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伟大的建筑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5:35

伟大的建筑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伟大的建筑师精美图片
》伟大的建筑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伟大的建筑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17253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
  • 页数:353
  • 价格:58.65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5:35

内容简介:

《伟大的建筑师》全书以时间和技术发展变革设立了四个节点:结构的先驱、铁的时代、混凝土和钢、新视野,概述了40位伟大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生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人物为线索的建筑史。在书中,你将跟随40位大师穿越古今,亲临设计建造现场、欣赏他们的天才灵感、学习 大师们的建筑思维。同时还可以近距离无死角欣赏知名建筑,感受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对建筑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可谓 之书。本书含有229幅照片、平面图和精美图画, 艺术欣赏及史料价值。


书籍目录:

引?言 1

结构的先驱 15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 17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之父

盖瓦姆尔丁?谢拉兹 25

帖木儿的御用建筑师

朱利亚诺?达?圣加洛 30

木雕家、建筑师和古典主义学徒

锡南 37

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师

沙?贾汗 43

莫卧儿皇帝及建筑师

克里斯托弗?雷恩 49

科学家、建筑师和工程师

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 59

17世纪军事工程师的先驱

铁的时代 67

托马斯?特尔福德 69

铸铁桥梁设计的发明者

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 76

天才与工程师

詹姆斯?博加德斯 84

铸铁建筑的发明者

约瑟夫?帕克斯顿 91

景观园艺师与建筑师

维克托?巴尔塔 99

巴黎的市政建筑师

伊桑巴德?金德姆?布律内尔 105

有远见的铁路工程师和船舶设计师

A.W.N.皮金 113

现实主义者与革命家

欧仁-埃马纽埃尔?维奥莱-勒迪克 119

哥特结构的愿景

约翰?福勒 126

的城市轨道交通

混凝土和钢 135

朱塞佩?门戈尼 137

米兰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的建筑师

威廉?勒巴伦?詹尼 143

发展芝加哥 的摩天大楼

古斯塔夫?埃菲尔 150

高层金属结构的策划者

弗朗索瓦?埃内比克 158

钢筋混凝土的标志人物

安东尼?高迪 164

有独特创造风格的建筑师-工匠师

路易斯?H.沙利文 174

装饰主义者、高层建筑设计师和“美国”风格的倡导者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183

缔造内在空间的建筑师

奥古斯特?佩雷 191

为钢筋混凝土创造美学的语言和原则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197

一个伟大的形式发明者

勒?柯布西耶 202

用混凝土、石材、木材还是金属?

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 211

向未知的飞跃

皮埃尔?路易吉?奈尔维 217

工程师的角色转换

新视野 223

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 225

为未来而设计

奥韦?阿鲁普 234

局外人和不可能的艺术

路易斯?I.康 241

建造诗学与结构的建筑师

让?普鲁韦 247

结构的想象

奥斯卡?尼迈耶 253

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的激进评论

埃罗?沙里宁 260

丰富性与技术性的革新

弗雷?奥托 268

应力、张力和膜结构的革新家

弗兰克?盖里 275

表达性图像建筑的设计者

丹下健三 283

巨型结构建筑师

诺曼?福斯特 291

材料和结构的发明与创新

桑迪亚哥?卡拉特拉瓦 301

全能的设计师

隈研吾 309

材料性与非材料性的建筑

撰?稿?人 315

参考文献 321

图片来源 331

索??引 335


作者介绍:

肯尼思?鲍威尔是一名建筑史学家和建筑评论家。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荣誉会员,并在建筑协会理事会任职。他写过大量关于20世纪和当代英国建筑的作品,包括数本有关诺曼?福斯特、里查德?罗杰斯和其他英国建筑师的研究专著。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伟大的建筑师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伟大的建筑师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伟大的建筑师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今日朗文历史图书奖获奖图书。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精心编纂。

从14世纪到当代,穿越700余年,阅读40位非凡建筑师、工程师的精彩人生,串起一部伟大的建筑史。

跟随大师带越时空,环游世界,进入伟大的建造现场。

一场由40位建筑大师作为私人导游的世界建筑巡礼。

对建筑、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建筑行业从业者的必读之书。

本书含有229幅照片、平面图和精美图画,极具艺术欣赏及史料价值。

《伟大的建筑师》全书以时间和技术发展变革设立了四个节点:结构的先驱、铁的时代、混凝土和钢、新视野,概述了40位伟大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生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人物为线索的建筑史。在书中,你将跟随40位大师穿越古今,亲临设计建造现场、欣赏他们的天才灵感、学习大师们的建筑思维。同时还可以近距离无死角欣赏知名建筑,感受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对建筑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可谓必读之书。本书含有229幅照片、平面图和精美图画,极具艺术欣赏及史料价值。

很难想象,早期的建造者可能是艺术家、科学家,甚至是皇帝!

