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拯救世界的虫子》 本书从孩子的角度讲科学,介绍了一些常见昆虫的生存环境、形状、特性和对人类、自然的重要性。知识点丰富,且与生态观勾连,唤起孩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们会对周围的昆虫有更加具体和科学的认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孩子们会知道美丽的蝴蝶与飞蛾、智慧的甲虫、昆虫医生……除此之外,书中设有特别章节,引导和鼓励孩子为保护昆虫和自然做出行动,启发孩子的思维,增强亲子互动性。插画精美,插画由获得“马赛童书奖”“冰心童书奖”“中国书业年度图书”等奖项的杰出插画师瞿澜绘制,让孩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拯救世界的植物》 本书从孩子的角度讲科学,介绍了一些常见植物的生存环境、形状、特性和对人类、自然的重要性。知识点丰富,且与生态观勾连,唤起孩子尊重植物、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们会对周围的植物和自然有更加具体和科学的认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孩子们会知道植物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有些树就像存满水的大水桶、有些花可以治疗癌症……除此之外,书中设有特别章节,引导和鼓励孩子为保护植物和自然做出行动,启发孩子的思维,增强亲子互动性。插画精美,插画由获得“马赛童书奖”“冰心童书奖”“中国书业年度图书”等奖项的杰出插画师瞿澜绘制,让孩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拯救世界的虫子》 本书从孩子的角度讲科学,介绍了一些常见昆虫的生存环境、形状、特性和对人类、自然的重要性。知识点丰富,且与生态观勾连,唤起孩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们会对周围的昆虫有更加具体和科学的认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孩子们会知道美丽的蝴蝶与飞蛾、智慧的甲虫、昆虫医生……除此之外,书中设有特别章节,引导和鼓励孩子为保护昆虫和自然做出行动,启发孩子的思维,增强亲子互动性。插画精美,插画由获得“马赛童书奖”“冰心童书奖”“中国书业年度图书”等奖项的杰出插画师瞿澜绘制,让孩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拯救世界的植物》 本书从孩子的角度讲科学,介绍了一些常见植物的生存环境、形状、特性和对人类、自然的重要性。知识点丰富,且与生态观勾连,唤起孩子尊重植物、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们会对周围的植物和自然有更加具体和科学的认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孩子们会知道植物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有些树就像存满水的大水桶、有些花可以治疗癌症……除此之外,书中设有特别章节,引导和鼓励孩子为保护植物和自然做出行动,启发孩子的思维,增强亲子互动性。插画精美,插画由获得“马赛童书奖”“冰心童书奖”“中国书业年度图书”等奖项的杰出插画师瞿澜绘制,让孩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精彩短评:
作者:幻想症患者 发布时间:2023-07-04 18:29:07
又看了一本没有评分的书,内容比电视剧复杂太多,但又少了些轻松愉快
作者:imalison 发布时间:2023-02-20 17:13:35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者:kidtomohome 发布时间:2017-10-03 13:18:44
经典
作者:透夜星澜 发布时间:2019-12-14 18:46:28
并没有特别针对孩子的重新编辑,跟其他版本的《说文解字》相比没什么特别优势
作者:萱萱 发布时间:2021-04-06 17:50:19
