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湖北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白皮书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8:11

湖北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白皮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湖北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白皮书精美图片
》湖北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白皮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湖北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白皮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808902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176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8:11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冷链物流的概述,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湖北省冷链物流布局与发展展望,湖北省冷链物流教育科研单位介绍,湖北省食品冷链物流与其他省份的比较,湖北省餐饮冷链物流发展,湖北省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湖北冷链运输情况分析,湖北省冷库的现状及发展,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等内容。主要面向冷链相关专业的学生、老师、从事冷链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相关设备的研究人员,提供冷链相关的技术资料。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主要介绍了冷链物流的概述,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湖北省冷链物流布局与发展展望,湖北省冷链物流教育科研单位介绍,湖北省食品冷链物流与其他省份的比较,湖北省餐饮冷链物流发展,湖北省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湖北冷链运输情况分析,湖北省冷库的现状及发展,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等内容。主要面向冷链相关专业的学生、老师、从事冷链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相关设备的研究人员,提供冷链相关的技术资料。


精彩短评:

  • 作者:逆风飞扬 发布时间:2023-02-20 15:36:52

    权要用,威要立,法要依,人要限

  • 作者:Hesham 发布时间:2012-03-13 09:40:34

    道家无为

  • 作者:rcbbt 发布时间:2020-11-05 21:45:54

    想起前年在西藏的时光

  • 作者:如希 发布时间:2022-02-13 15:30:16

    想来历史过去仅仅百年,曾经五体投地的叩拜,到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总让人不胜感慨。乱世之中,各人的选择,各样的巧合,无不推动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每个人的出场与落幕,都与历史的洪流息息相关。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却也五味陈杂。无法断言是非,而革命,总要付出血的代价。多少人的前仆后继,才有今日之中国

  • 作者:魔云兽 发布时间:2018-06-22 11:30:38

    世界上最好的科普童书,不接受反驳。构思想象科学性人文气息趣味性逻辑可读性都无可挑剔。除了太便宜这一个缺点之外就是完美的代名词。

  • 作者:蓝棉花 发布时间:2017-11-23 11:57:13

    过时啰嗦观点堆砌。。。作为企业家朋友圈八卦来看倒是不错。。。


深度书评:

  • 乐团团读绘本

    作者:博学善读 发布时间:2020-12-16 21:38:39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一面是一个想要一只小狗的小男孩,另一面是一只想要一个小男孩的小狗,小男孩和小狗都踏上了寻找的旅程,渐渐地,随着两面书页的看翻动,两个命中注定的好朋友终于见面了,他们欢快的高呼,让我们想起自己童年时终于得到了一件心爱的东西的喜悦。

    小男孩一直想要一直小狗,但是身边的家人、邻居和朋友总是按照他们的喜好送给小男孩不喜欢的东西,比如一只小猫、一只鸟龟、一只鸟、或是两条鱼,他们不去理会小男孩究竟想要什么,究竟喜欢什么,送的礼物被拒绝,却还觉得小男孩太过挑剔。

    小狗经历好几任主人,有的需要它看家护院,有的让它吃饱喝足然后把它栓在院子里,有的给的爱太多快要让它窒忠,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它只想要要一个小男孩,可以陪它玩,可以抚摸它,可以抱它在怀里,它最终逃跑,估计会被主人认为是忘恩负义。

    无论是小男孩还是小狗,无论是孩子还是动物,想要他们快乐,我们就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应该认真倾听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倾听和理解,才是爱的正确表达。

  • 经济学与经济学理论内涵的界定

    作者:地瓜 发布时间:2020-07-29 22:25:00

    偶然翻到这个条目,想起自己2011年大三时候写过关于它的文章。这篇文章如今看来有幼稚的地方,也有还算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地方。从内容上说它主要是读书笔记,兼有一点评论。为了打分方便,一并发到评论里吧。

    一、 本书主旨与框架

    自人类诞生起,人类从未停止对世界的认识。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致力于种族繁衍壮大的本能所致(也许前者正是后者的表现)。简单来说,任何科学(或者说学科)无非是被认识的世界的一个方面——自然科学是世界的自然方面,社会科学是世界的人类社会方面;任何科学理论无非是认识世界的某一方面的方法与结论。

