径,追求无压、流畅、高效的工作。

请记住,阻挡你的障碍必有其原因!这道墙是为了阻止那些不够渴望的人,是为了阻挡那些不够热爱生活的人而存在的。——兰迪波许

我只相信在我身上发生的改变,我只相信能让我打成目标的事情。

小强以前只是把身边的同事当做同事、把上司当做上司、把老总当做老总,因此虽然他人缘很不错,和谁都能打成一片,但实际上他已经将自己禁锢在了一个比较狭窄的空间,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欢迎其他青蛙来这口井做客,但是却固执地不愿意跳出去看看外面的天空。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宝藏,它需要我们去主动挖掘,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自己的心,与他人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经验的交换。

不要做一个收藏家,而要做一个建筑工。对我们来说,收藏再多的目标也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从一块块砖头开始,构筑起理想的殿堂之后,才会显得意义非凡。

所谓的时间管理、所谓的高效工作、所谓的无压工作,并不是要让你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比以前更多的事情,而是能让你把握住重点,保持平和的心态。要知道,工作只是谋求更好生活的一种途径而已,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如果你是“工作机器”的心态,那就很难拒绝同事们的要求,...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天涯の明月 发布时间:2018-07-30 20:19:04

    口语化太严重,读着解闷儿

  • 作者:babeblue 发布时间:2020-06-09 17:12:22

    通篇只学到了一句话,如果最开始不把鹅卵石放进瓶子里就再也放不进去了

  • 作者:Jeff 发布时间:2017-12-19 12:54:16

    自己打印繁体竖版电子版

  • 作者:流浪的小A 发布时间:2024-02-02 16:34:08

    不一会就翻完了,可读性蛮强的科普。

  • 作者:第一个三年计划 发布时间:2022-07-23 21:28:10

    读了一半

  • 作者:Mirai洛九天 发布时间:2023-11-02 17:22:56

    非常可爱,让人身心愉悦。看的过程中灵感在脑海里不断迸发。


深度书评:

  • 沈从文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者:icancu 发布时间:2011-08-21 22:08:23

    一九八二年初,湖北江陵发掘马山一号楚墓,沈从文受荆州博物馆邀请前往鉴赏出土的极品丝绸。到了荆州,耄耊老人在那批无价的战国瑰宝面前下跪了。前一年,先生历时十五年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

    关于沈从文的转业,汪曾祺的《沈从文转业之谜》和张新颖的《沈从文精读》末一章已经讲得很好。但我还是想趁此书再版之际,把自己的感受记下,保存切已真实的感动,哪怕只是细微暂时的。这也是沈从文一直在做的。

            

               一、曲折十七年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后记开头写道:“本书的成稿、付印到和读者见面,经过许许多多曲折过程,前后拖延了约十七年。”我们现在读到的这篇后记,是由原先的一篇依据多种不完全手稿片断整理而成的文章压缩而来。张新颖指出,“《曲折十七年》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后记主要不同在于,前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作者从编著这部书到这部书最终出版这十七年的经历,特别是下放阶段和回京之后的遭遇。”沈从文对这几段经历的记述仿佛家信般朴实生动,在此仅抄其中几节,一是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的一段:

    因为人已年近七十,心脏病早严重到随时可出问题程度,雨雪中山路极滑,看牛放羊都无资格,就让我带个小板凳,到后山坡看守菜园,专职是驱赶村前趁隙来偷菜吃的大小猪。手脚冻得发木时,就到附近工具棚干草堆上躺一会会,活活血脉,避避风寒。夜里吃过饭后,就和同住的三个老工人,在一个煤油灯黄黯黯光影下轮流读报,明白全国“形势大好”。

    后来转到双溪,这是沈从文在湖北待得最久的地方,约一年。沈先生的记述有些“黑色幽默”:

    人事方面尽管十分融洽,可唯一不相熟的,是分配棺材那个小楼房,有点天然排斥因子。我即或血压最高时有二百五十,还只想尽我做公民的责任,从不担心会忽然间死去。

    1972来请病假回到北京故居,先生马上投入到书稿的修改中,全然不顾条件艰苦处境为难:

    为了工作便利,我拆散许多较贵的图录,尽可能把它分门别类钉贴到四壁上去,还另外在小卧房中,纵横牵了五条细铁线,把拟作的图像,分别夹挂到上面。……不到两个月,房中墙上就几乎全被一些奇奇怪怪图像占据了。

