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发货正版 周礼注疏 (清)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彭林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48514中图文轩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当天发货正版 周礼注疏 (清)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彭林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48514中图文轩精美图片
》当天发货正版 周礼注疏 (清)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彭林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48514中图文轩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当天发货正版 周礼注疏 (清)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彭林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48514中图文轩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54851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0
  • 页数:1808
  • 价格:16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9:26

寄语:

全新原装正版 可以开具增值税发票


内容简介:

周礼一书,旧题周官,始出于西汉景、武之际。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原阙,时人以考工记补之》,分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经邦治国,燮理阴阳,堪称文繁事富,体大思精,洽术、学术无所不包。但是,此书在先秦典籍中不见征引,所记制度也每每有与文献抵梧之处,因而,关于它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成为西汉以来聚讼不决的著名学术公案,或誉为周公之典,或指为战国遣则,或断为秦汉之制,或贬为新莽伪作,纷纷之论,莫衷一是。然而,论辨的诸家都不否认周礼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最迟也是汉代的作口叩,材料之珍贵,自不待言,问题在于从什么角度来使用它而已。


书籍目录:

校点前言

 周礼正义序

 周礼注疏卷第一

 天官冢宰第一

周礼注疏卷第二

 大宰

周礼注疏卷第三

 小宰

 宰夫

 宫目正

 宫伯

周礼注疏卷第四

 膳夫

 庖人

 内饔

 外饔

 亨人

 甸师

 兽人

 敌人

 鞋人

 腊人

周礼注疏卷第五

 天官冢宰下

 医师

 食臀

 疾臀

 痨臀

 默臀

 酒正

 酒人

 紧人

 凌人

 篷人

周褪注疏卷第六

 醢人

 酰人

 盥人

 幂人

 宫人

 掌舍

 幕人

 掌次

 大府

 玉府

 内府

 外府

 司会

周礼注疏卷第七

 司害

 职内

 职岁

 职币

 司裘

 掌皮

 内宰

 内小臣

 阐人

 寺人

 ……

周礼注疏卷第五十

附录


作者介绍:

暂时没有内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图

暂时没有内容


书籍介绍

《周礼》,原名《周官》,据说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下又设若干下属,掌管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但一般认为此书是汉代学者将周代制度理想化而撰成。《周礼》问世后,注家蜂起,门派林立,莫衷一是。东汉郑玄会通各家之说,作《周礼注》,一举取代了各家之说。唐代贾公彦又为《周礼》及郑《注》作《周礼疏》 ,成为《周礼》的又一功臣。后代读《周礼》者离不开这两家。但因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讹误日增,又无标点,今人读之,困难重重。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新式标点,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最好的本子。


精彩短评:

  • 作者:wind 发布时间:2017-06-08 09:29:23

    聪明书!

  • 作者:爱卢梭 发布时间:2017-05-22 22:05:41

    前言大谈八行本的好,转眼就改造成了十行本的样子,也是醉了。

  • 作者:二止 发布时间:2023-10-24 12:36:22

    断断续续看了三个多月,记住了一些,忘记了一些。本来是出于研究宋史的需要来看《周礼》的,毕竟这是宋代读书人脑子里很重要的知识结构之一,只有存在近似,才能同情理解。收获很多,只列举一个。王安石说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这是因为《周礼》中天官冢宰以及地官司徒所占的篇幅较大。而宋人批评王安石变法,说其只取《周礼》之小小者,这个说法也有依据。因为王安石所说的“理财”其实是“民政”,只不过是王安石独独注意到了它的“理财”性,而于这些“理财法”中,又独独偏重于叙于中位的泉府集财于上之法。所以才有了这个“大大小小”的矛盾。

  • 作者:文孟先生 发布时间:2022-10-03 01:37:32

    经典作品。

  • 作者:默存君 发布时间:2015-07-12 16:03:03

    平装并非一无是处,上古就是让你撕开来看

  • 作者:MINAKI 发布时间:2022-04-03 20:24:55

    经典文学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深度书评:

  • 【转】陈壁生:周公的郊祀礼——郑玄的经学构建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3-03 14:18:35

    作者简介:

    陈壁生,1979年出生于广东潮阳,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2007年8月—2019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主要学术领域为经学,汉代哲学,近现代哲学。著有《经学、制度与生活——<论语>“父子相隐”章疏证》(2010)、《经学的瓦解》(2014)、《孝经学史》(2015)。

    摘要:

    在郑玄的经学思想中,如何根据经文的记载,构建一个完整的周公郊祀祭天的理论体系,是郑玄经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郑玄通过发明经义,阐述了以“天有六天”“郊丘为二”为主要特征的周公郊祀礼。而这一礼制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郊祀礼中的始祖的存在,是通三统的思想基础。郊祀礼中的感生说,使郑玄理解的历史世系不同于《史记》。同时,周公的郊祀礼,是孝治天下的最典型的表现。

    关键词:

    周公;郊祀;郑玄

    周代郊祀礼如何安排,在现代考古学通过实地考察充分揭示其历史真相之前,只能依靠文献进行考察。先秦礼制文献,极为驳杂,就其所载异义异制,汉人早已聚讼纷纷,对这些异义异制的驳辨,直至六朝隋唐,依旧莫衷一是。在这一过程中,弥合群经异义,构建统一礼制最有力者,当属郑玄。《后汉书·郑玄传》范晔评论郑玄云:“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1]郑君面对的是经文,通过对经书的全盘把握,把经书解释成为一个内部没有矛盾,可以互相贯通的系统。但另一方面,如果把《周礼》看成周公致太平之书,把《孝经》“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看成周公事迹,这对当代人来说,则是周代的典章制度与人物事迹,是“历史”。

