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中华蒙学经典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笠翁对韵--中华蒙学经典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Array
书籍目录:
前言
上卷
一 东
二 冬
三 江
四 支
五 微
六 鱼
七 虞
八 齐
九 佳
十 灰
十一 真
十二 文
十三 元
十四 寒
十五 删
下卷
一 先
二 萧
三 肴
四 豪
五 歌
六 麻
七 阳
八 庚
九 青
十 蒸
十一 尤
十二 侵
十三 覃
十四 盐
十五 咸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glass doll 发布时间:2012-12-03 20:08:25
大四上 学校图书馆
作者:清浊书房 发布时间:2021-01-18 19:44:43
奇书一部,竟然是写于1986年,超越时代的作品,远好于《大秦帝国》,但名气差太多了,毕竟热血比思考容易一些。
作者:风油精 发布时间:2024-03-18 16:45:32
怀念那片曾经踏上的,远离纷争的纯净土地
作者:根 发布时间:2019-05-31 09:44:50
对年轻女孩来说是必杀型的故事,男作家要能写出一两篇这种风格的爱情小说,今生性生活就不愁了
作者:清癯 发布时间:2013-06-25 11:20:17
收故宫经典系列之第四册。对漆器特有感觉。
作者:smile 发布时间:2017-06-14 15:00:37
运动可以说是负面情绪的最佳解毒剂。如果你感到忧虑,就尽量将你的肌肉调动起来,让你的大脑得到休息。任何一个人,一旦过了四十岁,就该为自己的相貌负责了。那些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无论出自哪一个领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不管他们做什么,必定都是全心全意、心无旁骛。
深度书评:
从边城到天涯——记那个苍白的跛子(下)
作者:墨一 发布时间:2009-06-28 22:29:29
十几年的光阴忽的就过去了,再次见到傅红雪的时候他已在天涯。仍旧是那个苍白的跛子,只不过不再是单纯的少年人。对于一个37岁的男人来说,单纯实在不是一个褒义词了。
有人说《天涯》中的傅红雪和《边城》中不像同一个人。确实,他从一个受伤的小兽长成一个能保护别人的野兽了。他本是魔教的大公子,江湖中各种正的斜的手法他本就懂得不少,何况这十几年的光阴还让他拥有了他本来欠缺的经验。现在他已经足够保护自己,还可以保护别人了。
然而他毕竟还是傅红雪,他虽不再单纯,但依然善良。所以他才会轻信燕南飞与卓玉贞的谎言,所以他才会把小婷打到在地而不去侮辱他。所以小婷才会爱上他。
小婷,一个喜欢戴一串茉莉花的小妓女,一个为了五钱银子就可以出卖自己的小妓女,爱上了世界上第一个不侮辱她还平白无故给她钱的男人。她爱他,她为了五钱银子就可以出卖自己,却不肯动他身上掉出来的价值连城的银票和珠宝;她爱他,她肯为了给他买酒而出卖自己,却不肯在他走后再让任何人碰自己;她爱他,她肯免费出卖自己,却不肯让别人惊扰正在病榻上养伤的他;她爱他。
全书最柔软而温情的部分来源于这个带着一串茉莉花的小妓女。她爱他,她不认得他的人,她不认得他的刀。她不怕他,他不敬畏他,她不嫌弃他,她爱他。
所有人都不明白一个婊子怎么会为了不肯脱裤子而杀人,傅红雪明白。
他又一次失去了爱他的女人,他又只剩下酒了。但这次他没有丧失在酒里,他的手更稳,他出手更残酷。他17天杀23人。公子羽认为他必定癫疯,因为他一次次的挥刀只会把自己逼入绝境。于是他让俞琴奏琴,暗示他生活已了无意义。
公子羽也许说的全对,但他却犯了最大的错误,他的对手是傅红雪。
“活着不是耻辱,死才是!”说这话的傅红雪不是神,他只是一个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人,但这话却足以摧毁一切神,公子羽也是一样。
于是公子羽必败,一切阴谋必败。
那个苍白的跛子又开始走了,他走到河边,一个系着一串茉莉花的女人在洗衣服。她靠这个养活自己,清苦而干净。她并不需要洗涤自己的过去,因为活着不是耻辱,但现在她却需要洗涤,因为她要生存,因为她已不能接受用原来那种方式生存。
至此,古龙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折磨了他那么久,最终还是给了他一个好结局。
他们互相凝视,我想,傅红雪的目光是温柔的,因为苍白和跛脚与温柔并不矛盾。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摘录
作者:圆缺 发布时间:2016-05-10 07:17:21
一、兴趣重于技巧
1.写作的第一能力是什么
马正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谈到作文的消解与重构时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作文能力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作文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是“写作技能”。
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并且是第二重要的能力。“写作动机”、“写什么”、“怎么写”,三者应该并列起来,且把“写作动机”放在“并列”中的首席。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写什么”,更不会主动地思考“怎样写”。没有解决内在动力、内在兴趣的作文教学,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越害怕作文。有了内在的动力,再讲理念、方法,那才管用。
语文教师应该清清楚楚地晓得,让你的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它所需要的一些列的组织、引导、激励,本身就是作文教学,而且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2.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怎样消失的
人学会了说话,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件很自然、很顺手的事。学生认了字,用文字来“说话”(写作),那也是一件很自然、很顺手的事。现实呢?学生觉得用“文字”来说话,很不自然、很不顺手。因为——
学生说的不是自己的话,不是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不是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来说话。学生说的,必须是老师认同的话,成人认同的话,试卷认同的话。
很多学生的写作状态,跟朋友陪领导吃饭、无话找话的境况差不多。他得看作文要求,得看老师的喜好,他得考虑这要求、那要求,哪顾得上说自己内心沸腾的话?
拿起笔就掉下自我,无话找话,“找”的还必须是别人爱听的,你会爱上这种说话方式吗?天天说谎,拿起笔就说谎,多累人、多痛苦的事!
