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合同法总论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09

合同法总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合同法总论精美图片
》合同法总论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合同法总论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364756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11-1
  • 页数:876
  • 价格:39.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09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学者多如毛、著作涌如潮”的时代(高鸿钧先生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 合同概述

第二节 合同法概述

第三节 合同法的历史

第四节 合同法的原则

第二章 合同的分类

第一节 合同的分类概述

第二节 典型合同与非典型合同

第三节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第四节 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第五节 诺成合同与要物合同

第六节 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第七节 一时的合同与继续性合同

第八节 主合同与从合同

第九节 预约与本约

第十节 束己合同与涉他合同

第三章 合同的订立

第一节 合同的订立与合同的成立

第二节 要约

第三节 承诺

第四节 依要约承诺以外的方式成立合同

第五节 合同的形式

第六节 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第七节 缔约上过失责任

第四章 合同的效力

第一节 合同的效力概述

第二节 有效合同

第三节 无效合同

第四节 可撤销的合同

第五节 效力未定的合同

第六节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第五章 合同的履行

第一节 合同履行概述

第二节 履行的主体

第三节 合同的内容

第四节 履行的地点、期限和费用

第五节 涉他合同的履行

第六节 双务合同的履行抗辩权

第七节 履行的抵充

第六章 债权的保全

第一节 债权的保全概述

第二节 债权人代位权

第三节 债权人撤销权

第七章 合同履行的障碍

第一节 合同履行的障碍概述

第二节 不可抗力

第三节 情事变更

第四节 履行迟延

第五节 履行不能

第六节 拒绝履行

第七节 不完全履行

第八节 债权人迟延

第八章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一节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概述

第二节 合同的变更

第三节 债权让与

第四节 债务承担

第五节 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

第九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一节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概述

第二节 解除

第三节 抵销

第四节 提存

第五节 免除

第六节 混同

第十章 违约责任

第一节 违约责任概述

第二节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三节 第三人的行为或原因与债务人的责任

第四节 强制履行

第五节 赔偿损失

第六节 违约金

第十一章 合同解释

第一节 合同解释概述

第二节 狭义的合同解释

第三节 补充的合同解释

第四节 修正的合同解释

第十二章 合同法及其周边

第一节 合同法与侵权法的交错

第二节 合同法与消费者法的交错

主要文献

法条索引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合同法总论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合同法总论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合同法总论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如果说“法律规范旨在衡量利益,判断价值”,或者说法的任务就是在确切分析关联的事实和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把问题逻辑化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那么这些大多数的立法例所采的价值判断才是我们所应当遵循的,它们所作的逻辑化作业才是我们所应借鉴的。否则,在交易规则上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实非明智之举,也与制定统一合同法的一个立法指导思想,即“广泛参考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立法的成功经验和判例学说,尽量采用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共同规则,并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协调一致”,显有违背。


所谓违约行为具有违法性,并非指违约人的行为具体地违反了某一明确的法律条文,方具有“违法性”,而是指违约行为有悖于“依法成立的合同即受法律保护”这一基本价值判断。“违法性”以法律评论为前提,对此评价,通常无须债权人举证债务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而是具有了“推定”的色彩,一旦发生了违约行为,即推定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债务人可以通过举证,证明自己具有正当事由,比如留置权、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等,或者证明存在阻却违法事由(比如不可抗力),从而推翻对违法性的推定。如此,所谓违约行为的违法性,实际也可理解为“不具有正当事由”。


在我国法上,解除与无效法律效果上的最大差异在于,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没有一处规定“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因解除而自始消灭”,这实在是一个具有相当迷惑力的比喻,使很多人的思维陷入其中,不能自知亦难以自拔,故须从中警醒、彻底放弃。所谓合同解除,不过是使遇到了障碍的合同借此制度而改变运行的轨迹,正所谓“此路不通、改行他路”。解除制度绝非“机器猫”的“任意门”,其启用可使人一下子回到出发点,那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解除制度的启用,实际上是使既有的债之关系转换为清算关系,借此制度而使当事人即存的关系善始善终(虽非通过清偿)。“清算关系”即为原来的债之关系转换而来,实质上是第二次的债之关系。


