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上海人的优点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9:36

上海人的优点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上海人的优点精美图片
》上海人的优点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上海人的优点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712718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
  • 页数:192
  • 价格:15.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9:36

内容简介:

这是关于“上海人的优点”以及“上海人的缺点”的全民讨论综述,收集了迁千位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华人对上海人的评价,本书无疑是较全面、广泛的对上海人的概述,便于深度洞悉上海人的性格,为真正了解、熟悉上海人,融入大都市提供帮助。写的虽然是上海人,其实它的特点是许多中国人都具备的,其参考价值不仅仅限于上海人,也适合所有华人进行对照与反思。


书籍目录:

上海人的优点1

《上海人的优点》网上留言及作者回复5

为什么《上海人的优点》一文能引爆微信圈? 167

《为什么〈上海人的优点〉一文能引爆微信圈?》的网上留言及作者回复171

上海人的缺点是什么? 182

《上海人的缺点是什么?》的网上留言及作者回复184


作者介绍:

张鹏,现任英国牛津仪器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上海大学客座教授、跨界俱乐部创始人。他出生在湖南,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法医系,在上海从事过法医工作。后来去英国留学并从事法医工作。回国后担任过两家欧洲企业中国区总经理。先是在北京工作,后落户上海。他是一个典型的新上海人,但却有广泛的国内外工作、学习、旅游经历。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上海人的优点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上海人的优点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上海人的优点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关于上海、关于上海人——来自微信的报道

微信体关于上海和上海人的解说.

本书是较全面、广泛的对上海人的概述

便于深度洞悉上海人的性格,尽快了解融入上海

一部非常值得从头至尾细读的开放性读物,汇集了当今关心“上海人的优点”这个话题的天南地北的包括境外的读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的赞成或反对的留言,讨论是即兴的精彩的,又是平和的认真的,更好在作者几乎对每条留言都作了别有风趣的回复。这样,看整场众说纷纭的评议便很有趣味。像这样汇有较大信息量而又评议精短的书是很少见的,这要归功于微信这个平台的卓越功能。

微信语体,言简意赅,许多话都是可以引申出去说的,尤其是作者的回复一语中的,往往有言下之音。


书摘插图

上海人的优点

此文在2007年由本人原创首发,结果几天内就被转发数万次,并出现了许多抄袭版本。今天是2017年春节,上海安静得听不到一声鞭炮声,那是因为全城禁放鞭炮。我原来以为会有许多人违禁的。但没有想到,一个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没有人违章,再次让我对上海人肃然起敬。鞭炮声既没有美感,完全是噪声污染,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火灾隐患、人身伤害隐患。我是禁止鞭炮的坚决支持者。

 

多年前的上海人喜欢把所有外地人包括北京来的人统称为“乡下人”。结果可想而知,全国各地的民众被激怒了,大家群起而攻之,收集各种罪状和骂名,将上海人淹没在口诛笔伐的唾沫之中。上海人几乎成了“小气”“吝啬”“自私”“胆小”的代名词。就连上海人自已也知道他们的不妙处境。我的一个上海朋友自嘲道:你们外地人对我们上海人的好评价是“你一点都不像上海人”。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原来也赞同上述对上海人的评价。但后来,经过在中国数个地方(湖南、广州、北京)以及上海都生活过多年以后,我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和思考,发现上海人其实有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或许正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所少见的。

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上海人在中国人当中是名列前茅的。

1. 认真

不论是做生意、做学问还是做人,上海人的认真劲儿让我不得不佩服。是的,有人会说他们“斤斤计较”,但如果没有这种计较,上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2.守规矩

在全国人民当中,上海人无疑是守规矩的。排队、讲公德、讲文明,这也许是一个超级大城市生存再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的地方,但也是井然有序的地方。

3. 讲理

外地人常常笑话上海人,说他们吵架时能理论半天都不动手。这要是在北方,人们口角两句后就拳脚相加,甚至拔刀相见了。是啊,上海人“胆小如鼠”,只会玩嘴皮子,没有一点“英雄气概”。我原来也一直很欣赏那种用拳代嘴的“豪气”,但现在我发现那种所谓的“豪气”所掩盖的不过是以强凌弱、不讲道理的野蛮行径。

