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南京大屠杀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08

南京大屠杀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南京大屠杀精美图片
》南京大屠杀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南京大屠杀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865338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8
  • 页数:316
  • 价格:49.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08

内容简介: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述了南京安全区里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国人的英雄壮举。

最后,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书籍目录:

XI 中文版序

XVII 序言

001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六周暴行

第三章 南京沦陷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第五章 南京安全区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

第七章 日本占领下的南京

第八章 审判日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运

第十章 被遗忘的大屠杀:再次凌辱

结 语

尾 声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作者:(美)张纯如(Iris Chang)译者:谭春霞、焦国林

 张纯如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度过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写作硕士学位。

 作为美国著名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张纯如曾获得众多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项目奖、华裔美国人组织年度女性奖、伍斯特学院名誉博士、加州州立大学东湾分校名誉博士等。1991年,张纯如与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结婚,并育有一子。

 她的作品刊登在《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多家出版物上,此外,她还接受众多电视和广播节目的采访,并发表过众多演讲。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张纯如还有《蚕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和《美国华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两部著作问世。

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枪自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南京大屠杀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南京大屠杀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南京大屠杀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在一个眩晕的瞬间,我陡然明白生命和人类的经历本身都是如此脆弱。我们从小就知道死亡是什么。任何人都会被卡车或者巴士撞到,生命随之在刹那间消失。如果没有某种宗教荥阳,我们会认为这样的死亡是毫无意义也不公正的对生命的剥夺。但我们也知道,大多数人都尊重生命和死亡的过程。如果你被一辆巴士装撞了,也许有人会乘你受伤的时候偷走你的钱包,但更多的人会来帮你,抢救你宝贵的生命。有人会拨急救电话,有人会奔跑到街上叫当班的警察,还有人会脱下大衣,叠起来垫在你的脑后。这样,即使这是你生命的最后时刻,你也能从这些很小却很温暖的事情中感受到他人的关心。挂在普库提诺墙上的照片却展示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会因他人的狂妄念头而遭到毁灭,而这种死亡在第二天就变得毫无意义。更重要的是,那些带来死亡的人竟还羞辱受难者,逼使他们在最大限度的痛苦和耻辱中死去。这样对死亡的残忍的不敬,这样人类社会过程的倒退,将只会缩成历史的一个脚注。除非有人迫使这个世界去记住它,否则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中的一个无害的小错,也许会,又也许不会引起任何问题。想到这里,我感到一阵心悸。

回顾千年历史,使人清楚的是,没有一个种族或一种文化在战争的残酷性方便占有垄断权。文明的外衣看起来是太薄了——以致人们能够很容易就把它撕去,特别是在战争的压力下。

尽管中国俘虏的人数大大超过要杀死他们的日本人,而且有可能战胜他们,但却没有一个人行动,每个人都畏怯的顺从。可悲的是,在这个大坑周围的所有人当中,唐记得只有这位孕妇表现出一点点勇气。

我们应以慎重的天都看待南京的暴行——它阐明了人是多么容易被鼓励让十几岁的孩子泯灭天性,成为可怕的杀人机器。

只要罪恶离我们远得不足以对个人形成威胁,人性中一些扭曲的东西,社会会使得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


1948年3月,国民政府南京市长来到瑞士,购买了大量的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黄油和果酱,用4个大包裏将这些食品寄给了拉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以表达他们对拉贝在南京国际安全区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谢之情。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

对拉贝及其家人来说,这些包裹仿佛从天而降。因为在那些包裹到达之前,拉贝一家采集野菜,煮成汤让孩子们吃,大人则凭着一点干面包维持生命,当拉贝给南京写信时,柏林的市场上连面包都没有了,这也使得那些包裹更加宝贵。拉贝一家对南京人民的支持十分感激,拉贝也在信中说,南京人民的这一举动使他恢复了对生命的信心。


“几乎所有残存的建筑都曾遭到焚毁,持续闷烧的断壁残垣冒着青烟,街道上渺无人迹,一派阴森恐怖的景象。唯一可见的活物便是野狗,它们以啃食大量的尸体为生,长得异常肥胖。这里原本人口稠密,曾经生活了大约10万人,但目前在整个松江镇,我只见到5位老人,他们躲在一座法国传教会的院子里,老泪纵横。”


