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秋思想品德同步学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2011秋思想品德同步学案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悲辛無盡獨行夜 发布时间:2015-05-01 22:18:01
二十出头便如此圆熟老辣,尔后经历人世浮沉悲欢磨砺,凝成这化不开浓稠的悲凉,从寂寞的十七岁到台北人再到纽约客,目睹一个作家的成长蜕变,正如作者所引黄庭坚词: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作者:王娜 发布时间:2021-01-03 12:02:21
幽默漫画
作者:逸世凌虚 发布时间:2019-10-22 07:50:01
还行吧,入门可用,transport 讲得还是不清楚,FQHE 记得讲的可以。大三读的
作者:Julia 发布时间:2020-06-03 16:47:36
全册主要分为两部分,概况部分包括德国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交通图、人口密度图、风景名胜图以及对德国国家整体情况的图文介绍(国名国旗国徽、历史宗教、经济交通……);分州图部分首先展示某州地图,再大致概括该州的简史(包括州徽、州旗)、自然地理、重要产业等方面,然后重点介绍该州的几个重要城市,配以城市地图和风景照片。全册全彩页,文字简洁明了,能帮助读者快速形成大体印象,但更偏重知识了解,做旅游攻略的话需要搜集更详细的信息。
ps:第6页,德国的三色旗
作者:令狐不要冲 发布时间:2017-04-18 17:45:13
偶然看到的书,虽然意识形态表达重了点,但内容写的不错。
作者:广大 发布时间:2009-06-01 23:39:47
读的是84年版的,买的是03年版的。
深度书评:
拗相公
作者:第二无 发布时间:2019-02-18 22:43:32
很庆幸买了 解玺璋 老师的译版,之前在网上搜了一些版本,有点失望。要么是生硬的翻译,要么是文言文原版,而这本无论翻译还是附加的一些注释以及排版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全文读下来,条目很清晰,也易于理解。
母庸质疑的是,梁启超对王安石的确夸的有点过了,尤其在王安石的用人以及文学造诣那块,有种粉丝强吹的感觉。梁没有刻意掩饰对王安石的赞仰之情,言语情感相当充沛。梁启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肯定和张扬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界要求改革以改变耻辱现状的共识。
王安石是一个很圈路人粉的人,初识他是从初中语文课本《伤仲永》和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游褒禅山记》,他的文章短小精悍,叙事简洁,偏于说理,在其他偏于以景抒情抒发自我情怀(比如怀才不遇、吊古伤今、清高恬淡)的文章中,王的风格其实相对特别。
后面陆陆续续接触他是从他的一些轶事中,比如在中华对联网上看的一个对联故事(这个应该是杜撰,有待考证):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
元宵节
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
大户人家
高悬
走马灯
,
灯下
悬一
上联
,征对招亲。联曰牶“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
京城
,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
飞虎旗
出对牶“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
进士
。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日之内双喜临门,王安石喜不自禁,连写两个“喜”字,贴在门上,从此双“喜”字流传至今。
在《百家讲坛》上看的一些他的轶事:
①北宋时期,社会风气流行纳妾,就连模范官员寇准、包拯等人,都未能免俗。然而,王安石却我行我素,娶了老婆吴氏之后,坚持不纳妾。王安石的这一举动,引起了时人的许多议论,一些人认为这是吴氏善妒,不允许王安石娶小老婆。吴氏与王安石感情融洽,论其本心应该是不愿第三者插足其间的。然而,时常传到她耳中的风言风语,终于让她感到吃不消。于是,在王安石40岁升任知制诰后没几天,吴夫人暗中物色,悄悄买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打算让她做王安石的侍妾。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办完公务回到家里,看见了打扮得漂漂亮亮守候在书房的该女子。一番询问之下,得知这是自家妻子给他买回来的小老婆,王安石顿时很不高兴。继续询问,得悉该女子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于是,王安石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家庭破镜重圆。(PS:司马光洁身自好,生平不喜女色,他婚后多年夫人都没有生育。为了表现自己的妇德,司马夫人变自作主张,给丈夫买回来一个妾。但是司马光拒不接受,还为此大发雷霆,并命令家里只当婢女来使唤这个小妾。)
②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王安石把面前的鹿肉给吃得干干净净,于是人家都以为他喜欢吃鹿肉,争先恐后的送鹿肉到王家。王安石的夫人觉得奇怪,问明缘由后说,下次你们吃饭的时候,在他面前放小菜试试,结果王安石果然将小菜吃得干干净净,而桌子对面的鹿肉则一点都没有动。王安石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来拜访,王安石留他吃饭,萧公子见饭菜太简陋,只把胡饼中间的馅吃了,留下饼皮。王安石见状,将剩下的饼皮吃了,萧公子羞愧不已。
这些故事无疑更圈粉了。直到2015年年中样子,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相当困惑,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带着想为荆公打抱不平的想法,于是我去各大网址和论坛看了很多王安石和王安石变法相关的内容,想了解全貌。但看的都很杂乱,而且这些文章大多数是具体讨论“青苗法”、“保马法”等某些争议比较大的新法或者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一些比较的问题,虽然了解的还是很零星碎片化,但是王安石的“拗相公”这个称号深入人心。
抛开他的变法,从种种私德上看王安石的确是位令人尊敬的君子,略有争议的就是他“多次拒绝朝廷为他安排的肥美官职”。很多人说他是故意为自己抬高名气而已,但是如果说他是为了沽名钓誉,这时间未免太长了些(二十年)。这二十多年时间,是王安石最神秘、最神奇的时间,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宁愿到一个边远小县去做一个县令。从二十二岁中第开始,直到四十六岁位居显宦开始推行变法为止,他基本上都是留在做具体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他在地方上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部分新法的雏形,也正是这期间,他体会到了大宋的贫弱,内忧外患。否认了其他士大夫所言的“天下久平,民物滋息”。酝酿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变法。