    以“郑氏家法”为例,可以看到经师所为的纯粹经学建构,怎样变成史家眼中的历史研究。

    其中,郑玄对涉及周公郊祀礼的经典文献进行统一性的注释,构建起完整的周代郊祀礼,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郑玄

    一、经文">

    一、经文

    周世郊祀之礼,见于经文者不多。其一见于《孝经·圣治章》: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2]

    此经对周世郊祀礼的记载,是周公制作礼乐,郊祀周人之始祖后稷配天。而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何谓郊祀,为什么是后稷,配天所指是什么等问题。另一处言郊祀的重要内容,是《礼记·祭法》言四代之祭: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3]

    与《孝经》相比,《祭法》除了遍述四代禘郊祖宗之法,对周代,特别说到“禘喾而郊稷”。郊祀的对象仍然包括后稷,但因为“禘喾”,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又,《礼记·大传》、《丧服小记》皆曰:

    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4]

    将《大传》内容与《祭法》相结合,又产生了大量的问题。

    上述传、记三条,是郑玄推阐其理,以构建周代郊祀礼的文献基础。

    郊祀之礼,本为经学之一大问题,如果以经求史,也可以说是三代时期礼制之一大问题。《礼记·祭统》有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5]《左传》成公十三年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6]可见在诸礼中祭礼之重。而在祭礼中,又以祭天为最重。《公羊传》僖三十一年:“天子祭天。”何休注云:“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于郊。”[7]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义》云:“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以最尊天之故,故易始岁更纪,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上辛者,言以所最尊,首一岁之事。每更纪者以郊,郊祭首之,先贵之义,尊天之道也。”[8]《汉书·郊祀志》匡衡、张谭上书云:“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9]在汉代经师看来,郊祀礼乃是祭天之礼中最为典型的。而“

    郊祀”之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以方位言,因为在南郊祭天,所以称为“郊祀”。《礼记·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10]汉文帝十四年有司奏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11]皆以其祭在郊,故称郊祀。其一以郊、交迭韵为训,训为交接之交,何休注《公羊》、范宁注《谷梁》僖三十一年“鲁郊,非礼也”,皆云:“谓之郊者,天人相与交接之意也。”[12]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祀》云:“立为天子者,天予是家。天予是家者,天使是家。天使是家者,是家天之所予也,天之所使也。天已予之,天已使之,其间不可以接天何哉?”[13]这都因为南郊祭天,其祭有天人相交接之义,故曰郊祀。郑玄注《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以为:“在国之南郊,故谓之郊。”[14]可见郑

    玄是遵从前一种理解,以方位言郊祀。郑

    玄对周公郊祀礼的理解,见于其注解经传之文。

    《孝经·圣治章》: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郑注:郊者,祭天之名,在国之南郊,故谓之郊。后稷者,是尧臣,周公之始祖。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故推始祖配天而食之。[15]

    《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郑注: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谓郊祀天也。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汁光纪,皆用正岁之正月郊祭之,盖特尊焉。《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配灵威仰也。“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泛配五帝也。[16]

    简言之,在郑玄看来,周公所制作的郊祀礼,是在南郊祭天之时,以始祖后稷去配享感生帝灵威仰。

    这一理解的背后,牵涉到天、始祖诸种问题。

    二、“天”与“始祖”">

    二、“天”与“始祖”

    经传自身对“天”的理解,本就极为复杂,综合经传之义而完整地概括“天”的意义,更加繁复。而郑玄对天的理解,简言之,即是以“天”有六天。《郊特牲》孔疏概括六天之说道:“先儒说郊,其义有二。案《圣证论》以天体无二,郊即圆丘,圆丘即郊。郑氏以为天有六天,丘、郊各异。”[17]郑玄所说的“六天”,是根据群经与纬书,尤其是《周礼》与《春秋纬》综合建构的结果。《周礼·司服》云:

    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18]

    据此,则昊天上帝与五帝所指不同,但从其服相同,可以推知其尊相同。《周礼·掌次》云:

    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帟重案。

    郑注云:“大旅上帝,祭天于圆丘。”注“祀五帝”云:“祀五帝于四郊。”[19]可以推知,“上帝”与“五帝”不同。其实,按照郑注,“上帝”即昊天上帝,“五帝”即五方之帝也。而《周礼·小宗伯》并郑注云:

    经: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郑注:兆,为坛之营域。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黄帝亦于南郊。[20]

    “食”,只是配食,而祭祀的对象仍然是五帝。而《小宗伯》郑注所据,是《春秋纬文耀钩》。《毛诗·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郑笺:“帝,五帝也。”疏引《春秋文耀勾》曰:“仓帝,其名灵威仰。赤帝,其名赤熛怒。黄帝,其名含枢纽。白帝,其名白招拒。黑帝,其名汁光纪。”[21]《周礼·大宗伯》贾疏引《春秋纬运斗枢》云:“大微宫有五帝座星。”,又引《春秋纬文耀钩》云:“春起青受制,其名灵威仰。夏起赤受制,其名赤熛怒。秋起白受制,其名白招拒。冬起黑受制,其名汁光纪。季夏六月火受制,其名含枢纽。”[22]盖郑玄笃信纬书,故认同《文耀钩》所说的“五帝”之说。

    五帝与昊天上帝不同,但为何五帝也是“天”,以至于可以与昊天构成“六天”呢?