4. 男女平等

上海男人会买菜、做饭、洗衣服,这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对男人莫大的讽刺。上海男人的这一点不仅被外地(特别是北方)的男同胞嗤之以鼻,就连许多外地女人也把上海男人当成笑柄,认为上海男人简直毫无“男子汉”气概。是啊,中国女人的奴性已经几千年了,女人们已经认为“大男子主义”是优良传统了,怎么忍受得了上海女人的“大逆不道”?上海女人的地位的确比外地女人的地位高出许多,她们的地位已经很接近发达国家了。其实,当我们笑话上海人这一点时,我们全国都在向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只不过,上海人进步得更快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越是落后的地方,男女越不平等。

5. 重视健康

我每天去公共游泳池游泳时,总是发现那些来游泳的绝大部分都是上海本地人,包括退休的上海人。上海人的身材也是保养得好的。上海人吃得比较清淡,抽烟酗酒的人相对比较少。我回到老家湖南时,发现绝大部分男人都抽烟喝酒。当外地人嘲笑上海人的生活习惯时,上海人用中国长的平均寿命给予了好的还击。

6. 文化修养

不可否认,在中国,上海人是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的。这已经有超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热衷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

7. 精致

上海人的住房条件可能比不上外地人,但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并不比任何地方差。上海人是精致的,不仅指年轻人,也包括老年人。在这里,你看到一个衣冠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挺胸抬头的老头时,千万不为以为他是一个退休的教授。相反,他很有可能是一个退休工人。这就是上海人对生活的要求:展示自已光亮的一面。你可以说他们很爱“虚荣”,但你因此也看到了一个精美的世界。

8. 务实

在中国各地,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在酒桌上大吹自已的能耐,同时还拍胸答应给你如何如何的帮助和好处。一旦席终人散,你就会发现这些都是酒中戏言,千万别当真。相比之下,上海人很少会答应你他所做不到的。他们的确不豪爽,但他们说到做到。他们不相信豪言壮语,不喜欢高谈阔论,但他们能脚踏实地、信守承诺。

9. 并非小气

上海人总是给人以“小气”的印象,但这种小气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他们不无偿给予他人什么的同时,也不指望从别人那里无偿得到什么。他们注重的是平等的交易。他们对“你的”和“我的”之间的界线非常明晰。他们不喜欢你我不分的“哥们义气”,但他们也不会出现“背信弃义”“不够朋友”的尴尬结果。

10. 个人空间明确

上海人不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这与上海以前的居住空间相对窄小有关。不打招呼随便串门、随便请人上家里吃饭、随便打听别人的私事、随便开口向别人借钱,这种现象在上海非常少见。他们将朋友、亲友、同事的圈子分得很开。他们知道友情、亲友的界线。他们可能没有外地人那样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度,但他们却拥有的自由空间和少的利益冲突。

11. 先进与包容

由于上海是中国早和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所以他们也就是与国际接轨快的人。他们看不起外地人,其实是看不起落后。一旦你用实力证明了自已,他们同样能尊重你。上海也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这里好像少了点亲情、友情,但你完全可以用自已的努力和实力来取得社会的认同。

在上海,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这是一个包容的世界。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打扰他人,特别是圈子与你不同的人。

12. 自信

在中国,上海人可能是自我感觉好的人。这其实是来源于他们的自信。你肯定会说:我讨厌上海人,是因为他们总是看不起外地人。但我们再把这个问题引申一下,就能找到另一种解释。中国人在国外常常被人看不起,为什么?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穷,而常常是因为我们不讲诚信、不守规矩、不讲公德或者不讲卫生。城里人为什么看不起乡下人?也有类似的道理。曾有不少上海人在日本打工,他们同样被日本人歧视。但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后将由实力说话。当未来上海发展超过日本时、当上海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亚于日本人时,那时谁“歧视”谁还很难说呢。

总结

当然,我不是说上海人没有缺点,我讲的上海人的优点也不是每一个上海人都具有的。但是,当我们指责上海人的缺点时,我们难道不能从上海人身上学到许多好的东西吗?上海之所以成功,肯定有自身的原因。就像西方成功的背后也有他们的原因一样。成功,不是来源于讥笑他人的短处,而是来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

(作于2017年1月28日)


前言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从头至尾仔细一读的书。因为这是一本开放性的读物,书中不但亮出了作者脚踏实地的鲜明观点,使用了平易近人、朴实而带幽默的叙述语言,而且汇集了当今关心“上海人的优点”这个话题的天南地北的包括境外的读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的赞成或反对的留言,讨论是即兴的精彩的,又是平和的认真的,更好在作者几乎对每条留言都作了别有风趣的回复。这样,看整场众说纷纭的评议便很有趣味。像这样汇有较大信息量而又评议精短的书是很少见的,这要归功于微信这个平台的卓越功能。