3.说错误的真话,不说正确的套话
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能么多正确的话?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是在不断的错误中,趋向正确。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吧。
4.说不好听的真话,不说好听的假话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靠谱的一“招”是:让学生写老师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须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词和语气。难点是,你要有勇气和胸怀,你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没有真正的平等的话语权,作文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要消除优秀学生的“霸权”,让“底层的人”也说出心头的话。那更“乱”了,更民主了,更“人文”与“人性”了。
5.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
你想让学生不觉得作文累,不觉得作文可恶,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说真心话。说真心话比说假话轻松;要让学生说真话,说大实话、大白话,就得让学生说不正确的话,不健康的话,哪怕不是这个年龄该想的事,不是这个年龄该问的事,只要他认为重要的话,就让他写出来,表露出来,这本身就是健康的标志,是走向“真健康”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要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要让学生一天到晚琢磨你喜欢听什么,这不叫作文,这叫作孽。
怎样让学生的话得到回应?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读,有的老师张贴在墙上,有的老师办“班级作文博客”,我的法子,办“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拥有固定的读者和隐性的读者,这些读者会以口头交流或文字交流的方式,回应作者。
6.没有兴趣的写作是“死”的写作
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有兴趣,才会想知道关于这个事物的其他信息。你想写作了,才会想去了解与写作有关的所有事情,你的写作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充满了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是带着写作的气息的,你的思考是带着写作的气息的,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是带着写作的气息的。你对写作深感兴趣了,你所做的任何一个事情,都会与写作发生隐秘的联系,并且,你会逐步地发现这种隐秘,这种秘密最终会成为你清晰的感受和论断。
兴趣是写作的第一动力。好好地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地写,有长久的“写”的兴趣,它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事。不要等到写作文了,才琢磨写的兴趣。你要想出一套法子,学生在你的“法子”里,想写,愿写,乐写。那是最好的作文教学。
保护孩子的“错误”的真实,你可以否定他们的观点,却不能剥夺他们真实言说的权利,也不能以否定错误的观点,来抑制他们说真实错误的勇气。
二、“生活”重于“生成”
1.只要活着,就有写的内容
很多老师(包括专家、学者、作家)都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一天到晚活在作业堆里,作文哪有什么东西可写呢?其实——
一个人只要活着,无论他身处什么境地,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活。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他的心灵,谁也限制不了。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如果你觉得你的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那么你就谨慎地问自己:我的作文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心灵了吗?一个保守的估算,百分之九十的回答都是无奈的。
小学生怎么可能没有写作的素材呢?
优等生学有余力,课余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帮老师组织班队活动,和老师一起管理班级,他们是校园里忙忙碌碌的一族,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
中等生,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着,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游离于老师的视线外,过着自由、自在、自我的童年。
人的生活状态或许有好有差,对写作而言,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生活状态造就了写作的多样性、丰富性。
后进生呢,他们一天到晚被老师盯着,这个作业要订正,那个知识要补习,他们没有作文素材吧?不,后进生之所以“后进”,不是他们脑瓜笨,智力低,少根筋(弱智者除外),而是该好好听课时,不好好听,想着昨天的电视,想着课间的游戏,想着没吃完的鸡腿,想着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心思。该老老实实完成的作业,他不完成,只要老师一转身,他就先玩一把。玩吧,非玩那幼稚得叫你看了就来气的玩意儿。后进生身上,总有那么多让你怒火中烧、哭笑不得的十事儿。(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机器猫》里的康夫)
2.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
我们的作文教学,从不告诉学生,第一位要迎合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想法念头。我们的老师,总以为学生没什么事儿,学生的那些芝麻小事儿,不能当作文来写?美女导演徐静蕾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作家,鸡毛蒜皮的事情可以是天大的事情、津津乐道的事情——不要跟我说鸡毛蒜皮是小事,这个世界没有小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事,民族问题是大事,台海危机是大事,谁失恋了,谁拉肚子了,谁患关节炎都是大事,这个观点我目前雷打不动地坚持。”
语文老师要抱着徐美女的观点不放。每一天,每一个学生都演绎着他们的“大事”。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大事”,哪怕这些“大事”在别人看来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
3.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写作金矿”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金矿,一个人的写作金矿,往往在他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上。语文老师的一大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他独特的“写作金矿”,帮助学生发现他的写作上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独特的写作金矿。
作文教学,语文老师最不能做的事是,以成人的强势,强迫学生用成人的标准,去写成人“喜欢”的故事。大人们津津乐道的重大问题,孩子看来,也许困乏得打瞌睡;大人们看来轻描淡写、不值一提的小事,孩子看来,也许是件重大得饭吃不香、觉睡不踏实的大事。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金矿”,继而走进自己的“写作金矿”,让学生发现自己一直是“写作”上的大富翁,那是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继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后最要紧的事。
