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4:57

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精美图片
》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638962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2
  • 页数:322
  • 价格:15.7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4:57

寄语:

《读者》《青年文摘》签约作家丁立梅书写一代才女的落寞传奇。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丁立梅撰写的民国传奇女子林徽因传记,该书勾画了一个世人心中有才又有貌并收获完美爱情与婚姻的女子。带我们细味一代才女的文字缠绵,品读文字深处的落寞传奇。爱情、亲情、友情的种种交集,邂逅、相遇、错过的种种选择,构织了一段如锦般繁华瑰丽却终归于平淡的人生传奇。


书籍目录:

章 尘世里的初相见

尘世里的初相见

童年是一尾活泼的鱼

紫藤花开,轻轻地放着香

第二章 三生三世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三生三世

一路与你同行

风吹过花的心

半生缘

第三章  谁把流年暗换

如烟花,芳华刹那

上好的白瓷上,有了裂痕

谁把流年暗换

第四章 在美的时光,与你相遇

在美的时光,与你相遇

七分鹅黄,三分橘绿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爱像水墨青花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爱是的荣光

第五章 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

君生我亦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

在一穹匀净的澄蓝里

风不定,人初静

逝去与新生

第六章  倾我一生一世念

无限风光“建筑意”

人间有味是清欢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蓑烟雨任平生

等待春暖花开

倾我一生一世念

第七章  一树花开四月天

一曲天籁

红颜、蓝颜

一树花开四月天


作者介绍:

丁立梅,笔名梅子。江苏东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音乐煮文字。出版有作品集《有美一朵,向晚生香》《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花未央,人未老》《让每个日子都看见欢喜》等三十多部。大量文章被选入中考语文阅读题。有文章入选中学课本。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提起江南,总使人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汉乐府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好的季节不是春。哪里的春天,都是群花烂漫,都是一样的花团锦簇。等各地的花潮都退去,满世界只剩下叶的绿,江南的好,便凸现出来,满湖的莲与荷,清纯活泼,千娇百媚。

——游人只合江南老了。

我曾跟人开过玩笑,我说我下辈子一定要生在江南。在六月天微雨的黄昏,穿碎花的旗袍,撑一顶碎花的小伞,走在江南的雨巷里。想想那等摇曳生姿,兀自醉了。如若再逢上一段艳遇,那整个人生就再完美不过了。

这是江南骨子里的媚。

相遇江南,是每个女人的梦。不消说它的粉墙黛瓦。不消说它的小桥雨巷。不消说睡意浅浅的早晨,被卖玉兰花的妇人湿湿的叫卖声唤醒。就说它满湖的莲与荷吧,六月湖上的风,吹着也还清凉。采莲的女子,头扎蓝印花布的头巾,身穿蓝印花布的斜襟衫,莲藕般的胳膊,在莲叶间,鱼样的灵活。她左采右采,整个画面看上去,恰如仙子落凡尘。

这么一说,林徽因委实幸运,她生在江南,生在江南好的六月里。

那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六月。阳光拍打着青碧的西湖水。湖上的莲已长成,有的正含苞,有的已然盛开。面容娇嫩,清澈纯净,犹如小生命。岸边杨柳依依,绿意森森,一派江南的初夏风光。

这是乱世。腐败的清政府统治已日趋式微,行将就木。有识之士开始了救国活动,四处奔走呼号。山雨欲来风满楼。

可这关阳光什么事呢?阳光照旧泼泼洒洒,如银似金,照亮了一个世界。这关花朵什么事呢?荷开了。莲开了。栀子花更是开得不管不顾,整个杭州城密布着它的香,浓烈缠绵,如炒熟的糖栗子。

自然界的法则就是顺其自然,该出太阳时出太阳,该开花时开花。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出生,是无可逆转的事。

六月十日,陆官巷深处的林家老宅里,人影幢幢,笑语喧喧。一个女婴,在众人的期盼中,呱呱坠地。

乱世出佳人。多年后,这个长大后的女婴,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每个婴儿的出生,都是尘世里的初相见。

只是,相见的是温雅纯良,还是愚昧无知;是锦衣玉食,还是苦贫饥寒;是阳光琳琅,还是风雨如晦。这真是没得选择的事。

所以,常有人哀叹生错了人家,哀叹生不逢时逢地。

林徽因哀叹过吗?