“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色,从而赢得他们对日本的信任”。


该命令包含着一种残忍的逻辑。日军无法向战俘提供食物,所以必须将他们消灭。杀掉战俘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而且消除了报复的可能性。毕竟,死去的敌人无法组织游击队。


东史郎心中五味杂陈,他为中国士兵感到难过,这些人又饥又渴,饱受惊吓,不断地要水喝,并再三要求日本人保证不会杀掉他们。与此同时,他又对这些人的懦弱感到厌恶。当想到自己在先前的战斗中曾偷偷害怕过中国人时,东史郎突然感到很羞愧。他有一种自然的冲动,不由自主地贬抑这些囚犯作为人的属性,将他们比作昆虫和动物。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述了南京安全区里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国人的英雄壮举。

最后,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精彩短评:

  • 作者:临素光 发布时间:2018-01-31 16:23:32

    【2018年第6本】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在亚洲以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张纯如字字血泪,用英文写成这本书,于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出版,弥补了西方国家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空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阻止日本走上国际政坛的一记重击。

    本书的架构效仿《罗生门》,试图从日军、南京民众和外国人三个角度来还原南京大屠杀,即便在20年后的今天也极具阅读价值,尤其是作为受害者的中国人,更不应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恰如张纯如的担忧,年复一年,大屠杀幸存者渐渐去世,等到最后一个目睹那场浩劫的人死去,唯有代代传承的民族记忆,可以肩负起这段应该铭记的沉痛过去。

  • 作者:凡璠 发布时间:2016-01-30 23:31:20

    为了不忘记,为了反思,为了历史和人性。不知道跟英文原版的内容是否一致~

  • 作者:伏见 微 发布时间:2016-03-12 15:52:07

    在历史不被正视与直面之前,我们永远不会停止需要日本道歉的声音,这绝非日本年轻一代“我们究竟还要为过去的事情道歉多久”的委屈和不满所能被换位思考后地翻篇而过,拿着“我们也是受害者”的遮羞布含混模糊着行为视角,亦或干脆对屠杀历史本身置身事外地选择性漠视。正是因为世界看似已经从那个年代换血重生走向新的文明,我们才应该站在更清醒的立场去彻底解决它,无论是受害者,亦或加害者,我们应该从悲剧中自省人性的弱点,修缮与承认恶,人心脆弱,怪物在任何地方,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张纯如是个伟大的女性,她的母亲说的对,她应该被历史铭记,相对两个序言反而情绪太过激烈贲张而显得思考促狭,当然我能够明白这样的心情,在我脑海不断萦绕的,是“我多灾多难的祖国。”愿逝者安息,生者宁静。

  • 作者:lalala三只小猪 发布时间:2017-06-09 12:36:28

    1937年12月的南京是真实的人间地狱,丧心病狂的日本人在南京城内犯下的滔天罪行怎能原谅?!对于中国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发表的和解性声明的行为由衷不满,战后审判完全没有触及皇室亲族,日本的政府有哪怕一丁点忏悔的意思吗?中国人民作为个体在战时遭受的磨难到底算什么?

  • 作者:ZH 发布时间:2017-08-27 22:31:44

    历史著作中不多见的史料全面详实、分析客观透彻的书籍,作者所倾注的心血令人钦佩。虽然之前从教科书或一些影视作品中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极端残忍,但读过本书后实在惭愧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这段沉重苦难的历史居然所知甚少。也希望还有更多的史学家能进一步做更多的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 作者:莫须有 发布时间:2017-05-15 15:07:15

    文笔平淡,内容拖沓,废话太多。几个主角性格没有一个招人喜欢的,那个什么沐兮,竟然想跟自己闺蜜的未婚夫睡一张床上,还说喜欢他,我也是要吐了。男主对于自己未婚妻的形容是有她凶她骂人她唠叨……关于悬疑的描写我已无力吐槽,不知所云。


深度书评:

  • 纪念张纯如专题

    作者:和菜头 发布时间:2005-11-13 22:57:43

    张纯如简历

     