你可能很难想象,直到中世纪,我们都还很难对“石匠”和“建筑师”进行区分。

自人类文明起始,早期的建造者被称之为结构的先驱,他们并没有给自己冠以“建筑师”或是“工程师”这样现代高度职业化的头衔,他们有可能是艺术家、科学家,甚至是皇帝!比如建造设计埃及金字塔的“建筑师”, 据称也是建筑用柱子的发明者,是当时的高级祭司伊姆霍特普,同时他还是现代医学的鼻祖。

其实,“专业的建筑师”直到19世纪才出现,并不断发展,逐渐变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现代的建筑师”。 书中详尽描述了自古至今40位非凡建筑师、工程师的职业生涯,并详细分析了他们的代表作。

阅读40个伟大的人物,串起一部700年的建筑史

建筑的发展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可能是时代迁移、社会演化,又可能是科学进步、技术发展。但每一次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因为建筑师个人的突破才得以完成。因此时代连续的建筑师的个人历史,正是一部充满细节的“一手”建筑史。

18 世纪中期以后,创新的火焰燃遍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带来了运河、铁路、仓库和工厂,并由此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之后,铁和玻璃组成的建筑成了新时代的象征。

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又激发了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全新的建筑。加入了钢筋的混凝土材料成为现代建筑的建造支柱。

而在当今的高科技建筑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似乎已经突破了可能性的界限……

跟随40位建造大师穿越时空,环游世界,进入伟大的建造现场

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之父”布鲁内莱斯基不仅建造了“用巨大的投影覆盖了全部的托斯卡纳人”的意大利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还发明了直线透视法,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绘画技术的发展;

到17世纪莫卧儿王朝浪漫的的第五代君主沙·贾汗,为他钟爱的妻子蒙塔兹·玛哈尔建造了“人间的天堂”泰姬陵:那个寰宇之内象征着永恒盛名和集大成的莫卧儿建筑;

到19世纪约翰·帕克斯顿利用铁与玻璃结合,“闻名遐迩”的水晶宫展现了“18世纪景观传统与19世纪前沿园艺设计的完美结合”,可惜最后毁于一场大火;古斯塔夫·埃菲尔“备受争议”的埃菲尔铁塔,在建造初期曾被称作是“对法兰西品味的亵渎”,如今却已经成为法国的象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纽约自由女神像的骨架也出自他和他的团队之手;

再到20世纪,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的流水别墅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住宅”,一所山林中溪流上“可以让人们真正住在自然中的房子”;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航站楼首都机场T3航站楼“以精细与结构优雅著称”,完美地兼顾了巨大的体量和功能的舒适性,它的设计者诺曼·福斯特服役于空军时,恐怕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主导多个机场的设计与建造……

在书中,你将跟随40位大师亲临设计建造现场、欣赏他们的天才灵感、“亲身参与”设计建造,感受每座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近距离无死角欣赏知名建筑。

感受建筑师的伟大视野,神圣而永不过时!

伟大的建筑师们大多独具创新、视野独特,布鲁内莱斯基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穹顶在他的同辈人的作品中傲然而立,跃然成为佛罗伦萨的地标,正如同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作为澳大利亚的身份标识,埃菲尔的铁塔成为众所周知的巴黎的象征……

就像书中对他们的形容:“合情理的人会适应自己的环境而生存,而所有的进步都依赖于不合情理的人。”这些建筑师往往“超越了他们那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未来的愿景,神圣而永不过时。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主编与央美建筑学院译者完美合作

《伟大的建筑师》中四十位建筑师及工程师的精彩评传由三十余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分别撰写。主编肯尼思·鲍威尔是一名建筑史学家、建筑评论家和顾问。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荣誉会员,并在建筑协会理事会任职。

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何可人副教授和周宇舫教授,以绝对专业的角度对本书进行了准确而流畅的翻译,带领我们在阅读建筑家故事的同时,精准领略建筑相关概念和知识。


精彩短评:

  • 作者:七七|烂柯人bot 发布时间:2022-04-15 15:24:18

    以建筑师代建筑史,从个体小传标准来看条理清晰易懂,材料和方法的线性演进也还说得通,当涉及不同风格就会有点困难,比如把西亚中亚与欧洲纳入同一个编年史脉络就不妥。算好看的入门级读物。

