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逝去的武林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14

逝去的武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逝去的武林精美图片
》逝去的武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逝去的武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2009920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5
  • 页数:432
  • 价格:3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14

内容简介:

《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碌、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一代形意拳大师,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武林,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书中有武林旧事,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中华武术所独有的训练体系。


书籍目录:

新版前言:卖衣买刀 徐皓峰

第一编 李仲轩自传

荣辱悲欢事勿追

第二编 唐门忆旧

丈夫立身当如此

乃知兵者是凶器

五台雨雪恨难消

总为从前作诗苦

别来几春未还家

第三编 尚门忆旧

入门且一笑

师是平淡人

把臂话山河

使我自惊惕

功成无所用

曹溪一句亡

雕虫丧天真

杀人如剪草

大道如青天

长剑挂空壁

我与日月同

掩泪悲千古

第四编 薛门忆旧

世人闻此皆掉头

心亦不能为之哀

处事如大梦

困时动懒腰

欲济苍生忧太晚

薛师楼下花满园 今日竟无一枝在

第五编  李仲轩窍要谈

遂将三五少年辈 登高远望形神开

一生傲岸苦不谐

万言不值一杯水

仰天大笑听秽语 我辈岂是草木人

君不见清风郎月不用一钱买

附录一 岳武穆九要

附录二 内功四经

我与《逝去的武林》(带后记)常学刚


作者介绍: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

34岁自武林退隐,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徐皓峰,导演、作家、道教研究学者、民间武术整理者。

1973年生。高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油画专业,大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文学作品:

纪实文学

《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武人琴音》

长篇小说

《道士下山》《国术馆》《大日坛城》《武士会》

短篇小说集

《刀背藏身》

影视评论集

《刀与星辰》

话剧作品:

《北京无冬天》(导演)

《这块儿的黎明静悄悄》(导演)

电影作品:

《倭寇的踪迹》(导演、编剧)入围6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箭士柳白猿》(导演、编剧)获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最佳动作设计提名

《一代宗师》(编剧)荣获2014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逝去的武林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逝去的武林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逝去的武林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整理薛颠的象形术时,笔者问“象形”是什么意思,李老说后面还含着两个字呢,整话是“象形取意”。形意拳这一脉的功夫不但是形质上的东西,还有神气上的东西。

象形取意——这四个字太金贵,汉字是这么发明的,琴棋书画都是搞这个东西。明白了这个道理,山川江河、日月星辰都能入到拳里,象形术尤其能入鸟兽。


世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

电视里猎豹追羚羊,猎豹受羚羊影响,随着羚羊的步子跑了,便永远追不上了。比武的情景很像拍花子(诱拐儿童的迷魂术),太容易脑子迷了,脑子一迷,就跟小孩似的,随着坏人走了,受对手控制了。

强,指的是能有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不是跳舞般外露,而是潜在的。劈拳是形意头一个功,从开始便要练这种潜在的节奏。


《路加福音》的“钱囊、口袋、刀”章节,被捕前夕,耶稣嘱咐门徒卖衣买刀。五世纪,中东地区的教父将此言解释成弃世求道,衣服是俗世,刀是修行,一个换一个。


曾有一個徒弟難以克服比武時的心神慌亂,聽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說,就向尚雲祥問起,尚雲祥說:「定力就是修養。」解釋練武先要神閒氣定,能夠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貴在一個「靈」字,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

李仲軒拜師尚雲祥後,詢問尚雲祥:「唐老師只讓我一個人練,不能讓人看見,說是古法,這是什麼道理?尚雲祥回答:「沒什麼道理,不搞得規矩大點,你們這幫小年輕就不好好學了。」年輕人喜好神秘,李仲軒也覺得這麼練形意拳跟瞎子走路一樣,不在拳腿,而在全身,晚上更能體會這味道。