    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以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我们需要对每一种科学进行界定,即它究竟是被认识的世界的哪一方面,没有搞清楚这一点,任何发展此门科学的努力都可能是无用的,乃至是有害的。在清楚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论发展出用来解释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但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方法论及由它得到的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大致来说包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命题即基本原理;由这些概念和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特殊规律和预见。要想真正理解一个科学理论,我们不但要搞清楚那些概念、命题、规律的确切含义,也要搞清楚它们与现实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那些命题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所谓“规律”在解释现实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与此同时,也要明白所依赖的方法论的优势和局限性。

    所以,对某种科学本身进行正确界定,对该科学的理论进行正确界定,明确方法论的优缺点,是保证该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本书正是依此对已经发展了近200年的经济学的一次重新审视。在经济学发展得令人眼花缭乱的今天,本书读来依旧发人深省,并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作者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到:“本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力求明确经济科学研究的内容和经济科学法则的性质。二是试图说明这些法则作为解释现实的指南和政治实践的基础所具有的局限性和意义。”

    在行文中,作者正是严格按照主旨进行论述的。联系前文所述,其行文框架可以用表1来表示:

    表1 行文框架

    至于对经济学理论所依赖的方法论,作者没有突出强调,而是在第四、五章附带提及了这种方法论是什么以及它的优缺点。事实上,在第三至六章之所以要按照概念、命题、规律的顺序来讨论,也与经济学理论所依赖的方法论有关。建立经济学理论的方法大致属于公理化方法,即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并依次排列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法。数学中的欧几里德几何就是从23个定义、5条公理推出的一系列命题极其组合而成的规律所建立的一门几何学。经济学也类似,作者在4.2节“经济分析的基础”中提到,“经济理论中的命题,正如所有科学理论中的命题一样,显然都推演自一系列公设”;他在5.5节“经济规律的必然性”中提到,“给定条件符合某种模式,则另一些特征也必然存在,因为它们的存在是可以从最初所假设的条件模式中推演出来的”;他在6.1节“作为科学的经济学”中提到,“经济学命题是得自于一些简单假设的推论,这些假设反映的是非常基本的一般经验事实”。

    所以经济理论是这样得到的:由一些由经验事实得出的、包含特定概念的公理(或者说假设)如“人是理性的”、“资源是稀缺的”,得到一系列包含特定概念的命题如“个人想做的不同事情对个人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可以根据某种顺序来排列”,再由这些命题出发进行逻辑推演就得到某种规律性的有前提条件的结论如“如果某人偏好A甚于B,偏好B甚于C,则他偏好A甚于C”。同时,这一结论可以用来预测。

    这种得到理论的方法本身是科学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这种科学性和局限性导致了经济理论对实践的意义和局限性,这是作者要在第六章说明的。

    此外,作者不光是在进行界定,而且在破除一些错误的看法,正所谓“不破不立”。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本书提出的观点,我并不认为有什么独创性。我只希望在若干地方成功地突出强调了前人未说明的某些原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在隶属于整个思考体系的同时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作者谈的都是“一些”概念、“一些”命题、“一些”规律以及相应的“一些”错误观点)。作者要么直接对问题进行解释,要么先用“有人认为”、“某些经济学家”等短语引出一种他想要驳斥的观点,然后进行驳论、立论。值得一提的是,他纠正的一些错误在现在看来是挺可笑的,但这些错误无疑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虽然作者纠正的那些错误现在都不存在了,但错误总是有着相应的表现形式,在今天也不例外。

    二、重点章节分析与思考

    (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在一切论述开始之前,首要的任务是给“经济学”下一个定义,或者说界定其研究的内容。

    可是,在经济学已经发展得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么做有必要吗?正如上文提到的,很有必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的经济学体系庞大而复杂,门类花样翻新,学者门派众多,而且正受到政府与民众的热切关切(经济学大概是大学里最热门的社会科学吧)——这一切既是好事,也是坏事:经济学可以走得更远,但我们可能因此忘了当初的目的在哪里。

    这样的悲剧不仅可能发生在经济学领域,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科学领域;不仅可能发生在现在的时代,也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而且看来它已经发生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的作者莱昂内尔·罗宾斯的时代。对于当时的经济学现状,他这样评价道:“大家都谈论相同的事情,却对正在谈论的是什么意见不一。”也就是说,大家都不过是在喃喃地自言自语罢了。