  • 作者:殿前不检点 发布时间:2021-04-01 20:59:07

    美轮美奂

  • 作者:北欧海盗 发布时间:2023-07-03 22:03:52

    不如同系列伟大的探险家写得好 作者太多了,十几二十个吧,所以风格有些散乱,对每个人的介绍也不够深入,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配图的确不少,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展示。适合入门级建筑爱好者。

  • 作者:ISTREE 发布时间:2021-10-29 20:38:13

    快速浏览了一遍,内容浅显易懂。有价值的是书中对不同建筑师之间、以及建筑师和工程师之间的理念传承关系和对比研究,将17-19世纪工程发展的各种线索绘制到了一起,读完之后有了整体的图。

  • 作者:满地 发布时间:2023-10-23 20:48:17

    介绍了差不多三十多个历史上的建筑师,选取没看出什么高妙。文字对于专业人士太浅了;对于普通读者也不那么有意思,但还能看,因为配图还不错,排版之类的也还可以。

  • 作者:Angle He 发布时间:2022-12-04 15:28:06

    目錄令人驚喜,然後你可以看到建築從優雅,變得追求速度/簡單,再到追求結構/張力,我會相信,未來的建築發展,會往可持續走


深度书评:

  • 【转】徐俊谈《南齐书》及“南朝五史”的点校与修订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19-12-29 14:01:38

    徐俊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2013年推出第一部修订本《史记》,后陆续推出修订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及《魏书》;修订本《南齐书》也终于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与读者见面。

    这套修订本“二十四史”由中华书局出版,借此机会,《上海书评》邀请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先生谈谈相关情况。

    《南齐书》修订本

    继《魏书》之后,《南齐书》修订本在不久前结束的上海书展首发。南北朝“八书二史”修订本开始进入出版阶段,引起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当年《南齐书》和“南朝五史”的点校情况。

    徐俊:

    所谓“南朝五史”包括《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和《南史》,由山东大学历史系王仲荦先生负责,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三位先生承担点校整理,于1970年代先后出版。在1958年草拟的《标点二十四史(普通本)约稿计划》最初一份文稿中,“南朝五史”的标点整理者为“拟约上海史学会”,但同件文稿经赵守俨先生粘贴重写,改为山东大学历史系。因此 “南朝五史”由山东大学承担、王仲荦先生负责,这是在“二十四史”点校开始之初就确定了的。

    “南朝五史”的点校工作,在1963年秋王仲荦先生等借调进京之前,主要在济南进行。1961年5月赵守俨先生出差武汉、济南,了解南北朝诸史的点校情况:“山东大学校点的南朝各史,年内可完成《梁书》和《南齐书》。《陈书》明年上半年可完成。《宋书》《南史》争取在1962年完成。”“人力安排上是一人专搞一史,不是集体搞。王仲荦担任《南齐书》、卢振华担任《梁书》。明年华山、韩连琪也可参加《宋书》《南史》的校点工作。王仲荦、卢振华建议,两史校点工作大致就绪后,最好能到北京和我们共同工作一个时期,以便于统一双方意见、及时解决问题。”(中华书局总编室《业务情况》1961年第10号)

    事实上各史都没能按计划推进,到1963年5月,《南齐书》《梁书》已经着手初点,《南史》曾经由华山部分初点,《宋书》《陈书》还未动。这个时候,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在1964年内完成点校工作,王仲荦先生此前提出的到北京与编辑部共同工作一个时期的建议,直接促成了将分散各地的校史专家借调进京集中工作的开展。赵守俨先生在随后起草的《关于各史校点者借调问题的建议》中说:“目前亟待解决者为南北朝八书。建议设法先调王仲荦、卢振华两先生来京,集中时间作好这两部书。”教育部曾先后两次给山大发文,借调王仲荦先生进京校史,一次是1962年1月的“62教人师调字第30号”文,“借调你校历史系王仲荦教授和卢振华副教授去中华书局工作半年”;一次是1963年7月的“63教二蒋旭字第1148号”文,借调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三位先生来京校点二十四史,三人可不必同时来京。

    1964年王仲荦先生在京校史期间留影

    1963年秋到1966年“文革”开始,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三位先生先后借调进京,王仲荦先生承担《南齐书》、张维华先生承担《陈书》,全部完成并付型,但未及付印;卢振华先生承担《梁书》,基本完成,但未能定稿。1971年以后,王仲荦先生继续负责“南朝五史”,借调进京,完成了《宋书》的点校。卢振华先生因下肢瘫痪,不能来京,在病床上完成了《梁书》定稿和《南史》点校。所以从大的时间段上说,《南齐书》《陈书》和《梁书》的主体完成于文革前“翠微校史”期间,《宋书》《南史》完成于1971年以后王府井36号第三次集中校史期间。