微信语体,言简意赅,许多话都是可以引申出去说的,尤其是作者的回复一语中的,往往有言下之音。

对于上海人的优点和缺点这个话题,过去一再有过讨论和争议,不少学者也有专论,如陈思和、余秋雨等。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杨东平先生在他的一本《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中曾详细地讨论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京派”和“海派”特色及其嬗变,上海女郎和北京姑娘,等等。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在20世纪90年代末写的关于上海男人的一篇《啊,上海男人》,曾在报刊上引起了一场争论。同时,学者易中天先生在他的《读城记》中对上海的城市精神和上海人的风貌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道:“一个真正优秀的城市,它自身性格中的固有品质是不会轻易丧失殆尽的”,“上海是像城市的城市”。

杨东平在他的书的开头引用了徐志摩的一句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他又说“上海是个奇迹般出落的城市享誉着世界的‘东方巴黎’”的称号。确实如此,笔者认为正因为上海都市的繁华出生,缘于一个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它经历了商业化的洗礼,上海人便养成了精明、活络、讲契约、崇创新、多元兼容、大气谦和的城市性格,积聚着派头大、拎得清、讲实惠、做人家、识相、上路等市俗民风。如今上海的风继续朝着繁荣的商业文化方向吹,这个移民城市又迈开了更雄健的步伐。

“张鹏工作室”在微信上创导的平实认真的讨论文风,畅所欲言,视野宽阔,亮点迭出,既讨论当今上海人的优点,也讨论当今上海人的缺点,引爆了微信圈。愿这本书的出版更能发挥其纸质体的作用,使关于上海人的讨论更加深入,让上海的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

 

                                                                        钱乃荣

2017年3月30日

前 

 

2014年,本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短文《上海人的优点》,结果几天内就被转发数万次,并出现了许多抄袭版本。2017年春节那天,上海安静得听不到一声鞭炮响,那是因为全城禁放鞭炮。我原来以为至少会有一些人违禁的,但没有想到,一个超过两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居然没有人违规,再次让我对上海人肃然起敬。鞭炮声完全是噪声污染,既没有美感,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火灾隐患、人身伤害隐患。我是禁放鞭炮的坚决支持者。这个事件触发了我重发此文的冲动。

结果我通过微信公众号“张鹏工作室”再次发表此文后,短短数日就有超过60万的阅读量,并且有超过900条留言。遗憾的是,微信平台只允许发表100条精选留言,其他的只有后台管理员才能看到。

其实,分析上海人特点的文章、书籍已经有不少了,但这也许是次,有来自各地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近千人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这些看法集中在一本书中,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全面、广泛的对上海人的评价。

与其说这本书是我一个人写的,不如说它是“全国各地人民”乃至“海外华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鉴于留言中个别观点不文明或者带有政治敏感性,在编辑成书前我进行了删除,除此之外我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呈现了所有留言,包括用词、用句中少量的错误。

另外,我还补充了后续两篇微信文章以及其后的读者留言,即《为什么〈上海人的优点〉一文能引爆微信圈?

》和《上海人的缺点是什么?》。您可以从另两个角度来看看上海人的特点,以及人们对上海人的评价。

本书写的虽然是上海人,但一些特点是许多中国人都具备的。所以,其参考价值不仅仅限于上海人,也适合所有华人进行对照与反思。

本书得到伍惠玲女士的精心校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  鹏

2017年2月21日


书籍介绍

张鹏编著的《上海人的优点》是关于“上海人的优点”以及“上海人的缺点”的全民讨论综述,收集了迁千位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华人对上海人的评价,本书无疑是最全面、最广泛的对上海人的概述,便于深度洞悉上海人的性格,为真正了解、熟悉上海人,融入大都市提供帮助。写的虽然是上海人,其实它的特点是许多中国人都具备的,其参考价值不仅仅限于上海人,也适合所有华人进行对照与反思。


精彩短评:

  • 作者:苏达水 发布时间:2021-11-11 20:54:56

    上海人有许多优点,可是本书却说的不得要领,更像是“高级黑”。面对有些偏见的读者留言,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毕竟因为接触少造成隔阂就深嘛。结果作者就是颇有情绪化的回怼,一口一个“非洲来的吧”,这种来自内心的蔑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涵养水准。其实,被作者捧在高高在上地位的上海人,倒是不反感非洲人的,他们以为,来的非洲人都有个酋长的父亲。否则你看,非洲留在上海的黑孩子有多少?作者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作为新上海人,却连上海人真正的优点都没把握住,还要想借此书,让读者尽快融入上海,颇为滑稽。

  • 作者:子涵 发布时间:2010-08-22 11:35:06

    读完此书,获益匪浅。涵盖了学习做人处事的方法!