我刚开始是冲着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爱恨情仇去看寻找史料的,结果后面被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相杀CP所吸引了。司马光我觉得是另一个意义上的王安石,他也很“执拗”,成就也很大(资治通鉴)。
接下里我想聊聊他们两个,顺便捋一捋变法的故事(以下大部分是整合、摘录自其他网站的文章,有些部分是自己写的。如有侵权请告知,我删除)
这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同样伟大的名声,并且一度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因为王安石变法,两人渐行渐远,终于彻底葬送了友情,并且成为政治上的死敌,形成了一场真正的悲剧。
事情起因于朝廷将要举行的春季祭天大典。按照惯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成后,都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绸缎,表示皇家对诸位一年辛苦的一点意思,也包括了对开春以后,新一年的拜托之意。类似今天年底发放双薪,或者年终奖金性质的一笔支出。不到实在过不下去的地步,这笔钱的确不是可省则省的。然而如今,国库已经到了真正空虚的地步,因此,皇帝下决心要免去这笔赏赐,把不好意思变成没有意思。为皇家节省一笔开支。
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时间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
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王安石的观点,在理论上显然是正确的。不增加税赋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有很多,早已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所证明,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改进生产条件以增加生产等等皆属此类。事实上,王安石所推行的青苗法也是类似的一个方法。青苗法并非王安石所首创,最开始时,是陕西的地方官率先采用此方法扶助当地农业生产。王安石作县令时,曾经试用过,效果颇佳,深受百姓欢迎。于是便在他的辖区里广泛推行应用。
但是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实验是在他当时管理的区域进行的很好。因为落实到位了。但是全国那么大,不可控因素很多,不可能全部落实到位(正如梁启超所说:法不一定是坏法,执行的官不一定是好官)。附录:青苗法与赌博(早年看的一本书《中国赌博习俗》里面也提到过青苗法)
北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在变法与反变法的过程中,也有赌博的身影飘荡。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行“青苗法”,即在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向农民发放贷款,秋后农民将本息归还政府。这个制度的本意是既帮助农民度过困难时期免受地主商人的高利贷盘剥,有利生产,又可使政府增加收入。但有的地方官府为了搜刮民财,在发放青苗钱的同时于官府附近设立关扑场会,农民借到青苗钱后被哄劝到那里去赌博,因此常常有人空手而来又空手而归,白白背上一身债务。这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为反对变法的人找到了口实。加之变法本身就触及到地主商人以及达官贵人的利益,这些人以种种方式来反对变法,甚至也以赌博来表示反对。一次,宋神宗与两个亲王在宫中打球,以所佩玉带为赌注,益献王赵頵说:“假如我胜了,我不要你的玉带,只请求废除青苗法、市易法。”神宗很不高兴,没有同意。以赌博反对变法,真可谓挖空心思。
从这里就能大概了解,变法的途中的阻力不断,往下的监管也不到位。
对于王安石来说,加倍不幸的是,变法开始后不久,全国各地就连续数年旱、涝、蝗灾不断。受灾面积既大,灾害烈度亦强。致使遍布全国的地方官员变成虎豹豺狼,在他们的追逼之下,受灾农户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卖妻子的情况层出不穷。
在得不到重要臣僚支持的情况下,王安石相当冒失地启用了一大批新人。这些人进入官场的时日不长,聪明、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没有沾染官场习气,这是他们最重要的长处。但是,他们缺少阅历,没有经验,很少受过生活与人品的考验,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一旦把持不住,便特别容易由急功近利,一变而为投机取巧,再变则为不择手段,从而堕入下流,变得为人所不齿。(梁启超在书里有试图为里面一些人洗白过,但是用人这块的确是王安石的黑点,没什么好洗的,这也突出了王安石身上的悲剧色彩,没人支持他,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他很执拗,还是得让自己的计划实施,所以不惜用大量的“奸臣”,只要是支持新法的,而且间接逼走和打击了很多反对他的大臣。)
在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进行一场变革,其艰巨复杂的程度自不待言。从安徽小岗村的星星之火到今天,二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改革的成功与进步,至少需要满足下列必要与充分条件:国家决策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改革目标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深度吻合,社会发展程度与改革步骤的适应,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步骤与准备,稳妥而正确的实施路径,贯彻执行改革的人力资源等等。
以此返观一千年前的王安石变法,我们会发现,上述需要满足的必要与充分条件中,只有第一条,即政治善意与目标勉强可以算是得到满足了,其他所有条件,都是残缺不全。
从变革的实施及其结果看,今天中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均伴随着部分人群的欢欣鼓舞与相对少部分人群的痛苦失落,这使变革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并一次次渡过相当痛苦的阵痛。以此一步步推进的结果,累积成为整体的社会进步、相对富足、国力增强与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同。