    即使删去这些细节,单看成书简历,仍旧十分曲折。1949年8月,沈从文由北大国文系转到历史博物馆,此后多年,他的工作只是为博物馆的陈列品贴标签,参预部分陈列,收集购买文物,而其实最主要的工作,是后记从《曲折十七年》中删去的一句,“在陈列室里,不折不扣作了十年说明员”。1964年春夏间(沈从文调入历史博物馆工作已十五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可编撰一部我国的历代服饰史,以作为出国访问的文化赠礼。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推荐沈从文来负责,历史博物馆从美术组调出李之檀、陈大章、范曾协助沈从文展开工作。工作方法由沈从文提供图像和实物资料,按时代排列先后秩序,分别加以摹绘。并就每一图试用不同方式,不同体例,适当引申文献,进行分析比证,各写出千百字说明。“进展格外迅速,由一九六四年初夏开始,前后不到八个月时间,本书主图二百幅,附图约百种,及说明文字二十余万,样稿就已基本完成。”(《后记》)本可望于当年冬季出版,但由于政治大动荡已经出现先兆,出版拖延。“文革”开始,这书被认为是鼓吹“帝王将相”、提倡“才子佳人”的黑书毒草,相关负责人受到冲击,出版更是无望。1969年,沈从文下放湖北,在手边无书又无其他资料的情况下,“只能就记忆所及,把图稿中疏忽遗漏或多余处一一用签条记下来,准备日后有机会时补改”。

    上面提到历博派作沈从文助手的三人,“文革”之后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由都各自离去了。帮助他完成《服饰研究》的两位主要助手,一位叫王㐨,金介甫是这么介绍他的:“1953年有一位参加抗美援朝的军人王㐨来参观后,从此就留下来,成了沈的长期助手。”(金介甫:《沈从文传》)沈从文临去世几年,王㐨常去看老先生,从来不敢进屋,就站在门外看着。因为沈先生一见了他就会哭。另一位叫王亚容,最早是学绘画出身。沈从文想把她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在征得历博默许后,王亚容想尽办法得到了原单位的调动批准,不想历博领导不让她与沈一起工作,而让她到馆里摹古画。王亚容不愿让老人寒心,选择了拒绝。因为原单位已停薪留职,历博又不肯接收,王亚容有半年时间只能依靠沈先生每月个人资助的二十元解决生活问题。

    1978年,在胡乔木关注下,沈从文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关于工作、生活条件,他只提出:一、调王㐨、王亚容做助手;二、有个大些的工作室摊开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1979年初,《中国古代服饰资料》整理完成,更名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完稿后交北京轻工业出版社,该社拟与日本讲谈社合作,沈从文不同意。后转至人民美术出版社,该社也计划与日方合作,沈先生撤回书稿。后来由社科院领导向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推荐,后者决定从速出版。1981年2月,沈从文访美归国后赴广州校对清样。同年9月,此书正式在香港出版。同年底,台湾出版盗版,因沈从文、郭沫若在台湾属被禁作者,盗印本没有作者姓名,序言亦被删掉。1992年,沈从文去世四年之后,本书由王㐨执笔增订补正再版。

    两天前正好看到一段资料,可资补充。1992年3月24日的《新民晚报》在黄裳《沈从文的信》中附发沈从文1983年4月致黄的一信:

    出版原定六四年试印,不意“文化革命”一来,忽成为“毒草”,支持此书编印的齐燕铭先生,被绑起来“历博”斗了一整天,我则本为陪斗人物,但心脏病已明确,恐在斗中倒下,所以一会即放至隔室坐听各种丑恶凶狠辱骂,计上下午七小时。事实上却无什么人看得懂书中内容。甚至于根本还不曾看过此稿。最有趣处,即好几位首长(包括文化部某某副部长)审看此图稿时,曾在稿上另纸写有赞赏眉批的,到批斗时,亦早已将眉批撤去,免遭连累,真是绝顶聪明。还有一位,后来断定此书无事,搁于其手边,待付印送审时,却忽然发生兴趣,意以为将我姓名去掉,用彼姓名。照当时情形甚合理,所谓“首长出思想”,十分重要。以“文物”和“人美”均不同意而搁下。到书印出时,却又不高兴,以不曾提及他的“热情支持”一番美意,而大大不快。真十分有趣。不久又有聪明人出主意,以为应将一切文字说明删除,只印图像的,亦未能取得出版方面同意而搁置,一直搁下十七年,才有机会付印。

            

                  二、无从驯服的斑马

    《无从驯服的斑马》是沈从文写于1983年春的一篇未完成的作品。在这篇文章里,沈从文这样总结自己的性格:“就我性格的必然,应付任何困难,一贯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丧气,也不呻吟哀叹,只是因此,真像奇迹一样,还是仍然活下来了。体质上虽然相当脆弱,性情上却随和中见板质,近于‘顽固不化’的无从驯服的斑马。”反观亲友怀念晚年沈从文的文章,多偏重言其温厚、平易,而常忽略其性情中强烈以至极端的“板质”一面。我更为认同的是张新颖的评论,他这样评价沈从文转业后的人生阶段:“一个知识分子实践的阶段,一个知识分子怎么在一个变动的时代过程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安身立命。……是在精神的严酷磨砺过程中去追求意义和价值,苦难和整个创造事业的主动追求是紧密相连的。”强调“主动”而非“被动”,对于理解沈从文的最后生命阶段十分关键。