  • 作者:K 发布时间:2019-12-17 09:02:02

    故事很有趣,涉及颜色、星期等知识点。

  • 作者:我最棒! 发布时间:2019-06-15 23:48:25

    终于听完了。互相放弃尊严才能长久拥有,虽然技巧让人沦陷,但是失去了真诚和善意,是伪装,自然要接受可能不太如意的结果。人真的很有阶级意识,嫉妒蔑视是环境中成长起的本能,成功真的不容易,所以成功的人少,大家向往成功,不想别人成功。长得美有很大可能性性格好,家教是决定因素。于连这样高尚又纯净的人还是死掉吧,看着他一步步麻木,利欲熏心,他难过挣扎,我也好难过。

  • 作者:棉球尾 发布时间:2020-01-16 12:42:35

    太搞笑了

  • 作者:Once 发布时间:2022-05-04 07:30:05

    英文版更好


深度书评:

  • 狗日的阴阳五行----我是标题党

    作者:酱油郎独占花魁 发布时间:2009-09-18 07:39:28

    到拉斯维加斯的飞机时间长得快赶上回国了,本子上除了工作内容也没有什娱乐,只好看书。只带了两本书,红楼梦让学长强抢了去,没有选择只能看天工开物。书是上月回纽约开会顺便在flushing买的,万卷出版,《家藏四库全书》之一。说两句题外的话,美国的中文书店,尤其是大陆人开的,一色都是菜谱,保健,商务书三分天下,有点意思的书少的可怜。唯一稍可瞩目就是这种大陆新出的供人装饰书橱的经典类"套书”。毕竟是出版发达了,什么老书都可以挖出来重排重印,这类书里倒容易找到一些原来没有读过或者读之而不细的遗珠,也可聊解无中文书可读之渴。虽然这些书在国内一般都是半价卖的,在这里却是比定价贵上2,3倍,不过跟其他美国或者港台出版的书来说,也就算是便宜了。

    回来说天工开物,这书大概上过中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惜恐怕大多数人跟我一样,也就从历史课上知道个名字,里面具体说点什么怕是一章一节都没看过。现在有机会细看,所得过于所望,尤其对我这理工科的书蠹来说,更觉得有趣。其书分十八章,乃粒第一,乃服第二。。。至于陶埏第七,冶铸第八。。。曲蘖第十七,珠玉第十八。 总之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技术无所不包,历历在列。虽说宋应星祖父曾为工部尚书,他也算有点这方面的家学渊源,但毕竟写这样一部百科全书的著作在信息不发达的明末清初时候,也是殊为不易。书中多处可以看出,老宋写这书并非单纯抄录前人古书,很多东西如非亲见至少也是跟行家谈过,知道得很细,有的说不定自己亲自动手实践过,更可见其不易。

    我读这书,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震服于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二则宋应星的五行“科学”观也颇为有趣。试以例言之。 乃服第二中谈养蚕缫丝。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选育优质蚕种,称为“蚕浴”。“其天露浴者,时日相同。以篾盘盛纸,摊开屋上,四隅小石镇压,任从霜雨、风雨、雷电,满十二日方收。珍重待时如前法。盖低种经浴,则自死不出,不费叶故,且得丝亦多也。” 就是把蚕卵露天放置在屋顶上,任凭风吹日晒,低质量的蚕种自然死亡被淘汰掉,剩下的都是鲁棒性(robust)甚强的优质蚕种。此类古代农桑技术和发明,不可胜数,只有自己细看才能体会,毋庸多言。