日记是“写作金矿”的最好载体。
几乎每个作家都说,日记对他的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不只是让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练,更在于他由此知道了写作是心灵的、温暖的、自我的,是带着生活的温度、心灵的温度的。
4.至少能让“半日记”取代“作文”。
(何谓“半日记”?)3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说过,能否让学生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
为什么提倡写日记?因为“写作的种种要素,种种自由自在,以及身体到心灵的彻底放松,全在日记里。”
日记的教学,老师需要做两件事:(1)找出一个使用日记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和程序;(2)学生写好后,老师给予指点,就是重视“作后讲评”。
三、“发现”重于“观察”
1.作文:先“温饱”,再“审美”
写作,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写什么”,只有学生发现到处都是写的内容,再也不用为“写什么”发愁了,不把“写什么”当回事了,这个时候,老师稍用力,一组织,一引导,学生自然会把写作的重心转移到“怎样写”上来,自然会琢磨起草,琢磨构思,琢磨加工,琢磨怎样把作文写得好,写的跟别人不一样。
不解决“写什么”,永远无法解决“怎样写”,至少,永远无法解决学生内心深处的、想要的“怎样写”。很多老师没有解决学生“写什么”,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怎样写”,恨铁不成钢地批评学生“怎么如此不开窍”。学生哪有心思去想“怎样写”呀,“写什么”还没有着落呢。
2.他人的施舍不能解决真正的“温饱”
语文期刊上、作文教学观摩课上,不乏老师现场“生成”写作内容,让学生写作的教例。
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蒋方舟写作成长时说过:“发现题材,是最重要的写作能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高度迟钝者,到处是食物,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
(针对老师现场“生成”写作内容让学生写作的现象)我不能不担心,如此教出来的学生,将永远是作文上的“高度迟钝者”“高位截瘫者”。
学生身边明明到处是可“写”的东西,却被老师“惯成”了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解决学生作文上的“温饱”,老师最不需要做的,是给学生做“饭”,“饭”已经有了,老师要做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拿喜欢的“饭”。即使真的没有“饭”,也要学生自己去找“饭”吃,而不是老师去找“饭”来给学生吃。
“生成”写作内容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溺爱”,“生成”的写作内容,是一种变相的“施舍”,它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写的感觉、写的冲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文教学要让所有学生,拥有自食其力找“饭”吃的本领。
3.别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很长时间里,人们信奉“写作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客观的事物需要客观的观察,作文教学由此陷进了“观察”的泥潭不能自拔,认为只要学会观察,有了观察的方法,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写作内容。
观察最重要的是手段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但你如何解释,那个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居然成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写作灵感,不是靠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得来的。灵感靠什么?靠内在心灵的发现。
上文尚爱兰说的话——“发现题材”,是“发现”,而非“观察”。“观察”只是“发现”的一个外部条件,而且是一个不成正比的条件。眼睛好、视力强或听觉好的人,不表示他善于“发现”;一个掌握观察方法的人,也不表示他善于“发现”。
写作文要“留心观察”。“留心观察”四个字,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不“留心”,不“用心”,不将你的“心”“留”在你所观察的对象上,你让学生反复观察,学生装模作样地看,任你老师起劲地渗透相关知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照样干巴巴,一点味道也没有。
写作,要的不是“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要的是“留心生活”,关键词不是“生活”,是“留心”。将你的“心”“留”在上面。
解决作文“温饱”问题,第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观察”,而是内在的“发现”。
4.心理学家的观察力失效了
42名观察力很强的心理学家,正在德国哥廷根开会。突然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着一个白人。随后,两人厮打起来,只听得一声枪响,一声惨叫,两个人又追逐而去。高速摄影机记录了短短的20秒的惊心动魄。
会议主席宣布:“先生们不必惊惶,这是一次测验,现在请大家把目睹的情况写下来。”测验结果没有一个全对,只有一个人错误在10%以内,13人错误在50%以上,有的简直一派胡言。
观察能力很强的心理学家,为什么答案与摄像机的记录相差甚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事先没有宣布“观察目的”;二,事件太“突然、短暂”,无法在持续注意中感知。
实验对我们作文教学有什么启示?
第一,真正的写作来自生活,生活从来不提示你,下一秒是什么。生活不会事先宣布“观察目的”。观察能力很强的心理学家,在没有“观察目的”之下,尚且出那么大的差错,何况小学生?
第二,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件,都是突然的、短暂的,不可能给你充足的时间等你观察够了再消失。你若想在“持续注意中感知”,几乎不可能。
第三,42个心理学家的回答没有全对,错的越多,越表示“错”的丰富多样。写作,要的正是“错”的“不同”。写作,要的正是各自的内在的“不同”。
第四,托尔斯泰说:“要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你想用“观察”来描写一个现象、一个事件,不可能,你只能描写现象、事件给你的印象。所谓印象,它是内在的、心灵的、不同的。
多少年来,语文老师围绕着“观察”教作文。教不好作文,也从不敢怀疑“观察”出了问题,而是怀疑自己的“观察教学”出了问题,你不妨听听知名作家严文井的话:
“作家要了解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内心。而这些东西偏偏不是在你想观察的时候,仅用观察这个办法就能得到的。可能正好相反,当你并未观察的时候,它们突然跳到你面前来了,我有心观察,常常是毫无所得,虽有所得我又不能用来写作品。”
无意中印在心灵上的那些事件、那些感情,才会真正哺育写作。写作,重要的是去关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无意中印在心灵上的”是什么。并明白,拿起笔来写的,正是这个“是什么。”
5.重要的是“眼光”而不是“眼睛”
发现,重要的不是眼睛,而是眼光;眼睛是外在的,眼光是内在的。海伦•凯勒两眼失明,两耳失聪,照样成为全球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写作靠什么,靠内在的眼光,内在的觉醒,内在的发现。
正是“内在的眼光”而非“外在的眼睛”决定了写作的高度。
写作,说到底是心灵的活,不是眼睛的活,不是耳朵的活、鼻子的活。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几乎一刀切地走“观察—作文”的路,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器官感受,将最为重要的、内在的心灵的发现,放在次要的地位,这是一个致命的“次要”。多少年来,“一刀切”的“观察—作文”,垄断了作文教学的天空,灰暗的作文教学由此更灰、更暗。