    《郊特牲》孔疏为之申说云:

    郑氏谓天有六天,天为至极之尊,其体秪应是一。而郑氏以为六者,指其尊极清虚之体,其实是一。论其五时生育之功,其别有五。以五配一,故为六天。据其在上之体谓之天,天为体称,故《说文》云:“天,颠也。”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帝为德称也,故《毛诗传》云:“审谛如帝。”故《周礼·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五帝若非天,何为同服大裘?又《小宗伯》云:“兆五帝于四郊。”《礼器》云:“飨帝于郊,而风雨寒暑时。”帝若非天,焉能令风雨寒暑时?又《春秋纬》“紫微宫为大帝”,又云“北极耀魄宝”,又云“大微宫有五帝坐星,青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黄帝曰含抠纽”。是五帝与大帝六也。又五帝亦称上帝,故《孝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下即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帝若非天,何得云严父配天也?[23]

    也就是说,五帝即就是天。具体而言,“六天”指总体言之的“天”,与有生育之功的“五帝”,即东方青帝灵威仰,西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曰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中央黄帝含抠纽。五帝之名,异于常语,但却是汉世流行的纬书中的一种天道观。如《郊特牲》孔疏所说,天、上帝、五帝皆称“天”。所以,经传讲“天”,有的是泛指,如天地之天,有的是特指,如上帝、五帝,或五帝的任何一帝。黄以周《礼书通故》总结郑君之意曰:

    天有六帝,《周礼》文可据。混言之,五帝为天神,帝即天,昊天亦称帝,天即帝,有六帝即有六天。析言之,五帝得与昊天同称上帝,不得与昊天同称天。[24]

    案:五帝中之任何一帝,可以称天,《孝经》“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以郑玄之意,即是配灵威仰,灵威仰称天也。从郑玄《孝经注》可以看到,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所配的“天”,就不是泛泛而言作为体称的“天”,而专指周代的感生帝灵威仰。正是因为天有六天,郑玄将周代最重要的祭天礼,分出郊祀与圜丘。事实上,整个经典系统对圜丘祭天之说,极少论述,而且,汉代祭天,也无圜丘之祭。但是自从《周礼》出现,郑玄以《周礼》为本,注解群经之后,圜丘祭天之礼,成为郑玄弥合群经的一个重要礼仪。

    群经之中,竟至于只有一个地方明确提到圜丘

    ,即《周礼·大司乐》云:“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郑玄解释道:

    《大传》曰:“王者必禘其祖之所自出。”《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谓此祭天圜丘,以喾配之。[25]

    《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其“禘喾”与“郊稷”,不得而解,但是,因为有了“六天”说,郑君据《周官》“圜丘”之说解之云:

    此禘,谓祭昊天于圜丘也。[26]

    也就是说,“禘喾”,是在圜丘祭天中,以禘礼祭祀喾以配天。而这里的天是指六天中的“昊天”,《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郑玄注也说:

    玄谓昊天上帝,冬至于圜丘所祀天皇大帝。[27]

    圜丘坛

    所以,

    根据六天之说,郑玄对分出了周代郊祀礼与圜丘礼两种不同的祭天大典。郊祀礼是夏至日在南郊祭祀周代的始祖后稷,以配享周人的感生帝灵威仰,圜丘礼是冬至日在圜丘祭祀帝喾,以配享昊天上帝。

    这一天分六天,郊丘为二的理论模式,贯穿了郑玄经学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一理论,经传中涉及到天、上帝、五帝的问题,才能彻底解释清楚,尤其是《周礼》、《礼记》,在礼制上极为复杂,必以六天说之,郊丘之分,方能疏通。而在郊祀问题上,何休对郊祀礼的论述,与郑玄《孝经注》可以相互证明。《公羊》宣三年传:“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何休注曰:

    祖谓后稷,周之始祖,姜嫄履大人迹所生。配,配食也。…《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帝在太微之中,迭生子孙,更王天下。[28]

    按照郑玄、何休之说,周代郊祀礼,是周公郊祀祭天时,以始祖后稷配享感生帝灵威仰。而且,不但周代如此,每一朝的郊祀祭的“天”,都是感生本朝始祖的上帝,并以本朝始祖配享。而上天轮番感生其子,积德数百年而后,由其子孙受命王天下。郑玄认为周公郊祀祭天时,是以后稷配天,这“天”即是感生后稷的灵威仰,后稷即是周的“感生”的“始祖”。始祖之义,最早见于《仪礼丧服传》,其经、传、注云:

    《仪礼丧服》: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

    传曰: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郑注:大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自,由也。及始祖之所由出,谓祭天也。[29]

    在传文中,大夫尊及其祖,诸侯及其太祖,都可以在庙祭中体现出来。其中,诸侯拥有一国,尊其太祖,是尊始封此国的第一任诸侯,如孔疏所说,是指“鲁之周公,齐之大公,卫之康叔,郑之桓公之类,皆是大祖者也”。[30]在宗法体制中,大宗子百世不迁,故得以尊其太祖。诸侯有太祖,为始封之君,按照这种逻辑,天子所尊,应该是一朝之受命之君,如商之契,周之文王。但传文却说是“始祖之所自出”,因此,郑君注解,也以为这里天子所祭,不是宗庙祭祀受命之君,而是祭天。郑注说:“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如果按照一般的观点,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又有父母,追之无穷,因此,并没有“始祖”的存在。如上经所云“诸侯及其大祖”,太祖是始封之君,因此,是以一个邦国的刚开始形成的初始时刻,由祭祀始封之君来确定这个邦国的正当性。而在后来尤其是明清两代,民间祠堂祭祀“始祖”,都是始迁之祖,也即第一个迁到本地,繁衍生息的先祖。而传文所说的“始祖之所自出”,“始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育,而是“感神灵而生”。

    感生之说,为今古文经学差别之一大端。

    《毛诗·大雅·生民》孔疏引《五经异义》,言经解异说云:“《诗》齐、韩,《春秋》公羊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左氏》说:圣人皆有父。”[31]如果圣人皆有父,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始祖”。而郑玄根据经、传、纬所述,认为圣人无父,皆感天而生。《毛诗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郑玄笺云:“言周之始祖,其生之者,是姜嫄也。”孔疏解此云:

    周始祖,后稷也。周以后稷为始祖,文王为太祖。雍禘太祖,谓文王也。后稷以初始感生,谓之始祖,又以祖之尊大,亦谓之太祖。《周语》曰:“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是也。若文王以受命之大,唯得称太祖,不得言始祖也。笺必名此经之民为始祖者,以人之为人,皆有始生之时,如此诗言初生,欲明自此巳前未有周家种类,周之上元始生于此,故言周之始祖,解其言“厥初”之意也。[32]

    也就是说,

    《生民》之篇所述的始祖,是后稷而不是文王,后稷是始祖,尊大之也可称太祖,而文王受命,可以称太祖,如《祭法》所说的“祖文王”,但不能称始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始祖是“感生”的,是“周之上元始生于此”。

    在郑玄看来,《毛诗生民》正是载后稷感生之事。《生民》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郑笺云:

    帝,上帝也。敏,拇也。介,左右也。夙之言肃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而肃戒不复御。后则生子而养长之,名曰弃。舜臣尧而举之,是为后稷。[33]

    在后世看来,这不过是周氏族的神话传说,但在郑玄看来,这却关系着群经赖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观念预设。

    《毛诗生民》孔疏援引纬书、史说,以证郑玄之义云:

    《河图》曰:“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中候·稷起》云:“苍耀稷生感迹昌。”《契握》云:“玄鸟翔水遗卵流,娀简吞之,生契封商。”《苗兴》云:“契之卵生,稷之迹乳。”《史记·周本纪》云:“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及期而生弃。”《殷本纪》云:“简狄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是稷以迹生、契以卵生之说也。又《閟宫》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言上帝依姜嫄以生后稷,故以帝为上帝。[34]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

    姜嫄是帝喾之妃,为何能够感天而生后稷?

    郑玄在《驳五经异义》、《郑志》都做出解释。《生民》孔疏引郑玄《驳五经异义》云:

    玄之闻也,诸言感生得无父,有父则不感生,此皆偏见之说也。《商颂》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谓娀简吞鳦子生契,是圣人感见于经之明文。刘媪是汉太上皇之妻,感赤龙而生高祖,是非有父感神而生者也?且夫蒲卢之气妪煦桑虫成为己子,况乎天气因人之精就而神之,反不使子贤圣乎?是则然矣,又何多怪?[35]

    《生民》孔疏又引《郑志》云:

    赵商问:“此笺云‘帝,上帝’。又云:‘当尧之时,姜嫄为高辛氏世妃。’意以为非帝喾之妃。《史记》喾以姜嫄为妃,是生后稷,明文皎然。又毛亦云‘高辛氏帝’。苟信先籍,未觉其遍隐,是以敢问易毛之义。”答曰:“即姜嫄诚帝喾之妃,履大人之迹而歆歆然,是非真意矣。乃有神气,故意歆歆然。天下之事,以前验后,其不合者,何可悉信?是故悉信亦非,不信亦非。稷稚于尧,尧见为天子,高辛与尧并在天子位乎?”[36]

    高辛即帝喾,简言之,按照郑玄之意,说姜嫄为帝喾之妃,并不可信,即便可信,也无妨“感生”,因为一个人有名义上的父亲,和感天而生并不矛盾。[37]

    在郑玄的经学体系中,“始祖”扮演着一种天人相交的角色

    ,一方面,“始祖”是“六天”说背景下,一方之天所感生,就如后稷是东方青帝灵威仰实际上的儿子,另一方面,“始祖”又是某一朝代的开创者,虽然这一朝代尚未真正受命称王,但始祖之后,积德数百年,必有王者受命。

    三、周代郊祀礼背后的思想">

    三、周代郊祀礼背后的思想

    郑玄的“六天”说与“始祖”说,是通三统最为有力的依据。

    三统之说,盖以《春秋》时期杞国、宋国的特殊地位,而为今古文所共从。但今古文之说并不完全相同。《五经异义》云:

    《公羊》说:存二王之后,所以通天三统之义。引《郊特牲》云:“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古《春秋左氏》说:周家封夏、殷二王之后以为上公,封黄帝、尧、舜之后谓之三恪。[38]

    为何要“存二王之后”呢?郑玄《驳五经异义》明确说:

    言所存二王之后者,命使郊天,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此之谓通天三统。”[39]

    无论是《五经异义》所引《公羊》说,还是郑玄驳论,都将“通三统”理解为“通天三统”,

    也就是说,“通三统”的真正意义,是此三统属“天”。

    在郑玄的“六天”说中,五帝都是天,五帝轮番感生子孙以王天下,但天意并不使每一代之王都能够万世不竭,如果圣王的子孙出现无德之王,天意便会让下一位感生帝之子孙受命王天下。儒家思想中之“革命”最高的合理性,实源于此。

    在论证“天意”的时候,后来的子学采取的思路,往往是从“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观念出发,把天意落实为民意。孟子的民本思想,正来源于这样的论证思路。但是,倘若“天”的维度缺失,民意多大程度能够体现天意,始终是一个问题。而在郑玄所构建的经学理论中,“六天”说与“始祖”说,使“天”成为一个始终在场的维度,保证每一代的受命王天下,都有坚强的天意合法性。

    但是,一代受天命而王天下,固然是因为前一代失德,却不能因为前一代末代天子的失德,而否认前一代也曾经受命。因此,

    在经学体系中,有一套以天为中心的“历史—政治”哲学。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最典型地表现了这一“历史—政治”哲学,其说云:

    王者之法,必正号,绌王谓之帝,封其后以小国,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国,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客而朝。故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统也。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下存禹之后于杞,存汤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号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先王,客而朝。[40]