要约是旨在订立合同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意思表示行为,行为人在法律上须承担责任;而要约邀请则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行为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因此,要约邀请在性质上是一种事实行为,本身不具有法律意义。究属要约抑或为要约邀请,本身是一个解释问题。为了便于解释,宜掌握要约与要约邀请的主要区别。凡不以自己主动提出订立合同为目的的行为,尽管貌似要约,也不应视为要约。这是要约与要约邀请的主要区别。具体表现为:

(1)要约是当事人自己主动愿意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而要约邀请是当事人表达某种意愿的事实行为,其内容是希望对方主动向自己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2)要约中含有当事人表示愿意承受要约拘束的意旨,要约人将自己置于一旦对方承诺,合同即告成立的无可选择的地位;而要约邀请人对于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仍有决定承诺与否的自由。


一个合同的效力或存在依存于另一个合同的效力或存在。个别合同是否有效成立,虽应就各个合同判断,但其中一个合同不成立、无效、撤销、解除时,则另一个合同应当同其命运。


专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法人签订合同,仍然不得超过其营业执照上规定的经营范围及其辐射的合同范围。否则,合同无效。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这是一个“学者多如毛、著作涌如潮”的时代(高鸿钧先生语)、


精彩短评:

  • 作者:序曲 发布时间:2008-07-31 00:03:38

    被逼无奈,不过写得还是很好滴,像本教科书的样子,不是老先生们的长谈

  • 作者:castler 发布时间:2009-03-31 08:34:08

    现在在重新读第二版的。书到用时方恨少,觉得自己基础还是不够扎实,要再补一补。

  • 作者:微子 发布时间:2009-04-09 21:12:25

    好吧,承认是国内现有的很好的合同法教材

  • 作者:知食 发布时间:2018-11-21 12:27:37

    口译课结课√

  • 作者:克蒙其泽 发布时间:2012-07-10 03:22:33

    呵呵

  • 作者:白熊君 发布时间:2011-01-15 13:55:35

    学养书。很不错。


深度书评:

  • 回应萧某人的《如此差作,怎么得的高分》

    作者:小鸣 发布时间:2015-08-03 19:59:00

    我就针对他一条条批评逐个反驳好了。

    1,乱用外语。很多教科书都会在一些主要概念后面加上对应外文,感觉无可厚非啊,毕竟学者嘛,都要装作自己很有学问的样子哈哈哈。他如果写的是offer不知你会不会就没这么不爽了呢?至于语言的选择,是德语还是英语,看个人喜好吧,估计现在他们学术圈还是学德国的多吧。

    2.弄巧成拙。我觉得这哥们儿确实有点作了,“须为...”的表达方式就有点装逼过了,不过我觉得这都是写作文风的问题,不至于上纲上线上升到一本书质量好坏的高度。倒是你给出的:“要约人须向希望缔结合同的相对人发出。”有重大问题。向谁?向希望缔结合同的相对人?那到底是我本人希望和他缔结合同还是相对人希望和我缔结合同?不还是得改成“要约人须向其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相对人发出”。总之这句话你想清晰的表达就没什么捷径。我的表达和原文字数一样,不过更符合现在的表达方式,改成我的好了哈哈哈。

    我特别反感诛心之言,什么叫做“想叙述典雅,可力有不逮,结果弄巧成拙”,你知道别人心里怎么想的,就事论事好吗?

    是,我也是觉得很多法学学者写文章太作,但是毕竟要形成他们的学术圈子,提高门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他们也是这么被一步步改造过来的,人啊,形成习惯之后就很难改了。你这么一想想,这个世界难道不就更温柔了一点?

    3.论述错误。

    因为原文又是使用“在所不问”这样的装逼词汇...所以可能对lz的理解产生的干扰,我来把原文的意思重述一遍好了: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不管是本人还是代理人,只要是外界能客观确定的人,就是特定人。所以在这一点上作者说的很对啊,代理人作为一个“特定人”发出要约并没有任何问题啊,这里讨论的是代理人能不能成为特定人发出要约。是,我知道对于直接代理而言代理人不是发要约的特定人,但是间接代理中代理人就是那个特定人啊,这有什么问题吗?