尚雲祥就很喜歡看徒弟練拳,練好練壞無所謂,他也不指點,看一會兒就覺得很高興。他自己從不在人前練拳,卻像京戲票友般,特別愛看人打太極拳、八卦掌。對於八卦掌,他年輕時得過八卦名家程廷華的親傳,可是即便是個剛練八卦的人,他也能一看就看上半天。尚雲祥在一次看李仲軒練拳時,興致很好,忽然說:「其實俗話裏就有練武的真訣。」他說武林裏有句取笑形意、太極、八卦姿勢的話,叫「太極如摸魚,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蝦」——說到這,尚雲祥就笑起來了,說我有別的解釋:「太極如摸魚,要如手探到水裏般,慢慢而移,太極推手正如摸魚般要用手『聽』,練拳時也要有水中摸魚的勁,有這麼一點意念,就能練出功夫來了;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還要推出向下的碾勁,八卦掌一邁步要有兩股勁,隨時轉化,明白了這兩股勁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數為何千變萬化——」該說形意拳了,尚雲祥卻不說了。

隔了幾天又看李仲軒打拳,李仲軒當時對古拳譜「消息全憑後腳蹬」有了領會,正在揣摩全身整體發力的技巧,打拳頻頻發力,很是剛猛,尚雲祥打斷他,說:「動手可以這樣,練拳不是這樣。」他說練形意拳時,要如捉蝦般,出手的時候很輕快,收手的時候,手上要帶著「東西」回來,這「輕出重收」四字便是練拳的口訣,千金...


李仲軒拜尚雲祥時,尚已是個老人了,慈眉善目非常平和,他先教站樁,名「渾元樁」,就是兩腳平行站立,雙手胸前一抱。李仲軒隨唐維祿學過更為複雜吃勁的樁功。往往一站就一兩個小時,雙手一抱就太過簡單,以至於不知該在身體哪個部位吃勁。

沒料到在尚雲祥面前站了一會後,尚雲祥說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話:「你抱過女人沒有?」但是這句令人大窘的話,卻使李仲軒隱隱約約有所感悟,渾身一鬆,尚雲祥說:「對了。」當時有許多形意拳師將五行、十二形的拳招拿來站樁,而尚雲祥只讓門人站「渾元樁」。甚至連形意拳最基本的樁法「三體式」(就是劈拳的架勢)都不讓站,說過:「動靜有別」的話。

「轉七星」是形意拳自古就有的,李仲軒一次像練八卦掌似地將「七星」轉得又圓又平,尚雲祥就說:「練拳一驚一乍的不行。動手得一驚一乍。心裏要有數。」尚雲祥沒有一招一式地教過李仲軒程派八卦掌,因為拳路畢竟和形意不同,所以也不鼓勵李仲軒學,但常說起八卦掌。尚雲祥說八卦就是教人「送」,八卦像推磨,凡推過磨的人都知道,要想將穀物磨得細膩,直愣愣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股勁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圓、悠、遠」,還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勁,這股另有的勁叫做「留」。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這不是靠站樁就能站出來的。所以八卦門人不站樁,都是在運動中求「送、留」。

當時武林有「練形意拳招邪」的說法,因為許多練形意拳的拳師,一上年紀,腿腳就不好。甚至短壽,還有年輕小夥子練了幾個月形意拳,身體虧損得很厲害,神經衰弱、腎虛各種毛病都出來了。有人便認為是招邪了,但念經符咒都沒用,身體仍一天天壞下去。李仲軒當年曾問是何原因,尚雲祥解釋:「形意拳是內家拳,練得是精氣神,練功的時候應該把精氣神含住,但很多拳師都在練打人,將精氣神提起來,一發勁都發出去了,還能不短命?不明白動靜有別,身體當然出毛病。」還說過:「俗話講『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學形意拳的都在學...