六月天的暖阳下,她是一朵清香,是柔嫩的喜悦。尘世迢遥,江湖浪高,暂都与她无关。

这个时候的林家,在杭州城赫赫有名。

林氏一族,本是福建一带的名门望族。到祖父林孝恂时,家道中落,很是清苦了一段时期。后来,林孝恂考中进士,身列翰林之选,与康有为同科,先后在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任地方官,后代理了杭州知府。林氏一族迅速崛起。

林孝恂虽身为晚清官吏,境界却早已超越了同僚们,他饱读诗书,知识渊博,接受西方政法思想,眼界颇为开阔。在对子女的培养上,他大刀阔斧,舍得投资。他在杭州首创开设家塾之风,晚辈中不分男女,一律进家塾接受教育。他既请了国学大师林琴南这样的人到私塾来,给孩子们讲授四书五经,又聘请了新派名流林白水,给孩子们介绍天文地理、境外概况,还招聘了加拿大人华惠德、日本人嵯峨峙到私塾,教习孩子们英文、日文。这使得林家子侄,个个都思想激进,诗书满腹,文采不凡。写下《与妻书》而慷慨赴义的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

祖母游氏,也不是个只识针头线脑锅碗瓢盆的小脚妇人,她容颜端庄,气质高雅,喜典籍,会书法。长子林长民的书法,颇得她真传。而长大后的林徽因,颇得她的遗韵。

这一对睿智的夫妇,开明开化,长子婚后久久不育,他们竟很能沉得住气,耐心地等。这一等,就是八年。八年后,云开日出,终于等来了林徽因。虽是个女娃子,他们一样欢天喜地,心肝宝贝地疼着。

饱读诗书的祖父左掂量,右斟酌,给这个孙女取名

“徽音”。《诗经·大雅·思齐》里有: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短短几句里,分别夸赞了三位不平凡的女性。位是文王的母亲大任,她是多么的雍容端庄。第二位是文王的祖母周姜,她是多么的贤淑美好。了不得的是第三位,她是文王的妻子大姒,享誉于世,为文王生下许多儿子。

老爷子的心思不言自明,他希望他这个宝贝孙女,将来能够像大姒一样,美名远扬。也寄希望于自她之后,他们林家能够子嗣兴旺,门庭发达。

若干年后,这个孙女果然不负他所望,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升起,光华熠熠,风华绝代。只是那个时候,老爷子早已离世多年。这个孙女也不叫

“徽音”了,而改名为“徽因”。原因是一个男作家林微音,与她的名字相撞,常被人混淆。这大概是老爷子磕破脑袋也没想到的事。

林徽因现存早的一张照片,摄于三岁那年。

西窗下,枇杷树前,绿草地上,祖母的雕花藤椅做了摆设。阳光透过树隙,洒下一圈的光,银箔儿似的。小徽因被这圈光裹着,白衫,白裤,加上红色小筒靴。额上的发,被抿上去了,露出她光洁的柔软的额。小小的身子,倚着藤椅,一只手搭在身后的椅座上,一只手搁在前面,露出手腕上的玉镯来。众人在逗她笑,徽儿,笑一个!笑一个!她望着黑乎乎的机器,不知怎么办才好了,神情有点拘谨,小脸蛋圆鼓鼓的,微皱着小眉头,想笑,却憋着。看上去,恰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让人想一抱在怀,好好地亲。

这是她好的童年吧,金枝玉叶,备受恩宠,日子是清清亮亮的一串水晶,剔透晶莹。她展颜一笑,世上所有的花儿便都开了。多年后,林徽因写过一首题为《笑》的诗: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

——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歌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灵

那是笑

——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谁能展露出这样清纯的如同露珠般的笑?只有孩子。写这首诗的时候,林徽因已为人母,女儿梁再冰刚好是她现在的年纪,小小的天真,盛满唇边的酒窝,如柔波似的光阴。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读者》《青年文摘》签约作家丁立梅书写一代才女的落寞传奇。


前言

知道她,还是在念高中时,地摊上逛着,突然撞见一本徐志摩传之类的书。书里印有她的照片,民国美女,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以为她仅仅是个有男人缘的美人,会诌两行诗文,而已。

当我真的走近她,我为自己曾经的浅薄与无知羞愧,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她震疼,几度泪下。乱世出佳人,佳人多磨难,真的应在她身上。仿佛是为了均衡,上苍给了她显赫的家世,绝美的容颜,绝代的才华,却也给了她磨难重重的人生。