作文教学要从外在的“观察”的泥潭里拔出来,着眼于、着力于内在的“发现”,给作文教学带来一片全新的天空。
6.这是“发现”,而不是“观察”
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只是“发现”的一根拐杖。起初,发现可能要借助外在的感官,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的思考。
第一,发现自己内在的情感。一个感情不丰富的人,看得再多、听得再多,也写不出好作文。
第二,发现自己内在的看法。情感不丰富而能写作,你得要有很强的思辨力,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所谓“很强的思辨力”,即透过纷杂的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这个“看”,不是“眼睛”的外在的“看”,而是“大脑”内在的“看”。
听到一声鸟鸣,有意思的人发现,哦,一个春天叫出来了。锤炼学生的现象思辨力,我经常使用“两招”,一,请学生每周写一两句“我的名言”;二,每月让学生辩论一个“两难话题”,详见《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一个人的心灵敏感了,多愁善感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了,他大体具备了写作的最重要的能力:发现。
不要在“观察”上花那么多的心思。哪有什么事情,能让你像看着眼前的茶杯一样,反反复复地,跟特务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人怎么可能反复“观察”稍纵即逝的事呢?只有在“心”里“看”,在“心”里回味。
(福楼拜曾让莫泊桑去“观察”行走的马车)老福对小莫说:“才能就是持久的耐性。对你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的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请你注意“观察”后面的“发现”和“发掘”,这两个词太重要了。
一个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外部的观察上,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看”“回味”,他的写作之路是走不远的。只有当“眼”中事物成为“心”中事物,才会有写作意义上的“发现”。
7.“发现”和“观察”的分水岭
观察,将人的目光引向外在;发现,将人的目光引向内在。两者的分水岭在此。
歌德认为,作家除了有眼耳鼻舌身五官外,还有一种“内在感觉”。写作,将人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觉”。
人有了眼睛、耳朵、鼻子,拼命地去看、去听、去闻外在的花花绿绿。你闭上眼睛,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闭不了5分钟,你想睁开。有了眼睛,习惯去看;有了耳朵,习惯去听。写作,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有意识地削弱外在的感官刺激,注意内在的心灵的活跃。
作文最讲究“神”,“神”在哪里?不在你的眼睛里,也不在你的观察里。“闭目”才能“养神”。闭上你的外在的眼,打开你的内在的眼,“神”就出来了。
8.写作灵感来自写作牵挂
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时刻“牵挂”着他的写作,一如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和“心头”都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对写作有了“牵挂”的人,他会有写不完的内容,写不完的话。
当你牵挂起你的写作,灵感女神也会牵挂起你。作文教学的重要失败之一,学生对写作没有牵挂。作文课,学生写好了作文,解放了。等到下次作文,写好了,完成了,解放了。两次作文,长长的日子,学生“牵挂”了吗?没有。
写日记是最好的“牵挂”方式,习惯写日记的人,习惯“牵挂”写作的人,习惯一根“筋”老吊在写作上的人,每天都“牵挂”,每天都写点东西,每天都在“寻觅”写作的东西。你要叫每个学生都写日记,那是为难学生。找个折中的法子,让学生写“每日简评”,每天用三五句话,简要记录一件事。表面看,让学生积累写作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每天“牵挂”着写作,有一种天天写着的感觉。
有个“小招儿”:学生写好作文,每天挑一两篇,念上一两句精彩的话,请学生猜谁写的,直到下次作文。学生由此牵挂起作文。
四、“讲评”重于“指导”
1.不明事理的帮助是有害的
“指导”的本义,是对学生写作进行帮助。然而,并非所有的帮助,都有美好的结局。
(河南科技学院服装表演系周春梅事件)
(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帮中央之帝混沌凿七窍的故事)
作前指导,你还没见过学生的作文呢,你还没给病人把脉呢,也没有给病人做化验,想当然地给病人吃药,这是什么逻辑?杀人不见血的庸医逻辑。
教师的“指导”一次又一次地“好心办坏事”。一次又一次的“指导”,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和大脑,禁锢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行的“人”的言语活动。学生作文不是想着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看法,不是想着怎样将自己的故事讲好,而是老想着怎样按师的提纲来完成作业。“指导”,直接导致了活生生的、个性迥异的学生写出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的作文。
钱理群有“严重估计不足”一说:一是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严重估计不足,二是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智力的潜能严重估计不足。
对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可以毫不心疼地将它抛弃!
丢了“作前指导”,写作最需要的是,不是技巧,不是指导,是自由,是自在,是自我。重视“作后讲评”吧,它“绿色无公害”,它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帮助。偏偏,作后的“讲评”在作文教学界,一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2.怎样学说话就怎样学写作
小孩学走路,重要的是他自己走,而不是对他进行走路的“指导”:提起右脚,重心落在左脚;右脚前移,重心随之前移;右脚落地,重心逐渐落到右脚上。左脚提起……小孩学走路,第一要务不是走的技巧,而是走的勇气。多鼓励孩子,孩子走多了,自然就学会了。孩子会走了,你再提醒,注意前面,别与人相撞;注意脚下,有绊脚的东西,那不就得了?
小孩子学说话,你见过有哪个年轻的爸爸妈妈,先教小孩子“主语谓语宾语”的?有的话,准是书呆子。孩子听得多了,咿咿呀呀得多了,自然会说。孩子会说了,再提醒,哪个字要发准一点,哪句话不应该这么讲,要这么讲。
小孩子学走路、学说话,都是先实践、后点评。没有学之前“指导”来“指导”去的。“后点评”是最好的“指导”,是基于孩子实际情况的切实有用的“指导”。
小学生写好作文,老师用心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句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那段写得好,段落就该这么写;那篇的结构好,结构就该这么处理,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号召没有这些问题的同学,一起帮助解决。潜存这些问题的同学,由此也获得了潜在的教益。那是实实在在的“指导”。老师认认真真研读学生的作文,由学生的作文现状,引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文训练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
“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的“指导”。作前指导,学生作文还是个子虚乌有,你指导得再卖力,到底还是“空对空”的虚浮。
作后讲评,用不着你花心思、费力气地找什么训练点,学生的作文就是训练点。你一边改学生的作文,一边发现学生作文里的亮点或问题,下次讲评时训练,一举两得,多好的事。
有人说,打预防针不也先“指导”,效果挺好嘛!预防针是个好东西。每个预防针,都是医学专家反复权衡,反复试验,每一针的生产,都科学规范。你能确定,你的“作前指导”能像预防针那样科学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语文老师,没有。