    1968年3月28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1968-1989年,在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城校区随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学的父母亲成长。

    1989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

    1990年,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撰写重要新闻稿。订婚。

    1991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和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Brett Douglas)结婚,7月迁往旧金山湾区。

    1995年,自由撰稿人,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撰写稿件。冬季,在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前往北京、上海、杭州进行为期六星期的深入调查。

    1996年,出版《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迷》。

    1997年7月,前往中国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

    1997年12月,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1998年,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

    1999年8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被拍摄电视节目,成为历史探索频道节目专题之一。

    2002年5月13日,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2002年8月,儿子克里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 Douglas)出生。

    2003年4月28日,出版《美国华裔史录》。

    2004年11月9日,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以手枪自杀身亡。

    1968.03.28---2004.11.09,36岁。

    (标题)寻找自己名字的人

     

    (引文)11月9日,张纯如女士结束了自己36岁年轻的生命。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却留给了我们整个民族一段段记忆。凭借着这一记忆,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如此的伤痛。而又因为这伤痛,使我们即使分散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都能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联。她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正文)

     

    IRIS CHANG,张纯如。镜之两面。

    IRIS CHANG是一个出生于1968年3月28日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美国籍女孩子。她的父母60年代从台湾迁移到美国中西部,她自己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美国公民。她能说一口还算流利的中文,可是她不能阅读和书写中文。因为对于她来说,英语才是她的母语。

    纯如,语出自《论语八佾篇》:“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 纯如,是一个中国女孩子的名字,是我华夏同族,是我阿姊同胞,是地球村千人万人里绝对不会认错的那个背影。

    IRIS CHANG,张纯如。究竟是谁?

    可以从“纯如”这个名字里嚼出不同的滋味来:语出《论语》,那是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含义美好,那是父母美好寄托的香甜;本意和谐,那是父母对不能融入美国族群担忧的酸楚。因此,生在美国的IRIS CHANG会说中文。在谈话中,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大城,在那一年那一城发生了些什么?有关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座活火熔城,有关长江水如何在一夜之间变成红色。。。。。。

    没有证据表明张纯如和她的父母看过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家史小说《根》,是否看过书里的这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但是,张纯如的确在学校图书馆里找过,找英文历史书里关于1937年南京发生的那些事情,那些被她父母重复过不知多少次的情景。可是她失望了,没有1937年,也没有南京,更没有红色的江水。如果这些事情不曾真的发生过,那么所有父母讲述的关于中国的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想象?于是,中国就成为一种虚幻的概念。没有1937,没有南京,没有中国,世界上也就没有张纯如,只有IRIS CHANG。没有根的人,连名字都会丢失掉。

    因此,可能可以从某个侧面理解一个新闻学系毕业的女孩子为什么会对钱学森这么一个火箭物理学家如此感兴趣。甚至写了一本《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用自己的第一本书为这个人专门做传。Tsien Hsue-Shen离开了美国,Tsien Hsue-Shen曾经在美国被以“间谍罪”判刑入狱。而等到他返回中国,Tsien Hsue-Shen就变成了钱学森,中国飞弹之父。从美国到中国,从Tsien Hsue-Shen到钱学森,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或许,这一条线也能把IRIS CHANG和张纯如联系起来。《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一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蚕丝》。

    1994年12月,当IRIS CHANG在加州矽谷心圣荷西郊区的库帕提诺生平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色照片时,丝线拉直了。张纯如感觉到了无比的愤怒,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大大超过了IRIS CHANG所能产生的情感烈度。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在屠杀发生后近60年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历经两年,访问了14位幸存者,参阅上千页的历史文献,出版了她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这本书一经问世,震惊了英语国家,在美国连续数月位于排行榜首位,并且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印刷超过50万本。她用她的努力和勇气,直面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告诉世人:“人类残酷对待自己同胞的历史纪事,是一段漫长而悲伤的故事。如果要将这类恐怖的故事作一比较,那么,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哪些暴行,在强度与规模上,能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抗衡。

    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美国评论家乔治.威尔在听完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虚构论”和看完她的书后说:“由于张的这本书,她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

     