很不错的书
作者:撼树的蚍蜉 发布时间:2013-04-20 09:57:35
读过一点。
深度书评:
那些被命运肆意砍伐的沉落者
作者:赵松 发布时间:2024-04-06 22:49:19
那些被命运肆意砍伐的沉落者
评伯恩哈德的《伐木》和《沉落者》
赵松
1984年8月2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警察们突然闯入各家书店,查抄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新书《伐木》——当时此书还未正式上市,出现在书店里的只是样品。警方执行的是法院的查抄令,因为有人以《伐木》涉嫌人身攻击和诽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那个人就是伯恩哈德青年时代曾过从甚密的好友——作曲家兰佩斯贝格,其实当时他还没看到《伐木》。二十天前,苏尔坎普出版社将《伐木》的样书寄给了媒体,一位报社编辑在小说主要人物奥尔斯贝格尔身上看出了兰佩斯贝格的影子,就跟后者介绍了书的内容,而兰佩斯贝格之所以没看《伐木》就愤然起诉,其实是紧张导致的过度反应——他怕那段涉及其性取向的隐私曝光会令他声名扫地。然而,《伐木》的情节大体是虚构的,他既不敢以奥尔斯贝格尔喜欢搞同性青年那段为证据,又找不到别的真凭实据,最后只能跟伯恩哈德庭外和解。这场风波当然促成了《伐木》的热销,但那位著名作曲家的龌龊行径还是给伯恩哈德的内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对于备受德语文坛瞩目的伯恩哈德来说,因作品惹上官司这并非初次——1976年他就曾因自传作品《原因》被萨尔茨堡神父魏森瑙尔以玷污名誉为由告上法庭。而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他不仅以其非凡的创造力不断赢得重要奖项,成为公认的最重要的当代德语作家之一,还以其桀骜不驯的个性和无所顾忌的批判精神不断刺痛奥地利社会的神经,成为著名的“是非作家”。
例如,1968年他在国家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严厉抨击奥地利政府和民众引发了轩然大波;1972年他退出了天主教会;1978年他撰文批判奥地利政府和议会;1979年他因不满联邦德国总统被德国语言文学科学院接纳而退出该科学院,同年还点名抨击了奥地利总理。因此《伐木》的风波,在媒体和公众看来不过是这位“是非作家”的又一次是非而已。只是他们不会想到,等到1988年,他们将会被这位“是非作家”以揭批奥地利人欢迎纳粹为题材的戏剧《英雄广场》彻底激怒,而他们将强烈抗议并要求政府取消伯恩哈德国籍并驱逐出境。当然,那一次,伯恩哈德也将耗尽最后的生命能量,而他的反击也将达到极致——在遗嘱中,他规定其所有作品、文献资料在版权期内不得在奥地利出版、上演、改编。
其实,《伐木》的尖锐与激烈,在上一年出版的《沉落者》里就已有所展露——伯恩哈德对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和母校莫扎特音乐学院的腐朽僵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只不过,由于《沉落者》的基调是沉郁的,这种抨击还是有所克制的;但《伐木》的基调是愤怒的,其批判锋芒也就必然指向了整个维也纳文化圈。另外,伯恩哈德在这两部晚期重要作品里,还将其卓越而又独特的反叙事小说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两首反叙事的变奏曲
从1975年到1988年,是伯恩哈德创作力最为旺盛的巅峰期。他共计创作了九部小说、十四部戏剧,以及历时七年出版的“自传五部曲”(《原因》《地下室》《呼吸》《寒冻》《一个孩子》)。而《沉落者》和《伐木》则是这一巅峰期诞生的双子星座。
它们有着内在关联性和同构性。除了坚持采用第一人称之外,具体到两个叙事者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刚过五十岁,孤身一人,旅居国外;都憎恨维也纳和萨尔茨堡,厌恶奥地利社会,厌恶很多人,也厌恶自己;都喜欢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都因老友的上吊自杀而去参加葬礼并就此展开其思考与追忆。另外,这两部小说里还都出现了伐木的意象。而伯恩哈德在这两部小说里都采取了其标志性的从头到尾不分段的形式和涡流式叙事。