返观一千年前的情势,则相当令人沮丧:王安石变法的一些重要内容及其推进,时常伴随着特定阶层小部分人群的兴高采烈与其他阶层大部分人群的痛苦失落;强行推进的结果,国库虽然迅速充盈,其代价则是国家管理阶层的彻底分裂,演变的后果是政治空气的极度恶化与堕落。
司马光曾连续三次致信王安石,劝告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王安石的反应是那封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从此,二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成为政治死地,不共戴天,在个人友情上则彻底决裂,从此终身不再往来。
神宗死后,司马光受宣仁太后之命返回京城,开始主持中央工作。到病逝前,一年半时间发扬了与王安石同样不听任何反对意见的精神,将十七年变法新政全部废除。包括很多实施有效的新法(比如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史称“元钓更化”。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相当惆怅地叹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王安石不惜与众多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如今,司马光表现出了同样决绝的坚定与执着。这种政治非理性令人感到极度不安。当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同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地、过分地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坚定与执着变成了执拗与刚愎自用,帝国的政治空气之中,被两位政治领袖从不同方向注入了一股同样强烈的、带有戾气的不祥气息。
公元1086年,即宋哲宗元钓元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宁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去世,时年六十六岁;九月,司马光病逝,时年六十八岁。此后,在宣仁太后主导下,帝国政府致力于清除王安石变法影响、恢复祖宗旧制的工作,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钓党人”。帝国政治陷入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钓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苏东坡等元钓党人陷入晚年极为悲惨黯淡的境地。
公元1100年,二十四岁的宋哲宗病死。宋徽宗赵佶继位,由讨厌新政的向太后垂帘听政。其间,再次起用元钓党人,废除变法新政。九个月后,向太后患病归政,宋徽宗正式执掌大权。
上帝仿佛存心要毁灭北宋帝国一般,数年间,政潮叠起。每翻覆一次,便使帝国的元气正气衰减一分,直到病入膏肓。(END)
以上就是我之前所了解的一些故事。而这本《王安石传》正好填补了我对变法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的知识空白。
无疑,王安石是个有闪光点也有很多黑点的人物。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偏于正面的,甚至我很同情他,同情他不被其他官员所理解,同情他走上了执拗的道路。
这本书更加加深了他在我脑海里的悲剧形象。从分配、税收、国家财政到军队与国防再到教育与选举,若干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细节扛在了他的肩上,为国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期间还得费劲心力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士大夫阶层,在朝廷里和其他反对者
争论
辩驳,承受万般骂名与侮辱。实在令人唏嘘。
生活在一千年之后的我们,很难如临其境地体会当时人们的处境和社会环境。再加上资料失实或者不全,究竟王安石变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弊,也很难权衡摸清。历史很精彩也很沉重。很清晰又很扑朔迷离。
但这段故事期间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宋神宗了。他能始终如一的支持王安石,重用王安石,不信任何有关王安石的谗言诬告。这不是真爱这是什么?
【转】陈尚君、仇鹿鸣、唐雯:如何重新修订新旧《五代史》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1-01-21 10:17:52
编者按:记录五代十国历史的正史,宋人编有《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两部。一个朝代有两部正史,在二十四史中唯有唐和五代。上世纪整理二十四史,两《五代史》的点校最初由陈垣先生分别指导学生刘乃和、柴德赓进行,后《旧五代史》转交复旦大学,《新五代史》转交华东师范大学完成。2006年起,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由复旦大学承担的两《五代史》修订工作目前已经告一段落。在中华新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即将出版之际,《文汇学人》采访了修订组陈尚君、仇鹿鸣、唐雯三位老师,以了解本次修订工作的整体面貌。
一、仓促忠实的薛史和春秋笔法的欧史
任思蕴:《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的两部史书,请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两部《五代史》。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两五代史修订主持人)
:《旧五代史》为宋初薛居正主持编纂的官修史书,一般简称薛史;《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由北宋欧阳修编撰,简称欧史。两《五代史》在编纂的时间上相差将近100年,最大的差别在于:薛史比较忠实于五代实录,而五代实录对于整个五代时期五六十年的历史记载得细致又琐碎,保留了大量原始的面貌;欧阳修则认为,薛史依据五代实录成书,弊端在于缺少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欧阳修自己在编写《新五代史》时,更多地考虑到了士人的价值判断,反映宋人对于五代历史的认知与反思。欧阳修在编写欧史时把两点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其一是皇位继承血缘上的正统性,第二是士人立身做官要始终如一。后世对此评价很高,认为欧史对宋代士人之重视操行有一定影响。
薛居正(左) 欧阳修(右)
任思蕴:一个朝代有两部正史,在整个二十四史中只有唐和五代,请问两部《五代史》的编撰上有哪些明显的差异?