    她可能都不知道,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华人在偶然间拿起这本《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就再也不能释手,一气读完,泪流满面。有太多这样的故事,有太多这样的人,在美国、在法国、在马来西亚,在飞机上、在书店里、在网络中。有移居海外30多年的老华侨,有在南洋的第四代华人,他们不能停止阅读,因为那些文字疼痛而灼人,因为那些文字就烙在他们的根上。

    那位老华侨说:作为一个来美定居三十年的“老华侨”,我很有“理由”不关心中国文化。比如说:对中国历史社会感到很遥远;既已入籍,落地生根;现实生活忙碌,哪有时间去想那么玄那么抽象的事;况且中国问题那么复杂,我这样一个文化边缘的任务能起什么作用?可是四月十七日那一天,我在柏克莱大学听张纯如讲南京大屠杀后,我的种种“理由“不得不丢进字纸篓……假如张纯如、拉贝都那么关心中国,我作为一个吃中国奶水、在中国文化土壤生长过,后来移民来美国的“老华侨”,真的没有理由不关心中国大地的一切。

    可是,在用丝线穿起无数同胞的同时,回顾这一段人类史最黑暗最恐怖的历史,张纯如也在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有什么人能在面对自己的同类,自己的同族被暴行残酷蹂躏的时候不会觉得撕肝裂胆、目眦欲裂呢?在《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恶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她一个人替我们所有人完成了一项我们60年都未完成的责任,因此她也承受了我们所有人痛苦。

    写完第二本书之后,张纯如把目光转向了150年前的美国。在那里,也有一群无声的同胞。作为苦力,大量华工从19世纪中叶进入美国,充当金矿矿工、铁路劳工。1865年,华人移民的人数激增至5万人,其中90%都是青年男子。同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收了第一批50名中国劳工。看到中国人能吃苦、工资要求低,又十分顺从,这家公司便开始大量招收华人,总共有10万华工参加了美国铁路的修筑。

    华人的付出,为美国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吃苦精神和工作水准甚至超过了爱尔兰劳工。1869年4月,一位雇用了华人劳工的老板说,他的工人每天可以铺 设10英里铁轨。另一个雇用爱尔兰劳工的老板不服气。前者就表示愿以1万美元来赌个输赢。结果,华人劳工在12小时45分钟的时间内铺完了10英里多的铁轨。

    在修完铁路以后,美国人担心中国劳工抢了他们饭碗,美国开始排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将华人赶出美国。150多年过去了,这些吃苦耐劳,为美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同胞却被淡忘,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张纯如为了他们,也为了她自己,写了自己的第三本书《美国华裔史录》。张纯如说,她12岁那年,一位白人同学问她,如果中国和美国发生战争,你会站在哪一边?张纯如说,到现在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件事让她认识到,虽然她出生在美国,但在美国人的社会定义中,她不是美国人,而是拥有美国国籍的华人。因此,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华人其实也是美国人的一部分,他们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写了这本书。

    透过这本书,张纯如又站在了IRIS CHANG的对面。她意识到“华人在美国的经历不是一条渐进的单线。他们作为模范少数族裔之一,并非像某些少数族裔那样是从受迫害的社会最底层渐渐发展到社会上层的。华人在美国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美国社会对华人一直在容忍接纳和疑虑恐惧中旋转。”她依然同时站在镜之两面,痛苦地挣扎。张纯如曾经表示,她把《美国华裔史录》一书当成是“她个人写给美国的情信”,可是这种情怀又有几人能懂呢?

    张纯如再次以IRIS CHANG的身份上路了。为她的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这本书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他们后来被日军拘禁并残忍虐待。在一次外出做调查的旅行中,张纯如身心崩溃,不得不住院,住院后她继续与忧郁症抗争。从《南京大屠杀》到她近来准备写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这些内容也与张纯如的病因不无关联。

    悲剧最终还是发生了,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以手枪自杀身亡。在她最后给家人留下的字条中说,希望他们要记得那个没生病前的张纯如,那个“曾全心投入生活”的张纯如,那个“为事业、写作和家人献身”的张纯如。