    对此,作者并没有沮丧。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句套话,“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因为,“一门科学的定义总是产生于这门科学创立之后,而不是之前”。“正是一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科只有在达到一定发展阶段时,才有可能界定其范围。因为,一门科学的统一性,仅仅表现在该门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的统一性上,而且只有在各项解释原则 的相互关系确立起来以后,才能发现这种统一性”。这就像是我们的城市是先有“市”,后有“城”一样——“城”是后来确定的边界,而不是先前造好的容器。

    所以若我们造好了“市”,就必须筑“城”。这样,“所要探讨的问题不再由天真的思考来提示,而是由理论统一中的缺口和解释性原理中的不足来提示”。

    可见,对一门科学“是什么”的界定,是随时都要进行的工作,否则就会偏离原有的轨迹,或是难以掌控大局。这样看来,罗宾斯的成果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对经济学这门学科本质的界定,更在于提示了我们,即使这种界定也不是长久的,需要后来者的努力。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不过遵循是罗宾斯思想的指引而已。

    那么,何为经济学?

    作者首先否定了一种盛行的关于经济学研究什么的看法,即经济学研究的是物质福利的原因(所谓“唯物主义”定义)。一种简单的否定这种看法的论据就是,工资理论不仅要研究付给面包工的工资——这是增进社会的物质福利——也要研究付给管弦乐队成员的工资。或者说,工资理论中,人们可以拿工资去买面包——增进自己的物质福利——也可以去听音乐。无论采用哪种说法,工资理论的研究内容,都是这种盛行的观点不能覆盖的。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经济学研究的,并不是物质福利本身。那么是物质福利加上非物质福利吗?但是所谓“物质福利”与“非物质福利”并不是绝对的。鲁滨逊可以在无人岛上与鹦鹉闲聊,也可以在被救后登台表演“与鹦鹉闲聊”。同一件事,既可以是增进非物质福利的,也可以是增进物质福利的。这样,去研究所谓什么是物质福利,什么是非物质福利,怎么增进各种福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这里就混乱了,是因为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诸如“物质福利”、“非物质福利”等各种“目的”上。作者指出,我们的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各种各样的“目的”,而是“选择”,是如何在这些“目的”间进行选择。

    为什么会产生“选择”的问题?人类生存的条件有四个基本特征:目的是多样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手段能用于不同的目的,于是相对来说达到目的的手段是有限的(资源是稀缺的),而各种目的又不是同等重要的(人是理性的)。这样,就出现了“选择”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所谓“稀缺”定义)。

    这样,经济学研究什么,无疑就非常清楚了。

    (二)目的与手段

    上章给“经济学”下了一个定义,接下来的两章都是解释这个定义。因此这一章讲的“目的”与“手段”,不是经济学的目的与手段,而是定义中提到的“目的”与“手段”,这是很容易造成误解的一个地方。作者再次强调:“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而且,“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达到其目标的过程如何受制于手段的稀缺——稀缺手段的配置如何依赖于最终的估价”。

    接下来,作者再次采用驳论、立论的方式,破旧立新。

    他认为“重视美学可以增进经济福利”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因而是错误的,而且有“唯物主义”定义的影子,又把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扯到“目的”上去了。

    他又区别了经济学与技术的研究内容,这在现在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在当时(乃至现在)却非常必要。“经济学与生产技术的关系,一直极大地困扰着那些认为自己是在研究物质福利原因的经济学家”,因为生产技术也涉及物质福利。这句话不但指出了困惑产生的原因,而且反过来指出了原有的“唯物主义”定义的缺憾。因为“把经济学说成是研究人类物质福利的科学,这样的定义太宽泛了。房子有助于增进人类福利,因而是物质。但如果考虑如何建造一所房子,屋顶是使用纸还是使用其他材料,这便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造房的技术问题”。所以简单来说“只有一种目的和多种手段时发生技术问题,而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手段时发生经济问题”。如果结合“稀缺”定义,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技术影响手段,正如经济学不关心目的本身,经济学也不该关注手段本身。“经济学家不关心技术本身,而把技术仅仅视为影响(手段)相对稀缺性的一个因素”。在做出各种选择时,因为手段已经给定,所以技术也已经给定了。假如手段只受技术影响的话,那么经济学就变成了在各种现有技术间选择最好的。

    作者在结尾有关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论述也对理解后文很有帮助。首先,“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实质上是一系列的关系,关系的一方是人类行为的目的,另一方是技术和社会环境”。其次,“经济理论研究的是,在对基本事实的性质做出各种假定的前提下,目的与手段间各种关系的表现形式”。最后,“经济史研究的是在时间过程中表现出这种关系的实例,也就是解释‘稀缺性’的历史表现。经济理论描述形式,经济史描述内容”。