陈尚君
:薛史和欧史的编撰,在史料、原则和方向上都是不同的。
《旧五代史》的编修离五代历史结束还不久。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下诏编修,开宝七年编成。编修《旧五代史》的诸位实际上还是从五代过来的旧人,编了一年半就编完了,编修主要用到的资料就是五代实录,处理也比较草率,五代实录上如何写,作为正史的《旧五代史》也大量保留原貌。但草率也是一种忠实,《旧五代史》的可靠性和价值正在于此。
五代实录和后来的薛史的区别在于:首先,实录以每位皇帝在位的时间为起讫时间,一段一段来记录;第二,实录是编年的,和正史中的纪传体不同;第三,实录中的人物传记称为实录本传,即某人过世后,或有重大事件,就会有一段关于他的传记附在实录中。
《旧五代史》的编修实际上是把实录改写成了正史,是一种将编年体改写成纪传体的做法。仔细剖析就会发现,《旧五代史》是由这几部分拼起来的:本纪部分是把五代各朝实录进行了节写,即把实录中的一些大块文章删削不少,保留下主要的事实;人物传记部分是根据实录本传再增补其他材料进行改写;志的部分,主体是以《五代会要》为依据,也增补一些其他材料。实际上,对于制度问题,薛史处理十分粗糙,只有大致轮廓,并无提供五代制度变化的完整细节。欧阳修在编《五代史记》时认为五代时期规章制度方面没有任何价值,没有编修的必要,实际上恐怕还是因为志的材料不足而写不出来。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两五代史修订组成员)
:现在所见《旧五代史》里面的十个志,大都并非原貌,原来到底编写到什么程度也讲不清楚。
陈尚君
:志这个部分,可能是参考了《五代会要》,另外《五代通录》是否包含了志的部分现在不太清楚,但薛史中的志肯定是进行了一些文本参考的,而参考时又有所取舍。在将五代实录改写为纪传体的过程中,对志的编修,肯定是把有用的材料加以辑录,所以我们在薛史的本纪部分常常可以看到“某事见诸某志”这一类记载,这就是留下来的痕迹。
任思蕴:以今人的视角,如何评价两部《五代史》各自的长处、局限和价值?
陈尚君
:欧阳修编《新五代史》的主要史料来源就是《旧五代史》。他曾经在崇文院编过图书目录,所以五代各朝实录他曾看到过,但他自己家里显然没有实录,所以他在家编《新五代史》时用到的实录很多是从史馆抄出来的文献。我详尽地比对过,欧阳修的确曾根据实录来补充了薛史中的史实,但缺漏的地方也很多。增加的主要是十国及四夷的部分,五代部分也有,但是很有限。《旧五代史》编修时,由于天下尚未一统,十国、四夷部分可利用材料尚不多,薛史中的十国部分基本上是由五代时候中原朝廷所保存的史料拼凑而成。而到了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时,十国、四夷材料已大为丰富,可供著述时参考,所以欧史在十国、四夷的部分较薛史详实。
《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版
另值得一提的人物是司马光的主要助手之一刘道原(刘恕),他的主要著作是《十国纪年》,司马光对此书也是多有参考,但是书本身并无流传。所以,关于十国的历史,《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是最为重要的。
然而,最根本的是,欧阳修落实这些史料的方法,都是所谓春秋笔法,简单地说就是“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带着儒家的道德理想,至于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无论历史上或是就现在来评判,恐怕都并不乐观,但欧阳修的确是认真地将春秋笔法贯穿于他所编写的《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中了。
仇鹿鸣
:《新唐书》中似乎并没有那么明显吧?