    她希望家人记住谁?究竟是张纯如还是IRIS CHANG?她丢失过张纯如这个名字,她又找了回来,而且为我们找回了两段历史。但是这好像依然不是她想要的答案,她还在这世间不断找寻找着。如今世间再没有了张纯如的身影,在她身后也无从寄托我们的哀思和感激之情。唯有风从远方吹来,也许只有在那遥远风声里,依稀还有着她的气息,还有她找寻的脚步声。

    张纯如的儿子叫儿子克里斯托佛.道格拉斯,2岁零三个月。

    张纯如的遗产

     

    三本书:《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迷》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美国华裔史录》

     

    两位朋友:

    约翰•拉贝 德国纳粹党员,从1937年9月开始,一直到1938年4月为止,拉贝先生被选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主持安全区难民的保护工作,这段时间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期。他从日军的刺刀下救下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作为侵华日军大屠杀的见证人,他的日记详细记录了500多起惨案。

    张纯如女士为撰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收集资料,“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通过她与拉贝的孙女赖因哈特夫人取得联系,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寻觅,终于使屠城血证《拉贝日记》公诸于世,重见天日。也使得中国人民找到了这位“中国的辛德勒”。

    明妮•魏特琳 魏特琳女士曾经在中国担任神职人员,身后留下了一部日记。其中1937—1941年期间的日记,约占其全部日记的四分之一,详细记载了她在金陵女子学校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及在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她由于保护南京妇女免于日本侵略军的蹂躏,而为南京市民所铭记。这些日记、报告与文章等在美国耶鲁大学特藏室里沉睡多年,于1995年被张纯如女士发现,并公诸于世。

    一份勇气:在伯克莱大学演讲结束后,进入提问时间。第一位发问者是一位亚洲男士,来势汹汹地一边走上前一边语带恐吓地说,他們的团体正在搜集资料,要证明张纯如书上所写所說的都是谎言。当时气氛颇为紧张,但张女士却神态自若地回覆说她欢迎任何的新的可靠的资料,又说:“寻找真理是我感兴趣的事。”她再强调自己不是特意要为日本人抹黑,因为她深信这也是人性的问题,所有人都应该自我警惕,从历史获得教训。

    一个未完成的梦想:张纯如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认为早婚对我的事业很有帮助,这样我就将本来会花在约会和建立男女关系等上面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我的写作上。”张纯如称丈夫是自己的“最好朋友,经济筹划人,精神咨询家,按摩师”,虽然种族不同,但彼此有很多共同点。她希望将来有三个孩子。

  • 南京大屠杀80周年:遗忘就是背叛

    作者:临素光 发布时间:2018-01-31 16:23:32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

    刚刚过去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

    二十年前,一个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女性张纯如,她的外祖父母亲历南京大屠杀前的恐怖逃亡,从小她便对这场浩劫耳濡目染。等到她想要自己查阅更多的资料时,才惊异于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无知。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用残忍的手段屠戮平民和投降的军人,在仅仅六星期的时间内,南京有超过26~35万名非战斗人员死于屠刀下,仅从死亡人数来看就超过了历史上许多野蛮的暴行。希特勒杀害了600万犹太人,然而这个数字是在几年之内累计而成,南京大屠杀则集中在几周内。

    犹太人在欧洲所遭遇的大屠杀,几乎人人皆知,而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在亚洲以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与德国付出的沉痛代价不同,日本作为犯下类似罪行同盟国,很大程度上逃脱了惩罚,张纯如对此无比愤慨。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通过长达数年的走访调查,张纯如字字血泪,用英文写成这本《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于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出版,弥补了西方国家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空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阻止日本走上国际政坛的一记重击。

    正如她在1999年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南京大屠杀终于在世界历史中展开了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页。”

    张纯如写作这本书的架构效仿《罗生门》,试图从日军、南京民众和外国人三个角度来还原南京大屠杀,分别是:

    日军:“通往南京之路”和“六周暴行”。

    即日本军队接到何种命令,如何执行命令,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南京民众:“南京沦陷”和“恐怖的六星期”。

    从受害者的角度,来描述南京被日军侵占后的命运,其中还包含个别中国人的命运,即他们在国破家亡时的悲惨处境。

    外国人:“南京安全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现场为数不多的外国人放弃逃离,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中国平民 ,并且力图将眼前发生的种种暴行告知国际,以此发出警告。