她早年留学欧美,饱吸欧伦之风,她的英语说得比母语还流畅,是个既西化又传统的女子。好男人为她趋之若鹜,她却始终坚持初的选择,不离不舍。

她涉猎广泛,文学、建筑、绘画、音乐、历史、服饰、舞台设计,好像没有什么在她面前是壁垒,她总是如履平地,轻松自如地在这些领域里徜徉。

只是,少有人知道,她的风光在人前,付出在背后。诗文里闪现的灵光,无一不是她无数次的推敲得来的。她是个极其勤奋又专心的女子,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浪费。她从温馨的窗内走出,走到风雨琳琅的窗外,和丈夫梁思成一起,挤火车,爬小车,骑驴,步行,抵达那人迹罕至的野外,在那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上,攀上爬下,丈量考察;贫病交加的日子,她枕于病榻,仍手不释卷,通读了汉代史等方面的书籍,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修改、补充和润色,且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五代、宋、辽、金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参加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为保护濒临绝迹的景泰蓝,抱病奔走呼号。

她有过锦衣玉食众星捧月的大好春光,生命中黄金的九年,却遭到巨大浪费,她被打入

“地狱”,辗转流亡。因肺病复发,她常年被困在一张帆布床上,透过小小的窗,望见的一角天空,一直被阴霾笼罩着。牛羊的叫声,从遥远的梦境传过来。偏僻潮湿的李庄,一叶孤舟般的,飘荡在茫茫的风雨中。那些烛影摇红的时光呢?梁家客厅里,好男人围一圈,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沈从文……她梨涡深深,机智敏锐,语锋犀利,谈笑宴宴。好日子短暂得似昙花。长久的病痛,长久的颠沛,她人生好的一页上,写满流亡、悲愤、屈辱、贫困、疾病。所有的才能,如被压抑的种子,无法生根发芽抽枝长叶——这才是让她痛不欲生的。

日子的千锤百打,蚀去她娇好的容颜,憔损了她非凡的才华,她几乎没有好好过一个丰盛的中年,一下子就迈入老年。心中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倒下,古建筑是她神圣的信仰,在她生命的后时光,她还在为保护北京的古城墙,饮泪泣血。

这个叫林徽因的女子,生前的奢望,莫过于能在人间四月天里,好好享几天太平,做她喜欢做的事。她没能等到那一天,郁郁而终。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拂去大半个世纪的风霜烟尘,她的美丽聪慧、侠骨柔肠、摛锦才华,更加倾国倾城,光彩照人。


书籍介绍

著名作家丁立梅撰写的民国传奇女子林徽因传记,该书勾画了一个世人心中有才又有貌并收获完美爱情与婚姻的女子。带我们细味一代才女的文字缠绵,品读文字深处的落寞传奇。爱情、亲情、友情的种种交集,邂逅、相遇、错过的种种选择,构织了一段如锦般繁华瑰丽却终归于平淡的人生传奇。


精彩短评:

  • 作者:紫水晶 发布时间:2023-03-08 22:46:16

    林徽因,风华绝代的奇女子!作者用词造句非常不错,读起来也很优美!也许看看梁再冰、费慰梅的关于梁思成、林徽因的传记更真实一些。

  • 作者:Y7UK2 发布时间:2015-08-28 13:21:02

    卑之无甚高论

  • 作者:瑞洵 发布时间:2018-03-30 09:42:47

    作者的臆想太多,与事实不符,不适合自己。同时版面的安排和美编不好,是自己在同主题下阅读感最差的一本。空有23万字的自嗨。不推荐,写出来是希望大家不用浪费时间。

  • 作者:午夜烟灰缸 发布时间:2017-06-22 17:17:31

    大部分为作者主观的看法,个人觉得并不符合真实的林徽因

  •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22 22:03:59

    https://book.douban.com/works/1083884

  • 作者:省登宇 发布时间:2017-03-08 19:19:38

    林徽因的一生


深度书评:

  • 张卜天:译后记

    作者:我是喵叔 发布时间:2019-12-06 15:46:53

    译后记(张卜天)