    王仲荦先生在1984年接受采访,曾经对三次集中校史有一个概括性的回顾(《文史哲》1984年第3期),他说:

    第一次点校工作,从1963年冬开始,到1966年结束。我点校的《南齐书》和张维华教授点校的《陈书》都已经定稿,《梁书》也快结束,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由学校电召回校了。

    第二次点校工作,是在1967年,北京来电话并派人招我们,系里的临时负责人,说我和张维华都是反革命分子,罪行严重,不准前去,只准卢振华一人前往,不到几个月,卢振华也回来了。

    第三次点校工作,从1971年7月开始,到我1976年回来。卢振华教授大腿骨折,卧床不能行动,张维华教授已退休,只有我一个人前去,我和中华书局编辑部商量,把《南史》点校工作委托卢振华教授在济南进行,由我在北京定稿。我点校的《宋书》工作,则在北京进行,到1975年,《宋书》点校工作基本完成,1976年,《南史》定稿工作也基本完成。3月末,我因病住进同仁医院(当时改名工农兵医院),……住院近两月,出院后,又住中华书局两月,我负责的工作基本结束了,我也就回济南了。

    三次校点工作,王仲荦先生参与的时间超过十个年头,所以王先生的夫人郑宜秀老师2007年在为“王仲荦著作集”撰写的《前记》中说:

    作为一个浸润于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文人,王仲荦以他特有的倜傥与潇洒来面对他自己的生活:他平安度过五十年代末后,被借调入北京标点二十四史共十三年。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独自生活在北京,对这段生活笔者也无从了解,而只有他自己的诗句“十年踏破六街尘,老至愁经客子春”能够说明他的情况,而这的确意味着他能避开“文革”冲击的喧嚣,让他在工作之余,在这份难得的平静里得以整理自己的旧著。作为近代的史学家,像王仲荦先生著作之丰硕是不多见的,这要得益于这段平静。

    《南齐书》点校主要在1963年以后“翠微校史”期间,当时的具体工作安排、进展情况和工作状态如何?

    徐俊:

    《南齐书》在“南朝五史”中是最早开始整理的一部。王仲荦先生于1963年11月底到京,校史工作就从《南齐书》入手。《南齐书》在“南朝五史”中篇幅不大,但却是相对有难度的一部书,王仲荦先生后来解释各史分工时说,当时他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册已出版,对于南北朝的典章制度、职官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中华书局指定他点校《宋书》和《南齐书》,也就是说两部有“志”的书都由王先生承担点校。

    根据档案资料,《南齐书》点校整理,采取的工作程序是:先全书初点,再校《南史》和《南齐书》有关版本,然后吸收张元济、张森楷校勘记等前人成果,按卷次撰写校勘记。工作过程中,南北朝各史又增加了校《册府》、墓志和有关文学总集等他书文献,王先生回忆说:

    唐长孺教授和我在会上提议用《册府元龟》校南北十史,陈援庵先生在会外早已提到,所以很顺利地通过了。我们校了宋本、三朝递修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局本,还采用了张森楷的校记、张元济的校记,又增加了用《册府元龟》来参校,尽管标点上还可能会发现一些小错误,校勘的质量却是较有保证的。

    王先生后来还提出要求编辑部“到北京图书馆善本室去了解一下章钰对二十四史尤其是南北朝各史有没有校本及校勘记之类的材料,以及有没有孙星衍这些人在各史书上的眉批一类的材料等”(1964年6月12日《二十四史工作汇报》)。

    《南齐书》的初点在济南已经初步完成,集中校史后的第一步工作是以《南史》校《南齐书》,据1963年12月25日《廿四史校点工作情况综合报道》,《南齐书》“这阶段正以百衲本《南齐书》与《南史》校勘,平均每天可以完成一卷”,同时“过录张元济、张森楷、周星贻校勘记,总的已经进行到31卷”,约一个月的工作时间,完成接近全书一半。

    《南齐书》以及其后的《宋书》的版本校勘,都由编辑部安排书局老编辑张义鹏承担,到1964年5月,张义鹏完成了《南齐书》金陵书局本与百衲本的通校,提交校勘记录三百二十四条,并对殿本的异同也作了相应记录。从这时候起,王仲荦先生开始撰写校勘记(1964年5月14日《二十四史工作情况汇报》)。