尚師一次跟我打趣:「什麼叫練拳練出來了?就是自己能創拳了。你給我編個口訣聽聽。」跟老輩人學,得連掏帶挖,我雖然創不出來,但為了引他教我,也編了一個,關於形意蛇形的:「背張腹緊,磨膝蓋;渾身腱子,蹭勁走。」他對我的評語是:「一點小體會,不是大東西。」講:「你瞧程廷華編得多好,別人都說,打人如親嘴,也就是窮追不捨的意思,他卻說,練拳如親嘴。」尚師解釋,男女嘴一碰,立刻感覺不同,練拳光練勁不行,身心得起變化,這個「練拳如親嘴」,把「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大道理一下子就說通了。

薛顛傳的樁功,一個練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極拳一般,很慢很沉著地張出,再很慢很沉著地縮回,帶動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氣息在丹田中來去。這個方法,可以壯陽,腎虛,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另外打拳也要這樣,出拳時肚子也微微頂一下,收拳時肚子微微斂一下,好像是第三個拳頭,多出了一個肚子,不局限在兩隻手上,三點成面,勁就容易整了。還有一個方法,站樁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時,按摩一下尾椎,就會緩解。從尾椎一節一節脊椎骨頂上去,直到後腦,脊椎自然會反弓,腦袋自然會後仰,兩手自然會高抬,然後下巴向前一鉤,手按下,脊椎骨一節一節退下來。如此反覆練習,會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條大龍,它有了勁力,比武時方能有「神變」。

注意,這三個樁功都是動的,不過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來。薛顛說的好,樁功是「慢練」。這些都是入門的巧計,一練就會有效果,但畢竟屬於形意的基本功,練功夫的「功夫」,指的還不是這個。至於如何再向上練,薛顛和唐維祿都各有路數。尚雲祥把這些方法都跳開,站樁死站著不動,是錯誤的,但他就傳了一個不動的。一次我站樁,他問我:「你抱過女人沒有?」我就明白了。這個「抱」字,不是兩條胳膊使勁,而是抱進懷裡,整個身體都要迎上去。這是對站樁「拿勁」的比喻,拿住了這個勁,一站就能滋養人。一天我站樁,尚雲祥說:「...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碌、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一代形意拳大师,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武林,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书中有武林旧事,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中华武术所独有的训练体系。


精彩短评:

  • 作者:答剌罕 发布时间:2014-07-28 10:17:43

    好吧,我唱个反调。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卖江湖大力丸的人的回忆录。

  • 作者:愚公 发布时间:2017-09-10 19:33:11

    李仲轩,民国时期曾经拜唐维碌、尚云祥和薛颠三位形意拳大师,在尚云祥门下时立下不收徒的誓言,因此后半生隐于市井之间。徐皓峰则因初中练过形意拳,而被李仲轩看重,晚年老人则将自己年轻学艺的经历告诉徐,后者将其经历整理成文章,也就是我们看到这本书。这本书中的拳理,练者自知,外人无缘置喙。

  • 作者:敖喵喵 发布时间:2017-10-11 19:02:42

    曾参与撰写

  • 作者:支离疏 发布时间:2015-07-23 09:44:45

    相反,徐的这种口述整理,平实详尽有真情实感,当给满分。真情实感四个字,从小学开始听,永远都是写文第一要义。

  • 作者:程文道 发布时间:2017-04-15 14:05:26

    开篇的武林往事让人大开眼界,还了解到那个时候穷文富武,一般人根本请不起老师,营养也跟不上,所以武术更像一种富家子弟的健身体操。刚看的有点起劲,书里马上开始扯什么练拳养肺,练腿养肾,跳了悬崖往石壁上一拍人横着飞出去平安无事,练拳向着东方练,练拳还有诗意,不能张口 要练一口气 ,点穴解穴,还要结合儒释道金木水火土什么乱七八糟的简直是是胡说八道。这种词不达意,模棱两可的胡话写诗词还可以,想搞理论还是算了吧,类似于这种中古社会的言论只能供人了解历史,除此之外毫无价值。

  • 作者:吴 刚 发布时间:2015-10-11 14:43:47

    这是一本奇书,带给以往没有过的阅读体验。因为奇,几乎难以判断真假。后来觉得是真的,谈练武的这些感受、门道、体会、领悟应该都是真的,靠想象力完全编不出来。但其中肯定有夸张,有虚报,有靠规律和触类旁通猜出来的境界,还有作者文字的润饰之功。本书谈武林既往的文字很少,多的是谈形意拳本身,在谈拳的过程中呈现传统武林的风貌。另外,练出这些来究竟是个人心理和身体的改变,还是完全用于实战?对于当今自由搏击会是什么效果呢?