    欧几里得(

    Ε?κλε?δης

    ,Euclid,活跃于公元前300年左右)是埃及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城的古希腊数学家,其生活年代介于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和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 of Perga,约前262-约前190)之间。他的主要著作《几何原本》(Στοιχε?α,Elements)[一译《原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数学、自然科学乃至一切人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1482年第一个印刷版本问世一直到19世纪末,《几何原本》一直是主要的数学(尤其是几何学)教科书,印刷了一千多个版本,数量仅次于《圣经》,“欧几里得”也几乎成为“几何学”的同义词。2400年来,它从希腊文先后被译成阿拉伯文、拉丁文和各种现代语言,无数人对它做过研究。

    《几何原本》的原希腊标题中本无与“几何”对应的词,中文的“几何”二字是1607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徐光启(1562-1633)合译出版《几何原本》前六卷时经过认真考量添加的。目前通行的《几何原本》包含十三卷(另外两卷被认为是后人续写的),由若干定义、公设、公理、命题和对命题的数学证明所组成,其数目编号是后来的拉丁文译本所引入的。《几何原本》所涉及的范围超出了我们所理解的几何学,还扩展到比例论、数论和对不可公度量的处理等领域。学者们认为,《几何原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一些早期希腊数学家的著作所作的命题汇编。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几何原本》一直被视为纯粹数学的公理化演绎结构的典范,其逻辑公理化方法和严格的证明仍然是数学的基石。它从几个简单的定义以及几条看起来自明的公理、公设出发,竟然能够推导出大量根本无法直观且不可错的复杂结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数学演绎也因此成为西方思想中最能体现理性的清晰性和确定性的思维方式。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等许多科学家都曾受到《几何原本》的影响,并把他们对《几何原本》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霍布斯、斯宾诺莎、怀特海和罗素等哲学家也都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几何原本》所引入的公理化演绎结构。爱因斯坦回忆说,《几何原本》曾使儿时的他大为震撼,并把《几何原本》称为“那本神圣的几何学小书”。

    《几何原本》在思想史上有双重意义。首先,它把新的严格性标准引入了数学推理,这种逻辑严格性直到19世纪才被超越;其次,它朝着数学的几何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欧几里得之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阿基米德,以及欧几里得之后的丢番图都表明,希腊数学也可以沿着其他方向发展。正是《几何原本》确保了数学应当由几何形式的证明来主导。欧几里得的几何数学观的这种决定性影响反映在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名著——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牛顿的作品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证明的形式写成的,康德则因为相信欧几里得几何的普遍有效性而提出了一种支配其整个知识理论的先验感性论。直到19世纪,欧几里得几何的魔咒才开始被打破,不仅不同的“平行公理”引出了非欧几何理论,而且开始出现一种对“数学的算术化”的渴望。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我们在物理学中看到了一种新毕达哥拉斯主义观点的回归,认为数才是万物的秘密。如今,虽然欧几里得可能不再是唯一的权威,但他仍然是最大的权威之一。

    公元4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西翁(Theon of Alexandria,约335-约405)制作了一个《几何原本》的版本,它被广泛使用,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唯一幸存的原始版本。公元800年左右,《几何原本》在阿拔斯王朝的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766-809)治下被译成阿拉伯文。1120年左右,英格兰自然哲学家巴斯的阿德拉德(Adelard of Bath,约1080-约1152)将《几何原本》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第一个印刷版于1482年问世,它所依据的是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诺瓦拉的坎帕努斯(Campanus of Novara,约1220 – 1296)1260年从阿拉伯文译成的拉丁文本。西翁的希腊文版于1533年被重新发现。最早的英译本The elements of geometrie of the most ancient philosopher Euclide of Megara

    [1]

    于1570年出版,它是英格兰商人亨利·比林斯利(Henry Billingsley,?-1606)从希腊文原文直接翻译的,而不是从广为人知的坎帕努斯拉丁文本转译。最早的汉译本是1607年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出版的,他们所参照的底本是耶稣会数学家克拉维乌斯(Christopher Clavius,1538-1612)的拉丁文评注本《原本十五卷》(Elementorum Libri XV),但只译出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直到1857年,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和李善兰(1811-1882)才共同译出了《几何原本》的后九卷。1808年,法国数学家、教育学家弗朗索瓦·佩拉尔(François Peyrard,1760-1822)在梵蒂冈图书馆发现了一个并非源于西翁的抄本,它所给出的文本要更早。正是根据这个抄本,丹麦语文学家、历史学家海贝格(Johan Ludvig Heiberg,1854–1928)编辑了带有拉丁文评注的权威希腊文版《几何原本》。1908年,英国古典学家、数学史家托马斯·希思爵士(Sir Thomas L. Heath,1861-1940)基于海贝格的希腊文版,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权威的英译本Thirteen Books of Euclid’s Elements,并且附上了大量英文评注,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版。目前市面上流行的Dover版三卷本(1956年)正是这个剑桥第二版的影印。