3.上好“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
学生的作文是讲评课的文本依托。上讲评课,第一要紧的,是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带着研究文本的眼光和心态来研读学生的作文。一边读,一边做三件事:
第一,欣赏。写作很辛苦,它需要热情而真切的赞美。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作文,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写好一句话,写精彩一句话,每个学生努力一下,都做得到。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欣赏,才是一线教师带班教学最要关注的事。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小作者听到同学朗读着他的句子和名字,作文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自信和光荣,一定会使他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念。其他的同学念着小作者的名字,多少也期望下次能念到他的名字;每一个“期盼”,都在学生心里播下一个“我要写出精彩”的种子。
“欣赏”环节还要“评”,教师要能评到“点”上,要“评”出精彩在哪里,让学生知道,这不是教师的廉价表扬,它有实实在在的依据。同时,也能让小作者模糊、无意中的“好句”,成为今后有意识的写作追求。
第二,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提出真切的问题。老师要梳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比较共性的问题,研读学生作文,老师要有一个“整体”观,即学生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出现的共性的问题有哪些。“挑刺”,一般着力于“句病”,有时也抓“段病”。“句病”,不是作业意义上的“病句”,而是写作意义上的语言的准确、顺畅、干净、利索。学生经常出现的“作文病”有:“的”病、“我”病、“长着”病、“心想”病、“关联”病、“开头”病、“记得有一次”病、“然后”病、“于是”病、“再”病、“就”病、等等。这些病,以“病例集中”的方式出示,给学生带来视觉和思想上的冲击,这就是集体授课制下的教学优势。挑刺,一要有经验,二要有耐心,耐心研读学生的作文,只有认真、细致地读学生的作文,才能将学生作文中的“病”准确地“号”出来。
一次作文中,“病”不会只有两三个,会有六个、八个、十个。老师要选,每次讲一两个典型病,多了,学生也顾不过来。一个老年病人,大大小小的毛病一大堆,你不能什么病都治,先治大病,再治小病,你得把他当前最重要的“急性哮喘”给治了,再调理其他小病。不要期望一节课把所有的毛病都治好,也不要期望一次就能把毛病治好。每节课主治一两个“病”,复诊旧病,十节课,一学期,一学年,两个学年,学生的语言就会准确、顺畅、干净、利索。
第三,训练。讲评课,不止“讲讲”“评评”,还要“练练”。“练”,就是将作前指导的活儿,移到作后讲评来。讲评课的“练”,主要来自两处:一,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引申出来,某学生的场面描写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训练点从同伴作文中来,学生觉得自己“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二,从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引申出来,好几个同学缺少心理描写,老师创设一个场景,大家一起练一练,学一学,写一写心理的活动。教的是学生需要的,有心理认同,不排斥,效果自然好。
讲评课的“练”,不追求所谓的“大容量”,要“小步走”。每堂课能够走一小步,一课有一课的进步,一学期就有一个大进步,一学年就有了了不起的进步。要上好讲评课的“练”,老师要有一个写作训练系统,不具备写作训练系统(请看我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不能一看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就马上链接到一个写作训练点,那也枉然。
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的“练”,看起来没有“序”,实际上有序。它依从学生实际写作需要的“序”,随着学生的作文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灵活调整,这个“序”是“无序”之“序”。
五、“多改”重于“多写”
1.写作数量制约写作质量
我们的学生一周写一两篇作文,坚持了一年又一年。奇怪,学生的写作水平依然原地踏步。
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不是“少写”,一个星期写一两篇作文,写得不少了。学生作文,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老师们“知道”也只停留于“知道”:
第一,绝大多数的一线语文老师,没有“修改”的切肤体验。我写“十二月”,每个月只写一篇,但是,每篇文章都是改了又改,每一篇文章,都改了足足一个月。
第二,一线语文老师没有将“改”扎实地用到教学中去,也没有将“改”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来做。真正的写作,改一次,哪够呢?哪一位作家的作品不是改了又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光开头就换了20多个。列夫•托尔斯泰感慨道:“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
第三,一线老师也只是浅浅地“知道”,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数越多,才越有“筋力”;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拌泥,只有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能均匀光洁。
一个月写好一篇文章,比一个月粗制滥造地、胡乱应付写四篇,成效要好得多。道理很简单,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四次,每次训练都吊儿郎当的,应付性的,每次的训练都在原有水平无聊地重复,那肯定不如一天训练一次,这次训练全力以赴,运动量达到他的极限,进入他的潜能区,训练得他腰酸腿痛,热汗直流,咬牙切齿,哭爹喊娘。
作文教学上,梁启超反对只讲“多写”,不讲“实效”,认为篇数上,与其作得多而草率应付,倒不如少作几篇,抓实抓细,让学生作一篇有一篇的收获。他说:“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个星期交卷。”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作文,却都是在低水平重复,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一次的写作,都达到写作的极限区域,进入写作的潜能区域。“改”,几乎是进入的唯一途径。梁启超说的一两个星期交卷,自然不是一篇作文学生要“写”一两个星期,而是“改”了一两个星期,要让学生一次次地“改”,“改”到再也“改”不出来为止。目前的作文教学离这点还很遥远:我们连“改”的作文意识还很淡薄,别说“改”好“改”精,“改”到写作发展的潜能区。
不要只关注学生的写的数量。很多时候,产量高了,质量却低了。不要再拿“多写”来折磨学生。一个在不断低水平重复自己的人,一个永远只会做“毛坯”的人,永远做不了“精品”的人,到最后,自己都不会喜欢自己。作文教学,要从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要从“写多”转向“写精”。
2.仅仅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
修改离不开“读”;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样读,再怎样念,也读不出来、念不出来。你让学生念下面两句话:
●爸爸马上凶起来:“我认为这样写很好,怪什么怪,苏昭欣,那你给我记住啊,不要凶啊!”我心想,冤啊!我又没惹他,动不动就骂人。
●我摸索向前走去,立马摸到一个“人”,我心想:哈哈,小样!不用我去抓,自己送上门了。
很通顺,没什么问题呀。有问题,它们患了“我想病”。无数的小学生,写到自己内心活动时,提起笔就“我想”“我心想”“心想”,这病已经深入了骨髓里,怎么读都觉得通、都觉得顺,都改不出来。告诉学生,这是“我想病”,删去了,更通,更顺,更紧凑。再看——
●虽然开门这件事很简单,但要我做到天天准时,那就难喽!