    因为各史前期准备情况不一样,篇幅大小差异也大,所以当时集中校史的各位先生进入工作状态和实际进展大不一样,就完成初稿进度而言,王仲荦先生承担的《南齐书》开展最顺利,也最早进入编辑流程。1964年上半年,编辑部为了统筹进度、统一标准,要求各史都要提交两卷样稿,在点校小组中进行讨论修改,形成一致意见。王先生于5月底完成了《南齐书》卷一、二两卷校勘记样稿,现在档案中还保留了这两卷样稿的油印件和大家讨论时的意见批注。

    1964年王仲荦先生撰写的《南齐书》样稿及讨论记录

    在各史样稿讨论期间,王先生又对《南齐书》重新进行全书标点。据每半月一次的《二十四史工作汇报》:

    6月25日,“王仲荦先生已标点完三十七卷列传第十八,尚剩二十多卷,王先生说正常进行每天可标点三卷”。

    7月8日,“王仲荦先生已标点完,他点完后即开始继续写校记,在他回济南之前交出两本”,“王仲荦先生等他女儿放假后来京住一时期,于8月8日一同回济南,接着就在山大教课。在临行之前拟和宋(云彬)先生谈一谈《南齐书》工作,他打算完一本交一本”。

    9月5日,“王仲荦先生于7月31日回济南之前,交来《南齐书》三册,后又从济南寄来一册,共四册卷。均已交宋云彬先生进行编辑加工”。

    从1963年11月底到京,到第二年9月,王先生用约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南齐书》的点校初稿。王先生自己承担的《南齐书》在标点校勘和校勘记撰写等方面都比较顺利,同时开展的《梁书》《陈书》就相对滞后。在《南齐书》已经完成的时候,《梁书》《陈书》的进度差不多要晚近一年的时间。9月5日《二十四史工作汇报》:

    卢振华先生于8月20日回济南,在回去之前《梁书》校《册府元龟》的工作基本结束,其间一大部分时间在写讲义,按他的计划,8月22日开始授课,9月底前把五周的授课任务完成,赶回来参加国庆。

    张维华先生的《陈书》工作,暑假期间校完了《南史》和《梁书》,《通鉴》也快完了,他说《通鉴》完了已进行了七种书的校勘工作,差不多了,至于罗振玉的《五史校议》以北朝为主,不打算再校了。他计划明年来时再用一个月时间校《册府元龟》,校勘工作就算完了。写校记工作打算用三个月时间,最多明年九月前可以完成。至于标点工作他已通看了一遍,提行分段问题也搞好了,他建议再买一部百衲本《陈书》准备作过录用。

    其他一些大部头史书如刘节先生承担的《旧唐书》、罗继祖先生承担的《宋史》遇到的问题更多,进度更缓慢。

    最近看到一份1963年10月中华书局致函文化部办公厅转北京市粮食局的公函,目的是为即将从外地借调来的专家申请增加一些大米供应,公函背面有工作人员随手写的专家情况,能比较直观地看出二十四史点校小组的构成:

    工作人员随手写下的1963年进京校史学者名单

    第一批入住翠微路的外地学者中,郑天挺、刘节两先生都已年过花甲,王仲荦、唐长孺、卢振华等先生都是五十多岁(表格中王仲荦、卢振华先生的年龄不准确),正当壮年。在京校史期间,他们一般都还兼顾学校的教学,王先生承担着山大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批改研究生论文,几位研究生也来京听王先生指导。唐长孺先生的两位研究生,甚至就是在翠微路完成的论文答辩。赵守俨先生1965年3月3日写的《关于二十四史的一些情况的汇报》中说:“王仲荦血压增高,思想上颇恐慌,拟回济南休息一个时期,本月三日离京。大约一个月左右即回来。”可以多少反映出一点王先生当时的身体和心情,我翻阅当年的校史档案,深深感到这些先生进京校史,不仅有学术的贡献,还有人生的奉献。

    修订工作开始后,我曾几次到山大南院教工宿舍楼拜访郑宜秀老师,对王先生的校史生涯和学术生活增加了一些直接的感受。王仲荦先生的书斋“鹊华山馆”就在这个建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层单元楼中,内外都已经显得破旧。我们来到之后,郑宜秀老师径直把我们引入左侧的书房。虽说是书房,其实也兼做卧室,沿墙是相对的两排书柜,窗下是对面而置的两张书桌,一张双人铁架床放在屋角。1986年6月4日王先生去世,当时已经二十年过去了,其它房间都已经换了陈设,在郑老师的坚持下,这间书房还保持着原先的模样,甚至连书柜里的书刊和旧纸包裹的书稿都还放在原来的位置。电灯开关用一根长长的线,从天花板中央斜拉到屋角的床头,感觉一下子进入了过去的时光。

