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9:25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精美图片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83769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5
  • 页数:460
  • 价格:86.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9:25

内容简介: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

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

.

【本书看点】

造物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还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者。造物既是图像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图像依附的主要载体。回首往昔,古代中国的辉煌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云遮雾罩,无从证实,我们唯有通过出土的遗物,透过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玉器中的丝丝沁纹,陪葬坑中发掘出来的吹弹可破的漆皮,才能捕捉到过往千年的蛛丝马迹。

作者集合艺术/考古学界翘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兴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科研院校与文博机构,涵盖多种器物类型——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研究方法多样——跨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框架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学术文集。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原始时期到清代几乎整个古代历史时期,在空间上涉及丝绸之路的几个主要站点,在类型上覆盖了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等多个器物种类;采用了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力求汇集相关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理念,探索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集思广益,以推动对中国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

.

【内容简介】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

第一,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行钟”与“行器”进行探讨。

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进而补说并阐发有关器物的性质,提出这类器物从功能上可以称为广泛意义上的“庸器”,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礼器。

韩鼎(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将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神人纹双鸟鼓的纹饰与商代相关器物结合,对该鼓的纹饰特征进行系统认识。

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从对《周易》与《说文》的追记入手,通过对系辞引文的分析,对文字体系形成之前饰纹体系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做一了说明,认为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是仰观俯察,权衡物我,取象模式则是观象取则,依类象形。

沈骞(江苏南京博物院)赞同新疆和田玉在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载体的观点,结合叶舒宪先生的“玉帛之路” 概念,从考古与古文献资料出发,对丝绸之路上历代(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田玉的开采和输入中原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探讨。

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选取雄戟这种兵器切入进行剖析,考察具体器物与文化观念的流传演变。

王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主要对“绳墨”进行考释。先对“绳”“墨”进行释义,然后结合历代文献对“绳墨”的记载,认为“绳”与“绳墨”表示的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工艺制度探讨周秦之变。从工艺制度这个有效的视角可以发现,周秦之际涉及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大变迁,部分涉及意识形态的变迁,但不同于商周之变涉及了核心价值的变迁。

.

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

陈颖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要从式盘起源发展探研秦汉天文占观念的变迁。

陈长虹(四川大学博物馆)着力对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进行探讨。

顾颖(江苏师范大学)结合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探讨其中的北斗信仰。

聂菲(湖南省博物馆)关注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以一号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视其为墓葬的一部分而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尝试对随葬器物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进而以随葬器物的组成方式及空间营造的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拓宽随葬器物与环境的研究视野与范围。

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新检视西汉刘胜墓出土的一种可以相套在一起的铜器,着眼于铜器这种极为精细的制作方法——叠套,并对其制作传统做简要讨论。

周繁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关注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联体陶器,系统整理了两汉时期岭南地区所出五联罐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墓葬形制,进而探讨以五联罐为代表的各类联体器的工艺渊源、文化属性和器物功用,提出它应该是一种南越国时期在外地工艺冲击下出现的本土化产品,与“边地半月形地带”和环地中海地区的kernos可能存在渊源。

朱浒、段立琼(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汉晋时期有翼铜人的研究,并对考古发掘与馆藏及少量民间收藏铜人进行系统梳理,得出汉晋铜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呈由西向东分布。

.

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陈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考察置于考古学视野下,以典型遗迹单位出土资料为本,运用器物形制分析与组合排比的方法,结合纪年资料,廓清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年代序列。

胡嘉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以淮安总管府儒学为例研究宋元时期的礼器。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着眼于魏晋的清谈活动中的一种著名器物麈尾,在赵翼、贺昌群、范子烨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古文献资料,重点考察麈尾的源流及其所体现出的六朝士人的审美意识。

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探讨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汪晓东(集美大学美术学院)以樏为研究对象,厘清从商至清,樏的造型、名称与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变异。

吴若明(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探究晚明外销装饰图像的西学东渐。


书籍目录:

器物源流研究

张闻捷周代的“行钟”与“行器” 3

徐东树改制不改道的制度分层与变迁——从工艺制度看周秦之变 18

苏 辉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 41

董 波犄角猛兽——、天禄形象考源的一个视角 51

张 佳 “深簷胡帽”考:一种女真帽式的盛衰史 89

吴若明迎合、微变与程式化——晚明外销瓷装饰图像的西风东渐 119

程 颖试论权衡器具秤杆刻度设计的起源与形成 134

汪晓东樏的形制演变及意蕴象征 143

器物名物研究

聂菲器物与空间——以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 161

练春海论汉墓内棺盖上所置玉璧的礼仪功能 172

顾 颖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中的北斗图像 190

游逸飞另一种三辨券?——跋邢义田《一种前所未见的别券》 200

陈 轩试析卡格里金饰上的柱台形象 204

朱 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216

李修建麈尾:形制、功能与六朝文人美学 233

黄义军唐宋之间砚台的著述、形制与产地 250

陈长虹道德、秩序与情色——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 264

韩 鼎商代神人纹双鸟鼓纹饰研究 299

器物周边研究

霍宏伟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刻铭中的镜鉴考 319

邓 菲器与图——宋代墓葬中的剪刀、熨斗图像组合 346

陈 冲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的考古发现及年代学研究 382

彭圣芳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402

王 拓 “绳墨”考释 417

子 仁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 441

董 珊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 450


作者介绍:

主编简介:

练春海,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史、艺术考古、物质文化研究与美术创作。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项目“汉代壁画艺术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史前沿与学术梳理”等多项课题。出版《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等专著5部,并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文物》《民族艺术》《美术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是一本框架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学术文集。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原始时期到清代几乎整个古代历史时期,在空间上涉及丝绸之路的几个主要站点,在类型上覆盖了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等多个器物种类;采用了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力求汇集相关学科、领域前沿的学术理念,探索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集思广益,以推动对中国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


书籍介绍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

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

.

【本书看点】

造物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还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者。造物既是图像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图像依附的主要载体。回首往昔,古代中国的辉煌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云遮雾罩,无从证实,我们唯有通过出土的遗物,透过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玉器中的丝丝沁纹,陪葬坑中发掘出来的吹弹可破的漆皮,才能捕捉到过往千年的蛛丝马迹。

作者集合艺术/考古学界翘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兴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科研院校与文博机构,涵盖多种器物类型——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研究方法多样——跨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框架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学术文集。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原始时期到清代几乎整个古代历史时期,在空间上涉及丝绸之路的几个主要站点,在类型上覆盖了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等多个器物种类;采用了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力求汇集相关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理念,探索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集思广益,以推动对中国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

.

【内容简介】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

第一,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行钟”与“行器”进行探讨。

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进而补说并阐发有关器物的性质,提出这类器物从功能上可以称为广泛意义上的“庸器”,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礼器。

韩鼎(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将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神人纹双鸟鼓的纹饰与商代相关器物结合,对该鼓的纹饰特征进行系统认识。

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从对《周易》与《说文》的追记入手,通过对系辞引文的分析,对文字体系形成之前饰纹体系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做一了说明,认为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是仰观俯察,权衡物我,取象模式则是观象取则,依类象形。

沈骞(江苏南京博物院)赞同新疆和田玉在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载体的观点,结合叶舒宪先生的“玉帛之路” 概念,从考古与古文献资料出发,对丝绸之路上历代(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田玉的开采和输入中原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探讨。

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选取雄戟这种兵器切入进行剖析,考察具体器物与文化观念的流传演变。

王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主要对“绳墨”进行考释。先对“绳”“墨”进行释义,然后结合历代文献对“绳墨”的记载,认为“绳”与“绳墨”表示的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工艺制度探讨周秦之变。从工艺制度这个有效的视角可以发现,周秦之际涉及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大变迁,部分涉及意识形态的变迁,但不同于商周之变涉及了核心价值的变迁。

.

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

陈颖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要从式盘起源发展探研秦汉天文占观念的变迁。

陈长虹(四川大学博物馆)着力对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进行探讨。

顾颖(江苏师范大学)结合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探讨其中的北斗信仰。

聂菲(湖南省博物馆)关注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以一号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视其为墓葬的一部分而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尝试对随葬器物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进而以随葬器物的组成方式及空间营造的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拓宽随葬器物与环境的研究视野与范围。

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新检视西汉刘胜墓出土的一种可以相套在一起的铜器,着眼于铜器这种极为精细的制作方法——叠套,并对其制作传统做简要讨论。

周繁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关注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联体陶器,系统整理了两汉时期岭南地区所出五联罐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墓葬形制,进而探讨以五联罐为代表的各类联体器的工艺渊源、文化属性和器物功用,提出它应该是一种南越国时期在外地工艺冲击下出现的本土化产品,与“边地半月形地带”和环地中海地区的kernos可能存在渊源。

朱浒、段立琼(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汉晋时期有翼铜人的研究,并对考古发掘与馆藏及少量民间收藏铜人进行系统梳理,得出汉晋铜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呈由西向东分布。

.