    张新颖把沈的转业比作“凤凰涅槃”。沈从文确实“死”过一次。据沈虎雏编撰的《沈从文年表简编》所记,1949年“一月上旬,北京大学贴出一批声讨他的大标语和壁报,同时用壁报转抄郭沫若《斥反动文艺》全文;时隔不久又收到恐吓信,他预感到即使停笔,也必将受到无法忍受的清算。在强烈刺激下陷入空前的孤立感,一月中旬,发展成精神失常。”1949年3月28日上午,沈从文“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1949年4月2日张兆和致田真逸、沈岳锟等),试图自杀,幸被家人发现救下。4月6日,他在精神病院写下了长长的日记,“在晨光中,世界或社会,必然从一个‘常’而有继续性中动着,发展着。我却依然如游离于这个之外,而游离的延续,也就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缠缚。可我始终不明白我应搁在什么位置上为合适。”

    在此之前,沈从文其实已逐渐明确自己与时代主流意识的分歧根源所在。“人近中年,情结凝固,又或因情结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须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这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1948年12月7日,沈从文致吉六)据巴金回忆,沈从文说过巴金的“信念是空的”。(李辉:《与巴金谈沈从文》1990年5期《随笔》)沈从文说过自己不懂政治,这或许可以解释他在特殊时代环境下的失据,但其精神上沦入疯毁的原由,根本应是:他无法去信一个“空”的东西。无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一已立足之地,而又无法与之随波同流,使他惊惶失措,“为什么一个人那么热爱生命,恰恰就不能使生命用到一个与世谐同各遂其生的愿望下,将生命重作合理安排?”(1949年4月6日日记)

    1949年8月,沈从文调入历史博物馆。“为补救改正,或放弃文学,来用史部杂知识和对于工艺美术的热忱与理解,使之好好结合,来研究古代工艺美术史。”(1949年9月8日沈致丁玲)虽然面对的仍是艰苦的条件和动荡的环境,但沈从文总算是找到了重新支撑起生命的东西。“我似乎第一次新发现了自己。”“我温习到十六年来我们的过去,以及这半年中的自毁,与由疯狂失常得来的一切,忽然像醒了的人一样,也正是我一再向你预许的一样,在把一只大而且旧的船作调头努力,扭过来了。”(1949年9月20日致张兆和)“我爱这个国家,要努力把工作和历史发展好好结合起来。”(1951年11月19日致张兆和)

    自此,尽管外界干扰不断,沈从文始终坚持自己的工作和抱负。1953年上海开明书店写信通知沈,因为沈的作品已经陈旧过时,所以已将他的一切著作的纸型完全销毁。与此同时,台湾也查禁了沈的作品。沈的名字在大陆的文学史著作中实际上完全消失。到80年代初也是如此。1956年,历史博物馆在内部举行“反浪费展览”,其中沈从文为公家廉价收购的一些文物被作为“废品”展出。至1958年写作《我为什么始终离不开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他在历博约十八年作过“大小六十多次的检讨”。

    下面这段引文常被用来说明沈从文的甘于平淡,但是恰恰相反,由这段文字可看出他内心究竟难平的波澜,但也正因如此,三十余年的坚守和付出尤为可贵:

    从生活表面来看,我可以说“完全完了,垮了”。什么都说不上了。不仅过去老友如丁玲,简直如天上人,即茅盾、郑振铎、巴金、老舍,都正是赫赫有名,十分活跃,出国飞来飞去,当成大宾。当时的我,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买个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不来,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了门再进去。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我即从来不找他们,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

    这些处境他都能平静面对,王㐨说,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有一次,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走进有关部门办公室的门,他紧张得几乎无所措手足,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凌宇:《沈从文传》引子)王㐨又说,沈先生有时固执得让人担心。历史博物馆打算把他的书删去文章单出图,有人说建议沈去找江青姚文元,因为江青曾自称是沈从文的学生,沈从文说宁愿不出书,也不找他们。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至今读来从主题构想到语言风格上都很少沾染彼一时代的色彩。我原来视作寻常,直到读到这一段,才知道并非容易。沈从文由“思”字出发的用笔方式,从文学写作转移到了文史研究中:

    近人编《长沙出土楚漆器图录》,有摹绘展开复原图。序言第5页以为本图内容反映的是当时仕女风俗画,还近情理。又以为“反映出战国时代贵族宫闱阴暗的一角”,因为“女子多细腰欲折,和古谚‘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宫廷残酷情况相适应”,意见实可商讨。图中有好几位近似男性,不像女人。又因为画面有一妇女,双手分张,有一线横贯两手间,近似执鞭作嗔怒状,即以为系教舞时虐待舞女情形,说明证据不足。就原物仔细分析,所谓鞭子,只是漆器上一道破裂痕迹。