    郑宜秀先生展示周一良先生撰联并书的王仲荦先生挽联:章门高弟一生游心文与史;吾道先驱两部遗编晋到唐

    郑宜秀老师告诉我,王先生去世后,她把王先生书房锁起来,五年没进去过。书房里的书柜、书桌、抽屉以及里面的东西,都保持原样,不去触动。郑老师把学界友朋写的挽联挽诗,拿出来让我们看,郑重地告诉我们,这是王先生去世后第一次打开,其中有启功、周一良等先生写的挽联,缪钺先生写的挽诗。我们还看了王先生在京校史期间用封面写着“出版工作”的笔记本写的诗稿,看到了王先生写满批注的《宋书》点校工作本。又把郑老师新找到的王先生《宋书校勘记长编》手稿,用原包袱裹着带回北京,就是后来影印出版的三大册。中华出版的“王仲荦著作集”共十三册,其中六册是在王先生身后由郑老师整理的,前后二十一年时间,郑老师在“王仲荦著作集”《前记》中写道:“一九八六年,王仲荦先生溘然长逝在他自己的书房里。而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从这套著作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作者灵魂的痕迹,那些非常美丽的痕迹。”当时读到非常感动,印象深刻。

    王仲荦先生《宋书》点校工作本手稿

    郑宜秀老师非常热情,她说:王先生在中华工作十几年,她好几年暑假都在中华度过。王先生一生工作的地方,最长的除了山大,就是中华。郑老师还回忆王仲荦介绍她认识同在中华校史的郑天挺先生,郑老师的老家在福建长乐井南村,与郑天挺先生同宗。郑宜秀老师说,郑天挺先生早年丧妻,在中华校史时,衣衫破了,她曾帮他缝补。她说:他的家曾经是中华的联络站,吴树平、张忱石都来过住过。我到北京去,中华也是给一间房子,让我们自己煮饭自己吃,跟中华是一家人。

    多年没有机会去看望郑宜秀老师,非常感念她对中华的支持,祝她健康快乐!

    您在谈到宋云彬先生的时候,曾经说宋云彬先生除了《史记》《后汉书》外,还承担了齐、粱、陈三书的编辑工作,能介绍一下《南齐书》的编辑加工情况吗?

    徐俊:

    这时候宋云彬先生已近古稀之年,比点校组中最年长的郑天挺先生还大两岁。《南齐书》从1964年7月底王仲荦先生开始分批交稿,到1966年3月完成付型清样,宋云彬先生经手约一年半时间。《陈书》从1965年7月开始看稿,修改校勘记文字,到1966年6月完成复校付型,宋云彬先生经手约一年时间。《梁书》从1965年8月参与与卢振华先生商谈校勘记写法,1966年3月开始审改第一卷校勘记,到5月3日至5日重新整理《梁书》第一卷第二卷校勘记,已经是轰轰烈烈的“文革”前奏了。

    宋云彬先生1965年5月日记,记录了每天审读《南齐书》的进度

    因为宋云彬先生日记缺失一册(1964年3月19日至1965年5月1日),我们只能看到1965年下半年以后一年时间的情况,除了记录上面说到的工作进度外,还有一些涉及具体问题以及与这些借调学者的交往。宋先生看完《南齐书》全部五十九卷之后,又用一周时间复看,做付排准备,“其中有数卷分段断句皆有问题,一时不能决定,俟与杨伯峻商之”(5月10日),“下午应王伯祥之约赴陈乃乾家,与之晤谈,谈关于《南齐书·百官志》的校点问题”(5月17日)。与王仲荦、张维华先生商讨《南齐书》《陈书》的排样格式及校点方面诸问题,王仲荦先生交来《南齐书》《陈书》出版说明,宋先生召集本组赵守俨、吴翊如、杨伯峻、汪绍楹讨论修改。到1966年初,看《南齐书》清样,还不断发现问题:“上午看《南齐书》校样如干卷。王僧虔《诫子书》颇难句读,与汪绍楹、杨伯峻、赵守俨等商榷,未能全部解决也。”(1月31日)有一段时间宋先生“腰痛甚剧,起坐行动皆不方便”,有些问题虽然小,如“《南齐书》空行及卷目问题”,赵守俨先生都是上门与宋先生商定。