    我个人觉得更有趣的是看以老宋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们如何用阴阳五行的世界观解释这些技术和现象,好玩之处比比皆是。譬如陶埏第七说烧砖制瓦:”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后一段是说如何确定烧砖的火候,要看到“土受火精,形神摇荡”才行,而且要由有经验的陶长辨别。 从现在观点来看,烧砖无非是把粘土在高温烧结成型,即低熔点的组分在高温下部分熔融,冷却后像固体胶水一样把高熔点的组分牢牢粘在一起。所谓“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我猜想大概是指砖坯因为熔融烧结体积缩小且变得略圆润,不再像常温下那么棱角分明的样子。同时由于窑内温度很高,大家都有经验透过流动的热空气看东西是有些影影绰绰的样子,不容易看清楚。这个土受火精,形神摇荡的说法,形容得准确传神,也浪漫得好笑。下面紧接着又来:“凡转泑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 说砖窑顶上要挖个坑用水封上,一百钧的砖瓦得用40石的水。据俺这烧陶瓷出身的工科生推想,窑顶用水封,大概是为了扩大均温区。 现代的箱式高温炉都是电加热,加热元件(金属,石墨或者碳化硅电阻丝)一般均匀缠绕在箱体四周,造成炉内大部分空间温度分布均匀,误差一般不超过10度。而古时候的窑是堆了柴火或者煤炭在窑底烧,毫无疑问空气对流会造成窑顶的温度最高,不但温度不均匀--呈由下至上梯度分布,而且极有可能把窑顶烧塌,所以要加水封来冷却窑顶,而且可以获得窑内稍微均匀的温度分布,让砖瓦烧成品品质均一。我想这道理发明水封窑顶之法的人肯定是懂得的,烧窑的工匠有的想必也懂得,只不过老宋这里又发挥了知识分子的想象力,来了个理论解释“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 像这样把什么东西都套上个阴阳五行的帽子解释一番,虽属时代局限,也好玩的很。又很有艺术性,把这金木水火土的神啊,意啊,气啊颠倒一番,弄出一个至少形式上很符合逻辑的样子,且有一种真理在握,至高无上的YY光辉。又如作咸第五说到取井盐,盐井需要小, “盐井周围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 为什么呢?“盖井中空阔,则卤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也” 其实想来不过怕井口大了蒸发太快盐都结到井底下,来不及把卤水抽上来而已。这老兄觉得盐不可归入金木水火土任何一类,而且来无影去无踪,只能从卤水里煮出了来,就只好觉得这“卤”乃是气了,又说取海盐时”卤气冲灯即灭”云云。真是好玩的紧。

    这些YY,除了因为时代局限,大概还由于宋应星对很多技术也不熟悉不了解—毕竟太多啦,即使在知识还没有大爆炸的古代,人又哪里有全知全能的呢?不过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倒有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自信,觉得什么东西都逃不出俺懂得的“道”去。有人说中国人不讲逻辑,这倒未必,金木水火土的解释也是有其逻辑在内的,只不过这一套象征性的理论系统实在只能比喻真实,完全缺乏实证而已。这种文科知识分子写理工书的有趣之处,倒让我想起王二的2010来 ,只不过老宋并故意为之,唯其如此,才更有趣。此外我也相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恐怕不是知识分子们发展出来的,而是民间那些籍籍无名的农人、工匠,一代一代不断试验、积累而成的。这些人没有念过什么书,不懂得什么金木水火土----幸亏如此。懂得金木水火土的知识分子,顶多也就折腾折腾红铅白汞,炼出几颗能把自己吃死的丹药而已。能象宋应星这样,如实记录记录工农大众的手艺,也就算是和谐社会做了贡献啦。

  • 从布迪厄的“符号暴力”概念谈起

    作者:拜德雅Paideia 发布时间:2022-12-24 16:18:57

    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的新书

    《推特机器: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

    理查德·西摩

    )的书评。原文见

    http://mediatheoryjournal.org/review-richard-seymours-the-twittering-machine-by-sean-phelan/

    。作者:

    肖恩·费兰

    (Sean Phelan,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传播新闻与市场营销学学院助理教授,写这篇文章时兼任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 of Antwerp]传播学学院高级研究员)。译者:

    王伯笛

    (也是这本书的译者)。中译文主标题系拜德雅微信公众号编辑所拟。

    评理查德·西摩的《推特机器》">从布迪厄的“符号暴力”概念谈起

    评理查德·西摩的《推特机器》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他哲学特色最鲜明的著作《帕斯卡式的沉思》(