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陈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考察置于考古学视野下,以典型遗迹单位出土资料为本,运用器物形制分析与组合排比的方法,结合纪年资料,廓清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年代序列。

胡嘉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以淮安总管府儒学为例研究宋元时期的礼器。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着眼于魏晋的清谈活动中的一种著名器物麈尾,在赵翼、贺昌群、范子烨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古文献资料,重点考察麈尾的源流及其所体现出的六朝士人的审美意识。

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探讨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汪晓东(集美大学美术学院)以樏为研究对象,厘清从商至清,樏的造型、名称与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变异。

吴若明(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探究晚明外销装饰图像的西学东渐。


精彩短评:

  • 作者:闻夕felicity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9:35

    这本书挺怪的,却也意外的很好玩。怪在于,它是一本学术会议的文集,却也是到现在为止第一本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学术会议文集。这本书让我以看八卦的心态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怎么研究古人日常生活和死后世界里的小玩意。比如古代的秤杆刻度是怎么设计的——港真,这个确实是很扎实的学术研究,但仍不免让人腹诽真亏了你们能想到去研究这个东西……比如樏这个东西(过年有好几个格子的那种瓜子糖果水果盘、长得像调色盘,《金瓶梅》里也老出现来着)是怎么变化又是怎么有了“赐死”的文化意涵。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的玩意儿是怎么放的、有什么讲究。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本学术会议文集除了能被内行拿去看门道之外,作为外行来看也挺热闹的。尤其是那个神秘“小天使”,我简直可以脑补一整季的盗墓笔记。

  • 作者:好命的娃儿@ 发布时间:2023-11-07 22:00:27

    专业论文集子 不适合我 配图都很不错 品质很好

  • 作者:浮草 发布时间:2023-12-02 23:21:15

    会议论文集,水平相当不错。

  • 作者:夜鱼 发布时间:2021-07-08 11:16:33

    对古代器物的研究就是对历史和古代风俗生活的窥探。古代社会早已远去,但它的痕迹遗留在器物上。本书涉及的古代器物种类繁多,跨度广泛,从墓葬文物到儿童饰品,从生活用品到祭祀器具,专业学者们由器物出发,带我们一起进入古代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由沉默的物到隐没的世界,读者还可以对比现代生活,体味古今的差异与变迁。而本书集合了众多专业学者的研究,则对文化、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malingcat 发布时间:2022-09-15 23:35:55

    器物文化研究的领域极为宏大,本书为一次主题会议的论文集,沧海里的数滴水。

  • 作者:仔吕栗栗 发布时间:2024-01-18 20:27:25

    初读了四十几页,感觉虽然抽象,但也不至于艰深晦涩吧。通过目前为止的阅读,赵老师给我带来两方面的感触:一是其治学逻辑之严谨,许多章节都从概念范畴的辨析开始介绍起;而是其学识之广博,光是列个参考书目都能顺便分门别类举出一长串,其日常阅览书目无数可见一斑。

    ——————————————

    赵老师做思维导图的能力也让人叹为观止,思维逻辑好缜密啊!

    ——————————————

    终于读完啦!打五星也是为了表扬坚持了一学期的自己hhh


深度书评:

  • 一个八卦又有趣的考古世界

    作者:闻夕felicity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9:35

    这本书挺怪的,却也意外的很好玩。

    怪在于,它是一本学术会议的文集,却也是到现在为止第一本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学术会议文集。

    这本书让我以看八卦的心态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怎么研究古人日常生活和死后世界里的小玩意。

    比如当年曾经流行过的帽子(“深簷胡帽”,一种女真帽式)。

    比如古代的秤杆刻度是怎么设计的——港真,这个确实是很扎实的学术研究,但仍不免让人腹诽真亏了你们能想到去研究这个东西……

    比如樏这个东西(过年有好几个格子的那种瓜子糖果水果盘、长得像调色盘,《金瓶梅》里也老出现来着)是怎么变化又是怎么有了“赐死”的文化意涵。

    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的玩意儿是怎么放的、有什么讲究。

    比如从好几个汉晋古墓里发现的、小朋友穿个绳子戴在脖子上还写着神秘文字的“小天使”挂件到底是啥玩意、是古希腊古罗马传来的厄洛斯、还是道教的神秘人物……

    比如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为什么有些画女人梳妆、有些画女人纺织;这些画上的小人儿都在干啥。