陈尚君
:不,《新唐书》本纪部分的春秋笔法非常明显。而且《新唐书》有一部附带的书叫《唐书直笔》,欧阳修的助手吕夏卿撰,其中一卷是关于《新唐书》史笔的设立,即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怎样书写。这其实和《新五代史》的徐无党注释一样,我在修订本《新五代史》前言中特别讲到了徐无党注释的特殊性:一般而言,著作人和注释者总是分开的,总是隔着时代的,但欧史很特别,书和注释是同时作的。而且,我相信在徐无党的注中强烈体现了欧阳修本人的想法,甚至很有可能就是欧阳修本人所注。
现在可以找到欧阳修喜欢帮人代笔的很多证据。他参加科举考试,自己作文毕,发现旁边一人病了,就帮他写了一篇。还有配合《集古录》所编《集古录目》,实际上大部分是自己做的,但却挂了儿子的名字。顺便讲讲,《新唐书》为何署了欧阳修和宋祁两人的名呢?一般认为,这是欧阳修谦虚,奉宋祁为前辈。这是表面的解释,最根本的是,欧阳修并不愿意承担宋祁所作文章的责任,这里体现了他的另一种矜持。
再讲回《新五代史》。欧阳修编写欧史时,宋已经建立百年左右,此时已经需要建立国家的社会秩序,构建伦理道德,士人即官员对政权的态度是欧阳修关注的问题,这种追求和原则贯穿在《新五代史》的编写中。修史考量为现实服务,当然包含欧阳修的思想高度,但就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准确,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公允,就有许多可以讨论的余地。
比如,以欧阳修身处时代的官员操守,来要求困处于乱世浊流中的冯道,做不到就如旧时道学家谴责遭遇不幸的失身女子“你为何不自杀”般予以贬斥,似乎是过分了一些。再如,欧史经常会出现朱全忠今天攻陷某州、明天又攻陷千里以外另一州的记录,别人问朱全忠哪来如此神通,欧阳修说朱要为每一次战争负领导责任,这样书写是突出他的罪大恶极。史书记载贵在实录,这样的学术取向,与史家实录的精神相去太远,与现代学术要求相距更远。
仇鹿鸣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欧阳修更多重视史书中议论褒贬的文字,这当然是欧史最精彩的地方,比如《伶官传序》曾收入中学课本,但相对而言他对记载史实的精确性不太注意,很多改写薛史的地方,反而改错了,这是读者在阅读时要注意的。
陈尚君
:正因为欧史符合当时士林的风气,加上欧阳修的名声和地位,因而一出便风行天下,薛史则逐渐式微。比如著名的金章宗废薛史诏,很多学者都提到过,但更早以前欧史就远较薛史通行,我们目前找不到北宋薛史曾立学官的记载,但欧史至迟在北宋末已被立为官学。
到了清乾隆时,《旧五代史》又重新被提出来,主要是因为薛史保留了大量的原始记录,具体到哪一天皇帝颁布了什么诏书、大臣呈递了什么奏议、商量了什么问题等。这些都是源出五代实录的,符合清人重视考据的学术风气。《旧五代史》保留的这些内容更符合专业史学研究的实际需要,也更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
乾隆题咏《旧五代史》
任思蕴:欧阳修改写和增补史实的原则是什么?
陈尚君
:五代实录中有部分材料是薛史中没有但欧阳修又觉得有用的,他就补充到《新五代史》中,但数量不是很多。我把两部《五代史》逐句逐行比对过,哪些是欧史多出来的,哪些是改写,都可以比对出来。绝大部分史实是薛史中就有的,而欧阳修进行了块面的调整,比如薛史的本纪中有一些关于人事的记录、制度的改变等,篇幅比较大,欧史就挪到传的部分或其他地方去了。总结欧阳修的工作,即:本纪力求简化,列传强调个人道德品质、政治作为以及对国家的忠诚程度。《新五代史》的立场,我归纳为重一统、明血亲、砺士节、黜势利。士节尤指官员的节操,而对于势利小人,欧阳修予以严厉贬斥。
仇鹿鸣
:另外在本纪的部分,欧阳修补充最多是四裔少数民族入贡、入朝的记录,这也反映欧阳修的正统观念。
任思蕴:《新五代史》的史源,清人王鸣盛所谓采小说补史之“最妙”,应当如何理解?
唐雯(复旦大学中文系汉唐文献工作室副研究员、两五代史修订组成员)
:这里指的“小说”和我们今天说的“小说”并不是同一概念。《新五代史》中采用的应该算是史料笔记,只是王鸣盛称“小说”。书中所载事件,不能保证完全是真的,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有些事情即使有传讹,造成张冠李戴,但事件本身是有的。
陈尚君
:实际上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所讲的“段子”概念,我们现在的段子,有绝对的真事,也有捕风捉影的,五代也是一样。这部分主要是《五代史补》和《五代史阙文》中的记录。薛史出后,一些事情书中都有阙略,所以稍后有人做了两本补史的笔记。王禹偁的《五代史阙文》偏中原多一些,篇幅只有几千字。陶岳的《五代史补》是偏重于十国的笔记,篇幅稍大些。
任思蕴:《新五代史》中关于人物传记的划分与归类也区别于《旧五代史》?