    Pascalian Meditations

    )一书中,解释了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概念。符号暴力指的不仅是无需对肉体强加武力就能调解社会关系的话语权力形式,它还代表了暴力目标本身就是暴力同谋的暴力形式。“符号权力只有在遭受这一权力的人的合作下才能发挥作用,因为他们帮助构建了这种权力。”布迪厄认为,“最危险的理解”莫过于将这种共谋解读为“有意识的、清醒的”“自愿奴役行为”,仿佛个人心甘情愿地屈服于其自我支配一样。恰恰相反,符号暴力指的是一种结构性的支配形式,这种支配源于随时间累积而成的习惯性的社会存在模式。“其本身就是权力的结果,通过认知和(尊重、敬仰、爱慕等)倾向被持久地刻入被支配一方的体内。”这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在成为习惯后实际上被默认的信念,对身体的训练则是这些习惯的源头”。

    当我开始阅读理查德·西摩精彩的《推特机器》时,我立刻就想到了符号暴力。每章标题都捕捉到了我们自己与当今互联网文化中反乌托邦特质的纠葛:“我们彼此相连”,“我们都是瘾君子”,“我们都是网红”,“我们都是喷子”,“我们都是骗子”,“我们都在消亡”,“我们都是书写动物”。布迪厄所说的受训的身体习惯,被重新想象成驱动着我们不断触摸手机和电脑的力量,我们担心与媒介化的世界失联,而这个世界让我们能对发生在网上的最新动态表达仰慕或不屑。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西摩不需要听人赘述是怎样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构成了我们的数字生活;他的书与只把网暴当作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缺陷来对待的道德化评论截然不同。不过,即便是在剖析不同的结构力量(平台资本主义、监控文化、大数据、算法威力)产生的腐蚀性影响时,西摩仍会不停地回到共谋这一主题上。“《推特机器》或许是个恐怖故事,但我们所有人都是与这个故事有关的用户。”“尽管社交媒体常常令人厌恶,但我们却对此上瘾,或者正是这一特质导致了我们上瘾,就像我一样,这说明我们身上有些东西正在等待上瘾。”

    在“作者的话”中,西摩说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作散文来阅读,而不是像一篇论战或学术论文”。但他在需要抨击时也毫不拐弯抹角。此外,正如熟悉西摩其他作品的人知道的那样,他笔下的内容充满了政治关切。《推特机器》一书富有想象力的论述力量在于它直接提出的问题,不在于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直截了当的答案,或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号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本书提出的核心政治问题是存在的问题: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媒体世界中,我们把如此多的时间花在表演和筹划上,尤其是花在把我们当作首要剥削对象的平台上,这种书写对人类集体意味着怎样的后果?正如西摩在前言末尾写道的那样,“这本书的故事算是提出了一个勉强带有乌托邦意味的问题:如果不参与社交媒体,我们还能用书写来干什么?”

    书的标题为审视推特提供了特定的视角,但西摩的论述着眼的对象则更广。标题《推特机器》源于保罗·克利(Paul Klee)1922年的一幅画,画的影印版也出现在这本书的开头。画描绘了几只盘旋在火坑上方、棍子形状的机械鸟,它们是为了将受害者引入坑的诱饵。在西摩的解读中,这幅画比喻了互联网文化的诱人之处其实也是圈套。我们在被自身版本的“鸟鸣圣乐”吸引的同时,将自己暴露在我们看不清、也无法任意忽视的隐患和危险之下。我们的欲望变得与机器密不可分,即便“没人有意将自己献给机器,成为对它欲罢不能的瘾君子”。我们一方面屈服于结构精密的支配体系,另一方面借此肯定我们的个人自主权。“我们与机器互动中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源于选项随意被设定,但却仍被视为自由选择的愉悦体验,不管是令人抑制不住的自拍潮,还是凌晨3点让人发狂的争吵。”

    西摩可能没打算写一本学术专著,但对理论的敏感和洞见在他的书写中比比皆是。散文式的开放结尾让以事件为核心的分析形式比许多学术作品都更犀利,也更有启发性。他严谨地引用了众多学术讨论来支持他在书中的不同论点。他以新闻记者的风格生动地呈现了不同的事件经过和网络混战,这些都证实了这台机器的惩罚性倾向。

    在书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术语是精神分析学;西摩的理论洞见与他的文学修养相辅相成,让人回想起最富有启发性的那些精神分析学作品。他想理解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欲望究竟如何组合在一起,驱动着我们将自己的大量时间与注意力花在“社交工业”上——他更倾向于这样称呼“社交媒体”,常用的形容中带有谄媚的味道。他尤为感兴趣的是探究书写工业化语境中书写与欲望的关系;我们养成的这一阅读体验让我们读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耐心,我们只想从阅读中搜刮更多能被书写和评论的材料。《推特机器》是“一个有关欲望与暴力,也有关书写的故事”;在这个故事讨论的媒体生态中,“突然间,我们都成了