这种叙事方式的主要特征,首先是非线性,没有完整的叙事线索,情节如何出现取决于叙事者在不同心理状态下的意识变化,并着意于将承担叙事功能的观察、对话、转述、思考、联想、意识杂糅合一,进而生成一个个交相荡动的叙事涡流。其次是空间与行为元素的反复出现,例如在《伐木》里,“我坐在带头套的沙发椅上想”这句话出现了193次,其频率跟叙事者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情绪波动明显时,就会频繁出现,情绪平和时,出现的就少。它就像个意味暧昧的道具,不断暗示着“我”的强迫症式的在场状态。而在《沉落者》里,“我在走进旅馆时想”这句话也出现了很多次,它起到的主要是某种停顿或延宕效果。
这种手法跟伯恩哈德有着极高的音乐素养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在用文字谱写着由很多回旋曲构成的不分部交响乐,追求的是那种回旋不绝、绵延不断的效果。这种方式在他那里是一以贯之的,不只体现在小说、戏剧、散文作品里,还体现在演讲、口头表述里,像他的那些获奖演说读起来就很像是某部小说里的人物独白;甚至在那部纪录片《三天》里,他坐在长椅上讲述其人生经历、写作理念和思考时的语言方式和状态,跟他的文学作品也是一致的。
在本质上,这种写作方式是反叙事的。在伯恩哈德看来,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裂变,传统叙事早已失效,只有准确把握人物情绪、思维、情感和意识层面的那些瞬息万变的状态,才能以类似于散点透视的非线性呈现方式打破传统叙事思维和模式,让小说抵达真正强烈而又丰富的真实。对此他在纪录片《三天》里有过清晰的表述:“我是一个破坏故事的人,我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摧毁者。当我写作时,如果我感觉到什么地方一个故事正在形成,或者我仅仅隐约发现,在构成散文的大量材料后面,一个故事的雏形正在出现,我会立刻将这些蛛丝马迹彻底摧毁。就是在结构句子的时候也是如此,我甚至很有兴趣地在一个句子以可能的形式出现之前,就将它消灭掉。”
尽管形式手法相近,但在具体呈现中《沉落者》和《伐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种差异源自伯恩哈德基于人物不同精神状态的精准把握在手法上所做出的变化。在《沉落者》中,基于“我”那消极颓唐的精神状态,他采取了舒缓的叙事节奏和微冷的调子,使得小说在呈现钢琴天才古尔德的成功之死与另一个钢琴天才韦特海默的失败之死的微妙复杂关系的过程中,释放出异乎寻常的震撼力。而在《伐木》里,“我”始终处在情绪波动中,伯恩哈德就采取了偏快的节奏和充满火药味的调子,以便让“我”的愤怒之火和怨恨之烟不断弥漫在字里行间。表面上看,《沉落者》像低沉回旋的安魂曲,而《伐木》则像是激愤的重金属摇滚乐,但仔细对照二者之后就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更像是彼此的变奏曲,有着深层的互文关系。
死亡所驱动的思考与批判
《沉落者》和《伐木》的核心驱动力,来自自杀问题。自杀事件在伯恩哈德的作品里的高频出现,跟他有过太多的自杀记忆有关。在自传作品《原因》里,他除谈及故乡萨尔茨堡是欧洲自杀率最高的城市,还深入描述了年少时自己如何被自杀想法所困扰,如何以专注练琴对抗自杀念头。此外他的父亲是自杀的,他外公的兄弟是自杀的,还有些朋友以及认识的人也是自杀的。他觉得“自杀与自杀想法总是最具学术性的话题,但充满欺骗性的社会无法理解这一点。”
他甚至认为,“每个人都暗自怀着自杀想法,这一想法是唯一长期持续的……而我们之中会一再出现一个真正的自杀者。”他尤其强调,“自杀者是无罪的,罪责在于环境……这一环境压抑着这些人,驱使并逼迫他们走上了自杀之路。”这个环境,也就是由庸俗冷漠的政府、虚伪堕落的文化圈和愚昧无知的民众构成的奥地利社会。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正的艺术是没有空间和未来的。