仇鹿鸣
:体例上就不同。薛史中,官员死于哪朝,就归入哪个朝代,不管他之前做过多少其他朝代的官。假如有位官员在后晋只活了几个月,只要是死在后晋,那么就归入晋臣。
唐雯
:薛史就是客观地记录归类,欧史中则是根据欧阳修的分类标准打乱重新归类的。比如他设有死节传、义儿传,都是有褒贬的,将仕一朝的人分别列入唐臣传、晋臣传,对于历仕多朝的列入杂传,都别具深意。有意思的是《新五代史》列了唐六臣传。这六个人在朱温篡唐的过程中帮了很多忙,欧阳修把这六个人列在一起,是要他们承担亡唐的责任,批评他们作为唐室重臣,不能死节。
仇鹿鸣
:唐六臣其实开启了《明史•贰臣传》的先河。
二、清辑本系统的《旧五代史》和以宋元本为基础的《新五代史》
任思蕴:上一次二十四史点校从1958年着手计划,到1978年出齐,历时20年,过程历经风雨,也留下一些问题。就两部《五代史》而言,本次修订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弥补哪些不足?先接上从《新五代史》谈起吧。
陈尚君
:《新五代史》当年的点校,最初是由陈垣先生和柴德赓先生做的,后来转交上海后,由华东师范大学负责。当年华师大参与者众多,很多年辈高者都列名其中,具体哪几位负责主要的工作,现在并不清楚。柴先生最初点校的本子据说在“文革”时遗失了。近年在柴先生家发现一个当年的过录本,商务印书馆去年出版了影印本。应该说,这是柴先生的一个工作长编,还不是最终的定稿。
《新五代史》从当年的工作来看,有较大欠缺,特别是校勘记相当少,不少卷次连一条校勘记都没有。由于参与者众,反而不能保证工作质量。现在回头看,也不难理解,“文革”期间华师大把一批老先生放在点校组里,可能有出于保护的目的。
上世纪70年代点校二十四史时的资料:图为《旧五代史》的标点意见
《新五代史》和辑佚而成的《旧五代史》不同,它一直是个完整的文本,且宋元以后一直流传有序,明清刻本和传本都很多。“文革”期间的工作中,《新五代史》主要以一种宋本(百衲本)和多种明清刻本为主来校订,我们这次修订,在版本调查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工作,主要以宋元本为基础,把可以找到的十种左右宋元本子大都调查过,实际用到了五种以上,这样有利于正本清源。通过这次修订,我们也能知道,早期宋元本中的不少文字,与后来通行《新五代史》文本中的文字还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后来因为张元济百衲本的影印而通行于世的南宋庆元本,其实并不是宋元本的主流。
总体而言,这次《新五代史》的修订是严格地以版本校为基础的,以宋元本为主,是非常规范的古籍整理工作。
唐雯
:从我们的工作来说,《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处理的方式有相当大的不同。先谈《新五代史》,第一:上一次《新五代史》点校本是定本式校勘,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版本改字一般都是迳改不出校记;这次是底本式校勘,补充大量的版本校记。第二:上一次出校记的部分其实基本上都是考史,是对欧阳修记载史实错误加以纠订,这次整理,为了和上次点校的尺度相一致,我们在考史的方面也出了不少的校记,特别是对于欧阳修改写薛史致误的部分做了比较多的工作,便于读者的阅读,某种意义上而言有些校证的味道。
仇鹿鸣
:因为欧史太过于流行,因而纠订欧史之误的著作,宋代就有吴缜《五代史纂误》,清代的考据学家又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次我们对于这些工作尽量加以吸收。
陈尚君
:相比之下,清代《旧五代史》研究的人不多。这其实也是读书治学的一种偏向。
任思蕴:接下来请谈谈《旧五代史》的整理。
陈尚君
:《旧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辑佚书,原书约在明清之际亡佚,现在所见《旧五代史》为清代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辑出。《旧五代史》的整理,无疑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说明。
此次修订点校本《旧五代史》使用的中华书局定制大字工作本
先谈《旧五代史》原书的面貌和流传之本末。《旧五代史》编成后,北宋时应该是刻过的,而且现在一般认为,在金代还曾有过一个刻本。张元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主持百衲本二十四史时,多次提到有关薛史原书的蛛丝马迹,当年登过广告悬赏征集薛居正《旧五代史》。在关于薛史的诸多传闻中,我们现在能讲的原本流传的最后一条可能的线索是,清代初年《十国春秋》作者吴任臣向黄宗羲借薛史的便条。可以肯定,他并没有借到,他的《十国春秋》中也没有引到过,也未见有黄宗羲的答复,但不知为何,这个便条是附在《南雷文定》的后面保存下来的。此后的所有关于薛史原本的传闻便都是道听途说了。目前全世界的古籍存目都已经比较彻底地调查过,也没有相关线索,所以再发现薛史原本的可能性已经十分小了。
现在的薛史文本是主要由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邵晋涵是钱大昕的门生,乾隆年间其史学颇享盛名,《四库全书》史部编修他多有贡献,正史部分提要多由他所作。邵晋涵个人主要的工作是《旧五代史》的辑佚,主体部分用了《永乐大典》,并用《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作了一定程度补充。
一方面,我们认为薛史的清辑本代表了清代古籍辑佚的最高水平,因为将薛史150卷的篇幅基本上恢复了八成左右,已经很不容易了。另一方面,以现代学术眼光来看,邵氏的辑佚工作有很大问题,无论对《永乐大典》还是《册府元龟》的利用都很不充分。其中周太祖纪、王姓各传目前在存世的《永乐大典》残本中仍可见到,其他部分也有一些零碎的条文,用这些残卷比对当年邵晋涵的辑佚工作,残本《永乐大典》中的薛史,仍有一些条目是邵辑本失辑的,可见当时《永乐大典》的利用并不充分。从全书整体质量看,邵氏在前面部分花费心血较多,后面部分较少,其中可以体谅为应付皇帝的催迫而无可奈何,这个可以说是古今所有重大项目的通病。邵晋涵当年有不少对于辑录工作的说明,其中有很多是虚构的文字,大约主要是为了应付乾隆皇帝日常的检查。