深度书评:

  • 看完《一代宗师》,再看《逝去的武林》,书摘若干

    作者:小戴 发布时间:2013-01-17 01:35:53

    去影院看了《一代宗师》,就想起这本书来了。影片中叶问在过三关的时候,第二关就是形意拳。就让我想到这个。所以,就把书又翻出来,又读了遍。我不懂拳,但略习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皮毛,了解一些粗浅的中医和易经知识,因此再读李先生的这本口述历史,心中便有了一些响应。看了这书,有时候也就看懂了一些武侠片。深知,武林、江湖各有各的道,但其实并非以往电影中那么的夸张。但有些其中的道道,在别的影视剧中一笔带过,但在《一代宗师》中,还是留了些深的痕迹。因对武学一窍不通,便把书中获得响应的一些段落摘录,留下备忘:

    P6

    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取接受老师管束之意。

    (电影一中,有所论述)

    P28

    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做人最基本的是“诚信、谦和”,要忍耐。“老要颠狂,少要稳”,老年人死盯着规矩,小辈人就很难做了,所以老人要豁达点、随便点,小辈人可一定要守礼仪,如此才能和睦,才能延续传承。

    P53

    世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更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

    (看篮球比赛,深有体会)

    P100

    古人讲,武者不祥。练武人太容易陷入是非中,还不如不学武,就算学了,也最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一分名气,便多一分烦恼。

    (电影中,很多高手都不显山不露水,低调做人,这是江湖中的传统,其实金庸故事中的武林并非现实的那样)

    P114

    得到一个徒弟很难,总是有这缺点有那遗憾,但要真得到一个好的,门庭立刻就能兴盛起来。有的时候师徒感情太好了,也不行。规矩越大越能教出徒弟来,人跟人关系一密切,就缺乏一教一学的那种刺激性了。

    (桃李满天下这种事,在武林中,其实少有;所以,在各类功夫片中,影响力大的门派大多有个好徒儿撑门面,是因为这个道理)

    P123

    武德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人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

    P171

    高功夫的人之间不用比武,也无法比武,一旦动手,都不敢留余地,没有将人弹开一说,手上的劲儿碰到哪儿就往哪儿扎进去,必出人命。练武者要能容人,但不能受辱,这是原则。

    (所以,电影中的切磋都非高手对决,凡高手对决则必出人命)

    P188

    练拳要如盲人走路,盲人跟常人不同,蹭着地走路,外表好像很沉重,但脚下是活的,并不只维持着前后平衡,四面八方都照顾着,绊到什么东西,一晃就站稳了,这是以柔克刚,多股劲的作用,这个柔不是软化,是变化。

    P225

    练武人要仗义,但更要明是非。仗义的糊涂,一是会被人利用;二是仗义了这个人,就害了那个人,往往拖累的是自己家人。

    (好像每部功夫片里都有瞎仗义的人)

    P231

    别人的好,一辈子不忘;别人的不是,转头就忘掉。这样,你就能交到朋友了。年轻人,心胸要大点,不要做“与恶狗争食”的事,只要自己在理,不抡拳头,也能找到公道。

  • 【读品•细读】听夏:逝去的武林

    作者:【读品】 发布时间:2008-01-16 15:56:59

    读完《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后来也重新翻阅过数次,一直想为其写点什么,却终是难以下笔。因为这是一段武者的记录,不同于其他文人所书,它完全没有自觉或不自觉的销售文化情趣一类东西,让同吃一口饭的文人们轻松找到熟悉的切入点。它是那样浑然朴拙,独立于天地之间,又仿佛已然融入天地,令人无从置喙。它令我感到羞惭,并心存敬畏。