    (三)经济“量”的相对性

    在解释了第一章给出定义的“目的”与“手段”后,本章解释“稀缺”的含义,也就是标题所说的“量”的相对性。但这并不是本章全部,在最后一节,为了引出下文,作者认为受经济学研究内容重新界定的影响,对原有的经济理论体系也要做出修正。

    作者先指出,某一物品活劳务是不是所谓“经济货物”或“经济劳务”,即财富,取决于它与估价的关系。若它满足需求的能力相对高,则估价相对高,相对来说就是稀缺的。他举例说一战停战前生产的军火“是财富与成产率”,停战后“却不再是财富,变成了难以处理的东西”。

    所以从“经济货物”的概念出发,结合之前提到的经济学与生产技术的区别,作者在下一节进一步指出,“若不顾需求而大规模生产某些产品,那么,这种生产无论从技术上说具有多高的效率,也不一定是‘经济的’”。

    既然“稀缺”是一种相对的、经过比较才能得到的性质,那么以前没有认识到这点时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就要受到重新考察。应当注意的是,这个“方法”不是得出经济理论的方法,而是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时用到的方法。作者在这里主要提了两点。

    第一个是经济统计。作者提到经济统计的单位有两种:实物、价值。虽然实物计算很多方面都有用,“但从经济学家的观点看,实物计算脱离了相对估价便毫无意义可言”。然而计算价值也并非万无一失。因为既然“稀缺”是相对的,那么一个物品的价值也是相对其他物品的价值来说的,“价值是一种关系,不是一种测度”。所以,计算社会总量的意义很有限。

    第二个是时间序列。由于某一商品与其它每一种商品的关系在不同的时点都发分别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对不同时期的价格进行比较,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这两点,说的其实就是指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研究方法的影响。

    最后,前三章的逻辑可以简单概括为表2:

    表2 第一至三章框架

    至此,本书完成了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的界定以及概念的解释,下一章进入对经济理论的界定。

    在进入下一章之前,作者用最后一节写到:“并非仅仅是有关经济统计数字的解释这一个经济研究领域,受到了我们对经济学内容的看法的影响。理论分析主体的安排与阐述,也要做很大修正。”

    作者指出,“经济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一直是探究决定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原因……经济学被分成了两大部分,一是生产理论,一是分配理论。前者的任务是解决决定‘总产量’大小的原因,后者的任务是解释决定总产量分配于不同的生产要素和不同的人之间的比例的原因”。

    但探究“总产量”的原因和比例的原因,是有严重缺陷的。因为“各种技术因素……侵入了按传统方法排列的理论体系”,而且更根本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无法进行精确的表述”。

    因此,“我们不再探究决定生产和分配变化的原因,而是探究在某些初始资料给定的情况下,各种经济‘量’达到均衡的条件,探究这些资料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于是,下一章对经济理论的界定,就顺理成章了。

    (四)经济法则的性质

    本章考察经济理论本身,并在结尾指出由公理化方法构造的经济理论受到现实中的基本条件的影响,由此引出下一章对经济理论与现实中的基本条件的关系的考察,然后便过渡到最后一章对经济理论之于实践的意义的考察。

    本章中,作者首先抛出的是经济分析的基础。为得到答案,他首先考察了现有分析体系中的样品。

    第一个是价值理论,他认为这是经济分析中最基本的命题。“价值理论的基础是这样一个假设,即个人想做的不同事情对个人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可以根据某种顺序来排列”。

    第二个是均衡生产理论。它来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该规律又来自一个假设,“即稀缺的生产要素不只有一种”。“补充性原理是,在一定限度内,报酬会增加,这一原理也同样直接得自这样一个假设,即生产要素相对而言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个是利润理论。其实质是“不确定性对稀缺商品和稀缺生产要素的未来可得性产生的影响”。

    由此,作者便得出了经济分析的基础:“经济理论中的命题,正如所有科学理论中的命题一样,显然都推演自一系列公设。”这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公理化方法。“其中的主要公设在某种程度上涉及无可争辩的简单经验事实”。需要补充的是,经济理论中的各个分支理论的公设,又推自经济理论整体所依赖的公设。