    怕你理解能力有限,我再来给你拆解一下吧,也是无奈

    作者只是想表达,只要一个自然人是一个外界能确定的人,他就是特定人

    只要一个法人是一个外界能确定的人,他就是特定人

    只要一个本人是一个外界能确定的人,他就是特定人

    只要一个代理人是一个外界能确定的人,他就是特定人

    考虑是不是特定人的问题的时候不用考虑自然人和法人,代理人和本人他们之间的区分标准,那些标准是“在所不问的”。

    现在您老再看看,你的批驳是不是很无厘头?

    所以作者才紧接着在后面说到了自动售货机的问题。

    他写那么多,唯一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只要是外界能客观确定的人做出的意思表示,在其他三个构成要件满足的情况下,就是一个要约。售货机如果被特定的人设置过了,那就是要约了。设置这个机子的是一家公司法人,还是一个做小买卖的自然人,是本人,还是我委托的一个代理人替我设置的都没关系,虽然从这个售货机看不出来到底是那个具体特定的人设置的,也不会因为这一个构成要件而不成立为要约。

    4.这一点我就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莫名其妙就被代表了一回。你如何得出自动售货机不是要约的结论的,还来一句人尽皆知。也是醉了。我真的不知,还希望您老人家好好给我讲讲。

    然后,对于完成的批驳,完全就是吹毛求疵,哎,又得给你上语文课,也是无奈。完成是什么意思?哎,我真的都有点不好开口了...完成,是指按照预定的目的结束一件事情好吗?从来没有表示过这件事情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个人独立实施。那叫独立完成好吗?文中提到了独立完成?只说了自动完成吧?

    试想,盖一栋大楼的时候,难道因为前面的人做了很多基础工作,最后结束这项工作的人就不能说:“OMG,这么浩大的一个工程,终于由我完成了!”

    是啊,我不否认其他人的那些功劳啊,可是整个工程确实是由我最后结束的啊。

    那么同理,我说整个建筑施工合同的成立以及履行是我完成的有什么问题吗?

    是,你确实付了钱,提供了砂石涂料,可是你敢说出是你完成整个合同的成立和履行吗?你当然不敢!只有我这个给大楼最后封顶的人才敢这么说好吗?这句话有一点点问题吗?!

    最后,确实,你也提到了,不贤者识其小。嗯,。我觉得你在这一点上很有自知之明嘛!可惜了可惜了。

    我最喜欢的就是直人,但是很讨厌的就是没脑子的却不自知而以此博直名的250。当然,不想着能改变你什么,也不觉得我就能看穿你到底是真没脑子还是以此博名。只想说一句,对所有人说的,不要自带有罪推定。

    我也是太无聊才会写这么多来反驳。。。

  • 《合同法总论》举疑2:解除之直接效果说

    作者:Tlanbs 发布时间:2020-07-24 21:22:51

    合同解除效果之争议,核心在直接效果说与折中说。直接效果说认为,解除使合同溯及地无效,等于是一种撤销(早期德国学说:Damit stünde der Rücktritt in der Wirkung einer Anfectung gleich. Vgl. Larenz, SAT, § 26, S. 404.);折中说认为,解除只消灭未履行的给付义务,已履行的不受影响,而仅就此发生返还的次给付义务。

    这一争议中的部分问题,为解除制度所独有:在担保存续、违约金存续、违约责任三点之上,折中说更加逻辑融贯,而直接效果说只得求助法律拟制,因为主合同被撤销,作为从合同的担保合同、违约金合同本来也应无效,且违约责任无所依附。争议的另外部分问题,则是物权行为无因性争议中共同的问题:直接效果说坚持负担行为被撤销的效果,那么已履行时的处分行为如何处理,自然就转接到物权行为无因性争议那里了。在德国,因为坚持无因性,直接效果说下,返还请求权的性质乃不当得利,与折中说的契约次给付请求权,并无根本差异,为了总体上逻辑更为通顺,折中说占主流也就可以理解。但在我国,主张直接效果说者往往同时坚持物权行为有因性,从而将物权行为有因性的所谓优点,带入解除的直接效果说之中,认为己说可以实现更优的价值判断,物权请求权对返还权利人保护更为周全。此种返还请求权性质上的实质区分,也就要求我们更为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