在《沉落者》和《伐木》里,围绕两个自杀事件,伯恩哈德对奥地利社会环境的抨击和批判是从宏观到微观递进式的。比如在《沉落者》里,在谈及音乐名城萨尔茨堡时,他这样写道:“从根本上说,这座城市是人们所能设想到的最敌视艺术和精神的城市,恰似狭隘的、闭塞的山窝窝,这里的人愚蠢,这里的墙冰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一切都将变得愚钝和麻木,无一例外。”他还否定了莫扎特音乐学院和维也纳艺术学院的音乐教育,“我们得忍受怎样的老师啊,那些蹩脚的老师只会对我们的头脑施暴。他们都是艺术的驱逐者、精神的杀戮者、大学生的谋害者。”而“我”和古尔德的共识是:“绝大多数的钢琴演奏家,即便已经非常著名,对他们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其实一窍不通。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如此……绝大多数的艺术家并不知道他们的艺术是怎么回事……即使那些最著名的大家,也概莫能外。”
在《伐木》中,这种批判则来得更为具体猛烈。在那场号称“货真价实的艺术家晚宴”上,面对维也纳文化圈的老友熟人们,“我”认为所有这些人的天分与才华都“被维也纳摧残和消灭了”。这些“滞留在维也纳的人,他们几乎窒息在小市民的平庸和沾沾自喜中……是从事所谓艺术的行尸走肉,清一色的失败者……他们是活着的尸体”。而被称为“作曲家韦伯恩的继承者之一”的奥尔斯贝格尔及夫人不但把晚宴安排在乔安娜葬礼当天,还在跟“我”相遇并谈及乔安娜自杀一事之后说起他们把书店里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书都买了这等附庸风雅的事,冷漠得令人发指。
奥尔斯贝格尔夫妇“脑子里想的全是社会交际,舍此,他们无法生存,总是追求更好的社交圈……在他们的内心,对社交的近乎疯狂的痴迷和幻想,其实也是为了利用一切机会,不顾一切地开足马力吹嘘他们自己。”可是,这位奥尔斯贝格尔先生在酒醉后竟然也是个尖锐的批判者,他痛斥那位自诩比伍尔夫写得好的作家珍妮“公然巴结讨好国家机器……肆无忌惮地一夜之间丢弃个性,将自己心中的文学杀死,全力以赴地追求一种卑鄙无耻掠夺国家钱财的生存方式……为了几个可笑的奖项,为了得到养老金的许诺,她们彻底背叛了文学艺术,在国家及那帮文化恶棍官员面前厚颜无耻、卑躬屈膝。”而“所有奥地利搞艺术的人只要如人们常说的上了点儿年纪,都在走这样的道路……他们的艺术活动并非别的什么,而是与国家沆瀣一气,这是事实。”
而“我”则不只抨击别人,还严厉地批判自己,认为自己跟奥尔斯贝格尔夫妇“同样的肆无忌惮,同样的阴险,同样的不人道。”因此“我对自己的拆解、剖析得更厉害,从来不手软,不放过任何机会,把自己彻底拆卸……直至分崩离析,与对待他们一样地不留情面,一样地卑劣……”他甚至还有意说出声来,“你的生活是伪装的,不是真实的,只是表演给人看的一种存在,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涉及你的一切,你现在的一切,都总是一种蒙骗,不是实际的、真实的存在。”这话当然也是在说现场的所有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沉落者》和《伐木》不只是关于自杀问题的沉思录,还是关于生者的灵魂拷问书。
天才们的毁坏冲动
“我们的沉落者是一个狂热的人,他的自怜几乎不断地伤及他的性命”。在《沉落者》里,钢琴天才古尔德曾这样评论内心脆弱的韦特海默。而他跟韦特海默相反,在各方面都高度的自信、我行我素,任何干扰都会被他毫不犹豫地清除掉,哪怕只是窗前的一棵白蜡树——为此他曾如是说道:“我们常常砍伐这样一颗白蜡树,在精神领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砍伐……什么妨碍我们就要把它除掉,即使是一棵白蜡树。我们不要事先问来问去,是否可以这样做,这只会削弱我们,对我们是极其有害的,可能最终将我们毁掉……”
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独裁者。他狂热地追求钢琴艺术的极致,甚至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变成一架施坦威钢琴。而伯恩哈德之所以让他在事业巅峰期脑溢血死在钢琴上,其实即是要借“我”之视角暗示正是古尔德的完美之死启动了韦特海默走上末路的程序,也是在暗示正是“极端钢琴主义”导致了古尔德的猝死,在本质上跟自毁无异,而在这个过程中,天才的创造力跟毁坏力之间界限消失了。