    比如宋代墓葬中的剪刀和熨斗,以及它们对女性主人的重要性(如果死了老婆不把老婆的剪刀和尺子陪葬而是拿去给续弦的用的话还会被吐槽)。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本学术会议文集除了能被内行拿去看门道之外,作为外行来看也挺热闹的。尤其是那个神秘“小天使”,我简直可以脑补一整季的盗墓笔记。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主打一个细水长流,一直放在枕边,每天睡觉前看一点点,非常适合对考古和文博感兴趣的朋友把自己从糟心的现实世界短暂拔除、进入一个八卦又有趣的考古世界。

    这本书快看完的时候我又得知一个好消息——这书竟然还有续集,显然他们学术会议又开会了。

  • 听古物说话,与古物对话

    作者:夜鱼 发布时间:2021-07-16 11:55:13

    古代世界早已远去,而遗存的器物则能保留其痕迹。通过对古代器物的研究,今人可以窥探历史和古代世界的部分面貌,研究文化、风俗的变迁和传承,对比古今差异。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一书集合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论文,涉及多类古代器物,从生活用品到祭祀器具,从墓葬文物到儿童饰品,带领我们一起进入古代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世界。

    例如,我国从春秋时期就产生了较为成熟的天平衡器,不断完善和发展,至唐宋时期发展出精细程度很高的权衡器具戥秤。戥秤,又叫戥子、等子,是中国传统权衡器具,也是杆秤的“精确版”。其中,“一钱半戥秤”的最小分度值合现在的0.04克,可见古代戥秤的精确程度之高。权衡器具的衡杆由早期的等臂到后期的不等臂,由充当较粗衡量工具到称量药材和金银的精密器具,也在侧面反映出古代生活和经济的变化、发展——古人的生活由粗放变得细腻,经济方面则变得更精确。

    另一种读者常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古代器具是樏,但可能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它的俗称“食盒”。樏,又叫槅、食垒,从考古发现来看,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出土了原始瓷戳印纹多子盒,内中三只小盂承担了分隔陈列功能,造型古朴却也颇有设计思想,而从文献资料来看,南北朝时就有关于樏用于日常的文字描写,《世说新语》中多有提及;至明清时期,多层多子盒的提梁樏的设计和花饰象征着樏的高峰。

    相比樏从春秋至明清的外型变化,更有意思的是樏的象征意义,樏作为古代人常用的食器,也自然会被纳入陪葬的器物,体现古代人事死如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樏作为食物的载具,而食物的供给关乎生命的延续,所以,它也被统治者赋予了赐死臣子的意义,三国时期,曹操赐死杨修及荀彧的意思就通过赐予空樏的方式表达;此外,荷型樏又常被取以“和合”的谐音,因而被人们寄托美满之意,成为富有积极意义的民间象征。

    书中还介绍了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的塵尾。这种魏晋时期著名的辅助清谈器物,在当时就已经进化出了象征大于实用意义的功用。实用性不强的“拂秽解暑”“拂静尘暑”功能很快被淡化,塵尾被名士引为清谈雅器,僧人则用以讲经之物。名士对谈必手执塵尾,其后甚至成为清谈能力和身份的象征;而僧人在讲经过程中,塵尾则是作为问答秩序的媒介,主讲在接受提问时,右手执塵尾,而在问者发问完毕时,主讲放下塵尾,致谢并回答问题,如此反复。塵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魏晋时期文化的实物承载,它另人不禁向往彼时的风雅,也为今日人们思考秩序、优雅提供了启发。

    《制器尚象》一书将丰富的古代器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将它们代表的文化内涵揭示出来,众多研究者的论文是在让沉默的古物说话,从而引起让现代人与古物对话,也让现代人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古代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实惠(241+)
  • 速度快(604+)
  • 无广告(480+)
  • 已买(133+)
  • 少量广告(132+)
  • 无漏页(238+)
  • 情节曲折(600+)
  • 不亏(455+)
  • 快捷(677+)
  • 无水印(79+)
  • 体验差(56+)

下载评价

  • 网友 温***欣: ( 2024-12-11 19:43:3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訾***雰: ( 2024-12-29 06:45:4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居***南: ( 2024-12-16 23:36:58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詹***萍: ( 2025-01-04 16:19:12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冯***卉: ( 2024-12-24 16:22:52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师***怀: ( 2024-12-29 18:30:36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瞿***香: ( 2024-12-14 23:03:01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养***秋: ( 2024-12-17 22:39:3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辛***玮: ( 2025-01-04 14:39:24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孙***美: ( 2025-01-03 11:21:25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晏***媛: ( 2024-12-17 12:11:10 )

    够人性化!

  • 网友 石***致: ( 2024-12-28 22:28:0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邱***洋: ( 2024-12-23 15:21:28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