    书写动物

    ——被不断书写的暴力欲望的所占据。”

    与大部分数字媒体方面的学术和大众评论不同,最让西摩感兴趣的技术是书写本身。书的第一章是一部书写简史,而在最后一章他又回到了这一主题。西摩强调的是书写的物质基础:“由绳结讲起只是想强调书写是物质的,以及我们的书写材料的质地如何塑造并刻画我们能够书写的内容,而这点让书写不再无关紧要。”西摩对技术发展的辩证特征的警觉是这本书最具魅力的特点之一。他回避了明显的技术决定论陷阱,没有让“社交媒体”听上去像是我们当代所有顽疾的根源。但他也回避了完全相反的陷阱,即约翰·杜尔海姆·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所指出的:批评家们想要证明他们自己的分析完全免于技术决定论的“谬误”,但这样的愿望轻视了技术的决定性力量。

    西摩讨论的重点是推特机器的放大效力。如果说是这台机器“带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灾难,如上瘾、抑郁、‘假新闻’、喷子、网络霸凌、极右亚文化,那么这台机器只不过是在利用和放大这些在社会上已经普遍存在的问题”。小报文化“将私生活转化为有利可图的信息”,这就是“监视经济”的前身,它支撑着社交媒体企业的商业模式。伊斯兰国娴熟地将推特用作他们的宣传工具,但他们“并没有在威尔士小城里、瑞典青少年中、或是法兰西岛大区城郊被呼来喝去的穆斯林少数群体中,制造出这一滩能被恐怖组织招募活动加以利用的苦难”。线上霸凌和小道消息盛行的现象,不过是强化了职场文化和专业八卦中长久以来就存在的倾向。

    西摩认为,推特机器“以全新的方式”将现有的社会问题“集体化了”。“资本主义的数字化”打乱了原有的等级制度,人们不会再因违背了中央权力结构认可的“权威神圣文本”规范而受惩罚或遭社会排斥。“排除异己与道德恐慌,以及进行惩罚和羞辱的权力被移交与下放。”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社会景观正被重构,其形式不再遵循从上至下传递命令这一“大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模式。相反,社会景观被重新集中在我们为社交工业书写和分发信息的形象上。我们的集体社交体验越来越被机器的逻辑所左右。我们按照机器的奖励机制和它中意的写作用语为我们的公共人设编排剧本。大型科技企业将我们的参与式劳动转化成商品,而我们成了这些商品中抽象的数据点,可我们却还试图通过互联网中“地位股票市场”的复杂等级提升我们在其中的文化资本。我们对这台机器的瘾称不上“灾难的根源”,它更应被视为当今注意力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即便我们在社交工业平台上谴责新自由主义式自我身份的必要性,但我们其实都内化了企业家式自我的教育理念。

    在这台机器的特点中,最令西摩感到担忧的是其法西斯潜质。“我们应该开始认真思考,社交媒体业是否有可能本身就具备早期法西斯特质,或者说,社交平台尤其适于培养早期法西斯主义。”他在谈到极右翼如何成功利用YouTube打造了瑞贝卡·刘易斯(Rebecca Lewis)所说的“影响力替代网络”时提到了这一点,该网络模糊了更极端和更主流的政治身份认同形式间的差别。游戏化的YouTube算法能解释网上极右翼的崛起。但西摩认为,如果我们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决定论解释,“我们就错过了真相。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新纳粹内容或者阴谋论式的信息娱乐如此引人入胜?”

    这个问题让我们再度意识到,人类欲望在塑造我们对机器的投入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网络极右翼就是“正在兴起的技术政治政体”的例证,这一组织松散但具备意识形态潜力的联盟,通过在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分享他们嘲弄共同敌人(如“社会公义热心人士”、“激进女性主义者”、“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社会建构论者”等形象)的乐趣而成为现实。社会生活被呈现为无止尽的对抗。“击败敌人”成了驻足于这台机器的部分乐趣,被我们常态化了的社会互动模式“放大了我们的暴力、我们对一致性的要求、我们的施虐癖、我们一心只能接受自己永远正确的怪脾气”。