古尔德不会知道,自己信手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瞬间击碎了两位朋友的钢琴大师梦想和人生。“我”转向了哲学领域,其实不过是浑浑噩噩地活着而已;韦特海默转向精神科学,其实只是自暴自弃,还像个独裁者那样冷酷地操控妹妹的生活。他还热衷于刺激“我”,反复说“我”肯定会自杀。而“我”对韦特海默则充满厌恶,不但在韦特海默的钢琴梦想有死灰复燃迹象时执意带他去美国见古尔德,导致他那残存的愿望彻底破灭,还在他濒临绝望顶点时的邀约不理不睬,这很可能就是促成其在远嫁瑞士的妹妹家附近上吊自杀的最后一击。其实,当“我”将古尔德之死描述为狂热追求上升的结果,而将韦特海默之死描述为狂热于沉落自毁时,在不经意间也呈现了苟活世上并茫然漂泊异国的“我”那更为深重的悲剧性——其实他才是更彻底的沉落者,而这沉落的过程将异常缓慢地持续到其生命的终点。
在《伐木》里,无论是作曲家奥尔斯贝格尔、作家珍妮、著名的城堡剧院演员,还是在绝望颓废中上吊自杀的乔安娜,其实都曾有着非凡的天赋。摧毁他们的精神与艺术理想的,不只是社会环境,还有他们自身的贪欲与虚荣。奥尔斯贝格尔堕落成既贪恋名利又愤世嫉俗的酗酒者;背叛文学理想的珍妮则堕落成政府权力资源的附庸;城堡剧院演员则在傲慢的自命不凡和牢骚满腹的状态里日益平庸。用“我”的话来说,这些“绝对很有禀赋的艺术人变成了一个肆无忌惮的小市民,一个十足的伪君子”,最终“完全陷入小市民那种精神粪坑里”。
唯一没有受到“我”的毒舌批判的,就是极具戏剧和舞蹈天赋的乔安娜,因为“我”对她怀有深沉的爱。乔安娜将艺术家丈夫弗里茨当作自己的“作品”,全力将其推到事业的顶峰,结果他带着她的闺蜜逃去了墨西哥,而她则在精神崩溃中不断沉落,最后以上吊自杀完成了自我摧毁。在“我”的追忆中,乔安娜是个喜欢做梦、讲梦、研究梦和迷恋童话的人。而在“我”那悲伤的眼中,“一个只把梦和童话作为自己生活内容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法生活下去,也不可以生活下去。……她本人就是一个童话人物,我想,很可能她活着时就相信自己是一个童话人物。”假如我们为《伐木》找个主题,或许就是堕落的社会如何毁掉一个童话般的灵魂。
如果我们把伯恩哈德全部作品视为一部漫长的乐曲,那么《沉落者》和《伐木》无疑就是其中最为沉郁、最为激越的两个乐章。在当代世界作家里,极少有像伯恩哈德这样以极具先锋性的反叙事小说和毫不妥协的严肃态度,深刻入骨地批判自己的国家、社会、文化圈和民众。1989年伯恩哈德去世后,他在德语文学的地位仍在上升,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当代奥地利文学的”、“我们这个时代德语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和“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作家”。在所有的赞誉中,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奥地利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那句:“他是标杆,其他的都是‘其他’。”
2024年3月19日于上海
——————————————————————
刊于2024年3月22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品石与独立精神
作者:Lillian 发布时间:2020-02-17 10:45:34
2019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地质实验室里,一块古岩石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追溯地球早期历史的线索,创造生命奇迹的氧气被发现始于二十五亿年前地球古老的浅海地带。岩石不语,自在显现着一部宇宙的生命史,供后人阅读。
对石的礼赞也曾经是宗教中普遍而又古老的习俗。早期伊斯兰信仰对石头的崇敬,构筑了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魂,神学家克莱曼特(Clement of Alexandria)一语点中——“阿拉伯人是崇敬石头的”。在旧约中,虔诚的基督徒们也坚信,岩石将会为上帝歌唱赞礼。岩石自然,令世人崇拜,因为神性本无华。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石头的喜爱。褪去科学的理性和宗教的神圣,中国文化中的“品石”又是独特的,它是对中国哲学本质的一种艺术性表达。
清 董其昌 『聚賢聽琴圖』琴人身后立有一拳顽石
那么石是何以在中国,成为供人赏玩的艺术品的呢?