    下一节,作者否认了某些人提出的经济理论“只是在某些历史条件下才是有效的,超越了这些历史条件便无法用它们分析社会现象”的观点。无疑,这种观点在哲学上是类似古希腊的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观点的相对主义。对此,作者驳斥道,经济理论所依据的假设“是普遍性程度极高的经验,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相对性假设毫不沾边”。

    接下来,作者又做出了许许多多对以往关于经济理论性质的错误观点的纠正。

    首先是经济理论不依赖心理学说,“而是把心理学研究的事物视为据以推演的资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理论不应包含心理因素。

    其次,所谓“人是理性的”,是指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与行为经常是相一致的(但人类常常有许多矛盾的目的,导致目的与行为不一致,比如“想立即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想用关税或其他壁垒阻碍外国货物的进口”)。此外,“完全合乎理性的假设,只不过是许多心理学假设当中的一个,这些以不同程度接近于现实的假设被引入了经济分析之中……做这些假设,不是为了使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与这些假设所构造的世界相一致,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孤立地研究各种倾向(这些倾向在现实世界中是与其他许多倾向共同起作用的),然后通过对照比较,利用由此获得的知识解释较为复杂的情况”。这种“控制变量法”在本章结尾还要作为总结被提到,这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

    另外,世界并不是由只知道为自己谋利的经济人构成的。

    最后,作者总结了经济理论是如何产生和运行的:通过公理化方法,一些来自简单经验事实的主要假设撑起了整个经济学理论中的命题,从命题产生了规律,而一些辅助假设则帮助经济理论中的规律拟合各种具体实际情形(本文开头提到的例子中,辅助假设就是“某人偏好A甚于B”,这一情况是有可能改变的),不同的情形下,规律推出的结论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比如某人偏好B甚于A所推出的结论不同于A甚于B),也可能这一条规律根本不再适用(比如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不同于垄断市场厂商)。在这些不同的情形下,“经济分析的基本命题描述的是静态均衡”。但这还没有结束。接下来,通过静态均衡,可以考察各种变动。“首先,我们可以假设条件有少许变化,对各种均衡状态加以比较”。我们也可以“假定一种非均衡状态,尽力探索一经济体系的各组成部分所实际经历的变化过程”。很显然,“我们研究静态问题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用静态问题解释变化”。

    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用图1来表示:

    图1 经济理论的产生与运行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分析时采用的辅助假设依赖于现实中的基本条件,条件给定,我们就可以着手分析——但这还不够,因为条件总是受隐藏在世间纷繁表象下的那些因素推动而瞬息万变。那么,在经济学内,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解释基本条件本身的变化吗?我们能最终掌握现实的本质与自己的命运吗?这就是下一章所要谈到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五)经济学法则与现实

    “发现并确立经济分析的基础,同分析工作本身一样,也属于经济学范畴。其实正是前者赋予了经济分析以意义。”这是作者在本章第一节结尾提到的,于是本章由探讨经济分析过渡到经济分析的基础,也就是现实中的条件。

    但作者经过了一系列推理,给出了一个似乎非常令人沮丧的答案,即仅仅依靠经济学我们是无法解释现实条件的变化的。我们可以用给定的现实条件去发展出各种命题和规律来解释将要发生的事,但我们无法解释现实条件本身的变化。

    首先,经济理论来自于给定的现实条件,所以它本身是不能去解释现实条件的。经济理论不能使我们确认鱼子酱就是经济货物。

    而且,单纯地计算事实间的定量关系也是无意义的。作者针对数量经济学说道:“它们仔细考察各种趋向的相关性,力求建立‘定量规律’,而影响这些趋向的因素从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话来说,这就是“谬误相关”。感谢时代的发展,计量经济学提供了检验谬误相关的方法,证明了并不是所有的定量关系都是无意义的,这也算作对几十年前作者质问的一个回答吧。但是,几十年前作者的质问并非就失去了意义。即使是现在的检验,也不能说就能确定事实间就一定是存在或不存在因果关系。此外,事实发展的影响因素太多,用书中例子来说,即使我们从历史数据得出鲱鱼的需求弹性——一个确定的数值,难道这就是不变的规律吗?从这个意义来说,上一章的偏见观点“经济规律具有‘历史相对性’”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这并非是说计量经济学、概率论、统计学是没有用的。只是它或许可以反应事实的变化,但它在解释现实条件变化的原因时所起到的作用可能非常有限。同理,进行经验研究(或者实证研究)只是揭示事实的变化,而无法发现隐藏其后的事实变化的规律,因为影响事实变化的因素不是同质的,而且是难以参透的,而且也是难以证实的。