●有时,她也会说我、骂我,虽然我表面上生她的气,但我心里很清楚:打是亲、骂是爱,妈妈还是为我好的。
很通顺,没什么问题啊。有问题,你去掉“虽然……但……”,句子更通、更顺、更简洁、更利索了。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你要告诉学生,这是全国小学生的一个作文常见病:“关联”病。再看——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把脚给扭伤了……
●记得那天下午,电闪雷鸣,狂风大作。
●记得前几天,我骑自行车摔了一跤。
●记得有一次,我早晨五点就醒了,这时外面正下着大雨。
●记得有一次,同学们纪律不好,英语孙老师显得十分生气,一脸的阴沉。
这些句子得了什么病呢?得了“记得有一次”病!你将学生作文里的“记得有一次”集中呈现,学生才会发现:我们的作文怎么老滥用“记得有一次”。
你要一个“病”一个“病”地讲,学生里的“病例”多了,丰富了,一边读,一边琢磨,“‘心想’病”有吗?“‘关联’病有吗?”“‘记得有一次’病”有吗?……这样“改”,才改得清清楚楚,改得明白。
不要抽象地教给学生“调、补、增、删、换”的修改方法。学生写不具体,是患了“哑巴病”;文中的人物都不说话,是换了“痴呆病”;文中的人物都不能动,……你要从学生的作文出发,一个一个地讲给学生听,一个一个地“改”给学生看,“补”给学生看,“增”给学生看,学生才会有感觉,才知道“增”“补”“调”“删”是怎么一回事。
3.作者是第一修改责任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修改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重在自改。只有学生自己才最清楚、明白所经历的事,最清楚、明白内心的感受,只有学生自改,才最忠实于自我的本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本上反复修改,哪怕将作文本改得“千仓百孔”“面目全非”。不要让“文面整洁”钳制了学生的修改热情;不要让“文面整洁”消耗了学生修改热望。“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之下,你要懂得取舍。学生改好了,再来清理卷面,为时不晚。
自改,前提要教给学生“改”的路径。写好了文,学生知道要去“念”什么:有没有“开头”病,有没有“记得有一次病”, 有没有“说”病,有没有“关联”病……
六、“真实”重于“虚构”
1.泛滥成灾的“假作文”
请看一段学生作文:
记得有一次,在我们村那儿,出现了一桩夫妻吵架事件。当时,夫妻俩吵得特别僵,在这种场合,大家都束手无策。爷爷说:“…………”顷刻间,全场掌声雷动,村民们向爷爷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已经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
有一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这年的高考作文把“虚假”推向了极致。为了拿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一大批考生的作文中不是说爸爸撞车了,就是说奶奶、外公死了。
(某省的统计资料表明,20%以上的学生在作文中说,父母亡故,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那年是全国统一命题,据初步统计,在语文高考作文中,学生笔下写“脆弱”一下就写“死”了30多万人!)
由此可见,学生作文“虚假”到什么程度!一个人说假话,要说得脸不红、心不跳,说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也有责任——看看我们的学生作文吧)
“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韩寒
一个人从小学作文起练习说谎,到了高中,自然经验老到,滴水不漏。那不是学生虚构力强,而是造假力强,将来做假账,你调动刑警也不一定顶事儿。
“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怎样的人。在作文中为了得高分这样一个功利的目的可以说假话,那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加重要的目标就更加没有操守可言,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钱理群(人文学者 北京大学中言语系教授)
2.“虚假”作文为何屡禁不止
“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假作文”是条无望之路,已成定局,为什么作文教学还愿意“掩耳盗铃”?为什么学生拿起笔来还热衷于“造假”?
每个教师心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尚情结”,这在班主任身上尤为突出。不幸的是,语文老师大都身兼班主任。这份“高尚情结”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言为心声”的作文评价上。直到今天,评阅试卷,语文老师依然看中、看重典型事件和积极事件。老师“高尚情结”下的作文评价心态,导致了学生作文偏向“健康”“向上”“美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没错,不过,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这个年龄应有的心灵自由呼吸,你就阻碍了社会的一份进步、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件可怕的事。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再要求学生写“高尚”、“感人”、“曲折”、“典型”,学生只好适应“要求”,他们不作无谓的牺牲,从而调整自己写作行为。没有那么多“高尚”、“感人”、“曲折”、“典型”,怎么办?虚构。
3.一纸之隔的“虚构”和“虚假”
“虚构”与“虚假”,从写作的角度看,它们是一对反义词。“虚构,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真正的虚构源自对真实的深层次、深刻的把握。这份“把握”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作家写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写自己。一切的虚构都出于真实,真实是虚构的基础,基石。写真实的事件都无法做到,忙着去写虚构中的真实,必然“虚假”。一个学生,连用自己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都做不到,你能期待他在“虚构”中表达“真实”的感情?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小学阶段,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真实”的底,将来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艺术的、富有表现力的“虚构”而不是“虚假”。
特级教师、中国写作家学会小学作文研究会会长王有声老师说:“在作文教学中,鼓励或默许学生编造内容,真中掺假,最终会害了学生。”
4.作家为什么要“虚构”
情动而辞发。按说,立马将触发你“情”的事写下来,那就是写作呀。作家为什么要去“虚构”一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它至少有两种可能:第一,现实中的事不能直接写,写了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第二,现实中的事件超越了故事本身所能表现的;为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必要对原有的故事改编、拓展,是改编、拓展后的故事,能容纳作者所有的思想和情感。
这两条“虚构”的理由,对小学生的写作都用不着。关于第一条,小孩子本来就“童言无忌”,没那么多顾忌;关于第二条,小学生对事件的思考,没有作家那样深入,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就事说事,思考有限。
绝大多数小学生的“虚构”作文,一是没有“情感的真实”;二是没有“内容的真实”,他们最高的写作愿望,是没有“漏洞”,获得高分。——必须明白,虚构的真实,看似没有“漏洞”。但这么去“虚构”,会制造出把假话说得滴水不漏的“高级说谎分子”!