在流动的时间之河里,石作为艺术品的历史,不仅讲述着不同时代品石者对石之“美”的解读,还展现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朱良志先生在书中对此进行了澄明人心的书写,用幽雅诗意的语言,讲述了怪石、假山和盆景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是如何建造人们心灵的梦境,人们又是如何在其中进行“生命的体验”的。
石之美
作者在书中提到,古人品石,或将其概括为瘦、漏、透、皱,或以清、丑、顽、拙评之,或谓之苍、雄、秀、深,等等。一拳顽石,又丑又怪,如何谈论它的美?
清 “清壁丹崖”太湖石
中国哲学中的美丑观念与西方相比很不同。在古老的雅典,柏拉图将艺术视作对表象世界的模仿,开启了西方艺术追求视觉满足和形式美的传统。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The Valpincon Bather, 1808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之相比,中国人对美的感悟显得神秘且含蓄。而品石的传统,正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美”进行的一次生动的叙述。
石之怪:质疑正常
古人对“怪”之美的表达,在中国艺术中并不少见,对顽石的崇拜算是一个。
石头源于大自然,无奇不有。所以,顽石也常被称作怪石。明人《小窗幽记》卷六“景”之篇中有记载:“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 怪石嶙峋,非平常蹊径,出人意表,却承载了古人理想之景中的点睛之意。
在唐代就兴起了好怪石的风气。白居易曾痴迷太湖石,为其作诗曰:“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当他从朋友那里得到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兴起而吟诗:“奇应潜鬼怪,灵合蓄云雷。”是说石的奇特令鬼神都觉得惭愧。
宋代文人也爱石,以“怪”为品鉴石头的头等标准。宋徽宗曾筑艮岳,收集天下奇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祥龙石图》,被认为是徽宗的真笔,描绘的即是形态怪异的太湖石。
『祥龙石图』
岁月更迭,顽石不老。不少名石流传至今,今北京北海琼岛上的湖石和中山公园内的青莲朵,据说就出自艮岳。
青莲朵
“一拳顽石,混沌一团”,人们赏玩怪石,反映出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态度。
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时候,这就有丑了;都知道善的事情是善的时候,就有了不善。美和丑、善和恶都是相对而言的,人们说这个东西是美的,就有个丑的概念作比较。没有美,便没有丑。
清 八大山人 鸟
明 陈洪绶 『阮修沽酒图』
作者认为这其中包含质疑所谓正常理性的重要思想。
人为世界分出高下美丑,是在做判断、立标准,是在以人的理性来确定世界的意义,这样一个“意义世界”的真实性是有待讨论的。
品石者对怪石的欣赏,不是猎奇,也不是西方当代艺术中对“丑”的肯定,而是欣赏一种脱离常规、超越秩序、颠覆理性禁锢,追求生命真实性的态度。作者提出,怪与正常相对,如果我们将那些不规则、超出我们审美习惯的东西说成是怪。那么我们称之为正常的东西难道是真正的正常吗?