    按照董子之意,皇、帝、王都是名号,并无一定,要根据后世追称前朝。例如商汤王天下,称王者是虞、夏,封虞、夏之后以为二王后,爵号公,使郊天,行其正朔服色。及至周王天下,二王后是夏、殷之后,亦可以郊天,行其正朔服色。但是,秦世变古,皇、帝、王之义废除,遂致司马迁作《史记》,五帝三王名号以周为定,最后,这套“历史—政治”哲学,也随之消失。而郑玄虽然没有直接征用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篇》之说,但其注《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认为“先王”是禹,背后即是根据周制,将夏禹视为三王之最先者。[41]尤其是郑君的六天说与始祖说,背后的历史哲学与董仲舒思想完全一致。

    对每一代而言,前王都曾经受命王天下,那么,当新一代天子受命王天下之后,便必须承认前王的合法性,因此,要“存二王之后”,具体的表现,就是二王之后可以行最重要的天子礼,郊祀祭天,以其始祖配已经失去天下的天帝,并可以行前朝受命所创制的正朔、服色。

    在经典中,还有不少相关的记载:

    《白虎通·三正》:“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谨敬谦让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礼乐,永事先祖。”[42]

    《公羊》隐三年何休注:“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于是可得而观之。”[43]

    《汉书·刘向传》曰:“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受者博,非独一姓也。”[44]

    郑玄的六天说与感生始祖说,针对的对象是先秦皇、帝、王谱系,因此,其背后涉及到一套历史观。事实上,

    在东汉人所见的经传史记中,有着两套完全不同的帝王谱系。

    《大戴礼记帝系》云: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元嚣,元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次妃陬訾氏,产帝挚。[45]

    此一帝系,以图表表示如下:

    这一帝系的基本特征,是把五帝、三王时代,理解为同一家帝系的传承。

    而到了西汉,司马迁作《史记》,便是沿用这一帝王谱系,从汉人的角度,把整个历史纳入一套通往大一统的叙事模式之中。司马迁虽然认为契、后稷都是帝喾的妃子,但不敢抛弃历来相传的感生说,因此,在《史记》的叙述中,往往极力调和契、后稷有父与感生的关系。例如《殷本纪》调和契既有父,有感生,其文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46]《周本纪》又调和后稷有父与感生,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47]司马迁既用《大戴》帝系之说,契、后稷本皆为帝喾元妃、次妃之子,则其人皆有父而生,非《五经异义》所谓“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者也。而郑玄认为圣人感生,契、后稷作为殷、周之始祖,都是感天而生,无父,那么,契、后稷便不是帝喾的后代。《祭法》孔疏引《春秋命历序》云:

    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48]

    《祭法》疏引上文并云:“此郑之所据也。”郑君《六艺论》残佚有云:“伏羲皇生,其世有五十九,…在位合一万一千一十二年。炎帝神农氏姓姜,人身牛首,有火瑞,即以火德王,有七世,合五百年也。”[49]又云:“轩辕皇姓公孙,…凡十三世,合治一千七十二年。”[50]黄帝之年数虽与《春秋命历序》不全相同,但郑玄所据之古史,与《大戴记·帝系》、《史记·五帝本纪》截然不同,则一望而知。而

    郑玄所理解的帝系的特点,是把古史视为一段及其漫长的历史,并且,古史时代的帝、皇,包括在《大戴记》、《史记》中出现过的黄帝、颛顼、帝喾,都不是同一家姓。

    这一问题不但关系着对历史的理解,而且更加关系着对大量经文的理解。因此,历代注经家辨析甚多。虽然这些辨析大多亡佚,但还有一小部分残存,可以看出这一问题对于理解郑玄经学的意义。《毛诗·大雅·生民》疏引《大戴礼·帝系篇》之文,并说:“以尧与契俱为喾子,《家语》、《世本》其文亦然。故毛为此传及《玄鸟》之传,司马迁为《五帝本纪》皆依用焉。其后刘歆、班固、贾逵、马融、服虔、王肃、皇甫谧等,皆以为然。”[51]也就是说,

    两汉绝大多数受古文经学影响,不相信谶纬之说者,都认同《大戴礼》、《史记》中的帝系。但是,如果按照这一帝系,只能否认“感生”之说,并否认真正的“始祖”的存在。

    《生民疏》有云:

    王肃引马融曰:“帝喾有四妃,上妃姜嫄生后稷,次妃简狄生契,次妃陈锋生帝尧,次妃娵訾生帝挚。挚最长,次尧,次契。下妃三人,皆已生子,上妃姜嫄未有子,故禋祀求子。上帝大安其祭祀而与之子。任身之月,帝喾崩。挚即位而崩,帝尧即位。帝喾崩后十月而后稷生,盖遗腹子也。虽为天所安,然寡居而生子,为众所疑,不可申说。姜嫄知后稷之神奇,必不可害,故欲弃之,以著其神,因以自明。尧亦知其然,故听姜嫄弃之。”肃以融言为然,又其《奏》云:“稷、契之兴,自以积德累功于民事,不以大迹与燕卵也。且不夫而育,乃载籍之所以为妖,宗周之所丧灭。”其意不信履大迹之事,而又不能申弃之意,故以为遗腹子,姜嫄避嫌而弃之。[52]

    马融对帝喾、挚、帝尧、后稷的描述,完全是根据《大戴礼》、《史记》所进行的一种建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建构,是为了强调后稷是帝喾之子,故言帝喾崩后十月,后稷才出生,而姜嫄也因为后稷在孕时间过长,为了表示后稷之“神”,故意丢弃后稷,而且,当时尧已经即位,以尧之神明,竟也任由姜嫄丢弃其弟后稷。因此,此论遭到郑玄后学有力的反驳。《生民疏》引王基之言云:

    凡人有遗体,犹不以为嫌,况于帝喾圣主,姜嫄贤妃,反当嫌于遭丧之月便犯礼哉?人情不然,一也。就如融言,审是帝喾之子,凡圣主贤妃生子,未必皆贤圣,能为神明所祐。尧有丹朱,舜有商均,文王有管、蔡。姜嫄御于帝喾而有身,何以知其特有神奇而置之于寒冰乎?假令鸟不覆翼,终疑逾甚,则后稷为无父之子,喾有淫昏之妃,姜嫄有污辱之毁,当何以自明哉?本欲避嫌,嫌又甚焉,不然二也。又《世本》云:“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若如融言,任身之月而帝喾崩,姜嫄尚未知有身,帝喾焉得知而卜之?苟非其理,前却絷碍,义不得通,不然三也。不夫而育,载籍之所以为妖,宗周之所以丧灭。诚如肃言,神灵尚能令二龙生妖女以灭幽王,天帝反当不能以精气育圣子以兴帝王也?此適所以明有感生之事,非所以为难。肃信二龙实生褒姒,不信天帝能生后稷,是谓上帝但能作妖,不能为嘉祥。长于为恶,短于为善,肃之乖戾,此尤甚焉。”[53]

    孙毓亦据尧而驳之云:

    尧为人兄,听母弃弟,纵其安忍之心,残其圣父之胤,不慈不孝,亦不是过。岂有钦明之后,用心若此哉!若以尧知其神,故为显异,则尧之知稷之甚矣。初生以知其神,才长应授之以位,何当七十馀载,莫之收采?自有圣弟,不欲明扬,虞舜登庸,方始举任,虽帝难之,岂其若此!故知王氏之说,进退多尤。[54]

    郑玄的六天说与感生说,是孝治天下的观念的基础。这典型表现在郑玄《孝经注》上。《圣治章》经注之文如下: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注]郊者,祭天之名,在国之南郊,故谓之郊。后稷者,是尧臣,周公之始祖。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故推始祖配天而食之。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注]文王,周公之父。明堂,即天子布政之宫。上帝者,天之别名。神无二主,故异其处,避后稷。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55]

    在郊祀祭天的礼制中,郑注说“自外至者,无主不止”,出自《春秋公羊传》宣三年传文,其文云:“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天”自外至,如果没有神主接引,则不能止。正如《公羊传》徐彦疏云:“必得主人乃止者,天道闇昧,故推人道以接之。”[56]要推人道以接天,来接受祭祀。所以,必须选择已死者的神主牌位,来接引“天”的到来,这就是配享。谁的神主能够配天而祭,便是最大的“严”。按照《孝经》经文言“严父莫大于配天”,举周公之例,那么,周公应该是尊严其父文王以配天。但是,

    经文接下来转为“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为什么是“后稷”而不是“文王”呢?

    汉人旧义,对此有明确的说明。《汉书·平当传》平当云:

    《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夫孝子善述人之志,周公既成文武之业而制作礼乐,修严父配天之事,知文王不欲以子临父,故推而序之,上极于后稷而以配天。此圣人之德,亡以加于孝也。[57]

    而《汉书·郊祀志》载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奏言:

    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58]

    又,《汉纪·高祖皇帝纪》荀悦曰:

    孝莫大于严父,故后稷配天,尊之至也。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王不先不窋,古之道,子尊不加于父母。[59]

    按照此三说,尤其是平当、王莽所言,是汉人通说,周公严父配天,应该是郊祀文王以配天,但是,由于周公“知文王不欲以子临父”,“缘考之意,欲尊祖”,所以,推文王之父,又推父之父,一直往上推,最后便推到“始祖”上,因此,郑玄《孝经注》云“推始祖配天而食之。”也就是说,正因为有了“始祖”这一概念,“子尊不加于父母”,才能够实现,因为圣人无父,“始祖”再往上推,便是感生始祖的帝,即“天”本身了。《丧服小记》郑注孔疏之文,与《孝经》此文相应。

    《丧服小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郑注:“禘,大祭也。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

    孔疏:“‘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者,禘,大祭也,谓夏正郊天。自,从也。王者夏正禘祭其先祖所从出之天,若周之先祖出自灵威仰也。‘以其祖配之’者,以其先祖配祭所出之天。”[60]

    郑君的六天说与始祖感生说,为“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这一礼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经学理论中,周公行郊祀礼本应以文王配天,但周公知道自己的父亲文王也是大孝之人,必不想以子临父,因而推文王之意、文王之父祖之意,一直往上推,穷极以至于周一族之始祖后稷,以后稷的神主配享祭天。而这一往上推的根本动力,就来源于“孝”。同时,当周公祭天配享推至始祖后稷,后稷不是帝喾之亲子,而是姜嫄感天而生,姜嫄所感之“天”,是“六天”中的灵威仰,灵威仰诞生了后稷,成就了周一族,最终使这一族在积德数百年之后,能够受命王天下,这样,

    周代的天子“严父配天”,具体表现为郊祀后稷以配灵威仰

    ,郊天本来就是天子才能行之礼,即一朝彰示其得天命的正当性的大典礼,而在六天说与感生说的背景中,这一郊天,同时也是以始祖配享始祖之真父,即天帝,从而彰显了政治的神圣性。因此,在郑玄的经学体系中,“孝”的重要性,不但表现在孝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能够教化民人,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而且也表现在

    “孝”这种品质,使天子祭天有了实质性的意义

    四、余论">

    四、余论

    在周公郊祀礼的问题上,郑玄通过六天、始祖感生,为周公郊祀礼提供了一个非常完备的理论。郑玄之后,魏始建圜丘,与南郊分为二而祭天。后来王肃主张天惟一天,郊丘为一,始祖无感生,虽然屡有经师在从郑或从王之间争论,但关于天学、郊祀礼的政治文化与礼仪建构,主要在郑王之间展开。

    (原文载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注释:

    [1]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13页。

    [2] 陈壁生:《孝经正义》(未刊稿)。

    [3] 郑玄著,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96年,第796页。

    [4] 郑玄著,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616页。

    [5] 郑玄著,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830页。

    [6]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96年,第460页。

    [7] 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96年,第157页。

    [8] 董仲舒著,苏舆注:《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2、403页。

    [9]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13页。

    [10] 郑玄著,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497页。

    [11] 班固:《汉书》,第1253页。

    [12] 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57页。

    [13] 董仲舒著,苏舆注:《春秋繁露义证》,第409页。

    [14] 陈壁生:《孝经正义》(未刊稿)。

    [15] 陈壁生:《孝经正义》(未刊稿)。

    [16] 郑玄著,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616页。

    [17]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480页。

    [18]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96年,第323页。

    [19]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第93页。

    [20]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第290页。

    [21]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96年,第111、112页。

    [22]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第271页。

    [23]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480页。

    [24] 黄以周:《礼书通故》,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11页。

    [25]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第342页。

    [26] 郑玄著,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796页。

    [27]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第270页。

    [28] 何休著,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90页。

    [29]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96年,第358页。

    [30]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第358页。

    [31]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90页。

    [32]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88页。

    [33]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87页。

    [34]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89页。

    [35]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90页。

    [36]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89页。

    [37] 这一问题在郑玄之后有大量讨论,见《毛诗·大雅·生民》孔疏所引王肃、张融等人之说。同时参见吴飞《圣人无父》一文中的梳理。

    [38] 皮锡瑞:《驳五经异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33页。

    [39] 皮锡瑞:《驳五经异义疏证》,第533页。

    [40] 董仲舒著,苏舆注:《春秋繁露义证》,第198、199页。

    [41] 陈壁生:《孝经正义》(未刊稿)。

    [42] 班固著,陈立注:《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66页。

    [43] 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6页。

    [44] 班固:《汉书》,第1950页。

    [45]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36—140页。

    [46]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91页。《索隐》引谯周驳之云:“契生尧代,舜始举之,必非喾子。以其父微,故不著名。其母娀氏女,与宗妇三人浴于川,玄鸟遗卵,简狄吞之,则简狄非帝喾次妃明也。”

    [47] 司马迁:《史记》,第111页。《索隐》云:“谯周以为:‘弃,帝喾之冑,其父亦不著。’与此纪异也。”《正义》引《古史考》云:“弃,帝喾之冑,其父亦不著。”并云“与此文稍异也”。

    [48] 郑玄著,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797页。

    [49] 郑玄著,皮锡瑞注:《六艺论疏证》,《师伏堂丛书》,光绪乙亥刊。

    [50] 郑玄著,皮锡瑞注:《六艺论疏证》,《师伏堂丛书》,光绪乙亥刊。

    [51]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87页。

    [52]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90、591页。

    [53]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91页。

    [54]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591页。

    [55] 陈壁生:《孝经正义》(未刊稿)。

    [56] 何休著,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90页。

    [57] 班固:《汉书》,第3049页。

    [58] 班固:《汉书》,第1264页。

    [59] 荀悦:《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页。

    [60] 郑玄著,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592页。

    【延伸阅读】

    陈壁生:经学、历史与历史书写——以郑玄论圆丘礼为例 (douban.com)

    陈壁生:郑玄的天学与国家祭祀(未名学者讲座83纪要) (douban.com)

  • 【转】曹建墩:郑玄《周礼注》与礼学体系的构建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2-01 09:23:40

      《周礼》一书,在汉代初名《周官》,王莽居摄时改为《周礼》。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获得此书,献给朝廷即被雪藏于秘府中。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此书并将之著于《别录》《七略》。《周礼》在新莽时曾经立为博士,东汉时被废,但民间传习《周礼》之学者仍绵延不绝,如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张衡等人都曾研习《周礼》,其中杜子春有《周官注》,郑众、贾逵二人分别作有《周官解诂》,马融作《周官传》,张衡曾作《周官训诂》。郑玄《周礼注》则综览前儒,兼采前注,择善而从,成为集大成之作。晚清经学殿军孙诒让赞誉《周礼注》说:“郑注博综众家,孤行百代,周典汉诂,斯其渊薮矣。”(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页)郑玄遍注群经,尤重礼学,并为《周礼》《礼记》《仪礼》三部礼学典籍作注,“疏通《三礼》,极具苦心”(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93页),使《三礼》之书合为一家之学。

      在《周礼注》中,郑玄旁征博引,引经传史籍等以建构其礼学体系。郑玄乃一代博学鸿儒,转益多师,学问淹博,贯通今古文经学,旁及诸子百家、纬候数术。郑玄在《周礼注》中,称引《诗》者有五十余处,引《尚书》者有三十多处,称引《易》者有十几处,称引《春秋》及《春秋传》有五十余处。郑玄兼通《三礼》,其《三礼注》本身就是以《三礼》之文互引互证,以解经义。《周礼注》中对《仪礼》十七篇都有称引,引《礼记》诸篇更多,还引有《大戴礼记》中的《朝事》、《卫将军文子》等篇。《周礼注》引述的诸家之说范围更广。例如,《周礼·地官·乡大夫》:“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郑玄注引用了《老子》来解释:“《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如是则古今未有遗民而可为治。”《周礼注》引用《司马法》达十余处之多,内容涉及土地制度、车制、郊野之制、兵器制度、朝觐制度等。此外,《周礼注》中还引用有法家之说、农家之说、兵家之说、天文家、历数家之说、五行家、医方家等诸家之说以解经。郑玄受时代影响,还以谶纬来注解《周礼》并用于建构其礼学体系。谶是预卜吉凶的隐语,纬是依托并解释儒家六经的文字。东汉时期谶纬盛行,郑玄受此风熏陶,尝“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祕书纬术之奥”(《后汉书·郑玄注》),并为纬书作注。《周礼注》中以纬解经的典型之例有“六天说”和“五精感生说”。《周礼》《礼记》中有五帝、五人帝和五官神的说法。《周礼·春官·小宗伯》云:“兆五帝于四郊。”郑玄注:“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黄帝亦于南郊。”此注是据《河图》《春秋纬元命苞》《春秋纬文耀钩》《易纬乾凿度》等纬书以为说。郑玄认为,天上有五精帝(苍帝曰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纪,另加天皇大帝耀魄宝,即六天),下有五人帝,乃是其母感五帝之精受孕而生,五人帝是五天帝之子。五人帝之下有五官,五官死后为五人神,祭祀时五人神各自配食其帝(句芒配太昊,祝融配炎帝,后土配黄帝,蓐收配少昊,玄冥配颛顼)。郑玄用“六天说”“五精感生说”建构起了一套神学体系,并以此贯通解释《三礼》中的相关神灵。