    以上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则梳理了大屠杀期间南京内外与国际上的看法,以及长达八年的日占时期的南京的状况,还有战后审判的过程和结果。

    除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经过,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两方面:

    一、发现《拉贝日记》

    在第九章《幸存者的命运》中,张纯如利用自己在西方国家的人脉,找到了从公众视野消失数十年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后人,并将拉贝家秘存多年的珍贵日记公之于众,这就是极具史学价值的《拉贝日记》。

    拉贝的这本日记,之所以比其他安全区负责人的日记更有说服力,原因就在于拉贝不仅是德国人——日本盟国的公民,更在于他是纳粹党在南京的领袖,完全没有任何夸大日本暴行的动机。

    哈佛大学的中国近代史学教授柯伟林说:“这是一份极其扣人心弦而又令人非常压抑的叙述文献,认真描述了大量细节和戏剧性事件。它以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再现了南京大屠杀,人们可以逐日阅读每天的情况,了解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两百个事件。”

    拉贝的这一特殊身份所带来的立场,不仅得到了国际上诸多历史学家的肯定,甚至日本的史学家也宣布,发现《拉贝日记》具有重要意义。

    二、拯救“二次屠杀”的受害者

    张纯如将修正主义者有意识抹杀南京大屠杀的行为,称作“二次屠杀”。那么,她写作本书所做的努力,便类似于拉贝建立安全区的意义:拉贝是从肉体上保护大屠杀的受害者,而张纯如则是从历史记忆的角度保护他们。

    我摘录了一段张纯如的原文,在其雄健激昂的文风中,可见其书写这段历史的动机:

    无论战后的事态如何发展,南京大屠杀永远是人类荣誉的污点。然而,这一污点之所以如此令人生厌,是因为历史从来没有为南京大屠杀写下恰当的结局,甚至到了1997年,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仍然试图再度掩埋南京的受害者——不是像1937年那样把他们埋在地下,而是将这些受害者埋葬在被遗忘的历史角落。

    另外,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世界仍然鲜为人知,因为极少有人系统地收集相关文献,并向公众讲述这个历史事件,这同样是对受害者的可耻冒犯。

    我的良师益友@顾佳音提醒我,本书因史学上的谬误,给了反对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人口实,担不起外界赋予张纯如“历史学者”的声誉。

    这点我基本同意,她应当作为杰出的纪实作者被记住,“历史学者”就言过其实了。不过,就像《史记》也有一些史实错误一样,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应因为无心的谬误而全盘否定。

    张纯如的这本《南京大屠杀》,即便在20年后的今天也极具阅读价值,尤其是作为受害者的中国人,更不应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恰如张纯如的担忧,年复一年,大屠杀幸存者渐渐去世,等到最后一个目睹那场浩劫的人死去,唯有代代传承的民族记忆,可以肩负起这段应该铭记的沉痛过去。

    正如她摘录乔治·桑塔纳亚的不朽警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可以购买(308+)
  • 实惠(414+)
  • 下载速度快(399+)
  • 体验差(549+)
  • pdf(122+)
  • 傻瓜式服务(528+)
  • 强烈推荐(77+)
  • 一星好评(608+)
  • 下载快(529+)
  • 推荐购买(498+)
  • 全格式(305+)
  • 无缺页(329+)

下载评价

  • 网友 谭***然: ( 2024-12-27 08:41:47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 2025-01-01 05:38:1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习***蓉: ( 2025-01-07 02:00:43 )

    品相完美

  • 网友 晏***媛: ( 2024-12-29 03:53:23 )

    够人性化!

  • 网友 潘***丽: ( 2024-12-26 15:58:06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丁***菱: ( 2024-12-18 23:38:38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索***宸: ( 2024-12-13 22:14:36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菱***兰: ( 2024-12-29 14:52:3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孙***夏: ( 2024-12-29 17:15:44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益***琴: ( 2024-12-30 13:45:4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寿***芳: ( 2025-01-06 04:29:3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石***致: ( 2024-12-29 11:05:36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冯***丽: ( 2024-12-14 08:09:41 )

    卡的不行啊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