    希思的英译本虽然距今已逾一个世纪,但仍然是最权威的标准译本。希思深厚的古典学修养和对古希腊数学的精当理解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世所公认,至今也是如此。重要的是,今天尚没有一位研究古希腊数学特别是欧几里得的学者能够更好地重新翻译《几何原本》。一些人觉得希思的语言过时了或者难以理解,便试图将《几何原本》的文本重新改写成更符合现代读者习惯的语言,特别是,没有古代数学史基础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今天的概念,而不是欧几里得所理解和使用的概念来重新表述《几何原本》中的定义、公设或命题,这是不可取的。如果只是想学习一些几何学知识,问题倒还不大,但如果想知道欧几里得究竟是如何思考和呈现其体系的,那么这样做只会加深误解,使我们更加远离希腊人对几何学的看法和做法。

    目前市面上可见的《几何原本》中译本有近十种,但真正付出过严肃认真的学术努力的版本只有兰纪正和朱恩宽翻译的当代汉语版本(1990年在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修订再版,后于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其他译本则大都粗制滥造、无甚价值。兰纪正和朱恩宽译本的底本正是希思的英译本,但并未把其中的大量评注译出。在这些评注中,希思对《几何原本》的源流和版本,每个定义、公理、公设、命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涉及的难以理解的关键术语都做了极为详细的解说,如能将这些内容全部译出,其重大的学术意义自不待言。但不译评注也并非没有好处:首先,希思的版本有三卷、1400多页,《几何原本》的不同卷次分散于三卷之中,非常不方便携带和查阅;其次,要想在希思版中从一条命题移到下一条命题,往往需要翻过若干页的评注,这使人很难找到欧几里得的原文在哪里继续,从而就欧几里得的原有体系形成清晰图像;此外,虽然希思的英译很好,但并非他的所有评注都恰当和正确。这些评注毕竟是在一百多年前做出的,随着学术的发展,其中不少内容已经过时,而且希思在很多地方也不可避免用现代的数学概念来解释欧几里得,从而产生误导。

    兰纪正、朱恩宽版的中译本虽几经打磨,但仍然包含着不少错误。其中一些是难以避免的小错,比如字母的误抄和关键术语未统一,但也有一些错误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原文,这既包括对有些原文句子结构的错误理解,也包括我们前面所说的对几何原本做了过于现代的处理。仅以《几何原本》第一卷的定义1和定义3为例。定义1的原文是:“A point is that which has no part.”兰、朱版译为“点是没有部分的”,但其实应当译为“点是没有部分的东西”。“东西”二字的加与不加,反映了对“点”的本质定义和属性定义之别。欧几里得说的是,一个东西只要没有部分,那就是点。而根据兰、朱版译文,就好像“点”除了“没有部分”这个属性还有别的什么属性似的。定义3的原文是:“The extremities of a line are points.”兰、朱版译为“一线的两端是点”,但其实应当译为“线之端是点”,原文中并没有“两”。欧几里得说的是,“线”只要有“端”,那就是“点”,但并没有说“线”有“两”端,比如圆就是线,但圆并没有端。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译,是因为天然把“线”理解成了现在的“直线段”。类似地,我也没有按照现代数学的理解把欧几里得所说的“直线”(straight line)译成“线段”,把“圆周”(circumference)译成“弧”,甚至没有把“二倍比”(duplicate ratio)、“三倍比”(triplicate ratio)译成“二次比”、“三次比”,因为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我们所说的“比的相乘或相除”被称为“比的相加或相减”,如果把“倍”译成“次”,虽然符合现代的理解,但我们阅读有些古代数学文献时就会一头雾水,事实上,这种误解在科学史上的确导致过严重后果。