邵晋涵辑本除有脱漏外,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出于因政治原因,对民族问题的讳改,陈垣先生就指出过这一问题。乾隆曾询问过金代废《旧五代史》到底是什么原因。辽、金和后来的清有渊源,努尔哈赤最初建号后金,在当时文字狱的高压氛围下,邵晋涵就很惊惶,在辑佚过程中就出现了大量关于民族问题的讳改,自我审查往往是最严厉的,最常见的就是把虏改成契丹,当然还有更多形式更加复杂的改动。对于较为特别的讳改,这次我们出了一些校记,也是为了方便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
另外,清辑本还有不少细节上的问题,清人对于五代人事、制度认识有不足之处,所以也误改了一些他们认为不通的文字,《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的出处有不少也标注有误,另外清人考证史实、制度的小注文字,也有不少是错误的。
唐雯
:刚刚陈老师讲的邵晋涵当年所作辑录工作的记录就是现在影库本后面所附的黄色粘籖,现在看来粘籖很明显是呈递给皇帝看的,很大部分是伪造的,或许是为了向上邀功。比如粘籖说根据通鉴改、据册府改,这些原书都在,复核原书,很多根本没有相关的记载。
仇鹿鸣
:但这些虚构的粘籖有时候反倒提供了进一步校勘的线索,如《旧五代史•梁汉颙传》中有条粘籖云:“许州,原本作详州,今从通鉴改正”,事实上《通鉴》根本没记这个事情,稍加考证就可知道,正确的应该是洋州,“详”是“洋”的形讹。清代人已经发现底本有误,便臆改一个许州,并随手拉了《通鉴》作垫背,这样的例子有不少。
影库本后面所附的黄色粘籖是邵晋涵当年所作辑录工作的说明,其中有很多是虚构的文字,大约主要是为了应付乾隆皇帝日常的检查。
任思蕴:陈老师在大约十年前完成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也是一项重辑《旧五代史》的工作,谈谈您个人的学术著作和这次修订正史《旧五代史》有何不同?
陈尚君
:《旧五代史》的研究,近代以来以陈垣先生为最重要。他曾有宏大的整理薛史的计划,概括讲就是:以册府校薛史。陈垣先生一生谨慎,但在给中华书局影印明本《册府元龟》写的序中,有一句话是讲得不妥当的,大意说清代辑录《旧五代史》,本来都可以从《册府元龟》中辑录出来,但是因《永乐大典》少见,所以标榜从《永乐大典》辑,而没有充分利用《册府元龟》。没有充分利用《册府元龟》这句话无疑是对的,但《永乐大典》中可以辑出薛史,《册府元龟》中是辑不出来的。全书约1000万字的《册府元龟》,五代史料保存极其丰富,估计在200万字以上。但除人物传记部分录自《旧五代史》较多外,其他绝大部分是来自五代实录。但《旧五代史》是以五代实录为依据编成的,《册府元龟》和《旧五代史》是同源的著作。两者同出自五代实录,《旧五代史》是根据正史的纪传体例改编实录,《册府元龟》是根据事件分类的性质改编实录。这样不同的改编,使得利用《册府元龟》来辑佚《旧五代史》变得十分困难,《册府元龟》更多的是校勘《旧五代史》的价值。
与陈垣先生的计划相似,我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主体部分也是用册府校薛史。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册府元龟》中到底哪些是薛史,哪些是五代实录,难以判断。古籍整理有个原则是,不同来源的材料是不能据以轻改的,但如果这两者判断不清楚,那么整理文献就很困难。我在《旧五代史》新辑时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即将《册府元龟》中保存的五代实录的部分,尽量在一个“旧五代史”的躯壳中容纳,因此附录了大量五代实录的原文,同时,充分利用《册府元龟》来校订《旧五代史》。这项工作改写和补充的篇幅很大,从我个人的立场来看,当然是超过了前代水平较多。
但回到这次《旧五代史》的修订,中华书局徐俊先生说:“我们现在是修订正史,你那是个人著作,不一样。”我当然服从这个要求。因此,我们这次《旧五代史》的修订,主要还是“清辑本”系统的《旧五代史》的校勘。
早先“文革”中《旧五代史》整理,前一阶段是在北京由陈垣先生和弟子刘乃和先生负责的。这部分整理工作的原稿现在据说在内蒙古大学,因为后来刘先生的藏书都捐到了内蒙古。但是这些藏书未整理,我们也没看到。这次修订《旧五代史》,中华书局也没能给我们提供太多上次点校的材料,上次点校工作长编也没有留存。上世纪70年代初,点校本《旧五代史》转由复旦大学承担,由文史学科的几位前辈负责继续整理。我当然相信原先陈垣和刘乃和先生的工作也是相当出色,但是《旧五代史》最后在复旦完成的水平也很可观。遗憾的是很多工作的细节现在无从得知,尤其是把《旧五代史》的清辑本系统的小注部分整合到点校本《旧五代史》中,这项工作不知具体是谁做的。
上世纪70年代点校二十四史时的资料:点校本《旧五代史》使用过的工作本
仇鹿鸣
:还有个问题,《旧五代史》的体例当时是谁定的?我有点怀疑是由陈垣先生之前已划定了,《旧五代史》是上海五史(指“文革”中由上海高校完成的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和《宋史》)中是唯一采取底本式校勘的,这在“文革”中“反对繁琐考证”的时代风气下显得相当特别,也与复旦承担《旧唐书》体例不同。我记得在当时在复旦参与点校的陈允吉先生讲过,当时校订所需的所有善本书都是北京直接打包运到复旦,而不是由复旦方面提出具体需要哪些材料,复旦这边则是胡裕树先生做了比较多的工作。
任思蕴:上一次点校本二十四史,复旦大学承担了上海五史中的《旧五代史》《旧唐书》,当时完成的情况如何评价?这一次修订本完成的情况又如何?