    与此相一致的是这部书“札记”式的结构,这不是一本结构完整的“中国历代服装史”,不是先有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精细的大纲,再来搜集资料,论证成书的。它是从大量的具体的历史实物出发,进行先是个别的、然后是比较的研究,终于得到了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正如黄裳所言,“完整的、严密的体系的形成也许还是将来的事。但现已露出地表的林立的桩脚都是结实的,多数是经得起考验的,而且也已初步显示出宏伟建筑的规模”。(黄裳:《沈从文和他的新书——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2年《读书》)钱钟书说过,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建筑的理论大厦都倾塌了,只有瓦砾堆里的零星材料还可以供人使用。《管锥编》也是由零星材料组成的。一定程度上,“札记”也是文体中“无从驯服的斑马”。那个时代“札记”式的写作,似可看作某类思想方式和精神原则的隐喻。

    写到这,想起郭沫若为《服饰研究》作的序。在书未成稿之前,有次宴会沈先生与郭沫若邻座,谈到这本书,郭主动说:“我给你写个序吧!”并很快就送来了。序成于书稿之前,郭未看过,故与内容不符。 

            

                  三、抒情考古学

    孙机先生称此书为“中国服饰史的第一部通史”;沈从文却这样评价自己的著作:“内容材料虽有连续性,解释说明却缺少统一性。给人印象,总的看来虽具有一个长篇小说的规模,内容却近似风格不一、分章叙事的散文。”(《服饰研究》引言)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应是理解乃师的,“沈从文后来‘改行’搞文物研究,乐此不疲,每日孜孜,一坐下去就是十几个小时,也跟这点诗人气质有关。他搞的那些东西,陶瓷、漆器、丝绸、服饰,都是‘物’,但是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聪明,人的创造,人的艺术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他说起这些东西时那样兴奋激动,赞叹不已。样子真是非常天真。他搞的文物工作,我真想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抒情考古学’。”(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沈从文“能把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汪曾祺:《沈从文转业之谜》),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王㐨指出,沈从文做服饰研究,首要的工作就是为文物断定时代,“先替后人把这个东西的时代准确性弄清”,“考察这个资料的可靠性”。(1985年王㐨王亚蓉答《光明日报》记者问)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出沈从文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对许多为专家所不易判断时代的画幅,特别是人物故事画,或有车乘马匹日用家具的山水卷画,沈从文从衣服制度和身旁携带日用家什等文物常识,得到许多有力旁证,从而帮助判断出相对年代。沈先生说:“我始终留在博物馆不动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利、权、位……而是要解决一系列的所谓重要文物时代真伪问题。不是想做专家权威,正是要用土方法,打破在文物界中或历史上一切专家‘权威’,破除对他们千年来造成的积习迷信。”(《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有学者指出,沈先生利用出土文物等资料还解决了一些古代名物训诂方面的难题,如衽、小山、便面、步障、捉鹰等。兹举一例。《礼记·玉藻》中的“深衣三袪,……衽当旁”的“衽”,因郑玄注过简,成为古深衣制度中百注未解的问题。《服饰研究》中介绍江陵马山战国楚墓里发现的一件小菱纹绛地锦绵衣时,仔细说明了“缝于腋下的‘嵌片’”就是“衽”,这恰可以解释当时“衽”亦被用来称缀合棺板的木榫。(董志翘:《〈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名物训诂方面的价值》)黄裳评论此书亦说,“如试将每章的研究内容各拟一题,那就将有《半臂考》、《幞头考》、《关于‘啼妆’》、《哈巴狗的起源》、《足球古史征》、《唐代时妆的衍变》等许多小论文。”

    沈生先的研究,不仅重实证,而且还重“常理”。古如书中常提到的“布障”,《世说新语·汰侈》:“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绫里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晋书·石崇传》亦载:“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布障五十里以敌之”,对此历来各家均无异议。沈从文在“南北朝宁懋石棺线刻各阶层人物”一节中指出,所谓“步障”,实一重重用整幅丝绸做成,长约三五尺,应用方法,多是随车乘行进,或在路旁交叉处阻挡行人。主要是遮隔路人窥视,或避风日沙尘,作用和掌扇差不多。《世说新语》记西晋豪富王恺、石崇斗富,一用紫丝步,一用锦步障,数目到三四十里,历来不知步障形象,却少有人怀疑这个延长三四十里的手执障子得用多少人来掌握,平常时候又得用多大仓库来贮藏。如据画刻所见,则“里”字当是“连”或“重”字误写。在另外同时关于步障记载,和《唐六典》关于帷账记载,也可知当时必是若干“连”或“重”。 

    沈从文转业虽然在许多人看起来像是“逼上梁山”,但对他来说却并非全然没有准备。早在1932年写作的《从文自传》时,他记述自己的童年,就已在追问:“为什么雕佛像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他在1961年的一篇未完稿中说道:

    我从这方面对这个民族在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各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抽象的抒情》)

    他转业前对文物的兴趣,许多亲友的回忆文章中都有记录,以张充和的记叙最富生趣:

    沈二哥最初由于广泛地看文物字画,以后渐渐转向专门路子。在云南专收耿马漆盒,在苏州北平专收瓷器,他收集青花,远在外国人注意之前。他虽喜欢收集,却不据为己有,往往是送了人;送了,再买。后来又收集锦锻丝绸,也无处不钻,从正统《大藏经》的封面到三姐唯一的收藏宋拓集王圣教序的封面。他把一切图案颜色及其相关处印在脑子里,却不象守财者一样,守住古董不放。大批大批的文物,如漆盒旧纸,都送给博物馆,因为真正的财富是在他脑子里。

    沈从文是个对一切留下生活印记的事物都有兴趣,都会执着地进行观察、思索、记录的人。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沈从文曾在昆明滇池边乡下住过很久,他就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仔细观察探索究竟,“结果明白不仅有犀皮漆云斑,还有五色相杂牛毛纹,正是宋代‘绮纹刷丝漆’的作法。至于宋明铁错银马镫,更是随处可见。这些小发现,对我来说意义深长,因为明白‘由物证史’的方法。此后应用到研究物质文化史和工艺图案发展史,都可得到不少新发现。”(《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他欣赏的是工艺品中的“匠心”。“不同的为材料,一是石头,顽固而坚硬的石头,一是人生,复杂万状充满可塑性的人生。可是不拘是石头还是人生,若缺少那点创造者的‘匠心独运’,是不会成为特出艺术品的。(1941年《创作杂谈》)  

     

    沈先生提及某种文物时常是赞叹不已。马王堆那副不到一两重的纱衣,他不知说了多少次。刺绣用的金线原来是盲人用一把刀,全凭手感,就金箔上切割出来的。他说起时非常感动。有一个木偶(大概是楚俑)一尺多高,衣服非常特别:上衣的一半(连同袖子)是黑色,一半是红的;下装正好相反,一半是红的,一半是黑的。沈先生说:“这真是现代派!”如果照这样式(一点不用修改)做一件时装,拿到巴黎去,由一个长身细腰的模特儿穿起来,到表演台上转那么一转,准能把全巴黎都“镇”了!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董志翘先生曾去拜访沈从文,沈先生在谈话中“多次流露出对江青一伙的不满,特别是对江青设计的所谓连衣裙,更斥之为‘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伦不类’。”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正因为沈从文心中美的标准,是创作者的“心”。

    沈从文文物研究的“诗性”或“抒情性”,最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的关心。“有一点还想特别指出,即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关于云南漆器及其他》)还是张新颖说得好:

    他的文物研究关注的是那些普通的东西,他从这些普通的东西上能够看到普通人的生活,体会到普通人的情感。他对这个一往情深的。他看到银琐银鱼,会想到小银匠一边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铜模敲击花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能发现手艺人的情结和手艺之间的紧贴或者游离。他用心于工艺美术,用心于物质文化史,对普通人的哀乐和智慧“有情”,和一般的关注文人字画什么的有很大距离。根本上看,这个文物研究的着眼点,其实也是他的文学的着眼点。

    读《服饰研究》也能感受到沈从文的“有情”,《敦煌壁画唐代船夫摹本》一节中,他极自然便谈到黄河三门峡地区船夫沉重而危险的负担,“据《新唐书·食货志》关于漕运部分记载,更远比一般水边驿运船夫惨剧。每天有成百上千船夫背牵上行,两旁崖石锋利如刀,每遇崖石割断竹缆,船夫必随同坠崖,断颈折臂,死亡相继。近年发现洛阳含喜仓遗迹,也多只知赞赏当时储粮丰富,地下仓库制度组织严密,却少有人注意到年以数百万石计的粮食转运过程中,船夫的劳役是什么情形。”

    这让我想起一九三四年,沈从文回家乡凤凰途中写给新婚不久的妻子的信:

    我们平时不是读历史吗?一本历史书除了告我们些另一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沈从文的物质文化史研究,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来‘还原’各种存留形式的生命和情感,‘恢复’它们生动活泼的气息和承启流转的性质,汇入历史文化的长河。”(张新颖:《沈从文精读》代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文史研究实是一回事,是一条长河的上下游。沈从文自己的生命也是一条河。他在三十岁的时候追溯自己的过去,写下《从文自传》,满以为可为后半生准备好一个“自己”,却不料走向了从未想过的道路。然而他却让这条生命之河在急转之后流出了别样的宏阔,从他的一生,读者可知“生命流转如水的可爱处”(《抽象的抒情》),及在特殊环境下个人重塑自身存在意义的可能。