    这并不是一种不可知论(或者说这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不可知论),而是事实。我们无法穷尽现实条件变化的原因,就像我们解释不了为什么可口可乐靠一个配方就能伫立一百多年。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经验研究就没有作用。作者归纳出经验研究的三大作用:“可以检验不同种类的理论能否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情况”,“与实际研究的上述第一种作用紧密相联系,实际研究可以向我们提示辅助性假设”,“还可以告诉我们纯理论在哪些方面需要修改和扩充”。

    “实际研究可以提示应该加以解答的问题,可以检验所获得的答案的适用范围,可以提示进一步改进理论所需作的假设。但却是理论,也只有理论能够提供问题的答案。”

    上文所述都是为接下来要谈到的一个问题做铺垫,这个问题也是本章的重点问题,那就是:经济规律的必然性与局限性。任何理论,经过命题的逻辑推导,最终的成果都表现为某种规律——不承认其必然性或许是“封建迷信”,那么忽视其局限性则是伪科学。

    经济规律的必然性已经非常清楚了。由于我们的方法是符合逻辑的,那么得出的规律必然也是合理的。因此给定了条件,我们一定可以预测出结果。这里隐含的一个道理是,进行研究和预测时一定要“控制变量”。

    经济规律的局限性上文已经进行了充分论述,在这里要进行一下总结。在经济学中,利用经济规律,我们可以解释现实条件变化造成的变化,但我们不能解释这些事实本身的变化。“奥地利学派把这两种变化区分为内生变化和外生变化。前者发生在给定假设结构的内部,后者则来自于外部。”

    有意思的是,这一点在数学上也可以得到证明。1931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尔提出并证明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包括第一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以及第二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第一定理中提到的“不能证明或证否的命题”,正是经济理论中的公设,也可以是现实条件,前者是逻辑的出发点,后者是分析的出发点。而第二定理提到的一个系统不能证明自己的无矛盾性,对应来说就是即使现实条件改变了,经济理论自己也是无法发觉的,因为它自己是证明不了自己“错”了的。德国数学家哥德尔的定理惊人地契合了该书作者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的论述,尽管后者采用了非常复杂的逻辑阐述,而前者采用的是天书般的数学证明。

    因此,我们很难使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囊括进对现实条件的变化的研究。即使是以认识自然世界为己任的物理学,也很难洞察世间的真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认为是引力维持着地球对太阳的公转,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是更高维度的空间褶皱造成了所谓的“引力”这一假象。而“日心说”代替“地心说”,更是众所周知的例子。现实是如此变幻莫测,以至于德国哲学家维根肯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除了数学之外,根本不存在所谓真理。”“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

    (六)经济科学的意义

    全书的论述已经接近尾声,现在要面临一个学科理论的根本问题:它存在的意义。对于经济学理论来说,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换句话说,只有当经济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时,它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作者首先提出的,是经济理论不能做什么。

    经济理论不能作为政治实践的基础,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能证明平均主义的正确性,因为这个规律只是对每个个体而言的,不能在绝对量上进行横向比较。

    经济理论也不能提供道德伦理上的认可,它是非常中立的。

    经济学极其理论,真正的意义在于,在各种不同的给定的条件下,“当我们面对各种最终目的而必须进行选择时,它使我们能充分了解我们所作选择的含义”。更进一步,“它能使我们对较为复杂的政策系统做出判断,能使我们了解哪些目的彼此相容,哪些目的彼此不相容”。最终,它可以尽力帮助我们预测出未来的各种可能,帮助我们做出符合我们目的且最优的选择。

    我们不能因为现实条件的难以认知,而忽视经济学以及其他各种科学的意义。从另一角度说,正是因为现实条件的难以认知,各种科学的存在才有意义,它们是我们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虽然经济学不关注现实条件的变化原因,经济学理论也解释不了现实条件的变化原因,但它们仍对实践有指导意义——正如“地心说”是错误的,但以地球为中心在天空中标明各种天体的方法对早期航海仍旧很有帮助一样。

    三、本书亮点与不足

    本书最大的亮点无疑在于其出众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学整体及其本质的有力把握。从逻辑上看,全书对经济学从逻辑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且它对经济学方法论做出了清楚的论述。整部书从头到尾不啻是对已经发展得很成气候的经济学的一次有的放矢的审视和梳理。