正常的秩序难道就是不可怀疑的标准?
明 陈洪绶 『归去来兮』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以“理性”的名义对良知征服的惨痛例子很多。我们不容忍有特别思虑、不规则、有异端成分的东西。我们设立标准,便与众人为伍,在认同感中求得满足,尽管这种满足感形同幻影,转瞬即逝。
中国人对“怪”之美的欣赏,就是试图在日常生活里,从供于案头的一拳怪石中,去寻找那被理性世界所蒙蔽的生命之真性。
石之顽:回归疏野
中国人欣赏石的品性中,“顽”是突出的特征。
本名为《石头记》的《红楼梦》,就由一块顽石写起。当初女娲炼石补天,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于人间。宝玉这块无忧无虑的石头,自此便落得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下场。经历一场红尘的雕琢,一段痛苦的人间历程,他依旧顽性不改。
品石者为顽石而倾心,就是因为这份不被驯服的“野性”。顽,即疏野,倔强,不屈服,不披文明外衣,是一个与“文”相对的概念。“文”又做“纹”,即纹身,纹理,形式,代表了人工之物。
明 陈洪绶 『婴戏图』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授揖而立,舐笔和墨。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舌。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这位画家不守规矩,不循礼数,傲慢,粗野,无所畏惧。庄子认为他是“真画家”,就因为他的自由之性。
朱先生在书中说的好,他写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样的画家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社会中充满了太多的血腥,不要说在朝廷上撒野,就是稍有言辞上的不慎,可能都会掉脑袋。但这个故事却在艺术界流传着,人们欣赏他那种睥睨一切的意气,那种不为一切威势撼动的情怀,欣赏那空无一事的心性。
在中国绘画史上,陈洪绶和八大山人都以善画怪石而著称。画家们画顽石,并不是因为视觉上的美感,而是在于石的不被雕琢、疏野自由的特质适于表现画家的心灵之境。
清 八大山人 『玲珑石』
明 陈洪绶 『蕉林酌酒图』
石是源于荒野的艺术,自在显现着它的真实。而人,在理性的阴影下,是被驯化,被雕琢的。人虽在品石,实际上则是在表达回归疏野,解构理性的渴望。
石之瘦:推宗独立
瘦,是中国审美趣尚中微妙的内涵之一,尤其在文人艺术中。
朱良志先生在书中写,瘦,不是外在形式的偏好,它是士人独立人格的象征,瘦标示的是离俗、清逸和超远之情。瘦与肥相对,肥易落色相,流于俗腻,易生媚态,而瘦是耿耿独立,是幽淡的,平宁的。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明 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之缥香』
苏州留园曾以瘦石闻名,号称天下第一石的“瑞云峰”为园中之宝,今立于苏州第十中学园内。流传至今的《寒碧庄十二峰》长卷,就是对留园中诸石的图像介绍。画中顽石清瘦独立,孤迥特出,虽姿态各异,却表现相似的自由之魂。如独立清瘦的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
清 王学浩 『寒碧庄十二峰』(局部)
清代 太湖石
这让我联想到贾科梅蒂创造的那些人物雕像,乌黑、细瘦、干枯且孤立。他枯槁的雕塑风格脱离常规,通过被严重压缩的人物躯干,以及表面粗砺的风化感创造出人物孑然孤寂的形象。热内在《贾科梅蒂的画室》中写道:“他的作品富有隐秘的主宰力量、深刻的不可交流性,有一种对无懈可击的独特性的朦胧的认识。”
贾科梅蒂作品
贾科梅蒂作品
“如果我只是我所是,我就坚不可摧。是我所是,并毫无保留,我的孤独认出您的孤独。”这句来自贾科梅蒂“火柴人”的自白,也道出了瘦石者的精神。
这瘦而孤的境界,直面生命的真相,也照亮了人的精神渴求。
石之境:赏石于风尘之外
中国艺术是重视境界的艺术,对“境”的理解于品位中国艺术之美至关重要。
王维有诗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无人的空山,明月孤照大地,落花无声,花香留痕,山鸟追逐月光的脚步,嬉戏于谷底溪间。中国艺术对境界的创造是含蓄且温和的,意在呈现,在“着其想”,不执著于用理性去求得一个解释。
清 汪士慎 『秋声图』
朱良志先生在《中国艺术论十讲》中,写道: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空谷幽兰,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没有人的干涉。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若浓,沁人心脾。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也不因为它处在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韵。正相反,中国艺术观念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
在遥远的东欧,匈牙利诗人裴多菲(Petofi Sandor)也曾对中国诗评述,他说,中国诗在于引起印象。
宋 赵佶 『梅花绣眼图页』
这“玩味的空间”和“引起的印象”就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核心。
清人梁九图在《谈石》中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花意者我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却不在此赏识,当在风尘外也。”
赏石于“风尘外也”,就是说品石者赏石,不是对物的痴迷,而是对境的寻找。朱良志先生在书中写,赏石,不是赏出奢侈、名贵,而是赏出一片自由愉悦的心境来。奢华的赏石品位,念念在求天下名贵之石,就像今天一些酷爱奢侈品的都市人,是被物外在价值绑架了。
一拳顽石,绘出品石者心中的梦幻世界。
美的独立精神
几个月前在看巴黎东京宫采访某个策展人视频的时候,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他说:“Beauty is not what you see, it is what triggers in you.”