陈尚君
:现在中华书局可看到当年《旧唐书》工作长编,质量相当高,但最后出版的成果并没有完全吸取。因为当时点校本统一要求,校记不要出太多,改动不要太多。至于《旧五代史》,当年复旦的工作应该是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而且在清辑本的基础上应该已经做到比较充分了。我们这次确定的《旧五代史》的工作原则是,仍然在清辑本框架中详加校勘,而不是进行重新辑佚整理的工作。
这里牵涉到一个学术界讨论很多的话题,即清辑本系统的《旧五代史》整理中对于薛史中涉及到民族问题的讳改文字为何不改回来。薛居正编修《旧五代史》时,正是宋与辽敌对时,所以涉及辽的部分多用虏主、豺狼、禽兽之类谩骂文字。上世纪点校二十四史时,所涉这部分文字也一律不改,这是陈垣先生定的原则。他在早期个人论文中《旧五代史辑本发覆》谈到许多文字讳改是清人考虑到民族问题。陈垣先生此文作于日本侵略中国之时,有民族大义的考量在。但他60年代为中华书局制定修订体例时,并不赞成完全改回,因为至今没有完整的文本依据来将这些清人改动文字改尽,除非今后《永乐大典》全书有重见天光的一天。做论文举例即可,全书改动则谈何容易,他的看法很理性。既然如此,我们本次修订原则上仍不改,影响文意的部分则加校记说明。
当年薛史整理主要根据的工作本,在当时情况下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以江西南昌熊氏影库本为底本,以刘氏嘉业堂刊本和武英殿本等作为通校文本。我们这次修订《旧五代史》,新利用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本子。一个是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孔荭谷的钞本,另一个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推测为邵晋涵本人用过的工作本。
此外,本次工作中,对《册府元龟》及石刻材料利用得也很充分。应该说,《旧五代史》这一次的修订还是能呈现较多新的面貌,有比较大的提高。
原载《文汇学人》 作者 任思蕴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经典(263+)
- 服务好(64+)
- 少量广告(675+)
- 推荐购买(476+)
- 速度快(245+)
- 二星好评(117+)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格: ( 2025-01-08 16:27:44 )
OK,还可以
- 网友 堵***洁: ( 2025-01-01 00:32:36 )
好用,支持
- 网友 冯***卉: ( 2024-12-27 17:58:32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益***琴: ( 2024-12-20 12:13:14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訾***雰: ( 2024-12-16 07:28:44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訾***晴: ( 2024-12-20 10:55:14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车***波: ( 2024-12-12 15:09:34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宫***凡: ( 2025-01-04 11:55:0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权***颜: ( 2024-12-15 11:32:13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林***艳: ( 2024-12-12 18:33:24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养***秋: ( 2025-01-03 00:05:29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曾***文: ( 2025-01-09 09:46:11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龚***湄: ( 2025-01-09 11:20:41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居***南: ( 2024-12-22 17:23:4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权***波: ( 2024-12-20 01:45:58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薛***玉: ( 2024-12-26 20:51:27 )
就是我想要的!!!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国学启蒙必读本:增广贤文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考纲】监理工程师2020教材配套试卷真题精讲与冲关密卷: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工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阿诺德论教育 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外军作战与训练思想教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渝)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5天快速突破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江苏公务员考试用书中公2018江苏公务员考试一本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预算管理国际经验透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社会音乐考级指南系列丛书钢琴(第二级)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房地产金融与投资【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19年会计资格考试(初级)辅导试卷 初级会计实务真题精选及考前密卷 全国通用依据新大纲可搭指定版教材 考前冲刺试题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