    因为本文目的在于文本举疑,关此问题无法详谈,简言之,个人在此仅想指出,支持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学者对直接效果说的两点质疑,是不成立的。质疑其一:赋予返还权利人物权请求权,是不公平的。因为绝大多数交易是钱货交换,买受人在支付价金后,因为混同会失去所有权,享有的仅为不当得利的债法返还请求权,“若是出卖人因为要因原则而依然拥有物权性质的返还请求权,反倒表明,在同一交易中,出卖人与买受人的法律待遇不同,买受人被置于不利地位。就此而言,抽象原则恰恰矫正了这一不平等格局”。(朱庆育,民总2版,页185)然而,该质疑忽视了,买受人其实享有留置权,在出卖人破产时,可以行使别除权,就标的物优先清偿自己的价金返还请求权,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质疑第二:赋予返还权利人物权请求权,在标的物已转卖第三人等场合,会损害交易安全。“此时真正需要进行利益衡量的是保护解除权人的利益还是保护从被解除人处取得给付标的物的第三人的利益(交易安全)的取舍问题”。(陆青,合同解除效果与违约责任)这一质疑背后的理念,是尽力维护既有处分行为不受影响,在法体系的多处有所体现,例如处分行为附解除条件,不具有溯及力。但是,交易安全已有善意取得制度足堪保护,诉诸无因性恰会导致恶意第三人亦受保护的过度结果(朱庆育,页186);是否仅为建立高度准确的权利外观,而对此容忍,有待进一步反思。我国学说对有因性的接纳,实际上意味着同时拒斥该理念。

    在明晓以上要点之后,下面对韩世远老师书中若干地方举出若干疑问。

    页677-678:我国法律虽不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但……对于物权变动采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采纳物权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以强化对交易安全的保护。据此,合同解除后,给付物的所有权并非随解除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而自动地、当然地复归于解除权人……“当然复归说”是与物权变动的意思主义相配套的。如果说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民事立法尚不完备、法学研究尚在回复阶段这样的主张还有一定道理的话,时至今日,在物权变动原则上采形式主义的背景下,仍持当然复归说,法理逻辑不通。

    直接效果说下,解除相当于撤销,负担行为视为自始无效,物权行为随之自始无效,因而物权自始不变动。不存在任何物权变动,也就谈不上解除的问题还与我国物权变动模式有关。意思主义下,直接效果说可以适用,形式主义下,亦毫无障碍。

    页678-679:我国的“直接效果说”实际上是立足于“物权立即变动说”的,即因解除溯及性地消灭合同,给付标的物的所有权立即复归于给付人。……按照《合同法》第56条前段,“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拘束力。”在这些场合,合同自始没有发生法律拘束力,意味着从一开始就不会按照当事人的意思发生债权债务、发生物权变动。因而,物权在法律上没有发生变动,不成问题。但是,在合同解除场合,问题的性质截然相反,合同从一开始就有效,这是解除制度得以适用的前提。既然按照有效的法律行为发生了物权变动,这种物权变动符合《物权法》的规定并受其保护,为什么因为解除合同便一下子复归给了给付人了呢?