    基于以上考虑,我以希思的英译文为底本,不揣冒昧地重新翻译了《几何原本》的正文,并且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不做过分现代的解读。我还把《几何原本》各卷的定义、公设、公理、命题题干的希思英译文附上,以方便读者对照。虽然兰、朱译本仍有不小改进的余地,但如果没有这个译本先前付出的巨大努力,我是不敢接手这项艰巨任务的。我深知,改进一个译本永远比从无到有的翻译容易得多,因此我要向兰纪正、朱恩宽两位先生的开拓性努力致以深深的敬意。我并非研究古希腊数学和欧几里得的专家,对希腊语也只知皮毛,译这部经典名著可谓诚惶诚恐,也倍感荣幸。真诚地期待广大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 【转】贝承熙:《汉书》所谓“兵形势”考——以对《尉缭子》的分析为中心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3-08-14 12:50:11

    摘要:《尉缭子》并不似前人所想那样关注用兵之法,而是以讨论如何建立强大军队为主要目的。因此,《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兵形势”需要被重新考虑,它对“兵形势”的描述并不指如何指挥军队,而是指如何建立一支机动性强大的部队。从这一意义上,以《尉缭子》为代表的“兵形势”家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权谋”家构成了显著的差异。

    作者简介:贝承熙,清华大学历史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

    孙子研究

    .

    2020(02)

    随着银雀山汉简《尉缭子》的出土,国内史学界对《尉缭子》一书愈发重视,对于该书的成书年代、主体思想以及版本流传的分析讨论不可谓不多。但作为唯一一部至今流传的 “兵形势”之书,《尉缭子》为何被归于“兵形势”,而“兵形势”又具体指什么样的兵书,罕有人进行讨论。

    目前为止,只有吴如嵩在《〈尉缭子〉的兵形势特色》一文中作了一点简单的论述,吴如嵩对“兵形势”的认识便是说明如何用兵迅疾无常的兵书。[1]张申沿袭吴如嵩的观点进行了些许扩充,但对“兵形势”的认识与吴如嵩相差不远。[2]《尉缭子》及“兵形势”家所看重的真的是如何用兵迅疾吗?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一定的考察。

    一、《汉志》所见兵家分类">

    一、《汉志》所见兵家分类

    《汉书·艺文志》[3]对兵家之书进行了系统的归类,除了《司马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军礼的内容,被归为礼类之外,兵家之书共被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其中,兵阴阳与兵技巧之书均已失传,但结合《汉志》对此二类的评价以及所列书目,对它们的特点仍可以作出大致的判断。

    《艺文志》云:“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根据《艺文志》的描述,阴阳类大体可以看作阴阳五行学说在军事上的应用。“顺时而发”指的便是调兵遣将应当顺应天时,而对于天时的推定则需要借助对刑德二气、北斗所指方位以及五行生克的推演,阴阳家通过这些推演取得鬼神的帮助,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而《艺文志》所列篇目的名称也可佐证这一认识,如《太一兵法》《天一兵法》提到的“太一”与“天一”,便是阴阳、黄老之流常用的概念,郭店楚简即有《太一生水》一篇,而郑玄《易经》注亦提到“天一生水”的说法。而《别成子望军气》仅从篇名来看,便是一门通过望气赢得军事胜利的学说,亦是试图在用兵时上应天时,得到鬼神的帮助。饶宗颐认为,马王堆出土的《刑德》便可归入兵阴阳类,此说颇有见地。[1]该篇帛书便构建了一种通过刑德二气的不同运行状况预测战争成败的学说,即与《艺文志》所述完全吻合。

    关于兵技巧之书,《艺文志》云:“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则兵技巧主要关注的是从技艺方面寻找战争取胜的条件,武术、机关术均可列入此类。《艺文志》对射箭的技术尤其关注,《逢门射法》《阴通成射法》《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强弩将军王围射法》《护军射师王贺射书》《蒲苴子弋法》所述可能都是射箭的技巧,而《剑道》《手搏》讲述的可能是剑术以及徒手格斗的技巧,此外,《望远连弩射法具》记述了一种连弩的制造方法。

    兵权谋之书的情况要复杂一些,《艺文志》载:“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样的叙述给人一种较综合的兵书就是兵权谋类兵书的感觉。其实,观兵权谋之书,虽然其中也有少部分关于阴阳、技巧的记述,如《孙膑兵法》关于五地之胜、五草之胜、五壤之胜、五地之败、五地之杀的叙述便很有兵阴阳的神秘主义色彩,而《吴子兵法》也有“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的说法,勉强也可归入兵技巧一类,但这些都不是兵权谋之书的重点,此类书籍最为重视的还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的权变阴谋之术。