    自然既极博大,也极残忍,战胜一切,孕育人生。蝼蚁昆蜉,伟大巨匠,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因新陈代谢,有华屋山丘。智者明白“现象”,不为困缚,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陆续失去意义,本身亦因死亡毫无意义时,使生命之火,煜煜照人,如烛如金。(《烛虚》)

            

                                                                2011.8.21

            

    附记:

    这篇文章取资于张新颖老师《沈从文研究》不少。我对于沈从文最初的喜爱和理解,也要归诸张老师的若干堂课的影响。谨以此文致谢,有机会要把这本书送给老师。

    1980年沈先生在哥大演讲,听众中有不少读者都已鬓须双白,他说:“我同我的读者都已老去。”这两天我在书展现场,亲眼看到很多买书的读者,多是很年轻的面孔。他也会欣慰吧。

  • 忠告(摘录)

    作者:花泽兔 发布时间:2017-07-12 14:00:08

    总的来说,就是真诚、正能量、理解、肯定、鼓励、赞美、包容、重视、尊重、互利……

    下面几乎是全书观点的抄录,以便能时时提醒自己。

    第一部分 人际交往的关键

    1.不要批评、斥责和抱怨

    当你感觉被敷衍的时候,刚开始的五分钟最容易激动,在与别人交流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简短、谦恭和睿智的说话方式远比一同激烈的长篇大论好得多。

    “我们有多渴望得到赞赏,就有多反感受到指责。”

    “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别人,也必怎样被衡量。”

    “我就是问题的所在。”

    “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我遇见过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有能捕捉到对方观点的能力;还有,看一件事须兼顾你及对方的不同角度。”

    2.用真诚的心赞赏和肯定别人的优点

    我们都有一种渴望,想让自己感到很受重视、很重要,这种渴望与生俱来、难以抗拒。

    赞赏,与奉承不同,需要真正观察到别人的优点,知道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和赞赏;需要十分了解对方,了解什么是对方身上至关重要的品质。

    失望、沮丧或被出卖的感觉只会在我们饱受挫折和生气的时候出现。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跟别人的做法和反应别无二致,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与众不同。

    我们为获得关注而不断参与竞争。尽可能用一种赞赏和肯定的态度表达你的看法。在和蔼地表达异议或不满之后,仍然对他人进行充分地肯定。

    要避免重复别人的错误。

     “每一个人都有表现最佳的时候,并且应该因此而受到重视。”(艾默生)

     “人类并不像黏土一样可以被随意塑造,而是一种应该获得展现的生物。”

    “如果我们按照现在的样子看待他,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现在更糟糕,但是,如果我们按照他表现最好的时候看待他,就会让他变得更加优秀。”

    “所谓关心,就是对别人的体贴之心。体贴不是煞有介事,而是细微的,不露声色的。”

    3.关注核心需求,重视他人心中渴望

    我们会展现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经常思考的事情、热爱和喜欢的事情、一级希望尽快实现的事情……这些信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基本需求的窗。

    就如同想得到更多食物的牛犊一样,我们只会朝着能够吸引自己的方向前进。

    “很少人能抗拒别人对你的注意,那是最不着痕迹的恭维。”

    “同人们谈他们自己,他们会愿意谈上好几个钟头。”

    第二部分 创造永久印象的六种方法

    1.对别人真正的感兴趣,关注他人的利益

    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私,这是对友谊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威慑。

    我们生来就具有“战斗或逃跑”的倾向,即我们的语言和行为都倾向于自我保护。但是我们常常忘记思考,我们到底要反抗谁和我们要逃到什么地方去。

    凡是能让我们感觉真实和持久的事物仍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我们也愿意接纳那些与我们分享利益的人。

    善良是唯一不会失败的投资。

    我们倾向于讨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人们愿意和他们喜欢的人做生意。

    关于互动的评论“开放的通道意味着可以进行交流……交流意味着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意味着产生亲和力……亲和力带来影响力……影响力则会带来转变。”

    “假如你争论、痛击或极力抗辩,有时是可以得到胜利,只是那时很空虚的胜利,因为对方永远也不会对你心服口服。”(本杰明•富兰克林)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们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

    2.微笑

    你微笑的时候,世界也会向你微笑。

    强调和语气比语言更有力。

    “事情本无好坏之分,是思想制造了好坏之分。”(莎士比亚)

    “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威尔科克斯)

    3.称呼的重要性

    名字是任何语言中最甜美、最重要的声音。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商业上的最主要的回报就是:他们也会记住你。

    按照你想对方成为什么人的方式来对待他。

    “好习惯是由一些小牺牲所养成的。”(艾默生)