内容的真实带来情感的真实,内容的虚假带来情感的虚假。小学生尤其如此。
5.让先“富”起来的学生“虚构”
教作文以“真”为主。“真人真事”的“真”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客观事件的“真”,一种是内心感受的“真”。两者相比,后者更重要。写作要遵循内心的真实,写出来的作文才会五彩缤纷,才会带来心灵的温度。
要让学生的写作遵从内心的真实,“平等”是最重要的保障,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要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消除学生之间的不平等,要着力三个方面:(1)要消除作文优等生的话语权,作文写得好,并不表示他的观点时时正确。(2)要消除“班级小干部”的话语权。班级小干部与社会大干部一样,有点变味,不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而是一朝有了权,指手划脚、发号施令,把自己看成是“正确”的化身。(3)要消除家庭背景造成的不平等,班级是个小社会,什么事都有,什么关系都有。
当学生明白了,写作重要的是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就为日后“虚构”中的“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说“真实”重于“虚构”,有三层意思:一,“真实”比“虚构”重要,一旦“虚构”影响到“真实”,保“真实”,舍“虚构”。二,以“真实”为主,“虚构”为辅,没有“真实”、不懂得“真实”,“虚构”必然会成为“虚假”。三,学生领悟到了“虚构中的真实”,也可以“虚构”。
小学生作文能不能虚构。我认为:让先“富”起来的学生“虚构”。怎样的学生算先“富”起来了?已经打好了“真实”的底子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对细节有很强的把握力。对细节没有把握力的人,永远“虚构”不出好东西。
七、“文心”重于“技巧”
◆夏丐尊在《作文的基本态度》一文中说:“古今能文的人,他们对于文章法诀,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务使读者不觉得痛苦厌倦而得趣味快乐。所谓要有秩序、要明畅、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就不必有文章。”
老夏指出,写作最重要的“法诀”是“以读者为对象”,即“读者意识”。
◆写作到底有没有技巧?鲁迅说哪有什么技巧,写作在于“有意义,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老舍直言“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他们说的技巧,属“文心技巧”。
作文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这就是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代价。
◆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老师的作业,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写作教学沦丧在方向的迷失里,盲目地走啊走,写啊写,走了很久,写了很久,走得很累,写得很累。必须尽快使学生找到写作的方向。方向对了,你走得不快,不要紧,只要一步一步往下走,总有走到目的的一天。方向错了,一辈子也走不到你要去的地方。
◆文心技巧:“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
让学生懂得写作的“自我表达”、“与人交流”,不难,两个字:发表。你把学生的作文“发表”出来,它的优势才会凸显出来,学生马上能明白,哦,原来写作是用文字说话,是人的另一个“说话”的嘴巴呀。
怎样“发表”学生的作品?以往的“发表”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 现代的“发表”方式有“博客”“班刊”“班报”等。
相比而言,“班报”更有优势:1.比起作文墙的张贴,它能让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看,不止让班上的同学看,也能让家里的爸爸妈妈、亲朋好友看。2.比起班级博客,它便捷,可随身携带,随时携带。3.报的周期快,更替速度快,更能刺激学生的写作。4.人对纸质的传媒,有着一种至今难以割舍的情节。
我办了10年“班级作文周报”,手头近500期、500万字的“周报”。我用10年实践证实:只要你办两个月的“周报”,学生马上知道,写作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
有了发表,立马解决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心技巧”,即夏丐尊说的“读者对象”“读者意识”。 读者对象、读者意识非常重要,很多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都特别重视“读者意识”。
有了读者意识,写作中的很多问题都能不解自破。“读者意识”的重要内涵是“读者假想”。写作时,你要假想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写作中,学生会自觉地以虚拟读者的形象,审视自己的写作。
只要你的学生有了“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学生就不会胡编乱造,作文要发表,同学们会看到,爸爸妈妈会看到,读者既是接受者,也是评价者和监督者。有了“发表平台”,有了“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说真话,变得轻而易举起来。
“发表意识”,必然带来“作品意识”。发表的资源的有限性,促成了写作的竞争性,有竞争才有“精进意识”和“精品意识”,才能消灭“作业意识”。不消灭写作中的“作业意识”,作文就是不断地重复原有的自己。有了“作品意识”,作者就会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完善、完美自己的作文,不断地创新自己作文,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他人。
有了“作品意识”,学生会不断地叩问自己的文字,以读者、编者和作者的三重眼光来审视,挑剔,他对自己的文字会有一种外科医生似的冷静的爱。“冷爱”之下,他会主动拿起笔来,不断在念、念、念,改、改、改。(老师可以偷着乐了)
八、“课外”重于“课内”
1.“三分课内,七分课外”
(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三分课内,七分课外”。 ……于永正老师说过,以他的语文学习经历,“一分课内,九分课外”。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学习,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2.“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
没有课外的七分,怎么也学不好语文。一个只知道读课本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不会变成30万字,300万字。一本“语文书”的背后,应该站着100本书,1000本书!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为红宝书,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
新中国的教育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恰恰和老赞说的颠了一个倒。
做事情本该“抓大放小”,语文教学本该抓“七分”,抓课外的“七分”。笑看当今,谁能说与?很多老师的重视课外阅读、课外写作,不过早上到班级,对学生说“看课外书”;晚上放学,对学生说“明天交日记”,谁都会,民工也会,毫无教学的专业性可言。作为老师,你怎样组织?你怎样引导?你怎样激励?课外阅读体系、写作体系怎样构建?老师的教学专业性,在这里。
一线老师为什么看轻“七分”?因为有个严重的认识误区: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语文教学总在“三分”里忙乎,忙得“不亦乐乎”,忙得不亦悲乎!