    然而,当我们澄清了其他几类兵书的性质,回到兵形势类时,遇到了困难。《艺文志》评论兵形势道:“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这大体是在说兵形势之书教导的是如何用兵迅速,通过高明的用兵技巧取得胜利。但是,这与兵权谋的“以奇用兵”似乎发生了重叠。显然,《艺文志》既提到“以奇用兵”,又提到“兼形势”,用兵之法与形势便不应当是同一内容。幸运的是,兵形势类中,《尉缭子》一书得以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材料。

    二、强军之术:《尉缭子》的主体思想">

    二、强军之术:《尉缭子》的主体思想

    可能是受了《艺文志》的影响,以往研究者往往十分重视尉缭子的用兵手段,如徐勇《尉缭子军事思想研究》便费较多笔墨分析了尉缭子的战争决策及用兵之道[1],吴如嵩《〈尉缭子〉的兵形势特色》也认为尉缭子十分关注战前布局及战时决策的作用[2]。但《尉缭子》的重点真的在于用兵之道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通览《尉缭子》一书,就能够很清晰地发现,具体如何用兵从来不是《尉缭子》的重点,《尉缭子》主要关注的其实在于如何通过各种制度手段锻炼出一支不畏艰难、不惧诡计的百胜之师。对此,笔者对《尉缭子》进行了初步的分层,由此梳理《尉缭子》的主体思想。

    首先,《天官》《兵谈》《制谈》三篇确立了《尉缭子》谈论兵事时所需先立下的大原则:立人事,明制度。《天官》主要确立了不谈阴阳、但言人事的用兵原则;《兵谈》确立了建立军队的基本条件,即国家富饶、将军有其明见;《制谈》强调了建立军队的制度前提,好的制度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

    随后,《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五篇确立了用兵的原则。但是,这种原则不同于兵权谋家之书所重的诡计之术,其重点在于大的战略计划和战前准备上,它们看重的并不是如何在战争时以奇谋取胜,而是如何加强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如《战威》就从制度、将帅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提升士气。《攻权》《守权》的“权”字很容易使人将这两章误解为权谋之术,但《攻权》明确地提出“非全胜者无权名”,则此处之“权”显然是指权柄、权威,此二篇的主旨便在于如何在战斗中夺取主动权。《十二陵》也同样没有提及战争中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战术,它主要讲述了将帅所需以及所忌的几种心态。《武议》则是过渡章,它的前半部分仍在论述战争时应当恪守何种原则,后半部分则转向军事对经济条件的依赖。

    由此,《尉缭子》在确立了几大原则后,便顺势转向说明如何确立优秀军队所需要的经济与政治基础。《将理》《原官》《治本》三篇便从决狱、任官及治田三方面讲述治国之术。古代将领往往兼及决狱之事,《将理》便在强调决狱公正的重要性,《原官》则说明了好的官员所需的品质,《治本》则言治理农事的重要性。

    而在确定了几大原则、几大基础之后,《尉缭子》便接着论述起了战争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于是接着写下了《战权》一篇。《战权》同之前的《攻权》《守权》一样,讲述的不是权谋,而是论述取得作战主动权的重要性。因为,在塑造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百战之师后,在《尉缭子》看来,所差的便仅是“故兵贵先”四字了。

    最后,《尉缭子》列出了治军时所需采取的具体制度。《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兵令》,其实所述都是治军的各类具体法令。在施行了这些制度后,《尉缭子》便认为能够塑造出一支百战百胜的强大军队了。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具体用兵从来不是《尉缭子》关注的重点。相反,制度、用人反而是它所一再具体强调的,而强调此二者的目的便在于塑造出一支常胜之师。因此,《尉缭子》贯穿全书的最大线索,显然并不似早期研究者所想那样在于如何用兵,而是在于如何治军。当我们将《尉缭子》与《孙子兵法》略作对比,这一点将会被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权谋与形势:基于《尉缭子》与《孙子兵法》的对比">

    三、权谋与形势:基于《尉缭子》与《孙子兵法》的对比

    《尉缭子》很有可能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如《将理》中所引《兵法》:“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便应当出自《孙子兵法》中的“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一句。但是,不论是从具体词句分析,还是从大章大旨来看,《尉缭子》与《孙子》都有着迥异的气质:《孙子兵法》更重视奇诡之术,而《尉缭子》则最重强军之术。