    4.耐心聆听

    如果每天都能够倾听他人心声可以让你跟其他人保持一种持久的联系:存在。

    不管你在哪儿,都要全身心投入。

    每天问十五个问题。最重要的五个问题要向你的家人或跟你最亲近的人提问。问他们这一天过得如何,当然要更深入一点。问他们开心的原因或不高兴的理由。问他们上的课怎样了或者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如何。另外五个问题是问经常与你共事的人。如果你带着尊重和兴趣来询问别人,你就一定不会问错问题。最后五个问题,留给你的网络空间。认真地读别人的帖子和发布的消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评论或回复。‘

    “纵然是最难缠的人,或是最苛刻的批评家,一旦碰见耐心的听众,态度都会软化下来。”

    “你的谈话对象对自己的兴趣要多过对你的兴趣。”

    5.探讨别人关心的事情

    当有他人存在的时候,你应该探讨一些对对方重要的事情。

    这个世界更需要的是建立桥梁式的对话和沟通。只要你能消除对方身上那些营销和社交媒体带来的浮躁情绪,每次交往时都想着跟对方有关的事情,那么这种桥梁式的对话和沟通就能实现。

    在你陷入无法达成预期结果的窘境之前好好思考一下……真正的影响力应该是用共同的利益将大家召集到一起。这个过程就是从你的客户和潜在客户中确立共同关注的领域,建立共同的圈子,当你满足他们的需求时能够扩大你在其他人中的影响力。

    朋友定义为你关心且每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

    在一个每天信息激增的时代里,真正重要的信息只有一小部分而已。要想影响他人,就应该先确定你所传递的信息都是真正重要的。

    “如果你想要制造敌人,那就凡事超越他们;但假如你要的是朋友,则让他们超过你。”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老子)

    6.对别人好一些

    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何事情都可能使天平倾斜,每件事情都不存在无用的争论或不相关的事实,正义的天平可以衡量一切。

    “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

    “且预留几分钟,先思考一下对自己个人的事务感兴趣的情形,还有对一般事务关注的程度——两者相比较之后,你或许会了解,举世众人大概也都是如此。”

    第三部分 如何获取和保持对方的信任

    1.避免争吵:你不能从辩论中获胜

    如果有一个人不想,两个人就打不起来。

    “如果一个人只是接受教导,他就不会自己去学。”

    “对人来说,赞美就如同温暖的阳光一样。缺少了阳光,花朵就无法绽放。只可惜,大多数人只喜欢向旁人浇冷水,猛批评,而吝于撒播一点赞美的温暖阳光。”

    2.永远不要说“你错了”

    不要指责他人的错误,避免正面冲突。

    那些忘记过去的人必定会重复过去。

    我们并非唯一正确的一方或者实际上犯错的是我们。

    我们应该具有所有伟大工匠的精神,他们总是从一张白纸,空白的帆布或一堆泥土开始自己的作品。我们必须在面对各种争端的时候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看我们是否能发掘出更多东西,共同创造更多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真正的潜能才能爆发。

    3.以友好的方式开始

    你值得我花时间,你很重要。

    我不喜欢那个人,所以我必须更深入地了解他。

    温柔和友善的力量永远比狂怒和暴力强大。

    人性中最大的渴求就是展现自己。

    4.做一个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人

    不管你信不信,你找到的人并非由你想要什么人决定,而是由你是怎样的人决定的。

    在任何交往开始的时候,如果能在一开始就得到很多的认可和赞同——即使它们跟你的最终目标没有多大关系——那么就越可能使这个人一直都赞同你。

    当我们以对方的认可为基础时,我们已经在创造一种吸引力和亲和力。但是要把它变成影响力的话,还需要以一种深入的情感作为铺垫。我们应该能经常从对方的角度来甚是彼此间的交往,这样才能知道产生的吸引力最终能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如果你想在一开始就获得认同,就必须在与对方的沟通中提供他们想得到的东西。

    一个人的行动,比他所说的话更具表现力。

    5.放弃荣誉

    我会问自己,我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放弃荣誉的做法是一种神奇的自我增值的方法。

    你的成功总是与愿意看到你获得成功的人数相辅相成。

    如果一个人不介意由谁获得荣誉的话,那么这个人将所向披靡。

    人啊,骄傲的人,凭借着一丁点短暂的才能,就在上帝面前炫耀,天使都会为他黯然神伤。

    6.感同身受

    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有怎样的感受,我会作何反应?