    全书由李仲轩老人口述,徐皓峰先生整理,平静叙述了上世纪初,真实发生在中国武术界的若干往事。正如李老开篇提到他的家族在当时民间被称为“老实李”,此书也是一本“老实书”。没有一点华丽的修辞,那样纯粹白描的写法,甚至不能称之为文学,也很难被划归入历史。读进去,我只是看到一位神情寂然的老者在同后辈们对话,并遗憾自己无缘拜这位老者为师——非为学武,而是觉得他什么都可教我:做文、做人……任何事情。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化境。任何事物到达了这种境界,都可以触类旁通,无有阻碍。通向这种境界的大道无数,能否走到则纯靠各人修为。

    我想李老走到了,他走的是武学之路。

    李老当年拜在形意拳门下,先后师承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几位大家,并深得各人精髓。形意拳相传已久,派系众多。一云为岳飞所创,载于《武穆遗书》;又云乃菩提达摩由西域传至中土……李老说,他们那一支是拜达摩。可能因为达摩是禅宗祖师,代表悟性。

    悟性是学武之人最重要的资质——

    “十年寒窗出一个读书人,七代出一个贵族,三百年出一个戏子。大戏子被称为‘妖精’,的确如此,能惊天动地,能颠倒众生。他有绝顶聪明,一个意象很快就抓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身上就有什么——这便是习武的资质了。”

    书中所言亦是如此,透着无穷意象。文学、绘画、书法、易理……具体到自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仿佛任何事物都可被随手拈来,做了武学的比喻。

    “人听戏会受感动,在天地万物中也会受感动,有感动就有功夫。一感动,拳架子里头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到时候,琴棋书画、山河美景、禽兽动态都可以借来入象。练武人学了文化,能比文人用得还好,都能用在身上。唐诗也是象形取意,练形意,练得诗兴大发似的,就对了。”

    “形意拳之意,比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笔便意趣盎然,这才是意境。它是先于形象,先于想象的,如下雨前,迎风而来的一点潮气,似有非有。晓得意境如此,方能练尚式形意。”

    “书法握笔,指头在笔杆上使力,反而使不出力量来。手心要像握着一个鸡蛋,下笔时催动这个虚运出来的鸡蛋,字方能力透纸背,如有神助。……形意拳是大书法,这个虚运之形,身上曲折成空的地方都要有。”

    “用整个身体去听——对此,常人也有体会,比如第一次拥抱女人时,会感觉非常异样,那就是用整个身体听了一下。以后往往没这感觉了,因为不慎重了,所以就不敏感了。又欢喜又害怕,这是出敏感的状态。”

    以上种种,真是禅机。李老讲拳,是把万事万物打通了来讲。朴素的话语里不经意夹杂这么一句,让人倏然体悟到被点化的欣喜。

    在那许多朴素话语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也正是这句话,打通了我头脑和身体间许多关节障碍,使得眼前天地顿时清明许多。书中言道:“禅宗讲究‘话头’,就是突然一句话把人整个思维都打乱,就开悟了。”我想,只要能够放下杂念,认真去体味这本书,每个人也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话头”。

    放下杂念,最紧要去除骄傲之心。读书是学习,非为印证己见,亦非为寻求乐趣——阅读之趣固然无穷,但也只是从容收获,不可作为目的。若仅为取乐而读书,难免会错过许多深层义理,也容易养成剑走偏锋的个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在这“大众写作,无人阅读”的时代,彼此都容易自视甚高。因为文字不若武功,孰高孰低动手便知。把玩笔杆的人一旦打起嘴皮官司来,架势常不逊于街头互掐的悍妇,使尽各种手段也要拼个你死我活。胜者固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败者也照样骂骂咧咧,万难甘休……故此,任谁写点什么也都能孤芳自赏,或同三五损友交相吹捧一番。即使缺乏认同,亦大可叹上一句知音难觅,曲高和寡……而练武则必下苦功,方可见进益。与人交锋,一搭上手,便知轻重高下,便知进退谦冲。或是因此,习武之人贯来重师、重礼、重修养、重武德。

    全书第一节便写道:

    “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取接受老师管束之意,刀头三寸的地方才叫刀,人使刀一般用天、地,大劈大砍,而李存义的刀法用刀尖。”