3.“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的时间,大约三分之一用于阅读教科书,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也就是课外阅读上;而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的学生,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一个整天把语文书当作重中之重的语文老师,本质上要把学生“教”成“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结果“连教科书也读不好”的学生。
语文书太单薄了,开发语文课程太迫切了。开发语文课程,开发好课外的“七分”课程,应该是语文老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第一教学能力。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是课堂教学能力,那毕竟只占“三分”。
一个星期,学生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文,要交流和展示吧。一个星期谁读得多,读得好,读得有收获;谁写得好,摸到了写作的门道,老师要小结,激励先进的、进步的,鼓励或鞭策掉队的。每个月要举行一两次“读书介绍会”、“新书发布会”,进行一两次“写字比赛”、“写作比赛”,进行“快读比赛”、“美读比赛”。 “快读比赛”看谁读得快,读得流利,“美读比赛”看谁读得美,读得声情并茂。——这就是充满原始的野性学习气息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这就是牧羊式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
4.从“练”作文走向“用”作文
人对有用的东西,会产生本能的追求。学生的作文“真”用起来了,他们的一定期望写好作文。学生“用”文字的热情,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强。(办“班级作文周报”)。
要从“练”作文走向“用”作文。“练”作文,学生的写作重心,指向课堂的“练习”;“用”作文,学生的写作重心,指向课外的“实践”。课外写日记,那是用作文;课外发邮件,那是用作文;课外写博客,那是用作文。课外的“用”,学生有一种“用”的内在需求,他不觉得是一项作业,一个负担。
九、“写作”重于“阅读”
1.阅读教学不能解决作文教学的事
2.阅读教学的“写”,不等于写作教学的“写”
我认为,阅读对写作的作用,第一不是语言积累,第二不是写作技巧,排在前几位的是:1.阅读使人心灵敏感,2.阅读使人思想深刻,3.阅读丰富人的“言语图式”。真正会阅读的人,是深刻的。阅读而不深刻,你就要警惕,他的阅读可能是“消遣性阅读”、“伪阅读”。那么多人读那么多武侠小说而不会写作,消遣阅读而已。
今天的白话文已经到了明白如话的地步,学生不会产生多少阅读困难。教学的重心应从内容的理解上走出来,学生读懂课文意思后,要带领学生去搞明白,文本的意思是如何随着语言的铺展表现出来开的。
一旦阅读教学有了“写作意识”的关注,步入指向“写作”的阅读脚步声就近了。阅读的前方有个“写作”引诱着、引领着,你的阅读肯定会发生“质”的飞跃,你的阅读将不再纠缠月内容,将是从内容走向内容的呈现。
(请研读《小学语文教师》2013.03 中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及其后的两个课例)
3.写作高于阅读,阅读低于写作
一个经常阅读的人不一定经常写作,一个经常写作的人一定经常阅读;一个会阅读的人不一定会写作,一个会写作的人一定会阅读。
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必将迎刃而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可能还没提高。
读书对人的影响大,写作对人的影响更大。读一篇好文章对你的影响大,你写出一篇广受赞誉的好文章,对你的影响更大!读一本好书对你的影响大,你写出一本广受赞誉的好书,对你的影响更大。
“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了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说“写”三年反思能成就名师,而不说“读”三年教育著作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意义上拿起笔来反思的人,一定是一个会阅读的人。写作涵盖阅读。阅读,很大程度上接受别人的“同化”;写作,很大程度上拒绝与别人的“相似”,表达自己的“独特”。你想成为名师,你要有自己的“独特”,而不是被别人“同化”。
广场上有两头牛,一头叫“阅读”,一头叫“写作”,你准备牵哪一根牛鼻绳?我牵“写作”。那不是说阅读不重要。我牵“写作”,学生的阅读量不比你牵“阅读”的少,我手里的学生,学生创下3500万字的班级阅读“吉尼斯纪录”,大半学生的阅读量已突破一千万。牵“阅读”的人,从阅读切入阅读;牵“写作”的人,从写作切入阅读。牵“阅读”的人,把“阅读”聚焦到“阅读”上,看不到自己的脸,会自我陶醉或自我迷失。牵“写作”的人,把“阅读”聚焦到“写作”上,写作就是阅读的镜子,阅读就是写作的镜子。
4,趋势:以“写作”为核心的语文教学
很多发达国家的小学语文课程,都以“表达”为核心。他们看到了,站在“表达”的山头,才能将语文一览无余。
人家小学一年级就让学生写“书”,我们到三年级才让学生写“片段”。美国人认为写作是一种创作,我们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写作叫“习作”。我们总以为,写作文高不可攀,哪能说写就写。以“写作”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以“表达”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以“一生要写一本书”为方向和目标的语文教学,那不是拔高,那只是观念问题。
阅读之于语文,是浇水、施肥;写作才是收获。
很多人喜欢“阅读”,讨厌“写作”,那是他不会写,写不出东西。他施肥、浇水了那么长时间,什么“果子”也没有,自然讨厌。很多人的读书,属“游客”心理,到庄园里去游玩,动手玩一把锄头,那不叫劳动,那叫娱乐。不会写作的读者,他们的阅读大都是娱乐性的,而非劳动性的。
梁启超认为,“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写”的水平,“读”的注意中心就该在“写”的规律和法则上。黎锦熙认为,写作重于阅读,那是不用说的事。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好评多(302+)
- 小说多(214+)
- 值得下载(469+)
- 可以购买(302+)
- 一星好评(424+)
- 赚了(350+)
- 内容齐全(217+)
下载评价
- 网友 利***巧: ( 2025-01-05 10:23:18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焦***山: ( 2025-01-07 05:48:32 )
不错。。。。。
- 网友 常***翠: ( 2024-12-12 05:49:1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谭***然: ( 2024-12-28 15:04:44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24 10:27:59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家***丝: ( 2025-01-03 11:15:15 )
好6666666
- 网友 通***蕊: ( 2024-12-11 23:48:37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权***波: ( 2024-12-29 00:40:4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车***波: ( 2024-12-27 19:19:34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宫***玉: ( 2024-12-23 00:09:24 )
我说完了。
- 网友 蓬***之: ( 2024-12-29 03:27:48 )
好棒good
- 网友 苍***如: ( 2025-01-03 21:19:23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敖***菡: ( 2024-12-26 23:41:11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国***芳: ( 2024-12-29 12:05:56 )
五星好评
- 网友 孙***夏: ( 2025-01-03 18:06:06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游***钰: ( 2024-12-10 20:08:5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孙思邈六字诀( 货号:754642011)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小军鼓培训标准教程 娄润良【正版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征地拆迁法律手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欧美经典儿歌(18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尚书译注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导游基础知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高分阅读:英语阅读理解与完形填空·八年级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聂卫平围棋教程 从2段到3段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文徵明年谱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