    本书的不足可能是,其本来很清晰的逻辑没能在大小标题中体现出来。一章各节之间的关系,往往要读到本章最后才明白。仅从标题上看,各章之间的关系也不甚清楚。这可能是因为,作者要讨论的是若干方面的若干问题,而他只指出了“问题”,在“方面”这一点上语焉不详,尽管作者自己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以及正在说什么。

    而且,作者有时的写作用语不是很简练,译者翻译也显吃力。这大概是英国老绅士们的通病吧。

    四、对本书的思考

    就像本书以及上文提到的,在一个学科的发展的时候,对其进行清楚的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本书虽成书于数十年前,今天读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书中批判的当时出现的种种关于经济学的不良现象,今天仍旧或多或少地残留在经济学中。在本书成书的当时,经济学正在迈入现代经济学阶段——这也是我们仍旧处于的阶段——这本书起到的应该是在新的时代继续引领并规范经济学发展的作用。那么在现在看来,本书的这一作用仍旧没有减弱。虽然书中的观点很基本甚至说很简单,但这正是它应该被好好学习的原因。在经济学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只要会跑就能会走的道理。在那种情况下,不会走就要跑,只能是摔倒或者跑偏。

    所以,本书在现在仍然应起着引领并规范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比如,有些人认为经济学中所谓的“人是理性的”是一个不太靠谱的假设,是靠不住的根基。这其实是他们没有理解这一假设的真正内涵。针对类似的种种误解,作者已经在书中做出了一系列说明。

    由刚才的误解而来的更极端的结论是经济学无用论。这个观点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了。可悲的是,即使是一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抱有类似观点,尽管其中可能有开玩笑的成分。理由是很简单的,就像“人是理性的”这种不靠谱假设一样,人类社会那么复杂,怎么能由几门学说或几种理论就解释了呢?何况经济学发展这么多年,人类社会依然没有避免经济危机或是其他悲剧。但问题不能这么看。尽管人类不能尽察规律,但有必要去努力尽察。就像人免不了一死,还要好好活着一样。而经济学,正是相对来说目前最有用的研习工具,也许它也有被替代的一天,但绝对不是今天。

    作者在经济学方法论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不但解释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且注意到了一个不良现象,就是数学工具的滥用。他并不是否认数学工具的用途,而是指出有的时候研究事实之间的定量关系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数量关系只是一种表象,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根本就不是同质的。这一点在今天仍旧非常有借鉴意义。然而尽管大家都知道有的时候是没必要弄几个图表函数的,但是大家都还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作品漂亮点,可信点——在这么做。这也可以算作另一种“公地悲剧”了。

    这种现象也可以看做另一个不良的极端现象的表现,可以起一个名字叫做经济学万能论。这个倾向,从全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火热程度就能看出来。

    最后,本书让我们认识到,经济学的迅猛发展有益于人类社会的繁荣,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应当且只应当专注于研究人类社会,一切都应以此为出发点。过宽或过窄的视野都会阻碍学科的发展。只有牢牢把握了经济学的精髓,才会在所有层面和角度的经济学中游刃有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对内容与方法的思考,是这本书留给后世最大的遗产,也是我们自省的标杆。所以,在我们的求知之路上,应当时时刻刻审视我们的足迹。就像有人说的,当离家越来越远的时候,你就有可能找不到回去的路,但最危险的事情是:你可能因此把自己的家和离家远行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体验差(230+)
  • 值得购买(462+)
  • mobi(163+)
  • 一星好评(630+)
  • 内容完整(542+)
  • 无漏页(603+)
  • 图书多(293+)
  • 全格式(176+)
  • 无多页(435+)
  • 实惠(149+)
  • 少量广告(459+)
  • 博大精深(85+)
  • 赚了(194+)

下载评价

  • 网友 晏***媛: ( 2024-12-23 19:55:16 )

    够人性化!

  • 网友 扈***洁: ( 2024-12-17 15:18:50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汪***豪: ( 2024-12-24 21:18:17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菱***兰: ( 2024-12-24 08:59:16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马***偲: ( 2025-01-02 02:40:23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师***怀: ( 2025-01-07 17:38:0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寇***音: ( 2024-12-20 14:41:1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寿***芳: ( 2024-12-14 23:22:29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游***钰: ( 2025-01-06 18:37:24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温***欣: ( 2024-12-25 02:32:1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冯***卉: ( 2024-12-26 22:25:1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