    当时宋云彬先生也住在翠微路2号院,互相之间也偶尔串门互访,晚上“看西北楼几位教授同志,他们都准备睡觉了”(1965年5月11日),“晚上唐长孺、王仲荦来,跟唐围棋,大负”(1966年1月29日)。

    宋云彬先生1966年7月9日日记:“下午,与谢方、宋茂华谈《后汉书》返工问题。”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文革”前关于二十四史点校的最后记录。

    “南朝五史”修订承担单位和主持人的确定,以及《南齐书》修订过程,请您介绍一下。

    徐俊:

    按照修订工程关于修订承担单位遴选的要求,首先要考虑原点校单位。山东大学是当年“南朝五史”的点校单位,虽然王仲荦先生已经离世多年,但在国内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仍然有相当的实力,自然是“南朝五史”修订的首选。为此,在修订工程筹备阶段,我带队走访了所有原点校单位,也拜访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领导和部分老师,得到了时任院长王育济教授的支持。

    2006年10月20日,我们并在山大历史文化学院召开了“南朝五史”修订征求意见会。出席会议的有原山大党委书记的陈之安教授、时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的郑佩欣教授、路遥教授、张金光教授,他们都曾亲炙王仲荦、张维华、卢振华先生,也同事多年。年轻一辈除了王育济院长外,还有胡新生、王大建、范学辉等老师,王仲荦先生夫人郑宜秀老师也全程参加了座谈会。会后我们曾经商请郑佩欣先生主持“南朝五史”的修订,因身体原因,郑先生后来没能承担。

    后来经过进一步调研,决定分散承担,《宋书》由盐城师院文学院丁福林教授主持,齐粱陈三书由中山大学历史系景蜀慧教授主持,《南史》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金龙教授主持,张金龙教授后调到首都师大工作,《南史》修订随之转到首师大。景蜀慧教授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缪钺先生门下,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继承了师门文史兼治的传统,是齐梁陈三书非常合适的主持人人选。

    在景蜀慧教授主持下,2008年7月底,齐梁陈三书修订组完成并提交修订方案初稿。经过专家书面评审,11月16日,“南朝五史”修订方案专家评审会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评审组由田余庆、张忱石、许逸民、胡宝国、冻国栋等先生组成,田余庆先生担任组长并主持了为期两天的评审。

    南朝五史修订方案专家论证会(2008年11月17日)

    田余庆先生主持南朝五史修订方案论证会(2008年11月17日)

    田余庆先生主持南朝五史修订方案论证评审(2008年11月17日)

    “南朝五史”修订方案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底本问题,扩充校勘文献范围的问题,新旧校勘记风格问题,礼、乐、天文、历律、地理、州郡等专志的修订问题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底本问题,尤其是在“中华再造善本”印行后,通过此前多史的底本试校,百衲本据晚期版本(主要是殿本)挖改、有失宋元本旧貌的问题,被进一步证实,百衲本被大家称之为“影印方式的整理本”。讨论中大家主张回到百衲本的前身,找到更早的版本作底本。原点校本《南齐书》就是以百衲本为底本的,百衲本的底本是宋大字本。修订本改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为底本,也即百衲本《南齐书》所据底本,既弥补了百衲本因修润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较好地保持了与点校本的一致性。在扩展校勘资料方面,大家提出要尽可能搜罗存世宋元明三朝本,以使各本之间残缺得到互补。《南齐书》在后来的修订过程中,搜集并比较系统使用了台湾所藏两个三朝本,发现了同源诸本间明显的文字差异,充实了校勘记。

    2009年10月底至11月初,修订组陆续提交了齐梁陈三书修订样稿共七卷。11月28日至30日,《南齐书》《梁书》《陈书》修订样稿评审会议在广州召开。张忱石、许逸民、丁福林、张金龙、张文强先生,齐梁陈三书修订主持人景蜀慧教授,及修订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以三书共七卷样稿的校勘记初稿和标点改动为基础,对出校原则、标点改动、撰写规范等问题作了集中讨论。2010年5月,在北京又召开了齐梁陈三书第二次修订样稿会,主要对两卷难度较大的专志专传(《南齐书·乐志》《梁书·诸夷传》)进行讨论,并对三书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沟作。在两次样稿会的基础上,2011年2月,《南齐书》《梁书》《陈书》修订样稿印发,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