    就像在书中其他地方一样,西摩就推特机器的法西斯潜质进行的论述让我们欲罢不能。“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别人的问题,只与像网络喷子、黑客和右翼恶霸这些显而易见的坏蛋有关,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他引用了每一位推特用户都熟知的线上风格,也就是“转发式批评”来说明这一点:即我们转发别人无以复加的愚蠢推文或无脑推文,并借此将他人的注意力导向我们才是正确的这一做法。这种极度缺乏宽容的做法竟能让无比平庸的线上互动生机勃勃,这让西摩感到十分震惊。宽容的缺失能质变为以施虐为形式的反政治。“我们邀请他人加入对话,但我们却将分歧当作恶意与愚蠢的表现或是来自一事无成者的哭诉,而不是将其当作对社会有建设意义的声音。”

    推特机器对情感的影响力如何能阻碍被威廉·康纳利(William Connolly)称为“争胜式尊重”(agonistic respect)的政治观念?西摩对此的讨论颇具启发性,因为该讨论描述了同样在网络左翼身上能被明显观察到的党派主义倾向。该话题在书中只是一笔带过,但作为一位本身写作背景着眼于左翼战略问题的作家,我们不难想象西摩能写出一本更偏论战风格、聚焦于该话题的完全不同的书。西摩在讨论身份政治时以更晦涩的方式提到了一条类似的论述线索。西摩对这类讨论的处理方法构造出了比左右两翼对身份政治反击式的批判更有趣的对象。他对身份政治的看法,与推特机器的所有使用者有关;“社交媒体的内在政治本身就是一种身份政治,因为在媒体平台上,我们必须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来表演某种身份。”这番话指的是许多网络政治中的压抑倾向。在操纵之下,我们对身份/差异关系进行着重复单调的表演,而表演本身与这台机器的运转逻辑和线上社群内“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对认同问题进行表态”的状况密不可分,这样做“既能激发热情洋溢的团结感,也能导致敌意的突然爆发”。西摩好奇我们是否需要某种能鼓励我们“时不时地忘记自己”的“‘反身份’政治作为解药”。这一观点响应了那些对身份概念保持警惕的政治批判理论,如雅克·朗西埃(Jaques Ranciere)和之前提到的康纳利这样的学者。此外,这一观点或许还含蓄地发出了这样一种警告:被机器放大了的冲突,尽管从战略上看通常对左翼有利,但也可能拖累在不同的左翼身份和派别间建立有效政治同盟的进程。

    《推特机器》不是一本旨在列举数字文化利弊的书。正如本书作者所说,这是一则恐怖故事,是那种最吓人的恐怖故事,因为我们许多人都很熟悉这个故事所设定的世界。不过,或许通过深度剖析我们与网络生活毁灭性的一面的共谋关系,我们能找到某种政治希望。这是西摩这本书的人文主义立场,它要求我们反思自己在一个就目前状态而言,不需要民主的“新民族国家”的诞生中代理的角色。至于我们还能用这些时间干点儿什么,这个问题无疑会在我们读完这本极具感染力的书后找到有政治意义的新答案。

    参考文献:

    Bourdieu, P. (2000).

    Pascalian Meditations

    . Cambridge: Polity.

    Connolly, W. E. (2005).

    Plur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Lewis, R. (2018). “Alternative influence: Broadcasting the reactionary right on YouTube,”

    Data &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

    . Available at

    https://datasociety.net/wp-content/uploads/2018/09/DS_Alternative_Influence.pdf

    (accessed 22 April 2020).

    Peters, J. D. (2017). “‘You Mean My Whole Fallacy Is Wrong’: On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Representations

    vol. 140, Fall, pp.10-26.

    Ranciere, J. (2009).

    The Emancipated Spectator

    . London: Verso.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pdf(172+)
  • 服务好(579+)
  • 内容完整(322+)
  • 中评多(63+)
  • 购买多(129+)
  • 内容齐全(133+)
  • 情节曲折(250+)
  • 目录完整(452+)
  • 差评少(247+)
  • 三星好评(269+)
  • 五星好评(174+)

下载评价

  • 网友 潘***丽: ( 2024-12-17 14:45:43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堵***洁: ( 2024-12-23 08:38:45 )

    好用,支持

  • 网友 马***偲: ( 2024-12-26 20:13:2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国***舒: ( 2024-12-26 09:52:1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龚***湄: ( 2024-12-21 03:27:24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通***蕊: ( 2024-12-30 10:39:10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瞿***香: ( 2024-12-19 12:40:14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宫***玉: ( 2025-01-07 19:37:43 )

    我说完了。

  • 网友 石***烟: ( 2024-12-24 22:38:37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冉***兮: ( 2025-01-03 20:36:3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