    当你认为对方的想法与感受和你自己的同等重要时,就会在对话中出现合作。

    如果我们肯花点时间研究他人的境况,就不会对别人产生武断的看法。

    7.诉诸于高尚的动机

    向他人提出一个高尚的理由,同时也赋予了对方崇高的精神:你可以做正确的、值得敬仰的和真诚的事情。——我相信你。

    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喜欢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给他人,都愿意考虑听上去很高尚的理由和动机。如果我们能给他人做同样事情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臆断他们的动机自私或具有欺骗性,那么在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就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变得更值得尊敬,证明我们没有看错人。

    要想跟对方建立真正的交往,你就必须在欣赏自己的高贵品质的同时,也赞美对方的内在品质。只要诉诸于高尚的动机,就能感动芸芸众生,和他们一道前行。

    你若失去财产,失之甚少;你若失去荣誉,失之甚多;你若失去勇气,失去一切。

    8.分享你的经历

    人们都不喜欢被当成商品一样对待,甚至不想别人认为他们的人生太过普通。人们都希望自己举足轻重,而满足这个愿望的最佳方式就是把他们跟某个宏大的故事联系到一起。

    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想象力,让你的想法变得生动、有趣和富有激情。勇于分享你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这样别人也会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

    当你的经历成为大家的经历时,我们将会一起关注它的成败。

    影响力是被给予的。

    像一支和顽强的崖口进行搏斗的狂奔激流,你应该不顾一切纵身跳进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运,然后,以大无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难向你挑战。

    第四部分 如何改变他人而不引起反对

    1.用积极的心态开始一切

    我们更关心坏事所带来的威胁,而忽视好事带给我们的希望。我们大脑中消极的导火索比起积极的扳机更加敏感。我们的大脑被消极的行为占据着,它会把积极的行为挤走,从而决定我们对现实的看法。让自己的头脑认识到我们的理解与事实并不是相符合的,让自己不要对某件事情做盲目的假设。

    做事之前,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真实积极的出发点,在与对方产生共鸣时必须表现出应有的欣赏。我们凭直觉知道,当我们听到别人赞扬自己的优点之后,才容易听进去一些不乐意的事情。

    首先,你对别人的赞扬必须是诚恳和发自内心的,不仅仅把它当做酝酿批评之前争取时间的工具。

    其次,从一个观点到另一个观点时,你的阐述必须顺利流畅。

    第三,赞扬过后不能只是批评,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把“但是”改成“而且”。

    2.敢于承认你的错误

    你必须承认自己的犯下的错误,必须承认自己是有错误的。很多人做事会经历一个令人失望的开头,只有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起责任时才能真正摆脱问题的困扰。一旦我们认识了自己所处位置与所做事情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3.低调地指明别人的错误

    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指出某个人的错误或者失误会对那些憎恨受到直接批评的人产生出奇的效果,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4.学会询问式谈话方式而非直接命令

    询问式谈话不仅能够使一项命令变得让人感到惬意和减少憎恨情绪,而且还能够激发出个人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如果人们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某件事情的策划,那么就会更容易激发出新的思路。

    用问问题来取代直接提要求,“你是怎么想的?”

    自我评估对员工的工作表现也更加有积极的影响。(你认为自己更加擅长哪些事情?你来年的目标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岗位可以提高你的技能,帮你实现这些目标?)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5.弥补错误

    更谨慎一些,照顾到别人感受,把他们拉倒一边单独交流——或者采取任何能缓和紧张气氛的方式。通过鼓励对话来培养信任感。

    失败的问题:如何理解、吸取教训以及改正。

    为遭遇失败的员工创造安全感能够确保他们更加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快地走出失败,更充分地吸取教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创立一种风险和失败机制。

    6.赞赏下属的进步

    赞扬和鼓励:这是驱使任何人发挥潜能、取得进步、改变自我的两个基本因素。

    7.养成鼓励他人的习惯

    批评让能力枯萎,鼓励让能力繁盛。

    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

    8.给别人一个实至名归的好名声

    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无足轻重或者根本得不到尊重,那么他就失去了自我提高的动力。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通过给他一个实至名归的好名声来让他感到应有的尊重。

    9.保持相同的立场

    为什么我们不该知道我们的同事、共事的人、朋友以及家人的梦想呢?了解自己周围人的动力是什么,把自己想要的结果和他们的目标联系起来。

    你对别人了解的越多,那么你对自己就会更加了解,也会更容易地找到能够激发彼此未来创造力和协作精神的共同立场。

    领导者需要培养的是一种探知答案并根据获得的信息采取行动的真实欲望。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内涵好书(544+)
  • 强烈推荐(451+)
  • 无盗版(285+)
  • 中评多(645+)
  • 中评(574+)
  • 体验好(357+)
  • 微信读书(295+)

下载评价

  • 网友 康***溪: ( 2024-12-16 15:43:20 )

    强烈推荐!!!

  • 网友 索***宸: ( 2025-01-08 18:24:11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苍***如: ( 2024-12-21 04:19:37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国***舒: ( 2025-01-04 05:28:0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权***颜: ( 2024-12-24 01:32:02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宫***凡: ( 2024-12-31 13:04:5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饶***丽: ( 2025-01-07 18:07:15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扈***洁: ( 2024-12-10 00:35:07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屠***好: ( 2024-12-21 23:07:50 )

    还行吧。

  • 网友 薛***玉: ( 2024-12-24 18:29:52 )

    就是我想要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