    无法理解为何“问题的性质截然相反”。韩老师对解除的疑问,一模一样可以套在撤销上:撤销之前,物权变动明明符合各项要件、是有效地,为什么因为撤销合同便一下子复归给了给付人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撤销的后果是行为视为自始无效,因为撤销了,所以即使处分行为符合各要件,也仍然是无效的。解除同理。

    页679:只要我们承认合同解除场合存在过给付物的物权变动,就必要承认后来的回归的物权变动,即使按照“物权立即变动说”,也是一样。这种回归的物权变动,也仍然是一种物权变动。《物权法》上的物权变动,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另一类则是基于法律规定的物权变动。“物权立即变动说”当然不会接受这里的回归的物权变动是基于法律行为的,于是乎就说它是“基于法定原因的物权变动”。可是,基于法定原因的物权变动,在我国法上恐怕目前仅有《物权法》第28~31条作了规定……。“物权立即变动说”是与物权变动的意思主义相配套的法理构造,在我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原则上不采意思主义的前提下,这样的法理构造是错位的和难以匹配的,理应抛弃。

    同前。直接效果说下,根本不存在物权变动,这里的分析整个是错误的。韩老师在前文界定直接效果说概念时,多次明确溯及无效、消灭,但这里却又弄成什么“立即变动”,很可能是为“当然复归”之名所迷惑。

    页681:合同解除场合的“恢复原状”既然可以理解为“返还财产”,而“返还财产”依《民法通则》第134条以及《民法总则》第179条规定属于一种民事责任方式,依大陆法系的观念,属于债权债务范畴,因而,至少目前在我国法上,将恢复原状请求权解释为债权的请求权,有其实证法的根据。

    民事责任是不是就是债,还是也可保护物权请求权,向有争议。此外,即使认为179条民事责任限于债权请求权,解除后的恢复原状为啥就一定要向179条靠拢,而不能向《物权法》34条靠拢?韩老师的理由是解除与179条字面上都是“返还财产”,但34条也同样是“返还财产”。

    页683:按照直接效果说,买卖合同因解除而自始归于消灭,买受人要求返还价款的权利属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出卖人要求返还机器的权利属于物的返还请求权。不当得利属于法定债之关系……物的返还请求权是物权固有的权能……这二者之间如何具有了牵连关系?(也就无法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等规定)

    韩老师对同时履行抗辩权原理理解有误。德国法下,双务解除后的两项返还请求权,通说认为虽无牵连性,但仍可类推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规定(Looschelders, SAT, § 40 Rn. 5.);此外,无同时履行抗辩权时,还有留置抗辩权可供使用,例如德民1000条,在所有人-占有人-关系中,对所有人的物权请求权,占有人在自己的费用偿还请求权实现之前,可行使留置抗辩权(相较一般留置抗辩权有特殊性,但原理完全相同)。因此,并不一定要求两个请求权性质或内容完全相同或其他条件,才能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

    更深层地说,交换性是否存在,其实取决于当事人间的有偿约定(Entgeltabrede),即对待交换的两给付价值相等的评价,的有效性。合同无效,不一定导致有偿约定的无效,而需要结合具体无效原因认定该约定当初的作出是否受到不当干扰,例如受欺诈、斜坡、行为能力不足等,在解除时,该约定当然不受影响仍为有效。(赵文杰,论不当得利与法定解除中的价值偿还)因此,按直接效果说,解除消灭合同关系后,当事人对两给付等值的评价仍然有效力,那么两等值的给付当然可以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只有有偿约定无效,两给付不等值,才有理由拒绝同时履行。直接效果说下,同时履行抗辩权并无解释上障碍。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646+)
  • 傻瓜式服务(257+)
  • mobi(266+)
  • 体验差(279+)
  • 章节完整(637+)
  • 无水印(257+)
  • 中评(607+)
  • 引人入胜(409+)
  • 内容齐全(271+)
  • 不亏(528+)
  • 博大精深(598+)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4-12-17 13:01:26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丁***菱: ( 2025-01-02 07:19:49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汪***豪: ( 2025-01-01 00:04:0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晏***媛: ( 2024-12-30 17:11:58 )

    够人性化!

  • 网友 师***怡: ( 2024-12-17 11:58:4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孙***美: ( 2025-01-02 19:35:2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权***颜: ( 2024-12-26 03:08:43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郗***兰: ( 2025-01-07 00:47:36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通***蕊: ( 2025-01-02 21:54:2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