    经过几年的版本校勘、长编和校勘记撰写,2015年2月至7月间,《南齐书》修订稿分四批交稿,进入编辑审读流程。2016年8月25日至26日,《南齐书》修订稿定稿会在中山大学召开,中华书局老编审许逸民、冯宝志先生,天津师范大学何德章教授(《魏书》修订负责人)、浙江大学真大成副教授、复旦大学仇鹿鸣副教授(《旧唐书》、两《五代史》修订组成员),以及修订主持人景蜀慧教授,修订组、编辑组全体参加会议,对《南齐书》修订稿中尚未达成共识的校勘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讨论。会议在如何对待底本、处理旧校尺度以及具体条目的处理等方面,都作了深入讨论。

    《南齐书》修订定稿会在中山大学召开(2016年8月25-26日)

    《南齐书》修订定稿会会间参观陈寅恪故居(2016年8月25-26日)

    今年7月10日至17日,《南齐书》修订主持人景蜀慧教授率修订组成员周文俊、洪绵绵、吴南泽到北京,与编辑组一起集中工作,通读改定《南齐书》付型清样。8月,《南齐书》修订本正式出版,并在上海书展举行了读者见面会。

    总体来说,修订本以原点校本为基础,遵循《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在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复核了原点校本的全部校勘记,统一体例,纠正错讹,弥补遗漏,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南齐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一千七百五十六条,修订本增加到两千四百余条(其中删去旧校三百四十条,增加新校近一千条,另改写旧校六百六十余条)。同时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修改完善标点,对个别分段进行了适当调整。

    修订过程繁复漫长,但修订成果欣慰喜人。景蜀慧教授在《南齐书》修订本后记中说“甘苦备尝,感慨良多”,是一个经历者、主事者的由衷之言,真情实感。除开准备阶段不算,全面铺开工作,修订组全力投入,用了近五年时间。编辑组又经过近两年的编辑加工,与修订组往返商讨。除了前面我提到的参加历次会议的学者专家,还有很多学者专家参与了书面审稿,包括对有关专志专传的意见、定稿后期对修订前言凡例的审查,作为参与其中的亲历者,我特别感佩修订组的长期付出,也特别感激学术界在专业上给予的巨大支持。

  • 勘误

    作者:昨日迷痕 发布时间:2020-11-19 13:38:24

    1100页

    第28行,郑克鲁先生将《艾尼伊德》归为了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但实际上此处的《艾尼伊德》(中文的通用译名为《埃涅阿斯纪》)应该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作品,经过笔者调查,拉辛的《安的洛玛克》正是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同名戏剧和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原文的《艾尼伊德》)的第三卷

    2.同第二十八行,塞内加的《特罗亚德》(Troades)应该翻译为《特洛亚妇女》,因为Troades这个词实际上是塞内用拉丁字母转写了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一部同题材戏剧的标题《Τρῳάδες》此处希腊语直译过来就是“特洛亚妇女”。况且塞内加的这部经典作品早在1991年就收录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罗马戏剧选》中,杨周翰先生翻译的标题就是《特洛亚妇女》

    3. 第三十行“卢齐安的寓言”疑似张冠李戴,由于原文没有标注姓名,笔者斗胆猜测这里指的是Lucianus,但是这位生活在古罗马时代的叙利亚作家,其留下的诸多作品里并没有寓言。经过笔者调查,此处指的应该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家费德鲁斯(Phaedrus)和巴布里乌斯(Babrius),二者均影响到了拉封丹寓言的创作。

    4.第三十二行“泰奥弗拉斯特”应该翻译为“泰奥弗拉斯托斯”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体验满分(70+)
  • 小说多(660+)
  • 下载快(462+)
  • 值得购买(630+)
  • 已买(137+)
  • 内涵好书(137+)
  • 方便(332+)
  • 赚了(329+)
  • 还行吧(615+)
  • 目录完整(585+)

下载评价

  • 网友 后***之: ( 2024-12-26 06:35:3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焦***山: ( 2024-12-18 02:47:27 )

    不错。。。。。

  • 网友 孙***夏: ( 2024-12-11 09:27:01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扈***洁: ( 2024-12-11 21:32:5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詹***萍: ( 2024-12-13 14:21:2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康***溪: ( 2024-12-29 08:38:08 )

    强烈推荐!!!

  • 网友 林***艳: ( 2024-12-15 00:47:3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家***丝: ( 2025-01-07 18:59:08 )

    好6666666

  • 网友 蓬***之: ( 2024-12-12 23:38:35 )

    好棒good

  • 网友 宫***玉: ( 2024-12-21 12:41:10 )

    我说完了。

  • 网友 石***致: ( 2025-01-02 20:04:00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通***蕊: ( 2025-01-03 08:13:53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