    仍以“日费千金”句为例,《尉缭子》与《孙子兵法》对此句的运用全然不同。《尉缭子》在《将理》篇引用此句,旨在说明连坐制度对经济的伤害极大,因而对耗资巨大的军事活动非常不利;《孙子兵法》应用此句,最终却是要说明“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道理,《孙子》是要借军队耗资巨大这一事实,论证用兵者应当善于用计获取敌国的粮食。《尉缭子》的论述皆围绕“凡兵,制必先定”一句,以强军的制度基础作为第一要义;而《孙子兵法》则坚持“兵者,诡道也”的认识,处处想着通过奇谋来在战争中获取最大利益。

    当我们得出了这一结论后,再看“兵形势”的定义,我们便能得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认识。关于“形”“势”二字,《孙子兵法》的《形篇》与《势篇》给出了相关论述。《孙子》曰:“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则“形”所指的是军队力量的强弱,而“势”则是军队的有利情势。尉缭子则两存之,欲要建立一支士不畏死、将军不败的常胜之师。

    需要注意的是,《孙子兵法》对“形势”更多是进行利用,而非培养。曹操对《形篇》的题解即曰:“两敌相察情也。”此篇着重讲的便是如何根据观察敌我两方军事力量的不同进行谋划;而《势篇》的题解则曰:“用兵任势也。”此篇说的是如何根据两方的势头、战争的情势确立计谋。相比之下,《尉缭子》对这些“形势”的运用没有丝毫的关注,它关注的是军队的力量、有利形势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尉缭子》似乎表明,只要拥有一支硬实力强大的军队,其他问题均不必多虑。

    如此,我们便可看出《孙子兵法》与《尉缭子》对待战争的两种不同态度:《孙子兵法》更加重视军队的“软实力”,讲究将领如何在战争中随机应变;而《尉缭子》则看重军队的“硬实力”,它要求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建立一支不畏诡计的常胜军队。

    回过头来,《汉书·艺文志》对“兵形势”的解释难道错了吗?《艺文志》曰:“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这几句所说的看似是要在战争中随机应变,如果这样理解,显然便离《尉缭子》的主旨相去甚远了。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句话理解为:通过兵形势之法训练出的百战之师拥有极强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而这支军队往往能够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克制敌人,百战百胜,那么《艺文志》的解释之于《尉缭子》便无大过了。

    结论">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尉缭子》是讲述强军之术的著作,而《艺文志》所谓“兵形势”家也多半是讲述如何建立一支机动性强大的军队的兵家著作。从这一方面来说,《尉缭子》以及它所属的“兵形势”家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权谋”家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不过,由于目前传世的“兵形势”家文献仅有《尉缭子》一书,这一论点固然可能存在证据不够充足的问题,但是,在新材料发现以前,这种对“兵形势”的理解至少最接近于现存的《尉缭子》一书的总体气质,因而是可以暂持的一种解释了。

    注释">

    注释

    1吴如嵩:《〈尉缭子〉的兵形势特色》,《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张申:《〈尉缭子〉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

    3由于《艺文志》引用了大量《辑略》的材料,无法确定它的作者究竟是班固还是刘歆。因此,本文中凡引用《艺文志》的观点都不会提及它的作者。

    4饶宗颐:《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江汉考古》1993年第1期。

    5徐勇:《尉缭子军事思想研究》,《孙子研究》2017年第3期。

    6吴如嵩:《〈尉缭子〉的兵形势特色》,《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体验好(336+)
  • 值得购买(138+)
  • 五星好评(265+)
  • 赚了(205+)
  • 无广告(304+)
  • 推荐购买(586+)
  • 无颠倒(326+)
  • 全格式(64+)
  • 图书多(234+)
  • 体验差(616+)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凡: ( 2024-12-31 19:35:1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扈***洁: ( 2024-12-10 21:56:23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戈***玉: ( 2024-12-10 14:57:25 )

    特别棒

  • 网友 家***丝: ( 2024-12-22 08:49:36 )

    好6666666

  • 网友 居***南: ( 2025-01-01 02:08:01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益***琴: ( 2025-01-08 00:31:38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芮***枫: ( 2024-12-10 14:02:09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寿***芳: ( 2024-12-21 07:32:57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寇***音: ( 2024-12-20 04:34:3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晏***媛: ( 2024-12-11 12:19:33 )

    够人性化!

  • 网友 冯***丽: ( 2024-12-30 04:36:21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仰***兰: ( 2024-12-23 11:43:05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苍***如: ( 2024-12-12 07:13:12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