美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它在你心中激起的涟漪。
明代 陈栝 『花鸟图』
这“心中的涟漪”促使我开始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艺术”和“美”?
也许人们会觉得,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释,恐怕写好几本大部头也难以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那么是否还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想,我们在此是不是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若无法得出一个使所有人都认同的结论,那么这结论本身是否也是一种解答的可能性?
顽石身上的怪、丑、顽、瘦,在视觉的世界里是不完美的,在权力和理性的逻辑中是漏洞百出的,但千百年来却抚慰着品石人的心。那么,在这个由理性和知识立下种种标准和规则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应该放下自我的桎梏,将自由归还给万事万物,任心中的涟漪随之一同荡漾呢?
(终)
参考资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2/190225112311.htm
http://www.jewishencyclopedia.com/articles/14059-stone-and-stone-worship
朱良志,《顽石的风流》,北京:中华书局,2017
———,《真水无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南画十六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19
陈继儒,《小窗幽记》,北京:中华书局,2016
让·热内 ,《贾科梅蒂的画室》,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顾随 讲;叶嘉莹 笔记,《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推荐购买(450+)
- 三星好评(453+)
- azw3(467+)
- 差评少(79+)
- 引人入胜(133+)
- 章节完整(577+)
- 书籍完整(639+)
下载评价
- 网友 益***琴: ( 2025-01-05 21:30:4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冉***兮: ( 2024-12-30 02:35:52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薛***玉: ( 2024-12-24 01:45:42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石***烟: ( 2025-01-07 03:16:07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郗***兰: ( 2024-12-09 20:54:17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师***怡: ( 2024-12-30 08:11:58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隗***杉: ( 2024-12-29 15:49:08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康***溪: ( 2024-12-12 07:52:40 )
强烈推荐!!!
- 网友 寇***音: ( 2025-01-06 13:21:2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2-20 19:05:3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喜欢"了不起的大自然全2册拯救世界的植物虫子走进植物和虫子的世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6-12岁小学生科普百科书儿童绘本图画书"的人也看了
- 周易参同契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光影随行:摄影中的意境之美(精装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田然2018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田然冲刺模拟六套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一本 初中道德与法治 9年级下册 RJ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全新正版图书 新经典法语阅读教程(1)吉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9787521337167蔚蓝书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话说西藏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WTO时代.秘书实用手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世纪话剧舞台视野观察9787203122937兴海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通向往昔之旅(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精选)(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全真试题第二级E(扫码听音频)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8分