      郑玄《三礼注》虽然博综今古文经学,兼采诸家异说,然并非是杂采,而是以《周礼》古学为主,以《周礼》为宗。郑玄认为《周礼》是周公所作,是治国安邦的大经大法,他在注《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时明确说道:“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于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雒邑,治天下。”郑玄意图“念述先圣之元义,思整百家之不齐”(《后汉书·郑玄传》),故会通群经以解《三礼》。郑玄《周礼注》与其《仪礼注》《礼记注》是一整体,但三书的地位并不是等同的,在郑玄的礼学体系中,《周礼》具有主导地位,是不可怀疑的“礼经”。《礼记·礼器》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郑玄注谓:“经礼谓《周礼》也,《周礼》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曲犹事也,事礼谓今礼也。礼篇多亡,本数未闻,其中事仪三千。”郑玄因为《周礼》职官有三百六十,与《礼器》所言三百之数偶合,于是以《周官》为经礼,而将《仪礼》视作曲礼。《周礼·天官·膳夫》云“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而《礼记·玉藻》则云“天子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二书记载的礼数不同。弟子赵商对此发问,郑玄回答说:“《礼记》,后人所集,据时而言。或诸侯同天子,或天子与诸侯等,所施不同,故难据也。《王制》之法,与周异者多,当以经为正。”(《礼记·玉藻》孔颖达正义引《郑志》)当《周礼》与《尔雅》记载矛盾时,郑玄则维护《周礼》的主导地位。郑玄答弟子张逸问说:“《尔雅》之文杂,非一家之注,不可尽据以难《周礼》。”(孔颖达《毛诗正义·凫鹥》所引)郑玄主张,《周礼》为经,经可以正别书,而不能据别书以难《周礼》。

      《三礼》记载的礼乐典制,矛盾歧异之处较多,郑玄既以会通为旨,则必须加以整合,郑玄的原则是以《周礼》为准来调停《三礼》记载的歧义。遇《周礼》与他书记载矛盾者,郑玄辄以与《周礼》相同者为周制,歧异者则解释为殷商之制或夏代制度,或以先王之制来弥缝之,从而维护《周礼》的大纲大法地位。例如:《礼记·王制》说:“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郑玄注:“此夏制也。《明堂位》曰:‘夏后氏之官百。’举成数也。”《礼记·曲礼上》:“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周则大宰为天官,大宗曰宗伯,宗伯为春官,大史以下属焉。”另如,《礼记·明堂位》说:“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郑玄注:“周之六卿,其属各六十,则周三百六十官也。此云三百者,记时《冬官》亡矣。《昏义》曰:‘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盖谓夏时也。以夏周推前后之差,有虞氏官宜六十,夏后氏宜百二十,殷宜二百四十,不得如此记也。”郑玄认为《周礼》三百六十职官之数乃周公之制,而《礼记·昏义》所记官制则为夏代之制,由夏和周制推测,他认为《明堂位》对官制的记载是错误的。总体上来说,郑玄遵信崇尚《周礼》,认为此书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周礼》所载为可信之制,当《周礼》与别书歧异时,则以《周礼》为是,而其他与《周礼》不合者则以《周礼》为准调停融通异说,以建构其新的礼学体系。

      郑玄在建构其礼学体系时,苦心孤诣会通《三礼》,弥缝异说,然《三礼》中矛盾之处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不可调和,因此《周礼注》难免会牵强附会,对一些礼制的诠释也难以圆融无间。如清人皮锡瑞所说:“郑君以《周礼》为经,《礼记》为记,其别异处皆以《周礼》为正,而《周礼》自相矛盾者仍不能弥缝。”(皮锡瑞:《经学通论》,第322页)虽然郑玄的礼学体系存在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等不足,但总体上,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郑玄传》),实现了经学的“小统一”。郑玄打破今古学之界限,冲破家法之藩篱,以《周礼》为纲,会通《仪礼》《礼记》,形成了自己的礼学体系,为后世学者所宗,以致后世有“礼是郑学”之说,影响深远。郑玄《三礼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曹建墩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超值(366+)
  • 体验好(130+)
  • 无广告(456+)
  • 强烈推荐(629+)
  • 下载快(259+)
  • 无盗版(402+)
  • 收费(91+)
  • 经典(268+)
  • 速度慢(370+)
  • 章节完整(146+)
  • 书籍多(60+)
  • 方便(376+)
  • 还行吧(605+)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 2024-12-18 09:51:0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宫***凡: ( 2025-01-06 20:33:27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居***南: ( 2024-12-11 09:41:0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索***宸: ( 2024-12-26 18:03:12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孙***夏: ( 2024-12-15 12:44:01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苍***如: ( 2024-12-13 19:25:37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融***华: ( 2025-01-05 18:24:37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堵***格: ( 2024-12-29 13:32:54 )

    OK,还可以

  • 网友 权***波: ( 2025-01-03 12:58:26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师***怡: ( 2025-01-09 17:19:3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濮***彤: ( 2024-12-14 02:36:12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林***艳: ( 2025-01-07 06:20:12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