    让我肃然起敬。从前看过的武侠小说怎么也有上百本,却从来不知一把刀便有这样多的名堂、讲究,竟将如许意象融汇其中……接下去又读到:

    “在武林规矩里磕三个头已经是大礼了,而磕一个头比磕三个头还大,因为三个头是用脑门磕的,这一个头是用脑顶磕的,‘杀人不过头点地’的‘头点地’指的就是这个,要磕得带响,是武林里最重的礼节。”

    更感震动——因这礼节中所含的情意。少时狂狷,总爱学阮籍道:“礼岂为我辈设耶!”直至年岁既长,方知孔子何以强调“克己复礼”。只因在此,“礼”已经上升到“理”的高度,如师训,如佛戒,而守礼则是个人修行的方式,为了使自身行止更合乎人情天理——自然之道。

    一个人德行修养的深浅,同样直接关系到其课业的精进。

    “练武是‘孝’字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没有人会教他,每日要以‘忠义礼智信’来衡量自己,即是忠诚、义气、礼节、智慧、信用。”

    “一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心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身体患上了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巴巴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但看他将来,无不是患病早亡——徒弟找师傅也是这个标准。”

    而这个“心思清爽”,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难得。反思自身,很多时候专注于所学却不见长进,大抵便是心思尚未清爽之故。心地不够光明,心气不够平和,则头脑、五官、四肢皆为其所滞,难有所为……浅显如斯的道理,我却非要读到此处方身心明了。

    全书使人受教之处不胜枚举,我若再这样滔滔不绝下去,简直像要为其通篇作注。然而此书真正动人之处,却也不在以上罗列的文字之中,而是平淡的笔调里,那个年代武林中人的真实事迹。

    李老的三位师父均非等闲,书中虽未详述其生平,却也可从许多细节描述中感受到世外高人的境界。唐师之朴直,尚师之冲淡,薛师之神武……皆令人景仰。而李老自身生逢乱世,不得已于34岁盛年激流勇退,且严守与尚云祥之誓约,终生未曾收徒,仅以会计为业,晚年只在西单一家电器行守夜看门为生……不禁令人惋惜英雄之寂寞,同时也由衷慨叹,这才是真正的“大隐于市”吧……

    “老辈人都经历过一段颠倒岁月,从大辛酸里爬起来的,只是当时不知道是辛酸,傻乐呵地就过来了。”

    读到此处,内心既感且惭,顿觉自身之渺小不堪一提……对长辈更平添敬意。想想我们这代年轻人又经历过些什么呢?求学坎坷、感情失败、生活空虚、事业挫折?多数也只是沉溺于自我世界,把心底那点小情绪无限放大当作是痛苦罢了……

    “世上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书中有句话,非常的诗意。很喜欢,忍不住拿来做结语:

    “剑挂在墙上,自然地倾斜,犹如北斗七星斜挂在天上。”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24元。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赞(462+)
  • 全格式(596+)
  • 无广告(463+)
  • 一般般(647+)
  • 体验还行(497+)
  • 经典(75+)
  • 中评多(439+)
  • 购买多(588+)
  • 好评(620+)
  • 种类多(368+)
  • 实惠(470+)

下载评价

  • 网友 步***青: ( 2024-12-28 10:52:21 )

    。。。。。好

  • 网友 寿***芳: ( 2024-12-19 01:09:00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居***南: ( 2024-12-25 20:56:1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邱***洋: ( 2025-01-09 05:27:4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屠***好: ( 2025-01-01 20:28:51 )

    还行吧。

  • 网友 堵***格: ( 2024-12-14 14:39:09 )

    OK,还可以

  • 网友 国***舒: ( 2024-12-30 03:39:27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龚***湄: ( 2025-01-03 02:26:34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沈***松: ( 2024-12-24 01:50:32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田***珊: ( 2024-12-26 10:19:15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温***欣: ( 2024-12-21 09:18:02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晏***媛: ( 2024-12-26 07:36:54 )

    够人性化!

  • 网友 孔***旋: ( 2024-12-17 17:57:28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